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读书》读后感

《论读书》读后感
《论读书》读后感

《论读书》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论读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读书》读后感1

关于读书,古人有许多言简意赅的好句子,如:“书中字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等。因由人读书的目的不同、读书的心境不同而感受到的读书的意义变有时大相径庭了。倚栏轩文学网

读了熊十力老师的《论读书》后,我颇有感触。熊十力是我国现代哲学史上极具原创力和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奠定了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哲学形上学之基础。在本书中,他提倡读书要有“孤往精神”,这正是对于他的那个时代痛下针砭。

书深不见底,里面中充满了神奇的力量。它可以改变一个人,因为书里凝聚了太多人的思想和感情。正如阿列克榭嗜书如命最终挣脱了小市民的庸俗氛围最终成为俄罗斯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巨匠高尔基;爱德蒙?唐泰斯在伊芙堡的阴暗地牢中潜心学习十四年之久,最终成为了气宇轩昂的基度山伯爵。书的长河流遍古今,流经的地域广阔而繁多。书中的领域囊括了所有人类已经探索的和向往探索的东西。这便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了。书让人得到了充实和帮助,但书的

意义是远不止此的。

对于教师来言,读书更是有深远的意义,一是针对自身而言的,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二是针对学生来言的,教师要从自己的读书经验中总结出一些适合学生的读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并且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教师是幸福的,但教师的幸福也不仅仅是学生的成功,同时应该是自己的充实与成功。教师可以利用的时间与空间决定了教师是一个幸福的人。他完全可以进行自我的设计与武装,让自己多才多艺,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让自己脱离庸俗。

教师要达到上述的境界,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这些财富保存的载体主要就是教育的经典着作,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矗教育智慧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跨越由这些经典构成的桥梁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超越的过程。人类的教育虽然不断变迁与发展,但是教育的根本不会变化,教育培养人的功能不会变化,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律不会变化。

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过去的教育家的着作中,教师可以学习的东西很多。有心的教师会认真阅读教育的重要文献,认真学习不同时代教育家的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我们的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教育更

周国平《论读书》

论读书 周国平 好读书 人的癖好五花八门,读书是其中之一。但凡人有了一种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种特别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的特别的世界。不过,和别的癖好相比,读书的癖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也许可以据此把人分为有读书癖的人和没有读书癖的人,这两种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上。 一个人怎样才算养成了读书的癖好呢?我觉得倒不在于读书破万卷,一头扎进书堆,成为一个书呆子。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即读书已经成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读书就会感到欠缺和不安。宋朝诗人黄山谷有一句名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如果你三日不读书,就感到自惭形秽,羞于对人说话,觉得没脸见人,则你必定是一个有读书癖的人了。 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各种其他的身份,例如学生、教师、作家、工程师、企业家等,但是,如果不同时也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 历史上有许多伟大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终身读者,即一辈子爱读书的人。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而读书就是享用这些成果并把它们据为己有的过程。质言之,做一个读者,就是加入到人类精神文明的传统中去,做一个文明人。相反,对于不是读者的人来说,凝聚在书籍中的人类精神财富等于不存在,他们不去享用和占有这笔宝贵的财富,一个人惟有在成了读者以后才会知道,这是多么巨大的损失。 读书唯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关于这种境界,陶渊明做了最好的表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过,我们不要忘记,在《五柳先生传》中,这句话前面的一句话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可见要做到出于性情而读书,其前提是必须有真性情。那些躁动不安、事事都想发表议论的人,那些渴慕荣利的人,哪里肯甘心于自个儿会意的境界。 以愉快为基本标准,这也是在读书上的一种诚实的态度。无论什么书,只有你读时感到了愉快,使你发生了共鸣和获得了享受,你才应该承认它对于你是一本好书。尤其是文学作品,本身并无实用,唯能使你的生活充实,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你喜欢读。没有人有义务必须读诗、小说、散文。哪怕是专家们同声赞扬的名著,如果你不感兴趣,便与你无干。不感兴趣而硬读,其结果只能是不懂装懂,人云亦云。相反,据我所见,凡是真正把读书当作享受的人,必有自己鲜明的好恶,而且对此心中坦荡,不屑讳言。 对今天青年人的一句忠告:多读书,少上网。你可以是一个网民,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心得体会(可编辑修改word版)

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 ——读《课程与教学论》有感 陈金女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涉及内容最全面的一次课程改革。它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教师教学行为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等多方面的全面改革,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一方面体会到了课程改革对课堂、对教师、对学生的冲击,另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惑。所以,利用这段时间我看了有关书籍。 《课程与教学论》由马云鹏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结合当今世界各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现状与趋势,将课程与教学联合起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论述,旨在让所有中小学教师都了解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提高自己的教育专业修养,充分发挥创造性。 思想、观念是无形的,我们看不见它,也摸不着它,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制约着我们的行动。为什么课程改革后,我们的教师普遍反映备课难了,上课更难了?我想教师难于真正全面领会教材的深层含义是症结所在,而解决方法是要从思想上与课改零距离。在阅读《课程与教学论》时我的最深体会是:对于一线教师课程改革意味着思想上的改革:要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 许多事实都表明,“观念一变天地宽”!一位西方学者说:“观念本身是有力量的,它可以或快或慢地改变社会现实。”思想、观念之于教育,就是灵魂,没有思想观念的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很多一线教师对此尚无清醒、紧迫的认识,认为理论、观念的东西太

“虚”了,我们是做实际工作的,要来“实”的,要上课、补课,要升学率,什么理论、观念,那都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的事。其实非也!可以说,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效益观、发展观、评价观,将直接决定着他们的教育行为、课堂行为,从而也就决定了培养质量。课程改革在思想上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教育的人本化——由“目中无人”走向“以人为本” 中国人传统教学的视野很狭窄,60 年代有句口号甚为流行,即“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充分表明中国教育的“知识本位”,根本看不到以人的发展为宗旨的迹象,“目中无人”,显然更谈不上去理解、尊重、信任、关爱学生了。爱因斯坦认为:要通过激发学生学习“乐趣”,提高他们对学习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来促进他们自身的成长。他多次讲过:“科学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理解事物的人来创造。”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做到“以人为本”。 《英语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说:“义务教育阶段 的英语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英语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英语;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英语;不同的人在英语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英语课程标准》中的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表述是贯穿于新课程标准的一条红线。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 二、教育的人性化——尊重人格,严慈相济 夸美纽斯说过:“要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孩子。”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

Of Study培根论读书原文+翻译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For expert and execute, 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 one by one; but the general counsels, 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 come best form those that are learned. 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 to 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 is affectation; to make judge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ur of a scholar.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They perfect nature, 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 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 proyning by study; and studies themselves do give forth 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 except they be bounded in by experience.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Crafty men contemn studies, simple men admire them, and wise men use them; for they teach not their own use; but that is a wisdom without them, and above them, won by observation. 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te; 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 nor to find talk and discourse; 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读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that is,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 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 and some few to be read wholly, 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 Some books also may be read by deputy, and extracts made of them by others; but that would be only in the less important arguments, and the meaner sort of books; else distilled books are,like common distilled waters, flashy things.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需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 Reading maketh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therefore, if a man write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great memory; if he confer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present wit; and if he read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much cunning, to seem to know that he doth not.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力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i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 Abeunt studia in morse.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学习大讨论心得体会(精选4篇)

学习大讨论心得体会( 精选 4 篇 ) 篇一:大学习大讨论心得体会 2 篇 大学习大讨论心得体会(一) 通过近段时间的 " 大学习、大讨论 " 活动,自己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不仅 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而且个人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可谓受益匪浅。自 参加这一活动以来,我一直在思考:作为一名基层普通民警在学习、讨论中应该 怎么做?如何才能更好地搞好这次学习、讨论?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讨论我 感到作为一名基层民警主要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抓好学习: 一是要围绕主题重点学。 " 大学习、大讨论 " 涉及到五大方面的学习内容,内 容很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好、学精这些内容?首先就要抓住 " 振精神、树形 象,强素质、促发展 " 这个主题。这好比是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船只,有了灯塔的 指引才不会迷失方向。主题明确了,思路也就开阔了。将五个方面的学习内容拿过 来,对重点内容进行重点学习;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和日常工作中常用的东西进行重 点学;对一些不懂不会的内容进行重点学习,坚持先学一步、学深一些。比如,在 信息化应用方面如果掌握的不够好,就要重点进行学习,力争尽快掌握。另外,在 学习中要善于分析和思考问题,要带着问题有重点的去学,对一些可以一笔带过的 内容要一笔带过,对一些需要浓墨渲染的一定要不惜笔墨,做到重点突出,学有所 获。 二是要积极主动自觉学。学习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态度,更是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 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独家 原创 1 / 12

我们成长进步的不竭动力。作为基层单位的民警直接与群众打交道, 日常工作较繁杂也很繁重,除工作时间外,还要兼顾家庭,用于学习 的时间很少,如果学习不积极主动,学习不自觉,结果是什么东西也 学不到,那么 " 大学习、大讨论 " 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和套话。所以,要 充分认识到开展这次 " 大学习、大讨论 " 活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增强 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变" 要我学 " 为" 我要学 ". 要认真对照学习讨 论查不足、寻差距,要善于发现问题,要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 以高昂的士气、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讨论中。在学习讨论中, 除积极参加市局、分局组织的专题教育和本单位组织的集中学习、讨 论外,还要认真搞好个人自学,认真做好笔记,及时搞好消化吸收。 要坚持每天学一点、消化一点、提高一点,通过日积月累,达到丰富知识,提高 自身的目的。 三是要联系实际干中学。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于提高。再好的理论也要 在实践中进行检验,要把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在学中干、在 干中学,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两促进。要把学习到的法律法规、各项规定和 信息化应用等知识与日常的服务群众、办理案件、基础工作等有机结合起来,把理 论上的东西具体化,灵活用于实践。在日常工作中不懂、不会的东西,要善于从理 论学习中找到答案。理论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是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可谓 周期短、收益快,要善于从实际工作中进行摸索和总结,找到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 合点,把现实中的东西与理论上学到的东西进行对照、比较然后进行综合分析, 就能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2016 全新精品资料 - 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独家 原创

论读书英文及中文译

Of Study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For expert men can exe-cute 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 one by one; but the general counsels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come best from those that are learned. 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 to 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is affectation; to make judg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is the humor of a scholar.They perfect nature 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 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 proyningby study; and studies themselves, do give forth 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 except they be bounded in by experience. Crafty men contemn studies, simple men admire them, and wise men use them; for they teach not their own use; but that is a wisdom without themand above them, won by observation. 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te; 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 nor to find talk and discourse; 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that is,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 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 and some few to be read wholly, 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 Some books also may be read by deputy, and extracts made of them bothers; but that would be only in the less important arguments, and the

教育理论读书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如何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教育学生作一个品行端正的人,是我不断思考并努力探索的问题,读了《教师培训读本》,使我大受启发。里面所提到的,正是我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财富。 首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应该是作为一个老师的充要条件。老师上课的方式是否能被学生乐于接受,关键看这堂课是不是一堂好课。严谨的治学态度,风趣幽默的话语,新颖的授课方式,化繁琐为简单、死板为生动的能力,必将使学生听起来轻松而易掌握。这是大多老师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的一种境界。 其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不能简单理解为传授道理讲授知识解答疑难问题,而是除此之外,更应注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传道授业解惑的问题是作为一个老师的根本,不具备这些能力的人当然不应该走上讲台的。关心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是做好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充分条件。按理说现在的学生在家里是小皇帝,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与其父母相比,我们再去关心他们的生活岂非多余,如果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生活在学校里的学生当然希望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爱护。时常关心学生的衣食住行,会让学生感觉到长辈的关怀,集体的温暖。不关心学生的生理健康有可能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 第三、老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个心理有问题的老师我们怎么能寄希望他能教好学生。近年来的大量调查资料表明有相当多的老师有心理疾病。资料表明,老师把学生打成残废有之,让学生相互打耳光者有之,罚学生抄作业几十遍者有之,要学生吃屎者有之,等等,这些都是心理有疾病的表现。老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老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老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高

培根《谈读书》课文原文阅读

培根《谈读书》课文原文阅读(部编本五年级上册)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有一技之长鄙读书,无知者慕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读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五味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算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读书心得体会:谈读书

读书心得体会:谈读书 书,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仓库。读书,便能读懂历史,该明世界,于是古人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秀才不出门,却知天下事。 英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读书足以冶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怡情也,最见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于是,世人甚爱读书。 然而,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的思想,我们只不过在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老师以铅笔所写的笔划依样画葫芦一般。我们知道,一条弹簧如久受外力压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神也是一样,如常受别人的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自己的思想空间。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迷读书的人,虽然可籍书以休养出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犹如时时常以车代步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所以有时书呆子、文弱书生的行为真叫人哭笑不得。 书是人类的精神粮食,书不可不读。试想,如果世界上没有了出版物,人类的精神粮食得不到传播,那该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那时的世界将会黯然神伤,人与人之间的一些联系线路就将中断。一个无知、多疑和彼此流通的时代就会随之而来。 然而学海天涯、书海无边,茫茫书海,如何去读,不能不令

人头痛。世界名著固然是好,但未必都值得必读。因为有的作品所作的时代背景与我们相差甚巨,且缺少那种时代意义,况且名著满天飞,又何能一一细尝。 林语堂先生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间确有一些人心灵相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中外无数个作家中寻找到一个和他心灵相似的作家,又何其艰难,或许耗尽其一生的年华也未必能找到。本人认为读书要选自己喜好的作品,粗读、细读亦无所谓,只要能拥有一份鸟在林间自查啼的轻快闲情便是最佳。 其实,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数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里,逻辑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有所获。

论读书(英汉对照)

Of Studies 论读书 Francis Bacon 弗朗西斯培根王佐良译文版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For expert and execute, 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 one by one; but the general counsels, 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 come best from those that are learned.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 to 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 is affectation; to make judge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ur of a scholar.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They perfect nature, 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 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 proyning (pruning) by study; and studies themselves do give forth 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 except they be bounded in by experience.

浅谈读书心得体会3篇(完整版)

浅谈读书心得体会3篇 浅谈读书心得体会3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对于我们真的很重要,为此要多读书。今天我浅谈读书的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多读书,读好书,书读好。 浅谈读书心得体会一: 书在你烦恼时会陪伴你,书在你伤心时会安慰你。书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它,喜欢它。书会给你带来许多益处。 我曾经看过这么一段话: 书是灯,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推动了人生的船。因为读书,人生才会精彩。我想起了冰心说的一句话: 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是啊,读书有很多益处,会增长世面,学会很多知识。还要读好书,如果读没益处的书,会让你成绩越来越下降,对书中的情节走火入迷,所以要读好书。我们还要喜欢读书,喜欢读书才能知道读书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会不会阅读,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每个人生下来智力都是一样的,智力的发展在于多看书,你看书多了,而且认真思考,智力一定会上升,如果你不读书,智力不会发展,甚至会下降。所以我们要多读书,读书会给我们很多好处。 我是一个很爱读书的人,平常没事就拿出一本书来看。根据我的经验,我觉得读书时并不要去刻意得想问题,只要像我一样,每看一

本书,都能钻进书里,就像身临其境就行了,那样书会告诉你许多知识。看书时不能一目十行,不要图快,要一个字一个字的读,这样才能体会出人物当时的感受。 希望同学们能喜欢上书,在书的海洋中自由汲取知识吧! 浅谈读书心得体会二: 莎士比亚说过: 生活里没有了书籍,就像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了书籍就像鸟儿折断了翅膀。列宁也曾说过: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的一句名言。不管怎么说,这些名人名言都充分表现了书对人类的重要性。的确,书对人类真是太重要了。沉沦的人可能因一本好书而变得热爱生活,心里充满仇恨的人可能因一本好书而变得无比关心他人,心胸狭窄的人可能因一本好书而变得心胸无比宽广。作为我们小学生,更应多读些有益的书籍,这样不但可以让我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写作能力,而且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 高尔基说过: 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对,书籍是知识的源头,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书籍,是嘹望世界的窗口,改造灵魂的工具,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读书,能使人愉快,使人聪明,鼓舞人的思想感情去爱人类,爱和平。 书是有价的,但又是无价的。世上的书那么多,价钱从几元到几千元,各不相同,可它们内存的知识是无价的天价难及的。书对人类的影响有多大,自然不言而喻了。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五课《古人谈读书》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五课《古人谈读书》课文原文、知识点 及练习题 【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五课《古人谈读书》课文原文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注释 _______ ①[敏]勤勉。 ②[好]喜好。 ③[耻]……为耻。 ④[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⑤[知]同“智”,智慧。 ⑥[识]记住。 ⑦[厌]满足。 ⑧[诲]教诲。 二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 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注释 _______

①[谓]说。 ②[漫浪]随意。 三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注释 _______ ①[士人]读书人。 ②[恒]恒心。 ③[下流]下等,劣等。 【篇二】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五课《古人谈读书》知识点生字组词: 词:耻辱可耻无耻耻笑不耻下问 诲:教诲训诲诲让诲人不倦

谓:称谓所谓谓语无谓 诵:朗诵诵读传诵背诵熟读成诵 岂:岂止岂敢岂料岂肯岂有此理 恒:恒心永恒恒久恒言持之以恒 窥:窥视窥探窥伺窥测管中窥豹 皆:比比皆是皆大欢喜人尽皆知 缺:缺少缺乏残缺缺席完好无缺 多音字: 好:hào好奇hǎo好看 观:guān参观guàn道观 形近字: 耻(羞耻)址(地址) 诲(教诲)悔(后悔) 诵(背诵)涌(汹涌) 恒(恒心)桓(盘桓) 皆(皆大欢喜)旨(旨意) 缺(缺少)缸(水缸) 课后习题答案: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朗读指导:朗读文言文,首先要把握停顿,读准节奏。文言文句式长短不一,意思也相对不容易理解,因此为了正确地把握停顿,读准节奏,我们除了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之外,还应掌握一些简单的语法知识,如辨别词性、划分句子成分等,更准确地掌握停顿。其次要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译文: A、勤勉而喜好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智慧啊。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不感到疲倦。

读培根的《论读书》感想

读培根的《论读书》感想培根在《论读书》中告诉我们: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更重要的是可以增长才干。读书对于人的性格养成有很大关系,“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读书应该贯穿人的一生,开启心智,充实人生,提升品性,丰富情感。 “读书可以提升精神生命,使人生放出光彩。”全国许多著名的老师魏书生、史建筑等,起点并不是很高,甚至比不上我们,可是读书却成就了他们的事业,勤于动笔使他们文采飞扬。可是反观我自己,也不是不要求上进的人,可是每天的时间被工作任务和家庭琐事所挤占,再加上职称评上,教学工作领导也比较满意,这就成了我没有时间读书的理由,心安理得。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无一不是他们具有丰富而深沉的文化底蕴,有底蕴才有课堂上的灵气。真正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的人,是不允许自己只在原有知识水平上,作低质量的重复。我们作为与书本打交道的教师,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不能适时更新和充实知识,就犹如电池不能充电一样,必然会出现可怕的透支。 我也品尝过阅读给我带来的快乐。那是学校的一次公开课, 内容是《正反比例应用题》,上课前我就想怎样让课上得生动 有趣呢?这时候我想起来了刚看的一本教育杂志,上面讲了低 年级青岛版教材常用的“情景串”,那么我能否尝试在这节课 用上呢?于是我以春游为题,通过租车、集合站队、课外辅导 员带领队员们进行智力竞赛等环节把练习、新授和巩固练习有

机结合起来,也是受教育杂志上把“判断题”称作“火眼金睛”的启发,我还给各部分起了非常别致的名字:如复习题叫做“温故知新”,选择题叫做“对号入座”等,激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这件事情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师还应该把读书与教书结合起来,从书本中汲取滋养,“读”出教育的品位,“读”出教学的精彩。 记得一位名师的话:“一个爱读书,书读得好的老师,教书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一个不爱读书的老师,再好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我们教师不同于别的行业,随着知识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教师只有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养成不断学习的好习惯,才能拥有丰富的知识内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书是一杯咖啡,使我们品味到生活的多姿多彩;书是一杯牛奶,使我们解渴的同时也获得了丰富的营养。作为一名教师,让我们来读书吧,读好书,以书为友,争取作一名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

个人谈读书心得体会3篇

个人谈读书心得体会3篇 读书,是将生命中寂聊的岁月变成巨大的享受时光。*是个人的谈读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个人谈读书心得体会一: 开始认真读书,十八岁应该是一个起点。刚脱离学校走进社会,在为人处世上,心理上碰到了一系列问题,不适应。这应该说是那个年龄段的人所有的"通病"。反观自市,主要是源于一个字:空,头脑空空,两手空空。对此自己也感到很苦恼,但现在回想起来却很值得我庆幸:一个"空"字就找出了自身素质的缺陷所在,并且急于想改变自己,而且在确立起目标开始就没走弯路,没跑冤枉路,而是走了一条捷径:读书。当时针对自己心理上的问题"恶补"了许多心理学及为人处世的书籍,除此以外,还让自己在空余时间阅读手头所有的文字作品。边吃午饭边读新闻和文摘;开着一些"无油无盐"的会议时悄悄地背唐诗宋词;下班后常去泡书店,有时站着就把一本与自己投缘的书读个大概;星期天常带着一瓶水到图书馆去浏览报刊杂志;每晚临睡前躺在床上读闲情小品。

更多的时候,在台灯下坐得笔直,在自己新买的一本本书上作着标记、眉批和笔记,两三个傍晚就将一本厚厚的书读成几页笔记本纸。时间一长,单位里的一些大妈大嫂当面背后夸我:"瞧小伙子多有上进心,真有毅力,整天就是看书。"话也不全对,有毅力是假的,而应该说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有一位先贤说过:"读书,是将生命中寂聊的岁月变成巨大的享受时光。"白天劳作再辛苦,在人群中头脑再烦乱,静下来一册书在手,头脑中就会变得一片清凉。一直到现在干旅游工作,有时一连许多天做接待任务,周旋在各色人等之中,读书时间少了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许多,但我最神往的还是在简陋的单身宿舍里度过的几年美好的时光--虽是简陋,但拥有心灵最难能可贵的宁静,拥有思想最真最大的自由。有时候,人对幸福生活的体验,需求其实是很简单的;冬日夜里,吃过晚饭,早早洗漱过,爬上我的架子床,钻进被窝里,床虽窄,但书、磁带、录音机却占了三分之一。扭亮自制的简陋的吊灯,抽出一本书,,按昨天折好的页码继续读下去,,枕边收录机音乐不断轻声缭绕(顺便说一句,读书的副产品是将我培养成一位古典音乐"发烧友"),使寂静的读书生涯变得有声有色。读到夜深人困,又将书折上页码,闭上眼睛,听万籁俱寂中,猫发出婴儿般的叫声站在屋脊上掀瓦片,老鼠在顶棚天花板上奔忙。屋外幽深的小巷里,手电光在一闪一闪的,有"城市猎人"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拎着一支鸟枪,打老鼠。一切声响都变得非常朦胧,而屋檐下的雨滴声却异常清脆,夜风吹

论读书两种译文翻译赏析

《论读书》翻译赏析 班级: 姓名: 学号:

Of Studies by Francis Bacon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For expert men can execute, 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 one by one; but the general counsels, 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 come best, from those that are learned. 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 to 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 is affectation; to make judg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r of a scholar. T hey perfect nature, 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 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 pruning, by study; and studies themselves, do give forth 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 except they be bounded in by experience. Crafty men contemn studies, simple men admire them, and wise men use them; for they teach not their own use; but that is a wisdom without them, and above them, won by observation. 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te; 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 nor to find talk and discourse; 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that is,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 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 and some few to be read wholly, 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 Some books also may be read by deputy, and extracts made of them bothers; but that would be only in the less important arguments and the meaner sort of books, else distilled books are like common distilled waters, flashy things. 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And therefore, if a man write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great memory; if he confer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present wit: and if he read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much cunning, to seem to know, that he doth not. 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i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反杜林论读书心得t体会感想

《反杜林论》读书心得 《反杜林论》这部著作是恩格斯于1876年5月底至1878年7月初完成的,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它仍不失为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这部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书中,恩格斯对杜林的各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深入批判,正面论述了唯物论的一元论、唯物论的反映论、唯物辩证法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生命观,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对唯物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证,并运用历史唯物论对社会历史、道德与法作出了科学、透彻的说明。其中,在书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反杜林论》中,关于人权、平等及对杜林先验主义评判等内容的论述,能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和参考。 一、关于《反杜林论》中的人权 人权观念,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过程中提出的,它是完全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通过对封建社会末期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揭示了人权观念产生的根源、资产阶级性质以及其曾产生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揭示了资产阶级剥削的实质。 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摇旗呐喊的“一般人的主权”、“个人的主权”等抽象的平等、绝对的自由,恩格斯给予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这些都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在恩格斯看来,人是具体的,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只要阶级制度还存在于人类社会,这种抽象的平等和权利就是不存在的。因为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宣称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是最基本的人权,然而对于雇佣工人来说,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东西仅仅够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命再生产,他们并不拥有所谓的“私人财产”,经济上的不平等,地位的悬殊,必然导致社会地位、政治生活中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因此,资产阶级大力鼓吹的“人权”,事实上只是虚无缥缈的。 恩格斯在书中强调:“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