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练习题 任务15 生产函数1

经济学基础练习题 任务15 生产函数1
经济学基础练习题 任务15 生产函数1

任务12生产函数1

一、单选题

5.习惯上生产要素包括( D )

A.劳动和资本

B.土地

C.企业家才能

D.以上都正确

8.在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一种生产要素的不断增加,总产量( C )。

A.上增加

B.一直减少

C.先增后减

D.先减后增

解:产量曲线(总产量)

1.当总产量达到最大值时,( B )

A.边际产量大于零

B.边际产量等于零

C.边际产量小于零

D.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

解:产量曲线(TU ——MP)

4.当边际产量曲线与横轴相交时(A )。

A.总产量最大

B.总产量最小

C.平均产量最大

D.边际产量最大。 解: 产量曲线(TU ——MP)

4.当劳动力(L)的总产量下降时,( D )

A.AP 是递减的

B.AP 为零

C.MP 为零

D.MP 为负

解: 产量曲线(TU ——MP)

1.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 A )

A. AP 递增

B. AP 递减

C. AP 不变

D. MP 递增

解:产量曲线(AP ——MP)

2.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的相交点是在( C )

A.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

B.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

C.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

D.边际产量等于总产量

解:产量曲线(AP ——MP)

7.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D )。

A.零

B.正数

C.负数

D.极大值

E.极小值 解:产量曲线(AP ——MP)

3.当平均产量递减时,边际产量是(D )

A.递减

B.为负

C.为零

D.以上三种可能都有 解:产量曲线(AP ——MP)

6.在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变化过程中,( A )首先发生。

A.边际产量下降

B.平均产量下降 C .总产量下降 D.B 和C

解:产量曲线(TP —AP —MP )

1.当L L MP AP 时,我们是处于(A )

A.对于L 的Ⅰ阶段

B.对K 的Ⅲ阶段

C.对于L 的Ⅱ阶段

D.以上都不是

9.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种是( B)

A.只要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一定为负数

B.只要边际产量减少,总产量一定减少

C.边际产量曲线一定在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与之相交

D.只要平均产量增加,边际产量就大于平均产量

二、多项选择题

1.边际产量的计算公式是(BD )

A. MP=AP\L

B. MP=△TP\△L

C.MP=TP\L

D.MP=TP`

三、辨析题√×

1.(√)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产出和投入总是成正比变化

2.(×)可变生产要素的最佳投入区间是第1区间。

改正:第1区间——第Ⅱ区间

四、综合题

1.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定义以及三者间是怎样的关系?(请画图说明并分析)(共21分)

答:

(一)三者定义(7分)

1.总产量(3分)

总产量是指在资本不变的条件下,是指投入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所得到的产出量的总和。通常用TP表示。

2.平均产量(2分)

平均产量是指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产出量。通常称为AP。

3.边际产量(2分)

边际产量是指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通常称MP。

(二)三者间关系图(8分)

评分标准:每画对一条线并标准正确1分(共5分);图线关系画正确3分

(三)三者间的关系(6分)

观察上图后可以发现这样的规律:

(1)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

(2)当边际产量大于零时,总产量是逐渐递增的;当边际产量等于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值;当边际产量小于零时,总产量开始逐渐递减;

产业经济学习题汇总精选

《产业经济学》习题集 一、名词解释 1. 产业2产业布局 3.产业分类 4.主导产业 5.基础产业 6.瓶颈产业7支柱产业8先导产业9.产业生命周期 10.产业发展战略11产业调整12产业结构优化 13产业结构合理化14产业结构高级化15产业结构 16区域产业结构17区位熵18高技术19高技术产业 20传统产业21技术进步22经济增长23投入产出法 24.产业关联25.产业波及26.影响力系数27感应度系数 28直接消耗系数29完全消耗系数30列昂惕夫逆矩阵 31.产业组织32有效竞争33市场结构34市场绩效 35沉没成本36马歇尔冲突37完全竞争市场 38完全垄断市场39垄断竞争市场40寡头垄断市场 41.集中度42产品差别化43市场行为44产业集群 45企业兼并46产业融合47.市场协调行为48产业结构政策 49战略产业 50产业组织政策 51产业规制 52.规模经济 53.范围经济 54.绝对集中度指数 55.赫芬达尔指数 56.勒纳指数、

二、单项选择题 1.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是(D ) A国民经济总量 B 企业C家庭D产业 2..产业经济学就学科性质而言属于:(C ) A.宏观经济学 B.微观经济学 C. 应用经济学 D.理论经济学 3..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创始人是(B ) A.霍夫曼 B.克拉克 C. 费希尔 D.库兹涅茨 4.产业的雁行发展模式的提出者是( B ) A.泰勒尔 B.赤松要 C.贝恩 D.梅森 5..根据霍夫曼定律,当霍夫曼比例小于1时,意味着:(D) A国家已实现工业化; B. 国家还远未实现工业化 C.国家处于工业化中期 D.国家处于后工业发展阶段 6.霍夫曼比例是指(A) A. 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 B. 消费品工业净产值C 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与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之比 D资本品工业净产值. 7.马克思两大部类分类法中第一部类是指(B)

经济学基础10-12章

第十章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的演变:1)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提出,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2)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提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每个国家都出口具有比较优势产品,两国都从中受益;3)要素禀赋理论,郝克歇尔和俄林从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别解释各国生产成本的价格不同。要素禀赋是一国拥有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各国应集中生产出口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稀缺要素产品,国际贸易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4)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克鲁格曼当代贸易理论解释相似资源储备国和同类工业品之间双向贸易现象; 政府对进口贸易的干预:①关税限制高额进口关税②非关税限制进口配额制,自愿出口限制,歧视性公共采购,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 政府干预出口贸易以刺激出口增加的主要措施是:出口补贴(直接补贴:现金、间接补贴:财政优惠出口退税出口信贷) 8、反倾销的征收要求:①该产品存在以低于正常价值水平进入另一国市场的事实②倾销对某一成员国的相关产业造成重大损失③损害与低价倾销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纳税人是进口商; 第十一章公共财政职能与财政职能 公共物品供给包含两层含义:资金来源;生产过程;融资分为:1)政府融资,是强制融资,缺点:难以满足社会成员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2)私人融资,是资源融资,缺点可能导致公共物品供给数量的不足和结构不平衡3)联合融资最理想,以税收补贴等方式鼓励。合同外包、特许经营等。 2、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自然垄断信息不充分不对称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被动。 公共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范围:①满足政府执行职能的基本需要包括国家安全支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②市场不能有效提供而社会又需要的支出包括公共卫生③对社会资源配置引导性支出包括矫正外部效应维护市场竞争; 公共选择三大理论基石①个人主义方法论②经济人假设(自我利益最大化)③作为一种交易的政治过程;政府失灵: 尼斯坎南模型官僚机构特征:最大化本部门总预算;公共物品和服务以预算拨款想交换。意义:增加其竞争性,激励机制,生产外包。 5、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主要任务:1)建立完整规范透明高效的现代政府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编制科学完整,预算执行规范有效、监督公开透明2)建设有理由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目标取向: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调节功能稳定宏观税负推进依法治税3)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完善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划分。 第十二章财政支出 1、财政支出:指政府为了履行职能、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资金支付,是政府行为活动的成本;三方面理解财政支出的相关数据:看财政支出规模结构经济性质;分类方法:1)适用于编制政府预算的统计分类:功能分类: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即政府的钱到底被拿来做了什么事、经济分类: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用途,说明政府的钱是怎样花

微观经济学重要知识点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 1、 稀缺性:经济资源以及用经济资源生产的物品总是不能满足人类无穷无尽欲望的事实 2、 研究的问题:资源配置问题 3、 经济学基本问题:资源配置问题、资源利用问题、经济体制问题。 4、 理性人假定: 理性人"假设(hypothesis of rational man )是指作为 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充满理 智的,既不会感情用事, 也不会盲从, 而是精于判断和计算, 其行为是理性的。在经济活动中, 主 体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如消费者追求的是满足程度最大化, 生产者追求的是 利润最大化。理性人”假设实际是对 亚当斯密 经济人”假设的延续。 1、①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某种商品各种可能的价格,消费者 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② 需求量:是指消费者在某一价格下愿意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③ 需求的变化:在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而引起的对商品需 求数量的变化 ④ 需求量的变化: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 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2、 供求规律: ① 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导致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增加,需求减少导致 均衡价格 下降和均衡数量减少 ② 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导致均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导致 均衡价格 上升和均衡数量减少 ③ 当供给和需求同时增加或减少时,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化,均衡价格不确定 ④ 当供需反方向变动时,均衡价格与需求同方向变化,均衡数量不确定 3、 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该商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 度或敏感程度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d = 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4、点弹性的几何意义: 需求曲线上任意一点的点弹性系数的值,等于这一点沿着需求曲 线 到横轴的距离比上其沿着需求曲线到纵轴的距离 点弹性的类型: 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位于上半段的点,需求的价格弹性大于 1; 位于下半段上的点,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于 1 五种类型:①AC 段,Ed>1,富有弹性 ② CB 段,Ed<1,缺乏弹性 ③ C 点Ed=1,单位弹性 ④ A 点Ec H^,完全有弹性 ⑤ B 点Ed=0,完全无弹性 ① 概念: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其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敏感程 度。 ② 其弹性系数等于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率与引起这种变化的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率的比 值,表示为:E XY = (△ Q X /Q X ) / (△ P Y /P Y ) =(△ Q X / △ P) ? (P Y /Q X ) 愿意并且能够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经济学基础课后练习题第二章

第2章均衡价格理论 思考与练习 一、选择题 1.在某一时期内,彩电的需求曲线向左平移的原因是() A.彩电的价格上升B.消费者对彩电的预期价格下降 C.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D.黑白电视机的价格上升 2.一个商品价格下降对互补品最直接的影响是() A.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右平移B.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左平移 C.互补品的供给曲线向右平移D.互补品的供给曲线向左平移 3.已知某种商品的市场需求函数为D=30-P,市场供给函数为S=3P-10,如果对该商品实行减税,则减税后的市场均衡价格() A.等于10 B.大于10 C.小于10D.无法确定 4.()反应的是商品需求量变动与其商品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A.需求价格弹性系数B.需求收入弹性C.需求交叉弹性D.供给价格弹性 5.商品供给价格弹性是() A.商品供给量变动的比率与其价格变动的比率B.商品供给量与其价格变动的比率 C.商品需求量与其价格变动的比率D.商品需求量与消费者收入变动的比率 6.商品的均衡价格会随着() A.商品需求与供给的增加而上升B.商品需求的减少与供给的增加而上升 C.商品需求的增加与供给的减少而上升D.商品需求的增加与供给的减少而下降 7.政府运用限制价格政策,会导致( ) A.产品大量积压B.消费者随时都能买到自己需要的产品 C.黑市交易D.市场秩序稳定 8.适合于进行薄利多销的商品是()的商品。 A.需求缺乏弹性B.需求富有弹性C.需求有无限弹性D.需求完全无弹性 9.在下列因素中,()的变动会引起商品供给量的变动 A.生产技术 B. 原料价格 C.商品价格 D.居民收入 10.下列组合中,一种商品需求量与另一种商品价格呈反方向变动的是()A.香蕉和苹果 B.照相机和胶卷C.汽车和收音机 D. 面包和方便面 11.需求量与消费者收入之间呈反方向变动的商品称为()。

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点汇总

微观经 济学基本知识点汇总 微观 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 "经济人 "假设和 "完全 信息"假设,前者假设人总 以利已作为其行为的基本动力 ,具体而言是指人们要么在 给定的经济代价下追 求自 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要么是寻求给 定经济利益下所付出的经济代价的最小值。 完全信息 "假设指经济 行为主体对相关经济馆况具备完全的信息 。 实证 分析与实证经济学,规范分析与规范经济学 实证分 析 是 描述经济现象 "是什么 "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 上是如何解决的。在揭示有关经 济变量之间的函 数关系和因果关系。 实证经 济学 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 对经济行为作出有关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 陈述经济行为 及其后果,并试图对 结论进行检验。 规范分 析是研究经济活动 "应该是 什么 "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应该 是怎样解决的。这种方法通 常要以一定的价 值判断为基础,提出 某些准则作为经济理论的前提和制定政策 的依据,并考察如何才能符合这些准则。 规 范经 济学 试图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 ,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 行评价,并进 一 步说明一个经济体 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 济政策。 静态 分 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新的均衡状态变动过 程的分析。 个人 需 求 个人需求指消费者在 某一特定期间内 ,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条 件下 ,其愿意并且能够购买 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需求 的 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 法则(规律)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 况下,随着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 (或下降 ),会导致对该商品的 需求 弹性的种类 ①若Ed = o ,为完全无弹性。②若0< Ed <1,为缺乏弹性。如多数生活必需品。 ③若Ed = 1,为单位弹性或 量的相对变化幅度与价格的相对变化幅度 ⑤若Ed =无穷,为完全弹性。 需求 的 收入弹性 需求的收入弹性指在 某特定时间内,某商品的需求量变动的百 M*M/Q 。需求的 收入点弹性的计算公式: EM=dQ/Dm*m/Q ) 商品 分 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需求 的 价格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指在 时期 内,需求量变动 计算公式为: 一定时期内,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 率与价格变化的百分率之比,它表示在一定 对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弧弹性表示需求曲线上面点之间的 弹性,其 Ed=- △Qd/ A P*P/Q 。点弹性表示的是需求曲线上 某一点的弹性,其计算公式为 : Ed=- 也就是说,商品或劳 务的价格与其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 dQ/dP*P/Q ) 在经济分析中,按照 分 析就是分析经济现 衡状态的过程,即完 变化,以及有关经济 是否考虑时间因素,均衡分析分为:静态 象的均 衡状态以及有关经济变量处于均衡 全不考虑时 间因素。比较静态分析就是分 变量达到新的均衡状态时的相应变化。动 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桥。所谓静态 状态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但并不论及达到均 析已知条件变化后经济现象均衡状态的相应 态分析是指考虑时间因素对所有均衡状态向 需求量的变动指在其 指在同一条需求曲线 化所 引起的需求数量 移动。 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商品自身的价格 上各点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指在商品自身 的变化,也就 是说,需求的变化是同一价 发生变化时,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这里 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中的变 格下需求量的变化,表现为整个需求曲线的 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指在某一特 定市场和某一特定时期内,所有消费者在 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将购买某种两品的数量。 市场需求是由所有个 人需求水平相加而成的。 需求量的减少 (或增加 ); 单一弹性。此时需求 数是奢侈品的需求。 相等。 ④ 若 l< Ed <无穷,为富有弹性。大多 分比与消费者收入变化的百分比之比,它表 示商品需求量相对变 动对于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的收入弧弹性的计算公式: EM=- △ △△

产业经济学

C 1.策略性行为:指一个企业旨在通过影响竞争对手对该企业行动的预期,使竞争对手在预期的基础上做出对该企业有利的决策行为 2.产业结构政策:指政府依据本国的产业结构现状,规划产业结构逐渐演进的目标,确定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实现资源的重点配置的政策。 3.产业集群:指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 4.策略性进入壁垒:是指产业内在位企业为保持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获取,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一系列的有意识的性行为构筑起的防止潜在进入者进入的壁垒。 5.创造性毁灭: 潜在进入者创新对原有企业造成的致命性打击,迫使他们退出原有的市场。 F 1.范围经济: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 2.富有的窘境:在解释默契合作策略性行为方面存在均衡过多的问题。 G 1.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2.管制:指管制者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 H 1.混合并购:彼此没有相关市场或生产过程的公司之间进行的并购行为。 J 1.进入壁垒:是指潜在进入企业和新企业若与既存企业竞争可能遇到的种种不利因素。 L 1.掠夺性定价:是指一个厂商将价格定在牺牲短期利润以消除竞争对手并在长期获得高利润的行为。 S 1.市场结构:指市场中各种要素(者、需求者、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特征。 2.水平一体化:是企业在原有生产经营范围内,通过联合、兼并同类企业或投资兴建新的生产经营单位,形成多工厂企业,以扩大企业规模。 3.市场势力:也称市场权力。是指卖方或买方不适当地影响商品价格的能力。 T 梯度发展理论: 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不同生命阶段的产业有不同的最优区位。 W 1.网络外部性:指消费的外部性,即购买某种商品的消费者数量的增加将提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从而增加了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 2.完全消耗系数:两个产业间的产品直接消耗关系。但一种产品对另一种产品的消耗不仅

经济学基础12章习题及答案.doc

《经济学基础》第一章绪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资源的稀缺性是指(D)。 A、资源的绝对有限性; B、资源的充足性; C、资源的稀少性; D、资源的相对有限性; 3、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 )。 A、均衡价格理论; B、消费者行为理论; C、生产者行为理论; D、分配理论; 4、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A )。 A、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B、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C、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D、宏观经济政策; 5、解决“应该是什么”问题的经济学是(D)。 A、理论经济学; B、应用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6、解决“是什么”问题的经济学是(C )。 A、理论经济学; B、应用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7、以个别居民与厂商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理论是(A)。 A、微观经济学; B、宏观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8、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理论是(B)。 A、微观经济学; B、宏观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二、判断题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对) 6、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存在稀缺性(对) 7、“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利用问题。(错) 9、实证经济学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经济学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X) 10、“人们的收入差距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的命题属于实证经济学问题。( X)

《经济学基础》第二章均衡价格理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会导致粮食制品的均衡价格下降( B ) A、鸡蛋价格上升 B、良好的天气情况 C、牛奶价格上升 D、收入上升 2、下列因素中除哪一项以外都会使需求曲线移动( D) A、购买者(消费者)收入变化 B、消费者偏好变化 C、其他有关商品价格变化 D、商品价格变化 3、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汽车的价格上升,将导致( B) A、汽车需求量的增加 B、汽车供给量的增加 C、汽车需求的增加 D、汽车供给的减少 4、在需求和供给同时减少的情况下( C ) A、均衡价格和均衡交易量都将下降 B、均衡价格将下降,均衡交易量的变化无法确定 C、均衡价格的变化无法确定,均衡交易量将减少 D、均衡价格将上升,均衡交易量将下降 5、粮食市场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当粮食产量因灾害而减少时( B) A 粮食生产者的收入减少,因粮食产量下降 B 粮食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粮食价格会更大幅度上升 C 粮食生产者的收入减少,因粮食需求量会大幅度减少 D 粮食生产者的收入不变,因粮食价格上升与需求量减少的比率相同 6、政府把价格限制在均衡水平以下可能导致(C ) A、买者按低价买到了希望购买的商品数量 B、大量积压 C、黑市交易 D、A和C 7、如果价格下降10%能使消费者的购买量增加1%,则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 C) A、富有弹性 B、具有单位弹性 C、缺乏弹性 D、弹性不能确定

论微观经济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论微观经济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摘要: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资源配置问题。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体系社会资源配置 一、微观经济学的产生 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以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性质原因的研究》为标志,至今已经有231年的历史了。亚当·斯密通常被学术界认为是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 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已的,从事经济活动的动机和目的就是为追求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但每个人都不能独立生存,通过分工使交换成为可能,并接受“看不见的手”的约束,实际这种对人类经济活动的抽象描述就是经济学范式研究的对象逻辑,因此,在此观念范式层提供的逻辑空间上,亚当·斯密提出了货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工资、利润等经济范畴,构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规则范式。斯密反对重商主义政策,主张放任自由政策,取消限制经济自由的种种障碍,建立起合乎规律的“ 自然秩序”,使每个人追求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协调起来,最终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这些促使财富增长的主张,构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操作范式。当然以观念范式为基础,还可演绎出更多的定理,从而使其理论更加完善。 亚当·斯密通常被学术界认为是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微观经济学从创建到目前不断有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充实到微观经济学的知识框架中,使得微观经济学的体系更庞杂,内容更丰富,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更加多样化。微观经济学由对经济问题的定性分析为主发展到要采用大量的定量分析才能得出相应的定性结论。现实生活中大量的经济学问题的解释和说明需要借助建立经济学模型并运用数学、微积分、运筹学、概率论等相关学科中的概念和工具分析才能完成。使得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越来越抽象,越来越深奥,其逻辑性也越来越强,甚至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对某一问题的分析,因为假设条件不同,结论会差别巨大。有时对于同一个经济问题,不同经济学流派的观点与结论竟然截然相反。这就使得微观经济学成为财经类学生学习的难点,使得众多的初学者无从下手。对部分微观经济学教学人员而言,他们在讲授微观经济学的时候,往往迷恋于介绍复杂的经济学模型,繁琐的数理推导过程,忽略了对经济学基本思想的介绍,造成微观经济学成为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习难度系数最大的一门课程。 二、微观经济学的逻辑体系 微观经济学是一个严格的演绎逻辑体系。演绎逻辑的好处是只要给定前提假设,其结论的正确性就一定得到保证。它从反映人类偏好的最简单的5条公理出发,描述出人类偏好的效用函数,即无差异曲线,从而决定了人类经济行为中至关重要的主观交换比率,即边际效用替代率。在既定预算约束的前提下,客观交换比

《产业经济学》试题库(完整版)

1、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是(D ) A、国民经济总量 B 、企业C、家庭D、产业 2、把产业分为主导、先导产业的关联分类法是(B ) A、技术关联方式分类法 B、战略关联分类法 C、原料关联分类法 D、方向关联分类法 3、中国封建时期最重要的产业政策是(A ) A、农本思想 B、工商业思想 C、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思想 D、农工商思想 5、霍夫曼比例是指( A ) A.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的比例B.供给与需求的比例 C.轻工业品净产值与重工业品净产值的比例 D.以上都对。 6、(A)提出了三次产业划分 A、费歇尔 B、瓦尔拉斯 C、马歇尔 D、霍夫曼 7、SCP理论指的是(B) A、市场结构—市场主体—市场绩效 B、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C、市场行为—市场结构—市场效果 D 、市场结构—消费主体—产品状况 8、产业组织是指(A) A、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 B、产业中同类企业的总和 C、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 D、市场主体间的市场活动的集合 9、马歇尔冲突指的是( A) A、规模经济与垄断的矛盾 B、完全竞争与市场的矛盾 C、竞争与垄断的矛盾 D、垄断与市场的矛盾 10、下列说法中对SCP的认识正确的一项(C) A、决定市场行为的主要依据是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和进入壁垒的高低 B、在此体系中,对于市场结构的指标的研究处于重要的核心地 C、市场绩效优劣的评价主要考虑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利润率水平、生产效 D、市场行为的主体指的是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11、可竞争理论的分析中心是(C) A、SCP理论 B、市场绩效 C、完全可竞争市场及沉没成本 D、退出壁垒 12 、HHI指数的优势在于(C) A、必须收集到该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信息 B 、计算量不大 C 、HHI对规模最大的前几个企业的市场份额变化反映特别敏 D 、便于收集资料 13、勒纳指数与贝恩指数相比较,以下说法正确的有(D) A、两者都不是建立在不完全的理论假定基础上 B、两者都建立在完全的理论假定基础上 C、勒纳指数与贝恩指数相比,较易取得 D、勒纳指数与贝恩指数相比,较难取得 1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有(A)

经济学基础第12章教材

第十二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第一节财政政策 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水平的这些短期目标而实行的各种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变化,通常叫做财政政策。 一、政府预算 政府预算由政府支出和政府收入两部分构成,其中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而政府收入则包括税收和公债两部分。 二、政府支出 (一)政府购买支出 政府购买是指政府直接在市场上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或公共投资必需的商品和劳务而形成的开支。如,政府的基本建设支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等都属于政府的购 买支出。它是一种实质性支出。 (二)政府转移支付 政府的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把筹集到的财政资金无偿地转移给企业或家庭,由他们再到市场上购买所需的商品和劳务而形的财政支出。如,政府的社会保障支出、利息支出、 企业补贴支出等。 另外:政府支出中还有比较重要的一项就是政府债务的利息支付。 三、政府收入 财政收入按其来源主要包括:税收收入(主要来源)和公债收入。 (一)税收 按照课税对象的性质,税收可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行为税。 (二)公债 1、公债是指政府运用国家信用筹集财政资金而形成的以公众的债务。 2、公债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务和地方政府的债务。 3、中央政府的债务又叫国债,一般分为3种:短期国债、中长期国债、长期国债。 4、公债的特点: (1)公债的债务人是国家,而债权人是公民个人,双方并不是处于对等的地位; (2)公债是一种国家信用,其基础是以国家的税收支付能力为保证; (3)公债的清偿不能由债权人要求法律强制执行; (4)公债发行的信用是用国家的政府主权和国民经济资源,所以发行条件中不需要提供担保品。

四、预算赤字与政府债务 政府的预算赤字等于政府支出减去政府收入。如果政府的预算赤字通过发行政府公债的方式来弥补的话,那么政府预算赤字就等于政府新发行的债务总量。 (一)政府债务 1、预算盈余或预算赤字是指在某一即定时期内政府所得到的税收收入与政府支出之间的差额。 预算盈余(赤字)=税收-总支出(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利息支付)若结果为零,则预算平衡。 2、政府债务又叫公债,是政府为融通预算赤字所进行的借款总量,即政府欠本国居民、企业和外 国的债务总量。 3、政府债务是一种政府负债的存量,而预算赤字则是一定时期新出现的负债的流量。 4、政府债务包括内债和外债。 5、当社会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时,政府因支出大于税收而举债时,一定表现为私人投资等量的缩减, 这就是经济分析中所谓的“挤占”效应。 6、当社会尚未达到充分就业时,经济中存在着发展生产的潜在生产能力,国家举债支出不仅不会 增加人民的负担,还在通过经济增长,在提高人民生活的同时,增加一国财富的积累。 (二)赤字的衡量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赤字的衡量 (1)预算盈余BS = 预算赤字–BD = 税收TA –政府购买支出G–转移支付TR–公债利息R BS = -BD = 税率t×国民生产总值Y – G – TR – R 由上可见,预算赤字和盈余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财政政策,二是国民生产总值。 (2)充分就业的财政盈余或赤字是指在给定的税收和财政支出结构下,假如社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时会出现的预算盈余或赤字。 当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低于充分就业的国民生产总值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就大于实际预算盈余。为了实现充分就业,许多国家的财政预算都以实现充分就业为标准,这样就使实际的财政预算赤字增加,如美国。 (3)预算的结构性赤字部分是主动的,取决于其选择的财政政策,如税率、教育、国防支出等。 相反,预算的周期性赤字部分是被动的,取决于商业周期的状况,即国民收入和产出的高低程度。 2、预算赤字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在短期内,政府债务存量是既定的,预算赤字可能影响到商业周期和储蓄—投资平衡,预算赤字对经济的短期影响被称为“挤出”效应。 在长期内(可认为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预算赤字会影响当前的资本形成和子孙后代的消费。

产业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苏东水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 第一节产业 1.产业的含义:(1)社会分工和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 (2)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 ①需求角度,具有同类或相互密切竞争关系或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 ②供求角度,具有类似生产技术、工艺、过程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 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 (3)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 2.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目的:制定产业政策,调节产业结构 (1)关联方式分类法 ①技术关联分类法: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等; ②原料关联分类法 ③用途关联分类法 ④方向关联分类法:单向、双向、环向关联;(纵向关联的前向、后向关联) ⑤战略关联分类法:主导、先导、支柱、重点、先行产业。 (2)三次产业分类法 第一阶段(初级生产阶段):农业、畜牧业; 第二阶段(18C60.英国工业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纺织、钢铁; 第三阶段(20c)大量资本和劳动力流入非物质生产部门,商业、旅游、娱乐、文化等。(3)生产要素分类法 ①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资本、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活劳动特别是 体力劳动所占的比重较大的产业。如纺织、服装、食品、零售、餐饮等。 ②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活劳动、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资本的有机 构成水平较高,产品物化劳动所占比重较大的产业。如交通、钢铁、机械、石油化学等基础工业和重工业。 ③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对知识的依赖程度大,即知识含量高、脑力劳动 所占得比重较大的产业。如航天、生物、高分子、信息、计算机等。 3.产业的其他分类方法 (1)四次产业分类 (2)产业发展阶段分类:分幼小、新型、朝阳、衰退、夕阳、淘汰产业等。 (3)霍夫曼分类法 消费资料工业(食品、服装、家具)、资本资料工业(金、机、运、化)、其他工业第二节产业经济学 学科领域: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理论、产业政策研究

经济学基础第12章

【问题和应用】 一、基本问题 (一)重要的名词 国际贸易重商主义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超保护贸易理论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 贸易术语国际收支固定汇率 浮动汇率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无形贸易商品的是( B) A.服装 B.旅游 C.设备 D.钢材 2.一个国家对进口商品除了征收正常进口税外,往往还根据某种目的加征额外的进口税。这种加征的额外关税叫附加税。其中包括(B)。 A. 差价税 B. 反倾销税 C. 特惠税 D. 选择税 3.当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总额超过进口总额时称为( A ) A. 贸易顺差 B. 贸易逆差 C. 贸易失衡 D.贸易平衡 4.中国是一个劳动要素丰裕而资本要素稀缺的国家,所以应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中国这种进出口贸易格局可用( B )来解释。 A.比较优势论 B.要素禀赋论 C.技术差距论 D.产品生命周期说 5.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是一种( D) A.一般保护理论 B.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C. 战略性贸易理论 D. 超保护贸易理论 6.汇率贬值将引起:( A ) A.国内生产总值增加,贸易收支状况改善 B.国内生产总值增加,贸易收支状况恶化 C.国内生产总值减少,贸易收支状况恶化 D.国内生产总值减少,贸易收支状况改善 7.国际收支逆差将导致( D )。 A.黄金、外汇储备减少B.本国货币贬值

C.国内产出水平下降D.以上各项均正确 8.国际收支反映的内容是( D )。 A.与国外的现金交易B.与国外的金融资产交换 C.与国外的贸易顺差D.全部对外经济交易 9.一般情况下,一国货币贬值后,该国出口商以外币表示的价格可能( C )。A.上升B.不变 C.下跌D.先升后跌 10.银行在外汇牌价表上公布的现钞价一般是( A )。 A.现钞买入价B.现钞买卖中间价 C.现钞卖出价D.无法确定 二、发散问题 1.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国际贸易理论分为两大类,即保护贸易理论和自由贸易理论,相应地,国际贸易政策就有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一般来说,当一个国家弱小的时候,需要保护贸易政策来帮助本国的经济发展,而当国家强大之后,则又需要自由贸易政策来开拓市场,针对现今贸易形势,请思考,你认为我国是需要保护贸易还是自由贸易? 回答要点:一个国家的贸易理论,始终是为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服务的,既不能一味地选择贸易保护政策,也不能绝对地提倡贸易自由。 贸易自由政策可以带来与别国进行贸易交换、互通有无的效果,进而带来外汇的增加,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发展和进步,但是,贸易自由政策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贸易自由政策也就意味着在把自己国家的商品销往国外的同时,国外的商品也可以进入本国的市场,假如别国的商品较本国商品具有优势,无疑会损害本国的民族工业。贸易保护政策也是如此,保证本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同时,却会造成本国的商品制造缺乏广阔的市场,从而造成本国商品制造业的萎缩与停滞,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中国当下的贸易政策遵循的是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改革开放中的“开放”政策,可以说已经使得中国的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从这一方面来讲,贸易自由政策对当下的中国来说是较合时宜的,也是中国应该采取的贸易政策。

经济学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经济学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经济学基础理论试题 简答: 1、劳动力商品价值 105 答:劳动力诗人的劳动能力,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价值包括三个方面,1、维持劳动者本人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2、山羊劳动者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保证劳动力的补充和延续。3、劳动者的教育和训练费用,以适应生产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此外,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2、货币流通规律 121 答: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即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1、待销售的商品总量。2、商品价格水平。3、单位货币流通速度。他们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销售的商品总量*商品价格水平/单位货币的

流通速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销售的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3、利润率的因素 137 答: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就是利润率。决定利润率的因素有: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3、资本周转速度。 4、不变资本的节省。 3、平均利润率、生产价格? 答:平均利润率是按社会总资本计算的利润率,继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等与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哪些基本经济特征 61 答:1、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但仍比较落后。2、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所有制共同发展。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5、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240 答:在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是: 1、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要保持平衡,即

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版)知识点总结[精品文档]

微观经济学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的概念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合理使用相对稀缺的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的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 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的人的需要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要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但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的资源与人们的需要相比总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资源的稀缺性经济学所研究的就是如何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人们需要的。 西方经济学产生的时期早,其发展经历了以下一个阶段: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末期)--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期,代表人物为威廉·配弟、亚当·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的庸俗化(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为萨伊、马尔萨斯)--边际效用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为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新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末期,代表人物为马歇尔)--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中期,代表人物为库兹涅茨、汉森、萨缪尔森、托宾、哈罗德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学派、新左派和新自由主义学派组成)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市场)的经济行为作为考察对象的科学。它采用的个量分析的方法,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个人或家庭作为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分配于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获得最大利润;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是如何决定的,等等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问题。 宏观经济学是把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采用总量分析法,以国民收入为中心,以全社会福利为目标,从总供求的角度研究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国际收支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以及怎样通过宏观调控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它研究的是诸如社会就业量、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等全局性的问题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如果形象化地把宏观经济学看作研究森林的特征,微观经济学则是考察构成森林的树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其核心是市场有效性和自由放任;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其核心是市场失效和国家干预 均衡是来自于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分析的是经济力量达到均衡所需要的条件以及均衡达到时会出现的情况,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所研究的经济问题中涉及各种变量,假定自变量为已知或不变,考察因变量达到均衡时所需要的条件和会出现的情况均衡分析有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之分。 静态分析是考察在既定的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它研究的是经济活动的一个横断面。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后,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动态分析是在引进时间变化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的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如果说静态分析考察的是一张静止的照片,而比较静态分析的是几张不同时点的幻灯片,那么动态分析所考察的是一系列连续移动的照片即电影西方经济学中经常使用的比较静态分析法 微观经济学体系概览概括来说,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是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上进行的:第一个层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最优决策问题;第二个层次是研究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决定问题;第三个层次是研究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同时决定问题前两个层次的问题可以借助经济循环流动图来加以说明 除了研究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的局部均衡以外,还要分析完全竞争条件下所有单个市场同时均衡(一般均衡)的状态福利经济学又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出发点,论述了一般均衡状态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此外,微观经济学还包括微观经济政策的分析,以克服“市场失灵”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经济人”假设;完全信息假设。 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它包 括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两层含义。只有购买欲望而没有购买能力,或者只有购买能力而没有购买欲望,都不能算做需求。 需求定理:指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互为反方向的变化关系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用几何形式表示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这种关系即需求曲线的形状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经济学基础第8章

【实践训练】 1.课堂实训: 假设一经济社会生产四种产品,它们在2006年和2008年的产量和价格分别如下表所示。试计算: (1)2006年和2008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 答:2006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1.5×25+7.5×50+6.0×40+5.0×30 =37.5+375+240+150=802.5 2008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1.6×30+8.0×60+7.0×50+5.5×35 =48+480+350+192.5=1070.5 (2)如果以2006年作为基年,则2008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多少? 答:2008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1.5×30+7.5×60+6.0×50+5.0×35 =45+450+300+175=970 (3)计算2006-200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2008年的价格比2006年的价格上涨了多少? 答:2006-200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1070.5÷970=1.1036 2008年的价格比2006年的价格上涨了10.36% (二)单项选择题: 1.国内生产总值等于( A )。 A.国民生产总值减本国国民在国外获得的收入加外国国民在本国获得的收入 B.国民生产总值减本国居民国外投资的净收益 C.国民生产总值加本国居民国外投资的净收益 D.国民生产总值加净出口 2.下列产品中应计入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是( A)。 A.当年生产的面包 B.去年生产而在今年出售的衣服 C.一幅古画 D.当年卖出的二手房 3.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小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国外取得的收入(A)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4.“棉布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 C)。 A.一定是对的 B.一定是不对的 C.可能对,也可能不对 D.以上的说法都对 5.个人收入是( B )。 A. 在一定年限内,家庭部门获得的工资总和 B. 在一定年限内,家庭部门获得的收入总和 C. 在一定年限内,家庭部门能获得花费的收入总和 D.国民收入减去家庭未收到的收入加上来自生产的收入 6.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净值之间的差额是( D )。 A.所得税 B.直接税 C.间接税 D.折旧

经济学基础理论

经济学基础理论 《经济学基础理论》 一、需求、供给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一)需求分析 1、需求的概念: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和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需求的基本要素:购买欲望、购买力和时间。 2、需求法则: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 需求法则的例外:吉芬商品和炫耀商品或声望商品。 3、恩格尔曲线:表明的是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上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消费者对正常商品和低档商品需求量增加的幅度要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对高档饰品需求量增加的幅度要大于收入增加的幅度。 恩格尔系数:是指消费者用于购买食品方面的支出占其可支配收入的比率。恩格尔系数表明,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国家的恩格尔系数越高,这个家庭或国家的收入水平越低;反之,恩格尔系数越低,这个家庭或国家的收入水平越高。 4、需求和需求量的区别:需求量反映的是某一价格水平下对商品的购买量,需求量的变动是由于价格变动而引起的,而需求则是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5、影响需求的因素: (1)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对于高档商品和正常商品,收入增加,需求增加; (2)消费者偏好。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该种商品的需求就会增加; (3)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品价格的变化会导致需求按相同的方向发生变化,互补品价格的变化会导致需求按相反方向发生变化。 (4)消费者对价格的预期。若预期价格在未来上升,会导致需求增加。 6、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为每一价格水平下所有个人需求量之和。 (二)供给分析 1、供给概念: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厂商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归纳.docx

第一章导论 一、选择题(共9个) 1.经济学中的“稀缺性”是指 A.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中 B.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利用资源必须考虑下一代 D.世界上的资源终将被人类消耗光 2.经济物品是指 A.有用的物品 B.数量有限,要花费代价才能得到的物品 C.稀缺的物品 D.数量无限,不用付出代价就能得到的物品 3.一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点表示 A.生产品最适度水平 B.该国可利用的资源减少和技术水平降低 C.失业或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D.通货膨胀 4.生产可能曲线的基本原理是 A.假定所有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B.一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 C.改进技术引起生产可能曲线向内移动 D.生产可能曲线上的每一点的产品组合,对该国来说,都是最佳的5.下列那一项最可能导致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 A.消费品生产增加,资本品生产减少 B.有用性资源增加或技术进步 C.通货膨胀; D.失业 6.经济学中的基本选择包括 A.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B.怎样生产,何时生产 C.为谁生产 D.以上都包括 7.对某个汽车生产企业来说,下列哪一变量是外生变量 A.汽车的年产量

B.生产线的技术水平 C.消费者收入增加 D.企业的人力资本管理 8.下列哪一个变量属于存量() A.国民生产总值 B.年生产能力 C.居民收入 D.固定资产价值 9.21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经历的第二次修改和补充 A.出现于1936年 B.涉及垄断问题 C.代表人物是凯恩斯 D.为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判断题(共1个) 1.以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把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三、解释概念(共17个) 1.经济学 2.欲望 3.稀缺性 4.选择 5.机会成本 6.生产可能性曲线 7.经济人假定 8.完全信息 9.个量分析 10总量分析 11.静态分析 12.动态分析 13.实证分析 14.规范分析 15.常量与变量 16.存量与流量 17.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 一、选择题(共9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