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社会性打印

婴儿社会性打印
婴儿社会性打印

第五节婴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

从出生时起,婴儿就是一个社会的人,婴儿就被包围在各种社会物体、社会刺激之中,形成和发展着人的情绪情感、社会行为和关系等。近年对婴儿心理的大量新研究,使我们从另一新的角度,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了婴儿心理的发展,看到了婴儿情绪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一、最初的情绪反应

儿童出生后即有情绪表现,如新生儿或哭,或静,或四肢蹬动。同时,初生婴儿的情绪反应就已是初步分化的。情绪专家伊扎德(C.E.Izard)研究表明,人类婴儿在出生时,就展示出了五种不同的情绪,它们是惊奇、伤心、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我国心理学家孟昭兰基于自己和他人的一系列研究指出,新生儿即已有兴趣、痛苦、厌恶和微笑四种表情。可见,婴儿出生后不仅有情绪,而且已初步分化。但是,儿童最初的这种情绪反应大多是先天性的,是遗传本能,且与儿童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直接相关。因此,它们是最初步的原始的情绪反应。

随着婴儿发展,在成熟和后天环境的作用下,其情绪不断变化、发展。一般研究认为,婴儿在5~6周时,出现对人的特别的兴趣和微笑,即社会性微笑;3~4个月时,婴儿出现愤怒、悲伤;6~8个月时,婴儿出现对最熟悉、亲近者的依恋,并随之产生对陌生人的焦虑及分离焦虑等。1.5岁左右时,伴随自我意识和交往、认知的进一步发展,婴儿逐渐产生羞愧、自豪、骄傲、内疚、同情等更高级、复杂的社会性情感,同时,原始、最初的情绪反应如笑、哭、恐惧等也不断分化、发展。比如,哭逐渐分化为因饥饿、寒冷、疼痛、困倦、玩具被拿走、成人离开、恐惧、惊吓、成人批评、焦虑等引起的哭;恐惧也由一开始的由物理、机体刺激如刺耳的高声、身体突然失去平衡等引起,发展为渐与知觉、经验相联系,并越来越多地与人际交往、想象、语言相联系在一起。

二、婴儿情绪的社会化

初生婴儿的情绪基本都是生理性的,是一种原始的、本能的反应,由机体内外某些适宜、不适宜的刺激所引起,并反映机体当时的内部状态、生理需要。但是,婴儿自降生的时刻起,即进入人类社会环境中,和成人进行相互交往,在人际交往中实现着情绪的社会化。

婴儿情绪社会化是当前情绪发展研究的焦点之一,是近年研究、探讨得最多的热点课题之一。婴儿社会性微笑、陌生人焦虑、分离焦虑和情绪的社会性参照等既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情绪社会化研究的中心主题。

(一)社会性微笑

社会性微笑的出现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开端,是婴儿发展中一件极其重要的事件。虽然婴儿生来就有笑的反应,但最初的笑是自发性的,它与中枢神经系统皮质下的神经冲动自发发放有关,与脑干或边缘系统的兴奋状态变化有直接联系。因此,它通常发生在婴儿的睡眠中或困倦时,并且是突然出现、低强度的。这种笑通常也被称为内源性的笑,常常在没有任何外部刺激的情况下发生。出生后3周左右,在婴儿清醒时,轻轻地抚摩其面颊、腹部,也能引起婴儿微笑。婴儿4~5周时,把其双手对拍,让他看转动的纸板,或听各种熟悉的说话声等,都能引起婴儿微笑。但此时这些微笑不管是内源性的还是诱发性的,都是反射性的,而不是社会性的微笑。

约5周始,婴儿能区分人和其他非社会性刺激,对人的声音、面孔开始有特别的反应,大人的声音、面孔特别容易引起婴儿的微笑,社会性微笑开始出现。心理学家观察到,在此时婴儿如听到大人的声音或看见大人对着他点头,婴儿特别高兴,微笑时十分活跃、眼睛明亮。8周时,婴儿会对一张不移动的脸发出持久的微笑。

但是,从5周至3.5个月时,婴儿对人的社会性微笑是不加区分的,他们对主要抚养者或家庭其他成员、陌生人的微笑都是一样的。婴儿还不能区分不同人,对人的微笑是无差别的。甚至有研究表明,3

个月婴儿对人的正面脸,不论其是生气还是笑,都报以微笑;如果把其变为侧面脸,婴儿则停止微笑。

从3.5个月尤其从4个月开始,随着婴儿处理刺激内容能力的增加,能够分辨熟悉的脸和其他人的脸,婴儿开始对不同的人报以不同的微笑,出现有差别、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他们对熟悉的人比不熟悉的人笑得更多;对熟悉的人会无拘无束地微笑,而对陌生人则带有一种警惕的注意。这是社会性微笑的进一步发展,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许多研究表明,4个月以后,婴儿对主要抚养者母亲笑得最多、最频繁,其次是对家庭其他成员和熟人,最后是对陌生人,对陌生人笑得最少。

(二)陌生人焦虑

随着婴儿逐渐能分清陌生人和熟人,随着母婴关系的日益亲密,婴儿能很好地把主要抚养者母亲和陌生人区分开来,陌生人的出现便会引起婴儿的恐惧、焦虑。例如,当陌生人靠近正在玩玩具的婴儿时,婴儿会非常紧张,眼睛在陌生人和母亲之间来回观看,突然大哭起来。如果陌生人离去,婴儿会慢慢平静下来,但如果陌生人又回来,婴儿还会大哭。这种反应称为陌生人焦虑。

研究表明,陌生人焦虑一般在婴儿6~8个月时发生。陌生人焦虑的发生发展是有个过程的。婴儿4个月前,连陌生人和熟人都不能区分,当然谈不上惧怕陌生人。4个月左右,婴儿开始区分陌生人和熟人了,对陌生人还笑,但明显比对母亲笑得少了,但这时并不害怕陌生人,对陌生人的态度一般还是比较友好的。5~6个月时,婴儿见到陌生人往往会表现出一种严肃的表情,笑得更少,但是仍然不害怕。而到6~7个月时,婴儿见到陌生人就开始感到害怕了,到8个月时,婴儿明显怕生。

陌生人焦虑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心理学家研究、探讨了陌生人焦虑产生的机制、条件。有人认为,陌生人的出现引起陌生人焦虑,是因为婴儿在头脑中建立了母亲的表象,把陌生人与母亲的表象相比较,敏锐地感觉到了陌生人与母亲的区别。也有许多实验证明了陌生人焦虑的发生依赖于当时父母是否在场、婴儿与父母的距离、环境的熟悉性、陌生人的特点、陌生人与婴儿的距离等情境因素。例如,研究发现,当婴儿在母亲的膝盖上时,害怕反应较弱,而离开母亲一定距离时,则焦虑反应较强烈;如果婴儿是在家里被陌生人接近,几乎很少出现害怕,而如果是在不熟悉的实验室里被接近,就有近50%的婴儿怯生。还有一些研究表明,婴儿是否产生陌生人焦虑和婴儿是否能对当时情境作出某些反应有关。如果婴儿有能力对一个情境作出“适当”的反应,即使这一情境很新奇,甚至从未见过,他也不一定会恐惧。而此时婴儿还没有成熟到能够对陌生人这一有差异的刺激作出任何有控制性的反应。他不能把握陌生人接近这一奇怪的事件,结果是痛苦、害怕、大哭。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去认识、理解婴儿陌生人焦虑的产生机制、条件,可能对我们更有效地减弱、消除婴儿的陌生人焦虑,减轻婴儿的痛苦是非常有益的。

(三)分离焦虑

随着婴儿与母亲情感联结的进一步建立,婴儿也出现了第二种形式的焦虑──分离焦虑,即婴儿与某个人产生了亲密的情感联结后,又要与之分离,就会表现出伤心、痛苦,拒绝分离。比如,一个8个月的

孩子正坐在房间里玩玩具时,看见妈妈走出去,随着妈妈身影的消失,他大哭起来,这就是分离焦虑反应。研究证明,分离焦虑在婴儿6~7个月时产生,随着母—婴依恋的建立而同时发生。

分离焦虑的发展也是有个过程的。在头半年中,婴儿虽然当某个人如妈妈停止和他玩、离开时,他也可能哭,并且现在有一些研究证据表明,2个月的婴儿当他们的妈妈离开时,也会激动、不高兴。但是,在开始的几个月里,婴儿的哭往往是由与另一个人的愉快交往的终止而带来的,且这时与任何一个人的交往的结束,都会带来婴儿的不高兴。这时,如果有另外一个人来跟他玩,婴儿能很快接受他的替代而安静。但是,6个月后,婴儿的反应明显不同于头半年:婴儿明显地、更多地抗拒特定个体──一般即为所依恋的对象,主要是母亲的离开,当母亲离开时,他们会非常不高兴、哭闹、不安;同时,他们不愿意再接受他人的替代,别人再跟他玩,他也一定要妈妈。这是婴儿社会性情感发展上的一个很大的转折。

分离焦虑的产生同几个重要的因素有关。首先,与三方面重要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关,即提取记忆的能力、比较过去和现在的能力、预期可能在最近发生的事件的能力。头半年婴儿还没能产生这三方面能力,因此不会有分离焦虑。6个月以后,婴儿记忆提取能力提高,当母亲离开后,婴儿记忆中便能产生以前母亲在场的图式,并将其与目前情境相比较,推测现在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及“母亲会不会回来”。如果婴儿能解答这类问题,即能正确预料到可能会产生的事情,可能就不会发生焦虑。但此时婴儿还不足以正确解答这些问题,所以,容易产生焦虑、苦恼并哭叫。其次,分离焦虑的产生也与婴儿应付情境的能力有关。当母亲离开时,此时的婴儿已能认识到自己正处于一个不同寻常的情景,但他们没有好的应对办法,不知如何作出积极、有控制性的反应以改变情境。当感觉自己无力减轻压力或改变环境时,压力便更大,婴儿感觉紧张、惊恐、痛苦,焦虑由此产生。婴儿分离焦虑的发生还与婴儿和母亲分离时的即时情景有关。当母亲离开时,婴儿处于一个陌生的而不熟悉的环境,或与一个陌生人而不是熟悉的人在一起,则更容易产生焦虑。

(四)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social referencing)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一种重要现象和过程,充分显示了情绪的信号作用和人际通信交往功能,是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方面。

当婴儿处于陌生的、不能肯定的情境时,他们往往从成人的面孔上搜寻表情信息,然后决定自己的行动。比如,当婴儿遇到陌生人递过的一个玩具时,当爬到视崖中间平地和深崖的交界处时,婴儿会犹豫不决、迟疑不定,这时,他们会抬起头来看母亲,试图从母亲面孔上搜寻能够帮助确定当前情境的信息,然后再采取相应的行动或作出相应的反应。这一现象我们即称做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是在婴儿发展的特定时期发生的人际情绪的交流和他人情绪信息的利用,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中发生的特定情绪交流模式。它包含了婴儿对他人情绪的分辨和如何利用这些情绪信息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这对婴儿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能力,经历了一个逐渐的发展过程。研究发现,婴儿的情绪社会性参照能力包括了四个相互连接、逐步递进发展的水平(Klinnert,Campos, et al., 1983):水平1,无面部知觉(0~2个月);水平2,不具备情绪理解的面部知觉(2~5个月);水平3,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5~7个月);水平4,在因果关系参照中运用表情信号(7或8个月到10个月)。由此可见,婴儿的情绪社会性参照能力是婴儿成长到七八个月时才发生的。这是因为,这时婴儿具有了一定的活动能力,活动范围、接触事物扩大,遇到环境中的陌生、不确定的事件和情境的机会迅速增加,婴儿需要从母亲面孔上寻找信息、理解和评价情境,以确定自己的反应,这使得婴儿的社会参照能力不断提高。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对婴儿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0.5~1.5岁的婴儿,其语言能力尚未发展,情绪的社会性参照能帮助婴儿超越仅仅回应他人信息的阶段,能通过这些信息来确定他人的

内在心理状态和偏好,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为(Saarni,Miunne & Campos,1998)。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婴儿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婴儿与成人的主动的情绪交流,参照成人的情绪信息,能使婴儿避免、摆脱许多险境和危险物体,并有利于婴儿行为的调整与改变。同时,婴儿经常与成人分享情绪体验,共享同样的情感,有助于丰富婴儿的情感世界,密切母子、父子亲情。积极的社会性参照更能成为婴儿认知发展的媒介,促进婴儿探索新异情境和事物,进一步扩大活动范围,发展智慧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要注意避免消极的社会性参照,因为不适宜的参照信息与条件同样会对婴儿起作用,导致婴儿不良的情绪、行为体验,形成消极、懦弱的性格,限制婴儿的探索和操作,障碍其智力发展。

三、婴儿的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在婴儿同主要抚养者的最多、最广泛的相互接触中,在同母亲的最亲近、最密切的感情交流中,婴儿与母亲之间逐渐建立起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情感联结,即对母亲产生依恋。通常表现为,婴儿将其多种行为,如微笑、咿呀学语、哭叫、注视、依偎、追踪、拥抱等都指向母亲;最喜欢同母亲在一起,与母亲的接近会使他感到最大的舒适、愉快,在母亲身边能使他得到最大的安慰;同母亲的分离则会使他感到最大的痛苦;在遇到陌生人和陌生环境而产生恐惧、焦虑时,母亲的出现能使他感到最大的安全,得到最大的抚慰;当他们饥饿、寒冷、疲倦、厌烦或疼痛时,首先要做的往往是寻找依恋对象母亲,接近母亲的可能性大于接近任何其他人。

依恋对婴儿整个心理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及其依恋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性格特征和对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

依恋不是突然发生的,依恋的性质也是有所不同的。

(一)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根据心理学家特别是鲍尔比(J.Bowlby)、安斯沃思等的研究,依恋是婴儿在同母亲较长时期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的,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

这个时期婴儿对人反应的最大特点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婴儿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喜欢所有的人,喜欢听到所有人的声音、注视所有人的脸,看到人的脸或听到人的声音都会微笑,手舞足蹈。同时,所有的人对婴儿的影响也是一样的,他们与婴儿的接触,如抱他、对他说话,都能引起他高兴、兴奋,都能使他感到愉快、满足。此时的婴儿还未有对任何人(包括母亲)的偏爱。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这时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人的反应有所选择,对母亲更为偏爱,对母亲和他所熟悉的人及陌生人的反应是不同的。这时的婴儿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咿呀学语、依偎、接近,而在其他熟悉的人如其他家庭成员面前这些反应则要相对少一些,对陌生人这些反应就更少。但是此时依然有这些反应,婴儿还不怯生。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到2岁)。

从6~7个月起,婴儿对母亲的存在更加关切,特别愿意与母亲在一起,与她在一起时特别高兴,而当她离开时则哭喊,不让离开,别人还不能替代母亲使婴儿快活。当母亲回来时,婴儿则能马上显得十分高兴。同时,只要母亲在他身边,婴儿就能安心地玩、探索周围环境,好像母亲是其安全的基地。这一切显示婴儿出现了明显的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与此同时,婴儿对陌生人的态度变化很大,见到陌生人,大多不再微笑,而是紧张、恐惧甚至哭泣、大喊大叫。

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2岁后,婴儿能认识并理解母亲的情感、需要、愿望,知道她爱自己,不会抛弃自己,并知道交往时应考虑她的需要和兴趣,据此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这时,婴儿把母亲作为一个交往的伙伴,并认识到她有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交往时双方都应考虑对方的需要,并适当调整自己的目标。这时与母亲的空间上的邻近性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比如,当母亲需要干别的事情、要离开一段距离时,婴儿会表现出能理解,而不是大声哭闹,他可以自己较快乐地在那儿玩或通过言语、目光与母亲交谈,相信一会儿母亲肯定会回来。

(二)婴儿依恋的类型

婴儿对母亲依恋的性质并非相同。安斯沃思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

1.安全型依恋

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操作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或接触母亲,更多地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地交谈。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婴儿的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婴儿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想寻找母亲回来。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并且很容易经抚慰而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这类婴儿约占65%~70%。

2.回避型依恋

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会,表示忽略而不是高兴,自己玩自己的。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回来,但时间非常短暂。因此,实际上这类婴儿对母亲并未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联结,所以,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做无依恋婴儿。这类婴儿约占20%。

3.反抗型依恋

这类婴儿在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是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比如抱他时,他会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地朝母亲这里看。所以,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这类婴儿约占10%~15%。

其中,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又称为不安全性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

同时,安斯沃思和其他研究者认为,婴儿对母亲的依恋类型既具有明显的稳定性,但同时在家庭环境经历较大变化、母亲与婴儿的交往发生较大转变时,也可能发生变化,安全型可以转变为不安全型,或者不安全型转变为安全型。最近的一个研究表明,不少婴儿在12~19个月改变了依恋的类型。有些在7个月前属于不安全型依恋的婴儿,19个月时转变为安全型依恋,也有约1/3的婴儿在1岁时属于安全型依恋,7个月后转变为不安全型依恋。

婴儿依恋的性质取决于与婴儿有关的母亲的行为。依恋并不仅仅是母亲使婴儿的需要(包括食物、水、温暖、舒适、解除痛苦等)得到满足,婴儿与母亲在一起的时间多少也不能单纯决定婴儿依恋的性质。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社会性交往过程中,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其对婴儿是否关心是最重要的方面。如果母亲能非常关心婴儿所处的状态,注意听取婴儿的信号,并能正确地理解,作出及时、恰当、抚爱的反应,婴儿就能发展对母亲的信任和亲近,形成安全型依恋。安斯沃思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对婴儿的需要、信号高度敏感的母亲,其婴儿都属于安全型依恋,而在12个对婴儿需要不敏感的母亲那里,有10个婴儿属于回避型或反抗型,即不安全型依恋,只有2个婴儿属于安全型依恋。

四、早期的同伴交往

婴儿在头三年里,虽然主要与其父母交往,但事实上也已开始了同伴间的相互交往,并在其交往中显现出婴儿在社交方式和社会接受性方面的差异。同时,随着婴儿认知能力的增长、活动范围的扩大,其与同伴交往的时间和数量越来越多,同伴交往在其生活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大,并对婴儿的个性、社会性发展起着日益重要的影响。

大量的观察和研究表明,婴儿从出生后的后半年起即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同伴社交行为。婴儿早期同伴交往经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以客体为中心阶段,婴儿的交往更多地集中在玩具或物品上,而不是对方本身;二是简单交往阶段,婴儿已能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经常企图去控制另一个婴儿的行为;是互补性交往阶段,婴儿同伴间的行为趋于互补,出现了更多更复杂的社交行为,相互间模仿已较普遍,婴儿不仅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动,而且还可以与同伴开展需要合作的游戏。

6~8个月的婴儿通常还互不理睬,只有短暂的接触,如看一看、笑一笑或抓抓同伴。刘易斯、罗森伯勒姆(Lewis & Rosenblum,1975)和李(Lee,1973)等人研究发现,在第一年,大部分社交行为是单方面的发起,一个婴儿的社交行为往往不能引发另一个婴儿的反应。李观察了6~10个月婴儿的行为表现,发现60%的被试的社交行为都属于这种情况。然而,单方面的社交是社交的第一步,当一个婴儿的社交行为成功地引发了另一个婴儿的反应时,就产生了婴儿之间的简单的相互影响。

在简单交往阶段,婴儿的行为有了应答的性质。研究者们对这个阶段的婴儿的交往行为提出了“社交指向行为”的概念。“社交指向行为”指婴儿意在指向同伴的各种具体行为,婴儿在发出这些行为时,总是伴随着对同伴的注意,也总能得到同伴的反应。具体有微笑和大笑、发声和说话、给或拿玩具、身体接触(如抚摸、轻拍同伴的身体,推,拉等)以及较大的运动(如走到同伴旁边,开始跑开)、玩与同伴相同或类似的玩具等。这些行为的目的都在于引起同伴的注意,与同伴取得联系。婴儿在这个阶段就是通过这种社交指向行为而积极地寻找自己的同伴的,同时也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相互影响。马萨提和帕尼(Musatti & Panni,1981)观察了一个日托中心6个相互熟悉的1~1.5岁婴儿的交往,发现所有的婴儿对其周围的其他婴儿都是非常留心、注意的,并对同伴表现出经常的具体接触、互相对笑、说话、相互给

予玩具等。研究结果表明,婴儿在进行独立活动的同时,通过对周围环境的留意来取得对同伴的信息,并且由于观察或模仿同伴的行为,婴儿之间有了直接的相互影响、接触,简单的社会交往即由此产生。

在互补性交往阶段,婴儿之间相互影响的持续时间更长,其内容和形式也更为复杂,出现了婴儿间合作的游戏、互补或互惠的行为。比如,你需要有伴时,我和你一起玩;你跑我追;你躲我找;两人在一起共搭一个东西。这个时期婴儿交往最主要的特征是同伴之间的社会性游戏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长。埃克曼及其同事(Eckerman,Whatle & Kutz,1975)所做的有名的出生后10~24个月婴儿同伴社会性游戏的发展的研究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在其研究中,埃克曼把10~12个月、16~18个月和22~24个月三组婴儿分别都和自己的母亲、不熟悉的同伴以及同伴的母亲放在一起,看他们究竟喜欢和谁玩和怎样玩。结果表明,16~18个月、22~24个月的婴儿社会性游戏明显多于单独游戏;同时,在这三个年龄组中,即便是10个月的婴儿也最喜欢与同伴玩,而相对较少与母亲玩;16~18个月和22~24个月的婴儿更喜欢与同伴玩,与同伴游戏的数量明显多于母亲,且没有一个婴儿愿意与陌生人玩游戏。同时,从中也可以看出,16~18个月是婴儿交往能力发展的转折点,之后,婴儿的社交性游戏迅速增长。2岁左右时,婴儿的社会性游戏在数量上绝对超过单独游戏,而其社会伙伴则更经常是同伴,与母亲的交往表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

图5-3婴儿社会性游戏的发展

心理学家缪勒和范德(Mueller & Vandell,1980)综合他人及自己对婴儿同伴交往的观察和实验研究,从社会技能发展的角度,把婴儿早期同伴交往划分为简单社交行为、社会性相互影响、同伴游戏及早期友谊四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所有社交行为都已经出现,但是,许多行为的表现是单方面的,可能根本得不到另一婴儿的回应。但从本质上来说,缪勒等认为,这些早期的社会行为是建立社会性相互影响的基础,同时,作为社交的第一步,也无需回应。而当这种行为引起另一个婴儿的反馈时,就可以说是社会性相互影响产生了。显然能引起同伴反应的行为要比仅是单方面的表现更具技巧性。比如,婴儿A不仅要把发出的行为指向B,同时要使它能引起B的反应;而对B来说,他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比较迅速地作出判断、反应。随着婴儿月龄的增加,其相互影响的持续时间也在不断地增长着,他们在研究中观察到,1岁10个月左右的婴儿,其相互影响就能达到24次转换之多。随着对社会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掌握,婴儿同伴社交游戏的明显特征开始发展起来,并且广泛表现在一般的社交行为之中。他们认为,此时的婴儿游戏存在四个显著特征,即主动加入、轮流替换、重复和灵活性。通过广泛的游戏,婴儿的社交能力发展到第四级水平,出现最初的友谊。早期友谊的出现是婴儿社交能力发展的顶点,它表现为同伴之间出现亲近、共享、积极情感交流和共同游戏、玩耍等,并且婴儿间开始出现偏爱,有些同伴间在交往中具有明显的互选性。

五、婴儿自我的发展

自我的发展是婴儿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婴儿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自我(self)是个很广的概念。它包括自我知觉(self-perception)、自我认知(self-recognition)、自我调节(self-regulation)、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和自尊(self-esteem)等概念。由于自我概念偏重在对自己的认识这个范畴之内,因此也可称之为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的发展。在婴儿时期,主要涉及自我知觉、自我认知方面的发展。

研究者一般认为,自我是由两个有区别而又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成分所构成。詹姆斯(W.James)认为,自我由主体我(I)和客体我(me)组成。主体我是作为认知者的自我,是在主体内、在主观上构成的自我。主体我体验着自己的身体、心理和关系,具有调整、控制、组织的功能,对客体我起支配作用。客体我是对主体作为客体存在的个体来认识的自我,是个体在与环境、他人之间的运作中产生的,是主体通过客观反映、客观评价而认识的自我。米德(Mead)也把自我划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他认为,一个完整的自我应该包括主体我和客体我两个方面。米德认为,客体我是一种社会自我,因为自我是在个体与他人、环境的互动中产生的,因此也是社会的。库利(Cooly)也相当重视这一点。他认为个体的自我产生于和他人的交往之中,通过交往,每个个体可以觉察到他人对自己的外表、行为、目标、性格等各方面的看法,从而导致对自我的认知。他于1922年提出了“镜像自我”的概念,以镜子中的自己的形象为比喻,指从外界得到的关于自己的外表、形象的认识和他人对自己的行为举止和人格等方面的评价。社会自我是在他人印象和自我印象之间相互交换、协调而产生的。

现代对婴儿自我发展的研究大都以婴儿在镜子前面时是否产生自我指向行为,或者自我指向行为是否增加为标志来确定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并且在自然观察的基础上加进了某些实验条件的改变,以使婴儿自我意识发生发展的指标更加明显。这些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婴儿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发生发展过程。

迪克逊(Dixon, 1975)观察了5名4~12个月婴儿的镜像反应,记录了婴儿的微笑、语声和触摸等活动,还进行了婴儿对自己镜像、母亲镜像和另一儿童镜像反应的比较。根据结果,他将婴儿的自我认知分为四个阶段。(1)“妈妈”阶段(mother stage)。发生在婴儿4个月左右,表现为对妈妈而不是自己的镜像感兴趣,如对妈妈的镜像微笑、观看和发出咿呀语声。(2)“同伴”阶段(playmate stage)。发生在4~6个月,表现为对自己的镜像与对游戏同伴的动作行为相类似,即把自己的镜像当做一个可与之打交道的同伴一样来对待。(3)“伴随行动”阶段(action following mirror-image stage)。发生在7~12个月,婴儿会随着自己发生的动作镜像而做出相同动作。例如,婴儿看见自己张嘴巴的镜像,而后做出张嘴巴的动作。这表明婴儿似乎是该动作的发出者。(4)“主体我”阶段。1岁婴儿能够把对自己镜像的重复动作与其他婴儿的玩耍区分开来,开始对自己的镜像感兴趣。

阿姆斯特丹(Amsterdam, 1972)在研究方法上巧妙地借用了盖洛普(Gallap,1971)研究黑猩猩自我再认的“红点子”方法,通过在婴儿毫无觉察的状态下在其鼻尖上涂上一个红点来揭示婴儿自我认知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使婴儿自我意识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阿姆斯特丹认为,如果婴儿表现出意识到自己鼻尖上红点的自我指向行为,那就表明婴儿具有了自我认知的能力。因为如果婴儿特别注意自己鼻尖上的红点或者能够找到自己鼻尖上的红点,就说明婴儿已经对自己的面部特征有了清楚的认识,同时也说明婴儿已经有了把自己当做客体来认识的能力。阿姆斯特丹研究了88名3~24个月大小的婴儿,并对其中2名12个月大的婴儿进行了为期1年的追踪研究。研究发现,13~24个月的婴儿开始对镜像表现出一种小心翼翼的行为,20~24个月的婴儿显示出比较稳定的对自我特征的认识,他们对着镜子触摸自己的鼻子和观看自己的身体。阿姆斯特丹认为,这是婴儿出现了有意识的自我认知的标志。

刘易斯(Lewis, 1979)在试图揭示婴儿自我认知是如何得到的这一问题时,重复使用了阿姆斯特丹的“红点子”技术。在实验中发现,给9~24个月的婴儿鼻子上涂上红点子后,他们都表现出更多的自我指向行为。他们对镜像微笑,抚摸自己的身体,发出语声等,说明婴儿已能意识到自己身体特征的一些变化。然而只有到15个月,婴儿才出现直接触摸自己鼻子上的红点子的行为。对此,刘易斯认为,15个月是婴儿客体我发展的转折点。

哈特(Hatter,1997)在概括、总结了大量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婴儿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发展模式,将婴儿自我认知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前三个阶段为主体我的发展,后两个阶段为客体我的发展。这一总结普遍为人们所接受。

(1)5~8个月。婴儿显示对镜像的兴趣,他们注视它、接近它、抚摸它,对它微笑。但他们对自己的镜像与对其他婴儿形象的反应没有区别,说明他们并未认识到镜像是自己的像、自己与他人的差别,以及自己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因而,婴儿还没有萌生自我认知。

(2)9~12个月。婴儿表现出了对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识,表现为他们以自己的动作引起镜像中的动作。他们主动地引起自身动作与镜像动作相匹配,表明婴儿对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的认识。这阶段产生了初步的主体我。

(3)12~15个月。婴儿已能区分由自己作出的活动与他人所作出的活动的区别,对自己镜像与自己活动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有了清楚的觉知,说明婴儿已会把自己与他人分开。主体我得到明确的发展。

(4)15~18个月。婴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表现在对客体特征(如红鼻头)与主体特征的联系上,认识到客体特征来自主体特征,对主体某些特征有了稳定的认识。这反映了在客体我水平上的自我认知的发展。

(5)18~24个月。婴儿已具有了用语言标示自我的能力,如使用代词(“我”、“你”)标示自我与他人。婴儿在此年龄已经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特特征,能从客体中认识自己,用语言标示自己,表明婴儿已具有明确的客体我。

综上所述,婴儿的自我认知是在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中产生发展的。这种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婴儿处理自己与外界事物、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上更符合社会交往准则。婴儿自我意识和语言的发展,是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关键一步和标志。

幼儿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

幼儿情绪发展的大凡趋势 幼儿情绪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化、丰盛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一)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化 幼儿最初的情绪和情感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幼儿的成长,情绪情感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因此,情绪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情感的发展过程。社会化是情绪和情感发展的一种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⒈情绪中社会性交往成分不断增加 幼儿情绪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例如,美国心理学家爱姆斯利用两年的时间,对幼儿交往中的微笑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从1岁半到3岁,非社会性微笑的比例下降,社交性微笑的比例则有所增长。法国心理学家列鲁阿·布斯旺类似的研究表明,在同一情况下,8岁儿童比4岁幼儿在看电影时的情感交往次数有所增加;4岁幼儿看电影时主要同教师交往,而8岁儿童则主要同邻近儿童交往。 以上两个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幼儿的社会性交往情感表现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幼儿与老师的情感交往多于与同伴的情感交往。 ⒉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⒊表情的社会化 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有的表情是生物学性质的本能表现,而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 面部表情是情绪生理过程的一部分,但它又与社会性认知有密切的联系。掌握社会性面部表情有赖于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而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是社会性认知的严重标志。表情所提供的信息对幼儿和成人交往的发展与社会性发展起着特别严重的作用。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解释面部表情和运用表情手段的能力都有所增长。黄煜锋的研究表明,幼儿园小班孩子已能辨认到别人的表情,对愤

怒表情的识别,则大约在幼儿园中班开始。前苏联的雅可布松认为,婴儿的特点是毫不保留地表露自己的情绪。以后则根据社会的要求调节真实情绪的表现方式。幼儿从2岁开始已经能够用表情手段去影响别人,并学会在例外场合下用例外的方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情绪的深化,是指它指向的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例如,被成人抱起来,较小的孩子感到亲密,较大的孩子会感到难以为情;年小幼儿对父母的依恋,主要由于父母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年长的幼儿则已经包括对父母劳动的尊崇和爱戴等内容。 (三)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能力得到加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⒈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年小的幼儿常常处于激烈的情绪状态,这与其生理因素主要是大脑皮质的兴奋简易扩散、皮质对皮下中枢的控制能力发展不够相关。随着幼儿的发育以及语言的发展,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幼儿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起初是被动的,由于服从成人的要求而控制自己的情感。 直到幼儿晚期(5-6、7岁),幼儿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才逐渐发展。成人经常不断的教育和要求,以及幼儿的集体活动和集体生活的要求,都有利于他们逐渐养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减少冲动性。 ⒉情绪的安定性逐渐提高 婴幼儿的情绪非常不安定,具有情境性、易变性、易受感染的特点。婴幼儿的两种对立情绪,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相互转换,随着情境的变化而迅速变化。幼儿晚期情绪较少受大凡人的感染,但仍然易受家长和教师的感染。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逐步加强,情绪逐渐趋于安定。 ⒊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婴幼儿情感和社会性

婴幼儿情感和社会性、 语言与认知能力的培养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 南京市儿童保健所 童梅玲 心理 ?心理是指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称。它包括感觉、知觉、语言、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兴趣、动机、性格、能力等心理现象。 ?心理是客观事物在脑中的反应,也就是说脑是产生心理现象的生理器官。 ?心理是脑的机能。 儿童心理发育 ?儿童心理发育包括动作、语言、认知、情绪、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 ?婴幼儿神经心理的发育大量地反映为日常的行为,此期的发育也称之为行为发育。 ?儿童心理发育正常与否可以从发育的各个方面去作判断和评价。 心理发育基础:大脑神经系统 左右脑 儿童心理发育 ?包括感知觉、运动、语言、认知、情绪、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 脑发育的可塑性 情感和社会性 情绪(feeling)和情感(emotion) 新生儿 新生儿就有最初的情绪反应,情绪的状态主要决定于需要满足的情况和健康的情况。一般吃饱、睡足就有愉快的肯定的情绪,相反当饥饿、瞌睡和身体不适时就会哭闹。 情绪(feeling)和情感(emotion) 婴儿 ?2~3个月的婴儿产生了和成人接触的需要,因而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决定于是否有人跟他玩。 ?4~5个月以后的婴儿更进一步产生了摆弄物体的需要,因此是否有鲜明的玩具供他摆弄也常是他情绪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8~10个月的婴儿由于对照料他的成人的依恋,会因成人的离去或因自己被单独留在屋里而哭起来,或者表现出似乎疯狂地去寻找母亲,这就是最早出现的焦虑情绪。 ?1岁时,婴儿还会表现出最简单的“同情感”,这种最简单的“情感共鸣”是高级社会情感的基础。 情绪(feeling)和情感(emotion) 幼儿 ?基本具备各种形式的情绪和情感。 ?社会情感开始能萌芽。

婴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图文稿

婴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五节婴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 一、婴儿情绪发展 (一)婴儿的先天性情绪表达能力 1、华生 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性情绪:爱、怒、怕。 2、布里奇斯(,加拿大,1932 ) 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些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些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 3、伊扎特 婴儿出生时已具有五种面部表情:惊奇、苦恼、厌恶、微笑、感兴趣。 4、孟昭兰 婴儿有8—10种从中总进化中获得的情绪,情绪的发生有一定的时间和诱因 (二)婴儿的情绪识别能力 克林勒特和坎佩斯的研究: 1、无面部知觉(0~2月) 2、不具备情绪理解的面部知觉(2~5月) 3、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5~7月) ? 4、在因果关系参照中确认情绪信息(7、8~10月) (三)婴儿情绪的社会化 1、社会性微笑 ? ?约5周始,大人的声音、面孔特别容易引起婴儿的微笑,社会性微笑开始出现。 ?4个月开始,婴儿开始对不同的人报以不同的微笑,出现有差别、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 2、陌生人焦虑 ?陌生人焦虑一般在婴儿6~8个月时发生。 3、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在婴儿6~7个月时产生,随着母—婴依恋的建立而同时发生。 4、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当婴儿处于陌生的、不能肯定的情境时,他们往往从成人的面孔上搜寻表情信息,然后决定自己的行动。这一现象我们即称做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婴儿的情绪社会性参照能力是婴儿成长到七八个月时才发生的。 二、婴儿的社会性发展

婴儿的社会性发展主要体现在亲子依恋、同伴交往、亲社会行为和自我发展等几个方面。 (一)婴儿依恋 依恋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鲍尔比(John Bowlby)。1、定义指婴儿与经常接触的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强烈、持久、亲密的情感联系。 3、婴儿依恋的发展过程(鲍尔比)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月) ?第二阶段:有差别(选择性)的社会反应阶段(3-6月)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月-2岁) ?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时期 indiscriminate responsiveness to humans ?出生到8-12周。这一阶段以婴儿所发出的各种信号的发展为标志。 ?婴儿从出生起开始使用哭泣这种有效的信号来发动与他人的联系,第2个月开始,他又用微笑来进行这种联系。 ?由于这个时候的婴儿还缺乏辨别不同个体的能力,还没有表现出对任何人的偏爱,而只是在物体和人中表现的更喜欢人,并表现出特有的兴奋。 选择性的社会性反应时期focusing on falimiar people ?3~6个月。婴儿形成分辨与他们接触的成人的能力。他们更频繁的对熟悉的面孔微笑、发声,而对陌生人的微笑则相对减少,甚至消失。 ?婴儿开始能辨认并偏爱所熟悉的人,他们喜欢与熟悉的人进行接触。婴儿所熟悉的人也往往更容易安慰孩子,能更迅速、更广泛、更频繁地引出婴儿的微笑和发声。这时期的婴儿并不拒绝熟悉的人离开。 特殊的情感联结期active proximity seeking ?6个月-2岁。由于婴儿开始获得新的运动技能,他们开始到处爬动。这使他们有了更强的探索外部环境的能力,并开始主动接触父母,表现出有意识的社会行为。 ?婴儿对不同对象的反应出现巨大的差别,对依恋对象的存在极为注意。当婴儿所依恋的对象离去时,开始通过哭泣表示抗议。这时,依恋对象成为婴儿探索的安全基地。他们对陌生人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警惕、戒备和退缩。开始出现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 .目标调整的参与期partnership behavior ?2以后。婴儿的有目的的行动、语言的交往和进行适宜反应等能力越来越成熟。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和社交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越来越主动的进行各种接触,开始理解依恋对象的目的,情感和特点,并以此调整自己的行为,表现出较多的灵活性。他们也能容忍与依恋对象之间的距离逐渐加大,并且逐渐善于与同伴和不熟悉的人进行交往。

社会性情绪发展及其特征——婴儿情绪和社会性

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我们的孩子常常很小就被要求去学习各种知识与技能,家长们都望子成龙,而且我们也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无以伦比的上帝赐予我们的礼物,不过,我们在关注孩子智力开发的时候,也应该意识到关注孩子心灵的重要性。婴儿从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一开始就从生物个体向社会个体发展,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化,即学习一些社会行为技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他人建立关系,以适应生活,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发展过程。包括三个主要内容:情绪的发展、社会性依恋、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情绪的发展 在心理学上,对情绪的认识、评价和协调管理能力被称为“情商”(EQ)。美国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认为,EQ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事实证明,情商高的孩子更容易获得快乐,他们在挫折面前能更快地调整和驾驭自己的心态与情绪,一种健全的人格和自尊也会让他们更快走向成功,并领悟和享受到生活本身的乐趣。人类婴儿天生具有情绪反应的能力,出生后即有情绪表现,这里介绍三种基本情绪:笑、哭和恐惧。 (一)微笑 1、自发性微笑(0-5周):自发微笑又称为反射性微笑。指的是婴儿不自觉的微笑。是一种肌肉的收缩。婴儿一出生就会笑,就像婴

儿一出生就会哭一样。这种笑是自发的,通常在婴儿睡眠时或者感到困倦时出现,持续时间很短,而且一般都是没有声音的笑,这种笑常常在没有任何外部刺激的时候发生。待婴儿稍微长大一些,在他清醒的时候抚摸他的脸颊、腹部,甚至抓着他的手让他拍手,婴儿也会出现笑容,但在这时候,他的笑也是反射性的,并不是对人们的回应,不具有任何交流的意义。 2、无选择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起):具有社会性功能,对人的脸和声音都容易引起婴儿微笑。一直到3个月左右,婴儿对父母都没有特别的偏爱,他们还不会认生;他们对所有的人都不加区分的微笑,不管是陌生人还是自己最亲近的父母;只要他看见的是人脸的正面,那么,不管这张脸的表情如何,生气也好,高兴也罢,他们都一样会报以微笑。 3、有选择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开始能认出熟悉的个体,能对不同个体作出不同反应。这种微笑增加了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依恋。婴儿对经常照顾自己的母亲笑得最多、最频繁,其次是对经常看见的其他家庭成员,对陌生人笑得最少。 有研究表明,逗笑出现越早的孩子智力发展的越好,所以父母要使劲浑身解数逗孩子笑。 (二)哭的发展 学会语言之前,哭是表达需要的唯一方式,研究表明,所有婴儿啼哭的规律都是相同的,有一项研究历经4年,对3000多个不同人种的婴儿进行研究,总结出婴儿啼哭的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第九章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学习目标 ?认识情绪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掌握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趋势及特点。 ?了解幼儿基本情绪的发展和高级情感的发展,掌握幼儿依恋的特点。 基础知识 1、情绪和情感: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行为反应(态度)和(相应的行为反应)。如幼儿见到妈妈高兴,见到医生恐惧。 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为(人和动物)所共有,而情感只有(人类)才有。 (2)情绪是(外现的、暂时的) 如:快乐、愤怒、恐惧、悲哀等。 情感是(内隐的、稳定的)。 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 二、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情绪是儿童心理活动的激发者。 ?如:情绪愉快,儿童愿意学习。 情绪是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唤起者与组织者,也就是说情绪对婴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婴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指导、调控着儿童的行为。 ?(二)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推动幼儿的认知活动。 ?情绪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 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 如:幼儿喜欢猴子,不喜欢河马。喜欢观察猴子。 不同情绪状态对智力操作的影响(孟昭兰,1984,1985): ?1情绪状态对婴幼儿智力操作有不同的影响. ?2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与惧怕之间浮动。愉快情绪有 利于婴幼儿的智力操作及效果,而痛苦、惧怕等对婴幼儿智力操作不利。 ?3愉快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倒U字相关,即适中的愉快情绪能使智力操作 达到最优。 ? 4 痛苦、惧怕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直线相关,即痛苦、惧怕强度越大,操 作效果越差. ? 5 强烈的激情状态或淡漠无情,都不利于儿童的智力探究活动,兴趣和愉快的交替,是 智力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惧怕和痛苦对儿童智力发展不利. (三)情绪对意识产生的作用----情绪促进了意识的产生、发展和复杂组织的形成。 ?婴儿最初的情绪体验就是最初的意识。 (四)情绪对儿童交往发展的作用----是儿童交往的重要手段。如:用表情(情绪的外部表现)与人交往。 ?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之一,特别是在婴幼儿与人的交往 中占特殊、重要的地位。 ?婴幼儿掌握语言之后,表情仍然是婴幼儿重要的交流工具,它与语言一起共同实现 着儿童的人际交往。 (五)情绪对学前儿童个性的作用--------影响个性的形成。

第六章 婴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第六章婴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理论 3课时、实践5课时) [知识点提示] 了解气质的类型;理解婴儿依恋的类型及发展;掌握自我意识的涵义及其发展;掌握婴儿交往行为及生活适应行为的发展 [重难点提示] 掌握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要点 掌握婴儿交往能力培养的要点 第一节婴儿的社会性发展 (理论1课时,心理实验1.5课时,观察记录1.5课时) 理论部分: 一、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涵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庞丽娟,2003)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自我意识是儿童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和特征 1.自我意识的结构 (1)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从知、情、意三方面分析)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启动或制止行为;心理活动的转移;心理过程的加速或减速;积极性的加强或减弱;动机的协调;根据所拟订的计划监督检查行动;动作的协调一致等。

第三章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第三章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第一节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及关系: 概念: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 分为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 (二)、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联系: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 区别:第一,认识过程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而情绪和情感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第二,认识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感则通过态度的体验、变化来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第三,认识过程有着较强的有意性,人们可以有意地感知、记忆和思考,也可以有意地停止这种认识活动;而情绪和情感有着较强的自发性,人的情感只有在认识的作用下才会增强有意性。(三)、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1、情绪和情感都是人的内在体验,都是心理体验。 2、情绪是情感的具体形式和直接体验,情感是情绪经验的概括。 3、情绪和情感密切相关,情绪要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 4、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从发生过程来看,情绪发生较早,情感发生较晚。 2、情绪带有情景性和暂时性的特点。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3、情绪有明显的外部表现;而情感则比较内隐,不轻易流露出来。 二、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1、情绪和情感的动机作用 情绪对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情绪直接驱动、促使儿童去做出某种行为,或抑制某种行为。 2、情绪和情感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 3、情绪和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婴儿的(情绪、人格及社会性)发展·笔记

婴儿情绪的发展·笔记 1.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认为,新生儿有五种情绪反应,即(惊奇)、(伤心)、(厌恶)、(初步的微笑)和(兴趣)。 2.孟昭兰指出,新生儿有四种表情,即(兴趣)、(痛苦)、(厌恶)和(微笑)。 (一)快乐 婴儿的笑是快乐的表现,其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阶段1 自发性的笑 ①在没有任何外部性刺激的条件下发生,新生儿自发性的笑,这是内源性的笑; ②轻拍或抚摸婴儿时,会露出愉快的笑容,属于诱发性的笑; ③把婴儿双手对拍,给婴儿看东西等引起婴儿发笑,是反射性的笑。 阶段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①婴儿到5~6周时,对人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和微笑,成人的面孔容易引起婴儿自发的社会性微笑。 ②一直到3个半月左右,婴儿对人的社会性微笑不分化,即对所有人的微笑一致。 阶段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①从4个月后,婴儿出现有差别的、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对母亲、家庭成员和陌生人的笑是有区则的。 ②婴儿表现出“认生”陌生人出现时婴儿会产生营得性的往和,素张不安,甚至会验避陌生人,即“陌生人焦虑”,也会出现时批养者的依态。 ③当抚乔者要两开时,婴儿会表现出“分离焦虑”,如哭泣。 (二)恐惧 恐惧是种消极情绪。对于危险事物的恐惧,是种适应性的保护自己的本能反应、对婴儿的生存是有益的。恐惧情绪的发展经历以下4个阶段:有 阶段I本能的恐惧 ①这是一种生来就有的反射。 ②最初的恐惧是由听觉制激或触觉刺激引发的,如大的声响、突然的身体位置或姿态的变化、疼痛等。 阶段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①大约从3~4个月起,曾引起不愉快经验的刺激,会激发婴儿的恐惧情绪。这时恐惧情绪多是视觉刺激引发的。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以9个月大的男孩阿尔伯特为被试,通过条件反射机制形成了对白鼠的恐惧情绪,就充分说明了生活经验在情绪形成中的重要作用。阶段3:惧怕陌生人 ②大约从6个月起,婴儿出现“认生”现象,也称之为“陌生人焦虑”。一般到I周岁时会消失,也有婴儿会持续到2~ 3岁。婴儿见到陌生人会哭泣或回避,立刻寻找或抱紧妈妈。阶段4:预测性恐惧 ③2岁左右,婴儿的恐惧较多地表现为由想象或预想引起的恐惧,如怕黑暗、怕狼外婆、怕独自一人等都属于预测性恐惧。一般来说,这些恐惧在4岁时达到高峰,直到6岁左右,才开始逐渐下降。 (三)哭 哭是婴儿情绪表达的基本方式,新生儿就是以其第一声暗哭宣告他来到了这个世界。婴儿的哭是痛苦的表现,其发展有一个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阶段1生理性的哭 由机体内外不适宜刺激引起,如饥镇、疼痛机体不适等,婴儿就会啼哭,这种哭常常件有号

幼儿情绪及社会性发展量表

中国幼儿情绪性及社会性发展量表(CITSEA) 量表介绍 中国幼儿情绪及社会性发展量表(CITSEA),引进美国耶鲁大学的“幼儿社会性情绪发展评估量表( ITSEA)”,适用于1~3岁的幼儿。,量表则由幼儿的抚养人填写。原量表包括171项条目,调整后的量表包括146 个条目。量表包含4个领域:外化行为域(活动性/冲动性、攻击性/反抗性和同伴攻击性三个因子)、内化行为域(忧郁/退缩、焦虑、恐惧、强迫、分离焦虑和对新鲜事物退缩六个因子)、失调域(睡眠、负性情绪、饮食和感官敏感性四个因子)和能力域(依从性、注意力、模仿/游戏、掌握动机、移情和亲社会同伴关系六个因子)。量表条目采用三级评分法:0(不符合或极少符合),1(部分符合),2(非常符合)。评分方法为:先计算每个域的原始总分,得出均分再转化为相应T分。 全国常模为:问题维度(外化维度、内化维度和失调维度) T分> 63分为阳性,能力维度T分<37分为阳性(阳性表示在这一方面可能存在问题)。下面为每一领域中各维度的正常范围值: 量表内容 根据幼儿最近1个月的反应,对下列陈述选择最符合该幼儿的选项,0表示不符合或极少符合,1表示部分符合,2表示非常符合。

量表解释 一、外显行为域 包括活动度/冲动性、攻击性/反抗性及同伴攻击三个维度。 【活动度/冲动性】 活动度指小儿在日常生活中身体活动的数量。活动度高表现为不分场合,活动过多、无明显目的性,如易兴奋,好哭闹,平时手脚动个不停,显得格外活泼等;冲动性是指儿童的情感活动不能受理性控制而发作性的扰乱现象,如克制力差、容易激惹,易受外界刺激而兴奋等特点。 《建议》:对活动度较高的小儿可适当安排活动量大、接触外界的活动;还应要求他们保持一定的安静时间(在需要时),但是时间不宜过长,以同龄小儿的标准为限。预防小儿的冲动行为,应从婴儿期就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逐渐学会“等待”;对于盛怒状态的孩子,可采用“冷处理”的方法,使其冲动行为暂时被忽视;父母或教师应避免对小儿冲动、随意性的惩罚,使儿童不断学习用理智控制自己的行为。 【攻击性/反抗性】 攻击性是指小儿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反抗性是小儿在受到他人伤害或干扰后进行的攻击,属报复还击。小儿的攻击性/反抗性,通常发生在父母或他人对其施加权威以阻碍或限制他们时,由于挫折和愤怒而对父母或他人表现出攻击性/反抗性。表现为不听话、爱发脾气、霸道及打、咬、踢父母等行为。 《建议》:对于经常具有攻击性/反抗性行为的小儿,在其发生攻击/反抗性行为之后,首先应采取一贯、连续性的、而且具有一定强度的厌恶惩罚刺激。惩罚必须在攻击行为发生后尽可能快地执行。实施惩罚时,必须分析被惩罚者的攻击动机,注意被惩罚者的个性以及惩罚强度。另外,还可以让愤怒的小儿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情绪宣泄,如运动、游戏等。家长如果能为具有攻击性/反抗性行为的小儿提供良好的教养方式,并对其进行良好社会交往技能的培养,均可减少小儿攻击性/反抗性行为的发生。 【同伴攻击】 小儿的攻击性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同伴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主要表现是在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咬人、踢打同伴或采取取笑、捉弄别人等敌意性攻击行为。

婴幼儿的基本情绪及表现90799

婴幼儿的基本情绪及表现 人类婴儿从种族进化中获得的情绪大约为8-10种,称为基本情绪,如愉快、兴趣、惊奇、厌恶、痛苦、愤怒、惧怕、悲伤等。所有这些不同的情绪,在婴儿出生到半岁左右陆续发生。基本情绪在个体生活中的显现不是同时的,它们随着个体的成长、成熟而出现。它们的发生有一个时间顺序,这一顺序服从于婴儿的生理成熟和适应的需要;而且它们的发生既有一般规律,又有个体差异。 父母应该根据宝宝的情绪特点,培养宝宝积极愉快的情绪,它是宝宝从事探索、发展认识能力的保证。宝宝在积极愉快的情绪中易于接受父母的教育和诱导,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消极、不良的情绪是不利于宝宝的身心发展,也不易于使宝宝接受教育。 培养积极愉快的情绪要从满足宝宝的生理需要开始,安静、整洁的环境,营养丰富的食物、适合发展水平的玩具,都能使宝宝在生理上得到满足,产生愉快的情绪。此外,父母要与宝宝建立亲密的情感和关系,以帮助宝宝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 情绪是人类的生物—社会现象,人类的基本情绪是先天的。例如刚出生1~2天的新生儿就会有痛苦、厌恶和微笑反应,这些反应是生物性的。但是新生儿从出生一刻起,就需要依靠成人的抚育维持生命,这是人际互动的社会化开端,婴儿的情绪在人际互动的社会环境中分化发展,因而情绪又是社会的产物。个体情绪产生源于先天,发展决定于后天,是生物—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类基本情绪的出现和发展,也同其他领域的发展一样,是有一定顺序遵循一定规律的,情绪产生的顺序和规律,服从于婴儿的生理成熟和社会适应的需要。在这里我们从正面和负面两类情绪中分别选择出现最早的两种基本情绪加以介绍。 一正面情绪及表现 (一)兴趣 1、什么是兴趣 兴趣是先天的情绪,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之一。它最早出现于新生儿出生后的4~7天。兴趣也是一种情感状态,是人类动机的最深水平。我们常说兴趣是原动力,它可以驱动人去行动。早期婴儿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就是由兴趣这种内在动机驱动引起身体运动而发生的。例如婴儿看见了一个红球,对这个红色的东西产生了兴趣,引起了注意。因为有兴趣才可能维持对它的注意,而对物体的集中注意是认知发展的基础。兴趣使然,当红球移动时,婴儿才会用目光追视,而视觉追视是视觉—运动协调的基础。再如:当婴儿刚刚会发音的时候,他对自己能发出音感到好奇和兴趣,于是不断地反复地发音并乐此不疲。如果成人对婴儿的发音给予应答,就可以加深婴儿对发音的兴趣,而促进语言的发展。可以说兴趣是激励智力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2、兴趣的发展 兴趣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1~3个月是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由于外界的刺激,引起了婴儿的运动反应,运动反应的发生使婴儿参与到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②4~9个月是相似性物体再认知阶段,外界声、光等刺激的重复出现引起婴儿的兴趣,使得婴儿对这些刺激做出反应。兴趣和反应使得有趣的景象得以保持,有趣的景象又使得婴儿对自己的活动产生了快乐的感觉。兴趣和快乐使婴儿不断地对刺激做出反应,于是活动重复不断地进行,婴儿从兴趣、反应和快乐中得到探索的满足。例如:带响的彩色玩具引起了婴儿的注意,成人移动玩具,引起婴儿视觉追视,每次玩具的移动都是再现的过程,再现引起婴儿的兴趣和探索。③9个月以后是新异性探索阶段,到了这个阶段,儿童对新异性物体感兴趣。一个熟悉了的物体不再引起儿童的注意,这是习惯化反应。

第三节-婴儿的情绪和社会性

婴儿期的情绪、情感和社会性发展 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我们的孩子常常很小就被要求去学习各种知识与技能,家长们都望子成龙,而且我们也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无以伦比的上帝赐予我们的礼物,不过,我们在关注孩子智力开发的时候,也应该意识到关注孩子心灵的重要性。婴儿从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一开始就从生物个体向社会个体发展,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化,即学习一些社会行为技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他人建立关系,以适应生活,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发展过程。包括三个主要内容:情绪的发展、社会性依恋、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情绪的发展 在心理学上,对情绪的认识、评价和协调管理能力被称为“情商”(EQ)。美国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认为,EQ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事实证明,情商高的孩子更容易获得快乐,他们在挫折面前能更快地调整和驾驭自己的心态与情绪,一种健全的人格和自尊也会让他们更快走向成功,并领悟和享受到生活本身的乐趣。人类婴儿天生具有情绪反应的能力,出生后即有情绪表现,这里介绍三种基本情绪:笑、哭和恐惧。 (一)微笑 1、自发性微笑(0-5周):自发微笑又称为反射性微笑。指的是婴儿不自觉的微笑。是一种肌肉的收缩。婴儿一出生就会笑,就像婴儿一出生就会哭一样。这种笑是自发的,通常在婴儿睡眠时或者感到困倦时出现,持续时间很短,而且一般都是没有声音的笑,这种笑常常在没有任何外部刺激的时候发生。待婴儿稍微长大一些,在他清醒的时候抚摸他的脸颊、腹部,甚至抓着他的手让他拍手,婴儿也会出现笑容,但在这时候,他的笑也是反射性的,并不是对人们的回应,不具有任何交流的意义。 2、无选择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起):具有社会性功能,对人的脸和声音都容易引起婴儿微笑。一直到3个月左右,婴儿对父母都没有特别的偏爱,他们还不会认生;他们对所有的人都不加区分的微笑,不管是陌生人还是自己最亲近的父母;只要他看见的是人脸的正面,那么,不管这张脸的表情如何,生气也好,高兴也罢,他们都一样会报以微笑。 3、有选择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开始能认出熟悉的个体,能对不同个体作出不同反应。这种微笑增加了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依恋。婴儿对经常照顾自己的母亲笑得最多、最频繁,其次是对经常看见的其他家庭成员,对陌生人笑得最少。 有研究表明,逗笑出现越早的孩子智力发展的越好,所以父母要使劲浑身解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4)

1.触觉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很敏感了,尤其是用舌头和嘴等敏感器官来杰出外物。_____个月大 的婴儿会通过触摸来认识物体。C.10 2.在3岁时,儿童将会用杯子替代任何一种容器,小便盆、碗、帽子或盘子。这中现象属于 _________A.客体代替 3.在摆弄客体中的发展变化。婴儿在______岁,婴儿会用汤匙在杯子里搅动,喂一个玩具娃娃, 给她梳头,哄她睡觉。B.2 4.以下表扬行为中,哪些是有效的?C.上次你爬到第一层,这次已经爬到最高层了。 5._________的儿童很容易大声地、时间地笑、要么就发脾气。C.困难型 6._____方位是最直接的身体朝向,这是表示问候、安慰、打斗和亲密对话的方位。C.面对面 7._______是指身体内部的和核心部分和皮肤之间的区域,这是所有空间中最隐秘和个人的部分。 A.内部空间 8.人在出生前就有了听觉,______个月时婴儿仅凭声音就能辨认出他们的父母或照看者。B.6 9.妈妈对孩子说:“小孩不能烫衣服,否则会烫伤”,孩子说:“长大、长大、长大,我现在是 大姐姐了”。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____C.时空转换 10.在摆弄客体中的发展变化。婴儿在______岁末时,就已经能够运用感官去使用客体,例如,用 一只杯子做喝水的动作。C.1 11.在摆弄客体中的发展变化。婴儿在______岁时,他或她能给玩具指派角色,换句话说,玩具娃 娃要去“拿起汤匙”,然后“吃东西”。A.3 12.新生儿不像成人那样看得清楚,直到______个月大他们才能看清楚。B.6 13.判断下列问题中,哪个问题是开放式问题。C.你今天是怎么来的? 14.埃克曼和弗里森描述了非言语行为的一些作用。就像握手、点头或挥手这样的姿势通常被作为 ________来使用。B.象征 15.新生儿不像成人那样看得清楚,_______个月时在具备完善的视力。D.12 16.探究性游戏一包包括了三个步骤:_________、动手研究、提出问题。A.客体获得 17.__________是指身体和衣服、头发或饰物之间的区域。B.私密空间 18.在儿童个别化发展的第____阶段,婴儿意识到另一个人不是自我的一部分,这种能力是逐渐获 得的。这种能力是学习其他东西的基础。B.4 19._________方位常常表示逃避或有隐瞒的意图。A.回避 20.作为一名专业儿童工作者,需要A.有爱心B.有耐心C.愿意努力工作D.思想开放E.有幽默感 21.社会经验的习得遵循的原则A.儿童是积极的社会学习者B.儿童社会习得方式多样化C.儿童喜 欢适度挑战性学习D.儿童社会习得是渐进过程 22.在儿童个别化发展的第____阶段,儿童不能区分自己和父母。A.1 23.哈吐普把儿童的攻击行为分为()B.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24.根据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观点,一个高成就动机者归因方式有什么特点?A.把成功归因为稳定 因素 25.()特别强调观察学习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B.班杜拉 26.考察父母教育方式对儿童成就动机的影响,这是在()系统水平上进行的研究。A.微观 27.儿童用一个在碗的上方搅动的动作代替一把汤匙,或者把胳膊绕道头上象征绞人的绳索,这种 现象属于_______.B.客体虚构 28.判断下列问题中,哪个个问题是开放式问题。C.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29.在儿童个别化发展的第____阶段,孩子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理解其他人用语言表达出得想 法。D.6 30.在儿童个别化发展的第____阶段,2岁末,儿童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认识自己。C.5 31.儿童形成客体我的标志是()C.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

婴儿社会性打印

第五节婴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 从出生时起,婴儿就是一个社会的人,婴儿就被包围在各种社会物体、社会刺激之中,形成和发展着人的情绪情感、社会行为和关系等。近年对婴儿心理的大量新研究,使我们从另一新的角度,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了婴儿心理的发展,看到了婴儿情绪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一、最初的情绪反应 儿童出生后即有情绪表现,如新生儿或哭,或静,或四肢蹬动。同时,初生婴儿的情绪反应就已是初步分化的。情绪专家伊扎德(C.E.Izard)研究表明,人类婴儿在出生时,就展示出了五种不同的情绪,它们是惊奇、伤心、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我国心理学家孟昭兰基于自己和他人的一系列研究指出,新生儿即已有兴趣、痛苦、厌恶和微笑四种表情。可见,婴儿出生后不仅有情绪,而且已初步分化。但是,儿童最初的这种情绪反应大多是先天性的,是遗传本能,且与儿童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直接相关。因此,它们是最初步的原始的情绪反应。 随着婴儿发展,在成熟和后天环境的作用下,其情绪不断变化、发展。一般研究认为,婴儿在5~6周时,出现对人的特别的兴趣和微笑,即社会性微笑;3~4个月时,婴儿出现愤怒、悲伤;6~8个月时,婴儿出现对最熟悉、亲近者的依恋,并随之产生对陌生人的焦虑及分离焦虑等。1.5岁左右时,伴随自我意识和交往、认知的进一步发展,婴儿逐渐产生羞愧、自豪、骄傲、内疚、同情等更高级、复杂的社会性情感,同时,原始、最初的情绪反应如笑、哭、恐惧等也不断分化、发展。比如,哭逐渐分化为因饥饿、寒冷、疼痛、困倦、玩具被拿走、成人离开、恐惧、惊吓、成人批评、焦虑等引起的哭;恐惧也由一开始的由物理、机体刺激如刺耳的高声、身体突然失去平衡等引起,发展为渐与知觉、经验相联系,并越来越多地与人际交往、想象、语言相联系在一起。 二、婴儿情绪的社会化 初生婴儿的情绪基本都是生理性的,是一种原始的、本能的反应,由机体内外某些适宜、不适宜的刺激所引起,并反映机体当时的内部状态、生理需要。但是,婴儿自降生的时刻起,即进入人类社会环境中,和成人进行相互交往,在人际交往中实现着情绪的社会化。 婴儿情绪社会化是当前情绪发展研究的焦点之一,是近年研究、探讨得最多的热点课题之一。婴儿社会性微笑、陌生人焦虑、分离焦虑和情绪的社会性参照等既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情绪社会化研究的中心主题。 (一)社会性微笑 社会性微笑的出现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开端,是婴儿发展中一件极其重要的事件。虽然婴儿生来就有笑的反应,但最初的笑是自发性的,它与中枢神经系统皮质下的神经冲动自发发放有关,与脑干或边缘系统的兴奋状态变化有直接联系。因此,它通常发生在婴儿的睡眠中或困倦时,并且是突然出现、低强度的。这种笑通常也被称为内源性的笑,常常在没有任何外部刺激的情况下发生。出生后3周左右,在婴儿清醒时,轻轻地抚摩其面颊、腹部,也能引起婴儿微笑。婴儿4~5周时,把其双手对拍,让他看转动的纸板,或听各种熟悉的说话声等,都能引起婴儿微笑。但此时这些微笑不管是内源性的还是诱发性的,都是反射性的,而不是社会性的微笑。

5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第五章 早期情绪 与社会性的发展婴儿情绪的发展情绪的功能与发生婴儿的情绪表达婴儿的情绪体验婴儿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婴儿情绪的社会化与自我调节早期道德感的萌芽气质及其发展气质结构气质的测量气质的稳定性遗传和环境对气质的影响婴儿期社会交往的发展依恋的概述依恋的发展对依恋的解释依恋类型及其测量形成安全依恋关系的条件依恋与日后发展日托机构与婴幼儿早期的社会性发展从对父母的依恋发展到与同伴的社会交往婴儿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自我意识的发生――自我认识自我分类的产生自我控制的出现一、情绪的功能与发生孟昭兰(1997)把婴儿的情绪功能归纳为以下四点:情绪有适应功能;情绪具有驱动功能;情绪有行为组织功能;情绪具有交流功能。一、情绪的功能与发生情绪发展历程第一阶段(出生到1个月内):新生儿具有的一系列基本情绪是感兴趣、痛苦、厌恶和快乐的面部表情。第二阶段(出生1-7个月):其他的基本情绪如愤怒、悲伤、欢乐、惊讶和害怕等在2-7个月期间陆续显现(Izard et al., 1995)。第三阶段(出生6个月以后):出现的情绪是惊奇、害羞和嫉妒。二、婴儿的情绪表达婴儿微笑是第一个社会性行为第一阶段:自发微笑(0-5周),主要是用嘴作怪相,可以是自发的笑或反射性的笑,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由外源性刺激引起的。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对熟悉人的脸和不熟悉人的脸,作出不同的反应。二、婴儿的情绪表达婴儿的哭第一阶段:生理-心理激活(出生-1个月)。有生理需求。第二阶段:心理激活(1个月)。一种低频、无节奏的没有眼泪的“假哭”。这种哭泣通常意味着婴儿需要得到注意或照看。第三阶段:有区别的哭泣(2个月-22个月)。在这一阶段,不同的人可以激活或终止婴儿的哭泣。二、婴儿的情绪表达婴儿的情绪表达能力 VS 早期社会性的发展虽然婴儿的情绪表达能力还很幼稚,但很明显,婴儿所展现出的情绪能与照顾者之间起到沟通交流的作用,并影响照料者对婴儿的反应。婴儿的情绪表达帮助婴儿与他们的亲密同伴“逐渐了解对方”、亲近对方。三婴儿的情绪体验积极情绪的发展:快乐消极情绪的发展伤心的情绪害怕的情绪怯生是婴儿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出的害

婴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

第五节婴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 一、婴儿情绪发展 (一)婴儿的先天性情绪表达能力 1、华生 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性情绪:爱、怒、怕。 2、布里奇斯(,加拿大,1932 ) ?约5 ?4 ? 4、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当婴儿处于陌生的、不能肯定的情境时,他们往往从成人的面孔上搜寻表情信息,然后决定自己的行动。这一现象我们即称做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婴儿的情绪社会性参照能力是婴儿成长到七八个月时才发生的。 二、婴儿的社会性发展 婴儿的社会性发展主要体现在亲子依恋、同伴交往、亲社会行为和自我发展 等几个方面。 (一)婴儿依恋

依恋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鲍尔比(John Bowlby)。 1、定义指婴儿与经常接触的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强烈、持 久、亲密的情感联系。 3、婴儿依恋的发展过程(鲍尔比)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月) ?第二阶段:有差别(选择性)的社会反应阶段(3-6月)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月-2岁) ?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时期 indiscriminate responsiveness to humans ? ? ?3~6 ? ?6 ? partnership behavior ?2以后。婴儿的有目的的行动、语言的交往和进行适宜反应等能力越来越成熟。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和社交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越来越主动的进行各种接触,开始理解依恋对象的目的,情感和特点,并以此调整自己的行为,表现出较多的灵活性。他们也能容忍与依恋对象之间的距离逐渐加大,并且逐渐善于与同伴和不熟悉的人 进行交往。 4、婴儿依恋的类型 (1)安全型依恋(securely attached): 65%-70% (2)回避型依恋(avoidant attached): 20%

婴幼儿情感与社会性发展

婴幼儿情感与社会性发展 0-1个月 ★当看见人的面部时活动减少 ★哭吵时听到母亲的呼唤声能安静 ★对孩子讲话或抱着时表现安静,当抱着时,孩子表现独特的有特征性的姿势(如紧紧的蜷曲像一个小猫) 2~3个月 ★逗引时出现动嘴巴、伸舌头、微笑和摆动身体等情绪反应 ★能忍受喂奶的短时间停顿 ★看见最主要看护者的脸会笑 ★自发微笑迎人,见人手足舞动表示欢乐,笑出声 ★哭的时间减少,哭声分化 4~6个月 ★会对着镜子中的像微笑、发音,会伸手试拍自己的镜像 ★随着看护者情绪变化而变化自己的情绪 ★看到看护者时伸出两手举起期望所他(她) ★能辨别陌生人,见陌生人盯看、躲避、哭等,开始怕羞,会害羞转开脸和身体 ★高兴时大笑 ★当将其独处或别人拿走他的小玩具时会表示反对 ★会用哭声、面部表情和姿势动作与人沟通 7~9个月 ★懂得成人面部表情,对成人说“不”有反应,受责骂不高兴时会哭 ★表现出喜爱家庭成员,对熟悉欢喜他(她)的成人伸出手臂要求抱 ★对陌生人表现出各种行为如怕羞、转过身、垂头、大哭、尖叫、拒绝玩或接受玩具,情绪不稳定,表现忧虑 ★喜欢玩躺猫猫一类的交际游戏,而且会笑得非常激动、投入 ★会注视,伸手去接触、摸另一个宝宝 ★喜欢照镜子 ★会挥手再见、招手欢迎,玩拍手游戏 ★当从他(她)处拿走东西时,会遭到强烈的反抗 ★听到表扬会高兴地重复刚才的动作 10~12个月 ★会模仿手势,面部有表情地发出声音 ★喜欢重复游戏,例如“再见”、玩拍手游戏。躺猫猫

★显示出更强的独立性,不喜欢大人搀扶和被抱着 ★更喜欢情感交流活动,还懂得采取不同的方式 ★能玩简单的游戏,惊讶时发笑 ★准确地表示愤怒、害怕、感情嫉妒、焦急、同情、倔强 ★以哭引人注意 ★听从劝阻 13~18个月 ★能在镜中辨认出自己,并能叫出自己镜像中的名字!(嘟嘟做到了!) ★对陌生人表示新奇!(嘟嘟早在七个月时就提前做到了) ★在很短的时间内表现出丰富的情绪变化,如兴高采烈、生气、悲伤等!(这一点,嘟嘟现在表现得淋漓尽致) ★看到别的小孩哭时,表现出痛苦的表情或跟着哭,表现出同情心!(这点,嘟嘟刚好相反,见到别的小朋友哭时,她会假装学着他们假哭来取笑他们~一副幸灾乐祸的小样儿~~不过如果是见到外婆哭(当然是假的!)嘟嘟会真的心痛地跟着哭!其他人,免谈!不落井下石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受挫折时常常发脾气!(发臭脾气这一点不用说,当然老早会了) ★对选择玩具有偏爱!(是啊~~) ★醒着躺在床上,四处张望!(不会那么静,老早起来到处乱淘了!) ★个别孩子吮拇指习惯达到高峰,特别在睡觉时!(从小没这习惯,如果要吃手,也不会光吮拇指,而是把整小手塞进嘴里) ★喜欢单独玩或观看别人游戏活动!(从小喜欢热闹,喜欢群体,往人多的地方钻,不会安份地只是看别人游戏活动,不去插上一脚,她哪里受得住!) ★会依附安全的东西,如毯子等物品!(这点嘟嘟表现得最严重,特别是睡觉时,一定会找个毯子,被子之类的东东垫在席子上然后再睡着上面!) ★开始能理解并遵从成人简单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理解是老早的事情了,可是要说到遵从,就要看她大小姐心情喽!心情坏的时候,别说遵从了,她完全会故意给你来个背道而驰的!)★对常规的改变和所有突然变迁表示反对,表现出情绪不稳定(这点妈妈很庆幸嘟嘟也不样的,嘟嘟一向适应新环境,新事情的能力很强) 19~24个月 ★能区别成人的表情 ★在有提示的情况下,会说“请”和“谢谢” ★与父母分离会有恐惧感 ★当父母或者看护人离开房间时会感觉到沮丧 ★对自己的独立性和完成一些技能感到骄傲 ★不愿把东西给别人,只知道是“我的” ★情绪变化开始变慢,如能较长地延续某种情绪状态 ★交际性增强,较少表现出不友好和敌意 ★会帮忙做事,如学着把玩具收拾好 ★游戏时模仿父母动作,如假装给娃娃喂饭,穿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