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案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案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教学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图片——圣地西柏坡)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部,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小山村。这里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毛泽东在此指挥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三大战役,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也是从这里启程赴北京筹建新中国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

提示: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中国土地法大纲》

3.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

4.展示材料:

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材料二:解放区的农民送亲人参军

5.问题思考: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作用。

提示: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目标导学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教师讲述: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共歼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进入被动防御作战。

提示:①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唯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占领地区狭小,补给困难;③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④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4.教师提问: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决北平?

5.教师归纳:①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②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不受破坏;③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6.教师讲述: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7.出示图片:展示《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

8.教师讲述: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9.问题思考: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

提示:①反动势力方面: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②革命力量方面:中国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10.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11.教师归纳总结:①中国共产党决策英明,领导正确,抓住时机,发动战略决策,针对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场的不同情况制定出各具特点的作战方针;②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③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完成,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人民群众的支持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

三、课堂总结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推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实现人民解放和国家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战略反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着武汉、南京。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进行,基本上打垮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能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打败国民党军队,用事实再一次向世人证明:得民心者得天下。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区土地改革?

??

??《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总路线三大战役?????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渡江战役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主要内容是关于一系列战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看战争影片片断,让学生进

行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形式获得历史的基础知识,而且还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家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安排适当时间观看影片来达到教与学的目的,是需要注意和思考的。

教案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为2017年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讲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得到人民的支持,为其后三大战役及解放南京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三大战役及南京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教材主要写军事斗争,但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是多方面,需教师在教学中加以补充。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无论是知识层次还是理解能力都相应的有些加强了,且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动的时期,好奇心强,所以课堂上应该着重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但本课需要学生思考、概括的问题难度较大,需教师多引导。 三.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的作用;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 月23日渡江战役后写的,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如何解放的?下面我们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回顾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历程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放战争教学案

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案 课标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复习内容:内战的全面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复习重点: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新民主主义革命胜 利的意义 复习难点:深入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自主学习 一、内战的面爆发: 背景: 蒋介石的“假和平、真内战”: 原因: 重庆谈判: ①目的:争取,揭露美蒋阴谋。 ②时间:1945年8月底~1945年10月10日。 ③结果:签订:和平建国,坚决________,召开________,保证_______等。对和_________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政治协商会议:①时间、地点:1946年初,。②结果:通

过了有利于的政协协议。. 概况: 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战况:①人民解放军采取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②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对、两大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几个月后,又被人民解放军粉碎。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战略反攻: 47年6月,__、_______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战略决战: 辽沈战役:①时间:年9月,辽沈战役首先打响。②战况:东北解放军首先攻占,解放。11月初,解放军乘胜攻下。③战果:解放_全境。 淮海战役:①解放军以为中心先后歼灭_兵团和___兵团。 ②国民党“剿总”副司令杜聿明率军弃徐州南逃,解放军迅速将其包围,于年1月发起总攻,全歼敌军。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平津战役:①部队:__解放军和解放军。②解放军攻克张家口、天津后,________接受改编,1949年1月__和平解放。 意义:①三大战役共歼敌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战争史乃至战争史上都是___从战争的规模和战果上看,在.

【优质部编】2019-2020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学校班级姓名学号 一、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解放区土地改革;战略反攻;三大战役。 二、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 【自主学习】 (一)解放区土地改革: 1.背景: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 改为的土地政策。 2.过程: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 规定:。 随后,制定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 。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 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 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的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3.意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激发了。翻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为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 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解放南京: 1.战略进攻:1947年夏, s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 进,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 的序幕。 2.战略决战: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发起 、、三大战役。

3.渡江战役:1949年4月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 【重难点突破】 探究: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国民党政权崩溃的原因是什么?(经济、政治、军事三方面分析) 三、课堂小结 四、当堂训练 1.1947年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发出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 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战胜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胜 利到达大别山区。这次胜利进军() A.开辟了晋冀鲁豫根据地 B.开辟了陕甘宁解放区 C.严重威胁了南京和武汉 D.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2.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成为定局。其中最先发动的是() A.淮海战役 B.渡江战役 C.平津战役 D.辽沈战役 3.电视剧《决战黎明》以北平的和平解放以及我党接管北平、建设北平为主线,向世界昭示着中国共产党既能打碎旧世界的束缚,也能胜任建设新社会、造就民族振兴、带领人民走向幸福的责任。这个电视剧的背景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4.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古都的文物古迹完好无损的保存下来了,人们的生命财产也免遭战火的破坏和损伤。对此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A.张学良 B.佟麟阁 C.李宗仁 D.傅作义 5.下图为解放战争进程示意图,请结合图中信息填出▲所在位置的内容() A.消灭国民党主力 B.推翻国民党统治 C.建立新中国 D.实现国家统一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2年高一历史学案(新人教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 【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937年后)。2.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二、学习重点1.重庆谈判2.战略反攻开始的标志3.三大战役的名称及其影响4.渡江战役的意义 5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三、学习难点 1.重庆谈判 2.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自主学习】一、过渡时期(1945年8月——1946年6月)1.重庆谈判(1)背景:①蒋介石: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特别是内战准备尚未完成,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②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努力争取和平民主,揭露蒋介石阴谋。 (2)时间:1945年8月底到10月10日。 (3)地点:重庆。 (4)结果:签署《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2.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1946年初 (2)地点:重庆 (3)结果:通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是,政协协议很快被国民党撕毁。 二、内战的爆发 (一)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6月——1947年6月) 1.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2.粉碎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 3.粉碎重点进攻:从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又被解放军粉碎。 (二)战略反攻阶段(1947年6月——1948年9秋) 1.经济措施: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 2.军事行动:1947.6 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三)三大决战阶段:

八年级历史上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复习学案

第五单元复习学案 一、政治上的较量——重庆谈判(1945年8月) 1、背景:(1)抗战胜利后人民的愿望________________ (2)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因:(1)蒋介石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毛泽东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意义:使得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陷入了政治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中共则赢取了政治上的______________ 二、军事上的交锋——人民解放战争 1、内战全面爆发: ▲开始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意:时间+事件) 2、战略防御阶段: (1)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 (2)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 学习到的史实:国民党军队进攻陕甘宁解放区的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由于敌众我寡等原因中共中央主动撤离了________________并转战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挥___________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补充:在敌人进攻山东解放区的时候在我们蒙阴发生的战役是孟良崮战役。 3战略进攻阶段: ▲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意时间+事件) (1)时间:___________ (2)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放军队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意义:①人民解放军转入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刘邓大军开辟了_________________ 严重威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战略决战阶段: ▲战略决战指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 ▲战略决战的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大战役发生的先后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把握三大战役? 我们从以下角度出发。 (1)战役的特点: 开始最早的战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放战争学案

班级姓名 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 编写:史渭辉审核:高一历史组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掌握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和谈和渡江战役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诗词、材料及地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不可屈服的,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什么说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 【知识梳理】 抗战胜利后的形势特点: (1)国:蒋介石的独裁内战政策,“假和平,真内战”策略。 (2)共:中共及其领导下的人民革命力量,全国人民,包括民主党派要求和平民主。 (3)美:扶蒋反共的政策。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结合以上材料,阅读课文序言,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序言反映了哪个历史事件? 2、该事件反映了蒋介石有何企图?

第17课解放战争练习题

第17课练习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17·北京西城一模·23)“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下列诗作反映的内容与史实相一致的是() 2.(2016·江西南昌二模·34)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下列事件与“妥协”相距甚远的是() A.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B.1787年美国宪法 C.1945年国共《双十协定》 D.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3.(2016·全国名校大联考高三第一次联考·12)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1924年兴起的国民革命运动、1946年爆发的人民解放战争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满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相继被推翻。关于这三次民主革命高潮的说法,根本一致的是() A.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 B.革命对象与领导阶级 C.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 D.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 4.(2018·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三第一学期联考·14)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名称。下列军队的名称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①④③ B.①②④③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5.(2017·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七·30)1946年,国民党不断进犯各解放区,但在口头上仍说遵守《双十协定》,双方在南京进行谈判。谈判破裂后,国民党对中共人员限期撤离,中共与美方紧急磋商,美国同意麦康内尔执行“鲶鱼行动”,把中共人员安全送回到了延安。材料表明() A.美国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支持 B.中共赢得了美国的舆论支持 C.中共在内战中处于弱势地位 D.国共关系引起美国高度关注6.(2017·江苏徐州高考考前模拟冲刺打靶卷·10)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载:“当时,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的进攻主要集中在两翼:陕北战场有21个旅,共20万人;山东战场有5 6个旅,共40万人。两翼之间的兵力十分薄弱,想依仗黄河天险阻挡住解放军南下。”为此,解放军实施了() A.全面防御,打退敌人围剿 B.重点防御,粉碎敌人进攻 C.战略反攻,挺进大别山 D.战略决战,发动三大战役7.(2017·湖北天门、仙桃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2)《杜鲁门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声明》(1945年12月)“美国及其他联合国家承认,目前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为达到统一中国目标之恰当机构。……自治性的军队例如共产党军队那样的存在,乃与中国政治团结不相符合,且实际上使政治团结不能实现。”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反对中国发生内战 B.共产党制定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蒋介石不顾人民反对发动内战 D.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

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学案--第10课 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人教部编版

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2.知道如何用行动理性爱国,振兴中华; 3.培养正确的历史观,激发爱国情感和忧患意识。 【学习重点】 了解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学习难点】 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学习过程】 1.收集:查找资料,收集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罪行。 2.你知道“九一八”事变指的是什么事件吗?自学课文,结合查找的资料简单说一说。 3.了解了日军的暴行,你有何感受?是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不友好?你如何理解?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人民奋勇抗争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故事,感受中国人民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培养

正确的历史观,进一步激发爱国情感和忧患意识。 【学习重点】 了解中国人民奋勇抗争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故事。 【学习难点】 感受中国人民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 【学习过程】 1.你知道哪些抗日战争时期的著名战役?请选择一个来说一说。 2 3.讨论:我们应该学习先烈们的什么精神?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行为习惯: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认识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的作用。 2.知识技能: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作用 3.过程方法: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习和互动研讨,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措

施及意义,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4.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全中华民族利益的政党。 【学习重点】 认识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的作用。 【学习难点】 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全中华民族利益的政党。 【学习过程】 1.收集:查找资料,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那段史实。 2.面对敌我双方悬殊的力量对比,中国共产党展开了多种灵活多变的战术,你知道哪些?请举出至少3个。 3.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出现了哪些困难?中国共产党为战胜困难、巩固抗日根据地采取了哪些措施? 4.小小辩论会:有人认为,现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没必要再过着过去的苦日子。你认为我们今天是否还要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请表达你的观点。 5.抗日战争是什么时候取得胜利的?对我们中华民族来说,有怎样的意义?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17课 解放战争》教案一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一 一、教材分析 《解放战争》是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7课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和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它既是蒋介石集团退踞台湾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逐步确立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本节内容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史还是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重庆谈判、三大战役的胜利与意义 (2)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阅读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建国方针材料,学生培养读表与阅读解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做出的努力,学生培养总结归纳历史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学生感知解放战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2)结合三大战役地图,讲授三大战役的经过,体会其中所包含科学的军事战略思想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做出的努力 难点: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条件;三大战役战略战术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解放战争这一内容有一些了解。对历史人物、战争的细节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在这方面设计问题,引起他们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采用材料解析、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知历史并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解放战争》,初步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此时的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采取假和平的策略,为发动内战做准备。面对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怎样的对策呢?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将走向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解放战争的背景 一、全面内战爆发的背景 1、内战爆发前各方面的态度 运用课本内容,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内战爆发的背景。 材料一: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穷的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无答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认定目标】 学习目标:识记:解放军揭开反攻序幕的标志,解放区土地改革 理解: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战略进军的序幕; 分析:我军转入战略进军的序幕的事件。 学习重点:三大战役; 学习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成功之路】:(拾级而上,超越自我!) ◆成功第一步:巩固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政策调整: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____________的土地政策。 2、法令文件:1947年颁布《______________》规定:没收__________,废除________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_________平均分配土地. 3、总路线:依靠______,团结______,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__________的土地制度,发展_________。 4、结果: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粮食、房屋和衣物 5、意义:激发了农民______和______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解放南京 1、战略进攻:_____年夏,_______、_______率领的___________主力,千里挺近_____,揭开了人民解放军________的序幕。 2、完成表格 名称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时间1948.9 1948.11-1949.1 1948.11-1949年初指挥官 地点锦州、长春、沈阳以徐州为中心 意义解放东北全境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______万人,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____________在全国的胜利。 3、解放南京:______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_____,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_____ ◆成功第三步:课堂练习,学以致用!(相信自己,力量在心中!) 1 、1947年,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这次土地改革所依据的文件是( ) A.《资政新篇》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天朝田亩制度》 D.《土地改革法》 2.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包括( ) ①实行耕者有其田②规定实行减租减息③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④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下列内容不符合1947年解放区土地改革总路线内容的是( ) A.依靠贫雇农 B.团结中农 C.消灭地主阶级 D.发展农业生产 4.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的哪一次战略行动被誉为“犹如一把钢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严重威胁国民党政府的统治。” A、青化砭战役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渡江战役 D、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5.根据以下表格提供的信息判断,这应该是哪一次战役( ) 开始时间指挥者战果 1948年9月林彪、罗荣桓解放东北全境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6.徐州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向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解放战争时期以徐州为中心展开了一场战略大决战。下列关于这场大决战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由林彪、罗荣桓指挥 B.参加的部队有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 C.发生在1947年11月 D.基本解放了华东和华南地区 7.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其中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8.毛泽东生前写了不少诗词,每一首背后都有一件或数件中国近现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下列诗句所反映的重大事件,发生在解放战争期间的是( )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C.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D.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9.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诗中写道:“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出现这种情景的前提是( ) A.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 C.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案

第17 解放战争教学案 第17解放战争教学案 标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复习内容:内战的全面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复习重点: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复习难点:深入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自主学习 一、内战的面爆发: 背景: 蒋介石的“假和平、真内战”: 原因: 重庆谈判: ①目的:争取 ,揭露美蒋阴谋。 ②时间:194年8月底~194年10月10日。 ③结果:签订《 》:和平建国,坚决________,召开________,保证_______等。对 和_________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政治协商会议:①时间、地点:1946年初, 。②结果:通过了有利于 的政协协议。 2概况: 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 ,全面内战爆发。 战况:①人民解放军采取 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 ②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对 、 两大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几个月后,又被人民解放军粉碎。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战略反攻: 947年6月, __ 、_______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 ,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2.战略决战: 辽沈战役:①时间: 年9月,辽沈战役首先打响。②战况:东北解放军首先攻占

,解放 。11月初,解放军乘胜攻下 。③战果:解放 _全境。 淮海战役:①解放军以 为中心先后歼灭 _ 兵团和 ___兵团。②国民党“剿总”副司令杜聿明率军弃徐州南逃,解放军迅速将其包围,于 年1月发起总攻,全歼敌军。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平津战役:①部队: __ 解放军和 解放军。②解放军攻克张家口、天津后, ________接受改编,1949年1月 __和平解放。 意义:①三大战役共歼敌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0多万人,从战争的规模和战果上看,在 ___战争史乃至 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②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复习学案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班级:姓名:小组: 年级:八年级科目:历史课型:复习课主备人:陈海宽时间:2011-11-29 审核:【课程标准】 ①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②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③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二【重点知识】 和平曙光 1.重庆谈判:为了尽一切可能、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1945年8月,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2.1945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正式签署《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 未解决的问题:,。 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3.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向发起大规模进攻,由此爆发。 4.面对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人民解放军采取“”的作战原则, 集中兵力打,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 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5.转战陕北: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进攻。毛泽东、周恩来率中共中央 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贺龙率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 6.孟良崮战役:1947年,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的沂蒙山区,等 率华东野战军发动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 战略反攻: 7.战略进攻:1947年6月,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8. 、、是人民解放战争中最激动人心的战略大决战。 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作战时,粮食、弹药等补给的运输任务主要由来承担。 9. 1948年9月,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我军采用“”的战术, 其中的“门”是指。辽沈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第一次在上取 得优势。 10. 1948年11月,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 以为中心展开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以北的广大地区, 奠定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基础。 11. 平津战役的特点是“”,中间指的是北平。1949年1月31日, 在人民解放军强大压力和耐心争取下,国民党守军团总司令率领部队接受 和平改编,北平解放。 12. 1949年4月21日,百万雄师过长江,目标直指南京。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 标志着延续22年的在大陆统治结束。 1.图中的蒋介石与毛泽东合影,最有可能出现于()。 A. 国民大革命 B. 长征 C. 西安事变 D. 重庆谈判 2.下面关于重庆谈判叙述错误的是()。 A. 为蒋介石赢得了准备内战的时间 B. 是蒋介石欺骗人民的幌子 C. 戳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D. 中共争取到了国内和平 3. 中共通过重庆谈判获得的最大成果是()。 A. 粉碎了蒋介石的阴谋 B. 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C. 使解放区获得了合法地位 D. 赢得了反内战的时间 4. 芳芳在编制本单元大事年表时发现,1946年6月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 内战开始 B. 重庆谈判 C. 挺进大别山 D. 转战陕北 5. 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是为了()。 A. 声东击西 B. 诱敌深入 C. 调虎离山 D. 迂回战术 6. 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事件是()。

【K12学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复习教案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复习教案 课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复习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九一八事变后局部抗战开始,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知道七七事变开始了全民族抗战,以南京大屠杀为例,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贯穿全课,通过列表进行对比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了解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中共七大、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三:教具:多媒体资料课件四:学法指导:本单元讲的是抗日战争历史。复习时抓住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重大史实。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这部分知识在中考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考查形式多样,同学们在复习时应重点掌握。五、复习过程出示目标自主温故 1.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战争。 2.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

解决的历史作用。 3.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4.了解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5.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6.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合作温故 学生相互检查,相互提问,合作探究,形成知识体系。考点导航考点一:抗日战争例1、“为什么要在中国的邻土上进行演习?为什么借口士兵失踪动用大炮······”这是美国记者斯诺在1937年参加日军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提出的问题,这一连串的质问主要针对 A. 柳条湖事件B、九一八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考点二:解放战争例2、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打了无数胜仗。下列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是 A.四渡赤水 B.百团大战 C.淮海战役 D.上甘岭战役检测巩固 1、我国东北地区资源丰富,帝国主义国家垂涎欲滴。为了独占这一地区,1931年日本发动了

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本课考纲要求:战略反攻与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活动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1945年8月) (1)背景: ①抗日战争胜利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中日民族矛盾转变为美帝支持的国民 党反动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矛盾; ②国民党提出重庆谈判: 原因:①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②尤其是蒋介石内战准备尚未完成(最主要原因) ③共产党应邀,毛泽东亲赴重庆参加谈判 原因:①为争取和平;(最主要原因)②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2)结果:1945年10月10日双方签署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⑴《双十协定》内容: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⑵未达成协议的问题: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 注意:未能就这些问题达成协议的原因: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阶级本质。 2、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间 时间:1946年初;地点:重庆 结果: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国民党很快撕毁了协议,发动内战。 ★抗战胜利后,中国出现了由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政治斗争的基本内容是: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活动二:人民解放战争 1、解放战争的第一年(1946年6月——1947年6月)(战略防御) 军事上:⑴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内战的全面爆发。 ———人民解放军运用运动战,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粉碎了全面进攻 ⑵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两个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1

———粉碎国民党对解放区重点进攻 经济上————中共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A、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B、意义:①土地改革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或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②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③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2、解放战争的第第二年(1947年6月——1948秋)————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 ⑴简况: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 ⑵意义:①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②(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脏)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中原防御体系,威胁国民党统 治的中心地区南京和武汉。 【能力提升】 1、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千里跃进大别山。 2、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是战略反攻 3、人民解放战争第二年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范围的战略反攻 4、毛泽东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是指人民解放军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战略反攻) 5、1947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战略反攻的意图是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 6、解放战争时期有一张传单上写着:“蒋军弟兄们:国势已经大改变,打了16个半月内战,老蒋的军队已有100多万被消灭!”这张传单产生于战略反攻开始后 7、“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外线”中首先被突破并建立了根据地的地区是中原地区 8、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是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3、解放战争的第三年(1948年9月后)————三大战役(战略决战) ⑴背景:①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 2

湖北省孝感市2020届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十三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无答案) 湘教版

《第十三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想一想) 1、知道重庆谈判的史实。 2、了解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 3、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学习网络:(记一记) 重庆谈判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 学习导读:(看一看) 一、重庆谈判 1、背景: ①、蒋介石的假和平:为内战准备时间,欺骗人民;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②、毛泽东的真和平:为争取和平,揭穿假和平阴谋;亲赴重庆签协议; 2、时间:1945年8月; 3、结果: ①、国共两党签署《双十协定》; ②、国民党接受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建国方针和召开政协会议建议; ③、拒绝承认解放区和人民解放军的合法地位。 4、意义: ①、重庆谈判表明了中共的和平诚意,扩大了中共的影响; ②、蒋介石再发动内战,就将处于政治上的被动地位。 二、人民解放战争 1、内战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内战全面爆发。 2、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①、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时间、战术) ②、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陕北:西北解放军,彭德怀、贺龙,“蘑菇战术”; 山东:华东解放军,陈毅、粟裕,“孟良崮战役”。 3、反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①、目的:进攻国民党统治区,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②、意义:(三路大军成“品字形”)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4、胜利——重要战役: ①、背景: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947年10月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②、时间:1948年9月——1949年1月 人民解放战争 的胜利 重庆谈判和人民 解放战争转入反攻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说课稿)

第三节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中的第三节内容,主要讲述人民解放战争第二年、第三年的作战经过和历史意义。本节教材无论在本章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胜利,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转折点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2、说重难点: (1)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历史意义 ①分析:随着解放战争进程的发展,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同时,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国民党政治上十分孤立,后方不稳;而解放区基本完成土改,政权巩固,人民支授解放战争,因此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展开三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突破策略: (1)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三大战役路线图(flash版),边展示边讲解。 (2)思考讨论:为什么战略决战首先选在东北战场? 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采取了怎样的作战方式? 为什么北平能够得到和平解放? (2)难点: 难点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进程的关系是本节难点。 ①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广大农民是否能够真正调动起来,投身于革命战争、支援革命战争,是关系解放区民主政权能否巩固,工农联盟能否巩固以及解放战争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因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又有效地保证了土改的进行,保卫了土地改革的成果。要引导学生体会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体会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作用,从而深刻理解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②突破策略: 引导学生回忆中共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内容及取得的意义,分析为什么中共会在不同的时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原因?对此你有何认识? 难点二、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选择 ①分析:在第二年的战略反攻阶段,中共将中原地区作为反攻的主攻方向,是有其深刻的原因:A中原地区敌军力量薄弱;B能够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C能够得到人民的有力支持。 ②突破策略: 1、引导学生回忆解放战争第一年的作战情况和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方向。 2、播放战略进攻前国共双方实力对比的视频影片。 3、播放战略进攻形势示意图(flash版),边展示边讲解,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 3、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历史学案: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47 页 第 48 页 沁河中学初 二 年级 历史 科 自主学习 学案 主备: 刘琪 时间 : 12 月 1 日 学习内容: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自学收获 了获得美国更多援助,竞大量出卖国家主权。1946年,国民党政府同美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向美国全部开放中国的领空、领海和内河口岸。 结合材料,讨论:三年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主要原因有哪些? 三、展示反馈:(积极主动,展示风采!) 1.1946至1948年,华北、东北解放区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为( ) A. 北伐战争胜利 B . 国民革命进行 C . 抗日战争胜利 D. 土地改革进行 2.1947年夏,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揭开这一序幕的军事行动是( ) A. 百团大战 B . 转战陕北 C . 挺进大别山 D. 解放南京 3.1948年秋,中共中央果断决定与国民党军队主力进行决战,首先选择在东北境内发动了( ) A. 台儿庄战役 B . 辽沈战役 C . 淮海战役 D. 平津战役 4.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提道:“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其中“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意义在于( ) A.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B.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C. 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D.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5.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解放战争时期的史实,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淮海战役 ②转战陕北 ③解放南京 ④挺进大别山 A. ④①③② B . ②④①③ C . ①②③④ D. ④②③① 四、拓展提升:(学有所用,提升自己!) 三大战役大决战,歼敌一百五十万,百万雄师过大江,蒋家王朝一朝倾,解放战争留遗憾,蒋匪残余逃台湾! 【一决胜负一一三大战役】 (1)请你结合下列所给的提示,写出相应答案 ①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是: ②和平解放的城市: ③三大战役中最早开始的是: ④“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战役”: 【乘胜追击一一渡江战役】 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道:“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2)诗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要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寓意? 学习目标: 1.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2.知道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史实,了解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3.简析国民党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重点:三大战役与渡江战役 难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一、自主学习:(相信自己行,自己一定行!) 自学指导(用十分钟时间阅读114---117页,圈点勾画、批注你获取的信息,完成问题。) 知识点1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 改为 。 2、《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的时间、内容? 3、解放区土改的结果、意义? 知识点2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1947年夏, 、 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 ,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2、三大战役 时间 战役名称 指挥者 参战部队 结果 3、 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二、小组学习(各抒己见,达成共识) 材料一: 材料二: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材料三: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希望建立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妄图继续保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美帝国主义支持蒋介石,积极准备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蒋介石为 自学疑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