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着火的基本理论习题 (共28 题 )

第三章 着火的基本理论习题 (共28 题 )
第三章 着火的基本理论习题 (共28 题 )

l.可燃物的着火可分几类?各有何特点?体系具备着火条件是否就一定在着火?

2.热自燃理论的假设条件和基本出发点是什么?

3.什么叫做放热速度?什么叫做散热速度?用公式如何表达它们?并利用放热曲线和散热曲线的位置关系,分析说明谢苗诺夫热自燃理论中着火的临界条件.

4.某系统的产热曲线和散热曲线如图所示,试用作图法求:

(l)改变系统的散热条件时,系统的自燃点(2)改变系统的坏境条件时,系统的自燃点.

这两个自燃点是否相同?如果同,说明什么问题?

5.什么叫做着火感应期?可燃体系在着火之前为什么会出现着火感应期?影响着火感应期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分别是如何影响的?

6.什么叫做自燃点?自燃点与临界环境温度有何关系?假设可燃混气的反应活化能为16OKJ/mo1,系统达到自燃温度时环境温度为500℃,试求该可燃混气的自燃点是多少?

7.在热着火理论中,存在哪些自燃着火极限?这些自燃着火极限是如何得出的?(结合图示说明)

8.可燃物的热自燃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它们分别是如何产生影响的?

9.在F-K自燃理论中,自热体系的着火判断准则是什么?该理论与Semenov自燃理论有什么区别?

10.条件准数δ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自燃临界准则参数δcr取决于什么?δ和δcr的大小关系说明了什么?

11.什么是F-K自燃理论的直线形式?它有哪些方面的具体应用?举例说明它在确定可燃物质的自燃火灾原因中的应用是如何实施的?

12.各列出一例(写出反应式)说明以下三种情况下的单质或化合物的自燃:

(1)与水反应自燃;

(2)与空气接触自燃;

(3)在摩擦或撞击的条件下自燃.

13、某系统的产热曲线和散热曲线如图所示,试用作图法

求:

(l)改变系统的散热条件时, 系统的自燃点

(2)改变系统的坏境温度时, 系统的自燃点.

这两个条件下的自燃点是否相同? 为什么?

14.与水作用自燃的物质,其自燃反应有那些共同特点?在该类物质的生产和储运过程中,应注意采取哪些安全措施?

14.与空气作用及互相接触、摩擦或撞击能自燃爆炸的物质有那些共同特点?在该类物质的生产和储运过程中,应注意采取哪些安全措施?

16.比较典型的煤的自燃理论有哪些?如何用固体表面吸附理论解释煤的自燃原理?影响煤自燃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17.植物的自燃主要经历哪几个阶段?其自燃条件是什么?

l8.试从化学反应机理上解释涂油物的自燃原理.

19.何谓碘值?碘值的高低说明什么问题?碘值在什么范围的涂油物具有自燃能力?

20.链锁反应有何特点?举例说明链锁反应的基本过程和类型.

21.链锁反应着火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链锁反应系统的着火条件是什么?α>1的链锁反应系统是否一定会发生着火爆炸?为什么?

22.链锁反应的速度在系统处于低、中、高温时各具有什么特点?如何结合链锁反应理论解释氢-氧化学计量混合物一个温度可能对应两个、甚至三个着火(爆炸)压力极限?

23.何谓强迫着火?它有什么特征?结合高温质附近可燃介质的温度分布情况分析高温质点引燃介质的条件?

24.什么叫做电极熄火距离?什么叫做最小火花引燃能?电火花引燃混气的条件是什么?

25.电火花引燃可燃混气的机理是什么?它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影响电火花引燃混气的因素有哪些?

26.在考虑可燃混气浓度变化的条件下,散热曲线与放热曲线最多可能有几个交点,试分析这几个交点的工作情况.

27.什么叫做灭火滞后?结合散热曲线与放热曲线的位置关系分析灭火条件,并说

明在热着火理论中.有哪些灭火措施?在散热条件相同情况下.什么措施对灭火的作用更大?

28.从链锁反应着火理论可以得出哪些灭火措施?灭火的关键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三章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第3章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分,共分)。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C )ch3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2.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B )ch3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3.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C)ch3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4.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C)ch3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5.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 C )ch3 A.生产对象; B.生产工具; C.生产者; D.生产资料 6.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是说(C)ch3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B.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相适应 7.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D)ch3 A.客观的物质世界 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D)ch3 A.对立统一规律 B.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 C.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燃烧理论基础复习题

《燃烧理论基础》复习题 第一章燃烧中的化学热力学及燃烧化学问题 1、我国目前能源与环境的现状怎样? 2、什么叫燃烧? 3、从正负两方面论述研究燃烧的意义。 4、不同的学科研究燃烧学各有设么侧重点? 5、简述能量转化与守恒关系。 6、标准生成焓、生成焓的定义? 7、反应焓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8、燃烧焓的定义? 9、用图示的方法(△H-T)表达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 10、燃烧焓与燃烧能近似相等的原因? 11、燃料热值与燃烧焓的关系? 12、高热值和低热值的区别和转换方法怎样? 13、液体以及气体燃料热值的测试方法如何? 14、反应焓和温度的关系? 15、什么叫化学平衡? 16、平衡常数的三种表达方式和相互间的关系怎样? 17、反应速度、生成速度或消耗速度的表达式? 18、反应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19、Gibbs函数的定义? 20、自由焓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21、自由焓与压力变化的关系? 22、孤立系统与非孤立系统的反应平衡关系各自通过什么来判断? 23、过量空气系数(φat)与当量比(φ)的概念? 24、浓度以及化学计量浓度的概念? 25、化学反应中达到平衡状态时的反应度及各组分的摩尔比的计算方法怎样? 26、氧化反应中,燃烧空气量与燃烧产物的计算方法怎样? 27、绝热火焰温度的计算方法(反应度为1、反应度小于1、考虑高温热分解三种)怎样? 28、净反应速度的定义? 29、化学反应过程中浓度岁时间的变化关系怎样? 30、反应级数的定义(反应物浓度的指数和)与确定?一般烃类的燃烧反应级数为多少? 31、Arrhenius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它考察了比反应速度与温度的关系) 32、为什么说Arrhenius定律的结论与分子碰撞理论对化学反应速度的解释是一致的? 33、热爆理论的局限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34、什么叫链反应?它是怎样分类的? 35、链反应一般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36、以氢气与溴反应生成溴化氢微粒推导该反应的反应级数。 37、分支链反应为什么能极大地增加化学反应的速度? 38、图解燃烧半岛现象。 39、常见的有机类燃料及其衍生物有哪几种? 40、图解碳氢化合物燃烧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化工原理第三章题库.doc

沉降与过滤一章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一密度为7800 kg/m 3 的小钢球在相对密度为1.2的某液体中的自由沉降速度为在20℃水中沉降速度的1/4000,则此溶液的粘度为 (设沉降区为层流)。D ?A 4000 mPa ·s ; ?B 40 mPa ·s ; ?C 33.82 Pa ·s ; ?D 3382 mPa ·s 2、含尘气体在降尘室内按斯托克斯定律进行沉降。理论上能完全除去30μm 的粒子,现气体处理量增大1倍,则该降尘室理论上能完全除去的最小粒径为 。D A .m μ302?; B 。m μ32/1?; C 。m μ30; D 。m μ302? 3、降尘室的生产能力取决于 。 B A .沉降面积和降尘室高度; B .沉降面积和能100%除去的最小颗粒的沉降速度; C .降尘室长度和能100%除去的最小颗粒的沉降速度; D .降尘室的宽度和高度。 4、降尘室的特点是 。D A . 结构简单,流体阻力小,分离效率高,但体积庞大; B . 结构简单,分离效率高,但流体阻力大,体积庞大; C . 结构简单,分离效率高,体积小,但流体阻力大; D . 结构简单,流体阻力小,但体积庞大,分离效率低 5、在降尘室中,尘粒的沉降速度与下列因素 无关。C A .颗粒的几何尺寸 B .颗粒与流体的密度 C .流体的水平流速; D .颗粒的形状 6、在讨论旋风分离器分离性能时,临界粒径这一术语是指 。C A. 旋风分离器效率最高时的旋风分离器的直径; B. 旋风分离器允许的最小直径; C. 旋风 分离器能够全部分离出来的最小颗粒的直径; D. 能保持滞流流型时的最大颗粒直径 7、旋风分离器的总的分离效率是指 。D A. 颗粒群中具有平均直径的粒子的分离效率; B. 颗粒群中最小粒子的分离效率; C. 不同粒级(直径范围)粒子分离效率之和; D. 全部颗粒中被分离下来的部分所占的质量分率 8、对标准旋风分离器系列,下述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 。C A .尺寸大,则处理量大,但压降也大; B .尺寸大,则分离效率高,且压降小; C .尺寸小,则处理量小,分离效率高; D .尺寸小,则分离效率差,且压降大。 9、恒压过滤时, 如滤饼不可压缩,介质阻力可忽略,当操作压差增加1倍,则过滤速率为原来的 。 B A. 1 倍; B. 2 倍; C.2倍; D.1/2倍 10、助滤剂应具有以下性质 。B A. 颗粒均匀、柔软、可压缩; B. 颗粒均匀、坚硬、不可压缩; C. 粒度分布广、坚硬、不可压缩; D. 颗粒均匀、可压缩、易变形 11、助滤剂的作用是 。B A . 降低滤液粘度,减少流动阻力; B . 形成疏松饼层,使滤液得以畅流; C . 帮助介质拦截固体颗粒; D . 使得滤饼密实并具有一定的刚性 12、下面哪一个是转筒真空过滤机的特点 。B A .面积大,处理量大; B .面积小,处理量大; C .压差小,处理量小; D .压差大,面积小 13、以下说法是正确的 。B A. 过滤速率与A(过滤面积)成正比; B. 过滤速率与A 2 成正比; C. 过滤速率与滤液体积成正比; D. 过滤速率与滤布阻力成反比 14、恒压过滤,如介质阻力不计,过滤压差增大一倍时,同一过滤时刻所得滤液量 。C A. 增大至原来的2倍; B. 增大至原来的4倍; C. 增大至原来的 倍; D. 增大至原 来的1.5倍 15、过滤推动力一般是指 。 B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选择题

第三章选择题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是指 A.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2.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 A.制造使用工具 B.具有宗教信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C.具有思想意识 D.具有语言文字 3.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地理环境的优劣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社会风气的好坏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8511954664.html, D.人口增长的快慢 4.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B.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 C.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D.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 5.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A.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B.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 C.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D.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6.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采集者退散 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 C.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D.法律思想、哲学、艺术 7.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D.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8.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考试大论坛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

9.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D.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 10.在劳动资料,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A.运输设备 B.动力系统 C.传动装置考试大论坛 D.生产工具 11.自然科学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这是因为 A.它是对自然界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B.它能把生产力系统中的各要素组合成统一整体 C.它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D.它是构成现代生产力系统的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12.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D.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 13.生产关系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劳动的分工协作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产品的交换方式 14.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A.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社会化的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1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经济制度遵循了 A.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B.生产力具有加速发展的原理 C.经济基础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8511954664.html, 16.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 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17.上层建筑由两大部分构成,它们是 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B.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化工原理》试题库答案

《化工原理》试题库答案 一、选择题 1.当流体在密闭管路中稳定流动时,通过管路任意两截面不变的物理量是(A)。 A.质量流量 B.体积流量 C.流速 D.静压能 2. 孔板流量计是( C )。 A. 变压差流量计,垂直安装。 B. 变截面流量计,垂直安装。 C. 变压差流量计,水平安装。 D. 变截面流量计,水平安装。 3. 下列几种流体输送机械中,宜采用改变出口阀门的开度调节流量的是(C)。 A.齿轮泵 B. 旋涡泵 C. 离心泵 D. 往复泵 4.下列操作中,容易使离心泵产生气蚀现象的是(B)。 A.增加离心泵的排液高度。 B. 增加离心泵的吸液高度。 C. 启动前,泵内没有充满被输送的液体。 D. 启动前,没有关闭出口阀门。 5.水在规格为Ф38×的圆管中以s的流速流动,已知水的粘度为1mPa·s则其流动的型态为(C)。 A.层流 B. 湍流 C. 可能是层流也可能是湍流 D. 既不是层流也不是湍流 6.下列流体所具有的能量中,不属于流体流动的机械能的是(D)。 A. 位能 B. 动能 C. 静压能 D. 热能 7.在相同进、出口温度条件下,换热器采用(A)操作,其对数平均温度差最大。 A. 逆流 B. 并流 C. 错流 D. 折流 8.当离心泵输送液体密度增加时,离心泵的(C)也增大。 A.流量 B.扬程 C.轴功率 D.效率 9.下列换热器中,需要热补偿装置的是(A)。 A.固定板式换热器 B.浮头式换热器型管换热器 D.填料函式换热器 10. 流体将热量传递给固体壁面或者由壁面将热量传递给流体的过程称为(D)。 A. 热传导 B. 对流 C. 热辐射 D.对流传热 11. 流体在管内呈湍流流动时B。 ≥2000 B. Re>4000 C. 2000

煤及其燃烧的介绍

.煤及其燃烧的介绍(资料) 煤的组成 煤由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组成,还含有一定水分,灰分和其它杂质。煤的燃烧部分:一是碳,二是挥发分。 碳是煤的主要成分,含碳量越高的,其发热量亦越高。由于碳的燃点较高(约700℃左右)故含碳量越高的煤越难点燃。 挥发分包括氢(H2)、氧(O2)、硫化氢(H2S)、甲烷(CH4)、乙烯(C 2H4)等。挥发分含量较高的煤燃点较低,容易点燃,但碳量相应减少,发热量也较低。 水分是煤的杂质之一,其含量以小于10%为好。 灰分是混入煤中的沙、石、灰土等杂质,一般应小于30%,其含量高的,将使炉渣增多,降低煤质,影响燃烧。但含量过少,在燃烧时又容易出现“流炉”漏炭。 2.煤的种类 煤有褐煤、烟煤、无烟煤、半无烟煤等几种。云南常用的是褐煤、烟煤、无烟煤三种。煤的种类不同,其成分组成与质量不同,发热量也不相同(表4-15)。单位重量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称为发热量,人为规定以每公斤发热量7000千卡的煤作为标准煤,并以此标准折算耗煤量。 (1)褐煤:多为块状,呈黑褐色,光泽暗,质地疏松;含挥发分40%左右,燃点低,容易着火,燃烧时上火快,火焰大,冒黑烟;含碳量与发热量较低(因产地煤级不同,发热量差异很大),燃烧时间短,需经常加煤。

(2)烟煤:一般为粒状、小块状,也有粉状的,多呈黑色而有光泽,质地细致,含挥发分30%以上,燃点不太高,较易点燃;含碳量与发热量较高,燃烧时上火快,火焰长,有大量黑烟,燃烧时间较长;大多数烟煤有粘性,燃烧时易结渣。 (3)无烟煤:有粉状和小块状两种,呈黑色有金属光泽而发亮。杂质少,质地紧密,固定碳含量高,可达80%以上;挥发分含量低,在10%以下,燃点高,不易着火;但发热量高,刚燃烧时上火慢,火上来后比较大,火力强,火焰短,冒烟少,燃烧时间长,粘结性弱,燃烧时不易结渣。应掺入适量煤土烧用,以减轻火力强度。 3.煤的燃烧 (1)煤燃烧需要的条件:煤的燃烧是碳和其它可燃物剧烈氧化的反应。为了把煤炭所含有的热量尽量释放出来,就应充分满足煤对燃烧的要求,以达到使煤尽可能完全燃烧的目的。煤的燃烧需要以下条件: ①维持足够的炉膛温度。煤只有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才能着火燃烧,而且炉膛内温度越高,煤的燃烧越快,越充分。所以应防止炉膛温度降低,影响煤的燃烧。 ②供给充足的氧气。通风供氧不足,煤不能燃尽。通风供氧过多,导致炉膛温度下降。适当偏多的通风,是保证充分燃烧的条件。在烘烤时,可根据火焰颜色判断通风量进行调节。通常,火焰呈黑红色的表示通风供氧不足,火焰呈亮白色的表示通风供氧过多,火焰呈麦黄色的表示通风供氧适当。 ③需有足够的燃烧时间。煤的燃烧要经过蒸发、分解、碳燃烧、燃尽等阶段。各阶段都需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复习题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历史观是() A、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一切观点和看 B、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主要看法和认识 C、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看法 D、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或总的看法 2、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 A、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B、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规律 C、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D、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3、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人民群众决定社会历史发展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使自然和社会既联系又区别的基础是() A、社会意识 B、社会劳动 C、人的作用 D、生产资料 5、在人类社会全部关系中,最基础的是() A、血缘关系 B、思想关系 C、法律关系 D、生产关系 6、历史唯物主义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C、全部和局部的关系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7、地理环境是指() A、人类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合 B、一地的气候条件 C、一地的动植物分布状况 D、一地的矿产资源状况 8、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在于() A、根本否认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B、片面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C、承认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有一定的作用 D、认为地理环境是社会的自然历史前提 9、人口因素是指() A、人口数量 B、人口质量 C、人口密度 D、数量、构成、分布、素质及其变化规律 10、人口决定论的错误在于() A、片面夸大了人口因素对社会的作用 B、完全否认人口因素对社会的作用 C、重视人口因素对社会的作 D、主张对人口数量和质量进行积极调控 11、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客观规律 B、生产方式 C、地理环境 D、人口因素 12、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是为了() A、控制人口数量 B、提高人口素质 C、减轻国家负担 D、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13、生产方式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 D、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灭火的基本原理

灭火的基本原理由燃烧所必须具备的几个基本条件可以得知,灭火就是破坏燃烧条件使燃烧反应终止的过程。其基本原理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冷却、窒息、隔离和化学抑制。 1.冷却灭火:对一般可燃物来说,能够持续燃烧的条件之一就是它们在火焰或热的作用下达到了各自的着火温度。因此,对一般可燃物火灾,将可燃物冷却到其燃点或闪点以下,燃烧反应就会中止。水的灭火机理主要是冷却作用。 2.窒息灭火:各种可燃物的燃烧都必须在其最低氧气浓度以上进行,否则燃烧不能持续进行。因此,通过降低燃烧物周围的氧气浓度可以起到灭火的作用。通常使用的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气等的灭火机理主要是窒息作用。 3.隔离灭火:把可燃物与引火源或氧气隔离开来,燃烧反应就会自动中止。火灾中,关闭有关阀门,切断流向着火区的可燃气体和液体的通道;打开有关阀门,使已经发生燃烧的容器或受到火势威胁的容器中的液体可燃物通过管道导至安全区域,都是隔离灭火的措施。 4.化学抑制灭火:就是使用灭火剂与链式反应的中间体自由基反应,从而使燃烧的链式反应中断使燃烧不能持续进行。常用的干粉灭火剂、卤代烷灭火剂的主要灭火机理就是化学抑制作用。 灭火的基本方法 根据物质燃烧原理和人们长期同火灾作斗争实践经验,灭火的基本方法有四种:

一、冷却灭火法 冷却灭火,是根据可燃物质发生燃烧时必须达到一定的温度这个条件,将灭火剂直接喷洒在燃烧的物体上,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燃点以下从而使燃烧停止。用水进行冷却灭火,是扑救火灾的最常用方法。二氧化碳的冷却效果也很好。 在火场上,除用冷却法直接扑灭火灾外,还经常冷却尚未燃烧的可燃物质及建筑构件、生产装置或容器。 二、隔离灭火法 隔离灭火法,是根据发生燃烧必须具备可燃物这个条件,将已着火物体与附近的可燃物隔离或疏散开,从而使燃烧停止,如关闭阀门,阻止可燃气体、液体流入燃烧区;拆除与火源相毗连的易燃建筑等。 三、窒息灭火法 窒息灭火法,是根据燃烧需要足够的空气这个条件,采取适当措施来防止空气流入燃烧区,使燃烧物质缺乏或断绝氧气而熄灭。这种灭火方法,适用于扑救封闭的房间、地下室、船舱内的火灾。 四、抑制灭火法 抑制灭火法,就是使灭火剂参与燃烧的连锁反应,使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游离基消失,形成稳定分子,从而使燃烧反应停止。 目前被认为效果较好、使用较广的抑制灭火剂是囱代烷灭火剂(如1211、1301)。 但囱代烷灭火剂对环境有一定污染,国际环境卫生组织已限制使用。 此外,近年发展起来的干粉灭火剂,也有认为是属抑制法灭火剂之一,而

南工大化工原理第三章 习题解答

第三章习题 1)有两种固体颗粒,一种是边长为a的正立方体,另一种是正圆柱体,其高度 和形状系数的计 为h,圆柱直径为d。试分别写出其等体积当量直径 2)某内径为0.10m的圆筒形容器堆积着某固体颗粒,颗粒是高度h=5mm,直径 d=3mm的正圆柱,床层高度为0.80m,床层空隙率、若以1atm,25℃ 的空气以0.25空速通过床层,试估算气体压降。 [解] 圆柱体: 3)拟用分子筛固体床吸附氯气中微量水份。现以常压下20℃空气测定床层水力特性,得两组数据如下: 空塔气速0.2,床层压降14.28mmH2O

0.693.94mmH2O 试估计25℃、绝对压强1.35atm的氯气以空塔气速0.40通过此床层的压降。 (含微量水份氯气的物性按纯氯气计)氯气, [解]常压下, 欧根公式可化简为 3)令水通过固体颗粒消毒剂固定床进行灭菌消毒。固体颗粒的筛析数据是:0.5~ 0.7mm,12%;0.7~1.0mm,25.0%;1.0~1.3,45%;1.3~1.6mm,10.0%; 1.6~ 2.0mm,8.0%(以上百分数均指质量百分数)。颗粒密度为1875。 固定床高350mm,截面积为314mm2。床层中固体颗粒的总量为92.8g。以 20℃清水以0.040空速通过床层,测得压降为677mmH2O,试估算颗粒的形状系数 值。

4)以单只滤框的板框压滤机对某物料的水悬浮液进行过滤分离,滤框的尺寸为 0.20×0.20×0.025m。已知悬浮液中每m3水带有45㎏固体,固体密度为 1820。当过滤得到20升滤液,测得滤饼总厚度为24.3mm,试估算滤饼的含水率,以质量分率表示。 6)某粘土矿物加水打浆除砂石后,需过滤脱除水份。在具有两只滤框的压滤机中做恒压过滤实验,总过滤面积为0.080m2,压差为3.0atm,测得过滤时间与滤液量数据如下: 过滤时间,分:1.20 2.70 5.23 7.25 10.87 14.88 滤液量,升:0.70 1.38 2.25 2.69 3.64 4.38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练习题单选题 1.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依据是(C)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2.唯心史观的重要特征是(A) A. 认为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B.重视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 C.认为社会历史是物质发展史 D.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B) 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 B.国体 C.领土大小、人口多少和力量的强弱 D.政体 4.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D)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5.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 )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D.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6. 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念,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关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识是(D ) A. 社会意识及其载体都是社会存在 B.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 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D.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7. 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从根本上说,这是由(B ) A. 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的 B.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C.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决定的 D. 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决定的 8. 社会存在是指( D ) A.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燃烧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第一章燃烧热力学 第二章化学动力学 第三章燃烧物理系 第四章着火(自然与引燃) 第五章预混合气体燃烧火焰 第六章扩散火焰与液体燃料燃烧 第七章气体燃料的喷射与燃烧 第八章固体燃料的燃烧 课程实验 考试说明 课程考核形式 闭卷考试 依托大纲,参考教材 70%考卷,30%平时 题型:填空、(判断、)多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计算、图解分析 考试时间:6月9日下午或晚上 第一章 1 2 3.化合物的标准生成焓 化合物的构成元素在标准状态下(25℃,0.1MPa)。定温——定容或者定温定压;经化合反应生成一个mol的该化合物的焓的增量(KJ/mol) 所有元素在标准状态下的标准生成焓均为零。 4.反应焓(**) 在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条件下,反应物与产物之间的焓差为该反应物的反应焓(KJ)。 5.反应焓的计算(**) 6.燃烧焓(**) 单位质量的燃料(不包括氧化剂)在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条件下,燃烧反应时的反应焓之值(KJ/Kg)。 7.燃料热值(**) 燃料热值有高热值与低热值之分,相差一个燃烧产物中的水的汽化潜热。 8.平衡常数的三种表达方式和相互间的关系(**) 按浓度定义的反应平衡常数,以分压定义的反应平衡常数,以体积百分比定义的反应平衡常数。 9.反应度λ(**)

表示系统达到平衡时反应物能有效变为产物的程度 10.Gibbs函数的定义 自由焓,为状态参数。g=h-Ts 11.Helmholtz函数 自由能f 12.焓与生成焓仅是温度的单一函数,而自由焓与P、T有关。 ) 13.过量空气系数(**)(?a=m a m ast 燃烧1Kg燃料,实际提供空气量/理论所需空气量。 14.当量比(?=!#@¥%!@) C——实际浓度,Cst——理论浓度 15.浓度(空燃比)(C=#@¥) 一定体积混合气体中的燃料重量/空气重量 16.化学计量浓度 ?a=1时的浓度 17.绝热火焰温度的求解方法,尤其是考虑化学平衡时的计算方法(**)(附图) 首先分别根据平衡常数Kp和能量守恒方程得到的反应度λ和绝热火焰温度T f的关系,然后采用迭代法计算得到T f 18.绝热燃烧火焰计算程序及数据处理。 第二章化学动力学 1.化学反应动力学是研究化学反应机理和化学反应速率的科学。(*) 2.燃烧机理研究的核心问题有:燃烧的反应机构,反应速度,反应程度,燃烧产物的生成机理等 3.净反应速度(*)(公式见书本) 消耗速度与生成速度的代数和。 4.反应级数n 一般碳氢燃料n=1.7~2.2≈2 5.Arrhenius定律 A-频率因子(分子间碰撞的频率);E-活化能;T-温度 ? 比反应速度k n=Ae?E RT 6.分子碰撞理论与Arrhenius定律属热爆燃理论 7.热爆燃理论(**) 反应物在一定温度的反应系统中,分子碰撞使部分分子完成放热反应,放出的燃烧热提高反应系统中的温度,从而加速反应速度。反应系统处于一种正反馈的加热、加速反应过程。当反应速度趋于无穷大,就产生爆炸。这种由于反应热量聚集的加速反应乃至燃烧爆炸的理论称为热爆燃理论。 8.热爆燃理论的局限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 第三章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C )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D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C )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D )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上层建筑是指D )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社会生产关系 C、科学技术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社会形态是( B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B )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C )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11、社会革命根源在于( D )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C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C )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4、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C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C ) A、阶级斗争史 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 D、文化发展史 16、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B )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17、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C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第三章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二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上层建筑是指( )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社会形态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_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 11.社会革命根源于( )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 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_的含义是( )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4.,)k、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 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 A.阶级斗争史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D、文化发展史 16.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 A.思想范畴B.经济范畴C.政治范畴D.文化范畴 17.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 A.占人口大多数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19.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

化工原理选择题(含答案)

流体流动 一、单选题 3.层流与湍流的本质区别是()。D A 湍流流速>层流流速; B 流道截面大的为湍流,截面小的为层流; C 层流的雷诺数<湍流的雷诺数; D 层流无径向脉动,而湍流有径向脉动。 5.在静止的流体内,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称为流体的()。 C A 绝对压力; B 表压力; C 静压力; D 真空度。 6.以绝对零压作起点计算的压力,称为()。A A 绝对压力; B 表压力; C 静压力; D 真空度。 7.当被测流体的()大于外界大气压力时,所用的测压仪表称为压力表。D A 真空度; B 表压力; C 相对压力; D 绝对压力。 8.当被测流体的绝对压力()外界大气压力时,所用的测压仪表称为压力表。 A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 近似于。 9.()上的读数表示被测流体的绝对压力比大气压力高出的数值,称为表压力。 A A 压力表; B 真空表; C 高度表; D 速度表。 10.被测流体的()小于外界大气压力时,所用测压仪表称为真空表。D A 大气压; B 表压力; C 相对压力; D 绝对压力。 11. 流体在圆管内流动时,管中心流速最大,若为湍流时,平均流速与管中心的最大流速的 关系为()。B A. Um=1/2Umax; B. Um≈0.8Umax; C. Um=3/2Umax。 12. 从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了解到U型管压力计测量其压强差是( )。A A. 与指示液密度、液面高度有关,与U形管粗细无关; B. 与指示液密度、液面高度无关,与U形管粗细有关; C. 与指示液密度、液面高度无关,与U形管粗细无关。 13.层流底层越薄( )。C A. 近壁面速度梯度越小; B. 流动阻力越小; C. 流动阻力越大; D. 流体湍动程度越小。 14.双液体U形差压计要求指示液的密度差( ) C A. 大; B. 中等; C. 小; D. 越大越好。 15.转子流量计的主要特点是( )。C A. 恒截面、恒压差; B. 变截面、变压差; C. 变截面、恒压差; 16.层流与湍流的本质区别是:( )。D A. 湍流流速>层流流速; B. 流道截面大的为湍流,截面小的为层流; C. 层流的雷诺数<湍流的雷诺数; D. 层流无径向脉动,而湍流有径向脉动。 18.某离心泵入口处真空表的读数为200mmHg ,当地大气压为101kPa, 则泵入口处的绝对压强为()。A A. 74.3kPa; B. 101kPa; C. 127.6kPa。 19.在稳定流动系统中,水由粗管连续地流入细管,若粗管直径是细管的2倍,则细管流速是粗管的()倍。C A. 2; B. 8; C. 4。

燃料及燃烧基本理论解析

京能集团运行人员培训教程 BEIH Plant Course 燃料及燃烧基本理论 The Basic Theory of Fuel And Combustion MAJ TD NO.100.2

目录 1燃煤的形成与分类 (1) 1.1燃料 (1) 1.2煤的生成 (1) 1.3煤炭的分类 (1) 2燃煤的成分与分析 (3) 2.1煤的元素分析 (3) 2.2煤的工业分析 (3) 2.3煤的成分基准及其换算 (4) 3燃煤的性质 (6) 3.1燃烧特性 (6) 3.2常规性指标 (6) 3.3实验室指标 (9) 3.4煤粉的颗粒特性 (10) 3.5自燃特性 (12) 3.6爆炸特性 (13) 3.7可磨特性 (15) 3.8磨损特性 (17) 3.9黏结特性 (19) 3.10燃烧产物的腐蚀特性 (19) 3.11飞灰磨损性 (20) 3.12灰的熔融性 (20) 3.13堆积特性 (20) 3.14流动特性 (21) 4电煤技术条件、要求与标准 (22) 5煤粉(粒)燃烧技术 (24) 5.1燃烧的基础知识 (24) 5.2煤粉的燃烧 (26) 5.3独立有限空间冷态(单体燃烧器)燃烧运行技术 (32) 5.4自由空间热态(整体成组)燃烧运行技术 (33) 6燃油的燃烧研究 (35) 6.1燃油及其化学成分 (35) 6.2燃油的物理特性 (35) 6.3燃油的燃烧 (36) 7 延伸阅读 (39)

7.1质量作用定律 (39) 7.2阿累尼乌斯定律 (40) 7.3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 (40) 7.4热力着火理论 (42) 7.5火焰的传播 (46) 7.6链锁反应 (47) 7.7煤粉的着火燃烧 (48) 7.8碳粒的燃烧 (49) 8 题库 (52) 8.1填空题 (52) 8.2问答题 (5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ook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习题及答案

1单选(2分) 在意识形态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哪一项() 得分/总分 A. 政治法律思想 B. 宗教 C. 艺术 D. 科学 2单选(2分)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得分/总分 A.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B.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C. 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D.

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3单选(2分) 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 得分/总分 A. 社会制度 B. 生产工具 C. 科学技术 D. 生产关系 4单选(2分) 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是()得分/总分 A.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 生产关系 C. 生产工具 D. 生产力

所谓社会形态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指() 得分/总分 A. 社会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自发的演化过程 B. 社会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有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C. 社会发展和自然界的演化是毫无区别的物质过程 D. 人类活动和动物界的活动是一样的 6单选(2分) 生产关系体现的是() 得分/总分 A. 人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 B. 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C. 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D.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仅取决于生产力的变化,而且受制于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即上层建筑的变化。这句话是() 得分/总分 A.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 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D.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8单选(2分) 上层建筑是指() 得分/总分 A. 社会意识形态 B.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组织和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 C. 政治法律制度 D. 国家政权 9单选(2分)

化工原理习题

化工原理习题 第一章 1、蒸汽锅炉上装置一复式U形水银测压计,如图 1-3所示。截面2、4间充满水。已知对某基准面而言 各点的标高为z0=2.1m,z2=0.9m,z4=2.0m,z6=0.7m, z7=2.5m。试求锅炉内水面上的蒸汽压强。 2、附图表示水从高位槽通过虹吸管流出,其中h=8m, H=6m,设槽中水面保持不变,不计流动阻力损失,试求管出口 处水的流速及虹吸管最高处水的压强。 3、有一水平风管道,直径自300mm(1-1’截面)渐 缩到200mm(2-2’截面)。为了粗略估计其中空气的流量, 在锥形接头两端分别测得1-1’截面与2-2’截面的表压力分 别为1200Pa、1000Pa,空气流过锥形管的能量损失可以 忽略。求空气的体积流量为若干31 ?,空气的温度为20℃,当地大气压为101.3kPa。 m h-

4、常温的水从水塔塔径为mm 4114?φ的管道输送至 车间。水由水塔液面流至管出口内侧的能量损失为 1143J kg -?。若要求水在管中的流速为12.9m s -?,试求水 塔内的液面与水管出口之间的垂直距离。设水塔内的液面 维持恒定。 5、293K 、98% 硫酸在内径为50mm 的铅管内流动,流速为10.5m s -?。已知硫酸密度为31836kg m -?,粘度为322310N s m --???,试求其流过100m 直管的压力降和压头损失。 6、20℃的水,以11.0m s -?的速度在Φ?60 3.5m m m m 的钢管中流动,试求水通过100米长直管的压力降及压头损失。

第二章 1、某离心泵输送水时得到以下数据:n=1200转/分,P=10.9kw ,q v=56m3/h,H=42 m。试求: ⑴泵的效率;⑵n’=1450转/分时,求q v’,H’,P’,设η不变。 第三章 1、密度为3 ?的球形石英粒子在20℃的空气中沉降,试求服从Stokes定律的最大颗2650kg m- 粒直径和服从Newton定律的最小颗粒直径。 2、在板框压滤机中以恒压差过滤某种悬浮液。现已测得过滤10分钟得滤液1.25m3,再过滤10分钟又得滤液0.55m3,试求过滤半小时共得滤液若干m3?

2019马克思原理第三章题库(含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70) 1. 在阶级社会中, 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是( ) A. 社会大多数人的思想 B. 被压迫阶级的思想 C. 统治阶级的思想 D. 广大劳动群众的思想 答案:C 2. 自然环境对社会所起的作用, 主要是( ) 。 A. 直接决定人类社会的生活过程 B. 通过对生产的影响起作用 C. 通过对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的影响起作用 D. 通过对科学技术影响起作用 答案:B 3. 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是( ) 。 A. 社会的上层建筑 B. 人口因素 C. 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D.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答案:D

4. 在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中, 最基本的方面是( ) A. 劳动工具 B.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D. 产品的分配形式 答案:B 5.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 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 A. 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 B. 技术科学、语言学、哲学 C. 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D. 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答案:C 6. 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 文化具有多样性。人们常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美国人务实等等。这种差异的形成是由( ) 。 A. 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的 B. 各民族不同的遗传基因决定的 C. 各民族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D. 各民族的自然、社会等因素综合决定的 答案:D 7.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 。 A. 劳动者 B. 劳动对象

C. 科学技术 D. 管理方式 答案:C 8.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 。 A. 它是否适应自己的经济基础 B. 社会意识的性质 C.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 国家政权的性质 答案:C 9. 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 ) 。 A.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 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 C.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D. 国家政权的性质 答案:C 10. 我国农村推广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之所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 在于它遵循了( ) 。 A.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B.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D. 阶级斗争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规律 答案: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