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产地蓝宝石的包裹体

不同产地蓝宝石的包裹体
不同产地蓝宝石的包裹体

二、蓝宝石的产地及其特征

(一)克什米尔蓝宝石

克什米尔蓝宝石被誉为蓝宝石的极品,该矿区开采的蓝宝石质量也有很大变化,从浅灰蓝色到矢菊蓝、透明到不透明。大部分的原石也要经热处理才有价值。但是,如今克什米尔蓝宝石已不仅仅具有产地的意义,而且还作为最佳商业品级蓝宝石的代名词。

1、颜色和外观

克什米尔蓝宝石的颜色通常称为矢菊蓝,是指一种不含其他色调的中等深度的鲜艳的纯蓝色。此外,克什米尔蓝宝石还由于含有微小的尘埃状内含物对光线反射形成象绒布般的光泽(也称为天鹅绒效应)。

2、色带:克什米尔蓝宝石有明显具界线分明的色带(生长带),以及由乳浊状条带和透明条带交替形成的色带。

3、金红石:极少见到金红石针或丝状体。

4、双晶:非常薄的沿菱面体方向双晶片,但非常少见。

5、成分不明的细小包体:微粒包体呈线状雪花状、云雾状,成分不明或许是金红石。

6、其他晶体包体:有电气石、锆石、斜长石、韭闪石、晶质袖矿,褐帘石等。

7、气液包裹体:呈指纹状分布在愈合裂隙上,较少见。

(二)斯里兰卡蓝宝石

无色、浅灰黄色、浅蓝色、蓝色、绿色、紫色、蓝紫色、橙色等等,蓝色的蓝宝石的颜色较浅,常为浅蓝色、灰蓝色、天蓝色、蓝紫色等,虽然不如克什米尔和缅甸蓝宝石漂亮,但可具有较大的尺寸。

具有产地鉴别意义的内含物特征是:

1、长丝状的金红石针。

2、二相或三相的长条形负晶。

3、带应力晕的锆石包体。

4、强烈的色带和聚片双晶。

5、指纹状愈合裂隙

6、晶体包体:磷灰石,长石,赤铁矿,钠长石,石墨,白云母,金云母,磁黄铁矿,尖晶石,锌尖晶石,晶质铀矿,锆石,水铝矿。

(三)缅甸蓝宝石

抹谷的蓝色蓝宝石可具有中至深的纯正的蓝色,比克什米尔的蓝宝石颜色稍深,并且与矢菊蓝宝石一样,无论在什么类型的光照下都不合改变色调,只是不具有天鹅绒光泽。

缅甸蓝宝石含有各种内含物,金红石针、水铝矿、指纹状的愈合裂隙、白云石、板钛矿和磁黄铁矿等。可作为产地标志的内含物特征是:

1、细长的针状金红石与尘埃状的金红石共存,并可密集成云状体。

2、发育的聚片双晶以及与之相伴的水铝矿管状体。

3、磷灰石晶体包。

4、白云石或者方解石晶体包裹体。

(四)泰国蓝宝石

1、占他武里蓝宝石

占他武里蓝宝石矿产出各种颜色,如深蓝、蓝绿、黄绿、黄色的蓝宝石和黑色的星光蓝宝石,同时还伴生有黑色尖晶石、石榴石、锆石和黑色的透辉石等。蓝宝石含有白色水铝矿、铀烧

绿石、白色或者无色粒

状的斜长石,淡黄色的磷灰石、磁黄铁矿、短针状的赤铁矿和指纹状、羽状愈合裂隙等包体。可作为产地标志的内含物特征是:

(1)蓝色蓝宝石的颜色一般较深,并带有紫色和(或)灰色色调。

(2)蓝宝石中含有许多微小的出溶体,沿六方的生长带分布,而且还导致蓝宝石出现较微的白雾状外观。

(3)聚片双晶和与之相伴的细长白色水铝矿针(管)状体和相当多的铀烧绿石八面体是该区及相邻的柬埔寨拜林蓝宝石的重要特征。

(4)由液体和二相包体及其组成的指纹状、羽状愈合裂隙也比较常见。

2、康桑拉武里蓝宝石

康桑拉武里产出的蓝宝石的颜色较占他武里列好,中到深蓝色,相当比例的蓝宝石不必用热处理改善颜色。其他部分通常带有灰色调,形成金属般的色泽,而影响外观。产出的蓝宝石原石的直径主要在5~15mm之间,达到15~25mm也不少,最大的蓝宝石达到1000克拉。(1)蓝宝石通常具有明显的六方形色带,同一晶体中色带的密集程度变化很大。

(2)在蓝色的色带中(无色的色带中不含)有浓度不一的尘埃状包体,这些包体在透射光下呈蓝色但在反射光下产生乳白色的散射反光,类似于丝绢现象。这种乳状效应在某一生长带可非常的强烈,在另一生长带可非常的不明显。

(3)与占武里蓝宝石一样很少出现金红石针,但是尘埃状的微小包体可密集排列成长条状甚至针状的形态。

此外,还有与多组聚片双晶有关的细长的水铝矿针(管)、二相包体、极薄的带晕彩的愈合裂隙,以及斜长石、角闪石和磁黄铁矿等包体。

(五)柬埔寨蓝宝石

柬埔寨拜林产出的蓝宝石与泰国占他武里的红、蓝宝石产地实际属于一个矿区,拜林的刚玉矿床一直延伸到柬泰边界。与蓝宝石伴生有红色及橙色的尖晶石,少量的锆石和大量的铁尖晶石。虽然拜林蓝宝石也属于玄武岩成因,但比其他玄武岩成因的蓝宝石具有更好的颜色,蓝色纯正,分布均匀,色带不明显,透明度好,光泽强。拜林蓝宝石还具有如下的内部特征:

1、红色、深红色、桔红色粒状铀烧绿石。

2、柱状斜长石和六方磷灰石。

3、晶体包体周围的盘状应力裂隙。

4、但很少或没有金红石针,聚片双晶也不很发育。

(六)澳大利亚蓝宝石

澳大利亚蓝宝石产出的蓝宝石中有85%是含Fe很高的深蓝色(墨水蓝),有10%是黄色、绿色和黄绿色的蓝宝石,其余5%是双色的、褐色的和淡黄色半透明的蓝宝石。澳大利亚蓝宝石的特征有:

1、由短针状的赤铁矿和少量金红石针组成的“丝绢”,聚片双晶和水铝矿管状体。

2、橙至红色的铀烧绿石包体。

3、以及带有慧星

状尾巴的晶体包体等。

此外还有斜长石、锆石和羽状愈合裂隙等内含物。

(七)中国山东昌乐蓝宝石

我国目前能保持供应的只有山东昌乐和福建明溪两处,而且福建明溪蓝宝石由农民在农闲期间小规模地开采,产量不高。

山东昌乐蓝宝石颜色较深,多为深蓝色、蓝黑色。砂矿的分布比原生矿的范围更大,蓝宝石多为碎块状,浑圆状和六方短柱状,粒径一般5~10mm。该区除了深蓝色以外,还有黄绿、蓝绿、褐色的蓝宝石以及深蓝色、深褐色的星光蓝宝石。

1、山东蓝宝石聚片双晶不常见。

2、金红石成短针状,稀疏分布,密集时可形成星光。

3、生长带和色带多见,有些色带密集微小尘埃状的包体,并使透明度下降。

4、粒状或变形十二面体状石榴石包体、短柱状的钛铁矿是常见的晶体包体。

此外,较少见的包体还有磷灰石、锆石、斜长石、刚玉和水铝矿等。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储集岩 2、储层 3、储层地质学 第二章储层的基本特征 一、名词解释 1、孔隙度 2、有效孔隙度 3、流动孔隙度 4、绝对渗透率 5、相渗透率 6、相对渗透率 7、原始含油饱和度 8、残余油饱和度 9、达西定律 二、简答题 1、简述孔隙度的影响因素。 2、简述渗透率的影响因素。 3、简述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第三章储层的分布特征

一、简答题 1、简述储层的岩性分类? 2、简述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 3、简述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类型? 4、简述火山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 5、风化壳储层的结构 6、泥质岩储层的形成条件 二、论述题 1、简述我国中、新生代含油气湖盆中的主要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 (要点:重点针对河流相、三角洲、扇三角洲、滩坝、浊积岩等砂体分析其平面及剖面展布特征) 第四章储层孔隙成岩演化及其模型 一、名词解释 1、成岩作用 2、同生成岩阶段 3、表生成岩阶段 二、简答题 1、次生孔隙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2、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有哪些? 3、如何识别次次生孔隙。 三、论述题 1、简述成岩阶段划分依据及各成岩阶段标志

2、论述碎屑岩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3、论述影响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 第五章储层微观孔隙结构 一、名词解释 1、孔隙结构 2、原生孔隙 3、次生孔隙 4、喉道 5、排驱压力 二、简答题 1、简述砂岩碎屑岩储层的孔隙与喉道类型。 2、简述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与喉道类型。 三、论述题 试述毛管压力曲线的作用?并分析下列毛管压力曲线所代表的含义 第六章储层非均质性 一、名词解释 1、储层非均质性 2、层内非均质性 3、层间非均质性 4、平面非均质性 二、简答题 1、请指出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 2、如何表征层内非均质性?

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

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 1.流体包裹体的分类及区分 流体包裹体是成岩成矿流体(含气液的流体或硅酸盐熔融体)在矿物结晶生长过程中,至今尚在主矿物中封存并与主矿物有着明显的相边界的那一部分物质。 1.1流体包裹体的分类 流体包裹体成分复杂且成因多样,其分类研究多年来一直是随着测试手段的改进和研究内容的深化而变化。早期的分类研究主要是以定性描述为主,随着流体包裹体研究水平额度不断发展,出现了以成因、成分、相态和不同包裹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要依据的各种分类。具有代表性的包括: (1)1953-1976年:最有代表性的是1969年Ermakov提出的分类方案,他根据包裹体的成分和成因,建立了21个类型,并且根据相的相对比例,建立了一种应用很广的分类。另外一些人也建立了不同的分类方案,例如,许多分类方案是根据仍宜选用的气液比而划分的,然而气液比由于其连续变化而不易精确测定,限定了其广泛应用。 (2)1985-2003年:最有代表的芮宗瑶的分类方案,他根据捕获时的流体特征将包裹 体分为由均一体系形成的和由非均一体系形成的。其中,均一体系形成的包裹体又分为原生包裹体、次生包裹体、假次生包裹体和出溶包裹体;非均一体系形成的包裹体包括液相+固相、液体+气体或液体+蒸气、两种不混溶流体3类。 (3)2003年至今:有些学者在著作及文献中阐述了一些流体包裹体类型的划分方案,多以流体包裹体的物理状态、成因、形成期次等指标为划分依据。其中,卢焕章等根据包裹体相数的不同,将流体包裹体分为纯液体包裹体、纯气体包裹体、液体包裹体、气体包裹体、含子矿物包裹体、含液体CO2包裹体、含有机质包裹体和油气包裹体等8类。 1.2流体包裹体的区分 在流体包裹体的诸多分类中,按捕获时间与主晶矿物形成时间的关系可分为原生和次生流体包裹体。原生包裹体是矿物形成时包裹周围的流体而形成的,而次生包裹体的形成晚于主晶矿物,一般与后期主晶矿物的改造事件有关。二者由于形成时间和方式不同而携带了不同的信息。原生包裹体指示了主晶矿物形成时的流体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次生包裹体则指示了主晶矿物后期被改造事件中的流体环境、构造特征以及物化条件。 一般,原生和次生包裹体区分可应用以下两条准则:一是根据包裹体的形状和分布特征判别,即原生包裹体的形状往往是规则的,常呈孤立状或沿主晶矿物某一结晶方位或生长环带分布,次生包裹体的外形一般是不规则的,多沿愈合裂隙分布;二是同一成因的包裹体密度、均一温度、盐度和成分是近似的,可与已知包裹体类比归类。 2.流体包裹体研究的技术方法 2.1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方法 以显微热台、冷热台以及爆裂以为代表的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技术现已达到成熟,实际应用中多采用均一法和爆裂法相结合的方法。 (1)均一法是将流体包裹体放在冷热台上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气液两相逐步复原为一个均一相,此时的温度为包裹体均一温度。这是包裹体测温的基本方法,其特点是可直接观察到包裹体相态随温度的变化,也能测得各相的体积,所测数据直观可信。具有针对性且便于区分原生和次生包裹体,因此在流体包裹体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但这种方法测温速度慢,且只适用于透明和半透明矿物。 (2)爆裂法是将流体包裹体加热,使得包裹体内压升高,当内压大于主矿物强度及外压时,流体包裹体就会爆破而发出响声,用仪器收集、放大、记录其爆裂声响,从而来测定爆裂温度。这种方法适用性广,适用于透明和不透明矿物,且测温速度快。缺点是肉眼无法观察到所研究对象的特征,测定结果受主矿物的物理性质与位置、流体成分、流体包裹体形态

包裹体

1、包裹体:指宝石生长过程中被包裹在晶格缺陷中的外来物质。 宝石中的内含物指在宝石生长过程中,由于自身或外界因素使宝石内部含有一些物质、生长现象、缺陷等特征。宝石中的内含物包括:包裹体(气、液、固相物质)、解理、裂隙、双晶、生长纹、色带、生长蚀象等 包裹体的分类:按形成时间:原生包体、同生包体、次生包体原生包体:指包裹体在宝石的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包体,后在宝石的生长过程中被包裹到宝石内部。特征:均为固态包体,如阳起石、透闪石、云母、磷灰石、锆石、金红石、橄榄石等。原生包体的成因:1) 晶体生长溶液过饱和度的变更2) 晶体的差异性生长3) 晶面上杂质的吸附作用4) 落在晶体生长面上的外来质点(矿物颗粒、气泡、油珠)等的影响。 b 同生包体:形成时间与宝石形成的同时形成的包体。特征:有气、液、固态同生包体形成机制:1) 晶体生长过程中裂隙的愈合2) 浸蚀坑的充填3) 幻影晶体4) 负晶形 次生包体:宝石形成以后形成的包体。是宝石晶体形成后由于环境的变化而形成的。次生包体特征:次生裂隙、充填裂隙、有特殊图案或具有熔融、溶蚀特征的固体包体。 次生包体的形成机制:1)裂隙结晶化,晶体形成后,因应力作用产生裂隙,裂隙不会愈合,外来物质渗入并沉淀.如风景玛瑙2)固熔体的出溶作用3)放射性元素的破坏作用 多相包裹体的形成机制:包裹体形成时是液相,且介质流体中溶解了很多的矿物质,温度降低后有些矿物质结晶成固相,由于体积的收缩会形成气泡。不同相态包体的特征:固态包体通常有一定的晶体形状;液态包体形态不规则,呈星点状或密集排列的管状。常为无色透明液体;气态包体则呈球形或椭圆形,气泡边缘呈黑色,中心发亮。三:优化处理宝石中的内含物:1. 加热处理:容易产生裂隙 2. 辐照处理:易产生辐照圈3. 染色和有色灌注处理:易产生染料在裂隙中聚集 4. 裂隙充填 5. 激光打孔四,合成宝石中的内含物:常见弧形生长纹、气泡、残余助熔剂、残留的种晶片等 包裹体的形成机制: 宝石中包裹体形成与矿物包裹体形成一样,往往也和晶体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晶体缺陷有关。晶体中缺陷的形成则和晶体的结构类型、晶核的数量、晶体的生长速度以及环境(如温度、压力、介质浓度等)的非理想状态密切有关。晶体缺陷的空间线度一般可将缺陷分成四种类型: 点缺陷, 线缺陷,面缺陷和体缺陷 2,研究意义:1. 鉴别宝石种或品种。如橄榄石中的“睡莲状”包体,翠榴石中的“马尾状”包体。(2)指示宝石的晶系(3)区分天然与合成宝石及人工合成宝石的方法。(4)检测宝石是否经过处理改善(5)为宝石的产地来源提供依据(6)为宝石的形成条件和成因提供依据 (7)确定宝石的质量及分级(8)提升宝石本身的价值 宝石的成矿成因分类:一般把形成矿物的地质作用概括地区分为内生作用、外生作用和变质作用。 内生作用包括岩浆作用、伟晶作用、接触交代作用、热液作用、火山作用等各种多样复杂的过程. 岩浆作用是形成金刚石、蓝宝石、橄榄石、锆石、石榴石等的主要成矿作用,与地下的岩浆活动有关,都是在岩浆中结晶的. 伟晶岩中含宝石较多,如海蓝宝石,托帕石,碧玺,金绿宝石, 紫晶,猫眼,变石等. 接触交代作用:主要发生在中酸性岩浆侵入体同碳酸盐类岩石的接触带。主要形成的宝石有祖母绿(除哥伦比亚外),翡翠,软玉,翠榴石等 热液作用按温度大致可分为高、中、低温三种类型: 高温热液作用(火山期后热液常见宝石有欧泊,玛瑙,鸡血石等 2) 中温热液作用(岩浆期后热液) 常见宝石有独山玉,水晶,紫晶,黄晶,东陵玉,密玉等 3) 低温热液作用:常见宝石有哥伦比亚祖母绿 5. 火山作用: 是岩浆作用表现的另一种形式。为地壳深部的岩浆沿地壳脆弱带上升到地表或直接溢出地面,甚至喷发向空中的作用。 二. 外生作用:按其性质的不同分为风化作用和沉积作用。(1.机械沉积 2.化学沉积3生物化学沉积) 三. 变质作用:可分为接触变质作用(包括热变质作用和接触交代作用)和区域变质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热变质作用主要引起围岩中矿物的再结晶,使矿物颗粒变粗,如石灰岩变为大理岩。也可以形成新生的矿物,如泥质岩石中的红柱石和堇青石。 接触交代作用,是指岩浆侵入围岩时,岩浆侵入体中的某些组份与围岩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新矿物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发生在侵入体内外接触带的范围内。有红柱石,红宝石,蓝宝石,石榴石,月光石等 区域变质作用:有蓝晶石,石榴石,矽线石等 (二)不同成因宝石的包体特征: 1)岩浆岩成因的宝石:宝石中可包含岩浆条件下形成的一些矿物晶体,这些矿物晶体以微小的自形单晶圈闭在主要造岩矿物中(8-30um)如锆石、磷灰石、磁铁矿、铬铁矿等,另外还经常有由熔体组成的包裹体,指纹状包裹体及流体熔融包裹体.; 部分宝石中含CO2的流体包裹体.;岩浆成因的宝石中包含的熔体包裹体,其内的气泡可呈各种形态,分布也不一定在包裹体的中部,一个熔体包裹体内可含有多个气泡,这在宝石中的包裹体中是特征的. (2) 伟晶岩成因的宝石:伟晶岩的宝石往往结晶粗大,透明度高 1 .其内一般较少含结晶质的包裹体,常见的有云母,磷灰石及萤石等富含挥发分的矿物包裹体, 2. 经常含有含子晶的多相气液包裹体及流体包裹体.气液包裹体中气体的含量较大,在包裹体内呈较大的圆球状. 3. 负晶形包裹体在这种宝石中是常见的 (3) 热液成因的宝石1)宝石中可含有热液条件下形成的各种矿物,如方解石、萤石、黄铁矿、毒砂等.2)大量较细小的气液包裹体是热液型宝石中最常见的,有时也有由子晶和气液相组成的三相或多相包裹体 (4) 变质成因的宝石: 宝石中包裹体的种类及特征介乎于岩浆型和热液型之间,在岩浆及热液型宝石中出现的包裹体均可在变质岩中出现,但变质型宝石中有时可含有特殊的变质矿物包裹体如堇青石,红柱石等.包体特征:1. 可能有气液包体或早期形成的矿物包体, 2. 可能含有原来的矿物包体也可能包含一些新的矿物形成.3. 往往含有原来没有变质的矿物.

流体包裹体成因判别

流体包裹体成因判别 芮宗瑶译;张洪涛校 (据Roedder,1976,1979b年的资料修订,不包括出溶包裹体) 一、原生成因判据 1.根据在显示或不显示生长方向或生长环带的某一单晶中的产状。 ①在另一无包裹体的单晶中单独产出(或一个小型三维组合,Roedder,1965b,图10;1972,图版6); ②相对围晶而言,其个体大。例如,其直径≧0.1围晶,特别是出现几个这样的包裹体时; ③远离其它包裹体孤立地产出,其距离约为该包裹体直径的5倍; ④呈遍布晶体的无规律的三维分布产出(Roedder和Coombs,1967,图版4,图A和B); ⑤包裹体周围较规则的位错发生扰动,特别是如果这些位错由包裹体向外呈放射状时(Roedder和Weiblen,1970,图9); ⑥如同主晶中产出的固体包裹体或产出同生相一样,产出的子晶(外来的固体包裹体)。 2.根据显示生长方向的子晶的产状。 ①产在远离(在生长方向上)干扰主晶生长的外来固相(同生相或其他相)处,有时直接产在这种外来固相的前方,而该处主晶尚未完全封闭(由于发育不完全,包裹体可能围着于固体上或离开一定距离,Roedder,1972,图版1); ②产于某早期生长阶段的愈合裂隙之外,原因是该处新晶体生长不完善(Roedder,1965b,图18和19;Roedder等,1966,图15); ③在某一复合晶体的近于平行的两个单元之间产出(Roedder,1972,卷首插图的右上角); ④在几个生长螺旋体的交切面上或在一个在外表面可见到生长螺旋体的中心部位产出; ⑤尤其呈相对较大的扁平状包裹体产出,它们平行于某一外部晶面,并靠近于其中心(也即由于在晶面中心晶体生长发育不良),例如许多“漏斗状盐晶”; ⑥在板状晶体的核心产出(例如绿柱石)。这可能只不过是上述条款的一个极端情况; ⑦尤其沿两晶面的交切边缘成排产出。 3.根据显示生长环带的单晶中的产状(如根据颜色、透明度、成分、X衍射的暗度、捕获的固体包裹体、浸蚀环带和出溶相等标志确定)。 ①产于不规则的三维空间,在临近带中具有不同的富集程度(由于突变的羽毛状的或树枝状的生长);

储层地质学

第六章储层非均质性 第一节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及分类 一、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 油气储集层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的影响,在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上都存在不均匀的变化,这种变化就称为储层非均质性。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地下油、气、水运动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因素。 储层的均质性是相对的,而非均质性是绝对的。在一个测量单元内(如岩心塞规模),由于只能把握储层的平均特性(如测定岩心孔隙度),可以认为储层在同一测量单元内是相对均质的,但从一个测量单元到另一个测量单元,储层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如两个岩心塞之间的孔隙度差异,这就是储层非均质的表现。测量单元具有规模和层次性,储层非均质性也具有规模和层次性。一个层次的非均质规模包含若干低一级层次的测量单元(如小层单元包括若干个岩心测量单元)。 另一方面,储层性质本身可以是各向同性的,也可以是各向异性的。有的储层参数是标量(如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其数值测量不存在方向性问题,即在同一测量单元内,沿三维空间任一方向测量,其数值大小相等,换句话说,对于呈标量性质的储层参数,非均质性仅是由参数数值空间分布的差异程度表现出来的,而与测量方向无关。有的储层参数为矢量(如渗透率),其数值测量涉及方向问题,即在同一测量单元内,沿三维空间任一方向测量,其数值大小不等,如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差别。因此,具有矢量性质的储层参数,其非均质性的表现不仅与参数值的空间分布有关,而且与测量方向有关。由此可见,矢量参数的非均质性表现得更为复杂。 二、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 1.Pettijohn (1973)的分类 Pettijohn (1973)对河流沉积储层按非均质性规模的大小提出了一个由大到小的非均质性分类谱图,划分了五种规模的储层非均质性(图6—1),即层系规模(100m级)、砂体规模(10m级)、层理规模(1~10m级)、纹层规模(10~100mm级)、孔隙规模(10~100μm级)。 2.Weber (1986)的分类 Weber(1986)根据Pettijohn 的思路,也提出了一种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体系(图6-2)。但在他的分类中,不仅考虑储层非均质性的规模,同时考虑了非均质性对流体渗流的影响。他将储层非均质性分为七类: (1)封闭、半封闭、未封闭断层

宝石包裹体总结

宝石包裹体总结 红宝石产地特征,显微镜的几种照明方式,常见合成方法的包体特征,宝石包裹体的意义 第一章 1.矿物包裹体与宝石包裹体的概念及研究异同? (1)矿物包裹体:是指矿物在生长过程中由封闭系统组成的单相或多相体系的包裹体。(2)宝石包裹体:在宝石内部与主体宝石在成分、结构、晶轴方位或物性上存在差异的内含物质及生长现象,还包括与内部结构有关的表面特征等。宝石包裹体影响了宝石整体的均匀性。(3)异同:矿物包裹体是可以有损研究,超显微(x千、万倍),研究成因,指导找矿。宝石包裹体是基本无损研究,光学显微(10-80x),鉴定、质量评价、成因等。2、包裹体有哪几类分类方法,并简述其类别 (1)按形成的先后顺序:原生、同生、后生(2)按物态分类:固体包裹体、流体包裹体(3)根据包裹体本身的特征:物质型包裹体、结构型包裹体、颜色型包裹体(4)按包裹体的大小及可见程度:宏观包裹体、显微包裹体、超显微包裹体(5)按包裹体的组成是否为有机物:有机包裹体、无机包裹体(6)按包

裹体源区:地内包裹体、地外包裹体(7)按包裹体的形成方式:天然包裹体、合成包裹体(8)按是否具有指示宝石种属意义:一般包裹体、特征包裹体等。 3、举例说明原生、同生、后生包裹体的定义及如何区分? 原生包裹体:在主宝石矿物的生长过程中所捕获的包裹体,它比宝石形成早,在主宝石形成前就已形成,在宝石包裹体中主要指固态包裹体。同生包裹体:在主宝石矿物结晶过程中与主宝石同时生长形成的包裹体。主要指流体和熔体包体以及宝石中的生长结构和现象,也可以是固相以及出溶体。后生包裹体:也称次生包裹体,是指主宝石矿物结晶以后发生微裂隙,宝石周围的物质沿裂隙贯入到宝石中形成的包裹体。为裂隙充填的包裹体。根据裂隙的愈合程度分为未愈合、部分愈合和完全愈合次生包裹体。与主晶介质无关,而代表后期的某一次应力作用的介质。假次生与次生包裹体的主要判别依据:观察这两类包裹体的分布,假次生包裹体在主体宝石晶体的表面没有开口,而后成包裹体在主体宝石晶体的表面可观察到开口。 6、主晶、容晶、正晶、负晶、幻晶的定义 主晶:也叫寄主晶体或宿主晶体,一般特指可包裹其它物质的主体晶体。容晶:也叫客体,一般特指被包裹的矿物晶体。正晶:是指宝石晶体内包裹的具有完整晶体形态的固体矿物晶体包裹体。负晶:是指包裹体的外部形态与主体宝石的晶体形态相

(完整版)油气成藏地质学作业

第一章研究内容 1、油气成藏地质学的内涵及其在石油地质学中的位置 答:成藏研究涵盖的内容很多,包括基本的成藏条件或要素、成藏年代、成藏动力(运聚动力)、油气藏分布规律或富集规律等。 赵靖舟将从事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方面的研究称为“油气成藏地质学”(简称成藏地质学),认为它应是石油地质学中与石油构造地质学、有机地球化学、储层地质学、开发地质学等相并列的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2、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答: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静态的成藏要素、动态的成藏作用和最终的成藏结果,涉及生、运、聚、保等影响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各个方面,但重点是运、聚、保。其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5个方面: 1)成藏要素或成藏条件的研究。包括生、储、盖、圈等基本成藏要素的研究和评价,重点是诸成藏要素耦合关系或配置关系的研究,目的为区域评价提供依据。 2)成藏年代学研究。主要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现代成藏年代学实验分析技术与地质综合分析方法,尽可能精确地确定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时间,恢复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历史。3)成藏地球化学研究。采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利用各种油气地球化学信息,研究油气运移的时间(成藏年代学)和方向(运移地球化学),分析油气藏的非均质性及其成因。 4)成藏动力学研究。重点研究油气运移聚集的动力学特点,划分成藏动力学系统,恢复成藏过程,重建成藏历史,搞清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式。 5)油气藏分布规律及评价预测。这是成藏地质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它是在前述几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规律,进行资源评价和油气田分布预测,从而为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在盆地早期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地质学研究的重点是基本成藏条件的评价研究与含油气系统划分。 在含油气系统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研究的重点是运聚动力学、输导体系的研究、成藏动力系统划分、已发现油气藏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研究,以及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 在成藏动力系统的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地质学的研究重点油气藏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研究以及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等。 3、成藏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1)最大限度地获去资料,以得到尽可能丰富的地质信息。 2)信息分类与分析——变杂乱为有序,去伪存真,突出主要矛盾。 3)确定成藏时间,分析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式,总结分布规律。 4)评价勘探潜力,进行区带评价,预测有利目标。 高素质的石油地质科学地质工作者须备的基本素质: ①1知识+4种能力+2种意识②扎实的背景知识 ③细致的观察能力④全面准确的信息识别能力丰富的想象力⑤周密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⑥强烈的创造意识 ⑦强烈的找油意识 第二章油气成藏地球化学 成藏地球化学研究内容 1)油藏中流体和矿物的相互作用 2)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形成机理 3)探索油气运移、充注、聚集历史与成藏机制

宝石包裹体

宝石内含物 宝石中的内含物是在宝石生长的环境中形成的,可以反映宝石的成因,在宝石的鉴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区分天然与合成、优化处理宝石的重要特征。 第一节内含物的定义 内含物是指宝石在形成过程中,由于自身和外部因素所造成的、形成于宝石内部的特征,也可称为内部特征。宝石内含物和矿物包裹体的概念存在一定的差异: 1、矿物包裹体指矿物中的异相物,主要是被包裹在寄主矿物中的成矿溶液、成矿融熔体和其他矿物,并与主矿物有着相的界限的那一部分物质,地质学上也称包裹体。 2、内含物除包括上述的包裹体外,还包括影响宝石透明度的晶体生长结构,如色带、双晶纹、流纹、解理、裂隙和生长蚀象等。 3、根据内含物的物理性质,宝石中各种宝石内含物种类有: (1)固相、液相和气相物质,相当于矿物学中的包裹体。 (2)生长带、色带,主要是微小的杂质、或者化学成分的变化引起的,不属于矿物学的包裹体范围,但在宝石学研究中有重要的地位。 (3)双晶、双晶面、双晶纹或线,与晶体的晶格缺陷有关,不属于矿物学的包裹体范围,但在宝石学研究中有重要的地位。 (4)解理、裂隙和裂理属于晶体机械性的破裂,不属于矿物学的包裹体范 围,但在宝石学研究的对象。 第二节内含物的分类 宝石中的内含物,可以根据它们形成的成因、时间、相态形态以及与寄宿宿主宝石矿物的不同而进行分类。 一、原生包裹体 1、定义:包裹体在寄主宝石的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被包裹到后来形成的宝石

晶体中。 2、原生包裹体特征:固体包体,通常是各种造岩矿物,如阳起石、透闪石、云母、磷灰石、钻石、铬铁矿、锆石、金红石、透辉石、橄榄石、石榴石等。如钻石包裹橄榄石、祖母绿包裹透闪石等。 3、宝石学意义: (1)重要的产地特征:反映宝石矿床母岩的特征,例如,斯里兰卡的蓝宝石中的白云母、缅甸莫谷蓝宝石中的方解石、桂榴石中磷灰石原生包裹体,都是反映母岩特征的原生包体。 1(2)指示宝石成因:可以作为天然宝石的鉴定特征,例如,钻石中的橄榄石包裹体、祖母绿中的透闪石包裹体。 体。 2、特征:有气、液、固态的内含物,以及生长带、色带等生长结构。例如,海蓝宝石的管状包体、尖晶石的八面体负晶、水晶中的六方双锥状气液两相包裹体、刚玉中的六方生长色带、孔雀石环带构造等均为同生包裹体或者内含物。 3、宝石学意义 (1)产地特征:反映宝石矿床的成矿作用的特征,可以作为天然宝石的鉴定特征和宝石的产地特征。例如哥伦比亚祖母绿含有典型的三相包裹体。 (2)指示宝石天然或者人工成因:例如合成红宝石中的气泡,以及玻璃中的气泡和流纹。 (3)可以形成独特的宝石品种,例如发晶。 三、后生包裹体 1、定义:形成的时间晚于寄主矿物,可因固溶体出溶作用、应力释放、机械破裂、交代作用、充填作用等形成。 2、特征:有各种出熔体、各种裂隙,具有熔融、溶蚀特征的固体包体,具有特

整理后地质学简答题

地质学: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球形成与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层各种作用、各种现象及其成因的学问。 地质作用:就是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分为内力地质作用与内力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作用于整个地壳和岩石圈,能源主要来源于地球本身的称为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表面,能源来自于地球外部称为外力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又分为:构造运动、地震地质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又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沉积岩在固结成岩的过程中主要发生下列:压实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 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力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组成物质发生了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过程。构造运动的特点:普遍性和长期性。构造运动的形式:升降运动(造陆、沿半径)、水平运动(造山、沿球体平面沿切线方向) 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其中压力可分为静压力、流体压力、定向压力。 构造运动: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称为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地壳发展史上最近一个时期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 褶皱:岩层受构造应力作用形成的连续弯曲现象。 断层:岩块沿着破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 褶皱:岩层受构造应力作用形成的连续弯曲现象。 地质构造:指由各种内、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的变形产物,具体表现为岩石的弯曲变形(塑性变形产物)和断裂变形(脆性变形产物)等。 断裂构造:指岩石所承受的应力达到或超过其破裂强度时发生破裂变形而形成的构造。 地震:是地壳快速颤动或摆动的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 地震四要素: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破坏烈度。 震源:地壳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 地震的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按震源深度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范围(0㎞~70km)中源地震,范围(70㎞~300㎞)深源地震,范围(300㎞~700㎞)。 海啸是指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所引起的巨大波浪。

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

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 一、野外样品采集和室内样品加工 1、野外样品采集 这里只叙及构造岩的显微样品的采集与制备。微观构造研究的首要工作就是野外标本的采集。构造岩主要产于脆性断层及韧性剪切带内,因此,在野外充分观察的基础上,首先就是以垂直断裂带(面)或剪切带片(麻)理走向作剖面,对构造岩作初步分带,并沿带取样。第一块样应从未变形岩石开始。取构造岩最好是定向标本。定向的方法是:将标本从露头上敲下,再放回原来位置,在标本上选取一平面,用记号笔画上水平线(利用罗盘测量),并标出其方向(一般在右侧用箭头表示),再测出倾向及倾角。其次是做好记录。记录包括:标本号、倾向及倾角、采样处片(麻)理产状、线理或断层擦线产状等,并尽可能作详细素描。 2、室内样品加工 首先是用记号笔将野外编号和定向线一一标好,再标出要切制的薄片面,然后送磨片室切制薄片。若只需切一片,破碎岩薄片一般要平行擦线、垂直断面;糜棱岩薄片则是尽量平行矿物拉伸线理、垂直片(麻)理,这样做出来的切片可直接用来判断运动方向或剪切运动指向(注意:一定要通过手标本恢复到野外产状)。糜棱岩如果要做三维有限应变测量,除平行线理、垂直面理的切片外,一般是垂直线理及面理再切一片。并常用该片做岩组测量,因为该片所切矿物数量最多,信息也最多,而组构图可以旋转到平行矿物线理的方向上。如果岩石本身矿物线理及面理不十分发育,应变测量则需作三个互为垂直的切片(根据三个切片的实际产状和测量结果用计算机拟合)。 二、显微镜下观察和冷热台下测定 1、显微镜下观察 对每个包裹体应做的观察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⑴包裹体的大小:应该注明包裹体两个或三个方向上的尺寸(以μm表示)。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有些包裹体的性质,特别是密度、形状可能随包裹体的大小有规律地变化;通常与CO2包裹体比较,水溶液包裹体很少有规则的形状。 ⑵包裹体的形状:大多数包裹体具有不规则的形状,然而如果包裹体具有诸如带晶面的形状(负晶形)、球形、椭球形和扁平形等形状时,需要注意。 ⑶气泡大小:应该在一定温度下测量气泡的直径,或是在温度超过CO2临界点时测量CO2+H2O混合包裹体中富CO2相的大小,以便随后在加热或冷却时引起包裹体的任何泄露能够鉴别出来。 ⑷体积百分数:应该记录温度超过CO2临界点(31.3℃)时(一般是+40℃)CO2+H2O 混合包裹体中富CO2相(内部相)的估计体积(或面积),其目的是计算包裹体中CO2的摩尔分数。 ⑸包裹体丰度:每平方毫米还有包裹体的个数。 ⑹包裹体的产状:包裹体岩相学和产状的研究十分重要,包裹体产在岩石什么显微构造中,它们的成因类型和成分类型。一个包裹体可以产于很多条件或环境中,简言之,包裹体可以呈单个产出,或成群产出,沿愈合裂隙(包裹体轨迹)产出,沿次颗粒边界产出,或是沿晶体各生长面产出,以及伴随着变形薄层(叶理)产出。 2、冷热台下测定 抛光的样品必须切成小片,使之符合冷热台腔的大小。切片的大小也要由包裹体的分布来确定。冷热台下测定以下几项内容。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docx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现代远程教育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 、名词解释 1、储集岩:具有孔隙空间并能储渗流体的岩石。 2、储层:凡是能够储存油气并能在其中参与渗流的岩岩层即为储层。 3、储层地质学:是研究储层成因类型、特征、形成、演化、几何形态、分布规律,还涉及储层的研究方法和描述技术以及储层评价和预测的综合性地质学科。 4、孔隙度:岩样孔隙空间体积与岩样体积之比 5、有效孔隙度:指相互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6、流动孔隙度:指在一定压差下,流体可以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7、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为某单一流体所饱和时,岩石与流体之间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能力称为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8、相渗透率:又称之为有效渗透率,指岩石孔隙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溶流体共同渗流时,岩石对每一种流体的渗透能力的量度,称之为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9、相对渗透率:岩石孔隙为多相流体饱和时,岩石对各流体的相对渗透率指的是岩石对各种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10、原始含油饱和度:油藏开发前,所测出的油层岩石孔隙空间中原有体积与岩石孔隙体积的比值称为原始含油饱和度 11、残余油饱和度:残余油是在油层内处于不可流动状态的那一部分油,其所占总孔隙体积百分数称为残余油饱和度。 12、达西定律:位时间内通过岩石截面积的液体流量与压力差和截面积的大小成正比,与液体通过岩石的长度以及液体的粘度成反比。 13、成岩作用—沉积物沉积之后转变为沉积岩直至变质作用之前,或因构造运动重新 抬升到地表遭受风化以前所发生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以及这些作用所引 起的沉积物或沉积岩的结构、构造和成分的变化。 14、同生成岩阶段:沉积物沉积后至埋藏前所发生的变化与作用时期。 15、表牛成岩阶段― 处于某一成岩阶段的弱固结或固结的碳酸盐岩、碎屑岩,因构造作用抬升至地表或近地表,受大气淡水的溶滤等作用所发生的变化与作用时期。 16、孔隙结构:是指岩石中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态、大小及其相互连通和配置的关系。 17、原牛孔隙:是岩石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孔隙,它们形成后没有遭受过溶蚀或胶结等 重大成岩作用的改造。

宝石包裹体

第5章 宝石包裹体 如果说19世纪初人们对宝石矿物中的包裹体研究仅仅出于新奇的话,那么,时值科技发展已使宝石合成技术有了长足进展的现今,许多人工宝石与天然宝石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包裹体在宝石学上的意义越来越重要,研究宝石的包裹体有助于评价宝石的质量、了解宝石的性质、判别宝石的产地和推断宝石的成因。 5.1宝石包裹体的概念 包裹体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矿物学中,不少学者对包裹体都下过定义。“包裹体是指在地质过程中矿物生成时,一些成矿溶液或岩浆(硅酸盐熔融体)被包裹在矿物晶格缺陷或旋涡中,至今与主矿物有着明显的相的界限”(卢焕章,1981)。包裹体是指“矿物形成过程中被俘获的成矿介质,被称为成矿流体的样品”(何知礼,1982)。“矿物中的包裹体广义来说是指矿物中所包含的物质,而确切地说就是矿物中由一相或多相物质组成的,并与主矿物具有相的界限的封闭系统”(李兆磷,1989)。由此可以看出,在地质学中对包裹体的认识基本上形成共识,它强调两个方面的问题:①包裹体在矿物中是一个封闭的地球化学系统;②该系统是由一相或是多相物质组成,且与主矿物具有相的界限,其物质来源可以是与主矿物无关的外来物或是相同于主矿物的成岩、成矿介质。 在矿物学中包裹体概念的基础上,宝石中包裹体的概念有所拓宽,它包括矿物学中的包裹体,即包含在宝石矿物内部的固相、液相和气相物质,即平常所说的狭义包裹体;此外宝石包裹体还指那些凡是影响宝石透明度、净度的所有缺陷,如带状结构(包括颜色分带和生成带等)、双晶、断口、解理及裂隙、与内部结构有关的表面特征,如钻石表面的结节。5.2研究包裹体的意义 宝石中所含包裹体的种类、成分、组合及其特征,可反映宝石形成时的物源、特定的地质环境和热力学条件。因而包裹体的研究对宝石的鉴定和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5.2.1宝石质量评价 一般来说,宝石中的包裹体越大,越多,降低了宝石的透明度,影响了宝石的颜色和光泽,其价格也相应降低,因此,在评价宝石时要考虑包裹体的颜色、大小、数量、位置和明亮度等。但在某些宝石中,包裹体定向排列,当按一定的切磨方式切磨时,会产生一些特殊的光学效应而使宝石更加绚丽夺目,如星光效应和猫眼效应等。 5.2.2天然和人工宝石的区别 高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宝石的不断面市,包裹体成为天然与人工宝百区别的关键所在。通常天然宝石由于形成的地质环境复杂,生成过程漫长,宝石中多少含有原生和次生的包裹体,而人工宝石的生长环境相对纯净,生长时间短暂,一般缺少包裹体,再则,合成宝石在生长容器中形成后,无意外一般也不会破裂,无外来物质加入,不会形成与破裂有关的次生包裹体。同时不同的人工晶体的生长方法可以产生不同的包裹体,如焰熔法合成的红宝石、蓝宝石中常见的弯曲生长纹和细小的珠形气泡;用熔剂法合成的蓝宝石中会出现未熔的熔剂,柑抿内壁掉落的细小铂片、籽晶等形成的包裹体。这些包裹体在天然宝石中是不会出现的。

包裹体读书笔记

包裹体知识点 1、包裹体的相及组合,各个组合反应什么? 答:固相、液相(SO 42-, CO 3 2-, HSO4-, HCO3-,HS-…)、气相(CO2、N2、CH4、H2S, C2H6, C3H8、SO2, CO, H2, O2, NH3等)。 H2O-CO2-NaCl±CH4包裹体、富H2O-NaCl溶液包裹体、富CO2的包裹体、H2O-CO2-NaCl(9%)包裹体。 CO2-CH4体系、CO2 体系、H2O-NaCl体系、简单水溶液体系、 2、名词解释 答:包裹体的分类:原生(P):与主矿物同时形成,包裹的流体可代表主矿物形成的流体和物理化学条件。常为孤立状或束状分布,有时呈平行生成带分布; 次生(S):主矿物形成之后沿矿物裂隙进入的热液在重结晶过程中被捕获,常沿愈合的裂隙分布。假次生(PS): 矿物生产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晶体发生破裂或形成蚀坑,成矿母液进入其中,经封存愈合形成的包裹体。由于晶体的继续生长,这种包裹体分布在晶体内部。沿愈合的裂隙分布但不切穿整个晶体。 初熔温度(Te): NaCl -21.2 ℃ KCl -10.7 ℃ CaCl2 -49.8 ℃ MgCl2 -33.6 ℃ NaCl-KCl -22.9 ℃ NaCl-CaCl2 -52.0 ℃ NaCl-MgCl2 -35.0 ℃ 包裹体爆裂:当温度升高包裹体达到均一后,若再继续升温,包裹体的内压急剧上升,当内压大于包裹体腔壁所能承受的压力时,包裹体发生破裂,同时发生噼啪的响声。可将发出大量响声时的温度记录下来,这个温度称之为爆裂温度。均一温度(Th): 盐度:水合物熔化温度(盐度)。相变与NaCl-H2O体系类似;回温后也有水合盐的生成;需用初熔温度确定体系性质;盐度用NaCl wt%表示。 冰点温度:最后一块冰晶熔化消失,即为测得的冰点。 子矿物:碳酸盐(方解石, 文石, 白云石)硫酸盐(硬石膏, 石膏, 重晶石…)磷酸盐、氯化物。 流体沸腾: 不混溶:流体不混溶–两个性质成分不同的流体分离-常温下油水分离- 过程: 减压和/或降温、沸腾–液态状的水转化成气相- 过程: 减压和/或加温、退变质沸腾–液态状的水转化成气相- 过程: 减压和/或降温 水合盐:

流体构造动力学及其研究现状与进展

流体构造动力学及其研究现状与进展 徐兴旺,蔡新平,王杰,张宝林,梁光河.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摘要:流体构造动力学是介于流体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之间的一个重要前沿领域,主要研究由流体的温度和压力等物理状态及其变化、流体的迁移与运动和流体与岩石矿物发生化学反应等物理与化学过程所引起的构造作用和动力学机制,研究内容涉及流体与构造的关系、流体的构造作用方式、流体构造类型与动力学成因机制。对流体构造动力学主要研究方向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回顾,介绍了流体构造动力学的一些研究进展,并指出流体是地壳运动、造山作用及岩石的褶皱和断裂等构造过程的重要参与者和组织者。 关键词:流体;构造;构造动力学;流体构造动力学。 随着流体与构造作用之间相互关系研究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地质学家意识到:流体的运动及其与围岩的相互作用也可导致岩石的破裂和变形、诱发新的构造作用,流体是一个重要的构造动力源和构造运动的发动机。为了更好地促进流体构造作用研究的深入开展,我们认为有必要确立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研究方向和分支学科,并称之为流体构造动力学。本文简要介绍了其研究内容、研究现状与进展。 1流体构造动力学概述 流体构造动力学(Tectonic Dynamics of Fluids)是介于流体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当今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其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两部分。 流体构造动力学基础理论部分主要研究由流体自身物理状态(温度、压力和运动等)和化学组分与特性(酸碱度、氧逸度和溶解度)所引起的构造作用及

其动力学过程,包括:①由流体的温度和压力等物理状态及其变化和流体的迁移与运动等物理过程所产生的构造作用和动力学过程;②由于流体化学组分的加入导致岩石矿物物理性质的变化和流体与岩石矿物发.生化学作用等所引起的构造作用和动力学过程。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流体与构造的关系、流体的构造作用方式、流体构造类型与动力学成因机制。 流体构造动力学应用研究指应用流体构造动力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解决生产和生活所面临的难题。目前应用较多的领域是石油井下开采、隐伏矿床(含油气)定位预测与地震滑坡等灾害预测。石油井下开采过程所采用的水压致裂榨油技术就是根据流体液压致裂理论开展的。 流体构造动力学的研究工作从流体与岩石矿物相互作用过程所形成和保存于岩石矿物中的形变相变形迹的研究着手,划分形变相变形迹的类型、序次,研究形变相变形迹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组构特征,借助于先进的测试分析手段研究形变相变形迹中的物理化学信息,进而反演流体的运动及其与岩石矿物相互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动力学过程。 2流体与构造的关系 构造与流体的相互作用是非常复杂和多方面的。岩石矿物的压溶作用和物质再沉淀过程及其对变形的影响就是构造与流体相互作用的典型例子。由压力作用造成矿物接触界面附近物质溶解的压溶作用(pressure solution)是岩石形变相变的重要过程[1],被溶解的物质在岩石-流体系统中通过颗粒边界通道发生扩散迁移[2,3],压溶作用及物质的再沉淀过程被认为是地壳变形的一种重要的流变机制[4,5], 称为压溶流变(pressu re-solution creep)或溶解迁移流变(solution-transfer creep)。Shimizu[6]给出了石英矿物中压溶流变的动力学模型,他的计算结果显示,温度在150℃、250℃和350℃时石英质岩石处于变质状态下压溶流变的应变速率分别为每秒10-9~13、10-8~11和10-7~11。

天然宝石及人工合成宝石中包裹体研究

天然宝石及人工合成宝石中包裹体研究①α 李兆麟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广州,510275) 摘 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矿物材料研究已成为一个重要方向。宝石合成近10年来取得了不少成绩,如蓝宝石、祖母绿、红宝石、钻石、紫水晶等,合成宝石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因此,给宝石鉴定带来了一定困难。矿物中包裹体的特征可以作为宝石鉴定的一种重要手段。深入研究天然宝石中包裹体的特征可以区分它的产地,因不同地区的某种宝石具不同的成矿物质来源及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故矿物中包裹体相的组分及相比例等特征亦各异;并对人工合成宝石提供信息。研究中选择了不同地区的蓝宝石(泰国、澳洲),对人工合成星光蓝宝石、天然海蓝宝石(幕阜山、哀牢山)及人工合成祖母绿矿物中的包裹体进行了研究对比。 关键词 蓝宝石及海蓝宝石 合成宝石 矿物中包裹体 分类号 P619.28 1 蓝宝石矿物中包裹体特征 泰国蓝宝石样品晶体呈腰鼓状,半透明,灰蓝色,大小为1.7c m×0.7c m×0.6c m,晶体部分混浊,晶体中(1121),(1123),(0112)晶面发育,晶面有溶蚀现象。澳洲蓝宝石样品扁平粒状, 蓝色,透明,晶体裂纹较多,大小为1.3c m×1. 2c m×0.5c m。人造星光蓝宝石半透明,晶体呈椭圆形,蓝色,表面光滑,有星光效应,大小为 0.7c m×0.4c m。 1.1 天然蓝宝石中包裹体特征 所研究的泰国及澳洲蓝宝石中均发现有不同类型的熔融包裹体,按数量前者多于后者,据包裹体相态特征可分为固体包裹体、二相熔融包裹体、三相、多相熔融包裹体及熔融2流体包裹体。在成因类型上有原生包裹体、假次生包裹体及次生包裹体。 1.1.1 固体包裹体 在泰国蓝宝石中存在较多固体包裹体,经镜下鉴定有刚玉、金红石、尖晶石、榍石、钛铁矿、锆石、绿帘石、磁铁矿及褐铁矿等矿物。在澳洲蓝宝石中则相对较少,含刚玉、榍石、尖晶石、褐帘石等。这些固体矿物先于蓝宝石结晶,在蓝宝石结晶时以机械方式捕获。大部分具结晶形态,少部分为不规则状晶体或非晶质硅酸盐。在泰国蓝宝石中发现较多刚玉固体矿物,呈六边形、椭圆或不规则状,大小为50Λm×50Λm~250Λm ×250Λm。单偏光下无色透明,正交偏光下干涉色高,部分晶体具色晕,经电镜能谱分析主要为A l2O3(图版 21)。在个别刚玉固体包裹体中还发现二相熔融包裹体(C si+V),此外还发现个别红 ? 7 2 ? 第2卷 第1期2000年 3月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Journal of Gem s and Gemmo logy V o l.2 N o.1 M ar. 2000 α 收稿日期:1999212229 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 o:49673189)及教育部博士学科点科研基金(批准号:98055807)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李兆麟,男,1932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地球化学专业,国际矿物学协会(I M A)矿物包裹体专业委员会副主席,主要从事地球化学研究与教学工作。

储层地质学试题

《储层地质学》期中测验答案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每选对一个1分,选错一个倒扣1分): 1、以下有关储层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油、气、水)的岩层 B、油气勘探和开发的直接目的层 C、油气藏的核心 D、决定储能和产能,是勘探和开发方案的依据 2、储层研究的方向或趋势是: A、从宏观向微观方向发展 B、从定性向定量方向发展 C、从单学科向多学科一体化综合性研究发展 D、从大量的手工分析向依靠储层综合研究软件进行研究 3、广义的孔隙又称空隙,以下有关空隙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空隙是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所充填的空间 B、空隙包括狭义的孔隙、洞穴和裂缝 C、空隙是岩石中固体颗粒所围限的空间部分 D、原始空隙大小主要与颗粒的分选有关,而与颗粒大小无关 4、在储层原始状态,空隙充填物可以有以下几种充填方式: A、孔隙充填式, B、孔隙衬边式, C、孔隙桥塞式, D、自生加大式 5、原生孔隙发育带主要处于: A、早成岩A期, B、早成岩B期, C、中成岩A期, D、中成岩B期, E、晚成岩期 6、次生孔隙最发育时期为: A、早成岩A期, B、早成岩B期, C、中成岩A期, D、中成岩B期, E、晚成岩期 8、储层变得非常致密,基质孔隙很低,主要发育深层裂缝,储层为干气层,这是哪个时期: A、早成岩A期, B、早成岩B期, C、中成岩A期, D、中成岩B期, E、晚成岩期 9、近地表水流体作用带包括: A、淡水渗流带, B、淡水潜流带, C、海水潜流带, D、深层潜流带, E、混合水作用带 二、填空题(每空1分): 1、空隙按大小可划分为: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微毛细管孔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