游兴城古城

游兴城古城
游兴城古城

游兴城古城

逍遥到底

LV 11 23篇游记

只看文字下载PDF 收藏分享喜欢8评论8浏览1963

玩法:摄影

发表于2014-03-27 13:40

兴城古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为宁远卫城,清代重修,改称宁远州城。宁远古城与西安古城、荆州古城(今江陵县城)和山西平遥古城同被列为我国迄今保留完整的四座古代城池。兴城古城,位于辽宁省兴城市,是唯一一座方形卫城,城墙设有东南西北四门,城内有十字大街,正中有一座鼓楼,城内南街有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为祖大乐建的“忠贞胆智”石坊和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为祖大寿建的“登坛俊烈”石坊。城门外筑有半圆形瓮城,城墙四角仍筑有炮台,用来架设红夷大炮。

宁远城呈正方形,城墙高8.8米,周长3200米,宁远古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宁远古城为边防重地,明将袁崇焕驻兵于此,屡败清兵。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1月,清太祖努尔哈赤率兵13万围攻宁远城,身负重伤而败退。天启七年5月清太祖统军再攻宁远城,再败城下。兴城古城是五百年前留下来的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古城,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经历了570多年的风雨浸蚀和战争摧残,外城现已无存,内城经历代维修,基本保持原貌。城内还有文庙、城隍庙、将军府、周家住宅、郜氏住宅等多处古建筑,还有八十年代仿古建筑“明代一条街”。

进古城不进景点不要钱,城内钟鼓楼、城墙、周宅、练兵场、城隍庙、将军府、文庙、督师府等8个景点一个景点20元,但如果玩到4个景点以上建议买通票(80元/人)。另外,凭现役军人证件、老年证、学生证、伤残证等有效证件,可购半票。

兴城文庙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也是东北三省保存最古老的一座文庙,建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占地16800平方米,内有状元门、状元桥、大成殿、论语墙、圣迹图等,还有植物奇观古柏育桐、卧桐成林。

周家住宅位于古城延辉门里西侧,建于民国初年,有正房7间、左右厢房各3间、门房6间,其主人叫周永吉,是古城内富庶大户。周家住宅的建筑结构为出梁抱柱,清砖所砌,是现今保存完好的具有辽西传统特色的囤顶民宅四合院,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喜欢分享引用到评论

古城景区内的每一个景点。都诉说着古城500余年沦桑历史、风土人情和灿烂文化。

荆州古城环城旅游景区规划设计说明

荆州古城环城旅游景区规划设计 说明书 1规划背景 1.1规划背景 1.1.1区域概况 荆州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其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扩散区域,处在武汉城市圈与宜昌都市区的联结轴线上,是武汉城市圈和宜昌都市区的重要联结点,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荆州市在湖北省城镇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荆州市与湖南省的岳阳市和常德市相接壤,是长江流域经济体系中的中部核心城市。 1.1.2古城概况 荆州古城垣秦汉时形成土城墙,南宋时始筑砖城,元时遭毁;明初依旧基修复,沿城墙始掘护城河;现存明代城垣为清顺治三年重建,具有土城、砖城、水城“三合一”的特色。城垣因地势而筑,顺河湖迂回,势如游龙。城内面积4.5平方公里,城垣周长11.28公里,高约9米,城墙厚约10米,被誉为“我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壁”。 1.1.3项目背景 荆州古城环城旅游景区串联着古城历史街区、文保单位、古城风貌重要节点及绿化水系等,保护和利用好荆州古城环城旅游景区,对保护荆州古城、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产业和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综合利用古城资源,打造荆州旅游强势品牌,贯彻“旅游富市”发展战略。在《荆州古城保护与利用概念规划》框架内,制定《荆州古城环城旅游景区规划》。 1.1.4规划范围 荆州古城墙内以内环路为界,纳三国公园、三义街、洗马池、盆景园、玄妙观、原三监狱空闲地、西湖公园等入范围线;荆州古城墙外,北抵太湖港西路与太湖港北路,南至健康街、四机厂通道、外堤路与学苑路,西到云梦路与西门街,东靠荆州大道与南湖路,并将太晖观与得胜街片区纳入范围线。总面积约457.75公顷,其中:荆州古城城墙高9m,周长11.28km。砖城墙面积54807㎡(含瓮城面积8500㎡、关羽祠面积1594㎡、城墙面积4413㎡),土城墙面积142418㎡。护城河面积574522㎡,护城河内岸周长11044m,护城河外岸周长13314m。 1.2案例分析 1.2.1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 南京古城墙建于1366--1386年,全长约33.676公里,现存约21.35公里。高度为12米以上,厚7.62米至12.19米。城以花岗石为基,巨砖为墙,每砖侧石均有造砖者的府县官衙和年月日,规格一致,筑成时用石灰桐油、糯米汁混合夹浆,十分坚固。城墙分外城、内城两道,外城长达60公里,今已不复存在,但外城的18个城门名称仍沿用至今。城墙上有碉堡2000座,城门24个。保存比较好的有城南中华门、西北挹江门、城东北玄武门、城东的中山门等。南京城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 规划理念:明城墙风光带规划的全部构思基于保护、利用和保证体系三

阆中古城旅游规划

阆中古城旅游规划 关键字:阆中、旅游资源、观光与休闲、古城保护 一、阆中古城的简介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中游,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向为古代巴蜀军事重镇。阆中土肥水美、气候适宜、物产丰富。阆中汉为巴郡,隋时改称阆内县,宋以后称阆中,历代多为州、郡、府治所。古城阆中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居住风水观,棋盘式的古城格局,融南北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群,形成“半珠式”、“品”字型、“多”字型等风格迥异的建筑群体,是中国古代建城选址“天人合一”完备的典型范例。 阆中市位于四川北部,嘉陵江中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阆中古城位于阆中市城区南侧,是阆中的历史城区,也是四川省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古城(而非古镇)。阆中古城和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山西平遥、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中国AAAA风景旅游区 阆中古城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天造地设,风景优美,2000多年来,阆中一直为蜀道南路的“咽喉之地”和川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城市,而且早在1000多年前,阆中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杜甫曾赞道“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苏轼曾赞道“阆苑千葩映玉寰,人间只有此花新”,陆游也曾在此留下了“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对锦屏”的佳句。阆中源远流长的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众多韵味横溢多珍贵的文化遗迹。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灿若群星的众多文物遗迹,构成了阆中古城在发展旅游中的独特优势。 二、阆中旅游资源分析 1、人文旅游资源 1)风水文化 风水山水,包括风水山(玄武、朱雀、青龙、白虎、天门、地户)、龙脉(剑山、巴山、续龙桥)、天然八卦(云台观)、九龙捧圣(天宫院)、伏羲玉台(三台山)等风水文化的山水景点; 风水城区,包括天心十道、风水楼、街名文化、住宅风水; 风水文化展览,包括风水文化博览馆、风水馆、天文历算博览馆、风水大院、天宫院等; 2).建筑 古建筑,包括祠庙、古塔、楼、台、亭、阁等。阆中古城的整体格局形成于唐宋时期,现存的古城主体是明、清建筑,夹有少量元代建筑,整座古城呈正南北—东西方向; 古民居,融北方四合院和岭南庭院建筑于一体,既有明代的疏朗淡雅风韵,又有清代精美繁复的特色。在古城范围内有7座建筑风格独特,且保存完好的民居大院,如蒲家大院、马家大院、张家大院等等; 古街巷。古城内老街交错,古巷纵横,有90多条,其中的20多条街巷仍保留有唐宋时的建筑风格。 3)宗教文化 自汉唐以来,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先后传入阆中,稍后,基督教、天主教又相继而来,教徒们在这里建寺庙、修教堂——现在保存完好的清真寺、巴巴寺、天主堂、基督教堂、以及云台山的道观、彭城佛教的圆觉寺、千佛寺,双龙的长青寺,古城内的净圣庵等,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阆中宗教文化源远流长。 4) 三国文化 三国时蜀汉大将张飞,作巴西太守,驻阆中达7年之久,在这里他曾率精卒万人,取得了“保境安民”的胜利。刘备伐吴前夕,他被部下范强、张达所杀,身葬于阆中,后人为其建的“桓侯祠”,今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古镇)旅游规划案例:以上津古城旅游总体规划为例

古城(古镇)旅游规划案例:以上津古城旅游总体规划为例 文|王晓华(北京晓月旅游咨询有限公司010-640132087) 一、项目资源背景 上津古城(又名柳州城),地处鄂西北边陲,与陕西的漫川镇接壤,南临汉江,北枕秦岭,素有“朝秦暮楚”之称,历为交通、政治、文化、商贸、军事之要地。古城南北跨306米,东西宽约261.15米,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 上津古城,东距十堰120公里,西北距西安250公里,是湖北西进的桥头堡、陕西东出的东大门。境内交通、通讯便利,省道郧漫路、上湖路、建设中的银武高速、西汉光缆及汉江最大的支流金钱河穿境而过。经济繁荣,政治发达,历史上曾2次置州,6次设郡,14次建县。独有的区位优势和政治文化背景,决定了上津千百年来一直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南北文化的交汇融合地,兵家必争的战略“制高点”,水陆运输的交通枢纽。 “上津”地名历史悠久,最早见于郦道元《水经注》中“丰乡水西南合关衬水而南入上津”,民间传为“圣上渡口”和“最上的渡口”之意。水路运输十分便利,南通楚,北通秦,是武汉至西安的交通要道,南方商队至此要弃舟登陆,北方马队到这儿要乘船东进,因此古时此处舟楫云集,商队如潮,十分繁荣。南北交汇的独特地理位置,长达1700余年的悠久历史,数十次频繁的政权更替和繁多而残酷的战争,为上津留下了大量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上津历史文物极其众多,但受战乱和水患影响,保存下来的主要有四大类:一是庙宇类,有杨泗庙,元贞观、城隍庙等;二是馆舍类,有山陕馆(南会馆)、北会馆、天主教堂、武昌会馆、河南会馆等10余个会馆遗址;三是公益建筑类,主要是明清四合院(现存完好)。其中,尤以古城、南北会馆、古戏楼、明清古建筑群(明清古街和四合院)等最有价值。 二、存在的问题 1.古城内民居建筑的残破:古城虽有着千年的历史,但随岁月的推移,古城的空间结构遭到人为破坏严重。古城的城楼、雉堞、护城河等急待保护性恢复。城内沿街多处具有民居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民居由于保护不到位,已经残破。2.与古城建筑风格不协调的建筑随处可见:由于历史的原因,古城内与古城文化和历史信息极不协调的所谓现代建筑随处可见,如:卫生院、小学、中学等。3.旅游产业体系尚未形成:由于旅游开发的滞后,目前古城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品和管理体系,古城内、金钱河畔都未形成针对游客的旅游产品。另外,旅游六要素所涉及的服务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备。 三、创意思路过程

荆州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

荆州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 一.旅游区规划资源整合打造情况,包括近期及远期亮点项目,主辅 景点关系,旅游区内线路整合等情况 (一)资源整合打造 资源整合是荆州古城旅游区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素质与效益提升的必然要求,也是区域旅游高效开发的先决条件。资源整合主要从如下四个方面展开: 1.梳理资源结构,确定开发核心重点 荆州古城旅游区包括三大资源,从文化角度解析,分别是: 三国文化资源——以荆州古城为主要载体;楚文化资源——以熊家冢、纪南城、八岭山、纪山为主要载体,水文化资源——以海子湖、蓝星洲、引江济汉工程、洈水风景区为主要载体。 新一轮规划与开发将围绕三大资源体系进行项目创新与组合。 其中,三国文化载体——荆州古城景区是近中远三个阶段一以贯之的开发重点,是区域产业组织核心、带动龙头、旅游服务与线路组织核心。 洈水风景区与楚文化载体中的熊家冢是开发次重点,是荆州古城旅游区旅游产品类型扩张的主要落脚点。 2.形成更加一体的开发格局 本次规划形成如下整体开发格局:一核·四区·一带 ·一核:荆州古城旅游片区 荆州古城景区是整个荆州古城旅游区的文化资源赋存核心、吸引力核心、交通核心、产品线路枢纽,是未来荆州古城旅游区发展的重点与带动龙头。 ·四区:楚都国家考古公园·洈水风景区·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蓝星洲长江生态运动公园 ·一带:“引江济汉”水文化旅游带 3.以目的地打造引领产业运营与市场开发 本次规划将荆州古城作为有统一性的国际型旅游目的地加以打造。各项产业培育政策、产业总体运营模式与市场开发措施均围绕整体目的地的打造。 其要点包括: ·强调大型投资资本的对产业突破发展的显著促进作用,积极为大型投资资本创造整体进入条件。 将已有协议意向的四川华通公司的开发关注作为重点,结合“营城”理念,对荆州古城景区进行商业运作设计,提出可优先实施的重点项目。 ·同构型资源与景区实施错位发展

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

省襄樊市襄阳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 205 更新时间:2010年05月20日 项目名称:省襄樊市襄阳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 委托客户:襄樊市旅游局 项目背景: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地处鄂西北汉江中游,江汉平原与盆地交接处。这里是经济大三角(、襄樊、)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第二大城市,自古有“七省通衢”、“中原门户”、“天下腰膂”等称谓,具有得“中”独厚、南北交汇、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 正如它2004年被评为CCTV中国魅力城市之一的评语所言——“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这才是一座真正的城!古老的城墙仍然完好,凭山之峻,据江之险,没有帝王之都的沉重,但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春光,外揽山水之秀,得人文之胜,自古就是商贾会聚之地,今天已成为陆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物流枢纽,聚集山水精华——襄樊”。 襄阳古城旅游区集襄樊历史文化之大成,沉淀了2800年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粹。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襄阳古城深厚的历史资源,发展襄樊旅游经济,推动鄂西北旅游文化品牌的整体发展,2008年12月,市旅游局组织了《省襄阳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招标工作,经过认真审核和评定,决定委托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编制《省襄阳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09~2020年。 规划理念: “跳出古城看襄阳” 在此前提下,我们关注: 以“襄阳古城”的文化品牌提升襄樊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价值,树立“襄阳古城”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形象和地位。

规划原则: 城旅一体的原则:“旅游开发与城市更新”相协调 民旅共生的原则:“以人为本与塑造品牌”相统一 弹性规划的原则:“前瞻理念与弹性规划”相结合 规划目标: 通过挖掘襄樊地域文化,提升襄樊古城品牌形象,依托旅游大项目策划及招商,推动城市旧区改造与新区建设,打造一座既延续传统又创造历史的“大襄阳古城”。将襄阳古城旅游区打造成为集观光游览、文化体验、度假休闲、游憩娱乐等多种旅游形式于一体的国际知名的古城旅游目的地和“5A”级景区,将襄阳古城旅游区打造成为襄樊市乃至省旅游的新亮点,旅游业将成为襄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研究方法: 秉承“跳出古城看襄阳”的规划理念,将襄阳古城放在全国、省、襄樊市三个层级区域进行横向对比,明确其作为国际性古城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战略意义。为实现目标,襄阳古城旅游开发需要两大抓手:即实现古城空间完整度和文化吸引力的突破。具体而言,一手抓软环境建设,以塑造个性化的古城文化形象;一手抓硬环境建设,以实现古城风貌的恢复和推动城市新区建设。这也是本次规划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云南丽江古城总体规划(论文)

云南丽江古城总体规划 一、规划背景与依据 丽江古城(大研镇)坐落在玉龙雪山下丽江坝子的中部,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3万,其中纳西族超过16900人。因四周青山环绕,城中碧水盈盈,宛如一方碧玉大砚而起名为“大研镇”。丽江古城由大研镇、束河镇和白沙街三部分组成,其中以大研镇为代表。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以四周的高山作为天然屏障。 古城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最具纳西族风格的古代城镇。其始建于南宋后期,距今约800年的历史。历代均为滇西北政治、军事重镇和纳西、汉、藏等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的枢纽。丽江古城,因为集中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并完整的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据丽江市古城区的一份资料报道,2003年丽江古城接待的游客突破200万人次,其中不少游客是数次重返丽江。旅游业的兴旺招来了四方商贾,昔日茶马重镇的繁华恍若再现。丽江古城在丽江乃至云南的经济走廊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是丽江未来的经济的扩张地带,而旅游业将是该区域最有希望的经济增长点。 该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特色鲜明,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旅游胜地。为了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区域旅游资源,并对该区域旅游资源进行总体规划,以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二、丽江古城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丽江古城位于丽江坝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阔野。丽江是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古城之一。该区域旅游资源资源与人文兼备,个性特色鲜明。下面从旅游资源的赋存现状、特色及开发利用价值三方面来对其进行评价。

(精编)蒙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精编)蒙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纲1 1.1规划编制任务1 1.2规划范围1 1.3规划期限1 1.4规划原则1 1.5规划基础依据2 第二章旅游资源调查与评析3 2.1旅游资源分类3 2.2旅游资源定性评价4 2.3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4 2.4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6 2.5旅游资源开发引导方向9 第三章旅游综合环境分析11 3.1宏观背景分析11 3.2蒙城地域背景分析11 3.3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14 第四章旅游市场分析18 4.1旅游消费市场态势判断18 4.2蒙城旅游市场发展现状21 4.3旅游目标市场定位22 第五章旅游发展战略定位与目标26

5.1旅游发展战略思路26 5.2战略定位27 5.3发展目标27 5.4战略发展措施30 5.5发展行动战略31 第六章空间布局34 6.1旅游空间发展思路34 6.2空间布局34 第七章旅游产品开发39 7.1旅游产品开发原则39 7.2旅游产品体系40 7.3旅游线路开发43 第八章精品项目概念性规划45 8.1庄子故里文化旅游区45 8.2古城—万佛塔旅游区48 8.3尉迟寺遗址旅游区50 8.4九鼎灵山寺佛文化旅游区51 8.5双锁山旅游区53 8.6月亮湾旅游区55 8.7北冢古城旅游区56 第九章旅游营销规划59 9.1营销原则59

9.2营销战略目标定位59 9.3营销策略组合60 9.4重点客源市场营销策略65 9.5政府在旅游营销中的任务和作用66 第十章旅游产业要素规划69 10.1旅游住宿业发展规划69 10.2旅行社发展规划71 10.3旅游餐饮业发展规划72 10.4旅游文化娱乐业发展规划73 10.5旅游购物发展规划75 10.6产业联动发展规划77 第十一章旅游交通规划79 11.1旅游交通现状79 11.2旅游交通线路布局79 第十二章旅游服务空间体系规划85 12.1旅游服务核——蒙城县城85 12.2次旅游服务中心——小涧镇87 12.3重点旅游服务镇——板桥集、许疃、小辛集88 第十三章支持与保障体系规划90 13.1强化“政府主导”发展战略90 13.2建立招贤引智的集聚旅游人才机制92 13.3建立旅游环境保护机制93

古城旅游区详细规划说明书

古城旅游区详细规划说明书 三、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 2、《旅游规划通则》 3、《中华人民国土地法》 4、《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 5、《城市绿化条例》 6、《风景名胜区规划规》 7、《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 8、《旅游村寨定点管理暂行办法》 9、《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0、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6年6月) 11、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12、国务院颁布《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5年6月) 13、建设部颁布《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实施办法》(1987年6月) 14、建设部颁布《中国风景名胜区形势与展望(绿皮书)》 15、《隆里古城保护规划》(2000年8月) 16、《锦屏三板溪—隆里古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17、《锦屏县城总体规划(修编)》(1996—2010) 18、《隆里古城保护、整治与旅游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02年1月) 四、规划原则 1、古城的保护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的保护性开发原则 2、可持续发展原则 3、市场导向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原则 4、文化、环境、资源相结合原则 5、民族文化与现代化有机融合的原则 6、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原则 7、科学合理规划原则五、规划容 规划工作包括两个层面的容: 1、对隆里古城旅游资源优势及客源市场进行分析,提出全新的旅游产品体系,形成统一的更高质量的村寨旅游地。 2、在整个规划区制定发展规划,包括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公共设施、公共绿地等及旅游发展规划。以发展规划为依据,在整个规划围拟订相应的开发控制和引导的具体规定。 第一章规划区资源背景 一、历史沿革 隆里古城,历史悠久,早在汉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龙溪河下游亮江出土的一批汉时期青铜剑即是物证。唐设龙标县,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设隆里蛮夷长官司。明洪武十一年湖广上里司坪(今黎平)吴勉领导侗、苗农民起义,众达20万,攻克黎平、锦屏及通道一带。明太祖朱元璋派第六子楚王朱桢率30万大军征剿义军,十八年(公元1385年)剿平,留兵弹压,实行“军屯”。隆里因地处要冲,盆坝广阔,所在地势山环水绕,物产丰富,为人类居住和屯军的理想之地,设置隆里守御千户所,隶属湖广都司五开卫(今黎平),是为所城之始,派吴德为千户,井孚为镇抚。为了使军士“有亲属相依之势,有生理相安之心”,明代实行一人在军,全家同往,亲属随军一起来到隆里,其户口列入军籍称为军户。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锦屏上婆洞(今启蒙)林宽领导苗族起义,攻陷隆里所,杀死吴德和井孚,军民逃散,所城荒废。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朝庭从五开卫派13名官员和360名兵士重新驻扎隆里,按官职分给田地,亦兵亦农,下辖安杜屯等11屯,子世袭其职,世代为兵,全家固定在屯戍之土地上。当地把13员官户按姓氏和官衔编成三字经民谣,即“王、鲍、七百户、加所王,三千户,江,镇抚胡,都司庄,指挥一,是东王”,(七个百户,三个千户,一个镇抚,一个都司官员,一个卫指挥使;都司官员和卫指挥使不驻所,但在所有田地)流传至今。其军事职能主要负责监控周边的土司,形成“军政分开,土流并治”。天顺元年(公元1465年)重修城墙,用毛石框边,中间用泥土夯实,设东、西、南、北四道城门,其上建戍楼,清代改为鼓楼,祀神,城墙上有跑马道,设有垛口,城墙外挖掘护城河(池沼),作防御屏障。据当地史料记载,明清两代古城曾遭受七次战火,城墙历经多次的维修和加固,在抵御外敌入侵和盗匪骚扰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清顺治15年(公元1685年)清廷废除卫所制度,变“军户”为“民户”,平西王吴三桂派员到隆里收缴千户所官印,

《六安市旅游总体规划》

《六安市旅游总体规划》 2008年10月,《六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初稿形成。经过一年的时间,2009年10月10日,市政府和安徽省旅游局共同组织了评审会,《规划》通过专家组评审。12月4日,《规划》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专题规划。总体规划包括了规划总纲、资源评价、发展目标战略、空间规划、重点项目策划、线路规划等21项内容。专题规划包括重点景区概念性规划、徒步旅游规划、自驾车旅游开发、区域旅游合作等7个专题研究。规划时间段为2009-2020年,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时段,近期指2009-2010年的夯实基础阶段;中期指2010-2015年的品牌确立阶段;远期指2016-2020年为全面提升与成熟阶段。 规划总体战略目标明确:一是打造全省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大别山为品牌的综合独立旅游目的地,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二是大别山旅游的代表性区域;三是面向专业化市场的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 挖掘旅游发展的独特优势 制订《规划》依托的是我市旅游资源的分布和存在的优势。那么我市发展旅游具有哪些优势?记者了解到,从总体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看:我市可分为①北部古文化区。该区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为代表,古城文化和楚文化资源丰富。②南部生态红色区。该区地处大别山脉地区,地质、水库、森林、动物等自然旅游资源数量众多,品位等级也较高,有六安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白马尖主峰景区和万佛湖风景区。红色革命旅游资源丰富,共有国保单位2处;③中部服务与文化区。六安市区近几年发展很快,同时拥有较为丰富文物资源,可以作为整个皖西旅游区的中心服务区。因此,我市旅游资源从总体上看,具有较多的优势,旅游资源数量多,种类齐全;其中以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代表的原生态、地质遗产资源具有绝特性;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为主打的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品牌性;以安丰塘、淠史杭等水利工程为代表的古代和现代水利水文化资源拥有独具性;以寿春古城、八公山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具有珍稀性。 构建绿蓝红古特五大产品体系 《规划》中明确我市旅游目的地功能定位,即以绿色山水为骨架、红色资源为主线、古文化为底蕴、地质遗产及民俗文化为特色,构建绿、蓝、红、古、特五大产品体系,围绕“四环五区”,即四纵二横六条干线形成的四条交通环线和城市、天堂寨、万佛湖、白马尖、寿县五大重点开发片区,在规划期内,力争把六安市打造成为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能适应多类型、多层次游客需求的综合型旅游目的地。 规划期内,围绕绿、蓝、红、古、特五大产品体系,我市还将着力塑造品牌旅游产品。同时明确旅游目的地产业定位,力争在近期即至2010年,使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六安市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达到GDP的5%以上。中期:2015年,达到GDP的6%,把旅游业培育成六安市的支柱产业。远期:2020年,达到GDP的8%,旅游业成为六安市的富民产业和强市产业。 “123456”空间布局结构清晰 “123456”,即一条环城游憩带、两个旅游集散中心、三大旅游区、四条环形旅游线路、五大旅游功能区、六条旅游发展轴。这构成了六安旅游发展总体空间布局结构。 一条环城游憩带。由金安、裕安两区之主城区外围部分组成。主要包括独山革命旧址群、横排头、九公寨、黄巢尖、龙井沟、苏埠老街、双墩汉墓、皋陶墓等。 两个旅游集散中心。主城区——旅游集散主中心和城市旅游目的地;舒城县城——旅游集散次中心。 三大旅游资源区。南部大别山生态与地质遗产型旅游区;中部城市休闲型旅游区;北部古文化体验型旅游区。

阆中古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阆中古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目录 第一编阆中古城旅游总体规划 (4) 第一章规划总纲 (5) 第二章旅游发展环境条件分析 (6) 第一节区域条件 (6) 第二节自然环境 (7) 第三节历史文化背景 (7) 第四节社会经济环境 (7) 第五节旅游发展现状 (7) 第三章阆中古城旅游资源评价分析 (8) 第一节旅游资源调查与分类 (8) 第二节阆中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9) 第四章阆中古城旅游市场分析 (10) 第一节中国旅游市场发展预测 (10) 第二节四川省旅游市场分析 (11) 第三节阆中古城旅游市场调查分析 (12) 第四节阆中古城客源市场分析 (12) 第五章阆中古城SWOT分析 (13) 第六章战略、目标与定性定位 (15) 第一节总体战略 (15) 第二节定性目标 (15) 第三节定量目标 (15) 第四节旅游形象定位 (16) 第五节旅游形象塑造 (16) 第七章旅游空间结构规划 (17) 第一节规划理念 (17) 第二节旅游空间布局规划.................................................................................................................................17 第八章重点旅游片区规划. (19) 第九章旅游产品规划 (24) 第一节旅游产品体系 (24) 第二节主要旅游产品规划 (25) 第十章旅游线路规划 (26) 第一节旅游线路体系 (26) 第二节游线组织规划 (26) 第三节门票实施建议 (28) 第十一章旅游商品开发规划 (29) 第一节旅游商品资源及开发现状 (29) 第二节旅游商品开发规划 (29) 第十二章旅游开发的影响分析 (31) 第一节经济效益及影响 (31) 第二节社会和文化影响 (32) 第三节环境影响 (32) 第十三章旅游环境容量 (32) 第一节阆中古城环境容量 (32) 第二节游客规模预测 (33) 第十四章旅游环境管理规划 (34) 第一节自然生态保护与培育 (34) 第二节历史文化景观保护 (35) 第十五章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36) 第一节旅游基础设施现状 (36) 第二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36) 第十六章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37) 第一节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37)

古城旅游开发项目策划书模板

古城旅游开发项目策划书模板 第一章总体思路一、阆中古城资源与开发现状评价 (一)资源基础 (二)资源评价 (三)开发评价 (四)结论 二、古城旅游模式分析 (一)古代聚落旅游目的地 ⑵购买行为基本上是感性的,但由于受自身经济收入的影响其购买行为又带有理性色彩,一般选择价位较低但浪漫色彩较浓的品种. (二)古代聚落旅游目的地分类 (三)古城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四)三大古城点评 三、阆中古城旅游目的地的总体定位 (一)主题定位: (二)功能定位: (三)目标定位: (四)市场定位: 四、游憩模式设计与功能布局 (一)游憩设计与功能布局理念 (二)风水观赏与体验的游憩设计 (三)市井文化休闲的游憩设计 (四)风水古城构景与观景设计 (五)总体布局:“一城、一带、六区” (六)古城保护与控制区布局结构

五、游憩产品与投资项目设计 (一)产品设计思路 (二)产品结构 (三)对现有产品的提升思路 (四)风水旅游产品体系 (五)市井民俗旅游产品体系 (六)嘉陵第一江山旅游产品体系 (七)辅助性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六、投资分类与投资分期 (一)投资项目分类 (二)项目投资分期 七、政府运作 (一)管理体制改革 (二)公共工程运作 (三)招商引资运作 (四)营销运作 策划书范文第二章阆中古城旅游发展环境与现状评价一、综述 (一)区位 (二)风水理念 (三)历史背景 二、阆中旅游资源分析 (一)旅游资源分析 三、阆中古城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二)现存问题

四、阆中旅游资源及开发价值评价 (一)资源评价 (二)开发评价 五、结论策划书范文第三章市场分析及预测一、目标市场分析 (一)全国旅游市场 (二)四川旅游市场 (三)成都旅游市场 (四)重庆旅游市场 二、全国古城旅游市场研究 小结 三、专项旅游市场分析 (一)区域市场开发 (二)观光市场和休闲度假市场 (三)风水旅游市场 四、阆中旅游市场需求分析 (一)古城旅游需求趋势 (二)阆中旅游市场调查分析结论 五、阆中旅游市场定位 (一)基础市场 (二)目标市场 (三)机会市场 六、市场预测 (一)古城内部游客容量预测依据 (二)阆中风水古城旅游目的地游客总量预测策划书范文第四章阆中旅游SWOT分析一、优势(Strength)

凤凰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则 本规划遵循《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关法规、规范及国家、湖南省和凤凰县社会经济与旅游发展的有关文件而制定。 2 本规划是凤凰县旅游开发规划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凡在县域范围内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项目建设,均应符合本规划的要求。 凡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项目规划建设必须以有效保护、合理开发、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前提,遵循可持续发展和市场导向的基本原则,突出和拓展凤凰县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与内涵,协调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注重旅游业发展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本规划的年限为:近期2001-2005年,中期2006-2010 年,远期2011-2020年。 本规划范围包括凤凰县行政辖区内的9镇22乡,总面积 1759平方公里。 第二章旅游业发展策略 1 旅游开发的地域结构和资源结构:空间上以凤凰古城为极核,通过“链式扩张”形成翼型旅游吸引物的空间结构形态;资源类型上以文化旅游资源和风景旅游资源为主体,休闲度假与生态旅游资源为辅助。 凤凰旅游发展方向:用现代科技武装,具有地方民族文化内涵和显著生态特征,以文化旅游为主体,民族风情旅游和生态旅游为辅助。 客源市场定位:以东亚(即日本、韩囯)、东南亚市场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作为凤凰县入境旅游核心客源目标市场;以长江中游地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作为凤凰县囯内旅游核心 客源目标市场。 4 凤凰旅游发展模式:将凤凰古城开发建设成与其资源和环境相匹配的世界级旅游精品,以此为核心和龙头,通过“链式扩张”对南方长城、黄丝桥古城等二级旅游区(带)的带动与游线组织,再带动县域内其它旅游资源、其它旅游要素、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市域内旅游区(点)丰富且差异化,优势互补,旅游六要素配套,旅游业与其它产业间协调发展的特色旅游区。 5 旅游发展机制:以精品型旅游项目建设和特色塑造为内动力,以中央和省地财政支持、与邻近旅游城市的捆绑战略与市场带动为外动力;近期推出“凤凰古城一一名城名人历史文化旅游区”、“苗疆边墙一一南方长城风景与军事文化旅游线”、“腊尔山苗寨一一民族风情旅游区”三张品牌,实现品牌带动的内生机制;点状扩散,层次推进。 6 旅游产品开发时序:近期以观光旅游和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为主;远期以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为主。 凤凰旅游总体形象定位:21世纪的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旅游胜地 凤凰旅游总体形象口号:“游凤凰古城,探神秘史脉,观名人故里,寻边墙民俗。”。 旅游促销口号 凤凰_神秘《边城》,湘西‘凤凰’。 山西平遥,云南丽江,华夏古城双世遗;福建长汀,湖南凤凰,中国古镇两明珠。 如画风景,神秘文脉,育出文坛泰斗;控扼湘黔,墙隔苗汉,接踵武将星罗。 第三章旅游业发展总体目标 产业目标:将旅游业作为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之一,力争在规划期末成为凤凰县的支柱产业,2020年旅游业占全县国内生 产总值的比例达到8-10%。 表 规模目标:凤凰县旅游业近、中、远期发展目标如表 2. 1 和表 3. 2. 2。 表 表 3 生态环境目标:通过发展依赖资源环境的旅游业,促进凤凰生态环境的改善。具体地说,进一步扩大旅游区和旅游城镇的绿化面积比例,进一步提高人们改善生态环境的认识,进一步美化旅游区(点)以及重要交通线路两旁的环境;另外,通过旅游业的发展,逐步淘汰重要水域附近有污染的其它产业,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社会目标:让凤凰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凤凰;增强凤凰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提高凤凰居民的素质;改变人们的观念意识,实现部分地方扶贫的目标。

古城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XX古城具有2700多年的悠久历史,实习报告范文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全县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9处,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14处,市级4处,县级76处。1998年,XX古城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整座古城和古城外的双林寺、镇国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99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27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在2.25平方公里的XX古城内,古城墙、古民居、古街巷、古店铺、古庙宇等各类建筑保存完好,风貌犹存;以市楼为中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对称地分布着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院的这种古代左文右武的封建礼制格局;古城内主要街道两侧,完好地保存了220多家古店铺;古城内拥有3798处具有保护价值的古民居,其中保存完整的有448处。XX古城的所有这些特征,为人们展示了一幅中国历史发展中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 面对这一丰厚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责任非常重大,同时,如何利用好先辈留下的珍贵财富发展好旅游业,也同样具有重大意义。在各级领导、专家学者、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下,XX古城的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走过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逐渐理性的过程。从1997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之后,国家、省、市各级对XX古城保护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2000年,全省调整产业结构“1311”项目中,将XX古城列入全省旅游业发展的十大旅游景区。2004年全省旅游产业工作会议上,将XX古城作为全省旅游产业重点支持发展的两大龙头之一。2003年晋中市开始实施双百项目,XX古城旅游业项目和XX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连续两年被列入全市双百项目,主要内容有:XX古城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包括8大类46项工程,总投资为4.58亿元;城市集中供热供气项目,总投资2.27亿元;康宁街拓宽及商业开发项目,总投资15000万元;污水处理厂项目,总投资4300万元;XX古城旅联实业公司文庙开发项目,总投资3200万元;XX中学新校建设项目,总投资1.3亿元;丽泽苑大酒店新建项目,总投资3100万元。从1997年之后,国家、省、市三级计划部门加大了对XX发展旅游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共给予投资8150万元,其中国家4850万元,省2820万元,市480万元。所有这些支持,都对XX这样一个基础薄弱、财力紧张的地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XX历届县委、政府充分审视分析和深刻认识到“古城存在的唯一性、古城保护的完整性、古城文化的厚重性、古城景点的多样性、古城内部的混合性”这样一些基本特征,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坚持以人为本的施政观念和经营城市的发展理念,从解决发展过程中体制、机制、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问题着手,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开发并举、建设与管理并重的路子,最终实现了文物保护、旅游发展、城市建设共赢的目标。在短短的几年间,XX 古城以其丰富多彩、古色古香的人文景观,成为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旅游胜地,旅游产业有力地拉动了县域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今的XX古城,已经成为展示中国汉民族文化的大型博物馆,成为我县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拉动力,成为全省的旅游龙头。2004年,XX古城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3万人,门票收入4800万元,旅游及相关产业综合收入4.3亿元,分别是1998年的20倍、25倍和18倍。分析XX古城旅游业的发展,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坚持保护为主的原则,全面夯实旅游发展的基础。 XX县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始终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始终遵循保护文物就是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的思想,始终遵循保护文物就是发展旅游的理念,全方位地加强文物保护工作。 一是实施依法保护。在省、市的高度重视下,1998年11月30日,山西省人大常委会颁发了《XX古城保护条例》,这是全国第一个针对历史文化名城和遗产保护的省级立法,这一条例成为XX县保护古城的法律依据,成为制定县城建设规划、古城保护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和古城保护管理制度的大纲。根据《XX古城保护条例》,经山西省政府批准,XX先后出台

关于成都洛带古镇旅游区总体规划

规划小组成员:孟超越

自南向北依次临近成龙路,318国道,成渝高速公路,成洛公路,沪蓉高速,绕 城高速以及成环线。同时临近洪安火车站和双流国际机场。洛带古镇交通称得上是一个集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为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这将为洛带及周边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文化区位: 在成都这一中国西部特大城市东部的洛带古镇,全镇人口2.3万,但90%以上的居民为客家人,这里至今仍讲客家话,沿袭着客家人的古老习俗。 以洛带古镇为中心,周围十几个乡镇还聚居着约50万客家人,他们以是否会说客家话、祖先神位写法和家族来源作为文化认同的 标志。 客家人多数是清初广东、福建、江西一带老移民的后裔,由于主要聚居在川西的成都东山区域,所以学术界统称为“东山客家”。 中国西部最大的也是唯一的被世人称之为“世界的洛带、永远的客家”,作为世界客属第20届恳亲大会的核心分会场之一,确定了

在世界客家文化的地位。 4.旅游区位: 洛带古镇地处成都市龙泉驿区境内,是“中国水蜜桃之乡”“中国国际桃花节”主办地,又是四川省打造“两湖一山”旅游区的重点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重点小城镇、成都市重点保护镇、成都文化旅游发展优先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也是中国西部最大的也是唯一的被世人称之为“世界的洛带、永远的客家”。 景区包含有古镇核心保护区、金龙湖景区和宝胜村客家原生态村落。洛带古镇是成都近郊保存最为完整的客家古镇,有“天下客家第一镇”的美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文化底蕴非常厚重。 镇内千年老街、客家民居保存完好,老街呈“一街七巷子”格局,空间变化丰富;街道两边商铺林立,属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 镇内尤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大会馆和客家博物馆、客家公园最为出名,是我国古代建筑“大观园”中的一支奇葩。 以上使它具有极佳的旅游区位,而本身的旅游价值使得来这是相当必要的。 (二)自然地理条件 1.地形地貌: 洛带古镇所处地域在地质上属龙泉山断裂带北东端西侧斜坡和川西平原交汇地带,地势东高西低,丘陵山区23平方公里,平坝20平方公里。

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

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 205 项目名称: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 委托客户:襄樊市旅游局 项目背景: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地处鄂西北汉江中游,江汉平原与南阳盆地交接处。这里是湖北经济大三角(武汉、襄樊、宜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第二大城市,自古有“七省通衢”、“中原门户”、“天下腰膂”等称谓,具有得“中”独厚、南北交汇、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 正如它2004年被评为CCTV中国魅力城市之一的评语所言——“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这才是一座真正的城!古老的城墙仍然完好,凭山之峻,据江之险,没有帝王之都的沉重,但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春光,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自古就是商贾会聚之地,今天已成为内陆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物流枢纽,聚集山水精华——襄樊”。 襄阳古城旅游区集襄樊历史文化之大成,沉淀了2800年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粹。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襄阳古城深厚的历史资源,发展襄樊旅游经济,推动鄂西北旅游文化品牌的整体发展,2008年12月,市旅游局组织了《湖北省襄阳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招标工作,经过认真审核和评定,决定委托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编制《湖北省襄阳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09~2020年。 规划理念: “跳出古城看襄阳” 在此前提下,我们关注:

以“襄阳古城”的文化品牌提升襄樊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价值,树立“襄阳古城”在湖北省、全国、乃至国际的形象和地位。 规划原则: 城旅一体的原则:“旅游开发与城市更新”相协调 民旅共生的原则:“以人为本与塑造品牌”相统一 弹性规划的原则:“前瞻理念与弹性规划”相结合 规划目标: 通过挖掘襄樊地域文化,提升襄樊古城品牌形象,依托旅游大项目策划及招商,推动城市旧区改造与新区建设,打造一座既延续传统又创造历史的“大襄阳古城”。将襄阳古城旅游区打造成为集观光游览、文化体验、度假休闲、游憩娱乐等多种旅游形式于一体的国际知名的古城旅游目的地和“5A”级景区,将襄阳古城旅游区打造成为襄樊市乃至湖北省旅游的新亮点,旅游业将成为襄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研究方法: 秉承“跳出古城看襄阳”的规划理念,将襄阳古城放在全国、湖北省、襄樊市三个层级区域内进行横向对比,明确其作为国际性古城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战略意义。为实现目标,襄阳古城旅游开发需要两大抓手:即实现古城空间完整度和文化吸引力的突破。具体而言,一手抓软环境建设,以塑造个性化的古城文化形象;一手抓硬环境建设,以实现古城风貌的恢复和推动城市新区建设。这也是本次规划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古城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古城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作者: ————————————————————————————————日期: ?

XX古城具有2700多年的悠久历史,实习报告范文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全县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9处,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14处,市级4处,县级76处。1998年,XX古城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整座古城和古城外的双林寺、镇国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99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27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在2.25平方公里的XX古城内,古城墙、古民居、古街巷、古店铺、古庙宇等各类建筑保存完好,风貌犹存; 以市楼为中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对称地分布着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院的这种古代左文右武的封建礼制格局;古城内主要街道两侧,完好地保存了220多家古店铺;古城内拥有3798处具有保护价值的古民居,其中保存完整的有448处。XX古城的所有这些特征,为人们展示了一幅中国历史发展中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 面对这一丰厚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责任非常重大,同时,如何利用好先辈留下的珍贵财富发展好旅游业,也同样具有重大意义。在各级领导、专家学者、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下,XX古城的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走过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逐渐理性的过程。从1997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之后,国家、省、市各级对XX古城保护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2000年,全省调整产业结构“1311”项目中,将XX古城列入全省旅游业发展的十大旅游景区。2004年全省旅游产业工作会议上,将XX古城作为全省旅游产业重点支持发展的两大龙头之一。2003年晋中市开始实施双百项目,XX古城旅游业项目和XX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连续两年被列入全市双百项目,主要内容有:XX古城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包括8大类46项工程,总投资为4.58亿元;城市集中供热供气项目,总投资2.27亿元;康宁街拓宽及商业开发项目,总投资15000万元;污水处理厂项目,总投资4300万元;XX古城旅联实业公司文庙开发项目,总投资3200万元;XX中学新校建设项目,总投资1.3亿元;丽泽苑大酒店新建项目,总投资3100万元。从1997年之后,国家、省、市三级计划部门加大了对XX发展旅游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共给予投资8150万元,其中国家4850万元,省2820万元,市480万元。所有这些支持,都对XX这样一个基础薄弱、财力紧张的地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XX历届县委、政府充分审视分析和深刻认识到“古城存在的唯一性、古城保护的完整性、古城文化的厚重性、古城景点的多样性、古城内部的混合性”这样一些基本特征,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坚持以人为本的施政观念和经营城市的发展理念,从解决发展过程中体制、机制、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问题着手,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开发并举、建设与管理并重的路子,最终实现了文物保护、旅游发展、城市建设共赢的目标。在短短的几年间,XX古城以其丰富多彩、古色古香的人文景观,成为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旅游胜地,旅游产业有力地拉动了县域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今的XX古城,已经成为展示中国汉民族文化的大型博物馆,成为我县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拉动力,成为全省的旅游龙头。2004年,XX古城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3万人,门票收入4800万元,旅游及相关产业综合收入4.3亿元,分别是1998年的20倍、25倍和18倍。分析XX古城旅游业的发展,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坚持保护为主的原则,全面夯实旅游发展的基础。 XX县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始终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始终遵循保护文物就是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的思想,始终遵循保护文物就是发展旅游的理念,全方位地加强文物保护工作。?一是实施依法保护。在省、市的高度重视下,1998年11月30日,山西省人大常委会颁发了《XX古城保护条例》,这是全国第一个针对历史文化名城和遗产保护的省级立法,这一条例成为XX县保护古城的法律依据,成为制定县城建设规划、古城保护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和古城保护管理制度的大纲。根据《XX古城保护条例》,经山西省政府批准,XX先后出台了《XX县县城总体规划》和《XX县历史文化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