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Word版)

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Word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

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垂髻之年:三四岁至七岁。弱冠:男子二十岁。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束发:束扎发髻,男子十五岁。

B. 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世界文学影响很大。其主要作品有《羊脂球》《俊友》等。

C.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尽量做到用语得体,比如:初次见面用“久仰”,好久不见用“久违”,中途先走叫“失陪”。

D. 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如“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卿”是古代臣对君的爱称。

【答案】 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平时考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本题D项中“卿”是古代君主对大臣的爱称,故D的表述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文学文化常识只要稍加留心,注意积累,完成此题不是难事。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高尔基的《海燕》写在法国革命前夕最黑暗的时期,用“暴风雨的预言家”海燕象征英勇的革命先驱。

B. 明清小说《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等都是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

C. 古代对尊长和朋辈的敬称有君、公、足下、先生等,《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寡人”,是对国君的敬称。

D.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的“庆历”和《桃花源记》“晋太元中”的“太元”都是封建王朝的年号。

【答案】 D

【解析】【分析】A. 有误。《海燕》写在俄国革命前夕最黑暗的时期;

B.《聊斋志异》是短篇小说集;

C. “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故选D。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能筹交错”“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觥”“白”都有酒杯的意思。

B. 成语“心旷神怡”“气象万千”“峰回路转”均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C. “年少万兜鍪”中的“兜鍪”本意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指代士兵。

D.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由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共33篇,分国编次。

【答案】 B

【解析】【分析】A:正确。

B:“心旷神怡”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气象万千“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峰回路转“出自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正确。

D: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傅雷家书》中收录了1954年到1966年间傅雷及其夫人写给两个儿子的100多封家信。这本书信集出版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称“诗三百”,它与《中庸》、《孟子》、《大学》合称“四书”。

C. 古人的年龄常用特定称谓来表达,如垂髫、始龀、加冠、不惑、古稀、耄耋等。

D.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答案】 B

【解析】【分析】ACD表述不正确。B四书:《论语》、《中庸》、《孟子》、《大学》。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5.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古人用“阴”“阳”表示方位。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阴”,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阳”。

B. “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C.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D.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乔纳森·斯威夫特。

【答案】 A

【解析】【分析】A.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阳”,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阴”。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的基本能力。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丰富的民族,例如节气歌、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中华礼仪等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

6.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水浒传》中,从最初占据水泊梁山,到好汉聚集,直到被朝廷招安,梁山寨主先后有三位,他们分别是王伦、晁盖、宋江。

B. 陈涉复立楚国社稷。封建君主祭社稷,祈求丰年,后来就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

C.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序”不属于这种文体。

D. 《三国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读罢,不禁令人想起发生在长江上的赤壁之战。曹操率大军南下,欲破江东孙权。孙权、刘备联手抗击曹操,周瑜巧设连环计,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军大营。

【答案】 B

【解析】【分析】B.错误,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

故答案为:B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

7.下列关于文学及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B. “持节”“揖”“拜”“改容式车”都是与古代礼仪有关的词语。其中“改容式车”是表示敬意的行为。

C. 雨果,法国作家,主要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和《装在套子里的人》。

D.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答案】 C

【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C《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了一代又代人。

B. 智取生辰纲的关键在于下蒙汗药的时间和方式,吴用等好汉引诱对方上钩全然不露疾迹,杨志虽极精细,仍然中了计。

C. 词,又称长短句,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一首豪放词,“红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题目。

D.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表明了一年中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清明”“端午”都属于二十四节气。

【答案】 D

【解析】【分析】D项有误,端午节不属于二十四节气。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9.下面选项中不是“酒杯”名称的一项是()

A. 樽

B. 白

C. 觥

D. 筹

【答案】 D

【解析】【分析】ABC三个词语都是酒杯的意思,D.“筹”,是计数的用具,多用竹子制成。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科举、宗法、礼俗、古代音律、名人事迹、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10.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六书”是古人解说汉字结构和使用方法归纳出来的条例,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

B. 《桃花源记》中“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这是借用人的特征来指一类人的手法,例如“布衣”指平民。

C. 明清的科举制度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院试取中者即为秀才,乡试考中者称为

举人。小说《范进中举》中范进参加的应是会试。

D.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作者宋濂,宋代文学家,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答案】 D

【解析】【分析】D“宋濂,宋代文学家”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宋濂是明代文学家。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的相关内容。考生要在平时注意课本内的注释,注意平时的积累。

1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莫泊桑,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B.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

C. 明清科举制度,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秀才或监生应考,考中的就是举人。

D. 范仲淹,字希文,溢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答案】 B

【解析】【分析】B项“《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史记》不是编年体通史,应是纪传体通史。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答题时应注意,文学常识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识,也有作品主题、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写作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

1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雨果,法国作家,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九三年》、《巴黎圣母院》、《羊脂球》。

B. “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是条件复句。

C. 《三顾茅庐》节选自《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号湖海散人,明末清初著名小说家。

D. 鲁迅先生在其散文集《朝花夕拾》中回忆了许多人,其中藤野先生、阿长、闰土、孔乙己等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答案】 B

【解析】【分析】A.《羊脂球》作者是法国的莫泊桑。

C.罗贯中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

D.闰土,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人物。《孔乙己》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小说,孔乙己是该篇小说的主人公。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把握以及复句语法知识的辨识能力。解答时关键在平时的识

记与积累,包括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等。复句语法抓关联词或看句子内部的关系来判定。

13.用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称呼下图中的礼仪,正确的一项是()。

A. 我要向你稽首(《雷电领》)

B. (翠莲)向前来深深的道了三个万福(《水浒》)

C. 范进向他作揖(《范进中举》)

D. (秦王)长跪而谢之目(《唐雎不辱使命》)

【答案】 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图画解读和古代礼仪。看图画要全面而概括,不能以偏概全。画面山和树的变形图,恰好是一位古代装束的男子,在作揖施礼。加上旁边“衢州有礼”的汉字,表明衢州欢迎您的含义。作揖:双手胸前施礼。稽首,长跪都是跪拜,万福是女子侧身施礼。故答案为C。

故答案为:C

【点评】回答本题要了解古代礼仪,平时注意积累,关注古文化熟悉礼仪才能答对。稽首:qǐ shǒu,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万福:wàn fú,是旧时妇女所行的敬礼。万福为两手松松抱拳,在胸前右下侧上下略作移动,同时微微鞠躬,是多福、祈祷之意。作揖,汉族民间传统的一种礼节,拱手为礼,是古代宾主相见时常用的礼节。两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长跪:古代的一种礼节,指直身而跪,其礼节较轻。直身而跪,也叫“跽”。古时席地而坐,坐时两膝据地,以臀部着足跟。跪则伸直腰股,以示庄敬。

1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常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时期突出的文学形式。

B. 《五柳先生传》《出师表》《岳阳楼记》《马说》《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传”“表”“记”“说”“书”“序”都是古代的文体。

C. 古人常用“阴”“阳”表示方位,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

D. 古代的别称都很固定,如“桑梓”指家乡,“社稷”指国家,“伉俪”指朋友,“布衣”指百姓,等等。

【答案】 D

【解析】【分析】D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伉俪”,指配偶、夫妇。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古代文学常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结合各项内容,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做出选择。

15.下列称谓说法正确的是()

A. 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司空、司徒、司寇、司马)

B. 妻子:古代指老婆。

C. 寡人:古代国君、诸侯及大臣称自己的谦词。

D. 夫子:古时对丈夫、老师和年长者的称呼。

【答案】 A

【解析】【分析】A.说法正确。

B.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

C.寡人:古代王侯自称的谦称,王侯夫人的自称。

D.夫子:古时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等相关知识,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多积累。

16.下面是彤彤在“走近汉字”探究活动中,通过不同途径搜集到的资料。请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材料一:丰子恺先生在《书法略说》中说:“世界各国的文字,要算我们中国字为最美术的。别国的字,大都用字母拼合成,长短大小,很不均齐。只有我们中国的字,个个一样大小,天生成是美术的。”

材料二:成熟汉字约形成于夏商之际,而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系统,是汉字的童年时期。中国古代一切思想观念、文化、文明都通过汉字这一载体才传布久远,保留至今。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汉字是具有中国标识的文化符号,将使中国的文化传播更为有效,让世界更快更好地认识中国。

(1)通过对图表的分析,你能得出怎样的探究结论?

(2)下面哪本书对完成这次探究活动最有可能提供帮助?()

A.《左传》

B.《说文解字》

C.《朝花夕拾》

D.《论语》

(3)班级组织“走近汉字”主题演讲会,如果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为本次活动设计一个“开场白”。要求:①符合“走近汉字”主题;②不少于60字。

【答案】(1)汉字发展呈现由形象到抽象的演变趋势;根据事物的形象造字,是汉字的造字方法之一;汉字具有美感;汉字是表义文字。

(2)B

(3)略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从图表中得出结论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观察表格中出现的文字和数据,结合表格的主题,即可作答。分析图表中的汉字可知汉字发展呈现由形象到抽象的演变趋势;根据事物的形象造字,是汉字的造字方法之一。(2)本题考查把握古代典籍内容,根据探究活动的主题“走近汉字”,结合这几部书的内容来思考即可。A.《左传》为史书;B.《说文解字》为许慎所写的解释文字类的工具书;C.《朝花夕拾》为回忆性散文;D.《论语》为语录体散文。据以上分析可知应选B。(3)本题考查拟写开场白。开场白一般是先写称呼和问候语,然后介绍活动的内容或意义,最后宣布活动开始。围绕“走近汉字”的主题来拟写即可。注意语意要清晰,要有号召性和鼓动性。

故答案为:(1)汉字发展呈现由形象到抽象的演变趋势;根据事物的形象造字,是汉字的造字方法之一;汉字具有美感;汉字是表义文字。

(2)B

(3)略

【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统计图表提取信息。注意统计表的名称,表头列出的项目,表格中的极值和表现出来的趋势等。通过表格中的数字和所给的题干要求得到判断。四个方面:形象到抽象的演变趋势;形象造字是主要造字方法;具有美感;表义文字。

(2)根据题目要求,选取最恰当的典籍,首先要对书的内容有所了解。《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为许慎。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编著时首次对“六书”做出了具体的解释。

(3)开场白内容要紧扣主题;语言要亲切,要有激情,以点燃观众的热情;语言的形式要生动活泼。开场白必须在瞬间抓住观众的心,所以要有激情,并且紧扣主题。此题首先要有称呼,然后可以引用相关诗句,也可以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激发同学们对汉字和汉字文化的兴趣。

17.欣赏下面的书法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对这幅书法作品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笔画清劲优雅,节奏和谐。

B.字体干净匀称,温润如玉。

C.楷行两书并用,墨色浓淡相宜。

D.作品柔美不足,刚劲有余。

(2)用正楷或行楷将下面作品内容抄写在方格中。要求:正确、流利、美观。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答案】(1)D

(2)略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书法作品的赏析。仔细观察书法作品,可以确定其为行楷。它的特点是行笔轻盈,点画灵动,字体匀称,由此可知ABC三项都是正确的。

D项“柔美不足”的分析是错误的,从“黄”“空”“江”等字可以看出字体的柔美。

(2)汉字的书写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但现在的许多中小学生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连笔画的先后顺序都没掌握。笔划要清楚,要写成方块字,不要潦草,偏旁部首比例要合适。此题要注意“鹤”“碧”“惟”的结构要安排合理。

故答案为:(1)D;(2)略

【点评】(1)本题考查书法作品的赏析。欣赏书法作品,一般先观其气势和神采如何,然后欣赏章法与结构,最后是意境。

(2)本题考查学生汉字的书写能力。书写汉字要做到规范、工整和美观。书写时注意汉字的间架结构,避免写错别字。

18.从前有个怀才不遇、仕途不通的文人流落到湘江之滨,联想起战国时期的三闾大夫忠君爱国,却屡遭昏君佞臣排挤打击而被流放的不幸遭遇,便撰写了一副对联:

泪滴湘江流满海

嗟叹嚎啕哽咽喉

(1)“三闾大夫”指________。

(2)试分析这副对联的特点,并说说这种特点对表达内容有何作用。

【答案】(1)屈原

(2)上联每个字的偏旁均为三点水,下联每个字的偏旁都是口字旁。使读者仿佛看到这位穷困潦倒的落魄文人泪流满面的形象,听到他失声痛哭的悲怆呼号。

【解析】【分析】(1)"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屈原贬后任此职。

(2)认真观察这幅对联的每个字,可以看出上联每个字的偏旁均为三点水,下联每个字的偏旁都是口字旁。结合这位文人的遭遇分析理解这种特点对表达内容的作用。因为这位文人怀才不遇、仕途不通,他流落到湘江之滨,就会触景生情,因此这副对联使读者仿佛看到这位穷困潦倒的落魄文人泪流满面的形象,听到他失声痛哭的悲怆呼号。

故答案为:⑴屈原

⑵上联每个字的偏旁均为三点水,下联每个字的偏旁都是口字旁。使读者仿佛看到这位穷困潦倒的落魄文人泪流满面的形象,听到他失声痛哭的悲怆呼号。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辨析。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⑵本题考查赏析对联的能力。赏析的角度很多,如修辞、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或形容词、语言特点、内容、感情、写法等。

19.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例如鲁智深和李逵,他们都嫉恶如仇、侠肝义胆,鲁智深粗中有细,豁达明理:李逵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B. 保尔在筑路时,得了伤寒并引发了肺炎,无法正常工作,也曾迷茫动摇,后到公园烈士墓前凭吊战友时,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想到要为理想而献身,又忘我投入工作。

C. 《儒林外史》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D. 艾青在狱中写下了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抒发了对大堰河深深的挚爱和无限的怀念。这首诗在发表时,他第一次使用了“艾青”这一笔名。

【答案】 C

【解析】【分析】C项关于文学名著表述有误。《儒林外史》并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所谓“冰糖葫芦式”结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识记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这类题的判断点是:作者的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的名称、体裁、出处、人物、内容(情节)、主题、风格、流派等。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根据积累的知识判断正误即可。

20.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分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北宋: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周敦颐。

B. 年号:庆历、崇祯、元丰、太元。

C. 泰戈尔:《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吉檀迦利》。

D. 律诗:《月夜忆舍弟》《水调歌头》《商山早行》《长沙过贾谊宅》。【答案】 D

【解析】【分析】D.《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不是律诗。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时需要对作者、作品、出处等内容做到了如指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