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

绪论文献与古典文献学

“文献学”一词始见于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3年)。

最早以“文献学”名其书者,为郑鹤春、郑鹤声先生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

文献,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典文献学要学习些什么?

1.应熟悉古典文献:古典文献指1911年之前(白话文兴起前)产生的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即古籍。

2.应掌握古典文献学学科构成核心内容:目录、版本、校勘

3.熟悉并利用古典文献,可深入客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知识系统观和文明系统观。

如《致蔡鹤卿太史书》(林纾):“鹤卿先生太史足下……”为何称“太史”?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

一、甲骨甲骨:龟甲和兽骨。

“甲骨卜辞”、“殷墟卜辞”(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载多是占卜之事,记事年代从殷商盘庚到纣王末期。

1.甲骨文献的整理研究情况是怎样的?

(1)甲骨文最早的整理、辨认,以刘鹗、孙诒让等人的工作为代表。

刘鹗《铁云藏龟》(1903出版,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收甲骨文献1051片,考释正确干支、数目字34个。

孙诒让《契文举例》(1905年撰成,1917年出版,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全书分十类,考释正确的文字有185 (2)近代“甲骨四堂”成就最为卓著:

“四堂”指四位甲骨文献研究专家,即王国维(号观堂)、罗振玉(号雪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3)罗振玉的甲骨文献研究尤为突出:

①罗氏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甲骨文献。

②考释出大量的单字。

③率先正确判定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

④首创卜辞分类研究的方法。

3.我们如何查阅、了解甲骨文字?

需要使用甲骨文释字方面的工具书:

孙海波编:《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

高明撰:《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

二、金石

1.金文(钟鼎文)

金,指青铜器。金文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因商周青铜礼器以钟为代表,乐器以鼎为代表。

金文文献内容主要是记录当时祀典、赐命、征战、盟约等活动。西周是金文最为盛行的时代。

2.石刻及石刻文献

石刻是指刻在石头上的文字。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秦刻石鼓又称石鼓文。先秦时期的石刻文字,因其刻在鼓形石上而得名。唐初时被发现,共十块,各刻四言诗一首,歌咏秦国国君游猎情况,故得“猎碣”之名。石刻文主要盛行于秦汉时期。

3.历代重要的石经文献

(1)熹平石经

中国最早的刻于石碑上的官定儒家经本。

时间:东汉末年

字体:隶书

内容:儒学七书(《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

(2)三体石经

时间: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240-249)年间

字体:古文、篆文、隶书

内容:儒家经典《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

(3)开成石经

时间:中唐时期

字体:楷书

内容:儒家十二经清以前的石经中唯开成石经保存最为完好。

(4)乾隆石经

时间:清雍乾年间

字体:楷体

内容:“十三经”

三、竹木与简牍文献

1.竹简、木简、木牍

竹简:长而窄的竹片;木简:长而窄的木片;木牍:较宽的木片;竹简、木简、木牍合称简牍,是商周至汉晋的文献载体。

历史上重要竹木文献实例:

2.汲冢竹书(战国竹简,发现于晋太康二年)

3.居延汉简(额济纳河流域)时间范围:自西汉武帝末年至东汉中叶。

4. 银雀山汉简(山东临沂)1972年4月发现于两座汉初墓葬。一号汉墓4942枚。为《孙膑兵法》、《孙子兵法》、《六稻》、《蔚缭子》等兵书,还有《管子》、《墨子》等先秦古籍。

5. 睡虎地秦简(湖北云梦)内容特点:秦代的法律条文

6.郭店楚简(湖北荆门)内容特点:学术著作。道家著作共2种4篇,即《老子》3篇、《太一生水》1篇。证明战国中期前《老子》其书已存在。

7.上博藏战国楚简这批楚简中收有《周易》三十四卦的内容,是迄今发现的最早一部。

8.走马楼吴简(湖南长沙)

1996年10月,长沙走马楼街一古井,出土超过15万枚三国吴简。

2003年,在走马楼另一古井中又发现万枚汉简,为汉代实用文书。

9.里耶秦简(湖南) 2002年,湘西里耶古镇出土2万余枚,多为官署档案,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

10.郴州汉简、晋简(湖南郴州)

2003年12月,湖南郴州市发现十口古井,从中发现300多枚汉简(东汉末期)。

2004年2月,在同一地区另一古井中又发现保存相对完好的7捆700余枚晋简。简牍上“太安二年”(西晋惠帝年号,公元303)字样清晰可见。内容为官府文书,将对研究中国西晋历史和当时南中国的政治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四、缣帛与帛书文献

缣帛,即丝织品,光洁细薄的丝绢。

1.战国秦汉时,帛书使用相当普遍

2.子弹库战国楚帛书,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帛书实物。

3.马王堆西汉帛书,为秦末至西汉初抄写。有大量书籍,如《老子》甲本及卷后佚书、《老子》乙本及卷前佚书等。

五、纸张

纸张为魏晋之后最通用的文献载体。

第三节古典文献的类型

一、最早出现的是总集。

总集是多人文学作品的汇集。(见教材页55)

总集形式灵活:可单收一种或多种文体;可只限一朝一代或兼收历代。

1.结合定义及你所掌握的文学史常识,可推知最早的诗歌总集应是?《诗经》、《楚辞》

那么,此后又有哪些重要的诗歌总集?

1.《玉台新咏》,(陈)徐陵编

续接《诗经》、《楚辞》的古诗总集,为南朝梁以前历代言情之作,以宫体诗为核心,但保存了汉魏六朝相当多的诗歌。

2.《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

是集收汉魏至隋唐乐府诗,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还保存了大量乐府史料,是研究汉魏六朝隋唐乐府的最基本的文献。

3.《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

迄今为止最为完备的唐以前诗歌总集。每诗注明出处,诗人下列小传,考证颇精。

4.《全唐诗》,(清)康熙敕编;《全唐诗补编》,陈尚君辑

《全唐诗》据季振宜《全唐诗》、胡震亨《唐音统签》重编增辑而成,曹寅、彭定求等人具体负责。虽已求全,但仍有遗漏、误收。错误等。

5.近人王重民有《补全唐诗》、孙望有《全唐诗补逸》、童养年有《全唐诗续补遗》,中华书局编为《全唐诗外编》后陈尚君又对《外编》进行校订,并续辑《全唐诗续拾》,合为《全唐诗补编》。

1、若查检金元明清诗,则可使用以下总集:

①《中州集》,(金)元好问编

②《元诗选》,(清)顾嗣立编

③《列朝诗集》,(清)钱谦益编

④《明诗综》,(清)朱彝尊编

⑤《晚晴簃诗汇》,徐世昌编

2.若需查阅历代词、(散)曲作品,应使用哪些总集?

①《全宋词》,唐圭璋编

②《全金元词》,唐圭璋编

③《词综》,(清)朱彝尊、汪森编

④《全清词钞》,叶恭绰编

⑤《全清词》,程千帆主编

⑥《全元散曲》,隋树森编

⑦《全明散曲》,谢伯阳编

⑧《全清散曲》,凌景埏、谢伯阳编

3.若需查阅元明清戏曲,可使用哪些总集?

①《元曲选》,(明)臧懋循编

②《元曲选外编》,隋树森编

③《全元戏曲》,王季思主编

④《六十种曲》,(明)毛晋辑

4.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文选》)

这部选集收录东周至梁八百年间130位知名作者的诗文752篇。上起子夏(《毛诗序》作者)、屈原,下迄当时,唯不录生人。编排的原则是“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体既不一,又以类分。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文选序》)。因此所谓“文”指广义的文学作品。

(1)从文体角度而言,《文选》所录分为哪几大类?赋、诗、文。赋、诗所占比重最大,又分列38小类

(2)《文选》的选录标准

《文选》选篇,“文为本”,所录均为名作佳篇。然凡“姬公之籍,孔父之书”,“老庄之作,管孟之流”,“记事之史,系年之书”则一律不选。史传中的赞论、序述部分却可以收录,因为“赞论之综辑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这一选录标准有何意义?

5.总集因何而产生?

《隋书·经籍志》:“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以滋广。晋代挚虞,若览者之劳倦,于是采摘孔翠,芟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是后文集总钞,作者继轨,属辞之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晋)挚虞《文章流别集》被视为总集诞生的标志。

二、个人的诗文汇编:别集

《隋书经籍志》:“别集之名,盖汉东京之所创也。自灵均已降,属文之士众矣,然其志尚不同,风流殊别。后之君子,欲观其体势,而见其心灵,故别聚焉,名之为集。”

1.别集的编纂体例

①汇编:汇集作者的诗文为一书

②类编:按诗文题材内容分类编排

③分体类编:按诗文体裁分编

④按年次编:以诗文写作年代为序编排

三、单行文献

单行文献是单独印行的某一位或某几位作者的某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为单行本。(见教材页59)

四、丛书

丛是丛聚之义,丛书是按照一定原则,把多种不同的书汇编在一起,并冠以一个统一的名字。又称“汇抄”、“合刻”、“汇刻”、“丛刻”、“丛编”、“类编”、“全书”、“丛刊”等。(见教材页60)

1.丛书因何而产生,有何功用?

1)“丛书”之名最早见于(唐)陆龟蒙《笠泽丛书》(这部书却是部文集)。

2)真正的丛书,出现于南宋。以俞鼎孙、俞经《儒学警悟》(收六部宋人著作)为代表。

3)丛书一般可分为综合性丛书、专科性丛书。

4)丛书的功用与价值(教材页61)张之洞《书目答问》:“丛书最便学者,为其一部之中可该群籍,搜残存佚,为

功尤巨,欲多读古书,非买丛书不可。”便于读者阅读、分析、研究。

2.丛书举要

(1)“丛书之祖”:《百川学海》,(南宋)左圭编

(2)“丛书之冠”:《四库全书》

清乾隆敕编,乾隆内务府抄本。先抄成四套,此即所谓“北四阁”分藏于:

①北京故宫文渊阁(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馆)

②北京圆明园文源阁(1860年英法联军毁)

③沈阳故宫文溯阁(现藏甘肃)

④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现藏北京图书馆)

另有所謂“南三阁”,即:

①文宗阁本,在镇江金山寺,太平军毁

②文汇阁本,在扬州大观堂,太平军毁

③文澜阁本,在杭州西湖圣因寺(现藏浙江图书馆)

现通行者为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据商务本缩印。

(3)“民国三大丛书”

①《四部丛刊》(初编、续编、三编),张元济编汇集四部要籍宋元明刊善本及旧抄名校本影印,为影印善本丛书之最富盛名者。

②《四部备要》,中华书局编收实用四部要籍,多清人精校精注本。

③《丛书集成》,王云五主编择宋代至清代重要丛书一百部,去其重复编排而成。

(4)诗话、词话类丛书

①《历代诗话》(清)何文焕编收自宋至明诗论著作二十八种有中华书局点校排印本(附人名索引)。

②《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编续收自宋至明诗论著作二十九种有中华书局点校排印本(附人名索引)。

③《清诗话》丁福保编收清代诗论著作四十二种有中华书局排印本。

④《清诗话续编》郭绍虞编富寿孙校点续收清代诗论著作三十四种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⑤《词话丛编》唐圭璋编收历代词论著作六十种,后中华书局新校本收八十五种(附人名索引)。

(5)政书类丛书:《十通》

《十通》是研究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工具书,属于政书(见教材页64)。

包括:

①《通典》(唐)杜佑修

②《通志》(宋)郑樵修

③《文献通考》(元)马端临修

④《续通典》(清)乾隆官修

⑤《皇朝通典》(清)乾隆官修

⑥《续通志》(清)乾隆官修

⑦《皇朝通志》(清)乾隆官修

⑧《续文献通考》(清)乾隆官修

⑨《皇朝文献通考》(清)乾隆官修

⑩《皇朝续文献通考》刘锦藻修

3.如何利用、查检丛书?《中国丛书综录》

第一册《总目》(汇编、类编、“丛书书名索引”、馆藏情况表)

第二册《子目》

第三册《索引》(包括“子目书名索引”和“子目著者索引”)

五、类书

我国古代抄集群书词、句、段、篇,分类排纂,以供检查的工具书。

思考:类书与丛书有何不同?

丛书是整部书整部书地排列在一起,原书不予分割;

类书则要摘取各书的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按类别编排。

思考:类书与辞书(如《说文》、《尔雅》等)有何不同?

类书的重心在摘取文句,汇集古今群书中的词藻。

辞书的重心在释义,引征例句归纳出词义、义项。引文一般限于句子。好的类书摘引词句篇段严格依原文,各条引文都明确出自何书何卷何篇。

类书举要

“唐代三大类书”

①《北堂书钞》,(唐)虞世南撰

“北堂”是隋秘书省后堂。此作引书八百余种,且都是隋以前的古书,在辑佚、校勘方面极有用途。

②《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编

现存最早的官修类书。引征体例上对类书有所改造,类(故)事之后又列(诗)文。

③《初学记》,(唐)徐坚等编

“宋代官修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

①《太平御览》,(宋)李昉等主编

综合性类书。分55部5426类,每类之下罗列群书关于此类的记载,依经史子集顺序罗列。

②《太平广记》,(宋)李昉等主编

被誉为“小说家之渊海”。所引系汉晋至北宋初的小说、笔记、野史等书的故事。

③《册府元龟》,(宋)王钦若等编

专科性史学类书,专门辑录历代君臣事迹,起上古止五代。所采以正史为主,材料较多。

“明清官修类书”

①《永乐大典》,(明)解缙等编

“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汇聚群书,著为奥典。”“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

②《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等编

现存最大的类书。该书分六汇编,每编之下各分若干典(共三十二典),典下又分部,几乎涵盖重要的古代文献。

③《佩文韵府》,(清)张玉书等编

该书按平水韵106韵编排,以韵系字,每字之下采词藻典故,按词条末字入韵,以供诗词创作时查词藻之用。

六、地方志: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专书。地方志分类及内容比正史更为详细,总体容量大大超过正史,是我们研究历史、地理、风俗、文化等重要资料,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

第一节目录与目录学

一、什么是目录?

文献学所研究的目录为“群书目录”:群书目录,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图书的书名和叙录。产生于西汉时期。

二、群书目录的类别

1.根据编撰者性质划分: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家目录

(1)官修目录(国家藏书目录)由朝廷主持对当时尚存的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制的目录。

(2)史志目录史学家撰写编入史籍的目录。主要指正史(纪传体)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

(3)私家目录私人藏书家或学者对私藏按不同情况、用不同方法编制的目录。

2.根据目录的内容划分:综合目录、专科目录、特种目录

(1)综合目录以某时期、某地区、某类型的所有书籍为对象编制的目录。

如国家藏书目录、史志目录、地方文献目录、丛书目录等。

(2)专科目录专门著录某学科的目录。如经学目录、诸子学目录、文学目录等。

(3)特种目录为某种特定需要而编制的目录。如禁毁书目录、版本目录、推荐书目录、目录的目录等。

第二节古代目录的结构与体制

《彭省庐文集》七卷、《诗集》十卷,国朝彭师度撰。师度字古晋,号省庐,华亭人。崇祯戊寅,吴下诸人为千英之会,毕集于虎丘,师度年十五,即席成《虎丘夜宴同人序》,吴伟业有“江左三凤凰”之目,盖谓师度及吴兆骞、陈维崧也。《晏子春秋》十二卷。右齐晏婴也。婴相景公,此書著其行事及谏诤之言。昔司馬迁读而高之,而莫知其所以为书。或曰《晏子》。讨论:这两则目录包含了哪些信息?

体制完备的古代目录,基本结构包括:书名、叙录(提要)、类序。

一、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

1.书名(一部书的标志)反映图书的外貌特征,包括:书的名称、篇卷数、作者姓名、附录等。

2.叙录叙录,也称解题、提要或书录,列于书名之后,用以揭示古籍的内容、价值,介绍作者生平,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向读者指示门径的。叙录之体始于(西汉)刘向。目录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我国古代目录学的一大创造。

3.类序对某一类古籍的学术流派、演变和特点加以论述。目录体例中总括性最强的部分。中国古代目录学的重要创造。(2)类序的类型

1.全目之序:介绍整个目录的说明性文字

2.大类之序:介绍目录中每一部类(或“略”)的说明性文字。

3.小类之序:介绍目录中部类之下的类(或“种”)的说明性文字。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卷二)称目录体制包括:

一曰篇目,所以考一书之源流;

二曰叙录,所以考一人之源流;

三曰小序,所以考一家之源流。

三者亦相为出入,要之皆辨章学术也。三者不备,则其功用不全。

二、目录体制类型

1.部类之后有序,书名之下有解题

书名、叙录、类序三者俱全,如《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四库全书总目》。

可以对文献进行较全面的论述、考订和正误,“论其指归,辨其纰缪”。

2.有类序、书名而无解题

类序、书名兼备,如《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

可以使读者了解每类图书的价值和作用,“穷源至委,竟其流别,以辨彰学术,考镜源流”。

3.只著书名,无类序、解题

只有书名一项,如《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宋史》、《明史》、《清史稿》等书《艺文志》。

这种体制,如果“类例分明,使百家九流,各有条理”,也可借以考见学术之源流沿袭。

第三节古代目录的分类

郑樵:“学之不专也,为书之不明也;书之不明者,为类例之不分也……书籍之亡者,由类例之法不分也。类例分,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虽亡而不能亡。”那么,最早的图书分类是怎样的?

《汉书·艺文志》为代表:

总目辑略

分类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诸子略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小说家

诗赋略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

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术数略天文、历谱、五行、著龟、杂占、形法

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书名《七志》(王俭)《七录》(阮孝绪)

分类条例九篇编入卷首

经典志经典录

诸子志记传录

文翰志子兵录

军书志文集录

阴阳志术技录

术艺志佛法录

图谱志七仙道录

佛(附)

道(附)

《汉书·艺文志》《中经新薄》

(荀勖)

《晋元帝四部书目》(李充)

辑略

六艺略甲部(六艺及小学等书)甲部(五经)诸子略乙部(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乙部(史记)兵书略

术数略

方技略

景(丙)部(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丙部(诸子)诗赋略丁部(诗赋、图赞、汲冢书)丁部(诗赋)

一、从汉至唐,图书分类是如何演变的?

1.六分法之始创:刘歆《七略》

2.六分法之巩固:班固《汉书·艺文志》

3.六分法之变革:王俭《七志》、阮孝绪《七录》

4.四分法之始创:荀勖《中经新簿》

5.四分法之改进: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

6.四分法之确立:《隋书·经籍志》

《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

前有总目之序,

每类后有部类之序(大序)前有总目之序

每部后有大序每类后有小序

经甲部经录经部史乙部史录史部子丙部子录子部集丁部集录集部道经、佛经附四部末

二、四部概述

三、四部分类法的完善与变迁

《隋书·经籍志》并没有解决如何著录道佛著作的问题,只是将相关书籍的目录独立置于附录中。因此,四部分类法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1.如何处理道、佛著作的归属?

①《旧唐书·经籍志》将其分别归入乙部“史录·杂传类”(收仙灵26家,高僧10家)与丙部“子录·道家类”(收道释著说47家)。

②《新唐书·艺文志》则全部归置于丙部“子录·道家类”(收神仙35家50部,释氏25家40部,另有不著录者若干家)。

③新旧唐书将道佛著作并入史部或子部,从而成就了真正的四部目录。

④北宋时的《崇文总目》则将道佛经书全部归列入子部,并独立成类。《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经籍考》都承袭了这一做法。

⑤《遂初堂书目》、《明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等,则于子部设释家类,将道书附于道家。

2.古无今有的新出书籍如何按其性质分别纳入四部之中?

①子部杂家类,解决完善了这个问题。杂家是古籍书目分类中最具弹性的一个类目:凡性质特殊,不能隶属于他类的著作,可纳入杂家;凡新兴著述,数量较少,不足以成类的著作,也可暂时栖身此处。

②将杂家作为容纳不便分类的书籍的渊薮,始于《隋书·经籍志》。

3.四部分类法的灵活性体现在哪里?(如何构成一个有弹性的分类框架以适应学术文化的变迁?)

①四部分类并非一直因循守旧,而是一个具有一定弹性的系统,便于容纳新的书籍类目。

②如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删史钞类,创设史评类。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据此将史评、史钞合并为一类,而《四库全书总目》则又将史评单独列为一类。

③又如类书,《隋书·经籍志》将其附于子部杂家类,《旧唐书·经籍志》则于子部新设“类事”一类(与“杂家类”并列),《新唐书·艺文志》改“类事”为“类书”。

④四部分类中,一些二级类目的学术地位也因时而变。如《孟子》类的书籍,直到北宋的《崇文总目》还都被列入子部儒家类,但是自从朱熹定《四书》后,《孟子》的地位大大提高,于是《孟子》类书籍就由子部升入经部。

第四节古代目录书的类型

一、古籍综合目录

1.官修目录(国家藏书目录)(略)

2.史志目录

3.私修目录

4.丛书目录

2.中国古代国家藏书书目的特点:

①著录的古籍全面而丰富,代表了当时国家的藏书水平。

②绝大多数采用了四部分类法。

③著录较为详细,多有小序、叙录。

3.史志目录的起源与发展

《汉书·艺文志》最早。其后有《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其他正史则缺少艺文志。

4.史志目录的作用

①可以从中看到一代藏书的全貌。

②可以从中查找某个人或某一学科有哪些著作。

③可以考察古书亡佚的大体年代。

5.私家目录的发展历史

(1)始于南朝宋王俭《七志》和梁阮孝绪《七录》。

(2)隋唐私家目录继有所作,但大都亡佚。

(3)现存宋代著名私人藏书目录: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

二、古籍专科目录

①经籍目录

②诸子学目录

③史籍目录

④文集目录

⑤释道书目录

第二节古籍的版式和装式

一、版式及相关术语版式即古籍每一印页的格式。具体包括:版面、边栏、行格、版心(口)、鱼尾、象鼻等

二、古籍装式

1.卷轴装 (卷子装)

唐前流行的书籍装帧形式,与今装裱好的书画相似。卷轴装书籍,易于收藏、整理。那么卷轴装有何不完美之处?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称:“自汉至唐,犹用卷轴。卷必重装,一纸表里,常兼数番。且每读一卷,或每检一事,细阅卷舒,甚为烦数,搜集整比,弥费辛勤。”

2.旋风装(龙鳞装)

约盛行于唐代。在一素纸长卷上面依次粘贴书页,每页正反两面书写文字,展开长卷可翻页阅读。相对卷轴装而言,旋风装有何优势,其不完善的地方又在哪里?

优点:缩短卷子长度,增加卷子容量,便于翻检。

缺点:不能完全克服卷轴装的卷舒之难,且散页卷曲后难以平复,并未被长期广泛采用。

3.梵夹装

不是中国典籍固有的装帧形制,而是古代中国代对从印度传来的用梵文书写在贝多叶上佛教经典装式的一种称呼。

4.经折装(折子装)

将图书长卷按一定宽度左右折叠起来,加上书衣,使之成为可以随时展读的册子。

5.蝴蝶装

宋元印版书的主要形式。为适应雕版印刷一页一版的特点而产生的纸书装帧形式。将每页书在版心处向内对折,再将若干折好的书页对齐,粘贴成册。有文字页展开若蝴蝶。

蝴蝶装的优点:有利于保护文字,耐磨损。

蝴蝶装不足:书页为单面,翻阅时,有时可能翻到无字书页。

6.包背装

将书页在版心处向外对折,然后用纸捻装订成册,再装上书衣。由于全书包上厚纸作皮,故称包背装。

出现于南宋,盛行于元代及明中期以前。

7.线装

传世古籍最常用的装订方式,与包背装多有相近。

这种装订形式可能在南宋已出现,但明嘉靖以后才流行;清代基本采用这种装订方式。

小结:古籍装式的发展阶段

①卷轴体式:卷轴装、旋风装

②折叠体式:梵夹装、经折装

③册叶体式:蝴蝶装、包背装、线装

思考:古籍装帧体式的不同阶段各有何特点(优劣与改进)?

第三节古籍版本的类别

一、写本

相对于印本(使用印刷术制成的文献书籍)而言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写本:人们约定俗成,将唐以前的纸书称为(手)写本(唐以后的本子称为抄本)。

二、刻本刻本的定义(请参见教材)

刻本的分类:标准多样、分类复杂具体掌握以下几种:

(一)按刻印时代分:

1.唐刻本与五代刻本

(1)唐刻本唐人刻书,以佛经为主,初见于中唐。最早的雕版刻本《金刚经》(唐咸通刻本)

(2)五代刻本除佛经外,还有经书。如《九经》(依《石经》文字刻印)

2.宋刻本

(1)两宋时期雕版印书大盛。

(2)书籍内容扩至经、史、子、集各类。

(3)两宋的刻印中心包括: A.浙江B.四川C.福建

(4)宋刻本质量上乘,受历代藏书家重视:

①纸质白硬,墨色香淡

②版心有刻工姓名,卷末有字数

③字体为欧柳笔法,避讳严格

④宋版书的装式应为蝴蝶装

3.辽刻本与金刻本辽刻本极少,金刻本稍多,较珍贵。金刻书中心是山西平阳(今临汾),以刻印戏曲类书籍而盛名。

4.元刻本

①元代四大刻印中心:浙江、四川、福建与山西

②内容特色:小说、戏曲、医书较经史为多

③元刻本很少有讳字,这在历代刻本中较为独特

④装式除蝴蝶装外,还出现了包背装

5.明刻本

①明初至正德年间:刻书风格继承元版余韵,多是黑口赵体字

②嘉靖至万历:颇有宋版遗风,变为“白口、方字、仿宋”

③万历后期至崇祯:字形由方变长,字画横轻竖重,讳字较严

6.清刻本

①字体:明代仿宋体被称为“硬体”,康熙后流行非颜、非柳、非赵的端正楷书,一般称为“软体”。

②装帧:线装为主。

③避讳:康熙开始实行讳法,且较前代更加严密,故清刻本有不少讳字。

(二)按刻印地区分:

1.浙本自宋起浙江地区所刻之书。浙本刻印精工,为宋本之冠。

2.蜀本自宋起四川地区所刻的书,世称“蜀本”。宋刻本中,蜀本价值仅次于浙本。

3.闽本自宋代起福建建安、建阳两地广刻书籍,称为“闽本”或“建本”。南宋时,建阳麻沙镇刻书极盛,但质量极差,“麻沙本”等同劣本。

(三)按刻印单位划分

1.官刻本官刻多选上乘原本,不计成本,雕版质量很高,因而刻本品质优良

(1)朝廷中央机构负责刻印形成:

①监本:历代国子监所刻印的书籍。

②兴文署本:兴文署是元代官刻书籍的机构。

④内务本:明清两代宫廷内部刻印的书籍。

⑥经厂本:明代内府刻书,由司礼监领其事。设有汉经厂、番经厂、道经厂。

⑧殿本:清康熙十九年在武英殿设立修书处,凡钦定、御制、敕撰诸书,以及经、史书籍,均有武英殿核定版行。

(2)地方政府机构负责刻印:

②书院本:历代书院所刻之书。

④藩刻本:明代诸王藩府刊刻的图书。

⑥局本:晚清地方所设官书局刻印之书。

2.私刻本

指私人出资校刻的书籍。包括自刻本、家塾本、家刻本。

私人刻书人不以赢利为目的,多以名望为重,很多刻书人本身学识渊博,故而校刻精良,刻本品质通常也较高。

3. 坊刻本

旧时称书店为书坊、书肆(也叫书林、书堂、书铺、书棚等),书坊所刻之书,俗称坊刻本。

坊刻本总体品质不如官刻、私刻,但对传播知识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四)按版刻情况分

注意区别:

①祖本与原刻本(或称初刻本)

②原刻本与重刻本、翻刻本

③重刻本与藩刻本

④重刻本与影刻本

⑤递修本与百衲本

二、活字本

(一)活字印刷术的优劣

活字印刷术不需刻版,更为简便,印书效率更高。

我国古代活字印刷技术一直停留在手工操作的水平,主要改换的是活字材料。

(二)活字本类型

活字本指用活字排印的书本。

2.据制造活字原料不同,分为:

①泥活字本

②木活字本

③铜活字本

④磁活字本、锡活字本、铅活字本

3.木活字本如,清代的木活字本——《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也称“聚珍本”。

4.铜活字本如,清代的铜活字印本——《古今图书集成》。这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

三、影印本

影印本是利用照相制版手段以反映图书旧本原貌的一种印本类型。

如当代各出版社出版的《四部丛刊》、《文渊阁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等。

第四节古籍版本的鉴别与选择

版本鉴别,就是对特定古籍的出版时间、出版地、出版者、制作方式和流传情况等的检查考证,以确定古籍版本的类型

和价值。

一、根据版本形式鉴别版本

(一)根据牌记、封面鉴别版本

1.牌记(书牌子、木记、墨围、碑牌)

(1)什么是牌记?古代印本多在里封、卷首、序后、目录末、卷末或某一卷的后面,印有说明版本情况的文字,大多有一定的框式图形(如碑形、方形、钟形、鼎形、幡形等),通称“牌记”。

2.封面除记书名、著者,还经常印有刻家室名、刻板年月或藏版者等事项,所以可以作为鉴别古籍版本的重要依据。

注意封面中的“藏版(藏板)”藏版指的是收藏书版。藏版、刻板是不同的概念。书版可能为刻版者数代珍藏,也可能数易其主。藏版者可能是刻版者,也可能不是刻版者,这需要参考其他条件加以鉴定。

(二)根据卷端鉴别版本

1.卷端书名冠词

书名冠词常常是同书异本的重要标志之一。

古籍书名前有的加有尊称,如“皇朝”、“国朝”、“昭代”、“钦定”等字样,多数是编纂者所处朝代刊刻的。

元人苏天爵编《国朝文类》70卷,有元统二年(1334)刻本,而明嘉靖十六年(1537)晋藩刻本则改称《元文类》。

清人张应昌编《国朝诗铎》26卷,有同治八年(1869)永康应氏秀芷堂刻本,1960年中华书局重印时改称《清诗铎》。

2.根据刻工姓名鉴别版本

古籍刻本的成书过程大致有定稿、校勘、书写、刻版、印刷、装订等六个环节,最后四个环节由刻书工人完成。刻书工人的姓名绝大多数刻在书口下方,也有刻在序后、目录后、凡例后的。

刻工姓名与版本鉴别的关系

刻工具有时代性和地区性,可据以了解一时一地的刻书情况。可以通过刻本关于刻工姓名的记载鉴定版本。但应注意,不同时代的刻工姓名出现在同一书上,应定为递修本。

二、根据版本内容鉴别版本

1.读序跋

古籍正文之前多有序文,书后多有跋文,序跋内容常涉及古籍刻印经过,序跋末尾常署有序跋作者的姓名、时间等,凡此都可以作为古籍鉴别的依据。根据序跋所确定的刻版年代应与刻书者、抄书者的时代一致:

举例分析:《孔子家语》有明正德二年何孟春跋,版心有“汲古阁”、“毛氏正本”字样,有人定为明正德二年毛氏汲古阁刻本。错在哪里?根据序跋所确定的刻版年代应与讳字的时代一致

举例分析:如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王宗沐编《宋元资治通鉴》64卷,有万历四年(1576)序,又出现避明熹宗朱由校(1605-1627)讳(改“校”为“较”)。问题出现在哪里?

2.审内容

古籍正文中反映时代特征的内容,有书中的纪年、纪事、纪人、称谓、地名、职官、文体、引用文献、引文等,都可以作为鉴定版本的依据。

(一)利用古书行文中的纪年、纪事鉴定版本:

《布水台集》32卷,释道忞撰,该书版式风格近似明万历刻本,但开卷第一页则有“乙酉之役,处士孙开远举义嘉兴,战没孤城,诗以诔之。”

书中纪年“乙酉”为何时?纪事“举义嘉兴,战没孤城”为何事?此本是否确为明刻本?

(二)利用古书行文中的称谓名词鉴定版本:

清代学者孙星衍判断《集千家注杜工部诗》一书:见有“广勤书堂新刊”(?),不知其为何代书肆,但注意到书中所标集注姓氏,称韩愈、元稹为唐贤,王禹偁至谢枋得为宋贤,而称刘辰翁为时贤。

书中行文说明了什么?此本大约为何时刊本?

(三)利用古书中的地名鉴定版本:

《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十八《元丰九域志》提要云:“案张淏《云谷杂记》,称南渡后闽中刊书不精,如睦州宣和中始改严州,而新刊《九域志》直改为严州。今检此本内睦州之名尚未窜改,则其出于北宋刻本可知。”

(四)利用古书中的官制名称鉴定版本:

《丘琼山先生大学衍义补赞英华》6卷,明陈仁锡纂,书封面印有“陈太史订大学衍义英华”十字(系原刻原印),而明清两代只有考中进士而又进了翰林院的人,才有资格称为“太史”。陈仁锡于天启二年(1622)始中进士,授职编修,故此本刻印定在天启二年之后,应正确著录为明末刻本。

第四章古典文献的校勘与注释

第一节校勘功用及原则

“校雠”或“雠校”初义(狭义):校正文字,即对比版本异同或推敲上下文,发现错误,是正文字。(后称“校勘”)“校雠”的通用义(广义):不仅校正文字,还审定篇第,抉择存本、编撰目录、撰写提要等。实际上包含了目录、版本的部分工作。

第二节古籍中的错讹常例

一、误误,指文字的错讹。误字的确定,要以原稿文字为准,以字形为限,以原稿著作时代的文字实际情况为根据。误字一般只指字形而言,不受音义制约。

1.字形致误又称为“形讹”。致错原因:古籍文字在抄刻时因字形致误,或由于汉字本身的形近字造成,或由于古代字体相似造成,或由于汉字字体结构造成。

2.语音致误原因:汉字形音义的矛盾,即音同或音近而异形异义;其表现则是字形不同,因而造成误字。

3.字近而误字近而误指的是字在文句中相隔不远,因上下文互相发生影响而产生的讹误。

4.臆改而误《关汉卿戏剧集望江亭》四折终场词:“将衙内问成杀犯,杖八十削职归田。”按明代藏懋循《元曲选》本,“杀犯”作“杂犯”。“杂犯”是元代法律用语,处杖决并降职等。

二、脱(又称“夺”)

脱文,指原文缺字漏句。可脱一字、或脱二字、脱数字、脱一句、脱数句等

书写材料不同,则有脱简、脱行、脱页等

脱文的原因:抄脱刻丢、臆删而脱

三、衍(又称“长”、“剩”)

衍文,也称“羡文”,指对原文添字加句。

衍文产生的原因:抄刻而衍、臆改而衍

表现形式:涉上下字而衍、涉上下文而衍、涉其他而衍、旁注误入正文而衍

四、倒

倒文,指相邻文字互错其位。古时勾改文字叫“乙”,倒文又称“乙文”或“倒乙”。

第四节古籍校勘的方法

一、对校法

对校法:用同书异本互校的校勘方法。

目的:校异同而不校是非

使用条件:具备原稿或原版

二、本校法

本校法:根据本书的上下文来校正古籍文字讹误的校勘方法。

依据:字句的各种对应关系

使用条件:一书没有异本,或虽有异本但经过对校后无法判定是非

注意:非出一人之手的古籍,史源不同的古籍不能用本校法

三、他校法

他校法:用他书校本书的校勘方法。

可资材料:古籍征引的文献与被征引的文献

四、理校法

理校法:运用分析、综合、类比等手段据理推证古籍文字讹误的校勘方法。这是校勘中的无法之法。

与其他三法的区别:主要凭借逻辑的推证力量,其他三法则必须借重文字证实。

五、校勘不可轻改古书

古籍校勘要善于存真阙疑,不可强为附会。这是古籍校勘中最重要的一条戒律。凡遇有疑误,最好存其同异,缺字也不可妄补,旁注更不要混入正文。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 (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 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汲冢书:西晋太康年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书”。后整理得《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积聚与散佚 汲古阁:明末常熟人毛晋私家藏书阁,藏书达48000册,多宋元善本。毛氏既藏书又刻书,汲古阁刻书为古今私家刻书之冠,刻有《十七史》、《十三经》、《六十种曲》等。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doc

一、①“文献”概念: 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 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 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 (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 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三、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起源) 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②古书开始有注解,训诂学萌芽。 ③孔子整理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若是五经,就没有《乐》)。 ④秦始皇三十四年的“焚书”事件和三十五年的“坑儒”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性影响。 2、两汉(奠基) ①简帛碑刻同用。

文献学复习

文献学复习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文献学 填空题 1、“版本”之称,始于唐五代雕版印刷书之后,是相对于“写本”而言,所以前人论及版本学,多称始自宋人尤袤(读若“冒”,南北曰袤,东西曰广)的《遂初堂书目》。 2、《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隋书.突厥传》突厥人“无文字,刻木为契。” 3、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石刻文字,是唐代初年在陕西凤翔县发现的“石鼓文”,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4、最长的简是二尺四寸,用来书写经史、法律。木制的版牍多写公文或画地理图,故称国土为“版图”。又常有用版牍(长一尺)写书信,故有称书信为“尺牍”。 5、《汉书.赵飞燕传》说,赵飞燕用名叫“赫蹄”的小薄纸包药丸,其实这种纸也是缣帛。 6、宋代最为流行的装订方式是“蝴蝶装”(亦作“蝶装”)。 7、所谓建本,是就地域而言,指福建建阳县的麻沙、崇化两镇书坊所刻之书。 8、宋代刻书最精者是杭州刻本,即“浙本”。 9、元代地方官刻,由各路儒学和书院刻印,其中书院最优。 10、善本八字标准“精校精注、不缺不讹”。而版本鉴别八字经验则是“眼别真赝,心识古今”。 11、“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目录不明,终是乱读。”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12、宋人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清人朱彝尊撰写《经义考》仿照马端临的目录体例;章学诚《史籍考》;谢《小学考》。 13、马端临的目录学体例——自序、总序、大序、小序。 14、古人写字都带着刀和笔,故有“刀笔”一词,《史记》称萧何为秦之“刀笔吏”,后来“刀笔吏”贬称从事文字记录工作的小官。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 文献学: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规律、文献整理方法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治学的基础、资料的源头、深入研究的门径。它可以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等。古文献学是关于古文献阅读、整理、研究和利用的学问。 目录: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 (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文献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目录学:则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的一般规律的专门学问。 版本:是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版本学:就是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各种版本的真伪高下的专门学问。校勘:是指改正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出现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尽可能地恢复或接近文献的原来面目。 校勘学:则是研究和总结校勘工作的一般性方法和规律的专门学问。 典藏学: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历史文献编纂学:研究历史文献的编纂形式和编纂过程、方法的学问。 藏书史研究:各个历史时代藏书的特点、规模,有代表性的藏书家的研究,藏书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关系等。 研究目的 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同时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整理加工,自己使用的同时,还可供他人使用。 文献学的任务 一般任务:文献整理 终极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三、文献检索 1、定义:文献信息需求者向文献信息存贮系统查检整件文献或零星信息资料的过程。 2、文献检索的方法 常用法:即利用检索工具查找文献的方法,又称一般查找法或工具法。包括顺查法、倒查法、抽查法三种。 追溯法:传统的获取文献的方法。即利用已知的有关文献后所附的“引用参考文献”进行追溯查找。 循环法:又称交替法或分段法。即将常用法和追溯法循环、交替使用的方法,先用常用法查出一定时期内的文献,再用追溯法查出前一时期的文献,如此交替往前推移。优点:既全又准。 文献检索的具体方法 1、纸质文献检索方法 1)形序法 A、部首法 部首是排列单字时起分类作用的汉字偏旁。按部首排字始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据义立部,设540部。 B、笔画法

中国古典文献学(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献学 主讲金小栋 导论文献与文献学 一、文献的含义的历史演变 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 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即文献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统一体。 文献的载体 一、龟甲文 二、金石 三、竹木 四、帛 五、纸(四)古代纸书的装帧形式 卷轴装 旋风装 梵夹装 经折装 蝴蝶装 包背装 线装 古书版面及线装书的有关术语 1、卷轴装 初期纸书在形式上效法帛书,将写好的长条纸书,用木或竹作轴,粘于最后一幅纸上,从尾向前卷起,卷成一束。这种书籍装帧形式称为卷轴装。 采用卷轴装的手写纸书,一般称为卷子。故卷轴装又叫卷子装。 卷轴装所流行的时代是南朝到五代时期。 2、旋风装 又叫龙鳞装。它大约起于唐代而盛于北宋。旋风装有两个特点:一是纸的正反两面都书写,可发节省纸张缩小卷轴的体积,也就是扩大了书的容量;二是逐页错开一定距离粘在卷底上。以一长条卷纸作底,除首页因单面书写,全幅裱于卷端外,其余因双面书写,以每页右边无字空处,逐页向左鳞次相错地粘在首页末尾的卷底上,看去好似龙鳞。收藏时从首至尾卷起,外表完全是卷轴的装式;但打开时,除首页全裱在卷底,不能翻阅外,其余均能逐页翻转。 3、梵夹装 梵夹装原本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制,而是古代中国人对古印度用梵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佛教经典装帧形式的一种称呼。梵夹装的具体装订方式是,将写好经文的贝多树叶,依次摞成一摞,在摞的上、下各夹配一块与经叶大小长短相同的经过刮削加工的竹片或木板。然后连板带经穿一个(在中间)或两个(居两端靠里)洞,穿绳绕捆或打扣,一部梵夹装的书籍就算装帧完毕。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板夹之,一是所夹为散叶。

古典文献学复习提纲

古典文献学复习提纲 一、古典文献学的定义,研究的范围;学习古典文献学的意义和方法。 二、儒家的五经、九经、十三经。孔颖达等《五经正义》包括《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左传》的正义。唐人的“九经正义”或“九经疏”包括《五经正义》以及《周礼》、《仪礼》、《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的疏。 三、汉代儒学有今文学、古文学的分别。今文学对经书的详解称为章句。传世的《楚辞章句》、《孟子章句》实古文学说解风格,只是借用了章句之名。魏晋后又有“集解”。“集解”有两种,一是集各家之说,或又下以己意,如何晏等的《论语集解》;一是集经文、传文而为之解,如杜预的《春秋左传集解》。 四、“三史”或说“前三史”,在初唐及初唐以前指《史记》、《汉书》、《东观汉记》,此后至今指《史记》、《汉书》、《后汉书》(范晔)。《东观汉记》班固、刘珍、蔡邕等撰,记东汉一代历史,宋元时亡佚,清代以来有辑本。今所传《后汉书》是合范晔《后汉书》及班彪《续汉书》的“志”部分而成。 五、纪传体史书。编年体史书。纪事本末,如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等。起居注。年谱。学案。“三通”、“十通”;唐杜佑的《通典》、宋郑樵的《通志》、元马端临的《文献统考》,统称为“三通”。 六、诸子书分周秦诸子或先秦诸子和后世子书。周秦诸子指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际的诸子百家,战国诸子中的著作有的至秦汉间才成书。《汉书·艺文志》诸子类载诸子十家,即儒家,如《曾子》、《荀卿子》;道家,如《老子》、《文子》;阴阳家,如《邹子》、《邹子终始》;法家,如《李子》、《商君》;名家,如《邓析》、《尹文子》;墨家,如《胡非子》、《墨子》;从(纵)横家,如《苏子》、《张子》;杂家,如《尸子》、《吕氏春秋》;农家,如《神农》、《野老》;小说家,如《伊尹说》、《青史子》。《艺文志》中的兵书、数术、方技类著作如《孙子兵法》、《海中星占验》、《黄帝内经》等,后世也列为子书。 七、别集、总集。《隋书·经籍志》以后,集部书一般包括楚辞、各种别集、总集、诗文评,宋以后还有词曲一类。 八、类书、政书的定义;类书、政书的作用。传世的唐至北宋著名类书,如唐虞世南《北堂书鈔》,欧阳询《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唐白居易、宋孔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答案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答案 杨帆整理编辑 一、名词解释 1.郭店楚简: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楚墓中出土的战国竹简。当时发掘的 竹简804枚,有字的730枚,约13000多字。其主要是道家和儒家著作,如道家的古本《老子》,儒家的《五行》、《忠信之道》等。郭店楚简的出土被许多学者认为是近20年来影响中国学术界最大的一件事,它不仅要改写经学史和儒学学术史,而且要动摇中国学术思想的不少有关定论,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史学价值。 2.隶书: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先导被认为是渐趋草率的六国古文,到秦朝,民间流 行一种比较通俗、草率书写小篆的写法,称为隶书。到了汉代,隶书成为正式文字。隶书在早期只是简捷的篆书,到汉代笔画形体逐渐整齐,汉隶的最大特点是笔势发扬舒展,有波势挑法。隶书的创造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大变革,此后两千年间都不曾有过很大的改革,汉字的字体和字式都基本固定下来。 3.《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明末清 初顾炎武撰。该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然后根据明朝行政区划,叙述舆地沿革,涉及服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诸多方面,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被梁启超称为“政治地理学”,也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国地方政治史必读的书。 4.石经:中国古代刻于石碑上的重要经典,是碑刻的一种。主要分为儒家经典刻石和佛经 刻石两大类,分别以熹平石经和房山石经为代表。石经对于保存古代典籍,纠正经典在传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有重要意义。 5.居延汉简:20世纪在我国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金塔县境内出土的汉代简牍,因出土 地在汉代称为居延,因而被称为居延汉简。这批汉简分为两次出土,1930年到1931年出土的汉简称为旧简,约1万多枚;1972年到1974年出土的称为新简,约2万余枚。 居延汉简涉及面很广,包括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它对于研究两汉时期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丝绸之路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6.《四库全书》:清代官修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囊括了历史主要典籍。乾隆三 十七年到四十七年,清朝选派纪昀、于敏中等人编纂《四库全书》。该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各类又分为许多子目,检阅十分方便。共收录著作3500多种,对于历代学术做了比较全面的总结,而每一部都有提要,对于该书作者、成书特点、价值都作了介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在编书的过程中,大量销毁和删改旧书,使我国古代文献遭到极大破坏。 7.周原甲骨闻:1977年,考古学者在陕西岐山县凤雏村发现的周代甲骨文,因这一地古 称周原,因而被称为周原甲骨文。其主要记载的是西周早期的事情,涉及周文、武、成王时期的祭祀、征战、田猎、农业、卜卦等内容,以微雕、内容简略为特点。周原甲骨文对于甲骨文中“易卦”的数字研究以及西周早期社会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8.古今字: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用不同的字表示,就形成了古今字,今字使用后而古字 不废,在意义或用法上各有分工。在汉字的使用过程中,词义的引用和汉字的假借,出现了古今字。而古今字的形成方式主要有四种:①以古字为基础,加上可以区别字义的义符;②改换古字的义符;③完全改换字,今字和古字在形体上无关;④对古字字形略加修改。对古今字的了解和研究对于我们阅读古文有一定帮助,对于研究汉字的发展变化也有一定价值。

中国古典文献学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一、填空题: 1.1973年12月,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二十多种十二万多字的(),成为我国考古学界的空前发现,丰富了我们对缣帛的认识,拓开了我们的眼界。 2.北宋中叶,()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我国古代印刷事业的发展。 3.宋代类书编篡,取材广泛,内容渊博,其数量与种类也均已超过唐代。官修的《》《》《》被称为三大类书。 4.“三通”是指《》《》《》三部政书。 5.我国最早的记版本目录是宋代尤袤的《》,开后世记版本目录之先河,多为文献版本学者所重视。 6.明代中期刻本的风格是()、()、()。 7.蜀本特点是:字体多似(),字画肥劲朴厚,结构架势雄浑壮丽,版式疏朗悦目。版心大都是(),左右双栏,没有耳子。纸张洁白,校勘精当。 8.清叶德辉在《藏书十约》中谈到校书的具体方法时,把前人的校书方法归结为()和()两种。 9.关于辨伪的方法,最早作系统总结的是晚明时期的胡应麟,他把历代学者关于辨伪的见解和实际采用过的辨伪方法,加以归纳总结,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在所著《》的最后,指出考辨伪书的八种方法。 10.清代辑佚成就最大的是:①严可均辑《》,②黄奭辑《》③马国翰辑《》。 二、选择题: 1.下面几种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是指盛行于殷商时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B.甲骨文只在殷商时期使用。 C.王国维的《殷墟书契》是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 D.甲骨文最早出土于陕西西安。 2.《孙膑兵法》竹简出土于() A.甘肃武威磨咀子B.山东临沂银雀山 C.湖南长沙马王堆D.湖北云梦睡虎地 3.“以杂见称”为其特点的古文献是() A.总集C.丛书 C.别集D.类书 4. 对研究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和文化史很有参考价值的清代类书是( )。 A.《丛书集成》 B.《古今图书集成》 C.《佩文韵府》 D.《格致镜原》5.现在流传的裱本字帖,多采用的装裱形式是()。 A.经摺装 B.蝴蝶装 C.旋风装 D.包背装 6.我国第一部解题目录是( ) A.《汉书·艺文志》 B.《别录》 C.《七略》 D.《隋书·经籍志》 7.主要采用欧体书写的宋刻本是( )。 A.浙本 B.闽本 C.蜀本 D.平阳本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文献学: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整理和研究的学问。它以古代文献典籍的形式内容和整理它的各个环节如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编纂等为骨架,构筑了所需要的古代语言文字、古籍目录、版本、古代历史文化等有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古文献史以经学史为中心。经学成为古文献学的中心。 中国古文献学分两派:考据学派、义理学派 中国古文献典籍传统上分经、史、子、集四部 中国古文献学史分7个时期:先秦(含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含辽、金)、元明、清及近代。 夏代就有“图法”,即文献典籍。今天能见到最早文献为商代的甲骨卜辞。我国最早的古文献整理学者,为周宣王时代的宋国大夫正考父。 孔子与五经的关系:对于传世的《易》《书》《诗》《仪礼》《春秋》等五经,相传多为孔子所作,或认为是孔子删改,实际并非如此。对于《易经》,孔子只是在教授学生时偶尔提及,并未把它作为教学内容;孔子虽然教授过《尚书》,但是否有系统整理过,尚在疑然间;孔子删《诗》只说也不可信,但他对《诗经》的解释与评论,对后世研究有巨大影响;《礼记》为儒家之书,出于孔门后学之手,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春秋》为孔子整理修订过,这是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看法。 孔门弟子“四门十哲”中,子游、子夏为文献学家,此后则为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先秦文献的禁毁情况:官方所藏《诗》《书》,诸子书不在禁毁之列;医药、卜筮、种树、法家、兵家之书不在禁毁之列;各国史记禁绝尤甚,损失惨重;民间所藏《诗》《书》与诸子书损失惨重,但远未被烧绝,故汉代屡有古文书被发现。 两汉官方4次大规模整理古文献活动:1.西汉宣帝时,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2.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主持整理群书;3.东汉章帝时会群儒于白虎观考论经义同异,作《白虎通义》;4.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刊成石碑,即“熹平石经” 汉代诸子等书注释说解代表作:赵岐《孟子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 语言文字学代表作:《尔雅》《说文解字》《方言》 经学今古文之分:汉代文献学的重要问题,对整个文献学史影响深远。主要区别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文献:先秦及汉代多把文献理解为书面材料与口头材料,例如孔子与司马迁。后来专指书面材料,到现代,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与信息得一切载体。 文献学:一定程度上就是“文献”概念得自然延伸延伸,就是研究文献得产生、发展、整理与利用得专门学科。 古典文献学:传统文献学(即古典文献学)正就是在综合校雠、目录、版本诸学得基础上发展起来得,就是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得源流、特点、处理原则与方法(如分类、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等)及其利用得一门学科。 总集:总集就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得作品得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与多个朝代(通代)得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与多种体裁得作品。一般来说,古代得总集多为诗、文得合集。 别集:就是相对于总集而言得,它就是指商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得个人作品集。例如《李太白全集》《王维集校注》等 类书:就是我国古代分类式资料汇编性得工具书,最早得类书就是曹丕得《皇览》,著名类书还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 丛书:就是指搜集两种以上得文献,按照一定得理念与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得书名,用统一得版式与装帧印行得文献类型。又称“丛刊”“丛刻”等,例如《儒学警悟》。注意综合性丛书(包括各类著作,《四库全书》)与专科性丛书(专收某一学科、某一文体、某一类别等,明代何文涣《历代诗话》) 政书: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得工具书,又称典志体史书,例如唐代刘轶《政典》。杜佑在《政典》基础上扩充为《通典》。宋人郑樵编《通志》,元代马端临编《文献通考》,杜、郑、马三书被称为“三通”。 叙录:或称书录解题,题要等,列于书名之后,就是用以揭示图书得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得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就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得结构成分,就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与指示读书治学作用得具体表现之一。 别录,西汉刘向把所校各书得叙录汇集成编,称为《别录》,就是一部汇集诸书叙录得提要目录学著作。也就是后世叙录体目录得创始与典范。 刻本就是指在板木上刻字印刷而成得图书,按照书籍刻印得时代,可以分为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辽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例如唐代刻本金刚经。按照刻印得地域划分,可分为浙本蜀本等。按照书籍刻印得主体可以分为官刻本,与家刻本等,按照书籍刻印得先后,可以分为初刻本,原刻本,重刻本等,按照版式与字体,可以分为大字本,小字本等,还可以按照印刷得墨色,流通得情况。 善本,善本就是指珍贵难得得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得特殊价值,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本得版本可称善本,但凡经过名家精校过得版本都可视为善本。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二、精本,三、旧本。 行款即行文得款式,包括行格与字数,通常以半页计算。 牌记又称碑牌、木记、墨围,俗称书牌子,就是刻书得一种版本记录,相当于今天得版权页,一般认为牌记兴起于宋。牌记最初环以墨围就是为了区别正文,引起读者注意。

《中国传统文献学》复习纲要

绪论 文献P2 文献:文—文字,记载。献—贤,贤者所述,真实性口述。 郑、朱把“文献“一词分解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因此,今天有学者(如李泽厚)把孔子所说“文献”翻译成“文字材料和活材料”。 而马氏所谓“文献”包括三种历史资料: (1)正式印行的典籍; (2)未正式结集印行的官僚名士的零散章奏诗文等; (3)社会名流的谈话记录或采访笔录等。 简言之,就是指正式印行的典籍和未印行的文字资料。 传统文献学 传统文献学正是在综合校雠、目录、版本诸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如分类、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辑佚等)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PPT) 古典文献学的体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书史古典文献学史古籍目录学古籍版本学古籍辨伪学古籍辑佚学古籍注释学古籍翻译古籍整理学古籍索引学专科文献学(PPT)

第一章 金石P21 广义地说,作为文献载体,这里的“金”指金属,“石”指石材。 缣帛P26 缣就是绢,帛是丝织品的总称,缣帛就是现在所说的绸缎。 第二章 版本 版本是刻版(雕版)印书出现后为区别刻本与写本而使用的名称。最初的印版是以木板为原料雕刻而成,因此“版本”又称“板本”。(PPT) 版本类型(PPT) 一般所谓版本类别,主要是指纸质书籍的形式而言。纸质版本按其形式可分为两大类,一为写本,一为刻本。 (一)写本 又称手写本,是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的主要版本形式。 (二)刻本 刻本的分类最为复杂,因不同的划分标准而有不同的分类。 (三)珍本与善本 善本:指好的版本。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可称善本,大凡经过名家精校过的版本亦可视为善本。 珍本:指珍稀版本。凡是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甚少的版本均可视为珍本。从阅读的角度来看,足本、精本即是善本。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附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 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 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典籍________,二是指______贤才_____。 2,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即____《诗》;《书》;《礼》;《易》;《春秋》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3,西汉__刘向_____和_____刘歆_____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 4,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__汲冢周书_________。 5,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___《金刚经》________。 6,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_通典__________、郑樵的__通志________和_____马端临______的《文献通考》。 7,清代考史三大家为钱大昕、王鸣盛和赵翼,分别著有__廿二史考异__、《十七史商榷》、__廿二史札记_________等考史名著。 8,金石的“金”指_青铜器__________;金文则指商周__________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9,______总集____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10,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始自___1899_____年,绵延整个20世纪,为中国现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计20分) 1,汗青;2,辑佚;3,四分法;4,线装;5,索引 1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2文献学之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字逐一摘录,按一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篇),使之集中复现流传的文献整理活动,或以此为手段的研究方法。 3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4线装书为纸书的一种装式,在前后各加一张护页,连同正文用线装订在一起,不包书背。线装克服了以前各种装帧的缺点,因而最终成为古代图书装帧的主流。线装书约出现于宋代,至明代中叶以后成为主流。 5索引,古今又称玉键、针线、韵检、通检、备检、引得等。最先出现于明代。“索引”一词,原从日语引进,一度依据英文index译为“引得”。现通行和规范术语为“索引”。 五、简述题(每题10分,计20分) 1,试简述伪书产生的主要原因。 2,试举例说明出土文献与古典文学研究间的关系。 试题二 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 1,198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规定“文献”为“记录有_____知识______的一切载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则界定“文献”为“记录有____知识_______和_信息__________的一切载体”。 2,秦始皇三十四年的_焚书__________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 3,东汉晚期,经学大家_____郑玄______遍注群经,对文献整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 绪论文献与古典文献学 “文献学”一词始见于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3年)。 最早以“文献学”名其书者,为鹤春、鹤声先生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 文献,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典文献学要学习些什么? 1.应熟悉古典文献:古典文献指1911年之前(白话文兴起前)产生的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即古籍。 2.应掌握古典文献学学科构成核心容:目录、版本、校勘 3.熟悉并利用古典文献,可深入客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知识系统观和文明系统观。 如《致蔡鹤卿太史书》(林纾):“鹤卿先生太史足下……”为何称“太史”?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 一、甲骨甲骨:龟甲和兽骨。 “甲骨卜辞”、“殷墟卜辞”(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载多是占卜之事,记事年代从殷商盘庚到纣王末期。 1.甲骨文献的整理研究情况是怎样的? (1)甲骨文最早的整理、辨认,以鹗、诒让等人的工作为代表。 鹗《铁云藏龟》(1903出版,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收甲骨文献1051片,考释正确干支、数目字34个。 诒让《契文举例》(1905年撰成,1917年出版,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全书分十类,考释正确的文字有185 (2)近代“甲骨四堂”成就最为卓著: “四堂”指四位甲骨文献研究专家,即王国维(号观堂)、罗振玉(号雪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3)罗振玉的甲骨文献研究尤为突出: ①罗氏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甲骨文献。 ②考释出大量的单字。 ③率先正确判定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 ④首创卜辞分类研究的方法。 3.我们如何查阅、了解甲骨文字? 需要使用甲骨文释字方面的工具书: 海波编:《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 高明撰:《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 二、金石 1.金文(钟鼎文) 金,指青铜器。金文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因商周青铜礼器以钟为代表,乐器以鼎为代表。 金文文献容主要是记录当时祀典、赐命、征战、盟约等活动。西周是金文最为盛行的时代。 2.石刻及石刻文献 石刻是指刻在石头上的文字。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刻石鼓又称石鼓文。先时期的石刻文字,因其刻在鼓形石上而得名。唐初时被发现,共十块,各刻四言诗一首,歌咏国国君游猎情况,故得“猎碣”之名。石刻文主要盛行于汉时期。 3.历代重要的石经文献 (1)熹平石经 中国最早的刻于石碑上的官定儒家经本。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1、①“文献”概念: 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 之“献”; 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 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 (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 物质载体。” 2、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 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 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3、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起源) 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②古书开始有注解,训诂学萌芽。 ③孔子整理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若是五经,就没有《乐》)。 ④秦始皇三十四年的“焚书”事件和三十五年的“坑儒”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性影响。

古典文献学 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学 名词解释5*4 简答2*10 标点翻译20 修改判断20 文学辨伪20 校勘(字词、历史、重要依据)20 1 .文献”定义 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文章、典策) 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 。(贤才、秉礼之贤大夫) 现代定义:“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价值或与某学科相关的图书文物资料。今为记录知识的各种载体的统称,即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竹帛、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2 “古典文献学”定义 古典文献学: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和保存文献资料。版本、目录、校雠(校勘)等为传统文献学的主要部分。 3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向 其研究对象包括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 1980s以来,古典文献学出现一些新的趋向,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文学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文献目录学等。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古典文献。 古典文献,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前用雕版、活字和手抄的古籍文献,同时包括文书、卷册、碑铭、拓本等。凡是近代铅印出版物以外的文字材料,均属古典文献的范畴以内。 4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 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版本与校勘 古典文献学的其他内容:辨伪、辑佚、标点、注译、检索等 5 古典文献学的意义 大而言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国家历史政治文化之重大意义。 小而言之,对个人了解历史文化,从事学术研究,文献学均为基础必备之知识。 6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两汉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就 ①孔子及其弟子(子夏等)文献整理之功②秦及楚汉之交对文献的破坏 ③西汉对文献的恢复与整理(刘向、刘歆父子等)④司马迁特殊的文献整理贡献 ⑤后汉郑玄等大儒的文献整理⑥熹平(173-178)石经:最早之官定儒家经本 (2)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 ①魏晋南北朝文献破坏与整理(破坏:西晋灭亡;萧梁灭亡。整理: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等) ②西晋太康元年(280)左右汲郡发掘之战国魏襄王冢中文献,共16种75篇,至今流传有《穆天子传》、《竹书纪年》③陆德明《经典释文》、孔颖达等《五经正义》等 ④唐咸通九年(868)雕版刻印之《金刚经》⑤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佛经翻译与整理 (3)宋辽金元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 ①北宋初年宋太宗命李昉等人编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 ②宋目录学著述“官修《崇文总目》;私著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 ③宋元杰出文献学家有郑樵、洪迈、朱熹、王应麟、胡三省、马端临等 (4)明清及近代古典文献学的辉煌成就 ①明成祖永乐初年由解缙等奉诏编纂《永乐大典》共计22877卷,3.7亿文字,收录大量古书之片断或全文 ②自宋至清佛教典籍《大藏经》编纂 ③清代文献整理工程最大者为《四库全书》之编纂(79337卷,约7亿字) ④明清刻书发达、藏书大家辈出、文献整理学者极多 7、目录、版本、校勘为文献学的三位一体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 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汲冢书:西晋太康年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书”。后整理得《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积聚与散佚 汲古阁:明末常熟人毛晋私家藏书阁,藏书达48000册,多宋元善本。毛氏既藏书又刻书,汲古阁刻书为古今私家刻书之冠,刻有《十七史》、《十三经》、《六十种曲》等。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 1、中国早期文献包括哪些形式?简述它们在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答:中国早期文献形式包括甲骨文、金文、石刻等。甲骨文等。 A:甲骨文也叫卜辞、契文、龟甲文等,它记录了和占卜相关的事情, 其典册是中国最原始的书籍。甲骨文是早期的史书”记载内容丰富,包 括了政治、文化、军事、社会、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的内容,目的明确,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考古价值,保存了珍贵的早期史料。 B :金文也叫钟鼎文”又成为铜器铭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文字的内容最初是统治者刻上的名字或其它符号,后来渐渐刻上带有纪念性的文字,说明作器的原因或者作器的人。后又进一步将需要永久保存的文献也刻上。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历史事件,并且青铜器耐磨、耐压、耐腐蚀,便于保存文献。因此,金文在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十分重要。 C:石刻文字的主要种类有岩画、石鼓文、玉刻文、碑文等。它的特点是取材方面,面积大,搬运不方便但是不容易流失、毁弃,利于长期保存。 中国的这些早期文献形式都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为我们在考古、研究古代的文化、政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2、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籍目录是哪一部?特点是? 答:是《汉书艺文志》。是东汉班固在刘向、刘歆所撰的《七略》基础上编写的。 它的特点是: A、继承了《七略》以六分法”为核心,以总论、叙录为辅助手段,揭示文化学术发展脉络的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优良传统,并幵创史志目录这一体例,使古典目录学更加成熟。 B、它从书籍的反战实际情况来处理问题; C、重视书籍作用的联系性,合其所当合。重视书籍性质方面的距离性,分其所当分。 D、分类详细,部类中又有子目。 3、为何说目录具有考辩学术源流”保存古籍及读书指南”的作用?举例说明。

中国古典文献介绍

中国历史文选与历史典籍 第四單元隋唐史學發展概述 隋唐時期尤其是唐代,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在學術界通常漢唐並稱或唐宋聯稱,被公認為是我國傳統文化發展史上之隆盛時代,同時也是傳統史學重要的發展變革期。這一時期所取得的史學成就,對後世史學的進一步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值得認真學習瞭解與深入研究。 隋唐史學發展主要成就,如:第一,注重修史,確立官修史書之制。唐初即沿北齊之制,設史館,命宰相監修史書。唐貞觀三年太宗命把史館自秘書省著作局北魏始設秘書著作局,別置修史局。北齊改修史局為史館,移入禁中先隸門下省,後改隸中書省,使之成為獨立機構。太宗曾督促完成兩大修史工程:一是修前五朝史即梁、陳、齊、周、隋史;二是重修晉史。史稱自“貞觀以后,多以宰相監修國史,遂成故事也。”即最終確立宰相監修國史之制,對後代官修史書之制發展影響頗大。第二,史學批評理論趨於成熟。如劉知幾的《史通》,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史學批評理論專著,對唐代以前的古代史學進行了系統地分析與批判,作出了全面的總結,這對推動我國傳統史學的發展貢獻巨大後面再作介紹。故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說:“有了左丘明、司馬遷,才有了歷史,有了劉知幾,才有了史學。”第三,典制史的撰修。最早記載古代典章制度的是《尚書》。唐代学者劉秩曾編撰《政典》,專記古代以來的政治制度,初具典制體規模。杜佑繼之,编撰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制度通史《通典》,這對此後政書體文獻之編著頗具開創之功,對後世史學發展影響巨大後面專門介紹。唐代編纂的其他政書文獻還有《唐六典》、《唐律疏議》、《唐開元禮》等,皆為治唐史之基本參考文獻。 正史文獻簡介。正史是傳統史部文獻中最基本的一類文獻。如清修《四庫全書》史部文獻分類名目:1.正史,2.編年,3.紀事本末,4.別史,5.雜史,6.詔令奏議,7.傳記,8.史鈔,9.載記,10.時令,11.地理,12.職官,13.政書,14.目錄,15.史評。《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正史,大綱也。唐劉知幾《史通》把《尚書》《春秋》及後之編年、紀傳體史書均視之為正史。《明史藝文志》把紀傳、編年二體並稱之為正史。至修《四庫全書》始正式把紀傳體史籍《史記》以下至《明史》24種史籍定列為正史,遂有二十四史之名。老一代史學家多讀正史並視之為史學研究的基本文獻。 政書文獻簡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政書類序云:志藝文者,有“故事”一類。其間祖宗創法,奕葉愼守者,為一朝之故事。後鑒前師,與時損益者,是為前代之故事。史家著錄,大抵前代事也。《隋志》載《漢武故事》,濫及稗官。《唐志》載《魏文貞故事》,橫牽家傳。循名誤列,義例殊乖不合理。今總核遺文,惟以國政朝章、六官所職者,入於斯類,以符《周官》故府之遺。至儀注、條格,舊皆別出。然均為成憲,義可同歸。惟我皇上制作日新,垂模冊府,業已恭登新笈,未可仍襲舊名。考錢溥《秘閣書目》有政書一類,謹據以標目,見綜括古今之義焉。今文獻學上所指政書,即是指記載歷代典章制度的文獻。 政書文獻是研究中國政治制度史需要參考的一類基本文獻。傳世數量也較多。如《四庫全書》所著錄的共169部、存目112部。根據文獻內容與體例,可把政書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通制體的。這以“十通”為代表。《通典》唐杜佑編著、《通志》南宋鄭樵編著。從文獻性質來說,《通志》實非政書而是一部紀傳體通史,《文獻通考》宋元之際馬端臨編著,並稱為“三通” 。清乾隆年間設三通館位於紫禁城內武英殿西,舊為國史館,敕修“三通”續編,成《續通典》《續通志》《續文獻通考》,稱“續三通”。後再修《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獻通考》,習稱“清三通”。三通、續三通、清三通合稱“九通”。1921年劉錦藻編纂《清朝續文獻通考》,遂有“十通”之稱,併合刻出版。另一類是斷代體如會要、會典等。會要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