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单元分析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单元分析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单元分析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教材简析:

本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习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几何体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几何组合体。这些内容都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

2、认识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较复杂物体的观察过程,体验从多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践过程,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直观的学习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体会观察、操作、想象、判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难点:画多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形,并进行比较。

教法与学法:

1、教法:用生活中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组实物图观

察到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2、学法:讨论、交流、汇报。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正方体

课时安排:(2课时)

备课日期:2019.2.18

集体备课初案教学设计学校:学期: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

集体备课初案教学设计学校:学期: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单元位置教材分析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位置 (一)教材内容 “上下”“前后”“左右”。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三对方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上下”“前后”的方位儿童基本上已建立起来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6岁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所以我们先认识,并且把它们安排在一个例题中(去掉了原来专门教学前后的例2,在例1中加入了“前后”的认识);而左右相对于前两对方位难一些,所以后认识,并且专门安排一个例题进行教学。 1.上下、前后。 结合情境和活动认识。 教材以一座大桥为背景,有2层加上水面共3层,每层都有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都有上下、前后位置关系,教材通过先示范如何用上下、前后来描述两种交通工具的位置,再让学生自己选两种交通工具像这样进行描述,以进一步明确上下方位。 接着通过“做一做”的活动和练习进一步巩固“上下”“前后”方位概念。 ·让学生充分地说。例题、第4题,每两层物体的位置都有上、下关系,例题、第2题每两辆车,每两个人的位置都有前后关系,因此,可说的内容很多。让学生充分地说,既能调动积极性,又给他们大量的练习机会。 ·描述的语言不要过分单调、机械。可以像教材示范的那样说“谁在谁的上(下)面”“谁在谁的前(后)面”,也可以说“谁的上(下)面是什么”“谁的前(后)面是什么”。要鼓励学生用例外的说法来描述,通过语言的灵敏促进思维的灵敏。 ·感受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可以把对两种事物相关描述对照起来,如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汽车的下面;语文书在数学书的上面,数学书在语文书的下面等,进行比较,让学生从中体会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左右。 ◇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认识:认识左右手---感知身体的左右---以自身为中心。 儿童辨别“左、右”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判断左、右的根据是身体的左、右两半,后来有人证明在左、右分化中起绝对优势作用的不是身体,而是手。也就是说,儿童建立左、右的过程是:先将左、右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起联系,然后再与自己身体的两边对应起来,最后以自身为标准来进行判断。教材教学左、右概念时,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来编排的。 ①让老师背对着学生,学生模仿老师举右手,再让学生想一想左、右两只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②再通过“做一做”第1题,初步感知身体的左、右。③再通过练习二的第1题,让学生以自身为中心确定物体的位置,逐步建立左、右的概念。 ·不涉及左右的相对性。去掉了,一方面是因为有一定的难度(儿童大凡在7岁左右,不仅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而且也能以别人为标准辨别左右)。另一方面主要是这方面的原因,教学中老是纠缠以谁为标准。 ◇将左右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车辆、行人靠右行、少先队员敬礼用右手等。 加深对左右的认识。

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一)第1课时 观察物体(1)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一) 第1课时观察物体(1)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遭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空间相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 不同的..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盲人摸象这个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学生讲故事)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同一头大象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

二、探究体验 1、活动一:观察物体找图片(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情景有时不一样).. (1)观察找照片: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摆了术头大象和一些照片,四位同学坐在不同的位置,请从你的位置仔细观察,然后把你观察到的图像从这些图片中找出来,放到自己的面前.. (2)汇报:请一小组的同学上合汇报.. 先说你坐在几号位,再说说你看到的是木头大象的哪一面,选的是哪张照片? 这两张照片都是侧面,这两个侧面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3)讨论:老师这儿还有一张图片(从上面拍的),讨论一下、这是从哪个角度拍的呢?四个同学当中谁站起来看到的和图片上的一样? (4)请小组长把大象和照片收到抽屉里.. 2、活动二:根据照片,判断拍照角度.. (1)小兔子和小猴子给兔博士的家各拍了一张照片,请大家猜猜这两张照片分别是谁从哪个角度拍摄的? (2)学生汇报交流.. 3、巩固练习: (1)同学们做的太好了,现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放着一个茶杯,请你们从不同的操度观察这个茶杯,并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题,小组之间交流方法.. (3)独立完成第三题,教师指名回答..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 位置 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位置 一、单元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9-13页 二、单元教材分析: 关于位置,一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因此,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帮助学生学会辨别:上、下、前、后、左、右。根据研究,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所以,教材根据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安排了方位认识的先后顺序,并且创设了适合学生年龄又便于操作的情景,使他们一方面亲身体验生活和学习环境中的方位,另一方面又体会到空间方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块知识是为今后学习从两个角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打下基础。 三、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不同的方位,并且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情感与态度: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合作的精神,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四、单元教学重点:了解“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关系和含义,会用“上、下”和“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和含义,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五、单元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上、下”和“前、后”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左右”的空间观念,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第一课时上、下、前、后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9页) 一、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上、下”和“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和“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 了解“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关系和含义,会用“上、下”和“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上、下”和“前、后”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准备: 教具:教学情境图、课件 学具:语文书、数学书、笔盒。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教师:上课前,我们来玩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我说你做。 教师说口令,学生做动作:上拍拍,下拍拍,前拍拍,后拍拍……(二)教学新知: 1、谈话,揭示课题。 教师:在刚才的小游戏里,我们提到了哪些方位? 学生:上、下、前、后。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了这四个方位。(板书课题) 2、举出生活中有关“上、下、前、后”这四个方位大家都很熟悉,你能举些例子来说一说吗? 学生个别汇报。(在学生观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家中的物体摆设、观察教室里物体的位置。在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要说清楚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3、观察课本中的主题图,加深体会“上、下、前、后”的含义。(1)出示课本第9页的主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图中事物之间的方位关系。 (2)小组内先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然后再由个别学生进行汇报。

五年级数学下册《观察物体》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在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和单个立体图形以及几何组合体,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将进一步学习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拼搭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即根据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包括从给出的一个或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拼搭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 根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及心理发展规律,按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小学阶段观察物体分三个阶段进行编排。首先,帮助学生从直观观察立体图形,头脑中建立表象,能够根据直观立体图形进行想象;进而,分辨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图;进一步,由建立的几何直观进行空间想象,通过逆向推理,根据观察到的形状图还原立体图形。这样按梯度编排,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观察物体(三)》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 三、课标解读 “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内容的核心概念,是“图形与几何”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观察物体”属于“图形与几何”的相关知识。因此,在实施具体教学时,应始终将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细读上述课标内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整体把握教材结构,循序渐进的落实教学目标 在小学阶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观察与认识在不同的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主要是通过学生亲身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相对关系是因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从正面、后面、左面和右面观察单一物体和观察两个物体的相对关系。本单元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环节,对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能辨 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本节课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学生能正确辨 认从四个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单一物体或两个物体的形状及位置关系。 1.通过观察,学生能初步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会 进行辨认。 2.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1.以观察为载体,不断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小学空间与图形学习的核心目标,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观察物体”的学习就是在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另外,根据给定的平面图形中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确定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结果,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2.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物体之间的相对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创设学生熟悉的、有趣的生活情境,这些情境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且学生又很少关注其中是否蕴含着数学知识,这样既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又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 生活的意识。 1 看一看(一) 1课时 2 看一看(二) 1课时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时,从固定位置观察最多能看到3个面。 2.正面、侧面、后面都是相对的,它是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3.观察物体,先要确定观察的方向(上、正、左、右),再确定观察的形状,并把它画下来。 4.摆立体图形时,可根据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摆出底层,再根据从正面看出的摆出前排的图形,然后根据从左面看对后排进行订正,最后从不同方向观察所摆图形是否符合原图形。 5.数正方体的个数时,为了既不遗漏又不重复,可分层数;观察漏在外面的面,应弄清从哪几个方向看到的是什么图形,再计算。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1、整除: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自然数,并且没有余数。 整数与自然数的关系:整数包括自然数。 2、因数、倍数:大数能被小数整除时,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小数是大数的因数。 例: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1)数a能被b整除,那么a就是b的倍数,b就是a的因数。 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2)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成对地按顺序找。

(3)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依次乘以自然数。 (4)2、3、5的倍数特征 1)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3)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4)能同时被2、3、5整除(也就是2、3、5的倍数)的最大的两位数是90,最小的三位数是120。 同时满足2、3、5的倍数,实际是求2×3×5=30的倍数。 5)如果一个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那它的个位上的数字一定是0。 3、完全数:除了它本身以外所有的因数的和等于它本身的数叫做完全数。 如:6的因数有:1、2、3(6除外),刚好1+2+3=6,所以6是完全数,小的完全数有6、28等 4: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来分:奇数、偶数。 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也就是个位上是1、3、5、7、9的数。 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0也是偶数),也就是个位上是0、2、4、6、8的数。 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 关系:奇数+、-偶数=奇数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位置 一、教学内容 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本单元内容由原六年级上册移来。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能用数对(正整数)表示物体的位置。 2. 让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3.让学生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的点存在对应关系。 三、编排特点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是在学生一年级上册学习了用上、下、前、后、左、右确定位置,三年级下册学习了用东南西北等词语描述物体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也为后面进一步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参数确定物体的位置”打下基础。编排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实际情境出发,帮助学生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能用“第几”描述物体的位置,还经历了类似用“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找到物体的位置,如教室里的座位、电影院的座位等,初步具有用数表示位置的经验。教材充分利用并及时提升了学生的这些已有经验。例1通过呈现确定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情境,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抽象成在平面图上确定位置,并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感知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和方法。 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或方格纸上用抽象的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初步感知直角坐标系的思想,为后面“图形与坐标”的学习作好铺垫。 例如,例1学生根据张亮坐在教室的第2列、第3行用数对(2,3)表示,初步建立与座位示意图的对应关系,在同样的规则下,再次通过周明坐在教室的第1列、第3行怎样用数对表示和给出数对确定位置的活动,加深数对与座位示意图行列的一一对应关系。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直观体会直角坐标系的思想。 例2更为直接地呈现了方格纸这一学生熟悉的材料,其中同样蕴含着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只不过没有明确表示出x、y轴。不同的是,例1中物体的位置相当于方格纸中的每个格子,而例2进一步抽象为一个点,用方格纸上的格点(横线和竖线的交点)来表示。可以说,方格纸是渗透直角坐标系的有效载体,借助方格纸来学习也是实践直观几何的重要手段。小学几何的学习立足于直观几何,通过方格纸研究几何图形的有关特点和性质,获得几何活动经验,发展几何直观,逐步培养学生推理的意识和能力。 四、具体编排 1.例1: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会用两个数描述位置,比如第几排第几个等,这里学习数学上位置的表示方法。教材呈现的是一个教室,老师的讲桌上有一个座位示意图,哪个学生如果有问题,按一下开关,座位示意图上的灯就会亮起来。这里编排的层次主要有: (1)明确“列”“行”的含义及一般规则。结合“教师是如何确定张亮的位置”的讨论,使学生明确: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 (2)给出数对表示的方法。由小精灵直接给出用数对表示的方法,正是有了前面的规则才能保证数对表示的唯一性。 (3)明确数的顺序,体会一一对应思想。通过比较王艳和赵雪两位同学的位置进一步明确数对中两个数是有顺序的。并体会数对和每个人的位置是一一对应的。 2.例2: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观察物体(二)》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二)》教材分析 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第二学段安排了两次观察物体的教学,分别安排在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下册,使得本套修订教材观察物体的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分别安排的内容是: 从表中可以看出:本单元包含两个内容:例1教学从3个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组合体,这一内容是从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移过来的;例2教学从3个位置观察3个不同的几何组合体,这是新编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并且对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一、主要内容 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习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几何体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几何组合体。这些内容都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具体安排如下: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 2.认识到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判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三、教学建议 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保障数学好活动的物质条件 本单元设计了丰富的观察和拼搭活动,除了准备必要的教具,还需要让学生准备相应的学具。比如,每个学生准备2~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课堂上,一方面,两人或四人合作用手中的正方体搭出几何组合体,就能生成多种观察资源,使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搭成的物体,另一方面,两人或四人合作根据从不同方向看到组合体的形状,用手中的正方体把它搭出来。学生手中有“物”,才能实实在在地参与操作和观察活动,通过亲历从三维图形到二维图形和从二维图形到说三维图形的转化过程,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2.注重学生的观察活动 首先要调动学生观察的兴趣,其次要选择大小适当的观察物体。同时,还要知道学生会正确地进行观察,将物体放在固定的位置不动,学生从各个方向进行观察。观察活动中,要重视学生对几何组合体的整体观察,让学生获得对组合体形状、大小的整体感知,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表象;要引导学生注意对组合体形状特征的观察,切实将在每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储存在头脑中;引导学生将观察与想象结合起来,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单元学习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2-17页。 单元学习内容分析: 教材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安排了观察小兔储钱罐、玩具老虎、玩具车等物体的活动,以使学生经历“观察实物—初步感知—形成表象”的过程,从而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单元学习目标: 1、经历观察实物的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能根据具体实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前面、后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在实际操作活动中,逐步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初步发展观察、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 4、积极参与观察活动,了解观察方法,体会观察物体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重难点: 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实物——直接感知——形成视觉表象”的过程,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第1课时看一看(一)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17页。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的前后左右几个面,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可能不同的。 2、通过实际操作,判断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初步发展观察能力、空间想象 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能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并会说一说。 教学难点:会正确判断物体各角度的形状,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练习(课堂作业) 2、说口算过程。 3、给出简单物体,说出你看到了什么。 二、情景导入,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带什么过来了,拿出笔筒和小熊。让孩子们观察,看到了什么?从前后、左右、上下等角度让孩子说出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笔筒的正面。 生2:我看到了笔筒的侧面。(具体一点是左边还是右边?) 生3:我看到了笔筒的下面。 生5:我看到了笔筒的后面。 生6:我看到了笔筒的上面。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位置与方向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第1课时观察物体(1) 3月1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 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重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法:引导探究 学法:自主交流,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谜语导入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观察

1、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学生观察并提问: 你观察到的正方体是什么样的? 在你的位置上观察,你看到了哪几个面?学生汇报交流。 2、学生自由走动,观察。汇报交流。 3、解释应用 教师出示两个正方体的立体图,一个有虚线,另一个没有。提问:谁能用刚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正方体为什么这样画?学生解释说明。 (二)分别从三个面进行观察(出示例1) 1、教师提问:我们分别从几个不同的方向去观察这个图形,看看它的正面、左面以及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图形,把它们分别划出来。(学生自由观察)。 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投影以上展示交流。 总结学生的发言: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三、拓展应用 1、做教科书例2 2、智力游戏:两个同学为一组做游戏,一个同学画,另一个同学猜,负责猜的同学要想办法通过你提问的问题确定这个物体是什么,猜完后,在把物体拿出来验证一下,看是否猜对了。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平面上两个点的相对位置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根据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说出它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会根据一个点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这个点的具体位置;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通过让学生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培养空间观念。 3.使学生通过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平面上的位置,初步感受坐标法的思想。 4.使学生通过生活实例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三、主要变化与具体编排 (一)主要变化“用数对确定位置”和“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是直角坐标和极坐标思想在小学的初步渗透。在上一轮教材的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遍反映“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教学难度要大于“用数对确定位置”。因此,此次修订,根据各方意见,把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用数对确定位置”移至五年级上册,把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移至本册。 (二)具体编排在具体编排上,也更加注重体现层次性。教材选

择台风移动这一学生相对熟悉的现实素材作为一个大背景,用“情境串”的形式引出3个例题。 1.例1。教材以电视播报台风警报作为情境引入,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使学生充分感受生活和数学的紧密联系。 教材直接给出标出台风中心和A市的方位图,让学生利用图示理解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所表示的含义。确定一个位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教材先通过小精灵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东偏南30°表示什么意思,这也是本例的重点。使学生看到东偏南30°表示的是一条射线上的所有点,如果只有这一条件,还无法判断台风中心的确切位置,由此引出距离。“东偏南30°”与“南偏东60°”含义完全相同,只是生活中更习惯于选择小于45°的角度来描述。图示中用一条线段表示100km,由于学生还没学习比例尺,只要能说出这样的6条线段表示600km 就可以了,不必涉及比例尺。最后小精灵问“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主要目的是为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与例2进行很自然的情境连接。 2.例2。本例在学生通过例1了解了方向与距离的含义之后,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某个点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在方位图上找到该点的位置。延续了例1的情境,情节连贯,随着现实情境的发展,自然地引出数学问题。教材给出了两类定位的情形,一类是非正东、正南、正北、正西的,一方面需要确定角度,另一方面需要确定距离;另一类的正东、正南、正北、正西的,只需要确定距离即可。教材采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及反思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是本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观察物体》是"空间和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从不同方位观察简单的物体.初步把立体图形与其视图联系起来.教材以学生观察恐龙玩具这一学生熟悉的事例入手,让学生体会到不同位置对同一物体进行观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体会不同结果和不同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设想: 第一层次:在不违背教材创设生活情境的情境激发兴趣的原则下,将玩具恐龙换成了玩具小狗,接着从前后左右四个位置对同一物体进行观察,了解物体的正面,背面,侧面,并简单渗透左,右侧面. 通过本位观察和换位观察,使学生自主发现:体会到不同位置对同一物体进行观察,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不同结果和不同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接着出现一些生活中的观察物体的现象:如观察恐龙,书本,汽车;进一步观察并验证,不同结果和不同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二层次:出现观察茶壶图.增加了从物体上面和下面观察得到的影像,使观察提高一个层次. 第三层次:出现正方体组合,将对物体的观察引向对几何形体的观察,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进一步提升空间观念. 这样的安排,从简易到难,逐步发展,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依托,逐步引导学生的空间想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

思维.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狗玩具,茶壶,图片,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预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猜一猜:你能知道他是谁吗(课件依次出示男孩背面图,继而出示侧面-正面图)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正面背面侧面 从背面观察很难确定是谁,从侧面看到正面就知道是谁了. 2,你知道老师是站在小朋友的那边拍出这些照片的吗 3,揭题: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就不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研究的内容: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实物探究,从四个方位观察小狗 1,确定方位:

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主备人:魏杨娇单元名称:观察物体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内容是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实物。主要设计和安排了两类层次与水平不同的观察活动。一是实物观察,主要是对一个实物的观察,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实物—直观感知—形成表象—想象判断”的过程,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二是间接观察物体,如书中的“观察大象”——图中小猴与小猫分别从两个不同方向观察同一只大象,学生通过观察这幅图来辨别它们各自看到的大象是什么形状。这种间接观察物体的活动,学生经历的是“观察实物图—空间想象判断—形成表象—观察实物验证”的过程。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能根据具体实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前面、后面、左面、后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在实际操作活动中,逐步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初步发展观察、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 4.积极参与观察活动,了解观察方法,体会观察物体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课时安排建议内容 教学重点: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 教学难点: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物体的形状不同,并能正确辨认。 单元教学安排: 教学内容课时备注 看一看(一) 1 观察物体 看一看(二) 1 观察物体

课题:看一看(一) 教学内容:看一看(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的前、后、左、右几个面,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通过实际操作,判断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初步发展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 力和推理能力。 3、积极参与观察活动,在观察活动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 教学难点: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评论1、今天是小霞的生日,妈妈送给她一个漂亮的礼物,你们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 2、出示小兔,漂亮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件可爱的礼物。(板书课题):观察物体。我们一起来探讨怎样观察物体。 活动2.【讲授】观察事物,探究新知评论 1、本位观察。小霞收到了这个礼物以后,非常开心。你们看,他正和好朋友小宇一起欣 赏礼物呢。他们是怎么说的呢?(指名读)为什么他们看到的会不一样呢?(因为观察的方向不同。)是的,现在,我们也来观察一下小动物。(注意观察时眼睛要与被观察的物体保持一致,这样,观察出的结果才能准确。)请大家按自己现在的位置来观察,说说你在什么位置看,看到了 哪一面,是什么样子,请和你的前后左右同学说一说。 谁来说一说:你看到了小兔的哪一面?这是它的什么面?你在它的什么位置观察的? 谁跟他一样的?请站起来。为什么观察到的面是一样的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换位观察。下面,请同桌之间各选择自己喜欢的位置观察存钱罐,看看你们看到的与刚才看到的一样吗?同桌间说一说。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教师小结:我们要仔细观察物体,因为观察的方向不同,所以看到物体的面也不一样。 3、出示图,大家再来看一看,小霞现在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她在小兔的什么位置?集体订正。活动3、深入了解,加深印象评论1、刚才我们观察了玩具,下面看看书本中的淘气和笑笑在观察什么?出示“练一练”第1题图。下面哪幅图是淘气看到的?为什么?小组内说一说,然 后集体订正,出示答案。2、出示下一题,小熊和小猫看到的是什么?请大家在书上连一连,集体订正。3、完成书上计算题,看谁算的有准又快。【练习】多种练习,巩固知识评论1、从 不同的方向观察黑猫警长,个别学生个别指导。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观察物体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观察物体教案主备:辅备: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掌握根据观察到的图形摆出所观察的物体的 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是学 生有目的地开展观察、比较、操作活动。 过程与方法 经理根据观察到的图形摆出所观察的物体的探究和 操作过程.掌握摆物体的方法;初步学会用抽象思 维能力观察现实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小组交流中.让学生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 乐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根据从某一面或从某几个面观察到的图形.用小正 方体拼搭出所观察的立体图形。 突破方法小组交流.习题训练。 教学难点 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 抽象思维能力。 突破方法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引导.操作演示。学生自助探究.实践操作。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二页例1、例2 教学流程导案学案 自主学习一、情境导入 教师:同学们知道管中窥豹 的故事吗?指定学生讲一讲 这个故事.并说说该成语的 意思。 这个故事的意思是从竹管的 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 的一款斑纹。比如只看到事 情的一部分.只所见不全面 或略有所得。在数学里我们 也要从多个角度去观察物 体.不能管中窥豹。今天我 们就继续学习观察物体。 二、引导自学 1、引导学生预习新知。让 学生自学教材第二页的内 容.学完后完成“自主学 一、复习旧知 分别画出下面两个图形从正面、左面 和上面看到的图形。 二、探究新知 按要求分别用4个小正方体来摆一 摆。

习”相关习题.并记录疑 问。 2、自学检测。组织小组互相检查.并交流问题。 3、引导学生质疑。(1)从正面看是。(2)从上面、左面和上面看都是 。 质疑探究一、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并 展示探究成果 1、教师强调学生先独立观 察.并完成知识点的相关练 习。 2、组内交流自己的结论。 3、教师抽查几个小组发言 并评价。 4、教师强调:仅根据一面 的形状无法确定唯一的立体 图形;已知物体的一面形状 和所用小正方体的数量仍不 能确定唯一的立体图形;根 据从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 来推断、摆出所观察的立体 图形这种情况下推断出的图 形是唯一的。 知识点一:根据某一面观察到的物体 形状及所用小正方体的总数量来推 出、摆出所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用6个正方体摆出从上面看是 的立体图形。 知识点二:根据从三个面观察到的图 形来推断、摆出所观察的立体图形。 根据下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摆一 摆。 实践应用二、课堂基础过关训练 独立完成随堂练习。 三、课后巩固作业 课后完成拓展练习。 一、随堂练习:书本第二页做一做 二、拓展练习:练习册第一页第1、2 题。 自我总结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收获了: 我的问题是:课题:观察物体(练习课) 主备:辅备: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进一步熟练运用小正方体摆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的动 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习题训练、动手搭建立体图形、小组交流等方 式.学会根据从某一面或某几个面观察到的图形推断 出立体图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感受空间的魅力. 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 力。 重教学重点根据观察到的图形摆物体。

小学数学下册人教版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2019年度小学数学下册人教版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一共有9个单元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以《标准》为依据,按照整套教材的总体知识结构以及阶段性目标来设计的。从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空间与图形、数与计算、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以及联系实际的内容。 这些内容穿插安排,互相搭配,使学生从更广泛的角度观察数学、学习数学,对数学有更全面、更丰富的认识。如数与计算一共有三个单元,都相隔一单元,这样从总体上有所变化,并且每一个单元的内容都考虑到容量要合适,这样学生学起来,既轻松又不觉枯燥。 2019年度小学数学下册人教版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教学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页 1 第

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 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4.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 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 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 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页 2 第 全册教学重点: 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

《观察物体》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教材分析 在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和单个立体图形以及几何组合体,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将进一步学习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拼搭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即根据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包括从给出的一个或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拼搭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 根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及心理发展规律,按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原那么,小学阶段观察物体分三个阶段进行编排。首先,帮助学生从直观观察立体图形,头脑中建立表象,能够根据直观立体图形进行想象;进而,分辨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图;进一步,由建立的几何直观进行空间想象,通过逆向推理,根据观察到的形状图还原立体图形。这样按梯度编排,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一】与实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同)的主要区别 〝观察物体(三)〞是在原来习题的基础上新增的内容。由原习题新编,增加从看到的平面图形(形状图)还原几何组合体的逆向活动。 【二】教材例题分析 例1: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 一方面,通过动手操作实现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可以摆出不同的几何组合体。同时,在增加小正方体数量的摆法中,进一步体会并发现其中的规律,也就是保证从正面看有3个小正方形,为后面进一步学习进行铺垫。 例2: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 有了例1的活动经验,这里可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尝试方法。如,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进行摆放,再根据其他两个方向进行调整;也可以借助表象直接尝试摆出一个立体图形,再验证和调整。通过交流体会,最终的摆法都是一样的。

【小学三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单元教学目标: 1、在搭立体图形和从多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经历用正方体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会有所不同。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到的立体形状。 3、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方位词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根据指令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搭立体图形,并学习从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难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到的立体形状。初步学会通过提问搭出和别人同样的立体图形。 看一看(一)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3、情感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小正方体、小黑板、课件、小正方体。

教法:引导法。 学法:观察法、操作法、自学法、小组合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笑笑和淘气就进行了一个游戏,非常有趣,你们想看吗? 二、探索新知 (一)出示自学目标:(小黑板出示) 在观察、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二)操作活动一——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 1、教师通过课件演示淘气和笑笑搭立体图形的游戏过程,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说说游戏的方法,教师适时提出游戏的规则和要求。 2、师生游戏。教师发出指令,学生尝试搭立体图形,进一步体验游戏的方法。 3、学生同桌间游戏,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的典型操作活动进行交流。 4、学生交流。 (三)操作活动二——提问、判断并搭出立体图形。 1、师生活动示范。 2、学生同桌间开展游戏。 三、学习检测:课件出示。(教师自编图完成下面各题) 1、搭一搭,看一看。找出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正面画“√”,上面画“○”,侧面画“△”) 2、下面的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搭一搭,连一连。 从侧面看到的形状是的图形有()个,分别是()。 3、搭一搭,填一填。 填图号。 ⑴、从侧面看是图A的有()。 ⑵、从正面看是图B的有()。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 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几何”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第二学段,通过观察、拼摆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为之后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有关知识奠定感性认识和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而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观察和拼搭等活动,为自己和学生准备好教具与学具。同时在进行观察和拼搭的活动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因为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切不可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从中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形状。 数学思考:能根据已有的图形,用各种方法拼搭相应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问题解决: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 1.通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通过合作交流,养成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和表达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