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诊疗指南

过敏性紫癜又称舒-亨综合征,是儿童常见的以小血管炎或毛细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系统性血管炎,多发于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男孩多于女孩,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秋两季居多,食物、药物、微生物等可诱发本病。病理改变以广泛毛细血管炎为主。临床因受累器官和病变程度不一而有不同表现,以皮肤、关节、胃肠道和/或肾脏症状最常见,包括非血小板减少性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胃肠道症状和/或血尿\蛋白尿等。部分病例有复发倾向。预后一般良好,伴肾损害者病程较长,大约2%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一、诊断标准

1.国内诊断标准

国内目前采用过的过敏性紫癜诊断标准多参照江载芳等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和《儿科学》教材第8版进行:臀部、四肢、对称性、高出皮面、压不退色的紫癜样皮疹,伴或不伴腹痛、关节肿痛及肾损害,即可考虑过敏性紫癜诊断。如临床表现不典型,皮肤紫癜未出现时,需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风湿性关节炎、败血症、其他肾脏疾病和外科急腹症等鉴别。

2.国外诊断标准:参照2006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及欧洲儿科风湿病学会诊断标准。臀部几十只具有可触性紫癜为必备条件,再加上以下4项中的任何1项即可诊断:

1)弥漫性腹痛

2)任何部位活检显示以IgA为主的复合物沉积

3)急性、任意关节的关节炎或关节痛

4)肾脏受损表现(血尿/或蛋白尿)

二、对于典型皮疹急性发作的患儿排除相关疾病可以临床诊断,但对于皮疹不典型者,仍需严格伴标准诊断。若临床表现不典型、紫癜延迟出现或不出现,则易误诊为其他疾病,应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阑尾炎、肠套叠、风湿性关节炎及各种肾小球肾炎等疾病相鉴别。

诊断标准解读

1.美国风湿协会1960年制定的HSP分类标准,包括一夏项:可触性皮疹,≤20岁起病、弥漫性腹痛和活检组织学改变提示小动脉或小静脉壁有粒细胞侵润。以上4项至少满族项即可诊断,用于分类诊断时,其敏感性为和特异性分别达87.1%,87.7%

2.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及欧洲儿科风湿病学会在2006年关于HSP的诊断标准中,将臀部及四肢具有可触性紫癜列为必备条件,在必须具备可触性皮疹的基础上,还应具备已下项中的1项或以上:弥漫性腹痛、任何部位活检显示以IgA 为主的复合物沉积、急性,任意关节的关节炎或关节痛以及肾脏受损表现。此标准将1990年标准进行了限制,增加了关节症状作为诊断标准之一,对HSP诊断更加严格,减少了

误诊。

3.我国的多数教科书中未就HSP诊断及分类做出明确标注,较多儿科医师对疾病的诊断仅停留在下肢对称性皮疹,而忽略了除皮疹之外的其他诊断标准,导致疾病的误诊误治。对于具有典型紫癜样皮疹,并伴弥漫性腹痛,关节痛及肾损害者,过敏性紫癜的诊断不难。但有时患儿临床表现并非同时出现,如果不具备典型皮疹,或仅凭借不典型皮疹,有时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于2013年撰写过敏性紫癜循证诊疗建议,希望儿科临床医师严格掌握HSP的诊断标准,充分强调2006年欧洲诊断标准的重要性,以避免误诊误治。

4.目前过敏性紫癜尚无特异性的诊断试验,按照诊断标准,对临床皮疹不典型或疑诊病人可行皮肤或肾脏活检协助诊断,典型病理改变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免疫荧光染色可见IgA(53-88%)或C3、纤维蛋白、IgM沉积,必要的活组织检查有助于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

5.过敏性紫癜患儿的消化道症状明显,尤其应与外科急腹症相鉴别,及时多次腹部影像学检查有利于鉴别肠套叠、肠梗阻等外科并发症,避免误诊漏诊。紫癜肾炎发生率20-60%,大多随病程缓解而好转,仅2%左右发展为慢性肾衰,需加强门诊长期随访。

出血性疾病知识点归纳

出血性疾病知识点归纳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一)定义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为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点为血小板寿命缩短,骨髓巨核细胞增多但有成熟障碍,血小板更新率加速。临床上分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多见于儿童,发病前1~2周多有感染史,起病急骤,常有黏膜与内脏出血,出血症状严重,病程2~6周,80%以上病例可自行缓解。慢性型好发于青年女性,起病隐袭,出血症状表现为皮肤紫癜,月经过多,反复发作,甚至迁延数年,未见自行缓解。 (二)发病机制 1.免疫因素 (1)急性型:多认为是病毒抗原引起,其机制可能是:①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与血小板膜的受体结合,促进血小板破坏;②病毒组分结合血小板后改变了血小板结构,使其抗原性发生改变,导致自身抗体形成。 (2)慢性型:多认为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其机制为:①血小板抗原结构改变,导致自身抗体产生,与抗体或补体相结合的血小板易破坏而缩短寿命;②免疫调节障碍:ITP患者体内抑制性T细胞功能减退,使活化的B细胞产生抗体增多:③自身抗体导致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的功能受到损害。 2.肝和脾的作用 ITP时肝、脾对血小板的清除作用加强。已证明脾脏是血小板抗体产生的主要部位,也是破坏的主要场所。 3.其他因素①雌激素的作用:雌激素抑制血小板生成,并增强单核巨噬细胞对抗体结合血小板的清除能力;②毛细血管脆性增高可加重出血。 (三)诊断要点及与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鉴别要点 1.诊断要点 (1)多次化验检查血小板减少。 (2)脾不增大或轻度增大。 (3)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伴有成熟障碍。 (4)具备下列5项中的任何一项:①泼尼松治疗有效;②脾切除治疗有效:③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阳性;④血小板相关补体(PAC3)阳性:⑤血小板寿命缩短。 (5)需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2.与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鉴别要点

什么是出血性紫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什么是出血性紫癜 导语:紫癜大家了解是什么疾病吗,我们在平时应该也听说过这样的疾病了吧,紫癜的种类也是很多的,常见的有出血性紫癜,对于这样的疾病大家是要重 紫癜大家了解是什么疾病吗,我们在平时应该也听说过这样的疾病了吧,紫癜的种类也是很多的,常见的有出血性紫癜,对于这样的疾病大家是要重视的,它有时候也是很严重的,如果不能够及时的治疗,还会威胁到生命的安全,那么大家了解什么是出血性紫癜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病又称出血性紫癜(purpura hemorrhagica),坏死性紫癜(purpura necrotica),坏疽性紫癜(purpura gangrenosa)。本病是一种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突然发生的对称性大面积触痛性瘀斑为特征。病因未明,病情险恶,常易致死,是急性感染性疾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出血性紫癜症状 小儿为主。在各种细菌、病毒感染后2~4周发生,发病迅速,病情险恶,多数致死。常发生于下肢,而臀、躯干和面部偶也可累及。呈对称分布。为大片触痛性淤斑。倾向融合,在瘀斑上可有出血性大疱和凝固性坏死,边缘与正常皮肤分离,基底与皮下纤维组织粘连,表面覆以厚黑痂,后者不易剥离。有时可造成肢端缺血性坏疽而需截肢。常伴高热、寒战、虚脱等严重全身中毒症状,以致2~3天内迅速进入休克状态、昏迷、衰竭或脑出血而终至死亡。肾、肠肺等也可同时受累,有尸解发现肾上腺出血坏死而作为Waterhouse-Friderichsen综合征的一个症状。 产后意外并发的去纤维蛋白综合征(defibrination syndrome)和某些蛇毒能引起相似的临床表现。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医院病历(过敏性紫癜)

入院记录 姓名 XXX 住址大坝乡王谋村四社 性别男入院时间2013/01/21/17:40 年龄11 岁记录时间2013/01/21/18:20 民族汉病史叙述者患儿父亲 籍贯 M 可靠程度可靠主诉:双下肢皮疹 1天。 现病史:患儿于入院前1天无明显诱因双踝部及足部出现散在分布的紫红色皮疹,略高出皮面,双侧对称分布,压之不退色,伴乏力、纳差等症状,无双足肿痛、鼻塞、流涕、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今来我院就诊,为进一步检查及治疗,门诊以“过敏性紫癜”收住入院。患儿自发病以来精神欠佳,食欲差,睡眠尚可,二便未见异常,体重无增减。 既往史:平素体健,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史。否认手术及外伤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个人史:系第二胎、第二产,足月顺产,新法接生,其母在孕期健康。出生时哭声宏亮,无产伤及窒息史。生后母乳喂养,五月添加辅食,

八月断母乳。体格发育正常,智力发育同正常同龄儿。预防接种按计划免疫程序进行。 家族史:父母体健,非近亲婚配。否认各种遗传病、代谢病、家族病病史。 体格检查 T:36.8℃ P:86次/分 R:25次/分 BP:90/60mmHg W:40k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意识清楚,精神差,面色如常。双踝部及双足可见散在分布的紫红色瘀点瘀斑,略高出皮面,压之不退色,双侧对称分布,大小不等,分布不均,边界清楚,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正常,五官端正,双侧眼睑无浮肿,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3㎜,对光反射灵敏,外耳道清洁,无异常分泌物,无鼻翼扇动,鼻腔通气良好,鼻道内无脓性分泌物,口唇干燥,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三凹征阴性,双肺呼吸运动对称,触诊语颤无增减,叩诊双肺呈清音,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尖搏动无弥散,无震颤及心包摩擦感,叩诊心界无扩大,心率86次/分,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坦,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壁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肛门及外生殖器正常。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如常。神经系统检查:腹壁反射正常,双侧巴彬氏征

过敏性紫癜(儿科)

过敏性紫癜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过敏性紫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过敏性紫癜(ICD-10:D69.0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尤其5-10岁儿童;常无明确诱发因素,但病初1-3周可有上呼吸道感染。 2.体征:高出皮面可触及紫癜为典型表现,皮疹常为对称性,四肢为主,伸侧面为多。可伴关节、消化道或肾脏症状。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血小板正常或增高。免疫球蛋白IgA部分病例可增高,血清补体正常。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普通型紫癜(单纯皮肤紫癜):注意休息及对症治疗(可

用抗血小板凝聚药物如双密达莫片、维生素C、维生素P等)。 2.如合并关节或腹部症状:首选糖皮质激素治疗。 3.如合并肾脏症状:按过敏性紫癜肾炎治疗(判断临床类型,必要时行肾组织活检判断病理类型作分型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 普通型3-5天,关节型或腹型一般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D69.004过敏性紫癜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和大便隐血; (2)C反应蛋白(CRP)、血沉; (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 (4)免疫球蛋白、补体。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尿微量蛋白系列、抗核抗体、抗中心粒细胞抗体、胸片、B超等。 (七)治疗开始于诊断第1天。 (八)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出血性疾病习题

单选: 1、血小板不减少的紫癜是:C(中)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急性白血病 C.过敏性紫癜 D.DIC E.SLE 2、过敏性紫癜是以下哪种原因所导致的出血性疾病? A(中) A.血管壁异常 B.血小板数量异常 C.血小板功能异常D.凝血异常 E.抗 凝及纤溶蛋白溶解异常 3.、过敏性紫癜可能出现以下哪项检查异常?A(中) A.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 B.PT时间延长 C.APTT时间延长 D.血小板 减少 E.血小板功能异常 4、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做骨穿的目的是:D(中) A.证明有无巨核细胞增生 B.证明有无幼稚巨核细胞 C.证明有无血小板减 少 D.排除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其他疾病 E、以上都不是 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破坏血小板的主要场所:D(中) A.骨髓 B.肝脏 C.血管内 D.脾脏 E.以上均不是 判断: 1、过敏性紫癜是血管壁异常所导致的出血性疾病。(正确) 2、感染不是过敏性紫癜的致敏因素。(错误) 名词解释: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因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 的出血性疾病,以广泛皮肤粘膜及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 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出现等为特征。 填空: 血小板的功能有粘附功能、聚集功能、分泌功能、促凝功能、血块收缩功能。 简答题: 试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切除的适应症: 1、糖皮质激素治疗6个月以上未见效。

2、糖皮质激素疗效差,或减少剂量极易复发,或血小板计数仍在50×109/L以 下。 3、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禁忌症。 4、同位素标记血小板输入体内后,脾区放射指数高,或脾与肝的比值增高。 多选题: 1、以下哪项是过敏性紫癜的特点? A、B、C、D A发病前1~3周可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B.四肢皮肤紫癜 C可有肾功能损害D可有BT时间延长 E。可有血小板计数减少 2、下列哪项是过敏性紫癜的致敏因素? A、C、D、E A.感染 B.遗传因素 C食物 D药物 E.花粉 3、过敏性紫癜可能出现以下哪项检查结果? A、B、C A.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 B.BT延长 C. APTT正常 D.血小板减少 E. 出血时间延长 4、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下列哪项是切脾的指征:B、C、D、E A.糖皮质激素治疗1个月无效 B.糖皮质激素治疗3—6个月无效 C.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减量时复发 D.对糖皮质激素有禁忌症 E.51Cr扫描脾区放射指数增高 5、下述哪一种情况支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 A、B、C、D A.广泛出血累及皮肤、粘膜及内脏; B 多次查血小板计数减少 C.脾脏轻度增大 D.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E.骨髓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小儿感染性皮疹的诊断与鉴别

小儿感染性皮疹的诊断与鉴别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是机体内外环境的分界,具有屏障、吸收、分泌、感觉和体温调节等重要的生理功能。外界环境中的许多致病因子可对皮肤、黏膜造成损害,皮肤、黏膜的损害称为皮疹。病毒、细菌、药物、虫媒叮咬、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及各种理化因子均可引起皮疹。在病程中伴有皮疹发生的感染性疾病,统称为出疹性传染病。出疹性传染病有麻疹、风疹、水痘、猩红热和伤寒等。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病原和皮疹。临床医生应掌握发疹性疾病的时间、季节、规律和特点,重视皮肤、黏膜的检查,进行综合分析以作出正确的诊断。本文主要参考文献:《传染病信息》:2012年1期:感染性皮疹的诊断思路。其他参考资源:1.网络资源。2.【图文/重磅】近20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一句话速记【推荐】1引起皮疹的常见疾病1.1感染:①病毒感染:麻疹、风疹、水痘一带状疱疹、单纯疱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AIDS、幼儿急疹、天花、猴痘、病毒性出血热及手足口病等; ②细菌感染:猩红热、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炭疽、丹毒、类丹毒、麻风及脓疱疮等;③螺旋体感染:梅毒、回归热及钩端螺旋体病等;④立克次体感染:落基山斑点热、恙虫病、斑疹伤寒、蜱传斑点热及立克次体痘等。⑤支原体感染。上述感染性疾病中,病毒感染较为多见。1.2 药物性

皮疹(药疹):临床上常见的引起药疹的药物有:①抗生素类,抗生素多可导致药疹,以青霉素和链霉素最常见,其次是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和土霉素等;②磺胺类;③解热镇痛类; ④催眠药、镇静药与抗癫痫药,如苯巴比妥、甲丙氨酯(眠尔通)、氯普隆吨(泰尔登)和苯妥英钠等。以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等引发者最多;⑤异种血清制剂及疫苗等,如破伤风抗毒素、蛇毒免疫血清和狂犬病疫苗等。此外,临床任何一种药物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引起药疹。1.3 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性疾病:此类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过敏性紫癜、多形红斑、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及银屑病等。1.4恶性肿瘤:此类疾病如鲍温病、基底细胞癌、淋巴瘤和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等。1.5其他:如新生儿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维生素缺乏等。2感染性皮疹的发病机制感染性皮疹的发病机制有如下几点:①病原体对皮肤细胞或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直接作用。如疱疹病毒的水疱性皮疹就是一种由于病原体直接侵入皮肤,由多核巨细胞和包涵体引起的炎性反应。②细菌毒素所致,如猩红热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③自身免疫反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皮肌炎。3感染性皮疹的形状和特征临床可分为斑疹、斑片、丘疹、水疱、瘀点、瘀斑及结节等几个类型四。感染性皮疹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有以上基本形态中的两种或多种同时存在或先后演变,如水痘和手足口病等。药疹和丘疹性荨麻疹亦常有多种形态皮

过敏性紫癜(混合型)

入院记录 姓名:xx 工作单位:无 性别:男职业:学生 年龄:12岁入院时间:2013年01月09日11时50分 民族:汉族记录时间:2013年01月09日12时13分 籍贯:病史陈述者:家属 婚姻:未婚可靠程度:可靠 家庭地址: 诉:双下肢皮肤瘀点、瘀斑1月,加重2天。 1月,因进食辛辣食物后后出现双下肢皮肤散在瘀点、瘀斑,数目多,对称出现,无腹痛,无腹泻,无血便、血尿,无恶心、呕吐、呕血,偶有膝关节疼痛、无踝关节疼痛。曾就诊于私人诊所,给予口服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氯雷他定等药物治疗,症状好转。患者无明显原因双下肢瘀点、瘀斑呈进行性加重,数目较前增多,腹痛、无腹泻,无血便、血尿,无恶心、呕吐、呕血,无膝关节、踝关节疼痛。来xxx医院就诊,诊断:过敏性紫癜;给予袢托拉唑静滴抑胃酸,改善血管通透性、抗过敏、激素冲击等治疗,避免接触过敏源,预防并发症,预防感染、口服中药等支持、对症治疗,病情好转出院。患者于入院前2天,无明显诱因双下肢皮肤散在瘀点、瘀斑,数目多,对称出现,无腹痛,无腹泻,前来我院就诊,门诊血常规:WBC7.96×109/L,HGB145g/L,RBC4.63×1012/L,PLT183×109/L;尿常规:尿潜血:(2+)cell/Ul,尿蛋白(2+)。我科以"过敏性紫癜"收住。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饮食、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 史,否认心脏病、糖尿

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输血及血制品史。否认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生于原籍,居住至今。无疫区居住史。生活规律。无毒物及放射线接触史。无特殊不良嗜好。 婚育史:未婚未育。 ,否认家族肿瘤病史。 体格检查 T36.8℃,P88次/分,R21次/分,BP100/65mmHg, 患者发育正常,营养好,神志清楚,步入病室,自动体位,查体合作,问答切题。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无蜘蛛痣及肝掌,双下肢皮肤对称、散在大小不等鲜红色出血点,略高出皮肤,压之不褪色,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五官无畸形。双侧眼睑无浮肿, 巩膜无黄染,结膜无苍白,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外耳道无异常分泌物,听力粗测正常,乳突无压痛。鼻中隔无偏曲,鼻腔无异常分泌物, 通气良好,副鼻窦区无压痛。口唇无发绀,伸舌居中,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气管居中,颈动脉搏动无异常,颈静脉无怒张,甲状腺无肿大。双侧胸廓对称,肋间隙等宽,呼吸动度一致,语颤无增减,双肺叩诊呈清音,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未闻及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点位于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内1cm处,搏动不弥散,未触及震颤,心界如常,心率88次/分,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周围血管征阴性。腹平坦,未见胃肠形及蠕动波,腹壁静脉无曲张,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约3次/分。脊柱生理弯曲存在,无压痛及叩击痛。四肢无畸形,活动自如。膝反射等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肛门、外生殖器未查。

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 一、临床表现 1. 皮肤表现 (1)初起常为红斑、斑疹或荨麻疹风团,后融合并发展为典型的瘀斑、瘀点和可触及的紫癜。 (2)紫癜特征:直径2~10mm高出皮肤,常融合,常左右对称分布;主要位于受压或受力处,如臀部和下肢,不能行走的儿童常见于面部、躯干和上肢。约1/4儿童首发症状不是典型皮疹。 2. 胃肠道症状 (1)多数存在胃肠道黏膜不同程度损伤,其中1/2~2/3出现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和短暂麻痹性肠梗阻。 (2)腹痛较为严重者,常误诊为急腹症,甚至进行急诊手术探查。(3)部分严重者出现消化道出血、肠缺血和坏死、肠套叠和肠穿孔。 3. 关节症状 多为一过性或游走性、少关节型(1~4个关节),一般不会造成任何慢性损伤或后遗症。 (1)84%患儿出现关节痛,其中约15%为首发症状,可先于紫癜1~2天出现。 (2)常累及下肢大关节(髋、膝和踝),上肢(肘、腕和手)较少受累。(3)表现为关节周围肿胀和压痛,但常无关节积液、红斑或发热,可有明显疼痛和活动受限。 4. 肾脏损害

20%~54%儿童肾脏受累,可发生在该病任何阶段,以病程2~4周出现最多。 (1)血尿或轻度蛋白尿最常见。 (2)少数患者出现肾病综合征表现,明显蛋白尿、血清肌酸酐升高和(或)高血压。 (3)肾活检发现类似于IgA肾病。 5. 其他 少数出现睾丸和(或)阴囊疼痛、肿胀;头痛、惊厥发作、共济失调等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紧急情况评估】 1. 是否为严重持续或进行性加重的腹痛,疼痛评分7分以上。 2. 疼痛是否伴有明显面色苍白、血便。 3. 疼痛是否伴有腹胀、呕吐、肠鸣音改变。 【重点病史询问】 1. 皮疹出现的时间,最初的部位及其进展情况,是否有痒感。 2. 如有关节痛,具体疼痛性质及伴随症状,和皮疹出现的先后顺序比较。 3. 腹痛部位、程度,是否伴有恶心、呕吐、腹胀和大便性状改变。 4. 发病后就诊及用药情况。 5. 既往有无类似症状。 6. 有无过敏史及过敏性疾病家族史。 【紧急处理】

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

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 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 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是一组由于毛细血管炎所引起的皮肤色泽性变化的疾病。主要 是由于红细胞溢于血管外在皮下破碎含铁血黄素的沉积所形成。包括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色素性紫癜性苔藓样皮炎和毛细血管扩张性环状紫癜。其共同的临床特点为好发于下肢伸侧,对称分布;皮损为紫斑、瘀点,棕黄色或棕褐色色素沉着;病程经过 慢性,自觉有轻微瘙痒或无自觉症状。 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 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是一种好发于小腿伸侧的有自愈倾向的慢性皮肤病。临 床以小腿伸侧片状淡褐色或黄褐色色素沉着间杂瘀点、瘀斑为特征。 本病可发于任何年龄,以中年男性为多见,而儿童及老年人也可发病,部分有家族史。 [病因病机] 血行不畅,脉络损伤,血溢脉外,郁积不散,瘀血凝滞而成. 西医学大多认为是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红细胞外

溢崩溃以致含铁血黄素沉着 而致. (辨病) 1 临床表现早期损害为一群针头大小的淡红色或紫红色瘀点,逐渐增多,密集成 片,并不断向外扩展,中心变成棕褐色、黄褐色色素沉着,但新的瘀点不断发生,散布 在原皮损内和边缘处,状如撒落的辣椒末,颜色逐渐加深,皮肤增厚,皮损数目不等,压 之不退色。 本病好发于小腿伸侧,尤多见于胫前、踝部和足背,有时也可发生于臀部和大腿。 一般无自觉症状或有轻度瘙痒.病程缓慢,反复发作,可持续数年、数十年,有自 愈倾向。可与其他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之皮损合并存在。 2 诊断要点 2.1 本病可发于任何年龄,以中、老年男性为多见,部分有家族史。 2。2 好发于小腿伸侧,尤多见于胫前,踝部和足背。 2.3。早期损害为一群针头大小的淡红色或紫红色瘀点,中心变成棕褐色、黄褐色色 素沉着,颜色逐渐加深,皮肤增厚,皮损数目不等,压之不

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表现及护理

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表现及护理 主讲人李玉侠过敏性紫癜又称许兰—亨诺综合症,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血管炎,以臀部和下肢对称部分的出血性皮疹为特征,有时伴腹痛、便血和/或关节肿痛,易致肾脏受累。本病是以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炎症为病理基础的结缔组织病,主要见于学龄期儿童,男女发病比例为2:1,四季均可发病,但冬、春季多见。病程有时迁延反复,但预后多良好。 【临床表现】 多见于学龄儿童及青年,病前1~3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1。皮肤紫癜常为首发症状,皮疹全身可见,但多见于下肢及臀部身体负重的部位,呈对称性的分批出现。紫癜大小不等、形态不一、高出皮面,呈紫红色、带有水肿和出血(压之不褪色)的皮疹。少数重症紫癜可融合成大疱以致出血性坏死。约半数患儿皮疹反复,每次发作病情相同,但一次比一次持续时间短,症状轻。 2。消化道症状约有2∕3的患儿有消化道症状,常在皮疹未出现前,突发较重的腹痛、恶心、呕吐、伴肠鸣音增强及腹部轻压痛,但多数无腹胀、腹部柔软。严重者有便血,少数可诱发肠套叠。 3。关节疼痛及肿胀为单个或多个大关节的损害,以膝、踝关节最常受累。表现为关节和关节周围肿痛及压痛,活动受限,一般无红热,呈游走性,少有积液,不留畸形。偶尔关节炎出现在紫癜前1~2天。 4。肾脏损害约1∕3的患儿有肾脏病变,多在病程1~8周内发生,出现血尿、蛋白尿及管型,伴有血压增高及浮肿。 5。其他偶有颅内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根据皮疹,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可分为四型:①皮肤型:仅有皮肤紫癜性皮疹,又称单纯性过敏性紫癜;②腹型:皮肤紫癜性皮疹伴消化道症状;③关节型:皮肤紫癜性皮疹伴关节症状;④混合型:为皮肤型和腹型的混合。 【护理评估】 1。健康史注意询问皮疹出现的时间及分布,有无腹痛、便血、关节痛等。病前是否接触过敏原(如各种感染、食物、药物、预防接种、昆虫叮咬等)。既往有无类似发作。 2。症状、体征注意评估皮疹分布和外观,腹痛和关节肿痛程度。大便的颜色和性状,有无水肿、血压增高等。 3。社会、心理状态本病属自限性疾病,多数于4~6周痊愈,亦有病程达数月甚至逾年者。急性期后,肾受累的有无及严重程度是决定远期预后的主要因素,但多数亦良好,进展成慢性肾衰竭者很少。对病程迁延和合并有严重肾损害

过敏性紫癜的分型

过敏性紫癜的分型 *导读:…… 过敏性紫癜(Allergic Purpura)又称出血性毛细血管中毒症,是一种常见的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养生疾病库就为大家介绍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分型,帮助大家了解这种疾病。 一、紫癜型:最常见,以真皮层毛细血管和小动脉无菌性炎症为特征,血管壁可有灶性坏死及血小板血栓形成。大多数皮肤瘀点,瘀斑反复出现为主要表现,最常见于下肢和臀部,对称分布,作物,瘀点大小,紫红色,可融合成片或略高于皮肤表面的。出血性丘疹或小的像麻疹,伴随着轻微的瘙痒。严重者可合并成一个大水泡,中心呈出血性坏死。瘀点,瘀斑可在几天后消失,也可出现反复,几例眼脸,嘴唇,手,脚和其他局限性血管性水肿。皮肤紫癜呈对称分布,批量,在四肢和臀部反复发作,尤其是下肢伸侧是很少的,包括面部和躯干。皮肤瘙痒发生前下肢紫癜,其次是小型荨麻疹或红色圆形丘疹,高出皮面,颜色逐渐加深,紫红色,压之不退色。严重的水泡,溃疡和坏死。个别情况下可以用荨麻、血管神经性水肿,头面发生。 二、腹型(Henoeh紫癜):主要表现为腹痛,位于肚脐或下腹部,常呈阵发性绞痛或持续性钝痛,伴有恶心,呕吐,腹泻,便血。浆液性分泌物进入肠壁,引起粘膜水肿,出血,肠蠕动引起的不规则的肠套叠。症状发生在皮肤紫癜误诊为急腹症之前。

三、关节型(Schonlein紫癜):过敏性紫癜有几种类型?除皮肤紫癜,关节肿胀和疼痛,有时局部压痛。在膝关节多见,踝关节腔积液,可以,但不化脓。反复发作的痛苦,一个流浪的,红,肿,运动障碍,一般在几个月内消失,积液吸收无畸形。在例紫癜前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 四、肾型:又称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在青年中更常见,除皮肤紫癜,也有蛋白尿,血尿的功能,甚至尿尿管。少数病例少尿,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尿管,经常在紫癜出现后的 1个星期,我已经延长至7~8周。有时伴有肿胀,在几周内恢复,也有反复发作,持续数月的。甚至一些病变累及整个肾脏和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的发展,个体发生尿毒症。 五、混合型和少见类型:如果有两种以上同时存在时称为混合型以上临床表现。其中也有腹痛和关节症状被称为过敏性紫癜。如果其他病变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可出现相应症状,少数可有视神经萎缩,虹膜和结膜的炎症,视网膜出血。

过敏性紫癜相关常识

过敏性紫癜相关常识 一、过敏性紫癜症状 1、小儿过敏性紫癜是咋回事? 小儿过敏性紫癜是咋回事?过敏性紫癜是儿童常见病之一,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急是它的突出特点。近年来过敏性紫癜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6~14岁儿童的发病率较高,患病儿童多数是过敏体质。引起小儿过敏性紫癜的原因有以下几类: 1. 感染:如小儿感冒、扁桃体炎、肺炎、腹泻、尿路感染、皮肤疮疖等,约半数病儿童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2. 食物:如鱼、虾、蛋、奶、酒、饮料、豆制品、韭菜、牛肉干等,都能引起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或者使已经治疗好转者复发。 3. 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生物制剂、各种预防针、血浆制品、血液等。 4. 毒素:如蜂、蛇、蝎子、蚊虫咬伤等,也可能引起发病。 5. 某些异物:如花粉、柳絮、宠物的皮毛,以及油漆、汽油、尘埃、化学物品、农药、化学纤维等等,患儿都可以因为接触而发病。 2、过敏性紫癜的主要症状 过敏性紫癜的主要症状 一、皮肤紫癜常为起病时的首先表现,紫癜大小不等,高出皮肤表面,呈紫红色,压之不退色,可融合成片,或呈疱疹状、荨麻疹样或多形性红斑,并可伴神经性水肿。 严重时偶可发生溃疡和坏死。紫癜多见于四肢伸侧和臀部,以下肢和踝、膝等关节处较为明显,呈对称性分批出现,易反复发作。 二、胃肠症状不少患儿有腹痛,多为阵发性剧烈性绞痛,或为钝痛,以脐周或下腹部明显,有压痛,但无腹肌紧张。可伴有腹泻及轻重不等的便血,粪便呈柏油样或为鲜红色。重症还可有呕吐,但呕血少见。如腹痛、便血出现于皮肤紫癜之前,应与外科急腹症鉴别。本病可因肠管粘膜下出血与水肿,导致肠功能紊乱,甚至诱发肠套迭。 三、关节症状部分患儿有关节肿痛,多累及大关节,如膝、踝、腕、肘等,小关节不受累。可单发,多发或呈游走性。关节肿胀、疼痛,活动时疼痛加重,局部常伴微热,重者有灼热感。关节症状消退后无后遗症。

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syndrome)是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系统性血管炎。是2-8岁的儿童最常见的血管炎综合征,多由于机体接触某些致敏物质从而发生变态反应导致引起过敏性紫癜。以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关节炎或关节痛、腹痛、胃肠道出血及肾炎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的临床表现各异,部分表现不典型,典型皮疹出现前诊断困难,急性期易被误诊、误治。 【临床表现】皮肤紫癜为本病的特征,多见于四肢及臀部,对称分布,伸侧较多。起初为紫红色斑丘疹,数日后转为暗紫色,最终发展成棕褐色,皮肤紫癜一般在2-6周后消退;胃肠道症状,主要是由血管炎有引起的肠壁水肿、出血、坏死或穿孔,一般以阵发性剧烈腹痛为主,常位于脐周或下腹部,可伴有呕吐,呕血少见;关节症状,可出现膝、踝、肘、腕等大关节肿痛,活动受限。关节腔有浆液性积液,但一般无出血,可在数日内消失,不留后遗症;肾脏症状,症状轻重不一,与肾脏症状的严重程度无一致性关系,多数患儿出现血尿、蛋白尿和管型尿,伴有高血压及浮肿。大多数可完全恢复,少数发展为慢性肾炎,死于慢性肾衰竭;其他症状可有颅内出血,偶可累及循环系统发生心肌炎和心包炎,累计呼吸系统可发生喉头水肿、哮喘、肺出血等。 【鉴别诊断】皮肤型,需与药疹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作鉴别。药疹有一定的服药史,皮疹常分布于全身,停药后药疹即可消失。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淤斑可呈不规则分布,皮疹不隆起,无丘疹荨麻疹等。血小板计数减少,出血时间延长,骨髓象无改变;关节型,关节肿痛者应与风湿性关节炎相鉴别,后者常有风湿活动,血清抗O抗体明显增多,血沉增快。主要表现急性游走性、不对称性多关节炎,呈红、肿、热、痛,运动受限可有助于鉴别;腹型,腹痛型紫癜患者应与急腹症相鉴别,前者除有腹痛、腹泻外一般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而急腹症除腹痛外,有肌紧张及反跳痛可有助于鉴别;肾型,需与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肾炎、肾结核等区别。肾小球肾炎无皮肤紫癜、腹部及关节症状,狼疮性肾炎有多脏器损害,白细胞减少、血沉增快,狼疮细胞阳性及其他免疫指标阳性。 【误诊原因分析】以四肢关节肿痛和(或)四肢肌肉疼痛,不愿意行走、持物,可伴有发热,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增多,以中性粒为主,ASO增高,可被误诊为风湿热。青霉素抗感染治疗及阿司匹林抗风湿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以恶心、呕吐伴黄色稀便为首发症状的易被误诊为急性肠胃炎,查大便常规无异常;在皮疹出现前表现为反复脐周阵发性疼痛,伴或不伴呕吐,无便血,无关节肌肉疼痛,脐周压痛阳性,无反跳痛,大便常规正常,腹部B超疑似肠系膜淋巴结炎,予抗感染、解痉治疗腹痛无缓解时,易被误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以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发热和水肿为临床表现易被误诊为肾小球肾炎。 【诊断中需注意的问题】详细询问病史特别是过敏史,幼时有无湿疹,近亲属中有无过敏及变态反应史,详细了解症状的发生发展,病程中有无一过性出现,但入院时已消失的症状,如皮疹、关节疼痛、腹痛等。认真进行体格检查,除主诉的症状对应的体征外,注意检查皮疹情况。诊治过程中注意新出现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ASO 增高还应考虑到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治疗】一般治疗如卧床休息,控制感染,补充维生素,对症治疗;糖皮质激素可缓解腹痛和关节痛,但不能预防肾脏损害,免疫抑制剂可用于重症过敏性紫癜;抗凝治疗可选用阻止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药物阿司匹林、双嘧达莫,还可选用肝素、尿激酶等。 【结论】本病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因而对于本病的诊断,尤其是对皮疹为非首发症状的病例的诊断,应尽早做出正确的诊断。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抗凝、解热镇痛等药物进行治疗。 过敏性紫癜(紫癜)的预后: 本病通常呈自限性,大多于1~2月内自行缓解,但少数患者可转为慢性。约半数以上缓解的患者于2年内出现一次或多次复发。95%以上的患者预后良好。预后差及死亡的患者大多为慢性紫癜肾的患者。 紫癜(过敏性紫癜)的康复指导: (一)预防本病“避其毒气”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预防呼吸道感染; 2.饮食有节; 3.调节情志保持心情的轻松愉快

过敏性紫癜7大误区

过敏性紫癜7大误区 误区 1: 出血性皮疹是因为凝血功能障碍吗? 过敏性紫癜(HSP)患者一般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升高,凝血功能基本正常甚至亢进。这是因为机体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导致毛细血管的脆性及通透性增高,血液外渗,产生皮肤紫癜、黏膜及某些器官出血。 所以虽然是出血性皮疹,治疗时需要适当使用抗凝药物。 误区 2: 过敏性紫癜的病因是「过敏」吗? HSP 并不是我们常说的哮喘、荨麻疹之类的「过敏」性疾病,其实质是全身性 IgA 相关性小血管炎。其病因尚不清楚,过敏可作为一个诱因,如:鱼、虾等食物过敏,预防接种,昆虫叮咬及药物过敏等。 常见的诱因还有:细菌、病毒、寄生虫的感染,遗传易感性,某些恶性疾病,抗肿瘤药物如阿糖胞苷,甚至天气变化等等。 误区 3: 皮疹越多越严重吗? 表面的出血并不可怕,易被发现可引起足够的重视,表现为对称出血性皮疹,压之不褪色,皮疹分界清晰或融合成片,皮肤活检可见 IgA 免疫复合物沉积,容易确诊。

而内脏器官的出血较隐匿,常表现为腹痛、呕吐、血便、镜下血尿,若不伴皮疹,极易误诊。 误区 4: 紫癜性肾炎病理分级越高越难治吗? 病理分级为Ⅰ至Ⅵ级,还可继续细分为 a 局灶 / 节段、b 弥漫性两组(Ⅰ、Ⅵ级不分组),一般Ⅱa 向Ⅲa、Ⅳa、Ⅴa 进展,Ⅱb 向Ⅲb、Ⅳb、Ⅴb 进展。一般来说,局灶 / 节段病变组比弥漫病变组好治。 但同时需结合临床表现及肾小管间质改变来更准确地诊断紫癜性肾炎、评估受累程度和疗效以及判断预后。 误区 5: 尿常规没有「箭头、+」就正常吗? HSP 有一定自限性,一般预后良好。约 40% 的患者在病发后4-6 周进展为紫癜性肾炎(HSPN),其中 1%-3% 可进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直至终末期肾衰竭。HSPN 临床表现不同,可以为暂时性血尿和 / 或蛋白尿,也可以表现为少见的肾炎或肾病综合征等明显肾脏损害。 所以,确诊甚至疑诊 HSP,均应在起病时常规查尿常规。尿常规化验单首先应看标本是否合格,尿比重偏低的尿标本是稀释标本,无法判读正常与否,需同时查尿蛋白 / 肌酐,或者留晨尿再做判断。

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Anaphylactoid Purpura)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血管炎之一。以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关节炎或关节痛、腹痛、胃肠道出血及肾炎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于学龄期儿童,常见发病年龄为7-14岁,1周岁以内婴儿少见。 一、临床表现 多数患儿在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有资料显示,过敏性紫癜大多数情况以皮肤紫癜为首发症状;也可早期表现为不规则发热、乏力、食欲减退、头痛、腹痛及关节疼痛等非特异性表现。 (一)皮肤症状:皮疹是本病的主要表现。主要分布在负重部位,多见于下肢远端,踝关节周围密集。其次见于臀部。其他部位如上肢、面部也可出现,躯干部罕见。特征性皮疹为高出皮肤,初为小型荨麻疹或粉红色斑丘疹,压之不退色,即为紫癜。皮损部位还可形成出血性水疱,甚至坏死,出现溃疡。紫癜可融合成片,最后变为棕色。一般1-2周内消退,不留痕迹;也可迁延数周或数月。有时发病早期可出现手臂、足背、眼周、前额、头皮及会阴部血管神经性水肿,肿胀处可有压痛。 (二)消化系统症状:较为常见,约2/3患儿出现消化道症状。一般出现在皮疹发生1周以内。最常见症状为腹痛,多表现为阵发性脐周绞痛,也可波及腹部任何部位。可有压痛,但很少有反跳痛。同时伴有呕吐。约半数患儿大便潜血阳性,部分患儿出现血便,甚至呕血。如果腹痛在皮肤症状之前出现,易误诊为外科急腹症,甚至误行手术治疗。少数患儿可并发肠套叠、肠梗阻、肠穿孔及出血性小肠炎,需外科手术治疗。 (三)泌尿系统症状:可为肉眼血尿或显微镜下血尿及蛋白尿,或管型尿。上述症状可发生于过敏性紫癜病程的任何时期,但多数于紫癜后2-4周出现,也可出现于皮疹消退后或疾病静止期。病情轻重不等,重症可出现肾功能衰竭和高血压。虽然半数以上患儿的肾脏损害可以临床自行痊愈,但少数患儿的血尿、蛋白尿及高血压可持续很久。 (四)关节症状:大多数患儿仅有少数关节疼痛或关节炎。大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为最常受累部位。其他关节如腕关节、肘关节及手指也可受累。表现为关节及关节周围肿胀、疼痛及触痛,可同时伴有活动受限。关节病变常为一过性,多在数日内消失而不留关节畸形。 (五)其他症状:一些少见的症状如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昏迷、蛛网膜下腔出血、视神经炎及格林巴利综合征。 二、辅助检查 本病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升高。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及血块收缩时间等均正常。部分患儿白细胞总数增高达20.0×109/L,伴核左移。血沉可增快,C反应蛋白及抗链球菌溶血素可呈阳性,咽培养可见β溶血性链球菌。抗核抗体及类风湿因子常阴性。约半数患儿急性期血清IgA、IgM升高。有消化道症状如腹痛患儿,大便潜血可阳性。肾脏受累时可出现镜下血尿及肉眼血尿。有时严重蛋白尿可致低蛋白血症。对有消化道症状者可进行腹部B型超声波检查,有利于肠套叠的早期诊断。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对症状典型者不难作出诊断。非典型病例,如在紫癜出现前出现其他系统症状的,诊断较为困难。

儿童过敏性紫癜症状、饮食

1、单纯性紫癜:常突然发病,损害局限于皮肤上,表现为针头至黄豆大的淤点、淤斑。主要发生于下肢,尤其是双小腿伸侧。皮疹分批陆续发出,每批约经2~3周消退,由于反复发作,病程可达数月至数年之久。本型一般无全身不适,病情重者有发热、头痛等症状。 2、关节型紫癜:起病时先有发热、咽痛、乏力、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尔后皮肤出现紫瞟、风团、红斑,甚至有水疮、血疤、坏死或溃疡。皮损可发生于关节附近,伴关节疼痛是本型的主要特点,病程久者,关节可变形而影响关节功能。容易受累的关节有膝关节、肘关节、踝关节与腕关节等。此型可在数月至两三年内自愈,但容易复发。 3、胃肠型紫癜:本型多见于儿童及老年人,因为除皮肤有紫疫等损害外,还有腹痛症状,所以称为胃肠型紫疲,表现为脐周或下腹部隐痛或绞痛,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便秘腹泻以及便血等症状,个别可伴有肠套叠、肠穿孔甚至死亡。 4、肾型紫癜:小儿如果发生过敏性紫癫常伴有肾脏损害,称为肾型紫瞟,常有血尿、蛋白尿、管型尿,严重者可发生肾功能衰竭,出现无尿、浮肿、高血压等症状。患有这一型的过敏性紫瞟,应及时到医院诊治,以免引起严重后果。成年人发生本型紫级,预后较差。 5、混合型的过敏性紫癜:就是同时合并以上二种以上

的症状为混合型的过敏性紫癜。 发病后如能及时驱除致病因素,对症处理,则较容易治愈。一般的治疗措施是口服维生素C,钙剂(葡萄糖酸钙)和芦丁等以减少血管通透性。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过敏性紫瞟效果较好,特别是能减轻关节痛和胃肠道症状,但不能预防新淤点出现和防止肾脏损害。 应禁食各种致敏食物。食物过敏是引起此病的一个主要原因,许多食物中的异体蛋白质可引起过敏性紫癜,这些食物主要有鱼,虾,蟹,蛋,牛奶,蚕豆,菠萝等。病人一旦发现某种食物有致敏作用,应终身禁用这种食物,同时也不可使用与这种食物接触过的炊具和餐具。另外,过敏性紫癜患者最好不要食用自己从未吃过的新鲜花蕾之类的蔬菜,因为有报道说,植物花粉也是一种常见的致敏物。 其次,过敏性紫癜患者常因出血过多而致贫血,因此要适当多吃富含蛋白质及补血食物,以补充机体的需要。这些食物主要有瘦肉,禽蛋,动物肝,肾,菠菜,西红柿,海带,紫菜,木耳,大枣和豆类及其制品。 另外,应多吃高维生素C食物,维生素C有减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作用,患者多吃这些食物有助于康复。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柚子,橙子,柑橘,苹果,柠檬,草莓,

过敏性紫癜分型及表现

过敏性紫癜分型及表现 *导读:过敏性紫癜是由于微血管变态所引起的全身性出血性疾病,可累及皮肤、关节、胃肠道和肾脏出现相应的症状。本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多数过敏性紫癜患者发病前1-2周有全身不适、低热、乏力及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随之出现典型临床表现。依其症状、体征不同,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①单纯型:是最常见类型。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癜。紫癜大小不一,可融合成片,形成瘀斑。紫癜主要局限于四肢,尤其是下肢及臀部,躯干极少发生,可同时伴有皮肤水肿、荨麻疹,经7-14日逐渐消退。 ②腹型:除皮肤紫癜外,因消化道粘膜及腹膜脏层毛细血管受累,而产生一系列消化道症状及体征(约2/3患者发生),如:恶心、呕吐、呕血、腹泻及粘液便、便血等。其中腹痛最为常见,常为阵发性绞痛,多位于脐周、下腹或全腹,发作可因腹肌紧张及明显压痛、肠鸣音亢进而误诊为外科急腹症。在幼儿可因肠壁水肿、蠕动增强等而致肠套叠。 腹部症状、体征多与皮肤紫癜同时出现,偶可发生于紫癜之前。 ③关节型:除皮肤紫癜外,因关节部位血管受累出现关节肿胀、疼痛、压痛及功能障碍等表现(约1/2患者有关节症状),多发生于膝、踝、腕、肘等大关节,关节肿胀一般较轻,呈游走性,

反复发作,经数日而愈,不遗留关节畸形。 ④肾型:病情最为严重,发生率高达患者12%-40%。除皮肤紫癜外,因肾小球毛细血管炎性反应而出现血尿、蛋白尿及管型尿。肾脏症状可出现于疾病的任何时期,但以紫癜发生后一周多见。一般认为尿变化出现愈早,肾炎的经过愈重,少数病例因反复发作而演变为慢性肾炎(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肾病综合征(尿蛋白3。5g/d、低血浆白蛋白血症30g/L、水肿、血脂升高),甚至肾功能衰竭,过敏性紫癜所引起的这些肾脏损害称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⑤混合型:除皮肤紫癜外,其他三型中有两型或两型以上合并存在。 ⑥其它:除以上常见类型外,少数本病患者还可因病变累及眼部、脑及脑膜血管,而出现视神经萎缩、虹膜炎、视网膜出血及水肿、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症状、体征。

常见症状与体征—紫癜

一、概念紫癜是指皮肤或黏膜下出血而言,出血直径为3~5mm者为紫癜,直径不超过2mm者称出血点或瘀点,直径5mm以上者为瘀斑。这是出血性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特别是由于血管或血小板因素引起的出血。二、引起紫癜的常见原因(一)血管缺陷1.遗传性:见于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爱-唐(Ehlers-Danlos)综合征等。 2.获得性:见于过敏性紫癜、感染性紫癜、老年性紫癜、机械性紫癜、生物(如蛇毒和蜂毒)和化学(如青霉素和磺胺药)等因素引起的紫癜、单纯性紫癜等。(二)血小板量或质的异常 1.量的异常: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各种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 2.质的异常:见于①遗传性,如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②获得性,如药物诱发的血小板功能异常、异常球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骨髓增殖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其他疾病(如尿毒症、肝病)所致血小板功能异常等。(三)凝血异常 1.遗传性:见于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及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2.获得性:见于肝病和维生素K缺乏症及大量输陈旧库存血等。(四)纤溶异常见于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症和各种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症等。(五)抗凝物质增多见于抗凝药物(肝素、双香豆素等)应用过量、某些凝血因子抗体、结缔组织疾病等。(六)综合因素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严重肝病出血等。三、紫癜的临床特点 1.引起紫癜的原发病的表现。 2.紫癜本身的表现和身体其他部位出血的表现紫癜一般可见于全身各处皮肤和黏膜,一般均不高出皮面,只有过敏性紫癜病人的紫癜才分布于四肢和臀部,而且可高出皮面。紫癜开始为红色,压不退色,逐渐变暗变黄,1~2周即可消失,同时常伴有其他出血倾向,如鼻出血、牙龈出血、尿血和便血等。临床需与小红痣和充血皮疹鉴别,小红痣为红色和压不退色,易与紫癜混淆,但小红痣常高出皮面,表面光亮,常终生不消失,充血性皮疹亦为红色,但压后退色。

过敏性紫癜的治疗原则

过敏性紫癜的治疗原则 核心提示:过敏性紫癜一般发病于3~10岁儿童,开始出现皮肤及粘膜紫癜,多见于下肢,臀部及上肢次之,对称性分布,分批出现,压之不褪色,鲜红或脂红色,可伴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并有发热头痛,不适及食欲不振。 过敏性紫癜又称出血性毛细血管中毒症,亨-舒综合症 (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中医属“葡萄疫”、“肌衄”、“斑毒”范畴。是一种较常见的微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病因有感染、食物过敏、药物过敏、花粉、昆虫咬伤等所致的过敏等,但过敏原因往往难以确定。儿童及青少年较多见。起病前1~3周往往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病程多在1个月左右,偶有延长,但复发率高,约30%的患者有复发倾向。 一般发病于3~10岁儿童,开始出现皮肤及粘膜紫癜,多见于下肢,臀部及上肢次之,对称性分布,分批出现,压之不褪色,鲜红或脂红色,可伴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并有发热头痛,不适及食欲不振。偶尔以腹绞痛或关节痛为主要表现,腹痛可为钝痛、隐痛或阵发性绞痛,部位不定,腹肌软,可伴呕吐及血便;关节痛可伴红肿及活动障碍,主要累及膝、踝、腕及肘关节,可单发或多发,可游走。约有50%病例发生肾损害,可表现为肾综或肾炎样改变,偶可发展为急、慢性功能衰竭。 【治疗原则】 1、设法除去致敏因素。

2、单纯者可用复方路丁、钙剂、维生素C、抗组治胺制剂。 3、发热及关节炎可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但不能阻止肾脏侵犯,对顽固的慢性肾炎者可加免抑制剂。 中医疗法: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辩证论治。 【具体治疗方法】 (一)消除致病因素 防治感染,清除局部病灶(如扁桃体炎等),驱除肠道寄生虫,避免可能致敏的食物及药物等。 (二)一般治疗 1.抗组胺药盐酸异丙嗪、氯苯那敏(扑尔敏)、阿司咪唑(息斯敏)、去氯羟嗪(克敏嗪)、西米地丁及静脉注射钙剂等。 2.改善血管通透性药物维生素C、曲克芦丁、卡巴克络等。维生素C以大剂量(5~10g/d)静脉注射疗效较好,持续用药5~7日。 (三)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有抑制抗原抗体反应、减轻炎症渗出、改善血管通透性等作用。一般用泼尼松30mg/d,顿服或分次口服。重症者可用氢化可的松100~200mg/d,或地塞米松5~15mg/d,静脉滴注,症状减轻后改口服。糖皮质激素疗程一般不超过30天,肾型者可酌情延长。 (四)对症治疗 腹痛较重者可予阿托品或山莨菪碱(654-2)口服或皮下注射;关节痛可酌情用止痛药;呕吐严重者可用止吐药;伴发呕血、血便者,可用奥美拉唑等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