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浅谈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思想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研读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不难发现,地理环境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普列汉诺夫曾说过,不同类型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李约瑟也曾说,地理因素是造成中国与欧洲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

一、大陆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较具保守性和封闭性的传统文化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三面陆地、一面临海。其北面多沙漠,西部为绵延的山脉,地理环境相对封闭。而其内部自然环境优越、物产丰富,长期以来自给自足,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种“天朝上国”的观念。这些因素就给中外交流造成了一定阻碍,使中国处于一种半隔绝状态。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成为了一种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相对保守的大陆文化。在晚清的中国甚至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

2、完整而优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的传统文化

中国幅员辽阔、疆域完整、自然条件优越。几千年来,中华文化可以在辽阔的疆域上延续。当北方黄河流域逐渐衰败时,传统文化中心向南迁移到长江流域。而古埃及文化、古印度文化、古巴比伦文化等却因遭受灾害时没有较大的回旋余地而被取代或消亡。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未间断过,我们一直在延续并发展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之强大绝无仅有。

同时,在优越的地理环境、完整的疆域及半封闭的地理环境的共同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了强大的凝聚力。中国内部各种文化交往频繁,共同组成了传统文化。

3、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丰富多彩、一体多元的传统文化

中国幅员辽阔,包含了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等多种地形。中国气候多样,南北气候差异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地形和气候的影响下,中国形成了多样的文化。比如,高原的游牧文化和平原的农耕文化。早在先秦时代,中国就形成了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地域文化。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各种文化交融、并存,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的包容性。在各种文化的并存和交融中,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一种一体多元的文化状态。

二、农业经济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环境优越,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土壤肥沃、气候条件好,河流众多。

这种条件适宜农业的发展。在长期的农业生活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

1、安土重迁:中原地区人们对农业非常重视,而农业对人口流动有极强的束缚

性。因此,在中原地区形成了“安土重迁”的文化思想。

2、重农抑商: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民以食为天”,由于生产力的低

下和农业发展满足了人的生存需求,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农抑商”成为重要的一部分。

3、求实入世:长期的农业生活使人们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因

此人们比较重视实际,轻视科学和思考。在中国,实用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中国的科学发明也偏重实践性,理论性的发明很少。

4、天人合一:由于农业对自然地依赖性,在长期与自然地相处中,人们对自然

产生了一种敬畏之情,也对自然感恩戴德。人们偏向于顺应自然,提倡“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孟子的思想中出现早期的“可持续发展”

思想。

5、基于宗法专制的政治文化模式:由于土地的固定性,同一个家族的普遍居住

在一起。家族的长者往往成为家族的首领。面对水灾等自然灾害,人们往往共同应对。而在应对中比较有经验的长者往往会成为一个氏族的首领。之后逐渐形成了宗法制和家长制,形成了以家族为核心的向心模式和家长至高无上的地位,形成了崇天敬祖、尊重传统、尊卑有序的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文化模式。

三、地理环境与传统文化中心迁移

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黄河中下游流域,但南方的自然条件优于北方,加上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心逐渐南移至长江流域。

四、保护环境,发扬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当然一个民族的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不能完全归功于地理环境,但地理环境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弘扬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保护好地理环境,为我们传统文化的继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浅谈中国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谈中国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对中国的发展影响深远。而这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 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地理环境包含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这两方面的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首先,辽阔的疆域和特殊的地形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向、稳定,从而导致国人保守的性格。我国疆域内回旋余地大,跨纬度长、南北迁移的空间大,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社会动乱,都有着广阔的缓冲回旋余地。这就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相对封闭的内陆区域使文化有着内向性特征。国人喜欢山多过喜欢水。而山给人沉稳的感觉,水给人灵活之感,由此看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向性就不言而喻了。特殊的地形使得中国的文化、国人的性格呈现比较封闭内向,比如我国黄河以北的地区由于东临太平洋,西北临险峻的山川高原,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参看我国的历史,各朝各代的上山拜祭山灵,清朝的闭关锁国等,其原因必定涉及地理环境。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闭性,使得中国在近代没能及时地吸收和收容外来的优秀文化,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屈辱。 其次,地理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延续性。中国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但是虽然外面的很难进来,但我们国人也很难出去接受他国好的方面。这导致了我国国人接受时代新信息的速度不如欧美国家。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使中国的农业的到了相对稳定的发展,使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有了稳定保障,从而使文化发展呈现出稳定延续的特征。但是相对于欧美国家,其农业更加渗入科技等先进要素,农业特征呈现自由、开放的状态。所以说“以农业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然而中国至今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仍然十分严峻。 再次,地理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有着相对多样性、包容性。中国地形驳杂,由大江、大山、沙漠、沼泽、森林而形成了内部相对不同的区域。如先秦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及岭南文化等也就使中国民俗、饮食、服饰、生活习惯等丰富多样起来,使得各个地区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儒、道、佛三教的并行而立,盛唐时的胡汉交融,都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正是由于这种多样性及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生机与活力。 最后,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存在两极性。不同生产力对环境有不同要求,也会产生不同结果。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东面临太平洋,西北临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但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养成了独自经营,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所以,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独自酝酿成长,我国文化的发展稳定而富于自信。 综上所述,中国的地理环境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深深影响着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发展水平和速度。我们必须保护文化环境和地理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可持续的延续下去。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第八小组 [摘要] 地理环境作为人类赖以发展的基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交流间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在此,我们仅选择中国部文化及中外文化这两部分作为比较的主要对象。 首先,在中国部,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以南北差异最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人文文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在这之中,我们选取了蒙古文化和岭南文化多为两个经典例证,来比较出南北之间明显的差异。 同时,地理环境对我国的文化多样性也有着较大的影响。我国有着丰富的地理类型,也有着丰富的地形地貌,从而促使了我国文化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繁荣景象。不同地域的居民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节日习俗,从而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在此,我们选取了民歌这一部分来体现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第三,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也在我国文化开放的程度中很好地被体现。地理环境,作为影响人类进行文化传递与交流的一大主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文化大额传播速度与广度,从而进一步影响了文化的开放程度,甚至影响着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其次,我们还从本国走向世界,选取了西方典型受地理环境影响的国家希腊地区,将该地区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与中国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作总体上的比较,得出了一系列结论。

地理环境对中国部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从整体地理环境说,按其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可以粗略区分为大陆民族和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人们生活的空间相对狭小,利用海洋漕运之便,往往商业比较发达,人员交往和流动方便。又因为地活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动机。而中国整体地理环境的格局恰与海洋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反。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划,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从整体上看,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二是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三是对中国文化开放程度的影响。 第一,从对“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之一问题上看,作为巨大复杂的文化实体,中国文化中的地域性差别是非常大的。对这种差别最简单的划分是把中国划分为南北两大块。显而易见,历史地理是历史文化的一个载体和基础。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自古以来,地理环境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居住生存繁衍还是发展生产。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然而,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决定或不决定,而应该作全面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5%,而且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高山、高原以及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平原以及较低的山地多见于东部。中国的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气候主要有三个特点:季风气候比较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这些地理环境不断变化,产生复杂的后果,对经济的开发、民族的迁移、人口的增长、文化的传播,以至社会的治乱和王朝的兴衰都起着或大或小的作用,主要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理环境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地理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各种形式的转化或传递,除非来自这一环境之外或者离开这一环境。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在此前提下利用这一环境,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速、延缓或制止物质的某些转化和能量的某些传递。然而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所以产生了如此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因为中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活,成为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的地区,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由于中国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气候的波动一般只影响农业区的南北界,而不会减少它的面积,这就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在生产力很低的情况下,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要比现在大的多,有时往往起了完全隔绝的作用,例如海洋、大江、高山、沙漠、沼泽、丛林都曾是先民难以逾越的地理障碍。中国的地理环境发杂多样,所以除了农业以外,人们还不得不选择其他生产方式,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牧业、狩猎、养殖、捕捞、采集、冶矿、手工业、林业等各种产业,并且成为某些地区的主要产业,形成各地不同的物质基础。与不同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各地的社会、政治、行政制度也不相同。也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在衣食住行方面,中国各地历来就存在很大的差别,久而久之就形成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 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中国的西北、西南固然是高原、高山、戈壁、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指为人类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的系统。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几千年来,中国形成了稳定的地理环境,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概述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一般指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人文地理环境一般指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这两方面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 地理环境是一个历史概念,这里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文化发生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概况而言。当然地理环境本身并不是文化,却是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石,对文化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物质上的制约力。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关于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们强调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作用与影响, “我们不主张把一个民族的文化产生的动因、文化特征、民族性格以及文化的移动等完全归之于地理环境。” 1、疆域辽阔完整——中华凝聚意识与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 中华民族栖息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太平洋西岸。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广大的疆域,纵深的腹地,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中国疆域完整,黄河、长江两流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其势宜合而不宜分,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 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是被毁灭了,其间原因很多,有一点应当是与其地理条件有关,即在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周围是大片的沙漠,人类能够生存的地方实在太稀少。历史上,纵使游牧民族南侵,中国仍有地域作为退路供回旋。虽然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但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有重要作用。历代的皇帝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耀,即使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存亡关头,中国文化的独特风格与完整系统也未曾分裂和瓦解,并生生不息。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周边外来文化进行潜移默化中始终保持着自己完整的风格和日趋完善的系统,长期绵延不绝。

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

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 克思曾指出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不断向高级发展的动力就是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人类发展的历史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理解为自然被利用和改造的过程 地理环境主要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愈是远古,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大。比如原始人,人类刚刚从动物界中分离出来,居住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和湖岸河边。为了对付十分困难和严峻的生活环境,人们结成几十个人的小群体即原始群,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在原始群中,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更大。人类共同采集可食的植物,捕食昆虫,猎取野兽。人类使用天然棍棒和制作粗糙的石器,集体进行采集和狩猎,过着群居杂婚的生活。远古时期,地理环境对人类各方面的活动,几乎都起决定性作用。 世界上任何一种具有民族特性的文化的产生、衍变、丰富和发展都有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或者叫历史上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地形、地貌及气候)和人文地理(疆域、政区、民族和人口等)。 1、地形、地貌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的风格主要有一是雄伟,如泰山、喜马拉雅山。二是险峻,如华山。三是幽深,如四川青城山。四是奇特,如黄山、峰奇、石奇、松奇、云奇。五是秀丽,如四川峨眉山。中国历代的山水画,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天人合一,以及对大自然的崇拜。中国文化里较少人对大自然的征服,而是更多地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和西方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为最高的一级阶梯。青藏高原以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第二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沿海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 以上三个阶梯的地形、地貌是在漫长的地壳运动中逐渐变化的,这些变化属于“人化自然”的过程,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比如有些湖泊消亡了,有些河海岸变成了陆地;沙漠面积扩大。 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地理环境特别适合发展农业。从古至今,在中华大地上都是依靠优越的农业环境养活了大量的人口,供养着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人口。 正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传统的中国文化才得以形成和延续。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浅谈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思想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研读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不难发现,地理环境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普列汉诺夫曾说过,不同类型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李约瑟也曾说,地理因素是造成中国与欧洲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 一、大陆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较具保守性和封闭性的传统文化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三面陆地、一面临海。其北面多沙漠,西部为绵延的山脉,地理环境相对封闭。而其内部自然环境优越、物产丰富,长期以来自给自足,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种“天朝上国”的观念。这些因素就给中外交流造成了一定阻碍,使中国处于一种半隔绝状态。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成为了一种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相对保守的大陆文化。在晚清的中国甚至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 2、完整而优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的传统文化 中国幅员辽阔、疆域完整、自然条件优越。几千年来,中华文化可以在辽阔的疆域上延续。当北方黄河流域逐渐衰败时,传统文化中心向南迁移到长江流域。而古埃及文化、古印度文化、古巴比伦文化等却因遭受灾害时没有较大的回旋余地而被取代或消亡。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未间断过,我们一直在延续并发展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之强大绝无仅有。 同时,在优越的地理环境、完整的疆域及半封闭的地理环境的共同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了强大的凝聚力。中国内部各种文化交往频繁,共同组成了传统文化。 3、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丰富多彩、一体多元的传统文化 中国幅员辽阔,包含了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等多种地形。中国气候多样,南北气候差异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地形和气候的影响下,中国形成了多样的文化。比如,高原的游牧文化和平原的农耕文化。早在先秦时代,中国就形成了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地域文化。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各种文化交融、并存,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的包容性。在各种文化的并存和交融中,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一种一体多元的文化状态。 二、农业经济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环境优越,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土壤肥沃、气候条件好,河流众多。

自然地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 任何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地理环境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是不同的文化类型和不同的文化特性产生的内在物质基础。考察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对中华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和了解。 一、地形、地貌和近万年以来的环境变迁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势走向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依次递降,呈现出三大阶梯式的地形地貌。青藏高原为第一阶梯,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许多山峰都超过海拔7 000米,号称世界屋脊,著名的亚洲大河——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都发源于此。在青藏高原以北.以东和东南一带,有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坚木盆地,惟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相间分市,地形极其复杂,海拔高度下降到2 000—1 000米以下,形成第二阶 梯。第二阶梯以东,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以及云贵高原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平均海拔高度低于500米,其中仅少数山峰高达3000米以上,是为第三阶梯。海拔低于200米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江南红土层丘陵盆地,都分布在这一区域。 落差如此显著的三大阶梯.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由于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决定了中国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 就干湿度而言,中国大陆以距海远近形成了从东南向西北由湿润、半干旱到干旱逐渐递变的明显趋势。东部低阶梯湿润多雨,中部第二阶梯除云贵高原以外,一般为半干旱和干旱气候,特别是西北内陆,由于远距海洋数千里之遥,加上关山阻隔,东方从太平洋,南方由印度洋吹来的湿暖季风鞭长莫及,因此成为中国最干旱的地区。而青藏高原,则以高寒为基本气候特点,这种气候大势,斜向把中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大部分,出现了东南以农耕为主,西北以畜牧为主的人文地理景观。 就冷暖度而言,中国大陆由南而北,以山川河流为天然分界,呈现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的渐次递变。;大体上说,台南、琼西及滇南河谷一线以南为热带;自此以北至秦岭、淮河及白龙江一线为亚热带;秦岭、淮河以北至秦汉长城以南为暖温带;秦汉长城以北,以西为中温带;大兴安岭北端.黑龙江—线为寒温带。这是当代南北气候的基本情况- 同世界上其他事物都在运动、变化一样,人类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气候环境,也随时都在运动变化着。自从直立人在中华大地上出现直到如今,数百万年间,中国大陆地理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正所谓;。沧海桑田”。这里仅就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关系较为密切的近万年以来,中国大陆的环境变迁,略作叙述· 近万年以来,中国大陆的地形、地貌变化.主要发生在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范围内,明显表现为: 1.海陆变迁。由于受到全球气候冷暖变化以及地质条件变化的影响.此间曾经经历了数次海进和海退的变化,从辽东湾到杭州湾之间,大部分沿岸地区都是在最近二三千年以内陆续成陆的,但也有部分陆地重新沦落,没人大海。 2.水域变迁。在数千年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许多河流都曾经历过多次的决溢和改道,从而发生丁多次渚多河流。水系的变迁。其中,尤以辽河,海河,黄河.淮河的改道最为频繁。同时,许多著名的湖泊都发生了改变形状、面积缩减以至消亡的变化。 3.高原变迁。土地的过度开垦使高原地带出现了日趋严重的水上流失,地形破碎的结果导致可耕面积的日益减少和生态环境的口趋劣化。同时,在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一带,由于降雨量的渐趋减少和载畜量的日渐增加,使得草原地带的生态条件也日趋恶化。 4.沙漠变迁。由于人类与自然活动的交互作用.沙漠面积日渐扩大,吞没丫许多绿洲和城市。近年来.随着中国人民环境意识的日益增强,治理沙漠取得了重大成果,也出现了沙漠后退,风沙消减的新的景观。关于气候条件的变化,近万年以来,我国气候总的发展趋势是由暖湿转向凉干。距今8000年前,气候干燥的辽河上游一带,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曾经是温暖湿润地带。“到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大陆的亚热带分界线也还北达今华北平原,燕山以南一线。’据竺可桢先生的研究成果:我国在距今5000年前至距今3000年前这2000年间,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要高于现在2C左右。近3000年以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历来是一种大地精神,它深切关乎中国地理环境的变化。中国内地和海外环境的不同,也影响着中国文化,成就了深厚的历史痕迹。 首先,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使中国的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也拥有巨大的土地资源,将南北欧洲、南部及中部地区的不同特征糅合成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旅行者们在水晶般的湖泊和奇峰之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徐徐风华的绿野仙踪,传达着淳萨之美。 其次,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与环境的微妙结合中,形成了明显的文化地道特色。比如,中国长期以来一直保留着“乡土文化”,传统书法、民间艺术也在民族习俗留传中完善,深刻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在与后泥岩人类文化相融合后,更加突显出中华文化的精湛艺术。 环境在许多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的肇庆、湛江和桂林等景点都是受环境特色影响而形成的,它们是游客欣赏风景所必去的景点,也是观看大自然壮丽景色的最佳之地。大自然作为中国人崇尚节俭及谦卑的生活理念的最佳体现,对中国文化的长期影响,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视。 当今的中国,文化不仅仅涵盖了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而且吸收众多国家文化,在各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获得了全新的文化内涵。中国文化的成长受环境影响的同时,也受到其他国家文化的影响,在高度发达的今天,凝练出强烈而富有弹性的民族特色,使中国文化更加丰富而独特。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影响。虽然文化同时也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但地理的差异及多样性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源泉,也是中国文化独特性的重要来源之一。无论中国文化在未来会继续发展,还是会经历特定时期的变动,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都将是一种重要的思考。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就显得非常有价值。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地理环境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一般说来,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发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剧烈,造成巨大的影响。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当然,这两方面的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的。 1、疆域、政区 自秦至清的疆域范围,以鸦片战争前的清疆域为极盛。秦汉实行郡县制,唐朝逐渐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朝主要为路-州-县三级制,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清沿袭,基本形式为省-府-县。 2、民族、人口 中国历来是多民族国家,各族共同缔造中国,中国领土也由各民族共同开拓和巩固。公元初已有6000多万人口,几经起落,至19世纪中叶达4.3亿。人口分布极不均衡,迁移频繁,移民众多。 3、地形、地貌 一些湖泊消失,或发生巨大变化;水道、水系的变迁,如黄河改道,海河水系形成;海陆变迁,一些沿海地区陆续成陆,另一些地区又沦入大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扩大或范围变动等。 4、气候 温度变迁,有过多次反复,由寒转暖,又由暖转寒;湿润状况的变迁,由湿润而逐渐干燥,旱情增加。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诞生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里,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地 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一、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传统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地 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塑造了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地理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黄河流域为例,黄 河流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这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黄河流域的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占据了重要地位,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勤劳、节俭和尊重自然。这种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要求密切相关,人们需要通过勤劳劳作来获得丰收,通过节俭来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尊重自然来保护生态环境。 二、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1. 地理环境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在山区地区,地势陡峭,土地资 源有限,人们往往采取农耕与畜牧相结合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人们具备勇敢、坚韧的品质,因此山区地区的传统文化中常常强调勇敢、坚韧和团结的精神。 而在沿海地区,地形平坦,水资源丰富,人们往往以渔业为主要生产方式。这 种生产方式要求人们具备勇敢、冒险的品质,因此沿海地区的传统文化中常常强调勇敢、冒险和开放的精神。 2. 地理环境对价值观念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不同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在干旱地区,人们面临着水资 源的稀缺问题,因此对水的珍惜和节约成为了这些地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

例如,在西北地区,人们常常把水看作生命之源,将其视为宝贵的资源,并形成了节水的传统习俗。 而在湿润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人们对水的认识和态度则不同。他们可能更加关注水的利用和开发,形成了与干旱地区不同的传统文化。 三、传统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传统文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地理环境产生着一定的影响。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往往会引导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处理方式。 1. 传统文化对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往往强调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例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价值观念对于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人们更加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2. 传统文化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也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强调中庸之道,强调平衡和谐。这种价值观念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人们更加注重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追求内在的精神富足,而不是单纯追求物质的享受。 四、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 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并不是单向的影响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地理环境塑造了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也会影响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处理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考试重点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第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理环境主要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和开发是以不违背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为条件的 第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中国的地理环境特别适合发展农业。因此有人甚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农耕文化。第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烈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人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也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第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中国传统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二、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三、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中国农耕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既早熟又不成熟,农耕经济的这一特点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凝重性。所谓凝重性,就是稳重有余,灵活不足,开放不足,保守有余。 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正面影响是: (1)使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上至群臣,下至百姓,既要忠君又要报国。 (2)在严密的人身控制之下,人们只能生活在一定的圈子内,处理好人际关系,处理好家庭关系,成为人一生中的主要任务。 (3)在宗庙祭祀制度的熏陶下,各层人士都得尊祖敬宗,讲究家族团结。 2、负面影响是: 专制主义缺乏民主,使中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这是造成中国人奴性化人格的根本原因。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源于中国又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过极大的影响,道教蕴含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对火药的发明很有影响。再比如道教与古代医学、药物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道教对古代医学的影响,还表现在气功方面 第二、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道教对文学的影响比较明显。比较突出的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第三、道教对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 综上所述,道教是本土教,它源于中国又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过极大的影响,道教蕴含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化佛教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我们之所以说“中国化佛教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因为佛教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及至名山大川都有巨大而深刻影响。 1、佛教对哲学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儒、释(佛)、道三教一直是统治中国的三大哲学和宗教体系。 2、佛教对艺术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与佛教的联系最为紧密。 3、佛教与四大名山 4、不同佛教流派对不同地区的影响:宗教的地域性

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只选择其中影响较直接的几个要素加以介绍。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气候:温度的变化,湿度的变化,人口增长、民族文化融合,治世乱世,经济开发。 2、地形、地貌:地势西高东低,湖泊、河流、沙漠水系的变化。 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地形、地貌及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形、地貌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的风格主要有一是雄伟,如泰山、喜马拉雅山。二是险峻,如华山。三是幽深,如四川青城山。四是奇特,如黄山、峰奇、石奇、松奇、云奇。五是秀丽,如四川峨眉山。中国历代的山水画,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天人合一,以及对大自然的崇拜。中国文化里较少人对大自然的征服,而是更多地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和西方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为最高的一级阶梯。青藏高原以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第二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沿海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 以上三个阶梯的地形、地貌是在漫长的地壳运动中逐渐变化的,这些变化属于“人化自然”的过程,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比如有些湖泊消亡了,有些河海岸变成了陆地;沙漠面积扩大。 我们仅从水系和古代水利工程建设上,就能发现“人化自然”的过程,发现地形地貌的变化,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出现了最初的水利事业,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导水入海,治服了洪灾。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规划修建了第一个见于历史记载的水库芍陂(今安徽寿县南)。自东汉至唐,芍陂变成人工湖,宋元此湖逐渐消失。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至今都江堰仍灌溉着成都平原上的800万亩土地,秦统一后,派史禄主持开凿了灵渠(今广西兴安县境内),沟通了湘水、漓水,第一次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联结起来。秦汉以后,中原地区与岭南交通多取道于此,近代成为以灌溉为主的河渠、白渠(开凿于西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由于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故而得名白渠)、漕渠等。公元605—610年,隋朝开通了北起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京杭大运河。这些古代水利工程的兴建,给原来的地形地貌带来了变化,水利工程的设计和创造为人类改造自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而水利工程本身也是“人化自然”的实体文化,总结说来,中国特有的地形地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游览、文学、和绘画等方面。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特别是魏晋以后,文人墨客盛行游山玩水,在文学界形成了山水诗派,在绘画界有山水画派。许多描写山水风光的散文、诗歌、和绘画,成为流传千古的名作。也就是说,中国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既哺育了古代文人,也造就了极富特色的中国山水文化。 2、气候

中国文化概论: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浅析自然环境对我国南北方文化的影响 著名的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全面阐述了自然条件对民风和国家政治制度影响。他认为,“在亚洲,人们时常看到一些大帝国;这种帝国在欧洲是绝对不能存在的。这是因为我们所知道的亚洲有较大的平原;海洋所划分出来的区域广阔的多;而且它的位置偏南,水源比较容易涸竭;山岳积雪较少;河流不那么宽,给人的障碍较少。在亚洲,权力就不能不老是专制的了,因为如果奴役的统治不是极端严酷的话,便要形成一种割据的局面,这和地理的性质是不能相容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气候影响人的情绪是不争的事实。比如人在气候炎热的地带,脾气容易暴躁,容易发生相互争斗。因此,热带地区容易建立起独裁国家政权。而处于温带的人,性情平和,容易建立民主政权。 自然环境对不同地区人们生活的习惯有重要影响,而生活条件对地域人群文化、性格形成的影响也不能低估。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差异巨大,虽然都是中国人,南北方、东西部有很大差异。下面我们来具体的分析一下南北方的差异。 一、中国北方 中国最终是在黄河中下游形成的。在远古时代,黄河流域曾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的亚热带雨林。这里孕育着河南斐李岗文化、河北磁山文化等。之后又在黄河中游两岸发展起来仰韶文化。第二个文明时期的几个主要帝国秦汉唐宋都定都在黄河中下游。中国文化深深植根在黄土地,从孩提时代就吮吸着黄河的乳汁。 中国北部地区,山少平原多,全国三大平原有两个在北方。而且北方山地大多集中在四周,中间平原辽阔无垠,所以北方人多豁达爽朗,大方而不拘小节。形成了北方人心地纯洁、贤良的个性和粗犷、热情、义气等性格。另外,由于中国北部地区地旷人稀,天寒地冻,多风沙,有近半年的霜雪天气,无论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方式都以粗放型为主。黄河因泥沙的裹挟,到中游后流淌得十分缓慢,使黄河流域文化呈现出匀速缓慢的波动线,造成人群心理性格中忠厚、朴实、忍耐的特点。 一些北方地区生存环境恶劣,也由于北方的中国人融入了游牧民族的基因,造就了北方人坚韧沉毅粗犷乐观的精神素质。历史上黄河平均三年就有两次决口,一百年一次大改道,使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人群,具有一种天然的忧患意识和共同抗拒自然灾害的群体意识。形成了民族的归属感和义务感,形成了中华民族坚韧、抗争的精神。这种精神素质支撑着他们勇敢地面对困厄,不断冲破苦难。北方地旷人稀使村落相距较远,不便于文化的传播,使北部偏远地带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低于东南沿海地区。 历史上,北方开发较早,文化也较为早熟,宗法观念相对于南方来讲较为严密和成熟,传统文化对其影响也更为深远。因接触西方国家机会少,思想比较保守。习惯简单质朴的思维,注重孝道,保持着传统文化伦理观念。北方女子对待婚姻,追求从一而终。在过去的文艺作品中,总可以看到或听到“我生是某家的人,死是某家的鬼”的说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女子对男人很强的人身依赖性。 中国北方特别是西部封闭的地理环境,在给予西部人安定、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同时,也束缚了西部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形成了以小农经济和封建宗法为内涵的西部稳型文化。这种文化氛围中,公民群体的权利主体意识和参政意识较弱,法制观念和规范约束力弱于全国其他地方;民主选举往往带有血缘宗法色彩,使民主进程中的投票机制带来失真的扭曲。 二、中国南方

传统文化的背景

国内传统文化发展背景: 1.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背景: 每一种文化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或者叫历史上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货物和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人文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同样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复杂的地形地势和气候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中国地域辽阔,存在着不同的地形地貌。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不同的地形,构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孕育了不同的人文,铸就了文化的多元性。中国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既哺育了古代文人,也造就了富有特色的中国山水文化,主要表现在游览、文学、和绘画等方面。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以山比仁,以水喻智,以物比人的品性格调,屡见于中国的政论、品文和文学艺术中。 2.在遭遇国力丧失多年的传统文化教育,现如今的人们怎样? 如今,高速发展的经济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却也造成了人心散乱、伦理缺位,原有的意识形态面临难以收拾人心的困境。近百年被主流激进思潮压制的传统文化,正在中国社会默默生长,重新塑造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伦理世界。谈传统文化,不是以过去为导向,提倡复古主义;而是以未来为方向,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在遭遇国力丧失之时,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受关注度几乎为零,人们自身的问题以及国家政策,让他们忘记了本国的文化。 3.各地传统文化教育学校以及课程情况: 个个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学校覆盖的范围还是挺多的,大部分的地区还总是有一小部分的传统学校教育,这些学校并不像其他学校那样平常,更多的他们是传授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像我们现在那些学校只是一味照本宣科,而忽略了某些外在和内在的因素。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它们的课程是一定会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培训内容类似于: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等经典读诵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我们现在的人已经很少在提及此文化。书法剪艺、行孝尽忠、力行感恩、亲情互动,弟子规落实在家庭里、生活中、树立人格价值观念,完善人格思想道德教育。老师、多媒体授课,德智体全面发展、全日制封闭式、军事化教学模式。 4.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战略: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三)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5.家长对于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的态度: 对于传统文化,虽然在学校时而会涉及到,家长把一切的责任都推给了学校,认为学校一定会好好教育孩子,会教他们那些他们所谓的传统文化。然而他们并不知道,有些学校只是单纯的教他们,并不会再传统上过多的解析。一部分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很高,或许会让他们学习这些传统文化,那些家长他们本身就是属于传统派的,所以他们会孩子学习传统文化。认为这些事确实有用处的。 国外传统文化背景: 1.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根据历史所能提供的条件,创建、改造、传承下来的精神成果

中国地理对中国文化影响

中国地理对中国文化影响中国地理对中国文化影响 篇一:浅谈中国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谈中国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对中国的发展影响深远。而这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 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地理环境包含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这两方面的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首先,辽阔的疆域和特殊的地形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向、稳定,从而导致国人保守的性格。我国疆域内回旋余地大,跨纬度长、南北迁移的空间大,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社会动乱,都有着广阔的缓冲回旋余地。这就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相对封闭的内陆区域使文化有着内向性特征。国人喜欢山多过喜欢水。而山给人沉稳的感觉,水给人灵活之感,由此看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向性就不言而喻了。特殊的地形使得中国的文化、国人的性格呈现比较封闭内向,比如我国黄河以北的地区由于东临太平洋,西北临险峻的山川高原,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参看我国的历史,各朝各代的上山拜祭山灵,清朝的闭关锁国等,其原因必定涉及地理环境。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闭性,使得中国在近代没能及时地吸收和收容外来的优秀文化,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屈辱。 其次,地理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延续性。中国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但是虽然外面的很难进来,但我们国人也很难出去接受他国好的方面。这导致了我国国人接受时代新信息的速度不如欧美国家。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使中国的农业的到了相对稳定的发展,使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有了稳定保障,从而使文化发展呈现出稳定延续的特征。但是相对于欧美国家,其农业更加渗入科技等先进要素,农业特征呈现自由、开放的状态。所以说“以农业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然而中国至今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仍然十分严峻。 再次,地理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有着相对多样性、包容性。中国地形驳杂,由大江、大山、沙漠、沼泽、森林而形成了内部相对不同的区域。如先秦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及岭南文化等也就使中国民俗、饮食、服饰、生活习惯等丰富多样起来,使得各个地区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儒、道、佛三教的并行而立,盛唐时的胡汉交融,都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正是由于这种多样性及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生机与活力。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200922014728

关键词:地理环境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文章主要阐释的是地理环境对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一定影响以及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一些消极影响。 正文:地理环境,指为人类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的系统。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几千年来中国形成了稳定的地理环境,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提倡热爱、保护文化环境是有必要的。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研究概述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一般指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人文地理环境一般指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这两方面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地理环境是一个历史概念,这里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文化发生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概况而言。当然地理环境本身并不是文化,却是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石,对文化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物质上的制约力。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关于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们强调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作用与影响, “我们不主张把一个民族的文化产生的动因、文化特征、民族性格以及文化的移动等完全归之于地理环境。” 1、疆域辽阔完整———中华凝聚意识与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 中华民族栖息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太平洋西岸。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广大的疆域,纵深的腹地,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 广阔的天地。中国疆域完整,黄河、长江两流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其势宜合而不宜分,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 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是被毁灭了,其间原因很多,有一点应当是与其地理条件有关,即在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周围是大片的沙漠,人类能够生存的地方实在太稀少。历史上,纵使游牧民族南侵,中国仍有地域作为退路供回旋。虽然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但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有重要作用。历代的皇帝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耀,即使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存亡关头,中国文化的独特风格与完整系统也未曾分裂和瓦解,并生生不息。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周边外来文化进行潜移默化中始终保持着自己完整的风格和日趋完善的系统,长期绵延不绝。 2、外部封闭隔绝———封闭内敛的大陆型文化 从地理环境看,三面陆地,一面临海,北面多沙漠,西面从北到南由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把中国和西亚隔开,东面和南面是大海,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也是造 成中国文化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原因。 针对中国文化产生并成熟于与外界隔绝的半封闭的大陆之上,著名学者冯天瑜在《中国古文化的土壤分析》一文中提出了大陆型文化的观点:他认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