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血管性血友病诊断指南(全文)

2021血管性血友病诊断指南(全文)

血管性血友病(VWD)是一种由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异常所导致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VWF在血液循环中结合并稳定凝血因子Ⅷ(FⅧ),并且在血小板黏附及聚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VWD的出血特点主要为皮肤黏膜出血,如瘀斑、鼻衄、口腔出血、月经过多、胃肠道出血、牙科治疗后出血、分娩及手术时出血等,严重患者可出现与血友病相同的肌肉及关节出血。不同患者出血的严重程度有所不同,同一患者的出血表现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VWD可以分为1型、2型及3型,其中1型及3型分别为VWF部分及完全缺乏,2型为VWF功能缺陷,包括2A、2B、2N、2M型。不同亚型以及不同临床表型导致VWD的诊断和治疗十分复杂。在临床实践中,VWD患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不能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其主要障碍包括缺乏识别异常出血的能力、无法确定合适的诊断方法、专业实验室检测能力有限。

随着新检测方法的不断出现及更多循证医学证据的更新,一些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尚无确切结论或新出现的问题亟需阐述。因此,美国血液学会(ASH)、国际止血与血栓学会(ISTH)、美国国家血友病基金会(NHF)、世界血友病联盟(WFH)联合制定了2021年版VWD诊断指南(下文简称2021指南)。2021指南针对涉及6个方面的10个临床问题做出基于

循证医学的推荐,主要涉及近年来诊断方面的进展,包括新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新的临床亚型的阐述等。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薛峰教授、杨仁池教授对2021指南的制定流程、临床问题及推荐等方面做出解读并发布了《ASH ISTH NHF WFH 2021血管性血友病诊断指南解读》。小编将其临床推荐部分的主要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01出血评估工具(BAT)

问题1:对于疑似VWD的患者,应该采用BAT还是非标准化的临床评估方法进行筛查?

问题2:对于疑似VWD患者,尤其是男性及儿童,应用BAT 评价为阴性(积分正常)时,是否需要进行血液检测?

推荐1

在患有VWD可能性较低的人群中(如初级医疗机构就诊者),专家组推荐应用经过验证的BAT,而不是非标准化的临床评估工具,对患者进行初始筛选以决定哪些患者需要进一步血液检测。(强烈推荐,基于中等质量证据)

推荐2

在患有VWD可能性为中等的人群中(如转诊于血液科的就诊者),专家组建议不依赖BAT结果决定是否进行特定的血液检测。(有条件的推荐,基于中等质量证据)

推荐3

在患有VWD可能性较高的人群中(如受累患者的第一代亲属),专家组推荐不依赖BAT结果决定是否进行特定的血液检测。(强烈推荐,基于中等质量证据)

02VWF血小板依赖性活性检测

问题3:对于疑似VWD的患者,应该采用VWF∶RCo检测(自动化和非自动化)还是新的反映VWF血小板结合活性的检测方法(如VWF∶GPⅠbM、VWF∶GPⅠbR)来诊断VWD?

推荐4

专家组建议采用新的VWF血小板结合活性检测方法(如VWF∶GPⅠbM、VWF∶GPⅠbR),而不是VWF∶RCo检测(自动化或非自动化)来诊断VWD。(有条件的推荐,基于低质量证据)

良好实践主张:VWF活性应由合适的实验室专业人员来检测。

03VWF水平随着年龄增长正常化

问题4:既往诊断为1型VWD,但是现在VWF水平正常的患者,应该重新审议诊断还是取消诊断?

推荐5

对于既往确诊为1型VWD但是随着年龄增长VWF水平转为正常的患者,专家组建议重新审议诊断而非取消诊断。(有条件的推荐,基于非常低质量证据)

041型VWD

问题5:疑似1型VWD的患者初始VWD筛查异常[VWF∶Ag 和(或)VWF血小板依赖性活性降低]时,能够确诊的VWF∶Ag和(或)VWF血小板依赖性活性结果的阈值是<0.3 IU/ml 还是<0.5 IU/ml?

推荐6

专家组推荐无论是否有出血表现,VWF水平<0.3 IU/ml即可确诊为1型VWD,对于有异常出血的患者,VWF水平<0.5 IU/ml即可确诊。(强烈推荐,基于低质量证据)

051C型VWD

问题6:对于疑似VWF清除率增加引起的1型VWD(1C型VWD),应该用VWF前肽/抗原比值(VWFpp/VWF∶Ag)还是DDAVP试验1 h及4 h检验结果来确定VWF清除率增加?

推荐7

专家组建议不要使用VWFpp/VWF∶Ag(VWF前肽与抗原比值),而根据DDAVP输注后1 h及4 h检验结果来证实疑似1C型VWD患者的VWF 清除率增加。(条件性推荐,基于低质量证据)

062型VWD

问题7:对于疑似2型VWD患者,初始VWD筛查异常[低VWF∶Ag和(或)VWF血小板依赖性活性]时,用以确诊2型VWD的VWF血小板依赖性活性/VWF∶Ag比值是<0.5还是更高的阈值<0.7?

推荐8

专家组建议应用VWF血小板依赖性活性/VWF∶Ag比值<0.7作为确诊2型VWD(2A、2B、2M)的阈值,反对应用较低的比值<0.5。(条件性推荐,基于非常低质量证据)

问题8:对于疑似2A型、2B型或2M型VWD患者而需要进一步检测的患者,应该进行VWF多聚体分析还是VWF∶CB与VWF∶Ag的比值(VWF∶CB/VWF∶Ag)分析?

推荐9

专家组建议,对于怀疑为2A型、2B型或2M型需要额外检测的患者,可以采用VWF多聚体分析或VWF∶CB/VWF∶Ag(VWF胶原与抗原结合的比率)诊断2型VWD。(有条件推荐,基于非常低质量证据)

问题9:对于疑似2A或者2B的VWD患者,应该应用低剂量RIPA还是靶向基因测序来诊断2B型VWD?

推荐10

对于疑似2A或2B型需要进一步检测的VWD患者,专家组建议采用靶向基因测序优于低剂量RIPA来诊断2B型VWD。

问题10:对于疑似2N型VWD而需要进一步检测的患者,应该应用VWF∶FⅧB还是靶向基因测序诊断?

推荐11

专家组建议VWF∶FⅧB或靶向基因测序均可以用于诊断2N型VWD。(条件性推荐,基于低质量证据)

血管性血友病实验诊断中国专家共识

血管性血友病实验诊断中国专家共识 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case,VWD)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1%~1%[1, 2]。该病的诊断和分型流程复杂,目前临床和检验领域对其认识有限,故近十年我国VWD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没有实质性进展。与此相反,近年由于凝血因子检测的规范化普及,使国内以血友病为代表的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虽然国内已有相关指南和共识发表 [3, 4],但并未侧重于对VWD临床实验室精准诊断和分型。最近VWD诊断和分型技术有了很大进展,瑞金医院在近5年逐步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VWD的表型和基因诊断体系,并在近100个VWD家系中进行了验证[5],为共识的编写提供了依据。为了提高国内VWD的诊断水平,帮助国内同行科学、合理地应用VWD诊断相关实验室检测项目,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和中国血友病协作组共同决定制定VWD实验室诊断专家共识。 一、概述 VWD是由于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数量减少或质量异常导致的出血性疾病。VWF 由血管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主要生理功能为介导血小板黏附于受损内皮下暴露的胶原并保护血循环中凝血因子 Ⅷ(FⅧ)不被过快降解,在一期止血和二期止血过程均承

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6, 7]。VWD患者出血程度个体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如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女性月经增多等,关节、肌肉出血少见。重型患者也可发生消化道出血、泌尿系统出血、女性卵巢囊肿或反复黄体破裂等。 根据发病机制不同,VWD可分为3种类型:1型为VWF 量的减少;2型为VWF质的缺陷;3型为VWF量的显著减少或完全缺失[3]。其中VWF清除加快的1型为1C型;2型VWD又可分为2A型、2B型、2M型和2N型[8]。各VWD亚型的特征详见表1。 二、VWD诊断 1. 出血评分工具:目前可供使用的出血评分工具主要是国际止血与血栓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n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ISTH)推荐的出血评分工具(ISTH-BAT)[10, 11]。该评分系统将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予以赋值,异常出血评分标准为:成年男性≥4分,成年女性≥6分,儿童≥3分。 建议1:对于临床上低度怀疑是VWD的患者,应采用标

《血友病治疗中国指南(2020年版)》要点

《血友病治疗中国指南(2020年版)》要点 血友病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可分为血友病A和血友病B两种。前者为凝血因子(F)缺乏,后者为凝血因子(F)缺乏,分别由相应的凝血因子基因突变所致。近两年来,各种长效凝血因子产品和非因子类产品相继问世,部分产品已经在我国上市。因此,有必要对于过去的共识/指南进行更新。 一、治疗原则 血友病患者应该在血友病中心接受综合关怀团队的诊疗与随访。急性出血时应及早到附近的专业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或者在家庭进行自我注射。早期治疗可以减少疼痛、功能障碍以及远期残疾,并显著减少因并发症导致的住院。家庭治疗必须由血友病中心的专业人员密切监管,且只有在患者及其家属得到充分的教育和培训后才能开始进行。 血友病患者应避免肌肉注射和外伤。原则上禁服阿斯匹林或其他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以及所有可能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若有出血应及时给予足量的替代治疗,进行手术或者其他创伤性操作时,应进行充分的替代治疗。二、替代治疗的药物选择和给药方法 血友病A的替代治疗首选基因重组F制剂或病毒灭活的血源性F制剂,无上述条件时可选用冷沉淀或新鲜冰冻血浆等。每输注1IU/kg体重的F可使体内F活性(FC)提高2%。F在体内的半衰期约8~12h,要使体内F保持在一定水平需每8~12h输注1次。 血友病B的替代治疗首选基因重组F制剂或病毒灭活的血源性凝血酶原复合

物(PCC),无上述条件时可选用新鲜冰冻血浆等。每输注1IU/kg体重的F 可使体内F活性(FC)提高1%,F在体内的半衰期约为 18~24h,要使体内 F保持在一定水平需每天输注1次。 三、替代治疗的实施 (一)按需治疗和围手术期替代治疗 按需治疗是指有明显出血时给予的替代治疗,目的在于及时止血。及时充分的按需治疗不仅可以及时止血止痛,更可阻止危及生命的严重出血的发展。围手术期替代治疗是指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进行的替代治疗,目的在于保证血友病患者手术的顺利实施和手术后的顺利康复。具体替代治疗方案见表1和表2。 (二)预防治疗 预防治疗是指为了防止出血而定期给予的规律性替代治疗,是以维持正常关节和肌肉功能为目标的治疗,通常分为以下三种: (1)初级预防治疗: (2)次级预防治疗: (3)三级预防治疗: 我们建议在发生第一次关节出血或者严重肌肉出血或颅内出血或其他危及生命的出血即应开始预防治疗关于预防治疗,国际上没有统一的标准方案。最低剂量为英国1976年在血友病A中使用12IU/kg,每周1次。 基于我国实际情况,目前仍普遍采用的是以下低剂量方案:血友病A:F制剂10IU/kg体重每周2~3次;血友病 B:F制剂 20IU/kg 体重每周1 次。非因子类产品的上市彻底改变了血友病 A 替代治疗模式。

儿童血友病诊治指南

儿童血友病诊治指南 血友病是一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为X性联隐性遗传。临床上分为血友病A(凝血因子Ⅷ缺陷症)和血友病B(凝血因子Ⅸ缺陷症)两型。临床特征为关节、肌肉、内脏和深部组织自发性或轻微外伤后出血难止,常在儿童期起病。儿科对血友病的识别、诊断,积极、合理治疗十分重要。 【临床表现】 血友病患儿绝大多数为男性,女性患者罕见。血友病A和B 的临床表现相似,很难依靠临床症状鉴别。 1.临床特点: 延迟、持续而缓慢的渗血。血友病的出血在各个部位都可能发生,以关节最为常见,肌肉出血次之;内脏出血少见,但病情常较重。出血发作是间歇性的,数周、数月甚至多年未发生严重出血并不少见。除颅内出血外,出血引起的突然死亡并不多见,但年幼儿可因失血性休克致死。 2.出血程度: 取决于患儿体内的凝血因子水平。血友病根据其体内凝血因子水平分为轻、中、重3种类型。 ①重型患儿常在无明显创伤时自发出血; ②中型患儿出血常有某些诱因; ③轻犁极少出血,常由明显外伤引起,患儿常在外科手

术前常规检查或创伤后非正常出血时被发现。部分女性携带者由于其因子水平处于轻度血友病的水平,也表现为与轻度男性血友病患儿相同的出血表现。 3.出血时间顺序: 首次出血常为婴幼儿学步前皮肤、软组织青斑、皮下血肿;走路后关节、肌肉出血开始发生,若此时无合适治疗,关节出血常反复发生并在学龄期后逐步形成血友病性关节病,不仅致残而且影响患儿就学、参与活动、心理发育。 【实验室检查】 由于血友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尤为重要。1.筛选试验:内源途径凝血试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外源途径凝血试验(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g)或凝血酶时间(TT)、出血时间、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试验等。以上试验除APTT外,其他均正常。 2.确诊试验:因子Ⅷ活性(FⅧ:C)测定和因子Ⅸ活性(FIX:C)测定可以确诊血友病A和血友病B,并对血友病进行分型;同时应行vWF:Ag和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测定(血友病患者正常)与血管性血友病鉴别。抗体筛选试验和抗体滴度测定诊断因子抑制物是否存在。 3.基因诊断试验:主要用于携带者检测和产前诊断。产前诊断町在妊娠8-10周进行绒毛膜活检确定胎儿的性别,周左右可行15妊娠的检测致病基因;DNA以及通过胎儿的.

(完整版)血友病诊疗指南

血友病诊疗指南 概述 血友病(hemophilia)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可分为血友病A (hemophilia A,HA)和血友病B(hemophilia B,HB)两种。前者为凝血因子Ⅷ(FⅧ)缺乏,后者为凝血因子Ⅸ(FⅨ)缺乏,均由相应的凝血因子基因突变引起。 病因和流行病学 编码FⅧ和FⅨ的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女性常是携带者(46;XX),而男性是患者(46;XY),女性患者极为罕见(通常是由2个FⅧ或者FⅨ基因同时发生缺陷,或者是X染色体非随机失活所致)。在FⅧ和FⅨ基因中点突变、缺失、插入和重排/倒位均可见,点突变是最常见的基因缺陷,约在90%的患者中存在。HA中45%的重型患者为重现性的基因倒位突变;而HB患者中无重现性突变。 血友病的发病率没有种族或地区差异。在男性人群中,血友病A的发病率约为1/5000,血友病B的发病率约为1/25 000。所有血友病患者中,血友病A占80%~85%,血友病B 占15%~20%。女性血友病患者极其罕见。由于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血友病的患病率在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1986—1989年期间在全国24个省的37个地区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血友病的患病率为2.73/100 000人口。 临床表现 HA和HB的临床表现相似。主要表现为关节、肌肉和深部组织出血,也可表现为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等内部脏器出血等。若反复出血,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关节畸形和(或)假肿瘤形成,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外伤或手术后延迟性出血是本病的特点。根据患者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可将血友病分成轻型、中间型和重型(表36-1)。 表36-1 血友病A和血友病B的临床分型 临床分型因子活性水平 出血症状 (IU/dl)

2022血管性血友病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解读主要内容

2022血管性血友病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解读主要内容 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 VWD )是由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 )质或量的异常导致的临床以出血表现为主的遗传性疾病。近年来有关VWD高危人群筛选、临床诊断、治疗措施有了明显改变,为了推动国内VWD诊治的规范化发展,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更新了《血管性血友病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 2022年版)》(简称指南\在本文中,笔者对指南中的重要更新点作出详细说明。 一、正确使用出血评分工具 对于有出血症状的一般患者,指南推荐先使用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出血评分工具(ISTH-BAT )进行筛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指南中纳入的ISTH-BAT项目包括鼻出血、皮肤出血、轻微外伤出血、口腔出血、胃肠道出血、血尿、拔牙出血、手术后出血、月经出血、产后出血、肌肉出血、关节出血、中枢神经系统出血和其他出血症状,一共14 项。每一项又根据出血程度,积分0~4分不等。ISTH-BAT是一个开放的出血评分工具,最后一项是其他出血症状,这意味着如果患者发生的出血事件不能归入前面13项,如咯血、肾上腺出血等,仍有相应的积分标准参照。对于反复多次出血的患者,每一项以最严重的出血症状计分,不同项目计分累加得到总积分[1]。男性总积分≥3分或女性总积分≥5分,即可判断为异常出血口]。对于有多项出血表现和严重出血的患者,不容易漏诊。

但是,对于病程短、出血次数少或出血症状轻的儿童,因ISTH-BAT积分不高,有漏诊VWD的风险,临床医生需谨慎评估[2]。因此,ISTH-BAT 更适合成人出血患者的筛查。多项队列研究结果显示,ISTH-BAT诊断VWD 的敏感性为75%( 66%~83% ),特异性为54%( 29%~77% )[3]o VWD的诊断需要在ISTH-BAT筛选基础上,进一步行相关实验室检查。 二、VWD的实验室检查 为了有效和准确诊断与分型诊断VWD ,指南纳入了更多的实验室检查。 在VWD的诊断试验中,指南推荐血浆VWF血小板结合活性测定而非单 一的VWF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VWF : RCo ) z用于反映VWF与血小 板之间的结合活性。在VWD的分型诊断试验里,增加了去氨加压素 (l-deamino-8-D-arginine vasopressin, DDAVP )试验、VWF 前导肽(VWF propeptide, VWFpp )测定和VWF 基因测序。 1 .血浆VWF血小板结合活性测定: 指南推荐的血浆VWF血小板结合活性测定包括以下3种:①VWF与野生型小细胞膜糖蛋白Ib(GPlb)结合测定(VWF : GP IbR);②VWF ⅛GPIb突变体结合测定(VWF : GPlbM );③VWF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VWF : RCo 力 VWFiGPIbR和VWFiGPIbM由于变异系数小,检测阈值更低等优

2021年修订版全文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第三版

2021年修订版全文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第三版 卫生部疾病控制局高血压联盟(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1 年修订版全文)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第三版)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力生副主任委员:吴兆苏朱鼎良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委员 陈鲁原李南方潘长玉许樟荣赵文华陈伟伟李舜伟孙宁玲严晓伟朱俊初少莉李小鹰唐新 华姚崇华朱鼎良高润霖李新立王文游凯朱曼路顾东风林金秀王海燕袁洪诸骏仁黄峻刘力生 王继光曾正陪祝之明蒋雄京刘梅林王拥军张维忠张新华孔灵芝马淑平王增武张宇清李勇 米杰吴兆苏赵冬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学术委员会委员 陈春明洪昭光林善锬魏岗之张训陈兰英胡大一林曙光吴海英张运戴闺柱华琦刘国树吴 可贵张廷杰戴玉华黄振文宁田海吴锡桂赵连友方圻霍勇戚文航吴印生冯建章纪宝华钱荣 立向红丁盖铭英姜一农沈璐华谢晋湘高平进金宏义孙明徐成斌龚兰生雷正龙陶军杨天 伦顾复生李广平汪道文杨艳敏管廷瑞李光伟王克安余国膺郭静萱李一石王兴宇张麟序 言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主要并发症,不仅致残、致死率高,而且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资源, 给家庭和国家造成沉重负担。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高血压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疾病负担。 近年来,党和政府日益重视以高血压为代表的慢性病防治工作,2021 年高血压和糖 尿病患者的管理作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措施,纳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 改革的 3年实施方案,截至2021年底各地已管理3553.8万高血压患者;同时《全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项目管理的50万例社区高血压患者中管理满1年患者的血压控制率 达到70%。为进一步加强我国高血压的人群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效果,我局委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和高血压联盟(中国)组织有关专家对2021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进行修订。修订工作以我国近年来心血管病流行病研究结果和高血压大规模 随机临床试验为依据,根据中国自己的特点,参考国内外有关研究进展,经专家多次讨论,历时 2 年,于 2021年底完稿。 2021 年修订版《指南》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提出符合我国人群特点的 防治策略,从控制危险因素、早诊早治和病人规范化管理入手,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 和高血压的社区防治,努力提高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2021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重点解读(全文)

2021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重点解 读(全文) 2021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重点解读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定义 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三个方面的定义: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不引发急性梗死。 2.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NICE):不遗留神经功能残疾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TIA、轻型缺血性卒中、迅速缓解且未遗留残疾的卒中。 3.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DICE):发病后遗留显著残疾的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二、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急诊评估及诊断

当患者出现急性卒中的症状和体征时,应进行初步评估,包括: 1.体格检查:生命体征、氧饱和度、心脏监护、体重记录等。 2.实验室检查:强调血糖的重要性,其次还有INR、肾功能、电解质、心肌缺血标志物等。除非有紧急指征需要获得心电图、胸片或放置导尿管,否则不应延误行头部CT或rt-PA 静脉溶栓。 病史及影像学检查尤为重要,对表现为神经功能障碍的急性起病患者,应尽快完成病史采集,包括起病特点、诱因、最后正常时间、既往病史和用药史等,推荐使用NIHSS量表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怀疑缺血注卒中患者入急诊后尽可能在30分钟内完成头颅影像学检查,不要因为任何“不必要的原因”而延误影像学评估。 三、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

1.发病4.5小时内患者——静脉溶栓治疗 静脉溶栓的给药剂量和方法: 0.9mg/kg(最大剂量为90mg)静脉滴注,10%(最初1分钟内静推)+90%配100ml注射用水(1小时静滴)。 静脉溶栓的监护及处理: 患者应收入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或卒中单元进行监护。 1.对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是首选的抗血小板药物。剂量为300mg/d,口服给药,应在发病后24-48h 内开始使用(I类推荐,A级证据)。 2.对于不能口服或有胃肠道出血史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I类推荐,A级证据)。 3.对于有高度血小板聚集倾向的患者,可考虑使用阿昔单抗或替XXX(IIa类推荐,B级证据)。 2.联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推荐意见:

血管性血友病诊疗规范2023版

血管性血友病诊疗规范2023版 血管性血友病(VOnWi1.Iebranddisease,vWD)是最多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1926年EricVOnWi1.Iebrand首先报道,发病率约占人口的1%,但出现临床症状者很少。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Wi1.1.ebrand因子,vWF)作为血小板黏附于内皮下的桥梁及FM1.的载体,在止血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VWF发生量或质的改变而导致止血功能缺陷,即称为VWDo临床上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表现,出血时间延长。本病为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多数患者为显性遗传,少数为隐性遗传。 【病因与发病机制】 VWF基因位于12号染色体短臂末端,vWF由血管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血小板中也含有vWF。正常人血浆中的VWF由不同数量亚单位、分子量变化范围很大的多种多聚体组成。VWF 基因异常,使VWF的合成或释放减少、多聚体形成障碍或出现VWF质的异常,导致VWD的发生。在止血过程中,血小板通过GP1.b与VWF结合黏附于血管内皮下胶原,血小板活化后GPnbZHa与VWF结合,最终形成血小板血栓;VWF作为瑞斯托霉素辅因子,加速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VWF含量减少或与GPIb相互作用处分子结构改变,将影响血小板黏附于受损血管,出血时间延长。VWF作为FVm的载体稳定FW:C间接影响凝血过程。VWF含量减少或与FVn结合处分子结构改变将导致FW:C灭活加速,出现二期止血障碍。 【临床表现】 本病的出血倾向差异很大,随年龄增长出血症状可减轻。出血多表现为皮肤和黏膜出血,拔牙及创伤后过度出血也常见,亦可有消化道出血、血尿等。临床上将VWD分为三型:①1型约占VWD的75%,VWF多聚体的结构和功能正常但浓度降低,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上有轻到中度出血症状。②2型VWF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分为四型:2A型高分子量VWF多聚体缺失且与血小板结合能力明显降低,约占2型的75%;2B型与血小板GPIb结合明显增加,约占2型的20%,此型VWF可自发地或在低浓度瑞斯托霉素时与血小板结合,高分子多聚体分布正常但消耗性减少;2M型与血小板GPIb亲和力降低,vWF量与多聚体分布正常;2N型VWF质的异常导致与FVM亲和力降低,出血表现较重。③3型VWF几乎完全缺失,FVU:C<10%,甚至<1%,终身出血症状严重,可发生自发性关节和肌肉出血而致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发病率最低。 【实验室检查] 出血时间(BT)延长为本病的主要特点,但部分患者可正常。血小板黏附率减低,除2B型外多数患者对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聚集反应下降,重者几乎不发生聚集,而对其他诱导剂反应正常。2B

2023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推荐意见(第一部分)

2023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管 理推荐意见(第一部分) 我国的卒中发病率仍在持续上升,每年新发病例占全球的四分之一。在我国40岁及以上的人群中,缺血性卒中约占所有卒中类型的86.8%。自2019年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发布以来,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再灌注治疗及二级预防抗血小板治疗等领域取得了多项进展。将《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节选)——第4章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推荐意见分为上下两篇进行介绍,本篇就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评估及诊断、再灌注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其他治疗、常规支持治疗及并发症管理更新推荐意见。 01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定义见表1。 02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急诊评估及诊断

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管理流程见图1。怀疑缺血性卒中患者入急诊后的头颅影像学检查流程见表2。急诊辅助检查流程见图2。

推荐意见: 应成立包括医师和护士在内的卒中评估团队,进行仔细且规范的神经系统查体(Ⅰ类推荐,B级证据)。 •

建议应用NIHSS评分评估卒中的严重程度(Ⅰ类推荐,B级证据)。 • 应建立专门的影像系统,以便有溶栓和(或)机械取栓适应证的患者能够尽早进行脑影像学检查(Ⅰ类推荐,B级证据,新增)。 所有疑似卒中的患者首次抵达医院时,在接受任何卒中特殊治疗前,都应接受紧急的脑影像学检查(Ⅰ类推荐,A级证据,新增)。 怀疑缺血性卒中患者到达急诊后尽可能在30 min内完成头颅影像学检查(Ⅰ类推荐,B级证据)。 首先推荐急查NCCT排除脑出血,以尽快启动溶栓治疗(Ⅰ类推荐,B级证据,新增)。 对于有溶栓适应证患者,不得因进行多模态影像检查(包括CTP和MRP)而延误溶栓治疗的启动时间(Ⅰ类推荐,B级证据)。 对于某些特殊患者,如醒后卒中、发病时间不明的卒中和发病6~24 h卒中,推荐进行CTA+CTP或MRA+MRI来评估溶栓或机械取栓是否获益(Ⅱa类推荐,A级证据,新增)。 对于怀疑LVO且既往没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可直接进行头颈CTA检查,避免因等待肌酐结果延误治疗时机(Ⅰ类推荐,B级证据)。

2021血管性血友病诊断指南(全文)

2021血管性血友病诊断指南(全文) 血管性血友病(VWD)是一种由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异常所导致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VWF在血液循环中结合并稳定凝血因子Ⅷ(FⅧ),并且在血小板黏附及聚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VWD的出血特点主要为皮肤黏膜出血,如瘀斑、鼻衄、口腔出血、月经过多、胃肠道出血、牙科治疗后出血、分娩及手术时出血等,严重患者可出现与血友病相同的肌肉及关节出血。不同患者出血的严重程度有所不同,同一患者的出血表现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VWD可以分为1型、2型及3型,其中1型及3型分别为VWF部分及完全缺乏,2型为VWF功能缺陷,包括2A、2B、2N、2M型。不同亚型以及不同临床表型导致VWD的诊断和治疗十分复杂。在临床实践中,VWD患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不能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其主要障碍包括缺乏识别异常出血的能力、无法确定合适的诊断方法、专业实验室检测能力有限。 随着新检测方法的不断出现及更多循证医学证据的更新,一些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尚无确切结论或新出现的问题亟需阐述。因此,美国血液学会(ASH)、国际止血与血栓学会(ISTH)、美国国家血友病基金会(NHF)、世界血友病联盟(WFH)联合制定了2021年版VWD诊断指南(下文简称2021指南)。2021指南针对涉及6个方面的10个临床问题做出基于

循证医学的推荐,主要涉及近年来诊断方面的进展,包括新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新的临床亚型的阐述等。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薛峰教授、杨仁池教授对2021指南的制定流程、临床问题及推荐等方面做出解读并发布了《ASH ISTH NHF WFH 2021血管性血友病诊断指南解读》。小编将其临床推荐部分的主要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01出血评估工具(BAT) 问题1:对于疑似VWD的患者,应该采用BAT还是非标准化的临床评估方法进行筛查? 问题2:对于疑似VWD患者,尤其是男性及儿童,应用BAT 评价为阴性(积分正常)时,是否需要进行血液检测? 推荐1 在患有VWD可能性较低的人群中(如初级医疗机构就诊者),专家组推荐应用经过验证的BAT,而不是非标准化的临床评估工具,对患者进行初始筛选以决定哪些患者需要进一步血液检测。(强烈推荐,基于中等质量证据) 推荐2

血友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一、定义 血友病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可分为血友病A和血友病B两种。前者为凝血因子VID(FVin)质或量的异常所致,后者系F IX质或量的异常所致。 二、血友病的流行病学 在男性人群中血友病A的发病率约为1/5 000 ,血友病B的发病率约为 1/25 000 ;血友病A占血友病患者80% ~ 85% ,血友病B占15% ~ 20%。而女性血友病患者极其罕见。 三、临床表现 1 •血友病A和血友病B的临床表现相同,主要表现为关节、肌肉和深部组织出血,也可有胃肠道、泌尿道、中枢神经系统出血以及拔牙后出血不止等。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假W瘤等,严重者可以危及生命。 2. 外伤或手术后延迟性出血是本病的特点。 3. 轻型患者一般很少出血,只有在损伤或手术后才发生出血;重型患者则自幼即有出血,身体的任何部位都可出血;中间型患者出血的严重程度介于轻型和重型之间。 四、实验室检查 1 .血小板计数正常、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出血时间 等正常;血块回缩试验正常,纤维蛋白原定量正常。 2 .重型血友病患者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轻型血友病患者APTT仅轻度延长或为正常高限。 3 .简易凝血活酶生成纠正试验(仅限基层单位使用)可用于初步鉴别血友

病的类型,血友病A能被吸附血浆纠正,不能被正常血清纠正;血友病B能被正常血清纠正,但不能被吸附血浆纠正。 4 .确诊试验:要确诊血友病则有赖于FVDI: C、FIX : C以及vWF : Ag 的测定。血友病A患者FVID : C减低或极低,vWF: Ag正常,FVHI: C/vWF : Ag 比值明显降低。血友病B患者FIX : C减低或缺乏。 5.抑制物检测:若发生患者治疗效果不如既往,应该考虑患者可能产生了抑制物应进行凝血因子抑制物滴度测定。抑制物的滴度(以FVID为例): 不同稀释度的患者血浆与正常血浆等量混合,孵育2 h ,测定残余FVDI活性。能使正常血浆FVID活性减少50%时,则定义为FVID抑制物的含量为1 个Bethesda 单位(BU),此时患者血浆稀释度的倒数即为抑制物滴度,以BU /ml血浆表示。2001年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规定以5 BU为界:若抑制物滴度>5 BU ,则为高滴度抑制物;若抑制物滴度S 5 BU ,则为低滴度抑制物。基层单位可以进行凝血因子抑制物筛选,即APTT纠正试验(正常血浆和患者血浆按1 : 1混合后再测定APTT ,不能纠正至正常应考虑为可能存在抑制物)。 6 .分型:根据FVDI或FIX的活性水平可将血友病分为3型(表1)。 表 血友病A/B临床分型 由于目前检测仪器灵敏度的限制,凝血因子水平在2%以下时现有检测方法并不敏感,因此是否将重型和中间型的界定值进行修改,国际上还没有定

2021版:罕见遗传性出血性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1版:罕见遗传性出血性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一、概述 在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中,缺乏凝血因子Ⅷ、Ⅸ的血友病A及血友病B相对常见,与血管性血友病(VWD)构成了95%~97%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目前已有独立的血友病及VWD相关中国专家共识/指南。本共识所指的罕见遗传性出血性疾病(Rare inherited bleeding disorders,RBD)包括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FⅠD)、凝血酶原缺乏症(FⅡD)、凝血因子Ⅴ缺乏症(FⅤD)、凝血因子Ⅴ和Ⅷ联合缺乏症(FⅤ+ⅧD)、凝血因子Ⅶ缺乏症(FⅦD)、凝血因子Ⅹ缺乏症(FⅩD)、凝血因子Ⅺ缺乏症(FⅪD)、凝血因子XIII缺乏症(FXIIID)及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VKDFD)。 二、RBD的流行病学 及遗传特点 RBD多由编码相应蛋白基因突变或者影响翻译后修饰基因突变所引起,一般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近亲结婚群体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部分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及部分FⅪD由于突变蛋白可以影响多聚体蛋白结构功能而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由于这类疾病发病率低,对于其患病率及流行病学研究比较困难。目前主要参照世界血友病联

注:FⅠD: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FⅡD:凝血酶原缺乏症;FⅤD:凝血因子Ⅴ缺乏症;FⅤ+ⅧD:凝血因子Ⅴ和Ⅷ联合缺乏症;FⅦD:凝血因子Ⅶ缺乏症;FⅩD:凝血因子Ⅹ缺乏症;FⅪD:凝血因子Ⅺ缺乏症;FXIIID:凝血因子XIII缺乏症;VKDFD: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AR: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D: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因因子水平与临床表型相关性弱而无分型建议 三、临床特征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根据所缺乏凝血因子抗原及活性水平的差异,可以分为含量异常(Ⅰ型)及功能异常(Ⅱ型)。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根据纤维蛋白原抗原/活性水平可以分为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及低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最新:《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重点(完整版)

最新:《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21年版)》重点(完整版)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根治血液系统疾患重要的手段之一,随着HSCT 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推广普及,国内HSCT例数逐年增加。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A-TMA)是一种HSCT的严重并发症。目前对TA-TMA的发病机制得到了一定的深入和系统研究,但其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仍缺乏统一的临床规范。 一、定义和流行病学 TA-TM是一类以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微血栓形成和多器官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严重并发症。若不及时治疗,TA-TMA患者死亡率为50%~90%,尤其高危患者死亡率高达80%。血栓性微血管病(TMA)包括溶血尿毒综合征(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和HSCT、肿瘤、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等继发的TMA 等。TA-TMA是HSCT相关的继发性TMA。TA-TMA根据确诊时间,分为早发型TA-TMA(确诊于移植后100d内)和迟发型TA-TMA(确诊于移植后100d以后)两种类型。 目前,关于TA-TMA的发生率不同文献报道差异较大,主要与诊断标准等因素有关。国内报道的allo-HSCT后TA-TMA发生率为4%。

二、发病机制 TA-TMA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预处理、免疫抑制剂、补体、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8等)和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等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微血栓形成,最终引发TA-TMA。 三、诊断 组织活检病理是确诊TA-TMA的金标准,然而在移植后患者中有创操作较为困难。随着HSCT技术的进步和对TA-TMA研究的深入,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标志物及组织学病理特点,Jodele等提出的TA-TMA诊断标准首次纳入组织学证据、高血压、蛋白尿及C5b-9水平升高(表1)。此标准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可靠性,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认可,因此本共识推荐使用Jodele等提出的诊断标准。 TA-TMA 的早期诊断:高血压;蛋白尿;LDH升高。这三项指标在TA-TMA诊断前即可发生,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指导早期干预,改善预后。 TA-TMA不良预后的相关因素包括:HGB<80g/L;随机尿蛋白升高(超

血友病A临床路径(2021年版)

血友病A临床路径 一、血友病A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血友病A(ICD-10:D66.x01)。 (二)概述 血友病A是一种由于凝血因子Ⅷ(FⅧ)质或量的异常所致的X 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男性人群中血友病 A 的发病率约为 1/5000,而女性血友病患者极其罕见。 (三)诊断依据。 根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沈悌、赵永强主编,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4版),血友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中国血友病协作组编著,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7,38(05): 364-370],《血友病》(杨仁池、王鸿利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第2版)。 1.患者几乎均为男性(女性患者为纯合子,极罕见),有或无家族史,有家族史者符合X性联隐性遗传规律。 2.关节、肌肉、深部组织及内脏出血,外伤或手术后出血为其特点,但也可自发性出血。反复出血可见关节畸形和假肿瘤。 3.实验室检查:

(1)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定量正常,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并能被正常新鲜血浆及吸附血浆纠正。血小板计数正常、出血时间、血块收缩正常。(出血时间,血块收缩:建议根据条件选择性做)。 (2)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减低或缺乏,FⅧ∶C >5%~ 40%为轻型,1%~5%为中型,<1%为重型。 (3)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原正常。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血友病治疗中国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中国血友病协作组编著,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0,41(04): 265-271]、《血友病》(杨仁池、王鸿利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第2版),血友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中国血友病协作组编著,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7,38(05): 364-370]和《血液病诊疗规范》(王建祥主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4年)。 1.局部止血措施和注意事项:包括制动、局部压迫包扎和放置冰袋、局部用止血粉、凝血酶或明胶海绵贴敷等。口腔出血可含服氨加环酸。避免肌肉注射、外伤和手术,如必须手术,需行凝血因子替代治疗。原则上禁服阿斯匹林或其他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及所有影响血小板聚集的药物。

5血栓性微血管病医治指南解读

血栓性微血管病医治指南解读 (2021) 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 TMA)是一组急性临床病理综合征,要紧表现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微循环中血小板血栓造成器官受累。常见的疾病为溶血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HUS) 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hrombotic thrombocytopic purpura, TTP)。其它少见疾病恶性高血压、硬皮病肾危象、怀胎、移植、HIV相关的血栓性微血管病等。 本文对2021年英国血液病学会发布有关TTP和相应的其它TMA医治指南进行解读。 1.发病机制 TTP罕有发生,发病率为6/百万人,未医治患者死亡率为90%,在英国半数死亡在发病24小时内死亡,近15年来关于发病机理的研究有了冲破性进展,先本性TTP是由于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13)缺乏,后天取得性TTP是由于抗ADAMTS13抗体产生,致使超大血友病因子多聚体(vWF)产生,形成大量vWF富集型血栓,引发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心、脑、肾缺血性改变。 的诊断 TTP的诊断较为困难,可能有其它重叠诊断显现, TTP其特点为经典的五联征,即血小板减少、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MAHA)、神经系统病症、肾脏损害和发烧。但是约有35% TTP患者不显现神经病症或体征,肾脏损害和发烧并非TTP的要紧指标。修订的标准必需包括血小板减少、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MAHA)单独存在,因此临床上显现不明缘故的MAHA和血小板减少时也可诊断为TTP。 的分类 先本性TTP 先本性TTP比较罕有,可能是低估了其发病率,临床表型各异,各年龄段皆可显现,发病年龄小者相对较重。 新生儿型TTP,患儿能够显现严峻的新生儿黄疸,血中显现破碎红细胞,红细胞大小不一。 婴幼儿型TTP,确诊时刻偏晚,典型临床表现有血小板减少,MAHA,黄疸,明显的LDH升高,少数儿童可能只有孤立性的血小板减少征。35%患儿显现神经系统病症,常见为轻度偏瘫,半身不遂等。 成人型TTP,成人也能够表现先天TTP,怀胎妇女可有较高的新生儿患病率和死亡率,罕有的成人迟发型,可能在50-60岁左右才显现孤立脑血管事件或肾脏疾病为首发表现,已经报告的无病症者多是其同胞发病后才查出。 先本性TTP应存在持续性的 ADAMTS13低水平,也可表现为无病症,诱发因素存在可致使TTP暴发,诱发因素包括发烧、感染、疫苗、过量饮酒、怀胎。过去许多先本性TTP被漏诊,可能与对此病的的诊断

2021中国血友病防治进展盘点(全文)

2021中国血友病防治进展盘点(全文) 血友病概述 血友病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可分为血友病A和血友病B两种。前者表现为凝血因子Ⅷ(FⅧ)缺乏,后者表现为凝血因子Ⅸ(FⅨ)缺乏,都是由于相应的凝血因子基因突变引起。F8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长臂Xq28,全长共187 kb,由26个外显子组成,可转录为长9.0 kb的mRNA。F9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长臂Xq27,全长共33 kb,包含8个外显子,F9 mRNA为2.8 kb。所有血友病患者中,血友病A占80%~85%,血友病B占15%~20%。女性血友病患者极其罕见,但有些血友病女性携带者也可以有出血表现。 根据FⅧ或FⅨ的活性水平可将血友病分为3型(表1): 表1 血友病A/B临床分型 (注:1%=1IU/dL)

血友病A和血友病B的临床表现基本相同,主要表现为关节、肌肉和深部组织出血,也可有胃肠道、泌尿道、中枢神经系统出血以及拔牙后出血不止等。若反复出血,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关节畸形或/和假肿瘤形成,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外伤或手术后延迟性出血是本病的特点。轻型患者一般很少出血,只有在损伤或手术后才发生;重型患者自幼即有出血,身体的任何部位都可出血;中间型患者出血的严重程度介于轻型和重型之间。 如果患者出现上述症状且不能用其他原因来解释,应该考虑可能是血友病,并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以便确诊。本病要注意与血管性血友病、获得性血友病以及其他遗传性和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鉴别。 血友病目前还无法根治,其疾病特点决定了患者的全生命周期都必须得到规范化管理。急性出血时应及早到附近的专业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或者在家庭进行自我注射。早期治疗可以减少疼痛、功能障碍以及远期残疾,并显著减少因并发症导致的住院。家庭治疗必须由血友病中心的专业人员密切监管,且只有在患者及其家属得到充分的教育和培训后才能开始进行。 血友病患者应避免肌肉注射和外伤。原则上禁服阿斯匹林或其他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以及所有可能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若有出血应及时给予足量的替代治疗,进行手术或者其他创伤性操作时,应进行充分的替代治疗。血友病患者应该在血友病中心接受综合关怀团队的诊疗与随访。综合关怀包括血友病诊断、治疗、并发症和/或合并症的处理等涉及多学科的医疗行为,可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此外,对于血友病患者个体而言,综合关怀团队还应将血友病

血友病A诊疗规范(2021年版)

血友病A诊疗规范 (2021年版) 一、概述 血友病A(Hemophilia A,HA)是一种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呈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凝血因子Ⅷ(FⅧ)质或量的异常。临床表现以关节、肌肉、内脏和深部组织自发性或轻微外伤后出血难止,常在儿童期起病,反复关节出血可导致患者逐渐出现关节活动障碍而残疾。男性人群中,血友病A的发病率约为1/5000,而女性血友病患者极其罕见。我国血友病的患病率为2.73/100 000人口,其中HA占80-85%。 HA是由于单一凝血因子缺乏或质量异常导致的疾病,对血友病的早期识别和诊断,可以通过合理、正确的预防治疗,或出血后及时的替代治疗,避免出血以及出血造成的关节损伤及残疾等,使患者可以正常生活。 二、临床表现 由于FVIII在内源性凝血途径中具有重要作用,HA患者临床表现为可发生在全身任何部位的出血。其中最常见的出血部位为关节、肌肉和深部组织,也可有胃肠道、泌尿道、中枢神经系统出血以及拔牙后出血不止等。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假肿瘤等,严重者甚至可以危及生命。外伤或手术后持续出血也是本病的特点。 出血程度与FVIII活性相关,轻型患者一般很少出血,

只有在损伤或手术后才发生出血;重型患者则自幼即有出血,身体的任何部位都可出血;中间型患者出血的严重程度介于轻型和重型之间。 当男性患者尤其儿童,有自发出血、外伤或手术后出血不止等表现时,需考虑出血性疾病,包括血友病的可能。追问患者家族史,并进一步完善实验室检查以确诊。 三、实验室检查 1.筛选试验:包括血小板计数、外周血涂片(血小板形态)、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PT)、凝血酶时间( TT)、纤维蛋白原定量等。HA患者仅表现为APTT 延长,但部分轻型HA患者APTT仅轻度延长或为正常高限。血小板计数和形态,以及其他凝血指标均应正常。 2.确诊试验:凝血因子检测:APTT延长提示内源性凝血过程异常,需检查与此相关的凝血,包括FⅧ、FⅨ、FXII 活性及 VWF抗原(VWF∶Ag)。FVIII活性(FVIII:C)减低或缺乏,VWF∶Ag 正常,FⅧ∶C/VWF∶Ag 明显降低,提示HA 诊断。 3.抑制物检测: (1)检测时机: HA患者治疗效果不如既往,以及接受手术前,均应检测FVIII抑制物。对于儿童患者,建议在首次接受FVIII产品后的前20个暴露日每5个暴露日检测1次,在21~50个暴露日内每10 个暴露日检测1次,此后每年至少检测2次,直至150个暴露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