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环境和我们》

科学《环境和我们》
科学《环境和我们》

科学《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们在生活中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这些垃圾一经丢弃会给环境带来污染。

过程和方法:

调查统计家庭中一天产生垃圾的名称、重量和种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到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垃圾,这些垃圾对环境会造成破坏。关注垃圾的去向,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垃圾产量大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

【教学难点】:

布置学生按要求带垃圾来进行称重测量。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提前收集家庭一天的垃圾,每组派一位学生把垃圾带到学校来进行分类和称重统计。

2.收集垃圾堆、垃圾场的图片和垃圾污染河道的图片。3.教师准备弹簧秤。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

布置:每组派一名同学把自家一天的垃圾带到学校来做分类统计工作。(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在家称量好再把数据带到学校来进行统计,但一定要事实求是。教师也可以把自家垃圾带到学校来做分类和称重演示。)

课前布置:

1.调查走读生数量

2.要求将垃圾家庭垃圾带到学校。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先自学课本第一课,将垃圾在家里分类后进称重。

二.一天垃圾的分类、称重和填写记录表

1.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垃圾。我家一天会有多少垃圾?垃圾里有些什么?

教师演示垃圾的分类和称量。

2.学生分组分类,称量并填写“我家一天产生的垃圾统计表”表。(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卫生。)

三.关于垃圾的讨论

1.请学生说说各种垃圾的来源。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张大表格,统计全班所有家庭产生垃圾的总重量。

3.学生汇报后填写表格,计算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阅读北京人均日产垃圾量资料,分组交流你对垃圾产量

的一些想法。

5、全班交流,教师引导至少提炼以下几点:

(1)人们的家庭生活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2)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商场、学校也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3)大量的垃圾丢弃后,会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健康。

(4)垃圾需要科学的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四.课堂小结:

讨论并记录通过学习懂得的与垃圾相关的知识,也记录下学习了这节课产生的一些思考。

2、垃圾的处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目前主要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和焚烧,简单的填埋和焚烧同样会造成环境污染,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可以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过程和方法:

通过填埋垃圾的模拟实验观察分析简单填埋垃圾的危害,从而考虑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对垃圾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提高他们的环保

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垃圾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垃圾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广口瓶、洗净的小石子和沙、纸巾或废纸、墨水、塑料瓶(瓶盖上打一些小孔)。

2.现代清洁垃圾填埋场构造图。

3.填埋场垃圾处理过程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几张露天堆放垃圾的照片,引导讨论:生活中的垃圾如果露天堆放会造成什么问题?

2.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讲解:人们通常用挖坑填埋的方法处理垃圾。出示垃圾填埋场图。

二.简单垃圾填埋的研究

1.教师讲解: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简单垃圾填埋。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2 页的内容,分析填埋模拟实验:(1)这个实验模拟的是什么?

(2)实验的各个部分分别代表了什么?

3.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注意仔细观察,描述其现象。4.汇报交流: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如果是真正的垃圾处理场,还会对周围的环境带来哪些危害?三.探索减少污染的垃圾填埋场

1.为了有效地防止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我们能设计一个更好的垃圾填埋场吗?

2.学生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把垃圾和环境隔离起来。

3.分小组尝试设计,记录设计的重点。

4.汇报交流各小组的设计,大家评价。

5.观察真正的垃圾填埋场的构造图,分析它是怎么防止垃圾污染环境的。

6.这样的垃圾填埋场就永远安全了吗?能在上面种植庄稼、建造房屋吗?

四.垃圾焚烧的分析

1.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处理垃圾呢?

2.提出焚烧垃圾的方法,分析其优点和缺点。

3.提出思考,怎样做才是解决垃圾处理问题更有效的办法呢?

五.课堂小结

整理目前垃圾处理的方法及其利弊,记录解决垃圾问题的有

效办法。

3、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垃圾很重要,它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过度包装会造成资源浪费且产生大量垃圾,滥用塑料袋也会造成的环境污染。

过程与方法:研究包装盒是否过度包装,探索减少丢弃和物品重新使用的一些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用实际行动减少垃圾,做力所能及的保护环境的事,养成废旧利用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1、学生分组收集月饼、茶叶或酒的礼品盒和其他简易商品包装袋。

2、教师准备过度包装的包装盒和简易商品包装袋。称重的弹簧秤。包装绳一根。再利用的小用品或工艺品,如空罐做的笔筒、饮料瓶做的花瓶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垃圾会污染环境,处理起来十分困难。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垃圾问题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后做汇报。

2、归纳:解决垃圾问题要从各方面努力,但最重要的是从

根源上减少垃圾,做到再次利用。(板书: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二、减少丢弃的探讨

1、提问: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好办法,日常生活中哪些垃圾是可以减少的?

2、简单小结学生的讨论如(1)双面打印可以节约纸张。(2)自带喝水杯外出,少买瓶装饮料。(3)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以减少纸和塑料的丢弃。……

3、提出焦点问题:刚才我们了解了生活中的一些垃圾是可以减少(教师出示一简易商品包装盒),那请问商品包装可以减少吗?(引导归纳商品包装的作用:便于保存、运输、计量、标识等、卫生、美观等。)

4、教师出示一礼品商品包装盒提问:请问你们对这样的商品包装盒有什么想法吗?(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此商品包装的意见。)

5、教师谈话:刚才有同学认为这样的商品包装比简易包装的商品浪费了很多资源,下面我们就来做个礼品包装盒和简易商品包装盒重量的对比实验。

6、教师演示测量礼品包装和简易商品包装盒的重量并收集数据进行分析。

7、讲解:一些国家规定企业必须把包装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果超出标准就判为“过度包装”,应该受到处罚。

像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样一些礼品盒的包装的体积超出商品总体积的50%以上的包装垃圾,我们称之为过度包装。城市调查表明,垃圾中的30%-40%都是商品过度包装。

8、分组讨论:过度包装盒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有利于环境吗?我们怎样来看到厂家过度包装的行为,你想对商品生产厂家说点什么?我们在购物时应该怎样选择商品包装?

9、学生汇报、小结:过度包装既浪费了纸张、木材等宝贵资源,又增加了垃圾量产生环境污染,同时还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包装在生产过程中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真是得不偿失,我们应该改变消费观念,购买绿色环保的商品包装,坚决抵制过度包装。(板书过度包装的害处。)

10、填写给商品生产厂家的建议。

三、废弃物品重新使用的研究

1、谈话:有些东西已经用过,好像可以丢弃,仔细想想,会不会还有其它的用处呢?

2、教师出示一根包装绳:你能举出10种重新使用一根包装绳的方法吗?

3、引导学生继续交流生活中一些物品重新使用的方法。(如:玻璃瓶、塑料袋、旧报纸、空罐头、旧图书、旧玩具、旧衣服等。)

4、思考问题:物品的重新使用有哪些好处?

5、小结:如果我们注意收集一些废弃物品进行创意制作,

不但省钱,还节约资源,减少垃圾,更具特色,作为礼物的话,还能表达自己的诚意。

四、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板书课堂收获)

2、课堂思考:有人说“世界上本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财富”。你同意这句话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3、介绍国际环保理念“三R”减少浪费(Reduce)、物尽其用(Reuse)、回收利用(Recycle)。

板书设计: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商品包装的作用:便于保存、运输、计量、标识、卫生、美观。

过度包装:浪费人力物力资源、增加消费者负担、增加垃圾量、造成环境污染

课堂收获:减少商品的包装以及废弃物品重新使用可以大大减少垃圾的数量。

4、分类和回收利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垃圾中的一些原材料可以重新回收利用,这样可以减少垃圾、节约资源。

2、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和对一些有毒垃圾的处理。

3、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

过程与方法:

、调查当地废品回收情况。

2、进行垃圾的分类分装,参与回收利用的活动。

3、开展做堆肥的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强烈的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

2、养成垃圾分类、节约资源的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并学会分类、分装的有效回收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材料,正确处理有毒垃圾。【教材处理】:

将教材中的调查活动安排在课前来完成,并只安排小部分同学去做,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如果学生在课上对这部分内容已经有比较多的认识,会削减课后再去实践调查的积极性;二是课上将课文的这部分知识内容让孩子们身边自己的伙伴来讲,比老师的说教要生动,也更具说服力。三是社会调查这样的实践活动需要走出校门,在行动和安全方面有一

定的局限性,所以只安排了小部分同学去做;四、这样的活动确实很能锻炼学生的能力,能在班级中起到很好的示范和激励作用。)

【教学准备】:

1、有回收标志的不同品种的塑料瓶,如聚醋塑料饮料瓶、高密度聚乙烯塑料酱油瓶其他可回收的不同材料的物品。

2、回收垃圾的有关图片。

3、教师在校园一角选定安放堆肥箱的场地,并放置好空堆肥箱。

【课前活动】:

1、开展一次小范围的调查活动:布置一小队同学(4~6人)调查附近的的废品回收站或询问废品回收工作者,他们回收些什么?这些物品回收后有什么用处?

指导时应注意:要求调查组同学调查前设计好采访的问题(除了教材中提到的两个问题之外,还可自行设计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并要求在采访时做好记录,为在班级汇报做准备,最好老师也能和调查组同学一起参与调查活动,有条件的情况下拍几张调查现场的照片或摄一段采访的录像。这样能确实汇报活动更生动,更具说服力。

2、指名让三两个学生上网查阅关于“有毒垃圾”的信息,并做好汇报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发现生活中一些看似可以废弃了的物品进行创意设计后,马上就能变废为宝,或为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几分情趣,切切实实地减少了垃圾的产生。

更多的情况下,有一些物品我们明知道它们进行处理和再次加工后仍可再利用,却苦于手上没有掌握一些必要的设备和技术,不得不将他们废弃。你们知道老师说的是哪一类物品吗?

(说明:提到“必要的设备和技术”,宗在让孩子们逐步认识到许多事情得有科学技术的支撑才能实现。)

学生思考、汇报。

二、识别可回收利用的垃圾

谈话:生活中有许多废弃物通过回收,是完全可以重新加工利用的。比如:金属、塑料等。生活中,你还知道有哪些垃圾可以回收利用?怎样回收利用它们呢?

学生交流、汇报

1、垃圾回收调查小组的汇报

课前,老师派一小队同学做了一次调查活动,让他们调查废品回收站或询问废品回收工作者,他们都回收些什么?这些物品回收后有什么用处?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调查小组同学的汇报吧!

调查小队的汇报。

师生共同评价调查活动的开展情况

(注意,调查小组汇报前一定要让其他同学充分地思考并交流。这样自己先动脑参与了,再学习、倾听才会更有收效。)2、了解回收利用垃圾的方法及好处

示教材76页插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塑料、金属、玻璃、金属回收利用的方法和好处。

归纳小结:生活中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很多,包括纸、金属、塑料、玻璃等。回收垃圾中的废旧材料再加以利用,可以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成本、减少垃圾、减少污染,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

3、家庭垃圾中可回收材料的识别

提问:在家庭垃圾中,你发现都包含了哪些可以被回收利用的材料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76页的表格,结合家庭生活经验,进一步识别哪些材料属可回收垃圾。

各组派代表交流。(注意提醒学生相同的答案不要重复,学生汇报时,老师应板书关键词,使学生对可回收材料有较清晰的总体印象。)

三、垃圾的分类和分装

1、垃圾有效回收的探讨

提问:

(1)平时,我们家庭垃圾中的一些可回收材料是否都得到了有效的回收和再加工利用呢?为什么?

(2)你认为垃圾应该处理才便于有效回收?

学生思考、讨论,汇报

归纳:垃圾的回收利用,需要把其中可利用的材料区分和集中起来。要有效地回收,必须改变垃圾混装的旧习惯,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分装。

2、垃圾的分类

提问:你们家的垃圾分装了吗?有没有存放废纸、玻璃、金属和塑料的地方?

大家认为可以把垃圾大致分为几类来分装?每一类包含的是哪些垃圾?

学生思考汇报。

出示垃圾分类表格(见教材77页),向学生做简单介绍,使之进一步明确科学处理垃圾过程中的垃圾分类方法。

谈话:垃圾分类、分装还便于对有毒垃圾的处理。大家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有毒垃圾吗?

学生汇报

3、资料查阅组同学汇报:有毒垃圾的相关信息

补充、归纳: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部分医疗垃圾及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充值卡(手机卡、上网卡、电话卡等)等都是有毒垃圾,处理不当将会直接危害到人体健

康。

四、做一个堆肥箱

谈话:说到家庭垃圾,有心的同学一定注意到了家庭垃圾中约有1/3是食物废料,大家知道吗?它们利用得好,可是宝贝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做一个利用食物废料等垃圾做成的宝贝——堆肥箱(板书:堆肥箱)

请同学们打开书78页,自学堆肥箱的制作方法。

带学生到生物园建堆肥箱

总结:垃圾分类、分装并不难!只要我们人人参与,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周围的环境一定会变得更加清洁和美丽。

布置作业:

利用身边的简易材料为班级、学校或社区设计分类垃圾箱,要求制作适当图片贴在回收箱上。下节课我们将进行小组作品的评比,并落实回收箱放的地方,谁去管理,怎么管理及回收后怎么办。

四、作业:

5、一天的生活用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资源很紧缺。

过程与方法

1、统计、分析、比较家庭一天的生活用水。

2、提高学生查找、收集、整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学习制定切实可行的节水计划。

【教学难点】:

比较科学、准确地测量、统计自己一天的用水量

【课前活动】:

1、布置课前活动任务:要求每个孩子测出自己一天的生活用水量

说明:课前必须教会学生测量和记录的方法。先教会孩子们自制量杯,并用自制量杯逐项测量每一次的生活用水,累积起来统计出一天用水总量。因为有些用水较难用量杯测量,如洗衣服的用水,洗澡的用水等,所以还得教给孩子们估计的方法。(如洗澡用水的测量,可先测出单位时间内水量控制一定时的用水量,再乘以时间。另外,要提醒学生家人共用的水如做饭的水要除以家人数。)或先指导学生学会水表读数,再让孩子们回家后在家长协助下,通过查看水表用水前后的读数,用一天的用水量除以家里人口数,算出大致的个人的用水量。应向学生强调一定得脚踏实地地去做测量,

细心地统计并记录,不可盲目地估计。

2、布置部分有条件学生上网或从书本中查阅“我国水资源状况”的有关信息。

【教材运用】:

说明:在这一课的设计中,我把“刷牙的对比实验”选在课堂进行。也许,大家会觉得一个开着水龙头,一个不开,结果是显而易见,完全没有必要一定得做出来。但我想,孩子虽然能认同这种差异,却不一定能知道这种差异到底有多大,在没有一定感性认知之前,是很难达到“要在行动上引起重视”的共鸣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实验不能省。也曾考虑到教室用水的不便,尤其有的教室可能并不具备水龙头,也曾考虑课前将这个对比实验进珩录像,在课上放给学生看。但仔细想来终不如课上就让存在这两种用水习惯差异的同学现场来做实验,更有说服力和震憾力。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自制量杯一个(透明玻璃杯或塑料杯贴上刻度),用于家中测量用水量。

2、学生收集有关水资源状况的资料。

3、教师准备一个苹果,一把水果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水,实际生活中,你家里

出现过停水的情况吗?回忆一下,停水或缺水的情况给家里带来了哪些不便?

学生汇报

(说明:如果在非常活跃的班级授课,不妨现场让孩子们模拟一下:突然停水时,人们处在那种情境中的语言和情绪,这样能很好地激发孩子们的思维创造力和表现力。)

小结:由此可见,淡水是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必需品。那么,我们每人每天到底要用多少水呢?上节课老师布置大家回家做一次认真的测量与统计,下面请几位同学汇报一下。

二、“我”一天用了多少水

1、小组组内交流各人测得自己一天用水量的多少,记录最多的用水量和最少的用水量。

2、每组派一代表汇报,本组当中一天用水量最多的是谁?用水量最少的又是谁?

3、指名让一两个组当中用水量最多和用水量最少的同学分别站起来说自己测量用水量的方法及结果。

设计说明:这时候要求用水量差距较大的孩子来做方法及结果的介绍,一是看他们的测量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因为方法的科学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结果的科学性,准确度。而且让用水量差距较大的孩子来进行比较,实则是为后面找原因做铺垫。

注意事项:每个学生代表汇报的数据老师都应及时记录在黑

板上,为后面的用水量比较提供依据。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直接将学生的记录表在实物投影仪上呈现。

三、同学之间用水量的比较

1、提问:从同学们汇报的这组数据中,大家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并汇报

小结:从同学们的汇报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同学不仅个人用水量不同,他们的家庭用水量也不一样,而且有的差距还比较大。

2、提问:为什么个人或家庭用水的量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请大家试着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汇报,老师将孩子们说到的原因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

3、小结:同学分析出来的原因有很多,有同学认为可能是记录、统计不准确;也有同学认为用水特别少同学可能卫生习惯不好,还有同学认为可能是这些同学的用水习惯不同,才导致了用水量之间这么大的差距。

4、提问:大家在用水习惯上可能存在哪些差异呢?

学生汇报

四、“刷牙”的对比实验

1、谈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用水习惯确实是不一样的。书上79页为我们设计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用水量对比实验。

开着水龙头刷一次牙用多少水?( )毫升用杯子接水刷一

次牙用多少水?( )毫升

今天,我们就请出两位有着这两种不同刷牙习惯的同学在课堂上来做一做这个对比实验,让我们看一看一个小小的刷牙习惯的不同会导致用水量多大的差异。

说明:因为这个实验要用到水,所以最好能在有水龙头的实验室上。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也可以用请另两名同学在实验同学刷牙时,在一边用“漏斗”帮助其模拟刷牙时开着水笼头的实验。特别要注意的是,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并提出这组对比实验中的变量控制: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对比实验只能有一个条件不同。

2、指名上台做实验,用量杯比较出不同的水量,得出结论,完成书中填空题。

3、学生发表实验后的感言

五、有限的淡水资源

1、资料收集小组关于我国淡水资源状况信息的汇报

2、老师演示:切苹果

据科学家研究调查发现,假如把一个苹果看做全球的总水量,而真正的可饮用水只相当于十六分之一苹果片上的一层薄薄的苹果皮。

3、引出节水标志,让孩子们谈谈对这个图标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

六、节约用水措施的探讨

山东省第二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山东省第二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重大成果奖 经济学 规制经济学沿革的内在逻辑及发展方向 作者:张红凤(山东财经大学)杨慧(山东财经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管理学 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机制 作者:张玉明(山东大学)刘德胜(齐鲁工业大学)段升森(山东大学)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3月 一等奖 经济学 城乡一体化体制对策研究 作者:徐同文(齐鲁工业大学) 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 R&D资源约束下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基于国际技术扩散和内生需求视角 项目负责人:李平(山东理工大学) 全国社科规划办2010年10月 管理学 基于前景理论和不确定语言变量的区间概率风险型多属性决策研究 作者:刘培德(山东财经大学)金芳(山东财经大学)张新(山东财经大学) Knowledge-Based Systems2011年第4期 地方政府投资行为、地区性行政垄断与经济增长——基于转型期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作者:张卫国(山东社会科学院)任燕燕(山东大学)花小安(广发银行南通分行) 经济研究2011年第8期 政治学 政党政治论 作者:王韶兴(山东大学) 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 法学 法律绩效评估机制论 作者:汪全胜(山东大学(威海))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 量刑治理的模式之争 ——兼评量刑的两个指导“意见” 作者:周长军(山东大学) 中国法学2011年第1期 哲学社会学 虚拟生存论

作者:贾英健(山东省委党校) 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 21世纪初中国人口的生育观念 ——基于对山东省一项问卷的调查 作者:陈岱云(济南大学)胡令安(山东省荣军医院) 清华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文学语言学 齐鲁古典戏曲全集 作者:陈公水(山东理工大学)徐文明(山东理工大学)张英基(山东理工大学) 中华书局2011年9月 中国古代文学史料学 作者:张可礼(山东大学) 凤凰出版社2011年9月 文化学 全泰山诗 作者:袁爱国(泰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泰山出版社2011年12月 教育学 制度道德教育论 作者:冯永刚(山东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 道德教育的非知识化路径 作者:谭维智(山东师范大学) 教育研究2011年第6期 中国体育组织文化建设与体育产业持续发展的研究 项目负责人:王玉珠(聊城大学) 全国社科规划办2008年10月 历史学 现代国际关系史:世界体系的视阈 作者:曹胜强(枣庄学院) 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 儒家政治理论及其现代价值 作者:傅永聚(曲阜师范大学) 任怀国(潍坊学院) 中华书局2011年9月 乡遂之制与西周春秋之乡村形态 作者:马新(山东大学) 文史哲2010年第3期 应用与普及 山东“文化强省”建设战略研究 作者:王志东(山东社会科学院) 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 中国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作者:朱孔来(济南大学)李静静(莱芜银监局)乐菲菲(济南大学)

山西省档案学会关于开展第八次档案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的通知

山西省档案学会关于开展第八次档案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的 通知 【法规类别】档案 【发文字号】晋档学字[2010]3号 【发布部门】山西省档案学会 【发布日期】2010.01.06 【实施日期】2010.01.0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山西省档案学会关于开展第八次档案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的通知 (晋档学字[2010]3号) 各市档案学会、省直分会、各会员单位: 为了表彰在档案学理论研究方面做出显著成绩和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并升华为理论的档案学会会员,鼓励他们理论研究的积极性,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经本届常务理事会第一次会议研究决定,于今年7月份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第八次档案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1、凡是中国档案学会或山西省档案学会会员(含本会团体会员),无论在职与否,均可申报评奖。每个会员最多可申报两项。

2、凡于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在省级以上(含省级)报刊出版社和有关学术研究会上发表的论文、著作、各种史料编研成果,被本单位采用且推广应用的调查报告以及工作经验总结,均可申报评奖。 3、符合以上申报条件,但已参加过省社科联、省科协或其他省级主管部门的评奖活动,并已获奖的成果,不再列入本次评奖活动范围。 二、申报程序 1、申报人必须如实填写《山西省第八次档案学优秀成果评奖申报表》。 2、申报人将填写好的申报表连同申报成果和申报费用一并上交各市档案学会和省直分会。未成立分会的省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末成立档案学会的市,其所属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申报人,将申报表、申报成果及申报费直接上报省档案学会。 申报成果为论文的,需提供论文原件一份和复印件两份;成果为著作形式的,需提供原件一份;申报成果为调查报告、工作经验总结的,除上报两份复印件外,还需要本单位采用推广应用效果的文字评价和推荐意见。 3、各市档案学会和省直分会,在认真审核的基础上,加注推荐等级意见和推荐等级理由,于2010年6月15日以前上报省档案学会。

山东十二五规划全文(完整版)

山东省 “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完整版)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根据中共中央和 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主要阐明政 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 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目录 第一篇发展背景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发展成就 第二章发展环境 第三章发展目标 第二篇区域统筹和发展布局 第四章经济布局 第五章城乡布局 第六章空间布局 第三篇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第七章农业提升 第八章工业优化 第九章服务业跨越 第十章海洋经济 第四篇基础设施和支撑保障 第十一章能源建设 第十二章交通建设

第十三章水利建设 第十四章市政建设 第五篇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第十五章科技创新 第十六章教育优先 第十七章人才发展 第六篇文化繁荣和创新发展第十八章文化建设 第十九章文明山东 第七篇和谐社会和公共服务第二十章民生保障 第二十一章卫生体育 第二十二章社会管理第八篇生态文明和资源环境第二十三章生态建设 第二十四章环境保护 第二十五章资源节约 第二十六章循环经济第九篇体制创新和扩大开放第二十七章改革深化 第二十八章开放提升第十篇政策保障和规划实施第二十九章扩大消费 第三十章优化投资 第三十一章营造环境

第三十二章区域协调 第三十三章实施机制 第一篇发展背景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 第一章发展成就 “十一五”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大政方针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积极作为、科学务实、重点突破、攻坚破难,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主要任务目标顺利完成。面向未来,我省的发展站上了更新更高的平台。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416.2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3.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749.3亿元,年均增长2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8.1万亿元,年均增长22.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5.3万亿元,年均增长18.9%。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业连续8年增产,粮食总产达到4335.7万吨。制造业强省建设成效显著,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万亿元以上。服务业规模和质量逐步提升,增加值达到14429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9.1∶54.3∶36.6。 可持续发展取得新成效。耕地总量实现动态平衡,保有量超过1亿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464万亩,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累计分别下降22.1%、20%和18%,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以能源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增长方式得到有效遏制。 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新突破。拥有中科院3个研究所、2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29个国家质检中心,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国家深海基地等重大科学工程落户山东。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0家,居全国首位。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年均增长超过30%。

关于组织申报吉林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及省社科联第二次优秀

关于组织申报吉林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及省社科联第二次优 秀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关于组织申报吉林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及省社科联第二次优秀成果奖评奖的通知 各院部: 现将《吉林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及省社科联第二次优秀成果奖评奖方案》(吉社奖发[2007]1号)转发给你们,请各有关单位按照通知要求,积极组织申报。 申报时间:2007年6月4日至20日 申报材料:凡申报参评者,均须填写“吉林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及省社科联第二次优秀成果奖申报表”,并附上成果原件、内容提要及有关证明材料(一式三份)。着作类内容提要的字数1500字左右,论文类内容提要的字数500字左右。实行纸质和电子文档并行申报。 评审费用:申报成果同时,均需交纳评审费。论文类每项80元;着作类每项180元。 其它:参评范围、申报要求及有关材料详见附件1。 附件1:吉林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及省社科联第二次优秀成果奖评奖方案 附件2:吉林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及省社科联第二次优秀成果奖申报表 教务处 2007年6月1日 吉林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及省社科联第二次优秀成果奖评奖方案

依据1998年吉林省人民政府第94号令《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若干规定》和2003年省社科联六届二次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设立“吉林省社科联优秀成果奖”的决定》,定于2007年5月开始进行吉林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省社科联第二次优秀成果奖的评奖工作。具体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导向,坚持思想性和学术性的统一,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以引导、鼓励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努力研究和解决实现我省更好更快地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开拓创新,多出精品力作,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我省三个文明建设服务。 二、评选范围 凡我省社会科学工作者(包括专业和业余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于2004年1月1日至2006年12 月31日公开出版、发表的着作、论文等,均可参评。虽未公开发表,但对实际工作有重要指导作用、产生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咨询方案、调研报告、论证报告等,亦可参评。 三、获奖条件 (一)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条件: 1.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或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

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申报书 参评成果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申请人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申请人所在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果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科分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表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办公室印制 2008年4月

填写说明 一、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均可参加评奖: 1.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单位(包括北京市与中央各部委双管单位)、学术团体、民办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政策研究机构、实际工作部门的研究成果; 2.中央、国家机关和军队系统在京单位研究北京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成果; 3.以北京市属单位为主,有北京市以外单位参加的研究成果。 已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不包括民间奖励),不在参评之列。 二、获奖成果须具备以下条件: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在本学科研究领域有新观点、新论证、新方法或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较高应用价值。 三、参评成果范围: 1.2005年7月至2007年6月期间发表的除教材类外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符合《评选条例》有关规定的,均可参加评奖。教材类成果需出版使用4年后方可参评(2004年-2005年成果可参评)。 2.参评成果须是合法出版物;对确有较高应用价值,但不宜公开发表的成果,须由作者单位推荐,上级领导机关批准,方可申报参评。 3.个人同一专题有较强系统性辑集而成的论文集视同于学术专著;丛书以单本著作独立申报;多卷本著作须出齐后一次申报,参评时间以最后一本著作出版日期为准。 四、参评成果的主要形式包括:专著、教材、工具书、普及读物、古籍整理作品、论文、调研报告。 五、多人合作的研究成果,由第一作者向本单位申报;如第一作者不申报的,应以书面形式授权委托其他作者一人申报。同一成果不得多处申报。 六、申报成果均需提交3份原件,论文和调研报告可提交1份原件和2份复印件。以非中文撰写的公开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须提交原作品,篇幅不大的须附中译文,篇幅较大的须附2000字左右中文内容提要。申报成果的社会效果和学术价值的评价,要出具证明材料。报刊评论应提交原件1份和复印件2份。 七、表中“学科分类”项,请按照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发布的学科、专业目录准确填写一级和二级学科,如哲学·中国哲学(请参见https://www.360docs.net/doc/846646517.html,/公共信息、学科专业目录)。“成果形式”项须明确填写:专著、教材、工具书、普及读物、古籍整理作品、论文、调研报告。 八、申报书各项必须如实填写,如发现有失实、剽窃他人作品等情况者,一律取消参评资格,直至取消下届参评资格。 九、单位推荐截止日期为2008年5月20日。 十、本申报书一式3份,用A4纸打印。

东营市第二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公告

一等奖 著作类 001 山东海洋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作者:杨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2014.11 002 财税政策研究—以天然气产业为例作者:王美田(东营职业学院)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4.5 003 健全人格论 作者:张学全(市政协) 黄河出版社 2014.12 004 做爱思考的教师 作者:杨守菊(东营教科院)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5 005 王应麟学术思想研究 作者:马丽丽(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古文献出版社 2014.6 006 广饶旧志集成 作者:张登峰(广饶县史志办) 中华书局 2014.10

007 黄河口旅游文化 作者:薄文军(东营日报社) 线装书局 2014.4 008 法韵红楼:红楼梦里的法律世界 作者:张学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王绍青(东营市公安局)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4.11 调查报告类 009 东营市主导行业对地方贡献度调查研究报告作者:郝吉虎(东营市财政局) 领导批示 2014.9 010 东营市橡胶轮胎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 作者:徐三朋(市委党校) 领导批示 2014.10 011 大王镇百年历程探寻与思考 作者:毛金香(市委党校) 李寿峰(市委党校) 周新芳(市委党校) 董文兵(市委党校) 丁国良(市委党校)

领导批示 2014.9 课题类 012 山东省绿色商业发展模式与趋势研究 作者:王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马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黄新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霍江林(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范秋芳(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山东社科规划办鉴定通过 2014.6 013 校企科技合作模式与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以石油高校为例 作者:董成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姜梅芳(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裴红艳(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李传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王旱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石油大学鉴定通过 2014.3 014 营业税改增值税对东营市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作者:刘力榕(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陈校堂(东营市国税局)

关于组织申报吉林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及省社科联第二次优秀

关于组织申报吉林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及省社科联第二次优秀成果奖评奖的通知 各院部: 现将《吉林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及省社科联第二次优秀成果奖评奖方案》(吉社奖发[2007]1号)转发给你们,请各有关单位按照通知要求,积极组织申报。 申报时间:2007年6月4日至20日 申报材料:凡申报参评者,均须填写“吉林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及省社科联第二次优秀成果奖申报表”,并附上成果原件、内容提要及有关证明材料(一式三份)。着作类内容提要的字数1500字左右,论文类内容提要的字数500字左右。实行纸质和电子文档并行申报。 评审费用:申报成果同时,均需交纳评审费。论文类每项80元;着作类每项180元。 其它:参评范围、申报要求及有关材料详见附件1。 附件1:吉林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及省社科联第二次优秀成果奖评奖方案 附件2:吉林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及省社科联第二次优秀成果奖申报表 教务处 2007年6月1日 吉林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及省社科联第二次优秀成果奖评奖方案依据1998年吉林省人民政府第94号令《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若干规定》和2003年省社科联六届二次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设立“吉林省社科联优秀成果奖”的决定》,定于2007年5月开始进行吉林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省社科联第二次优秀成果奖的评奖工作。具体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导向,坚持思想性和学术性的统一,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以引导、鼓励广大社

会科学工作者努力研究和解决实现我省更好更快地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开拓创新,多出精品力作,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我省三个文明建设服务。 二、评选范围 凡我省社会科学工作者(包括专业和业余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于2004年1月1日至2006年12 月31日公开出版、发表的着作、论文等,均可参评。虽未公开发表,但对实际工作有重要指导作用、产生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咨询方案、调研报告、论证报告等,亦可参评。 三、获奖条件 (一)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条件: 1.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或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 2.理论学术研究成果须在选题上有重要意义,在学术上达到先进水平,在观点上有重要发展和创新,在本学科专业某一领域填补了学科空白,对学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应用性研究成果须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政策、规定等方面有独到见解,对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形成和修改有直接影响,对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省社科联优秀成果奖获奖条件: 1.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或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 2.基础性研究成果须在选题上有积极意义,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观点上有所发展和创新,对其学科专业的建设有新的贡献。 3.应用性研究成果须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有新的见解,对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决策起到咨询作用,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奖金与评奖活动经费 经费主要来源是由省财政专项拨款,评奖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奖金。作者申报费用于专家评审和评奖活动经费。 五、奖励等级 省社科优秀成果奖设着作和论文两类,每类设一、二、三等奖三个奖励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淮安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通知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淮安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 果奖的通知 【法规类别】科技综合规定与体改 【发文字号】淮政发[2009]175号 【发布部门】淮安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9.11.23 【实施日期】2009.11.2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淮安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通知 (淮政发〔2009〕175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部省属驻淮单位: 2007年以来,全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理论联系实际,认真贯彻“双百”方针,积极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涌现出一批有较高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经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对342项申报成果的认真评审,全市共有92项成果获奖,其中《近代科学的发生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等10项成果获一等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多维内涵》等22项成果获二等奖,《后现代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与反思》等60项成果获三等奖,现予以公布。

希望获奖的单位和个人再接再厉,继续努力,为加快推进我市“五大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淮安市人民政府 二○○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淮安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获奖项目 一等奖(10项) 1.近代科学的发生及其相关问题研究(专著)王荣江(淮阴师范学院) 2.高等教育比较研究(专著)张继华滕明兰(淮阴师范学院) 3.改革与创新(编著)仲波(市委办) 4.乾隆淮安府志(点校本)荀德麟(市志办) 5.叙事的诗意--中国现代小说与象征(专著)施军(淮阴师范学院) 6.论元代散曲语言配置形态及其影响(论文)王广超(淮阴师范学院) 7.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策略·管理与创新(专著)朱国传(淮阴师范学院) 8.分与合:家族企业的策略选择--基于利他主义的思考(专著)李建升李巍(淮阴工学院) 9.范式问题与问题范式:“中国问题”对于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的意义(论文) 汪业周韩璞庚(淮阴工学院) 10.关于构建我国政府会计体系问题的研究(论文)张国兴(市财政局)二等奖(22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多维内涵(论文)徐贵权(淮阴师范学院)

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

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 山东省社会科学学科新秀奖 评选奖励实施细则 (试行) 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办法〉的通知》(鲁办发〔2007〕8号)精神,为表彰奖励我省社会科学领域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学者和学科新秀,促进出成果出人才,促进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评选对象与范围 年龄在65周岁(截止申报年份的12月31日,含申报年份)以上的山东省社科类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以下简称省级学会)、省内高等院校、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研究和管理机构的专家学者,符合规定的评选条件和标准,可评选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 年龄在35周岁(截止申报年份的12月31日,含申报年份)以下的山东省社科类省级学会、省内高等院校、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研究和管理机构的专家学者,符合规定的评选条件和标准,可评选山东省社会科学学科新秀奖。 副省级以上领导干部(含离退休副省级以上同志),除编制在高等院校或科研单位并以教学和科研为主的人员外,不参加此项评选。 二、评选条件与标准 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学科新秀奖参评人选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密切联系实际,注重理论创新,做好社会科学研究或管理工作。要有较高的学术水

平和显著的社会效益,有良好的学风和文风,学术道德端正,成果突出。同时须分别达到如下标准: (一)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工作成绩突出,获得过市级党委、政府或省直部委厅局级部门以上、高等院校校级以上奖励;研究成果丰硕,在某一学科领域做出重要贡献,被公认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获得过5项以上(含5项)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励,其中至少有一项省部级社科成果一等奖或两项二等奖。 (二)山东省社会科学学科新秀奖:工作成绩突出,获得过市地部委局级以上部门或高等院校中层部门、单位以上奖励;科研成果显著,有较大发展潜力,所在学科的研究水平处在本学科前沿领域,被公认为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正式出版、发表、完成过5项以上(含5项)重要科研成果,获得过至少3项以上(含3项)市厅级(省教育厅、省人事厅以及社科类省级学会、市或大企业社科联等)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励,其中至少有一项省部级社科成果奖。 三、评选步骤与方法 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山东省社会科学学科新秀奖每年评定一次。(一)申报要求 奖项的申报渠道及要求为: 1、个人申报或组织推荐申报:先由参评人向所在部门(单位)申报参评,或由部门(单位)推荐申报,并按要求填写《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申报表》或《山东省社会科学学科新秀奖申报表》。 2、组织审批:根据个人申报情况,由各推荐部门(单位)按照有关要求组织初选,并写明各推荐部门(单位)的意见。

关于组织开展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的通知【模板】

**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文件 通社科〔2020〕9号 关于组织开展**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 优秀成果评奖的通知 各县(市)区社科联,各高等院校,市委党校,各学会(研究会),市各有关部门、单位: 根据省社科联《关于开展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的通知》(苏社联发〔2020〕26号)精神和《**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办法》(通政办发〔2017〕106号)的规定,经报请市政府同意,启动**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以下简称哲社评奖)及江苏省第十六届哲社评奖(南通块)初评推荐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和要求 1.本市作者自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

间的成果。包括: 公开成果——在有统一刊号(ISSN、ISBN、CN)的报刊发表、出版社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类的学术著作(含专著、工具书、古籍整理作品、译著等)、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含调研报告、咨询服务报告等)和普及成果(教材、教辅读物和文学艺术类作品除外)。在港、澳、台地区或国外公开发表、出版的上述成果。 内部成果——未公开发表或不宜公开发表的且被县(市)区以上党政机关及**市各部委办局采纳的调研报告、决策咨询报告等。 2. 一个作者最多可申报2项成果。申报人须是该成果的第一或第二作者,署名以著作版权页为准,内部成果须是课题负责人或首席专家;若署名为单位集体成果,须由单位出具同意申报的证明,并指定一人作为申报者进行申报。 3.所有申报参评的成果均为中文成果。以外文公开出版、发表的成果,申报参评时须附有中文全文翻译,并对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4.多卷本和连续性出版物,原则上以整体成果申报参评,各卷册、分册或者年度报告等阶段性成果如已申报参评,则其他阶段性成果和整体成果不得再次申报参评。 5.丛书可以其中独立完整的著作申报参评,也可作为一项成

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泉州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工

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泉州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奖评奖工作方案的通知 【法规类别】科技综合规定与体改 【发文字号】泉政办[2013]105号 【发布部门】泉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3.05.06 【实施日期】2013.05.0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泉州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工作方案的通知 (2013年5月6日泉政办〔2013〕10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泉州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泉州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工作方案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发〔2004〕3号)、

《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意见》(闽委发〔2007〕7号)和泉州市人民政府印发的《泉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暂行规定》(泉政文〔2006〕404号)精神,经市政府研究同意,决定开展泉州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具体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泉州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及中央、省、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要求,结合市委提出的“增强忧患意识、推动长远发展”大讨论活动,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坚持科学、民主、公平、公正的评选原则,进一步推动我市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激发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为推进泉州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组织领导 (一)成立泉州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评审委员会(简称市评委会)。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顾问:郑新聪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陈庆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教育工委书记 主任:周真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委员:舒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吴少锋市社科联主席 庄玉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郑国防市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调研员 徐昌裕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中学高级教师

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

2001年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 主持人课题名称课题编号项目类别谢亚非沂蒙旅游文化资源调查整理与开发01BJJ49一般课题2001年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 主持人课题名称课题编号项目类别 赵爱华恶性肿瘤放化疗前后微量元素的动态检测应用研 究 一般课题 徐宝峰硫酸软骨素的纯化技术研究一般课题2001年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计划(3项) 主持人课题名称课题编号项目类别姜同松数学规划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研究一般课题吕庆淮细颗粒包覆技术一般课题刘林创造无融合生殖玉米一般课题2001年山东省教育厅社科计划(4项) 主持人课题名称课题编号项目类别韩延明沂蒙文化研究一般课题杨诚德教师人格特征对学生影响的相关性研究一般课题徐玉如六朝沂蒙文化一般课题王锡宏中小城市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结合模式个案研究一般课题2001年临沂市科技发展计划(6项) 主持人课题名称课题编号项目类别刘林大花蕙兰的克隆技术研究一般课题毛红旗高精度多通道电脑测温仪研究一般课题綦明男信息处理系统的研究一般课题 申洪源县城城市化微观机制的创新研究——以沂南县为 例 一般课题 赵爱华临沂市城市水资源保护研究一般课题李玉增临沂市城市环境现状及其治理对策分析研究一般课题刘林大花蕙兰的克隆技术研究一般课题2001年临沂市社科研究项目(11项) 主持人课题名称课题编号项目类别 吴峰临沂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及城市可持续发展 战略研究 一般课题 王郡华WTO与临沂市经济接轨问题的对策研究一般课题 李同胜临沂市中小学校长办学思想管理能力现状调查与 对策研究 一般课题 朱孔山临沂市旅游产品设计及其品牌开发研究一般课题王志亮行政不作为法律责任研究一般课题伏广存从韩国“新村运动”看临沂农村发展战略一般课题

关于XX市第三届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的通知(原文)【模板】

关于**市第三届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的通知(原文) 各有关单位: 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鼓励广大青年社科工作者积极开展社科研究,创造更多的优秀研究成果,根据《**市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法(试行)》,决定组织**市第三届(2008-2009)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评奖范围 1、凡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在市级以上公开或内部发行的报刊上发表的论文、公开出版的著作(包括专著、工具书、译著、科普读物、学术资料整理、调研报告等)及国家、省、市社科类课题研究成果等均可申报。 2、国家、省、市立项社科类课题研究成果,必须通过相应级别的书面鉴定;调研报告,必须是经县级以上有关部门认可的成果,并有书面证明。 3、每人限申报一项。集体成果一般以集体名义申报,最多一次填写5名作者。集体成果以个人名义单独申报,必须征得其他作者的书面同意,且申报人须完成成果的50%以上篇幅。由市内外作者共同完成的集体成果,必须是我市作者为第一作者,且成果50%以上篇幅为我市作者完成。 4、凡已获中央部委、省级政府及省社科联、市政府奖励的优秀成果不再参加本次评选。 二、参评的基本条件

1、参加评奖的社科成果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2、申报人为1970年6月30日以后出生的我市社科工作者。 三、申报办法 1、申报工作采取个人申报和单位推荐相结合的方法。凡符合条件的社会科学成果所有者,可在2010年 5 月 7 日前认真如实填写申报表,连同成果等材料各一式三份(必须有一份是正本)向所在单位申报,作者所在单位写出推荐意见后,再统一向评奖办公室申报。如无挂靠单位,可直接向评奖办公室申报。 2、本次申报分基础性研究成果和应用对策性研究成果两类。 3、成果形式为著作的,请申报者和所在单位负责核实书号的真实性,并将核实结果打印另附。 4、申报表、单位汇总表在宁波社科网“下载专区”下载,网址为: ****** 四、评奖组织机构 1、本次评奖工作由市社科联党组统一领导。 2、评奖办公室设在市社科联学会处,负责评奖的具体工作。 五、评审程序 1、评奖办公室对申报成果进行资格审查; 2、由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组进行初评; 3、评奖委员会终评。

2016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申报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 申请书 项目类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科分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负责人所在单位枣庄学院 填表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管理办公室 2009年8月修订

申请者的承诺: 我承诺对本人填写的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如获准立项,以本表为有约束力的协议,遵守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管理办公室的相关规定,按计划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预期研究成果。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管理办公室有权使用本表所有数据和资料。 申请人(签章) 年月日 填表说明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书一律用计算机填写。封面上方2个代码框申请人不填,其他栏目由申请人用中文填写。 二、“项目类别”分为“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自筹经费项目”,省社科规划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应注明研究基地名称。“学科分类”填写一级学科名称,并注明主要涉及的学科。 三、行政职务、专业职务、最后学历、最后学位、担任导师等栏目应填写具体内容并在前面粗框内注明相应代码。行政职务代码:厅级A、处级B、科级C、其它D。专业职务代码:正高职称A、副高职称B、中级职称C、其他D。最后学历代码:研究生A、大学本科B、大学专科C、其它D。最后学位代码:博士A、硕士B。担任导师代码:博士生导师A、硕士生导师B 四、工作单位按单位和部门公章填写全称。通讯地址应详细填写,不能以单位名称代替通讯地址。所属系统填写相应代码:省级机关(含省直各厅局单位)部门A、党校系统B、高校系统C、社科院所D、市、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填E。 五、申请表统一用A3纸双面印制、中缝装订,活页夹在申请书内。

社科联优秀成果奖通知

关于开展聊城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和社会科学学科新秀奖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育局、开发区社发局、市直各学校: 根据《中共聊城市委办公室、聊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聊城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奖励办法>的通知》(聊办发[2008]19号)文件精神,聊城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聊城市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和聊城市社会科学学科新秀奖,为市委、市政府颁发的全市社会科学研究最高奖励形式,可作为考核、任职、职称评定、评模等的重要依据。今年是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四次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和学科新秀奖的评选,鉴于教育行业的特殊性,经聊城市教育局党组同意,聊城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聊城市社科联决定对教育系统申报的成果材料单独进行评选。现将评选活动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评标准 聊城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突出贡献奖、学科新秀奖的参评标准见聊社科奖字[2011]1号文件(附件1)和聊办发[2008]19号文件(附件2) 二、说明 1、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内容涉及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改革、班主任工作、教学感悟、课题研究等;呈现形式包括专著、论文、调研报告、教科书等;出版或发表的时间为2010年期间。 2、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积极发动,不能出现空白。申报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各县(市、区)不能少于10项;水城名师及其培养对象要积极参与

学科新秀奖的评选;水城名校长及培养对象要积极参与突出贡献奖的评选。 三、申报时间 各单位要安排专人负责,于2011年6月10日前把申报材料(签署推荐意见)和申报费统一报聊城市教育局教科所。 附件1:聊城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委员会“关于开展全市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四次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和学科 新秀奖评选申报工作的通知” 附件2:中共聊城市委办公室聊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聊城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奖励办法》的通知 聊城市教育局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二日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办法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办法第一条为进一步改进完善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鼓励全省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以优秀的研究成果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理论发展、人才培养以及决策科学化,加快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和哲学社会科学强省建设,更好地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服务,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省人民政府设立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奖励本省个人和集体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优秀学术著作(含专著、工具书、古籍整理、译著)、论文、研究报告(含调研报告、咨询报告)和普及成果(教材、教辅读物和文学艺术类作品除外)。 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分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第三条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四条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下简称省社科联)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组织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省社科联下设评奖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第五条省社科联聘请有代表性的专家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评审专家委员会,并根据申报成果的学科和地区分布等具体情况,设立相应的评审组。

第六条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每2年评选1次,每次奖励成果总数500项,其中,一等奖不超过60项、二等奖不超过150项。 在同一次评选中,每位申报人只能获得一项奖励。 第七条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由省人民政府颁发证书和奖金。奖金额标准为:一等奖2万元、二等奖1万元、三等奖5000元。 第八条奖项设定和奖金数额保持相对稳定,如确需调整,由省社科联会同省财政厅研究提出具体意见,报省人民政府批准。评奖所需经费,由省财政厅审核安排。 第九条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评审标准为: (一)获奖成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资料翔实,数据准确,逻辑严密,方法科学,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符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体现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的统一; (二)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应当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在学术上有所创新,填补本研究领域的某些空白,推动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好评; (三)应用研究类获奖成果应当在解决国家和区域(特别是本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上有所突破,为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及企业事业单位提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决策咨询意见和建议,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普及类获奖成果应当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和可读性,在宣传党的创新理论、阐释解答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传播普及方面产生良好社会效果。

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实施细则

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实施细则 (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审议通过) 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办法的通知》(鲁办发【20XX】8号)精神,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指导思想 第一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为省委、省政府颁发的全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最高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评选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繁荣发展社会科学的战略部署,坚持科学规范、客观公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评奖机制,保证社会科学评奖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公正性,促进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服务。要正确引导和积极鼓励全省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研究,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我省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大力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注重具有前瞻性、原创性、基础性的研究成果,注重应用对策建议性、社科普及性并具有较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反响的成果,注重青年社会科学人才的成果,兼顾地方和基层的成果,真正把水平高、有创意、重实用的优秀社会科学成果评选出来,鼓励多出精品,多出人才。 二、评奖对象与范围 第二条凡山东省个人和集体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包括学术著作、学术论文、科普读物、志书、教科书、工具书、学术译著、古籍整理和注释等,均可申报参加评奖。参评成果必须是经政府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批准的在正式报刊发表的文章或正式出版社出版的著作。经省级以上党政领导批示或被省级以上党政机关采用(有原始规范性文件证明)的调研报告、决策咨询报告,可申报参加评奖。课题研究项目有省部级以上部门单位出具的立项书和结项证明(省社科联结项优秀课题出具省社科联优秀结项证书),其核心内容在公开刊物发表论文或正式出版专著的可以参加评奖。 第三条参评成果的时限以评奖通知要求为准,确认成果时限以发表时间或版权页出版时间为准,课题研究项目以结项时间为准,非正式出版物的时限以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批示时间或省部级以上党政机关采用时间为准。申报成果为作者上隔一年至五年未申请参评的成果,但每年只能申报一项成果,每项成果只能申报一次。 第四条同一项成果只能作一次性申报。一位作者(含集体作者、课题组等)只限申报一项成果(与他人合作不是首位作者的除外)。多人合作的系列丛书,如果涉及学科较多,出版时间不一,由丛书主编及编委会出具同意证明,单册可以申报参评。同一作者同一书名的多卷本著作,只能申报一次,可以整套申报(以最后一本出版时间为准),也可以单册申报。同一书号的系列丛书,只能作为一本书申报,不能单册申报。成果以单位署名的,以单位具名申报。版权页上署名的顾问、编委、主审等不具有申报权,其申报权归“作者”或“主编”。 第五条在职市厅级以上领导干部的成果原则上不参评,编制在高校、党校或科研、调研等事业单位并以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为主的厅级领导干部,其成果可以参评。 第六条凡已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成果(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省精品工程奖、刘勰文艺评论奖、泰山文艺奖、教育部优秀成果奖等)不参评。凡是山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成果,直接授予重大成果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