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与书法的关系看书法艺术的内涵

从汉字与书法的关系看书法艺术的内涵
从汉字与书法的关系看书法艺术的内涵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09No.10艺术空间

书法在中国作为一个艺术门类的历史源远流长。郭沫若先生在《青铜时代·周代彝铭进化观》一文中认为:“东周而后,书史之性质变而为文饰,如钟之铭多韵语,以规整之款式镂刻于器表,其字体亦多波磔而有意求工。……凡此均于审美意识之下所施之文饰也,其效用与花纹同。中国以文字为艺术品之习尚当自此始。”

李泽厚先生在其所著《美的历程》中亦认同此说,并进一步认为:

“在早期,青铜饕餮和这些汉字符号(经常铸刻在不易为人所见的器物底部等处)都具有庄重的神圣含义,根本没考虑到审美,但到春秋战国,它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特性便突出地独立地发展开来了。与此并行,具有某种独立性质的艺术作品和审美意识也要到这时才真正出现。”

然而我们认为,对于表现形式的审美追求并不就等同于成为一种独立的造型艺术门类。郭李两位先生所言的春秋战国时期汉字审美特点、价值虽得到承认,却仍仅作为一种器皿“饰纹”,同其它纹饰一样,铸造前的写刻只是为满足装饰的需要,是装饰行为的一个构成因素,虽然有了“刻意求工”的审美追求,但这种追求并没有脱离装饰性这一实用樊篱的禁锢。作为一种独立的表达艺术的“书法”创作,仍处于萌芽状态,其自觉和成熟仍待在日后的不断发展中得到体认和确立。

“诚然,每一个民族都讲究文字书写的工拙,要求美观大方、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但要使文字书写成为一种艺术,则只有汉字才能当之无愧。”世界上所有文字的书写形式,作为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产物,都可以因其所体现的某种审美韵律而被欣赏,从而成为装饰艺术的一个构成因素。但只有书写过程与其应用性脱节,成为一种独立的自我蕴涵的审美创造活动,并与书写者生命体验的过程融合在一起,由其所体现出的生命张力引发观赏者的共鸣,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而被承认、鉴赏。

在形体构造上,汉字的构形理念“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知分理之相别异”从而使“万品以察”。这种“取譬物象”的构形思维模式与图画是同源的。书画同源的构形理念,使汉字在形体结构上具备了成为某种隐喻活动载体的物象性特征,但需要指出的是,书画同源并不等于汉字在形体功能和结构方式上与图画同构,毕竟汉字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其主要功能并不是为了引发阅览者对于自然物象的审美观照,而是直接指代和承载汉语的语言单位。

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的一种意识形态,意蕴丰富的“意象性”与“物象性”的汉字为汉字书写者托意寄情、将汉字符号本身作为隐喻的载体提供了广阔的驰骋空间,从而为其从单纯的语言书写单位逐步衍化成一种书写符号的独立的隐喻功能,再由隐喻符号上升为一种独立的审美艺术品类创造了先天的可能性。字母文字由于其点画符号只是单纯地与语言中的某一音段相联系,而意义蕴涵阙如,其构形理念也仅仅在于使字符间在形体上具有足够的区别性特征,要使其独立出来作为一种自足的,能够“寄情抒意”、“荡摇心魄”的艺术品类,显然是先天不足的。

同时,回顾汉字产生与形体演变的历史,我们发现,且不说早期的契刻符号,“就古文字阶段来说,由甲骨文到小篆,尽管象形字不断减少,会意字、形声字的比例不断增加,尽管其纯象形性的成分不断减弱,符号化成分不断增强,尽管形体在不断演进,书写工具也由刀刻而变成笔写,但有一点却是始终如一的,那就是整个这一阶段文字的共性特点——

—象形性特点没有变;而且,我们的先人,在充分发挥这一阶段汉字实用价值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对这些象形文字进行加工美化,使之更具有规范性、装饰性、艺术性,有意识地加强其形体的美感效果,提高其艺术欣赏作用”。然而,象形性,或者更确切地说,物象性,虽然为汉字由单纯的工具符号审美化为一种艺术欣赏对象夯筑了基础,使对于文字书写方式的追求成为一种自觉的审美行为,但这种物象性毕竟还是对于现实的摹画过于逼近,正如黄庭坚所说:“凡欲结构字体,皆欲象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对于自然物象过于逼肖的摹画,一方面阻碍了汉字书写结构单位的丰富化、规范化、定型化;另一方面,为汉字书法与绘画在艺术表现上的分离,从而确立自身的独立性自我设置了一定的障碍。

使人庆幸的是自我设置的障碍很快在自我发展中被破除,这一障碍的破除来自于汉字演化史上的“隶变”。从小篆到隶书的隶变,把象形的图画模拟,逐渐变为纯粹化了(即净化)的抽象的线条和结构;把“物象性”的内涵,由对自然的逼肖模拟,进一步深化、内化、象征化为更深层次的对于自然内在结构的认知和隐喻,从而更加切合艺术的本质。自隶书以后,书者不再只凭象形字的生动形象来抒发感情、塑造艺术,而是借重于汉字的意象性,并主要通过运用象征性的线条(笔画),通过灵活多变的笔姿和笔法,以及虚灵的空间布白技巧,将汉字变成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有意味的形式”,从而实现了书法作为一个

庄桂森

摘要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门类,汉字的书写从单一的实用功能到成为一种造型艺术,源于汉字本身丰富的物象性与意象性。作为一种艺术现象概称的“书法”一词事实上由两个概念构成,一是“书”,一是“法”,对这两个概念及其结构方式的理解不同,形成了书法创作的不同选择与鉴赏的不同视角,进而成为产生不同书法品类和书法创作流派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汉字书法艺术内涵

中图分类号:J292文献标识码:A

从汉字与书法的关系看书法艺术的内涵

228

艺术空间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09No.10

艺术品类自身所必需具备的自足性、完整性和系统性。

具体地说,在各种书体的结构形态中,汉字的形体都体现了虚实、伸缩、疏密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使汉字具备了造型艺术的美学因素。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使用柔软而富有弹性的毛笔蘸墨书写,遵循造型的规律,运用造型要素的可变性,赋予文字结构以独具风格的形式美;又通过笔的提按、顿挫、缓急的节奏而产生优美的韵律。尤其在篇章中,通过对字的点线、形面的支配,左右侧的支配,斜正均衡的支配,大小错落的支配,动静收放的支配,亦即通过静态美与动态美的错综表达,使其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彼此照应、相生相发,使纸面上表现出点线的千变万化,呈现出起伏动静颇具联想意味的“势”,从而焕发出艺术魅力。

当书写“寄情舒意”、“荡摇心魄”时,“书法”成为书法已从单纯装饰符号的樊篱中挣脱出来,成为诸多造型艺术品类中最具中国元素和综合特色的艺术。书法根植于汉字,却又超越了汉字的禁锢,将静态的、规定性的、符号化的字形与动态的、恣肆的、被生命的张力所指使的书写过程融合了起来,以点、线条构成表达单位,在不背离和撕裂文字意义与造型规律的前提下,实现了充分的可变性与充足的表现力。

作为一种艺术现象概称的“书法”一词事实上由两个概念构成,一是“书”,一是“法”,对这两个概念及其结构方式的理解不同,形成了书法创作的不同选择与鉴赏的不同视角,进而成为产生不同书法品类和书法创作流派的一个重要因素。

书法艺术的“书”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文字”,也就是承载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文字的意象性构成了书写的意义支撑,而由点、线部件负载的物象隐喻则成为书写表达的形式载体。“书”的第二个意思是书写。书法艺术的书写又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情感全程参予书写过程。书家情感的主动介入,将书写这一规定性的、客观的符号复制过程演化为一个充满生命张力的艺术创造过程。艺术是情感的表现,情感是一切艺术的生命,书法艺术创作和文字书写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书家在书写过程中,是否主动把自身的情感世界熔铸、宣泄、倾诉在笔端线条的流动变化之中。书法家将自己的理想、情思,对宇宙、人生的种种感悟融于线条的直曲、粗细、舒缓、疾涩、虚实、承接中,抽象的线条被情韵化、人格化,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意象,荷载着书法家的精神信息。二是书写使用的是毛笔这一特殊书写工具。“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用兽毛制成的毛笔,柔里带刚软中兼硬,对汉字点划富有表现力。用毛笔写字能提、能按、能顿、能挫,刚柔相济软硬兼施,书写出来的点画有粗有细富节奏变化,有方有圆含流美劲健。伴随书写速度的变化,墨色又出现了浓淡干湿,洁白的纸上显现出“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所能成”的奇妙景象。

也正因为如此,经过先贤们数千年的实践、创造、总结,逐渐构造成组件、插件齐备的技术系统,有了“书法”这一独立艺术门类。历代书法家用毛笔为我们创作出的无数佳作,被称为法书、法帖、墨宝,成为今天学习的范本,为我们所临习、继承,书法艺术才得以延续和发展。因此也可以说,毛笔的使用,创造了书法艺术,同时也创造了书法理论。

书法艺术的“法”也有两个基本涵义。一个是对艺术视野下汉文字书写的规范,由笔法、字法等组成。笔法即毛笔蘸墨在洁白的宣纸上的述说方式,因此古今书论,无不以笔法作为论书的切入点。清人冯班说:“学书无他秘,唯用笔与结字耳。”“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具有力度、圆度、丰满、遒劲、生动的点画,是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等合法用笔成就的。结体就是字的间架结构,它体现字的笔画之间、结构单位之间的组织形式、搭配关系以及美化的构成方法。欹正、长短、大小宽窄、穿插向背、避让、虚实,稳健飞动,错落有致,千姿百态。单字形态不同,给人的美感也不一样:纵势的修长给人以清丽俊俏感;横势的扁平给人以敦厚稳重感;宽绰给人以坦荡博大感;规正的形体有庄重感;稚拙的形体有天真感;欹侧的形体有险绝感。

可以使用笔、结字、章法得到补充、加强、延伸的是用墨。墨浓则笔滞,墨湿则笔润,墨枯则笔躁,墨淡则笔飘。燥可取险,润可取妍,滞可得凝重,飘可取超逸。险则显气势,润则显风韵,凝重显雄强,超逸显风流。润燥相杂,浓淡相宜,使点画既显肌肤之丽,又具筋骨之强,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意味。历代书家孜孜砚田,墨海,朝临暮写,晨思夜想,以至“铁砚磨穿”、“退笔成冢”、“池水尽墨”,都是在精研用笔、结字和用墨。

“法”的第二个涵义是“师法”,就是对传统地尊重和继承。北宋沈括在《补笔谈》卷二有云:

“世上论书者,多自谓书不必有法,各自成一家。此语得其一偏。譬如西施、毛嫱,容貌虽不同,而皆为丽人;然手须是手,足须是足,此不可移者。作字亦然,虽形气不同,掠须是掠,磔须是磔,千变万化,此不可移也。若掠不成掠,磔不成磔,纵其精神筋骨犹西施、毛嫱,而手足乖戾,终不为完人。杨朱、墨翟,贤辩过人,而卒不入圣域。尽得师法,律度备全,犹是奴书;然须自此入。过此一路,乃涉妙境,无迹可窥,然后入神。”

此可谓之的论。

艺术视野下文字书写要受法的规范,而书写规范绝对应在对传统的尊重和继承下获得。

参考文献:

[1]华东师大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2]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3]宋学农、庄桂森等:《中国书法导引》,中国工商联出版社,1999年。

[4]洪诚:《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

[5]许嘉璐:《古代汉语》(上),高等教育出版社。

[6](唐)张怀:《文字论》,华东师大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7](唐)孙过庭:《书谱》,华东师大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8]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海南出版社,1996年。

[9](清)冯班:《钝吟书要》,华东师大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10](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二),岳麓书社,1998年。

作者简介:庄桂森,男,1963—,河南永城市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书法史,工作单位: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砧乞

砧乞

229

汉字文化圈论略

汉字文化圈论略 冯天瑜 〔摘要〕 “汉字文化圈”包括使用汉字或曾经使用汉字,并承袭汉字文化的民族与国家。汉字文化圈的存在,是一个垂之久远的历史事实。本文对文化圈、汉字文化圈进行了界说,对汉字的境内传播与境外传播予以了讨论。 〔关键词〕 文化圈;汉字文化圈;境内传播;境外传播 〔中图分类号〕K20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03)02-0050-05 车轨同八表,书文混四方。 ———唐太宗:《正日临朝》 自史前时代起,亚洲东部便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重要的 摇篮之一。 所谓汉文化圈,实际就是汉字的区域。汉文化圈的同一 即“汉字”(符号signes)的同一。 这个“符号”的亚洲是使其区别于亚洲其他文明区域的 最显著的特点。 ———(法)汪德迈:《新汉文化圈》 一、“文化圈”界说 世界历史由中古到近代,有一个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过程,原先基本孤立运行的各地域、各国度,随着世界统一市场的逐步建立和扩大,愈益增强彼此间的联系性,古来即有的文化传播在广度和深度上均大有拓展。因此,近代兴起的文化学和文化史学的显著特色是,能够站在全球视角,俯瞰世界文化,并作分区考察,于是,“文化圈说”率先由文化传播学派提出。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德国学者格雷布内尔(1877~1934)与奥地利学者施密特(1868~1954)在20世纪初叶提出文化“一次发生论”和“文化圈理论”。文化“一次发生论”认为,重要的文化成就(如文字),总是只发生一次,其他地区所享用的文化成果由发生源地传播而来。此说固然包含部分真理,却又陷入独断性,并隐藏着文化沙文主义倾向,因而遭到批评与抵制。“文化圈理论”认为,世界上存在若干文化圈,每个文化圈包含一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共有成分,文化圈由核心(文化源地)和边缘(文化受容区)组成, 〔作者简介〕冯天瑜,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湖北武汉 430072。

《汉字书法艺术》期末考试复习提纲大全

1、中国四大国粹 中国的汉字书法艺术与京剧、武术、针灸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中国四大国粹。 2、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基本内容 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儒道互补、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基本内容。 (第二部分) 1、中国的文武二圣 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军关羽,与孔夫子并称为中国的“文武二圣”。 2、书法《兰亭集序》的诞生过程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作完了诗,大家把诗收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潇洒而成。这篇序文行书,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被宋代书法家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的《兰亭集序》 3、简答“一字千金”典故 李世民曾亲自撰文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述了玄奘和尚西天取经的盛事。皇帝的文章当然应该流传千古,可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按照当时的办法只能是刻在石头上。可是又有谁的字能与天子的文章相匹配呢?只能是书圣。只有书圣的字才能与圣上的文章相得益彰。可是书圣王羲之作古已经250多年了,怎么办呢?由于取经是一件佛教盛世,于是长安诸寺院便委托弘福寺的怀仁和尚来办这件事。怀仁和尚从内府借得王羲之书迹,从中逐字寻找,然后描摹下来,以求丝毫不差。据说怀仁在集字过程中,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他奏请朝廷昭示天下,谁能献出碑文中急需的一个字,赏一千金。这就是成语“一字千金”的典故。 4、魏晋时期的“二爨”碑是指 南朝《爨龙颜碑》与东晋《爨宝子碑》,为历代书家所重,世称“二爨碑”。 5、简答“退笔成冢”典故 南北朝书家僧智永,是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每天雄鸡报晓即起床,磨上一大盘墨,然后临摹王羲之的字帖,从未间断,智永还在屋内备了数支大筐子,练字时,笔头写秃了,就取下丢进筐子里。日子久了,破笔头竟积了十大筐。后来,智永便在永欣寺窗前的空地挖了一个深坑,把所有破笔头都埋在土里,砌成坟冢,称之为──退笔冢。此乃后人所讲“退笔成冢”的典故。 6、简答中国书法“初唐四家”及其代表作 “初唐四家”指欧虞褚薛,即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等为最著名;虞世南,楷书《孔子庙堂碑》等为最著名;褚遂良,楷书《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为最著名;薛稷,楷书《杏冥君铭》、《信行禅师碑》等为最著名; 7、狂草的代表人物 唐代书法高峰是楷书,另一方面的表现在于狂草的成就。代表人物有张旭和怀素。 8、论述题:阐述《祭侄文稿》的诞生过程 颜真卿中年的时候遇上了“安史之乱”,在河北二十四郡俱已沦陷,大唐江山岌岌可危

汉字文化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联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55943153.html, 汉字文化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联系 作者:陈书璟 来源:《小学生作文辅导·下旬刊》2020年第01期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更是让世界人民都赞叹不已,直至今天,识字依旧是每一位学子的入门课程。学童们从识字开始,用一撇一捺描绘中国汉字,逐步认识汉字,了解文字奥秘,体会其意,运用其字,一步一步积累所学汉字。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育与汉字文化之间的联系有多么密切,汉字文化的教学不能仅仅是当作辅助工具来进行,而应当是传播我国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当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国汉字文化以及识字教育这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彼此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下文中也将围绕这二者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汉字文化;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之所以放在小学语文最基础的课程当中,就是因为在所有课程中,汉字是最需要首先学习的,也是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这门课程的基础。但在汉字文化教学当中,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发育还不完全,认知水平较低,而教师的教学方法又单一,教学模式匮乏等,导致小学生学习汉字文化这一基础课程并没有取得优良效果。如何引导小学生能够有兴趣、有目的地认识汉字、学会汉字、应用汉字将是需要教师解决的问题。 一、汉字文化对于小学识字教学的重要性 1.汉字文化内涵 汉字是当今文明社会上连续使用时间最悠久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种文字体系中唯一能够传承到现代的一种文字。汉字主要由象形文字逐步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因此,汉字具备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位一体的特征。这种特征在世界文字中是别具一格、独一无二的,这也正是汉字独特的魅力所在。如,两口连起来戴上乌纱帽,就是“官”字。 2.汉字文化与小学识字教学的关系 若教师在课堂中将识字当作简单的辅助工具去授课,那么学生学到的可能也仅仅是一个字符,与其今后学习的其他课程并无区别,而只能学习到皮毛,死记硬背地去记去写,不记要领,不得其意,这将会使得我国数千年流传下来的汉字失去光华,变得毫无价值,最后消失殆尽。因此识字文化教育对传播我国汉字文化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每一个汉字都是祖先们留下来的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汇成了这条源源不断的历史长河,识字教育是使中华文明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重要教学手段,只有学习好汉字文化,才能够敲开中华文化这一扇有数千年历史的大门,了解我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

汉字书写发展为书法艺术的成因阅读附答案

汉字书写发展为书法艺术的成因阅读附答案 汉字书写发展为书法艺术的成因 在我们固有的观念中,汉字与书法艺术是绝对不能割裂的。“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世界上存在着数百个国家和民族,它们大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但它们的文字书写没有成为一门艺术。而独有汉字在其衍变过程中成了艺术,或在汉字产生之初便具有某种艺术性。一些学者以“书画同源”说阐释汉字成为艺术的起因及性质,如刘纲纪《书法美学简论》、金学智《书法美学谈》等。由于文字起源于象形,并且由于“文字的点画书写能够造成各种同现实生活中的形体(或动态)有类似之处的形体”(刘纲纪语),所以文字书写成了能够描写现实生活的形象艺术。这种以为书法一定反映现实生活的观念,显然只是套用了一般的艺术原理。更多的人认为汉字成为艺术是由于汉字的结构这一事实,并由此认定书法是一门抽象艺术。汉字结构的繁简、点画的错落造就了许多美的因素,这是其成为艺术的一个先决条件。没有汉字结构的复杂性,其单纯的书写成为艺术似乎是不可想象的。 从“六书”造字原则看,我们似难以确信汉字产生的过程即是书法艺术产生的过程。“六书”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形声、会意为造字方法,转注、假借为用字方法。四种造字方法的目的并非在于审美,而均在于实用。即使如象形,是根据物质形状描绘简化而成,其简化的过程多少含有某些抽象的因素,然其目的仍是致用为上。由此可见,汉字在一开始并无明显成为书法艺术的迹象。 我们似应再作如下的假设:如果说,作为书法艺术主要表现工具的毛笔至今仍没有发明,今天所说的书法是否能在历史上作为一种艺术而存在呢?也许人们会说,今天见到的许多历代名作并不全由毛笔表现,那些墓志砖铭、摩崖刻石、甲骨卜辞、青铜铭文等等,或由刀刻,或以模铸,而它们的艺术水平仿佛不在毛笔书法之下。但应当指出,这些非毛笔书写类的书法,在它们制作之前已经汲取了毛笔书法的意味(笔意),人们在刻或铸时潜意识地将笔意考虑在文字的运笔中,大多数碑刻则为毛笔书丹后刻石的,这是毛笔使用后给人们在书写时带来某种审美意义上的超越。比较一下笔画尖细的甲骨卜辞与血肉丰美的青铜器铭文,可以悟得毛笔等书写工具的使用对文字书写成为艺术的促进作用。 由此可以断定,汉字书写成为书法艺术的成因,除了先天的汉字特质外,毛笔等工具的使用是一个重要因素,它是文字书写发展为艺术的催化剂。而使毛笔等工具的功能发挥到极致的,则是 中国文化思想的渗入。古代大师们在挥运毛笔时感悟到了某种表达其审美理想的可能,这使文字书写跃过单纯的美而成为一门独立而蕴含极深的艺术。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汉字书写发展为书法艺术的成因的一项是 A.汉字结构的繁简、点画的错落造就了许多美的因素,这是汉字书写发展为书法艺术的前提。 B.笔画尖细的甲骨卜辞与血肉丰美的青铜器铭文,或由刀刻,或以模铸,它们的艺术水平也很高。 C.古代的大师们在用毛笔等工具书写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能借助书写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使文字书写蕴含极深。

一个字的总结——汉字文化圈年度汉字盘点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一个字的总结——汉字文化圈年度汉字 盘点 篇一:20XX我的年度汉字 我的年度汉字—试 1.Try Itriedtomakeenoughmoneyonmyownfor2-weekjourneywithm yfriendinsummerholiday,ajourneythatwehadplananedfor alongtime,soIgotseveralparttimejobs,Ihadtotutor5tim eseveryweek.Itwasatoughtimeactually,becauseIwasafra idthatImightdobadlyinmystudy.myfearmadesense.Asittu rnedout,Ididachievealittlebitworsethanthefirstterm, butIamnotsurewhetheritwaspartlybecauseofmyparttimej obs.Anyway,Imanagedtomakeenoughmoneyformyjourney,wh ichwasthebesttimeIhadthisyear.Itwasagoodwaytomeetdi fferentpeople,andIhappenedtomakefriendswithsomepeop leandkeepintouchwitheachother,esp.aFrenchgirl.shega

veakisstomewhenIhelpedherboughtatickettochengdu.Thi swasthefirsttimeIhadbeenkissedbyagirl.Ifeltstrangeb utitwasimpressive.AnywayIlikedthekiss. oneofthetutoringjobistoteacha4-gradeprimaryschoolbo y.Itwasatoughtimebutalsoagreattimetoimprovemypatien ce,anabilitythatIneedasapotentialteacherinthefuture .A2hoursteachingnormallylastedfor2.5hoursandonlyeno ughtohelphimfinishallhishomework.mostofthetime,hedr ewpicturesrandomlyandplayedhisballathiswill,whensom etimeshenoticedIwasthere,hewouldhavemercyonmeanddid alittlebithomework.Itriednottolosemytemper,andtried mybesttohelphimimprovehisgrade.henormallyscored40-6 0pointseverytimehetooktheexam.Tomyrelief,hescoredov er80inthefinal.Thiswastrulyacomfortforme.AndwhenIst eppedinthesecondyearofcollege,IswornIwouldnever,eve r,getatutoringjoblikethisandIdid. 2.exam Itseemsthisterm,Ihavetakenmanyexams.Toprepareforthe exams,IhadtofinishsomuchhomeworktomakesurethatIdidn’tmissanydetails.mostofthetime,Iwasdoinglisteningand

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

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 金开诚 中国书法艺术是在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在其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始终难解难分。当然,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往今来中国的人文、历史乃至一切事物都有深刻的渗透与影响,但那影响毕竟在逐渐淡化。唯独书法艺术的情况不一样,它至今仍是从头至尾、从里到外,始终保存着地道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体现和辉煌标本。因此,学习中国书法并进而从事书法艺术创作的人,必须要有较为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也要对传统文化有比较深刻而全面的认识,这样才能切切实实地感受、理解、把握、再现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和奥妙。今天我讲两个问题:先讲传统文化对书法艺术的生成发展给了些什么;反过来再讲书法艺术对传统文化回报了什么。 现在先讲第一个问题。 传统文化为书法艺术提供的东西,可分为“硬件”与“软件”两方面。 “硬件”的第一项就是汉字。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伟大的创造之一,它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生成和发展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为了说明这个重要性,首先必须明白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最好要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我在1972年给北大中文系的学员讲书法艺术时提出了一个定义。即“中国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素材的造型艺术”。又作了一点具体解释,即“中国书法艺术是对汉字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美学形象的艺术”。在这个定义中,“素材”这两个字还要作一点解释,它包含材料与题材两重含义,还是有别于其他艺术的。例如人像石雕艺术,是用石头来雕塑人像的艺术,那么,它用的材料就是石头,而用的题材则是人物。书法艺术与此不同,它的材料用的是汉字,它的题材仍然是汉字。对汉字加工创造而成的艺术形象,仍然是汉字的形象,而不是别的形象。当然这艺术形象中可能包含丰富的意味,但它们仍然是人物或山水的形象。 汉字既是材料,又是题材,可见它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关系是何等密切。既然如此,学习书法首先应该对汉字有些研究,至少要能准确地识字,不能写错别字,更不能是文盲:文盲完全可能成为别的艺术家,却绝对成不了书法艺术家。有人认为书法只是线条的艺术,错别字也有线条,所以写错了也没关系。这种想法不对。书法即使仅仅是线条艺术,那至少也是汉字的线条艺术,不能把汉字写错,犹如画人物画个美人,你不能把她画成瞎了眼睛掉了牙,因为美人总是“明眸皓齿”,古今中外的美人,没听说那个是瞎了眼睛掉了牙的。 汉字在其长期流传中,与史事、人文乃至自然风物等等发生了复杂而丰富的联系;于是在人们心目中,便觉得似乎有某种意味凝结在文字符号上面。其实这是人的心理对文字符号与其“所指”之间的关系有了惯性的反映(心理学上称为“暂时神经联系”)。简单地说,就是你看到某个字和词,会产生某些联想或想象,甚至有某种情思的轻微波动。在语言学上,这就是“语感”的一种表现,“语感”包括

汉字文化圈内文化与语言的交并发展

汉字文化圈内文化与语言的交并发展 ——以朝鲜与日本为例 摘要: 汉字文化圈的定义,是汉字系统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汉字文化圈的基础上诞生了儒家文化圈,以日本学者西嶋定生的“东亚世界”的定义为依据,汉字文化圈的形成要素主要有:册封体制、汉字、儒学思想、大乘佛教、律令制。其中汉字作为文化交流的基础其对文化圈形成的作用可以说是根性的。而册封体制及朝贡体制可以说对保证汉文化的传输和地位保证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汉字文化圈的诸民族在社会文化上通常有如下表现:官方推崇儒家思想;律令制度上借鉴中国;正式场合使用正体汉字,而民间多使用本民族文字如假名或与汉字混合使用;生活习惯上相似,如使用筷子、品茶和食用稻米等。 无论是律令制度的借鉴套用、时俗节日的同化还是思想与文学作品的传播,都离不开作为基础的汉字系统。下面将以日本与朝鲜社会文化的发展历史中汉字的表现为例分析汉字文化圈内文化与语言的相互影响关系。 日本古代有语言而无文字,据考察汉字是于公元前后开始经由汉人移民之手伴随着冶金、纺织等技术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而史载汉字正式传入日本约为公元三世纪末叶。当时日本列岛的倭奴国与邪马台国已经与当时的魏国有过官方的外交交流。后来,日本经由百济国传入大量汉字。 汉字传入日本后,被用作公家记录历史和一般学者写作的专用文字。日本最初的诗都是用汉字写成。后来在宫廷的汉字使用中为了能表示日本的本土词语,产生了万叶假名,将部分汉字作为表音文字使用标注日音,《万叶集》即为使用这种文字系统的代表作品。至八世纪中期,留唐的僧人空海采用汉字草体造成“平假名”,吉备真备用汉字楷体偏旁造成“片假名”。脱胎于汉字,日本终于有了自己相对独立的文字系统。然而平假名在女性中流行,片假名多为僧侣使用,九世纪中旬才出现用平假名书写的文学作品,片假名被见于正式著作则比之又晚二百年。直至近代日本,虽然日本“国风文化”的确立使得绝大多数书籍使用假名,然而直到明治初年,汉字一直作为官方规范的正式文字被公家和官方用来记事和颁布御诏法令等。 公元607年,日本派遣隋使访问中国,自此开始全面学习吸收先进的中华文化。而后随着唐朝与日本的交流愈密切,许多文学作品传入日本,对日本平安时代贵族文学的发展和兴盛产生了重要影响。唐人张鷟所著的传奇《游仙窟》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物语”的发展影响深远,尤以《源氏物语》的创作最可体现。而以白居易的诗为代表的诗歌更为平安时代的贵族们所喜爱,《源氏物语》的首贴“桐壶”文中便引用了《长恨歌》里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逸事。而汉诗与文赋对和歌这种日本源流已久的文学体裁在艺术境界上的拓展提升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如今汉文学在日本文学研究中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同时代不同身份阶层的人们使用文字的方式的不同鲜明地反映出了社会文化的差异。在古代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人们使用的语言按阶级区分,因为使用语言特色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社团。在日本平安时代的社交场合,贵族们争相吟咏汉诗以竞风雅,而下层的民众根本无从接触也没有条件学习汉字。后来假名开始广泛应用于平民的生活中,日本文学也产生了反映平民百姓工商业者市井生活的町人文学,其语言具有俚俗、平民化的特点。 ——本居宣长,日本物哀

汉字与书法完美版

第7课汉字与书法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了解汉字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两种特性,尤其是汉字构成的独具民族风格的书法篆刻艺术。要求学生掌握汉字起源和发展演变大体进程的事实;在欣赏异彩纷呈的篆刻书法作品的同时,将书法放在时代大背景下进行思考,分析时代变迁对书法风格的影响;理解书法、篆刻作为艺术的特征、审美情趣和民族风格;通过欣赏书法和篆刻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点:汉字、书法和篆刻的发展历程 教学难点:书法艺术的特点与历史特征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假设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没有文字的社会,那么你觉得自己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无法清楚地知道历史上发生的事情,不能看书,无法与好友书信交流等)——文字的重要性便从我们这些小而重要的身边事情中体现出来。 一、文字的发展历程 文字以一定的可视符号系统,将人们的社会生活经验、情感、语言、思想等记录下来,并大大突破了口头语言的时间、空间限制,使人类文化得以在空间上传播交流和在时间上世代传承,对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有“仓颉造字”的传说,据说仓颉发明文字的时候,“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天下起了谷子,鬼在夜里哭泣,龙藏了起来)。指导学生阅读课后【解析与探究】——许慎认为是仓颉造字;康有为认为结绳记事精致细密,应为女子;丁山和鲁迅认为文字是古代劳动人们日常生活的创造。 中国古代长期流传的“仓颉造字”的传说,反映古人对文字发明的重大意义的认识和体验。但事实上文字决不是仓颉一个人所能独创,而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有文字记事的时候,人们在集体生产劳动过程中经过观察自然的事物,并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而创制出来的。汉字是个庞大繁复的体系,不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改造是不能创制成功的。 请同学们浏览第一部分的内容思考一下: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朝四个阶段文字的发展情况。 1、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插图:《半坡遗址陶器上的符号》和《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符号》——初步具备了文字的雏形。 2、商周时期——甲骨文、金文、籀文(大篆) 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是甲骨文(教材插图:《商代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卜辞”或“殷墟文字”等,是指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随着商朝的灭亡和商都变成废墟而长期埋没于地下,后世当地居民耕田于此,时有发现,并把它当作“龙骨”卖给药材商店。直到1899年才被王懿荣发现,得知是殷墟遗物。经过多次发掘,至今出土的甲骨已达十多万片。甲骨文中有象形字、形声字和会意字等(举例:日、河、明、十二生肖图)商周时期浇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金文始于商代,盛行于两周。西周晚期,一位史官对汉字进行系统地整理,形成了金文的标准字体——“籀文”即大篆。(教材插图:《西周散氏盘铭文》)籀文的特点:笔画匀称,行款整齐,有了较为固定的结构。 3、春秋战国时期——文字混乱

有关字理识字

字理识字教学 【编者按】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其《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谈及识字教学时指出:“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同时,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古今的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即依据字理进行识字教学,能让学生快速形象地识记汉字,且能领悟汉字蕴涵的文化内涵。然而,试问我们的语文教学,能较好地运用字理引发孩子的无限遐想和催生他们的创造吗?我们的教师把“独体字问有多少画,合体字问是什么结构”当作了主流教法,我们的孩子习惯了字形分析,习惯了死记硬背,他们很少能从识字中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学习的兴趣也就可想而知了。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能“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语文课程标准》),自觉地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呢?为此,我刊特邀请了著名特级教师,广西小学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全国字理教学研究中心副理事长黄亢美先生撰写系列研究文章发表看法,也欢迎广大教师参与此话题的讨论。 如何依据汉字特点教学系列谈之一 字理+心理=合理

——凸显字理,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 广西小学教育研究中心特级教师 全国字理识字研究中心副理事长 黄亢美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我们基础教育的基础,要切实地提高小学生的识字效率,就必须“进一步研究小学识字教学的规律,包括学生的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语)。《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组成员陆志平先生在其《语文课程新探》一书中也指出,“根据心理、字理合理安排识字的序列,是一个很值得探究的课题,也肯定是一个具有丰富多彩答案的课题”。大量的教学实践亦证明,依据汉字本身的规律(字理)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进行识字教学,当是最合理的教学,简言之,即是“字理+心理=合理”。学生学习汉字的认知规律(心理)最主要的是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而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汉字最主要的就是讲析字理。汉字虽然历经漫长岁月的演化和特别是近代的简化,但是大部分的汉字依然有“理”,因此,在一般的情况下,依据字理教学,也就自然地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其《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应

汉字

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语是汉文化信息的载体,因此汉字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国文化信息的载体。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其他子系统的互相影响和制约,使汉字这种世界文字中使用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字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显得更为亲密。对于汉字的研究,离不开文化的阐释,因为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对于中国文化,特别是汉民族文化的研究,汉字,尤其是古汉字,也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对象。人们一方面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汉字对汉文化的影响,如对汉语发展的促进与限制,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对汉民族思维方法、认识模式的深刻影响等;另一方面可以用文化的眼光来考察汉文化对汉字发展和使用的影响和规约,探讨汉字系统中隐含的汉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特点、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的特殊文化因素,从个体字符的构形上获取其所携带的物质文化信息、精神文化信息和方式文化信息。1、汉字与古代物质文化:甲骨文中有“力”字,像由原始农业中挖掘植物或下种籽所用的尖头木棒发展而成的一种用来掘土的工具。字形中的短画,像踏脚的横木。甲骨文、金文的“男”字从田从力,像人用“力”这种农具耕田。甲骨文“渔”字异体字很多,或从鱼从水,或像垂钓形,或像以手捕鱼形,或像张网捕鱼之状,或像人叉鱼之形,反映先民已用钩、网、叉等工具捕鱼。2、汉字与古代制度文化:从汉字的构形系统看,中国社会早期的货币是以贝壳充当的。许慎《说文解字》:“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货贝而宝龟”意即以贝为货币以龟为宝物。《诗经·小雅》:“既见君子,锡我百朋。”郑玄笺:“古者货贝,五贝为朋。”“百朋”即五百枚贝。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汉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蜕形,贝在中国古代的货币身份还清楚地固化在汉字形体之中,以至于汉语中与财物有关的词,其书写符号大多以贝为形符,构成一个以贝为形符的字形系统。拿《说文解字·贝部》所收的59字来看,完整地体现了汉语中有关财物、货币等概念的各个方面。例如:贿,财也;财,人所宝也;货,财也;资,货也;赈,富也;贺,以礼物相奉庆也;贡,献功也;贷,施也;赂,遗也;赠,玩好相送也;赉,赐也;赏,赐有功也;赐,予也;赢,贾有余利也;贮,积也;贸,易财也;赎,贸也;费,散财用也;败,买贱卖贵也;贵,物不贱也;贱,价少也;贪,欲物也;贫,财分少也;购,以财有所求也。上述字都从贝,都有财富义或与财富义相关。甲骨文从贝之字有贮、宝、买、得等等,可见商代已用贝为货币,作为贮存和交换流通的手段了。3、汉字与古代精神文化:甲骨文“舞”字,像人手操舞具跳舞形,本义即跳舞。甲骨文“乐”字,从丝从木,以丝附木上来像琴瑟之类弦乐器,表示“五音八声总名”。甲骨文“龠”,像口吹原始的排萧形,排萧为竹制口吹的乐器,古书上说其小者只有三孔,大者有六孔。上述甲骨文表明,商代已有舞蹈,人们是伴着音乐跳舞的,当时音乐很发达,已有了打击乐、弹奏乐和吹奏乐等形式的音乐。4、汉字与古代民俗文化:傩,作为民俗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出现得很早,从汉文化看,大约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其实质是一种驱鬼逐疫的巫术活动,进行时要设傩坛,戴面具,作一系列的跳傩表演,由巫师主持,以逐恶鬼。甲骨文“鬼”字,像戴有面具的人形,以示非人面而似鬼。甲骨文“畏”字,像鬼执杖之形,以示可畏。上述甲骨文字形表明,商代的确有戴面具驱鬼的傩祭、傩仪,古代中原地区的确盛行过这一巫术活动。甲骨文“妻”字,像以手抓妇女长发形,此为上古掳掠妇女以为婚配之形,后世以为女性配偶之称。甲骨文“娶”字,从女从取,以表取妇。甲骨文“安”字,从宀从女,像女子居于室内之形,以表安全,因可避免被抢婚,故平安无事则又有安静义。5、汉字与数字文化:中国的数字,一、二、三和大写的壹、贰、叁等,随着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灿烂的历史发展已经成为汉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中,用数字造词或构成各种俗语不少。这些有的表示实在的数目,有的则转化为别的意义,给人新鲜的感觉,增强人们的印象。例如有些词语全用数字构成。“三七”是止血的中草药,“六六六”是杀虫剂,“一零五九”是剧毒农药,“二百二”是红药水,“二百五”是指缺心眼的或莽撞的人,至于“一五一十”则比喻清楚、无遗留。用数字和其他词构成的词语就更多了。

论述汉字在汉字文化圈的使用

论述汉字在汉字文化圈的使用 摘要:以汉字为传意媒介,以儒家为思想伦理基础,以律令制为法政体制,以大乘佛教为宗教信仰等等作为共同的价值标准——这是日本学者西嶋定生(1919-1988)给出的“汉字文化圈”的构成要素。这一看法大体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关键字:汉字、汉字文化圈。 汉字与汉字文化圈 “汉字文化圈”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汉字的使用。历史上,日本、朝鲜(韩国)、越南都使用汉字,阅读汉籍经典(文言文),并以此作为通往上层社会的通行证。而且,这几个国家许多保存至今的历史典籍都是用汉字和文言文书写的。普通民众使用的语言文字,则是借用汉字元素与本国语言相结合而创制的各种文字。 日本学者川本皓嗣(1939―)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曾提到:“东亚的所谓汉字文化圈或者说儒教文化圈有时会与西方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拉丁语文化圈相提并论。但二者之间有三大不同。第一,把拉丁语作为公用语的罗马帝国早在公元4世纪前后就已经开始衰落,不再是欧洲的中心势力了。与此相反,在东亚一直到19世纪中叶中国一直占统治地位。第二,与欧洲会拉丁语的知识分子的数量相比,东亚会汉文的文化人要多得多。第三,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其结果在欧洲不仅仅使用书面语言(或者神圣语言)的拉丁语,而且同时使用‘本国语言’(vernacular),如意大利语、法语、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德语等,依靠这些语言进行的各国间的交流也相当活跃。可是在东亚,作为文言文的汉文尽管各地的发音和读法有异,但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以它为通用的公用语。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交流来看,基本上是从中国这个中心向周边国家进行单向辐射的。而且各国语言之间极端缺乏交流的状态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这在世界上也是史无前例的。”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有趣现象。那么,为什么拉丁语“死去”而汉字却“活”了下来?其原因固然复杂,这里仅从汉字本身推究,是汉字的特点和优势所造成的。 第一,方块字在人类文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魅力。

汉字与书画艺术

汉字与书画艺术 [摘要]由汉字发展而来的中国书法,和汉字的组成、字型及书写的内容是密不可分的。了解了书法与汉字的关系,就可以更好的掌握书法艺术的审美创作规律,书法艺术才有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出书法艺术的博大宏深和价值所在。 [关键词]汉字书法艺术线条字型内容情感 汉字是一种古老的文字,而由汉字发展来的中国书法,更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艺术,它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简单最典雅而又最富有内涵的艺术,它是汉民族思想的载体,蕴藏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识、伦理思想、哲学思想。人们欣赏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时,无疑会得到美的享受,艺术的陶醉。但是,一般的用毛笔将汉字书写出来并不是书法,只有当毛笔书写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也就是要具有独特的风格,气韵生动的点画,优美的字形,充满艺术美的内涵,才能称为书法。当然,书写与书法之间,并没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界线。不过可以说:书写是学习书法的基础,而书法则是书写的提高和发展。书法艺术将汉字的美无时无刻不表现的淋漓尽致,一个草书的“舞”字,就把那舞蹈者轻盈的舞步,飘舞的衣裙以及动态的舞姿表现的淋漓尽致。然而为什么以汉字为基础的

书法能给人带来如此的审美愉悦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汉 字本身不但具有独特的形态美,进而还含有深层的文化意蕴。书法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我认为与汉字的组成、字型及书写的内容是密不可分的。 1汉字 汉字是一种以线条为基本组成部分的文字。线条组合的丰富性和稳定性决定了汉字造型的灵活和稳定,不同的线条,不同的结合,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字。灵活之中显得稳重,对称之中表现和谐,汉字线条的这种独特的特征带给汉字的就是一种“骨”,这是一种从汉字本源所散发出来的“气”。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就是由线条来完成的,而体现线条美的基本要素,则是要求线条富于变化。而书法使用的书写工具是毛笔,以笔锋来说,柔软而富有弹性。书写的轻重、疾快、强弱、顿挫、提按、正偏在纸上留下浓谈、干湿、刚柔、动静、方圆等各种千变万化的线条、它是具有生命力的线条、能够充分体现线条的和谐美和动态美。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线为生命之本的,汉字由点和线组合而成,具有高度抽象化的特质。而“点”是线的浓缩,“线”亦是点的延长,“点”和“线”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因而中国的书法艺术,又被称作线条的艺术。古人曾说“学书贵能通变”,运笔中掌握提按、顿挫、徐疾和某些过渡性技巧,使线条呈现变化的主要方法,通过按笔可以达到“重若

《汉字与书法》教学案例设计陈爱民莆田一中

《汉字与书法》教学案例 设计:陈爱民 莆田一中 点评:郑兰 福州教育学院 章节名称第7课 汉字与书法学科历史授课班级高二授课时数1课时设计者陈爱民所属学校莆田一中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汉字与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第一目"从汉字的起源到"书同文",讲述汉字的演变及对组字方法与规律的理论总结,重点交代了秦始皇推行"书同文"。第二目"书艺历程",讲述了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的条件及时代风貌对书法艺术的影响。第三目"印宗秦汉",讲述了秦印汉印的特点、地位及明清篆刻艺术的成就。篆刻艺术相对本课主题属于次要内容。 贯穿本课的主题线索是:汉字是一种独特的表意文字,并衍生出独特的东方书法、篆刻艺术。 依据标准课程标准: 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教育技术标准:本节(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文字发明的作用及其发展历程;掌握汉字发展为书法的条件和书艺的发展历程;掌握篆刻艺术的发展历程。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欣赏汉字的独特的特征,能辨认中国各种书体,识别中国名家的主要作品,,并说出中国书艺的主要历程,从历史角度赏析名人作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底蕴,体会祖国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点评:《汉字与书法》(岳麓版必修三)中的一节文化课,从知识层面看,与语文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教学设计关键不要变成语文、历史学科"你我不分",要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以我为主,即发挥学科的主体性,突显学科特色,史味充足,如结合时代背景谈书法的基本特征。这节课做到了这一点。学习者特征分析 中国的汉字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既熟悉又陌生的汉字的历史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学生对书法作品有所了解,但对汉字书法与篆刻之美的领略还较停留表面,对于其精髓却未能把握,也很难将书法篆刻作品与历史发展的时代背景相结合来思考。 一般特征: 1、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较大提高。 2、他们对知识体系的构建上还有欠缺,缺乏深度与广度。 3、通过高一学年的学习,学生具有初步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经验和能力。 初始能力: 1、学生对历史现象分析的层次还未能更一步。高一学年必修一、二治文明、经济文明)的学习使学生对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特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与思考。 2、经过课前的预,学生对本课内容(汉字、书法、篆刻艺术)有了初步印象,但把这些内容与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特征相关联是他们要面对的问题。 信息素养: 1、高一的信息技术课使学生已经具备了上网查资料的基本能力,但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还较低,在分析整理信息的过程中需要老师的指导。 2、学生上网的兴趣还比较集中于娱乐部分,学生良好的网络习惯有待形成,故在课外材料的查收过程中给学生明确的任务,并对学生所得的信息进行评估反馈。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知识点 编 号学习

浅谈中国汉字成为书法艺术并繁荣的原因

浅谈中国汉字成为书法艺术并繁荣的原因 摘要:汉字,作为拥有最为悠久历史的象形文字,在其他文明古国(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日益为字母取代时,依旧独立绽放。这不能不归功于汉字本身的艺术化——书法。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汉字成为书法艺术的契机及其得以繁荣的原因,从而了解真正意义上书法的产生,并简介历朝历代的主流书体,感悟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的独特视觉艺术之美。 关键词:中国汉字、书法艺术、书体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成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特有的艺术魅力。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而汉字则是这门视觉艺术中不可或缺的表现载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强烈,书法艺术面临着老树新生的发展机遇。因此,研究中国汉字成为书法艺术并繁荣的原因,加深对汉字与书法艺术的了解,充分认识两者的地位和价值,对继承和弘扬先进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一、中国汉字成为书法艺术的原因 在崔立斌老师的《中国汉字成为书法的原因剖析》一文中提到,汉字的书写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奇葩,主要是以下三个因素在起主导作用:其一为汉字的艺术“基因”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基础; 其二为书法家的意向书写实现了书法艺术的升华; 最后则是特殊的工具作用增添了书法艺术的光彩。 以我拙见,在三个因素中,若落实到汉字本身的特质,其一为重中之重。除了中国书法,世界还有西文、阿拉伯文、拉丁文书法,却没有任何一个国外的书法的艺术成就能与中国书法相比拟。原因何在?他们的都是以音素为主的表音文字,表现非常有限。仅是字母的重复使用与横向排列,而我们中国的书法是以中国文字为载体。“汉字是“音节﹒表意文字”,其特质是以形表音表意,是形、音、义三者的统一体。也就是说,汉字,可以使人感知其读音,领会其意义和内观其

论汉字文化圈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2001年第2期(总第111期) 论汉字文化圈Ξ 史继忠 (贵州省文史馆研究员,贵州贵阳 550001) 摘 要:“汉字文化圈”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局限于汉族,而且影响国内许多民族,并辐射到东亚及东南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汉字;文化圈;民族 中图分类号:H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3X(2001)02-0045-04 On the Cultural Circle of Chinese Characters SHI Ji2zhong (Guizhou History Culture Institute,Research Fellow,Guiyang,Guizhou,550001,China) Abstract:“The cultural circle of chinese characters”makes an impontant part of world culture lt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Han nationality but has influenc upon many minorities at home,In addition,it has exerted a great impact upon East Asia and S outh2 east Asia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 ey w ords:chinese characters i cultural circle;Nationality “文化圈”的理论,是德国的格雷布内尔和奥地利的施密特创立的,核心是文化传播论。文化的多元性是无可否认的事实,然而,在历史长河中,有的淘汰,有的衰落,有的崛起,于是,获得优先发展并处于强势的文化,便向四周辐射,影响其他文化,形成一个具有某些共同因素的文化圈。 世界上究竟有多少文化圈,说法不一。即令把它减少到最低限度,“汉字文化圈”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不仅存在,而且范围极广,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汉字是它的重要标帜,用汉字来表现各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制度文化乃至风俗习惯等等。在这里,汉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传播的媒介。正如法国学者汪德迈在《新汉字文化圈》中所说:“这一文化区域所表现的内聚力一直十分强大,并有鲜明的特点。它既不同于印度教、伊斯兰各国,内聚力来自宗教的力量;又不同于拉丁语系或盎格鲁—撒克逊语系各国,由共同的母语派生出各国的民族语言。这一区域的共同文化根基,源自萌生于中国而通行于四邻的汉字。” 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看,“汉字文化圈”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它是对世界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圈之一,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本文分三个层次叙述:汉族、汉字和汉文化的形成为“本圈”;由于它的主导作用 而影响国内其他民族形成“内圈”;而它在国外的扩散则构成“外圈”。 一 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人口超过10亿。汉族的形成,与别的民族显然不同。如果说世界上许多民族走的是“同源异流”逐步分化形成道路的话,那么,汉族则走的是“异源同流”的路,融合了许多民族成份,吸收了多种民族文化,逐渐成长壮大。对此,毛泽东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汉族人口多,也是长时期内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 汉族的形成,无论如何也不能脱离“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背景。汉族渊源于“华夏”,而“华夏”则是夏、商、周不同部族的结合体,谓之“诸夏”或“诸华”。秦汉是“华夏”演变为汉族的重要时期,前提是中原经济发达、文化高涨、政治空前统一,因而有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共同的文化特征,于是周边民族便把汉朝版图内具有这种文化特征的人统称为“汉人”。魏晋南北朝,匈奴、鲜卑、羯、氐、羌纷纷内迁,中原汉人大量南移、文化交融,血缘混杂,促进了汉族的发展。唐代呈开放势态,许多“胡人”留居中原,一部分汉人又移往边疆、吸收的民族成份更加广泛。宋辽金元时期,西夏、契丹、女真、蒙古相继而起,北方民族南下,有相当一部分融入汉族。明 Ξ收稿日期:2000-12-24

书法艺术考察报告

书法艺术考察报告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艺术考察是实地观察、考证艺术形式、存在及其动态,从而获取关于艺术各方面的资料,并对它进行总结和辩证的一种研究艺术文化的方法。(纯属个人言论,有待共议)通过实地考察中国的书法遗迹和人文景观,将课堂和课外、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达到拓宽视野、提高识见、提升素养的目的。 今秋九月,六日至二十一日,书法班师生近三十人,游东岳泰山、焦山碑廊、龙门石窟、石门栈道,观三孔庙宇石碑、焦山摩崖石刻、西安碑林、千唐志斋等等,博览中国书法文化艺术之经典。这次考察的范围除历史名家名帖、名碑外还涉及与书法相关的古代石器、陶器、铜器,及其人文环境、地域环境、历史背景,让人领略和体会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无上妙谛。收集素材,体验创作,提高了文化艺术素养。下面从摩崖、碑刻、墨迹三个方面介绍这次考察: 一摩崖石刻 泰山《纪泰山铭》大唐开元十四年岁在景寅九月乙亥朔十二日景戍建。刻石,又称唐摩崖,刻于唐开元十四年(726年),在岱顶大观峰崖壁上。摩崖高12.3米,宽5.3米,碑文书24行,满行51字,现存1008字,字大16×25厘米,除“御制御书”4字和末行年、月、

日为正书外,其他均为隶书。额高3.95米,隶书“纪泰山铭”2行4字,字大45×56厘米,书法遒劲婉润,端严雄浑,明代王世贞评说:“穹崖造天铭书,若鸾飞凤舞于烟云之表,为之色飞”。碑文为唐玄宗李隆基东封泰山时亲手撰书,相传由燕许修其辞,韩史润其笔,文词典雅,对研究唐代历史、书法、镌刻艺术均有重要价值。 《纪泰山铭》刻石形制端庄,气势雄奇。据史书载,“旧填金泥,元时错落。每当晴朗时,自南数十步望之,字里行间光彩照灼”,说明唐摩崖早在元代以前就已贴金。刻石下部由于捶拓者冬季在其下篝火,剥蚀严重,明人叶彬补刻108字。因长期遭受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铭文现已残26字,不可辨认的6字。建国后,碑下设置护拦,每当风和日丽时,贴金大字在阳光下金光闪烁,蔚为壮观。 焦山《瘗鹤铭》焦山碑林在书法史上从六朝至今一直延续,存有南朝,唐,宋,元明清碑刻,共500余方,有楷,草,隶,篆各种书体,琳琅满目,为书法珍品,被誉为”江南第一碑林”.按碑刻的内容可分为三类,即艺术类,文苑类和叙事类, 其中书法艺术类《瘗鹤铭》最为著称,她为摩崖,正书刻石,原刻在焦山之阴崖石上,其书者前人众说纷纭,晋王羲之,梁朝陶弘景等等.据《瘗鹤铭》记载此石高8尺,宽7尺4寸,文共12行,行约23至25字不等.原文就崖书石,故其行之疏密,字之多寡,大小俱不整齐,现在我们只能看见5石,一石存2行,不足10字;二石存3行,计20余字;三石存3行 ,计10余字;四石存6行,计20余字;五石存3行,计10余字;总计88字.其结字错落有致,笔画雄健灵动,变化丰富,故学者给于好评.这是对《瘗鹤铭》的一些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