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

⑴太阳(恒星)所在的星系叫银河系,银河系以外的星系叫河外星系。

⑵太阳大气中有73种元素,以氢、氦最多,氢占太阳总质量71%,氦占26.5%。

⑶太阳大气圈从内向外分为三层: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光球层常称为太阳表面,其平均温度约为5500℃,中心温度可高达1.55 ×107 ℃。色球和日冕只有在全日蚀时用特殊仪器才能观测到。黑子是光球层温度较低的巨大旋涡状气流。耀斑是色球层中温度较高的亮点。⑷太阳系八大行星,按它们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到远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体积最大的是木星,卫星数最多的是土星。⑸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⑹类木行星: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⑺彗星由彗核、彗发和彗尾三部分组成。

二⑴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①密度②磁性③重力④地压⑤地热⑥放射性⑦电性⑧弹性主要的物理性质:重力:重力系指在地表某处所受地心引力和该处的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的合力;

地表某点的重力强度相当于该点的重力加速度,赤道最小,两极最大。

在地球内部,重力因深度不同。由于地球内部的惯性离心力变得更加微弱,故地球内部的重力可简单地看成引力。地球大体上是一个由均质同心球层组成的球体在这样的球体内部,影响重力大小的不是地球的总质量,而只是所在深度以下的质量。如质点位于地下2885km深处的核-幔界面上时,对质点具有引力的只是地核,而地壳和地幔对质点的引力因其呈圈层状而正好相互抵消。根据上述原理,利用地球内部的密度分布规律,便可求出地球内部不同深部的重力值。从地表到地下2885km的核-幔界面,重力值大体上随深度而增加,但变化不大,在2885km处达到极大值。这是因为地壳、地幔的密度低,而地核的密度高,以致质量减小对重力的影响比距离减小的影响要小一些。从2885km到地心处,由于质量逐渐减为0,重力从极大值迅速减为。

磁场(地球周围存在着磁场称为地磁场):地磁场由基本磁场,变化磁场和磁异常三部分组成。磁异常:实测地磁要素值大于正常值为正异常;小于正常值为负异常。地磁三要素:磁偏角、磁倾角、磁场强度。密度地球的密度随深度增加而呈不均匀的阶梯状加大。

⑵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划分依据:地震波

地壳:地壳是固体地球最外一圈。地壳由固体岩石组成,厚度变化大,大陆地壳较厚,平均33Km,最厚的地方是我国的青藏高原,达73km。而海洋较薄,约6-8km,平均约6km。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6Km。地壳的下界为莫霍面。分为:大陆地壳;大洋地壳

地幔:地幔位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厚度约 2850km,占地球总体积的82.3%,总质量占地球总质量的 67.8%,是地球的主体部分,密度大致3.0-5.0g/cm3。分两部分:上地幔;下地幔。

地核:地核位于古登堡面之下,其厚度为3473Km(半径)。其体积占地球总体积的 16.3%,总质量占地球总质量的 31.3%,密度大致 9.98-12.5g/cm3。

地核分为:外核(2900-4170km),地震波经过古登堡面后,纵波速度骤减,横波消失,为液态;过渡层(4170-5155km),为液态与固态的过渡状态;内核(5155-地心),横波出现,为固态。

⑶莫霍面-是划分地壳和地幔的界面。深度不一,大陆最深可达60km,大洋最

浅不足5km,是第一个主要的地震波不连续面。

古登堡面-是划分地幔与地核的界面。深 2898km,是第二个主要的地震波不连续面。

⑶地球外部圈层的划分

大气圈大气圈自地表向外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对流层主要特征:

1)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2)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4)对流层受人类活动影响最显著

水圈由海洋、湖泊、河流等地表水,岩石和土壤中的地下水,以及冰川等组成的一个基本连续的圈层。

生物圈是地球上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生存和活动的范围所构成的一个连续圈层。生物分布很广,在大气圈10km高空,地壳3km深处,以及深海底部都有生物存在。软流圈与岩石圈

四⑴地质年代:是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由于主要是运用同位素技术测定的,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

⑵相对地质年代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分别是根据什么方法得到的?

答: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高根据下列三大定律:①地层层序律:地层形成时的原始产状一般是水平的或近水平的,并且总是先形成的老地层在下面,后形成的新地层覆盖在上面,这种正常的地层叠置关系就是地层层序律。

②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具有不同的古生物化石组合,相同时代的地

层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古生物化石组合;古生物化石组合的形态、结构越简单,则地层的时代越老,反之越新。

③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较新的地质体总是切割或穿插较老的地质体,或者说

切割者新,被切者老。利用地质体之间的相互穿插、截切关系确定地质的相对地质年代。同位素地质年代的确定: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规律来测定。

⑶地质年代中有哪些宙、代和纪?宙和代的同位素年龄范围是多少?各宙和

代有哪些主要的生物特征?

答:

年龄范围生物特征

冥古

距今46亿

-40亿年

目前所知不

太古

距今40亿

-25亿年

有大量岩石

记录,极原

始的菌藻类

元古

距今25亿

-5.42亿年

岩石记录十

分普遍,生

物主要为各

种原始的菌

藻类及少量

海绵动物、

水母及蠕虫

等。

显生宙5.42亿至现

大量较高等生

物大量出现,晚

期出现人类。

代古生代

(距

5.7-2.

5亿年)

藻类、孢子

植物等

二叠纪、石炭纪、

泥盆纪、志留纪、

奥陶纪、寒武纪

中生代

侏罗纪、三叠纪、

白垩纪

裸子植物新生代(距

今6500万

年以来)

第四纪、新近

纪、古近纪被子植物

新元古代

震旦纪、南华

纪、清白口纪

菌藻类中元古

蓟县纪、长城纪

古元古代

⑷地质年代,年代地层单位与岩石地层单位之间是怎样对应的?

⑸地质作用有哪些次级类型?

答:地质作用可根据能量来源和发生部位分为表层地质作用和内部地质作用。表层: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风化作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内部地质作用:(岩浆作用:喷出作用和入侵作用;)(变质作用:接触变质、区域变质、动力变质、混合岩化、水平运动)(构造运动:地震、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石圈板块运动)

地质作用:是由自然原因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地表形态等不断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五⑴分化作用:指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或岩石圈的矿物、岩石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的过程。根据风化作用的方式和特点,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①物理分化作用:指主要由气温、大气、水等因素的作用引起的矿物、岩石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的过程。

②化学分化作用:指岩石在原地以化学变化(反应)的方式使岩石“腐烂”、破碎的过程。

③生物分化作用:由生物的生命活动引起岩石的破坏过程。

⑵影响分化作用的因素: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主要有气候、植被、地形和岩石特征等方面。

气候因素包括温度、降雨量和湿度,它们是控制风化作用的重要因素。

植被对分化作用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直接影响生物的分化作用,植被茂盛则生物分化作用强烈,而植被稀少的地方生物分化作用就弱;另一方面又间接地影响物理分化作用和化学分化作用过程。

⑶剥蚀作用:指各种运动的介质在其运动过程中,使地表岩石产生破坏并将其产物剥离原地的作用。

分类:剥蚀作用按方式有机械、化学和生物剥蚀作用三种。

由于其产生的营力特点不同,剥蚀作用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湖泊、冰川、风等的剥蚀作用。

地面流水包括片流、洪流、河流。河流的侵蚀作用分为机械和化学。

①地下水的潜蚀作用:地下水在运动过程中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

岩溶作用发生的基本条件:可溶性岩石、岩石的透水性与流动性、地下水的溶蚀能力。

②冰川的刨蚀作用其方式有挖掘作用和磨蚀作用两种。

六⑴搬运作用:自然界中的风化、剥蚀产物被运动介质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主要包括机械搬运、化学搬运、生物搬运。机械搬运:各种营力搬运风化、剥蚀所形成的碎屑物质的过程。机械搬运可分为推移、跃移、悬移和载移。

化学搬运:母岩经化学风化、剥蚀作用分解的产物(溶解物质)呈胶体溶液或真溶液的形式。⑵不同营力的搬运作用特点:地面流水的搬运作用(问答题)以机械搬运作用为主,包括推移、跃移和悬移三种方式。在洪流中,往往推移、跃移和悬移三种方式同时存在;在片流中,主要是推移和悬移;在河流中,上游水急、颗粒较大,推移、跃移和悬移三者共存,且推移、跃移更重要;在中下游则是跃移和悬移更主要。冰川的搬运作用、风的搬运作用和海洋的搬运作用等。

⑵沉积作用: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沉积方式基本可分为3种类型,即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⑶地下水的沉积作用以化学沉积为主。⑷干旱气候区湖泊化学沉积作用干旱气候区湖水很少外泄。主要消耗在蒸发上。蒸发作用使湖水的盐度逐渐增加,变成咸水湖甚至盐湖。在湖水逐渐咸化的过程中,溶解度小者先沉淀,根据沉淀顺序大致将盐湖分为碳酸盐阶段、硫酸盐阶段、氯化物阶段、沙下湖阶段。

⑤成岩作用:由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过程。成岩作用的主要方式有三种:即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重结晶作用。

七岩浆: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并富含挥发分的熔融体。

⑴岩浆作用:岩浆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溢出地表,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岩浆的成分又不断发生变化,最后冷凝成为岩石。岩浆作用可分为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⑵火山喷发:分为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火山喷出物质有气态、液态和固态3种。⑶侵入作用:岩浆侵入地壳中但未喷出地表时称为侵入作用。

根据岩浆侵入深度的不同可分为:深成侵入作用(深度>3 km)浅成侵入作用(深度<3 km)

⑷变质作用:指在地下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有岩石基本上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物质成分、结构和构造变化而形成新岩石的地质作用。⑸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⑹变质作用的方式:重结晶作用、变质结晶作用、交代作用和变质分异作用。⑺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

地质年代单位地层单位宙宇

代界

纪系

世统

环境科学概论题库(优选.)

《环境科学概论》题库 一、名词解释 (1)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真菌、病毒等)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包括了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态破坏:外界的压力和冲力超过生态系统的阀值(自我调节能力的极一次污染物限值)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人口容量:是在不损害生物圈或者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的资源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基础上能供应的人口数量的多少。 (4)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5)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环境效应(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等),从而对人类和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6)大气污染:是指大气污染物达到了一定的浓度,并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以致对公众健康、动植物、大气特性以及环境美学因素等产生可以测量的影响。 (7)PM10:是指粒径小于十微米的大气悬浮物的总称。 (8)光化学烟雾;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NOX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醛类、酮类、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这类光化学反应的反应物(一次污染物)和生成物(二次污染物)形成的特殊混合物,即称为光化学烟雾。 (9)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河流、海洋、湖泊或地下水等水体后,使其水质和沉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并达到了影响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以及影响生态系统平衡的现象。 (10)生物化学需氧量(BOD):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水样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生物氧化,在一定时间内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可以间接的反应出有机物的含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升数表示(mg/L) (11)化学需氧量(COD):指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以每升水消耗的氧的毫克数表示(mg/L),常用的氧化剂有高锰酸钾(KMnO4)和重铬酸钾(K2Cr2O7). (12)生物富集/生物浓缩/生物放大:生物有机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种元素或稳定不易分解的化合物,在体内积累,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

地球科学概论期末考题

2002 (A) 1. 试述河流的下蚀作用( 10 分)。 要点: ( 1)概念:河水及其所挟带的泥沙对河床底部的破坏,使河谷加深、加长的过程。 ( 2)产物:“V形”谷、激流、瀑布、向源侵蚀作用、河流袭夺及侵蚀基准面等,4 个以上。 2. 简述地层接触关系及其反映的地质意义( 10 分)。 要点: ( 1)整合 -- 地壳稳定 ( 2)平行不整合—地壳垂直升降运动 ( 3)角度不整合 ---地壳水平运动 要说明其形成的简单过程。 3. 试述干旱气候区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 8 分)。 特点:干旱,蒸发量大于补给量 分四个阶段: (1)碳酸盐阶段 (2)硫酸盐阶段 ( 3)氯化物阶段 (4)砂下湖阶段 要简要说明其过程,图示也可以。 2002 年(B)

1. 试述河流的侧蚀作用( 10 分)。 要点: (1)概念:河水及其所挟带的泥沙对河床两侧及谷坡进行破坏,使河床弯 曲、谷坡后退,河谷加宽的过程。 ( 2)产物:曲流河、牛轭湖、截弯取直等。简要说明其过程。 2. 简述地层接触关系及其反映的地质意义( 10 分)。要点:( 1)整合 --地 壳稳定 ( 2)平行不整合—地壳垂直升降运动 ( 3)角度不整合 ---地壳水平运动要说明其形成的简单过程。 3. 试述浅海的化学沉积作用( 8 分)。要点:中低纬度为主主要类型有:碳 酸盐、硅质、铝、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胶磷石和海 绿石等。 简要说明 2-3 种即可。 2003(A卷) 1、试述“V形”谷、“U形”谷和风蚀谷的成因,并对比三者的基本特点 ( 12 分)。 要点: “V型”谷,侵蚀成因; “U型”谷,冰川剥蚀成因。 风蚀谷:风的剥蚀作用形成。 可从谷的平面延伸、剖面形态、谷底特点及变化、主、支流交汇特点、谷底沉积特点等进行对比。

地球科学概论-含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含答案

一、归类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按照主要成因,将下列物质归入其形成的地质作用类型中。 土壤、断裂、片麻岩、铝土矿、花岗斑岩、背斜、熔岩被、高岭石、张节理、地震、安山岩、 花岗岩、坡积物、流纹岩、糜棱岩、矽卡岩 1.风化作用:土壤、坡积物、铝土矿、高岭石。 2.构造运动: 张节理、背斜、地震、断裂。 3.岩浆作用: 安山岩、花岗岩岩、流纹岩、熔岩 被。 4.变质作用: 花岗斑岩、矽卡岩、片麻岩、糜棱 岩。 二、判断是非(每小题1分,共15分):(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科里奥利力在赤道处最大,在两极处最小。(×) 2.第四纪冰期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类不注意保护地球环境。(×) 3.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依次是氧、硅、铝等。(√) 4.在同一纬度和相同高度上测得的重力值通常海面的比陆地的大。(√)

5.陆壳与洋壳的边界在大陆架边缘处。(×)6.在花果山见到的侵入岩的SiO 含量为61%(质 2 量百分比),它属于中性岩浆岩类。(√)7.通常情况下,泥质岩石在区域变质作用下,随着变质程度的增加可以形成板岩、千枚岩、片岩和片麻岩。(√) 8.太阳对潮汐的影响比月球的影响大。(×)9.地磁轴与地球极轴之间的夹角为磁偏角。(×)10.在褶皱中,背斜两翼的年龄比核部新。(√)11.只有进入河谷中的水体才产生流水的地质作用。(×) 12.岩浆岩岩、变质岩和沉积岩通过变质作用都可以形成石灰岩。(×) 13.通常情况下,酸性岩浆的粘度比基性岩浆的粘度小。(×) 14.磁异常是由于太阳将大量的带电粒子抛向地球,所引起的局部磁场的变化。(×) 15.野外调查是地球科学工作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环节,它能获取所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 (√) 三、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地球的形状为( D ) A、球形; 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 C、苹果

(完整word)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环境科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概念: 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的是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或者为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环境法中的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其目的在于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 环境问题:指自然过程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其原因是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环境的复杂多变性。 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的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第二章大气环境 概念: 干结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主要成分是氮气(78.09%)和氧气(20.94%)。其次是氩气(0.934%体积)和二氧化碳(0.033%体积)。空气中水的体积百分含量在0.1-0.5%之间,其余的大气成分为稀有气体。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包括: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入污染物的污染源。)人为源(指人类的生产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 大气污染物: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毒影响的物质。气溶胶体:是空气中的固体和液体颗粒物质与空气一起结合成的悬浮体,它的粒径在1微米以下,可以悬浮在大气中。 总悬浮颗粒物(TSP):D(粒径)在100μm以下,其中多数在10μm以下,是分散在大气中的各种粒子的总称。 可吸入粒子(IP):大于10μm的颗粒物能被鼻腔的鼻毛吸留住,而小于10μm的飘尘却能长驱直入侵蚀肺泡,叫“可吸入因子”。在可吸入微粒中80%可沉积于肺泡,且沉积时间可达数年之久,导致肺心病等一系列病变。 一次污染物:又称原发性污染物,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后其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次污染物:又称继发性污染物,指进入大气的一次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或一次污染物与正常大气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线的参与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新的污染物。 光化学烟雾:是在一定条件下(如强日光、低风速和低温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发生化学转化形成的高氧化性的混合气团,是一种带刺激性的淡蓝色烟雾。

环境科学概论

第一章 绪论 1.环境的基本概念 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环境的分类 聚落环境(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 区域环境(森林环境、草原环境、海洋环境、湖泊环境 城市环境、农村环境、开发区环境) 地球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 宇宙环境 3.八大公害事件的致污因子 烟尘,SO2,光化学烟雾,甲基汞,镉,煤尘重金属粉尘 4.当今全球性的三大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酸雨沉降,臭氧层空洞 5.环境问题引发的第一第二次高潮 第一次:八大公害事件 第二次:全球性\广域性环境问题,大面积的生态破坏,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化学品的污 染及越境转移 6.标志环境科学产生的书籍 《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1.种群数量变动规律 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 产生条件:理想状态——食物充足,空间不限,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 增长特点: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计算公式:t 年后种群的数量为(N0为起始数量, t 为时间,Nt 表示t 年 后该种群的数量,λ为年均增长率。) 此方程画出的曲线开始时呈指数增长趋势,后来增长趋势 逐渐缓慢,最后(在接近环境容纳量K 时)达到比较稳定的 停滞水平,呈现“S ”形,所以又叫做种群增长的“S ”型 曲线。 种群数量由0→K/2值时,种群增长率增大 种群数量在 K/2值时,种群增长率最大 种群数量K/2 →K 值时,种群增长率不断降低 种群数量达到K 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但种群数量达到最 大,且种内斗争最剧烈。 2.群落 概念:同一时间内,一定区域中不同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形成的一个集合体 N t =N 0 λ t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及答案(共8套)

第一套《地质学基础》试题 姓名 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4′×8共计32分) 1.新构造运动 2.风化壳 3.莫霍面 4.标准化石 5.岩石圈 6. 矿物 7. 向斜 8. 转换断层 二、填空(1′×20共计20分)。 1、古登堡面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分界面。 2、火山喷发类型有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类。 3、火成岩可以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脉岩等类别,请按此顺序分别列举一 类岩石名称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 4、中生代从早到晚有,它们的代号分别为。 5、变质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类。 6、火山碎屑岩按照碎屑粒径大小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类。 7、岩石变形发展的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20×1共计20分) 1、人和真象,真马等出现于哪一个纪___________。 A、J B、K C、T D、Q 2、印支运动发生于______纪。 A、石炭纪 B、二叠纪 C、三叠纪 D、白垩纪 3、矽卡岩型矿床是下列哪一种变质作用形成的_____。 A、接触交代型变质作用 B、区域变质作用 C、埋藏变质作用 D、动力变质作用 4、加里东运动发生于________。 A、中生代 B、晚古生代 C、早古生代 D、新生代 5、下列哪一种褶皱构造一定发生了地层倒转________。 A、倾伏褶皱 B、直立褶皱 C、倾斜褶皱 D、翻卷褶皱 6、在推覆构造中,由于强烈侵蚀作用,如果较年轻岩块出露于较老岩块之中,这种构 造称为________。 A、飞来峰 B、构造窗 C、逆掩断层 D、冲断层 7、片理构造是区域变质岩中的常见构造,下列哪一种片理构造变质作用最强______。 A、板状构造 B、千枚状构造 C、片状构造 D、片麻状构造 8、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经历时间最长的地质时期是__________。 A.元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9、如果在地层中找到了三叶虫,那么这个地层时代为________。 A、早奥陶世 B、第三纪 C、白垩纪 D、早寒武世 10、哪一种沉积建造反映了由海相到陆相的转换________。 A、复理石沉积 B、浊流沉积 C、磨拉石沉积 D、火山碎屑沉积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地球科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将古论今:根据保留在地层和岩石中的各种痕迹和现象,结合现在正在发生 的各种地质现象来分析和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存在和特征的方法。 2.克拉克值和丰度:地壳中50余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称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宇 宙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丰度。 3.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的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条痕:矿物在 无釉的白色瓷板上磨划时留下的粉状颜色。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以外的裂开面。 4.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主演要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 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5.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正常的条件下,下伏岩层老、上覆岩层新,利用地层 的上下关系来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 6.变质作用:原岩处在特定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其在固态 下改变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从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 7.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受力而发生变位、变形留下的形迹。 8.构造运动:主要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机械运动。 9.结晶分异作用:岩浆冷凝过程中,各种矿物按结晶温度不同而先后分离出来。 10.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而又 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但并未形成新矿物。 11.地球岩石圈物质的快速震动叫地震,地表以下始发震动的位置叫震源,地表 上任一点到震中的水平距离叫震中距,震源到地面任一点的距离叫震源距,地面及房屋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12.风化作用: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 的影响,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从而形成松

环境科学概论考研重点

第二章 1.大气的结构组成?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2.什么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来源有哪些?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程度,一致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大气污染来源: 天然污染物:1.火山喷发2.森林火灾3.自然尘4.森林植物释放5.海浪飞沫 人为污染物:1.燃料燃烧2.工业生产过程排放3.交通运输过程排放4.农业活动排放 3.什么是大气污染物,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有哪些? 大气污染物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主要的大气污染物: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TSP),飘尘,降尘,可吸入粒子(IP) )2.硫氧化合物 3.氮的氧化物 4.碳的氧化物5.碳氢化合物6.有机化合物7.卤素化合物8.其它放射性物质和臭氧。 4.什么是光化学烟雾? 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烃类的大气在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反应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被称为光化学烟雾。 5.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技术? 1.烟尘控制技术 2.二氧化硫净化技术 3.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 第三章 思考题: 1.什么叫水循环,其成因是什么?水循环包括哪几个阶段? 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能和地心引力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从水面、陆面和植物表面蒸发,化为水汽升到高空,然后被气流带到其他地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又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表形成径流。水的这种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循环过程,就叫做水循环。 水循环的成因:内因水的三态(气态、液态、固态)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水循环包括阶段:蒸发,输送,凝结,降落,渗流,径流。 2.请用文字和公式的形式表达水量平衡的概念? 通过水的循环包括蒸发,降水,渗流,及径流,地球上的水不断循环往复在全球范围内蒸发与降水总量是平衡的。 +△w= 收入-支出 3.天然水的化学组成主要包括哪几类?天然水中的主要离子有哪些?什么叫溶解氧? 天然水的化学组成:1.溶解气体天然水中的溶解气体主要有氧、氮、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等。 2.主要离子:Cl-、SO42-、HCO3-、CO32-、Ca2+、Mg2+、Na+、K+。 3.生物生成物质生源物质在水中以离子或胶体的形式存在,NH4+、NO3-、NO2- 、PO43-、HPO42-、H2PO4-。 4.胶体无机胶体物质主要是铁、铝和硅的化合物,有机胶体物质主要是植物或动物腐烂和分解而生成的腐殖物。5.微量元素 6.固体悬浮物质。 溶解氧:溶解在水中的氧称为溶解氧(DO) 4.试分析影响河水,湖水,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因素。 河水:1.受河流集水面积内被侵蚀的岩石性质影响,2.受河流的流动过程中补给水源成分影响。3.受流域面积地区的气候条件的影响。4.受生物活动影响。 5.什么叫水体污染?什么叫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其自净化机制是什么? 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被称作为水体污染。 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广义定义指受污染的水体经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狭义定义是指水体中的氧化物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使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净化机制:物理净化(物理过程)是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和混合等作用,而使污染物质在水体中浓度降低的过程。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绪论(老师说看小结) 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类型掌握: 人工环境按功能分: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2.环境的特性: 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变化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3.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的研究目的就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4.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 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5.环境承载力(上课说过): ①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 ②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二)自然环境(小结+大地女神Gaia假说) 1.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气体:N2 (78%)、O2 (21%)、Ar(氩,0.93%)、CO2 等 水汽:表面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 液体微粒,如烟尘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人类的意义:调解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 (2)水圈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岩石孔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液、固各态水组成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总水圈:豪恩 (3)岩石圈 水的重要性:生命组成成分(约70%),营养物质的载体 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0-2014年地球科学概论历年真题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2002年硕士生入学 普通地质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40分) 1、地壳与岩石圈(P44-45) 2、V形谷与U形谷(P89) 3、矿物与岩性(PP52、P56) 4、节理与断层(P135) 5、沉积作用与成岩作用(P97、P108) 二、填空题(在答案纸上按题号依次写出正确答案,不必抄题)10分 1、填写以下矿物的硬度值:石英(7)、石膏(2)、长石(6)、方解石(3) “滑石方,萤磷长,石英黄玉刚玉刚” 摩氏硬度计 硬度等级 1 2 3 4 5 6 7 8 9 10 代表矿物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2、晚古生代分为三个纪,其名称和代号分别是泥盆纪D 、石炭纪C 和二叠纪P 。 3、根据SiO2含量,岩浆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SiO2>65%的为酸性岩浆 ,52-65%的为中性岩浆 ,45-52%的为基性岩浆 ,45%<的为超基性岩浆。 4、板块边界可分为分离型板块、汇聚型板块和剪切板块三种基本类型。 5、地质年代由大到小的级别单位是宙、代、纪和世;与其相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是宇、界、系和统。 四、标注图中岩浆岩体的产状和地形名称 (P116图7.8) 五、简述题 1、分析论述表层(外动力)地质作用与内部(内动力)地质作用的关系。P71-73 2、你对人类未来的环境状况持何态度?有何观点?

3、简述板块构造的基本内容。(154-161,写出板块构造学的基本思路及各大标题和主干即可。) 4、试述能源矿产的主要类型、成因和用途。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2003年硕士生入学 普通地质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60分) 1、边滩与心滩(P98) 2、风化作用与风的剥蚀作用(P74、P89) 3、岩层与地层(P62、P131) 4、岩墙与岩床(P116-117) 5、倾向与倾角(P132) 倾向: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称为倾向。 倾角: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称倾角。 6、冲积扇与三角洲(P99) 冲积扇: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 三角洲:当河流进入河口时,水域骤然变宽,再加上海水或湖水对河流的阻挡作用,流速减小,机械搬运物便大量沉积下来形成三角洲。 二、填空题(按题号依次写出正确答案,不必抄题)15分 1、机械搬运方式有推移、跃移、悬移和载移等四类。(P92-94) 2、最基本的地层接触关系有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P129) 3、中生代分为三个纪其名称和代号为白垩纪K、侏罗纪J 、三叠纪T (P66)。 4、按地壳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形成演化特征,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大洋地壳两种类型。(P58)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题(1)

一、选择题 1、人类的环境可分为(A) A.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B.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 C.宇宙环境和地球环境D.聚落环境和自然环境 2、土地的沙漠化是(D)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A.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C.所有国家D.非洲国家 3、根据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以下那种不属于此三种(D ) A.陆地生态系统B.淡水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 4、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课题是( A) A.生态系统 B.生物圈 C.食物链 D.生态平衡 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通过(B)进行的。 A.消费者 B.食物链和食物网 C.生产者 D.分解者 6、“我国西部沙漠地区想恢复到历史上的草肥水美的环境状态不太可能”体现了环境的(A)性 A.不可逆性B.隐显性C.持续反应性D.灾害放大性 7、旱灾,地震等( B ) A.是自然灾害,不属于环境问题B.是环境问题 C.不能片面断定是否为环境问题D.有可能不是环境问题 8、BOD 表示( A ) A.生化需氧量B.化学需氧量C.总需氧量D.总有机碳 9、在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中,最为关键的元素是( D) A.氧 B.碳 C.氮 D.磷 23、因环境恶化,我国境内几乎所有的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平均来水量减少的问题,以下那条河流的连年断流已经给我国国民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B ) A.长江B.黄河C.黑龙江D.珠江 24、哪种不是环境学的范围(D ) A.地磁干扰B.土壤干旱C.阳光直射D.口渴 25、以下那种情况对于沙尘暴的产生有一定的作用:(A ) A.我国西北地区草原严重退化和沙漠化B.地面的污染导致了沙尘暴 D.酸雨直接形成了沙尘暴C.亚洲大陆每年春天的季风产生沙尘暴 26、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人口压力问题,哪个国家问题较为突出(A) A.印度B.南非C.蒙古D.俄罗斯 27、目前我国的能源状况主要以( D )为主 A.核能B.石油C.天然气D.煤炭 28、华北地区大面积的地面沉降是因为:(C) A.挖煤B.地震C.地下水超采D.黄河断流

2019年内蒙古继续教育专业课考试地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2019年 1.现代在发育基性火山岩和浅源地震的火山岩带最有可能的是()。(1.0分) A.大兴安岭火山岩带 B.阿尔卑斯-印尼火山岩带 C.环太平洋火山岩带 D.大洋中脊火山岩带 2.下列哪种作用在风的搬运中起主要作用()。(1.0分) A.溶运 B.悬移 C.跃移 D.滚动 3.古登堡面与莫霍面之间属于地球的那一部分()。(1.0分) A.上地壳 B.下地壳 C.地幔 D.地核 4.下列哪种地质作用最有可能形成与之相对应的岩石()。(1.0分) A.成岩作用与灰岩 B.火山作用与花岗岩 C.侵入作用与玄武岩 D.胶结作用与大理岩 5.确定岩石相对地质年代的方法中,不仅可以确定地层的先后顺序,还可以确定地层形成的大致时代(1.0分) A.地层层序律 B.化石层序律 C.同位素地质年龄 D.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 6.海底扩张意味着()。(1.0分) A.海盆在变薄 B.距大洋中脊越远岩石越年轻 C.地球的海洋在不断地扩大 D.新的地壳物质的形成 7.在水循环中,下列哪一种是目前最主要的淡水来源()。(1.0分) A.河流 B.地下水 C.湖泊 D.冰川 8.界,系,统,阶是()。(1.0分) A.岩石地层单位 B.时间单位 C.生物分类单位 D.年代地层单位 9.固体地球圈层划分的主要地球物理依据是()。(1.0分) A.重力值

B.地磁场强度 C.地温梯度 D.地震波传播速度 10.下列地貌单元由冰川剥蚀作用形成的是()。(1.0分) A.U型谷 B.V型谷 C.溶洞 D.波切台 11.牛轭湖形成于()。(1.0分) A.狭窄的山谷,那里沉积物易堵塞河谷从而形成湖泊 B.宽阔冲积平原区的曲河流 C.辫流河 D.很大的湖泊 12.如果岩石中含有(),则不能确定古水流方向。(1.0分) A.粒序层理 B.不对称的波痕 C.化石 D.湖相层理 13.黄土是()。(1.0分) A.风力搬运的悬浮物沉淀于陆地上形成的 B.风力搬运的悬浮物沉淀后,被流水再次搬运和沉积形成的 C.风力搬运的跃移物质沉淀形成的 D.沙漠中暂时性湖泊的细粒沉积 14.在大气圈内臭氧含量最多的次级圈层是()。(1.0分) A.对流层 B.中间层 C.平流层 D.暖层 15.纯属由变质作用形成的特有矿物组是()。(1.0分) A.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 B.红柱石、角闪石、高岭石、磁铁矿 C.绢云母、红柱石、硅灰石、石榴子石 D.辉石、蓝晶石、石墨、石榴子石 16.矽卡岩是哪种变质作用的产物()。(1.0分) A.接触热变质作用 B.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C.区域变质作用 D.动力变质作用 17.当断层两盘储存了弹性能应变能的岩石弯曲力超过岩石强度后突然发生回弹,释放所积累的形的形态,这种解释称为()。(1.0分) A.板块构造理论 B.地震空区理论 C.弹性回跳理论 D.地震学理论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地球科学是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机制的科学。 地球科学研究的任务:1、研究地球系统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2、研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研究地理环境、人为环境的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和方法。 2、地球科学的特点: (1)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 (2)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 (3)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 (4)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 (5)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6)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的多学科性 3、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 (1)应用各种高科技向纵深、交叉、系统型发展。 (2)多学科跨部门的综合研究、国际性研究计划 (3)由“资源型”转向“社会服务型”、“环境型” (4)从数值模拟向预测发展 4、世界地球日: 4月22 日。 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 5、太阳系的组成和特征-: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太阳系共吸引八大行星,2000多颗小行星,600多颗彗星。太阳系共有50颗卫星。 太阳系的特征:太阳系(携带地球)以22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动,旋转一周需2.8亿年。地球以30千米/秒的速度绕太阳公转。 6、太阳系中行星的总体特征: 体积密度卫星表面主要元素 类地行星:小、大、少、固,Fe,Mg,Si,K,Ca,Al,Ti,Ni 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H,He,CH4,氨冰,水冰 7、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岩石组成 类木行星:木/土/天/海,气体组成 第三章地球的物理性质及其应用 8、陆地表面地形的类型及特征: 山地:是海拔高度在 500m 以上的低山、1000m 以上的中山3500m以上的高山分布地区的总称。线状延伸的山体称山脉,成因上相联系的若干相邻山脉称山系。 丘陵:是指海拔小于 500m 、顶部浑圆、坡度较缓、坡脚不明显的低矮山丘群 平原:海拔低于 200m 、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如我国的华北平原。 高原:海拔高度在 500m 以上、面积大、顶部较为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 盆地:四周为山地或高原、中央低平的地区 9、海底地形的类型及特征: 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由海岸向深海方向,常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有时在大陆边缘出现岛弧与海沟地形。根据发育特征不同可以分为大西洋型和太平洋型。

环境科学概论

自然环境 物质自然现象 水 岩石、土壤 动植物、微生物气温阳光 引力地磁力 太阳的稳定性地壳稳定性 大气力量水循环水土演变等 地质构造情况地震、火山活动海啸 能量 第一章 绪论 一、基本概念 1.什么是环境? 1)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 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2)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 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有时也称为环境。 3)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4)自然环境亦可以看作由地球环境和外围空间环境两部分组成。 2.环境质量 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反映人类自身的具体要求对环境的评价概念。 3.环境容量和环境自净能力 1)环境本底值 在自然状况下,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分布值。 2)环境容量 在人类生存不致受害、自然环境结构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3)环境自净能力 在环境容量范围内,环境对进入其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具有一定的迁移、扩散、同化、异化能力,称之。 二、环境规律 1、环境功能特性 ● 整体性 ● 有限性 ● 不可逆性(能量循环、物质循环) ● 隐显性(汞污染引起的水俣病、DDT 农药) ● 持续反应性(遗传性、生态资源的破坏) ● 灾害放大性(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 2、环境要素 1)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 2)分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自然要素:水、大气、生物、阳光、岩石、土壤 3、环境要素属性 ①最差(小)限制律: 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 ②等值性: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库大全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 地温梯度:通常把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所生高的温度成为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 2. 历史比较法: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历史比较法: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3. 差异风化: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矿物组成的岩块由于风化速度不等,岩石表面凹凸不平;或由于不同岩性组成的岩层,抗风化能力弱的岩层形成相互平行的沟槽,如砂岩、页岩互层,页岩呈沟槽。 4. 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为33km,在大洋之下平均为7km。在该界面附近,纵波的速度以7.0km/s左右突然增加到8.1km/s左右;横波的速度也从 4.2km/s突增到 4.4km/s。 5. 矿物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 6. 石林:如果灰岩的层理水平,又发育有垂直的裂隙,在地面流水和地下水沿裂隙溶蚀作用下,使溶沟加深,石芽增长,形成巨型石林。 7. 洪积面: 8. 岩石的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岩石的结构: 9. 苦湖:湖泊沉积到了氯化物阶段,湖水进一步浓缩,残余湖水便能成为可供直接开采的,以氯化钠为主的天然卤水,因带苦味,所以称为苦湖。 10. 分选性:颗粒大小趋向均一的程度。分选性:磨圆度:磨圆度:碎屑颗粒在搬运过程中,棱角磨碎而接近圆形的程度。 11. 海蚀凹槽:在基岩海岸的海水面附近,由于海水拍岸浪的机械冲击和海水所携带沙石的磨蚀作用以及化学溶蚀作用,该部位的岩石不断遭受破碎,被掏空,形成向陆地方向锲入的凹槽。 12. 球形风化:如果岩石的矿物分布均匀,并发育有三组近于相互垂直的裂隙,把岩石切成形状大小不等的立方体岩块,在岩块的棱角处自由表面积大,易受温度、水溶液、气体等因素的作用而风坏破坏,经一段时间风化后,岩块棱角消失,在岩石表面形成大大小小的球体或椭球体。 13. 波切台:海蚀崖不断向陆地方向节节后退,在海岸带形成一个向上微凸并向海洋方向微倾斜的平台。 14. 三角洲:当河流进入河口时,水域骤然变宽,再加上海水或湖水对河流的阻挡作用,流速减小,机械搬运物大量沉积下来,所形成的沉积体形态,从平面上看像三角。 15. 岩浆作用:岩浆形成后,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溢出地表,在上升、运移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岩浆的成分不断地发生变化,最后冷凝成为岩石。 16. 背斜:在形态上是向上拱的弯曲,其两翼岩层一般相背倾斜,即以核部为中心分别向两侧倾斜。 17. 转换断层:相互错动仅发生在洋脊两侧中脊轴之间的段落上,在该段落以外的断裂带

环境科学概论含答案

一、填空题 1、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 卡逊在研究了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危 害之后,出版了《寂静的春天》。 2、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3、影响近地层空气质量的因子主要包括:污染源因子、气象因子和地形 因子。 4、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 群。 5、按监测目的分,环境监测分为: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的检测和研究 性检测。 6、典型物理污染包括:噪声污染、电磁辐射、光污染、放射性污染和 热污染。 7、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环境先恶化后改善的情况,称为环 境库兹涅兹曲线。 8、按照处理原理除尘装置主要分为机械除尘、湿式除尘、过滤除尘和电除 尘。 9、根据不同的原则,环境划分也不同。按环境主体,环境可分为_人类环境__和__ 生物环境__。 10、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数量逐级__ 递减_;二是能量流动是___不循环____的,__不可逆_____的。 11、根据大气的物理性质差异和垂直运动状况,可将大气圈分为五层,分别是__

对流层______、__平流层_____、__中间层____、___热成层_____和____逸散层___。 12、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水汽、__液体颗粒______和__悬浮固体杂质______组成 的混合物。其组分可分为___稳定组分_____和___不稳定组分____。 13、人工环境根据空间分布特点可分为___点状环境_、___面状环境__和___线状 环境___。 14、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包括_引起呼吸道疾病_、____致癌____、_传染 病暴发流行____和_损伤遗传物质_。 15、水中所含的杂质,按其在水中的存在状态可分为三类:_悬浮物____、__胶 体__、___溶解物_____。 16、水体中的污染物按其种类和性质一般可以分为四大类,即__无机无毒物_、_ 无机有毒物____、__有机无毒物__和___有机有毒物___。 17、土地退化包括_土地荒漠化_______、__土地盐碱化______、___土壤污染 _____三种形式。 18、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是追求__、质量和效率_____;生态—环境—资源目 标是强调为使系统达到良性循环,发展必须有限制,要与__自身承载力_____相协调;社会目标是实现__社会公平_,人口适度增长。 19、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__公平性原则_____、__可持续性原则___、__共同性 原则___和_需求性原则_____原则。

地球科学概论真题1999-2011打印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999—2012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地球科学概论 1999年《普通地质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2.5分,共30分) 地温梯度历史比较法差异风化莫霍面矿物解理石林洪积面岩石的结构苦湖分选性与磨圆度海蚀凹槽破火山口 二.简述地质年代中年代单位与地层单位层次的划分依据(10分) 三.试分析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差异及两种作用的顺益关系。(10分)四.简述岩石圈板块运动的主要边界类型。(8分) 五.谈谈现代构造运动的一些表现或证据。(12分) 六.试对比河谷、冰蚀谷与风蚀谷的主要形态、差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15分) 七.试述浅海地区的化学作用于生物沉积作用。(15分) 2000年《普通地质学》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5分,共30分) 历史比较法解理球形风化波切台三角洲岩浆作用背斜转换断层化石层序率层理克拉克值古登堡面 二、试论述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8分) 三、概述河流的侵蚀作用。(20分) 四、简述岩石圈板块于东的主要边界类型。(8分) 五、试述岩溶作用发育的基本条件及常见的岩溶地形。(10分) 六、简述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10分) 七、简述构造运动在地层中的表现。(14分) 2001年《普通地质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2.5分,共35分) 蚀流承压水夷平面莫霍面地震震级搬运作用岩石结构地质年代风化壳地温梯度将今论古磨圆度中心式火山盆喷发岩株 二、简述地层接触关系及其构造意义。(12分) 三、简述板块边界的主要类型。(10分) 四、试述变质作用的类型。(13分) 五、试述干旱气候区湖泊的沉积作用(。10分) 六、简述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10分) 七、对比“V”型谷、“U”型谷和风蚀谷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0分)

地大《地球科学概论》离线作业

地大《地球科学概论》离线作业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地壳中的岩石可分为哪三类?这三类岩石是如何形成的?三类岩石之间如何进行转化? 2、地震可以分为哪几种?简述各种地震的成因。 3、淡水一般有哪些来源?水与水资源有何区别? 4、请表示出矿物的摩氏硬度计。 5、火山喷发的灾害与资源有哪些? 1、答: ①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三大类; ②火成岩也称岩浆岩。来自地球内部的熔融物质,在不同地质条件下冷凝固结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在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风化物质、火山碎屑、有机物及少量宇宙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形成的层状岩石。 变质岩:原有岩石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③变质岩、岩浆岩等各类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环节,可以转化为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等各类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可以转化为变质岩。只有变质岩可以直接转化为岩浆。其他各类岩石,在靠近岩浆的过程中,首先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变质了。各类岩石都不能直接转化为岩浆岩。而要经过变质、重融再生为岩浆、岩浆冷却凝固等环节,才可以变为岩浆岩。 2、答: ①地震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等 ②构造地震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房摇地动;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爆发引起的地震; 塌陷地震是因地下岩洞塌陷、大型山崩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 诱发地震是由于人类活动如水库蓄水、矿山采矿、油田抽油注水等引发的

地震; 人工地震是指核爆炸、工程爆破、机械震动等人类活动引起的地面震动。 3、答: ①淡水的主要来源有,江河湖泊,地下水,自然降水等; ②水资源的区别,只所以说是资源,说明它能被人们所利用,像江河湖泊,地下水,降雨,都可以用到我们的生活、农业、工业等行业;但海水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也算是资源,像新加坡,本身没什么淡水资源,他们就是靠海水淡化来生产生活、工农业用水的。所以是不是水资源没有严格的界定,只要它能被人类利用,都算是水资源。 4、答: 1、滑石 2、石膏 3、方解石 4、萤石 5、磷灰石 6、正长石 7、石英 8、黄玉 9、刚玉10、金刚石 5、答: ①火山灾害有两大类: 火山喷发本身造成直接灾害;火山喷发而引起的间接灾害,实际上,在火山喷发时,这两类灾害常常是兼而有之。火山碎屑流、火山熔岩流、火山喷发物(包括火山碎屑和火山灰)、火山喷发引起的泥石流、滑坡、地震、海啸等都能造成火山灾害。 ②火山喷发的资源: 创造一些土地资源;火山能创造很多的自然景观,世界上很有名的一些风景区大部分是火山区,像美国的黄石公园,夏威夷,日本的富士山;矿产资源,由火山作用形成的矿产资源是挺多的,包括非金属资源和金属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