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生产工艺规程

黄芩生产工艺规程
黄芩生产工艺规程

黄芩片生产工艺规程

文件起草、审核、批准:

变更记载:

一、目的

建立黄芩片生产工艺规程,保证工艺步骤、控制严格按规定执行。

二、范围

适用于黄芩片生产过程和工艺控制。

三、职责

生产车间:负责按本规程组织生产,并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

生产管理部:负责按本规程实施生产管理。

质量管理部:负责按本规程实施质量管理、监督。

质量控制中心:负责对本规程物料、中间产品、成品按质量标准

进行检测。

工程科:负责对公用设施、设备进行维护、保养。

四、制定依据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版)

《中国药典》(2015年版)

五:正文

5.1产品概述

产品名称:黄芩片

产品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炮制加工品。

产品代码:C-021

剂型:普通中药饮片

批量:10KG/批

规格:统包装规格:1KG/袋*10袋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3—10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5.2炮制依据和生产处方

5.2.1炮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置沸水中煮10分钟,取出,闷透,切薄片,干燥;或蒸半小时,取出,切薄片,干燥(注意避免暴晒)。

5.2.2生产处方:黄芩 (物料代码:Y-016) 10kg

原药材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

5.3生产工艺流程图及过程控制点,控制项目及要求:

N

N

工艺过程控制点、控制项目及要求

5.4炮制工艺的操作要求和技术参数

5.4.1主要生产设备一览表

5.4.2详细的生产步骤和工艺参数说明

生产过程一般原则:生产区生产设备必须经过验证且在有效期内,每种物料、中间产品必须检验合格后并经批准放行后才能使用、生产、流入下道工序;计量器具、仪表已经过校准且在有效期内。批生产指令,批生产记录正确无误;物料暂存间、中转站、包装间温湿度符合生产要求。

批生产前准备:各个工序在生产前必须按岗位SOP和黄芩片工艺规程做生产前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生产区已清洁,有上一批清场合格证且在效期内;生产区不存在任何与本批生产无关的原辅料,生产人员、生产指令、岗位生产记录、操作规程、生产状态标示、设备状态标示、物料信息以及容器具、工器具清洁状态符合要求;QA复核合格后方可实施生产操作。

5.4.2.1净选:

5.4.2.1.1凭生产指令,填写领料单到原料库领取经检验合格的黄芩原药材,核对品名、数量、批号、产地、检验报告单等,确认所领取物料是经批准放行的。

5.4.2.1.2取将要净选的黄芩置于工作台上,拣去杂质、非药用部位,按照SX—4型筛选机标准操作规程(编号为WS-SBCG00100),选择3mm的筛网,进行筛选。挑拣后的药材放入洁净的不锈钢盛器中,称量并悬挂状态标志。

5.4.2.1.3 及时填写“黄芩片净选生产记录”交QA、工艺员或车间主任复核,要求字迹清晰、内容真实、数据完整、并由操作人及复核人签字。

5.4.2.1.4将拣选后经QA检查合格的药材填写“中间产品递交许可证”转交至蒸制工序。

5.4.2.1.5其他操作要求

5.4.2.1.5.1称量用的衡器在每次称量前均要进行校正,并有外部校准合格标志且在有效期内。

5.4.2.1.5.2生产中的废弃物应及时处理。

5.4.2.1.5.6生产完成后生产操作人员应及时清场,填写清场记录并纳入批生产记录,已清洁过的操作间、设备、容器具等应更换为清洁(清场)合格标志。

5.4.2.2蒸制

5.4.2.2.1设备操作按《HL800蒸煮锅使用标准操作规程》(编号为WS-SBCG01200)执行。

5.4.2.2.2合上总电源、温控仪通电显示,设定蒸制温度180℃、启动电加热开关。

5.4.2.2.3待到达设定温度时(温度控制范围180±10℃),打开进料口,将经过净选的黄芩投入蒸煮锅进行蒸制,蒸制时间约30min (时间范围30±3min),蒸制程度应蒸透变软不易折断,水分≤10%。

5.4.2.2.4出料:停止加热,打开锅盖,取出物料,放入洁净的不锈钢盛器中并悬挂物料信息标示。

5.4.2.2.5及时填写“黄芩片蒸制生产记录”交QA、工艺员或车间主任复核,要求字迹清晰、内容真实、数据完整、并由操作人及复核人签字。

5.4.2.2.6将蒸制后经QA检查合格的中间产品填写“中间产品递交许可证”转交至切制岗位。

5.4.2.2.7其他操作要求:

5.4.2.2.7.1蒸制过程中,每隔约10min由QA对蒸制温度和程度进行监控,并及时填写批生产监控记录。

5.4.2.2.7.2生产中的废弃物应及时处理。

5.4.2.2.7.3生产完成后生产操作人员应及时清场,填写清场记录并纳入批生产记录,已清洁过的操作间、设备、容器具等应更换为清洁(清场)合格标志。

5.4.2.3切制

5.4.2.3.1设备操作按《WQY240-2往复式切药机标准操作规程》(编号为WS-SBCG00400)执行,调中片厚距离为1.5mm左右,启动机器,将待切制的净药材从进料口均匀投入,将药材切成厚1-2mm 的切片。

5.4.2.3.2及时填写“黄芩片切制生产记录”交QA、工艺员或车间主任复核,要求字迹清晰、内容真实、数据完整、并由操作人及复核人签字。

5.4.2.3.6将切制后经QA检查合格的中间产品填写“中间产品递交许可证”转交至干燥岗位。

5.4.2.3.7其他操作要求:

5.4.2.3.7.1切制过程中,每隔约30min由QA对切制片型进行监控,并及时填写批生产监控记录。

5.4.2.3.7.2生产中的废弃物应及时处理。

5.4.2.3.7.3生产完成后生产操作人员应及时清场,填写清场记录并纳入批生产记录,已清洁过的操作间、设备、容器具等应更换为清洁(清场)合格标志。

5.4.2.4干燥

5.4.2.4.1设备操作按《CT-Ⅱ热风循环烘箱》(编号为WS-SBCG01000)执行。

5.4.2.4.2合上总电源、温控仪通电显示,设定干燥温度60℃、启动电加热开关。

5.4.2.4.3待到达设定温度时(温度控制范围60±10℃),打开烘箱,将经过切制的黄芩装入托盘中进行干燥,时间约3H(时间范围3H±10min),干燥后水分≤10%。

5.4.2.4.4出料:停止加热,打开烘箱,取出物料,放入洁净的不锈钢盛器晾凉中并悬挂物料信息标示。

5.4.2.4.5及时填写“黄芩片干燥生产记录”交QA、工艺员或车间主任复核,要求字迹清晰、内容真实、数据完整、并由操作人及复核人签字。

5.4.2.4.6将干燥后经QA检查合格的中间产品填写“中间产品递交许可证”转交至包装岗位。

5.4.2.4.7其他操作要求:

5.4.2.4.7.1干燥过程中,每隔约1H由QA对干燥温度进行监控,并及时填写批生产监控记录。

5.4.2.4.7.2生产结束后岗位人员填写“中间产品请验单”通知QC取样检验。

5.4.2.4.7.3称量用的衡器在每次称量前均要进行校正,并有外部校准合格标志且在有效期内。

5.4.2.4.7.4生产中的废弃物应及时处理。

5.4.2.4.7.5生产完成后生产操作人员应及时清场,填写清场记录并纳入批生产记录,已清洁过的操作间、设备、容器具等应更换为清洁(清场)合格标志。

5.4.2.5包装操作

批包装操作前准备:QA依据《生产过程监控管理规程》对包装人员、生产指令、岗位生产记录、操作规程、生产状态标示、设备状态标示、物料信息以及容器具、工器具清洁状态进行包装前检查确认,

确认无误后方可实施包装。

5.4.2.5.1内包装

5.4.2.5.1.1经检验合格后的中间产品才能进行包装。

5.4.2.5.1.2按“批包装指令”所示领取饮片内包装袋,同时领取待包装产品。

5.4.2.5.1.3称量、分装:按照“批包装指令”所示规格重量的黄芩片,进行称取规定量的待包装饮片1000g(装量范围1000±5g),装入内包装袋中,称量、分装的同时由工序负责人填写“成品请验单”通知QC取样,交化验室进行检验。

5.4.2.5.1.4封口:按照多功能自动薄膜封口机标准操作规程(编号为WS-SBCG01700),接通电源,打开电热器开关,调整好封口温度(透明塑料袋150℃;聚乙烯塑料袋200℃),当指示灯亮之后,将已分装好物料的内包装透明袋开口一端捏紧对齐,送入封口机的封口带上热封。封口后的内包装袋必须严密、不透气、无褶皱,端正整齐。

5.4.2.5.1.5装量差异检测:在分装、封口过程中,由QA根据包装量选取三个时间点(包装开始、中段、末段)抽取一定数量包装好的产品进行称量,所得数据与标示装量对比,实际装量不得超过标示装量的±5G。

5.4.2.5.1.6在经过分装、封口的黄芩片饮片内包装透明袋上规定的位置上贴上产品标签(合格证)。并装入洁净周转容器中,贴上物料信息标示,记录重量/数量。

5.4.2.5.1.7及时填写“黄芩片内包装生产记录”交QA、工艺员或车间主任复核,要求字迹清晰、内容真实、数据完整、并由操作人及复核人签字。

5.4.2.5.1.8将内包装后经QA检查合格的中间产品填写“中间产品递交许可证”转交至外包装工序。

5.4.2.5.1.9其他操作要求

5.4.2.5.1.9.1生产结束后岗位人员填写“成品请验单”通知QC 取样检验。

5.4.2.5.1.9.2称量用的衡器在每次称量前均要进行校正,并有外部校准合格标志且在有效期内。

5.4.2.5.1.9.3包装结束后,准确统计合格证等包装材料的领用数量与实用数量、剩余数量、残损数量是否相符。残损或印有批号的包装材料按有关管理规定销毁处理,并记录。

5.4.2.5.1.9.4生产中的废弃物应及时处理。

5.4.2.5.1.9.5生产完成后生产操作人员应及时清场,填写清场记录并纳入批生产记录,已清洁过的操作间、设备、容器具等应更换为清洁(清场)合格标志。

5.4.2.5.1.9.6待包装产品的贮存要求:密封至干燥处贮存

5.4.2.5.2外包装

5.4.2.5.2.1按“批包装指令”所示领取外包装袋。

5.4.2.5.2.2每个外包装袋装入“批包装指令”所示规格数量的黄芩片饮片,封口。

5.4.2.5.2.3其他操作要求

5.4.2.5.2.3.1生产中的废弃物应及时处理。

5.4.2.5.2.3.2生产完成后生产操作人员应及时清场,填写清场记录并纳入批生产记录,已清洁过的操作间、设备、容器具等应更换为清洁(清场)合格标志。

5.4.2.5.2.3.3中药饮片零头包装只限两个批号为一个合箱。合箱外应标明全部批号及各自的数量,并建立合箱记录。

5.4.2.6包装完成后将黄芩片寄库待验暂存。

生产结束后清场、清洁:每个工序生产完成后必须按《清场操作规程》及各卫生清洁操作规程及时清场、清洁、填写“清场纪录”及相关的记录。经QA检查确认合格后下发“清场合格证”。

5.4.2.7偏差及偏差管理:

5.4.2.7.1产品每个批次,每个关键工序生产结束后都必须计算物料平衡,是避免或及时发现与混淆的有效措施。

5.4.2.7.2生产过程中若出现偏差,应立即按照偏差处理程序进行展开调查,并采取处理措施,直至调查确认不影响产品最终质量的情况下关闭偏差,将中间产品递交至下个生产工序。

5.4.2.8经检验合格的成品,由质量保证部对批生产记录、批检验记录、现场监控记录及各种凭证进行审核,QA填写“成品审核放行单”,审核合格后,经质量受权人确认签字后放行,发放“成品检验合格报告书”至仓库。同时由验收人员通知车间填写“成品入库单”,并把待验状态换成合格状态,方可放行销售。

5.5中间产品控制方法及标准

5.5.1产品名称:黄芩片中间产品

5.5.2来源:本品为黄芩的炮制加工品。

5.5.3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5.5.4质量标准

【性状】本品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薄片。外表皮黄棕色或棕褐色。切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具放射状纹理。

【检查】水分不得过10.0%(通则0832第二法)。

【检验方法】按《黄芩片中间产品检验操作规程》

5.6物料平衡、收率的计算方法及限度

5.6.1净选工序

5.6.2 干燥工序

5.6.3 内包装工序

5.6.4 外包装工序

5.7所需包装材料的完整清单

5.7.1内包装袋

包装材料名称:内包装袋(聚乙烯吹塑膜)

物料代码:B-001

质量标准:《内包装袋检验质量标准》(TS-BCZB00200)5.7.2标签(合格证)

包装材料名称:标签(合格证)

物料代码:B-004

质量标准:《标签质量标准》(TS-BCZB00300)

5.8印刷包装材料的实样(标明产品批号打印位置)附:

5.9工艺卫生

5.9.1物流程序:原辅料——中间产品——成品

5.9.2人员净化程序:人——门厅——换鞋——更衣——洗手——入生产区

5.9.3生产开始前及生产结束后,人员、物料、设备、环境应符合相关清洁卫生管理规程要求,清场按《清场管理规程》及清洁SOP 进行。

5.9.4产尘区的生产操作,必须加戴口罩。生产人员至少每年体检一次,患有传染性疾病者不得从事直接接触药品生产。

5.9.5工作服应至少每周换洗一次,穿戴工作服应符合规定,并不得穿离开区域。

5.10技术安全、劳动保护、环境保护

5.10.1技术安全:

5.10.1.1严格遵守工艺规程、岗位操作规程、设备操作规程,禁止各种违章操作。

5.10.1.2经常巡检、维修、保养各机器设备及电器设备。

5.10.1.3严格遵守交接班制度,下班时检查生产场所,确认关好水、电、气等。

5.10.2劳动保护:

生产过程中,给生产人员配备好工作服、工作鞋、口罩、工作帽等劳保用品。

5.10.3环境保护:

5.10.3.1废渣的处理:拣选、炮制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药屑、杂质等废渣,集中收集处理。

5.10.3.2废气的处理:中药饮片生产无有毒有害气体排放。

5.10.3.3粉尘的消除:对生产中易产粉尘的工序安装除尘设施。

5.11生产周期:1-2天

麝香止痛浸膏生产工艺规程

荆州市津奉药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标准文件 编号:BZ-GY-1015-00 麝香止痛浸膏生产工艺规程 2014年11月制定 荆州市津奉药业发展有限公司

1 目的: 建立麝香止痛浸膏生产工艺规程,作为麝香止痛浸膏生产的基准性技术文件使该品种的生产标准化、规范化。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麝香止痛浸膏生产制造过程。 3 职责: 本品生产有关部门和人员对实施本工艺规程负责,QA人员、生产管理负责人负责监督检查,质量管理负责人负责抽查执行情况。 4 内容: 4.1产品概述 4.1.1产品名称

4.1.1.1麝香止痛浸膏 4.1.2产品代码: 4.1.2.1麝香止痛浸膏:JG015 4.1.3产品用途:供麝香止痛贴膏生产使用。 4.1.4性状 4.1.4.1本品为棕黑色浸膏;气芳香。 4.1.5包装规格 4.1. 5.1 50kg/件。 4.1.6贮存条件:密闭,遮光,置冷处保存。 4.1.7贮存期限:暂定3个月。 4.2所用原辅料清单及用量折算计算方法 4.2.1所用原辅料清单 4.2.2 物料用量折算计算方法 4.2.2.1根据《中国药典》的有关规定,中药制剂的生产均应以中药饮片投料,标准处方中

的投料量均为中药饮片的投料量;川乌等十二味为粉碎成粗粉的量。 4.2.2.2 若购进的为原药材,则需加工成中药饮片,投料量以中药饮片计算。 4.2.3处方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WS 3 -B-0469-90)。 4.3工艺流程图 4.3.1. 提取工艺流程图 物料 工序 检验 图1—麝香止痛浸膏生产工艺流程图 4.4 详细的生产步骤和工艺参数说明 4.4.1 中药材炮制过程 4.4.1.1 中药材领取:根据批提取指令单,按《领料岗位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操作,领取中药材,认真核对品名、物料编码及包装质量。 4.4.1.2 炮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一部药材炮制通则及药材项下规定。

黄芩中黄酮类成分提取

黄芩中黄酮类成分的提取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王丽723000) 摘要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1]研究表明,黄芩活性成分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其中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在医药和其他领域有着广泛用途,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抗过敏、调节免疫、调节心血管、解热、降压、降血糖等药理活性[2]。其传统提取方法有煎煮法、浸渍法、回流提取法等,新提取法有酶提取法等。本文分别对黄芩中的黄酮类成分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提取进行讲述,以期为黄芩黄酮类成分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黄芩黄酮提取 1、黄芩苷的提取: 1.1 传统提取方法 黄芩苷的传统提取方法有煎煮法、浸渍法、回流提取法等。 1.1.1 煎煮法 采用煎煮法提取黄芩苷时,影响因素主要有浸泡温度、煎煮次数、加水量及煎煮时间等。李晓芳等[3]对黄芩苷用水提取工艺中的降解过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以水为溶剂提取黄芩药材中的黄芩苷时,宜在60℃以上条件下浸泡处理,或者将黄芩药材首先煮沸,可减少黄芩苷的降解,提高黄芩苷的提取率;而李建华等[4]进一步研究却发现在60℃时进行黄芩投料提取,黄芩苷的损失仍然比较大,提出宜在80℃以上条件下浸泡处理,或者将黄芩药材预先通过炮制灭活内源酶,来减少黄芩苷的降解。对煎煮次数、加水量及煎煮时间影响黄芩苷的提取进行研究,孙益林等[5]认为用10倍量的水煎煮2次,每次1.5h为最佳工艺;王青[6]则认为黄芩水提取的最佳工艺为水煎煮3次,第1次加l0倍量的沸水提取1.5h,第2次加8倍量的水提取1h,第3次加6倍量的水提取30min,黄芩苷的收率可达91.06%;朱思明等[7]发现用料液比为1:15,提取3次,每次1.5h为黄芩苷的较佳提取工艺。根据黄芩苷的理化性质,可采用碱性离子水煎煮法提取黄芩苷。

生产工艺流程控制的规程

生产工艺流程控制的规程(草稿) 一、目的 为加强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控制,全面提升产品的制作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各相关部门和人员按照优化5M1E(注1)的原则进行生产活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特制订本规程。 ——注1:5M1E分别是英文-人员、机器、材料、方法、测量和环境的单词首位字母。 二、使用范围 本集团下属各公司的应依据本规程来制订、执改进行、生产工艺流程、对其结果进行考核、奖惩,除另有规定外,均以本规程执行; 三、规程的内容: 1、工艺流程涉及的部门(体系化) 工艺流程涉及的部门有:各公司的技术部、生产部、质检部、和集团采购部。 2、管理责任(制度化) (1)各公司技术部责任 a,制定合理的工艺流程文件 各公司的技术部依据产品任务单,制定生产工艺流程的文件,工艺流程文件的主要是以下三种类: ——工艺过程卡片;

——工序卡片; ——操作说明书; 工艺流程的卡片和操作说明书中应包含:图纸(加工的工件图纸以及关键步骤和重要环节都有图纸说明)、加工工序、加工方法及对环境的要求、检验及方法、产品的包装、工时定额、材料和物耗定额、使用的设备和工装、加工工具、对特殊工件的吊装位置及方法、包装方法、加工的起始时间、责任者的签名等,总之应当是实际工作中涉及的工序和各个工序中要点(5M1E)都要简约地反映在流程中;——注2:工时定额和物耗定额:在实际中灵活应用和执行,对于首件和单件生产可以是定性管理;对于3-5件的小批量生产应当是首件完成后,对出其余件进行的半定量管理,就是给个范围值;对于成熟的大批量生产件应当是定量管理,就是应当给出固定的定额;——注3:可以有空项,按实际生产中需要的项目编写,应当简要全面部不应当有漏项;各个公司在制定工艺流程时,可以是表格式、卡片式、文字表述式,只要能在实际生产中,对生产的产品有以下作用即可--加工的指导、检验指导、记录完整(可以追溯产品的加工历史);b,根据生产出现的问题,可以用工艺流程附加单的形式进行补充及修改,必要时废除老工艺,重新制定新工艺; c,会同质检部门处理质量异常问题。 (2)各公司生产部责任

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工艺技术

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工艺技术 1、中药配方颗粒是如何生产的? 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是依据传统中药汤剂的煎煮要求,根据不同品种分别制定生产工艺规程,其基本工艺路线是:优选中药材,炮制加工、提取、浓缩,干燥、制粒、包装、检验。 2、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煎煮方法一样吗? 中药配方颗粒和传统汤剂煎煮方法相似,是在继承传统汤剂煎煮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生产。主要表现为:(1)中药配方颗粒的提取工艺是按照传统汤剂的煎药的要求,如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次数、先煎、后下、包煎、烊化、溶化、另煎、冲服等。结合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优化不同中药品种的提取技术参数。 (2)结合现代中药化学、中药药理、中药制药最新研究成果,对研究明确的脂溶性有效成分,采用水提取结合乙醇提取、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等技术,充分提取有效成分。 (3)对于传统药材粉末入药的品种,采用超微粉碎技术,达到了细胞破壁,快速发挥药效。 (4)在颗粒制造过程中,采用浸膏粉直接干法造粒,不加赋型剂,部分品种确实需要加入赋型剂的,也是尽量少加。因此中药配方颗粒和其他冲剂不同,现在临床上使用的冲剂和颗粒剂都是含有较多的糖和辅料,而配方颗粒不含糖,部分品种含辅料也是少量的,保证了中药原有的药性和药效。

3、生产上如何体现“先煎”? 先煎是要求增加药物的煎煮时间,目的是为了增加有效成分在水中的溶出,降低药物的毒性,充分发挥药效。 如石膏、煅自然铜等矿石类;石决明、牡蛎等贝壳类;龟甲、鳖甲等角甲类药物;乌头、附子等有毒的药物;石斛、天竹黄等。该类配方颗粒的生产工艺研究,是通过正交实验的方法优化工艺参数,如石斛需要煎煮2次,共4小时,龟甲砂炒破碎,加水煎煮2次,共10小时,这是家庭煎煮无法做到的。 4、那些品种“先煎”? 先煎的品种主要有:龟甲、鳖甲、石膏、煅自然铜、代赭石、寒水石、龙骨、紫石英、牡蛎、石决明、川乌、草乌、附子、石斛、天竹黄、滑石、磁石、珍珠母、阳起石、赤石脂等。 5、生产上如何体现“后下”? 后下是要求减少药物的煎煮时间,目的是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和免于有效成分分解破坏。 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的药物,如薄荷、荆芥、砂仁、广藿香、豆蔻、青蒿等,先蒸馏收集挥发油或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挥发油,,再加水提取,挥发油经处理后包裹加入到颗粒中。 不易久煎的药物,如钩藤、大黄等,采用冷提法萃取。 6、那些品种“后下”?

荆防毒散生产工艺规程

有限公司 荆防败毒散生产工艺规程颁发单位:GMP办公室

工艺规程批准程序

目录 1、产品概述 (3) 2、生产的工艺流程图 (5) 3、操作过程及工艺条件 (6) 4、工艺过程中所需SOP名称及要求 (8) 5、工艺卫生及环境卫生 (9) 6、工艺验证及具体要求 (9) 7、设备一览表及主要设备生产能力 (9) 8、经济技术指标计算 (10) 9、技术安全及劳动保护 (11) 10、劳动组织与岗位定员 (11)

1.产品概述、 1.1 产品名称: 通用名:荆防败毒散 商品名: 1.2 性状:本品为淡灰黄色至淡灰棕色的粉末,气微香,味甘苦、微辛。 1.3 规格:1000g/袋 1.4 处方:荆芥 45g 防风30g 羌活25个、独活25g 柴胡30g 前胡25g 枳壳30g 茯苓45g 桔梗30g 川芎25g 薄荷15g 甘草15g 1.5 依据:2005版《中国s药典》二部 1.6 功能主治:风寒感冒,流感。 1.7 用法用量:马牛250~400g;羊、猪40~80g;兔、鸡1~3g。 1.8 有效期:二年。 1.9 成品贮存方法及注意事项:密闭、防潮。 1.10 批准文号: 1.11 原辅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质量标准: 板蓝根质量标准见板蓝根内控质量标准。 黄芪质量标准见黄芪内控质量标准。 淫羊藿质量标准见淫羊藿内控质量标准。 半成品质量标准见荆防败毒散半成品质量标准。 成品质量标准见荆防败毒散成品内控质量标准。 1.12 原辅材料贮存注意事项:置阴凉、通风干燥处,防蛀。 1.13 包装要求:1000g×10袋/箱 1.14 标签(附样本): 1.15 半成品检查方法及控制:

产品生产工艺流程(doc 46页)

产品生产工艺流程(doc 46页)

产品生产工艺规程--藿香正气片生产工艺规程 说明 由于企业扩大了生产范围,按甘肃佛仁制药科技有限公司《文件起草、修订、审查、批准、撤消、印制及保管管理程序》及《企业内控质量标准管理程序》的规定,本技术文件于2011年01月年经过制定人、审核人、批准人签字确认后,由质量部门发布,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于执行日期起执行。 产品工艺规程具有法定意义,代表了产品生产和质量控制方面有关法律、法规的符合性和质量安全保证性的内容。任何部门及个人无权更改,如有变更,请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修订(修改)时,其修改内容及记录作为历史沿革文件,以本规程附件的形式一并存档。 目录 一、产品概述 (3)

二、处方及处方依据 (3) 三、生产工艺流程 (3) 四、制剂处方中中药材前处理和炮制 (5) 五、提取生产操作过程及工艺条件 (7) 六、制剂生产操作过程及工艺条件 (9) 七、原辅料的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 (13) 八、中间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 (14) 九、成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 (19) 十、物料平衡计算方法 (21) 十一、成品容器包装材料的要求 (22) 十二、包装标签内容、说明书式稿 (23) 十三、工艺卫生要求及生产区环境监测方法与标准 (25) 十四、设备一览表及主要设备生产能力 (26) 十五、技术安全及劳动保护 (26) 十六、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 (28) 十七、原辅料消耗定额 (29) 十八、包装材料消耗定额 (29) 十九、岗位定员及定额、生产周期 (30) 附录:有关规定、理化常数及换算 (31) 附页:文件修订记录 藿香正气水生产工艺规程 一、产品概述

黄芩生产工艺规程

黄芩片生产工艺规程

文件起草、审核、批准: 变更记载: 一、目的

建立黄芩片生产工艺规程,保证工艺步骤、控制严格按规定执行。 二、范围 适用于黄芩片生产过程和工艺控制。 三、职责 生产车间:负责按本规程组织生产,并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 生产管理部:负责按本规程实施生产管理。 质量管理部:负责按本规程实施质量管理、监督。 质量控制中心:负责对本规程物料、中间产品、成品按质量标准 进行检测。 工程科:负责对公用设施、设备进行维护、保养。 四、制定依据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版) 《中国药典》(2015年版) 五:正文 5.1产品概述 产品名称:黄芩片 产品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炮制加工品。 产品代码:C-021 剂型:普通中药饮片 批量:10KG/批 规格:统包装规格:1KG/袋*10袋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

肿疮毒,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3—10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5.2炮制依据和生产处方 5.2.1炮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置沸水中煮10分钟,取出,闷透,切薄片,干燥;或蒸半小时,取出,切薄片,干燥(注意避免暴晒)。 5.2.2生产处方:黄芩 (物料代码:Y-016) 10kg 原药材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 5.3生产工艺流程图及过程控制点,控制项目及要求: N

苍术、麸炒苍术生产工艺规程

XXXXXXXX有限公司生产工艺规程 1目的:建立苍术、麸炒苍术生产工艺规程,用于指导现场生产。 2 范围:苍术、麸炒苍术生产过程。 3 职责:生产部、生产车间、质保部。 4 制定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修订版) 《中国药典》2020年版。 5 产品概述 5.1 产品基本信息 5.1.1产品名称: 苍术、麸炒苍术 5.1.2规格:厚片 5.1.3性状: 苍术:本品呈不规则类圆形或条形厚片。外表皮灰棕色至黄棕色,有皱纹,有时可见根痕。切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数橙黄色或棕红色油室,有的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气香特异,味微甘、辛、苦。 麸炒苍术:本品形如苍术片,表面深黄色,散有多数棕褐色油室。有焦香气。 5.1.4企业内部代码: 5.1.5性味与归经:辛、苦,温。归脾、胃、肝经。 5.1.6功能与主治: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用于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脚气痿躄,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夜盲,眼目昏涩。 5.1.7用法与用量:3~9g。 5.1.8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5.1.9包装规格:3g/袋;5g/袋;10g/袋;60g/罐;80g/罐;100g/罐;0.5kg/袋;1kg/袋;10kg/袋;15kg/袋;18kg/袋;20kg/袋;25kg/袋;30kg/袋;50kg/袋。 5.1.10贮存期限:36个月 5.2 生产批量:5-10000kg 5.3 辅料:麸皮。每100kg苍术用麸皮10-15kg。 5.4 生产环境:一般生产区 6 工艺流程图: 6.1 苍术生产工艺流程图:

6.2 麸炒苍术生产工艺流程图: 6.3 生产操作过程与工艺条件: 6.3.1领料 6.3.1.1饮片车间根据批准的批生产指令,按照“生产过程物料管理程序”,凭填写品名、编码、领料量、数量的指令单到原料库领取苍术原料。

芩提取物工艺规程

1. 产品简介: 【中文名】黄芩提取物 【汉语拼音名】Huangqin Tiquwu 【英文名】SCUTELLARIA EXTRACT 【类别】黄芩提取物 【规格】每桶25kg 【性状】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经加工制成的提取物。 【批准文号】 【有效期】二年 【贮藏】密封,置阴凉处。 2.处方和依据: 3.2.1 处方: 2.2 依据:《中国兽药典》2010年版二部550页 3.

4.制备方法 取黄芩,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8倍量水,浸渍90分钟后升温至100℃,

煎煮1.5小时;第二次6倍量水煎煮1.5小时,合并煎液,浓缩至适量,浓缩液用2mol/L盐酸溶液调节pH值至1.0~2.0,80℃保温30分钟,静置12小时,沉淀物加适量水搅匀,用40%氢氧化钠溶液调pH至7.0,加等量乙醇,搅拌使溶解;滤过,滤液用盐酸调节pH值至1.0~2.0,60℃保温静置30分钟;沉淀依次用适量水及不同浓度的乙醇洗至pH值至7.0,挥尽乙醇,减压干燥,即得。 5. 生产操作过程及工艺技术条件 5.1 提取过程 5.1.1 领料 方法与条件: 按“生产指令”到中药原料库领料,领料员和仓库保管员在QA监督下根据配料单的数量依次准确称量、复核,外面标明品名、批号、称量日期、使用人签名等,并作好详细记录。 每次提取量:黄芩净药材200kg 5.1.2 煎煮 黄芩采用水煎煮方法,将净药材倒进提取罐内(注意投料要松紧均匀,便于煎煮),然后加入8倍量水,浸渍90分钟后煎煮,按照“提取罐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通蒸汽,升温,自提取罐内液体开始沸腾时记录煎煮时间,保持微沸90分钟,煎煮液经滤过放入贮液罐内。剩下的滤渣再加入6倍量饮用水,再次煎煮,自溶液沸腾起开始记录时间,保持微沸90分钟后,煎煮液经滤过放入贮液罐。 要点:(1)投料核对。提取车间人员应具有识别中药材的能力。领料及投料必须有人复核,称量器具必须校验复核。验收及投料过程中如发现有不符合工艺要求或质量标准的药材,应立即通知车间主任解决。 (2)煮提参数控制(温度、时间)。煎煮时间以溶液开始沸腾时计算,煎煮过程中时刻注意各种压力表,防止锅内液体溢出。 (3)搅拌效果。 (4)提取罐的投量料控制(所加药材和水的总体积不宜超过提取罐体积的三分之二)。 5.1.3 过滤 煎煮液经80目筛网过滤,滤液放入贮液罐内。合并二次滤液,收液不少

鹿茸口服液生产工艺规程

鹿茸口服液生产工艺 规程

1.产品介绍 (4) 1.1 产品名称及剂型 (4) 1.2产品概述 (4) 1.3处方与依据 (4) 2.操作方法 (4) 2.1药材洗涤 (4) 2.2洗涤药材当归、白芍、甘草、党参、黄芪、川芎 (4) 2.3操作方法 (4) 2.4药材浸润 (4) 2.5切制 (5) 2.6干燥 (5) 2.7炮制 (5) 2.8将前处理结束的药材,车间质量员确认合格后,送至净料室。车间领料 员与仓库保 (5) 2.9质量监控 (5) 2.10醇沉 (6) 2.11离心 (6) 2.12合并芳香液与回收液 (7) 2.13合并液离心分离 (7) 2.14制剂操作过程 (7) 2.15外包装 (9) 3. 生产工艺流程图 (9)

3.1 鹿茸口服液提取生产工艺流程图 (9) 3.2 鹿茸口服液口服制剂生产工艺流程图 (11) 4.物料、中间产品及成品的质量标准 (11) 4.1原药材及辅料的质量标准: (11) 4.2中间产品的质量标准: (12) 4.3工艺用水质量标准: (12) 4.4成品的质量标准: (12) 4.5原药材的整理与炮制: (12) 4.6装材料质量标准,标签、说明书内容及贮存注意事项 (12) 5.设备一览表 (12) 5.1提取主要生产设备一览表 (12) 5.2 口服制剂主要生产设备一览表 (13) 6技术安全及劳动保护 (14) 6.1车间内有消防设施。 (14) 6.2车间内有空调设施。 (14) 7. 工艺卫生 (14) 7.1关键工序工艺卫生: (14) 7.2人员卫生 (14) 8. 劳动组织与岗位定员 (14) 9.附录 (15) 9.1物料平衡的计算及消耗定额 (15) 10.附页 (16)

不同干燥方法对黄芩提取物损耗的影响

不同干燥方法对黄芩提取物损耗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5-10-19T16:22:33.9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23期供稿作者:宋爽葛志学 [导读] 甘肃省中医学校甘肃兰州本实验通过单因素实验分别采用三种不同的干燥方法对黄芩提取物进行干燥工艺的优化。最终确定微波干燥方法是最佳干燥方法。 宋爽葛志学 (甘肃省中医学校甘肃兰州 730050) 【摘要】目的:优选黄芩提取物的最佳干燥工艺,将损耗率降至最低。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以黄芩苷的损耗量为指标,考察不同干燥方法对黄芩提取物的影响。结果:确定黄芩提取物最佳干燥方法为微波干燥法。结论:优选的干燥工艺合理,操作简便,将黄芩提取物的损耗降至最低,为大生产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干燥方法;黄芩提取物;黄芩苷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3-0318-02 黄芩是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1]。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性味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2]。黄芩中的主要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以黄芩苷为代表,具有抗菌、抗炎、解热的功效[3]。为了将黄芩中有效成分提取完全,根据相关文献资料,以8倍量,60%浓度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5小时对黄芩进行提取。得到黄芩提取物的乙醇溶液。进行乙醇的减压回收。然后分别采用不同的干燥方法,以黄芩苷为检测标准,测定黄芩苷的损耗量,从而比较不同的干燥方法对黄芩提取物的损耗影响。 1.仪器与材料 Agilent 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安捷伦)、SIL-20AC自动进样器、CTO-20AC柱温箱、CBM-20A控制器、DGU-20A3脱气机、LC solution 色谱工作站(日本岛津),KQ2200B超声波清洗器(上海紫一有限公司),Quintix电子天平(塞多利斯仪器有限公司)。试验中所用药材黄芩(自购)。黄芩苷对照品(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含量测定用,批号110715-201117);甲醇为色谱纯(山东省禹王实业有限公司,批号:20110517),无水乙醇(山东省禹王实业有限公司,批号:20111011),水为蒸馏水,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2.方法与结果 2.1 黄芩苷含量测定[4] 2.1.1色谱条件谱柱ZORBAX Eclipse XDB-C18(250 mm×4.6mm,5μm);流动相甲醇-水-磷酸(47:53:0.2);检测波长280nm;流量 1.0mL?min;柱温25℃;进样量20μL。。理论板数以黄芩苷峰计算应不低于2500。 2.1.2线性关系考察精密称取黄芩苷对照品1.10mg,置10mL量瓶中,加甲醇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含黄芩苷0.11mg)。精密吸取4,6,8,10,12,14?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峰面积。以对照品进样量(?g)为横坐标,峰面积积分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并进行线性回归,回归方程为y = 246950.23x - 213116.80,R = 0.9998。结果黄芩苷在1.336~8.016?g范围内与其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 2.1.3供试品溶液制备分别称取干燥后的取提取物粉末约0.3g,精密称定。加入70%乙醇40ml,超声溶解30min。抽滤,滤渣及容器洗涤4次,一并移入100ml的容量瓶中。用70%乙醇定容至100ml,摇匀。用移液管精密量取1ml置于10ml容量瓶中,用甲醇定容至10ml。摇匀,备用。 2.1.4精密度试验精密吸取黄芩苷对照品溶液20?L,注入液相色谱仪,连续进样5次,测得黄芩苷峰面积积分值的RSD 1.20%(n=5)。 2.1.5稳定性试验精密吸取同一供试品溶液20?L,分别在2,4,6,8,10,12h注入液相色谱仪中,测定黄芩苷峰面积,积分值的RSD1.21%。结果表明,本品在12h内稳定。 2.2 测定方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各20?L,注入液相色谱仪,依法测定,按外标法计算含量。 2.3 干燥工艺优选 2.3.1单因素实验方法以干燥物中黄芩苷的损失率为评价指标,分别进行常压干燥、减压干燥、微波干燥试验。 2.3.2试验结果见表格1 表1 实验结果 干燥方法干燥物性状黄芩苷损失率(%) 减压干燥棕褐色 10.03 常压干燥黑褐色 15.92 微波干燥棕褐色 6.48 2.3.3结果分析由表1的结果可知,微波干燥的黄芩苷损失率最低,故干燥工艺中微波干燥是最佳干燥方法。 3.讨论 本实验通过单因素实验分别采用三种不同的干燥方法对黄芩提取物进行干燥工艺的优化。最终确定微波干燥方法是最佳干燥方法。为黄芩提取物的研究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丁芳林;张雯杰;陈波;姚守拙;正交法优化超声醇提黄芩活性成分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2] 宋承富;叶萍;黄芩提取物工艺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年03期 [3] 李欣;魏朔南;黄芩的生物学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6年06期

2020年生产工艺流程管理制度

生产工艺流程管理制度 生产工艺管理制度 一、总则: 1、工艺是产品生产方法的指南,是优质、高效、人低耗和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手段。是生产计划、生产调度、质量管理、质量检验、原材料供应,工艺装备和设备等工作的技术依据,是产品生产过程必须的标准性作业指导书。 2、工艺工作由生产技术部负责,应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工艺人员要坚持科学态度,不断提高工艺水平,为生产服务。 3、工艺工作要认真贯彻工艺规程典型化、工艺装置标准化,通用化的原则。 二、制度: 1、工艺工作必须完善工艺手段,保证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工艺过程合理、可靠、先进为原则。 2、工艺文件必须保证正确、完整、统一、清晰。

3、生产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工艺,任何人不得擅自修改操作规程、技术文件内容,如有某种原因无法按工艺生产时,应由生产技术部主管签字方可生效。 4、设计标准的修改需经生产技术部主管、总经理批准。 5、凡是工艺文件出现的差错,应由生产技术部负责,凡属不按工艺文件而出现的差错,应由操作者负责,追查责任事故。 6、工艺技术人员应不断对车间操作人员进行工作纪律教育,严格按工艺标准监督工艺执行。 7、工艺文件的编写,个性等项工作由生产技术部负责,并按工艺文件要求编写工艺质量要求。 8、技术人员对工艺文件、工艺配方单的修改,除下达修改通知单外还应对全公司新发文件全部修改完毕,各修改单上应在存档通知单上注明。 9、工艺管理考核

9.1为了使工艺管理能够有效运行,不流于形式,对违犯工艺管理规定的责任人,将根据如下规定进行处罚。 9.1.1对于违犯工艺管理规定,不按工艺操作规程严格操作,导致工艺控制指标超标的,检查发现后责令整改并通报批评,按每一超标指标30-50元的标准,对第一责任人、当班长进行处罚。9.1.2因上一工序原因导致本工序控制指标不合格,并能够及时进行查找原因并调整的不作处罚,否则,则依9.1.1条款进行处罚。 9.1.3关键工序质量控制点工艺指标如出现超标现象,通报批评并一次性处罚100元。 9.1.4因工艺文件管理不善造成丢失的,丢失一本罚款100元,私自复印的罚款100元。 9.1.5对一月内造成指标超标3-5次的操作工,月末加罚50元,并下岗培训一周,经培训后仍继续出现指标超标的,再加罚50元后,调离本岗位。 9.1.6因不按规定操作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系统降负荷、停车等严重后果的,依后果的严重程度、影响的大小以及发生经济损失数额多少等要素,经过经理办公会研究讨论,对第一责任人、当班班长、

黄芩片(蒸)炮制工艺规程

目录 1产品概述 (2) 2标准依据 (2) 3投料量 (2) 4所用物料清单 (3) 5所用主要设备和生产场所 (4) 6工艺流程图 (5) 7操作过程及工艺条件 (7) 7.1生产操作前准备 (7) 7.2生产操作过程 (7) 7.3包装过程 (8) 7.4清场 (9) 8中间质量控制方法、评判标准及频次 (10) 9物料平衡/收率 (11) 10变更记载及原因 (12) 11附页 (13)

1产品概述 【名称】黄芩片 【规格】片 【包装规格】(1)1kg/袋(2)10kg/袋(3)其他:根据实际需求情况 【产品代码】YP1004 【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 【性状】本品呈圆锥形,扭曲,长8~25cm,直径1~3cm。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心红棕色;老根中心呈枯朽状或中空,暗棕色或棕黑色。气微,味苦。 栽培品较细长,多有分枝。表面浅黄棕色,外皮紧贴,纵皱纹较细腻。断面黄色或浅黄色,略呈角质样。味微苦。 【炮制】黄芩片除去杂质,置沸水中煮10分钟,取出,闷透,切薄片,干燥;或蒸半小时,取出,切薄片,干燥(注意避免暴晒)。 本品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薄片。外表皮黄棕色或棕褐色。切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具放射状纹理。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用法与用量】3~10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贮存期】24个月 质量标准文件编码:ZL-TEC-YP-008 2标准依据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第301页。 3投料量 黄芩:30-300kg。

口服液生产工艺规程参考

(前面目录包括1-3项参照片剂) 4 产品概述 4.1 产品名称及剂型 产品名称:鹿茸口服液 剂型:液体口服液剂 4.2产品特点 4.2.1规格:每支装10ml。 4.2.2性状:本品为橙黄色的澄清液体;气芳香,味甜。 4.2.3功能与主治:温肾壮阳,生精养血,补髓健骨。用于阳萎滑精,胃寒无力,血虚眩晕,腰膝痿软,虚寒血崩。 4.2.4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0ml,一日2次。 4.2.5贮藏:密封,置阴凉处。 4.3 处方来源 本处方出自。。。。。。。。。。。。(此处写自己处方来源,和标准号)

5.处方与依据 5.1处方 物料名称处方量批量 鹿茸(去毛) 10g 7.2kg 蜂蜜 700g 504kg 枸橼酸钠 10g 7.2kg 香精(乙醇溶解)适量适量 制成 1000ml 7.2万支 5. 2依据:部颁标准十一册九六版第176页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2022653 6.生产工艺流程 见附录中附图:鹿茸口服液生产工艺流程图 7.原药材的整理炮制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7.2 整理炮制依据:《中华人民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 D药材炮制通则)的方法和操作。 8 操作过程及工艺条件(按100付处方量) 8.2 提取 8.2.1 物料恒算 8.2.2提取当归、川芎 8.2.3操作人员将领取的当归、川芎,投入多功能提取罐中,加入药材重量的6倍量的饮用水,浸泡1小时后,将汽阀打开,同时打开冷却循环水,开始蒸馏。用洁净的容器收集芳香液(芳香液为白色浑浊液体),每隔2小时记录一次,直至芳香液无白色为止。在蒸馏过程中温度控制在95~100℃,夹层压力不得超过0.1MPa。芳香液放入洁净桶中,入冷库。 8.2.4设备操作执行型多功能提取罐标准操作规程。 8.2.5提取鹿茸口服液提取液

生产工艺管理控制程序

生产工艺管理控制程序 1.目的 建立与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工艺管理制度,确保生产条件(人员、环境、设备、物料等)满足化妆品的生产 质量要求。特制订本程序。 2.适用范围 适应于各车间生产工序的工艺参数、材料、设备、人员和测试方法等所有影响产品质量的生产阶段。 3.职责 3.1计划:负责制订《生产计划》负责生产过程中的综合调度。 3.2生产部:负责生产动力设施及时供给合格的水、蒸压缩空气、空气、电力等资源;编制设备的操作规程, 设备维护保养; 负责按生产指令单,在规定的工艺要求和质量要求下,组织安排生产,并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 3.3仓库:负责按照生产派工单所开具的领料单进行原辅材料发放接收对各车间退回的物料做入库工作。 3.4技术研发部:负责生产工艺技术及半成品标准制定。在首次生产时进行指导。明确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 负责编制工艺规程和作业指导书。 3.5质保部:负责所有原辅材料、半成品、成品按品质标准进行检验 负责安排现场巡检员对生产现场的产品质量进行过程监督。 4.内容 4.1生产前的准备工作 1)计划调度员考虑库存情况,结合车间的生产能力,制订《生产计划》,经经理批准后,发放至相关部门作为采购和生产依据。 2)在确保每个生产订单所有原物料配套齐全后下达,生产车间根据生产计划制定生产指令,生产前由车间负责人下达批生产指令,包含批号、批生产量、执行标准、生产流程、生产配方等信息。 3)生产部根据周计划编制《车间每日作业计划》,车间主管/班长把计划分解到各小组或生产线直至各岗位,并对每日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跟踪。 4)各车间均须严格按确定的日生产计划安排工作,一切有影响计划实施的因素或异常现象产生,车间主管需做有效的记录,每周统一汇总,报备生产部。 1)各相关责任人员根据生产需要,确认供给合格的水、蒸汽、压缩、空气、电力等资源,保障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转。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其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川芎的化学成分及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汪潜1,简家荣1,陈金泉2,李绍平1,王一涛1,3 (1. 澳门大学;2. 香港浸会大学,香港; 3. 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100070) [摘要] 本文阐述了近年来川芎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新发现的川芎活性部位,并且提供了一个新发现化合物的结构简式;提取技术是保障中药制剂内在质量,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本文概述了近10年来川芎传统提取方法,以及新方法、新技术在川芎挥发油、阿魏酸、川芎嗪等主要成分的提取分离中的研究进展情况。 [关键词] 川芎;挥发油;阿魏酸;川芎嗪;提取工艺 Advancement in the studies of chemical analysis and extraction techniques of 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 (Chuanxiong) Wang qian1, Kan Ka-Wing1, Chan Kam-Chuen2, Li Shao-Ping1, Wang Yi-Tao1,3. (1.University of Macau, Taipa, Macau SAR, China; 2.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Kowloon Tong, Hong Kong SAR, China; 3.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TCM.) [Abstract]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developments in chemic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extraction techniques of 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Chuanxiong) in the past 10 years.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both extraction techniques and analytical techniques for chemical components do not only help improve extraction of active components such as volatile oils, ferulic acid and tetramethylpyrazine, but also discover new active components. The advancement in these areas can improve both the quality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Chinese medicinal products. [Key word] 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volatile oil;ferulic acid;tetramethylpyrazine;extraction technique

黄芩提取物质量标准及检验操作规程

XXXXXXXXXXX有限公司成品质量标准及检验操作规程 1 品名: 1.1中文名:黄芩提取物 1.2 汉语拼音:HuangqinTiquwu 2 代码: 3 取样文件编号: 4 检验方法文件编号: 5 依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 6 质量标准:

7 检验操作规程: 7.1 试药与试剂:甲醇、盐酸、氢氧化钠、乙醇、水、黄芩苷对照品、醋酸、磷酸。 7.2 仪器与用具:超声波清洗器、紫外光灯、高效液相色谱仪、电子天平、烘箱、马福炉、原子吸收。 7.3 性状:取成品,在自然光下目测色泽和形态、闻气尝味,并记录结果。 7.4 鉴别:取本品1mg,加甲醇1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芩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7)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醋酸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7.5 检查: 7.5.1水分不得过5.0%(附录15 第二法)。

7.5.2炽灼残渣不得过0.8%(附录16)。 7.5.3重金属取炽灼残渣项下遗留的残渣,依法检查(附录13 第二法),不得过百万分之二十。 7.6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8)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应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 水- 磷酸(47:53:0.2 )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nm。理论板数按黄芩苷峰计算应不低于25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黄芩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 含60μg 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约10mg,精密称定,置25ml 量瓶中,加甲醇适量使溶解,再加甲醇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ml,置2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含黄芩苷(C21H18O11)不得少于85.0 % 。

工艺管理制度流程

本标准规定了工艺管理制度的组织职责、工艺规程、岗位操作规程、岗位作业指导书、工艺变更管理、生产过程工艺管理、工艺事故管理、工艺质量记录管理等内容。 3.4 各生产车间在执行该制度的前提下,根据各自车间的实际情况编制适用于各车间、装置的内部工艺管理程序。 4 工艺规程和岗位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 4.1 公司各车间都必须编写完善的工艺规程和生产操作规程,操作过程复杂的工段必须有专业的岗位作业指导书。

4.2 新产品或新工艺的工艺规程和操作规程及产品标准,由项目负责人或主管人员组织编写试行稿,由总工办、生产技术部审核,公司主管领导批准实施。 4.3 对原产品工艺规程和操作规程的修改由总工办、生产技术部组织,车间工艺人员配合进行。 部,并填写工艺变更申请单。详见附录1。 5.2.3 生产技术部接到工艺变更报告后,组织相关单位进行可行性分析和验证,并根据验证报告报公司分管领导批准。 5.2.4 工艺变更后,由技生产技术部负责组织各生产车间对有关技术标准及时进行修订。

5.2.5 对重大工艺变更,由车间制定技术方案,交总工办、生产技术部进行审核,并由公司技术审定委员会(有各级工艺主管组成,必要时可外聘行业专家)论证,报公司批准后组织实施。 6 生产过程管理 6.1 总工办、生产技术部为不合格品的过程管理管理部门。 7.1 工艺事故的分级按公司有关规定。 7.2 事故处理应遵循的三不放过原则: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及周围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制定预防措施不放过,具体执行公司安全管理制度。 7.3 事故一旦发生应立即电告公司经管部并组织抢险,重大以上事故要报公司有关领导。

鸿茅药酒配方及生产工艺

鸿茅药酒 鸿茅药酒始创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历代传承至今已有270年历史,是一个在全国拥有广泛市场基础和消费者影响力的驰名药酒品牌。其突出之处在于它独特的67味中药组方,是中国用药最多的大复方酒剂之一,具有祛风除湿、补气通络、舒筋活血、健脾温肾的功效,对风寒湿痹、筋骨疼痛、脾胃虚寒、肾亏腰酸及妇女气虚血亏等病症功效颇佳。鸿茅药酒的祛病强身功效正符合了“四时养生、节饮食、调情志、慎医药”的中医养生之道,在品尝鸿茅药酒的同时,陈宝国也对弘扬中医文化更加情有独钟。 目录 简介 拼音名:Hongmao Yaojiu 英文名:hongmao yaojiu 书页号:z14-166 标准编号:WS3-B-2792-97 处方 制何首乌 15g 地黄 15g 白芷 15g 山药(炒) 15g 五倍子 15g 广藿香 15g 人参 30g 桑白皮 15g 海桐皮 15g 甘松 15g 独活 15g 苍术(炒) 15g 川芎 15g 菟丝子(盐炒) 15g 茯神 15g 青皮(炒) 15g 草果 15g 山茱萸(去核) 15g 附子(制) 15g 厚朴 30g 陈皮 15g 五味子 15g 牛膝 15g 枳实(炒) 30g 高良姜 15g 山柰 15g 款冬花 15g 小茴香(盐炒) 240g 桔梗 60g 熟地黄 30g 九节菖蒲 30g 白术(炒) 45g 槟榔 45g 甘草30g 当归 90g 秦艽 15g 红花 60g 莪术 15g 莲子(去心) 15g 木瓜 15g 麦冬(去心) 15g 羌活 15g 香附(炒) 15g 肉苁蓉15g 黄芪 15g 天冬 15g 桃仁 15g 栀子(炒) 15g 泽泻 15g 乌药 15g 半夏(制) 15g 天南星(制) 15g 苦杏仁(去皮、尖)15g 茯苓 30g 远志 15g 淫羊藿(炒) 15g 三棱(醋制) 15g 茜草 15g 砂仁 60g 肉桂 120g 白豆蔻 60g 红豆蔻 30g 荜茇 60g 沉香 30g 豹骨 15g 麝香 1g 红曲 900g 成分多,效果显著 制法 以上六十七味,除红曲外,麝香研细,豹骨加五倍量水煎煮10小时,至胶尽,将煎液滤

黄芩提取物生产工艺规程

黄芩提取物生产工艺规程 1、产品简介 【中文名】黄芩提取物 【汉语拼音】Huangqin Tiquwu 【性状】本品为淡黄色至棕黄色的粉末;味淡、微苦。 【有效期】12个月。 【贮藏】密封,置阴凉干燥处。 2. 标准依据 2.1 标准依据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280页。 2.2 原材料质量标准 应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211页“黄芩”项下有关各项规定。 2.3 生产批量处方

3、生产工艺流程图(包括生产环境洁净区域划分) 三十万级 4、制备方法 取黄芩,加水煎煮,合并煎液,浓缩至适量,用盐酸调节pH值至1.0~2.0,80℃保温,静置,滤过,沉淀物加适量水搅匀,用4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7.0,加等量乙醇,搅拌使溶解,滤过,滤液用盐酸调节pH值至1.0~2.0,60℃保温,静置,滤过,沉淀依次用适量水及不同浓度的乙醇洗至pH值至7.0,挥尽乙醇,减压干燥,即得。

5、生产操作过程、工艺技术条件及操作要点 5.1 中药材的前处理 5.1.1 生产指令 由生产技术部下达批生产指令一式四份,质量管理部部长审核、签字,生产厂长批准后执行。批生产指令生产技术部留存一份,其余三份分发至质量管理部一份,作为质量监控与检验依据;物料部一份,作为物料发放依据;生产车间一份,作为生产和物料领取依据。 5.1.2 称量配料 生产车间核算员按照批生产指令,填写领料单,交仓库保管员备料,并同领料员、车间质检员一起到仓库,按“称量配料岗位生产标准操作规程DXC/001-01”进行称量配料、领料,并及时填写生产记录,产品与下一生产工序净制进行交接。 要点:重点核对物料名称、批号、数量、物料放行审核单、称量核对。 5.1.3 前处理依据:《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炮制通则)及药材项下的规定、《药材炮制规范》(修订本)。 5.1.4中药材前处理的方法和要求 5.1.4.1净制 按“净制岗位生产标准操作规程DXC/002-01”进行操作。在挑选工作台上手工净制生产,净制完毕及时填写生产记录,并检查中药材收率范围与规定的物料消耗定额核对,填写“物料周转单DXC/021-01”,产品与下一个生产工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