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隐喻不仅具有修辞功能,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在语言.

摘要隐喻不仅具有修辞功能,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在语言.
摘要隐喻不仅具有修辞功能,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在语言.

摘要:隐喻不仅具有修辞功能,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在语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尝试将认知隐喻理论中的一些相关概念,如映射理论、概念隐喻和隐喻表达式,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提出写作中隐喻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概念隐喻隐喻理论英语写作

Abstract: Metaphor is not only a rhetoric device, but a matter of thought and action. The paper attempts to apply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writing and further proposes that importance be attached to developing students’ metaphorical thinking in English writing.

Key words: conceptual metaphor; metaphorical thinking; English writing

一、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起始于Lakoff & Johnson 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他们在书中表明: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不但存在于语言里,也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的。[1]在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下,隐喻的理解涉及两个认知域:源域(source domain)和靶域(target domain)。概念隐喻就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mapping)到靶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所以,“隐喻的实质就是用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验另一类事物”。[2]概念隐喻理论还提出了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和隐喻语言(metaphorical expression)的区别。前者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在英语中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后者是概念隐喻的具体隐喻表达式,例如:

例1.We are at a crossroad.

例2. The relationship isn’t going anywhere.

例3.Our relationship is off the track.

例4. Their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这里只有一个隐喻:LOVE IS A JOURNEY,上述这些例子都是该隐喻在语言上的具体表达式。

概念隐喻理论使我们重新认识了隐喻的本质,也给语言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本文拟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探讨隐喻在英语写作中遣词、造句、谋篇的功能,并指出隐喻思维对英语写作的重要性,为写作教学提供新的视角。

二、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概念隐喻与词汇学习

在写作中,词汇居于核心地位。不管是句子层次的语言现象还是语篇层次的语言现象,都离不开词的理解和运用。传统词汇学习由于受到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词语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任意的,忽视了对词语的认知和理解。词汇不仅有其所指意义,也有其转指意义,而且,词汇表层意义与其深层内涵都是语言认知的产物。由于大多数学习者不是从认知的角度来学习词汇,而是采用死记硬背方法,不能真正理解词汇的内涵。通过概念隐喻模式来认识和解释词汇,不仅有利于词语的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有效地利用该词语的隐喻意义,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我们借助方位隐喻来理解介词的学习。人们可以将通过身体体验获得的“上——下,前——后,高——低,深——浅,中心——边缘”等具体空间概念投射于时间、情绪、身体状况、数量、质量、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在方位隐喻中,“up-down” 概念的隐喻运用最为广泛。最初,“上”概念(up)和“下”概念(down)都是纯空间概念。Up的基本意义最“向上,由低往高”;down 的基本意义为“向下,由高往低”。英汉语言经过反复的运用与发展,“up-down”都以原来的空间意义为核心,产生了“

HAPPINESS IS UP, SADNESS IS DOWN;MORE IS UP, LESS IS DOWN; HIGH STATUS IS UP, LOW STATUS IS DOWN”等方位隐喻来表达对社会地位和人的情绪的认识。在这些概念隐喻的基础上可以拓展丰富的隐喻表达式,进一步深化对“up”概念和“down”概念的隐喻理解,如:“I am feeling up.”,“Prices are going up”,“The temperature has gone down.”,“Be nice to people on your way up, because you will meet them on your way down. ”等。由此可见,通过概念隐喻理论来理解介词,能掌握更丰富的词汇意义,增强学生隐喻能力,提高写作的多样性。

其次,由于隐喻是一种映射,其实质是借助一类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3]因此人们总是会参照他们所熟知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和理解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体现在词汇表达上,人们往往运用谈论一个概念的各个方面的词语来谈论另一个概念。例如:提到概念“argument”,我们有概念隐喻“

ARGUMENT IS A BUILDING; ARGUMENT IS WAR”, “argument”为较抽象的概念,而“building”,“war”是人们较熟悉的概念。在讲“building”这个概念时,可以帮助学生联想和“建筑物”有关的词汇“solid building, framework of a building, construct a building, collapse, the groundwork”; 而在谈到“war”这个概念时,又可以联想到跟“战争”有关的词汇“the fierce war, attack the enemy, win the war, be defeated in the war”。在这两个概念隐喻中,人们可以通过熟悉的概念来理解“argument”这个概念的内涵。用于谈论“building”,“war”的词汇大部分都可以用来谈论“argument”,因而可以创造出如下句子:

例5. We’ve got the framework for a solid argument.

例6. I f you don’t support your argument with solid facts, the whole thing will collapse.

例7. Within the groundwork you’ve got, you can construct a pretty strong argument.

例8. He attacked my argument fiercely.

例9. Joe spared no pains to defend his argument.

例10. Joe won the argument with her.

例11. Joe was defeated in the argument.

又如:“IDEAS ARE FOOD”这一概念隐喻通过“food”来理解“ideas”,其作者向我们展示了“ ideas”的丰富内涵。如果想知道“food”和“ ideas”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恐怕谁也拿不出一套完整的答案,但是关于“food”我们可以表达如下:

例12. Food can be digested.

例13. Food can be swallowed or devoured

例14. Food can be nourishing.

例15. Food can be spoon-fed.

然后,利用“food”这一概念所派生的词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写出下列的句子:

例16.David has a hard time swallowing new ideas. He has to stew them over for days.

例17. We don’t need to spoon-feed our students.

例18. He devours the book.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通过概念映射原理,可以使学生更为轻松地掌握较为抽象概念方面的一系列词汇,从而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词汇框架,帮助学生在写作时更为准确自如地选词表意。

(二)概念隐喻与句式表达多样性

“仅仅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而不顾多样性,学生的二语能力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没有明显的进步”,[4]这句话说明了语言表达多样性的重要性。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对句法运用多样性程度是需要训练的,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多维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写作是和思维同步进行的,学习写作就是学习思考。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恰恰是从思维的角度认知世界,以人的已知的具体经验去映射未知的抽象的领域,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如“视野是容器”(VISUAL FIELDS ARE CONTAINERS)这一基本概念隐喻衍生出的隐喻式语言表达是多种多样的:The ship is coming into view,I have him in sight, he’s out of sight now, that’s in the center of my field of vision等。而在表达同一概念时的概念隐喻也是多样的,“idea”这一概念,就有如下概念隐喻:IDEAS ARE FOOD, IDEAS ARE PEOPLE, IDEAS ARE PLANTS, IDEAS ARE PRODUCTS, IDEAS ARE COMMODITIES, IDEAS ARE RESOURCE, IDEAS ARE MONEY, IDEAS ARE FASHION,每一个概念隐喻都可以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隐喻表达式,这也为写作中语言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从而使语言更生动、自然。

此外,概念隐喻为学生在写作时创新思维、拓宽思路有着重要的认知作用,它为我们在不同范畴的事物之间架起联想的桥梁,赋予我们一种灵敏的触觉,使我们感知不同事物之间的某种特征的联系。因而,根据创新度,在写作中可以采用不同的隐喻式表达,例如:

例19.Joan knew that surgery was a very dangerous option. The stakes were high. Nevertheless, Joan decided to take her chances and have the operation.

例20.Joan knew that surgery was a very dangerous option. She could lose it all. Nevertheless, Joan decided to ante up and have the operation.

例句19和20是基于“LIFE IS A GAMBLING GAME”所构建的隐喻表达。第一句是常规隐喻表达,常规隐喻是那些建构我们文化的普遍概念系统并反映在日常语言中的隐喻;第二句是新隐喻表达,新隐喻是对常规隐喻的扩展应用,很多新隐喻是人们创新思维的结果。因此,在概念隐喻的基础上,我们既可采用常规隐喻表达,也可创新思维,采用新隐喻。

(三)概念隐喻与语篇连贯

语篇连贯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文章在内容上的连贯(coherence),二是指表达上的连贯。一个连贯的语篇应该是让听话人或读者在理解时能够推导出语句的各种关系,重新构建说话人或作者的目的或意图。篇章连贯是在概念的层次上实现的,而概念隐喻本身也是一种概念,因此它可以帮助实现连贯。

概念隐喻在内容上的连贯既可以通过一个隐喻,也可以同时通过多个隐喻来实现。[5]在语言实践中,由一个概念隐喻帮助构建语篇连贯的情况经常出现。以一个隐喻贯穿语篇始终形成一个核心隐喻,支配若干由隐喻或由一个中心意象引申出若干相关的次要意象。从这个概念隐喻的角度看,整个语篇应该是连贯的。在写作中,如果能够把握语篇连贯的这个特点,对某些语段结构或语篇意义的构建就能事半功倍。如:

Ted got on the ride when he decided to campaign for mayor of his small town. After flipping, rolling, and shaking for the public for eight weeks, he finally felt like he was in control. But as he watched the exit polls reported on TV, he plummeted. He had lost in a landslide. [6]在以上的例子中,中心隐喻是“POLITICS IS A FOLLER-COASTER”,其余的隐喻“ride, flipping, rolling, shaking, plummeted, landslide”等都是围绕其中心隐喻的,并且是互相关联的。

又如:The professor told me my argument was shaky: as a student of physics, you have to construct stronger foundations for your theoretical models. Use facts to support your theory.

上述例子的中心隐喻是“THEORIES ARE BUIDINGS”,整个语段都共享了这个概念隐喻的隐喻内涵,使得这个语段具有连贯性。

语篇在表达上的连贯很大程度取决于文章衔接(cohesion)的处理,衔接是一种语篇现象,

语篇的衔接主要是依靠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搭配等来实现。隐喻可以使得词汇的衔接在不同领域内得以实现,再加上语言上的手段如对照、省略等,说话人可以表达经验和人际方面的语义连贯。

三、结语

隐喻是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不知不觉地运用隐喻模式来认识和解释世界。在写作教学中,隐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谋篇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因而,培养学生写作中的隐喻思维必不可少。为了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要求学生收集概念隐喻及隐喻表达式,并对它们进行归纳、整理、分析,逐步形成学生自己的隐喻认知理论,并鼓励其大胆使用;第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隐喻意识,使学生认识到隐喻性表达的跨文化多样性,减少在写作中出现汉式表达方式,从而改善他们的写作思维;第三,利用隐喻认知规律,不断开拓创新思维,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参考文献

[1][2][3]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26,26

[4]文秋芳. 从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口试看口语教学[J]. 外语界, 2001(4):28

[5]文旭,叶狂. 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J]. 外语学刊, 2003(3):5

[6]Paul Thibodeau & Frank H. Durgin. Productive figurative communication: Conventional metaphors facilitate the comprehension of related novel metaphors[J].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07(5):16

隐喻、英汉语修辞格

英汉语修辞知识 (王向东 2009年9月4日) 以下是束定芳对隐喻学的描述: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第二版) 1. 据波里奥等人(Pollio, Barlow, Fine and Polio, 1977)的估计,人们在自由交谈中平均每分钟使用四个(隐喻)辞格。如果将一些相关的语言创新用法计算在内,一个人一生平均要用2100万个辞格。P1 2. 隐喻的多学科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包括从认知心理学、哲学、语用学、符号学、现象学、阐释学等角度对隐喻的多角度、多层次研究。P2 3. 相对于日常言语的使用规则来说,隐喻是一种正常语言的偏离。诗歌中充满了隐喻,因而诗歌被称为"隐喻式语言"。P12 4. 从理论上讲,隐喻可以是词、词组、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篇章。P13 5. 在对隐喻性质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特别引人注目,即人类语言整体上是一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

出,"隐喻无所不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P16 6. 修辞学家说,隐喻就是一种修辞格,是一种修饰话语的手段。逻辑学家说,隐喻是一种范畴错置。哲学家说,隐喻性是语言的根本特性,人类语言从根本上来说是隐喻性的。认知科学家说,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P19 7. 根据我们对隐喻的定义,只要是在一定的语境中,某一类事物用来谈论另一类不同的事物就构成了隐喻,那么隐喻就可能在各个语言单位层次上出现,包括词、词语、句子和话语。根据语境特点,话语可小至单个词,可大至一个句子、一首诗、一篇文章、一组作品,等等。这样,根据我们的定义,部分成语、谚语,甚至整个文学作品,如诗歌、小说等都可以被看做是典型的、扩展了的隐喻。P37 (以下信息见尹均生主编的《中国写作学大辞典》,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44页-269页, 1998年5月出版) 1. 修辞的定义:在人们的交际生活中,依据题旨、语境和文体的需要,利用各种语言材料、采用各种表现手法对语言进行调整、加工以恰切地表达思想内容

山西省中考的五种思维模式-因果思维

山西省中考的五种思维模式——因果思维1、实际上是“从现象看本质。” (只要是分析“为什么”都可以归到因果思维中,但在具体试题分析中,可以先找到果,然后分析因) 2、注意: A、主观和客观、国家公民、自己他人社会家庭学校等角度进行分析。 B、现状、问题、国情、意义、危害、法律规定、道德等角度分析。 典型例题: 1: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 自己:(1)道德素质低下;(2)法制观念淡薄;(3)交友不慎;(4)不能抵制不良诱惑;(5)沾染不良习气。 学校:没有认真履行教育保护未成年人的职责和义务; 家庭:父母没有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 社会:社会没有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 【思维训练注意:】 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进行分析或自身原因及外在原因进行分析(所以既是因果思维又是并列思维,因而同时就是混合思维)。从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角度进行分析。 2、啃老族产生的原因 一方面,有些家长过于溺爱子女,不注意孩子自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这样做不利于孩子生活能力的锻炼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使子女无法承担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另一方面,有些子女依赖思想严重。这种依赖思想不仅会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精神,还会缺乏责任感,造成人格的缺陷。只想不老而获,贪图享受,就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 【思维训练注意:】 从家长和子女角度分析 3、分析餐饮浪费的原因。 (1)中国人“好面子”的传统观念在餐桌上起了很大作用,太节约会没面子。有些人有浪费东西的毛病。有些人没有受过苦受过饿也不知道劳动人民的艰辛。人们生活水平优越可能造成粮食浪费。(2)饭店点菜工作人员的推荐多、贵问题、菜的加工质量低的问题。饭菜不咋好吃。没有提供打包的服务等。(3)社会:对浪费的道德批判太弱。 4、为什么国家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1)国情:资源、小康、基本国情2)现状:浪费严重 3)节约的意义或浪费的危害 (4)性质:道德。5)违背了合理消费。 5、为什么青少年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1)青少年特点与现状(2)社会家庭学校现状(3)意义 自主训练: 1.材料一:《农夫与蛇》的寓言故事不断上演现实版,使得社会上很多人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出现了老人跌倒,无人搀扶;路人遇险,无人伸手等种种怪象。 材料二:近日《深圳经济特区助人行为保护条例(草案》,被提请深圳市人大常委会进行审议。草案采用无过错推定原则,即在没有证据证明的情况下,应当认为救助人不是侵权行为人,而是好心施救人。同时,草案还采用责任豁免原则,规定只要救助人尽到通常义务

语言的隐喻的使用

语言的隐喻的使用 [内容提要]本文对隐喻使用的说明从方法上说明宗教的隐喻(神话)不一定是实在的。 从隐喻的语义学出发,认为隐喻有六种要素,即(1)它是比喻,(2)它偏离语词字面意义而拓展命名的范围,(3)偏离的根据是相似性,(4)相似为某一语词的象征意义的替换基础,(5)替换并不带来语义上的改变,(6)隐喻并不提出实在的知识。作者对这种修辞学的隐喻理论作了分析与批评,而归结为隐喻可以有创新的建构作用,不仅是感情的作用,而且带来了新的信息。 作者根据意义是陈述表达内容,指称是陈述表达的相关对象,进一步把意义观扩大到指称上,认为隐喻的意义在不同意义之间建立某种近似,以这种近似产生新的实在。 作者把模型分为三种:(1)比喻模型(标本),(2)类比模型(图表),(3)理论模型(虚构的对象)。第三种模型描述一个实在领域,将事物看成另一番样子,成为再造的实在。 作者用这种创造实在的隐喻理论说明诗歌与神话的创造新的实在的作用。这种理论说明宗教陈述不是可以证实的,而是指人的经验的宗教方面,即人的终极关怀。 隐喻的过程 保尔·利科 利科(Paul Ricoeur,1913- ),法国哲学家,将结构主义和诠释学结合起来,创造了批判诠释学理论。本文选自作者的《圣经解释学》(载《符号》,4,约翰·多米尼克·克罗桑编辑,学者出版社,1975年,第75-78页) 隐喻的语义学 该研究的第一部分将会把我们从修辞学带入语义学。或者,更确切地说,我们将会发现,它把我们从一种语词(word)的修辞学带入到一种话语(discouvse)或句子的语义学之中。 在修辞学的传统中,隐喻被归属于比喻,也即那些涉及语词在使用中的各种意义的象征,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那些涉及在命名过程中意义变化的象征。修辞学关心的是下面这些。语词都有着自己的意义,也就是说,其意义对一个语言团体来说是共同的,它是由该团体的使用规范所确定的,并且印在词典之中。但是,

浅谈认知隐喻与修辞隐喻_胡月

第37卷 第1期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Vol.37No.1 2014年01月 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Jan.2014 收稿日期:2013-11- 30作者简介:胡月(1990-) ,女,安徽宿州人,硕士研究生。浅谈认知隐喻与修辞隐喻 胡月 (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 摘 要: 认知隐喻作为认知活动,从思维的角度强调了两类不同事体之间的映射,而修辞隐喻则是修辞格中的暗喻。二者都建立在相似联想的基础上,它们最大的差别在于功能不同。修辞隐喻的应用范围更具有文学倾向性,而认知隐喻的产生则填补了词语的空缺,扩大了人类认知的范围。对两类隐喻进行分析和比较,能丰富人们对隐喻的理解。 关键词:认知隐喻;修辞隐喻;隐喻理解 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73-1395(2014)01-0113-02 一、 认知隐喻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隐喻是利用一种概念去表达另一种概念,同时需要这两种概念之间相互关联,而这种关联 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领域里的联想和想象。 [1](P99) 语句具有隐喻性,则是指认知的主体通过推理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隐喻的本体和喻体涉及并表达了两种不同事体的思想和理念,它们在并置的同时产生矛盾,且在互动之中获得了一定的统一,主体再结合其他方面的因素便可以获得隐喻义,因此隐喻可以使人们在不同的事物之间建 立相关的联系,从而加深人们对事物的理解。 [2](P406) 认知隐喻是一种语义现象,它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统一的、系统的认识和思维方式,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强调从人类的思维高度来分析,涉及的是两类不同事体或概念之间的比较和映射。例如:独生子是小皇帝。在这个例子中我们通过推理和认知得出,“皇帝”的许多特征被映射进入“独生子”,比如,皇帝是一国之主,独生子是一家的中心,皇帝锦衣玉食,独生子也吃得好、穿得好,等等,这样就使得“独生子”获得了“皇帝”的某些相关特征,从而使两者具有了互动的关系。 从认知角度来看,隐喻从思维的角度出发,强调 映射的结果,它重点解释了跨概念域映射的过程。这里的隐喻是一种认知活动,它由认知而起,是认知的结果,同时又推动了认知的发展,它对人们认识世界有着潜在的、深刻的影响,因此认知隐喻在人类的思维推导、概念构建和范畴化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在人类的语言,还是在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中,隐喻都是无处不在的。事实上,我们平时赖以进行思考和行为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都是隐喻性的,隐喻不是某一领域或者某一群体中的人们的专利,在有思维和文化的地方都处处充满着隐喻。隐喻的这种普遍性是由人类思维的隐喻性本质所决定的,也是由意义和概念的无限性同语言资源 的相对有限性的矛盾所决定的。 [3] 隐喻是两种概念域投射、互动的产物,在隐喻的结构中,两种通常看来毫无联系的事物常常被相提并论,是因为人类在认知的领域内对它们产生了所谓的相似联想,从而利用对这两种事物感知的交融来解释和评价或者去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现象的 真实感受与感情。 [1](P101) 认知隐喻是人类认知发展的产物,是思维和认知的工具,它具有组织人类概念系统和发展人类认知的功能。 那么,作为一种以相似联想为心理机制的认知过程,隐喻就自然而然地会跨越逻辑分类的框架和范畴的界限,将两种看似毫无关系的概念进行超乎

暗喻句

暗喻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暗喻又叫隐喻。 例如: ①何等动人的一页又一页篇章!这是人类思维的花朵。(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②她是夜明珠,暗夜里, 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死,消灭不了她, 她是太阳, 离开了地平线, 却闪耀在天上!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③十个被鲜血浸泡的手指头肿得变成了大熊掌。(杨沫《青春之歌》) ④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袁鹰《十月长安街》) 暗喻的五种基本形式 从定义上讲,大家都知道暗喻是指不出现比喻词、但本体和喻体却同时出现、表示相似关系的一种修辞方法,但在具体辨别时却往往将它和借代等修辞方法混淆起来。为避免出现此类错误,除了知道定义,

还要知道它的五种基本形式。 一、判断式暗喻。常用“是、成了、成为、变成、形成”等判断词来联结本体和喻体。 例如: 1. 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鲁迅《藤野先生》) 2. 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 3. 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4. 四合院是一个盒子。

(汪曾祺《胡同文化》) 二、偏正式暗喻。就是本体和喻体之间以修饰、被修饰或限制、被限制的形式来表示比喻关系。 l. 不过朝花社不久就倒闭了,我也不想说清其中的原因,总之是柔石的理想的头,先碰了一个大钉子,力气固然白化,此外还得去借一百块钱来付纸账。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2. 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3. 我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秦牧《土地》) 4. 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

人类需具备五种思维能力

人类需具备五种思维能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其新著《迈向未来的五种思维能力》一书中解释了人类面对21世纪需要具备的五种能力。下面,从相关资料上为广大学者收集整理了这五种能力。 条理性思维 加德纳认为,大多数学校只教授一些考验学生记忆能力的知识,例如哪年发生了哪些事?太阳系中有多少行星?这就是条理性思维了吗?加德纳认为,并非如此。 加德纳认为,学校没有教会年轻人用条理性思维来思考问题。老师们必须让学生理解他正在教授的知识的真正含义,并要求他们实践,因为人的大脑不会凭直觉学会这些知识。 因此,加德纳认为一些国际衡量标准没有意义,例如经合组织采用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这一手段仅仅是关注学生的记忆力,而不是条理性思维能力,最终会过时。 他认为,在当今信息变幻无穷的数字化时代,学会应用条理性思维才是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具备这一思维能力的学生将有能力在各种繁杂的信息中分辨出哪些才是最重要的,并将无关紧要的知识排除。 综合性思维 综合性思维能力有助于把各种分散的事物综合在一起。加德纳认为,历史上最具备综合性思维能力的人就是自然学家查理;达尔文,

"他的这一思维能力正是今天我们所需要的,也是未来最重要的思维能力之一"。 今天的我们被各种信息所包围。要想在网络上查找"进化"这个单词,你可能需要花费一整天的时间阅读各种二手资料,其中很多都是没有价值的信息。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形成一个标准,决定哪些是需要关注的,哪些根本可以置之不理。综合性思维能力同时需要的是把知识连贯起来的能力,使它们更加有意义,并成为可以传达给他人的知识。 创造性思维 这种思维能力既被爱因斯坦在科学领域发挥得淋漓尽致,也被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艺术领域充分演绎。有创造力的人就是那些总能有一些新想法跳入脑中的人,而由他们所想的新鲜事物则需要时间才能被人接受。加德纳认为,如果一个想法或者一件产品很容易就被人接受了,那么它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有创意。 他还认为,如果不能掌握至少一门学科和艺术门类或手艺,就不可能具有创造力。加德纳说:"认知学告诉我们,平均需要10年时间才能掌握一项手艺。"莫扎特虽然在15岁时就写出了优秀的作品,但那也是因为他从4、5岁便开始了尝试,同样的例子也发生在著名画家毕加索身上。 有创造力的人总能把握住机会,勇于承担风险,不惧怕挫折和失败。 尊重的思维能力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本课程通过介绍国外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使硕士研究生了解当代语言研究中功能学派的基本语言观,学会在句法、语义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心理认知角度来解释语言现象的能力,为学位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在硕士研究生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教学上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每次课后安排一定的时间答疑并进行课堂讨论。 二、基本教学内容 1、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1)认知语言学的兴起 (2)认知语言学的特征 (3)认知语言学的观念 2、范畴化问题(上) (1)概念范畴的本质属性 (2)范畴化的原型理论 (3)基本层次概念 3、范畴化问题(下) (1)认知模式与范畴化 (2)词语的多义范畴 (3)语言客体的范畴化 4、概念隐喻和隐喻概念系统(上) (1)Lakoff的“隐喻认知观” (2)概念隐喻的典型实例分析 5、概念隐喻和隐喻概念系统(下) (1)结构隐喻 (2)方位隐喻 (3)本体隐喻 6、意象和意象图式(上) (1)Langacker的“意象” (2)“意象”的典型实例分析 7、意象和意象图式(下) (1)Johnson和Lakoff的“意象图式” (2)“意象图式”的界定 8、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 (1)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观点

(2)功能学派关于“句法象似性”的观念 9、复杂性象似动因 (1)形容词的“级” (2)名词的“数” (3)偏正结构 10、独立性象似动因 (1)关于“名词融合”的问题 (2)关于“独立事件编码为独立子句”的倾向 11、次序象似动因 (1)时间顺序原则(PTS) (2)时间范围原则(PTSC) 12、对称象似动因 (1)语言的线性原则和对称表达 (2)对称象似动因的实例分析 13、重叠象似动因 (1)词语重叠的象似动因 (2)动词拷贝的象似动因 14、动因的竞争及象似性的减损 (1)象似原则和经济原则的竞争 (2)动因竞争的典型实例分析 15、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上) (1)常规关系与认知化 (2)词类范畴的家属相似性 16、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下) (1)“有界”与“无界” (2)空间范畴与空间关系 三、主要教学参考书 F.Ungerer and H.J.Schmid著,陈治安、文旭导读《认知语言学入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刘润清、胡壮麟《认知语言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束定芳主编《语言的认知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四、授课教师:吴为善 五、总学时:54学时

(完整word版)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解读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 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 1原型范畴理论(The Theory of Prototypes) 1.1原型范畴理论的发展历程 原型理论的产生经历了一段过程。著名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Lakoff.G)曾形象地将经典的范畴化理论的实质比作“容器”,具备定义性特征的个体就在里面,不具备的就在外面。 而著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却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认为其中类别的成员如同一个家族的成员,每个成员都和其他一个或者数个成员共有一项或者数项特征,但几乎没有一项特征是所有成员都共有的,于是以这样环环相扣的方式通过相似性而联系起来成为一类。即下图方式: 从七十年代开始,以罗施(Rosch)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和以拉波夫(Labov)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对cup ,bird ,fruit, furniture, vegetable, toy, vehicle, clothing等概念做了一系列深入的定量实验研究,发现了在范畴化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认知上显著的“原型”理论。 第一,个体范畴化的依据是其属性(attributes)而非其基本特征(essential features)。属性是事物性质的心理体现,与人们认知及现实的互动模式密切相关;基本特征被理解为事物固有的本质属性,它们与主体认知无关,是客观而独立的存在的。 第二,对自然类的范畴化而言,传统理论所说的起定义作用的特征往往难以找到。例如furniture(家具),在著名的Webster英语词典定义为“movable article used in readying an area as a room or patio for occupancy or use (用于装备房间、内院之类的地方,使便于居住或者使用的可移动物件)”,词典只是勉强找出的非确定性的描述,而算不上是可以根据来确切分类的充分必要条件(比如,壁柜、电话、地毯这类算不算furniture?)。

浅析隐喻修辞

浅析隐喻修辞 摘要:从语言机制和认知机制了解隐喻,再从基本理论分析隐喻,继而通过举例论证隐喻的功能和影响,最后总结出隐喻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机制理论功能影响 正文: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隐喻热”的掀起使人们对隐喻的认识突破了传统的观点,隐喻的研究从修辞功能延伸到认知功能领域。而在我们的第十次课程学习中,也有包括隐喻的描述。在《忏悔录》中,保罗·德曼发现,卢梭通过隐喻的方式以达到其自我辩解的目的。由于替代是隐喻的本质,于是卢梭叙述的“丝带”其实正是卢梭欲望的替代。下面就让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隐喻”。 从语言机制角度,汉语词典中对隐喻的阐述:《辞海》(修订本·1980年)关于隐喻的解释是这样的:隐喻是比喻中的一种,本体与喻体的关系,隐喻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2002年)认为隐喻是比喻的一种,不用“如”“像”“似”“好像”等比喻词汇,而用“是”“就是”“成为”“变为”,把某一事物比拟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一事物。 从认知机制角度,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束定芳,2000:19);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基本是隐喻性的(Lakoff&Johonson,1980:5);隐喻是一种映射,即从始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两个领域的具体特征具有系统的本体对应(Lakoff&Turner,1989:207);隐喻的中心不是语言,而是思维,隐喻不是修辞格,而是思维方式。它使经验概念化并加以诠释的工具(Lakoff&Turner,1989:209);隐喻可以在语言组织的各个层次上体现,可以体现在单词、词组、句子(Koller,2003:36)。 隐喻研究虽多,但若细察之,其基本理论不外三个,分别是:比较理论、替代理论和互动理论。(廖美珍,2007:177)比较理论认为:本体和喻体有相似之处,隐喻的实质就在于两者在语义和语境中具有一些相似点。这一理论的特点就在于本体和喻体具备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是预先存在的,隐喻的根本就是通过喻体的特征,映射本体的一个过程,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些相似点上来。替代理论认为:在生成隐喻的时候,喻体被用来替代本体,本体是真正的内涵,喻体用来使语言更具吸引力。替代理论的本质是:隐喻意义不能直接表达,是喻体对本体的一种替代作用。而互动理论则认为:把本体和喻体看做相关的常识系统。在比喻中,与喻体相关的一些常识性项目被应用到本体上,从而改变本体的常识系统。互动理论实质上,把隐喻的成因看作是两个语义项之间的相互作用,因为它改变了人们所熟悉的观察目标的角度,从而创造了一个新的观察角度。 隐喻是一种抒情的工具,用于抒发人的情感。人类丰富的内心感受和体验是一种存在,人类认知、理解这种存在并进而表达这种存在的方式也许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加以把握,但从语言学和人类学的角度看,其基本的方式有两种——隐喻和转喻。人类内心世界中的喜、怒、哀、乐、忧、愁、怨、恨等情绪,并不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它们是无形、无声、无嗅、无色的存在,要想抒发这些情绪并为他人所感知,只能借助于隐喻和转喻,以“紧锁双眉”写人愁,以“咬牙切齿”说人恨,都是借助了转喻,较为枯燥和乏味;还可以通过隐喻表达人类内心复杂的世界,日常语言中所谓的“分忧”、“积忧”、“解愁”、“添愁”、“抱怨”、“消恨”、“饮恨”都是

山西省中考的五种思维模式——并列思维

1.观察右侧漫画《丢了……?,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 题。 漫画中的消费者到底丢掉了什么? (2分) 2.你认为如何培养科学精神?(4分) 3.今年春天,某市承办了全省第八届农民运动会,其开幕式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好评。以往如此大型的开幕式都在晚上举办,可这届却改在下午。这样,灯光和焰火表演自然就免了。现场也没有以往铺天盖地的鲜花等装饰;同时取消了明星云集的文艺汇演,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全民健身运动表演,则成为开幕式的主角。这则消息里的“广泛好评”,除了“节能环保”角度之外,你还能想到什么?(3分) 4.我国2008-2012年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及其增长速度示意图 根据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表反映了哪些信息? ⑵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三农”问题。

5.有人调查后指出,"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不仅是行人的问题,也与司机有关、与信号设置有关、与交通管理有关,请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4分) 6.何玥是201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她4岁就开始学会自己洗衣服、做饭。她知道父母打工很辛苦,从不乱花钱,汶川地震时把自己存下的零花钱全捐出去。当她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三个月时,毅然决定把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何玥的行为给我们什么启示? (2分) 7.某校开展研究性学习,九年级三班一个小组的课题是“中国企业路在何方?”以下是他们收集的材料 材料一:2013年3.15晚会报道:苹果手机在中国市场实施与国外不同的售后政策,"以换代修"等并未执行,通常沿用旧手机后盖,以逃避中国手机三包规定。 材料二:彭丽媛陪同习近平主席首次出访国外,其典雅装扮惊艳全世界。她拎的皮包、穿的服装品牌都来自中国本土品牌"无用"。它是要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解和认知。我们用了汉字‘无用',让外国人发出‘无用'的声音,这个声音是中国的。"设计师马可始终坚持独特的设计概念,让世界见证中国本土品牌的实力。 (8分) 假如你是该课题组成员,请完成下列任务:‘ (1)你身边是否存在盲目崇拜外来品牌的现象,请列举两例。(2分)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盲目崇拜外来品牌的认识。(4分) (3)请你为我国企业该如何走自主品牌之路提出合理化的建议。(6分)

认知语言学与概念隐喻研究

认知语言学与概念隐喻研究 何陆敏 看了蓝纯的《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让我更加系统地认识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体系及研究现状,从而对我将概念隐喻方面的理论用语外语教学产生一些思考,启发我在教学中更加有系统地尝试对相关理论的进行实践摸索。 认知语言学派的隐喻学主要把隐喻看作一种认知方式, 隐喻思维的本质是在概念系统中跨概念领域的映射过程(Lakoff 1990)。Lakoff和Johnson认为概念隐喻是始源域的概念系统到目标域的概念系统的映射,即“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将内在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影射到结构欠清晰的目标域之上”,是人们以一熟悉概念去认识、理解、表现另一陌生概念的过程。映射是隐喻思维的一种方式,它以抽象的意想图式即认知结构为心理基础,实现不同生活经验之间的相互融合,使源概念域中比较熟悉、比较具体、易于理解的图式映射到了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目的域,在两个概念领域之间创立关联,从而达到认知的目的。 Saeed(1997.30)认为隐喻的结构是认知性的,隐喻就是概念系统跨领域映射的结果。隐喻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隐喻性思维反射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促进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概念隐喻使得人们在认知世界时,能从原先互不相关的事物、概念和语言表达中发现相似点,建立起思维中多方式、多角度的联系,是人们形成新概念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普遍的认知机制。由于概念隐喻属于人类的深层概念系统,我们日常的思维习惯和话语,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这些概念隐喻的影响。隐喻在语言领域中具有普遍性。从广义的隐喻定义范畴来说,隐喻包括拟人、转喻、夸张等多种辞格以及词语多义、惯用搭配、习语和谚语等各种能实现隐喻性表达的语言形式。它可以出现在语言的多个层次:词汇、短语、句子,还能以篇章、风格等形式出现。语言实证也表明隐喻不仅限于文学作品,更多的存在于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据Lakoff和Johnson的统计,日常语言中大约7 0%的表达形式源于不同的概念隐喻。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隐喻表达是人类概念体系中存在概念隐喻的表层体现,概念隐喻能派生出众多隐喻表达形式,如由“Life is a jour-ney/人生是一次旅程”。这一概念隐喻可以派生出“life is starti ng point, terminal point, transfer station/人生的起点、终点、中转站”等多种具体的隐喻表达形式。概念隐喻对语言表层形式中的隐喻起到决定作用,了解概念

汉语中的语言“隐喻”现象

汉语中的语言“隐喻”现象 发表时间:2018-10-01T18:53:16.39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作者:张弛[导读] 摘要:几千年以来,语言依旧是当今人类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方式。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省新乡市 453000 摘要:几千年以来,语言依旧是当今人类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方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我国的汉语言不管是在结构、含义还是其他方面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以致于人们对汉语言的使用变得更加多元化。作为一门语言,除了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外,还间接成为了人们的一种语言行为,很多人也能从他人的语言中感受到所要表达的情感。然而对中华民族而言,汉语言的使用中还被融入了一些隐喻的特质。 关键词:汉语言、隐喻性、文化特质、文化体系 一、隐喻 从现代认知语言学来看,隐喻是作为一种认知结构存在的,属于语言修辞学的范畴,与逻辑语义学共同构成了人类的认知和语言。语言的符号结构主要由诗性语言和科学语言两大块构成,其两大根本特征隐喻和逻辑性在语言的结构及运用发展中是相对存在的。从语言的结构上讲,隐喻性主要体现在意象符号的运用,使语言结构变得柔和灵动;从语言的运用发展上讲,隐喻性主要强调语义的创新和语义相似的运用,较逻辑性的严谨和保守,使语言更为丰盈新颖。在语言学的存在与发展上,人类思维的开始就预示着隐喻的出现,发展到现在,隐喻已经从语言学和修辞学的领域深入到了美学及更为广泛的领域,从某种程度上支持人类自由的情感表达。 二、汉语言中隐喻的构成基础 汉字自文字出现并发展以来,有两大分类:自源文字和借源文字。自源文字,即自然产生的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又被称为象形文字。语言的进一步发展,是基于人类将自然界的呈象通过感官的自然感知构成关系,并用象形文字记录下来,那么这一过程所反映出的人类的思维方式就是隐喻。人与自然界的相似性成为隐喻形成的基础,而象则成为隐喻发展的中介。汉字,是目前世界上历史最久远且惟一延续了象形根基的文字,这也显示了汉字所独具的隐喻性特质,而这一特征使汉语言成为了最具隐喻特制的语言。 三、汉语言中隐喻的构成关键 非形态化与汉语语词汉字作为汉语言的基本单位,被视为整个汉语言的发育基因,而汉语语词又该怎样定位呢?古代的汉语言构成中并没有词这一概念,只有字和句相互关系构成语言,而词则是以一种非形态化的形式作为语言中的一个符号单元在字与句之间发挥作用的。随着人类思维的不断发展及语义空间的不断扩大,汉语语词慢慢代替字与字的源始述谓活动,成为人类述谓的主要中介。根据语言符号结构诗性语言与科学语言两大特性来分析,汉语语词的述谓模式也被分为了科学语言的词性表达和诗歌语言的词性表达,前者是逻辑的词语述谓方式,后者是隐喻的词语述谓方式,日常语言中的语词构成同时兼有这两种表达。 四、汉语言中隐喻的构成核心 汉语话语结构分析汉语言的隐喻特质,要涉及到汉语言的每个层面,从字到语词再到句子。句子是不同语义单元的结合,不同的语义单元反映的是人的思维中的不同需求,人类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来呈现出自己不同的感观,而这种形式多样的语言表达就需要隐喻的支撑,通过隐喻来开拓语义的表达空间,来展现语言对人与自然关系发展和进化的影响能力,人类的述谓活动是隐喻建立的基础,隐喻述谓必须落实到话语或句子上。隐喻的表达可以体现在任何语言中,而汉语言话语自身的隐喻特质在某些方面比其他语言更为丰富,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分析第一方面,我们必须先了解这样一个概念,就是汉语话语结构中的系词缺席。在汉语言发展到基本成熟时期时,话语的句法表达基于象形文字的影响,大多崇尚结构自由,因字而生句,因此,汉语话语结构的组成中,只有实词和虚词,而缺少了系词。基于因字而生句的规则,由于系词的缺席,使得语句中的每个词都具有实际的意义,这样就为语句中隐喻提供了非常大的存在空间。 2、“象”早就以功能单元形式在句子表达中起重要作用。象形文字的典型代表———汉字,在语句结构中的制约作用正是话语语句中隐喻特质的体现。话语语句中结合象来表达情感句意的形式是其自身表达智慧的体现,也是人与自然的隐喻关系的深层体现,更是其阐释价值的独特体现。 3、话语语句中结合象来表达情感句意的形式是其自身表达智慧的体现,也是人与自然的隐喻关系的深层体现,更是其阐释价值的独特体现。 五、汉语隐喻的象思维阐释 相对于以任意性为根基的拼音文字,汉语言则是一种“象语言”。这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语言符号的第一个层级,即以象形文字为根基的汉字实际上隐喻了人与自然的象似性;二是语言符号的第二个层级以上,隐喻取象是汉字第二个层级之上引申演变的认知动力。作为象语言汉字的象似性是在象思维下形成和发展的,是汉民族象思维下的产物。在大千世界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象似现象,这些普遍存在的象似在头脑中反映出来,就产生了象思维。象思维“从思维静态成果讲,有印象、忆象、表象、心象、类象、意象、形象等;从思维动态过程讲,有取象、拟象、想象、抽象等,象字意义的演化,从一个侧面表征了中国古代思维进化的过程。从汉字发展历程看,在篆书及其之前形态,象形特征突出。但汉字经过汉代隶书产生之“隶变”可以说也基本符号化了。不过,必须注意,即使“隶变”之后,汉字中仍然保留着象形性根基,与完全符号化的拼音文字有着本质区别,从而使之能成为书法艺术对象。在拼音文字中,视觉象形性根基已经荡然无存。 六、结语 隐喻是语言和神话的关联点,与人类情感表达息息相关,人与自然的相似性是隐喻建立的基础。隐喻关联日渐消逝,而语言则必须通过隐喻的话语方式来避免这种消逝,隐喻本就属性于语言,从语言本身来对其进行思考。日益技术化、科技化的现代生活,使人们的心灵已不堪科学逻辑的重负,需要以一种方式来进行自由的情感表达,隐喻则义无反顾的担负起这项艰巨的使命,用一句话来讲就是“我们的思想之路能够向前走也可以向后退回来,也许返回的道路更能够从思想上引导我们前进”。 参考文献 [1]范爱贤.汉语言隐喻特质[D].山东大学,2005. [2]朱瑞青.概念隐喻视域下《周易》和《圣经》生态观念对比[J].辽宁大学学报.2011

摘要隐喻不仅具有修辞功能,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在语言.

摘要:隐喻不仅具有修辞功能,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在语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尝试将认知隐喻理论中的一些相关概念,如映射理论、概念隐喻和隐喻表达式,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提出写作中隐喻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概念隐喻隐喻理论英语写作 Abstract: Metaphor is not only a rhetoric device, but a matter of thought and action. The paper attempts to apply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writing and further proposes that importance be attached to developing students’ metaphorical thinking in English writing. Key words: conceptual metaphor; metaphorical thinking; English writing 一、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起始于Lakoff & Johnson 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他们在书中表明: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不但存在于语言里,也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的。[1]在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下,隐喻的理解涉及两个认知域:源域(source domain)和靶域(target domain)。概念隐喻就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mapping)到靶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所以,“隐喻的实质就是用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验另一类事物”。[2]概念隐喻理论还提出了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和隐喻语言(metaphorical expression)的区别。前者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在英语中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后者是概念隐喻的具体隐喻表达式,例如: 例1.We are at a crossroad. 例2. The relationship isn’t going anywhere. 例3.Our relationship is off the track. 例4. Their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这里只有一个隐喻:LOVE IS A JOURNEY,上述这些例子都是该隐喻在语言上的具体表达式。 概念隐喻理论使我们重新认识了隐喻的本质,也给语言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本文拟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探讨隐喻在英语写作中遣词、造句、谋篇的功能,并指出隐喻思维对英语写作的重要性,为写作教学提供新的视角。 二、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概念隐喻与词汇学习 在写作中,词汇居于核心地位。不管是句子层次的语言现象还是语篇层次的语言现象,都离不开词的理解和运用。传统词汇学习由于受到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词语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任意的,忽视了对词语的认知和理解。词汇不仅有其所指意义,也有其转指意义,而且,词汇表层意义与其深层内涵都是语言认知的产物。由于大多数学习者不是从认知的角度来学习词汇,而是采用死记硬背方法,不能真正理解词汇的内涵。通过概念隐喻模式来认识和解释词汇,不仅有利于词语的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有效地利用该词语的隐喻意义,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五种思维模式、答题技巧

五大思维模式 初中品德课运用的“五大思维”主要有并列、因果、辩证、层进、混合五种思维,其中并列思维便于掌握,使用频率最高。 辩证思维 例题一: 2014年“冰桶挑战赛”活动的视频在微博上热传。所谓“冰桶挑战赛”就是要求参与者在网上发布自己被冰水浇遍全身的视频内容,然后便可要求其他人来参与这一活动,目的是让更多的人知道被称为“渐冻人”的罕见病,希望达到募捐善款的目的。这种以游戏的方式来宣传救助罕见病“瓷娃娃”的活动,引起了很多人的响应。 当活动来到你身边时,你会参与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一:我会参与“冰桶挑战赛”活动。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互帮互助的社会,更应该是一个人人互相关爱的社会。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并使自己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还会带动更多人参与进来,积极投身公益事业。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和肯定。我们在维护他人生命健康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生命的价值。这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创建,密切了人际关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又一种形式,值得肯定和提倡。 答案二:我不会参与“冰桶挑战赛”活动,这不符合公益活动的初衷。参加公益活动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公益活动应该是内容大于形式,而追求形式上的夺人眼球,违背了公益事业的宗旨。但是参与的人只是为了娱乐游戏,哗众取宠,并没有转化为关爱“渐冻人”的实际行动,这样使实际救助效果大打折扣。“冰桶挑战赛”也不是合适每一个人,对体质偏弱的人会造成伤害。而且冰水的制作要耗费大量的资源,这也不是活动的初衷。另外,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救助更应该需要国家、社会发动各方面的力量,而仅仅靠这个活动来救助是很有限的。应该采用更为积极有效的方式来投身到救助活动中,真正使“渐冻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保障。 例题二: 现代社会,宠物狗作为人类的亲密伙伴,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家庭成员”。在很多小区,闲暇时人们“遛狗”成了小区一景,甚至有的小区专门建立了“遛狗小区”。实施一段时间后,人们褒贬不一。 你赞成建立“遛狗专区”吗? 答案一:赞成。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宽容、理解、与人为善的表现。遛狗是一种正常的生活情趣,可以排遣寂寞,可以健身娱乐,有益身心健康。建立遛狗专区,可以让更多的人更好地享受遛狗的乐趣,同时也可以避免宠物伤人,减少遛狗对小区交通、环境的影响。 答案二:不赞成。这样做并不能真正解决“遛狗”所产生的问题。遛狗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情趣,但是建立遛狗专区,无形中剥夺了其他人的权利,压缩了其他人的生存和生活空间,而且,建立遛狗专区,并不能杜绝一些人在遛狗专区外遛狗,狗也难免越界跑到遛狗专区以外,这样,反倒使“遛狗区”无限扩大,不如不设立。总之,设立无法律依据,有侵权嫌疑,实施操作难度大,不赞成这种做法。 例题三:

1语言的隐喻的使用

1语言的隐喻的使用

语言的隐喻的使用 利科 [内容提要]本文对隐喻使用的说明从方法上说明宗教的隐喻(神话)不一定是实在的。 从隐喻的语义学出发,认为隐喻有六种要素,即(1)它是比喻,(2)它偏离语词字面意义而拓展命名的范围,(3)偏离的根据是相似性,(4)相似为某一语词的象征意义的替换基础,(5)替换并不带来语义上的改变,(6)隐喻并不提出实在的知识。作者对这种修辞学的隐喻理论作了分析与批评,而归结为隐喻可以有创新的建构作用,不仅是感情的作用,而且带来了新的信息。 作者根据意义是陈述表达内容,指称是陈述表达的相关对象,进一步把意义观扩大到指称上,认为隐喻的意义在不同意义之间建立某种近似,以这种近似产生新的实在。 作者把模型分为三种:(1)比喻模型(标本),(2)类比模型(图表),(3)理论模型(虚构的对象)。第三种模型描述一个实在领域,将事物看成另一番样子,成为再造的实在。 作者用这种创造实在的隐喻理论说明诗歌与神话的创造新的实在的作用。这种理论说明宗教陈述不是可以证实的,而是指人的经验的宗教方面,即人的终极关怀。 隐喻的过程 保尔·利科 利科(Paul Ricoeur,1913- ),法国哲学家,将结构主义和诠释学结合起来,创造了批判诠释学理论。本文选自作者的《圣经解释学》(载《符号》,4,约翰·多米尼克·克罗桑编辑,学者出版社,1975年,第75-78页) 隐喻的语义学 该研究的第一部分将会把我们从修辞学带入语义学。或者,更确切地说,我们将会发现,它把我们从一种语词(word)的修辞学带入到一种话语(discouvse)或句子的语义学之中。

在修辞学的传统中,隐喻被归属于比喻,也即那些涉及语词在使用中的各种意义的象征,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那些涉及在命名过程中意义变化的象征。修辞学关心的是下面这些。语词都有着自己的意义,也就是说,其意义对一个语言团体来说是共同的,它是由该团体的使用规范所确定的,并且印在词典之中。但是,修辞学却是在词典之外,它处理的是语词的象征意义,而且这些意义都偏离了日常用法。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偏离和语言的象征呢?传统修辞学家一般是这样来解释的:它们是为了填补一种语义上的空白,或者是为了修饰话语。这是因为我们拥有的观念多于我们所有的语词,我们需要超出语词的日常用法去拓展它们的意义。或许,我们可以有一个正确的语词,但是我们喜欢使用一种象征语词去取悦和吸引人。这种策略是修辞功能的一部分,起着说服的作用,即依靠既非真实又非歪曲的话语来影响人们,使得某种不确定的东西变得更加可以接受的了。 隐喻是这些象征中的一种。在隐喻中,相似(resemblance)是用象征词替换被忽略的字面词的根据。隐喻不同于其他风格的象征,譬如转喻,邻近(contiguity)在转喻中所起的作用等同于相似在隐喻中的作用。 以上是对肇始于希腊智者、中经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和昆蒂良(Quintillian)直至19世纪最后一批修辞学论文为止的漫长历史的非常纲要式的概括。该传统中不变的要素可以概括为如下六个命题:(1)隐喻是一种比喻(trope),也即一种命名话语的象征。(2)隐语通过偏离语词的字面意义来拓展命名的范围。(3)在隐喻中,这一偏离的根据是相似。(4)相似的作用就是为从原本能在该处使用的语词的字面意义中借来的某一语词的象征意义的替换奠定基础。(5)替换后的意义并不带来任何语义上的改变;因此我们能够通过为替换后的象征词恢复字面词来解释隐喻。(6)因为隐喻不允许任何改变,故此它不会提供任何关于实在的知识;它仅仅是话语的一种装饰,因此我们能够将它看作为话语的一种情感功能。 在现代隐喻语义学看来,所有这些修辞前提都是有问题的。 应该反对的第一个前提是:隐喻仅仅是一种命名事件,一种意义上的置换,也即语词对产生一个含有完整陈述的意义的影响。实际上,这是隐喻语义学的最初发现。在隐喻涉及语词语义学之前,它依赖于句子语义学。隐喻唯有在陈述中才有意义;它是一种谓词现象。当一位诗人吟诵一位“蓝色的天使”或者“白色的曙光”以及“绿色的夜晚”时,他已让两个术语处于紧张关系之中,我们可以用I.A.理查兹的“Tenor”(主旨)与“vehicle”(中介)来称呼它们,唯有这两者的整体才构成了其中的隐喻。在此意义上,我们谈论的不必是按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