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练习与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与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与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与答案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教学设计>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户:窗户

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六、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五、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初中课文文言文系列——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朝代:宋朝 作者:苏轼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于:在。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1.《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三苏”。 2.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3.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D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庭院里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啊。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只是很少有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5.填空题 (1)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

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2)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7.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文学常识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是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是宋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二、解释加点词: 1、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 3、相与 ..:共同、一起 ..步于中庭相与 4、盖.竹柏影也盖:原来 5、月色入户.户:门 6、欣然 ..起行欣然:高兴地样子 7、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8、相与步于中庭 ..中庭:院里 9、怀民亦未寝.寝:睡觉 10、水中藻.、荇.交横,藻、荇均为水中植物 三、理解性默写: 1、作者在本文中描写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四、问答题: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6、文章的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7、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光(月色) 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3)人生感慨。(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9、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10、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一是指生活上清闲,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二是指政治上清闲,虽有远大抱负却郁郁不得志的人。 1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1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1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②仕途失意的落寞③自我排遣的旷达 14、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2020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梳理练习 15 记承天寺夜游

第15篇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知识盘点 一、易考实词梳理 1. 古今异义 (1)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读出,小声说 (2)盖.竹柏影也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3)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①闲人[F]:古义:___________ 今义:无事可做的人 ②耳:古义:___________ 今义:耳朵 2. 重点实词 (1)月色入户.户[F]:__________ (2)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遂[F]:___________ 至[F]:___________ (3)怀民亦未寝.寝[F]:___________ (4)相与步 ..相与:___________ ...于中庭 步[F]:___________ 中庭:___________ (5)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___________

(6)水中藻、荇交横.. 交横[F]:________ 二、一词多义全扫描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F] 礼愈至. (《送东阳马生序》) 至. 舍,四支僵劲不能动[F](《送东阳马生序》) 虽有至. 道(《虽有嘉肴》)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F] 自谓少. 时用心于学甚劳[F](《送东阳马生序》) 饮少.辄醉[F](《醉翁亭记》) 三、重点句子翻译 1.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四、探究设问 ○理○解○概○括 1. 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统编课后思考探究) 【答案】文中苏轼的心境微妙而复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

记承天寺夜游综合练习答案

八年级上语文练习 《记承天寺夜游》综合练习 班级姓名成绩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月色入户.__门_____ 2、欣然 ..起行_高兴的样子__ 3、念.无与乐者._想到(考虑到)__;__......的人_ 4、遂.至承天寺__于是……就__ 5、怀民亦.未寝._也___;___睡觉______ 6、相与 .. ___清澈透明____ ..步于中庭. _共同,一起___;__庭院__ 7、庭下如积水空明 8、水中藻荇交横 ....__水草____;__交叉错杂_ 9、盖.竹柏影也___原来是__ 10、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____只,不过__;_轻闲的人__;__罢了__ 二、翻译句子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__(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月光照进门户,我高兴地起来走动。____________ 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想到没有可以一同欢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______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到庭院中散步。____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月光洒满庭院,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什么夜晚没有月亮。什么地方没有竹树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轻闲的人罢了。_ 三、回答问题 1.文中表现兴奋喜悦的句子是__欣然起行__,它与__解衣欲睡__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泼。 2.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心凉心境的句子是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作者笔下的月色具有什么样的特点“__空明__”请用文中原词回答。作者是怎样写出月色的这种特点的?请结合原文,做简要分析。 运用了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手法。“空明”是直接描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借写竹柏的影子来表现月光的皎洁,属于侧面衬托的手法。同时,又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竹柏比喻成藻荇,借以表现月光清澈透明。

《记承天寺夜游》配套习题汇编(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含答案) 一、基础题: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2.填空: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7.“月色入户”意思是,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4分) 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10.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记承天寺夜游》第二套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解衣欲睡解: ⑵相与步于中庭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整理(附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整理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7.A 8.D 9.C (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⑵怀民亦未寝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19、①遂:于是,就②寝:睡觉③但:只3分,每题1分)20、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3分,意思符合即可)21、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22、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 (三)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②月色入户:()③庭下如积水空明:()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字词注释 (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 (19)但:只是 (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21)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白话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

记承天寺夜游问题答案说课讲解

问题回答答案 1《记承天寺夜游》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赏月喜悦、复杂微妙的心情. 2 语言有何显著特征? 语言显著特征:悲凉、难言的显著特征. 3 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文章的“月”正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断月色之明了,“水中藻、性交横”可以推见到月光之清 4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 因为看到明月照进屋子里兴奋、喜悦,月色好似久违的老朋友,让作者想到去寺里找张怀民,所以就去了寺庙游玩. 5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寻张怀民”是由于 “________”,作者的心理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月色入户”,表达了作者宽广豁达的胸襟;“寻张怀民”是由于“念无与为乐者”,作者的心理活动是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悲愤之情. 6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表现景物什么特点? 月光清澈透明,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1、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的美好境界。 答案: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 2、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答案: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3、本文“记”的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答案:本文“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修辞手法。 【答案:拟人】 5、《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号,是(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弟弟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之中。 答案: 东坡志林、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 6、“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答案:月光竹柏影比喻】 7、文章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第三段运用的表达方式:。 答案: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记叙。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第三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抒情。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第17 课记承天寺夜游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 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选自《》,作者。(2分) 2. 填空:(3分)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翻译下列句子:(4 分)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 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 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 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 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 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2分)

7. “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 的修辞手法。(4分) 8. 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与“ 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4 分) 9. “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 分) 10. _________________ 文章“记”的要素是:(4 分)时间:地点: 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本文的构思角度是()(3 分) 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5 分)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①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 。 ②这是一首赞咏___________________ 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________________ ,实际上是用____________ 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理解、分析

特等奖《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说课教师:邓州市春风学校高海明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承天寺夜游》,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江山多娇”第四单元主题下的第二篇记叙文。 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来看,是希望是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借助课文故事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进一步学习传统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的学习能力,品味文中运用景物描写抒发杂感情的方法,乐观豁达的感情。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定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首先是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的原则,我从三个维度将教学目标定位为3个: 1、知识与能力维度: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含义,翻译全文。 2、方法态度:体会文中写景和抒情的关系,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景物,并运用借景抒情的方式仿写。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启发学生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 其次,因本课游踪十分简单,字面意思容易理解,于是我将重点定位为以下二个方面: 1、体验从奇特的角度观察所描写的景物,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已经并运用归纳的方法赏析描写景物。 2、看似浅显的文字表达作者复杂感情,体会作者在逆境中乐观向上的精神。 难点是:仿写。借景抒情和容情于景的写作技巧,将所学的方法在实际中得到运用。 二学情预估 首先,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了九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的能力有所提高。但是要学习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的古代汉语,要像阅读现代汉语那样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技巧,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是有比较大的难度。 其次,文本和学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再次,学生和作者之间的经历距离比较大。 最后,用散文化的语言品析景物,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描写景物,难度较大。 三、说教法 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方法。为了提高课堂的质量,使学生真正做到体验——生成——运用,则必须加强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深挖教材的只能因素,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讨论,加宽拓展学生的思维层面,实现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含答案) 1《记承天寺夜游》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赏月喜悦、复杂微妙的心情. 2 语言有何显著特征? 语言显著特征:悲凉、难言的显著特征. 3 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文章的“月”正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断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到月光之清 4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 因为看到明月照进屋子里兴奋、喜悦,月色好似久违的老朋友,让作者想到去寺里找怀民,所以就去了寺庙游玩. 5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寻怀民”是由于“____________”,作者的心理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月色入户”,表达了作者宽广豁达的胸襟;“寻怀民”是由于“念无与为乐者”,作者的心理活动是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悲愤之情. 6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表现景物什么特点? 月光清澈透明,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光_(赏月) 2、作者夜“至承天寺寻怀民”的原因是什么? 答:是作者初到此不久,朋友不多,加上他是被贬之人,能与之亲密交往的人就更少了,所以想来想去能与之赏月同乐的人就更少了,正因如此,作者才想到了也被贬斥道这里的怀民****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轼与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诗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作者夜至承天寺寻怀民,此时怀民果然也没睡,二人心意相通呀,随后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 4、作者赏月是抒发心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从中感悟到了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 一、2003年呼和浩特市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24—27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不以.物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 26.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27.[甲]段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一句是。[乙]段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2分) 二、2003年广东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 ..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4.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分) 译文: 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3分)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2分) 三、2006年河北省邯郸市(课改区)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一——,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原文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原文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 》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 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下面给大家整理了原文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或公元 1083 年十月十二日夜, 可不译) , (我) 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 (于是我)高兴地起床 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 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 充满院落, 清澈透明, 水中的水藻、 荇菜交横错杂, 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 (又有) 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 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分层赏析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 这天夜里, 月光照入 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 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 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 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 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 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 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 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山西课改) 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 3-7 题。(10 分) [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 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2 分) (1)把洒问青天( ) (2)念无与为乐者( ) 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 分)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 分) (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 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 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1/5

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 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 ,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 蓄饶有余味。 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 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情 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 分) 答案: 3、(1)端起洒杯 (2)考虑 或:想着 4.B 5.(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 的藻荇。 6.(C) 7.例: 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 人生有欢聚, 也必然有离别为; —— 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2/5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集锦(含答案)(20200520184650)

《记承天寺夜游》 1、文章分三层:叙事:赏月的时间、原因; 写景:写庭中景物; 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2、全句无一写月,却处处写月的好处? 先写月色“积水空明”,如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见月色之皎洁(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写出“水”(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见月色之浓。 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的句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文中传达出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有哪些? ①赏月的欣喜②被贬的悲凉③漫步的悠闲④人生的感慨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有①赏月的欣喜②被贬的悲凉 ③漫步的悠闲④人生的感慨。 5、“庭下如积水空明”写出月光、竹柏什么特点?点出一个怎样 的美好境界? 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影比作水中藻荇,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 的特点,点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苏东坡用了比喻修辞和侧面烘托手法,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 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的

澄澈明亮美好,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 幻的美妙境界。 9、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与张怀民的友情,说说理由。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见唯独怀民可以 同乐。2“怀民亦未寝。”可见心境相同,心有灵犀。 3、“相与步于中庭。”可见相处融洽。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见有相同的命运和审美情趣。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感情? 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种种复杂微妙的心情尽在其中:既有被贬谪的悲.凉,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旷达.,对自己情趣高雅脱俗的自得.。 11、《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为什么自称是“闲人”?“闲人”二字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苏轼此时被贬官黄州,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无事可做,所以他 自称闲人。“闲人”二字包含了自嘲和自得两种情感:①自嘲是 感慨自己被贬谪,只好自我排遣、苦中作乐。 ②自得是因为自己与朋友具有超脱世俗的审美情趣,身处逆境依 然乐观旷达。言外之意讽刺了那些无心赏月追名逐利的人。 12、此文是作者被贬谪时所作,可他却能欣然起行,描绘月色, 自许闲人,对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一谈。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练习题含答案

短文两篇跟踪检测 (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3.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 _ ”。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答案: 1.(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2.(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3.(1)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月色(月夜)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答谢中书书》与《三峡》比较阅读。 4.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2分) 5.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答案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分) 实是欲界之仙都(1分) 5·《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1分) 《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1分) 三、) 阅读《短文两篇》 6.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7简答

《记承天寺夜游》试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试题及答案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二、译下列 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三、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7、从划线的句子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 起因:经过:结果: 8、文中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什么? 9、填空:全文以为线索,依据作者的,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心境。 10、你如何理解文中的'“闲人”的含义。 11、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了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参考答案: 1、念:想到。遂:于是。

2、但:只是。 3、盖:原来是。 4、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到庭院散步。 5、庭院的地面上月光满地,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里面有藻、等水草交错,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6、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一个地方没有翠绿苍柏?只是那里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悠闲的人罢了。 7、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我(苏轼)与张怀民起因:我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结果:我与张怀民相与步天庭中。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月光、行踪旷达 10、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喜悦、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显其中。11、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处一个空明澄清,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