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突变和进化论文

基因的突变和进化论文
基因的突变和进化论文

基因的突变和进化论文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源泉

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源泉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以上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的实质是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摆列顺序的改变。在一定条件下基因从原来的存在形式突然改变成为另一种新的存在形式。DNA变化的结果有三种情况:(1)产生的生命特征难以适应周围生存环境,导致死亡;(2)不改变生命或对生命特征有很小的影响,结果是产生了基因的多态性,即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如ABO血型,HLA配型,疾病易感性,药物敏感性等;(3)产生的生命特征比原来优越,使生物更能适应环境。实际上,多数的变化都会导致第1种情况,成为生物进化的成本;而第2种和第3种情况在“适者生存”这个生物筛选法则下,渐渐表现为进化。因此,突变是生物进化的源泉。

例子

一、“基因突变让人类会说话。”

据《中国日报》报道,20万年前发生在一个基因上的两次关键性变异可能

与语言的产生有关。据《自然》杂志报道,这项研究是由德国莱比锡马普人类演化研究所的科学家斯万特·帕博和他的同事共同完成的,它为说明该基因在人类语言能力的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提供了证据。研究结果表明,变异基因赋予人类祖先更高水平的控制嘴和喉咙肌肉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发出更丰富、更多变的声音,为语言的产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使人脑能接受更复杂信息

这个名为FO XP2的基因存在于所有哺乳动物,由于该基因的变异,使得人类能够区别于黑猩猩。FO XP2基因关键的片断上共有715个分子。其中,黑猩猩只有2个分子和人类不一样。正是这极其微小的差别,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因掌握着蛋白质形成的“密码”,而蛋白质是生物体中一切运动的杠杆和传动装置。FO XP2基因上的变异明显改变了相关蛋白质的形态,因此,某种程度上使得人脑中控制脸部、喉咙运动的部分能够接受更为复杂的信息。虽然科学家迄今还不清楚FO XP2基因究竟在人体内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但这一点足以说明它和某些重要的功能有密切联系,譬如说,胎儿脑部的发育。

在英国,科学家观察了16个人的FO XP2基因情况。其中,有15人来自同一个大家庭,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语言能力缺陷。结果发现,这15人都遗传了有缺陷的FO XP2基因。这表明,一个正常的FO XP2基因对人们的口语能力至关重要。

基因变异发生在20万年前

《自然》的文章中列举了一系列的事实,来证明FO XP2基因的变异发生在人类进化史的近期,并迅速蔓延开来。大约经过500到1000代人,或者说在1万到2万年间,变异的基因完全替代了人类体内原始的基因。

而德国科学家指出,这种变异正好发生在20万年前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出现的时候,之后,现代人就取代了原始祖先,并排挤掉其他原始的竞争对手,主宰了地球。

基因的变异在自然界中非常普遍。它主要是由于细胞的复制机制出了问题而引起的。大多数的变异是有害无益的,但也有意外的情况。这种“偶尔的意外”因为它的先进性而得以在人类进化中迅速传播。FOXP2就是例证之一。二、“性别的起源就是托了基因突变的福”

地球早期生命都是由原核细胞构成的低等生物,如细菌、蓝藻等,它们的繁殖只能靠自身的分裂,这时的生物是没有性别之分的。大约在18亿年前,正是由于基因突变,原核细胞开始进化出了比较复杂的真核细胞,真核细胞已经具有明显的细胞核结构和各种细胞器,使生物的雌雄分化成为可能。最迟在6亿多年前,性别分化就开始了,中国科学家在贵州中部发现的前寒武纪(即6亿多年前)古植物化石,是全球已知的第一个具有有性生殖方式的生物化石。古生物学家普遍认为,在长达30多亿年的生命进化史上,性别起源无疑是一个重大事件,性别之所以在产生后随着生命的进化而不断发展,是因为它给生命世界带来了巨大利益。有性繁殖需要两个个体参与,比无性繁殖复杂得多。有性繁殖的出现,通过产生不同基因的组合,使遗传变异量大大增加,举例来说,如果无性繁殖的原核细胞在遗传时有10个位点发生突变,那么它只能出现10加1共11种变异;而有性繁殖时,如果有10个位点出现突变,它就会有310种(59049种)变异的可能。如此大量的基因突变,使有性繁殖的生物后代获得“新型基因”的能力大大加强,其中有些“新型基因”可能会对生物进化具有重要作用。有性生殖给生物带来的第二个重大利益是使生殖与营养的分工化、生物结构的复

杂化和生物个体由微观体积向宏观体积转变成为可能,生物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各种器官也逐渐发达。生命自从有了性别之分,其遗传变异极大地增加,进化的步伐加快,生活变得更复杂、更丰富了。

三、基因突变让鲸鱼走向海洋

大约5000万年前,鲸类的祖先用四条腿从陆地走向海洋,为适应海洋生存环境,其后肢不断退化并几乎消失,而前肢却进化成鳍状肢。鲸类鳍状肢为何会出现?是不是基因变异的结果?

据生物学家研究,绝大多数动物的身体器官都受一个名为Hox的基因家族控制。而动物的前肢发育特别受到Hoxd12和Hoxd13基因的控制。这两个基因的突变会导致动物前肢的畸形。王等研究人员通过对鲸类和其它哺乳动物类群的Hoxd12和Hoxd13基因测序,发现了这两个基因在鲸类鳍状肢的起源与分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即鲸和现存的河马、牛、猪等偶蹄目动物具有同一祖先,前肢都有4个独立的指头,但是由于这两个基因的突变,鲸类祖先的前肢多长出了1个指头,并且指间长出了蹼。在其后鲸类的再次进化过程中,部分须鲸的前肢却又从5指进化成4指,恢复了进化前的指头数量。

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两个Hox基因在鲸类的平均进化速率,均显著高于其它哺乳动物类群,并最终认定,Hox基因的适应性进化时间与鲸类鳍状肢的宏观进化时代完全相符,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非偶然形成的。

四、基因突变使蝙蝠会飞行。

科学家们介绍称,现代蝙蝠的祖先是在距今大约5000万年前掌握飞行技能的,并且这一学习过程并不太长。《新科学》杂志解释说,由于这一基因变化发

生的非常迅速,以至于在蝙蝠的各个进化阶段未能留下多少化石标本。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卡伦·希尔斯表示,由于基因的变化,蝙蝠的祖先们长出了适用于长时间飞行的两翼。为了弄清楚为什么这种会飞行的哺乳动物会长出如此长的爪子,卡伦·希尔斯还专门研究了它们在胚胎发育阶段的发育过程,并将其与老鼠的胚胎发育进行了比较。卡伦·希尔斯发现,无论是啮齿类动物,还是蝙蝠,它们的前爪都由胚胎中的软骨细胞发育而来--这些细胞均在所谓的生长区中最终转变为骨细胞。但蝙蝠的生长区要大得多--这主要是受到了BMP2基因的影响(该基因中携带了大量有关骨骼生长的信息)。希尔斯发现,BMP2基因在蝙蝠骨骼的发育过程中活动非常活跃,而在处于同一阶段的老鼠胚胎中,其功能却已完全弱化。接下来的试验也证实,BMP2基因确实在蝙蝠前爪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将这种基因加入到胚胎期老鼠的细胞中,那么它们同样也会发育出与蝙蝠一样的细长前爪。希尔斯认为,由于BMP2基因的活性增强才导致了蝙蝠的突然出现。同时,可能也正是由于该基因的突然变化造成蝙蝠的进化过程非常短暂,以至于人们很难找到其生活在5000万年前的原始祖先的化石。

五、基因突变促蝙蝠回声定位能力进化与多样化。

为了寻找猎物及躲避障碍物,不同种类的蝙蝠都会发出高频尖叫声,无一例外,它们都携带有一种高度变异的FOXP2基因。这种基因在蝙蝠体内的遗传变化促进了其在功能上的进化。对13只蝙蝠(它们分属6类蝙蝠)所携带的FOXP2基因进行了测序,同时在其他23种哺乳动物及2种鸟类和1种爬行动物体内寻找这种基因。结果发现,蝙蝠FOXP2基因序列所产生的突变是其他动物的2倍。某些蝙蝠具有与导致人类语言障碍的变异类似的遗传突变。这些发现表明,

FOXP2基因在蝙蝠的回声定位能力进化与多样化过程中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

六、广泛应用于农业的基因突变育种。

广泛应用于农业的基因突变育种,使得植物有基因发生突变,从而产生大量新性状,虽然其中大部分为有害性状,但是也存在有利的性状,人们通过筛选和培育,使得农作物的某些性状得以改良,比如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抗除草剂等的作物新品种都是通过基因突变等途径实现的。这样使得农作物能够有新的发展和改变,朝着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进化。只有通过基因突变才能产生原来从未出现过的新性状,其中有有利的性状使得农作物能够得以改良发展进化。因此说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源泉。

七、西红柿比其祖先大很多源于基因突变。

研究人员鉴别出了一个遗传突变,正是这种变异使得西红柿的体积比它的野生祖先膨胀了1000倍。据美国《科学》杂志在线新闻报道,这一切是由一个较短的DNA序列造成的——该序列插入了一个能够控制西红柿中隔膜数量的基因。这种插入戏剧性地增加了隔膜的数量,加上之前鉴别出的一种能够促进细胞分裂的基因突变,最终使西红柿的体积变大。这两种变化是最近才发生的,并且由于人们喜欢又大又多汁的西红柿而保存了下来。

八、细菌、病毒等致病菌的基因突变

细菌、病毒等致病菌有许多都向某方向发生了突变,这种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例如其中某个细菌发生了突变,使它产生在青霉素环境下存活的能力,但

是他和其他细菌一起繁殖,直到人类使用青霉素来杀菌,使用后细菌几乎全死了,就剩下有利突变的细菌,他们开始在适宜的环境下疯狂繁殖,当人类在使用青霉素是就不管用了,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产生了抗药性。使得它们得以适应环境,从而进化。

基因突变虽然经常是使生物体产生有害的变化,然而,有益的基因突变却是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因,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因素。如果基因复制一直非常完美、零缺点,那么地球上的生命老早就全部死光了,因为它们将无法适应地球在过去那些年代当中所发生的气候剧变和海陆变迁。正是由于轻微但持续存在的基因突变,才使得生物的后代得以在千奇百怪的紊乱环境里成功存活,得以进化,从而演变成今日生机盎然的生物世界。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测试题 - 答案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专项训练 一、选择题 1.生物在紫外线、电离辐射等影响下将可能发生突变。这种突变易发生在() A.细胞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时 B.细胞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时 C.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 D.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 [答案]C [解析]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基因突变,发生于DNA 复制过程中,在细胞周期的间期完成DNA复制。 2.将普通小麦的子房壁细胞进行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是() A.单倍体B.二倍体C.三倍体D.六倍体 [答案]D [解析]子房壁是体细胞,进行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细胞中的染色体组与普通小麦的子房壁细胞相同,即该植株是六倍体。 3.三体综合征、并指、苯丙酮尿症依次属() ①单基因病中的显性遗传病②单基因病中的隐性遗传病③常染色体病④性染色体病 A.②①③ B.④①②C.③①② D.③②① [答案]C 4.DNA分子经过诱变,某位点上的一个正常碱基(设为P)变成了尿嘧啶。该DNA连续复制两次,得到的4个子代DNA分子相应位点上的碱基对分别为U—A、A—T、G—C、C—G,推测“P”可能是() A.胸腺嘧淀B.腺嘌呤C.胸腺嘧啶或腺嘌呤D.胞嘧啶 [答案]D [解析]据半保留复制的特点,DNA分子经过两次复制后,突变锭形成的两个DNA分子中含有U—A,A—T 碱基对,而另一条正常,正常链形成的两个DNA分子中含有G—C、C—G碱基对,因此被替换的可能是G,也可能是C。 5.已知某小麦的基因型是AaBbCc,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利用其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N株小麦,其中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约占() A.N/4 B.N/8 C.N/6 D.0 [答案]D [解析]基因型是AaBbCc的小麦,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通过减数分裂产生23种配子,利用其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N株单倍体小麦,基因型不可能为aabbcc。 6.当牛的卵原细胞进行DNA复制时,细胞中不可能发生() A.DNA的解旋B.蛋白质的合成C.基因突变D.基因重组 [答案]D [解析]卵原细胞进行DNA复制时属于细胞分裂间期,若DNA复制发生差错,会产生基因突变,细胞中同时要合成有关蛋白质;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期。 7.将一粒花药培育成幼苗,对它的茎尖用秋水仙素处理,长大后该植株能正常开花结果。该植株下列细胞中哪一细胞与其他三种细胞染色体数目不相同() A.根细胞B.种皮细胞C.子房壁细胞D.果实细胞 [答案]A [解析]将一粒花粉培育成单倍体幼苗,对它的茎尖用秋水仙素处理,长大后该植株地上部分细胞中染色体加倍了,但根细胞染色体数未改变。 8.基因型为Aa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小麦,将其花粉培养成幼苗,用秋仙素处理后的成体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 A.1种,全部B.2种,3∶1 C.4种,1∶1∶1∶1 D.4种,9∶3∶3∶1 [答案]C [解析]基因型为Aa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小麦,将其花粉培养成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的成体为纯合体,共四种:AABB、AAbb、aaBB、aabb,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仍为纯合体,表现型及其比例为1∶1∶1∶1。 9.下列基因组合中,不可能是由二倍体产生的配子是() A.Dd B.YR C.Ab D.BCd [答案]A 10.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偶然因素,果蝇的一对性染色体没有分开,由此产生的不正常的卵细胞中的染

2020江苏高考生物二轮讲义:3 专题八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专题八变异、育种和进化 1.基因重组及其意义(B) 2.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B) 3.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B) 4.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C) 5.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A) 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B)7.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 ?[疏漏诊断] 1.有关生物变异的正误判断 (1)A基因突变为a基因,a基因还可能再突变为A基因(√) (2)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变化(×) (3)低温可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使子染色体不能分别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加倍(×) (4)多倍体形成过程增加了非同源染色体重组的机会(×) (5)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2.有关生物进化的正误判断 (6)长舌蝠为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两者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 (7)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8)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 (9)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10)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11)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长句冲关] 1.概述性知识 (1)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人工诱导多倍体时,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3)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迁移等。 (4)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程序性诱问 (5)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不只有基因突变,其依据是原核生物在特殊情况下,也可能因DNA的转移而发生基因重组(如将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时,会因基因重组使R型活菌转化为S型菌)。 (6)杂合二倍体植株经单倍体育种所得植株是二倍体,其原因是杂合二倍体进行单倍体育种,首先是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只含1个染色体组的单倍体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纯合的二倍体植株,筛选得到所需的新品种。 (7)一般生物体的体细胞内同源染色体成对存在,有些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但仍能正常生活,请作出解释。有些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虽减少一半,但可能含一个染色体组,即贮存着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套遗传信息。 热考命题1生物变异的类型、特点及生物育种[学生用书P50] 1.(2019·高考江苏卷,T18)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造成的,血红蛋白β链第6个氨基酸的密码子由GAG变为GUG,导致编码的谷氨酸被置换为缬氨酸。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突变改变了DNA碱基对内的氢键数 B.该突变引起了血红蛋白β链结构的改变 C.在缺氧情况下患者的红细胞易破裂 D.该病不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详细分析:选A。密码子由GAG变为GUG,则模板链对应的碱基由CTC变为CAC,并不影响DNA中A与T和C与G的对数,故DNA碱基对内的氢键数不会发生改变,A项错误;由于血红蛋白β链中一个氨基酸发生了改变,故血红蛋白β链的结构会发生改变,B项正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在缺氧状态下呈镰刀状,容易破裂,C项正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D项正确。 2.(2019·高考江苏卷,T4)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高中生物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 导入: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论是基 因型还是环境条件的改变,都可能引起表现型改变,这就是生物的变异。 问题情境:投影显示资料 资料一:在北京培育出的优质甘蓝品种,叶球最大的有3.5千克,当引种到拉萨后,由于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光照强,叶球可重达7千克左右。但再引回北京后,叶球又只有3.5千克。 资料二:用抗病易倒的小麦和易病抗倒的小麦杂交,通过基因重组培育出了既抗病又抗倒的高产小麦品种。 提出问题: 1.变异的类型有哪几种? 2.不同变异类型分别由何种原因引起?结果如何? 学生思考得出结论,教师进一步归纳总结。 (-)基因突变 1.基因突变的概念 血红蛋白是由四条多肽链,共含有574个氨基酸中,病者与正常人大部分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是在第6位的一个谷氨酸被缬氨酸替代,因而引起血红蛋白结构异常。异常的血红蛋白在氧气分压较低的情况下呈棒状或卷绳样晶体结构,会使红细胞由正常圆饼状变成镰刀状。镰刀型红细胞膜易受损伤而被网状内皮细胞破坏,出现溶血性贫血症状。 讨论问题:产生蛋白质结构变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演示软件:该软件开始可从上→下顺次演示,比较符合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当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次演示可变为从下→上次序播放。而此种安排则有助于学生明确因果关系,进一步加深知识理解。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得出结论:控制血红蛋白分子合成的DNA 碱基序列中有一对发生了改变(变成)遗传信息改变,mRNA上相应密码子改变,多肽链上相应的氨基酸改变,血红蛋白异常红 细胞异常(镰刀型) 教师点拨:除了碱基替换外,控制合成血红蛋白分子的DNA碱基序列有时也会发生碱基的增添或缺失,导致血红蛋白病的产生,引导学生最终得出基因突变的概念。 2.基因突变 3.基因突变的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书P49。

高考生物考点精讲精析:第五讲 遗传、变异和进化:高考考点7 基因的突变

高考考点7 基因的突变 本类考题解答锦囊 基因突变是基因分子结构的变化,只有基因突变才能产生新的基因,进而形成等位基因,产生新的性状,它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但是由于DNA分子结构稳定,所以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基因突变率非常低,而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如某些病毒,突变率就会稍高一点。 【例题】自然界中一种化物某一基因及其二种突变基因决定的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如下:正常基因梢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脯氨酸 突变基因1 精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脯氨酸 突变基因2 精氨酸亮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脯氨酸 突变基因3 精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酪氨酸丙氨酸 根据上述氨基酸序列确定这三种突变基因DNA分子的改变是 A.突变基因1和2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3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B.突变基因2和3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1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C.突变基因1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2和3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D.突变基因2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1和3为一个基因的增添 高考考目的与解题技巧:考查基因突变后,密码子改变丁,所合成的蛋白质是否一定会改变。在本题中要知道,合成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共有20种,但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所以对某种氨基酸来讲,有可能有几种密码子决定。 【解析】基因在指挥蛋白质合成时,有严格的碱基密码,一个碱基的改变就全造成密码不同,tRNA携带的氨基酸发生错误,从题目所示的情境可以看出,突变基因1和2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3是一个碱基的增添,从而导致DNA分子的改变。 【答案】 A 1人类16号染色体上有一段DNA序列决定血红蛋白的氨基酸组成,这个DNA序列的某一对碱基发生改变而引起镰刀型贫血症,这种改变属于 A.3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结构的变化 D.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A 指导:考查基因突变的原因。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改变,从而改变了遗传信息。 2据调查统计,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的平均身高有所增加,与此现象有关的是 A.基因突变 B.营养素供给充分 C.食人生长激素(蛋白质化合物) D.染色体变异 答案: B 指导:考查生物变异的原因。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属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这些突变能够对种群进化产生普遍影响,但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因此青少年在近几年身高的增加,不可能是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尽管青少年身高的增加与生长激素有关,但由于生长激素属于蛋白质,在人体食人后会被消化成氨基酸而失去作用,所以食人生长激素不会对人体产生影响。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营养素的供给量明显增多,是青少年身高增加的主要原因,这属于环境条件引起的变异。 3下面叙述的变异现象,可遗传的是 A.割除公鸡和母鸡的生殖腺并相互移植,因而部分改变第二性征 B.果树修剪后所形成的树冠具有特定的形状 C.用生长素处理未经受粉的番茄雌蕊,得到的果实无籽 D.开红花的一株豌豆自交,后代部分植株开白花 答案: D 指导:A、B、C选项都是人工利用激素的作用来改变生物的性状,由于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

高中生物基因突变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基因突变知识点总结 下面由为大家提供关于高中生物基因突变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高中生物基因突变第一节一、生物变异的类型1、不可遗传的变异(仅由环境变化引起)2、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二、可遗传的变异(一)基因突变1、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2、原因:物理因素:X射线、紫外线、r射线等;化学因素:亚硝酸盐,碱基类似物等;生物因素:病毒、细菌等。 3、特点:(1)普遍性(2)随机性(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细胞内的不同的DNA分子上或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上)(3)低频性(4)多数有害性(5)不定向性【注】体细胞的突变不能直接传给后代,生殖细胞的则可能 4、意义:它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二)基因重组1、概念: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类型:(1)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2)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高中生物基因突变第二节一、染色体结构变异:实例:猫叫综合征(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类型: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看书并理解)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3)染色体组数的判断:① 染色体组数= 细胞中形态相同的染色

体有几条,则含几个染色体组例:以下各图中,各有几个染色体组?② 染色体组数= 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个数例:以下基因型,所代表的生物染色体组数分别是多少?(1)Aa ______(2)AaBb _______(3)AAa _______(4)AaaBbb _______(5)AAAaBBbb _______(6)ABCD ______答案:2 2 3 3 4 13、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单倍体:由配子发育成的个体。 几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如含两个染色体组就叫二倍体,含三个染色体组就叫三倍体,以此类推。 体细胞中含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 三、染色体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1、多倍体育种: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原理:染色体变异实例: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优缺点:培育出的植物器官大,产量高,营养丰富,但结实率低,成熟迟。 现有纯合矮杆不抗病水稻ddrr和纯合高杆抗病水稻DDRR两个品种,要想得到能够稳定遗传的矮杆抗病水稻ddRR ,应该怎么做?优缺点:后代都是纯合子,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但技术较复杂。 【附】育种方法小结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方法用射线、激光、化学药品等处理生物杂交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花药(粉)离体培养原理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染色体

第21讲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第21讲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考点1基因突变 一、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可遗传变异为染色体变异, 的变异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只在减数分裂过程发生的变异为基因重组,真、原核生物和病毒共有的变异类型为基因突变。 二、基因突变 1.基因突变的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1)图示中a 、b 、c 过程分别代表DNA 复制、转录和翻译。突变发生在a(填字母)过程中。 (2)患者贫血的直接原因是血红蛋白异常,根本原因是发生了基 因突变,碱基对由=====A T 突变成=====T A 。 2.基因突变的概念 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3.发生时间 主要发生于有丝分裂间期或减Ⅰ分裂前的间期。 4.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连线) 类型 举例 引发突变原因 ①物理因素 a .亚硝酸、碱基类似物 Ⅰ.影响宿主细胞DNA ②化学因素 b .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 Ⅱ.损伤细胞内DNA ③生物因素 c .紫外线、X 射线 Ⅲ.改变核酸碱基 答案: 5.基因突变的特点 (1)普遍性:一切生物都可以发生。 (2)随机性: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部位。 (3)低频性:自然状态下,突变频率很低。 (4)不定向性: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

(5)多害少利性: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害的,但有些基因突变,可使生物获得新性状,适应改变的环境。 6.基因突变的结果 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7.意义 (1)新基因产生的途径; (2)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3)提供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 2.有丝分裂前期不会发生基因突变。(×) 提示:基因突变不只发生在分裂间期。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对DNA的损伤不仅发生在间期,而是在各个时期都有;另外,外部因素还可直接损伤DNA分子或改变碱基序列,并不是通过DNA的复制来改变碱基对,所以基因突变不只发生在间期。 3.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4.基因突变不一定都产生等位基因。(√) 提示:病毒和原核细胞的基因组结构简单,基因数目少,而且一般是单个存在的,不存在等位基因。因此,真核生物基因突变可产生它的等位基因,而原核生物和病毒基因突变产生的是一个新基因。 5.基因突变不一定都能遗传给后代。(√) 提示:基因突变如果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一般不遗传,但有些植物可能通过无性生殖传递给后代。如果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以通过配子传递给后代。 6.由基因B1突变的等位基因B2可能是由于碱基对替换或碱基

基因突变的试题和分析论文:关于基因突变的试题和分析方法

基因突变的试题和分析论文:关于基因突变的试题和分析方 法 新课标下的理综考试中的生物试题,有关基因突变的问题一直是常考的知识点,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挖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贯彻新课标理念,学会学以致用,。 一、概念的理解 基因突变是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从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当基因突变后,由其转录的信使rna上碱基排列顺序发生相应改变,经翻译而形成的多肽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有可能发生变化, 二、例题的讲解 例1.自然界中,一种生物某一基因及其三种突变基因决定的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如下: 正常基因精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脯氨酸 突变基因1精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脯氨酸 突变基因2精氨酸亮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脯氨酸 突变基因3精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酪氨酸丙氨酸 根据上述氨基酸序列确定这三种突变基因dna分子的改变是()a.突变基因1和2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3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b.突变基因2和3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1为

一个碱基的增添 c.突变基因1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2和3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d.突变基因2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1和3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解析】通过对遗传密码的分析可知,突变基因1决定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种类、顺序并没有改变,说明mrna上只是某个密码子最后一个碱基发生了替换,相应突变基因1为一个碱基对被替换;突变基因2决定的蛋白质只有第2位氨基酸苯丙氨酸变成了亮氨酸,即改变一种氨基酸,说明mrna上第2个密码子中某一个碱基发生替换,相应突变基因2为一个碱基对被替换;突变基因3决定的蛋白质中改变了后3位氨基酸,氨基酸种类发生较大变化,说明mrna上碱基的排列发生很大变化,最大可能性是由于突变基因3增添一个碱基对,极大地改变了基因的遗传信息。所以答案选a。 例2.果蝇体内有一种六肽,当用化学方法将其降解后,得到了3种三肽分别是:甲硫氨酸-组氨酸-色氨酸;精氨酸-缬氨酸-甘氨酸;甘氨酸-甲硫氨酸-组氨酸, ⑴该多肽的氨基酸序列为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相关的密码子如下:精氨酸cgu、cgc、cga、cgg、aga、agg 缬氨酸guu、guc、gua、gug甘氨酸ggu、ggc、gga、ggg组氨酸cau、cac色氨酸ugg甲硫氨酸aug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备考: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_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答案)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90分钟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某种自花传粉植物连续多代只开红花,偶尔一株开出一朵白花,且该白花的自交子代也出现了开白花,其原因是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基因分离 D.环境条件改变 解析:基因突变后产生了新的基因,从而出现了新的性状。 答案:A 来自 2.田间种植的三倍体香蕉某一性状发生了变异,该变异一般不可能 ...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染色体变异 D.环境影响 解析:三倍体香蕉不能进行有性生殖,因而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A 发生基因重组的是 3.依据基因重组概念的发展判断,下列图示过程中没有 .. 解析:基因重组有三种类型,分别是自由组合重组、交叉互换重组、通过基因工程实现的人工重组。A 选项属于诱变育种,利用的是基因突变。 答案:A 的是 4.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错误 .. A.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生殖隔离的形成必然经过地理隔离 C.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解析:地理隔离是形成生殖隔离的常见形式,某些四倍体植物的出现不经过地理隔离。 答案:B 5.某研究小组以“研究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子课题,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下列调查的遗传病与选择的方法最合理的是 A.白化病,在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 B.红绿色盲,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C.软骨发育不全,在市中心随机抽样调查 D.糖尿病,在患者家系中随机调查 解析: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应选择群体中发病率高的单基因遗传病,而青少年型糖尿病是多基因遗传病;研究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最好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并绘出系谱图进行判断。 答案:B 发生染色体变异的是 6.下列情况中,没有 .. A.用二倍体西瓜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变异、物种和进化作业(适用全国)

六、变异、物种和进化 (对应学生用书第105页) [核心知识再填充] 1.基因突变???形式:碱基对的 、 和缺失 结果:基因结构改变,但性状不一定改变特点:普遍性、随机性、 、低频性等 2.自然状态下,基因重组发生于________分裂过程中,包括自由组合型和____________两种类型。 3.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________、重复、倒位和易位。 4.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形成。 5.生物育种的原理 (1)诱变育种―→基因突变; (2)单倍体育种―→________; (3)多倍体育种―→________; (4)杂交育种―→________; (5)基因工程育种―→________。 6.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诱变育种的两个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择育种是不断从________________中选择最好的进行繁殖和培育,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 8.通常选择植物萌发的种子进行人工诱变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________________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3)________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________导致物种的形成。 10.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的个体,而且是其______,但研究进化不能

基因突变与疾病

第九章基因突变与疾病 基因(gene)是DNA分子上一段具有遗传功能的核苷酸序列,是细胞内遗传物质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基因具有如下特征:①基因能自我复制。一个基因随DNA的复制而成为两个相同的基因。②基因决定性状。DNA上某一结构基因经转录和翻译,决定某种酶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表现出某一性状。③基因能发生突变。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基因可发生突变,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分化的分子基础,也是某些疾病的基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第一节基因突变的概念和原因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是指DNA分子上核苷酸序列或数目发生改变。由一个或一对碱基发生改变引起核苷酸序列改变所致的突变,称为点突变(point mutation);把核苷酸数目改变的基因突变称为缺失性或插入性突变(deletional and insertionar mutation)。基因突变后在原有位置上出现的新基因,称为突变基因(mutant gene)。基因突变后变为和原来基因不同的等位基因,从而导致了基因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且能自我复制,代代相传。 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殖细胞,也可发生在体细胞。发生在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可通过受精卵将突变的遗传信息传给下一代,并在子代所有细胞中都存在这种改变。由于子代生殖细胞的遗传性状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故可代代相传。发生于有性生殖生物体细胞的基因突变不会传递给子代,但可传给由突变细胞分裂所形成的各代子细胞群,在局部形成突变细胞群体。通常认为肿瘤就是体细胞突变的结果。 基因突变的原因很多,目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自发性损伤 大量的突变属于自发突变,可能与DNA复制过程中碱基配对出现误差有关。通常DNA复制时碱基配对总有一定的误配率,但一般均可通过DNA损伤的修复酶快速修正。如果少数误配碱基未被纠正或诸多修复酶某一种发生偏差,则碱基误配率就会增高,导致DNA分子的自发性损伤。 二、诱变剂的作用 诱变剂(mutagen)是外源诱发突变的因素,它们的种类繁多,主要有: (一)物理因素 如紫外线、电离辐射等。大剂量紫外线照射可引起DNA主链上相邻的两个嘧啶碱以共价键相结合。生成嘧啶二聚体,相邻两个T、相邻两个C或C与T 之间均可形成二聚体,但最容易形成的二聚体是胸苷酸二聚体(thyminedimerTT )。由于紫外线对体细胞DNA的损伤,从而可以诱发许多皮肤细胞突变导致皮肤癌。电离辐射对DNA的损伤有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前者系电离辐射穿透生物组织时,其辐射能量向组织传递,引起细胞内大分子物质吸收能量而激发电离,导致DNA理化性质的改变或损伤;后者系电离辐射通过扩散的离子及自由基使能量被生物分子所吸收导致DNA损伤。生物组织中的水 经辐射电离后可产生大量稳定的、高活性的自由基及H 2O 2 等。这些自由基与活 性氧与生物大分子作用不但可引起DNA损伤,而且也能引起脂质和生物膜的损伤及蛋白质和酶结构与功能的异常。电离辐射使DNA损伤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碱基破坏脱落与脱氧戊糖分解。②DNA链断裂。③DNA交联或DNA-蛋白质交联。 (二)化学因素 如某些化工原料和产品、工业排放物、汽车尾气、农药、食品防腐剂和添加剂等均具有致突变作用。目前已检出的致突变化合物已达6万余种。现择下列常见化学诱变剂说明对DNA损伤的机制。

06-突变与生物进化(知识梳理)

一模冲刺专题:突变与生物进化【考情解读】 【知识梳理】 一、基因突变 1.基因突变:以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为例 2.基因突变要点归纳: 3.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

二、基因重组 1.实质: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2.类型????? 1自由组合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的自由组合 2交叉互换型: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 互换3人工重组型:转基因技术,即基因工程 3.结果:产生新的基因型,导致重组性状出现。 4.意义:基因重组的结果是导致生物性状的多样性,为动植物育种和生物进化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三、染色体变异 1.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 2.染色体的数目变异: (1)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 ①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配子中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②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③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2)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 四倍体――→a 二倍体――→b 单倍体 ――→ c 纯合二倍体

①图中a和c操作是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其作用原理是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形成。 ②图中b过程是花药离体培养。 ③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四、染色体结构变异 1.染色体的结构变异: 2.染色体的缺失、重复、倒位与基因突变的区别: 3.染色体组数量的判断: (1)根据染色体的形态判断:细胞内同一形态的染色体共有几条,则该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如图甲中与1号(或2号)相同的染色体共有4条,此细胞有4个染色体组。 (2)根据基因型判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读音相同的大、小写字母)出现几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如图乙中基因型为AaaaBbbb,任一种基因有4个,则该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

2020年高一新教材生物暑假作业轻松提升:第20天 综合提升(含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生物的进化)

暑假作业·高一年级轻松提升生物 第20天综合提升(含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生物的进 化)?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选D。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生物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都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对生物的生存往往是有害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无论是低等还是高等生物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2.【解析】选C。从题图中可以看出,突变①只引起一个氨基酸的改变,所以应属于碱基的替换。突变②引起突变位点以后的多种氨基酸的改变,所以可能属于碱基的增添或缺失。 3.【解析】选A。长期锻炼身体的人肌肉发达是后天环境影响的,不可遗传,A符合要求。B是基因突变、C是基因重组、D是染色体数目变异,B、C、D都是可遗传变异。 4.【解析】选B。由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为三倍体。 5.【解析】选D。②⑤所述为基因重组,⑥所述为基因突变。 6.【解析】选C。本题考查了变异的类型及其遗传上的效应。人类47,XYY综合征,是由于精子异常,卵细胞不可能提供Y染色体,所以YY 染色体来自精子,减数分裂Ⅱ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离,与同源染色体联会无关,①不正确;线粒体DNA属于细胞质DNA,与染色体行为无关,②不正确;三倍体无子西瓜在形成配子的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无法产生正常的配子,③正确;杂合子自交,在产生配子时,同源染

色体联会配对、分离导致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④正确;21三体综合征,主要是由卵细胞异常导致的(异常精子受精的概率低),可能是由于减数分裂Ⅰ同源染色体未分离,也可能由于减数分裂Ⅱ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从而产生了21号染色体多一条的卵细胞,而胚胎发育过程中个别细胞染色体异常分离,属于有丝分裂异常,⑤不正确。 7.【解析】选A。由图可知,随母亲年龄增加,该病发病率增加,该病为染色体异常引起的。 8.【解析】选C。解答本题时需要先假设再推导,需熟练掌握各种遗传病的遗传特点。若A成立,则Ⅱ1为携带者;若B成立,则Ⅰ2为杂合子;若D成立,则Ⅱ3为杂合子。 9.【解析】选D。随“天宫二号”进入太空的高等植物拟南芥和水稻,通过太空实验,部分植物样品发生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变异;若想水稻细胞中出现胡萝卜的基因需要通过基因工程将外源基因导入水稻细胞,所以不会出现在这些太空植物中。 10.【解析】选D。单倍体矮小、高度不育。三倍体不能产生配子,故无籽粒产生。四倍体营养器官发达,但发育迟缓、结实率低。而杂交种具备多个亲本的优良特性,具有多个优良性状。 11.【解析】选C。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突变基因翻译出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不一定发生改变,①正确;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既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也可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因此一般情况下,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

2020年高考生物重难点专练二 变异与进化(解析版)

2020年高考生物重难点专练二变异与进化 (建议用时:30分钟) 【命题趋势】 本专题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遗传育种、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变异育种的考查重在概念理解与实际问题的解决,常在高考非选题中作为“压轴”难题,试题设计重点体现考查学生的科学思维过程;而进化部分的基因频率的计算是难点之一,但较少以独立的非选题出现,而常作为选择题的一个选项分析。 【满分技巧】 1.在选择题中,巧妙使用排除法去除不正确的选项,找出正选项,往往更节省时间,在题目涉及复杂计算的选项时,可以先分析概念性的选项是否正确, 2.在非选题中,先通读全题,注意先易后难进行解题,当后续问题涉及前面小题的结论时,要特别注意检查前面小题的答案是否有充分的把握,避免“一着棋错,满盘皆输”。 3.注意时间分配,把时间投入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试题上,避免在一两个小题中纠结,浪费过多时间。 【必备知识】 1.可遗传变异的类型、特点、在进化上的意义、育种应用,不同育种方法的优缺点。 2.单倍体与多倍体的概念、形成原因,诱变育种和转基因技术具体操作步骤,符合要求的育种后代筛选方法。 3.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区别,基因频率或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

【限时检测】 1.(2019江苏卷·4)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生物性状变异 B.基因突变使DNA序列发生的变化,都能引起生物性状变异 C.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进行加倍处理后可用于育种 D.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产生的配子数加倍,有利于育种 2.(2019江苏卷·18)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造成的,血红蛋白β链第6个氨基酸的密码子 由GAG变为GUG,导致编码的谷氨酸被置换为缬氨酸。下列相关叙述错误 ..的是A.该突变改变了DNA碱基对内的氢键数 B.该突变引起了血红蛋白β链结构的改变 C.在缺氧情况下患者的红细胞易破裂 D.该病不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3.(2020厦门市高三上期末质检·16).图甲表示果蝇卵原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图乙表示该卵原细胞形成的卵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图中字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图甲中A/a基因可能突变成D/d或E/e基因 B. 图乙染色体上的d基因一定来自基因突变 C. 图甲中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一定不能发生自由组合 D. 基因D、d的本质区别是碱基对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

高中生物大二轮复习作业测评:4-3变异、育种与进化Word含解析

Z作业测评·固效果 1.[2014·东北三校联考]下列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属于基因突变的是() A.将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产生三倍体无子西瓜 B.某人由于血红蛋白氨基酸发生改变,导致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 C.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菌的DNA和R型菌混合培养出现S型菌 D.黄色圆粒豌豆自交后代不但有黄色圆粒,还出现了黄色皱粒、绿色圆粒和绿色皱粒 解析:A为染色体变异,C、D为基因重组。 答案:B 2.[2014·苏北二模]A、a和B、b是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1号和2号这一对同源染色体上,1号染色体上有部分来自其他染色体的片段,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A和a、B和b均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B.可以通过显微镜来观察这种染色体移接现象 C. 染色体片段移接到1号染色体上的现象称为基因重组 D.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后可能产生4种配子 解析:A、a和B、b是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所以两对等位基因均遵循基因分离定律;染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染色

体片段移接到1号染色体上的现象称为易位;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后可能产生4种配子:AB、Ab、aB、ab。 答案:C 3.[2014·葫芦岛期中]下图表示某种生物的部分染色体发生了两种变异示意图,图中①和②,③和④互为同源染色体,则图a、图b所示的变异() A.均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B.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均发生改变 C.均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 D.均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解析:由图可知,图a为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未发生改变,性状可能没有变化;图b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均发生改变,性状也随之改变;二者均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答案:D 4.[2014·西城期末]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如果生存环境相似则会产生相似性状的演化,这种现象被称为趋同进化。在趋同进化过程中() A. 不同物种的基因库趋于相同 B. 自然选择对不同物种的影响效果相近 C. 同一区域的不同物种之间不存在相互选择、相互影响

基因突变

第五章基因突变 一、基因突变的概念与意义 1、基因突变的概念 基因突变:染色体上某一基因位点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的变化,与原来基因形成对性关系 例如,高秆基因D →矮秆基因d 突变体(型):由于基因突变而表现突变性状的细胞或个体 突变频率:突变体出现的频率 突变率:基因发生突变的频率 自发突变: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突变,机率非常低,不能满足遗传研究与育种工作的需要诱发突变:人为利用物理、化学因素处理诱发基因突变 2、基因突变的意义 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之一 二、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 1、重演性和可逆性 重演性:同一突变可以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间重复发生 基因突变是可逆的: 正突变u A←-------------→a 反突变v 在多数情况下,即u>v 隐性突变:由显性基因产生隐性基因 显性突变:由隐性基因产生显性基因 无效突变:突变可能导致野生型基因功能完全丧失 功能获得性突变:如果一个基因突变后产生了新的功能 2、多方向性 基因突变的方向是不定的,可以多方向发生。例如,基因A可以突变为a1、a2、a3、……

等 AA×a1a1 a1a1 ×a2a2 ↓↓ Aa1 a1a2 ↓↓ 1AA:2Aa1:1a1a1 1a1a1:2a1a2:1a2a2 复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基因位点上的各个等位基因 果蝇的部分眼色复等位基因及白眼基因起源 例人的ABO血型就是由I A、I B、I O3个复等位基因决定 例普通烟草为自花授粉植物;在烟草属中有两个野生种(N. forgationa和N. alata)表现为自交不亲和性,在这些烟草中发现15个自交不亲和的复等位基因S1、S2、S3、S4等,控制自花授粉的不结实性。具有某一基因的花粉不能在具有同一基因的柱头上萌发,好象同一基因之间存在一种颉颃作用 3、有害性和有利性 大多数基因的突变,对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往往是有害的 致死突变:导致个体死亡的突变 伴性致死:致死突变发生在性染色体上 中性突变:有些基因仅控制一些次要性状,即使发生突变,也不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理活动 有利突变:少数突变不仅对生物的生命活动无害,反而对它本身有利,例如抗病性,优质,早熟性等 4、平行性 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因遗传基础比较近似,往往发生相似的基因突变。这种现象称为突变的平行性 根据一个物种或属内具有的变异类型,就能预见到近缘的其他物种或属也同样存在相似的变异类型 三、基因突变与性状表现 1、基因突变的性状变异类型 形态突变:导致生物体外部形态结构(如形态、大小、色泽等)产生肉眼可识别变异的突变,也称可见突变 生化突变:影响生物的代谢过程,导致特定生化功能改变或丧失的突变。如营养缺陷型致死突变:导致特定基因型突变体死亡的突变

高中生物 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练习题及解析

变异、育种和进化类 1.下列生理过程中可能使DNA分子结构发生改变的是() ①同源染色体分离②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③基因突变④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互换⑤染色体结构变异⑥染色体数目变异 A.①②③B.③④⑤ C.②⑤⑥D.①④⑥ 2.在某精原细胞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处某一片段上的基因顺序分别为ABCD·EFG 和abcd·efg。该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一个精子中含有一条基因顺序为GBCD·EFa的染色体,其发生的变异可能是() A.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B.易位和倒位 C.易位和交叉互换D.倒位和基因突变 3.(2014·四川“联测促改”)豌豆种群中偶尔会出现一种三体植株(多1条2号染色体),减数分裂时2号染色体的任意两条移向细胞一极,剩下一条移向另一极。下列关于某三体植株(基因型AAa)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植株属于染色体变异,这种变异会导致基因种类增加 B.该植株在细胞分裂时,含2个A基因的细胞应为减Ⅱ后期 C.三体豌豆植株能产生四种配子,其中a配子的比例为1/4 D.三体豌豆植株自交,产生Aaa基因型子代的概率为1/18 4.(原创题)如图为某高等生物一个DNA分子上的三个基因a、b、c的分布状况,图中Ⅰ、Ⅱ为非基因序列。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c基因碱基对缺失,属于染色体变异 B.Ⅰ、Ⅱ中的碱基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C.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在b、c之间可发生交叉互换 D.三个基因中若a发生突变,则会影响其他两个基因b、c的表达 5.对下列两幅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A.图1中b阶段用秋水仙素处理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c阶段用X射线照射易诱发基因突变B.图1中的b、d时期会出现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C.图2中ef段可能会发生基因重组 D.图2中造成gh段下降的原因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是不同的 6.玉米的抗病(A)和不抗病(a)、高秆(B)和矮秆(b)是两对独立遗传的相对性状。现有矮秆不抗 病玉米种子,研究人员欲培育高秆抗病玉米。用适宜剂量的γ射线照射,后代中出现白化苗4株(甲)、 矮秆抗病1株(乙)和高秆不抗病1株(丙)。将乙与丙杂交,F1中出现高秆抗病、矮秆抗病、高秆不 抗病和矮秆不抗病四种表现型。选取F1中高秆抗病植株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幼苗,经秋水仙 素处理后筛选出高秆抗病植株(丁)。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出现甲的原因是控制叶绿素合成的基因缺失了一段DNA,该变异属于基因突变 B.丁的培育过程运用了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和杂交育种技术 C.F1中高秆抗病植株产生2种配子 D.F1四种表现型的比为1∶1∶1∶1 7.果蝇是XY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生物。在基因型为AaX B Y果蝇产生的精子中,发现有基因 组成为AaX B X B、AaX B、aX B X B的异常精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分裂与精子的形成过程受基因的控制 B.AaX B X B精子的形成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C.AaX B精子的产生是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的结果 D.aX B X B精子的形成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导致的 8.(原创题)如图为花生的含油量随着选择世代的增加而变化的情况。据图分析,该选育过程对 高含油量花生品种所起的作用是() - 1 -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课前复习】 在学习新课程前必须复习有关DNA的复制、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等知识,这样既有利于掌握新知识,又便于将新知识纳入知识系统中。 温故——会做了,学习新课才能有保障1.DNA分子的特异性决定于 A.核糖的种类B.碱基的种类 C.碱基的比例D.碱基对的排列顺序答案:D 2.基因对性状控制的实现是通过A.DNA的自我复制 B.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C.一个DNA上的多种基因 D.转运RNA携带氨基酸 答案:B 3.下列关于基因型与表现型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B.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C.在相同生活环境中,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

D.在相同生活环境中,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答案:B 4.实现或体现遗传信息的最后阶段是在细胞的哪一部分中进行的 A.线粒体中B.核糖体中C.染色质中D.细胞质中 答案:B 知新——先看书,再来做一做 1.变异的类型有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后者有三个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基因突变 (1)概念: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就叫做基因突变。 (2)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①根本原因:控制合成血红蛋白的DNA 分子的一个___________发生改变。 ②直接原因:血红蛋白多肽链中___________被___________代替。(3)结果:基因突变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___________基因,并且通常会引起—定的___________型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