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教育思想

荀子教育思想
荀子教育思想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年赵国人,儒学大师。也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主张。他曾在齐国的稷下学宫长期执教,成为资望最高的“老师”,齐襄王时,三次任学宫“祭酒”,影响很大。

荀子对当时诸子各家的观点都予以批评,包括儒家的子游、子夏、子张、子思、孟子各派。同时他又批判地吸取了各家学说,特别是法家思想,因此被誉为先秦集大成的思想家。他的学生中,李斯、韩非都是著名的法家代表,而浮邱伯、张苍均是当世名儒。荀子学派与思孟学派是先秦儒家两个影响最大的学派。

在这个意义上,荀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意义,他说:“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学习是人的素质和命运的决定因素,荀子否认了道德先验论,肯定了人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具有唯物主义因素。

教学思想

荀子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知识、培养道德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思想上,与孟子“内省”的思路相反,他更强调“外积”。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侧重于“学”,其教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

1人性论问题上,荀子提出了“性恶论”,批评了孟子的“性善论”。他写了《性恶》一文,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好利疾恶的,并不存在仁义礼智等先天道德品质,如任其发展而不加节制,必然使社会产生混乱,这就否定了先天道德论。那么,人之善从何而来?荀子认为:人之所以能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是指人为,泛指后天一切人为的努力而使本性发生的变化。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起伪”。人性本恶,任何人的道德观念,都不是本性固有的,而是“积伪”的结果,其过程就是由“性”向“伪”转化,“长迁而不反其初谓之化”。最终达到与恶的本性彻底决裂,永远不再走回头路2注重“积”“渐”

荀子通过教育可以改变自己的恶性,从而成为君子乃至圣人,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君子,因为人性是随着环境和教育而向多种途径发展变化的,其关键在于人本身的主观努力,这就是所说的“积”。在荀子看来,无论是知识还是道德,都是由于积累而成的。他说:“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势注错习俗之所积耳。” “注错习俗”即指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与教育。他还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知识和道德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

荀子在重视主观上“积”的同时,也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这就是他所说的“渐”。他认为,通过主观的“积”和环境的“渐”,能够使人的本性发生根本的变化。

3·强调实践的作用

荀子倡导人们在实践中进行人文教育,“故不登高

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

子·劝学》)深入到生活实践之中,才能明确如何践行

道德内容。《荀子·儒效》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

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

止矣。”荀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提出“行重于知”

的思想家,其“知之不若行之”的思想强调了实践在人

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蕴涵着实践教育的德育方法。《荀

子·儒效》篇说:“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

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行之明

也,明自为圣人。”(《荀子·儒效》)也就是说,人们只

有通过道德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事实上,

人们培养自己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精神和选择成长环

境的过程也是一种实践的过程,人们的德行是在众多实

践过程中形成的,培养人的人文素养必须注重人的实践

活动。

4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荀子特别重视良好的思想方法和学习心态。他看到在学习过程中人们容易因片面性而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因此他提出了解蔽救偏、兼陈中衡的原则。所谓“蔽”,就是片面性,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或只被事物的一个方面所支配,从而对复杂的事物和现象缺乏全面了解。只有解除其蔽,以救其偏,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因此,荀子提出了“解蔽”之法,这便是“兼陈中衡”,也就是说,把所有事物都展示出来,摆列在一起,不偏执于某一事物和事物的某一方面,对事物作全面、广泛的比较、分析、综合,择其所是而弃其所非,以求如实地把握事物及其关系。

这一思想方法含有辩证法的因素,当然,荀子并不知道揭示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他权衡事物的标准不是客观实践而“道”或“礼义”,这就削弱了这种思想方法的积极意义。

5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荀子教学特别重视对学习态度的培养,他把学习态度归结为“虚壹而静”,特别强调专心有恒。所谓“虚”,即“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就是不要先入为主,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阻碍对新知识的认识和接受。所谓“壹”,即“不以夫一害此一”,就是不一心二用,不以另一项注意妨害这一项注意。所谓“静”,即“不以梦剧乱知”,就是不能用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或者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思维活动。总之,只有做到虚怀若谷、精神专注、头脑清醒,学习才能取得成效。

荀子特别反对志不专注,用心浮躁。而要想做到“专”,就要持之以恒,不断朝着一个方向努力。荀子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就如同雕刻一样,只要坚持不舍,金石也可以镂空。“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进学修德的有效途径。所以,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不取决于愚与敏,如果能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

6尊师重道的思想。荀子非常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他把教师纳入“天、地、君、亲”的序列。在先秦儒家诸子中,荀子是最为提倡尊师的,表达了

与孟子颇为不同的见解。他说:“无地看,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

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21)荀子

将教师视为立国之本,他以为,教师参预治理国家是通过一个中介实现的,

那就是他的施教。他进一步指出:“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

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辨,则必为诞……故有师法者,人之

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22)

总结荀子的教育思想表现出一些新因素。他提出“性恶论”,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发说”截然相对的“外铄说”,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荀子对于教学目的、教育内容、学习过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的阐发都颇具新意,予后人启发,其中不少主张及其实践对后世封建教育与政治发生过实际影响。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

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 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一) 荀况(约公元前298年——238年),字卿,亦称;荀况关于教育的思想;1.教育能“习俗移志,安久移质”;这种思想中包含着教育与质变的关系;2.注重个人主观努力和环境的作用;“积”的思想;“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渐”的思想;“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关于教学的思想;1.重视“学”:不懈、专一、笃实;“骐骥一跃,不能十 荀况(约公元前298年——238年),字卿,亦称孙卿,赵国人。荀况处于战国的末期,对先秦诸子的学说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是先秦儒家中最后一位大师。他是无神论者,是先秦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著名的教育活动家。《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 荀况关于教育的思想 1.教育能“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因此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但何为互动,如何才能在教学中实现真正的互动,一直让我很困惑。最近,我阅读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郑金洲

教授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推出的“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丛书,其中《互动教学》一书,让我对于新课程背景下的互动教学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这种思想中包含着教育与质变的关系。照他的意思,教育在于改变人性,使它经过长期的变化不再回复其本来面目。这种说法与他的“性恶论”是一脉相承的,与孟轲的“教育是恢复人的本性”是相对的。 2.注重个人主观努力和环境的作用。 “积”的思想。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渐”的思想。 作为新教师,阅读教育类的著作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首先选择了《教育学》这本书,可以说,读了这本书后,我真是受益匪浅!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止),其渐之(xiǔ),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关于教学的思想 1. 重视“学”:不懈、专一、笃实。

孔子老子孟子名言

孔子老子孟子名言 [标签:栏目] ,孔子老子孟子名言 1、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2、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4、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父母;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仇寇。 5、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6、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7、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8、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9、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2、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4、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1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6、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17、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9、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0、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21、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2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4、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5、小不忍则乱大谋。 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8、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9、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30、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3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33、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34、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35、言定天下者一道,仁政而已,不贪杀人,人则归之,是故文王视民如伤,此之谓也。 3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37、孟子言且令臣庶皆後去其仁义,而先且以自利,则不交相杀夺,故不足自饱餍。言必杀夺。 3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3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40、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42、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4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4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45、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

孟子与荀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与荀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与荀子二人皆是继孔子后,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对孔子所莫定的儒家教育思想都有各自的继承和发展,本文在此就孟子和荀子的哲学思想、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教育与环境对人的影响、教学原则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二人教育思想的异同。 一、教育的哲学思想 孟子根据“中庸”与“诚”的思想建立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把人的主观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主张天人合一思想。孟子认为人性生来是善的,人无有不善,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 人皆有之;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这四“心”是仁、义、礼、智的四端,教育的作用在于保存人性中的善端,扩充善性。若不扩充它,这些善端就会消失,变成“不善”,正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所意。而荀子主张唯物主义哲学观点,提出与孟子“性善论”相对立的“性恶论”。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性中没有孟子所说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善者,皆为经过教育的作用和后天的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控制本性,在此基础上发展成道德品质。在人性论方面来讲,孟子与荀子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认为应该开展教育,而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奠定了他们各自的教育教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在教育教学思想上二者的比较: 教育作用孟子从性善论的哲学思想出发,强调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和教育的社会作用。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保存和发扬天赋予人的善性,认为只要接受学习,“人皆可为尧舜”;进而达到治理国家。 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上,孟子确定教育目的为“名人伦”,以“明人伦”为中心的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之义为主体的伦理道德教育,孟子提出“大丈夫”的理想人格,通过实现“明人伦”,来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为政治统治服务。荀子则从唯物主义的“性恶论”出发,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为伪”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对社会,教育能够

我所了解得孔子与孟子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案例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活动目标] 1.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孔子和孟子,走进这两位先贤的思想世界,亲身体验和了解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综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综合培养学生查阅、整理、筛选、整合资料的能力,综合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活动过程] 一、活动准备 1、确定活动主题: (1)阅读教材,明确学习内容与要求。 (2)师生结合实际增删整合学习内容和要求。 2、时间安排:15天。其中收集资料10天,整理资料3天,准备恰当的汇报形式1天,成果展示1天。(主要利用课余时间,成果展示为课内两课时。) 3、教师提供一些相关资料或查阅途径,为学生采集信息提供方便。 4、师生协商,制定活动与评价方案。 二、活动实施: 1、制定活动计划。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讨论,拟定小组活动计划,明确各自职责,并确定资料搜集的方式,安排好活动时间。教师对各组的活动计划予以及时指导,如有明显不当之处,即与学生一起商讨更正。 2、搜集资料,采集信息。各组按照活动内容,多方面获取第一手资料。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尤为重要。一是因为教师提供的书籍和网上下载的内容文字浩繁,学生又只能利用课余时间阅读,阅读量难以达到要求;二是由于学生文言文

的阅读能力不强,很多原文即使有白话解说,也很难读懂。为此,教师首先应尽可能多的熟悉资料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查阅和作笔记。有条件的,还可把学生带到孔庙、孔府、孔林等实地进行参观访问,作访问笔录、写观察日记等。 3、处理资料,整合信息。学生将积累的资料分组集中,进行筛选。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研究资料的价值,考察其对学生的适宜度。 4、准备汇报材料,确立汇报形式。各学习小组根据本组所取得的成果,自主设计成果交流的形式。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推选五位主持人(总主持人一名,其余四人可由组长担任。)然后由各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讨论决定成果汇报形式(如情景表演、演讲、解说、朗诵、展出等,不拘一格)。 5、成果展示交流。主持人准备好台词,编排好展示程序,各组进行成果交流。教师予以点评、小结。 三、成果展示实录: 1、教师导入: 同学们,孔子和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尊为“圣人”和“亚圣”。他们的思想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远及日本、朝鲜、欧洲等地,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便是让大家走近这两位先哲,让他们美丽的光环也闪耀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中!同学们经过两个星期的努力,搜集了大量资料,收获了不少成果。今天,我们将把这个成果展示出来,愿大家在这次交流展示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点评:教师导入看似多余,实属必要。因为这则导语简要概括了孔孟二人的思想及其影响,重申了学习目的、过程,交代了成果展示的意义,让学生学有方向、学有动力,让读者明确学习过程和展示目的。) 2、学生主持人1: 同学们,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曾经在人类文明史上创造过无数的奇迹,孔子和孟子便是这些奇迹中两颗耀眼的明星,他们超人的智慧、深邃的思想、积极的人生态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两个星期来,我们通过阅读、上网查找和请教老师,搜集了有关孔子、孟子的大量资料,并精心编排,今天在这里展示我们的成果,请老师多多指导。和我一起主持这个活动的是四位小组长。首先,大家欢迎“孔、孟小档案甲组”的同学为我们展示。 (点评:学生主持人再次强化孔孟二人的思想及其影响、交代学习途径、过程与成果,并简介其他主持人,引出下面的展示内容。) 3、第一组展示: 主持人2:我们小组搜集的是有关孔子、孟子的生平经历,以及孔子的弟子和门人的资料。下面由三名同学展示我们的成果:

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孟子和荀子都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地著名代表人物,然而二者地教育思想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很大地区别: ()共同点 首先,在教育作用问题上,孟子和荀子没有什么分歧,二者都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地作用. 孟子认为教育对个人地作用在于把人天赋地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地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地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地“完人.”教育地社会作用则是“行仁政”、“得民心”.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他认为好地政治既非完善地政治制度,也非高明地统治手段,而 是教育.教育通过讲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等“人伦”规范,普遍提高民众地仁义道德水平与智慧、能力,形成良好地社会习俗,天下也就“归仁”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荀子也是高度重视教育地作用.他认为教育在人地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地作用.他指出凡人都可以通过“化性起伪”,改变自己地恶性,化恶为善,而成为君子甚至禹那样地高尚人物.荀子主张地教育作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地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是环境地作用,因而,化性起伪是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地共同结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其次,在教育目地和教育内容上,而这也有相同地见解,即都认为培养统治人才是教育地最高目标,并且都强调道德教育地是教育内容中地重要方面.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孟子认为办教育地目地在于“明人伦”.所谓地“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明人伦”地教育目地决定了他地教育内容是以伦理道德 教育为主体.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地基础就是“孝悌”.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地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地重要特点.这一点,与荀子地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理法地“贤能之士”地教育目标是不冲突地,而荀子整理“五经”为教育内容,与孟子“孝悌”地教育内容更是一脉相承.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不同之处 首先,在人性论上地分歧是二者最大地区别: 孟子肯定“性善论”,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这四个“善端”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地,因而从理论上讲,人人皆可为尧舜.但是,仅有这些“善端”是不够地,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地境地,就可以成为圣人.相反,由于受外界环境地影响,人们地“善端”受到破坏,心灵遭到“陷溺”,就会成为小人、恶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荀子学说中最突出地是与孟子“性善论”相对立地“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人与生俱来地自然属性,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地因素.他说:“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 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这就是说,与生俱来地本能是“性”, 而后天习得者为“伪”.荀子指出孟子所说地人性善,实质上是“伪”而不是“性”,他认为人地本性是恶地,而人地善德是后天习得地.这一点较孟子地“良知”、“良能”具有更多地唯物主义色彩.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其次,由于哲学观和人性论上地区别,导致孟子和荀子在教学思想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孟子主张“内发”,而荀子更倾向于“外铄”.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在学与私地关系上,孟子比较强调“思”,主张深造自得,专心致志;而荀子更提倡“学”.孟子地这种观点是受其唯心主义思想影响,夸大“思”地作用而忽视“闻见”,过多强调理性认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另外,在教学过程上,孟子将其视为“存养”、“内省”、“自得”地过程,把它看成是发扬人天

《荀子劝学篇》的教育思想

《荀子劝学篇》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重要意义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人的知识与才能不是先天具备的,而是后天“善假于物”与“教使之然”。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认为道德是社会需要的产物,一切道德都是人制定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抑制人性的恶,人要通过后天的学与伪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品性,彻底客服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之恶。 二、教育目的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在荀子看来,教育目的是培养由士到圣人的各种治术人才,他要求教育培养能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或者说是具有儒家学者身份且长于治国理政的各级官僚,这是对孔子“学而优则仕”思想的继承。 荀子把人划分为几个层次即俗人、俗儒、雅儒、大儒。俗人“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俗儒是最低一等的儒,这类人徒然学得儒者的外表,宽衣博带,但对先王之道仅作教条诵读而已,全然不知其用。雅儒不懂得法先王,却懂得取法后王,他们虽也在法典所未载和自己所未见的问题面前拙于对策,却能承认无知,显得光明而坦荡。大儒是最理想的一类人才,他们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能“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以已知推知未知,自如地应付新事物、新问题,治理好国家。 三、教育内容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之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荀子从大儒的培养目标出发,提出了“诵经”“读礼”的教育内容观。具体说,应当重视《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籍的学习。他对五经的教育作用都做了分析。他认为礼是自然与社会的最高法则,所以说“学至乎《礼》而止矣。”《乐》则是表现情感的重要方式,其教育作用很大。礼使上下有别,乐使上下和谐,礼乐并施就能“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善美相乐。” 四、教学原则与方法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强调“外铄”,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侧重于“学”。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闻见知行的教学认识过程,由学、思获得的知识还带有假设的成分,是否切实可靠,唯有通过“行”才能得到验证,只有这样,“知”才能称得上“明”。这是“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的最大区别。 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

2020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点:26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解析版)

易混易错点26、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 错因归纳:对孔子、孟子、荀子在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上的主张认识不清。 释疑解惑 真题突破 1.(2017·上海高考·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 A.重义轻利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正心诚意 【解析】儒家主张义重于利,“重义轻利”出自《论语·里仁》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故A项错误;民贵君轻,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学说是西汉董仲舒为宣扬“君权神授”而提出的,故C项错误;正心诚意是儒家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出自《礼记·大学》中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6·海南单科·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解析】“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A项正确;孟子儒学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推动了民族品德的形成,与“个人独特”不符,故B项错误;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通过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修养“浩然之气”的主要目的是个人品德,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维护统治,与反抗暴政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解析】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主权在民,强调的是民主思想,而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C 4.(2014·上海单科·1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 ) A.《孟子》 B.《庄子》C.《韩非子》 D.《道德经》 【解析】此段文字是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故A项正确;《庄子》是庄子的著作,属于道教,故B项错误;《韩非子》是韩非子的著作,属于法家,故C项错误;《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属于道家,故D项错误。 【答案】A 5.(2012·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C项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答案】B 6.(2011·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A项爱无差等是墨家的思想。C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治国方针,D项存天理,灭人欲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帮故排除A、C、D三项; B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为

孔子孟子的名言警句

是人之所恶也。 2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1、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2、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23、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6、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2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 28、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2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0、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31、是可忍,孰不可忍? 32、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3、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34、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35、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3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37、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 也。 38、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9、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 哉!

40、道不同,不相为谋。 41、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4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 寿。 4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4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45、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 则绞。 46、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47、放于利而行,多怨。 48、不学礼,无以立。 49、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50、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 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5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 孟子的名言警句 1、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2、贤者而後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4、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5、王如知此不足以相笑,王之政犹此也,王虽有移民转粟之 善政,其好战残民与邻国同,而独望民之多,何异於五十步笑百步

浅谈荀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荀子的教育思想 先秦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教育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所形成的教育教育实践方向和教育基础理论,对后世的教育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孟子、荀子是先秦儒家三个最大的人物。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的思想继承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同时也吸收了先秦百家的精华部分,是政治、道德和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年赵国人,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主张。他曾在齐国的稷下学宫长期执教,成为资望最高的“老师”,齐襄王时,三次任学宫“祭酒”,影响很大,是先秦诸子的最后一位大师(郭沫若语)。荀子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批判了传统的“天命论”、“君授神权”,并吸收了道家“道法自然”、墨家注重实践法家反对鬼神等思想,发展了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把先秦哲学推上顶峰。在我国教育史上,他更是第一个提出“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家。下面就荀子教育思想的几个方面做一点论述。 一、论教育作用 人性论问题上,荀子提出了“性恶论”,批评了孟子的“性善论”。他写了《性恶》一文,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好利疾恶的,并不存在仁义礼智等先天道德品质,如任其发展而不加节制,必然使社会产生混乱,这就否定了先天道德论。那么,人之善从何而来?荀子认为:人之所以能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是指人为,泛指后天一切人为的努力而使本性发生的变化。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起伪”。人性本恶,任何人的道德观念,都不是本性固有的,而是“积伪”的结果,其过程就是由“性”向“伪”转化,“长迁而不反其初谓之化”。最终达到与恶的本性彻底决裂,永远不再走回头路。 在这个意义上,荀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意义,他说:“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儒效》)学习是人的素质和命运的决定因素,荀子否认了道德先验论,肯定了人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具有唯物主义因素。 二、教育目的、内容 荀子在《劝学》篇中明确地提出了教育目的与内容。在荀子看来,教育目的就是将士最终培养成圣人。荀子对“学而优则仕”思想作了更为深刻的阐述:“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治学并非一定要当官,但当官的必须先治学。

关于尊师重教的名人名言警句孔子古诗句

关于尊师重教的名人名言警句孔子古诗句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劝学》 人不可以不就师矣。 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葛洪《勤求》 若要好,问三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 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广潜书》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 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 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师以质疑,友以折疑。师友者,学问之资也。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也。——韩愈

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 学校,王政之本也。——宋朝:欧阳修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凡是教师缺泛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和自由地发展。——英国·罗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师以质疑,友以折疑。师友者,学问之资也。——李惺《西

荀子教育思想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年赵国人,儒学大师。也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主张。他曾在齐国的稷下学宫长期执教,成为资望最高的“老师”,齐襄王时,三次任学宫“祭酒”,影响很大。 荀子对当时诸子各家的观点都予以批评,包括儒家的子游、子夏、子张、子思、孟子各派。同时他又批判地吸取了各家学说,特别是法家思想,因此被誉为先秦集大成的思想家。他的学生中,李斯、韩非都是著名的法家代表,而浮邱伯、张苍均是当世名儒。荀子学派与思孟学派是先秦儒家两个影响最大的学派。 在这个意义上,荀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意义,他说:“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学习是人的素质和命运的决定因素,荀子否认了道德先验论,肯定了人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具有唯物主义因素。 教学思想 荀子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知识、培养道德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思想上,与孟子“内省”的思路相反,他更强调“外积”。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侧重于“学”,其教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 1人性论问题上,荀子提出了“性恶论”,批评了孟子的“性善论”。他写了《性恶》一文,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好利疾恶的,并不存在仁义礼智等先天道德品质,如任其发展而不加节制,必然使社会产生混乱,这就否定了先天道德论。那么,人之善从何而来?荀子认为:人之所以能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是指人为,泛指后天一切人为的努力而使本性发生的变化。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起伪”。人性本恶,任何人的道德观念,都不是本性固有的,而是“积伪”的结果,其过程就是由“性”向“伪”转化,“长迁而不反其初谓之化”。最终达到与恶的本性彻底决裂,永远不再走回头路2注重“积”“渐” 荀子通过教育可以改变自己的恶性,从而成为君子乃至圣人,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君子,因为人性是随着环境和教育而向多种途径发展变化的,其关键在于人本身的主观努力,这就是所说的“积”。在荀子看来,无论是知识还是道德,都是由于积累而成的。他说:“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势注错习俗之所积耳。” “注错习俗”即指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与教育。他还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知识和道德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 荀子在重视主观上“积”的同时,也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这就是他所说的“渐”。他认为,通过主观的“积”和环境的“渐”,能够使人的本性发生根本的变化。 3·强调实践的作用 荀子倡导人们在实践中进行人文教育,“故不登高 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 子·劝学》)深入到生活实践之中,才能明确如何践行 道德内容。《荀子·儒效》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 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 止矣。”荀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提出“行重于知” 的思想家,其“知之不若行之”的思想强调了实践在人

孔子孟子的名言警句

《孟子》名言我来完善“《孟子》名言”相关词条: 庄子杨子论语苏秦墨子王守仁商鞅孙武曾子邹衍孝经申不 害告子公孙龙子子思许行田骈慎子尹文中庸大学尚书周易 春秋四书五经孙膑柏拉图李贽颜子文王宋钘荀子司马迁颜 回仲由春秋左氏传鱼丽谭子至圣朱松之墓屏山书院刘向列 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君子志道 庄子杨子论语苏秦墨子王守仁商鞅孙武曾子邹衍孝经申不害告子公孙龙子子思许行田骈慎子尹文 中庸大学尚书周易春秋四书五经孙膑柏拉图李贽颜子文王宋钘荀子司马迁颜回仲由春秋左氏传鱼 丽谭子至圣朱松之墓屏山书院刘向列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君子志道性善论《大学章句》鱼我所欲也秦惠王管子 The Lonely Island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的历史任务交给这个人,

一定要首先磨难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络骨骼,饥饿他的肉体皮肤,空匮疲乏他的身体,所作所为总是被干扰搅乱,借以撼动他的心志使他性情更加坚韧,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能力。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译:孔子登上东山便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也变小了。 3、独乐(yüè)乐(lè),与人乐乐,孰乐?译:一个人独自欣赏乐音快乐,和别人一道欣赏音乐也快乐,到底哪一个更快乐呢? 4、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译:您老人家这么一说,使我的思想豁然开朗也。(戚戚:感动的样子) 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译:贫穷时就搞好品德的修养,得志时就帮助天下人民都走善道。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译:尊敬自己的父母,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父母身上,爱护自己的儿女,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儿女身上。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译:得到天时还不如得到地形便利好,得了地形便利还不如得到和顺的人心好。(要得天下,必先得人心)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译:获得道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译:人民是最重要的,江山国土次于人民,而君主应该在最次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在忧患中生存,在安乐中死亡。 1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译:

孟子孔子的名言

孟子的名言,关于孟子的名言警句,孟子语录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3、尽信书,不如无书。 4、故天将降大任于就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的名言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与。——孟子语录 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名言 8、仁者无敌。——孟子名言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1、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12、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1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14、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15、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6、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17、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18、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9、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20、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21、其进锐者,其退速。 22、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3、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2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6、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教育学必考人物之荀子教育思想

教育学必考人物之荀子教育思想 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私学兴起,在私学中影响较大的有四家: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中儒家和墨家被称为“显学”。提到儒家,必不可少的三个人是孔子、孟子和荀子。接下来,中公教育马小芳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荀子的教育思想。 1.荀况与“六经”的传授 荀子重视以儒家经籍为内容的文化知识传授,对经学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由于荀子的传经,使先秦儒家经籍得以保存。 2.“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性伪之分”: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的因素。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性”,而后天习得者为“伪”。人的本性是恶的,而人的善德是后天习得的。 “性伪之合”:性与伪是有区别甚至对立的,但是二者也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通过化性起伪实现性伪之合。 “化性起伪”: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教育作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是环境的作用,因而,化性起伪是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的共同结果。 3.以“大儒”为培养目标 统一的时代需要,理法兼治的政治思想,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理法的“贤能之士”。他把当时的儒者分为几个层次:俗儒、雅儒、大儒。大儒是最理想的一类人才,他们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能以已知推未知,自如应对新事物,自如地治理好国家。教育应当以大儒为培养目标。 4.以儒经为教学内容 《诗》《书》《礼》《乐》《春秋》,以《礼》为重点。“礼”是荀子整个教育理论的核心。 5.“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 荀况:“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

荀子认为闻见、知、行,每个阶段都具有充分的意义,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 (1)闻见 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但是又是有缺陷的,首先,感官不能把握整体与规律,其次,感官常因主客观因素影响而产生错觉。 (2)知 学习而善于运用思维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就能自如的应对事物的变化。 第一,“兼陈万物而中悬衡”。 第二,“虚一而静”,“心”是藏与虚、两与一、动与静的统一。 (3)行 行就是知识的实践,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 6.论教师 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教师参与治理国家是通过一个中介实现的,那就是他的施教。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荀况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主张“师云亦云”。 中公讲师马小芳解析

招教教育学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知识点大汇总

招教教育学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知识点大汇总 一、墨翟生平和墨家学派 1、墨翟,人称墨子,墨家学派开创者,墨翟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享有圣名的思想家,其思想代表着“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 2、墨子主张“兼爱”“非乐”“节葬”,反对孔子“乐”“教”“礼教”等。 二、论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一)教育作用——“素丝说” 1、教育的社会作用:“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2、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素丝说”,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下什么色的染缸就成什么样的颜色,有什么样的环境和教育就造就什么样的人。 (二)教育目的:培养“兼士”或“贤士” 1、“兼士”或“贤士”:实现“兼爱”社会理想的人。 2、兼士与贤士的标准: (1)博乎道术:知识技能的要求。 (2)辨乎言谈:思维论辩的要求。 (3)厚乎德行:道德的要求。 三、论教育内容 (一)政治和道德教育 (二)科学和技术教育 1、自然科学知识。(数学、光学、力学、声学、心理学等)

2、生产和军事科学知识。(如生产器械和战争攻防器械制造) (三)文史教育(“非乐”,反对乐教,认为乐教靡费财力人力,消磨人的意志) (四)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 四、论教育方法 1、主动:“上说下教”,“虽不叩则鸣”,教育者应主动上门去教。 2、创适:继承古代的好东西,并在今天进一步创造出新的东西,重创造。(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3、实践:“合其志功而观焉”,主张以动机和实践效果的统一去评价人的行为。与孔子“力行”不同的是,除道德实践外,还注重生产、军事、科技实践。 4、量力:施教时考虑学生的力之所能及。 孟子 一、孟轲的生平和政治主张 (一)生平: 孟子,鲁国人,“孟母三迁”“断抒教子”。 (二)政治主张:施行“仁政”——教育。 1、“制民之产”:使人民都成为小土地拥有者。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王要注意民心向背,尊重民意,收取民心。

如何认识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相同的为都教育人要为善。不同点是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 二人继承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同时两人都强调了百姓的作用。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则覆舟”。异:孟子和荀子思想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孟子提出了"性善说",而荀子提出了"性恶说",前者从性善论出发,大大的深化了孔子的修己,按人学说,如存心养性,反身而成,养浩然之气.而荀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广泛的吸收先秦道法名阴阳等学派的思想成果,他吸收了道家的天道自然无为自然观"天行有常,部位尧存,不为桀亡". 孟子和荀子在王道上具有相同点,,但是荀子不象孟子那样强调统治者要启发民众的道德自觉,强调的是要以社会行为规范-礼约束民众,并且他并不排斥在治民中使用刑罚.孟子的性善是为修己提供人性根据,而性恶说则为修己时要约之以礼"提供人性根据. 荀子将人的生理本能称为"性",将人为的称为"伪".孟子将人天生具备的向善要求和可以为善的能力称为"性"[孟子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而荀子强调外在环境的重要性.并且有些学说认为孟子是"传道之儒"的代表,而荀子是"传经之儒"的代表,但这种区别不是绝对的. 孟子强调"天命",主张"天人合一";荀子强调天道自然,主张"天人之分". 孟子的"性善"和荀子的"性恶",在最终目的上是殊途同归的,都是为了引导人们在道德上加强修养,成为君子乃至"圣人".荀子的思想更适合当时社会的发展,其弟子韩非和李斯都从于法家,这与荀子的思想部分并不反对刑罚是有一定影响的. 孟子性善论、天赋道德观念、承认有天命。认识论是反省内求,先天具有荀子性恶论、道德后天形成、反对天命。通过后天学习才能掌握,并用之都从不同方面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

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孟子和荀子都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然而二者的教育思想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很大的区别: (1)共同点 首先,在教育作用问题上,孟子和荀子没有什么分歧,二者都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孟子认为教育对个人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教育的社会作用则是“行仁政”、“得民心”。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他认为好的政治既非完善的政治制度,也非高明的统治手段,而是教育。教育通过讲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等“人伦”规范,普遍提高民众的仁义道德水平与智慧、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天下也就“归仁”了。 荀子也是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他指出凡人都可以通过“化性起伪”,改变自己的恶性,化恶为善,而成为君子甚至禹那样的高尚人物。荀子主张的教育作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是环境的作用,因而,化性起伪是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的共同结果。 其次,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上,而这也有相同的见解,即都认为培养统治人才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并且都强调道德教育的是教育内容中的重要方面。 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的“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决定了他的教育内容是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体。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基础就是“孝悌”。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这一点,与荀子的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理法的“贤能之士”的教育目标是不冲突的,而荀子整理“五经”为教育内容,与孟子“孝悌”的教育内容更是一脉相承。 (2)不同之处 首先,在人性论上的分歧是二者最大的区别: 孟子肯定“性善论”,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这四个“善端”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因而从理论上讲,人人皆可为尧舜。但是,仅有这些“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就可以成为圣人。相反,由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善端”受到破坏,心灵遭到“陷溺”,就会成为小人、恶人。 荀子学说中最突出的是与孟子“性善论”相对立的“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的因素。他说:“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这就是说,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性”,而后天习得者为“伪”。荀子指出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实质上是“伪”而不是“性”,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人的善德是后天习得的。这一点较孟子的“良知”、“良能”具有更多的唯物主义色彩。 其次,由于哲学观和人性论上的区别,导致孟子和荀子在教学思想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孟子主张“内发”,而荀子更倾向于“外铄”。 在学与私的关系上,孟子比较强调“思”,主张深造自得,专心致志;而荀子更提倡“学”。孟子的这种观点是受其唯心主义思想影响,夸大“思”的作用而忽视“闻见”,过多强调理性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