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视眼:你看世界的方式,就是世界看你的方式

物理视眼:你看世界的方式,就是世界看你的方式
物理视眼:你看世界的方式,就是世界看你的方式

你看世界的方式,就是世界看你的方式

——灵遁者

你看世界的方式,就是世界看你的方式。这是一句唯心的话,因为更多时候,不论你怎么看世界,世界就是那个样子。但这就是人与其他物的区别,我强化本我的地位,就希望你能固守本我。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你觉得世界是美丽的,世界才是美丽的;你觉得世界是悲惨的,你就是悲惨的;你觉得世界是公平的,世界就是公平的……我们看世界的方式,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当你看完我的科普三部曲《变化》,《见微知著》,《探索生命》之后,从来没有提出质疑,那么你肯定没有理会到我的意图。我就是要让你去质疑的。带有批判性和发问性的去读。

我没有去过台湾,没有去过外国,我大多数时间在宅着,宅着不是闲着。我很高兴,能通过网络认识你们,我的文字你们喜欢,是我的荣幸。最近开始,我慢慢意识到了,如果我写的不好,对不起读者。而之前,我更倾向于对不起自己,从未考虑读者。

但随着时间推移,我发现一个问题,读者是否有能力进行批判性和发问性阅读,对其中每一个观点,都能进行剖析。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自身学术能力的局限,了解世界的局限,以及时代的局限,我们总是特别容易对事物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而不加辨别,甚至被这种观念禁锢而不自知。

殊不知,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从一次次颠覆建立起来的,而颠覆需要的是批判性精神。我做的工作,不是批判性的,因为我不是专业人士。我清楚的知道,我的知识也是从书本和网络得来,我没有做调查和物理实验,所以我由此而提出批判和推出推理的结果,本身有很大的事实瑕疵。

我从不质疑读者,我认为读者永远比作者聪明,因为读者是一个群体。但我上面说了,我开始质疑读者是否具有批判性阅读的能力和修养。你看世界的方式,永远不要单一,永远不要以情入主,否则你很难看到事件和世界的本质。这句话就要求你,不要去畏惧一个名人大家,对知识进行无畏的批判和探索,是求知者的品质。

就上面这一句话,所包含的内容,你如何理解的?所谓不要单一,就是永远不要限制在自己的格局里,要有开放性的认识。因为你认为的,可能不是知识,而是过时的知识,是偏见。就好像300多年前,科学家都坚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而不要以情为主的去看待一个理论和观点,是在告诉你,如何客观和公正的去认识这个理论和观点。拿我自己举一个例子,你去百度搜,很多人提问:“灵遁者是民科吗?”

其实这就是一种以情为主的开始,我先要知道灵遁者是否是民科,然后再对他的作品,进行评价。但民科本身就是一种评价。真正的智者,会先删去煽情的音乐和背景,去看到更真实的内容。而群体性先入为主,往往是可怕的。拿个人崇拜来讲,历史上此类事件数不胜数。凡是谁说的都是正确的,凡是谁做的都是好的。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就是丧失了批判性思维的人。

就好比支持牛顿的人,以牛顿为上帝。对于敢于怀疑牛顿的人,他们就攻击。这就是光的微粒说,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原因。每一个现在被称为伟大的物理学家的人,你去看看他的研究成果。肯定是具有颠覆性的。也就他必须对权威发起批

判性认识。

托马斯杨批判了牛顿的微粒说;爱因斯坦批判了牛顿的时空观;杨振宁和李政道批判了对称守恒原理。当然,专业训练,科班出身的研究人员,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比民科靠谱。因为民科缺乏系统性的认识,就难以提出批判性的认识,很多民科的认识都是偏安一隅,固执己见。当我承认自己是民科的时候,我其实就不会坚持我的观点和推理是对的。我多次说,我写的其实不是科普书,是哲理书,是告诉你如何去想象,如何去反问,如何去思考。

现在我们所学习的物理学的基础的定义,都是无懈可击吗?你想过这个问题没有?2015年我们才观测到引力波,前几天我又看一个新闻,说发现了新的第三种五夸克粒子。新结果有望进一步揭示夸克理论的诸多奥秘。还看《自然》发表了两篇以曹原为第一作者的石墨烯重磅论文。曹原发现当两层平行石墨烯堆成约1.1°的微妙角度,就会产生神奇的超导效应,而他也成为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该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最年轻的中国学者。

所以新的发现,一定会一直冲击着旧的认识和定义。所以此篇文章的目的,不是告诉你世界是什么,我将试着告诉你,我如何看世界。我的批判性思维,远远不足,这是知识储备局限。但你可以用我的方法,来批判我,来批判教课书。提出你的问题,试着解决你提出的问题。这样去做,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首先有一个大的前提,人是永远给自己希望的。所以我一直在书中强调,世界是确定的,可以认识。如果世界都是不确定的,那么没有逻辑可言。但我们清

楚世界是矛盾的,就像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所揭示的那样。但是别忘了,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推理是严密的数学逻辑推理。严密的逻辑推理,告诉我们世界是矛盾的,有时候不能证明真伪。不能证明真伪,不代表世界是不确定的,世界是无理的。

你只有承认这个观点,你才能坚定的向前走。不然你一定不坚定,很容易就放弃。放弃是一种选择,而提到选择,就引出了本章的核心。如何选择?选择是意识博弈的结果。你的问题是什么?你的观点是什么?你的论据是什么?最后结论是什么?这些问号后面的内容都清晰了,你才能做出客观而正确的选择。

而要发问的第一步是要提出怀疑,每一个伟大科学家都是这么做的。那么该怎么去怀疑呢?我说两个点,第一个是去怀疑不符合事实的事情。以太理论的认识过程,就是最好的例子。以太的存在无法被实验证实,那我为什么要坚持它存在呢?爱因斯坦这样问自己,于是他果断否定这个当时都被认可的理论。第二个是去怀疑不可想象的事情。这是一句逻辑哲学语言,由逻辑导出的。他的原作者不是我,是维特根斯坦。我是根据他所说的:“对于可说的,我们说;对于不可说的,我们保持沉默。”这句话来领悟到的。我可以把这个运用到判断事物是否靠谱上来。

那么什么是可以想象的,什么是不可以想象的。比如说光速,光速就是可以想象的,因为速度是存在的。所以超光速也是可以想象的。可以想象的,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但不能想象的,往往都是错误的。你不能想象没有世界的你,你也不能想象没有宇宙的你。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相信宇宙是无限的,从始到终一直存在,比相信宇宙是有限的,大爆炸产生的靠谱多了。这是从哲理角度推导的,不是实验证明。因为你无法想象,原来没有宇宙或者宇宙是死寂的,然后突然大爆炸就产生了宇宙。那么我再问你,你还举例说出不能想象的事物吗?

你不能光看我写的,你得多问自己,看看你看了之后,你能想出什么。就我上面所说的两个点,你也可以批判。你可以说,有三个点。但第三个点,是什么呢?你必须在脑海中明确。

在《变化》一书中,我提出好几个质疑。其中有一个质疑是质疑时空弯曲能产生引力。我不赞同这个观点,就是因为时空弯曲可以产生引力这个事情,是不可想象。你脑海中怎么想,都没有画面感。现在教学用的那种铁球放在弹性床上的图像展示,是表象。

OK,看到这里,你应该歇歇了。上面的内容,其实很多。但接下来的内容,是一个被忽视的点。当我把问题问出来的时候,这个忽视的点,你才会注意到。

我们是怎么认识世界的?你会怎么回答?相信大多数人的回答是这样的:靠的是知识和思维。可是知识是由文字为基础构造的,思维是由文字语言为基础表述的。那么我们忽略的点是什么呢?那就是语言和文字的靠谱性。

你看物理世界有那么多定律,定义。倘若定义本身存在文字性的不准确,那么理解自然要大大折扣,认识肯定也会受到影响。这是我近期在阅读物理文章中的一个思考。我会在下面的文章中,为大家举例的。你先自己能否举一个例子出来。不过我先说明一点,语言哲学的障碍,是人类发展中约定成俗的,所以基本具有不可逆性。也就是说,如果有不精确的地方,很多时候,我们也无法避免。就是,我们自己并不知道,我们已经受了这种不精确定义的影响了。

《教父》里有一句经典台词,“那些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这句话很好,但有瑕疵,因为看透事物本质需要一个过程。就好比爱因斯坦这么聪明的人,从狭义相对论

到广义相对论,他走了10年时间。他的聪明和勤奋都是公认的。所以此台词改为:“那些想拼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总是在浪费时间不去探索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我上面写了大概3千字,核心就是两个:批判性思维,理论文字的精确定义。所以下文也会围绕这两个核心来写。

先是批判,就拿我自己写的这本《变化》来说吧。我自己就批判过自己。此书第十一章《追踪移动的时空》,就是很弱智的文章。我们说一个观点成立,得看这个观点有什么支撑。大概要符合以下的步骤。

1、什么是前提假设和结论。

2、什么是逻辑上严密(logically valid)的观点。

3、什么是逻辑上可靠(logically sound)的观点。

4、该观点成立的前提下,可衍生出何种逻辑推论。

显然我在这篇文章得出的结论,没有严密和可靠的支撑。所以结论自然不靠谱。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其实是因为当初看未解之谜之类的书籍,看到过很多离奇失踪又重现其他的地方的报道。那我就问了:“这是为什么呢?”我要怎么解释这种情况的。

但大家要知道,我书中的例子,来源于报道和网络。这些报道可靠不可靠无法得知。就好像UFO事件的报道,时间,地点,人物都很清楚。所以我是假设

这些报道是可靠的,经历人的陈述是事实。那么该如何理解这些神奇的现象?

很多孩子,甚至会被这样的故事和报道吓着,我就曾经看了,经常脑子里面想。所以我以一个可以想象答案,来回答了。就是时空是可以变的,看似稳定的时空有交汇口或者风口,而且是流动的。流动又是不可测的,至少现在是,所以就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玄空”。确实很幼稚,想完这些就想删除这一章,但没有这么做。

有一个可以想象的答案,比没有答案,或者有神秘吓人的答案,肯定是好的。对于孩子,对于寻求答案的人,总是一种启发和希望。

就在刚才,有一个网友微信问我一个问题:他说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他觉得有道理。如果科学发展到极致,就能掌握世界上所有的物质规律。可是却解释不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世界为什么存在?

我回答他:世界为什么存在,答案无解。因为世界为什么存在的答案,在世界之外。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揭示了在一个系统内对这个系统真伪的判断,永远是矛盾的。

然后他又问:“那么对于科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你赞同吗?或说说你的观点。”

我只能回答他:神学对世界为什么存在也无解。不过无解意味着永恒的神秘。所以相信神学,其实是我们相信神秘。

但就像我说的,有答案对于人类而言,总是一种安慰。没有答案的话,问题就会成为我们心头的梗。

但其实第十一章,对于整本书而言,并不重要。但我从不否认第十一章是幼稚的,不靠谱的。只是一种可以想象的推理。

本书最开始,最重要的一个观点,是关于惯性的——惯性的定义以及惯性定律的定义。我为什么对此定义做新的修改。很简单,现在的定义,还在沿用当年牛顿的表述。而现在的物理学,尤其相对论的的发展,是当时牛顿没有看到的。所以新的定义就产生了。

新的惯性定义是这样的:在引力场中,物体具有保持当下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为什么做这个修改,因为初高中课本,并没有给出惯性的产生原因!我们也从来没有问过,只是说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我当时问老师,老师回答是固有属性,那就是本来就有的,没有为什么。但我们知道任何现象和作用应该有一个原因的。

惯性概念是物理学的根基,无论是牛顿理论,还是爱因斯坦理论,都与此理论相关,以此理论为根基确立的。我显然不是第一个思考此问题的人,马赫应该是第一个人。马赫原理就是为了解释惯性是怎么产生的。那么惯性是如何产生的,就不是一个无聊的问题。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就受益于马赫观点的启发。其中马赫关于惯性产生的原因主要就是一句话:一个质点的惯性是该质点与宇宙中所有其它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

但该观点,有一个致命的伤,那就是超距传播。违背光速不变原理。

结合现在的观测和实验。我自然而然的就把惯性的定义写成:在引力场中,物体具有保持当下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这样的好处,就是给出了惯性产生的原因——引力场。但大家记住,引力场目前还是处于理论阶段。但目前没有比这个更靠谱的修改了。引力,引力波已经是事实,被实验所证明的。现在的物理学理论对于引力场的存在,也持乐

观态度。

这样既给出了惯性产生的原因,又避免了超距作用的冲突。还是具有相对论性的定义。也和牛顿定义不冲突,为什么我不敢写出来呢?所以这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

但就改动了几个字,你细细思考,整理物理学理论就要发生很大的变动。尽管我知识有限,我还是努力去学习并且做出了一系列的修改。至少观点的论据在现在看来,是乐观的,复合历史理论以及现有理论的实验。首先要改的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根据新的惯性定义,牛顿第一定律应该是这样的:在引力场中,物体所受外力为零的时候,总保持当下运动状态的运动,叫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为后续定律准备了概念并定性阐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特别地,第一定律中所述的“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和第二定律中的物体所受外力矢量和为零(合力为零)这一运动状态不同,不能把第一定律当成第

二定律在时的特殊情况,因为肯定导出加速度,但的运动

只能由第一定律本身彻底阐明其为惯性运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第一定律是完全独立的基本定律,用其解决的问题,别的任何规律都无法解决,第二、第三定律根本不能取代第一定律。

这样修改的好处,我在前面章节中说的明白,就是可以避免循环论证。因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不受力的物体和永远保持直线和静止状态,不能同时获得或成立。

而修改后的定义,没有这个麻烦。所以我认为是值得大胆写出来的。

但这之后,你会发现,你需要更加大胆。直接去说明——惯性产生的本质是引力。引力才是惯性的源泉!除了上面的论述,最直接支撑点就是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严格相等。就是我们不能认为这是一种偶然。

现在我问你,看到这里,你对此观点,要做出什么怎样的批判?

直到你看到此书最后几章的时候,你会发现,如果你同意我前面的改动和理

论。那么将推出一个看似荒谬至极的理论——万物都以光速在“运动”!

你没有看错!就是这样的。当你把引力,引力场作为惯性源泉的时候,这个推论就是必然的。因为你要问自己惯性作用产生的速度是多少?然后你前面的限定词是“引力场”,“相对论”,那么自然而然惯性作用的速度就是光速。

我一开始想到这个点的时候,我不知道该高兴,还是不该高兴。感觉很神奇,我站立来,在我房间里走,走过来,走过去,来回大概走了半小时吧。其实这就是你们应该批判的,这也是我自己要批判我自己的。

就这个问题,我高兴,也不高兴。可是后来我又相通了。有这个推论,并不荒谬。我们为什么不承认任何物体都是以“光速”运行的呢?初中课本是怎么教的,我难道忘了吗?一个参考系就解决了问题!

有句诗是这样写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我们坐着一天也能走“八万里”。那么我们坐着,如何能让速度达到光速。很简单了,以在真空中传播的电磁波为参考物。

这么解释吧。马路旁站着一个人,你驾驶一辆高速行驶的车。你以你的车为参考物,你是静止的;你以马路旁的人为参照物,你是运动的。同样马路旁站着的人,以你参考物,他是运动的。而你驾驶的这辆车是以光速运动,那么他以你为参照物就是光速运动。而电磁波,电磁辐射无处不在,我们以光速为参考物,我们的运动速度,就是光速。而光速是存在的,是现实!那么惯性作用的速度是光速,任何物体时时刻刻以光速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就不是荒谬的。是理论上和现实中都可以行的通的。

因为相对论揭示了空间是平权的,光速又是不变的。我们在任何参考系中所得到的规律是一致的。

有过读者问我:“为什么你认为空间弯曲产生引力的说法不靠谱。”

原因很简单,空间是可以弯曲,但空间弯曲产生引力不可想象。我们可以想象引力作用使得空间弯曲,但不能想象空间弯曲产生引力。你仔细去想象,根本没有画面感。我们不是以空间弯曲来计算计算引力的。引力的本质以空间性质为源,比空间弯曲更靠谱。详细论述可以回到前文去看,在此不细论。

最后来分析一下关于精确性定义的重要性。如果物理学是“心理学”,那么定义可能就不那么严格,因为心理学有很多定义,但大家知道心理学大概是什么样子。可是物理学不一样,稍有不精确性,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张量这个概念的定义,必须要有严格的语境和环境,否则理解就会出现偏差。张量这个概念的发展,还是在相对论建立起来之后,才被更加广泛的使用的。“张量是一个可用来表示在一些矢量、标量和其他张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的多线性函数。”各位,你就看这一句话,就知道张量这个概念不好理解。关键它的定义也好像不好理解。我专门介绍过,但其实对于没有高等数学基础的我来说,我的介绍是照猫画虎,我自己理解,都困难。

而且关于张量,还有张量密度,极化张量,曲率张量,能动张量……所以你就懂一开始把这个定义的很准确对于学习有多重要了吧。

爱因斯坦场方程为什么难理解,为什么难以得到一个确切的解。就是因为爱因斯坦场方程是一个有10个未知张量的2阶偏微分方程组。可是你会问了不用张量不行吗?怎么还把问题复杂化了呢?是张量分析具有协变性,而这是广义协变性的基本要求。

再比如上面提到的惯性的定义,教科书中的定义,我们可以想象。但只知道结果不知道原因。修改的定义,我们知道了原因,也知道了结果。对于理解而言,

更加清晰和透彻了。

再比如还有磁场,电磁,电磁场的定义,都很明确。但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些定义的基础是什么?高中学习这块知识的时候,我就感觉有些费解。现在我终于懂了,当时在费解什么。只是说,当时费解的东西很多,没有看到本质问题。现在很明了,这些概念的定义的基础是电荷!

电荷的定义是这样的:在电磁学里,电荷(Electric charge)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称带有电荷的物质为“带电物质”。两个带电物质之间会互相施加作用力于对方,也会感受到对方施加的作用力,所涉及的作用力遵守库仑定律。

大家注意,第一句话很重要——电荷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思考这句话都痴迷了。这个定义确实有矛盾之处,但我们又无能力做出相应的修改。就是我没有找到像修改惯性定义那样,去修改电荷定义的支撑点。因为我试了几次,我发现修改反而会带来更大的困惑。所以我在介绍电荷这一章里,没有对电荷做任何与现在定义不同的修改。

我跟大家来说说矛盾之处在哪?大家记住,电荷是一种物质性质。这句话一个字都不能少。比如表述成电荷是一种性质,就不对了!因为性质不是物质,也没有量!而我们学习的过程中,都知道电荷量,元电荷,电荷运动,电荷具有量子性……甚至我们经常说失去几个电荷,得到几个电荷……这下你明白了吗?

性质是没有个数的,也不可能具备量子性,更不会运动。但如果加上“物质性质”这个词,就不一样了。也就是电荷是无法脱离物质单独存在,电荷不是物质,再次强调,电荷本身不是物质!也就是说电荷不是粒子!所以我们通常说失去几个电荷,只是一种为了理解和使用方便,采用的表述方式。但很多同学,用着用着,就真的认为电荷是粒子了。从而就可能越学越懵,越来越走的困难。而他自己并不清楚,可能就是这些很小的原因造成的。

那么有的同学就问了:“既然电荷不是物质,那么为什么说电场,磁场,电磁场这些都是物质场,难道无物质的东西,还能产生有物质的东西?这不是无中

生有吗?”

各位,这个时候就要强调了,定义的准确性是多么重要啊。电荷是物质的性质。物质两个字千万不能丢,电荷和物质无法分离!也就是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物质的这种性质【电荷】产生了电场,磁场,电磁场等物质场。还是物质产生物质,不是无中生有!

好像去年,我记得有一个学生,民科。声称电荷不存在,那篇文章我也看了。显然电荷不存在,所带来的理论困惑会更多。而且电荷理论符合现在的各种实验检验,所以它必须存在。

我原来想过把电荷看作一种“寄生”于物质的虚粒子。但就像我前面说的,这样带来的困惑更多了。也想过把电荷看作是“声子”一类的概念,但声子是人造概念,本身不存在。所以这样还是不利于想象。我这样是制造疑惑,不是解决疑惑。所以没有敢动这个,后来也不敢想了。主要还是没有能力。

不过如果你想对电荷理论有修改,一定是在承认电荷存在的情况下的修改。即去回答物质的这种性质,是如何产生的?只有这个方向,你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么电磁场,电场,磁场的概念,就可能会有新的改动。新的改动就是新的定义,新的定义,一定是要对我们有利的。

人类总是在一直进步的,就像关于光的定义。通过光的测量史就可以发现。定义的精确度,是随着时间改进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就写这么多吧。我发现我最近很长时间,没有再写科普文章了。确实我认识到了自己没有能力写了。也写不出什么了。专业的事情,还是需要专业的人。这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国家花大力气培养的高材生,确实比民科要靠谱。而我这些观点,恰恰是民科观点。就像我开始说的,我做的不是科普,我在传播一种思

维理念。

人生没有如果,如果是一个残忍的词汇。就像好多人问我,你那么爱好物理,怎么就没有学这个专业。我只能说我叛逆,没好好学……但人生没有如果。就像我根据臧克家的诗歌,改了一首属于自己的诗歌。今天分享给大家。

臧克家原文这样写道:

烙印

——臧克家

生怕回头向过去望,

我狡猾地说"人生是个谎",

痛苦在我心上打个印烙,

刻刻警醒我这是在生活。

我不住的抚摩这印烙,

忽然红光上灼起了毒火,

火花里迸出一串歌声,

件件唱着生命的不幸。

我从不把悲痛向人诉说,

我知道那是一个罪过,

混沌的活着什么也不觉,

既然是迷就不该把底点破。

我嚼着苦汁营生,

像一条吃巴豆的虫,

把个心提在半空,

连呼吸都觉得沉重。

我读了这首诗歌,这样写道:

这也是烙印

——灵遁者

生怕回头向过去望

但我不说人生是个谎

痛苦在我心上打个烙印

刻刻提醒我这是生活

我也不住抚摸这烙印

突然这烙印中钻出了绿芽

唱着生命的奇迹

我把悲痛向人诉说,

因为真相应该被说出

混沌的活着什么也不觉,

既然是迷就该把谜底捅破

绿芽会越大,烙印会越小

我们是把痛苦变绿的人

不要做吃巴豆的可怜人

坚持吧,行走的烙印

每一座痛苦的山都需要长征

谜底就是——烙印会开花!!

真心的希望生活打在你身上的烙印,能开出漂亮的花朵。

摘自独立学者,科普作家,国学起名师灵遁者书籍《变化》

心理学的眼光看世界

心理学的眼光看世界 近年来,“星座决定命运”的说法在社会中流行开来,尤其是大学校园里的青年学生,对此很是热衷。如果说中、小学生对它的“迷信”多半是由于他们年龄尚小,世界观发展还不成熟的话,那么“星座迷恋”现象在大学生这一高知识群体中的流行就不能不让人产生疑问了 可以发现,各大报纸和电视媒体对此都有过相关报道。可见,社会已经越来越关心这个问题了。在一些青少年杂志上,“星座与命运”、“星座与性格”等等,已经成为了一个重大的卖点。而在大学生中,各大高校的BBS上几乎都为“星座”开辟了专版,网络正以它特有的广度、深度和速度成为“星象迷恋”现象最有力的传播者。 大学生是怎样接触到“星象学”的?为什么它可以在大学生中如此流行?它是否真的到了另 人担忧的程度?它会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什么影响?大学生是否认为这是一种现代迷信?这些问题都是本文试图去了解和探讨的。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自己是属于哪一个星座的,可见它影响范围极广,大部分人都是由大众传媒和周围人接触到“星座”的那么,可以看出,大众媒体和周围人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个人容易受所处群体的亚文化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从众心理的体现。从众是在集体影响下放弃个人意见而与大家保持一致的心理行为。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从众现象之所以发生,主要是由于集体规范压力与信息压力对个人的作用造成的。集体规范一旦形成,它就有迫使其成员去遵守的力量,集体规范的遵守与否是一个成员是否受集体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为了不被集体所排斥,个人常常在集体规范的压力面前出现从众现象。另外,从众的产生也常常与信息不详、情况不明、把握性不大有关系,这就是所谓的信息压力。青年文化的流行有从众的因素起作用。 大学生对“星座预测”的准确性并不要求,其态度主要以娱乐为主;所以,大可不必担心我们的大学生迷信此道,从而会危害社会的进步,要相信大学生的判断力。大部分学生对于“星座预测是否是一种迷信”持模糊态度。 为了能更好的了解大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迷信”的概念。有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迷信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非理性的、无根据的信念?,其外化为迷信行为”。《社会心理学辞典》中给出的迷信定义为“在缺乏充分根据的情况下持有的某种观念或信念,有些权威人士把迷信看作是人们最初企图理解解释不了的事物、解释复杂而混乱的世界的派生物;其他学者,突出的如行为主义者,认为它是人们认识不了周围世界中自己的行为和与之相继发生的事件二者间存在或不存在的因果关系的自然结果。”因此,“星座预测”这种貌似有充分根据的现象是应该属于迷信的,而且其最初的产生也是为了解释那些所谓的“超自然”现象。大学生对此之所以持一种“模糊态度”主要是因为它从西方传入中国不久,并且是以客观的观察星空为基础的,可以说是借科学做载体,同时,它又不同于我们中国一直在反对的封建迷信,因此出现判断标准的混乱(网上调查引起的一次争论也能代表很大一部分人的态度。),而青年对其他异文化、新鲜事物的好奇也导致了对这种文化的接纳和包容。 青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还没有确定下来,因此,他们会追求一些可以确定的、能给他们保证的东西,所以,他们会去相信“星座预测”星座预测中大学生最想了解的前三项依次为性格、爱情、职业。在这个问题中,选项在设计上有意把有关“科学”的选项与有关“星座预测”的选项相混杂,但被选出来的前三项都是与“星座预测”有关的,这说明“星

小学生演讲:亮眼看世界(保护眼睛)

---------------------------------------------------------------最新资料推荐------------------------------------------------------ 小学生演讲:亮眼看世界(保护眼睛)小学生演讲: 亮眼看世界(保护眼睛)小学生演讲: 亮眼看世界(保护眼睛)同学们,你们爱看书吗?爱看电影吗?爱看电视吗?爱旅游看世界吗?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看。 说到看,就离不开我们的眼睛。 眼睛是我们直接了解世界的视觉器官,没有眼睛,我们对四周的感觉将是一片黑暗。 俗语说: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那么,你对你的眼睛了解有多少呢?眼睛是人类感观中最重要的器官,大脑中大约有 80%的知识和记忆都是通过眼睛获取的。 读书认字、看图赏画、看人物、欣赏美景等都要用到眼睛。 眼睛能辨别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光线,再将这些视觉、形象转变成神经信号,传送给大脑。 由于视觉对人如此重要,所以每个人每隔一两年都应检查一次视力。 对于我们平时看书写字用眼较多的小学生而言,平时注意保护眼睛,做好每天的眼保健操更是必不可少。 1 / 5

据了解,现在小学生的近视率逐年递增。 那么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的眼睛呢?首先要讲究眼部卫生。 眼睛与外界接触,容易受各种病菌的感染,要注意平时养成不用手揉眼的好习惯,因为手上有大量的病菌,揉眼等于直接把病菌种到眼睛上。 不揉眼这个好习惯可以把红眼等传染性眼病拒之眼外。 还要注意不与别人共用毛巾等卫生用品,防止互相传染。 1、做到科学用眼,首先,读写姿势要正确: 人在读书或写字时,眼与书本保持一尺左右为最佳距离。 为此,桌和椅的高低要配套得当,高椅低桌或低椅高桌都不利于眼睛的健康。 写字时不要歪头,不要在行走、坐车或乘船途中读书、看报。 其次,读写时间要适宜: 看书、写字、绘图等用眼时间过长,容易使眼肌疲劳,导致近视。 故每读写一小时左右,应到室外远眺或体育活动 10 分钟,这是消除眼肌疲劳、防止发生近视的有效方法。 还有,光线要充足: 充足的光线是保持正常视力的重要方面,不可在过暗的光线下读书写字,如黄昏、暗室等。 夜间读写时,灯光不可过暗,亦不可晃动或刺眼。 光线应来自左前方,避免阴影遮挡视线。

两个0.1的视力不一样

两个0.1的视力不一样 一个0.1将来是弱视,另外一个是弱视,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目前这个孩子的视力是右眼因为弱视0.1,而它的左眼是1.5。怎么能变成1.5呢? 妈妈讲今年7月到医院的时候,检查。一个孩子一只眼睛是0.1,另一只眼睛是0.7.怎么过了这么长时间,孩子变成1.5了呢?而这个孩子只有5岁,5岁孩子视力的标准是加1—2个视标。0.6—0.7的视力,可是现在,这个孩子弱视也0.1,是需要调理的。 这天生下来0.1,本身还带有视神经炎。 0.7的视力本来挺好的,怎么变成1.5. 因为在我们眼睛里,有个规律叫废退用尽,好眼睛越用越好,坏眼睛因为不用会越来越差。 一般要求两个眼睛的视标不能超过两个视标,也就是说我们一个眼睛是0.8,如果另外一个眼睛 1.2,超过两个视标。将来0.8的会越来越差,1.2的会越来越好。那你好,不就挺好的。

可是不对,这个孩子只有5岁,他的最好眼睛应该是0.6、0.7,最多0.8。可是他1.5,说明他超过了他这个年龄段的发育。 也就是说5岁的孩子你到0.8就算好的,到了 1.5,说明是超前发育了。超前发育结果是什么? 很快的就会从1.5掉到1.0,掉到0.8,就变成近视眼了。 正常孩子可能15岁可鞥呢才会到 4.5或者1.2,这个孩子5岁就到了,就有可能在他六岁、7岁、8岁的时候,就会掉到1.2、1.0。最后会掉到0.1. 这就会出现两个眼睛都是0.1,一个眼睛0.1是弱视眼,一个眼睛0.1是好眼睛过度发育造成的近视变成的0.1. 这该怎么办? 目前这个孩子一个0.1,一个1.5,我们既然要调0.1的弱视眼,往上长,还要通过遮盖把1.5的视力降下去。这个也能听明白吧! 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经常在看小孩老戴个海盗贴。我们往往认为他遮盖的是坏眼

我用眼睛看世界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我用眼睛看世界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我用眼睛看世界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我用,眼睛,看世界,春姑娘,悄悄,来到,人间,她的,魔棒,太,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一年级作文中查看更多范文。 春姑娘悄悄的来到人间,挥了挥她的魔棒,太阳公公涨红了脸;天空伯伯一改往日的愁容,敞开了他博大的胸怀;花儿出了苞;小草露出了尖脑袋;熟睡的小动物们也开始追逐打闹;小河也一路欢歌而去……我赶忙睁开我的双眼,要看看这一片生机勃勃。 我用我的眼睛看世界。看美丽的花儿,仿佛看到了一张纸可爱的脸蛋。这些小脸蛋在太阳公公的呵护下,越发的漂亮。她们有红的、蓝的、紫的、白的、粉的、黄的。红的像火,蓝的像海,紫的像山,白的像纸,粉的像霞,黄的像金,真是美不胜收。

我用我眼睛看世界。看嫩嫩的小草,仿佛看到了一个个懵懵懂懂的小脑袋。她们仿佛在争相展示自己的才华。趴着的仿佛一个刚走路的宝宝,在努力探索着前方的路;竖立着的又好像站岗的卫兵一般英姿飒爽;还有随摆动着的,更是向人们炫耀她的舞姿;还有吹着头的,她可不是睡着了,她是在向人们鞠躬行礼呢! 我用我的眼睛看世界。看漂浮的白云,仿佛看到了万千生物。你看,这朵旋着像风铃;那朵又像一棵大蘑菇;这边的像只追赶的小花狗,那边的又像玩耍的小白兔;一阵风吹过,又似少女的纱裙随风舞动,偶尔还会浮出一条呼啸的长龙,让人叹为观止! 我用我的眼睛看世界,看到了一片春意盎然、斑斓多彩的世界。 啊,眼睛是多么美妙神奇,它让我览尽人间美好,而这一切也将永远留在我记忆的脑海中!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谢谢支持!

用眼睛看世界,用心去感受-1000字作文

用眼睛看世界,用心去感受-1000字作文 这是我第二次读《城南旧事》这本书了。前年,刚刚读三年级的我,在妈妈的陪伴下似懂非懂地读过这本书,读完英子童年的故事,我的心里总是有一些惦记,会馆里的秀贞、受尽虐待的妞儿、在荒草丛中认识的“小偷”、和我朝夕相处的宋妈。。。。他们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但是他们一个个从英子身边离去却再也没有回来,我心里一直牵挂着他们,总希望能有一天知道她们后来的故事,可是我一直没能找到。这个暑假我又翻开了这本书,试图从书里再寻觅这些善良而悲苦的人们的踪影和消息。 第一次读《城南旧事》的时候,我还不太懂事,但是最让我牵挂的还是秀贞和妞儿。那时候我分不清秀贞到底是不是“疯子”,因为大家都说她是疯子,她总是看到小孩子就想起她的小桂子。没想到的是这一次读完书,我仍然不能断定,我记得英子说的“其实那疯子还不就是一个梳着油松大辫子的大姑娘嘛,像张家李家的大姑娘一样!她总是倚着门墙站着,看来来往往

的过路的人”是啊,秀贞穿得干干净净就像邻家的秀大姑娘。秀贞自己也告诉英子:“人家都说我得了疯病,你说我是不是疯子,人家疯子都是满地捡东西吃,乱打人,我怎么会是疯子。”她并不伤害别人,也没有伤害英子,我想她只是太想念小桂子和她爸爸了。她只是太想和她爱的人和她的孩子在一起了。秀贞的行为确实有些和普通人不一样,但是在心里我仍然和英子一样不愿意认为她是疯子。这一次我从书里注意到在英子发烧昏迷醒来之后,英子送给秀贞他们的金镯子和手表都回到了英子和妈妈的手中,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征兆,但是我心里仍然在不停地祈祷秀贞能带着小桂子找到爸爸,祈祷他们一家人能过上幸福的日子。 在我家的旁边也有一条小巷子,巷子的一边有一排低矮的屋子,屋子里住着一些外地来打工的人。白天,他们的孩子就从家里搬一张小板凳,坐在街边玩耍。每次我经过的时候,都看到他们玩得非常开心。读完《城南旧事》,我忽然心中有了一种渴望,我真想像英子一样走过去和他们说说话,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甚至给小弟弟和小妹妹们讲个故事,可是我从来没敢和爸爸妈妈说出我的愿望。想起英子可以听秀贞说她的故事,可以和妞儿一起玩,还可以蹲在草丛里和那

世界名狗大全图片

11.jpg(22.04 KB) 2007-4-22 16:16 查理士王猎犬 美系澳洲牧羊犬 俄罗斯南部牧羊犬 斯洛伐克楚维卡犬 萨卢斯狼犬 马地犬 马略卡牧羊犬 克罗地亚牧羊犬 芬兰驯鹿犬 白色瑞士牧羊犬 路易斯安那卡他豪拉豹犬 冰岛牧羊犬 加泰罗尼亚牧羊犬 兰开夏跟脚犬 罗马尼亚米利泰克牧羊犬 罗马尼亚喀尔巴阡山脉牧 羊犬 英国牧羊犬 捷克狼犬 马雷马阿布鲁泽塞牧羊犬 波密犬太脱拉牧羊犬

12.jpg (21.39 KB) 2007-4-22 16:16 北京犬 日本跳狗 约瑟犬 ·波美拉犬·秋田犬 ·美国确架犬·波音达 ·阿富汗猎犬 拉萨狮子犬.德国牧羊犬 ·英国塞特犬 ·大丹犬 ·蝴蝶犬 ·阿富汗猎犬 ·巴赛特猎犬 ·寻血猎犬·挪威糜缇 ·猎狐犬 ·爱尔兰猎狼犬 ·沙克犬 ·英国确架犬 ·小猎兔狗 ·苏格兰牧羊犬 ·意大利灵缇犬 ·腊肠犬 ·灵缇 ·巴仙吉犬 ·比格猎犬 苏俄牧羊犬 ·罗得西亚背脊犬 ·惠比特犬 ·丹迪.丁蒙特犭更犬 ·葡萄牙水獚犬 ·斯普林格犬 ·伊比赞猎犬 ·波音达猎犬 ·意大利布拉可犬 ·金毛 矮脚硬长毛猎犬 ·拉布拉多猎犬 ·美国确架犬 ·英国确架犬 - ·巴吉度猎犬 · 威斯拉犬 ·威玛猎犬 ·可卡犬 ·雪达犬 -·爱尔兰萨特犬 ·英国塞特犬 ·万能梗 ·贝林登梗·伯德梗·斗牛犬 ·凯安梗 ·短脚长身梗 ·猎狐梗 ·波士顿梗 ·杰克拉西尔梗 ·凯利蓝梗 ·曼彻斯特梗 ·诺里奇 梗 ·史柔查梗 ·西里汉梗 ·西部高地白梗 ·卷毛比雄犬 ·波士顿梗 ·斗牛犬 犬 ·松狮犬 ·大麦町犬 · 斗牛獒犬 ·德国短毛犬 ·萨莫耶德犬 ·荷兰毛狮犬 ·西帕凯犬 ·沙皮狗 藏獒 ·宾犬 ·梅斯蒂夫哈喇犬 ·匈牙利波利犬 ·秋田犬 ·阿拉斯加雪橇犬 ·澳洲牧牛犬 ·伯恩山犬 ·弗兰德牧羊犬 ·拳师犬 ·比利时牧羊犬 ·长须牧羊犬 ·粗毛牧羊犬 ·德国笃宾犬 ·德国牧羊犬 ·古典英国牧羊犬 ·巨斯那策梗犬 · 大丹犬 ·马士提夫獒犬 ·纽芬兰犬 ·法兰德斯牧牛犬 ·大白熊犬 ·罗威纳犬 ·萨摩犬 ·喜乐蒂牧羊犬 ·西伯利亚雪橇犬 ·威尔斯柯基犬 ·布雷阿德犬 ·吉娃娃犬 查理士王小猎犬 ·沙皮狗 ·中国冠毛犬 ·蝴蝶犬 ·迷你笃宾犬 -·马尔济斯犬 - 日本仲 ·约克夏犬 ·日本狐狸犬 ·英国可卡犬 ·日本獚犬 ·查理獚犬 · 喜乐蒂牧羊犬 ·约克夏犬 ·施犬 ·巴哥犬 ·博美犬 赏 ·北京犬 ·自卫犬 ·拉萨狮子犬 -·柴犬 ·细犬 ·米格路犬 ·璜 ·贵妇犬·德国牧羊犬 ·梅斯蒂夫哈喇犬

用眼睛看美丽的世界、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

用眼睛看美丽的世界、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 自小就喜欢绘画的我,懵懵懂懂的就接触上了艺术,不管是小学、初中、高中、或者大学我对艺术的看法是非常的单纯的,不掺一丝的杂念。 上到大学我先接触到的是美学概论,它使我脑海里有了对真正美的首度认识及美的轮廓的构思,而这个学期的西方美术作品鉴赏且丰富我的艺术情操,又使我加强了对西方美术作品的更清晰的脉络的分析,虽然课程较短,但涉及到的知识面却相对较广。 在这门课程讲到后现代艺术的时候,我脑海里不断地思考一些问题,从小学开始我就是一个以美术为专业的学生,一直到现在,我对后现代艺术有这么点看法:后现代艺术不是现代艺术后新冒出来的一种“主义”或者说艺术流派。它没有像通常的“主意”或者艺术流派的一样的统一的风格,而是一种兼收并蓄、多元多样的艺术现象。简要的说来就是,后现代艺术在以下一些方面改变了现代主义本有的“天经地义”的真理,冲破了固有的艺术思维:一个方面是在现代艺术中人是宇宙的中心,天上的星星,月亮,地上的一切资源自然产物及宝藏均为人类所有的,但在后现代艺术中的这种思维被更加成熟的思维所替代了:认识宇宙,自然的一部分,只有万物和谐共处,才能是生命得以延续。这种思维从一个“唯我主义者”变更为一个“大爱和谐者”去探讨生命,以此揭示生命得以延续的奥秘,这就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特点;另外一个是在现代主义艺术特别强调个性与自我的绝对价值,已经被后现代主义自我与他人的交流哲学所取代,艺术与哲学的挂钩,突破自我孤僻的艺术创作,转现为探讨艺术、讨论艺术,使艺术之广泛在建立艺术交流过程中令观众与艺术家相符平等和谐,这是观者艺术与创造者艺术的关系的特点。这两个主要是阐述自然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显得抽象化。 而在更为具象的一些体现中有:抽象艺术和试验性的前卫艺术已经成为强弩之末,有具体形象和借用传统艺术手法的后现代艺术则越来越受欢迎,比如后现代主义的美术一般会有以下的一些特点:1、具象的形象与传统的写实方法开始流传起来;2、借用传统的题材,如神话、传说、宗教故事或经典名作来表现现代人的感受,或者用现代人的眼观来重新审视传统的艺术。联想、比喻、引用、典雅、和谐的理念有重新回到了美术中来;3、是古典主义的回归。但回归的古典艺术颇具批判性,艺术家以对旧时美好的田园牧歌、自然风光、乡村生活的怀念来批判现代社会的颓废、自恋与追求感官消费的文化。 而在这些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中,它的画派及画家比较难于把握,因为所谓的画派只能勉强的联系在一起,(上面已经说到后现代主义艺术没有鲜明统一的画派及风格)而画家也没有多少公认的大师由此显得混乱。因此后现代艺术现象含糊、纷乱、缺少直线式的明朗线索,而这也可以称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个特征。 不管艺术发展的路线怎么走,而我的个人观点中始终保持两句话作为对艺术的看法及总结,一句是“用眼睛看美丽的世界”在特定的情况之下这个世界必定存在客观的美,只需我们用眼睛感受这世界给我们所传达的美感从而达到人回应宇宙、自然的送美的一种和谐态度;另外一句就是“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这个世界在人类不断深入了解到这个自然时越发变得千疮百孔,我们应以和谐自然的态度去对待自然,美丽的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皆为美,应该回归到一种祥和的发展中去,以美丽去抚平自然的千疮百孔。达到人回报自然的一种和谐共存的态度。 艺术以传媒学院(162101)——张智深—20101000975

眼睛看世界的作文

眼睛看世界的作文 眼睛看世界的作文(一) 我用我的眼睛看世界。这个世界是多么有趣,这是一个缤纷五彩的世界。 我用我的眼睛看学校。有的同学在拍皮球,有的同学在玩“三个字”游戏,有的同学正在跑步……校园是多么活跃。 我用我的眼睛看市场。有人在和商家讨价还价,有人在试衣服,有人在精心挑选自己喜欢的东西……市场是多么繁忙。 我用我的眼睛看公园。种子已经萌发,小草吐出了嫩绿的幼芽,花骨朵在含苞待放……公园里到处弥漫着浓浓的春意。 我用我的眼睛看乡村。湿软的泥巴、陋的小屋、野花、野草、弯曲的山路……饱含着纯朴的乡村风情。 我用我的眼睛看大海。雪白的浪花一波又一波,像几只顽皮的海豚,欢乐地跳跃。静静的海面,不时随着微风轻轻荡漾。 我用我眼睛看天空。细看云朵,时而觉得像绵花糖,令人忍不住想上前咬一口,时而又觉得像驰骋的骏马,令人忍不住想上前策马扬鞭,在天空中遨游……天空中不时还会出现几个黑点,那是鸟,那是自由展翅的鸟啊! 我用我的眼睛看世界。我看到了活跃的校园、繁忙的市场、春意盎然的公园、迷人的乡村、蔚蓝的大海和美丽的天空,我更看见了世界的博大与精彩! 眼睛看世界的作文(二) 我的眼睛可以看到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我想用我的眼睛看书、看老师手中的粉笔、看蓝蓝的天空……看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我用我的眼睛看书,各种各样的书,我从书中学到了许许多多的知识。从历史书中,我知道了中国纵横五千年的发展史;从语文书中,我了解到中国的文化;从数学书中,我学到了加减乘除法等一些知识。书是知识的海洋,书中有精彩的世界,我要在书的世界中翱翔。 我用我的眼睛看老师手中的粉笔。老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认认真真的写着每一个字,每一个点。仿佛他想要把自己所有的知识传授给我们。我们认认真真地学习,从中我们学到了许许多多的知识。在老师的粉笔字中,我们不断的成长。 我用我的眼睛看蓝蓝的天空。蓝蓝的天空上有白白的云,会变幻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有时像一朵美丽的花,有时像一只活波可爱的小兔子,有时像连绵起伏的山……,真是美丽极了。蓝蓝的天空中,有时会飞过一些小鸟,鸟儿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有时成群结对,好像一个军队在天空中翱翔。我想用我的眼睛仔仔细细的看蓝天,想从天空中寻找马航的身影。 我要用我的眼睛看……,我想用我的眼睛看到许许多多的事物。

用心看世界(详案)

用心看世界 ――研究性学习系列课程之五 【设计理念】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发现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却是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之下的。要想获得这种洞察,研究者必须具备很强的问题意识和敏锐的观察力。而通常对观察的理解比较狭隘,仅仅局限于看。而科学的观察决不是这么简单,真正的观察是以敏锐问题意识指导下对世界的充分感知。 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初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观察力。本课借鉴创新思维训练的方法,教师讲解、学生体验和探究相结合,以学校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情况为实际,设计了本课。 【教学目标】1、了解日常看世界角度的局限,学会使用多感官去观察世界。 2、学会从观察中提出问题。 【重点】学会运用多感官去认识世界,在观察中培养问题意识 【难点】如何打破日常思维的局限 【授课年级】高二 【课时】一课时 【授课方式】讲授、活动体验 【授课道具】苹果、小刀 授课过程: 一、引入 教师: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大自然喜欢把自己隐藏起来。”爱因斯坦又说:“大自然以其本然的壮丽,而非狡猾,隐藏其神秘。”这说明了,发现自然规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我们具备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观察是科学家必备的能力之一。 二、引导学生观察一只苹果,并让学生交流观察结果。 (注意,不要对学生加以限制,尽量暴露日常观察角度的局限) 教师:同学们,现在你们每两个人做为一组。你们的桌子上都有一个苹果,给你们3分钟的时间,好好观察它,并将观察结果简略记录在发下去的纸上,然后请同学们交流观察的结果。 (学生开始观察,教师控制时间) 三、和学生一起分析观察结果,总结出要运用多感觉通道去观察世界。并就“视听嗅味 触”五感特点结合科学实例做延伸讲解。 教师:好,时间到。哪一个组起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观察的结果。 (学生发言、反馈) 教师:这一组同学观察的很仔细,还有哪一组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观察的结果。 (学生发言、反馈) 教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现在呢,我想和大家一起对刚才的观察做个细致的分析。 (分析刚才的观察都用了哪些感觉通道、观察的是否全面、是否有新意) 教师:人类的知识始于观察,我们必须具有精确地观察世界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辨析不同的行为模式、抽象出法则、类比事物的性质、实现革新。但观察绝对不仅仅是看。 真正的观察必须是多通道的,但由于我们受日常习惯和思维定势的影响,我们的观察有时候是受到很多限制的。

有关眼睛的句子 60句

有关眼睛的句子 60句第1段: 1.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自己的眼睛,让我们从小爱护好自己的眼睛,使心灵之窗永远明亮。让她陪伴我们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里遨游,在辽廓无垠的太空自由飞翔。让她带我们飞过绿色的山峦,飞过恬静的湖泊,飞过葱茏的树林,飞过鸟语花香的平源…… 2.if i had a single flower for every time i think about you, i could walk forever in my garden.假如每次想起你我都会得到一朵鲜花,那么我将永远在花丛中徜徉。 3.听到这里,只吓得二红双手发颤,两只绿豆般的小眼珠直转动。好词好句 4.当我在学校里捧回一张奖状,就会望见妈妈那充满欣慰的眼睛。啊;啊妈妈的眼睛我心中温柔的灯,我永远望不了她的深情妈妈的眼睛…… 5.the worst way to miss someone is to be sitting right beside them knowing you can‘t have them. 失去某人,最糟糕的莫过于,他近在身旁,却犹如远在天边。 6.我爱老师,我更爱老师的那双明媚的眼睛。老师的眼睛明亮美丽,和蔼可亲;老师的眼睛炯炯有神,明察秋毫;老师的眼睛,充满智慧,热情,使人奋进。 7.这孩子的圆脸上缀着好看的刘海儿;嵌着一双不断眨动的黑宝石一样的大眼。 8.我刚跨进门,当面忽然出现两个穿白衫的来拦住了,瞪了死鱼似的眼睛,从中发出惊疑的光来,钉住了我的脸。 9.吃力地张开眼睛,眼睛失神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10.乍一看,父亲的眼睛和别的父亲的眼睛没有什么不同,可仔细一看,父亲的眼睛中可大有学问。我们的眼睛都是黑色的,而父亲的眼睛却有些泛棕色,一架深度的近视眼镜静静的横在父亲的鼻梁上。父亲的眼睛中有些血丝大概是过度操劳导致的吧。但仍然富有生气,两只棕色的眼睛射出了两道锐利光芒,很想列夫·托尔斯泰的那双黑豹似的眼睛,像x光穿透虚伪,像长剑砍破甲胄,又有一番学者的执着,好像要把每一道题都弄懂似的,颇有陈景润一般的风范。 11.眼睛是心灵的灯。眼睛若明亮,世界就光明;眼睛若昏暗,世界就黯淡。保护我们的视力,就等于保护我们的眼睛,所以我们要保护眼睛。 12.她哭得那样伤心,那样悲恸,那样绝望,泪水像决了堤的洪水似的从眼窝里倾泻出来。 13.眼睛是灵魂的窗户,人的才智和意志可由看出来。 14.someone doesn’t love you as before, dosn’t mean they never loved you with all they had, just because they could not keep their feeling as before any more.爱你的人如果不再爱你了,并不意味着他们从来没有真心爱过你,只是他们无法再象从前一

我用眼睛看世界作文

我用眼睛看世界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失去了双眼,整个人就像生活在黑暗的空间里,生活将没有一点乐趣。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时间,让我们用眼睛来观看世界,观看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 到了春天,我的眼前浮出一幅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我看见一切有生命的植物、动物都睁开了惺忪的睡眼。小草从湿润的泥土里不知不觉的冒出了头来,大山也复活了!它穿上了一件绿色的大衣。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花朵都一起绽放了,河边的樱花被春风一吹,花瓣点点洒落了在了洒面上,看上去就像一条蓝色的带子上面有许许多多粉色的斑点。这番景象被人看见一定会拍手称赞。 我看见秋姑娘悄悄的来了。因为树叶变黄了,果子也成熟了,秋风一吹,枫叶就掉下来了,就像几个小姑娘在跳舞一样。一簇簇的菊花争妍斗艳,有红的、白的、黄的,形态各异,色彩斑斓。 我去了集市,那里同样很热闹,家家户户都挂着玉米棒子,有挂在树梢上的、有晒在自己家里的、有堆在地上的。小鸡在啄米,动物在嘻戏,眼前都是一片繁忙的景象。秋色多浓啊,这一派迷人的景色,哪怕看一眼,准让你心醉!

啊!我要用我的这双明亮的大眼睛,看遍祖国的第一个角落。 篇二:我用眼睛看世界 春风吹走了寒冷,引来了春。春姑娘把魔棒一挥,太阳公公也感到了;天空哥哥大病也好了,脸色也不再是那么灰暗了;花儿含苞待放;小草也从被窝里探出了小脑袋;动物们也从舒适的屋子里欢快地跳了出来。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我用我的眼睛看世界,看花儿,仿佛看到了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有红的、有黄的、有粉的、蓝的、浅绿色的;红的似霞、绿的像玉,白的像雪,简直美不胜收。 我用我的眼睛看世界,看绿草,仿佛也看到了一个个生机盎然的小脑袋,他们向我们展示着自己的性格;趴下去的可爱,竖立的则有一番大气;斜着的好像在撒娇;头垂下的好像很害羞似得; 我用我的眼睛看世界,看白云,仿佛看到了生活中活灵灵的小动物,你看,这片像狮子;这片又像鲸鱼;这一片像一个兔子;这一片则像一团棉花,太壮观了! 我用我的眼睛看世界,看湖面,湖面里的小鱼游来游去,有昂着头的红金鱼;有鼓着眼的黑金鱼;有不停地在吐着泡的小金鱼;除此之外,还有长着胡子的大草鱼,让人看得眼

心情说说感悟生活图片图库

心情说说感悟生活图片图库 1、人总是害怕改变,因为改变会带来一份陌生。活在过去的人没有勇气面对陌生——-但人生只有一个方向,就是向前走,就是踏入未来。在陌生里才有新的机会,大步朝前吧。 2、人生短短数十年,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苦恼些什么,忧郁些什么。只是一个人的悲伤一个人来释怀,只是一个人的世界一个人来移动。秋已深,昨夜冷的刺骨,身着绵睡衣,在床上辗转反侧,思考着以后的路是否还有尽头。今日阳光很淡,空气依旧稀薄,大片大片的雾笼罩着天空。未来,是否依旧是个美梦? 3、我们喜欢鲜花怒放,可花期寥寥,红消香断直堪怜;我们喜欢圆月皎洁,可弯月寒冷,咫尺天涯最相思。花败花荣,月缺月满,如我们的人生,在短暂中积淀快乐,在缺憾里追寻唯美。落红化春泥,是为了鲜花再次绽放枝头;晓风吹残月,吹皱的是我们心头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怀。 4、平淡是生活的主线,精彩是人生的点缀。我们无法回避现实的平凡,更无须沉迷在对未来的幻想。脱离现实的想象是没有生命力的,与其胆怯的逃避,不如勇敢地应对;与其消极地抵触,不如努力地抗争。接受现实越早,让你能够发生改变的机遇就越多;若是原地停留,你就会在与生活的拉锯战中完败。

5、有种心情,他不属于记忆,却如临窗的心境,能说出来的是一段一段的沧桑,落在眉间的却是一曲一曲的思念和无悔的歌谣,人生有梦总是难留,似红尘匆匆,但幸福却突然而来,不知在哪个拐角处,感觉世界不再有悲伤的侵袭,心牵着所谓的命运,从手心泻落,却发现世界变亮。 6、感情最难的,不在于是不是两个人真的就爱了,难于爱的维持与持久,因为人生并不是只有一天。生活毕竟是现实的,人要经历这样那样的考验,不是一句我爱你就能解决问题。人生中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要有足够的耐心去面对。人就是这样的,总要经历一些事情,才会明白一些道理,而变化就在经历中发生。 7、有时候啊,总觉得真是人生如戏、戏弄人生!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得今世一次相聚,也许人与人之间可能一转身就是一世,感情原来是这么的脆弱,经的起风雨同舟却经不起平凡!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你是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样一个人。 8、人生中,我们总是有那么多的渴求和需要。繁华世间又何尝不是一杯毒酒,你以为自己早已厌倦了,其实却总想一醉贪欢。等待一场姹紫嫣红的花事,是幸福;在阳光下和喜欢的人一起筑梦,是幸福;守着一段冷暖交织的光阴慢慢变老,亦是幸福。

从看世界的方式浅谈东西方文化差异

从看世界的方式浅谈东西方文化差异 提要:以往关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从各个方面都进行过论述和比较,如,地理环境、价值取向、礼仪文化甚至餐饮文化等等。我们从另一个细微的侧面——看待世界的方式,来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关键词:东西方;思维;文化 曾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两个实验,从这两个实验的结果中我们看能得到什么结论呢?实验一,有欧洲裔和中国留学生各一组,让他们都观看一些有背景的图片,如在湖边的一只老虎,或是在蓝天中飞行的飞机。心理学家要研究什么呢?他们采用特定的仪器,跟踪参与者观看图片时的眼部运动轨迹,这样就能够知道目光停留在图片上的哪个位置,以及停留时间的长短。结果发现,两组参与者观看图片的方式是有差异的:实验开始时,参与者都将目光集中在图片的背景上,不过400毫秒以后,北美学生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到显著位置上的物体上了,并且会持续注视,但中国学生此时还在对照片的背景进行扫描,并且目光在背景和物体之间来回移动,似乎是在寻找这两者之间是否有联系、有什么联系。接下来进一步实验,将刚刚给学生看的图片中的中心物体放到一个新背景中,要求他们回忆这些物体,结果显示,美国学生记忆成绩要好于中国学生。对此的解释是,中国学生更注重将中心物体和背景联系到一起,不易将二者分离。 第二个实验,给出一幅图片,图片上湖底有一些小岩石、水草,中间是几条鱼在游,还是要求参与者观看这幅图,说出他们看到什么。可以预测,美国人的目光会直奔图片里的中心物体,也就是那几条鱼,事实正是如此,美国人报告说看到几条鱼在游,而中国学生则说,看到了蓝色的湖水,水里有石头,水草,还有游动的鱼。可以看出,中国学生记忆的信息量远远多于美国学生。 这都提示我们,中国人所代表的东方人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而西方人更善于集中注意力。心理学家曾做过关于不同文化群体认知差异的研究,对同一地区、种族、语言群体的研究发现,农耕、捕鱼和游牧群体,在整体认知的三个方面(注意、归类、归因)有差异。农耕、捕鱼更注重社会的和谐性,而游牧群体更强调个体做出决定和社会独立性。用这种模式来解释以上两个实验结果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也可以理解:中国自古是自足自给的农耕文化,人们习惯于固守在自己的故土之上,“父母在,不远行”。反映出一种内向型社会心态。人们所遵从的是一种“和谐”、“大同”、“ 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强调局部和整体、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而西方国家以海洋文明、游牧文明为主,以游牧为例,这种方式不需要太多合作,而要求更多独自做决定,同时他们也很少定居,只要有猎物就会随时迁移,也就培养了一种独立的、向外扩张的社会倾向。 现实生活中的东西方家庭中,也可以发现其间的差别。以孩子玩玩具汽车为例,美国妈妈会说:“看,四个轮子的小汽车。”主要集中在汽车上。而日本妈妈可能会说:“我们来玩汽车,不要撞到墙上啊,撞到了车子就会坏的。”在她这里,一下提到了好多事物,并没有重点。

高考满分作文——用眼去看,用心去听

高考满分作文——用眼去看,用心去听 星野道夫曾言:同一个地方,不同的人通过自己的角度去看,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感知自然的途径参差多态,或打开电视欣赏色彩鲜艳的荧屏,或轻点鼠标浏览千奇百怪的世界。而我认为,惟有走出房间,走进自然,用眼去看,用心去听,才能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无限魅力。 通过虚拟的信息网络途径去了解大自然也未尝不可。随着信息多元化的发展,身处网络信息时代的我们只需轻轻按动手中的电视遥控器或是鼠标,只要是我们想看到的信息和图片,都将毫无保留得展现在我们眼前。正如网友侃言:如今的每一个人都是身处茅庐而心知天下的诸葛亮。形形色色的自然风光当然也无一例外得被囊括在其中。人们坐在舒适的家里便知晓南极企鹅的生活习性,了解撒哈拉沙漠的广阔无垠,清楚四川九寨沟的风景怡人。这种种体验都是前人无法想象的。 然而,虚拟的网络途径只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美好的冰山一角。坐在沙发上或电脑桌前,你也许可以知晓南极企鹅的生活模式,却无法了解身处天寒地冻的环境中,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如何抗争自然给予的挑战,是如何书写生命带给它们的壮歌。躺在舒适的床上,你也许深知无边的沙漠带给探险者们的种种艰辛与困难,但无法体会那炎热的空气给人的窒息般的痛苦和那干燥的沙粒给人带来的绝望。正如你

观赏着眼前九寨沟的斑斓色彩,却永远无法享受那溪流的清冽与拂面而来的清风之柔和。由此可见,仅从虚拟的途径了解自然是远远不够的。 既然如此,不如走进大自然,与它拥有一个心贴心的拥抱吧!当你踏进绿绿的草地,自然给你的不再只是一张翠绿的图片,而是沁人心脾的幽草芳香和生机勃勃的小动物乐园。当你走进宽阔的大森林,自然给你的不再是一幅幅野兽的画像,而是地球之肺给人带来的清新空气和舒适的荫凉。比起在网络中源源不断的海量自然信息,你不仅收获了自身亲历的难得体会,而更多的是自然赠予人类的无限美好。还在等什么?难道要放弃掉那用再多的金钱都买不来的自然厚礼吗?而只有通过自身经历的途径才可真正了解那份礼物的厚重与美好。 罗素有言: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不要再呆坐在沙发上或电脑前,走出一成不变的生活,用眼去看这大自然的参差多态,用心去听听大自然脉搏的跳动。惟有此途径,人类才能知晓自然母亲的美好与神奇。 用眼去看,用心去听。

如何更积极乐观地看世界

如何更积极乐观地看世界 乐观是积极心理学中24项积极人格特质之一。研究表明,乐观不仅是对抗生活挫折的缓冲剂,还是抵抗疾病的第一道防线。乐观虽然有天生的成分,但是事实证明,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适当的训练变得更为乐观。积极心理学是目前最热门的话题。积极心理学之父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前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丁·赛力格曼。说起“积极心理学”的由来,完全源自一个偶然。 在马丁·赛力格曼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三个月后的一天,他与5岁的女儿尼奇在园子里种菜,突然他发现女儿手舞足蹈地将种子撒向空中。赛力格曼叫她别乱来,女儿却对他说:“爸爸,我能和你谈谈吗?” “当然。”他回答道。 “爸爸,我从三岁到五岁一直在抱怨,每天都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现在我长到五岁了,我决定不再抱怨。如果我不抱怨了,你可以不再那样容易生气吗?” 赛力格曼虽然写了大量有关儿童心理的著作,但由于工作太忙,他和自己孩子的关系并不是太亲密,女儿的这番话触动了他。赛力格曼也反思自己的生活,他感觉过去的五十年里,自己都在阴霾的气氛中生活,心中有许多不高兴的情绪,而从那天开始,他决定让心灵充满阳光,让积极的情绪成为心灵的主导。 继而,赛力格曼将这种乐观美好的心理学,定义为“积极心理学”。 神经生理学和激素的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在思考时,会相应地感受到一股情绪拉力,把人拉向以下两种状态——这两种状态分别被称为积极情感吸引(PEA)和消极情感吸引(NEA)。而这两种状态,都与大脑和身体中的某些生理过程相关,也与情感倾向、认知倾向和行为倾向有关。 当我们处于充满希望的状态时,PEA就被激活:呼吸放慢,血压降低,免疫系统活跃性提高,人们会感到平静乐观,充满希望。反之,如果专注于一些消极因素,则会激活NEA,人们会感到紧张,压力增大,产生悲观和防备情绪;血压上升,呼吸加快,面部肌肉绷紧,身体随时准备承受压力或伤害,并产生紧张反应,血液涌向身体中大的肌肉组织,

教学案例小眼睛看大世界

教育案例: 小眼睛看大世界 主题背景: 线描画它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段。用线条作画,用线条说话的艺术,有很强的装饰性及独特的视觉效果。线描画正是以这种清秀、隽美、含蓄、夸张的特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幼儿园的小朋友当然也不例外。儿童线描画以游戏性,随意性,象征性和装饰性成为其主要特点。德国艺术家保罗?克利曾经有一句名言:“用一根线条去散步”,道出了线条的本质在于它的情感意味,同时也道出了丰富的线条留给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对幼儿进行具体的线描画指导,引导幼儿去感受、领悟和表现线条的无限魅力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活动过程:刘老师用了一个小谜语生动地拉开了这次美术活动的帷幔:“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是什么呢?” “眼睛!”小朋友端坐在自己座位上,对猜谜很感兴趣。 “对了,是我们的眼睛”刘老师肯定了小朋友的答案,接着又问“眼睛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看东西。” “你的眼睛看到了什么?”刘老师的话音刚落,小朋友的眼睛骨溜溜地转开了,有小朋友不停举手回答。 “我看到了黑板” “我看到了墙上的青蛙,蝴蝶。” 小朋友将目之所及的东西全都说出来了。这时刘老师又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小朋友:“你的眼睛除了看到我们教室里的东西以外,还看到了什么?比如,你在街上用眼睛看到了什么?” 哇,在街上看的东西就多啦!小朋友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新鲜的事物层出不穷。刘老师说:“每个人看到的事物都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些眼睛都看到了什么不同的东西。”此时,刘老师打开了四幅线描画贴在黑板上,四幅画的相同之处就是都画了一只大大的眼睛,不同之处就是眼睛里看到的景色。有车水马龙的街道,高耸入云的楼房,引领潮流的橱窗,形态各异的动物,植物等。 “哇,好漂亮哦!”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绘画:一种看世界的方式

绘画:一种看世界的方式 绘画是一种运用线条、色彩来作为造型手法而构成象征性视觉符合的艺术形式。 绘画、顾名思义,可看成绘(再现)和画(表现)的综合。绘是再现,所谓描绘,绘影图形,绘声绘色等都是指对现实世界的再现;画,按照中国古代的话说:“画者,化也”。是指将人类世界的情感和认识能力化为视觉形象,是一种表现的方式。 古往今来,绘画的风格、流派众多,但从视觉符合来说,大体上我们可以分为具象的和抽象的两大类。 在西方的古典主义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的古典绘画无论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洛可可风格、巴洛克风格还是新古典主义都比较注重写实性,注重对外部世界的模仿和真实再现。我们从这些写实性的绘画中可以看到画家们对风景、人物、物体的真实而逼真的描绘和再现,这种视觉符合我们日常的视觉经验。 而在西方现代派的绘画中,我们可以发现,现代绘画已不在注重对外部世界的忠实描绘和再现,西方现代绘画常常以抽象的、夸张的、变形的和怪诞的形

象出现,无论是表现主义、立体主义、野兽派、达达主义还是抽象主义,大多都以抽象的视觉符号来表达思想内容而不同于古典主义绘画的面貌。 我们还可以发现,中国画与西方画无论在艺术观念还是在风格面貌上都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画讲究笔墨情趣,注重神韵、意境等,而不太注重绘画与外在世界的面貌是否相符合,总之是不注重对外部世界的摹画的再现,以至于大多数的外国人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这样画,因此认为:“中国没有艺术,只有笨拙的画稿”。甚至连英国伟大的艺术家贡布里希都说“中国艺术的问题主要是缺少摹仿”。 其实中国艺术最不注重西方古典艺术所重视的摹仿和形似,早在八百多年以前的宋代,苏轼就说过“论画的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即认为追求与对象的形似,那是儿童的见识。中国绘画追求的是“神似”、“气韵”,讲究绘画要“以形写神”、“神形兼备”。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有很大的差别,西方古典绘画又不同于现代绘画,在中国美术史上,不同的绘画流派以及每个伟大的画家的作品在风格和表现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其实,这一切都显示着,艺术家们以不同的时代,不同国界的人

用数学眼睛看世界

用数学眼睛看世界 [摘要]数学教学应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且用于生活的理念,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睛”看世界,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数学意识,要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发现其中的数学现象,并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并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 [关键词]:引导培养数学的眼睛观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性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意识。”要增强应用数学意识,首先要带着“数学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这对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都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一个公民都在一定程度上会数学地思考。带着“数学的眼睛”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理解。 为什么要擦亮数学的“眼睛”?让我们来看看身边的一件事吧: 相传央视主持人崔永元是有名的怕数学。他有一次去买水果,小贩认出他来了。说:“嘿,您不是小崔吗?听说您很怕数学,今天我考考您,这水果3块6毛一斤,您这袋重3斤2两,要多少钱?”小崔一听要他算价钱,不买水果,走人了。高学历的小崔买东西算起帐来却比那小学还没毕业的小贩困难,也许小贩是“熟能生巧”,可是我们的学生在学数学时不也在不停地算,怎么就不能“熟能生巧”呢?原因根本不在于孩子,而在于我们的数学教学没能指引孩子用数学的眼睛看世界,做到“学以致用”。 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其实数学本身所涉及的也都是一些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都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所以,我觉得数学教学就应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且用于生活的理念,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睛”看世界,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数学意识,要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发现其中的数学现象,并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并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因此,培养学生养成用数学的眼睛观察世界的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引导学生擦亮“数学眼”,培养数学意识 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数学地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数学是人们认识社会、认识自然和日常生活的工具。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