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研究综述

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研究综述
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研究综述

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研究综述

农经121班胡人文1211010337

内容提要:农村经济组织在广大农村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学界的广泛重视,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对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能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对近年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研究进行综述,分别从政府在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角色定位、农户参与合作组织的行为、合作组织运作管理和制约合作组织发展因素等方面入手,对国内外近年来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评述并提出研究展望。

关键词:合作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1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定义

从现有文献资料的总结来看,目前学界对于农村经济组织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常用的有农村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中介组织等诸多称谓。此外,对于名称的内涵界定也有着不同的研究。首先,组织性质的分歧。有学者认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农民自己联合、民主管理、团结互助的非营利性的一种经济形式。但是,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农民联合自助,约定共营的一个企业形式的法人经营共同体,各“合作人”是具有私人财产和分户经营的单位。王礼力等则进一步认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农民为增进自身利益而形成的组织,存在着组织和农户之间剩余利益的分配。而潘劲等则认为,当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介于社会团体和合作企业之间。其次,组织形式的区分。多数学者的研究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进行了区分。

1·1合作组织性质与特点

根据国际合作社联盟在第31届代表大会上对合作组织定义:合作组织是人们自愿联合组成的,共同所有和民主控制的,并满足其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共同需求和渴望的组织团体。自助、民主、平等、团结是合作组织存在的基点。合作组织不仅是经济组织,同时反映一国的经济思想,根据国际合作社联盟的统计,目前合作组织的发展比较典型且具有示范意义的有印度、美国、法国、德国以及日本等国。另外,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提到:合作社是“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根据国内外对合作组织定义,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合作组织财产独立,合作占有;二是合作组织成员自由合作、平等互利、财产独立;三是合作组织具有资本积累的功能;四是成果按生产要素分配、民主管理。

1·2组织类型的划分

关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类型的划分,有学者根据起主导作用的主体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划分为政府主导型、能人主导型、公司主导型和专业合作社;有学者

从行政权利角度将其划分为社区合作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也有学者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根据不同类型的农民经济组织所表现出的不同的交易方式,分为市场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也有学者根据传统与新型合作组织的不同之处,把现阶段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新型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主要有农业产业化的公司、专业性合作组织和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二是传统的合作组织,如供销社、信用合作社等。新型的农村合作组织与传统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运作管理机制、组织制度、利益分配方式等方面存在本质的区别。

1.3发展模式

从国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研究情况来看,比较典型的有以日本为主要代表的“日韩模式”,以美国、荷兰为代表的“欧美模式”,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澳新模式”。三种模式组织形式有所不同,功能划分也不一样,但三种模式具有共同点。首先是民主化程度高,以家庭为基础,自愿参加,承认产权,社员的参与意识强,股权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其次是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支持,制度合理,权责分明,规模化经营,抗风险能力强;最后是注重培训、教育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国内学术界在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模式的选择上也提出了相应的观点,刘劲松(2004)认为可从生产主体型、流通服务型、综合型农业合作组织这

三种模式发展农业合作组织。黄珺、顾海英等(2005)认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模式主要有: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主导型、供销社主导型以及农民自发主导型。牛若峰、夏英等(2002)提出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融合改造,即将现有的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同社区合作组织融在一起,经过改造和规范,办成类似于日本协同组合的综合社;二是对现有经济合作组织加以规范改造,充分利用现有组织资源,降低改革成本,改革的中心任务放在通过合作经济立法规范合作组织的发展,而体系和格局基本保持不变,保持农村经济与社会稳定。

2国外研究进展及现状

2.1国外研究进展

随着合作经济运动的实践不断发展,国内外经济合作组织的理论研究不断发展,西方的合作经组织理论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初始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该阶段的研究主要从实务出发,解决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合作组织进行定义和阐释。第二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这阶段研究的热点是合作组织的模型和机制。紧接着在20世纪60年代,研究重点转向对产权结构与治理。20世纪70~80年这个阶段,内部与外部效用最大化的问题是合作组织研究的热点,博弈论、交易费用理论与合作组织研究相结合,学者们把合作组织与企业组织进行比较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后,产权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等作为主要的研究工具,合作社与政府的关系问题成为研究热点,“新一代合作社”理论的出现,合作理论的研究又重新进入一个至高点。

2.2.合作组织运作与管理方面的研究

国外的合作社发展经历了社员民主控制向专家管理控制的过程,委托-代理问题逐渐突出,在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社员参与管理能力不足甚至兴趣减弱等环境下显得更加明显。一般合作组织中,委托人是社员,监督者是理事会,代理

人是经理,这种治理结构的效率和问题就成为许多学者的研究重点。

Hendrikse和Veerman(2001)首先对治理形式进行了研究,主要以吸引社员投资的角度来对其进行了深度剖析。其次,在产权形式的重要性方面,他们采用了不完全契约理论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此外,在农业影响合作社的治理模式方面,他们以合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设计。

Zeuli等(2004)从合作社和社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是一个被忽视的研究课题。由于这一疏忽,导致没有对合作社和社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的框架存在。目前情况下,非农业合作社为农业合作社在农村地区创新活动提供一些成功的典型案例。

Richard Simmons 和Johnston Birchall(2008)通

过考察经营者和所有者所控制的IOFS,两者所有权结构不同的情况下对合作组织经营战略与绩效的影响,研究认为产权结构的设计影响经营者的决策行为。Lynn Pitman(2008)研究认为在合作组织结构设计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多样化的、不明晰的产权设计直接导致决策权控制和剩余索取权的冲突。

John Dilland(2011)对其多年在合作社经营管理的经验进行总结,认为合作社与其它商业组织的不同之处在于合作组织成员的角色不同,合作组织成员是组织的投资者也是消费者,而其它企业组织直接向终端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获利。鉴于合作组织面临的经营体制,建立合作组织成员的信任和忠诚是合作组织成功的关键所在。

2.3制约合作组织发展的因素研究

Parks和Manfredo(2000)利用面板数据对美国最大的100个农业合作社进行分析,得出了资金限制是推动合作社进行合并和收购的重要驱动力的结论。

Fulton(2005)认为影响合作组织生存与发展主要原因是技术和社会价值观念。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让合作组织在纵向一体和契约关系的基础上组织起来,影响所有权和投资者索取权的变化,强化对个人产权的重视。利益的驱动导致产品质量的不稳定,从而影响农户减少参与合作组织的积极性和必要性。

Wilhemina等(2010)以水稻生产组织项目(FS?RPOP)为研究出发点,该项目旨在建立农民组织(宗教组织)协助种植水稻的农民获得信贷的能力,组织生产投入,并提高市场准入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获得的银行的资金支持增加了,但农民的市场营销能力并没有提高。

Paule Moustier 等(2010)探讨是否能够帮助小规模农户以及农民组织获得进入超市的许可以及公众的支持。对越南利益相关者营销蔬菜、调味饭和荔枝果实的一些案例进行研究,认为农民组织的变化主要不是由于能否供应超市,而是公众和国际社会的支持更有利于超市对食品质量的改善。

Tripathy(2011)认为印度农业所存在的关键问题是融资问题,他研究农村地区的信贷投放机制及政府小额信贷活动的适用性。在印度的两个联邦州进行实地调查后,不仅表明该方案已经获得了农村社区的广泛认可,但同时也反映了不公平的现象的存在。

Arayesh和Bagher(2011)通过比较应用研究和采用问卷调查,认为尽管有政府帮助和支持,合作社不能够在国家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在国家发展计划中份额不超过3%。这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影响成员参与乡镇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因素。结果表明:年龄、合作社的成员的历史背景、成员的农业土地面积、年收入、社会文化功能、经济功能、教育伸展功能、管理因素、心理特点、

政治因素和信息沟通等因素影响农户参与合作社。

Arayesh和Mamm(i2010)以德黑兰农业合作社成员参与农业合作社管理决策的影响因素的结论,得出成员的年龄、教育程度、股份数目(合作)以及由此产生的利润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农户参与行为。

3 国内研究进展及现状

3.1研究进展

国内关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研究,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开创了先河,他结合我国20世纪50年代末期农业合作运动的失败进行了理论分析,运用“可自我执行的协议”理论和博弈论方法对这一阶段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有关退出权的新假说。总体来看,我国关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大量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全国得到很好的开展。但由于国家没有完全放开农产品的流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理论界主要集中研究我国合作历史,研究建立合作经济组织的必要性,对国外合作经验的探索和推荐等方面。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大量涌现,开始对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内涵、特征、组建原则、运行方式、组织立法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对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中国应该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等方面形成共识。

进入21世纪“三农”问题成为了我国社会的一个热点,“三农”问题成为理论界和政府部门的主要研究问题,学者们开始将研究转移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特征和运作机制等方面。

3.2.合作组织整体绩效及制度研究

黄蕾(2006)在农业产业化背景下,分析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构建因素与运行机制,并深入分析了组织内的利益分配,并以江西果业作为案例。但没有分析组织的治理结构。

张梅(2008)采用产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对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效率进行定性分析,并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营效率的指标评价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标评分法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营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农村专业经济组织的运营效率水平的客观结果。

马彦丽(2006)以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所有权结构与治理结构,并与IOFS(投资者所有的企业)相比较。

孙浩然(2008)把胶南市作为调研的研究对象,运用博弃理论分析了我国农户不愿意合作的原理和现实原因,并从分析影响农户参与组建合作组织的因素入手,给出了破解农户非合作的有效路径。同时还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制度特征、组织结构状况和利益分配格局进行分析,并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对此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杨娜曼(2008)较为系统地介绍和分析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相关制度经济学理论,包括产权制度,制度变迁与创新,激励与机制设计理论,制度绩效等。

胡振华(2009)对世界各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践进行回顾,包括美国、以色列、日本等国家。对中国农村合作组织进行历史考察,总结出成功与失败的经

验教训,并与目前所提出的农业合作组织进行对比,然后对农村合作组织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方面进行理论解释和制度安排研究。

3.3制约合作组织发展因素研究

余存龙(2010)从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企业家能力的角度,认为企业家能力直接影响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耿娜(2010)认为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认识不够;二是教育水平落后,人才流失严重;三是发展不均衡、不完善;四是融资难问题。

董纯(2011)认为现阶段农村境界合作组织存在内部问题和外部制约因素。一是内部因素主要表现在:(1)内部运作不规范;(2)组织规模小、服务层次低、风险意识差;(3)能力建设不足、缺乏有合作意识的人才;(4)资本筹措能力不足;二是外部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1)法律法规的滞后发展;(2)政府扶持政策有待完善。中国农业银行长春培训学员课题组(2012)通过对吉林省、江苏省、安徽省、河南省和湖北省、重庆市共五省一市的县域具有代表性乡镇的农村专业合作社,以实地走访、问卷调查以及座谈等方式,搜集、整理了大量资料,认为“融资难”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一大因素,并通过改变合作组织发展模式,银行与合作组织对接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4国内外研究评述及展望

4.1 研究评述

目前,学术界已经进行了这一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企业组织,使得对其研究也具有复杂性和差异性。由于受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自身的特点和外部因素的影响,现有理论成果未必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实践。纵观国内外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研究现状来看,关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和缺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大股东和企业控股问题。尽管农户可以自愿参与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中去,但要注意大股参与控股、企业控股这种情况。由于大股东控股可能会排斥力量弱小的农户,这样不利于提高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不利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和发展。(2)非典型区域的研究问题。综合国内外研究来看,大部分研究主要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状况成功的典型区域去研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但对非典型区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和发展问题研究相对缺乏。(3)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具体的建设和发展的问题。由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特殊性,受到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人文风俗、市场等宏观因素以及农户自身条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自身因素等微观因素的影响,学者们对于具体的建设和发展措施大部分从宏观方面研究,却很少具体到具体的微观方面如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内部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知识产权等方面。(4)现阶段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状况、缺乏活力、管理者缺乏能力的问题。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其相应存在管理、融资等问题,因此需要优秀的管理者来参与管理,而与对其他组织的研究相比,有关其管理、融资、营销等方面的专门研究相对缺乏。

4.2研究展望

国内外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在许多方面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从国内

外研究现状来看,笔者建议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1)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科技支撑问题的研究。农业科技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助推器,而高质量的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技得以发展的主要力量。笔者建议应加强关注和大力支持涉农院校和科研院所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引导和鼓励农业院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扩大农村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同时,鼓励和支持涉农专业学生和老师到农业水平先进的国家研修相应专业,相互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把先进的农业科技用来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2)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与食品安全问题结合的研究。当下的食品安全问题是敏感话题,国内外屡见不鲜。笔者认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国内外应加大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以便于解决现如今的食品安全问题。(3)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与旅游业的发展结合的研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推动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调动农户参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积极性,增加农户收入。把农村

经济合作组织与农村旅游相结合研究,既弥补理论空缺,又为农村旅游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4)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城镇化相结合的研究。农村城镇化是我国当下发展民生、发展“三农”、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农村城镇化问题相结合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5)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农业政策保险相结合的研究。笔者认为农业政策保险可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把农业政策保险与农村经济合作的建设和发展结合起来研究,有利农业政策保险的充分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有利于农村经济合组织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永平’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化发展分析[J] 华东经济管理,2008,11

[2]狄海英,郑红伟,许婷.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研究综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8)

[3]董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企业导报,2011(3)

[4]耿娜.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问题研究[J].河南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0)

[5]胡振华.中国农村合作组织分析:回顾与创新[D].北京林业大学,2009

[6]胡卓红.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府支持[J].现代财经,2011(4)

[7]黄珺,顾海英,朱国玮.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创新及形成模式探析[J].经济问题,2005(4)

[8]黄蕾.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比较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的构建与运行[D].南昌大学,2006

[9]黄文义.农户参与林业合作社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11,4(2)

[10]廖文梅.农户参与林业合作组织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西为例[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4)

[11]刘劲松.论中国农业合作组织[J].农村经营管理,2004(6)

[12]马彦丽.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解析——以浙江省为例[D].浙江大学,200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七号,

2006-10-31

[13]荣容,李俊凯.政府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角色定位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8)

[14]孙浩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成与运行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文杰.发挥政府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职能作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15]夏英,牛若峰,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改革和发展的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02(2)

[16]杨娜曼.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变迀与绩效研究[J].湖湘论坛,2008(3):44~46

[17]余存龙.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制约因素—基于企业家能力的视角[J].特区经济,2010(4)

[18]曾南权.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政府行为研究[J].老区建设,2011(20)

[19]张梅.我国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

[20]张娜,王晶晶.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观察,2010(5)

[21]张启文.农户参与合作社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以黑龙江省阿城市料甸乡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3(3)

[22]张素罗.农民合作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河北省838个农户的调查[J].经济问题,2012(7)

[23]张国强.论基层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的角色定位[J].经济论坛,2011(2):40~43中国农业银行长春培训学员课题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问题研究[J].三农经济,2012(7)

[24]Agbonlahor, Mure U; Enilolobo, Oluwafemi SSodiaya, C I; Akerele,Oludare; Oke,Joel T, accelerating rural growth through collectiveaction groups’activities and determinants of participation in south?western NIGERIA[J].Journal of Rural Social Sciences 2012,27(1):114~136

[25]Arayesh, Bagher.Identifyi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Participation of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Member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2011,6(4):560~566

[26]Faysse, Nicolas; Errahj, Mostafa; Dumora, Catherine; Kemmoun, Has?san; Kuper, Marcel.Linking research and public engagement: weav?ing an alternative narrative of Moroccan family farmers’collectiveaction [J].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2012,29(3): 413~426

[27]Fulton, M.E. The Future of Canadia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A Prop?erty Rights Approach [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5,77(12):1144~1152 [28]Hendrikse,G W.L ,C. P. Veerman.Marketing Cooperatives:An Incom?plete Contracting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1,52(1): 53~64 [29]Jensen, Kimberly L,Roberts, Roland K;Bazen, Ernie; Menard, RJamey; English, Burton C. Farmer Willingness to Supply Poultry Lit?ter for Energy Conversion and to Invest in an Energy ConversionCooperative false[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Applied Economics,2010,42(1): 105~119

[30]John Dilland.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I learned about running a co-op [J].Rural Cooperatives,2011(1/2):17~18

[31]Lynn Pitman. Valuing Your Co-op- Meeting weighs value of co-opsin fast-changing business climate [J].Rural Cooperatives,2008(1~2):34~37

[32]Marcela.one decade of drought and two of neoliberal reforms in the si?erra sonorense: responses by the rural poor [J].Southern Rural Sociol?ogy,2009,24(1): 44~66

[33]Michael E. Sykuta and Michael L. Cook.A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pproach to Contracts and Cooperatives [J]. American Journal of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1,83(5):1273~1279

[34]Otitolaiye, J O; Opaluwa, H I; Mohammed, B. Infuluence of coopera?tives on food crop productionin shiroro lga of NIGER state[J].NI?GERIA,Continent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9(3): 23~27

东亚概况

第二章亚洲 第一节(第一课时)东亚概况 【课程标准】 1.了解东亚的位置范围;掌握主要国家及城市,主要区域特征; 2.通过本专题的复习要学会学习区域的基本方法。分析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区域地理特征。 3.找出区域地理特征形成的主导因素。 【自主梳理】 读东亚图,识别图中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 (1)写出国家及其首都: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 ⑤__________; (2)边缘海:⑥__________、⑦__________、⑧__________、⑨__________、⑩__________。 (3)东亚最大半岛是____________________,最大群岛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东亚 1.位置范围 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在地区(读出主要经纬线经过的国家和地区) 海陆位置:东部,西岸 范围:东亚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家。________

是临海国,________和________是半岛国家,________是群岛国家,________是内陆国。东亚绝大部分地区在______带(五带)。 2.地形、河流 地势高低:西部多、,东部多、,海岸线曲折,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四岛、台湾岛等),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东部的半岛和岛屿上多山地和丘陵,狭小,河流。 3.气候 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东亚是世界上季风气候____________的地区之一,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根据气温和降水情况的不同又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种气候区,前者一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雨季较______。中国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境内受不到夏季风影响,是__________气候。 西部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距海远,地形闭塞,地势高,不受或很少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少,气候干燥,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大陆性强烈) 【归纳、拓展】 1、东亚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1)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强烈 东亚东部从南到北依次分布有热带、亚热带、温带三种季风气候类型。 中国西北部和蒙古境内受夏季偏南风的影响较小,降水很少,属于干旱、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2)东亚的气候显著成因 东亚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之一。冬季盛行偏北风,风由寒冷的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吹向太平洋,风力强劲,受其影响,大部分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夏季盛行偏南风,风从太平洋、印度洋带来丰沛的水汽降水由沿海向内陆减少。 2、东亚地形对环境的影响 (1)影响气候: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利于(夏季风)来自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 内地,形成丰富降水; (反例:澳洲、美洲) 影响河流(水系): 地势西高东低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 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 (3)影响河流( 水文): 东亚西部地形呈阶梯状使河流在流经阶梯之间的河段,由于具 有较大的地形落差,蕴藏极为丰富的的水能资源。

关于我国循环经济的内涵研究综述

关于我国循环经济的内涵研究综述 【中文摘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和有效措施。目前,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但是对循环经济的内涵学术界尚无一致的看法。本文将对循环经济的历史由来发展、概实,及对国内循环经济内涵研究给以综述,井尝试从循环经济遵循的规律、循环经济的特殊属性、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生态经济”的关系几个方面展开简评。 【关键词】循环经济、历史由来、理论发展、内涵综述、内涵简评 【正文】 全球环境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各国学者对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进行了探讨,对循环经济的研究给予高度重视1998年,我国学者对循环经济开始关注井进行研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势下,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循环经济一词也成为2005年中国经济关键词。不过遗憾的是,对循环经济的内涵目前学术界尚无一致的看法。鉴于此,本文对国内循环经济内涵研究给以综述,井尝试进行评价,给出自已的见解。 一、循环经济的历史由来与理论发展概况 早在1904年,俄罗斯思想家В.Н.维尔纳茨基就明确提出,将来人类为了在地球上生存,不仅要为社会的命运负责,而且也要为整个生物圈的命运负责,因为在那时生物圈的发展将要由人类的活动决定。随着工业革命的成功和向全球的普及,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形势日趋严峻,作为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和探索客观规律的产物,循环经济思想萌芽在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E?波尔丁指出,地球如果像宇宙飞船一样,用资源满足自己的需要并留下废弃物,那么,到资源用尽、飞船舱内充斥垃圾的时候,地球也会如宇宙飞船一样最终毁灭。如果地球免于因资源枯竭而毁灭的命运,就必须用“宇宙飞船经济理论”(“航天员经济”)取代“牛仔经济”(“牧童经济”),对经济发展提出新要求:第一,人与自然界应该是双向互动关系;第二,采取新的生态生产方式,把对环境的危害程度最小化;第三,追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观念,形成生态与经济有机结合的生态经济。进而,波尔丁引入循环经济概念以实现他对经济发展的设想,他提出,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循环经济的提出启发了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关于资源和环境的国际经济研究。1968年4月,罗马俱乐部提出人类经济增长的极限问题。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第三章专门写了《人均资源利用》,说明资源循环问题。循环经济也拓展了20世纪8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把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撰写的总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专门写了《公共资源管理》,探讨通过管理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再生和循环问题。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研究给循环经济赋予高科技产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内容。 在循环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各种对策也相继出现,比较著名的有罗马俱乐部的“零增长理论”、戴利的“稳态经济理论”、库普斯的“资源高价理论”和“消费限制理论”、柯尔姆的“环境使用税理论”,以及托宾等人的“福利经济指标体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前景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前景 方华 [内容提要]近几年,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发展,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图们江经济开发区”、“环黄渤海经济区”的建设加速推进,区域内各国间双边经贸合作也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再加上美国因素牵制,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度仍然有限。从长远看,随着东北亚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次区域经济合作日趋多元化,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将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次区域经济开发区 [作者介绍]方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室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国际组织、区域一体化研究。 近年来,东北亚地区各国的经济开发区建设不断推进,各类双边经济合作日益加强,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持续发展。但是,东北亚区域合作也遇到诸多限制因素,如地区安全问题、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以及美国的牵制等。从长远看,东北亚只有充分挖掘潜力、下大力气化解各种制约因素,才能使区域经济合作再上新台阶,并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东北亚地区在地理上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蒙古及俄罗斯远东地区。近年来,该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势头很旺。 一是东北亚各国的双边合作进一步加强。“伙伴关系”在区域内蔚然成风。俄中、俄日、俄韩、俄朝、俄蒙近年来分别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设性伙

伴关系、全面伙伴关系、有前途的伙伴关系以及友好互助伙伴关系;[1]中蒙、日蒙、韩蒙、中日、日韩也分别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综合伙伴关系、睦邻友好伙伴关系、战略互惠关系、成熟的伙伴关系;中韩、俄韩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日俄关系朝着“建设性伙伴关系”发展;朝韩关系在《南北关系发展与和平繁荣宣言》框架下发展。随着双边政治关系的推进,东北亚区域内双边经贸关系迅速发展。如,1999-2007年,蒙古从中国的进口占其GDP比重从15%上升到32%,从俄罗斯的进口占其GDP比重从28%上升到35%。[2]俄是蒙古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07年,俄远东地区与中、日、韩三国的贸易额占俄远东地区贸易总额的70% -80%,而中国在其中占比例又最大。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蒙古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国,中蒙进出口总额至2007年达到20.3亿美元,占蒙古对外贸易总额的51.9%。[3]2008年8月,中国银联与蒙古可汗银行合作开通银联卡在蒙古的受理业务。[4]又如,中国、韩国分别是朝鲜第一、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两国对朝贸易额占朝鲜贸易总额的70%以上。[5]中日贸易2007年突破2400亿美元; [6]中韩贸易达15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1%;[7]中俄贸易达481.85亿美元。 [8] 二是各国深化经济开放,加快建设经济开发区和经济特区。一方面,各国深化经济开放,为区域经济合作的长足发展提供了保障。俄罗斯继提出《1996-2005年远东和后贝加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联邦专项纲要》后,于2002年再次批准了《俄远东和后贝加尔:国际经济合作计划》,就2010年前的国际合作进行筹划。中国在2003年制定了东北振兴战略,2007年又出台《东北地区振兴计划》。日本于2002年发表《东亚的发展和日本的前进方向》的通商白皮书,在2005年的通商白皮书中又提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想法。同一时期,韩国出台了《21世纪经济远景构想报告》,提出在东北亚发展“物流贸易中心”的构想。蒙古制定了优先发展东部地区的远景规划。朝鲜也提出优先推进粮食、电力、煤炭、金属和

组织承诺研究评述与展望

组织承诺研究评述与展望 马海龙,张 (天津商学院管理学院,天津300134) 摘 要:回顾了组织承诺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从组织承诺的定义、前因和后果变量、组织承诺的测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关于组织承诺的研究已经扩展到了外部组织承诺,组织承诺的前因和后果变量也获得了扩展。 关键词:组织承诺;情感承诺;规范承诺;持续承诺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62(2004)06-0025-05 21世纪的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如何处理 组织与员工的关系已成为管理的核心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员工的主观需求和结构也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提高组织的绩效,留住企业的核心人才,增强员工对组织的承诺,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而组织承诺对于预测员工的离职意向,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从而改善组织与员工的关系都具有良好的效果,因此,关于组织承诺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重视。 组织承诺(OrganizationalCommitment )是当代组织行为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反映雇员和组 织之间的心理契约。直到20世纪70年代,组织承诺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关于组织承诺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 组织承诺的定义 Morrow 分析了30种组织承诺的定义,他认为这些研究“往往致力于形成自己的定义和开发出量 表进行测量,而对别人的研究很少关注”[1] ,因此,他认为组织承诺的定义存在严重的概念冗余。ArnonE.Reichers [2]将组织承诺的定义归纳为三类(见表1)。 表1 组织承诺的定义 定 义 理论特点 单边投入理论(Side 2bets) 承诺是与组织成员有关的报酬与成本的函数。当员工在组织服务的年限、薪酬等增加时,承诺也明显随之增加。这种理论是基于“经济理性”的假设,关注的是员工与组织之间的经济交换关系。 归因理论(Attributions) 承诺是个人与其行为的连结,这是由于当个人从事有意志的、明显的及不能更改的行为后,他会归因于自己早已对组织有承诺。这种理论认为组织承诺是员工为了维持其行为与态度的一致性。 个人—组织目标的一致性(Individual/Or ganizationalGoalCon gruence)组织承诺产生于个人认同并且致力于组织目标与价值时。这种理论更倾向于社会交换,即员工与组织之间的社会交换关系。 资料来源:根据参考文献[2]整理。 第24卷第6期2004年11月 天 津 商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Tian jinUniversit yofCommerce Vol.24No.6 Nov.2004 收稿日期:2004-06-15 作者简介:马海龙(1978— ),男,山西隰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的研究。

东亚和日本知识点

东亚和日本知识点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高二地理东亚和日本 一、东亚 1、概述: ⑴位置范围 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在北温带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临海国:中国(首都北京) 内陆国: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第二大内陆国(第一为哈萨克斯坦) 范围 半岛国:朝鲜(首都平壤),韩国(首都首尔) 岛国:日本(首都东京) ⑵地形、河流 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海岸线曲折,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四岛、台湾岛等) ⑶气候: ①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着 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比较: 最冷月均温>0℃、年降水量800mm分布上;分布界线:秦岭—准河一线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显着主要是海陆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陆,面临最大海洋→冬夏海陆温差大→冬季西伯利亚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夏季亚洲为低压、海洋为高压 →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②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距海远,地形闭塞,地势高,不受或很少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少,气候干燥,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大陆性强烈,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蒙古等地。 ⑷人口和经济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人种:黄色人种 民族:汉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鲜族等 ⑸沿海与内陆的差异:自然环境方面、人口方面、经济方面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已出现很多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叶的产地。日本是世界的工业大国、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此外韩国、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台湾省、香港地区等经济发达区和新兴工业区不断形成。 西部内陆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较差,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这里天然草原广阔,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一定地位,矿产资源也正在开发利用之中,经济发展前景很可观。蒙古地广人稀,色楞格河沿岸人口集中。 朝鲜半岛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森林、矿产资源丰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半岛南部为韩国,经济以汽车、电子、服装等制造业为主,进出口贸易发达。蒙古的畜牧业占重要地位。日本为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中国是工农业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 2、日本: [读图识记]1.四大岛、日本海、濑户内海、北方四岛;2.纬度(300N—450N);3.关东平原、富士山;4.札幌、函馆、东京、横滨、名古屋、大 阪、神户、福山、北九州 ⑴自然地理特征 ①东亚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及一些 小岛组成,形似一张弓,东京是搭箭的交点,似乎要射向太平 洋 ②面积狭小,人口稠密,人口超亿的国家 ③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横滨最大海港,东京是 第三大港 ④境内多山,平原狭小——关东平原最大 ⑤火山之国,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⑥季风显着,海洋性强: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区比较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多梅雨、台风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⑦矿产贫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石油(西亚、东南亚)、煤(中国、澳大利亚)铁矿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亚)、棉花(中国、美国) 但硫磺矿较多,这是火山活动的结果 ⑧森林水力丰富:国土面积小,山地为主(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盖率达68%,远大于其国土面积在世界上的比重),降水较多→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参考国内外研究文献,对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论研究进行梳理,重点分析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发展评价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提出“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被置于突出地位。十八大报告在论述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指出,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2016年11月24日国务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区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印发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统筹部署了“十三五”期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规划》中将“推动循环发展”作为“以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措施。可见,循环经济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在人类的所有经济生产活动中,农业无疑是与自然环境关系最密切的,它是直接在一定自然环境条件下利用一定的自然资源开展生产活动。人类通过农业活动,与自然界形成了最广泛最有生命活力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关系,因此农业经济循环发展的研究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循环经济概述 1.概念。所谓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的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的投入量

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协定的发展现状及中国的对策

专稿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区域内自由贸易协定和跨区域贸易协定蓬勃发展,东亚地区贸易政策走向多元化。本文首先分析了东亚自由贸易协定的发展现状和主要成员自由贸易协定的战略,接着总结了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协定蓬勃发展的原因和特点,并提出了中国应对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协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东亚;自由贸易协定;中国 Abstract:Since1990s,intraregional and interregio nal trade agreements involving East Asian countries and regions have been on the increase.Trade policy for governments in the region has become diversified.The paper describes the current FTA situation in East Asia and FTA strategies for leading countries or groups. Then the paper summarizes salient features and possi-ble reasons for the growth.Finally,the paper proposes things China may do to win over the situation. Keywords:East Asian;FTA;china 一、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协定的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区域内自由贸易协定和跨区域贸易协定蓬勃发展,东亚地区贸易政策走向多元化:基于WTO框架的多边贸易策略,基于亚太经合组织的跨区域合作,区域合作(10+3、10+6)以及双边自由化。 2000年之前,东亚地区仅仅签订了3个自由贸易协定:曼谷协定(现更名为亚太贸易协定,1976),老挝-泰国优惠贸易协定(1991)和东盟(1992);谈判中的自由贸易协定有一个;在考虑阶段的自由贸易协定为3个。到2007年6月底,已经签订或实施了36个自由贸易协定,正在谈判中的有41个,正在考虑中的自由贸易协定有25个。东亚处于亚洲自由协定实践的前沿,各个阶段的自由贸易协定总数为102个,相当于亚洲自由贸易协定总和的一半。① 1.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协定总体状况 ①区域内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已经实施和签订的贸易协定主要有:老挝-泰国优惠贸易协定(1991),中国大陆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2004),日本-马来西亚(2006),新加坡-日本(2004),新加坡-印度(2005),新加坡-韩国(2006),中国大陆-巴基斯坦(2006),日本-菲律宾(2006),日本-文莱(2007),日本-泰国(2007),泰国-印度(2004),日本-印尼(2007),马来西亚-巴基斯坦(2007)。 正在谈判中的自由贸易协定主要包括:中国大陆-新加坡,日本-韩国,日本-印度,日本-越南,韩国-印度,新加坡-科威特,新加坡-巴基斯坦,新加坡-卡塔尔,泰国-印度。 正在考虑中的自由贸易协定有:中国大陆-印度,中国大陆-韩国,中国大陆-泰国,日本-中国台湾,新加坡-巴林,新加坡-斯里兰卡,新加坡-阿联酋,泰国-巴基斯坦,韩国-马来西亚,韩国-泰国,中国台湾-新加坡,印尼-印度,菲律宾-巴基斯坦,泰国-巴基斯坦。 ②双边跨区域贸易协定。已经实施和签订的贸易协定主要包括:中国大陆-智利(2006),日本-墨西哥(2005),韩国-智利(2002),新加坡-澳大利亚(2003),新加坡-约旦(2005),新加坡-新西兰(2001),新加坡-美国(2004),新加坡-巴拿马(2006),泰国-澳大利亚(2006),泰国-新西兰(2005),中国台北-巴拿马自由贸易协定(2004),日本-智利(2007),韩国-美国(2007),泰国-秘鲁(2005),中国大陆-新西兰(2008)。 正在谈判中的贸易协定主要包括:中国大陆-澳大利亚,日本-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日本-瑞士,韩国-加拿大,韩国-墨西哥,新加坡-加拿大,新加坡-墨西哥,新加坡-秘鲁,新加坡-乌克兰,泰国-美国,泰国-巴林,中国台北-巴拉圭,中国台北-多米尼加,马来西亚-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西兰,马来西亚-美国,马来西亚-智利。 正在考虑中的贸易协定主要包括:中国大陆-冰岛、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摩洛哥,新加坡-埃及,泰国-智利,中国大陆-秘鲁,韩国-新西兰,韩国-南非,中国台湾-美国,文莱-美国,印尼-美国,菲律宾-美国。 ③区域内多边贸易协定。已经实施和签订的贸易协定主要包括:东盟自由贸易区(1992),东盟-中国大陆(2005),东盟-韩国(2007)。 正在谈判中的贸易协定主要包括:东盟-印度,东盟-日本。 正在考虑中的贸易协定主要包括:东盟-中日韩,东盟-中国台湾,中日韩。 ④多边和跨区域贸易协定。已经实施的贸易协定主要有:亚太贸易协定(1976),韩国-欧洲自由贸易联盟(2006),新加坡-欧洲自由贸易联盟(2003)。 正在谈判中的贸易协定主要有:东盟-澳新紧密伙伴关系,韩国-欧盟,文莱-智利-新西兰-新加坡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大陆-海湾合作理事会,日本-海湾合作理事会,中国-南非关税同盟,新加坡-海湾合作理事会。 正在考虑中的贸易协定:东盟——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东盟-美国,东盟-欧盟,韩国-南美共同市场,新加坡-欧盟,泰国-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印尼-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新加坡-南非关税同盟,泰国-南美共同市场。 2.东亚地区主要成员的自由贸易协定战略 ①东盟。在积极推进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同时,东盟对外一直倡导各国多边卷入,实现大国均衡的战略。冷战结束后, 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协定的发展现状及中国的对策 □孙芳 (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4) 28 特区经济Special Zone Economy2008年12月

规范承诺研究述评

规范承诺研究述评 摘 要:在Meyer和Allen提出了组织承诺概念框架以来,规范承诺一直以来不被人关注,概念上往往与情感承诺混淆同时其针对员工行为的解释力较弱。本文总结了规范承诺的相关理论及其实践,提到了规范承诺理解为一种道德责任感或一种负债义务感的这两种双重属性。同时提出了规范承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规范承诺 组织承诺 研究综述 1、前言 现在的组织开始更加依靠承诺型的员工来积累竞争优势,但现在很多被引入提高组织效率的管理手段(例如:裁员、流程再造、企业并购)却成为破坏承诺的潜在因素(Meyer, 2009; Mowday, 1998)。因此,理解组织承诺的性质、发展和涵义可以说变得比以往更为重要。现在一般认为承诺可以被划分为不同部分。例如Meyer 和Allen(1991)将组织承诺划分为情感承诺、规范承诺、情感承诺。本文主要对规范承诺的进行深入的研究。 规范承诺是在Meyer和Allen(1991,1997)提到的组织承诺模型中的一部分,同时也包括了感情承诺和组织承诺。规范承诺的内涵已经扩展到应用于一般的工作场所承诺(Meyer和 Herscovitch, 2001)。规范承诺一般被认为员工对组织的义务感(例如,留任组织的义务感)。理论上区分了感情承诺与持续承诺,规范承诺也已经被证实与情感承诺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存在很多的相似性(Meyer 等, 2002)。 2、规范承诺的内涵 Meyer和Allen(1991)两位学者提出了组织承诺模型 (Meyer&Allen,1991)。他们认为规范承诺(normative commitment)反映的是员工对继续留在组织的义务感,它是员工由于长期受到社会影响形成的社会责任而留在组织内的承诺。但长期以来,这种基于义务感的定义都是存在的,例如,Kanter(1968)将承诺定义为一种个人对于规范、价值观和内在信念的承诺,并在道德上约束个人,并区别于基于强烈个人情感的凝聚力承诺以及基于个人得失的持续承诺。类似的,Etzioni(1975)将组织内的道德参与看作是组织目标、价值观、规范内化的结果。他认为外在环境变化时这种锁定个人的道德参与活动对员工行为的影响要比基于个人得失的承诺明显。Marsh和Mannari(1977)在针对日本的案例研究后发现,无论员工职业生涯的满足程度如何,接受“终生承诺“的员工都多考虑留任公司的道德权利。 Wiener(1982)认为规范承诺是反映组织目标和利益的内化规范一种方式。同时,他认为承诺型员工更愿意为组织做出牺牲。相对基于员工绩效的激励而激发的员工行为来说,规范承诺是文化、家庭与组织社会化的过程。 与Wiener相似的是,Scholl(1988)认为规范承诺必须明确地与工具性动机区分开来,他认为承诺是一种在期望没有得到满足情况下仍保持正确行为方向的平衡力量。虽然Scholl没有认为规范承诺必然反映内化的规范,但却是一种潜在机制的规范,即互惠规范(Gouldner,1960)。 虽然前面很多学者的定义不同,Meyer和Allen(1991)注意到以往学者的这些观点都反映了义务感的常见的观点。他们把规范承诺阐述为影响内化规范义务感,他们认为这种强制性规范承诺的员工拥有继续留任组织之中的义务感。Meyer和Hersovich(2001)提出规范承诺是员工在追求特定目标活动过程的义务感心态。在组织变革模型中,Meyer和Hersovich也将规范承诺认作是为组织变革提供支持的义务感。 3、规范承诺的测量 Marsh和Mannari第一次通过四项终生承诺衡量规范承诺,他们的测量强调了终身承诺的普遍性、终生规范的留任意愿。Wiener和Vardi(1980)提到了规范承诺的三项维度:员工忠于的信念、为之牺牲的信念与对组织的认可。很遗憾的是这两种划分的信度很低,同时也缺乏心理学测量的属性(Meyer和Allen,1991)。但除了内部一致性系数之外,没有发现该量表的心理测量指标。值得注意的是,Wiener提出的组织承诺的

世界地理(一)亚洲概述、东亚和日本、东南亚

世界地理(一)——亚洲概述、东亚和日本、东南亚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经过10年的恢复,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入高速增长时期,至今与美国、欧盟一起成为世界经济“三极”。据此回答1~4题: 1.就国内条件而言,促进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最基本因素是 A.紧缩军事开支B.加速设备投资和更新 C.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D.充分发挥岛国优势 2.日本的工业向其国土南北两端发展的原因是 A.南北两端有丰富的能源B.南北两端技术力量雄厚,交通便利C.南北两端农业水平高D.太平洋沿岸老工业区呈现“饱和状态”3.有关日本农业的正确叙述是 ①农民多采用大型农业机械②精耕细作,单产很高 ③侧重发展水利和生物技术④小麦、玉米是主要农作物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日本的气候表现为 A.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特征明显B.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洋性特征显著 C.冬季寒冷,夏季炎热D.夏季日本海沿岸多雨,冬季太平洋沿岸多下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据此完成5~7题。 5.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B.太阳辐射 C.土壤D.降水 6.导致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 因素是 A.地形B.洋流 C.土壤D.降水 7.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 主要因素是 A.地形B.洋流 C.太阳辐射D.降水 下图为亚洲某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回答8~10题。 8.据图示信息推断,甲、乙、丙、丁四城市中,人口数量最多的应是 A.甲城市B.乙城市C.丙城市D.丁城市 9.针对该国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是 A.调整农作物熟制B.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

关于循环经济的文献综述

第19卷第1期2006年2月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Jour nal of Xi an I nstitute of F inance and Economics Vol 19 No 1 Fan 2006关于循环经济的文献综述 马莉莉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72) 摘 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和有效措施。为把握中外有关循环经济的研究动态,本文对其历史由来、理论发展、基本概念、主要理论与观点,以及实践进展等问题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17(2006)01-0029-07 一、循环经济的发展概况及其概念 1、历史由来与理论发展概况 早在1904年,俄罗斯思想家B.H.维尔纳茨基就明确提出,将来人类为了在地球上生存,不仅要为社会的命运负责,而且也要为整个生物圈的命运负责,因为在那时生物圈的发展将要由人类的活动决定。随着工业革命的成功和向全球的普及,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形势日趋严峻,作为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和探索客观规律的产物,循环经济思想萌芽在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 E 波尔丁指出,地球如果像宇宙飞船一样,用资源满足自己需要并留下废弃物,那么,到资源用尽、飞船舱内充斥垃圾的时候,地球也会如宇宙飞船一样最终毁灭。如果地球冤于因资源枯竭而毁灭的命运,就必须用 宇宙飞船经济理论 ( 航天员经济 )取代 牛仔经济 ( 牧童经济 ),对经济发展提出新要求:第一,人与自然界应该双向互动关系;第二,采取新的生态生产方式,把对环境的危害程度最小化;第三,追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观念,形成生态与经济有机结合的生态经济。进而,波尔丁引入循环经济概念以实现他对经济发展的设想,他提出,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循环经济的提出启发了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关于资源和环境的国际经济研究。1968年4月,罗马俱乐部提出人类经济增长的极限问题。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 增长的极限 研究报告,第三章专门写了 人均资源利用 ,说明资源循环问题。循环经济也拓展了20世纪8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把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撰写的总报告 我们共同的未来 中专门写了 公共资源管理 ,探讨通过管理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再生和循环问题。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研究给循环经济赋予高科技产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内容。 在循环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各种对策也相继出现,比较著名的有罗马俱乐部的 零增长理论 、戴利的 稳态经济理论 、库普斯的 资源高价理论 和 消费限制理论 、柯尔姆的 环境使用税理论 ,以及托宾等人的 福利经济指标体系理论 等。 2、概念与内涵 循环经济,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 29 收稿日期:2005-11-09 作者简介:马莉莉(1977-),女,江苏无锡市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东亚经济合作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为不断推进东亚各国各地区间逐步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并最终实现其经济一体化,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勇于开拓和创新。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2. 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生,主要是为应付来自区外竞争的冲击和威胁,因此其一体化集团内部必须实行紧密联合和较严格的制度安排,由此 正确√ 也必然具有一定程度的排它性。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3. 在整个东亚的“10”、“10+1”、“10+3”、“1+1”乃至APEC等合作机制相互之间,都存在着多层次的合作机制之间的矛盾.如果不能处理好这 正确√ 类矛盾和协调好相互关系,必然影响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整体推进。 A. 正确 1 / 21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4. 从总体上看,东亚大多数国家内需充足,因此东亚各国不需要进一步扩大内部经贸合作。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5. 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是简单并列的. 错误×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6. 东亚政治经济的多样性,导致了目前其区域经济合作形式呈现出多元化局面,合作机制必然具有开放性和松散性的特点。正确√ 2 / 21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7.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生,主要是为了应付来自区外竞争的冲击和威胁,例如东亚的各种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相比之下,欧共体则更具有开放性。错误×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8. 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共同协定和一定的组织形式,来逐步实现其产品和各种生产要素相互间无阻碍的自由流动,以及 正确√ 实行各种经济政策的协调。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3 / 21

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俄远东区域合作的现状及前景

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俄远东区域合作的现状 及前景 布雷·А·Г 2013-3-11 14:16:22 来源:《西伯利亚研究》2011年第4期 (俄罗斯远东和外贝加尔地区区域联合会副主席) 中图分类号: F125.551.2 文献标志码: C 文章编号:1008 -0961(2011) 04 -0015 -02 中俄合作的主要目标就是使两国尽早实现现代化,提高俄罗斯和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 2010 年 7 月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哈巴罗夫斯克召开重要会议,研究了远东社会经济发展及俄罗斯与亚太国家合作等问题。他强调指出,俄罗斯与亚太国家其中包括中国的合作应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俄罗斯政府目前正在制定一个新的行动纲要,以便强化俄罗斯在这一区域中发挥作用。 该纲要建议,俄罗斯应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争取到 2020 年把远东地区外贸进出口额从 270亿美元提高到1 000亿美元,加强人文领域的合作,同时应坚持保护环境的原则,确保环境安全。 2010 年的工作进展使我们欣喜地看到,上述问题有望得到很好的解决。 2010 年中俄贸易额已经达到 590 亿美元,其中出口额达到 200 亿美元,进口额为 390 亿美元。

在最近几年,已经为 21 世纪第二个十年中俄贸易额达到1 000亿美元创造了条件。该条件的出现,主要得益于近年来中俄地区合作出现了重大变化。 从俄罗斯方面而言,远东地区推行的国有企业改革,改变了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隶属于中央政权的所有制形式。 2010 年太平洋石油管道一期工程已经正式投入了使用,从俄罗斯的斯科沃罗季诺到中国大庆支线管道已经开始供油。同年,俄罗斯对中国的石油出口增加了 3.5 倍,高出海产品和鱼类的出口量近 10 倍。 最近几年开始从阿穆尔州和犹太自治州向中国出口铁矿石,从萨哈共和国出口煤炭。 一、俄东部地区与中国经贸关系 2010 年远东地区和外贝加尔边疆区与中国贸易额增加了 1. 5 倍。 2001 年俄罗斯东部地区与中国的贸易额为20 亿美元,2010 年双方贸易额就已经增加到 80亿美元。2010 年中国占该地区外贸进出口额的28% 。 在这一地区,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滨海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和萨哈林州。俄罗斯东部地区对中国的出口增加了 1. 2 倍,达到 35 亿美元。 由于远东地区开始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如机械设备等增加了 2. 5 倍。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该地区自中国进口增加了1. 8 倍,进口额达到了 40 亿美元。 二、2010 年远东地区和外贝加尔边疆区与中国的投资合作

组织承诺

组织承诺文献综述 摘要:组织承诺对于企业适应现代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组织承诺结构及组织承诺模型两方面进行文献研究。 关键词:组织承诺;组织承诺结构;组织承诺模型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当今社会,雇主与员工已经从单纯的雇佣关系,呈现为多元化的关系,对于员工和组织的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提高组织绩效,留住核心人才,而组织承诺就是探讨这种关系的重要课题。组织承诺自20 世纪60 年代提出以来,逐渐成为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研究热点。组织承诺作为重要的员工态度变量,会影响到员工的许多组织行为,例如旷工、缺勤、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工作绩效、领导-成员关系等。高组织承诺的员工队伍能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对组织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理论界和实业界十分重视组织承诺的研究和运用[1]。 1、组织承诺定义 组织承诺(Organization Commitment)的概念最早源于Whyte在1956年所写的《组织人(organization Man)》一书,书中描述:组织中的人不仅为组织工作,并隶属于组织;组织承诺是了解员工在组织内工作行为的一个要素。第一个给组织承诺进行系统定义的是Becker,他在1960年提出了单方投入理论。Becker认为组织承诺是由员工单方投入(Side—Bet Theory)而产生的维持“活动一致性”的倾向[2]。Robbin认为组织承诺是对组织的忠诚度,认同感与参与组织活动的积极程度。张治灿、方俐洛、凌文辁第一次介绍国外对组织承诺的定义及前因后果的研究成果,国外对于员工组织承诺的类型以及影响组织承诺的因素并且肯定了承诺对于员工的表现是有影响的[3]。在2001年他们在对不同文化下企业员工组织承诺概念进行了调查研究后,认为组织承诺指的是员工对于自己所在企业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以及愿意承担作为企业的一员所涉及的各种责任和义务[4]。 2、组织承诺结构 组织承诺具有复杂而丰富的内涵,因此对于其结构的研究也经历了从单维

循环经济的文献综述

循环经济的文献综述 摘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和有效措施。为把握中外有关循环经济的研究动态,本文对其发展概况、理论发展、基本概念、在国内外发展的状况,以及实践进展等问题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从循环经济理念、具体实践形式这两个角度对我国循环经济理论发展现状进行描述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利用,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的发展概况及其概念 1、历史由来与理论发展概况 早在1904年,俄罗斯思想家B.H.维尔纳茨基就明确提出,将来人类为了在地球上生存,不仅要为社会的命运负责,而且也要为整个生物圈的命运负责,因为在那时生物圈的发展将要由人类的活动决定。随着工业革命的成功和向全球的普及,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形势日趋严峻,作为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和探索客观规律的产物,循环经济思想萌芽在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 循环经济的提出启发了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关于资源和环境的国际经济研究。1968年4月,罗马俱乐部提出人类经济增长的极限问题。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第三章专门写了《人均资源利用》,说明资源循环问题。循环经济也拓展了20世纪8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把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撰写的总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专门写了《公共资源管理》,探讨通过管理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再生和循环问题。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研究给循环经济赋予高科技产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内容。在循环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各种对策也相继出现,比较著名的有罗马俱乐部的“零增长理论”、戴利的“稳态经济理论”、库普斯的“资源高价理论”和“消费限制理论”、柯尔姆的“环境使用税理论”,以及托宾等人的“福利经济指标体系理论”等。 2、概念与内涵 循环经济,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CircularEconomy、RecycleEconomy、Circu2lateEconomy、CirclingEconomy这些英文名称的中文翻译都叫做循环经济,可见,学术界对于循环经济本质和内涵的界定还是有差异的。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对“用于循环的资源”和“循环的方式”有不同的认识,可以大致区分为“狭义循环经济”和“广以循环经济”。“狭义循环经济”概念认为,循环经济是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利用来发展经济,也就是利用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旧物资进行循环、利用、再循环、再利用,以至循环不断的经济过程。“广义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就是把经济活动组成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使所有资源都能不断地在流程中得到合理开发和持久利用,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二、循环经济理论在国外的发展 二百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经济发展在极大满足人类无止境物质欲望的同时,也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国际有名的八大公害事件即是这一矛盾的突出表现。为此从20世纪60年代起,国外学界开始从不同学科中探寻破解这一矛盾的方法,并大致提出了六种理论和方法。主要集中在微观、中观、宏观三种层面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