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设计

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设计
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设计

《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鲁教版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这一单元要求聆听爱的乐章,感受语言艺术的魅力。《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之一。剧本描写了一对互相爱慕的青年在封建制度下双双惨死的悲剧,表现了当时英国社会封建和反封建两种社会力量的矛盾斗争。课文节选的是全剧的最后一场。剧本中的人物对话,语言简练,音韵和谐,是诗的语言,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高中近两年的语文训练,具备了鉴赏语言的基本能力,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也逐渐成熟,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均有提高。在学习本课之前,学习了《孔雀东南飞》,对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有了感性认识,对中国的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纯洁爱情的罪恶有所了解,《罗密欧与朱丽叶》男女主人公生活的时代也是封建社会,因而可以实现知识的迁移。但是,鉴于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接触不多,因而在鉴赏语言和把握主题方面仍是不小的障碍。所以我把诵读放在品味语言的第一步,强化感性认识,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力量,层层深入展开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戏剧创作。

能力目标:品味诗化的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的时代意义、社会意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作品诗情浓郁的语言,体会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及个性特点,

难点:理解本作品所蕴涵的人文主义思想,认识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的时代意义、社会

意义。

【设计思想】

1、语文教学的本体是指向语言的,语文课要使学生获得语言,这是一条不变的真理。诵读

是品味语言不可少的一环,语文课要有读书声。

2、真正对学生发展有益的课堂应该是能让学生静心思考的课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

种学习活动,教师耐心的帮助学生开启智慧,品味文字,将思考引入深入。在思考中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既是个体智慧的显现,又能共享思维成果,增强自信心,展示的过程又能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结合法,师生共同探讨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课前学生预习)

1、熟读课文,积累字词,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思路。

2、了解有关莎士比亚的生平及作品。

3、了解人文主义思想和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

二、情境导学:(通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起学生阅读兴趣,将学生带入良好的学习情境。)

同学们,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雨果说:人生是花,爱情便是花的蜜。“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诗经中的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是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彩虹万里百花开,殉情化蝶双飞来”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那么,开放在外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罗密欧与朱丽叶》又将为世人演绎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莎翁和他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起品读语言,品味爱情。

三、探究学习:

1、学生将自己了解的莎士比亚及其作品与大家交流,完成知识目标。

2、教师出示莎士比亚的四句名言,学生朗读。(拓展并由第四句名言引入课文爱情话题)青春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它早已消失无踪。----莎士比亚

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 ---莎士比亚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语言的基础上的。----莎士比亚

3、品读语言,感受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1)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学生读,教师读。(莎士比亚是语言大师,他的剧作创造了语言的奇迹,充满诗一样的激情,通过朗读感受语言的魅力。)

(2)品读帕里斯在朱丽叶墓前的一段诗意告白。在朗读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中体会情感。(师生共同讨论)

提示:这一段话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字里行间洋溢着帕里斯对朱丽叶的深深赞美和爱慕之情以及绵绵不尽的思念。

(3)品味罗密欧在朱丽叶墓前的真情告白。(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然后在班内交流)提示:

①“这是一个灯塔,因为朱丽叶睡在这里,她的美貌使这个墓窟变成一座充满光明的欢宴的华堂”,“我的爱人!我的妻子!死虽然已经吸去了你呼吸中的芳蜜,却还没有力量摧残你的美貌”,“你的嘴唇上、面庞上,依然显得红润的美艳”。

明确:“这是一个灯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灯塔”能指引航向。罗密欧之所以来到这儿,就是因为朱丽叶安息在这里,这里用比喻表明了朱丽叶在罗密欧心中的地位。朱丽叶在罗密欧心中就是光明,就是美好。“欢宴”表现出他因能重见爱人,且为之殉情而感到快乐、幸福,“充满光明”、“华堂”则是罗密欧对朱丽叶的由衷赞美,朱丽叶太美了,就连阴森的墓穴也为之生辉,由此可见罗密欧用情至深。

②“啊,亲爱的朱丽叶,你为什么依然这样美丽?难道那虚无的死亡,那枯瘦可惜的妖魔,也是个多情的种子,所以把你藏匿在这幽暗的洞府里做他的情妇吗?”

明确:这是罗密欧假想死神娶朱丽叶为妇的台词。罗密欧不敢相信朱丽叶的死亡,甚至想像是死神。妖魔要娶她为妇,表明了他的极度痛苦和深深的思念。

③“眼睛,瞧你的最后一眼吧!手臂,作你最后一次的拥抱吧!嘴唇!啊!你呼吸的门户,用一个合法的吻,跟网罗一切的死亡订立一个永久的契约吧!”

明确:这是一段排比句,表明罗密欧眷恋着朱丽叶并决心追随朱丽叶而死的强烈感情。

④“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现在赶快把你的厌倦于风涛的船舶向那巉岩上冲撞过去吧!”

明确:这段台词用了比喻的修辞,表达出罗密欧的痛苦和绝望。

小结:通过品味语言,我们了解罗密欧对朱丽叶深深的爱,为了爱他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但命运似乎在故意作弄人,就在他倒下的瞬间,朱丽叶却满怀与罗密欧相聚的希望从假死中醒来。当她看到眼前凄惨的一幕时,她又会作出怎样的决定呢?

提示:“我要吻着你的嘴唇,也许这上面还留着一些毒液,可以让我当作兴奋剂服下而死去。”不顾劳伦斯长老的劝阻,毅然决然地举起匕首刺入自己的心脏。

4、分析剧作的矛盾冲突,理解作品的主题

设疑:一对生死相恋的情人,一朵绽苞初放的爱情之花,就这样凋零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场悲剧呢?(学生思考,陈述观点)

提示: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在于它的鲜明的反封建倾向。作家把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人文主义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写成悲剧,而且明确地把悲剧的根源归咎于陈旧的封建意识,从而把爱情题材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中世纪衰朽而野蛮的伦理观念,指向现实的封建势力。(幻灯片出示)

5、拓展提高——思维加油站(主要是在问题的讨论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评论能力,让学生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实现由文本到课外的延伸。)

对于中国古典爱情作品中的大团圆结局和西方审美个体的毁灭与死亡式的悲剧性结局,你更喜欢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自圆其说即可,主要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四、课堂小结

中国古典爱情作品对大团圆式结局的钟爱与中国人在几千年历史中形成的传统民族性格和心理特征有关,教师和学生交流中国大团圆式结局形成的民族心理,同时分析西方的悲剧崇高美追求的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让学生明确,是民族文化心理的不同造成了东西方文学作品中不同的结局方式,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另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在今天的社会,殉情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但男女主人公坚韧、执著的精神永远鼓舞着人们去追求幸福、自由,创造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作为高中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也要学会冷静。

五、作业设计(改变传统的练习巩固模式,课后设置开放的学习空间。)

文中涉及三个主要人物:罗密欧、朱丽叶、帕里斯。就你喜欢的一个,结合台词,对其思想性格做一点分析,300字左右。

【教学后记】

我觉得真正对学生发展有益的课堂应该是能让学生静心思考的课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教师耐心的帮助学生开启智慧,品味文字,将思考引入深入。学生在这节课上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遗憾的地方在探讨作品主题这一环节,预习设计中虽然给学生提供了有关人文主义思想的材料和作品的背景知识,但因为学生对于外国文学比较陌生,探讨还欠深入充分,没有达到理想效果,而且自己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略显仓促,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