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气候特征和气象要素

第三章气候特征和气象要素
第三章气候特征和气象要素

第三章气候特征和气象要素*

九段沙是长江口最年轻的河口沙洲。其所处的河口区域和中纬度的地理位置受东亚季风影响,气象条件较为复杂。由于九段沙是一个无人定居的沙岛,无固定的气象观测资料,本研究报告是根据距九段沙最近的横沙岛(距离约10km)的新民站气象站(31°21′N,121°50′E)的气象观测资料来分析。

1 气候特征

九段沙3月中旬~6月上旬为春季;6月中旬~9月下旬为夏季;10月上旬11月中旬为秋季,11月下旬到次年3月为冬季。冬夏两季较长,春秋两季较短。秋冬干燥寒凉,春夏湿润暖热。

2 气象要素

2.1 日照

据1980~1989年太阳日照时数统计,横沙站为1798小时/年,占年日照时数的41%,为长江口河口沙岛气象站中较低的。横沙站太阳辐射总量见表3.1。一年中8月的太阳辐射最高,2月最低。

2

月份 1 2 3 4 5 6 7

月份8 9 10 11 12 全年

2.2 气温

横沙站年平均气温15.7℃,一年中一月份最低,七月份最高,年较差23.1℃,日较差6.3℃,极端最高气温36.6℃,极端最低气温~7.7℃,日平均≥5℃为292天,≥10℃为237天,≥15℃为187天。年平均无霜期为254天(自3月16日~11月26日,见表3.2~表3.5)。

*本章由谷国传、陈德昌编写,陈家宽审定。

表3.2 横沙岛年、月平均气温与年、日较差(1980~1989年)

月份 1 2 3 4 5 6 7 8

4.2 4.6 8.0 13.4 18.8 23.1 27.3 27.2 月份9 10 11 12 全年年较差日较差

23.4 19.0 13.3 6.6 15.7 23.1 6.3

表 3.3 横沙岛极端温度与高、低温日数(1980~1989年)

项目

最高气温(日数) 极端最高

气温(℃)

最低气温(日数) 极端最低

气温(℃) ≥30℃≥35℃≤0℃≤-5℃

温度36.9 1.8 36.6 28.4 0.6 -7.7

表 3.4 横沙岛各界限温度初终期与积温(1980~1989年)

项目日平均气温≥5℃日平均气温≥10℃日平均气温≥15℃初日终日日数记温初日终日日数记温初日终日日数记温

2/3 17/12 292 5427 1/4 24/11 237 4996 1/5 3/11 187 4320 表 3.5 横沙岛初终霜日与无霜期(1980~1989年)

项目平均初霜

(日/月) 平均终霜

(日/月)

无霜期

(天)

最早初霜最晚初霜

最短无霜

期(天)

日期26/11 16/3 254 1981/11/10 1981/4/15 234 2.3 降水

横沙岛站年降水量为1145mm。一年中夏季降水量最大为480.2mm,占全年的42.0%;年内降水量最小为冬季,降水量为100.8mm,占全年的30.7%。年内的三个降雨期,秋雨>梅雨>春雨。春雨通常在4月下旬~5月中旬最集中,梅雨发生在夏初,通常6月17日~7月上旬,秋雨是指出现于8月下旬间的雨水集中期。由于秋雨与台风活动关系较大,它的分布一般偏东临海雨量较多。年内最长连续降雨为11天,连续无降水日为43天。横沙岛虽有降雪,但无积雪现象(表3.6~表3.7)。

表3.6 横沙岛四季降水量及降水日的分配(1980~1989年) 季节春季(3~5月) 夏季(6~8月)

项目降水量

(mm)

占全年

(%)

降水日

(天)

占全年

(%)

降水量

(mm)

占全年

(%)

降水日

(天)

占全年

(%) 294.0 25.7 36.6 30.7 480.2 42.0 35.9 30.2

季节秋季(9~11月) 冬季(12~2月) 全年

项目降水量

(mm)

占全年

(%)

降水日

(天)

占全年

(%)

降水量

(mm)

占全年

(%)

降水日

(天)

占全年

(%)

降水量

(mm) 269.9 23.6 26.5 22.3 100.8 8.8 19.9 16.7 1145 表 3.7 横沙岛春雨、梅雨、秋雨期降水量比较(mm)

时间4月下旬~5月中旬

(春雨) 6月中旬~7月上旬

(梅雨)

8月下旬~9月中旬

(秋雨)

表 3.8 横沙岛累年最长连续降水及无降水统计(1980~1989年)

项目最长连续降水最长连续无降水

天数时间降水量 (m m)天数时间

11 1980/8/12~22 321.6 43 1988/10/6~11/17

表 3.9 横沙岛降雪和积雪统计(1980~1989年)

项目降雪积雪

年日数(天)

初日

(日/月)

终日

(日/月)

年日数

(天)

初日

(日/月)

终日

(日/月)

最大雪深

(c m)

最大雪深出

现时间

6.0 28/12 3/3 0.0 0.0

2.4 风况

九段沙冬季处大陆反气旋前部,盛行西北风;夏季处副高西缘;盛行东南风。过度季节海上多台风,气旋活动东北风频率也很高。

九段沙附近全年最多风向依次为SE、NW和NE三个方位,(SE)风频率较低。由于冬、夏季风交替,4~8月ESE~SSE风向为主导风向,11月到次年2月以NW~N为主导

风向,3、9、10月是季风转换季节,风向较为分散,但9、10两个月多为NE 风向。

九段沙区域全年的平均风速为3.7~4.0m/s ,年内各月平均风速3、4两个月平均风速最大在3.9~4.1m/s ,9、10两月平均风速最小在3.2~3.4m/s ,各月平均风速见图3.1,1月和7月逐时平均风速见图3.2。

由于春季多气旋活动,春夏局部对流天气频发,夏秋多台风影响,秋冬季则常有寒潮、冷空气侵袭,因此九段沙区域全年各月皆可能出现大风。如按照十分钟测量的平均风速≥6级(≥10.8m/s)或天气现象记载的阵风≥8级(≥17.2m/s)为大风日进行统计,九段沙全年大风

3.0

3.5

4.04.5

5.0m/s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图3.1 横沙各月平均风速

3.0

3.5

4.04.5

5.02.52.0

2123

03

07

09

111315

17

09

一月

七月

m/s

图3.2 横沙一月、七月逐时平均风速

天数平均为20.7天。该区域主要受制于冷空气和台风影响,故大风风向以偏北风频率最多,东北大风频率次之。持续时间最长的大风一般出现在7~9月台风季节(表3.10~表3.12)。

表 3.10 横沙岛全年风向频率统计(1980~1989年)

风向N N E~E N E ESE~SSE S S W~W S W NW~N E、S、W、

WNW等

C

频率21 24 6 25 17 7

表 3.11 横沙岛各月大风日数(1980~1989年)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日数 1.7 0.5 1.5 2.0 1.7 1.7 1.0 2.3 1.3 1.8 1.8 3.3 20.6

表 3.12 横沙岛各月最大风速(m/s)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最大

风向

风速14.7 11.7 12.0 13.0 14.0 19.0 16.0 16.0 19.0 14.0 13.0 14.0 19.0 NW

2.5 暴雨、雾和雷暴

在气象上,暴雨一般指12小时的雨量大于30mm的降雨过程。九段沙附近平均每年有6~8次暴雨,出现机率最多的时期为6月下旬~9月中旬。各年的暴雨量是不均的,横沙岛暴雨量最大的1985年达到585.5mm,而最少的1984年只有65.3mm,相差9倍,1980~1989年的平均暴雨量为384.4mm,占到全年降雨量的30.4% (表3.13)。

表 3.13 横沙岛各年暴雨雨量(mm) (1980~1989年)

年份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雨量574.5 270.0 414.8 347.3 65.3 585.5

年份1986 1987 1988 1989 年平均占降水量

(%)

雨量583.9 173.0 222.0 247.6 348.4 30.4

长江口区域的雾较陆上多。据1980~1989年统计,崇明岛侯家镇10年中共出现各类雾

859次,平均每年85.9次,其中雾日占50%,轻雾日占44%,能见距离小于50m的浓雾出现23次,约占全年总雾日的2.7%(见表3.14)。

表 3.14 崇明侯家镇各级雾日数与百分率(1980~1989年)

雾级别能见距离(m) 次数百分率(%)

浓雾0 <50 23 2.7

中雾1 50~200 29 3.4

中雾2 200~500 49 5.7

薄雾3 500~1000 338 39.8

轻雾4 1000~2000 89 10.4

轻雾5 2000~4000 331 38.5

合计859 100.0

横沙站雷暴日数最多的1987年达到37次,最少的1988年为12次,年均达21.4次。雷暴大多发生在6~8月,占全年的60.6%。雷暴从3月中旬起逐渐增多,6月下旬起突然增多,7月中、下旬达最多,以后逐渐减少,到9月中旬锐减,10月下旬到次年2月中旬是雷暴稀少时期。据统计,80%以上的雷暴均伴有降水,强雷暴有时伴有>50mm的暴雨和8级以上的大风,少数还会产生冰雹或龙卷风等恶劣天气。横沙岛从1980~1989年的10年间共产生>50mm降水的暴雨日有12日,最大降水量达到132.0mm。雷暴时大风(>17m/s)的日数有11次,最大风速为25m/s。雷暴天出现冰雹仅一次(表3.15~3.18)。

表 3.15 横沙岛雷暴日数(1980~1989年)

年份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日数22 26 21 22 14 26

年份

1986 1987 1988 1989 合计占年降水

日数21 37 12 13 214 21.4(%)

表 3.16 横沙岛各月雷暴日数(1980~1989年)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最早

初日最晚终日

0 0 21 15 20 26 59 46 16 10 3 0 3/1 11/12

表 3.17 横沙岛雷暴暴雨(>50mm)日数(1980~1989年)

月份1~4 5 6 7 8 9 10 11~12 合计年平均最大暴雨与出现时间

132.0

日数0 1 2 4 1 2 2 0 12 1.2

1980/10/13

表 3.18 横沙岛雷暴大风(>17m/s)日数(1980~1989年)

月份1~3 4 5 6 7 8 9~12 合计年平均最大风速与出现时间

25

日数0 4 4 0 1 2 0 11 1.1

1981/5/2 2.6 冷空气

冷空气侵袭为我国冬半年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冷空气按照其降温强度、低温极值和影响区域等可划分为三级:即冷空气、强冷空气和寒潮。表3.19为每年横沙受冷空气影响的次数。在1980~1989年间冷空气入侵横沙181次,其中强冷和寒潮次数分别为42次和12次(表3.19)。冷空气影响所造成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是低温和大风。最低温度在0℃以下的冷空气,主要出现在11月至次年3月。-4℃以下强低温集中在12月至次年2月,最低气温为-7.5℃。

表 3.19 横沙岛冷空气影响次数(1980~1989年)

强度一般强冷寒潮合计

次数127 42 12 181

在强冷空气的影响下,九段沙附近5~6级风的天气占80%,7级以上的风占13%。极值风速多在17~19m/s,瞬间极大风速在20m/s以上。1981年12月9日横沙岛曾观测到24m/s 的西北大风(瞬间)。冷空气大风持续天数多在1~2天,少数为3天。

2.7 热带气旋(台风)

热带气旋是发生于低纬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猛烈风暴,在其侵袭过程中带来狂风暴雨和大浪、高潮增水,是我国沿海地区最严重的灾害性天气之一。

据1960~1989年30年的气象记录,影响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热带气旋中,最大风力≥6级,或过程雨量≥10mm,或过程最高潮位增水≥20cm的共有201次,平均每年3.4次,最多年份达7次,最少年份1次。其中有较大影响和严重影响(即最大风力≥8级,或过程雨量≥50cm,或过程最高潮水位增水≥50cm)的共有45次,平均每年1.5次。30年间,连

续遭这种强台风袭击3次以上的年份有5年,1985年竟高达6次,另外,有7年没有出现较强的台风影响。而有严重影响的台风,即最大风力≥10级,或过程雨量≥100mm,或最高潮位增水≥100cm的在30年内共出现19次,在1980~1989年十年中出现9次,其中在1985年共出现3次。

热带气旋影响主要集中在7~9月,其中7月下旬到8月下旬出现频率最多,共有53次,占全年影响次数的一半左右。在201次热带气旋中,平均每次影响的时间为2.9天。影响时间为1~2天的频率为38%,3~4天的频率为54%,5~6天的频率为7%,影响时间最长为7天,频率为1%。

从热带气旋的路径看,在浙南沿海和上海市附近登陆的台风对本海区影响最大。台风入侵带来的暴雨、暴潮、大浪对九段沙的岸滩造成了强烈的冲刷作用。

气象要素

第一章海洋气象要素 第一节大气概述一.几个重要的专业术语 1.大气(Atmosphere):包围地球表面的整个大气层。 2.气象要素(Meteorology elements):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或物理现 象,主要有:气温、气压、风、湿度、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P40。 3.天气(Weather):指一定区域在较短时间内各种气象要素的综合表现。天气表 示大气运动的瞬时状态。 4.气候 (Climate):指某一区域天气的多年平均特征,其中包括各种气象要素 的多年平均及极值。气候表示长时间的统计平均结果. 二、大气成分 1.大气主要成分:大气主要由多种气体(干空气)、水汽和悬浮的杂质构成。 (1)干空气(Dry air):(除水汽和杂质以外的空气)主要成分为氮(78.09%)、氧(20.95%)、氩(0.93%)、二氧化碳(0.03%)。稀有气体:氢、氖、氦、氪、氙、氡、臭氧等。(2)大气是可压缩气体,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减少。观测表明,10公里以内集中了75%的大气质量,35公里以下则达99%,近地面空气标准密度为 1.293千克/立方米。影响天气气候变化的主要大气成分为二氧化碳、臭氧和水汽。 2.大气中的易变成分 (1)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平均含量0.03%,若达到0.2-0.6%,就对人体有害。二氧化碳能强烈地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对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分布有重要影响,类似温室效应,直接影响气候变迁。含量城市多于农 村,夏季多于冬季,室内多于室外。 (2)臭氧(ozone):主要存在于20-40公里气层中,又称臭( Ozonsphere)。 臭氧是吸收太阳紫外线的唯一大气成分,若没有臭氧层,人类和动 物、?植物将受到紫外线的伤害。 (3)水汽(vapour):含水汽的空气叫做湿空气(wet air)。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随纬度、时间、地点而变化。湿空气在同一气压和温度下,只有干空气密度 的62.2%。大气中水汽含量范围在0~4%,具有固、气、液三态,是常温下

常见的天气系统知识点总结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 冷锋和暖锋的判断方法: (1)气团的移动方向 (2)看锋面坡度 (3)看雨区范围及位置 (4)看符号 (5)看过境前后气压、气温变化 二、低(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1、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 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 锋面图示及雨区 冷气 团 运行 暖气团 运行 过境前 天气 过境时 天气 过境后 天气 常见实例 冷 锋 冷气 团主 动向 暖气 团移 动 暖气团 被迫抬 升 受单一暖气 团控制,气 温较高、气 压较低、天 气晴朗 阴天、下雨、 刮风、雨雪、 降温等天气。 气温下降,气 压升高,天气 转晴 我国北方夏季 的暴雨;冬、 春季节的大风 或者沙尘暴; 冬季爆发的寒 潮;一场秋雨 一场寒。 暖 锋 冷气 团后 退 暖气团 主动沿 锋面爬 升 受单一冷气 团控制,气 温较低,气 压较高,天 气晴朗 多形成连续 性降水 气温升高,气 压降低,天气 转晴。 一场春雨一场 暖;华南地区: 春暖多晴,春 寒雨起。 准 静 止 锋 冷暖气团势相 当,使锋面来回 摆动 降水强度小,多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持续 的时间长。 夏初:长江中 下游地区的梅 雨;冬季,贵 阳多阴雨天气

2、低压、高压控制下大气的垂直运动特征与天气的关系 气旋反气旋定义低气压中心形成的大型空气“旋涡”高气压中心形成的大型空气“旋涡” 成因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运动时,受地转 偏向力影响,气流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而形成“旋涡”。 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运动时,受地转 偏向力影响,气流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而形成“旋涡”。 中心气流垂 直 上升下沉 水 平 运 动 北半球 逆时针辐合 (右手) 南半球 顺时针辐合 (左手) 北半球 顺时针辐散 (右手) 南半球 逆时针辐散 (左手) 天气特 点 阴雨天气 天气晴朗 成 因 中心气流上升,气温下降,水汽容易凝结。中心气流下沉,气温升高,水汽不能凝结。 对我国影响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天气 就是在气旋的控制下而形成的。 我国夏季长江流域地区炎热干燥的伏旱 天气;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图示 北半 球为 例 三、锋面气旋的判读及天气特征(以北半球为例) 近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它主要活动于温带地区,因而也称温带气旋。 1.锋面位置的判断: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如图中AB和CD处。 2.锋面附近的风向:根据北半球风向的画法,可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如图 中F、G处为偏北风,E、H处为偏南风。 3.锋面类型及移动:图中F、G处都在锋面的北侧(纬度较高的地区),为冷气 团,E、H则相反,为暖气团。根据图中E、F、G、H各处的风向及冷暖气团的性 质,可确定AB为冷锋,CD为暖锋。而且锋面应随气流呈逆时针方向移动。 4.天气特点 由图中可知,气旋的前方CD为暖锋控制,故在锋前G处等地出现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气旋的后方AB为冷锋控制,故在锋后F处等地出现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

气象与气候知识点汇总

一.名词解释(5道*3分) 1.天气:从时间尺度上讲,天气是指某一瞬间或某一段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2.天气系统:引起天气变化和分布的高压、低压和高压脊、低压槽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 3.气候:指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 过程的综合。 4.气候系统:是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陆地表面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 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物理系统。 5.小气候:是指由于下垫面结构不均一性所引起的小尺度的近地层局地气候。 6.大气气溶胶粒子:大气中悬浮着的许多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 7.地面有效辐射:地面放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8.太阳常数:就日地平均距离来说,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2面积内,1min内获取的太阳辐 射能量。 9.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中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称谓太阳辐射光谱。 10.一个大气质量:在地面为标准气压时,太阳光垂直投影到地面所经路线中,单位截面积的空气柱质量。 11.地面差额辐射:某段时间内单位面积地表面所吸收的总辐射和有效辐射的差值。 12.大气之窗:地球辐射中波长8.5-11微米波段的辐射几乎没有为大气所吸收而能全部透过并进入太空, 好像大气为这个波段打开一个窗子。 13.位温:把各层中的气块循着干绝热的程序飞到一个标准高度1000hap处,这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位温。 14.大气稳定度:气块收到任意方向的扰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15.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和未饱和的湿空气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 16.绝热过程:绝热过程是一个绝热体系的变化过程,即体系与环境之间无热量交换的过程。 17.逆温:对流层中由于低,由于地面辐射冷却,空气平流、冷却、空气下沉增温,空气流混合等原因引 起的气温岁告诉增高而上升的现象。 18.露点:当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过饱和时,水汽在地面或地物的表面凝结的温度。 19.冰晶效应:在云中,冰晶和过冷却水共存的情况很普遍,由于冰面的饱和水汽压比过冷却水面的饱和 水汽压小,当空气中的实有水汽压介于两者之间时,过冷却水滴会因为蒸发而减少,水分子不断由水滴向冰晶上转移,冰晶则因凝华而增大,这种因冰水引起的冰水之间的水汽转移作用称为冰晶作用。 20.气压场:气压的空间分布 21.水平气压梯度:气压梯度时一个向量,它垂直于等压面,由高压指向低压,数值等于两等压面的气压 差除以其间的垂直距离,气压梯度力可分解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垂直气压梯度力。 22.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 23.梯度风:空气质点作曲线运动时,除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外还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当这 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24.热成风:由于水平温度的存在,而产生的地转风在铅直方向上额速度矢量差称为热成风。 25.风压定律:描述大尺度天气系统中的风场与气压场之间的关系,人背风而立在北半球,高压在右侧, 南半球在左侧。 26.沃克环流:指赤道太平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面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纬圈热力环流。 27.南方涛动:指发生下东南太平洋与印度洋及印尼地区之间的互相起亚振动。是热带环流年际变化最突 出、最重要的现象之一。 28.气团:是指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湿度和大气静力稳定度)在水平分布上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团。 29.锋:锋由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相接触而形成,由于气团占有三度空间,因而锋是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锋的范围常出现降温、降水和大风天气。 30.台风:是以赤道以北,日界线以西,亚洲太平洋国家或地区对热带气旋的一个分级。是一个强大而深 厚的气旋性涡旋,

气象观测场技术要求

气象观测场技术要求-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环境条件要求 地面气象观测场必须符合观测技术上的要求。 (1) 地面气象观测场是取得地面气象资料的主要场所,地点应设在能较好地反映本地较大范围的气象要素特点的地方,避免局部地形的影响。观测场四周必须空旷平坦,避免建在陡坡、洼地或邻近有铁路、公路、工矿、烟囱、高大建筑物的地方。避开地方性雾、烟等大气污染严重的地方。 地面气象观测场四周障碍物的影子应不会投射到日照和辐射观测仪器的受光面上,附近没有反射阳光强 气象观测场 的物体。 (2) 在城市或工矿区,观测场应选择在城市或工矿区最多风向的上风方。 (3) 地面气象观测场的周围环境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以及有关气象观测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 (4) 地面气象观测场的环境必须依法进行保护。 (5) 地面气象观测场周围观测环境发生变化后要进行详细记录。新建、迁移观测场或观测场四周的障碍物发生明显变化时,应测定四周各障碍物的方位角和高度角,绘制地平圈障碍物遮蔽图。 (6) 无人值守气象站和机动气象观测站的环境条件可根据设站的目的自行掌握。 硬件设施要求

(1) 观测场一般为25m×25m的平整场地;确因条件限制,也可取16m (东西向)×20m(南北向),高山站、海岛站、无人站不受此限;需要安装辐射仪器的台站,可将观测场南边缘向南扩展10m。 (2) 要测定观测场的经纬度(精确到分)和海拔高度(精确到0.1米),其数据刻在观测场内固定标志上。 (3) 观测场四周一般设置约1.2m高的稀疏围栏,围栏不宜采用反光太强的材料。观测场围栏的门一般开在北面。场地应平整,保持有均匀草层(不长草的地区例外),草高不能超过20厘米。对草层的养护,不能对 气象观测场 观测记录造成影响。场内不准种植作物。 (4) 为保持观测场地自然状态,场内铺设0.3-0.5m宽的小路(不得用沥青铺面),人员只准在小路上行走。有积雪时,除小路上的积雪可以清除外,应保护场地积雪的自然状态。 (5) 根据场内仪器布设位置和线缆铺设需要,在小路下修建电缆沟(管),电缆沟(管)应做到防水、防鼠,便于维护。 (6) 观测场的防雷设施必须符合气象行业规定的防雷技术标准的要求。场内仪器布置 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要注意互不影响,便于观测操作。具体要求: (1) 高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北边,低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南边;

常见的天气系统知识点归纳精编版

常见的天气系统知识点 归纳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 1、定义: 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 暖气团:温度高,湿度大,气压低,单一暖气团控制下以晴暖天气为主。 冷气团:温度低,湿度小,气压高,单一冷气团控制下以晴冷天气为主。 锋面: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锋线: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 锋: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 2、锋面的特征 ①锋面是一个狭窄而倾斜的过度地带,锋面上方一定是暖气团,锋面下方一定是冷气团; ②锋两侧是个温度和湿度差异很大的地带,锋两侧气团温度、湿度等性质差别愈大,锋面的倾角愈小; ③锋面附近是个天气变化剧烈的地带 3、锋的分类与天气特征 歌诀法记忆冷锋、暖锋及准静止锋的主要区别: 黑色三角冷冰冰,降温下雨刮大风。(冷锋)

符号半圆暖融融,连续降水锋前成。(暖锋) 三角半圆线居中,阴雨连绵慢移动。(准静止锋) 比较冷、暖锋控制下形成的锋面雨带(雨区)位置的差异:冷锋(降水位置在锋后)、暖锋(降水位置在锋前) 锋前和锋后的判断方法: 主动气团移动的方向是锋前,反之,是锋后 二、低(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1、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 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 2低压(气旋):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 高压(反气旋):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 2、低压、高压控制下大气的垂直运动特征与天气的关系

3、气旋与反气旋控制下的不同地区大气的水平运动特征(左、右手法则) 用手势判断气旋与反气旋 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右手表示,右手半握,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其他四指表示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其他四指表示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如上图所示) 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左手表示,方法与北半球类同。 歌诀记忆气旋,反气旋的主要区别: 中低周高气涡旋,低空辐合高空散。 北逆南顺中间升,气旋过境天难晴。 中高周低反涡旋,高空辐合低空散。

气象学知识整理

气象学知识整理 ㈠名词解释5×2′㈡填空20×1′㈢判断10×1′㈣选择10×1′㈤填图2×5′㈥简答3×5′㈦计算2×5′㈧论述1×15′ 名词解释 1.气象学:气象学就是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形成原因,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2.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就是研究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相互 关系及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广义农学(含农、林、牧、渔、农经等)与气象学之间相互渗透的交叉学科。 3.大气污染:由于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结果,直接或间接地把大气正常成分之外的一些物质和能量输入大气中,其数量和强度超出了大气的净化能力,以致造成伤害生物、影响人类健康的现象称大气污染。 4.黑体(绝对黑体):吸收率等于1的物体为黑体。如果有一物体,在任何温度下,对任何波长的入射辐射能的吸收率都等于1,即对投射于其上的辐射能全部吸收,这种物体就成为绝对黑体,简称为黑体。 5.灰体:如果一个物体的吸收率为小于1的常数,并且不随波长而改变,这种物体称为灰体。 6.*太阳常数:当日、地间处于平均距离时,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入射光线表面的太阳辐射的辐照度称为太阳常数。建议取值1367±7W?m﹣2,通常采用1367W?m﹣2.

7.温室效应:由于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易于让大量的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大气又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面辐射不易逸出大气,大气还以逆辐射返回地面一部分能量,从而减少地面的失热,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暖作用,称为“大气保温效应”,习惯称“温室效应”。 8.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 9.*逆温现象:在对流层中,总的看来气温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的。但就其中某一层而言,在一定条件下,有时可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增加(气温垂直梯度为负值)的现象,叫做逆温现象。按形成原因分辐射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 10.三基点温度:温度对于植物生命、生长和发育过程的影响,从其生理过程来讲,都有3个基本点温度,简称三基点温度,即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 11. “温周期现象”:植物的生长和产品品质,在有一定昼夜变温的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要好。这种现象称“温周期现象”。 12.饱和差:某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称饱和差。单位hPa d﹦E-e d越小,空气越接近饱和即越潮湿d=0时空气达饱和 13.露点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通过降低温度,使未饱和空气达饱和时所具有的温度称露点温度,简称露点。 气压一定,水汽越多,露点越高;反之越低

基本气象要素

基本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meteorological element) 表示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通称为气象要素。主要有:气温、气压、风、湿度、云、降水、蒸发、能见度、辐射、日照以及各种天气现象。 (一)气温 气温: 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它实质上是空气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 我国常用摄氏度,英美等国常用华氏温度,而理论工作常用绝对稳定。 摄氏度与华氏度的换算:F=9/5C+32 C=5/9(F-32) 一般生活中所说的气温是气象观测所用的百叶箱中离地面1.5米高处的温度。 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 世界各地冷热不同,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差别。通常用等温线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①等温线疏---气温差别小②等温线密---气温差别大 2、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原因 ①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因为随着纬度的升高,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照逐渐减少) ②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由于海陆的物理性质不同造成的,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海洋吸热慢,放热也慢,因此,吸收(或放出)同样的热量,陆地和海洋的温度不一样,因此,海陆上空大气的温度也不一样。 ③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气温的变化特征 气温的变化→分子动能的变化→空气内能的变化 日平均气温:一天中观测气温的平均值。 月平均气温:一月内各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年平均气温:一年内各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1、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 日变化:最高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年变化:热带气温年变化小,温带寒带气温年变化大。北半球(陆地)七月平均气温最高,一月平均气温最低。 气温变化的基本方式 1.气温的非绝热变化 非非绝热变化:指空气块通过与外界的热量交换而产生的温度变化。变化的方式主要有:辐射、乱流、水相变化、传导。 辐射:指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放射热量的方式。(空气块之间、地气之间、云之间大气层白天由于太阳辐射而增温,夜间由于向外放出辐射而降温) 乱流:空气无规则的小范围涡旋运动,乱流使空气微团产生混合,气块间热量也随之得到交换。 水相变化:指水的状态变化,水通过相变释放热量或吸收热量,引起气温变化。 传导:依靠分子的热运动将热量从高温物体直接传递给低温物体的现象。 2.气温的绝热变化 绝热变化:空气块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仅由于其自身内能增减而引起的温度变化。 大气中的温度变化:当气块作水平运动或静止不动时,非绝热变化是主要的;当气块作垂直运动时,绝热变化是主要的。绝热变化过程有两种情况:干绝热过程、湿绝热过程。 干绝热过程:在绝热过程中,如果气块内部没有水相的变化,叫干绝热过程(即干空气或未饱和空气的绝热过程。干绝热直减率γd≈1°C/100m)。 湿绝热过程:在绝热过程中,如果气块内部存在水相变化,叫是绝热过程。是绝热过程直减率,用γm表示γm=0.4~0.7°C/100m。 3.局地气温的周期变化 日较差:一日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初1地理天气系统知识点_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常见天气系统

初1地理天气系统知识点_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常见天气 系统 1 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气旋和反气旋、锋面气旋 2 锋面系统:(冷、暖气团是指的相对温度) 冷锋和暖锋共同点:冷气团在锋面下方,暖气团在锋面上方 下雨的都在冷气团一侧(冷锋叫锋后,暖锋叫锋前) (1) 冷锋与天气: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的锋面(特殊的叫寒潮) 天气变化:过境时常出现阴天、刮风、下雨、降温等(出现较大的风,带来雨、雪天气等);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转睛。 (2) 暖锋与天气: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的锋面 天气变化:过境时,多产生连续性的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3 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是冷锋。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都是冷锋天气 4 低压(也叫气旋)和高压(也叫反气旋) (1) 气旋:中心气流上升,易形成阴雨天气 水平气流在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右手四指紧握表示水平气流辐合,大姆指向上表示垂直气流上升),水平气流在南半球顺时针(左手) (2)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如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秋高气爽的天气) 水平气流在北半球顺时针辐散(右手四指微握张开表示水平气流辐散,大姆指向下表示

中心气流下沉)水平气流在南半球逆时针辐散(左手) 5 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就象我们用的塑料圆脸盆现被挤扁了),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注意:在南北半球的低压系统中,学会根据气旋中空气辐合运动的方向,判断相对来说冷气团主动的是冷锋,暖气团主动的是暖锋。 感谢您的阅读!

气象学知识点

气象:在地球大气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风、云、雨、雪、雷电、旱涝、寒暑等等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把这些统称为大气现象即气象。 天气:指某一地区的某一瞬时或某一段时间内发生的阴晴冷暖干湿风雨雪霜等用几个气象要素或几个天气情况来综合描述的。 气候:指一地长时间或多年的大气状态,包括平均状态和极端状态,通常用各种气象要素的统计量来表示。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以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大气组成: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干洁大气:除水汽及其他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体质粒以外的整个混和气体。 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 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直呼,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射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暖增温的作用。 农田中的CO2的主要来源为土壤和大气。 作物光合作用CO2的来源为大气。 辐射:自然界中一切物体,只要其温度高于绝对零度,就会不停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界传递能量,这种传递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 辐射的特性:波动性和粒子性 太阳辐射的波长观测范围为:0.15~4.0um 地面和大气辐射的波长观测范围为:3~120um 黑体:对于投射到该物体上的所有波长的辐射都能全部吸收的物体。 太阳常数:当地球位于日地平均距离时,在地球大气上界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水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 散射: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遇到大气中的各种质点,使太阳辐射能向四面八方分散开来,这一现象称为散射。 直接辐射:太阳以平行光的形式投射到地面上的太阳辐射。 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夹角。 散射辐射:阳光被大气散射后,以散射光形式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 总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是太阳直接辐射和天空散射辐射的总和。 地面辐射:地面按其本身的温度不断向外放射长波辐射,称为地面辐射(RLu) 地面反射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一部分被地面反射回大气空间,这部分辐射称为地面反射辐射。 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传向地面的辐射。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亦称净红外辐射。 地面净辐射: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称为地面净辐射(Rn),也称地面辐射差额。 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 光饱和现象: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超过一定的光照强度以后,光合作用不再随光照度增大而增加了,这种现象称为光饱和现象。 光饱和点:光合作用达到最大值时的光照强度。 光补偿点: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减小而降低,当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质与呼吸作用消耗的物质相平衡时的光照强度。 植物光周期现象:植物的生长发育对日照长度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植物的光周期现象。热容量:在一定条件下,物体温度变化1°C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标准6要素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标准6要素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北京方大天云科技有限公司

目录 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场 (132) 2.1环境条件要求 (132) 2.2观测场 (132) 2.3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 (132) 2.4站址迁移及其对比观测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观测值班室..............................................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章地面气象观测仪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一般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基本技术性能...........................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维护和检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换用不同技术特性的仪器及平行观测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编气象要素的观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章云...........................................................................................................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云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云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云高.................................................... 错误!未定义书签。 ⑴云幕球测云高 ...................................................................................................... 错误!未定义书签。 ⑵激光测云仪测云高 .............................................................................................. 错误!未定义书签。 ⑶云幕灯测云高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5夜间及特殊情况下云的观测和记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4章能见度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白天能见度的观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夜间能见度的观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4能见度观测仪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5章天气现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天气现象的特征和符号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3观测和记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6.4天气现象观测仪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5纪要栏的记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6章气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7.2水银气压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⑴安装 ..................................................................................................................... 错误!未定义书签。 ⑵移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气象知识(附答案)

气象知识测试题(附答案)—地面观测规范知识 断题 1. 无人值守的自动气象站,应当由该站的所有单位委托所在地人民政府或者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负责保护。√ 2. 违反《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规定,侵占、损毁和擅自移动气象台站建筑、 设备和传输设施的,可以处5万元以下罚款。√ 3. 违反《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规定,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设置障碍 物的,可以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 4. 违反《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规定,设置影响气象探测设施工作效能的高 频电磁辐射装置的,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罚款。√ 5. 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进行爆破,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停止违法 行为,可以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 6. 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进行采砂(石)、取土、焚烧、放牧,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 罚款。× 7. 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种植影响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作物、树木的,可以并 处3万元以下罚款。√ 8. 《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9. 某观测场东边有两栋楼房,视宽度角分别为18度和20度,其间间距34米,他们应作 为孤立障碍物看待。√ 10. 某观测场西边有两栋楼房,视宽度角分别为18度和20度,其间间距24米,他们应作 为孤立障碍物看待。× 11. 《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障碍物高度的倍数”是指观测场围栏距障碍物最 近点的距离与障碍物最高点超出观测场地面的高度的比值。√ 12. “大型水体距离”是指水库、湖泊、河海等水体的历史平均水位距观测场围栏的水平 距离。× 13. 中国气象事业的战略定位认为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 14. “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是战略思想的核心理念。√

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要求规范

第一编总则 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 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工作的基础。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地球表面一定围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 地面气象观测是每个气象观测站的基本工作任务之一,必须严肃、认真、负责地做好。 由于近地面层的气象要素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随时间变化的脉动性,因此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代表性--观测记录不仅要反映测点的气象状况,而且要反映测点周围一定围的平均气象状况。地面气象观测在选择站址和仪器性能,确定仪器安装位置时要充分满足观测记录的代表性要求。 准确性--观测记录要真实地反映实际气象状况。地面气象观测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性能和制订的观测方法要充分满足本规规定的准确度要求。 比较性--不同地方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在同一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或同一个气象观测站在不同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能进行比较,从而能分别表示出气象要素的地区分布特征和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地面气象观测在观测时间、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要保持高度统一。 本规是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是对本规的必要补充,编制时必须以本规为依据,其容不得与之相违背。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在认真贯彻执行本规的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中的有关容,确保正确顺利地完成地面气象观测任务。 本规的制定、修改和解释权属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1.1 观测站的分类以及观测方式和任务 1.1.1 观测站分类 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承担的观测业务属性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类,可根据需要设置无人值守气象站。承担气象辐射观测任务的站,按观测项目的多少分为一级站、二级站和三级站。

地面气象观测的重要工作内容

探析地面气象观测的重要工作内容摘要:地面气象观测的定义应为:利用气象仪器和目力,对靠近地面的大气层的气象要素值,以及对自由大气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观测。建立地面气象观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是整个气象工作的基础,是气象台站掌握当地天气实况,索取气象资料的主要手段。本文主要介绍了地面气象观测的几项内容,对研究地面气象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地面;气象观测;气温测量; abstract: the ground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should be defined as: the use of meteorological instruments and eyesight, on the near ground atmosphere of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as well as to the free atmosphere in some phenomena are observed.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several elements of surfac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to study the ground meteorological work has direct sense! key words: ground;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中图分类号:p41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6-0020-02 地面气象观测的内容很多,包括气温、气压、空气湿度、风向风速、云、能见度、天气现象、降水、蒸发、日照、雪深、地温、冻土、电线结冻等。地面气象观测的许多项目都是通过固定在观测

常见的天气系统知识点总结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 (1)气团的移动方向 (2)看锋面坡度(3)看雨区范围及位置 (4)看符号 (5)看过境前后气压、气温变化 二、低(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1、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 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 锋面图示及雨区 冷气 团 运行 暖气团 运行 过境前 天气 过境时 天气 过境后 天气 常见实例 冷 锋 冷气 团主 动向 暖气 团移 动 暖气团 被迫抬 升 受单一暖气 团控制,气 温较高、气 压较低、天 气晴朗 阴天、下雨、 刮风、雨雪、 降温等天气。 气温下降,气 压升高,天气 转晴 我国北方夏季 的暴雨;冬、春 季节的大风或 者沙尘暴;冬 季爆发的寒 潮;一场秋雨 一场寒。 暖 锋 冷气 团后 退 暖气团 主动沿 锋面爬 升 受单一冷气 团控制,气 温较低,气 压较高,天 气晴朗 多形成连续 性降水 气温升高,气 压降低,天气 转晴。 一场春雨一场 暖;华南地区: 春暖多晴,春 寒雨起。 准 静 止 锋 冷暖气团势相 当,使锋面来回 摆动 降水强度小,多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持续的 时间长。 夏初:长江中 下游地区的梅 雨;冬季,贵阳 多阴雨天气

2、低压、高压控制下大气的垂直运动特征与天气的关系 气旋反气旋定义低气压中心形成的大型空气“旋涡”高气压中心形成的大型空气“旋涡” 成因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运动时,受 地转偏向力影响,气流的运动方向发生 偏转而形成“旋涡”。 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运动时,受地转 偏向力影响,气流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而形成“旋涡”。 中心气流垂 直 上升下沉 水 平 运 动 北半球 逆时针辐合 (右手) 南半球 顺时针辐合 (左手) 北半球 顺时针辐散 (右手) 南半球 逆时针辐散 (左手) 天气特 点 阴雨天气 天气晴朗 成 因 中心气流上升,气温下降,水汽容易凝结。中心气流下沉,气温升高,水汽不能凝结。 对我国影响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天气 就是在气旋的控制下而形成的。 我国夏季长江流域地区炎热干燥的伏旱 天气;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图示 北半 球为 例 三、锋面气旋的判读及天气特征(以北半球为例) 近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它主要活动于温带地区,因而也称温带气旋。 1.锋面位置的判断: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如图中AB和CD处。 2.锋面附近的风向:根据北半球风向的画法,可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如图中 F、G处为偏北风,E、H处为偏南风。 3.锋面类型及移动:图中F、G处都在锋面的北侧(纬度较高的地区),为冷气 团,E、H则相反,为暖气团。根据图中E、F、G、H各处的风向及冷暖气团的性 质,可确定AB为冷锋,CD为暖锋。而且锋面应随气流呈逆时针方向移动。 4.天气特点 由图中可知,气旋的前方CD为暖锋控制,故在锋前G处等地出现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气旋的后方AB为冷锋控制,故在锋后F处等地出现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

气象报文解读

民航气象报文简要解读 二〇〇九年二月六日 一、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应用 地面气象观测是指观测人员在地面用仪器或目力对大气状态进行系统、连续的观察和测定。由于气象要素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多变性、观测技术的不足,以及某些气象要素定义的局限性,用户对报告中所给的任何要素的具体数值必须理解为观测时实际情况的最佳近似值。 目前,中国民航地面气象观测主要有例行观测(METAR)和特殊观测(SPECI)。 1、例行观测: 按固定时间间隔在指定地点观测到的气象情况的报告。 2、特殊观测: 指在两次例行天气报告之间,当一种或多种气象要素达到规定标准时发布的报告。 1)当能见度(跑道视程)、云、风达到或通过本场特选报规定的数值,或达到、通过本场运行最低标准时 2)某些要素达到或通过经空中交通管制部门或其他部门和气象部门商定的数值时。 3)当下列任何一种天气现象出现、终止(消失)或强度有变化时: 冻降水、冻雾中或大的降水(包括阵性降水)、低吹尘(沙或雪)、高吹尘(沙或雪)、尘暴、沙暴、雷暴(伴有或不伴有降水)、飑、漏斗云 3、例行天气报告(METAR)或特殊天气报告(SPECI)通常包括以下资料: 发出资料的机场名称、发出METAR/SPECI的时间、风向风速阵风、风向转变、能见度、跑道视程、观测时的天气、云层、气温露点、QNH(在机场录得的气压,经调整以配合航空用途)、过去一小时(但非观测时)的天气、风切变资料、飞机降落用的趋势预测。 4、举例 例行观测报(METAR)示例1:(两条平行跑道) METAR VHHH 251600Z 24015G25KT 200V280 0600 R07L/1000U FG DZ SCT010 OVC020 17/16 Q1018 BECMG TL1700 0800 FG BECMG AT 1800 9999 NSW= 应解码为:

高中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说课稿

高中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四课主要介绍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运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课是在前四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原理已掌握,接触过各类天气现象,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欲望,但认识不够深刻需加以引导。 (三)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 1、教学重点: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 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 2、教学难点: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 异。 3、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确定锋面天气为本课重点之一是因为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锋的形成以及与天气的关系可以“学以致用”,解释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例如“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高压、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因为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表现,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气爽”的好天气都是在高压系统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确定为难点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三是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有明显差异,四是要懂得什么是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它们分别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本课难点之二是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造成这一难点的原因主要是难于长久性的记忆,容易将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水平气流旋转方向记错。 二. 三维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提高学生阅读识图能力。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