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总结

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①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1.儒家:(1)孔子(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A.政治:a.“仁”与“礼”的学说; b.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B.教育:a.开创私学; b.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c.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C.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2)孟子(亚圣):A.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B.仁政:“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C.民本思想:“君轻民贵”;(3)荀子(儒家思想集大成者):A.唯物主义思想; B.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道家:(1)老子:A.政治:“无为而治”,建立“小国寡民”社会;

B.哲学:a.“道”是世界的根本(唯心论); b.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庄子:政治:齐物; 3.墨家:墨子:(1)主旨:“兼相爱,交相利”;(2)非攻、尚同、非乐、非命; 4.法家:韩非子:(1)政治:A.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法”、“势”、“术”三者糅合为一; B.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2)哲学:“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遵循客观规律办事);

②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1.孔子:开创儒家学派;

2.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

3.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二)汉代儒学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1)历史原因:汉代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批判,为儒学复兴提供机遇;(2)社会背景:

A.时代特征: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成型;

B.文化: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3)政策: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担任职务,向儒者咨询治国的方略; 2.董仲舒新儒学(观点):(1)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核心)——加强君权的需要;(3)“仁政”:限民名田,薄赋敛,省徭役——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4)“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稳定政治统治秩序的需要;

3.特点:(1)以儒家思想为主;(2)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想(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糅合百家;(3)神化皇权;

②太学的创建

1.创办太学:(1)时间:汉武帝时期;(2)教学内容:五经;(3)学校规定:太学生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4)学生来源:多为贵族子弟,也有极少数出身社会中下层的;(5)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3.影响:(1)对教育: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2)对社会风气: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3)对统治基础: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得到改变,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4)对儒学: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5)对政坛: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6)对后世: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关键作用;

(三)宋明理学

①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1.创立: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1)目的:a.继承发展圣人学说; b.创立人世间的伦理规范,行为标准; c.达到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社会安定;(2)观点:A.周敦颐、邵雍:运用《周易》,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二为一,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B.张载:开创“气学”一派(唯物主义),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C.程颢、程颐:a.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b.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

2.成熟:朱熹(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客观唯心主义)(1)观点:A.“理气论”:世界由理气构成,先理后气(补短:世界本源); B.修养论:“存天理,灭人欲”,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简化:修养方法); C.道统论:“三纲五常”是“天

理”的反映,正君心、正纲常、正百官、国治、天下平(扬长:儒家传统道德与精神);(2)注解《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理学著名经典;(3)影响:A.朱熹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 B.思想成为官方正统儒学; C.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 3.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1)陆九渊(南宋)——心学开创者:A.宇宙观(世界本源):a.认为世界的本源在人的意识;b.心即理也; B.修养论(学习途径)a.“发明本心”: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正心,诚意等修养功夫得到真善美; b.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 c.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2)王守仁(阳明先生)(明)——系统心学理论建立者,心学的集大成者:A.世界本源:“灵明”是天地万物的渊源,就是天理; B.修养论:致良知、知行合一;(3)影响: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①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1.主要思想:“天下为主,君为客”说:(1)批判君主专制;(2)提出君主平等;(3)提出限制君权主张,学校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4)反对重农抑商政策,认为工商皆本;

2.评价:(1)是明末传统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具体反映;(2)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②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代表作

1.主要思想:(1)强烈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腐败,提出“众治”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梁启超);(2)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2.代表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3.评价:(1)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2)改革弊政、拨乱反正的愿望十分强烈;

③王夫之的主要思想主张

1.主要思想:(1)政治:主旨“循天下之公”,抨击“孤秦”、“陋宋”,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做私产的做法;(2)哲学:发挥古代“气一元论”唯物论思想,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①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及其影响

1.发明:西汉(非常粗糙);

2.改进: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材料: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

3.传播: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造纸术传往欧洲;

4.影响:(1)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2)纸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②指南针的发明及应用

1.发明与进步:(1)战国“司南”;(2)北宋:A.《武经总要》指南鱼; B.《梦溪笔谈》磁石摩擦钢针技术;

2.传播: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

3.应用:(1)对军事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2)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A.中国:为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 B.世界: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③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发明:(1)商周:冶金实践中广泛使用木炭;(2)春秋战国:熟知原料硫磺和硝石;(3)汉代:《神农本草经》对炭、硫、硝三种物质性能的认识,为发明准备了条件;(4)东晋葛洪《抱朴子》提到火药;

2.应用:(1)唐末至宋初的战争中,开始使用火药箭;(2)北宋:A.发明火箭、火球、火蒺藜; B.《武经总要》记录了三种火药配方;(3)明:创造了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世界上最先进);

3.传播:12、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4.影响:(1)热兵器时代;(2)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④印刷术的发明、进步及其影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