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演讲稿

花木兰演讲稿
花木兰演讲稿

篇一:花木兰颁奖词

花木兰

她英勇善战,为家为国

她身披铠甲,替父从军

她不畏艰险,驰骋疆场

一双细嫩的手磨出了老茧

一腔赤诚的心练就了肝胆

在闺房她是勤劳温柔的少女

在战场她是英勇无畏的将士

兵十年征战九死一生

古往今来,他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奇迹她用毅力和勇敢唱响壮丽的军歌

她用汗水和泪水写就传奇的诗篇巾帼不让须眉,谁不为她感叹?篇二:演讲稿

红色经典故事演讲稿

解放战争时期的著名女英雄有

郭俊卿

郭俊卿(1930—1983),辽宁省凌源县三十家乡(今三十家子镇)北店村人。著名女战斗英雄。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45年到1950年,先后荣立特等功1次,大功3次,小功4次。在1950年9月召开的全国群英会上被中央军委授予“全国女战斗英雄”、“现代花木兰”荣誉称号。

郭俊卿是全国特等女战斗英雄。1931年出生在辽宁省凌源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5年,为了给被地主害死的父亲报仇,她隐瞒自己的真实性别,又将自己的年龄报大两岁,用假名郭富参军。先后当过通信员、警卫员、班长、连队文书和副指导员。在艰苦的战争岁月,她女扮男装5年之久,和男同志一样,冲锋陷阵,鏖战疆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出生入死,屡建奇功,被誉为“现代花木兰”。

郭俊卿到部队后,政治思想觉悟提高很快,积极向党组织*拢。她在入党申请书中写到:“为人民服务就要服务到底。为完成党的任务,就要不怕流血牺牲。”1947年6月她加入中国共产党。一次,班长让她在4个小时以内,将一个命令送到30公里外的部队。天黑路险,她骑着快马在大山沟里奔驰,提前完成了任务。在返回的路上,马已累死,她背着马鞍,走了三四公里路回到驻地。在部队这个大家庭,她以深厚的阶级感情,热心关怀着战友们。平时谁有病,她帮助做病号饭;行军途中,她帮助同志们扛枪、背背包,抢救伤病员。一次行军路过没腰深的河,她带头将病号一个个背过河,而自己因受凉落下了妇科病。

1948年初,她调到战斗班任班长。不久,平泉战斗打响。郭俊卿带领的四班作为突击班,担负夺取城东第二道山梁的重任。当时,全班只有十来支老式步枪和几十颗手榴弹,战士大都是初上战场的新兵,而面对的是装备精良的60多个敌人。战斗开始后,郭俊卿摇着红旗冲在最前面。突然,跑在她身边的副班长中弹牺牲。她高喊着“为副班长报仇”,带头冲上山梁。敌人发起了反冲锋,她带领战友同敌人展开白刃格斗,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郭俊卿因为指挥机智勇敢,带病坚持战斗,立了功。团里还给四班颁发了“战斗模范班”锦旗。

为了不暴露女儿身的秘密,5年中,她从不脱衣睡觉,也从不和大家一块上厕所、洗澡。1950年4月,劳累过度的郭俊卿生病住进医院,被医生发现了女儿身。同年9月,她作为特等女战斗英雄,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后来,根据组织的安排,郭俊卿转业到地方工作,先后担任过山东省青岛第一服装厂厂长、山东省曹县民政局副局长等职。1981年离休后在江苏省常州市定居。1983年9月病逝于南京。

刘胡兰(1932—1947)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8岁上村小学,10岁参加儿童团。曾任文水县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

1947年1月12日,年仅15岁的刘胡兰,怀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视死如归,从容地躺在敌人的铡刀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毛主席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江姐,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期因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和“党史小说”《红岩》的相继出版,而成为当代中国公众家喻户晓的革命烈士。

她本名江竹筠,地下党组织内一般都称她“江姐”。1948年初,她的丈夫彭咏梧(中共川东临委委员、下川东地工委副书记)在下川东领导农民暴动失败,不幸牺牲。她忍住悲痛,要求地下组织将她再派到下川东,继续从事农村暴动的准备工作,不料于端午节后因上级领导叛变出卖而被捕。正忙于打内战的国民党当局为了防止后方农村暴动,急于从她口中得到有关地下组织情况,对她施用了酷刑,但她任凭拷打折磨,坚不吐实,关押至1949年11月14日被杀害。

后来回忆录的作者们在创作小说《红岩》时又以她为原型塑造了仍旧称为“江姐”的“江雪琴”,实际上江雪琴的革命经历和主要事迹均与江竹筠相同(电影演员于蓝在扮演电影《烈火中永生》中的江姐时,就专门请当年江姐的战友刘德彬详细介绍了真实的江姐的各方面情况)。因此,一般人仍然把小说中以及后来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烈火中永生》、歌剧《江姐》等文艺作品中的江姐都看成是历史上真实的江姐。

虽然江姐在中共党内地位并不高,只是基层党组织(川东临委和下川东地工委)的联络员,与她同时代献身革命、同样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何止成千上万,但她却为广大公众所熟知,江竹筠的名字和事迹还同许多革命领袖人物一起被载入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的人物辞条中。在2003年重庆市评选“重庆十大历史文化名人”时,还有不少人要求选江姐……这不能不归功于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和小说《红岩》所引起的轰动效应。

青春不停步永远跟党走--五四演讲稿

穿岁月峰头,伴历史云烟,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走过了80年的风雨征程。五四运动至今,一代代优秀青年为民族复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循火红足迹,经坎坷征程,一代代优秀青年紧跟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的峰顶浪尖!青春不停步,“永远跟党走”!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母亲用共产主义为我们命名,我们开创新的世界。”当我们戴着光芒四射的团徽,站在火红的团旗下,高唱我们自己的团歌,心中怎能不为之激动,怎能不为之骄傲,怎能不为之自豪!“爱国,爱党,爱人民,爱家乡”这个坚定的信念在我们脑海中回荡!

朋友们,还记得五年前我们的家乡是什么样子吗?几条破旧的马路,几座零落的楼房,这就可以概括我们章丘的全貌了。再看看现在吧!十多条主干道纵横交错贯穿东西南北,从荷花公园到百脉泉广场,从眼明泉搭桥到明珠小区,到处洋溢着现代化的气息,透露着春的绿意,焕发着勃勃的生机!在这幅美丽的画卷上处处点缀着青年活跃的身影,是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保障着道路的畅通,保护着优美的环境,维护着社会的安定团结¨¨¨,在各行各业中,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共青团带领青年们在我们城市建设的宏伟蓝图上勾画出最为亮丽的色彩!

伴随着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党有号召,团有行动。为此,团市委提出“高举旗子,不变调子,喊响号子,建好班子,推动总体工作再上台子”的指导思路。在“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和“以德治市”的号召下,开展了“走白村、串千户、访民意、聚民心”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征文活动,使团的工作真正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谋青年之所求,切实把广大青年吸引到团的旗帜下,团结在党的周围!

从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到以服务祖国需要为乐的王杰,从自学成材的张海迪到科技创新的秦文贵,从11名“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到我们身边的每一位青年星火科技带头人,

他们在人民利益的大厦上添砖加瓦,他们以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为新时期广大青年实践“三个代表”“以德治市”树起了标杆!正是他们在党的旗帜的指引下,和千百条各战线上的青年模范一起,演绎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青春活剧,谱写了一曲曲壮丽雄浑的青春赞歌!改革开放以来,适应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共青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向科学技术进军!我市更是提出了建“工业强市”的战略目标,我市共青团把青年创新创效作为工作的总抓手,积极推行“青年创新创效意见卡”,争创“青年文明号”和争作“青年岗位能手”,号召全市广大青工开发新产品,创造新工艺、推广新技术、转化新成果“四个一”活动和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仪“五个小”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青年群体性科技创新活动。仅去年一年就取得青年创新创效成果28项,其中海泰电缆集团公司团委委员时延芹主持的平行线革新项目和市人民医院青年医生张华发明的腭裂修补技术填补省级空白,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市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经济大潮中,我们共青团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始终保持着青春和活力,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旗帜的指引下前进!

20世纪中国的历史,写下了中国共青团和中国青年的光荣,21世纪期待我们创造新的青春辉煌。青年昭示着未来,江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80周年大会上向青年一代发出号召“全国各族青年,代表着我们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代表着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你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你们手中实现。”党在召唤,时代在召唤,只要我们以“崇高的理想、创新的意识、无畏的勇气”发挥青年的智慧、风采和力量,就能乘风破浪、与时俱进!青年朋友们,让我们团结一致,永远跟党走!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253班的刘佳。我今天所演讲的题目是:“青春在红五月中飞扬”。

抖落了春天的繁忙,我们迎来了鲜红的五月。五月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月份。五月,鲜花如火,缤纷如霞,青春飞扬。

今天,是五四运动九十周年纪念日,也是五四青年节。在90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群众运动中,千千万万热血青年面对破碎山河痛彻肝胆,对反动政府的卖国行径义愤填膺,满腔怒火终于化作北京赵家楼冲天火光,燃烧成了光耀千秋的“五四”精神。从此,一批批优秀青年在年轻的共产党的领导下踏上了波澜壮阔的奋斗征途。

“五四”精神的本质是爱国主义,是一种为了民族振兴而不断追求理想、追求真理的精神,是一种为国家兴旺而不断追求科学、追求民主的精神,是一种为祖国繁荣而勇于创新、知难而进的精神。

青春是整个人生旅途中最绚丽、最灿烂、最奇妙的一站。今天,我们在国旗下隆重集会,回顾历史、缅怀先辈,同时展望未来,思考我们这一代青年的责任和使命。纪念“五四”运动我们是为了更好地具备“五四”青年那样的远大理想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给追求科学与民主的精神赋予新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祖国。在此,我代表我们学校的所有同学发出以下宣誓。

1、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青春时期,是一个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更是一个人的世界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进期,在这一时期,追求什么,向往什么往往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只有努力实践奉献人生的人,才能有一个充实的人生,留下闪光的人生足迹。我们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和跟党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把个人奋斗与祖国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宏伟进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2、树立勤奋的学习态度。新的时代,挑战和机遇并存,青年人要迎接挑战,把握机会,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学习不是一名空话,一个口号或是一个装饰,而是一种踏踏实实的态度。青年人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把满腔的学习热情、创造热情发挥出来汇集起来,认真学

习书本知识,掌握过硬本领,提高综合素质,努力成为社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同时,我们要勤于思考,逐步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精神内核。那就是对民族的热爱和社会的观注,对生命的怜悯和对生活的体验。

3、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本领,努力把自己造就成国家和人民需要的优秀人才。同时,也要在投身于社会实践中确定人生坐标,为祖国的建设、改革和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有句话说得好,“海阔凭鱼跃进,天空任鸟飞”。同学们,时代在让我们享受先进的文明成果,呼吸更多的自由新鲜空气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更好的展示身手的舞台。让我们带着沸腾的青春热血,迈着巨人般的脚步踏上征服之旅。让燃情岁月再添活力!让我们的青春飞扬。

谢谢大家!

连绵千里的喜玛拉雅,沉默无声,群山静静地注视着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在珠峰,那曾经千万年的孤独沉寂,那曾经狂嘶的烈烈长风,变化莫测的险峰渊谷,令人望尘莫及的仙山神湖,凄凉贫瘠的土地,久望而灼眼的皑皑冰雪……安静的让人荒芜。那里的一切,至无言,去亦不闻!

一回首,一俯仰,历史将让我们永远铭记2008年的5月9日,同样的西藏,同样的珠穆朗玛,一只红色的队伍正在前行。珠峰已经泯灭了昔日的沉默,它因着这支队伍而蠢蠢欲动,难道你也在为这群挑战者们颤动吗?他们被厚重的登山服遮住了面颊,只露出一双双坚定的眼睛,他们只有一个目的:带着火炬,勇攀顶峰。9时17分,红色的祥云燃着奥林匹克圣火,出现在世界的顶峰,8844.43米,从第一棒火炬手吉吉到最后的次仁旺姆,人类终于实现了最伟大的攀登,中国终于完成了最光荣的使命。珠峰上架起了红色巨塔,祥云,火种,五星红旗,奥运会徽,倚在白雪与蓝天之间,一幅幅醉人心魄的画,令人震撼无声。

这一刻,只有一个声音:中国之声;这一刻,只有一种表情:热泪闪烁。无论峰顶峰下,近处远方,每一个中国人都从内心燃起一个声响:我爱中国。为什么登山队员不畏艰险,登上珠峰?因为他们爱脚下这片土地。为什么特派记者承受着疲惫与高原反应仍然坚持采访?应为他们爱脚下这片土地。为什么技术人员呕心沥血,倾尽所能,不辞劳苦?因为他们爱脚下这片土地。为什么每个人面对这壮举都饱含泪水?因为我们爱着土地爱的深沉。

火炬登珠峰的成功,建立在千千万万个默默奉献的工作人员的努力上。他们恰似一滴滴水,融入了祖国这片大海,方显出波澜壮阔。校园中亦是如此,我们从属于一个校园,就是校园中一个个不可或缺的分子。我们的校园是一个红色的校园。清晨,走进校园,醒目的屏幕游动着特有的温馨的红色字眼,使我们精神饱满的面对崭新的一天。办公楼大厅的红褐色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学习要沉稳,严肃,用一种谨严的态度面对各种任务。体育课上,我们踏入红色的跑道,尽情挥洒汗水,激起无限生机活力。闲暇时间,漫步在校园,廊边红色的蔷薇花伸出香气,调剂我们紧张的思维,染透我们的心灵。展现朝气的红色校徽,带有责任感的红色学生卡,在园中骈飞的红色“飞舞”,无不张显着十九中的无限活力,校园的红火,热情,感染着每一个人。在这红色的五月,我们的校园愈发美得难以言状。

爱国很大,爱校是本。我们也许没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义举,但我们可以努力上进,为学校争得荣誉;我们也许我没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气概,但我们可以遵守校纪,树一份责任在心中;我们也许没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济世情怀,但我们可以帮助别人,和同学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进步。

校园是我们阳光下的梦工厂,阴雨天的避风塘,是我们摇曳着希望与理想的一片净土。花开里有我们的崛起,鸟鸣中含着我们的失落。这里的一草一木,看着我们成长,见证我们长成。曾经,我在这里走过三个五月,每一次都看着五月盛产的红色与爱弥漫了整个世界。去爱吧,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校园,让爱之歌奏响在这个红色的五月。

谢谢大家!篇三:花木兰观后感

观《花木兰》有感今天我观看了《花木兰》这部电影,影片的内容感人,主要讲了:在北魏后期,敌军大举进犯边关,马上要打仗了,国家正紧急征兵,每家都要有一个男丁去当兵,可花木兰的父亲年纪大了,腿不好使,弟弟年纪还小,什么都不懂,花木兰不知如何是好。她侧卧难眠,在她冥思苦想下,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自己女扮男装代替父亲从军,一开始遭到了家人的反对,花木兰就聪明的扮成来访问的人,最后在姐姐的帮助下,说服了父亲和母亲,怀着家人的期望,第一次离家去从军。她克服了种种困难,在边关的战场上冲锋陷阵,立下了赫赫战功,晋升为将军,花木兰的武艺非常好,皇帝想让她当官,可花木兰执意要回家乡看望家人,她得到恩准后回到家里和家人团聚。最后,战士和将军们得知花木兰是一个女的,不禁拍手叫好,还夸她:“巾帼不让须眉!”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被花木兰忠孝两全的崇高精神所感动。从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花木兰的勇敢机智、性情善良,我对她佩服不已。在战场上,花木兰手持樱枪,勇敢向前冲,冲入敌阵,英勇杀敌,敌人在她的枪下一个又一个地倒下……多么了不起啊!我们也要有这种勇敢机智、忠孝两全的精神。在老师提问时,我们应该勇敢地举起手,踊跃地回答问题;在遇到难题时,我们应该巧妙地解题分析,尝试着做一下,才会有成果;我们在今后的生活里,更应该做到对国家要忠诚,对父母亲和长辈要孝道,做到忠孝两全。有些片子,我只需戴着眼镜去看;有些片子,我却要带着心去看。

都说《花木兰》失于大格局,又或许,导演之意,原本就不在于此。我们看多了史诗、巨片,我们总是需要用一种弘大来宣泄对战争的快意。《花木兰》的战争场面是会让见惯了好莱坞巨制的人唾弃的,它不够广阔,不够血腥。它只用木兰的一双眼珠,去惶恐地看一个又一个死亡,敌人的,或兄弟的。我总觉得,导演的用意恰恰在此体现,战争不是一种感官享受,而是深刻的悲凉。那怕旌旗猎猎,哪怕万马齐喑,终究要用一场尸横遍野来交待。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每一个死亡都很具体。

所以,我从导演的镜头里,我从花木兰的眼泪里,看到了对战争的厌恶。纵然花木兰杀敌无数,可是每到深夜,她在水边擦洗牺牲将士军牌的时候,她依然会感觉到自己和这场战争的格格不入。

电影中间,出现了两次长调,第一次是女声,第二次是男声。导演刻意弱化了战争,那一场场的杀戮在悠扬的长调中变为背景。战争的两方,一方是柔然那个凶残的单于,乐此不疲地一边参与一边享受;一方是大魏这个坚强的花木兰,满怀悲情地一边参与一边旁观。

于是我突然想到导演曾经说过的话,他要用一个女人的视角去审视战争。

战争对于统治者来说,是成王败寇,是领土与权力的得失;对普通人来说,却只有失去,或是家园,或是兄弟,或是牛羊,或是爱情。

说到兄弟,便想到费小虎,他奉献了整部影片最多的笑声,否则一落座,观众的心就直接沉到悲伤的谷底,那真是活不下去了。但是我也相信,他招来了整部影片最多的泪水。费小虎牺牲的时候,旁边的mm刚落座(说实话我不知道她这个时辰怎么还进来看戏,看半场又不打折的)。让mm一落座就抹眼泪这是马楚成的错,我看到mm的男友急急地在包里翻纸巾,嘴里还抱怨:“怎么这就哭上了,有这么快的么。”

是啊,怎么头一仗花木兰就砍杀了对方主帅啊,有这么快的么?可事实上,人生就是有这么多不确定性,很多时候,花枝招展隆重登场,却突然莫名其妙地就死了,主帅不死定律其实更儿戏。

影院里,我听到好多父母跟随着情节在轻声教导自己的孩子,比如说,替父从军是尽孝道;比如说,保家卫国是守忠义。孩子更可爱,他们记住的台词是:我害怕战争。

片尾,预期中的欢快并没有出现,少时念到“磨刀霍霍向猪羊”时,总喜欢跟同学挤眉弄眼。当然,我们这个花木兰是不太一样的,因为她不仅失去了青春,还失去了感情。她的欢快只怕要比2009年的雪来得晚一些。

一个拥抱,偿还十二年的感情。文泰到底还是要走远的,花木兰还能回到最初吗还记得曾经在中学学过的一首《木兰诗》。直到现在,这首诗依然清晰的印在我的脑海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虽然我是在中学时代学了《木兰诗》,然而我却是在小学曾看过的一部电影动画《花木兰》中第一次认识了花木兰这位女中豪杰。

《花木兰》这部电影动画是由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这部大片制作采用高科技,是大手笔,这些都是吸引我们这群观众的原因,是不可否认的,然而它之所以取得了这么高的票房收入我相信更多的是因为它的剧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是一个亲身体验者。

这部影片说的是西元五世纪,匈奴军队在单于率领下大举进攻入侵中原,北朝皇帝命令每家每户必须出一人赴前线抗战。木兰父亲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可作为家中唯一的男人。他又不得不重新入伍。木兰毅然决定替父从军……

看了《花木兰》这部影片,真是令人颇有感慨。

虽然我不是出生在古代,但我看不少古装戏,对于古时候的“三寸金莲”、“三步不出闺门”之类的我还是略知一二,因此,我对木兰十分敬佩。论及思想,古时候的女子能与木兰相比的,实是少之又少,因为古时候的女子大多受当时封建思想的束缚,心里总是记着女子不如男儿。木兰与其他女子的思想不同是我对她敬佩的原因之一。

其原因之一二是:虽然我生活在现代高科技时代,在如今已不再有“男尊女卑”的说法,但我知道女子体力不如男儿是事实,然而木兰身为女儿身,却能在男子都很难面对的军营生活中愈战愈勇,比起男儿有过之而无不及,真是不得不让人心服口服。

木兰替父出征,屡建战功,而她又谢绝功名利禄,辞官还家,足见其爱国爱家,这是我对她敬佩的原因之三。卖国求荣在中国,尤其在抗日时期可以说并不少见;再说孝道,别说古代,就算在当今社会因“孝道”引起的纷争也是常见。如若是将其二者同木兰的爱国爱家相比,敢问那些卖国求荣,不敬孝道的人将颜面何存。

通过《花木兰》这部影片,我在木兰身上看到了许多常人身上不具备的东西,如果我们能把木兰身上的精神学为已用,相信我们中华民族更加繁荣昌盛。

人生百年,如梦如幻。有生有死,壮士何憾?保我国土,扬我国威,生有何欢,死有何憾?北地胡风,南国炊烟,思我妻儿,望我家园,关山路阻,道长且远??一首战歌,激出了多少人的眼泪,又激发出了多少人的爱国情怀!这就是花木兰,一部集忠、孝、勇、义、爱于一体的爱国影片。

前几天去看了花木兰,回来后心情澎湃,彻夜难眠,一直被赵薇所演绎的花木兰所震撼着。总想说点什么,但是因为某位童鞋竟然被醉酒带到医院,害得我的豪情壮语都在那一晚烟消云散。只好在此略发感概!总观整片,我一直被感动着,被花狐带病上战场的爱国之情感动着,被花木兰灌醉父亲替父从军的孝心感动着,被一个士兵与母亲的母子之情感动着,被小虎与乌龟深厚的友情感动着,被木兰和文泰的那种超越爱情超越个体的升华了的爱感动着。特别是花木兰的那些鼓舞士气的话更是让我心潮澎湃:

“逃避,停止不了战争;害怕,只能让我们失去更多!从今以后,我会变得更加强大,保护你们每一个人。”

“我们大魏将士,永不屈服,绝不退让!身后就是家乡,我们要拼死守护她!今天,我们将血染沙场...将军可以叛我,士兵可以弃我,但我花木兰,绝不背叛国家!”

更为经典的是听说有一观众在花木兰喊出“你们怕死吗?”的时候吼出来一句“不怕”,可见无论世事万变,大家为国献身的爱国豪情还是不变的。我们都被花木兰激发出了我们潜藏在心底的爱国热情!

人不是生来就是英雄的,花木兰也是,她有迷惑,有彷徨,但是在无奈的现实里面她有了不可推卸的责任,正是这个不可推卸的责任铸就了花木兰这个英雄。在影片中一直陪伴着花木兰的小虎和文泰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陈坤饰演的文泰和房祖名饰演的小虎他们两个都可以

说是花木兰背后的男人,是他们成就了花木兰!还有小房子和李玖哲的表演为我们增加了不少的笑料,很是可爱!

最后我要说说影片的主演啦,花木兰-赵薇,她是我一直很喜欢和关注的演员,也是我的偶像,经常有人说我幼稚,不成熟,一把年纪了还崇拜什么偶像,对此我都一笑置之。现在我只能说,在她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借用别人话说就是至少让我这个讨厌书本的人爱上了文学。她是一个爱看书的人,走到哪里必定随身带着书,至少在目前所知的范围内,她所看过的书我都拜读过一半了。她坚强,隐忍,豁达,努力,认真,淡定,愈挫愈勇,真实洒脱!。特别是她这12年的成长中所付出的努力,这是我最喜欢的,她曾经说:“我觉得会思考的人最有魅力了,我就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展呢!因为我觉得魅力一部分来自于自身,但更大一部分来自于丰富的经历,我一直认为人成熟了,自然就有魅力了。像我以前就不喜欢想东西,想多了就会觉得很烦,简简单单就好,人也比较单纯,算不上有魅力,现在我也还是很欠缺,所以就没事多思考,我也希望成为有魅力的女人啊。”就是喜欢这种感觉。而赵薇在花木兰中的表现也是无可挑剔的,无论是在军营里面教训乌龟的身手,还是跨着黑风杀回来斩杀敌军首将的潇洒,亦或她身先士众冲入敌阵厮杀,毫不输一个血性男儿,可以说看完了感觉赵薇就是“花木兰”。

有人说,离家太远就会忘记故乡;杀人太多,就会忘记自己。在战场上死去,生命像雨水落入大地,毫无痕迹。如果那时候,你爱上了一个人,希望会从泥土中重新绽放,热烈的拥抱生命??这就是花木兰一个有血有肉实实在在的花木兰!

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绝唱,是这篇长篇叙事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现在更有许多人将它拍成了电影,千古流传。

战争产生英雌,在世无男英雄的情况下,便会有女英雄,北魏与柔然战争没有突出的男人,就有了突出的女英雄花木兰。她本是个柔弱的女孩,可他为了年老的父亲,就不再柔弱;她本是个织布女子,但她为了父亲,就参军打仗。她从不向男的低头,大声告诉了世人:巾帼不让须眉。花木兰就要出征了,是多么的急促紧张,是多么的昂扬士气,行军多急,军情多紧张,军令如山倒,作为一个少女离开闺阁,投入战场,何异投入另一个世界。她与男人同吃共住,吃一样的苦,受一样的累,却干出与男人不同的事迹,创出了与男人不同的辉煌,同时也证明了“女子哪里不如男?”

花木兰回来了,这很不容易。她重视生命的可贵,更加懂得家庭的温暖。她拒绝了天子的赏赐,也不愿在朝为官,将荣华富贵轻轻地抛下,她愿驰千里足,早日还故乡。她回来了,年迈的父母搀扶着出来迎她,姐姐理妆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猪羊,以实际行动迎接姊姊的回来。看到这一切,花木兰由衷地高兴,十二年的沙场出生入死,多难。十二年的乔装而不露痕迹,多难,然而这一切都过去,花木兰内心的精神力量,该是何等地伟大。

日子安定下来,过去的伙伴又来看她,她每次都总是以女儿装见他们,对惊怕的过去的伙伴,花木兰在内心说:知道了么?过去与你一道血战沙场,立下大功;回朝后不愿为尚书郎的我是个女孩子。

还我女儿本色,花木兰多么自豪。

从《宝莲灯》与《花木兰》看中美动画艺术的表现形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4589108.html, 从《宝莲灯》与《花木兰》看中美动画艺术的表现形式 作者:周娉 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07期 摘要:当今美国的动画在世界上大行其道,我国动画在题材和技术表现手法上还处于落后阶段,鉴于此本文透过《宝莲灯》与《花木兰》看中美动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从民族性、故事取材和情节、表现手法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最后结合实际简短地对中国动画的未来进行展望。 关键词:中美动画艺术表现形式《宝莲灯》《花木兰》 1.什么是动画 动画是19世纪末以来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与绘画艺术结合的产物。“动画”一词来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本,当时日本将用线条描绘的漫画作品称为“动画”;二战后,开始将用木偶、线绘等形式制作的影片统称为“动画”。①动画作为一种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艺术形式,从其确立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普遍应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产生了大量的具有鲜明个性风格的动画作品和优秀动画家。 2.中美动画艺术表现形式比较分析 以下从《宝莲灯》和《花木兰》的民族性、故事取材和情节、表现手法三个方面来看中美两国的动画艺术表现形式。 2.1动画的民族性 艺术是丰富多彩的,每个民族的艺术,总是要打上自己民族的文化烙印,每个艺术家总要表现出自己的民族文化意识和个性特点。② 具有民族特性的作品《宝莲灯》,歌颂了人类最高尚的母子之爱,充分体现了中华古老的民族精神。 美国因其历史短暂,本土原创题材少,曾借用中国古代的民间故事进行动画再创作,制作了动画片《花木兰》。迪斯尼公司的《花木兰》,充分展开想象能力,借用中国古代花木兰的故事形象,演绎出具有美国式传统独立、好强、叛逆精神的人物内核,将现代理念融入古老的传说中,重新塑造出一个善良、勇敢、独立的美国式花木兰形象,大受欢迎。

最新花木兰巾帼英雄的事迹范文800字

花木兰巾帼英雄的事迹范文800字 花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她是女中豪杰,爸爸孝顺的好女儿,为了年迈的父亲而去从军,女扮男装,在战场上勇敢拼搏、英勇杀敌,是一代女中豪杰。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花木兰的英雄事迹,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花木兰巾帼英雄事迹1 清晨,太阳的第一缕阳光划破黑暗,透过木兰家门前茂密的叶丛斜斜地照射在木兰的睡脸上。“木兰,快起来织布!”一声喊叫使木兰醒来。 “是,父亲。”木兰一边着急地梳头一边大声回应。过了一会,木兰已经坐在织布机前机械地一遍又一遍重复同样的动作,木兰打了个哈欠,不禁卧在织布机的空地上睡着了。 醒来时,木兰发现织布机正对的父亲的木桌上多了一份军队文告。木兰好奇的将它展开,“不!”木兰惊呼,因为文告上花家壮丁名单上居然有年迈的父亲的名字!不能让年近古稀的父亲去战场送死。木兰心里想着,我要女扮男装代替父亲从军!晚饭过后,木兰悄悄走到父亲的房间,穿上跟随了父亲十余载的铠甲,佩上宝剑,穿上军靴。木兰走出房间,拿走了木桌上的军贴,留下了离书。她走到马室,为父亲心爱的马儿换上辔头。木兰驾着马儿而去,木兰几次远远望着越来越远的家门口,一滴热泪流下,木兰心想:也许我这一去,就不知何年何月回来了,父亲,照顾好自己啊。木兰大喊了一声“驾!”,马儿便飞快地向前跑去了。

军队的训练和生活必然是艰苦的,毕竟木兰是女儿身,虽然十分艰苦,虽然心中相当想念家乡,但木兰仍坚强的挺了过去。十余年的征战生活,无数的战友战死沙场,数不清的将军为国捐躯,木兰忍住悲痛。在寒风中,在风雨中,木兰有时会想回到温暖安全的家,弹指一挥间,十年过去,不知父母如何?木兰对家中的牵挂更深了。 终于到了回到故乡的一天。木兰和战友凯旋归来,先去京城面见皇上。皇上翻开记录着木兰战绩的册子,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了许多。皇上便赏赐了她许多财宝,还请她在朝任官。但木兰对这些所谓的荣华富贵都一笑而过,并微笑着说:“我并不需要这些,我只想回到家乡,陪伴父母,望皇上批准。“皇上批准了。 木兰回到家乡的消息很快传开了,家里人都十分兴奋。回来的那一天,木兰的父母互相搀扶着走到城外迎接他,姐姐在家中盛装打扮,小弟在家中准备好了丰盛的酒菜。一切都是那么温暖,木兰十分开心,还是家好啊!晚上,她躺在床上回忆,这十几年的经历,她感慨万千…… “木兰,醒一醒,都中午了!“木兰一下子惊醒了,原来是母亲叫她吃饭,她这才发现这一切都只是一场梦。木兰叹了口气,继续织布,十分沮丧。母亲问木兰:“你怎么了,有什么心事吗?”木兰看了一眼母亲,笑了笑,望着窗外说:“什么也没有,我没想什么。”木兰在织布声中想:原来一切都是一场梦啊…… 花木兰巾帼英雄事迹2 “唧唧——唧唧——”从门里传来了织布机的声音。仔细一看,

花木兰教案

10、《木兰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过程与方法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4、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5、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从迪斯尼动画花木兰女性主义形象视角对比中美女性社会角色的差异性

从迪斯尼动画花木兰女性主义形象视 角对比中美女性社会角色的差异性 Acknowledgements This thesis would not have been completed without numerous people’s invaluable help and support. To whom, I would lik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show my heart-felt gratitude. First, I am especially grateful to my supervisor, Miss. Zhao Zhilan. She has offered me constructive and helps me complete this thesis, from the initial draft to the final paper. Besides, I extend my thanks to Professor Li Qiang and every teacher who has helped me with useful suggestions and comments. My immense thanks also go to my friends who supported me with their help. Finally,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warmest gratitude to my family for their unconditional love and support.

浅谈动画花木兰

浅谈动画《花木兰》 《木兰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可谓是家喻户晓,于是花木兰作为一个女英雄的形象流传千古,闻名海内外。从古自今,花木兰这一形象不断被搬上舞台、银屏,不久前,花木兰还被拍成威尼斯动画片。 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与中国经典故事虽然有很大的改变。但是我觉得这种改变是成功的,美国人给我们打开了一个窗户-----如何把我们的经典搬上银屏并被人喜欢。动画《花木兰》改变了中国以往那种严肃的、古老的演绎面孔,它不再像《杨家将》、连续剧《花木兰》、《霍元甲》等影片一样总是用那种国人早已熟悉的有些麻木了的面孔来演绎,而是转换了一个很好的视角,把中国的经典和美国的文化很好融合在一起,从而给全世界的观众,特别是小观众们献上了一份很好的大礼-----一个愉快的欣赏过程。人们能够在那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来了解中国的历史,电影中的中西结合的音乐风格给我们听觉上很好的享受,优美的画面给我们视觉上带来美感,电影中的插科打诨更能够让我们在紧张的现代生活节奏中得到很好的放松。 在《花木兰》中很多人都很喜欢两个用戏剧上的术语称为“小丑”的角色,小龙和蟋蟀,这两个角色被放在《花木兰》的事迹中看起来是很不可思议的,因为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这两个被人化了的小动物。但是试想想,要是缺少了这两个小丑来进行插科打诨,那么《花木兰》这一动画又有多少看头呢。小龙和蟋蟀在《花木兰》这一动画片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独具特色的元素,为《花木兰》的成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有些人可能会说小龙和蟋蟀这两个角色是美国威尼斯电影对中国传统经典的篡改,是不尊重中国文化的表现。其实并不然,小龙和蟋蟀这两个角色正是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理解”。龙是中国的象征,动画中用小龙来代表花家祖先的使者,正是中国尊重先灵的表现。还有小蟋蟀,那小蟋蟀是花木兰的奶奶用来祈福的,她认为蟋蟀能够为他们花家带来好运,这也很好的反映了中国队天地神灵的敬畏。因此,小龙和蟋蟀两个角色既是给人愉快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同时也是中西文化相结合的很好的代表,既融合了西方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同时又充分尊重中国的文化传统,能够比较容易被广大中西方的观众所接受。 动画中花木兰这一主角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中西交融的,她是中西文化交融下

论中美花木兰形象差异

论中美花木兰形象差异 同是表现女勇士的成长经历,《花木兰》和“MuLAN”却表现了女勇士不同的成长经历。 在动画性的情节中,木兰未从军前在家过得无忧无虑,虽然调皮好动,但也学些毛笔字画,到了婚嫁的年龄被父母逼着去相亲以求给家里带来好运。总的说来,木兰成长在一个还算富裕的家庭。战事爆发后,木兰见父亲腿瘸不能作战,最终隐瞒家人代父从军,一展自己的抱负。在家族的守护神木须和好运蟋蟀的的扶助下,木兰顺利进入军营。进入紧张的新兵训练阶段,花木兰凭借自己的天赋由一个柔弱的女子变成了一个勇武的士兵,并在训练中萌发了对校尉的爱慕之情。在上前线抗击强悍的单于部队时,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木兰表现了女勇士特有的机智勇敢,用雪崩换来了战场上以少胜多的奇迹,并奋不顾身地救了陷入雪崩中的校尉李翔,两人关系更亲密了。木兰在雪崩后因受伤暴露了女儿身份要被处决时,校尉李翔却仁慈地放她而去。木兰的女勇士梦将要破碎时,被埋的单于的军队意外出现再次激活了女勇士的卫国热情。花木兰赶往京城报信。木兰用自己的机智勇敢,征服了众战友的不信任感,成功破坏了单于绑架皇帝的阴谋,救了皇上。并在家族神龙木须的帮助下,女勇士最终击败了凶悍的单于。作为一个弱女子,在和高大强悍令人畏惧的匈奴人战斗中,木兰的女勇士形象再次高大起来,最终连最高统治者皇上也向她一个民间的女子致敬,京城的百官、百姓也向她致敬。皇上要以宰相之位封赏她时,女勇士以不愿做官但愿回乡见父母。结局的幸福爱情故事更是给人留下了女勇士形象的无限遐想。 在中式《花木兰》中,木兰是一个穷苦家的单亲孩子,在乡下里跟多病在身的父亲相依为命。作为军户出身的花弧,女儿在他的影响下喜欢舞刀弄枪,在邻居大爷的影响下习得一身打仗的本领,虽然也学些女孩织布之事。柔然犯境,战事爆发后,病弱的花弧应征,并嘱托女儿找个好人家。花木兰不愿病弱的父亲战死沙场,于是她灌醉父亲,前去军营应征。在好友小虎的帮助下,木兰成功混入男人的军营。刚到军营不久,木兰因偶然机会结识了文泰,两人一见如故。面对军营的黑暗,木兰表现了男儿的刚烈,狠狠教训了营主霸道的侄儿,显示了木兰的英武。后因玉佩之事,木兰被抓并向前来探望的文泰透露了女儿身。文泰在第二天柔然来犯时私放了木兰。营主在战斗中牺牲了,在危急的关头,木兰挺身而出,杀掉了敌方将领,扭转了局势。女勇士形象自此凸显

木兰诗中花木兰的形象

木兰诗中花木兰的形象 导读:在《木兰诗》里,出现了一个非常健康明朗的女性。她生命的充沛与情感的活跃,配合北方伟大的自然背景,组成了雄健刚强的交响乐,使我们听到了未曾听过的弦乐,体现祖国精神的无限高昂,那就是花木兰。 一、被迫的英雄 1木兰为什么要出征? 诗歌开篇即展开深夜纺织的情景: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在白天耕作之后,还要深夜织布,不仅为全家的吃尽力,还为家人的穿熬夜。这样说,符合古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态。而家中缺少男丁劳力,木兰自然免不了耕作。这样耕织兼顾,劳作自然十分辛苦。织布机的声音是比较轻微的,却清晰在耳,反衬出夜晚的宁静。就在这宁静的深夜,我们听到了木兰的轻轻叹息。 她叹息什么?她为什么叹息?这样的悬念让人不禁下读。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按照当时的征兵制度,每家都有兵役任务。《隋书》卷24《貨食志》记载北魏的征兵制度:“凡人自十八以至五十有九,皆任于役。”这里的“人”自然是指男丁。到战时,每家必须出丁,还自备武器装备。花家的男丁只有木兰的父亲花弧和年幼的弟弟花雄。当时,花弧

年事已高(据各种推测,应在59岁以内),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怎么办?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这样既可以完成兵役,也避免了父亲丧命战场。 众所周知,在当时,女子是不能出征的。若冒名顶替,必然冒着欺君被杀的风险;若不去,兵役无法完成,全家也面临着生存的危机。但为了父亲的安危,全家的安危,木兰毅然决定出征。 其实,要替父从军,还有比她稍大的姐姐花木莲更为合适。能不能请求姐姐出征?出征还是不出征?风险如何规避?一声声轻轻“叹息”透露了她矛盾挣扎的内心活动。“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个“愿”字,写尽她的无奈和决心。若不是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兴兵南下骚扰,平静的生活事多么美好啊。然而,时局的变化迫使她做出无奈的决定。这决定,是为了保全父亲、姐姐还有全家亲人。为了亲人的安危,她毅然果决,决定替亲人们出征。 2在做出这被迫的决定之后,她开始了被迫的出征。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此处,作者一改前文的短句紧张铺陈,而改为内涵更为丰富的长句,让朗读的节奏不由得慢下来,进入了一个情意绵绵沉重纠结的意境: “旦辞爷娘”,一定是这场痛苦长征的开始。出生以来,日日亲人相随相伴,和和美美,其乐融融。今天就要离别。而这离别,每个

花木兰作文_写人作文

花木兰作文 花木兰 《花木兰》这部电影是在学校的电影课上观看的,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部电影,看完了之后我深受感慨。 影片主要描写的是北魏时期,以单于为首的匈奴人兴兵侵犯中原,由于兵力不够,村里紧急招兵,在这危急关头,花木兰勇敢的替父从军,她女扮男装,与将士们团结合作,共同消灭了匈奴人,等到胜利归来,大家才知道她是一位女英雄。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花木兰在女扮男装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既担心同伴发现她真正的身份,又要和匈奴人进行一场又一场的战斗,在这个过程中,花木兰不怕辛苦,不怕困难,所以才会成功的完成任务。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同样也要向花木兰学习,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相信我们也会取得学习上的胜利的! 花木兰苏滢越 今年的暑假,我迷上了电视剧《花木兰》。剧中的花木兰本来是编织和亲图的绣娘,为了国家和平,她代替年迈的老父亲从军。她视死如归,历尽千辛,最终成为大将军,并与同样爱好和平的柔然王子发生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这个电视剧中,有一些编排的并不好。第一,古书中只是记载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并没有什么绣娘,也并没有编织和亲图的故事。故事编织的比较不合理。第二,电视剧中的人物对话,有的引用的还是花木兰之后朝代的名句,这个不合理。 剧中好的地方是,演员演出的比较逼真,自然。 看完感动的地方是花木兰和柔然王子的每次相遇都很感人。 花木兰 昨天,我和妹妹、舅妈等人一起去电影院看电影,电影的名字叫《花木兰》。 花木兰是电影的主角,她从小就喜欢学习武功。有一次,军官到她家来,叫她的父亲从军打仗,可是花木兰看到父亲年纪已大,而且患有心脏病,她想了一个晚上,最后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第二天,花木兰一早就跟着官兵出发了。不久后,她在军营里认识了一位朋友,名叫文泰。一次,敌军突然来袭,花木兰和文泰并肩作战,打了胜仗。花木兰全身上下全是血迹,她知道军营后方有个温泉,就想去洗洗干净,没想到文泰也来了,他以为没有人,下水后才发现有人,那个人就是花木兰。从那以后,文泰才知道花木兰原来是个女人。以后每一次打仗,文泰都很照顾花木兰,他们俩骁勇善战,所向无敌,打了很多次胜仗。于是,上级也升他们俩做将军。 几年过去了,花木兰回到家乡,把衣服一换,官兵们都大吃一惊,原来和他们血战沙场多年的大英雄,竟然是个女人! 我觉得花木兰既孝顺又勇敢,我也要向她学习。 花木兰

从《木兰辞》与迪斯尼《木兰》的对比看中美文化的差异

从《木兰辞》与迪斯尼《木兰》的对比看中美文化的差异 花木兰的故事源自于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辞》,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奇女子,其事迹流传了千百年,影响深远。然而美国迪斯尼公司发行的动画片《木兰》,以美国的文化取向诠释《木兰辞》中的精神内核,将这个中国儒家文化背景下的孝女故事改写为好莱坞语境中女英雄的故事,在赚取巨额利润的同时传播其特有的文化观念。本文通过对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所构筑的木兰形象的分析来探讨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1、中美文化传统思想的差异:规矩守礼——自由开放 《木兰辞》一开始写的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而这短短的两句话便交代了花木兰在家里的地位和分工——织布刺绣,以及其传统的古代女性形象。《木兰辞》里的木兰含蓄而落落大方,具有典型的东方女子特征。而美国的动画影片《花木兰》一开始却是木兰穿着短衣短裤,拿着毛笔在手上抄写着妇言妇容,以这种作弊方式期望通过媒婆的考验。紧接着在媒婆考核面前错乱百出,惹祸连连,她彰显了美国文化中自有个性的色彩,是一个鲜活叛逆的现代女性。这实在是与中国传统妇女那贤惠,娴静的形象具有天壤之别。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体系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儒家、佛家及道家等各个学派的学说之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女有着明确的社会分工,“男耕女织”是传统文化的鲜明写照。在中国封建时代,女子要谨守本分,遵从“三从四德”。而美国是一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大熔炉”国家,没有什么传统观念束缚人们的思想。早期的美国移民从欧洲大陆来到新大陆的目的,就是为了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和束缚,寻求自由,开创自己的幸福生活,因而美国人的性格和思想具有离经叛道、追求自由的特点。木兰在最后战胜匈奴,皇帝给予她最高的荣誉的时候,她高兴的跳起来,抱着年迈的皇帝,并没有谢恩,就与她的同伴们拥抱在一起。这个在西方感情外放的过度里很正常,用他们正常的社交礼仪来看,只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但是在中国,人们是很少会拥抱作为社交礼仪的,更何况是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古代社会?再者,中国人尊长有序,遵守礼仪等等的道德规范的约束下本来就比较内敛含蓄,这原本就是深受古代文化传统影响下的一个表现。 2、中美文化伦理思想的差异:家族至上——个人至上 与中国版的《花木兰》相比,在动画片《木兰》中,孝道的观念变成次要,孝道的观念不受重视,服从的美德不受重视。《花木兰》里的情节是木兰从军时与父亲有一段对白,“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是在得到父亲的允许后,才从军征战的。而动画版《木兰》则是木兰悄悄留下一封信,没有得到父亲的许可,便悄然离家。这个情节上的对比便可以体现中美伦理思想的不同,这主要体现在中国的伦理思想是建立在家庭基础上的,而西方的伦理思想是建立在个人基础上的。 中国文化的群体意识及家族意识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的伦理思想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编织成的思想体系。在家庭中,个人是血缘链条中的一个环节。以儒家思想为主体

花木兰形象的比较

花木兰形象的比较 “木兰从军”的故事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从小时候老人嘴里的故事到上学后课本中的《木兰辞》,花木兰巾帼英雄的形象早已深深的烙进我们的心中。随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文化也开始走向世界,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花木兰这一中国古代传统神话传说就在1998年被美国迪斯尼公司搬上荧幕,制作成大型动画片《MULAN》,并在全球取得票房佳绩。而每一种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都会受到接受者自身文化的影响,也就是说,在美国版的花木兰中,木兰这一形象被附上了强烈的美国色彩。下面我就从中国传统花木兰形象与美国动画版的花木兰形象进行对比,谈谈中美的文化差异。 一、花木兰在中国文化中的定位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一首《木兰辞》对于我们来说耳熟能详。记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位名为木兰的女子替父从军尽其孝道的故事,文中问道“问女何所思”一句引出了木兰叹息的原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原是木兰本为女子想到父亲年老又没有稍长的儿子能够出征,体谅父亲的木兰为了父母想到女扮男装为父出征的方法。文中还记到“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此处,文中记述的木兰不为功名利禄,只为家中老父出征的行为。还有一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在我看来,诗中的木兰是一位看似英勇的巾帼英雄,实则是一位很传统的中国女性形象。全诗最突出的便是木兰的孝心,真可谓“孝心动天”。古时的女子,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三从四德的教化,早已习惯“小时从父婚后从夫老时从儿”的传统。在她们的观念中家庭是最为重要的,家庭的规则也是最大的。“孝”便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从大环境而言,我国古来便有郯子鹿乳奉亲、仲由为亲负米、刘恒亲尝汤药、江革行佣供母等众多感人的关于孝的故事。因儒家文化的熏陶“孝”这个字已经深入中国文化之中并且枝繁叶茂。孔子本人就非常提倡尽孝道,他认为不能为父母守孝三年者既是不孝,孝也是一种礼。在这种国与家的环境中,中国传统女性大多没有太多自我意识,而是将家看的很重。所以《木兰辞》最终宣扬的并非保家卫国的情怀,而又是一篇孝心动天的感人故事。木兰不做尚书郎而执意回家的结局便在情理之中了。 二、花木兰在迪士尼文化中的定位 动画片《花木兰》极富时代和美国色彩,看似是在讲述中国古代的知名故事,实则颠覆了传统,标新立异。影片讲述了一位性格爽朗名为木兰女子,背负着为家族争光的使命参加类似考试的媒婆审核,可是天性如此的木兰并不是人们所知的淑女,正在此时匈奴犯境,皇上点兵。起初木兰为了父亲代父从军,而后她在军旅生活之中发现了真正的自我,发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明白了自己并不是为了家族而出征而是为了找寻自己、表露真实自己而为之的,就像她在影片中的自白“也许我并不是为了爹爹,也许更重要的只是想证明我自己有本事,这样往后再照镜子,就会看见一个巾帼英雄。可我错啦,我还是我自己。”不可避免的,木兰也找到了自己的真爱、结交了出生入死的朋友。纵观全片,有以下几个方面是美国文化对花木兰的全新演绎: 1、将单向度的“孝”变为双向度的“爱”

从中美《花木兰》形象差异看文化误读及积极意义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information transmitted in high speed, the mass media has become the main route for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the important means.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both the Disney animation Mulan and the Chinese domestic movie Hua Mulan originate from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ballad Ode of Mulan. Thus, studies on the differences of Mulan and Hua Mulan are comparable in this sense. Numerous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feminism and communication, but not from cultural values. Therefore, it is particularly urgent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in dep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values. Based on qualitative study, the paper presents the image differences between American Mulan and Chinese Hua Mulan from the aspects of physical appearance, personality traits, moral norms and love concepts. In the Disney animation, Mulan is shaped as a vivacious, bold and self-centered western-style girl. However, the domestic film Hua Mulan brings a reserved, filial, loyal and conventional oriental woman to Chinese viewer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oot of the image differences, the paper adopts Hofstede’s value dimensions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onfucian ethics. First, in terms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the Disney Mulan takes self-realization as the pursuit of life and interprets the individualistic heroism to the maximum extent; the Chinese Hua Mulan has become the perfect incarnation of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 Second, concerning the attitude towards life, the Disney Mulan has shown the courage to break the shackles of tradition and challenge all difficulties, while the Chinese Hua Mulan sticks to conventions and is always seeking for the harmony of the family and society. Third, in terms of social status, the Disney Mulan’s journey to glory is

木兰诗分析木兰的形象

木兰诗分析木兰的形象 导读:《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木兰诗》所分析的木兰形象吧! 木兰诗分析木兰的.形象 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是一个深深扎根在中国北方广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尤为可贵。 1、本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帼国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不慕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2、诗歌对木兰替父从军的缘由,惜别家人,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的详细,对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的简略。这样安排,是为了更好的刻画人物。 木兰诗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惟闻通: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

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惟闻通:唯)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帖通:贴;惊忙一作:惶;惶火伴通:伙)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分析木兰的形象】 1.木兰诗的木兰形象 2.《木兰诗》木兰的形象 3.《木兰诗》的木兰的形象

从文化价值观角度看中美花木兰形象差异

从文化价值观角度看中美花木兰形象差异 [摘要]试图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对迪斯尼动画《木兰》和国产电影《花木兰》所塑造的花木兰形象进行探讨和分析,解读木兰从本土—海外—本土这一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转变,并从文化价值观和刻板印象角度探讨中美花木兰形象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花木兰;形象;文化;价值观 1998年,根据中国传统叙事民谣《木兰辞》改编的迪斯尼动画《木兰》在美上映,其塑造的极具女性主义色彩的木兰形象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2009年,国产电影《花木兰》问世,再次引发人们对木兰形象塑造的热议。国内外关于花木兰题材的研究很多,大部分从历史传说角度、女性主义视角或传播学角度出发,对两部影片的对比分析主要停留在故事情节差异以及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很少有学者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来分析两部影片对木兰形象的塑造所反映的文化深层结构差异。本文试图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价值维度和刻板印象为理论依据,从人物外形、性格特征、故事情节、叙事主题等方面探究不同版本的花木兰所体现的文化价值观差异。 1.中国花木兰与迪斯尼木兰的形象比较 尽管迪斯尼版《木兰》和中国电影《花木兰》都取材于《木兰辞》,两部影片对木兰形象塑造却在人物外形、性格特征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 1.1人物外形 两部影片各自展现了对美的不同定义和诠释。鹅蛋脸、丹凤眼、长身细腰,樱桃小嘴、皮肤偏黑、说话爱耸肩的迪斯尼木兰形象大获西方人的青睐。中国电影人则认为浓眉大眼、端庄清秀、秀外慧中,生活中和声细语,战场上英姿飒爽的花木兰才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此外,迪斯尼影片中虚构了木须龙和小蟋蟀这两个角色,成为花木兰行军中的守护神和不可分割的幸运同伴,增添了木兰形象的传奇色彩和幽默效果。 1.2性格特征 国产电影中的花木兰依旧是一个任劳任怨、含蓄隐忍、善良勇敢、忠孝两全的传统东方女子形象。从军前操持家务,军旅中奋勇杀敌,看见血染沙场心有不忍,痛苦万分,遇到爱情却将感情深藏在心,最终为了国家利益毅然舍弃爱情。迪斯尼版的木兰却给大家展现了一个活泼可爱、大胆泼辣,情感直白主动的西方女子。她带着有关“三从四德”问题的小抄去相亲,用自己的才智计谋救出皇帝,主动接触并帮助自己的心上人,想要保家卫国让父母为自己感到骄傲。东方女子的容貌下藏着一颗美国少女心。

花木兰教学课件

花木兰教学课件 花木兰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结人物塑造的作用;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对话教学法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PPT展示“巾帼不让须眉”,让学生解释。 回首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出现了许多巾帼英雄,你们知道有谁吗?(穆桂英、刘胡兰、杨门女将等)看来大家知道的女中豪杰还真不少。 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这段音韵优美、脍炙人口的豫剧唱腔演绎的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个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吗? 师:这就是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这位巾帼英雄——花木兰。 二,背景解题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出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 三.检查字词 1.出示生词(先指名读,再齐读)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木兰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从《木兰诗》中解读花木兰的形象.docx

刘大杰先生在所著《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对《木兰诗》的思想艺术成就有下列一段概括性论述: 在《木兰诗》里,出现了一个非常健康明朗的女性。她生命的充沛与情感的活跃,配合北方伟大的自然背景,组成了雄健刚强的交响乐,使我们听到了未曾听过的弦乐,体现祖国精神的无限高昂。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初次制造出一个典型的英雄性格的女性形象。通过这篇长诗,反映出人民要求劳动生活的强烈愿望,它表面是喜剧性的,但在反面仍然隐藏着悲剧的现实。从这首诗,我们可以体会到在那个时代里,广大人民苦于抽丁的压迫和连年不断的战争的苦痛生活。本诗的艺术特色是故事性强,布局谨严,描写生动,且富于音乐的美感,发扬了民歌的独特风格。 我之所以引述刘大杰先生的这段话,不是因为刘大杰先生这段话有完全属于刘大杰先生个人的独立见解,恰恰因为他的概括体现了我们现有的普遍认识。我们如果不做过细的考察,是不会发现这段话有何可非议之处的。 但是,我认为,其中还是颇有些应该深入思考的地方的。 首先,我们一向把《木兰诗》中的木兰作为一个英雄形象来对待,刘大杰先生在这里也说她是一个“典型的英雄性格的女性形象”,这难道真的符合我们对《木兰诗》中的木兰这个人物的直观感受吗? 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与我们平时所说的英雄模范人物是有根本的区别的。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我们平时理解的英雄模范人物更带有客观判断的性质,我们把那些曾经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英雄模范行为并具有这种品质的人物一律称为 英雄模范人物,但作为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人物的典型形象,却绝不能脱离开作者的主观创作意图和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所给予读者的实际审美感受。 从作者创作的角度,英雄人物的典型形象是作者以赞叹、惊异的心情,通过对人物的英雄行为和高尚品质的描写,塑造出的超凡脱俗的人物形象;从读者接受的角度,英雄人物唤起的是一种崇高感。没有崇高,便没有英雄形象,英雄是与崇高并生的。(孙悟空完成的英雄业绩要比岳飞多得多,但孙悟空不是英雄人物的典型而岳飞则是,因为孙悟空不使人产生崇高感。)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典型绝不仅仅是他做过什么的问题,还是一个从何种角度感受并表现他的问题。如果我们忠于作品给我们的实际感受,我们便会承认,木兰更使我们感到亲切,而不是使我们感到崇高;她可以被称为英雄,但作者却不是以英雄人物的形象来塑造她、描写她的。 其次,刘大杰先生说《木兰诗》反映出“人民要求劳动生活的强烈愿望”,其含义也是不那么明确的。任何概念的意义都是在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中获得其确定性的。如果说它是相对于战争生活而言的,那么这里的劳动生活就是指的和平生活;如果说它是相对于官宦生活而言的,它就是指的平民百姓的生活。这里有两种对立的形式: 战争生活——和平生活 官宦生活——平民生活

花木兰形象

花木兰形象 花木兰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 花木兰是北魏人,北魏迁都洛阳之后,经过孝文帝的改革,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安定。但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 但是木兰的父亲年纪大了,没办法上战场,家里的弟弟年纪又小,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多年的军旅生活。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人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更不要说木兰又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但是花木兰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十数年后凯旋回家。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认为她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不过,花木兰拒绝了,她请求皇帝能让自己回家,去补偿和孝敬父母。 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为她又勇敢又纯朴。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将花木兰的故事改编成了动画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欢迎。《木兰诗》被列入中小学课本,被千千万万的青年学生世代诵颂。木兰的事迹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长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保卫国家,可歌可泣。 《木兰诗》 《木兰诗》赏析 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通过对战斗生活的夸张,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是对数量、程度的夸张,既成功地烘托了木兰的英雄形象,又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的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在文章结构上,也为后文木兰不图功名利禄,坚决辞官还乡做了铺垫。 “爷娘闻女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里运用排比的手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开我东阁门……对镜贴花黄“,这句排比的运用,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渲染了木兰归来的喜悦。 详略得当赏析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备战情况。这样处理材料,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而是重在表现木兰的女儿情怀。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的英雄形象。 1

木兰诗人物形象

木兰诗人物形象 导读:人物形象: 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是一个深深扎根在中国北方广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尤为可贵。 详略得当:忠孝两全,深明大义。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家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表现出淳朴和高洁的情操。 木兰诗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心理分析,替父从军的无奈、想家的苦恼、报国杀敌的雄心; 2、动作分析:织布表现叹息,出征前后的匆忙急切、归来后的打扮喜悦; 3、但求报国杀敌,不求立功封赏。 原文: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

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人物形象】 1.木兰诗的人物形象 2.《木兰诗》故事内容和木兰人物形象 3.人物形象的作文 4.人物形象作文 5.人物形象特点作文

花木兰的爱国事迹范文五篇

花木兰的爱国事迹1 看电影之前,我对《花木兰》的期盼很矛盾。一方面,马楚成这两年的成绩单实在让我无法觉得他是个靠谱的导演,并且能够驾驭好这个题材;另一方面,我真的、万分的,期望花木兰这个主角,能带给赵薇一个公正而诚恳的评价。不管别人怎样看,我始终认为她是个被低估的演员;即使《画皮》好评如潮,我也不觉得那是她最好的发挥。在我心里,《情人结》和《姨妈》才是她的水准。 结果,在电影开始的那个镜头里,我的第一个矛盾就被解决了。vitas同学以和整个电影氛围十分不搭调的气质,一袭雪白站在西北荒漠上敬业的对着口型迎风流泪满嘴沙,然后镜头一转,这海豚音王子居然是传说中的男宠……大哥,难道你也是没钱了就跑到中国演演电影么!整个电影就这样莫名奇妙的开场了,简洁明快,开门见山,不到十分钟,花木兰已然“旦辞爷娘去”了(电影里没娘)。 说实话,电影的前半段我看的要比后半段舒服,因为那是典型的“马楚成作品”:节奏明快,剧情简单,台词简单,还有不少笑果。即使这个电影就这么进行下去,或许我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奇怪,无非是多一部《剑蝶》(当然水平要高一点……),只是会遗憾赵薇对花木兰投入的感情罢了。但是坏就坏在,所有人都明白这电影是必然要转型的。几次宣传场合,马楚成话里话外都是家国天下,怎样可能让花木兰就只是和费小虎比比眼睛大小呢。 于是在急转直下的半小时里,整个《木兰辞》基本被还原了。“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原先诗中关于花木兰的军旅生涯就这么二十个字,而电影里也没费什么劲,几仗打下来,花木兰就成了将军。 能想到么,看到那里我真的很失望。花木兰已经走到了那里,那么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她还要有什么成长在看电影之前,我始终把它想象成一个女人的史诗,因为用脚趾头想想也明白,这样一个女人,她在军队里有多艰难,她在战争中有多么渺小和无助。花木兰之所以成为花木兰,我觉得,不是因为她能够在成千上万的士兵面前发号施令,不是因为她能够得道多助,而仅仅是因为她是一个女人,并且她有勇气、毅力和气魄,在那样一个不属于她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在我看来,这种渺小的生存才是最伟大的。 所以对于电影后半段的剧情,说实话我真的是不喜欢。我不喜欢太宏大的家国情怀,不喜欢那么多符号一样的主题元素被堆积在电影中,也不喜欢那场潦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