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提高训练及解析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提高训练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养蜗牛

梁晓声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吃?……”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

讲奶奶一生多么的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1)“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的横线处。

①________,波澜顿起。

②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③________,波澜又起。

(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三段在文中的作用。

(3)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吃蜗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

(2)①突出了母亲对蜗牛照顾的精心,表现母亲对蜗牛的喜爱或突出蜗牛对于母亲的特殊意义。②为下文母亲舍不得这些蜗牛被吃掉等情节做铺垫。

(3)示例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表现人物心理。从儿子的话语中,表现出儿子想吃蜗牛的急切心情;从母亲看似矛盾的话语中,表现出母亲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示例二:用人物说话的语气变化表现人物心理。儿子先疑惑后确定的语气变化,表现了他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母亲先肯定后否定的语气变化,显示了她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示例三:选取能突出人物心理的词语表现人物心理。写母亲时,先用“肯定”“分明”来突出她看到蜗牛长大时的自豪,后用“总是”“根本”表现她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写儿子时,用“确定”“已经”“许多”突出他想要吃蜗牛的急切心理。

(4)①表现老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关注。文章开头点出母亲寂寞;中间写母亲精心照顾蜗牛,和蜗牛进行心灵的交流;结尾提醒人们给予关注。②表现浓浓的亲情。母亲爱孙儿,虽然舍不得蜗牛,却从未回绝孙儿吃蜗牛的请求,最后用巧妙的办法满足了孙儿的要求。孙儿爱奶奶,当明白自己的要求会剥夺奶奶的欢乐时,就再也不提吃蜗牛了。“我”爱母亲,能体察到母亲的寂寞和欢乐,常停止写作陪母亲观赏蜗牛,并说服儿子不再想要吃蜗牛。③表现对小生命的爱。母亲像呵护儿女一样养育蜗牛,舍不得伤害蜗牛,最后将能独立生活的蜗牛放生并继续照顾它们。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了文章情节的补充。因为中间一部分已给出答案: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我们补写的文字

应在这段文字的前面和后面,我们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然后再进行总结即可。(2)本题考查了段落的作用。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在内容上,这一段表现母亲对蜗牛的喜爱,在结构上为下文母亲不舍得吃掉蜗牛做了铺垫。

(3)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作答时,需结合具体的语境和自己的阅读体悟分析作答。儿子之所以认为蜗牛长大了,是想吃掉蜗牛。母亲一会认为蜗牛长大了,一会说蜗牛没有长大,是因为母亲舍不得蜗牛被吃掉。

(4)本题考查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本文的主题可以从好几个方面来考虑。例如:表现老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关注。表现浓浓的亲情。表现对小生命的爱。以上角度都可以。

故答案为:

(1)①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③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吃蜗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

(2)①突出了母亲对蜗牛照顾的精心,表现母亲对蜗牛的喜爱或突出蜗牛对于母亲的特殊意义。

②为下文母亲舍不得这些蜗牛被吃掉等情节作铺垫。

(3)示例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表现人物心理。从儿子的话语中,表现出儿子想吃蜗牛的急切心情;从母亲看似矛盾的话语中,表现出母亲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示例二:用人物说话的语气变化表现人物心理。儿子先疑惑后确定的语气变化,表现了他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母亲先肯定后否定的语气变化,显示了她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示例三:选取能突出人物心理的词语表现人物心理。写母亲时,先用“肯定”“分明”来突出她看到蜗牛长大时的自豪,后用“总是”“根本”表现她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写儿子时,用“确定”“已经”“许多”突出他想要吃蜗牛的急切心理。

(4)①表现老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关注。文章开头点出母亲寂寞;中间写母亲精心照顾蜗牛,和蜗牛进行心灵的交流;结尾提醒人们给予关注。

②表现浓浓的亲情。母亲爱孙儿,虽然舍不得蜗牛,却从未回绝孙儿吃蜗牛的请求,最后用巧妙地办法满足了孙儿的要求。孙儿爱奶奶,当明白自己的要求会剥夺奶奶的欢乐时,就再也不提吃蜗牛了。“我”爱母亲,能体察到母亲的寂寞和欢乐,常停止写作陪母亲观赏蜗牛,并说服儿子不再想要吃蜗牛。

③表现对小生命的爱。母亲像呵护儿女一样样蜗牛,舍不得伤害蜗牛,最后将能独立生活的蜗牛放生并继续照顾它们。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线索;然后根据文章內容,找到相关语段结合关键语句,筛选出符合题意的笞案;

⑵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段落在文章开头的作用一般是:统领全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营造氛围;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就本文而言具体是为下文做铺垫,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

⑶本题考查根据语境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根据上下文和人物性格揣摩心理活

动;

⑷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文章的主旨句一般在文中多次出现,还多在首段与末段,是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多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文章最后一段就是文章的主旨句。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打树花

冯骥才

门前广场上临时拉了一些电灯,将堡门下半截依稀照见,上半截和高高在上的门楼混在如墨的夜色里。一个正在熔化铁水的大炉子起劲地烧着。鼓风机使炉顶和炉门不停地吐着夺目的火舌。这火舌还在每个人眼睛里灼灼发亮,人们——当然包括我,都是来争看此地一道奇俗打树花。我于此奇俗,只知道此地百姓年年正月十六闹灯节,都要演一两场“打树花”。

当几个熊腰虎背的大汉走上来,人们沸腾了。这便是打树花的汉子。他们的服装有些奇异,头扣草帽,身穿老羊皮袄,毛面朝外,腰扎粗绳,脚遮布帘,走起来又笨重又威风,好像古代的勇士上阵。这时候,人群中便有人呼喊他们一个个人的名字。能够打树花的汉子都是本地的英雄好汉。不久,便静下来。一张小八仙桌摆在炉前,桌上放粗陶小碗,内盛粗沙,插上三炷香。还有几大碟,三个馍馍三碗菜,好汉们上来点香,烧黄纸,按年岁长幼排列趴下磕头。围观人群了无声息。这是祭炉的仪式。在民间,举行风俗,绝非玩玩乐乐,皆以虔诚的心为之待之。

仪式过后,撤去供案,开炉放铁水。照眼的铁水倾入一个方形的火砖煲中。铁水盛满,便被两个大汉快速抬到广场中央。同时拿上来一个大铁桶,水里泡放着十几个长柄勺子,先是其中一个大汉走上去从铁桶中拿起一个勺子,走到火红的铁水前,弯腰一舀,跟着甩腰抡臂,满满一勺明亮的铁水泼在城墙上。就在这一瞬,好似天崩地裂,呈现出任何地方都不会见到的极其灿烂的奇观!金红的铁水泼击墙面,四外飞溅,就像整个城墙被炸开那样,整个堡门连同上边的门楼子都被照亮。由于铁硬墙坚,铁花飞得又高又远,铺天盖地,然后如同细密的光雨闪闪烁烁由天而降。可是不等这光雨落下,打树花的大汉又把第二勺铁水泼上去。一片冲天的火炮轰上去,一片漫天的光雨落下来,接续不断;每个大汉泼七八下后走下去,跟着另一位大汉上阵来。每个汉子的经验和功夫不同,手法上各有绝招,又互不示弱,渐渐就较上劲儿了。只要一较劲,打树花就更好看了。众人眼尖,不久就看出一位年纪大的汉子,身材短粗敦实,泼铁水时腰板像硬橡胶,一舀一舀泼起来又快又猛又有韵律,铁水泼得高,散的面广,而且正好绕过城门洞;铁花升腾时如在头上张开一棵辉煌又奇幻的大树。每每泼完铁水走下来时,身后边的光雨哗哗地落着,映衬着他一条粗健的黑影,好像枪林弹雨中一个无畏的勇士。他的装束也有特色。别人头上的草帽都是有檐的,为了防止铁水迸在脸上,惟有他戴的是一顶无檐的小毡帽,更显出他的勇气。

据当地的主人说,这汉子是北官堡中打树花的“武状元”。今年61岁,名叫王全,平日在内蒙古打工,年年回来过年时,都要在灯节里给乡亲们演一场打树花。

正像所有民俗一样,打树花源于何时谁也不知。只知道世界上惟有中国有,中国惟有在河北蔚县暖泉镇北官堡才能见到。

民俗的形成总是经过漫长岁月的酿造。比如最初打树花用的只是铁水一种,后来发现铁

水的“花”是红色的,铜水的“花”是绿色的,铝水的“花”是白色的,渐渐就在炉中放些铜,又放些铝,打起的树花便五彩缤纷,愈来愈美丽;再比如他们使用的勺子是柳木的。民间说柳木生在河边,属阴,天性避火。但硬拿柳木去舀铁水也不行,这铁水温度高达1300摄氏度呢。人们便把柳木勺子泡在水桶里,通常要泡上一天一夜,而且打树花时每个汉子拿它用上七八下,就得赶紧再放在木桶里浸泡。多用几下就会烧着。湿柳木勺子的最大好处是,铁水在里边滑溜溜,不像铁水,好像是油,不单省力气,而且得劲,可以泼得又高又远。

铁水落下来,闪过光亮,很快冷却。打树花的过程中,常常会有一块两块小铁粒落在人群里,轻轻砸在人们的肩上,甚至脸上,人们总是报之以笑,好像沾到福气,我还把落到我身上的一小块黑灰的铁粒放在衣兜里,带回去做纪念呢。

(选自《冯骥才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1)阅读选文,理清文脉,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写相关内容。

演出前的准备→①________→②________→民俗的形成

(2)文章开篇说“人们——当然包括我,都是来争看此地一道奇俗打树花”,简要概括打树花“奇”在哪里。

(3)请从人物描写角度品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4)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案】(1)祭炉的仪式;众好汉的表演

(2)①打铁花的服装奇异,且都是本地奇人(英雄好汉);②仪式奇特;③打铁花的技艺奇特;④舀铁水的勺子奇特,是用柳木做的;⑤铁花的色彩奇特。

(3)运用动作描写的方法,生动地表现了大汉打铁花技术的娴熟。

(4)对打铁花人的敬佩赞美之情,对祖国传统技艺的自豪之情。

【解析】【分析】(1)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围绕中心事件“打铁花”概括文章内容,第一段写演出前的准备;第二段写几个熊腰虎背的大汉走上来举行祭炉的仪式。第三段具体描绘众好汉的精彩表演,第四段介绍“武状元”王平。第五段和第六段介绍打铁花这一民俗的形成。据此概括答题,注意概括时语言要简洁。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第二段首先介绍打树花的汉子们穿的奇异的服装,而且都是本地奇人;然后介绍祭祀仪式的奇特。第三段写汉子们精彩的表演,这需要有奇特的技艺;第六段介绍色彩的奇特和舀铁水的勺子奇特。据此理解答题即可。

(3)“拿”“走”“弯腰”“舀”“甩”“抡”都是写表演的汉子的动作,一系列的动作,非常的娴熟,从而生动地表现了大汉打铁花技术的娴熟。

(4)结合作者所写内容分析,这篇文章描写了精彩的打铁花表演,从而表达了对打铁花人的敬佩赞美之情,另外打铁花是民俗,是传统记忆,因此也表达对祖国传统技艺的自豪之情。

故答案为:⑴祭炉的仪式;众好汉的表演

⑵ ①打铁花的服装奇异,且都是本地奇人(英雄好汉);②仪式奇特;③打铁花的技艺奇特;④舀铁水的勺子奇特,是用柳木做的;⑤铁花的色彩奇特。

⑶运用动作描写的方法,生动地表现了大汉打铁花技术的娴熟。

⑷对打铁花人的敬佩赞美之情,对祖国传统技艺的自豪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内容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根据两个内容之间的段落概括出剩余的内容。

⑵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⑶本题考查分析句子使用描写方法及作用的能力。描写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时,一定要认真通读全文,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根据题中已有内容,确定答题范围,细读相关语句,抓住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鳝孔

曾庆升

①久旱不雨,村子像个火炉。

②田二闷闷地吃罢晚饭,静静地吸完一袋旱烟,又往肚里灌过半壶水,并严严地给两个儿子一番嘱咐,自己才扛上锄头去田边转悠。

③夜幕拉下,田二的两个儿子奉命拿了棍棒,在自家院子矮墙边潜下身来。

④这园子是田二和谢芳家的菜地。早先没有矮栅,两家菜地间是一条窄窄的土沟。苗儿不分界地长,常有田家整地不小心损了谢家的苗,谢家占了田家的沟。于是几次脸红争执,两家积下怨来。再后来,便垒起这矮墙。现在田家园里种着冬瓜,谢家园里种着南瓜,瓜藤仍不分界地长。南瓜爬到冬瓜园,冬瓜爬向南瓜园。开始,两家都细心捡摆自家的瓜藤,不让爬过矮墙,可后来园田里工夫紧,便失去了那份细心。瓜藤长势旺,便越过墙来,在田家园里结了两个脚盆大的鲜红的南瓜。田二昨天上自家园子摘冬瓜时,有了这意外发现,便特地扒开杂草,让南瓜露着,他料定谢家发现后,会爬过来摘瓜,好趁机給谢家一个难堪。今晨,田二发现谢芳上园子时瞅见了这瓜,估计谢家晚上会有“行动”,特派两个儿子看守,好痛痛快快地抓次“偷瓜贼”。

⑤再说田二出了家门,使在村中樟树下的石板上呆坐着。旱烟抽了一锅又一锅,他手里的旱烟“喇叭”,连着田里卷筒的禾叶,以及揪得疼痛的心都在一同冒烟。

⑥田二与谢芳家的稻田也紧挨着,只是田家的稻田挨着南面的山,谢家的稻田靠着北面的河。昔日两家稻田都用山塘水灌溉,可今年大旱,山塘干涸,渠道枯竭,得各自找水。谢家稻田靠河,得天独厚,可从河里抽水;田家精田挨山,只能靠老天。田二抬头望望夜空,没一丝下雨的迹象。谢芳田边抽水机“突突突”地响,白花花的河水提上岸来,滋润着谢家的禾苗,田二心里难受极了。要救活田家禾苗,必须通过谢家稻田引河水灌溉,否则将白费一年辛劳,颗粒无收!田二去找谢芳说情吧,说不定谢芳也会给他难堪。田二性子耿,宁愿饿一年肚皮也不受那个屈。他坐在樟树下的石头上抽闷烟,心里抱怨说:老天爷可是要存心惩处我呀!……直到后半夜,空气爽润了许多,田二才站起身,向着自家干裂的稻田走去。

⑦田二勾着头,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田埂上,当他来到与谢家相邻的那丘稻田时,却惊奇地发现了水!汩汩的水,穿过因埂孔道,从谢芳的田里流向他的田里。水将砖头般干硬

的泥土变得软软的,禾苗开始舒叶。田二庆幸谢芳粗心,没把田埂上的鳝孔堵上。他在心里高兴地喊着:流吧,流吧,给我灌上满满一丘!田二心里说着,很快又回到了橡树下的石板上----他怕撞见谢芳,说他干不光明正大的事。约摸过了个把钟头,田二再次起身偷偷地向自家的稻田走去。这次,田二更有新的发现:第一丘稻田流满水后,又是几道鳝孔穿过田埂,把水引向第二丘稻田。哪来这么多鳝孔?田二是捕鳝的好手,他用手触摸孔道,发觉不像……莫非这鳝孔…田二陷入了沉思……

⑧深夜,凉风拂过,火炉般的村子,变得凉爽起来。朦胧雾气中,园里的藤蔓也潮润鲜活起来。潜伏在园子中的田家兄弟忽然发现:一个黑影在园里晃动,正猫着腰,轻手轻脚地抱起那似脚盆的南瓜向谢家园子移动。

⑨“抓贼啊?”隐蔽着的田家兄弟忽地跃上去,举着棍棒大声叫喊着。

⑩“混蛋,连老子都不认识了?

?田家兄弟顿时傻了眼----他们听得很真切,答话者竟是自家老爸田二。

(1)梳理文章第⑥段----第⑦段田二的心理活动,在横线上填出恰当的词语。每空限填两个字。

无法引河水灌溉,心里________——不愿求人,心里抱怨——发现鳝孔漏水,内心________——有新的发现,陷入沉思,内心惭愧。

(2)结合语境,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Ⅰ分析第④段画线文字“今晨,田二发现谢芳上园子时瞅见了这瓜”这一细节在情节上的作用。

Ⅱ请分析第④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请结合小说,简要概括并分析田二这一人物的可贵品质。

(4)关于这篇小说,有人说,田二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有人说,谢芳才是小说的主人公。你的看法呢?请说明理由。

【答案】(1)难受

;庆幸(高兴)

(2)Ⅰ①推动情节发展。因为有了这个发现,才有了田二嘱咐两个儿子抓偷瓜贼的情节。②铺垫,为下文田二将瓜送回谢家子作铺垫。Ⅱ①反映人物心理变化。反映田二醒悟后(或答“善意被唤醒后”)的愉悦心情。(3)②暗示情节,暗示下文田二主动将瓜送回谢家园子。

(3)①本性善良,田二虽与谢家有积怨,并一心想给谢芳难堪,但最终还是以善报善,回应了谢芳的善举。②知错就改(勇于改错),田二虽与谢家产生积怨并设计给谢芳难堪。但在发现谢芳的善举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送回南瓜,③为人正直。宁可让禾苗枯死,也没想过要偷谢家的水来灌溉,④勤劳,田二晚饭后就到田里看禾苗,直到夜深。

(4)①田二。小说围绕田二的活动展开,用大量的笔墨写田二,并通过田二的行为与思想变化来表现人性善良这一主题。②谢芳,小说虽然表面上围绕田二的活动展开,但实际

上谢芳的活动始终随存在,谢芳主动用善举感染了田二,彰显了人性善良这一主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情感变化过程的梳理。要仔细阅读文章,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在情节的发展中情感的变化,可以用文中词语概括,如果不明显,可以自己概括。仔细阅读⑥⑦段内容,可以看出,因为无法引河水灌溉,田二心里难受;但他不愿求人,心里抱怨;当发现鳝孔漏水,内心高兴;当有了新的发现,陷入沉思,感到惭愧。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作用的分析能力。仔细阅读文章,第④段“今晨,田二发现谢芳上园子时瞅见了这瓜”一句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田二将瓜送回谢家子作铺垫。第④段中环境描写提示了故事情节,暗示下文田二主动将瓜送回谢家园子。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找依据。结合具体情节,围绕“本性善良、知错能改、勤劳”分析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人公的判断能力。判断小说的主人公主要看人物在小说情节、结构、矛盾冲突中是否占中心地位,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居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是矛盾冲突的主体。主人公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直接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从田二的角度看,小说通过田二的行为与思想变化来表现人性善良这一主题;从谢芳角度看,小说谢芳主动用善举感染了田二,彰显了人性善良这一主题。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1)难受;庆幸(高兴)

(2)Ⅰ①推动情节发展。因为有了这个发现,才有了田二嘱咐两个儿子抓偷瓜贼的情节。②铺垫,为下文田二将瓜送回谢家子作铺垫。Ⅱ①反映人物心理变化。反映田二醒悟后(或答“善意被唤醒后”)的愉悦心情。(3)②暗示情节,暗示下文田二主动将瓜送回谢家园子。

(3)①本性善良,田二虽与谢家有积怨,并一心想给谢芳难堪,但最终还是以善报善,回应了谢芳的善举。②知错就改(勇于改错),田二虽与谢家产生积怨并设计给谢芳难堪。但在发现谢芳的善举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送回南瓜,③为人正直。宁可让禾苗枯死,也没想过要偷谢家的水来灌溉,④勤劳,田二晚饭后就到田里看禾苗,直到夜深。

(4)①田二。小说围绕田二的活动展开,用大量的笔墨写田二,并通过田二的行为与思想变化来表现人性善良这一主题。②谢芳,小说虽然表面上围绕田二的活动展开,但实际上谢芳的活动始终随存在,谢芳主动用善举感染了田二,彰显了人性善良这一主题。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情感变化过程的梳理。答题时应注意,结合情节发展,准确把握人物情感心理的变化过程,尽量使用文中相关的词语归纳。情节心理对照关系:无法灌溉——难受;不愿求人——抱怨;发现漏水——高兴;陷入沉思——惭愧。(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分析句子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着手,第④段“今晨,田二发现谢芳上园子时瞅见了这瓜”为文安排二字抓贼,自己把南瓜送回谢家园子做铺垫。这段详细描写两家菜园,即表明两家关系紧密的邻居关

系,也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把握。答题时应注意,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或者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一定结合具体情节内容来分析,答题要点:善良、知错就改(勇于改错)、为人正直、勤劳。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人公的判断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分析小说的主人公,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要说出充分的理由即可。田二是主人公,根据是小说围绕田二的活动展开,用大量的笔墨写田二,并通过田二的行为与思想变化来表现人性善良这一主题。谢芳是小说的主人公,根据是小说虽然表面上围绕田二的活动展开,但实际上谢芳的活动始终随存在,谢芳主动用善举感染了田二,彰显了人性善良这一主题。

4.阅读下面的微型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一碗热汤

赵向辉

立冬的一场雨,让这个小城的路面变得更凉了。

傍晚,一个老婆婆蹒跚走在大街上,她遇到餐馆就往里看两眼,直到看见这家义连香饭店。老婆婆慢悠悠推门走了进去,里面客人很多,她在角落一张没人的桌子前坐了下来。

服务员上前问:“阿婆,吃点什么呀?”老婆婆哆嗦着说:“我有两块钱,能花一块钱喝碗热乎汤吗?”服务员怔了一下说:“能,等一下,我去端。”

服务员没有直接去服务台,而是先进了员工更衣室。

过了十来分钟,服务员端着一碗热腾腾的打卤面、一碗热汤,还有一个肉饼,送到了老婆婆的餐桌上。

“我只有两块钱,不要肉,也不要面条,只喝汤就行。”老婆婆依旧哆嗦着说,而且,说完就留下了两行泪水。“婆婆,没事的,今天店里有活动,只要就餐就可赠送肉饼和打卤面,放心吃吧。”服务员亲切地说。

老婆婆吃着面条,喝着汤,脸上挂着笑容。

一会儿,一位帅气的男士走到老婆婆身边问:“阿婆,怎么不吃肉饼啊?是不好吃吗?”老婆婆微微一笑:“拿回去,给瘫在床上的老伴吃,他很长时间没吃过肉了。”

“您今天这是出来做什么呀?”

“给老伴买药,就剩下了两块钱,实在冷得厉害,我怕自己感冒病倒,再也不能照顾老伴,所以想花一块钱喝碗热汤再往家走。”

“您家住哪儿?”

“住在税务局那块儿。”

男士离开老婆婆的餐桌,进了经理室。大约五分钟后,男士拿着一个纸箱子出来,和几个服务员私语了几句,然后喊道:“我是餐厅的经理,今天,餐厅搞活动,凡来就餐者,都有一次抽奖机会,抽中一二三等奖的当场兑现。”

有顾客嘀咕,这不年不节的,也不是开业周年庆典啥的,搞什么抽奖活动啊?

男士用左手拿着箱子走过三桌,三桌都没抽中。等到了老婆婆桌前,他说:“阿婆,吃好了吧,请您从里面抽一张奖券。”老婆婆茫然地望着男士。男士把箱子放低,示意老婆婆伸

手进去拿出一张纸来。老婆婆还是茫然,但是她照做了,拿出来一小张粉色的方块纸。男士很利索地用右手拿过老婆婆手中的粉纸,把箱子倒了一下手,然后又倒回来,突然举起右手中的粉纸说:“阿婆中一等奖了!奖金两千元!”

大家鼓起掌来。男士从衣袋里拿出整整齐齐的一沓现金,递给老婆婆说:“阿婆,这是奖金,收好了啊。”老婆婆说:“我不能要你的钱,我家里有钱。”男士说:“这不是我白给您的,是您抽奖中奖了,放心拿着吧。”老婆婆像在和男士说话,又像是自言自语:“今天我的运气真好,吃了赠送的面,还中了这么大的奖,看来老天还是舍不得让我和老头子死的。”

一名男服务员拿着一串汽车钥匙走到老婆婆身边说:“阿婆,正好我下班,顺路送您回家吧。”老婆婆泪眼婆娑地上了一辆小轿车。

继续抽奖,有两桌客人抽中了二三等奖,粉纸上分别写着免单和半价。结账时,这两桌客人都按原价结清了饭钱。一人说:“我看出来了。”另一人说:“你们都是好人,我会常来这里吃饭的。”

客人都离开后,最先接待老婆婆的服务员问:“经理,你怎么想到这个点子的?太棒了!”经理说:“还得感谢你呢,我经过时正好听到了你和阿婆的对话,又看到你在前台拿出二十多元钱给阿婆买饭,决定帮老人家一把,匆忙中策划了抽奖活动,却被人看穿了。”

开车出去的男服务员回来后,把车钥匙交给经理后说:“车上和老婆婆聊天,她已经80多岁了,太可爱了,像我太奶奶。”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5期,有删改)(1)老婆婆走进义连香饭店只是想花一元钱喝碗热汤,却受到了特别的对待。请概括老婆婆受到的第一次特别对待。

第一次特别对待:________;

第二次特别对待:经理以中两千元“大奖”的方式给她帮助;

第三次特别对待:经理安排服务员以下班顺路带老婆婆为名专车送她回家

(2)小说的开头写道:“立冬的一场雨,让这个小城的路面变得更凉了。”此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婆婆已“抽中”一等奖,达到了经理的目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安排“继续抽奖”这一情节?

(4)文中划线句子用了人物描写的哪些手法?有什么作用?

(5)依据全文,概括老婆婆的性格特点。

【答案】(1)服务员背着老婆婆给她买了一碗打卤面,一个肉饼

(2)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推动情节的发展。因为天冷,老婆婆才会想要喝一碗热汤。环境的寒冷和服务员,经理的热心形成了对比,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3)二三等奖还未抽出,如果不继续的话,经理就食言了。写继续抽奖才能引出顾客看穿这一活动并放弃领奖的内容。表明顾客受到经理善心的感染,突出了善心的传递,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4)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突出经理不想让客人看穿他刻画安排这次抽奖活动为帮助老婆婆的心理,表现了经理的善良和机智。

(5)为人实诚,本分。关爱老伴,有责任心。坚强乐观。要求不高,容易满足。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认真阅读相关段落,概括内容即可。根据第四、五段中的“服务员没有直接去服务台,而是先进了员工更衣室。过了十来分钟,服务员端着一碗热腾腾的打卤面、一碗热汤,还有一个肉饼,送到了老婆婆的餐桌上”可知第一次特殊的对待是服务员背着老婆婆给她买了一碗打卤面,一个肉饼。

(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其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了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情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立冬的一场雨,让这个小城的路面变得更凉了”中“立冬”“这个小城”交代故事了发生的时间,地点。正是因为天气寒冷,所以老婆婆才会想起喝一碗热汤,才会有下文的故事发生。同时寒冷的天气也和酒店工作人员的热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人性的善良。

(3)本题考查情节作用和内容理解。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来分析。细读文本可知,经理之所以安排继续抽奖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这是经理的承诺,不能食言;一个是正是因为抽奖继续,所以顾客们才会看出抽奖的真相,并放弃的领奖。表现了本文传递善心的主题。

(4)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细读画线句可知,这个句子中有经理的语言,还有他的动作,所以描写方法是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根据全文内容可知,经理的这些动作和语言都是假装出来,是为了让老婆婆相信,这次抽奖是真的,表现了经理的善良和聪明。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应做到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老婆婆在这么冷的天气里为老伴出门买药,可知她是一个关心老伴,有责任心的人;从她只想喝一碗热汤,可知她是一个容易满足,要求不高的人。

故答案为:(1)服务员背着老婆婆给她买了一碗打卤面,一个肉饼

(2)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推动情节的发展。因为天冷,老婆婆才会想要喝一碗热汤。环境的寒冷和服务员,经理的热心形成了对比,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3)二三等奖还未抽出,如果不继续的话,经理就食言了。写继续抽奖才能引出顾客看穿这一活动并放弃领奖的内容。表明顾客受到经理善心的感染,突出了善心的传递,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4)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突出经理不想让客人看穿他刻画安排这次抽奖活动为帮助老婆婆的心理,表现了经理的善良和机智。

(5)为人实诚,本分。关爱老伴,有责任心。坚强乐观。要求不高,容易满足。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答题时应注意,理清故事线索,以服务员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环境描写作用有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点明时令、地点;表现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根据文章内容对照

回答。

(3)本题考查情节作用和内容理解。答题时应注意,作用安排是让大家看到抽奖是正式的活动,顾客看穿这一活动并放弃领奖,突出了善心的传递。

(4)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答题时应注意,先判断是动作语言描写,再分析作用,动作描写突出人物的个性和性格特点,考虑动词的准确性,原因,表达效果,反映人物心态,思想品质等内容。语言描写,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答题时应注意,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童年的油灯

董国宾

不知怎的,这几日思想老往岁月深处走,撞撞的目光直钻进了童年的巷子里。记忆的深巷中,一盏如豆的灯火锁住了我的心,这是童年的油灯。

山村的夜静止了一般,除了几声犬吠,没有什么可以让入夜的小山村动起来。其实也不对,错落简易的屋舍里,跳动最欢的,还有一盏盏如黄豆般大小亮光的小油灯。小油灯抖动着小火苗,让各家各户看似静止的生活又鲜活起来。

我家住在村子的东头,每当天色暗下来,母亲划一根火柴,再挑拨一下灯芯,小油灯发出昏黄的光,窄小的屋子便依稀可见了。油灯制作特简单,一个用过的墨水瓶,加上一根长度适中的灯芯,里面倒满煤油,一个简易的小油灯就做成了。油灯下,母亲一边忙活计,又总会把枯燥的时光变得快乐而有趣。母亲总这样对我说:“快去写作业,等完成了作业,娘给你做一个好玩的纸飞机。”母亲还会说:“上次作业得了98分,要再加把劲,得个满分,娘就去菜地把套种的那几个甜瓜挑个熟好的摘下来给你吃。”母亲的话让我饶有兴致地拿来书包,把小油灯移到小方桌上,趴在那里就去写作业。姐姐大我几岁,要懂事一些,她也凑过来与我一块写作业,还会瞅一眼母亲,煞有介事地说:“今天弟弟字写得特工整,比我写得好看多了。”我和姐姐低头做功课,都不敢大声喘气,怕一不留神把小油灯给吹灭了,屋子就黑作一团。可很多次,小油灯如豆的小火苗,还是被我不小心吹灭了。我和姐姐抢着去找火柴,像蒙上眼睛在抓瞎。那次一头瓷牛碰到了地上,摔掉了一条腿,母亲也没有生气。现在想来,还真挺开心。

小油灯跳动的火苗下,写完作业的日子最快乐。母亲给我做好了纸飞机,纸飞机像长了翅膀的鸟,满屋子来回飞。我从屋子东头跑到西头,又从南墙根跑到北墙根,一颗小童心像是在飞翔,快乐极了。等满屋子跑累了,我就闹着和姐姐玩翻绳,姐姐答应得特爽快。姐姐随手拿来一段长短适中的细绳圈,用左手的拇指、小指和右手的小手指挂住绳子,再将左手中的绳子旋转挂在右手小指上。然后用食指挑起小指内侧的绳,用中指相互勾中指和无名指上的绳子,小指勾拇指内侧的绳。最后将食指放在这个绳套中,松开拇指,食指向外挑,绳圈竟变成蝴蝶状,真像一个展翅欲飞的小蝴蝶。姐姐左手和右手一摆弄,很娴熟地将一个细绳圈变换出蝴蝶的样子来,我高兴得一抬脚就蹦起来。姐姐见我兴致正浓,又用灵巧的手指将绳圈翻出一个好看的五角星,我越看越觉得,油灯下的童年美如云朵,快乐如鱼。那时童年时光虽简朴,但油灯下的日子却充满无穷的趣味和欢乐。

母亲在昏黄的灯光下纳鞋底,缝衣服,为了疼爱我,母亲还会在油灯下给我做麦芽糖吃。麦芽糖做起来尽管繁琐,但母亲仍是不厌其烦,像做一件快乐的事。母亲先将小麦浸泡,待发芽三四厘米长,母亲就把油灯移到跟前,借助微弱的灯光,把麦芽切碎,然后将糯米洗净倒进锅里焖熟,与切碎的麦芽搅拌均匀。等到发酵冒出汁液,再将汁液滤出,用大火煎熬成糊状,冷却后即成琥珀状糖块,麦芽糖便做好了。乍一说好像简单,真正操作起来要繁琐得多,母亲常常在油灯下忙到深夜。母亲操作的每个步骤,我都形影不离,耐心地等待着母亲给我做麦芽糖。看着做好的麦芽糖,我忍不住直流口水。母亲就切出一块,将其加热,再用木棒搅出,如拉面般将融化的糖块拉至银白色,鲜亮亮的。我迫不及待地接过来,一点点含进嘴里,心里就像喝了蜜。母亲做的麦芽糖,越嚼越甘甜,好解馋。我感到,油灯下的童年甜蜜而快乐,充满了色彩和味道。

时代往前迈了一大步,电灯、空调、电脑闯进了我们的新生活。崭新的日子里,我常转身回到岁月中,去打捞那些难忘的生活片段和记忆。走过去的简朴时光里,童年的小油灯,曾给了夜幕中的小村庄和童年的我忘不掉的温暖和欢乐。

(1)“童年的油灯”给了“我”哪些美好的记忆?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下面句中划线字用得形象而新颖,请联系上下文加以品析。

记忆的深巷中,一盏如豆的灯火锁住了我的心,这是童年的油灯。

(3)本文的细节描写赋予了简朴的童年岁月以温暖的台词,试从文中找出一处并作分析。(4)习近平主席说:“幸福是奋斗出来”,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幸福”的理解。

【答案】(1)在煤油灯下写作业;在煤油灯下玩耍;母亲在煤油灯下做麦芽糖。

(2)“锁”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灯对“我”的强大吸引力,表现了“我”的全部心思都在油灯上,从而说明油灯对“我”的影响之深。

(3)“我从屋子东头跑到西头,又从南墙根跑到北墙根,一颗小童心像是在飞翔,快乐极了。”

这句话形象写出了“我”在煤油灯下玩耍的快乐情景,“跑”“飞翔”“快乐”等让人感受到彼时彼地“我”内心的喜悦、生活的幸福,给人以无限的温暖。

(4)幸福是一种感觉,经济上可能不太富裕,但只要去努力生活,去拼搏,尽可能装扮生活、美化生活、发掘生活的诗意,幸福就会来临。文中的“我”小时候日子并不富有,但却过得有滋有味,蕴藏着满满的幸福。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情节内容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从前向后精读各部分文章,根据故事情节概括出切题的答案。根据第三段的内容可概括事件为: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根据第四段的内容可概括事件为:在煤油灯下玩耍。根据第五段的内容可概括事件为:母亲在煤油灯下做麦芽糖。

⑵本题考查品析关键词语的能力。品味关键词要分析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结合句意可知,“锁”字形象地写出了油灯对“我”的强大吸引力,说明油灯对“我”的影响之深。

⑶本题目考查了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运用。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社会环境中,某些具有特征的细微末节的生动的描绘。它具有细致性、细小性、和细部性的特征。此法,笔触周密,细致入微;小处着笔、工笔刻画;截取一部,细细勾勒。细节描写的作用: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暗示人物身份等。认真阅读文段,找出文中运用细节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即可。例如第四段中“我从屋子东头跑到西头,又从南墙根跑到北墙根,一颗小童心像是在飞翔,快乐极了”就是细节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我”在煤油灯下玩耍的快乐情景。

⑷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结合文章内容,围绕“只要去努力生活,去拼搏,尽可能装扮生活、美化生活、发掘生活的诗意,幸福就会来临”来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在煤油灯下写作业;在煤油灯下玩耍;母亲在煤油灯下做麦芽糖。

⑵“锁”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灯对“我”的强大吸引力,表现了“我”的全部心思都在油灯上,从而说明油灯对“我”的影响之深。

⑶“我从屋子东头跑到西头,又从南墙根跑到北墙根,一颗小童心像是在飞翔,快乐极了。”

这句话形象写出了“我”在煤油灯下玩耍的快乐情景,“跑”“飞翔”“快乐”等让人感受到彼时彼地“我”内心的喜悦、生活的幸福,给人以无限的温暖。

⑷幸福是一种感觉,经济上可能不太富裕,但只要去努力生活,去拼搏,尽可能装扮生活、美化生活、发掘生活的诗意,幸福就会来临。文中的“我”小时候日子并不富有,但却过得有滋有味,蕴藏着满满的幸福。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情节内容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围绕油灯概括人物的活动,3、4、5段分别归纳三件事。

⑵本题考查品析关键词语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结合文章主旨和上下文的句子,理解词语含义,“锁”生动表现油灯对“我”的影响大,感情深。

⑶本题目考查了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运用。答题时应注意,这是动作的细节描写,紧扣“跑”“飞翔”“快乐”等词赏析人物的心理和思想感情。

⑷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答题时应注意,从文中表现的生活的改善和时代的进步谈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理解分析“幸福是奋斗出来”。

6.阅读陈振林的《秦琼卖马》,完成小题

进江州城的人,有一处必去,就是书场。

一溜儿五间不大的屋子,几根粗木柱立着,全是串通的,宽敞明亮。屋子里的正北方,用砖石切成八仙桌大小的台子,高尺许。台上立一桌,小,宽,不过七八寸,长约三尺。四只桌腿像初生牛犊的小腿细,摇摇欲坠,随时会散架到下的样子。这便是说书人的舞台了。屋外立一对联:汉萧何追韩信闻香下马,周文王访子牙知味停车。上无横批,只悬着匾额,三个字:铁嘴刘。

铁嘴刘正是屋子的主人,江州城妇孺皆知的大名人。其实。“铁嘴刘”这名号已传下来三代人了。铁嘴刘说书有规矩,白天休息加学习,晚上才登场。铁嘴刘刚过不惑之年,因其喜好蓄须,倒是有了些仙风道骨。

近日,正说《秦琼卖马》①,那情节人物大家伙儿早烂熟于心。但仍然喜欢来听,听过三四遍的,不下百人,但仍然来捧场。快八十的张老太爷说,又听一回,就像吃一道新菜,味道大不同呢。

这日铁嘴刘正开讲,抚尺一拍,全场静息。长须一捋,大声道:“且说秦琼秦叔宝解配军至潞州天堂县投文,只困知县不发回文,困居客店……“

他口里在说,目光一移,瞟至最东座椅上端坐的一人,五十上下,青衣小帽,口微张,耳微侧,入迷一般。铁嘴刘更是卖力,字字如珠玑,诗文对句,句句相连。

“要知秦叔宝黄骠马命运,且听明日分解。”铁嘴刘按住抚尺。子夜散场,听客散去,他与夫人正收拾屋子,抬眼,青衣小帽者还在,似有难言之隐。

“欢迎客官光临……”铁嘴刘客套说。

来人欠了欠身,轻声说:“久闻大名,今日果然。但明日为老母寿辰,在下得回楚州探母,三日后再来相扰,只怕听不到黄骠马之结局也。”说完,一步一回头,消失在黑夜中。

白日无话,第一晚照样满场,不想,才听到开场几句,听客顿觉大不同。说的还是秦叔宝,事儿却新鲜了,店主索房饭钱,秦叔宝与之周旋,足足说了一晚,将人情世故,穿插在情节之中。

暮色又合,第二晚。听客们听说了《秦琼卖马》中的新鲜事,都来了,铁嘴刘开口便说黄骠马膘肥体壮,乃是匹宝马。……再说秦琼痛哭黄骠马。这黄骠马,说了一晚上。

第三晚,铁嘴牛拍拍抚尺:“前面说要知黄骠马命运,且听今日分解,我继续卖嘴啦……”

众人一惊,知道这是接上了大前天晚上的故事。那昨晚“黄骠马”和前天晚上的“人情世故”不都是在原地儿转么?在看最东边的座椅,端坐的正是那晚的青衣小帽人。

铁嘴刘的声音更响:“店主带过黄骠马,秦叔宝不由得两泪如麻。为还店饭钱,无奈何,只得来卖它,摆一摆手儿,你就牵去了吧……”

子夜散场,听客散去,青衣小帽人对着铁嘴刘深鞠一躬,铁嘴刘回躬相敬。没有言语,青衣小帽人骑马疾驰而去。

第二日,江州城传出消息,青衣小帽者为荆州知府蒋大人,又说蒋大人有意请铁嘴刘入知府衙门任职。

铁嘴刘每晚照样说书,《秦琼卖马》照样是他的拿手好戏。倒是有一回,夫人轻轻问了一句:“铁嘴啊,你当初咋就知道是荆州知府蒋大人?”

铁嘴刘轻轻捋了捋长须:“天下清廉知府,谁人不知蒋大人?天下孝心知府,谁人不晓蒋大人?天下爱听评书知府,当然首推蒋大人,青衣小帽,且无随从,乃至行事风格……”

夫人也轻轻一笑:“难得你这么用心,等着蒋大人的那两晚,编了那么多的情节。”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注】①故事梗概:秦琼落难卖马,与单雄信相识,二人英雄惜英雄。尽管后来一人保唐,一人反唐,但兄弟情谊始终如故。

(1)本文主要写了铁嘴刘与蒋大人的故事,请结合相关情节完成填空。

(2)按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

①第(17)段和第(19)段加下划线的“轻轻”都写出了夫人说话时________的心态,但意蕴有所不同,第(17)段的“轻轻”表现她________,

第(19)段的“轻轻”,表现她________

②你从书场外立的那副对联中读出了刘铁嘴怎样的心意?________

(3)第(16)段中写“又说蒋大人有意请铁嘴刘入知府衙门任职”,蒋大人有没有来请呢?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说说看法和理由。

(4)本文第4段划线句和链接材料都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各自在文中有何表达效果?

【链接材料】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答案】(1)编情节等待蒋大人归来

;探母归来听说书

;回躬相敬

(2)平和安静

;淡泊名利(不重视)

;有疑而问,不解

;无疑而问,赞赏(理解)

(3)示例一:看法:没来请;理由:蒋大人是刘铁嘴的“粉丝”,他会尊重刘铁嘴;蒋大人是刘铁嘴的“知音”,知道刘铁嘴热爱说书,无志于仕途;蒋大人清廉,不会以权谋私,搞团团伙伙。

示例二:看法:来请;理由:一是蒋大人欣赏刘铁嘴有口才,说不定能在官场上做个“政府发言人”发挥刘的特长;二是刘铁嘴编情节等蒋大人,表现了对蒋大人的欣赏和尊重,蒋大人让这样的人进入的“知府衙门”,会更有利于官员之间的团结。

(4)侧面描写(侧面烘托、衬托)【手法】

本文第四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以张老太爷又听《秦琼卖马》如吃新菜的陶醉样子【情境内容】侧面烘托了铁嘴刘技艺高超。【效果】

链接材料的表达效果:以观众听口技时的惊慌反应【情境内容】侧面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高超。【具体分析效果】

【解析】【分析】(1)本题属于“概括内容”“筛选信息”题。“概括内容”题的答案格式是“谁干什么”。第一空定位到第(10)、(11)两小节,根据“说的还是秦叔宝”“这黄骠马,说了一晚上”,可见并未说“黄骠马之结局”,铁嘴刘在编故事等蒋大人。第二空落实到(13)(14)小节,根据“正是那晚的青衣小帽人”得出答案。第三问抓住“刘铁嘴回躬向敬”即可。

(2)此题属于“揣摩人物心理”题,阅读时宜根据上下文内容,揣摩关键词表现的人物心理。说话总是“轻轻”可见性格平和安静。另外,从“倒是有一回”,夫人没有立即询问,可见淡泊名利,没把这件事放心上,不重视。第二问联系语境,可知有“好奇不解”之心,第三问从“难得你这么用心”,可知对丈夫的理解欣赏之心。

(3)这类题属于“补充情节”题,情节补充要符合相关人物形象特点(有时要符合前文的伏笔暗示),言之有理即可。从文章结尾蒋“清廉”“爱听评书”“不带随从”的特点去揣摩人物会不会有“请刘”的行为,这样就比较合理了。

(4)此题属于“鉴赏技巧”题,这类题的答题思路为:①手法(本文抓住“张太爷感受”和“观众的反应”,就可得出“侧面烘托”的结论)。②内容(某人干某事时什么样子或什么怎么样)。③效果(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如本题说“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则未加具体分析。)另,课本上的重点课文的内容主旨和写法,也要有所理解和记忆。

7.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背

高巧林

①乡下老家的屋檐下,夕阳斜斜地照着。

②趴在木椅后靠背上的父亲衣襟反穿,赤裸着略显肥胖而皮肉松弛、“雀斑”点点的背。母亲操着一枚让我感到既陌生又眼熟的刮痧板,一下一下刮着父亲的背。那专注的神情一如她在菜园里耕种那一垅贫瘠而濒临荒芜的地。一道道“痧痕”显现在父亲背上,乍一看,犹如挂在西边天空中的一片片红彤彤的云霞。

③我一震!难道,这就是我年少时经常见到的那个宽厚壮实的背吗?

④第二天,经我再三劝说,从不肯轻易花钱看医生的父亲才答应去医院就诊。

⑤我背着父亲,匆匆走向停在环村公路上的轿车。一路上,尽管父亲的身重压得我气喘吁吁,但我的内心却是踏实而欣慰的。走过村前的小路,跨过河上的小桥,我尽力让自己的脚步迈得稳健些。父亲趴在我像他当年一样壮实的背上,浅浅地呻吟着,带着难挨的病痛与满心的幸福。

⑥走着,走着,在我恍惚的记忆里,突然泛起一幕与此时此境何等相似的情景:40多年前,我目睹父亲也曾这样背着他的父亲——我的爷爷,一步步地走向镇上的医院。那是夏熟上场季节的一个中午,父亲弓着壮实的背,背起一声声呻吟的爷爷。可惜那时条件差,爷爷的病又犯得重,父亲才蹲身放下爷爷,爷爷就咽气了……这样幽幽想着时,我的眼眶禁不住湿润了。有什么办法?这是无法逆转的生命轮回啊!父亲背着儿子,儿子背着父亲,就是这样。

⑦或许,我背上的父亲感受到了我的凝重、我的伤感,也就开始一遍遍地说:“歇一会儿吧,要不,让我自己慢慢地走。”我说:“没事,我背你。”

⑧大叔大婶们见我如此背着父亲,啧啧称赞:“你看,老头有福,生了个多么孝顺的儿子。”我一听,反倒不安起来,这可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把父亲背在自己的背上!而仅仅这一次,又何以偿还我儿时父亲无数次背着我时积下的深深父爱?孩子们也来了,嘻嘻哈哈笑个不停,而这笑声分明因好奇而生,挟揶揄而来。我边背着父亲走,边在心里嘀咕:“孩子,你还小,等你长大后也当上父亲或者母亲时自然会明白的。”

⑨吊了几天盐水后,父亲终于枯木逢春一般慢慢康复起来。只是,父亲那张苍白、稍显浮肿的脸依然催人怜悯、惹人伤感。

⑩中午,病榻上的父亲望着一缕温暖的阳光,喃喃自语:“我已经好久没有换内衣了,身上黏糊得难受。”我马上接话说:“让我替你擦个背,然后把你的内衣换了,好吗?”父亲用深透而充满慈祥的目光看着我,好一阵后才说:“儿,你在城里清洁惯了,还是等你妈来了再说。”

?我完全懂得父亲这话的意思,而事实也是这样,父亲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乡下老人,从皮屑剥落、皱褶纵横的体肤上,或者从残牙稀疏、胡子拉碴的嘴沿边透出点什么气味来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是无论如何也要替父亲好好擦个背的。

?于是,我慢慢扶着父亲,让父亲坐起身来,轻轻地替父亲脱去内衣。果然黏糊得很,让酸臭的汗液渍湿了的内衣豆腐一般贴着父亲的背。父亲有些不好意思,说:“看我有多脏。”我说:“还好。”说着,我把热气腾腾的毛巾盖在父亲背上,然后,是一阵小心翼翼地左拭右擦。顿时,细面条似的污垢从父亲背上纷纷滚落。父亲问:“都生出污泥条了?”我

答:“嗯。”

?其实,我并不在用心回答父亲,而是躲在下意识里的条件反射又让我追忆起儿时的情景——或许在夏天村边的河埠头,或许在冬天镇上的澡堂里,父亲一边替我擦背,一边笑着嬉骂:“你看有多脏,那些污泥条都可以肥上三亩地啦。”

?我乐着,默认,而背上的那份爽快与惬意实在让人无法形容。

?现在,我但愿,父亲也能享受到我儿时的那份爽快与惬意。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1)选文故事情节均围绕“背”字展开,可依次概括为:________——“我”背父亲去看病——________,表现了________的主题。

(2)请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但我的内心却是踏实而欣慰的。

(3)文章第⑥段插叙父亲背着爷爷去看病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4)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5)以文章第?段为例,分析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

【答案】(1)母亲为父亲刮背;“我”为父亲擦背;父子情深

(2)作为长年在外的儿子,能有机会做点孝顺父亲的事,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补偿,所以内心感到踏实而欣慰(意思相近即可)。

(3)插叙父亲背着爷爷去看病的情节,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突出了父亲以前的壮实,点明了“我”伤感的原因,深化了“父子情深”的主题。

(4)语言描写。父亲朴素、轻松的话语里包含着对儿子无限的疼爱之情。

(5)这一段主要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来表现“父子情深”这个主题。例如语段中“慢慢扶”“轻轻……脱”“小心翼翼地左拭右擦”等动作描写,写出了“我”对父亲照顾得非常周到,表现了儿子对父亲无微不至的爱;同时文中对父子二人对话的描写,表现了父子之间的互相体谅。

【解析】【分析】(1)父亲病了,母亲为父亲刮背,我背他去看病,这让我想起了父亲背着爷爷时的情景。父亲因为生病很久没有洗澡,我提出为他洗澡,这让我想起了父亲为我擦背的情形。全文表现了两代父子之间的深情,也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然后据此填空即可。

(2)“踏实与欣慰”是对我的心理描写,联系文本“父亲趴在我像他当年一样壮实的背上,浅浅地呻吟着,带着难挨的病痛与满心的幸福。”可知,我长年在外,现在有机会为父亲做一点,尽一尽孝道,既是自己身为人子应尽的义务,也是对父爱的回馈,正因如此,我的心里才会感到踏实而欣慰。

(3)父亲背着爷爷去看病是作者对过去发生事情的回忆,这个情节表现了父亲对爷爷的孝顺,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突出了父亲以前的壮实;但现在父亲老了,像爷爷一样苍老,点明了“我”伤感的原因;同时也强调了本文父子情深的主题。

(4)结合“你看有多脏,那些污泥条都可以肥上三亩地啦。”分析,采用了语言描写。结合语言描写的作用(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写出表达效果和体现的情感。如:这是一句父亲调侃我

身上脏的话,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

(5)要求学生仔细阅读第?段,结合“果然黏糊得很,让酸臭的汗液渍湿了的内衣豆腐一般贴着父亲的背。”“我把热气腾腾的毛巾盖在父亲背上,然后,是一阵小心翼翼地左拭右擦。顿时,细面条似的污垢从父亲背上纷纷滚落”分析,是我为父亲搓澡的动作的细节描写,然后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结合“父亲有些不好意思,说:‘看我有多脏。’我说:‘还好。’父亲问:‘都生出污泥条了?’我答:‘嗯。’”分析,是父子二人对话的细节描写,然后根据语言,动作、主题写出表达的情感。如:“我”对父亲的爱,父亲对“我”理解。

故答案为:⑴母亲为父亲刮背;“我”为父亲擦背;父子情深。

⑵作为长年在外的儿子,能有机会做点孝顺父亲的事,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补偿,所以内心感到踏实而欣慰(意思相近即可)。

⑶插叙父亲背着爷爷去看病的情节,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突出了父亲以前的壮实,点明了“我”伤感的原因,深化了“父子情深”的主题。

⑷语言描写。父亲朴素、轻松的话语里包含着对儿子无限的疼爱之情。

⑸这一段主要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来表现“父子情深”这个主题。例如语段中“慢慢扶”“轻轻……脱”“小心翼翼地左拭右擦”等动作描写,写出了“我”对父亲照顾得非常周到,表现了儿子对父亲无微不至的爱;同时文中对父子二人对话的描写,表现了父子之间的互相体谅。【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总结。文章一般包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围绕中心或线索要用简练的语言分别总结情节。

⑵本题考查句子含义。注意句中关联词的运用来表达特殊的意义,如“但”表示转折,来表现孝顺父亲后踏实而欣慰的心情。

⑶本题考查记叙的顺序种类。记叙的顺序包括平叙、插叙、补叙等,插叙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插入与之相关的情节,来丰富文章的内容,使形象更加突出和充实。

⑷本题考查塑造人物的方法。塑造人物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等。通过朴素的语言更突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⑸本题考查学生对主题思想的概括能力。写人的文章往往通过多种塑造人物的方法,来突出人物形象,从而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本题通过动作的细节描写,更突出了父子之间的情感。

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驿路梨花(节选)

彭荆风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忧憾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革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地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