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和谐后勤服务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后勤服务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后勤服务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后勤服务

【摘要】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及特征。是提高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和谐后勤管理服务能力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创新;后勤服务

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十六届四中全会向全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实现这一重大战略任务,需要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不懈努力。高校后勤工作者要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所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及特征。在工作的实践中关注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焦点问题,努力创立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运行机制,用新思路研究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不断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提谢创造新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和谐后勤管理服务能力

当前,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还不完善,不同高校有不同的管理模式,而新的高校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这就要求后勤领导干部深入研究和掌握高校后勤管理规律,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化后勤改革,在现有体制的基础上,创新后勤管理服务运行机制,以改革来促进服务,改善管理和提高效益。在创新后勤管理服务运行机制中要构建和谐后勤管理服务作为重要切入点,这样后勤管理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 摘要:本文主要从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 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内在统一性理论阐释、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灵魂和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力量源泉和最终落脚点,这几方面对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的建设进行阐述。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统一一、前言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的重要指导思想。怎么样正确的理解科学发展观及其和谐社 会的关系? 下文将就此问题进行阐述。 二、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 会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是一个提纲挈领、内涵丰富的命题和判断。近一段时间以来,这一命题已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瞩目与探询。那么,应当如何理解这个命题和判断呢?1、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关于发展的哲学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总的看法、哲学思考和根本 观点,它揭示了发展的内涵、实质、基础、途径、目标、方法、规律和图景,本 质上是一种发展哲学,是关于发展的战略思考和哲学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 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则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发展应当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应当统筹兼顾这一部分人的发展与另一部分人的 发展,这一区域的发展与另一区域的发展,当代人的发展与后代人的发展,经济 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就迫切需要把关于发展的认识提 升到哲学的重要地位,从哲学思维的角度给予解读和解答。 2、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的实践本性。 这大体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比如从比较 注重GDP 数字的增长到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从沿海开放到西 部大开放、振兴东北、中部崛起;从一部分人先富到共同富裕;从效率优先、兼 顾公平到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 到科学发展观,表明科学发展观是在实践中形成,就是说发展观也是“发展”的。 以为发展是一成不变,不能与时俱进的,显然是错误的。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 关键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关键是在实 践中落实,是落实到实践中。 3、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的整体联系联系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全面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也是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的基本观点 和方法。 三、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内在统一性理论阐释1、二者共同围绕着同一个 主题—发展这是由当前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我国当前最大的基 本国情是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 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尽管经过了20 年的 高速度、跨越式、非均衡的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和综合国力也 稳步上升。但当前社会还存在/生产力水平总体上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性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 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科 学发展观的实施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始终如一高举发展这面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解读科学发展观文档2篇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解读科学发展观文档2篇 Experience of learning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 ment 编订:JinTai College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解读科学发展观 文档2篇 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 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本文档根据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和针对主题是科技发展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 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解读科学发展观文档 2、篇章2:国税地税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文档 篇章1: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解读科学发展观文档 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它是 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因而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领域和方面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因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形成和提出的时代背景分析

:科学发展观形成和提出的时代背景分析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基于对现阶段基本国情和新发展要求的科学判断我国当前最大的国情,是仍然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是进入新世纪后,基本国情又表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对这些特征的科学判断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报告详细阐述了现阶段经济增长、体制改革、人民生活、经济结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对外开放等八个方面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既包括正面的成绩,也包括负面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对困难和问题进行这样系统深入的分析,在党的正式文件中还是第一次。明确这些阶段性特征,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国情,判断形势,保持清醒头脑非常重要;对于我们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和科学内涵,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具有重大意义。这些困难和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但是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较弱,缺少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二是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第二产业发展较快,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明显滞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拉动,消费需求启动缓慢;制造业规模较大,但技术结构偏低,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中下游。三是物质资源消耗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生态逐渐恶化,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第二,发展不够协调。近几年在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很突出。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发展较快,农村发展较慢,城乡差距持续拉大的趋势尚未扭转,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二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周边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发展较慢,地区差距仍存在不断扩大的趋势。三是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还不够协调,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 第三,发展不够全面。经济发展领先,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出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一是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和公民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二是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文化建设还不能适应这种新变化,还不能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的要求。三是随着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管理社会的难度明显增大。四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安全等方面积累的问题很多。 第四,发展不够公平。虽然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利益分化问题日趋严重。一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阶层之间、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还在扩大,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二是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农村贫困人口有两千多万,城镇低保人口有两千多万,低收入人口还有一亿多。三是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利益矛盾比较突出,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严重影响着社会和谐与稳定。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我国面临着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呈现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五大发展趋向。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但机遇大于挑战。全面认识我国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既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背景,也是我们自觉走科学发展道路的现实要求。 全面把握和贯彻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科学发展观与当代青年的个人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当代青年的个人发展 学员号401020 姜苏容法学院 关键词:突破、挑战、选择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而当代青年的个人发展则不仅关系到他们本身,大学生家庭,更加关系到中华民族在二十一世纪未来几十年中的发展。将当代青年的个人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进行探讨已被许多专家学者所采用,鉴于本人不管是在社会阅历,专业水准还是论文水平方面都极为有限,故希望采用较为初级的方式来完成此篇论文。下面,我将通过对三部电视剧的简单剖析来得出科学发展观与当代大学生的个人发展的有关结论。这三部都为近年来关注度较高的反映当代社会现状的电视剧,它们分别是《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和《蜗居》。 当代青年的突破 狭义上的当代青年可以用“80后”来涵盖,社会上对于其的探讨也早已不绝于耳,而《奋斗》和《我的青春谁做主》则是其中较具说服力和代表性的影视作品。影视作品固然有其偏离真实生活的成分,但这并不影响其反映现实世界.这两部剧有一个强烈的共同点,那就是当代青年有活力,有思想,有追求,这些无一例外都是“80后”的优势。 《奋斗》中的陆涛对自己的事业有着坚定的追求,不甘于平庸,在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有落亦有起;《我的青春谁做主》中的赵青楚是名校的高学历毕业生,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清楚的定位,不会因为母亲的反对而轻易放弃梦想,终于在业界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从他们的身上我们清楚的看到当代青年敢闯敢拼的特质,同时也看出了“80后”一代在精神上的独立性远超前人。这些可以从他们的职业价值观上看出。所谓职业价值观即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理想、信念、世界观对于职业的影响,则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第一,择业的竞争意识增强,当今中国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而当代青年们追求的也早已不是粗茶淡饭的安逸生活。他们需要竞争,渴望竞争,只有竞争才能够在现有的条件下实现他们的目标。这样说固然有追名逐利之嫌,但考虑到他们肩上所背负的对家庭的责任,任何人只能承认此举无可厚非。第二,择业的自我意识突出,这应该取决于社会经济环境及其价值观念的趋向,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目标的追求开始主导青年人的就业选择。以《青春》中的赵青楚为例,大学毕业后,其母劝其回到上海工作,以便就近家中。但独立的青楚对就业有自己的想法,并将其落实到行动中,经过与母亲的“斗争”,她终于得以留在北京继续追寻自己的梦想。这样的现象在当今社会并不少见,究其根源,是在价值观上更加突出自我使其敢于坚持。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这恰好与当代青年的就业观乃至价值观不谋而和。但是,在此基础上当代青年应该同步完善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要求我们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发展置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个人发展的同时,注重对国家和社会的奉献。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以本,这要求当代青年重

科学发展观与城市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城市发展 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建设与发展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经营与发展理论的迅速兴起和传播,引起了全国各城市的普遍关注。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理论与实践为经营城市资产、挖掘城市资源、拓展城市空间提供了新的领域与手段,打开了各级政府城市发展建设的思维空间。从上海浦东新区建设规划到“长三角”和珠江“泛三角”的跨省市区的区域规划功能布局,都无不体现经营城市和城市建设发展的理念。效仿区外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我区的赤峰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满洲里市、海拉尔区、集宁区、伊金霍洛旗等一批城市,用经营城市的理念指导实践,掀起了大规模经营城市、建设城市的高潮,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城市建设规模越大,发展越快,越需要各级政府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牢固地树立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城市经营和发展,打造城市品牌,更加理性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构建和谐城乡。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新理念 关于城市经营与发展,城市政府和理论界有不同的解释,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这样一种思路,就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市场手段对城市的各类资源、资产进行优化配置和有效运作与管理。其核心是将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思想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发展的全过程。遵循经济规律、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及其承载力、辐射力、带动力和竞争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勿庸违言,经营城市不是单纯和片面的扩大城市、改建城市,搞标志性建设和政绩工程。而是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城市的经营和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基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的经营与发展,至少应把握三个观念:一是泛资源观念。即把城市看作是资源整体,包括土地、自然、人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以及由此延伸的城市无形资产,如城市形象、城市精神,政策、制度、理念和各领域所产生的社会文化需求等等。二是价值观念。即城市的资源通过经营都可以成为城市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方式,作为现金资本并能进行再投入。但应当重视城市资源的特殊性、有限性,避免过量地靠资源获取资金,也就是说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破坏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更不能吃子孙的饭。要有计划地开发、合理利用,兼顾城市功能与环境,实现人、自然、经济、社会各系统间和谐发展,走内涵式、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三是和谐理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将趋于和谐,城市自身客观的资源和属性,决定了它做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载体,必须与其他自然和社会资源一样,进入市场领域,接受并适应市场规律和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规律的作用,从而实现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发挥其内在生机与活力。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在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一直沿用“只投入、不收益;只建设、不经营”的建设管理模式。在传统体制下,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只是为社会提供生产、生活条件的无偿服务型、共享型的公共产品。在这种管理建设发展的模式下,政府只注重了社会

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1

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二,全面发展观。 第三,协调发展观。 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内涵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解读科学发展观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解读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它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因而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领域和方面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因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

化建设、社会建设,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逼”出来的,是对中国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的系统回答。就其实践渊源来说,它是对我们党领导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程的科学总结;就其思想渊源来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就其科学内涵来说,它是从回答发展问题入手,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就其精神实质来说,它是要实现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既是对现代化建设前途命运的深思熟虑,又能够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活力;就其重大意义来说,它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上,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因而与其一脉相承。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发展的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个人发展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个人发展(sixth edital) 唐述春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个人发展也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是我们规划、推进个人成才、加快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个人发展的科学可以说是时代为我们提出的全球性课题,现实在呼唤一门新兴的科学——个人发展观,这个个人发展观至少是融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决策学、养生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对策论等相关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学习研究科学发展观我们可以得出,个人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家庭与事业的全面兴旺。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体现在个人发展上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家庭事业全面兴旺为根本指针谋发展、促发展,努力营造个人全面进步所需的多领域、多文化、多环境的系统性需要,切实做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让所有外在资源与内在动力真正围绕个人的全面发展而发挥作用; 科学发展观的协调发展,体现在个人发展上就是要统筹学习与实践,统筹自我发展与广结良缘、统筹做事与做人、统筹消费与赚钱、统筹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在个人发展上就是推进的过程要做到可持续性,并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个人全面成才及家庭事业全面兴旺。坚持走出一条稳定性好,可持续提升的发展道路,谋得经得起时间与空间多维变化考验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在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趋势、认真总结发展中正反两方面经验、深入分析发展过程中各阶段实际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指导个人发展实现家庭与事业的全面兴旺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不断提高运用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个人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抢抓机遇,努力奋斗,更好地完成各成长阶段我们肩负的发展任务,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人生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能力建设的各个环节,学好用好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做好以下以点: 首先,必须紧密结合个人实际,针对个人发展目标,拟定自己的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 既然说是个人发展观那么决定权就应当在于个人手中。有些人从读书到就业都没得自己做过主,个人发展的方向完全交给了别人,当他终于摆脱他人的代办,又到了上有老下有小谋生才是最重要的阶段。他的一生幸福与否在个人发展上他的内心没有遗憾那是假的,造成这种个人发展不能自主的根本原因还是中国的文化意识,长期受儒家和道家文化的教育,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崇师、尊老、忠君、“三纲五常”的意识,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自己

谈城市规划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关系

谈城市规划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关系摘要:作为社会现代文明的标志,城市的发展方向与规模依赖于政府对城市的规划,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类对社会、经济、环境发展认识的进步,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愈来愈重要。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城市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 abstract: as a social modern sign of civi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with the direction of the scale on the government to the city planning, city planning of 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cause the attention of peopl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o contemporary human societ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know progres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ty planning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keywords: urban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rban development;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是一个社会现代文明的标志,是商品流通和现代工业的集散地、交通中转的枢纽,是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中心。改革开放来,特别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我国城市化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化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城市环境、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八章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建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没事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足我们党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浩社会的重要任务 的途径之一。社会和谐是小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 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 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浩社会。这些重要论断,不仅为我们加快推 进社会建没指明了方向,而fIJ为具体贯彻落实中央精神 提供丁方法途径。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回答了“什么足社会 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是我们党坚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实践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马 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 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认识 的又一理论创新观点。 (一)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目标 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所描绘的 美好蓝图,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社会实践所要达到 的一个目标追求和目的归宿。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 上的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根据唯物史观的 基本原理,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和弊端深刻分析 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作出了科学设想,指出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山发展的条件”小,未来

谈谈我对科学发展观与自身发展的认识

谈谈我对科学发展观与自身发展的认识 摘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行为是万物的开端。以人为本,不是历史上的以人为中心主义,以人为中心主义是博弈的自我,自私又会成为博弈失败的幻觉,这不是物理学家的结构,而是政治家的发现。人是一切事物成败的开端,人的聚集有创造新世界和改变旧世界的义务,人是万物的创造者。人的博弈行为是个人的第一生产力,又是综合国力的体现。人是主题文化的实践者,又是文明的创造者,因此把以人为本列为问题之首。科学发展观提倡以人为本、改革开放,用创新的思维和行为开发新的技术,并应用这些智力的成果,重新组织人们的活动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是我们党五十多年来执政的最基本的经验。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根据我国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指导思想,极大地推进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其中尤其以科学发展观的作用最为突出。确立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的地位,有着充分的理论根据、现实根据,也是符合我国长期发展需要的。 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承担着继往开

城市开发公司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城市开发公司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通过讨论学习科学发展观,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 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 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坚持 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的重大国策,我就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收获,谈以下几点体会。 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 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 及全体人民。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 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 长远发展的观念。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各方面,促进全面 发展。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以人为本, 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 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 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 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3、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从根本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因此问题不仅在于我们“要”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必须着眼于“怎样”实现这一要求。这就 要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在诸多方面的不完善,因此根本的解决之 道在于按“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来深化改革,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4、“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 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中国的经济 的发展,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并让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上一个新的台阶,这五个统筹的实质,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学习讨论社会发展观结合公司当前的具体情况,社会发展观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我们 要抓紧抓好,努力做到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全面把握、融会贯通,搞好资产营运工作, 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做好“结合”文章,把学习同实际工作联系起来,把学习同促进目标 任务结合起来,推动和促进我们的各项工作。

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专题分析及练习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根本要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到"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1.经济: (1)怎样坚持科学发展观? ①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保持经济发展的较快速度。但经济发展不能片面追求速度,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把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统一起来. 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④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⑤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社会就业,社会秩序等社会发展.(原因:第一,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根本保证;社会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社会事业滞后,经济也难以实现持续较快发展;第二,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要求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第三,我国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 ⑦坚持改革开放,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请为企业坚持以人为本提出你建议。 ①通过科技创新和强化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②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能降耗,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③遵守经营者的职业道德和市场交易的原则,重视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④尊重和维护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及各项权利,在生产发展、利润增加的前提下,顾及职工的现实利益。 2.哲学: (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如何体现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①规律的客观性要求人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表现.②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表明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2)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如何体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根本动力,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是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我们党在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3.政治: (1)政府应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①要求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仅要正确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而且要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同时要重视履行国家政治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②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即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目的,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③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提高行政能力和水平。 (2)“以人为本”作为经济工作的基本思路,体现了什么政治学道理?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是我国国家性质的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解读

第24卷第1期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4No.1 2007年2月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of Suzhou(Social Science)Feb.2007 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解读3 沈晓阳 (湖州师范学院法商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摘 要: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蕴涵包括:以人为本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伦理基点;社会正义代表了科学发展观的伦理原则;崇尚和谐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伦理特征;关注生态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视野。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伦理;以人为本;正义;和谐;生态 中图分类号:B82-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695(2007)01-0040-05 任何一种关于社会发展的观念,其背后都蕴藏着一定的伦理思想,都以某种伦理思想作为其价值依据和精神支撑,科学发展观也不例外。笔者认为,从伦理的角度解读科学发展观,重点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伦理基点 一种伦理观,首先总是需要解决一个基点问题,即以什么作为进行伦理价值选择的重心和基础。我们知道,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回答了靠什么发展和为什么发展这样两个最具根本性的问题,这就解决了科学发展观的伦理基点问题:即在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必须始终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的价值目标。以人为本的思想包含有极为丰厚的思想内涵,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如果说西方在向近代转型过程中提出的人本主义思想主要是相对于中世纪“以神为本”思想而言的话,那么我国现在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伦理基点而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则主要是相对于以下三种伦理价值观而言的。 首先,以人为本是相对于以物为本而言的。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物质产品的丰富,无疑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但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物质产品的丰富,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这个目的,就是人,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在传统发展观中,却存在着重物不重人的倾向。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等等,就是这种伦理价值观的典型表现。在少数人的下意识中,人只是生产物的工具、手段,为了生产的发展可以污染人们所赖以生活的土地、水域和空气;为了生产的发展可以不顾劳动者的尊严、健康和安危。在少数人那里,人的价值就在于他所获得的财富和金钱的多少。当然,持此态度者也会对某些人表示尊重甚至崇拜,但他们所尊重甚至崇拜的并不是人本身,而是这些人所拥有的财富或金钱。有些人对投资者趋之若鹜,对打工者冷若冰霜,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改变这种以物为本的伦理价值取向,既要看到人的手段价值,更要看到人的目的价值,把人看成是目的本身而不仅仅是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 其次,以人为本是相对于以官为本而言的。我国是一个具有浓厚“官本位”传统的国家,而且这种传统至今仍有一定的市场。在发展目标上片面追求官员的“政绩”,在发展规划上完全听凭官员的意志,在实施发展规划时以官员的权力为指挥棒,……这些都体现了在发展问题上的官本位倾向。当然,官员也是“人”,但我们讲以人为本突出的是公民权利的平等性,而以官为本突出的则是官员权力的垄断性。因此,强调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官为本,并不是要把官排除在“人”之外,更不是要把官和民 3收稿日期:2006-12-11 作者简介:沈晓阳(1955-),男,浙江湖州人,湖州师范学院法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伦理学研究。

科学发展观和中国传统文化-2019年文档资料

科学发展观和中国传统文化 1 以人为本与中华文化传统的民本思想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何为“以人为本”?胡锦涛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进一步追溯起来,以人为本在中华文化传统上的源头是民本思想。胡锦涛在2003 年7 月1 日讲话中阐释这个“本”时讲: 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 胡锦涛所引用的这段富于哲理的古训,出自《孟子?梁惠王 下》。孟子恰是中华文化传统上民本思想的突出代表。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围绕君与民的关系而展开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孟子的重民思想就是孔子提出的“所重:民、食、丧、祭”,就是孔子说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孟子的亲民思想就是孔子主张的以政富民,省力役、薄赋敛,“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民本思想也为历代开明的政治家所尊崇,成为他们治国安邦

的重要原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汉代的“文景之治”,就是因为文帝和景帝尊崇以民为本的原则,实施了“与民休息”的政策。唐代“贞观之治”的一条重要原因,是李世民强调“国依于民”。清代的“康乾盛世”,也与康熙坚持“以足民为首务”、乾隆坚持“以养民为本”密不可分。 2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中华文化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古代农业社会由于劳动生产率低 下,社会劳动在农业部门的分配比例不能过小。中国历史上过分 的重农抑商政策,带来了抑制商品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但是,恰当地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以保持农业劳动在社会劳动中的必要比例,对维护社会稳定是有积极作用的。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结合的具体比例是历史的。 但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数量必须相适应才能有效利用人力和思想,是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按比例结合的认识,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下协调发展的要求。 生产资料,这是不以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中国古代“人必称土” 天人合一”是中国历史上一种肯定人与自然界统一的思 想。天人和谐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和谐、人与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和谐、人类活动顺应天时而行等方面。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这是孔子效法自然的思想。 宋代理学家张载是传承前人“天人合一”思想、宣传天人和谐的突出代表。他说:“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既然我为天地所生,人民都是我的同胞,生物都是我的近亲,所以我不仅要善待所有人民,还要善待所有生物,顺应天地,不可逆天地之性而行。这种观点的传播对天人和谐、保护自然生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和谐:科学发展观的理想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主张“致中和” “君子和而不同”“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合异以为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