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与姓氏民俗浅说

姓氏与姓氏民俗浅说

(一)从今说古

中国人重姓名,以姓定祖源族谱,以名字标号别众。姓名相加,方可分别归档立案,以辨其人其事,不致张冠李戴,传呼无序。人若无姓无名与动物若何?君如何御臣、帅如何遣将,官如何使吏,师如何教生,父母如何唤儿女,士农工商如何传信息、打交道、分财事,那么社会岂不乱套了。百姓重姓名,俗谓?有名有姓?、?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表示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敢作敢当,无隐不讳。知识阶层要姓名,不然仅有的创作权、发明权、知识产权就会被随便什么人侵占。

是故,江泽民主席知国史,察民情,懂民俗,符民意,善?平天下?。他出访泰国,先知泰国多炎黄子孙,明了泰人姓氏俗念颇强,其官民都未忘祖根,因而援笔题词,单书?光宗耀祖?四个大字。?光宗耀祖?是我国民间的常用语,是尊祖、念祖的楚俗的一个方面。从狭义上讲它系指一姓一氏之祖,从广义上讲则是炎黄子孙的共同之祖。尊中华民族共同之祖是高度爱国主义的体现。我们可以想见,泰国官民想到这一层一定倍感亲切,倍加珍重泰中友谊。由此可见祖根祖情与姓氏民俗在外交上的积极效应。

姓氏民俗有两种倾向。一是过于执着守旧,表面工作做得太多。诸如联宗、祭祖、叙谱、建祠也太耗费。同时对姓氏民俗中的户族械斗,以强欺弱等劣俗未能加以遏制,造成不好影响。这一点应当给予善诱。二是不懂亲情乡情的社会性,不明民族、民俗心态的自然性和传承性,也不知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性和共趋性。这样便把姓氏民俗与宗族势力、封建余毒等同起来,从而企图用行政手段来?移风易俗?,排除宗亲观念,结果是徒劳的。

姓氏民俗是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它的产生、演变、消亡与社会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的发展相关联。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母系制度、氏族部落制度到奴隶、封建制度发展而来。人的姓氏在母系制度时期就有了。最先多以山水地物名为姓,后来慢慢多样化。反过来说,它的消亡在于历史需不需要,于社会有无作用。到不需要的时候,只是作为一个代号存在,其它的俗念与关系便没有了。社会真正到了?世界大同?,人们的思想真正到达?无人我?的时候,姓氏宗族观念与关系自会淡化。但是,目前它还有不少功能。

——对于乡里社会还可起到村委会所起不到的作用。譬如禁亲族之间乱伦,禁伐聚族而居的风景林木,调解亲族之间的财产等纠纷即是。

——按传统习俗,同姓同宗不准结亲。这对别血统,利优生,提高人口素质有好处,并有科学道理。

——以崇祖寻根俗念唤起海外游子的乡情,于台湾有利于维护祖国的统一,于内地有利于引资投股,兴办各种企事业。近20年来,此类善举不少,获益良多。

——一般姓氏宗谱慎列家规,以教族人,其中不乏具有积极意义的训诫,于今订乡规民约还有参考价值。蕲州高氏九宗谱备载《家规三十一条》其中善存心、亟修身、谨言语、慎举动、择交友、端蒙养、敬师长、立义学、重婚姻、施仁政、敦俭朴、戒争讼、禁侵伐、禁忤逆、禁奸淫、禁嫖赌、禁盗窃等17条是完全对的。如释?敦俭朴?曰:?民间之财有限,惜之则有,浪之则无,自然之数也。故必惜财节用,量入为出,虽作美事,亦须量力而行(不要铺张)……但待亲则不可吝啬。?这类话至今不失于教诲作用。

——考姓氏源流,追念祖功祖德,教人厚风俗不忘本,使爱祖爱乡与爱国贯通,并教后辈学习先辈筚路蓝缕的精神,同心协力建设家乡,建设祖国。

——慎终追远,民德所归。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无一不应以龙的通天贯地、耕云播雨、雷厉风行的精神来激励自己,由近及远地把各种事办好。千氏百姓概为炎黄子孙,遇外侮应一致对外,值内安当众如一为国建功立业。今人因势利导地把姓氏民俗引到祖根为一上来是一种好事。从这个意义出发进行姓氏源流与姓氏民俗的研究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引史道源

任何俗念、俗象都有原由,按辞书解释:?上之所化为风,下之所化为俗?,那么姓氏风

俗则是上下揉合的。姓氏从母系制度而来。?姓?从女,从生。女代表母,生亦作??代表女性生殖器。意谓男女交媾而孕,产生第二代,故应从母而?姓?。《白虎通〃姓名》:?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生者也。?许慎《说文解字》释?姓?曰:?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为姓。?按此?姓?便由下而上了。在母系制时,父母不合居,故子女只知有母,不知有父,以为是?感天而生?。同时人无固定居处,生时母处之地,所见之物便以为儿女姓名。《辞源〃姓》条:?生也,古者因生以赐姓。所以表明其所生。(又)为婚姻之别也(表示同姓不婚)。?三代之前,姓与氏分用。高贵的男子称姓,女子称氏,后依古制?建国封爵以赐姓,分茅胙(肉)土(即行包茅缩酒分胙祭神的仪式)而命氏?。时有伏羲、神农、少昊、颛顼、高阳、帝喾、高辛、陶唐、有虞等氏。早期姓多从女,时有姬、姜、嬴、妣、妫、姑、、黎等姓。姓、氏又有贵贱之分,贵者有姓有氏,贱者无氏有姓,故姓可呼氏,氏不可呼为姓。其后联婚,婚俗有问姓、名一程序,以此禁止同姓联姻。三代后,姓氏合二而一。姓氏之俗逐渐形成体系。

姓氏百家各有各来历,而风俗则大同小异。如上所述,从母氏之姓氏皆取自然物的形、声、名。后除此以外,则以所处的地为姓;以所司之职所主之事,所敬之神,所崇拜之物(图腾)、所出的始祖之名字、官职为姓;还有王者赐姓,依王演姓。是故改姓、合姓、分姓,以同音字别姓,由少数民族姓氏的字音、字意化汉族姓等等,原由很多很多。这里公举数例加以说明。

我们常说的?炎黄?。炎即炎帝神农氏,黄即黄帝轩辕氏。《帝王本纪》载:?炎帝……始教天下种谷,故人号曰神农氏……本起烈山,或称烈山氏。?张正明先生解释:?所谓炎帝,实为上古的人民把自己的远祖作燧生火的伟大发明神化,也是对太阳崇拜的产物。所谓神农氏,即教会人们种五谷的神。所谓烈山氏,即教会人们焚山林以备耕植的神。?《辞源〃炎帝》条:?姜姓,称神农氏代伏羲氏为帝。造耒耜以教耕,尝百草以为药,日中为市,以兴商贾,传百世……?《辞海〃炎帝》条:?传说中上古姜姓部落首领,号烈山氏,一代厉山氏。相传少典娶虫乔氏而生。原居姜水流域,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两辞书,一讲其功绩,一讲其以姜水为姓。又?姜水?条:?炎帝神农氏长于姜水,因以姜为姓。?姜水,亦名歧水,在陕西歧山。从炎帝而姓的,如姬、羌人、嬴等上百种。

据《白虎通〃五行篇》说:?炎帝者,太阳也。?炎帝即太阳神。炎帝命之为掌火之官(亦说是占日之官)名祝融,俗传他是日鸟——凤凰的化身。第一代祝融取姓(,米,羊叫声。)祝即火,融即明,皆取光明之意。祝融即姓部落原在北方,与炎帝部落为邻、联姻关系甚密。后南移至荆山一带,繁衍后代,产生许多新的氏族。楚人的先祖是南方的祝融氏,仍姓,以熊为氏。由姓再分其他姓。《国语〃郑语》言:祝融之后凡八姓,其中姓季连即是。《史记〃楚世家》言:?姓楚之后也。?至周成王时,因鬻熊侍文王有功,进一步定为姓,并赐?子男?之爵位以熊为其氏。姓表示亲缘关系,氏代表尊贵之位。所以楚国历代君主皆以代表尊位的熊氏冠之。

得姓事例有:取于分封地名。据兴国方氏《九修宗谱》载:?方氏之先世出神农八世孙帝榆罔。榆罔之子日雷,相轩辕擒蚩龙,斩水曜(蚩龙党徒),以功封于方山(今河南汝阳)因以方为姓。?

赐姓事例有:《国语〃周语》言:?禹平水土,皇天(舜帝)嘉上,祚之(播福)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夏朝因氏得名。?

取于帝王名字:据台湾续修《蕲春高氏宗谱》载:?蕲阳高氏,尚父太公姜氏之嫡裔也。尚传六世文公子之孙高亻奚公,世为齐卿(齐的朝官),功在社稷,泽被苍生。宪命以王父之字(高亻奚)为氏,是为高姓之始。?

因事改姓事例一:方氏宗谱又载:‘前明方孝儒……仕建文(帝)。文皇召之不至,且叫骂不已遂被斩首宝门外,并诛其亲朋等十族’信节尽忠,几无遗育。幸金陵魏司寇讳泽名彦思,公之故人(受到牵连)谪宁海尉,用程琳换子法匿其九岁幼子中宪公,更名彦八。继因法严易姓(小匡),存点画,变勒勾以避之(今罗田匡河方姓方其一支,世与匡姓联婚通

好)。至清同治时才复姓方。

因事改姓例二:浠水闻一多先世自江西迁此。一多于1916年4月19日在《清华周刊》著文曰:?余祖信国公天祥,军溃于空际,被执。家属潜逃于楚北蕲水之永福乡(今巴河镇),改文为闻。史志失传,而家乘相沿久矣。其与取韩之为丰将毋同……?

同样事例如岳飞之子岳霆、岳震避秦侩斩尽杀绝祸匿于黄梅大河乡,改姓鄂。后复原姓。

少数民族改姓者有大地质学家李四光之父。四光祖父库里,蒙族人,通达汉语,清末迁居黄冈回龙乡,以教书为业,与当地汉族通婚,生子名卓侯,改姓李(库里拼音而成)。

各种事例不胜枚举。由此可知姓氏民俗的形成是一社会现象和历史过程。

(三)由源说流

姓氏民俗有源有流。考其由来,谓之溯源,稽其世系,谓之辩流。世系著于文字,是为宗谱。中华习俗,族皆有谱,凡谱都追流溯源。世俗修谱牒考源多托其始于五帝、三皇或最早的崇拜物象。女娲、炎黄即是。西方人也有所托,托的是亚当、夏娃。亚当、夏娃以天地为父母,而众生则以亚当、夏娃为父母。中国外国溯源相似。只是外国人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不像中国人这样强烈,也没有叙谱、详世系,记祖功,序昭穆(古帝王家庙以二、四、六世为昭,居左;三、五、七为穆,居右),辨尊卑,支派衍(辈派),理支派。后代有建祠、走礼、续谱、祭谱、存谱、查谱和观亲疏、辈派、生辰、妻室、子女、居址、葬地与行春秋二祭、清明标坟扫墓之举。成为族人必遵的俗套。

宗谱开始是与国史相对应的官书,为王公显族所有,最早源于南北朝海贾弼。弼见当时五胡杂处,血统混淆,婚配颇乱,遂广集群族家乘图表撰成《群姓氏簿状》720卷。凡诸大族,皆无遗缺,为后世所重。值梁武帝更命王僧儒知撰谱事。他比弼更加考究。集成《十八州谱集》700卷,又得《百家谱集钞》10卷,《东海谱集钞》10卷,《东南谱集钞》15卷。自是叙谱之俗大长。

至唐代,李唐各族皆作宗谱。值宋代,经欧阳修、苏老泉与苏轼倡导,国人修谱蔚成风气。欧氏著谱史经人纬,取法《史记》年表。苏则系联派属,制宗系图,并有族中始祖及名家传录行状。后人多效二公之法。

对于宗谱,历代名家多有论述。

陶渊明《赠长沙公族祖》云:?同流分派,人易世疏;概然寤叹,念兹厥初。?

苏老泉曰:?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谱牒亦立言也。?

欧阳修曰:?川流分别,当知同源;人代散殊,当知同祖。知同源则不笑卤咸(咸)淡清浊之异;知同祖则不学秦越鲁祀之视。?

沿至现代,宣传?天下穷人是一家。?叙谱、祀祠、祭祖之俗曾趋于冷淡。近20年来受海外游子回国寻根问祖之刺激,其风复长。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为适应这种情态的需要曾通知全国助编《中国家谱综合目录》。这也是尊重民风以利现代化建设之举。

余彦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