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雨霖铃》

说课稿《雨霖铃》
说课稿《雨霖铃》

《雨霖铃》说课稿

韶关市第五中学柏文慧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环节,来说我对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说教材

(一)课题简要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雨霖铃》是粤教版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宋词四首》中的第一首,本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铭心刻骨的思念。情景交融,虚实结合,表现了柳词婉约细腻的特点,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这首词的教学承担着阅读经典、体悟情感和学习诗歌鉴赏方法的重要任务。

(二)教学重难点:

对于诗歌教学,《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的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而诗词是作者用以抒发感情的一种文学体裁,我们就要抓住诗词主情的特点,在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情感,陶冶情操;学习鉴赏诗词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文学品味。根据新课标要求和诗词固有的文学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做以下安排:

重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

难点:了解本词中典型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的写作手法。

二、说教学目标

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但在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已经基本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可是学生在对诗词写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体会还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根据本文感情细腻,情景相融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感情和意境,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学习进行探究,整体把握意境,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体会词中浓浓的情感美。

三、说教学方法

(一)教法与教具: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采用诵读法、意象分析法、诱导点拨法、讨论探究法、拓展训练等教学方法。教具除了传统的黑板粉笔,还有多媒体平台。

(二)教学目标最优化:诗歌的抒情和写意决定了教好诗歌必须让学生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并鼓励学生完成个性化阅读,形成文字表达内心的感受。多媒体平台为声音图片展示、必要知识和背景的补充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与传统的文字描述相比,给予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和更多的个人感受。此外,启发又到式教学、学生小组活动讨论教师点拨的方法,鼓励全体同学参与课堂,为学生个性化解读和表达提供了平台,也让学生在课内学得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最终迁移到课外,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

(三)学法指导: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宋词篇目或名句,初中学生接触比较多的是如辛弃疾、苏轼等豪放派的词作。此时,教师梳理知识:宋词分豪放和婉约两个主要派别,同学们所熟悉的苏辛是豪放派的代表,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近一个宋词婉约派的代表——柳永,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代表作《雨霖铃》。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温故而知新,由已知到未知,并在对比中记忆知识。

(二)作者介绍

品其词首先知其人,利用多媒体画像资料让学生对柳永有直观印象。柳永,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教师介绍作者,学生总结知识点:生平字号、词作风格、影响深远。这样做训练学生信息筛选提取的能力,另外把大段文字转化为几个小点,方便记忆,提高效率,同时为后面的教学做准备。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初步感受词作感情基调(伤离别)。

补充写作背景:仕途失意后,仕途失意后,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情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以忍受。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在学生感受到了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后再补充写作背景,有助于肯定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为后面的赏析教学做好知识准备和兴趣准备。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古典诗词也是用文言文写作而成,必须先读懂字面意思,才能更深入理解。此举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四)揣摩鉴赏

1、分析景语与情语(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一步:学生找出景物描写的词句;

第二步:学生小组活动,探究分析景语如何表达离别之苦;

第三步:总结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找意象-分析特点-想象意境-体会情感这一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小组活动讨论,赏析名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品的名句,它好在哪里?古人:折柳相赠,暗“留”之意杨“柳”—“留”的谐音,见柳思人,离愁又生。眼前景:晓风—“凉”(特点),衬别后心情之凄凉。“残”月—不团圆,透出凄凉冷落

之感。这句词抒写了离别后,词人羁旅生活中凄凉、抑郁、孤独和清冷,景中有情。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及时点拨、补充“柳”、“晓风”、“残月”作为古诗词常见意象的固定含义。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3、引导学生分析虚实相生的表达技巧

点拨提示文中一过渡句,表现由眼前的实景转入到想象的情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通过眼前实景的描写,表达了词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痛苦,通过想象虚景描写,表达了词人离别后凄凉怅惘的心境。整首词寓情于景,虚实相济,意境深远,凄凉清丽。

4、学生再读《雨霖铃》。在鉴赏之后学生再读这首词,在朗读中感受凄切的离别之苦,与词人达到情感的共鸣。

(五)拓展训练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引导学生找出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

2、领会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天净沙·秋思》与《雨霖铃》都属于词,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都很突出,为强化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选择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赏析它情景交融的。

(六)布置作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扩展成一篇情景交融的短文。(300字左右)。

整个教学过程依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到内容分析;从整体感知到名句赏析;从筛选意象,分析特点到想象意境,体会情感;从名句赏析,讨论表达到技巧分析,拓展延伸,学生在课堂中学习了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和操作流程,特别掌握了情景交融这一表现手法的运用和鉴赏方法,学生学得了知识,形成了能力,为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做好了准备。

五、板书设计

雨霖铃

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离别的痛苦情景交融

烟波暮霭晓风残月——别后的凄凉虚实相生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择的是四位着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因为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实行总结,为以后实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2、了解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雨霖铃》说课稿 一等奖

高二语文说课《雨霖铃》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雨霖铃》。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在新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他们的创作跨度约有二百年,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的发展脉络。按照传统的提法,柳永和李清照则是婉约派的典范,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代表。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因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 《雨霖铃》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柳永及“雨霖铃”词牌;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和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教学重点为:“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和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为:名句的鉴赏方法。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必修一时又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还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可塑性极强。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果在课堂上能帮助每一位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将是他们 三、教学方法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精选3篇)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1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①诵读讨论法②提问点拨法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雨霖铃》。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着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因为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离情”为线索,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了解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教学重点为: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为:名句的鉴赏方法。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必修一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念奴娇赤壁怀古_说课稿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瓜州一中宋显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酒泉市瓜州县第一中学的语文教师宋显立,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本次说课大赛。我今天要说课的题目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理念、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念奴娇赤壁怀古》出自新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五课,是著名词人苏轼的一首豪放派词。该单元是以鉴赏宋词为主题展开的,上一课编排了婉约派代表词人刘永的两首词,本课安排苏轼的两首词,后面编排了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和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我认为编者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学习来掌握婉约派词和豪放派的特点,掌握宋词的鉴赏技巧,品味宋词的语言。同时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接题和间接题都很多,如:(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并称及文坛地位等;(2)风格流派、文体;(3)名句填空;(4)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是诗词的国度,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学生要传承发扬,而这首词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苏轼是一个大家,就像讲诗经要讲到《氓》,讲楚词要讲到屈原,讲魏晋诗要讲到陶渊明,讲唐诗要讲到李白杜甫,讲宋词不能不讲到苏轼,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文词对后代文人影响极大。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科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掌握豪放词的基本特点; 2、技能目标:初步学习一些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3、情感目标:学习作者从容旷达豪迈的胸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愫。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艺术境界和炼字用词的妙处,品味作品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人生如梦”的思想。其依据是,这首词的主题复杂而深刻,“人生如梦”是苏轼对自己事业无成的无可奈何的慨叹,并不是否定人生,不能只看到其消极的一面,而忽视了作者追求理想、渴望为国家建立功业的豪迈心情。 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学情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学生的文学知识储备相对较少,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是他们富有朝气并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学生的学习习惯停留在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在学习交往上多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 三、说教学理念 叶圣陶先生主张:“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可见,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09号选手王广恒。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五课,是苏轼的代表作品。该单元是以宋词鉴赏为主题,将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的词作以及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的代表作品编入其中,让学生通过对比学习来体会婉约词和豪放词的艺术风格,掌握宋词的鉴赏技巧,品味宋词文学艺术。 同时这一部分也涉及高考的文学常识、诗歌鉴赏、名言名句默写以及写作的内容。作为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学习并掌握宋词的鉴赏方法对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三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观点,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本词; 2.引导学生掌握豪放词的基本特点;学习并掌握鉴赏宋词的方法; 3.了解并学习作者的从容与旷达,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愫,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作品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人生如梦”的思想的深刻性与复杂性。 “人生如梦”是苏轼对自己事业无成的无可奈何的慨叹,并不是否定人生,不能只看到其消极的一面,而忽视了作者追求理想、渴望为国家建立功业的豪迈心情。 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学情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学生的文学知识储备相对较少,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不成熟。学生的学习习惯停留在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在学习交往上多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群体性交流与协解决问题的机会很少。但是他们富有朝气并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并且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对于咏史怀古诗有了初步的认识。 三、说教学方法 1.比较诵读法

最新《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雨霖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了解词牌“雨霖铃”; 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

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柳永李清照) 二、作者简介: 柳永(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柳永在与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时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感情真挚。《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板书:雨霖铃柳永) 三、词牌由来: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上。唐玄宗听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四、鉴赏分析:诵读词篇,感知课文。(朗读时请注意字音、停顿、情感) 1、学生朗读,专家朗诵,齐声朗读,并请用通俗的语言翻译这首词。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刚停歇。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夫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凝望,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在杨柳岸边,对着凄冷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纵然我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2、内容把握 上片: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下片:离别后的孤寂伤感(板书) 3、分析鉴赏(关键词:意象意境修辞表现手法情景关系) 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板书:寒蝉-悲凉,长亭-离别,骤雨-凄冷,烘托浓重的凄凉气氛,奠定全词伤感的基调)

高中语文诗歌说课稿

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蜀道难》说课稿(人教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蜀道难》,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做解说。 一、教材分析 《蜀道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本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学习目标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本文是李白在长安时为了送友人入蜀而作,属于一篇古体诗。 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李白豪迈飘逸的诗歌特点,整体感知诗歌寓意。2. 反复诵读,鉴赏诗歌的意境美,了解诗歌的写作技巧3. 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为:把握与体味诗歌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二、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只有反复的诵读学生才会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要适时的启发、点拨。 教是为了学,教师的教授只有在学生那里转化为学习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我所任教的班级属于音乐班,学生语文基础较好,并且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本课根据诗歌的特点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教学手段上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 三、教学过程本课我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回忆李白的诗句导入,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想到“床前明月光”“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诗句,由此得出李白诗歌一个很大的特点,奇特的想象,夸张的表现手法。从而引出《蜀道难》。此环节意在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引发他们更大的学习新课的兴趣。 【环节二】、认识李白。 此环节由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自主发言完成,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课前预习情况。 【环节三】、诵读感悟诗歌学习重在诵读,所以,此环节首先设计由学生推荐一名学生来朗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然后师生共同欣赏flash配乐朗诵《蜀道难》,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此时,学生的情绪已被诗歌感染和打动,再以配乐的形式让学生学生集体朗诵,加深理解。 【环节四】、讨论文本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地感受诗歌,已经有较深的印象,本环节主要用讨论法、启发法 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艺术技巧。新课标对古诗文的学习要求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教师鼓励学生在合作探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雨霖铃》。我们赏析诗词,通常从意象、意境、情感态度、表达技巧、语言特色等五个方面进行。 如何引导学生学好这首词呢?情感的共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触点。因此,我确定学习本词的支撑点与切入点是情感——“伤离别”。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说说这首词的教学环节和教学理念。 一、教学分析(说教材说学情) 1、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基础模块下册语文必修《柳永词两首》中的一篇。此词是柳永婉约词代表之一,也是千古名词。在学习本词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把握词的抒情基调,体味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从审美层面来欣赏《雨霖铃》。 2、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学过许多诗词,但很难准确运用鉴赏方法;虽能较快体会本词的情感,却很难把握其艺术技巧。因此,教师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教师以“读”这样一种基本的感知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直至成诵。 二、教学目标(说目标) 1、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2、知识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与思想感情。 (2)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及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像,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 2、鉴赏本词中的意象与意境,体会柳词缠绵婉约的风格。 【教学难点】 鉴赏本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四、说教法与学法1.诵读法。2.问答法。3.讨论法。4.点拔法。 五、教学步骤(说过程说亮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数】1课时 (一)导入 由古代众多离别诗句导入 (二)初读感知 教师范读,读出真情,学生点评,齐读一遍。 (设计说明:赏析词,要从朗读入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朗读的方式整体感知,学生能把心中的理解读出来。这一环节的方式可灵活多样,可自由诵读、集体朗读,也可让朗读基础好的学生示范朗读,教师可作一定的示范。最重要的,所要达到的效果,是读出“有我”,读出现场感。因此,朗读指导,教师不必过多分析与讲解,而是让学生在比较中领会,在实践中成熟。)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登高》,我将从这六方面加以说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重点要讲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而《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和极高的鉴赏价值。学好此诗,有助于学生深入地了解杜甫其人其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登高》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过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诗歌解读的方法,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本节课主要结合以前鉴赏诗歌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赏析。 三、说教学目标 所以我的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不讲展示) 1.知识与能力:赏析情景交融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分析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诵读吟咏、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是教学重点。赏析情景交融艺术特点,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带领学生较快地走近诗人,走进文本,感受诗情,本课我主要从情景再现、诵读吟咏、合作探究三方面来进行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登高》无论是艺术手法还是情感的运用都如何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进入欣赏诗歌的佳境?对此,我利用多媒体设置一组秋景图和如下导语,引发学生思考: 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柳永的《雨霖铃》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的萧瑟凄凉;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同样是在深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烂多彩,生气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可见,不同的诗人面对同样的秋天却有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深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领略杜甫的内心的深秋世界。设置这样的导语,一是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任何文学作品包括诗歌都是在特定的时空完成的,面对秋不同的诗人会引发不同的情感体验。 (二)研读课文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诗要反复地读”。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品,是语言与情感的巧妙结合。杜甫的诗歌一向注重语言的锤炼和音韵之美。因此我选择以诵读法贯穿整个课堂。 1、首先,视频范读并展示悲秋之景,通过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认真体会悲秋之境使学生进入情境。也让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 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独自品味诗歌的韵律美。 3、学生再读课文:深入体验,体会诗歌的情感美。要求学生找出诗眼,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4、接着就要突破本文的重难点,品读诗歌。在这里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诗人因何而“悲”?如何写“悲”?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将情感寄托在诗歌的语言中,寄托在诗歌的情境中。诗歌的意境就是由多个意象构成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因此要解答上面提出的两个问题,必须要引导学生把握住诗歌的意象,去体验意象,进而明确诗歌的情感。这一过程中我设计一些小问题做以提示。让学生自由诵读,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急风、天高、哀猿、飞鸟、落木、长江)分别用什么词描写?要求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诗歌前两句的意境。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意象—意境—情感分析法,解读诗歌,这就初步突破了教学重点。 学生在进入情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通过诵读,感受“登高悲秋”“常作客”“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浊酒杯”中展现的诗人形象,思考“万里”“百年”在诗歌中的作用。这一过程中,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和辩驳深化对诗歌的认识,领悟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突破教学难点。 5、背诵是完成语感体验的重要环节,也是新的语感体验的生发点,所以,在这一环节我设置了背诵,可以提高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完成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三)归纳赏诗之法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一、要教给学生什么? 知识上: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借助对意象的分析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作特点,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4、运用词中的艺术表现手法指导写作,提高学生写作中借景抒情的能力。 情感上:1、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培养对古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2、使学生感受词中别离之情的凄苦,从而教育学生珍惜身边之情。 二、怎么教? 以诗词讲诗词。以讲读为主,同时运用启发诱导式教学法。以诵读—讨论—鉴赏为主线,主要采用诵读、讨论,在有针对性的意象分析和意境解读中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三、文本解读 背景方面解读 1.词的地位: 位于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的本单元教学以词为主。词是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诗体,最早源于古乐府,兴起于唐代,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至宋代已极为繁荣。“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专用名词。它比诗更通俗更灵活,更易表达情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瑰宝。 2.婉约派的特点: 词分两派——婉约和豪放。婉约派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哀婉之美。但多数婉约词内容比较窄狭。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表达男女之情的闺怨词,又在词中增添了游子羁旅之思和别恨离愁,使词的境界有所扩大。《雨霖铃》便是柳词中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杰作。 3.柳永生平 由于上一册中学过柳永的《凤栖梧》,学生对柳永的生平已经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此环节中首先由学生自主发言,介绍“我所知道的柳永”,然后由教师进行补充。介绍过程中不只限于作品及创作风格的叙述,还可以补充词人的生平逸事,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进行课前准备的积极性,而且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利于学生加深认识。 强调几个点:怀才不遇、青楼歌馆、花前月下、真挚。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奉旨填词柳三变”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鹤冲天》 一生潦倒、群妓合金下葬 4.本词创作背景 仕途失意又不甘于在夜夜笙箫中消磨自己一生的柳三变。决意要漫游江南,结交仕宦。看看能否以另一种方式进身仕途。他在汴京城外与情人道别,离开了可以倾诉的知己,前路又十分渺茫,于是在这个背景下就产生了这首不同于一般婉约词的《雨霖铃》。 5.词牌来历 宋·王灼《碧鸡漫志》记载: 《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雨霖铃说课稿

说课:《雨霖铃》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17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作者柳永 本次说课将分为5个部分:1、说教材;2、说教学目标;3、说教学重点难点;4说教法学法;5、说教学过程 首先是第一部分说教材 《雨霖铃》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4》“笔落惊风雨”专题的“诗词是一家”版块,作者为宋代诗人柳永。 《雨霖铃》以“离情”为线索,细致地描写了词人柳永在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执手别离的情景。词中句句洋溢着离愁深情。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被誉为千古名句。因此,这篇词具有深厚的文学价值。 《雨霖铃》作为婉约派词的代表,不管在教材中或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掌握其表现手法、风格和意境有助于举一反三,深入了解婉约派词,对比学习豪放派词,进而掌握各类诗词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重点直线,难点括号)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品读诗词,感受《雨霖铃》的意境,体会词人情感,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品味作者婉约缠绵的语言,(整体把握意境,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和理解古代文人从诗词中表达出的情感美。 (在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探索之后,究竟应该如何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接下来是第四部分教法学法) 第四部分,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教法: 1、讲谈法:教师精讲,学生多练。这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标教学原则。 2、讨论法:提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学生讨论,教师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 能力,使学生独立自主掌握知识。 学法: 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使学生在获得认识的同时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等综合能力。 五,教学过程 我将本环节分为5个部分 1、情境导入 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这是一首饱含了千种风情的别离诗,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

《再别康桥》说课稿3—获奖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我将从说教材、 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而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再别康桥》出fl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窓义。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怠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窓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 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木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学习诗中象 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 绘画美。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木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怠境。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念奴娇赤壁怀古》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宋代“豪放词”的经典之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将从教材内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宋词二首》的第二首。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艺术境界和炼字用词的妙处,品味作品的语言。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学习鉴赏宋词对于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素养及传承中华文化都有重要的意义,为以后的诗歌鉴赏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大纲要求和课文内容,定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及思想; 2、感知词的内容和风格。 (二)能力目标 1、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和分析能力; 2、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团体合作精神。 (三)情感目标 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间如梦”的思想情绪。 2、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领略炼字用词的妙处,把握景物特征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的意义,从而使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本词感情基调感奋与感伤共存,由于中职学生对知识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偏低,把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将此确立为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一)学情分析 1、大多数学生对古典诗文有了一定的积累,能背诵一些诗歌,基本上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对作者这一时期的写作背景和情感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学生理解水平及学习兴趣差距较大,而且对豪放词接触较少,知识积累不足,缺乏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来解说这堂课。 首先,说教材 这篇文章被编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词别是一家”板块。专题所选皆为千古名篇,所写尽是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这一板块萃集了婉约派四大代表人物的作品,所写尽是离愁别恨。《雨霖铃》“寒蝉凄切”通过描写清冷的秋景,表达了恋人们难以割舍的离情,感人肺腑,最能引起学生的恻隐之心,柳词细腻的情态刻画也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影响。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对古典诗词并不陌生,也掌握了阅读这类文体的基本方法,但还没有养成运用想象,调动情感来填充意象,品悟意境的习惯;另外,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但是对这种纯粹的.本真的情感体验得较为肤浅,所以在理解作者情感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鉴于以上分析,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我将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作技巧,发挥想象,把握词中意境。 3、感悟词中离情,获得精神成长。 那么本文的教学重点就是感悟词中的离情;教学难点则是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把握词中意境。 接下来,我们说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2、谈话法和情境教学法相补充 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具体包括:朗读法、勾画批注、运用想象、调动情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设定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导入 为学生播放歌曲《长亭送别》,营造一种离别的氛围。趁机请学生调动情感,说说和朋友分别时的场景和心情。歌词说得真好“今宵别梦寒。”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带着这种凄凉伤感的情绪让我共同走进这首离别的绝唱《雨霖铃》。 2、介绍作者、背景

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38套

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38套 目录: 1、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兰亭集序》说课. 2、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再别康桥》说课稿. 3、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出辞气远鄙倍》说课稿. 4、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创造宣言》说课稿. 5、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劝学》说课稿. 6、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大堰河——我的保姆》说课稿. 7、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孔雀东南飞》说课稿. 8、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 9、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师说》说课稿. 10、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11、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我有一个梦想》说课稿. 12、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故都的秋》说课稿. 13、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月是故乡明》说课稿. 14、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说课稿. 15、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林黛玉进贾府》说课稿. 16、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 17、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18、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滕王阁序》说课稿. 19、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20、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 21、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琵琶行》说课稿. 22、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短歌行》说课稿. 23、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祝福》说课稿. 24、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窦娥冤》说课稿. 25、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26、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荷塘月色》说课稿. 27、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蜀道难》说课稿. 28、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谈中国诗》说课稿. 29、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赤壁赋》说课稿. 30、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长亭送别》说课稿. 31、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阿房宫赋》说课稿. 32、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陈情表》说课稿. 33、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雨巷》说课稿. 34、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雨霖铃》说课稿. 35、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雷雨》说课稿. 36、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鸿门宴》说课稿. 37、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桂枝香·金陵怀古》说课稿 38、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定风波》说课稿 全文内容下载: 百度:星宿人才网 搜索: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

【说课稿】《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雨霖铃》。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在新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他们的创作跨度约有二百年,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的发展脉络。按照传统的提法,柳永和李清照则是婉约派的典范,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代表。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本单元教学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因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雨霖铃》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离情”为线索,细致地

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柳永及“雨霖铃”词牌;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和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教学重点为:“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和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教学难点为:名句的鉴赏方法。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必修一时又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还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可塑性极强。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果在课堂上能帮助每一位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将是他们最好的

雨霖铃柳永优秀教案

雨霖铃柳永优秀教案 《雨霖铃》以秋景写离情,情景交融;在表现上,以时间发展为序,虚实相生,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语言自然明畅,不尚雕琢,以白描取胜,确实表现了一种“清和朗畅”,“意致绵密”(黄蓼园语)和“秀淡幽绝”(周济语)的风格特色。今天就给大家带来柳永《雨霖铃》的教案。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柳永词的写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浓浓的离情。 【教学重点】 (1)、鉴赏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 (2)、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词的意境的鉴赏。 【教学时数】 1课时 45分钟 【教具准备】 PPT课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抒写的哀婉动人的别离。 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当时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尽情十分抑郁,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 【知识预热】 1、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2、走进柳永 二、朗诵 1、思考: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