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张玉琴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内容,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2、以自学为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寓言的内容,初步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默读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的能力。

教具准备:

乐器竽;有关竽的音乐;铃铛;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学习寓言《滥竽充数》:

1、老师出示乐器:竽。师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吗?(学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如果学生不知道老师可以提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寓言二则中其中一篇就和这个乐器有关,你们猜猜这个乐器是什么?)在学生的发言声中老师板书:寓言二则和《滥竽充数》

点评:出示乐器:竽有助于突破难点,解决学生容易将“竽”写成“鱼”的问题。

2、(课件放有关竽的音乐)师说:我们首先来学习寓言二则中的《滥竽充数》。打开书:15页,自己读寓言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生词,可以借助字典、词典,也可以两个人共同学习。

点评:三年级学生应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字词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字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学生自己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4、小结刚才的学习情况,问:有没有需要大家共同解决的生字?(不能学生自学后就置之不理,在这里还要体现教师的作用,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要予以帮助。)

5、两个人互相读课文:检查是否音准句通。(对自学环节的反馈)

6、默读课文:(1)你读懂了什么?

(2)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学生默读学习。)

点评:课标中指出:在中年级段学生要初步学会默读,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同时在默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学习。

7、学生汇报:

(1)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进一步的读。比如:学生说:我从第一句“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三百人。”知道了齐王是个喜欢吹竽的人。老师就可以引导说:那你把你知道的读出来,让大家听出来。(注意: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提出了问题,尽量让学生去回答学生的问题,必要时可以全班一起讨论,老师不要急于讲解。)

(2)如果学生没有谈到对题目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谈谈对题目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寓意的理解。(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有时也表示自谦。)

(3)在学生汇报讨论的过程中出现板书。

8、齐读这篇寓言,边读边思考:学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9、师小结:看来寓言小故事是非常有意思的,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历史,还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下面我们就一小组为单位来学习另一则寓言《掩耳盗铃》。

二、小组合作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1、课件配画面和音乐讲述《掩耳盗铃》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这则寓言的学习兴趣。)

2、出示学习提示:

(1)自己或小组共同解决生字词。

(2)用你们小组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这则寓言。

(3)组内讨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小组学习,老师巡视指导。(有表演的组老师可以提供小铃铛。)

点评:小组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自主学习可以是个人来完成,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完成。在课堂上不仅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要让孩子学会合作。在这个环节中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注意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

三、课外延伸:说说你知道的寓言故事。(可以说题目,也可以简单介绍故事内容,或这个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四、作业建议:

1、把今天学的两则寓言故事讲给家人听。

2、收集更多的寓言故事,下节课可以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古代寓言二则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3、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4、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设想;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学习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创设情境,共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 3、文言文的特点:语言简洁、凝练 二、作家、作品 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三、疏通字词字义 1、字音、字形 lǚ 履suì 遂nìng 宁度:duó量长短dù 量好的尺码 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3、重要语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

(整理)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2.运用想象、换词、联系实际等方法理解“焦急、巴望”等词语。 3.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4.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寓言,猜谜导入: 1.出示画面,根据画面猜成语。(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对牛弹琴、画龙点睛、盲人摸象) 2.这些成语中,不仅包含短小而生动的故事,并且故事中包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呢,我们叫它──【出示:寓言】“寓”是包含的意思,所以它是一个宝盖头。 3.今天我们要学的27课就给我们讲了两则寓言故事,我们叫它——【出示:寓言两则】。 4.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出示课题:揠苗助长】谁来读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揠苗助长”的意思 1.“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认真读一读这个

故事。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完后想一想“揠苗助长”的意思。 2.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了表示“揠苗”意思的词语和句子,用笔准确地画出来。(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3.【出示句子: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这句话具体告诉了我们“揠苗”的意思。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4.指导将这段课文读通顺。【出示词语:筋疲力尽】这个词语挺难读的,“筋”、“尽”都是前鼻音。要把它读准。 5.“揠苗”的意思知道了。那么,谁能连起来说说“揠苗助长”的意思呢?【出示:揠苗助长。】“揠苗助长”的意思就是: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帮助它长高。)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体会“焦急” 1.读了课文,谁能说说:文中的这个人为什么要“揠苗助长”?(因为他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一些,所以他要“揠苗助长”。) 2.课文中有一个词语直接写出了他的心急,能找出来吗?找到后用笔圈出来。【出示:焦急】 (1)指导书写“焦”字。 ①【出示:焦】请仔细观察一下,写在田字格里时要注意些什么?(学生仔细观察) ②再仔细看看它们的位置。“四点底”前面两个点在左下格,后面两个点在右下格。(教师示范。)

12 寓言二则《亡羊补牢》《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12、《寓言二则》教学反思 (一) 在课堂上,我努力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 1.读一读,读出感情,读出收获。 (1)初读课文。老师在导入课文之后,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感知文本,使阅读不再盲目,提高了阅读的质量。 (2)自读课文。如果说初读课文是为了感知故事梗概,那么自读就是对阅读的更进一步了解。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之上,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2.做游戏,利用游戏提高兴趣,提高质量。 游戏一直是孩子们所期盼的。我就利用做气球游戏这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完成对生字的把握,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使学习变得开心、快乐。 3.创设情境,深入引导。 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由此及彼,深入思考。我就用具体的问题,创设出相应的情境,让同学们在想象中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中心意思,从而获得体验。从而体现出育人的目的。 我们的教学往往会有一些遗憾。这节课也是。在对生字词的理解过程中,我总结的方法不够全面,同时,我对这节课掌握得太多,没有把更多阅读的权利留给同学们。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人人参与,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 本课由《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两则寓言组成。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分别勾勒出了古代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做错了事能及时改正;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故事背后的寓意。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词的学习。在课文中整体认读。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反复的认知重现,对孩子学习掌握生字是有效的。 2.读故事,悟出道理。读故事,体会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语句体会。创设口语交际训练平台,把故事与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在《揠苗助长》教学中:如“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等,联系上下文来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让学生做做动作,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说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例如:说说“巴望”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什么叫“自言自语”?做做“喘气”的样子……在理解“筋疲力尽”的时候,我让学生来做做揠苗人拔苗的动作,说说自己的感受,周围同学说说他拔完苗会有什么感觉,什么样子,这样在形象的展示同时通过说话练习就可以非常自然而贴切地理解“筋疲力尽”了。 二、成功之处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体裁。教学中我抓住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寓言二则》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教案 第一课时《矛与盾》 教学目的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词. 理解文言文词义句义,能讲述文言故事. 有感情朗读,能背诵此文. 4,懂得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文言文要以教学生学会方法,理解意思,熟读成诵,明白道理为重点,这些也都是难点. 教学过程: 结合单元主题,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本单元的主题是"冲突"谁能说说看冲突是什么意思,联系实际简单说一说产生冲突的原因是什么.看来要解决冲突就要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这样我们的社会生活就会和谐美好.板题"矛与盾" 知道矛和盾是什么吗谁能来介绍介绍 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来进攻,盾用来防守. (课件出示矛和盾)这两种古代兵器是怎么成为制造冲突的罪魁祸首了呢 2,就让咱们跟随古代思想家韩非子一起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去瞧一瞧吧.看,街上好热闹啊!赶集的人来来往往可真多!街边的

一块空地上拥着一群人,他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去看个究竟吧! 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检查预习,指名读书,提示:注意根据课文内容适当的停顿. 2,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听我读,好吗(配乐范读) 师:怎么样文言文读起来也蛮有味道的吧!一回生,两回熟,大家再 试着读一读,还可以读给你的同位听.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 师:谁还想读来,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文 言文拗口,要反复用心读,不读错字.给学生充分的读书空间,自由读,个别读.(教师范读,听读,齐读,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广,学生读书欲望才能得到满足,初步感悟到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精当讲解,反复朗读,明白寓意. 1,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这是朗读文言文的前提.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咱们先静下心来,默读课文,运用你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一句一句仔细读.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在这里,老师给大家一个友情小提示,古文中单音词比较多,所以遇到不懂的词,查一下字典一定会解决,还可以把你查到的解释和译文对照一下. 2,自主学习课文.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

二年级下册语文_寓言二则——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市实验一小陈思思 寓言故事学生虽然有所接触,但还理解不深。从读懂寓言内容到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是阅读理解的提升,也是寓言教学的难点。于是我先引导学生了解寓言本身的内容,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加深对寓言的理解,同时剖析寓意,让学生理解寓言的本质,最后将它的寓意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来,引导学生对实例中人物的行为作出正确判断。 比如:学习了《亡羊补牢》后,你觉得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亡羊补牢还不晚?有的说“当我们犯了错误时,我们亡羊补牢还不晚。”还有的说“当我们现在学习成绩不太好时,我们亡羊补牢,努力学习现在还来得及。”也有的说“当我们得了一些小病时,我们要赶紧引起重视,免得小病引起大病。”看来学生对寓意已经理解透彻并能运用了。寓言是用一个浅显的故事蕴含一个深刻的道理。目的就是让学生从这个深刻的道理中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做事。 【素材积累】 1、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旧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旧笑出成长的性格。倘若你想达成目标,便得摘心中描绘出目标达成后的景象;那么,梦想必会成真。求人不如求己;贫穷志不移;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桂冠上的飘带,不是用天才纤维捻制而成的,而是用痛苦,磨难的丝缕纺织出来的。你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工作醉大的资产。 2、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旧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旧笑出成长的性格。倘若你想达成目标,便得摘心中描绘出目标达成后的景象;那么,梦想必会成真。求人不如求己;贫穷志不移;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桂冠上的飘带,不是用天才纤维捻制而成的,而是用痛苦,磨难的丝缕纺织出来的。你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工作醉大的资产。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2寓言二则学案

羊又少了一只。)这是养羊人第几次丢羊你是从那个字中读出来的(又) 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语文就是需要咬文嚼字的。刚才我们学习的内容,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那么两次亡羊之后,(课件)养羊人现在心情怎样这时,他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请自由读读第五自然段,划出相关的词句。 8.全班交流: 他的心情怎样(后悔)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想象说话。 他又是怎么做的从这句话中,你读出来什么来(知错就改) 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养羊人这样做,对吗从哪知道(课件)从此,什么意思 现在“窟窿”终于被结结实实地堵上了,羊再也没有丢过了。此时,你想对那个养羊人说些什么呢(接受劝告,知错就改) 9.这就是这则寓言要告诉告诉我们的道理(出示寓意)齐读 (寓意: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及时改正,就不算晚。)10.其实我们身边还有许多类似亡羊补牢的事,你能举个例子吗,可以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也可以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看书姿势,写字姿势,学习不认真等) 小结:犯错不怕,只要我们能像亡羊补牢中的养羊人一样知错就改,就还不晚,所以,人们经常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五、复述故事 1.这么有意思的故事,大家想不想讲给别人听呢我们学校最近要举行讲故事比赛,让老师先进行海选,那我们就从这个故事开始吧!讲故事是有要求的,仔细听:首先要把故事熟练地记在心里才行,然后加上你的表情、动作和声音的变化,这样才能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觉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看看上面老师给你提供的小帮助,自己先练练。(学生准备,师巡回指导) 2.展示前,提示学生自己发言时希望别人怎么听 六、总结学法 寓言是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小花,中国古代最早的最完整的寓言故事书是《墨子》,国外适合大家阅读的还有《伊索寓言》。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是: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希望大家在课外阅读寓言时,也能采用这种方法。 七、作业设计 1.将这则寓言故事给爸爸妈妈听,请家长点评。 2. 写写读了《亡羊补牢》之后自己的感想。 3.收集并阅读寓言故事,读书交流课举行讲故事比赛。 以上作业任选两项完成。 第2课时《揠苗助长》 一、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则寓言,是(学生接:亡羊补牢), 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小结寓言的特点:小故事,大道理。 2、今天我们要继续一则寓言故事,孟子的《揠苗助长》。 3、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齐读课题。

部编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12 寓言二则》教学反思

12 《寓言二则》教学反思 (一) 在课堂上,我努力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 1.读一读,读出感情,读出收获。 (1)初读课文。老师在导入课文之后,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感知文本,使阅读不再盲目,提高了阅读的质量。 (2)自读课文。如果说初读课文是为了感知故事梗概,那么自读就是对阅读的更进一步了。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之上,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2.做游戏,利用游戏提高兴趣,提高质量。 游戏一直是孩子们所期盼的。我就利用做气球游戏这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完成对生字的把握,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使学习变得开心、快乐。 3.创设情境,深入引导。 1

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由此及彼,深入思考。我就用具体的问题,创设出相应的情境,让同学们在想象中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中心意思,从而获得体验。从而体现出育人的目的。 我们的教学往往会有一些遗憾。这节课也是。在对生字词的理解过程中,我总结的方法不够全面,同时,我对这节课掌握得太多,没有把更多的阅读的权利留给同学们。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人人参与,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 本课由《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两则寓言组成。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分别勾勒出了古代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做错了事能及时改正;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故事背后的寓意。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2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东施效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古汉语的特点,初步了解古代文化。 2、掌握重要词语,常用词语的含义,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3、激发学生树立自信心,努力使自己成长为有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的学生。 教学重点: 1、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意义。 3、理解寓言的寓意。 4、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1、将所学的寓言扩展并活学活用。 2、体会通过故事情节的曲折和人物的丰满达到讽喻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第二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共同探究美与丑这一主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欣赏美、追求美、感悟生活中的各种美,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情操、美的心灵,同时对丑的恶行也要加以揭露,警惕大家使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美好。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美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寓言——东施效颦,其中东施的做法是否为她增添了美感呢? 二、介绍小资料:将搜集的背景资料介绍给大家,丰富相关知识。 三、自选方式读课文。 四、全班交流预习生字情况:学生把遇到的难词写到黑板上。 (教师指导学生读准音,理解意思。) 颦挈亦 五、小组互读,指名朗读,教师随时纠正字音、停顿。 六、看译文与原文对照。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颦:皱眉挈:领亦:也 七、根据你的理解用讲故事的方式或表演的方式复述课文。 八、小组内交流预习情况,讨论遇到的难题,并把解决不了的和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 1.为什么村里人看见东施的样子都远远的避开或不出门了呢? 2.课文为什么没有写东施到底丑到什么程度,而是写东施仿效西施后引起人们的反映呢? 3.西施皱眉的样子为什么美?东施皱眉的样子为什么丑? 4.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九、从这个故事中你感到什么?受到什么启示?(小组讨论,点明寓意) 十、请同学们查找自身和身边类似“东施效颦”的事例,思考“什么的真正的美?”(结合事例) 十一、本课小结,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东施效颦 《庄子》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 寓言二则教案与教学反思

12寓言二则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教学目标 1.会认“寓、则”等15个生字,会写“亡、牢”等8个生字,会写“亡羊补牢、劝告”等5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3.比较句子的不同,能体会词语“赶紧、焦急”摘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识记字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意,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重点)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复述第一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难点)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板书:寓言二则)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教师板书课题:亡羊补牢。(讲解“亡、牢”) 3.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4.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读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教师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3.小组讨论: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羊?(两次。羊圈破了个窟窿。)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讲丢羊的? 2.自由读第1-4自然段,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后,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1)羊圈破了个窟窿。 ①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②齐读第1自然段第三句话。 ③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④理清这三句话之间的联系。 (2)街坊劝告,他不听。 ①“街坊”是指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②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引导评议,齐读) ③养羊人是怎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互相讨论,指名读句子,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摘意) ④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指名读,评议) (3)指名读第4自然段,引导思考: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1自然段,想一想。 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旧是(亡羊)。 5.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 “赶紧”能去掉吗?为什么?(不能,因为“赶紧”能体现出养羊人改正错误的急迫心情。)“堵上、结结实实”说明了什么?(说明养羊人很认真,把羊圈修得很好。)(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指导读出后悔之情) (4)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旧……/如果……旧……) (5)但是他转念一想,现摘修还不算晚,为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从此,他的羊再没丢过。)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蟠龙镇小村小学吴菁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并背诵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能理解寓言的寓意,并能进行运用。 重点难点: 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言蕴含的道理。 难点:了解词义、弄懂寓意,能用自己的话创造性的表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知主题( 1分钟) 师:亲爱的同学们,寓言是我们中华艺术宝库中一朵瑰丽的花。在生动短小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学过很多的寓言故事,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它们吗? 生:《买椟还珠》、《南辕北辙》、《叶公好龙》、《学奕》、《刻舟求剑》…… 师:同学们,我们学了这么多的寓言故事,从中也获得了很多的知识和道理。我想问问大家:这些故事蕴含的道理都是相同的吗? 生:不是 师:请同学们结合本单元的主题,猜猜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故事和什么有关系?生:冲突

师:是的,我们本课两篇小寓言都是和冲突有关系。人们常常在说“冲突”这个词的时候,往往都会带上“矛盾”二字,那就先请我们的同学走进课本《矛与盾》,看看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二、走进文本,知文意( 2分钟) 师:请同学们快速读文了解故事内容;和同桌交流,把故事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生:自读课文。 师: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她理解的《矛与盾》的故事? 生1:《矛与盾》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在集市上卖矛又卖盾,夸耀自己的盾坚固无比,夸耀自己的矛锋利无比,结果遭到嘲讽的故事。 师:我发现你表述的很完整,这说明你读书时很仔细。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2:从课文配的插图上看有很多人,我觉得集市上人很多,不一定都是嘲讽卖矛与盾的人,可能还有不知道,很好奇的人。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这位同学所说的吗? 生(齐):同意! 师:我发现你补充的很有道理,结合插图联想,还有自己的思考,你真棒!(设计意图:预习课文时已将课文内的字词读音问题解决,再次读文了解文意,旨在让学生组织语言说出故事内容。) 三、古今对读,晓文意( 2分钟) 师:同学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梗概,还能从中有所思考,我觉得你们的学习方法值得我点个大大的赞。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领略古人的言简意赅,诙谐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寓言二则》是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包括了《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故事情节简单有趣,通俗易懂,分别勾勒出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遇到了问题,没有接受劝告,及时补救,最后通过反思,想办法解决了问题;另一个没有遵循禾苗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结果事与愿违。两则寓言中反映的现象随处可见,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两则寓言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细致描写,将人物生动地刻画出来。其中,《亡羊补牢》主要是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从而体会养羊人两次丢羊后所展现的心理变化。第一次丢羊后,街坊劝告他修补羊圈,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这里借助一个带有反问语气的句子,表现出养羊人的不以为然。第二次丢羊后,无需别人劝告,他已经“后悔”,并“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显然,养羊人直接用心理活动和动作表现出他的心理变化。 《揠苗助长》则着重于人物心理的描写。开篇第一句“他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一个“巴望”把种田人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让学生更能理解他为什么有“天天到田边去看”“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这样的举动,以及后来他不辞辛苦地“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理解了种田人“巴望禾苗长高一点”的

急切心情,自然就能理解他拔完禾苗后,虽然“累坏了”,但感觉“力气没白费”的成就感。 课文给《亡羊补牢》配有一幅插图,图画中一群羊被关由石块和木条搭建的羊圈中,羊圈上的木条断裂了2根。从插图中,可以引导学生直观认识“羊圈”,了解这就是这则故事的起因。 学情分析: 学生们在以往的学习里,已经接触了不少寓言,如二上第五单元安排了《坐井观天》《刻舟求剑》,第八单元安排了《狐假虎威》,还有不少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也读过寓言故事,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加上课文选编的两则寓言内容浅显,学生们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不会有太大难度。课堂上,教师应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引导梳理课文内容;再抓住重点词句,揣摩分析人物心理变化,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然后针对故事情节,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从故事走向生活,说说类似的事例。课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寓言的系列阅读,感受寓言这种文体“小故事,大道理”的趣味。 教学目标: 1.认识“寓、则”等15个生字,会写“亡、牢”等8个字,会写“亡羊补牢、劝告”等4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寓言二则》教学反思

《寓言二则》教学反思 《寓言二则》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而“寓言”就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寓言具有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载。它能通过一个内容简短明白易懂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奥的道理。因此,课堂上如何结合“寓言”的特点,让学生能更好地学文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其中的含蓄和幽默,但因其毕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多少会感到有些困难枯燥。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我不仅力求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方式。导入以学生们感兴趣的讲成语故事开始,使得上课一开始教室里的气氛就比较轻松。教学从课题着手,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揠苗是什么意思?揠苗能助长吗?那为什么还要揠苗呢?带着问题让学生反复朗读文本,想象揠苗人的心理、神态,通过模仿揠苗的动作体会辛苦,这样,寓意的深刻理解就自然地渗透在文本内容之中,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短小的文章故事,通过了解课文内容和语言的精练准确之美,初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含义和浅显易懂的语言之间的和谐、融会贯通。即根据寓言简练清楚的内容学习,通过揠苗人可笑的行为与学生自生生活经验的比较,明白寓言深含在文字中的寓意。 综合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要以文本为主,紧紧抓住阅读这个非常重要的教学途径和手段,重视语文的说话练习,语言的积累,通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感受、体验和理解,再在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读。以及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在一起。

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下册12 寓言二则公开课教案

12寓言二则 教材分析 本课由《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两则寓言组成。课文分别勾勒出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而且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多多少少都读过一些寓言故事,再加上课文选编的两则寓言故事内容较浅显,所以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不会有太大的难度。 教学建议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教学中应抓住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抓住、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寓言,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3.通过读句子,说出每组句子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感悟词句,了解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做错了事一定要及时改正和做事不可急于求成的道理。 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成语“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意思。 3.通过读句子,说出每组句子的不同。 难点 懂得做错了事一定要及时改正和做事不可急于求成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文内容的录音或录像。 学生:预习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亡”“牢”等10个生字,会写“钻”“劝”等6个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说出课后练习第二题第一组句子的不同。

寓言二则之 教案教学设计

24寓言二则之2 教案教学设计 24寓言二则之2 《揠苗助长》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2.继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生初读课文,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二)学习《揠苗助长》。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揠苗助长》一文,通过读懂词句,理解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二)学生按要求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本课生字要掌握以下方面: 例: (三)带着问题读课文。 1.寓言故事中的两个人都是怎样的人? 2.他们做了些什么?结果怎样? (四)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课文,指正读音。 “揠苗助长”的“长”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 “zh3ng”,不要读成“ch2ng”。 “窜出”的“窜”应读“cu4n”不要读作,“cu1n”。 2.出示卡片,让学生看拼音读词。 3.分析字形结构,识记生字。 “寓”上下结构,第7笔是“竖”,第8笔是提。 “筋”上下结构,下面左边是“月”,右边是力。 “锄”左中右结构,中间“且”字,最后一笔变成提。 (五)理解词语。 1.学生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释疑,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六)学习《揠苗助长》。 1.读题,知题意。 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目,解题意。从中知道 寓言是一种文章的体裁。“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话,

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用来 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则”是量词,二则就是两篇的意思。 2.知作者。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一书。孟 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国人(现山东 省邹县),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 3.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检查自学。 (1)《揠苗助长》这个故事中讲的是怎样一个人? (2)他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初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 概内容。 ①知人物:古时候一个种田人。 ②知情节:种田人用拔苗助长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 ③知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4.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种田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从哪些词语看出他很焦急?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1自然段,标画出有关词句。(2)指名回答,读句子。 “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 法帮它们长。”

最新统编版部编版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寓言二则》教案与教学反思

12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会认“寓、则”等15个生字,会写“亡、牢”等8个生字,会写“亡羊补牢、劝告”等5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3.比较句子的不同,能体会词语“赶紧、焦急”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识记字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意,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重点)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复述第一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难点)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板书:寓言二则)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教师板书课题:亡羊补牢。(讲解“亡、牢”) 3.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4.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读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教师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3.小组讨论: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羊?(两次。羊圈破了个窟窿。)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讲丢羊的?

2.自由读第1-4自然段,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后,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1)羊圈破了个窟窿。 ①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②齐读第1自然段第三句话。 ③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④理清这三句话之间的联系。 (2)街坊劝告,他不听。 ①“街坊”是指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②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引导评议,齐读) ③养羊人是怎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互相讨论,指名读句子,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④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指名读,评议) (3)指名读第4自然段,引导思考: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1自然段,想一想。 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5.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 “赶紧”能去掉吗?为什么?(不能,因为“赶紧”能体现出养羊人改正错误的急迫心情。)“堵上、结结实实”说明了什么?(说明养羊人很认真,把羊圈修得很好。)(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指导读出后悔之情) (4)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5)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四、体会寓意 1.分角色朗读全文,揭示寓意。 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2.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回家后将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 五、指导书写

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寓言二则 学案苏教版

4. 古代寓言二则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郑人买履》,理解大意。 2.掌握重要的词语意思,会翻译关键句子 3.明白《郑人买履》蕴含的道理: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重点难点】 1. 掌握重要的词语意思,会翻译关键句子 2. 明白《郑人买履》蕴含的道理: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自主导学】 1. 《郑人买履》选自,作者,(朝代)人,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2. 给加点的字注音。 买履.()自度.其足()吾忘持度.()遂.不得履() 3. 解释加点的字。 买履.至之.市 而置之其坐.而忘操.之 吾忘持度.自度.其足 反.归取之及.反 遂.不得履宁信度,无.自信也 4.填空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及反,市罢,。 ③人曰:“” 曰:“”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②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6. 简洁概括课文内容。

【自主合作探究】 7. 《郑人买履》中那个“买履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则寓言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8. 《郑人买履》中的买履人的可笑之处是什么? 【反馈检测】 9.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各题。(20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下列句子。(9分) ①至之市,而忘操之。 ②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③宁信度,无自信也。 (2)解释下列“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6分) ①而置之其坐②至之市, ③而忘操之④何不试之以足 A做代词,代物的: B做动词用的: (3)最能体现郑人愚蠢的一句话是(2分) (4)(4)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3分) 10.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杀驼破瓮

四年级下册第29课《寓言二则》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9课《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纪昌学射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刺、纪昌、妻子、绑住、穿梭、虱子、注视、竟然、百发百中、聚精会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有关词句及上下文理解人物的想法,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4、体会练好基本功及决心、恒心、毅力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抓住文中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品质,领悟故事中所阐明的道理。 2、结合重点语句,体会纪昌学射的决心、恒心、毅力。 教学准备:课件、视频录像、课前故事图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此环节安排在课前5分钟进行) 此故事是纪昌学射的原因。一是让学生对此有所了解,增加对课文人物的兴趣;二是帮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能更好地体会、理解纪昌为什么能坚持五年苦练眼力的决心和恒心作好铺垫。 二、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三、初读课文,识字写字。 1、自由读文,画出字词。 2、检查生字词语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引导学生讲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细读品读,理解课文。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纪昌为什么要练眼力?飞卫师父是怎么说的?(出示飞卫的话,理解飞卫的话) 2、听了师父的话,纪昌是怎样做的呢?请找到相关的语句,并画出来。(出示纪昌练习的句子) 3、播放视频,认识织布机和梭子。 4、简单感受一下纪昌躺在织布机下练眼力的感受。 5、创设情境,通过纪昌的妻子、邻居等不同角色的劝说,深入体会纪昌练眼力的艰辛和刻苦学习的决心。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亡羊补牢》教学反思【20年最新】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在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识字是中低年级段的教学重点,为了让学生掌握生字,我多次在课堂上多次出现难读的词句,并且注意了学习的层次,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如,这篇课文里有一个多音字“圈”,在课文里的“羊圈”一词中念juan(第四声),孩子们经常会受“圆圈”中的“圈”的影响,容易读错。我首先让学生带着拼音读,然后再去掉拼音读;先让学生读词,然后再读句,最后再读全文。有了这个层次,学生在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成就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文章题目为突破口,直奔重点。 “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以选择“亡、补、牢”这三个字意思,让学生读课文。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重视读的训练。 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使用自由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的读、多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如临其境。 四、注意了对学生的引导。 在理解课文时,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例如:在理解“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这句话时,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此句的意思。接着引出养羊人的这种态度对不对?你作为他的朋友快劝劝他吧。让学生发挥合理想象,自由表达。 在最后总结全文时,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说读了课文的感受,而是让学生读读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的言语,说说你对他的印象,再找他第二次丢羊后的行为,再读你又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在对这个人的评价中,自然就总结了寓言的教育意义。 这节课虽然在教学设计上有很多考虑,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不够灵活,以后要多加注意。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寓言二则教学设计教案

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3、通过读句子,说出每组句子的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成语“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意思。 3、通过读句子,说出每组句子的不同。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出示“寓言”二字,学生齐读。师:能说说你读过的寓言是怎样的吗?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往往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再出示“二则”二字,学生齐读“寓言二则”,说说“寓方二则”是什么意思。 3、(出示课题)这是个成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学生

齐读) 4、这个成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字吗? 亡:丢失;牢:养牲畜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5、现在你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了吗?(学生尝试解释) 6、从这个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由回答、提问) 二、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生字的发音。 2、自由读课文,读后把文中的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一遍。 3、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 (2)指名读课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指名5个学生各读一个自然段。 三、通读课文,理解内容 1、本课的生字新词我们都能读准确了,现在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吗?(指名读课文)大家思考:这篇寓言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寓言讲一个养羊人养了几只羊,后来羊圈破了,狼叼走了一只羊,邻居劝他赶紧修养圈,他不听。结果狼又叼走了一只羊,于是他醒悟过来,修好了羊圈。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2019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学案及答案7语文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学案及 答案7 五古代寓言二则(1)《郑人买履》 一、目标导学 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郑人买履》的大意,掌握一些重要的词句。(重点) 2.理解《郑人买履》蕴含的道理。(难点) 二、自主预学 1.帮你了解“寓言”。 “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以深刻的思想教育,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 2.一读《郑人买履》,完成下列各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买履者()自度其足()持度()宁信度()遂不得履() (2)文学常识积累:《郑人买履》选自《》,作者韩非,________时期哲学家, __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3.二读《郑人买履》,解释下列重点字词。宁信度()无自信也()

有欲买履者()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何不试之以足?()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三、互动探究 (一)基础训练1.通假字。 而置之其坐通义:反归取之通义: 2.一词多义。 度: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 之:而置之其坐()至之市()何不试之以足()而: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二)1.翻译下列特殊句式: (1)郑人有欲买履者。(提示:定语后置) (2)何不试之以足?(提示:状语后置) (3)无自信也。(提示:宾语前置) 2.翻译全文,译文写在下列横线上。 (五)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层:第一层: (六)深入研读课文。 1.《郑人买履》中的买鞋者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寓言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2.说说《郑人买履》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谈它的现实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