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风土人情

云南风土人情
云南风土人情

云南风土人情

美丽、富饶的云南,是祖国西南边疆的一块宝地,它土地辽阔、山川壮丽、资源丰富。它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

云南的民族音乐,包括民歌、民族器乐、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等5大类。在各民族的文化生活中,民间歌唱、民间器乐演奏和民间歌舞活动都各有重要地位。云南民族舞蹈,不仅历史悠久,形式多样,而且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最具代表性的是傣族的"孔雀舞"、"象脚鼓舞"、彝族的"阿细跳月"、"烟盒舞",瑶族的"铜铃舞",藏族的"锅庄舞",纳西族的"勒巴舞",哈尼族的"扇子舞",苗族的"芦笙舞",基诺族的"太阳舞",佤族的"木鼓舞"等。这些舞或轻柔,或刚烈,表演者在音乐歌声中,尽情舞动。滇剧是云南的主要地方剧种,约有200多年历史。它渊源于秦腔、徽调、楚腔和汉调,结合云南人民的生活习俗,审美趣味,特别是地方语言和民间音乐,形成了经丝弦、胡琴、襄阳三类声腔为主体的滇剧音乐唱腔,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滇剧舞台上,曾出现过许多蜚声艺坛的老一辈演员,他们的精湛技艺,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花灯是深受云南人民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小戏。它以民歌小调和民间歌舞为基础发展演变而成,约有200多年历史。以对歌,舞蹈为主,具有对歌风味,可唱,也可歌舞,也可以演出大中型的传统与现代戏。花灯有琴、笛、弦子、月琴和鼓、锣等伴奏。曲调有1000多首,唱腔优美动听,通俗易懂,富于生活气息。

云南省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流传甚广,版本甚多的"云南十八怪"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是云南民族风情的一种体现。其中一种版本是这样说的:"鸡蛋用草串着卖,米饭饼子烧饵块,三只蚊子炒盘菜,石头长到云天外,摘下草帽当锅盖,四季服装同穿戴,种田能手多老太,竹筒能做水烟袋,袖珍小马有能耐,蚂蚱能做下酒菜,常年都出好瓜菜,好烟见抽不见卖,茅草畅销海内外,火车没有汽车快,娃娃出门男人带,山洞能跟仙境赛,过桥米线人人爱,鲜花四季开不败"。这个顺口溜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多姿多彩的云南民族风情。

云南民俗风情旅游

云南民俗风情旅游 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云南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 云南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全国总共有55个少数民族,云南有51个,人口超5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白、哈尼、傣、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15 个民族为云南特有。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俗和村舍建筑等等,构成了云南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和优势。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发掘和利用云南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新型的旅游产品,使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再上一个台阶,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民俗旅游资源特征 凡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它因素都可称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可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其中人文旅游资源又可划分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两类。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人们,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礼节、婚恋、生丧、交通以及生产等方面,民间所特有并流行的喜好、风尚、传统和禁忌。民俗旅游资源是具有多种属性与特征的

文化现象,其表现形态千差万别,除了作为文化现象而具有科学、史学、文学、美学、和艺术等特征外,从旅游的功能与价值的角度看,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民俗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第二、民俗旅游资源的群体性。第三、民俗旅游资源的传承性与变异性特征。第四、民俗旅游资源的神秘性。 近年来,民俗旅游资源已不再被一味的贬损为“落后”、“原始”、“迷信”、“蒙昧”,而是被认为是弘扬民族文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资源。总之,民俗旅游资源的特征非常复杂、内容十分丰富,其形成之多样、分布之广泛、潜力之深厚、历史之渊博以及在旅游业开发利用上的地位及作用如此之重要,使其成为发展旅游业过程中的一类得天独厚的资源,对旅游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构成及相对优势 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旅游资源系统庞大,尚未开发和发现的潜在的旅游资源还相当丰富,有待列入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有各地方政府公布的省级、地市级风景名胜区。在民俗旅游资源方面拥有独特的相对优势,如果说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以奇而绝取胜,那么人文旅游资源则以古而稀闻名。云南民族地区不仅有最古老的古人类遗址、古墓葬和众多的壁画石窟、寺院佛塔,而且还有各民族在发展过程形成的生动活跃、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传统节日、集会活动、民族歌舞、民族服饰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资源对发展旅游业来说是一种优势,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源流,这种个性上的独特性必然构成总体上的多样性。从总体上看,云南广袤的少数民族

傣族的风土人情(总结8篇)

傣族的风土人情(总结8篇) 傣族的风土人情(一): 傣族传统习俗介绍 1、服饰 傣族的服饰色彩个性鲜明,大胆。像是明清时期的彩绘,个性漂亮。衣服上面绘画上孔雀或是一些紫藤萝等一些花,比较高级的用存手工绣,这种工艺已经比较少见了,价格也比较贵就像早期傣族的斜挎包都是厚厚的布线,手工制出来的,做工个性精致,耐用,上面的画案是一针一针绣出来的,如果此刻还能保存这种工艺的话,就应也会像阿拉伯地区的挂毯一样闻名于世了吧傣家妇女穿筒裙,上着窄袖短衫,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质地柔软轻盈、色泽鲜艳大方,适于表现女子的体态,十分秀丽。傣家的筒裙不是所有人都会穿的,最原始的穿法是一块布缝成一个圆筒,围在腰间,大概有一圈半这种穿法一般只有当地人会穿,一般人穿一会儿就要掉但是此刻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不会穿,方法已经改善了,能够扣上傣族服装最大的特色就是它是根据你的各部位贴声定作的,你胖了或是瘦了就丢不能够穿了 男子多穿无领对襟短衫,冬天披棉毯,用白布或青布裹头。男人纹身较普遍。现代由于傣族的贫困和落后,及穿傣族服装的不方便,穿傣族衣服被看成是有伤大雅。所以越来越少的人穿了,尽管很多人

会给自己定做一两套,却不怎样穿~ 2、竹楼 竹楼是傣家住房的主要特点。竹楼分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拴放牲畜。上层竹楼中间安放火塘,内间为卧室。竹楼由木柱支撑,正房四周由竹片围成,楼板也由竹片拼接,房顶是人字形茅顶,人们要从梯子上楼。傣家竹楼通风、凉快、清洁、明亮,又能够防备野兽的袭击,十分安全。 3、婚姻 自由的婚姻制度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是傣族婚姻制度的显着特点。青年男女婚前交往自由,恋爱自由。未婚青年男女在节日或盛会场合,能够自由和未婚女子谈情说爱,傣族习俗中称串布少(布少姑娘)。傣族中很少重男轻女的意识,多生超生状况不多见。因此,家庭矛盾或由家庭引起的社会问题不多。由于家长制的薄弱和对个人个性发展的束缚较少,对傣族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用心的作用。傣族的思想很奇怪,他们大都是女人做事,男人闲着,他们那边的男人娶妻,就像我们这边的男人入赘。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思想慢慢的变弱了点,但在一些平困地区,这种现象还是很严重 4、禁忌 傣族的禁忌与宗教有关。如进入佛寺殿堂之前务必脱鞋,不许抚摸小和尚的头。入傣家做客,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坐门槛;不要进主人内室等。 5、饮食

云南风土人情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 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 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 通通了。 《外出考察遇到的风土人情》 -----云南之行 09视觉艺术传达一班 成员:曹婷张璇 胡雪李瑛苏抗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 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 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 通通了。 《外出考察遇到的风土人情》 -----云南之行 在2011年10月国庆期间,我们专业外出考察学习,目的地是云南美丽、富饶的云南,是祖国西南边疆的一块宝地,它土地辽阔、山川壮丽、资源丰富。它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我们主要考察了昆明,香格里拉,丽江,泸沽湖,大理。 云南省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流传甚广,版本甚多的"云南十八怪"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是云南民族风情的一种体现。当地版本是这样说的:"鸡蛋用草串着卖,米饭饼子烧饵块,三只蚊子炒盘菜,石头长到云天外,摘下草帽当锅盖,四季服装同穿戴,种田能手多老太,竹筒能做水烟袋,袖珍小马有能耐,蚂蚱能做下酒菜,常年都出好瓜菜,好烟见抽不见卖,茅草畅销海内外,火车没有汽车快,娃娃出门男人带,山洞能跟仙境赛,过桥米线人人爱,鲜花四季开不败"。这个顺口溜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多姿多彩的云南民族风情。 云南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众多的民族,悠久的历史以及灿烂的文化,造就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云南的民族与民族文化(下)

2、从文化角度来看(1)虎崇拜与彝族服饰(1)虎崇拜与彝族服饰彝族以虎为图腾,他们将虎的形象放到了服饰上.如武定、牟定、南华等县的虎头鞋、帽、肚兜。彝族并非凡是虎都视为图腾,而是以黑虎为图腾,于是服饰的颜色也以黑为贵。(2)鸡崇拜与彝族服饰红河、武定、禄劝以及昆明近郊的撒梅人戴鸡冠帽(3)、狗崇拜与民族服饰苗族和瑶族服饰苗族、瑶族关于狗的传说最多服饰无论男女均在领边、袖口、裤沿上和胸襟两侧绣上色彩鲜明的花纹图样,上衣则特意煎成前短后长;妇女将发结成角状,再覆以花帕,腰带故意在臀部掉下一截以似狗尾。德昂筒裙传说,很早很早以前,德昂族三姐妹一起杀牛,牛被杀伤倒地翻滚挣扎,牛尾染血乱甩,三姐妹的筒裙都溅上了不同程度的牛血。于是她们按照筒裙上牛血的位置和颜色织出新裙,就形成三种不同花色的筒裙,分别传给后代。个别地区的德昂妇女还以藤篾制的“腰箍”缠腰为饰,多者缠到二三十圈,颇为别致。德昂族男女都爱戴头帕,并以绒球为饰。二、民族建筑1、竹楼干栏式建筑,日本学者称为:高床式2、木楞房称为:井干式 3、土掌房冬暖夏凉、节约土地、就地取材、造价低廉容易建造、容易维修 4、纳西族的“三房一照壁”建筑 5、白族的“三房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第五节云南少数民族的姓氏与命名方式人名是民族文化特点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具体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色。一个民族的人名总是与该民族的社会性质、历史、地理、宗教信仰、语言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姓氏特色:1 、大多数的民族无姓氏,如藏族就以其房名作为姓氏的代称。 2 、有的民族的姓氏是后来“钦赐”的,如纳西族据说原来没有姓,丽江贵族“钦赐以木姓”,从此,官姓木,民姓和。 3 、有的民族直接采用汉姓,如回族等民族就是直接采用汉姓,但仍以马、金姓居多。二、名字连名制:1 、正推顺连法:父名在前,子名在后,以父名最末的一个或两个字(或音节)冠在子名之前,子名的最末一个或两个字(或音节)又冠于孙名之前,如此世代相连,犹如链条一环扣一环。2 、逆推反连法:即子名在前,父名在后。3 、冠姓连名法。其连法与正推顺连法相同,只是要冠上一个姓。第六节云南民族艺术与民族文学一、云南民族艺术1 、原始社会的艺术:岩画、文身2、商朝至西汉时期的艺术:青铜器文化艺术3、东汉至隋朝的艺术:碑刻和书法艺术孟孝琚碑: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五月,于昭通白泥井出土。此碑书法苍劲,文辞典雅,浑朴古茂,现嵌于凤池书院(今昭通第三中学)壁。现存孟孝琚碑,上端断残,下端完整,左有龙纹,右有虎纹,下有龟纹。残碑高1.33 米,宽96 厘米,碑文共15 行,每行残存21 字,(按上下文意推测,每行上缺7字),隶书。由于碑文残缺,仅有“丙申”、“十月癸卯于茔西起攒,十一月乙卯平下”等字样,给确定建碑时间带来困难。学者们考证,各抒己见,聚讼纷纭,主要有西汉河平四年(公元前25 年),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 年)、永元八年(公元96 年)、永寿二年(公元156

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山东省金乡县马庙镇中心校刘五香2013年7月17日09:24浏览:69评论:10鲜花:2专家浏览:0指导教 师浏览:3 表3-1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板 (填写说明:文档内所有斜体字均为提示信息,在填写后请删除提示信息) 主题单元标 民风民俗 题 作者姓名刘五香 学科领域 语文√ 音乐美术外语物理 化学生物历史地理 信息技术科学社区服务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八年级 所需时间(课内六课时,每周十二课时,课外六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以“家乡风情”为主题,设计各种活动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活动应该有计划,有评价。计划应详尽,形式应多样,评价既重结果更重过程、态度,力求使学生在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增加社会经验,培养多种能力。 要从文章出发,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示范并引导学生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加强朗读教学,使学生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情感。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点击打开链接

知识与技能: 1.立足语言教学,品味语句,积累语言; 2.适当扩展教学范围; 3.积极开发地方课程资源。 过程与方法:朗读教学,使学生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身边的民风民情,突出人文精神。 对应课标( 1.要从文章出发,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示范并引导学生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加强朗读教学,使学生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情感。 2.教学范围可以适当扩展。由于本单元课文内容学生普遍较为陌生,教师可以借助音像资料,适当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体验,但不能喧宾夺主把语文课上成“民风民俗”的知识介绍课。 3.本单元教学还应该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教师应注意利用当地民风民俗,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使语文教学更加鲜活,更加有趣。 四、自主学习思路探究和拓展迁移设计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你了解我国哪些传统民俗文化?请举一例与同学来分享2、我们家乡有哪些民俗?3、你从网上或课外书籍中,你了解到什么民俗王文华?4、任选一篇课文,谈谈你对本课介绍的传统文化认识。 专题划分专题一:《云南的歌会》(1 课时) 专题二:《端午的鸭蛋》(1 课时) 专题三:(课时) ....... 其中,专题(或专题中的活动作为研究性学习) 专题一《云南的歌会》所需课时1课时

浅谈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

本科课程结课论文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年级班别 13级人力资源管理3班学号 3213004613 学生姓名苏怡心 指导教师张春慧 20 14 年10 月23 日

浅谈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 苏怡心 (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520)摘要:本文在本人的亲身旅游的基础上,从交通方式、旅游景点、饮食习惯、居住环境四方面对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进行研究,结果说明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最大的阻碍时交通不便以及因为经济尚未成熟,受多方面的影响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关键词:云南,民俗风情,资源开发 民俗简单说就是民间的风俗,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的传承性事项。一般把由自然环境的差异而形成的社会习尚叫“风”,把由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社会习尚叫“俗”。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这也成就了民风民俗必定是一个巨大的旅游资源,对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将很大程度的影响该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一个城市交通方式、旅游景点、饮食习惯、居住环境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 1 交通方式 选择什么样的交通方式,有时候会决定你的旅行有什么体验和收获。 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之前,我曾经去过西藏。家人在格尔木租了一辆越野车,两天时间到达拉萨,一路上见到开车的、骑车的、步行的、磕长头的,都以各自的方式穿行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青藏高原上。所以我相信选择不同的在云南旅游的交通方式,对云贵高原的理解和体验都会不同。所以在选择旅游方式时,我和同学共同选择了坐火车抵达云南的丽江。不过令人感到不快的是火车并没有直达丽江的,需要先抵达昆明再乘坐8小时的火车达到丽江,我认为这是阻碍云南民俗风情发展的原因。提到云南大家首先会想到的地方必然是丽江或者大理,并且这两个地方也是少数民族较为聚集的地方,随之而然其民俗风情更为浓厚,但是从外省很难直达这两个地方,这无疑使交通便利程度受到阻碍。虽然飞机可以很快抵达,但是在交通方式上,90%的受访者选择飞机出行,54%选择火车,30%选择自驾车,所以其实有很大部分人也是会选择火车的,特别是旅游时[1]。 不过在另一个景区我却感觉到交通方式的民俗风情,让我有了不同的体验,那就是拉市海的骑马。因为云南是位于云贵高原,一些地方因为地势的原因并未有完全开发,所以代步工具便是马。而这时骑马并不会让你感觉到这里的交通不便,骑马不快,所以在这段路途之

中国传统文化之云南花灯

关于家乡传统文化的调 查报告 (封皮) 浙江农林大学 人文·茶文化学院 广告151 刘韵仪 2015/12/19

关于家乡的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我的家乡在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说到家乡具体化的传统文化,我首先想到的便是从小就在各大公园、广场都听得到的花灯戏。在广场舞还没有流行起来的时候,花灯作为每个老昆明人都会唱会跳的民间小调,占据着昆明市内的各公园和广场。从小在昆明长大,虽然不会唱,但花灯曲目还是看了不少。直至今日,每逢周末,昆明的各大公园还是能够见到退休了的老昆明人唱花灯的身影。 二、调查目的 为了让同学和老师了解云南花灯。此次调查报告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 1、云南花灯戏的基本介绍 2、云南花灯戏的类型 3、云南花灯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三、调查方式 通过请家人实地拍摄视频以及网络搜集资料来进行调查 四、调查结果 1、云南花灯戏的基本介绍: 云南花灯戏是一种汉族戏曲剧种。它本身是一种汉族民间舞蹈戏剧。花灯流传于云南全省以及贵州省、四川省的个别地区。花灯是云南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小戏。它的一部分曲调,来自明

清小曲。这些小曲与云南的方音、风土人情结合,后来演变成花灯曲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云南花灯是云南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它是在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态有200多年的历史。云南花灯艺术形式短小活泼,融歌、舞、戏于一体,乡土气息浓郁,唱腔优美动听,更以一种独特的“灯”味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2、花灯的类型 云南省花灯剧是云南省各地花灯剧的统称。流传于云南全省及贵州的盘县、四川的会理一带。花灯在长期流传中,由于地区不同,先后形成9个支派:昆明、呈贡花灯,玉溪花灯,弥渡花灯,姚安、大姚、楚雄、禄丰花灯,元谋花灯,建水、蒙自花灯,嵩明、曲靖、罗平花灯,文山、邱北花灯,边疆地区花灯。它们彼此大同小异,基本特色相似。 3、花灯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云南花灯的表演形式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其早期的演出形式有两种:一是花灯,另一种是盘灯。花灯最原始的演出形式是参与云南农村和小城镇中一种宗教性的文艺活动时的演出。“盘灯”是一种流行与云南滇东北一带的花灯表演形式。经过演变,花灯经历了四个时期: (一)、老灯时期。辛亥革命前,流行于云南各地的花灯统称“老灯”。(二)、新灯时期。“新灯”即为经过革新后的玉溪花灯。(三)、红军灯、救亡灯、学生灯。即是在红军长征时期、抗战时期以及

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主题公园项目创意策划方案材料一

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主题公园项目创意策划方案材料一

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主题公园项目创意策划方案材料一 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主题公园项目创意策划方案 项目策划人:张勇 方案材料之一 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主题公园项目创意策划方案概要 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主题公园以“弘扬云南民族历史文化,展示云南民族旅游文化”为主题,用文化诠释文化,用文化再现历史,用文化演绎生活,用文化展示民俗,用文化塑造云南旅游品牌。是一个集旅游、餐饮、展览、教育与文化交流和房地产开发为一体的,中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云南民族历史文化风情的文化主题公园,是云南第一个五感主题公园。 创意依据:云南旅游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地位逐渐凸现,已经成为云南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在基本建成云南旅游支柱的基础上,及时作出了进一步加快旅游发展、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省委、省政府下发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省人大经过了《云南省旅游条例》、省政府

下发了〈云南旅游发展倍增计划(—)〉,明确指出实施“大项目推动大开发”的旅游发展战略,并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制定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旅游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统一加快旅游发展的思想认识,为切实推进云南旅游经济强省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和组织保障,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下,结合云南省山河壮美、风光绮丽、民族众多、风情各异、历史文化悠久、古迹丰富等旅游资源状况的调查。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不但具有地域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而且许多方面和内容具有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经过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完全能够成为具有较强吸引力、竞争力和较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型主题公园所形成的新的创意、新的市场、新的吸引力,以及充分预测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和经济形态与旅游市场变化的前提下,为了适应“文化游、体验游”的旅游趋势。抓住构建和谐社会和旅游经济强省的历史契机,经过大量的创新、考据、研究工作,形成了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主题公园的创意策划方案。 总体构思:为了打造云南旅游文化品牌,树立云南旅游的品牌形象,推介旅游精品,体验民族历史文化。拟建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并涵盖各地州旅游景点的推介。那么,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将是什么样式呢?根据研究和设计,云南民族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是以“弘扬云南民族历史文化,展示云南民族

傣族民风民俗

傣族民风民俗 导语: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标准差异,称之为风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傣族民风民俗,希望能帮到大家! 傣族,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摆夷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与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和习俗也与上述民族接近。 [主要分布] 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hù)族佤族自治县和临沧地区,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 [民族语言] 傣语属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国内傣族语言主要有德宏傣语文和西双版纳傣语文。傣族有历史悠久的拼音文字,几乎每个支系都拥有一个语言文字系统.互相之间有不同,傣文可分为傣仂文(西双版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又称傣端文)。这4种傣文都来源于古印度字母(婆罗米字母),与老挝(zhuā)文、泰文、缅甸文、高棉文属于同一体系。均为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但形体构造有所差异。

宗教信仰 傣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而且信的都是佛教中的南传上座部教,亦称小乘佛教[5]。据说,南传上座部佛教是由一位叫阿朱打拉西的人传进来的,至今已有千多年的历史。 傣族称宗教为“沙煞纳”,把他们信仰的佛教叫做“沙煞纳帕召达麻”。帕召达麻指的就是佛祖乔答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在西双版纳,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统宗教习俗,那就是傣族男子都要出家为僧,认为这样才算有教化,不野蛮。并且只有当过和尚的男子,才能得到姑娘的青睐。家境好的小男孩七、八岁入佛寺,三、五年后还俗。当他们穿戴一新由亲人护送,吹吹打打,在众人欢笑声中进入佛寺,便骄傲地认为已经开始得到了佛的庇护,能长大成材了。然后他们剃去头发,披上袈裟,开始平静地诵读经书,学习文化,自食其力。而在现在,因为9年义务教育,小男孩们便白天上学校学习汉语等科学知识,晚上在佛寺学习傣族文化,很辛苦的. [民族历史]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 建国后,据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滇池、景洪、勐腊、孟连等地和其他省、区开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堆积,以及近年来在泰国班清、北碧、黎府等地出土的大量石器、青铜器等历史文物证明,远古傣语各族的先民就生息在川南、黔西南、桂、滇东以西至伊洛瓦底江上游,沿至印度曼尼坡广阔的弧形地带,即我国云南、广西大部,四川、贵

介绍家乡风土人情的文章

介绍家乡风土人情的文章 我国地大物博,每处地方都是自己的风土人情,快来说说你家乡的风俗吧。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介绍家乡风土人情的短文章,供您参考! 在我们这个民族,有许多的节日,而我们小孩总想着过节,因为,每逢过节,学校就会放假,虽然作业比平时多一点,但还是有闲暇、玩耍的时间。 我喜欢过节,最喜欢过中秋节,尤其是家乡的中秋节。因为八月中秋,正是收获的季节,我们就可以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在我们这里可好了,每年临近中秋节,妈妈和奶奶就会给我们包月饼吃,因为,中秋节是要吃月饼、赏月的。妈妈和奶奶坐下的月饼可漂亮了。做下的月饼你别看表面上像是大饼,但上面的图案就像是雕刻家刻出来的一样,其中,我最喜欢桂花瓣的图案,不仅如此,还是用新鲜的面和陷做成的。主陷是:红糖或白糖,然后再加上点儿芝麻、果仁、花生豆和葡萄干什么的。做出来的月饼,不管是蒸出来的,还是考出来的。只要端在桌子上,就会有一股清香可口的味道,都会让你的口水垂涎三尺。 我喜欢过中秋节,在院子里,全家人为主桌子,吃着月饼,喝着桂花茶,赏着天上圆圆的月亮。有时候,外出在外的家人如果不会来,我们就一边赏月,一边想他们,看到天上的月亮就想看到自己的亲人

一样,俗话说得好:“每逢佳节倍思亲”。 虽然现在街市上有琳琅满目的月饼,但我还是喜欢吃家里的,因为吃着家里的月饼,觉得好香好甜。 我喜欢过节,但我更喜欢咋家乡的中秋节。因为中秋节代表团圆,全家人坐在一起吃着团圆饭多么好啊! 介绍家乡风土人情的文章篇【2】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山东泰安。我的家乡有许多特产,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吧! 我先给大家介绍泰安小白梨;泰安小白梨像一块块水晶。它果形端正、色泽美观、皮薄柔嫩、汁多香甜,非常好吃。其实它除了叫泰山小白梨还叫泰山美容果呢! 我在给的大家介绍一个泰山牙枣。泰山牙枣像一颗颗宝石。选择个头均匀的鲜红枣,放入锅煮至五六成热,脱凉成半干,待枣的表面自然生出“枣霜”后,除核,拌上适量淀粉即成。形似饴糖,肉若荔干,香甜可口。另外,泰山牙枣也是“泰安三宝”之一呢! 我继续给大家说一个“新泰花生”,新泰花生具有颗粒饱满、红皮、粒大,生吃花生对胃炎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我的家乡还有天宝樱桃、泰山板栗等等。如果,大家想去品尝的话,欢迎大家到我的家乡去! 介绍家乡风土人情的文章篇【3】Hi,大家好,我是“食最美”节目的主持人Mandy。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我家乡的美食!灯光……music! 好,第一站我们来到腾冲。这里的美食最有名的就是;;饵块!掌声

云南传统风俗作文

云南传统风俗作文 本文是关于传统的话题作文,仅供大家参考! 云南有哪些传统风俗呢?大家是否清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云南传统风俗作文,仅供参考! 云南传统风俗作文【1】云南多数民族实行血缘外婚制,有的禁忌甚严,如哈尼族严禁姑表姨表通婚,彝族姨表不婚,壮族姑表不婚,苗族、藏族同宗及姨表不婚,白族、纳西族同宗同姓不婚,基诺族和德昂族同姓不婚。但亦有例外,如傈僳族的亚血缘族内婚,同一家族内的男女,除亲生父母和亲兄弟姐妹外,其余姑、叔、伯等兄弟姐妹或再从兄弟姐妹以及年龄相当的叔侄都可结婚。独龙族曾普遍实行“非等辈婚”,即在固定婚姻集团内的嫁娶,可不考虑年龄大小和辈份长幼,亲姐妹可分嫁另一家父子。普米、景颇、纳西、白、傈僳等民族,实行姑表、姨表优先婚,舅家儿子可优先娶姑妈家女儿,这种特权,与“舅舅为大”的民族古习有关。佤、苗、景颇、怒、纳西、傈僳、白、彝等民族有“转房婚”制,多数是兄长死后弟娶嫂为妻。独龙族转房则不分辈数。 儿女婚事,有的民族由父母包办,有的则实行自由婚。纳西、白、彝、普米、怒、独龙、景颇、哈尼等民族,婚前男女社交自由,但择姻嫁娶则由父母一手包办;而傣、佤、拉祜、基诺、布朗等民族,男女社交、择姻均较自由,父母多不干涉。摩梭少女和基诺少年,待举行隆重“成年礼”后,取得恋爱资格,即可自由社交。 订婚多同汉制,一般情媒人送酒、糖等订亲礼。聘礼轻重不一。

也有的实行较特殊仪式,如普米族订婚,先由男家送去酒肉和一颗猪心,女家将猪心一剖为二,一半带还男家,并将自家的猪心切成两半,留一半,送男家一半。双方将对方的一半和自家的一半合在一起,表示“永结同心”。其后男方还要送女家一头黄牛,表示女家嫁出“两只脚”,得到“四只脚”,不算吃亏。纳西族订亲后还有请媳妇(小过门)仪式,办宴席,送首饰、衣物与女方。春节,订婚男女相互到对家拜年,但未婚夫妻不能谈话往来,否则被耻笑为厚脸皮,不庄重,真是对面相逢如隔山。婚礼,多在秋收后至春耕前进行。纳西族有婚仪不见天之俗,在天井搭大帐篷,下铺青松毛,扎迎亲牌坊。迎亲队伍到女村,女家闭门,隔门唱盘问喜歌,答唱对头方开门迎人,迎亲者即撒“开门钱”。次日早,新娘边哭边由兄弟背至大门前上轿。男家宴客当晚,歌舞至深夜。第三天回门,女方宴客,当日返回。墨江哈尼族婚礼,夫妻同吃一条猪的右前腿,老人唱祝福歌,次日,夫妻行砍柴烧火仪式,新郎砍3根柴,由新娘点燃。 还有的行种瓜礼。第三天,新娘煮3根芭蕉心让大家吃,表示“一心相爱”。傣族接亲,沿途要鸣枪驱邪,进门行“拴线”礼:由老人、来宾把彩色丝线拴在新人手腕上,象征吉祥同心。其后敲错锣、象脚鼓跳舞,赞哈(歌手)在酒宴上演唱喜歌,宾客发出“水水水”的欢呼,向新人祝福。普米族还有锁媒人趣礼:媒人送礼至男家,3天后新娘上路,媒人和一位主方歌手被锁进屋里,两人对唱,若媒人赢,守门姑娘即刻开锁,若媒人输,则须喝全寨每家的一口酒,有的喝得烂醉,免不了被人抬着送回去。中甸县藏族婚礼,要给新人泼水,直泼到全

普安的风土人情介绍

地理位置介绍:普安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乌蒙山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北部,东经104度51分至105度09分,北纬25度18分至26度10分。乌蒙山脉横穿县境,中部地势高起,将全县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地势向西南倾斜,北部地势向东北倾斜。县城驻地为盘水镇,海拔1580米,县城人口12691人。距省城贵阳289公里,距云南昆明350公里,距州府所在地兴义市155公里,其东邻晴隆县,南与兴义市、兴仁县相连,西接盘县特区,北与水城县和六枝特区接壤。 普安县-人口面积 截止2003年未,全县总人口28.1万,其中农业人口26.4万,占94%,贫困人口2.6万。人口出生率为14.3%,自增率9.92%,计划生育率为93.8%。全县人口最多的乡镇是楼下镇33658人,最少的乡镇是白沙乡10828人。县境内居住有汉、布依、苗、回、黎等30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总数73674人,占25.8%。全县国土总面积14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74388.1亩。面积最大的乡镇是龙吟镇,面积170.4平方公里,最小的是三板桥镇,面积62.3平方公里。 普安县-行政区划 政区位置——普安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乌蒙山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北部,东经104度51分至105度09 分,北纬25度18分至26度10分。乌蒙山脉横穿县境,中部地势高起,将全县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地势向西南倾斜,北部地势向东北倾斜。县城驻地为盘水镇,海拔1580米,县城人口12691人。距省城贵阳289公里,距云南昆明350公里,距州府所在地兴义市155公里,其东邻晴隆县,南与兴义市、兴仁县相连,西接盘县特区,北与水城县和六枝特区接壤。 政区划分——全县辖八镇六乡,171个村,1261个村民组。 人口与面积——截止2003年未,全县总人口28.1万,其中农业人口26.4万,占94%,贫困人口2.6万。人口出生率为14.3%,自增率9.92%,计划生育率为93.8%。全县人口最多的乡镇是楼下镇33658人,最少的乡镇是白沙乡10828人。县境内居住有汉、布依、苗、回、黎等30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总数73674人,占25.8%。全县国土总面积14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74388.1亩。面积最大的乡镇是龙吟镇,面积170.4平方公里,最小的是三板桥镇,面积62.3平方公里。(普安县-自然资源

2018年度年秋季学期云南民俗旅游考试题

2018年秋季学期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 1.“串姑娘”意思是() A.找姑娘玩 B.送花 C.唱歌 D.跳舞 2.景颇族的姑娘如果将小伙子送给他的树叶信原样奉还,表示() A.对小伙子十分想念 B.让她考虑考虑 C.她十分反感 D.她与小伙子心心相印 3.“西卡”是()的爱情信物 A..彝族撒尼人 B.彝族俐米人 C.哈尼族 D.白族 4.云南崖画的调研始于20世界60年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崖画是云南崖画是() A.沧源崖画 B .元江它克崖画 C .石林崖画 D. 文山原始崖画 5.云南大理、丽江、鹤庆、剑川等地的木雕名扬海外,其中尤以“木雕之乡”()的木雕最有名。 A.大理 B.丽江 C .鹤庆 D.剑川 6.云南众多少数民族都喜欢刀具,许多少数民族都能打制精美的刀具,其中尤以()户撒刀最有名。 A阿昌族 B 白族 C 佤族D纳西族 7.云南“稻作文化”源远流长,据考古发现,云南的先民以大米为食的时间距今()。 A 10000多年 B 8000多年 C 6000多年 D 4000多年 8.不属于民俗风情旅游价值的是() A. 经济价值 B. 社会文化价值 C. 审美娱乐价值 D.文化传承价值 9.云南省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共有() A.52 B.25 C.15 D.26 10.彝族等级森严,其中曲诺是指( )。 A.黑彝B.居奴C.家奴D.百姓 11.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称()为“金不换”。 A.三七 B.天麻 C.虫草 D.云归 12.云南()是“全国现代民间绘画艺术之乡”。

A.呈贡 B.巍山 C.陆良 D.元阳 13.()是我国第一个在国际上注册的制剂药品。 A.云南白药 B.天麻素 C.血竭剂 D.蒿甲迷 14.公主井、孔雀坟寨心、母子岛……是()的景点。 A.西双版纳傣族园 B.曼听公园 C.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 D.民族风情园15.()聚居在德宏州陇川、梁河两县。境外主要分布在邻近的缅甸克钦邦八莫、密支那等地,称“迈达族”。 A.独龙族 B.阿昌族 C.景颇族 D.德昂族 16.云南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5座,其中国务院第三批公布的一座是()。 A.丽江 B.昆明 C.大理 D.建水 17.在云南特有民族中,语言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是()。 A.傣族、壮族、布依族 B.景颇族、傈僳族、拉祜族 C.佤族、德昂族、布朗族 D.普米族、纳西族、哈尼族 18.下面不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是()。 A.地藏寺经幢 B.园通寺 C.大宝积宫 D.国殇墓园 19.道教在云南影响较大,道观遍布全省,请指出没有道教寺观的旅游风景区是()。 A.昆明西山森林公园 B.武定狮子山景区 C.巍山巍宝山景区 D.昆明金殿风景名胜区 20.下面关于云南饮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云南口味以麻辣为主,甜度适中 B.滇西北地区重配料并用名贵药材入菜C.滇东北地区强调麻辣以御寒防潮湿 D.风肝是傣族的特色民族菜 21.()是白族的民间故事。 A.艾玉的故事 B.黑母牛 C.贪财人的结果 D.阿一旦的故事 22.在云南发生过三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渡江的渡口是()。 A.龙街渡口 B.皎平渡渡口 C.石鼓渡口 D.兰津渡口 23、()为我国已知的第二深水湖泊。 A.泸沽湖 B.抚仙湖 C.滇池 D.程海

云南的风俗作文400字6篇

云南的风俗作文400字6篇 云南的风俗作文400字6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云南的风俗作文400字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云南的风俗作文400字篇1 我的家乡不是在云南,我是从课外书书中了解到的。 有一次,我在一本书上看见一篇文章,写的是云南的风俗。文中说,云南居住的有:傣族,白族和彝族,其中居住人口最多的是傣族。 傣族的风俗节日很多,比如十分有名的泼水节和火把节等。在泼水节当天,街上的人不管认识不认识,都会互相泼水,已表示对对方的祝福。人们用锅碗瓢盆来向街上的人泼水,被泼到的人也通常会回泼,除非他们没有“武器”。在那

天,街头巷尾都变成了“战场”。 傣族人因为地理条件的原因,喜欢起竹楼。竹楼是架空的,文章中说这样可以防蛇,还可以养牲口。上面一般是若干个卧室和一个客厅,客厅用来招待客人,不过卧室是不能让客人进去的。 傣族人主要的食物是竹筒饭,这种饭是用竹子做的碗装的,饭上有肉和青菜吃起来有一股竹子的香味,是当地独具特色的食物。 他们还经常吃用荷叶包着烤的鸡,这种鸡是他们自家养的鸡,是吃虫子长大的。他们把鸡收拾好后,就放在荷叶上,包起来,放在火塘上烤,烤熟后把荷叶打开,只闻到一股香味登时窜进了你的`鼻子里,鸡肉的颜色是金黄的,看上去十分诱人。 啊!美丽的云南,你就是祖国西南方的一颗明珠,让人流连忘返。 云南的风俗作文400字篇2 聚居在云南大理的白族自治州的白族人,他们的居住房屋样式很多。 最高有白族风情的是“长间”所谓“长一间”。由两层的主楼及分开建造的厨房,畜栏组成。这三间房子之间都有一小块场院分隔,用处各不相同,全是泥砖,木构顶架,茅草铺顶。主楼正房楼上,用以储存粮食及其它食物。楼下住人,

香格里拉独特的民俗风情

香格里拉独特的民俗风情 点击数: 2 【字体:小大】 香格里拉是现代人们所熟知的一个美丽圣洁充满幻想的地方。它位于滇、川、藏结台部的区域中心城市,是古茶马互市的重要集镇之一。 迪庆境内的藏族 生活在这里的迫庆藏族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境内与汉、傈僳族、纳西族、白族等二十六个少数民族共同居住在一起,多民族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在文化上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和睦共处。当地的藏族在保留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不断的吸取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带有多元文化的特点。正是这种相依相成的民族关系,藏族才生存和发展到了今天。 地理位置 迪庆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东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接壤,南与本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隔金沙江相望,西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交界,北与西藏自治区毗邻。自治州州府设于香格里拉县建塘镇,距省府昆明市709公里。迪庆,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 悠久的历史 据考古证实,早在七、八十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迪庆境内就有土著先民生存、繁衍。从德钦县永芝、

纳古、石底等地出土的石棺墓及随葬品文物看,约在2300多年前,吐蕃先民已在这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土著文化。 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漫长时代里,迪庆藏族就与周围的民族有了频繁联系,各民族相互交往和影响,不仅创造了本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也带有多元文化的特点,打上了甘青草原文化、中原文化、滇域文化及土著民族文化汇集的烙印。 语言文化与宗教信仰 迪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迪庆藏族自称“博”,使用藏文。在迪庆,藏族至今保存着许多自古沿袭下来的礼仪语言,平时对话寒喧有固定的三种形式,尊重语、客气语、普通语。在语音上保留有相当多的古藏语的复辅音声母,尤其是在迪庆香格里拉县的话最为明显。 在云南藏区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噶丹松赞林寺是清朝康熙皇帝和五世**所敕建的藏区十三林之首。该寺荟萃了藏族宗教文化的精华,其建筑造型不仅充分体现了藏式建筑的风格,表现出深重的宗教意味,而且寺内历代珍品众多,有五世**和七世**时期的八尊金释迦佛像、贝叶经、五彩金汁、精绘唐卡、黄金灯等,全守还收藏有《甘珠尔》十部,其中两部为金汁手书,《甘珠尔》二百多部,以及各种精美的鎏金或银质香炉、万年灯等。高耸入云的钟鼓楼,击鼓报时,声闻十里,屋顶新金瓦殿,金光闪耀、灿烂夺目,“远近百里如见佛光”。 丰实的自然资源

有关云南旅游文化论文

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 [摘要]:本文叙述了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特征以及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对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云南民俗旅游资源构成及优势作了一定的思考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游资源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一、前言 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云南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 云南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全国总共有55个少数民族,云南有51个,人口超5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白、哈尼、傣、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俗和村舍建筑等等,构成了云南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和优势。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发掘和利用云南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新型的旅游产品,使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再上一个台阶,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二、民俗旅游资源特征凡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 客体或其它因素都可称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可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其中人文旅游 资源又可划分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两类。 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人们,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礼节、婚恋、生丧、交通以及生产等方面,民间所特有并流行的喜好、风尚、传统和禁忌。民俗旅游资源是具有多种属性与 特征的文化现象,其表现形态千差万别,除了作为文化现象而具有科学、史学、文学、美学、和艺术等特征外,从旅游的功能与价值的角度看,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民俗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第二、民俗旅游资源的群体性。第三、民俗旅游资源的传承性与变异性特征。第四、民俗旅游资源的神秘性。

民俗风情旅游概括

民俗风情的涵义:民俗风情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人们,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礼仪、婚恋、生丧、交通以及生产等方面,民间所特有并广泛流行的喜好、风尚、传统和禁忌。民俗风情”中的“风情”是“民俗”的诗化和叠用强调。民俗风情的特征:1、民族性、地方性2、丰富性、多样性3、大众性、传播性4、时代性、稳定性民俗风情的价值:1、文化方面:涵盖人类生活各方面,满足人民多元文化渴求。参与体验,加深理解,获得与众不同的文化享受。2、经济方面:直接间接3、游娱价值:这种功能表现在娱乐习俗中,像流行民间的各种歌舞,节日,游戏、博奕、杂耍等,起到愉悦身心,启人智慧、鼓舞信心的作用。4、实用价值:对于各民族禁忌的一些掌握和了解,可以帮助旅游业的发展做好服务,也可以为旅游者的出游带来更多的便利。(入乡随俗,入境问禁) 民俗风情旅游的概念:是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和暂时逗留中所进行的物质与精神活动的总和。分类:参观观赏型、了解领略型、参与体验型民俗风情旅游的特征:1、神秘性、审美性2、乡土性、社会性3、苦乐性、发展性4、参与性、原则性,此外,还具有多样性、兼容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征。民俗风情旅游的影响:1、旅游的一般作用(1)积极作用,经济方面文化方面社会方面政治方面环境方面人类本身(2)消极作用2、民俗风情旅游的特殊作用(1)积极作用,满足人们返朴归真的渴求。促进人类平等、团结、繁荣、发展。保护民族文化的传承。2消极作用,可能使“民纯俗美”走向其反面,造成商业化,民族艺术的变异,赝品、庸俗、歪曲。可能引起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纠纷。 民俗风情旅游者的定义:是指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暂时到一个不是自己常住的国家或地区去旅行和游览的任何人(广义)。其中,在当地逗留时间超过24小时者,为“民俗风情旅游者”(狭义);在当地逗留时间不足24小时者,为“民俗风情游览者”;民俗风情旅游者的特点共同特点:1、求知欲强2、食宿随和3、注重态度4、素质较高不同类型各自的特点:1、参观观赏型民俗风情旅游者2、了解领略型民俗风情旅游者3、参与体验型民俗风情旅游者 民俗风情旅游业的概念作为旅游业的一个亚类,民俗风情旅游业是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民俗风情旅游产品服务的行业。民俗风情旅游业的特点:1、中低档设施2、高品质服务3、“民族特色”与“全民皆东”民俗风情旅游业的作用:唤起和组织作用,唤起民众的旅游觉悟;组织开发、设计民俗风情旅游产品,组织客源,组织协调本行业的质量与价格问题,组织本行业从业人员培训。2、宣传和保障作用,对游客进行有关民族政策和民族禁忌的宣传、教育;保障民族风情旅游者的供给,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障科学开发,保障生态环境和民风不受破坏。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涵义:是指能够激发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吸引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风土人情及其载体。2、特点,(1)自然美,真实性,和谐性,(2)地域性,原生土壤(3)神秘性,神秘色彩(4)人情味,接待礼仪,合作、分配制度,爽直性格、古朴民风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分布与评估1、分类1)物质民俗旅游资源(2)社会民俗旅游资源(3)精神民俗旅游资源。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评估:总原则——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全面系统效益估算高度概括1)从抢救和保护的角度。第一层次:是或濒于失传或不再普遍存在的部分,包括民间传说艺术、民族服饰和语言等。加以抢救,加强保护。第二层次:是正常发展趋于稳定的部分,包括民族地方的饮食和工艺等。加强保护。第三层次:是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