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明清文化(二)》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明清文化(二)》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明清文化(二)》教案

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永州市蓝山一中邝文中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成就及思想艺术特色。

2.能列举明清时代书法、绘画成就。

3.列表归纳本课知识点,让学生掌握知识归类的方法。

4.分析、比较明清小说、戏剧在思想上的共同点,反映明清时代特点,培养学

生分析、比较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由于明清小说初中学生都有些了解,所以采用让学生自己介绍(可分成四个小组,每组着重介绍一部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弄清历史与历史小说的区别。

2.推荐学生借阅《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中学生

读本),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与老师同学共同探讨。

3.用交换历史信息、讲故事、唱京剧、访问身边的书画家(书画爱好者)等活

动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清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成熟期,四大名著以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体

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较高的艺术水平,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当时形成的京剧,成为

中国的国粹之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明清古典小说、戏剧。

2、难点:

(1)明清书法和绘画方面的成就和特点。

(2)《牡丹亭》主题思想的理解。

(3)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这时期的文化特点。

三、教法学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生自主学习与分组协作学习法相结合。

四、教学资源

1.图片资料:《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京剧人物的图片资料。

3.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指导学生有选择的阅读名著

(2)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1)借阅老师推荐书目。

(2)课前分小组演绎四大名著的精彩片段,形式不限

六、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师:1、明朝出现了哪些科技巨著?

生:思考回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师:2、明朝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是什么?有什么启示作用?

学生思考、教师总结:

(明朝科技成就既虽仍位居世界前列,但只是总结传统的古典科技,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今天的学生既应该自尊自信,也应该反对故步自封。)

过渡讲解:

上一课讲的是明朝的科技成就,这一课将介绍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一)、古典小说的高峰

师:1、明清时期,我国的古典小说创作进入成熟阶段,在讲解明清小说之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国小说的发展历程:

生:思考回答发展历程,教师投影显示:

上古神话传说→魏晋志怪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小说

师:2、请学生阅读127-128页“导入框”和本目课文及插图,“文献资料”等,作读书标记并思考回答:试从小说的名称、时代、作者、题材、塑造人物和共同特点等方面谈谈你所了解的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并分组动手列表归纳。生:分组讨论列表归纳,教师总结投影如下:

作品名称时代作者题材塑造人物共同特点

《三国演义》元末明

罗贯中我国最早的一部长

篇历史小说

74曹操刘

备诸葛亮

张飞等

①艺术水平

都较高;

②多数反映

了当时社会

生活,表达

了人民反抗

封建统治、

追求自由幸

福的意愿。

《西游记》明朝中

期吴承恩一部充满浪漫主义

气息的长篇神话小

唐僧孙悟空

猪八戒等

《水浒传》元末明

初施耐庵我国第一部以农民

起义为题材的长篇

小说

宋江李逵

武松等

《红楼梦》清朝曹雪芹我国古典小说的高

峰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

师:3、投影显示《三顾茅庐》图片、《水浒传》插图、《西游记》插图和《红楼

梦》插图提问:

在四大名著中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写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你喜欢哪些人物?请说出理由;知道哪些故事,请与大家一起来分享。

生: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如同学们喜欢孙悟空的会比较多,可提示孙悟空嫉恶如仇、智勇双全、机智顽强、乐于助人、对唐僧忠心耿耿的人物性格;

故事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草船借箭、逼上梁山等等)

师:4、在学生讲完《三国演义》的故事如(赤壁之战)时,请同学看书上“动脑筋”──思考历史和历史小说的区别?

生:学生可以相互商量,得出结论:

术加工,而历史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真实的故事。

②历史小说是根据历史记载、民间传说来创作的。

师:所以,历史小说是根据历史记载或民间传说,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或重新虚构而成的小说,我们不能误认为是历史,强调以后假如写历史论文,不可用历史小说中的史实来证明你的观点。

过渡讲解:明清除了灿若群星的小说外,戏剧表演也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

(二)、戏剧的繁荣

师:请同学们看教材第129页图及投影,说说这反映了我国明代上演戏剧时采用了什么技术来渲染艺术效果?

生:看图注释可得知:这是用道具(布置),增加舞台表现的艺术效果。

师:请同学们从书中找一找:明清时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是谁?他的代表作是什么?作品反映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看书回答《牡丹亭.》明朝汤显祖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如作品通过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师:出示人物投影及作品并作简要介绍加深理解。

师:戏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是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中被称为国粹的是什么?它是怎么形成的?形成于什么时间?京剧的角色类型有哪些

生:京剧19世纪中期(清朝) 以徽剧、汉调为基础形成的新剧种。

师:出示变脸及京剧小百科得出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过渡讲解:刚才我们一起领略了明清的小说、戏剧。现在我们共同来欣赏我国文化园中的又一支奇葩──明清书画。

(三)书画的成就

师:请同学们看书,然后给其他同学讲讲,明清书画的特点,以及出现了哪些著名书画家。

生:看书后回答

书画特点:

①明朝书法,比以前普及,有人形容说“明代三尺童子就能挥笔作书(书法)。

②当时的书法以行书、草书见长。

③明代的绘画,以山水花鸟画居统治地位。

书画家:

④明代书法家董其昌,书法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师:展示其书法作品,请书法爱好者或者有特长学生介绍,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

力和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⑤绘画代表人物有以泼墨画见长的明朝著名画家徐渭。

师:展示绘画作品,请绘画爱好者介绍,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⑥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如:金农、高翔、郑板桥等,各有特色。师:展示绘画作品,请绘画爱好者介绍,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四)、巩固小结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成熟期,四大名著以具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和高超的艺术水平;这时的戏剧表演成为了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涌现出了著名的戏剧家和不朽的作品如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以徽剧、汉调为基础形成的京剧更成为中国的国粹;此时的书法比以前更加普及,明代有著名书法家董其昌,其书法素有“颜骨赵姿”之美;明代绘画以山水、花鸟画为主,著名画家有徐渭,善用泼墨,清代的“扬州八怪”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笔墨手法,流传下许多不朽的作品。

(五)、板书设计

一、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四大名著概况

作品名称时代作者题材塑造人物共同特点

《三国演义》元末明

罗贯

我国最早的一部

长篇历史小说

曹操刘备

诸葛亮张

飞等

①艺术水平

都较高;

②多数反映

了当时社会

生活,表达了

人民反抗封

建统治、追求

自由幸福的

意愿。

《西游记》明朝中

吴承

我国第一部以农

民起义为题材的

长篇小说

唐僧孙悟

空猪八戒

《水浒传》元末明

施耐

一部充满浪漫主

义气息长篇神话

小说

宋江李逵

武松等

《红楼梦》清朝曹雪

我国古典小说的

高峰

贾宝玉林

黛玉薛宝

钗王熙凤

二、戏剧的繁荣

1、《牡丹亭.》明朝汤显祖

2、京剧19世纪中期(清朝) 以徽剧、汉调为基础形成的新剧种

三、书画的成就

1、明代书法家董其昌

2、明朝著名画家徐渭

3、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

(六)、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讲述明清时期的文学和艺术,文学主要介绍了明清四大名著,艺术介绍了京剧和明清时期的书法和绘画,初中学生对四大文学名著已有所耳闻,对此,本教师在充分调动学生从影视剧、连环画、评书等媒体获得的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课下对资料的搜集和热烈的课堂活动,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明清文化的时代特点,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

在导课过程中我应用的是复习导入,既能巩固上节所学知识,又为学生形成整体的明清文化打下基础。在讲授古典小说高峰时,首先让学生回顾我国小说发展历程,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四大名著的名称、时代、作者、题材、塑造人物和共同特点;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尤其是讲述名著故事的时候,学生做了充分的准备,绘声绘色的演讲吸引了同学们的全部注意力,不时引起课堂欢乐的笑声,活跃着课堂气氛。

戏剧的繁荣一目,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了解明代著名戏剧家是汤显祖及其作品《牡丹亭》,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其人其作品加深理解。对于国粹——京剧,学生比较陌生,我采用提问和多媒体展示其变脸形成过程及小知识补充来让学生理解,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水平。

书法和绘画的学习比较平淡,为丰富学生的知识和增强感性认识,我采用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展示给学生,并请书画爱好者给与评价,实现了师生互动,同时也达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

总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较多的展示图片和资料,加强学生的感官认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和小组探讨的学习方式提高文学素养,对戏剧的繁荣和书法,绘画艺术的发展的学习中,让学生懂得价值在于创新和钻研,培养了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对古典文学名著的制表,培养了学生用表格归纳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

(七)、作业

练一练

下列哪项叙述是正确的()

A、施耐庵创作了《三国演义》

B、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

C、徐渭是“扬州八怪”之一

D、董其昌是著名的小说家

活动与探究

试一试:有兴趣的同学,可仿照明清画家的作品,画一幅国画,并写出解说词

(完整word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四课教案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材分析】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至为深远;有的学者从“文化”的广义角度看待科举制度,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华文化中“最显凸的创发”。本课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第一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和创立的过程及作用,第二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唐朝逐渐完善的过程,第三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 【教学过程】 从当前的考试导入(侧重于考试的功能) 那么科举制究竟是怎样一回事,这是我们这节课的内容。 一、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了解科举制创立的背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州郡中正负责察访与之同籍的士人,了解其家世源流,整理其德才表现材料,并据此做出简短的总评语。“家世”也称“品”,本人才德谓之“状”,中正官注明士人“品状”后评定其等第。等第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让学生探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病。 (1)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 (2)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 怎样解决这些弊病呢?利用考试选拔官员。 二、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学生列表归纳) 人物贡献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诞生阶段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完善阶段 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①隋文帝:隋文帝为了集中选士大权,采用考试的办法,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正月,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七月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新人教版

人教版2018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3课盛唐气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唐朝前期的经济繁荣情况,了解唐代的民族交往、民族交融情况和社会风气,以及多彩的文学艺术,理解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的历史贡献。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故事,以及对相关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的阅读、鉴赏,了解、感受盛唐气象,分析相关现象出现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盛唐气象,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在学习唐代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历史过程中,感受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团结,了解各族人民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光辉篇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经济繁荣、民族的交往与交融。 难点:民族的交往与交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内容共分四个子目,即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多彩的文学艺术,分别从经济发展、民族关系、社会生活和文化四个方面展开,四者之间相互联系,从不同侧面共同展现了唐朝的盛世景象。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材料分析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展示唐人街的图片,提出问题:这 设置情景,调观察图片,回答 导入新课动学生学习的积 些地方的名字为什么叫“唐人街”? 1.经济的繁荣 (1)农业方面 展示《雨中耕作图》,提出问题:《雨中耕作图》是一幅反映唐朝农业发问题。 观察图片,回答 极性。 培养学生识图 的能力,培养学生 从材料中获取有效 展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你能从图中找出问题。 哪些与农业有关的信息? 信息的能力。 通过《雨中耕作图》的观察可知唐观察图片,了解唐帮助学生理解 朝使用农具有曲辕犁等,从而进一步引朝的农具的改进。出筒车等灌溉工具。(展示曲辕犁、筒 车示意图)唐朝农业的发展。 从现实入手, 展示文字和古坝的图片,介绍唐朝 的水利工程。 探究新知展示敦煌莫高窟《农耕图》图片,(授新课)提出问题:唐朝出现什么新的农耕 技术? 除了出现育秧移植栽培的技术外, 观察图片。 观察图片,回答 问题。 学生阅读材料,回 让学生了解唐朝水 利工程的修建、农 耕技术、蔬菜新品 种,培养学生的情 感态度价值观。 唐朝还引进哪些蔬菜新品种?(展示莴答问题。 笋、菠菜图片) 过渡:展示文字,提出问题。 有位阿拉伯商人来到广州,拜见一 位唐朝官员。他透过丝绸衣服看到官员阅读材料,回答调动学生的积 胸口上有粒黑痣,惊奇地问:“你胸前问题。的痣,怎么能透过两层衣服还看得见?” 官员哈哈大笑,请客人再靠近观 察,原来他身上穿了五件丝绸衣服。 问题:你觉得唐朝的丝织品美极性,培养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导学案

第22课活动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导学案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活动任务: 以“探索中国传统节日”为题,收集资料,展开研究,以小组形式展示成果。 活动目标: 1、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养。 2、从传统节日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活动重点: 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及具体日期,了解人们庆祝节日的传统习俗。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课题,检查预习情况。 二、认识传统节日。 1、问题: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学生汇报课前准备的调查记录卡) 2、明确传统节日的具体日期。(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及资料汇报) 三、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1、说一说你最了解哪一个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2、请同学们查阅传统节日习俗的更多资料。 3、学生汇报交流: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4、小结:每当节日到来,人们都用不同的方式庆祝,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 四、传统节日的传说。 1、问题: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一个动听的传说,你知道这些节日的传说吗? 2、学生讲自己知道的传说。 3、请同学们查阅了解更多的传说故事。 4、小结:把这些传说故事课下讲给别人听。 五、交流展示。 小组合作学习。

六、活动延伸 1、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你想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或者外国的传统节日吗? 2、布置课下用不同的方式去研究。 七、课堂检测: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描写中秋节的千古名句,它出自于( A ) A 、苏轼《水调歌头》 B、苏轼《中秋月》 C、王建《十五夜望月》 D、辛弃疾《太常引》 2、下面哪一种节日,在宋代还没有出现( C ) A、春节 B、端午节 C、寒食节 D、植树节 3、今天的传统节日,在宋代就有了,宋代称春节为(C ) A.元宵 B.除夕 C.元旦 D.守岁 4、王刚在过某节时吟诵这样的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你猜王刚过的节是(B ) A. 元宵节 B.春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5、2008年元旦,国务院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开始实施,其中新增的且传说与屈原有关的放假节日是:( B ) A.元宵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重阳节 6、“……一位诗人,延续千载的爱国情怀;一样食物,属于中国人的温暖之味;一种文化,坚守的永恒纪念……”由此可见,这里纪念的传统节日是( B ) A.元宵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腊八节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哪个节日的特殊气氛?( D ) A.元宵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清明节 8、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

初一历史下册教案2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初一历史下册教案 第六学习主题 第1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学习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许多地主知识分子要求参与政

权,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知识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 师生共同归纳基础知识: 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 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 活动讨论: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不同点: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先由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概括讲解。 1、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其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来越突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材分析】 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公元前475年。1000多年过去了,经过了“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又经过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新的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2.讲授新内容

板书: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提问:为什么说是同归统一? 581年,北周外戚随国公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因怕时运随之而走,去掉“走之”,称为“隋”。于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重新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板书:1.隋朝的建立时间;公元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提问:南北朝的王朝顺序和重要年代 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西魏由北周替代。东魏由北齐替代。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时间581年,定都长安。(副板书) 南朝为宋、齐、梁、陈,都以建康为都,建康就是今南京市。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方。晋王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是灭陈大军的统帅之一。(副板书) 板书:(581—589—618) <1>隋朝统一的原因 <2>隋朝统一的意义 提问:看图隋朝的疆域四至。(相当于现在中国除去内蒙西藏的领土大小。南边到越南,东边到朝鲜交接,北边到内蒙南边,西边到新疆以西。)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案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和对台湾、西藏的管辖。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收集、整理资料,从多方提供的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②通过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帮助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的能力;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元政府对西藏和台湾的有效管辖,帮助学生认识到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一切分裂势力的阴谋都不可能得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并与任何企图分裂祖国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树立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与统一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元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难点:行省制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准备 《元朝疆域图》《元宣政院印与澎湖巡检司印》等图片、相关史料、PPT课件。 教学基本过程 一、导入新课 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占领了除日本、东南亚、南印度和西欧以外的整个欧亚大陆,建立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 自主探究:元朝的疆域十分辽阔,元朝统治者是如何对它进行治理的呢?元朝在行政制度方面又有什么新的建树和发展? 二、感知理解 (板书)第11课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的疆域 图片展示:《汉朝疆域图》、《唐朝疆域图》、《北宋疆域图》、《元朝疆域图》 史料研读: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史·地理志》 提问:材料说明了元朝疆域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提出问题:那么这个空前辽阔的帝国疆域到底有多大呢? 学生回答: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教师提问:阅读《元朝疆域图》,想一想:与汉唐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 学生回答:元朝疆域超越汉朝和唐朝时期。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教师过渡: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统治者们又该如何管理这么辽阔的疆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元朝的行省制度。 (二)行省制度 教师引导:中原王朝统一全国之后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秦朝时实行郡县制;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时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等等。元朝建立后,也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为了巩固蒙古人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忽必烈采取了一些不同于蒙古贵族在漠北的统治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史料研读: “世祖即位……遂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权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元史·百官志》 思考:元朝中央机构有哪些?各自分管什么事务? 学生讨论后回答: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检察事务。 教师补充:中书省:元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中央的最高行政机关,总理全国政务。长官为中书令,由皇太子兼领,是虚衔。中书令之下设左右丞相,是实际宰相,下设平章政事及参知政事等。中书省下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共同处理政事。 枢密院:是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总理全国军事。长官为枢密使,由皇太子兼领,也是虚职。由枢密副使掌军务,下设同知枢密院事等。枢密院不仅掌理军机且管宫禁宿卫及军官选授迁调事项。但地位低于中书省。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明清文化(二)》教案

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永州市蓝山一中邝文中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成就及思想艺术特色。 2.能列举明清时代书法、绘画成就。 3.列表归纳本课知识点,让学生掌握知识归类的方法。 4.分析、比较明清小说、戏剧在思想上的共同点,反映明清时代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由于明清小说初中学生都有些了解,所以采用让学生自己介绍(可分成四个小组,每组着重介绍一部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弄清历史与历史小说的区别。 2.推荐学生借阅《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中学生读本),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与老师同学共同探讨。 3.用交换历史信息、讲故事、唱京剧、访问身边的书画家(书画爱好者)等活动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清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成熟期,四大名著以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体 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较高的艺术水平,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当时形成的京剧,成为中国的国粹之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明清古典小说、戏剧。 2、难点: (1)明清书法和绘画方面的成就和特点。 (2)《牡丹亭》主题思想的理解。 (3)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这时期的文化特点。 三、教法学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生自主学习与分组协作学习法相结合。 四、教学资源 1.图片资料:《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京剧人物的图片资料。 3.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导学案

备课日期:授课日期:主备人:刘美善总课时:审核:课题: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学习目标1.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2. 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疑问与笔记t 教学内容 一、课前回顾 ※温故知新:明朝前期加强皇权的措施有哪些? 二、预习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和目的 ⑴条件:明朝前期,国力; ⑵目的:①扩大明朝的; ②加强与的联系。 2、概况 ⑴时间:1405—1433年; ⑵次数:先后次; ⑶航海规模(第一次):人多,船艘; ⑷到达范围:到过亚非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东海岸和沿岸。 3、意义和影响 ⑴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和; ⑵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 ⑶是世界史上的空前壮举; ⑷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及其危害 ⑴倭寇:明朝初年,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武装集团,经常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沿海人民把他们叫做倭寇。 ⑵、危害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脏。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遭到巨大损失。 2、戚继光抗倭 ⑴戚继光抗倭的经过: ①16世纪中叶,戚继光受命组织抗; ②戚继光组建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开赴台州抗倭; ③荡平境内的倭寇; ④赴福建、广东和共同作战,取得抗倭斗争的最后胜利。 ⑵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②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③“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 ④戚继光具有卓越的才能。 ⑶评价戚继光;戚继光是一位英雄。 二、展现提升 相信自己,我能行。通读课本,试着完成下面的知识要点。 ※相关链接:(根据相关链接,通读第二遍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新的收获。)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有多部军事著作及诗作传世,戚继光纪念馆现为福建省爱国教育基地。另有,电影电视剧《戚继光》上映联播。 四、梳理巩固:『通读第三遍课文,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1、你认为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2、想一想,戚家军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崇敬? 五、达标检测 1.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的皇帝是() 三一学校_七__年级___历史__学科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反思(总) 本学期以来,我在教学工作和方面,有不少感慨。新课改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通过自我感悟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回顾教学工作和考试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觉得在教学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下面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首先,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新课程理念倡导下的历史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生“学会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组织的:在导入新课上,让学生听大家较熟悉的《开元盛世》并提出问题,用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对要学内容有个大概了解。 提出问题后,不再是教师给出答案,灌输知识,让学生单纯背诵,而是让学生主动阅读课文动脑筋思考、归纳,并在小组合作交流,然后通过师生互动,予以分析、总结,找出答案。 在整个教学思路中,我力求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阅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学目标,实现能力教学目标和情感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上课过程中,我比较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关注学生概括能力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和努力实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成功感,相信并肯定自己。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力求体现备课思路,引导学生在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整节课我较满意的是学生的交流讨论、归纳和表演非常主动活泼,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当然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比如课前复习提问环节时间稍长了些,而本节课最后的相关练习又稍显少了些等,但总体上还是比较满意的。 %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

第3课盛唐气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播放视频:《爱我中华》 教师 :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众多的民族。中原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同学们知道哪些民族之间友好交往的例子? 学生:张骞出使西域、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 教师:文成公主入藏是唐朝时期民族友好交往的典型事例。那么隋唐时期边疆地区生活着哪些少数民族?他们对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呢?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了解一下。 第3课 盛唐气象 说明: 此环节在于通过史料分析,使学生了解唐朝的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 策。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 繁荣的经济 1.农业(看书标记) (1)___扩大。 (2)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发明推广一些生产工具。如:___、___ (3)修建了很多___。 展示: 教师:唐代曲辕犁的设计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不仅可以通过扶犁人用力的大小控制耕地的深浅,还大大的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劳动效率。犁架加大,显 得更加稳重,便于操作,犁铧为v 型,尖头更加锋利,便于入土。 教师:筒车是一 种利用水力转动的灌溉工具,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 个横轴架起,可以自由转动,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竹筒,把转轮安置在溪流上,受水流冲击,自行旋转不断有水流出。通过以上的学习可以得出,唐朝农业上出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过渡:有位阿拉伯商人来到广州,拜见一位唐朝官员,他透过丝绸衣服看到官员胸口上有颗黑痣,惊奇地问:“您胸前的痣,怎么能透过两层衣服还看得见?”官员哈哈大笑,请客人再靠近观察,原来他身上穿了五件丝绸衣服。思考: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 展示:唐朝穿丝绸的妇女和唐朝花鸟纹锦图感知丝织品技术的高超 展示:“白瓷”“青瓷”和“唐三彩”图片感知唐朝制瓷业的兴盛 展示:材料——越窑的青瓷,胎质细薄,釉色晶莹,人们赞美它“类玉”“类冰”。邢窑的白瓷,有“类雪”“类银”的称誉。说明:此环节通过历史图片、史料,使学生了解吐蕃与唐朝的关系,通过探讨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意义,使学生明白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精品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 搜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知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起义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了一个王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这本书主要描述了明朝发生的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书中开篇说道:“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中后期的腐败 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明朝中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提示: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后果。 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 1.史料解读 17世纪的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烽起。 2.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导致明末爆发农民起义。 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面对灾荒,官府催征如故。 3.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 提示: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4.史料解读 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粮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高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于是王二率饥民冲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材料二:崇祯十四年(1641年)年初,攻占洛阳。李自成夺取洛阳后,俘获官军3000人,收缴了一批武器辎重,大大改善了农民军的装备,并使自己拥有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他没收了福王府中的金银财货和大批粮食物资,发布告示开仓济贫,大赈饥民,令饥民远近就食。李自成、张献忠相继攻占洛阳、襄阳,宣告了明朝围剿政策的破产。 材料三:崇祯十七年(1644年)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即向北京进军。二月入山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二、教材分析 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 师:搜集本课的资料,相关的图片。生:在图书馆搜集有关大运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言引入 师:讲述“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那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否对。隋朝是怎样建立的?大运河是如何开凿的?(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互动授课 让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师:隋朝是哪年建立的?隋帝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什么意义?生: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灭掉陈,统一全国。引导学习概括出“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的局面,开创…大一统?的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过渡:封建王朝从汉朝以来,都注重以农立国“夫农天下之本也”经济繁荣的基础在于农业,那么,隋朝经济发展如何呢? 师: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 生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隋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 师:从哪些方面可见经经济繁荣? 生1:人口激增2:粮仓丰实引导学生阅读第二框内容“大运河的开通” 投影:大运河的图片,放轻音乐生:结合地理简介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在605年开始,到610年全线开通,以洛阳为中心,他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养。从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首先观和价值观。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小组讨论、展示自己的成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同学之间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教学难点】 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 搜集资料、图片,小组交流讨论。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节日。在祖国悠久的历史中,这些节日是怎么形成和演变的?又反映出我们民族怎样的习俗和文化观念?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学习,走进这些传统节日,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探寻这些节日的渊源。 二、新课学习 一、“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 学生讲述、教师总结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 小组推荐学生分别讲述三个节日的历史故事。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二、节日习俗的活动的传承与变化

1、春节: 学生出示自己搜集的资料,教师总结。 节日习俗: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帖年画、守岁、放爆竹、长辈给压岁钱。食俗:蒸年糕、包饺子。 节日变迁:先秦时期,就有了岁时的雏形;魏晋时已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唐朝时,人们除了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到了明朝,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盛行。清朝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辛亥革命带来了全新的时代,政府提倡新历,传统过年不再休假。 图片展示;清姚文瀚的《岁朝欢庆图》 2、端午节 节日习俗: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挂艾草与菖蒲、放风筝、栓五色丝线等习俗。 节日变迁: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但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秦代之后,端午节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隋唐埋藏,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但充满了节日的欢乐;唐代端午节竞渡之风尤为鼎盛;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如贴天师符;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却愈来愈盛行。2009年,端午节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3、清明节 节日习俗:祭祖、扫墓、荡秋千、踏青、植树、放风筝等 节日变迁: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唐代以前,人们主要是以寒食节为主;唐代时,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官方规定清明和寒食节一起放假,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为踏青节;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祭祀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 图片展示 图片展示一些其它节日,以加深学生对中国节日的了解。 三、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新版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精品教案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隋炀帝下江南》)同学们,我 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这个故事:相传,隋朝时扬州出现了一种绮丽的花,名叫琼花。隋炀帝知道后,急切地要到扬州去观赏。长安、洛阳到扬州路途遥远,那时陆路交通很不方便,他就发动数百万民工开通了一条大运河。隋炀帝乘着龙舟从洛阳直通扬州。龙舟有四层楼高,一百多个房间,还有宽敞的大殿。但到扬州后,他并没有看到琼花。通人性的琼花讨厌这个暴虐的君主,自行败落了,不让他看。隋炀帝大失所望。那么,隋炀帝专门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可信不可信?但大运河又确实是在隋炀帝时开凿成功的,隋朝为什么能够完成这样大的工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隋朝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多媒体出示问题: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教师 讲述:隋朝建立和重新统一?(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多媒体展示隋炀帝的画像,出示问题:隋文帝的创举)读教材,说说隋文帝采取了那些措施以巩固统治 (1)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2)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3)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目标导学二大运河的开凿 (一)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二)基本概况: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大运河的示意图) 2.提出问题:大家仔细看图,说说大运河的最北端是哪一座城镇?大运河的中心那里?最南端是哪座城镇? 师生一起回答:涿郡,洛阳,余杭。 3.继续提出问题:大家可以依次说出大运河的四段河流的名称吗? 师生一起回答: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继续提出问题:联系所学,说说大运河联通了哪几大流域? 师生一起回答: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5.继续提出问题:大运河的修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师生一起回答: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目标导学三科举制的创立 1.(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 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材料二: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重新走向统一和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从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来看,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士族豪门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有明显的减弱和下降。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垄断地位。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又急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 官吏充实到政府各级行政机构中去,从而使政令畅通,官僚机构得以正常运转,实现进一步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九品中正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因为它不利于皇权加强和中央集权,又不利于笼络和控制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这种情况下,科举制应运而生。 2.(多媒体出示问题:科举制产生前,古代中国的举人制度)根据材料一讨论科举制产生前的举人制度及其影响 答案提示:(1)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有机会做官。出身低微、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老百姓更没有机会做官。 (2)这种制度选拔上来的人没有才能,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3.(多媒体出示问题:科举制出现的原因)学生分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设计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达能力的培养等。 教法分析问题导学,阅读归纳、探究、协作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法分析自主收集、阅读、归纳、展示。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PPT,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内容 多媒体展示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游戏导入: 老师首先起头“传统节日有什 么?”,然后从左到右依次说出 节日的名字,重复,错误或者两 个节拍没说出来就淘汰。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践 行十九大精神弘扬传统节日文 化》。 全班分成四 组,每组选 派一位代表 参与游戏, 参赛选手站 成一排,其 他同学打节 拍。 激发学生的 兴趣,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 引入新课 学生分别选择清明、端午、中秋、 春节四组,由学生来主持并表演 历史剧(播放每一组将要表演的 背景)。 学生分组表 演历史剧。 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培养 学生的表演 能力和语言 表达能力。 活动一:历史剧表演 春节的来源——《年的传说》 清明节的来源--《重耳与介子 推》 端午节的来源--《屈原投江》 中秋节的来源--《嫦娥奔月》 每组同学派 代表表演, 其他同学观 看表演并归 纳节日的习 俗。 培养学生的 表演能力和 获取信息的 能力。 新课教学第一篇 探索节日的起源

活动二:品诗词猜节日 (出示诗词,由学生来猜测诗词 中的节日)赏析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意识。 第 二篇 感受习俗的演变 第三篇 树立文化的自信活动三:古今习俗大对比 (特别强调清明节中的文明祭 祀) 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探 究历史的能 力以及对于 时代变迁的 感知能力。引 导学生文明 过节 活动四:如何看待中国传统节日 和西方节日? 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树 立正确的价 值观念,弘扬 传统文化,理 性对待西方 文化。 活动五:播放十九大关于文化自 信的视频 学生观看视 频。 加深学生对 时政的了解, 渗透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 观。 拓展延伸:在新时代背景下,中 学生怎样从自身出发树立文化 自信? 展示图片春节对世界的影响 分组讨论。 观看图片。 培养学生思 考能力,引导 学生树立历 史核心素养 中的家国情 怀。 增强学生的 直观感受,培 养学生的民 族自豪感。

【2020】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随着时光的流逝,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了。为了更好的完成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以后的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顺利的进行,特制订本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我校教学计划为指导,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 中国史线索繁琐,所以主要是要将历史线索向学生讲解清楚。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世界史教学内容以应对中考为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加侧重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三、学生情况分析 七八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另外,从道德的养成上来讲,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

重要的形成时期,在这一个时期内的教学任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层面上来讲,是一个培养爱国主义,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完成教育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九年级历史由于在中考中分数所占比重不大,又由于是文科,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成绩不理想。初三学生的心理、生理处于变化时期,其思想波动幅度大,对于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不高,缺少一定的积极性和向学性,需要老师动脑采取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另外,教材所述知识为世界历史,内容宽泛并有时间的跨度,有中考的任务,所以在动员学生思想方面,促使其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对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也对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较短的、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兴趣。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历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使所有学生在中考中都能取得一个良好的成绩。 四、教学措施 (一)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活动课学案教案修订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活动课学案教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学生姓名__________ 课型:________备课日期_______ 上课日期 ________ 主备人:__________ 执教人:__________ 审阅签字:__________ 序号:27 第24课活动课 从设计历史示意图了解更多学习历史的途径、方法【教法设计】 1、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复习巩固旧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充分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学法指导】 1、集中精力,按照自己的理解认真设计示意图。 2、积极通过课堂展示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3、结合个人实际,活学活用,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 【活动内容】 以历史知识为依据,画出知识结构示意图;拓展思路,了解更多学习历史的途径、方法 【活动目标】 1、通过设计历史知识结构示意图,学会在复习中化繁为简。 2、通过了解更多学习历史的途径、方法,形象直观地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活动要求】 1、让学生尝试设计示意图(应画面简洁,重点突出,形式活泼) 2、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在活动中提高自己。 【活动过程】 1、学习认识什么是示意图,它有何特点(见课本) 2、设计尝试:(任选其一) (1)设计“北宋至清的朝代顺序示意图(遵循时间先后顺序,符合地理方位位置,把辽、夏、金与北宋、南宋的关系)”

相关历史知识:北宋,960年建立;西夏,11世纪前期建立;金,12世纪初期建立 南宋,1127年建立;元,1271年建立;明,1368年建立;清,1636年建立(2)设计“清朝疆域方位示意图”(以中央政权为中心,表示疆域四至) 相关历史知识:清朝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国家。 3、除了课堂、课本外,你还能想到哪些更有意思的学习历史的途径和方法(独立思考,并列举出来) 4、选取几种更有意思的学习历史的途径和方法并展示给学生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活动总结】 让我们再来看看本节课我们了解到的这些方式、方法:历史示意图、历史口诀、谐音记忆、图片、歌曲、影视剧、文学作品等等。由此可见,历史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