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素问》运气七篇概念体系的运气理论范畴研究

基于《素问》运气七篇概念体系的运气理论范畴研究
基于《素问》运气七篇概念体系的运气理论范畴研究

〔WorldScienceandTechnology/Moderniz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MateriaMedica〕摘要:范畴(理论范围与基本概念)是《内经》成功建构中医理论体系的关键。作为《内经》重要内

容之一的运气理论,长期存在广义与狭义范畴理解的认识分歧。本研究以对《素问》运气七篇概念体系的梳理研究为基础,进行运气理论范畴讨论,认为《素问》运气七篇所述,虽以五运、六气、五六相合为标志和重点,但仍是对道即自然规律(包括生命与疾病规律)的阐述,用以探讨自然对生命影响的规律。因此,运气理论的范围涵盖广泛,涉及各种自然变化规律及其对生命(包括人与其他生命体)的影响,其知识领域的基本概念为运气七篇的核心概念,是对自然变化规律的普遍本质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反映,包括道、五运、六气、五六相合以及形、气、象、数、正、化等。

关键词:运气理论

范畴《素问》运气七篇

核心概念

基于《素问》运气七篇概念体系的

运气理论范畴研究

□杨

威*

刘寨华

张宇鹏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北京

100700)

范畴,一般意义为类型、范围,哲学意义为各个知识领域中的基本概念,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1]。任何科学理论都有自己的基本范畴,范畴也是《黄帝内经》成功建构中医理论体系的关键[2]。因此,对中医理论的范畴研究成为现代中医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运气理论,也称五运六气理论,是重要的中医理论之一。王冰次注《素问》所补入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七篇,是集中论述五运六气理论内容的篇章,被认为是运气理论的奠基之作,习称“运气七篇”。围绕运气理论存在众多模糊或争议的认识,因此,运用范畴研究的方法对运气理论展开研究,应能够部分地解决其中的困惑。

本文以对《素问》运气七篇概念体系的梳理研究为基础,兹就运气理论的理论范畴进行讨论,以期明辨运气理论的理论范围与基本概念,进而明确其应有的理论地位。

一、运气理论范畴的历史分歧

自唐代以后,运气理论已成为中医学最有争议的理论内容之一。有人认为它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与基础,属医经之学;也有人认为它是不经之谈,为托伪或附会的作品,并非《内经》原文。伴随着运气理论源起的争论,对运气理论范畴的理解也出现了分歧。

对中医理论的范畴研究始于现代,目前尚未有人就运气理论的范畴进行明确的论述。但是,在有关运气理论的描述与探讨中涉及对运气理论范畴的认识,其中广义与狭义运气理论的认识观点较为

组稿日期:2007-11-22修回日期:2007-12-12

*联系人:杨威,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藏象气化、五运六气、方剂配伍研究,Tel:010-64014411-2640,E-mail:yangwei68@tom.com。

127

流行。

所谓广义运气理论(学说),也有人称其为气化学说,认为其内容十分丰富,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不仅篇幅约占《素问》的1/3,而且从论述内容来看,从中医学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病因病机认识,到诊断治疗原则、方剂药物的临床运用,都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可称其为《内经》基本精神的总结性篇章。执此观点的,如方药中先生。此种认识将运气理论看作是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的奠基与核心,涵盖了中医学指导思想的各个层面。

所谓狭义运气理论,强调五运六气是我国古代研究天时气候变化以及气候变化对人体发病影响的学说,认为五运、六气都是岁气变化的因素,以自然气候变化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密切关系,反映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学术观点和思想方法。执此观点的,如任应秋、程士德先生。此种认识将运气理论引向气象医学、时间医学的发展方向,也密切了运气理论与天象、术数、易理的关系,将运气理论引向预测学方向。

由于广义、狭义运气理论的范畴界定缺少确切或明确的论述,更多的是依据各人对运气理论内涵的不同理解,因此运气理论范畴仍然模糊,其认识仍然存在分歧。

笔者认为,依据《素问》运气七篇,从运气理论的本原资料出发进行理论范畴界定,能够比较明确地阐释五运六气的理论范畴,解释其历史分歧产生的原因。因此,基于《素问》运气七篇的概念体系梳理,进行了运气理论范畴的研究探索。

二、运气七篇的概念体系梳理

按照“全文析词-层次解析-词汇归纳-框架构建”的研究方法,笔者对《素问》运气七篇进行概念梳理,并就其652个概念展开概念体系分析,认为运气七篇的概念体系存在层次性、关联发散性、对仗对偶性、复杂性等特征。

按层次划分的运气七篇概念体系包括核心概念、基本概念、衍生概念及关联概念。

核心概念是五运六气理论的核心,其数量局限但地位重要。包括道、五运(五制)、六气(三阴三阳)、五六相合(五运六气),以及形、气、年、岁、象、数、位、步、正、化等对道特征的描述性概念。

基本概念是在核心概念基础上,对核心概念加以详细说明、阐释的概念,与核心概念共同构成运气理论的概念主体。如天气、地气、人气、天道、地理、气立等对“道”的阐释性概念;主岁、主运、太过、不及、平气、太过之纪、不及之纪、郁、发等对“五运”的阐释性概念;六元、司天、在泉、司气、间气、客主之气、标本中气、胜复、淫治、先后、升降、盈虚、得气、亢害、承制、生化等对“六气”的阐释性概念;岁候、气会、气交、加临、南政、北政、同化、常化等对“五六相合”的阐释性概念。

衍生概念是对基本概念的某些特殊属性或特征加以说明的派生词汇。如天干,地支,五位,五气,初中气,右迁,环会,十二变,天符,岁会,岁立,同天符,同岁会,太乙天符,邪正,君臣,上下,左右,逆顺,天枢,德、化、政、令、灾、变、眚、用、病、候等。

关联概念是为解释前述三层次概念而使用的交叉学科领域的词汇。主要涉及天文、地理、人事三方面的交叉领域概念。包括天文领域的时间概念、天数概念、天象概念、星宿概念、音律概念;地理领域的方位概念、物化概念、物产概念、灾害概念、自然之数概念等;人事领域的体候概念、诊候概念、病候概念、病因病机概念、药物概念、方制概念、治疗概念、预防概念等。其与五运六气理论的概念主体之间,存在明显的概念同源、借用、演化痕迹和疏密不等的理论渊源。

三、基于运气七篇概念体系的运气理论范畴分析

笔者将运气七篇的核心概念区分为五个方面,即:①道,天元,天地之道,神机;②五制,五运,五行;③六节,六气,六六之节,六节气位,三阴三阳;

④五六相合,五运六气,五运阴阳,运气相得,上下相遘,五运六气之化;⑤形,气,年,岁,象,数,位,步,正,化。

在这五个方面的核心概念中,前四方面每条所列概念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区别,但在行文和表

128

〔WorldScienceandTechnology/Moderniz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MateriaMedica〕

义上具有同义或近义的特点。而①所述之道,为自然环境中天、地、人遵循的一般规律,总领万物及其各种运转变化,具体而言,主要归纳或表述为②五运(五行)、③六气(三阴三阳)、④五六相合的不同变化规律,且五运、六气、五六相合的规律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不宜割裂。⑤是对道特征进行具体描述的概念,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或观察层面对道进行一定程度的界定。

基于前述的运气七篇概念体系,笔者认为:《素问》运气七篇论述的运气理论内容,虽以五运、六气、五六相合为标志和重点,但实质上仍然是对道即自然规律(包括生命与疾病规律)的阐述,用以探讨自然对生命促进、制约等影响的规律。

因此,运气理论的范围涵盖是广泛的,涉及到各种自然变化规律以其对生命(包括人与其他生命体)的影响,其知识领域的基本概念是对自然变化规律的普遍本质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反映,即为运气七篇的核心概念-道、五运、六气、五六相合以及形、气、年、岁、象、数、位、步、正、化等。

由此可见,提倡广义运气理论的学者,认识到运气理论是对自然变化规律(即道)的论述,其间既包含了对五运、六气、五六相合特定自然变化规律的认知,也包含了对天文、地理、人事领域的自然变化规律及其对生命与疾病影响规律的认知,故而发展出临床实用的应用理论,如病机十九条、藏府用药法式等。

提倡狭义运气理论的学者,过于强调对五运、六气、五六相合特定自然变化规律的认知,割裂了运气七篇涉及的不同层次概念之间的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将运气七篇的理论内容进行了人为分割,将其中涉及五运、六气、五六相合特定自然变化规律的认知部分,归之于运气理论;将其他对生命与疾病变化规律、诊察规律、防治规律的认知部分,归之于中医基础理论。由此引发,标本中气、亢害承制、胜复淫治、三因制宜、司岁备物等理论概念的内涵变得繁复而杂乱,五藏的体用、脉诊的辨识、病机十九条的涵义、药物气味之应用、方剂配伍的三品三制等中医基本理论的理解与应用出现偏差或模糊。

此外,笔者认为,将运气理论引向气象医学、时间医学以及地理医学、天文医学、预测医学等方向的做法,虽然有利于避免生僻词汇和学术偏见的影响,但或多或少地割裂了运气理论的内在联系,缩小了运气的理论范围,从长期的学术发展来看,不利于运气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只有在系统地研究与继承运气理论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运用多学科的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丰富和发展特色的中医学理论。

四、运气理论范畴研究的意义

运气理论一直是颇多争议的中医理论研究领域,其争议更多来自于对运气理论的整体认识的模糊或片面。因此,针对理论范围与基本概念的运气理论范畴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通过基于《素问》运气七篇的运气理论范畴研究,显示出积极意义:

厘清范围,剖析分歧:对运气理论的理论范围与基本概念的认知程度,反映了对运气理论所描述的自然变化规律的把握深度,也成为解决运气知识领域中困惑、争议或模糊的钥匙。通过运气理论范畴研究,可以明确运气理论广泛范围涵盖的形成原因及其理论依据,理解运气理论范畴分歧的缘起,以期达到正本清源的效果。

密切关联,夯实基础:运气理论是对自然变化规律的理性总结,其理论出发点是自然变化存在相互密切关联的规律,规律的形成依据一定的客观条件,而且规律具有一定的法度,可以为人所了解、掌握,并能够利用所掌握的规律为生命的健康延续做出应有的贡献。所以,通过运气理论范畴研究,可以较为清晰地显示运气理论所描述的自然变化的规律性关联,为进一步通过现代科学手段进行自然变化规律(包括生命与疾病变化规律)的深入探索奠定坚实的基础。

明确定位,开启视角:自王冰以降,已将五运六气理论视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核心之一,唐宋时期将《素问》运气七篇认作是《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提出“运气理论促进了中医学各家

129

〔WorldScienceandTechnology/Moderniz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MateriaMedica〕

WorldScienceandTechnology/Moderniz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MateriaMedica〕学术门派的形成与中医学术创新”的观点。通过运气理论范畴研究,不仅可以揭示运气理论对藏象、病因病机、诊法、辨证、药物性味、方剂配伍、治疗法则与防病防疫等中医理论产生的重要影响和特殊贡献,而且可以从“道”的认识角度,开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脉络的理解之门。

参考文献

1辞海(修订本)?语词分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425.2任秀玲.中医理论范畴.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1.5.

3方药中,许家松.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SuWenBasedStudyofYunQiTheoryYangWei,LiuZhaihua,YuZheng,ZhangYupeng

(TheInstituteofBasicTheoryofTCM,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700)Category,ortheoreticaldomainandbasicnotion,isakeytothesuccessfulestablishmentofaTCMtheoreticalsysteminNeiJing.AsanimportantpartofNeiJing,YunQitheoryhasattractednumerousarguments.Thispaperdis-cussestheissuesofcategory,basedonresearchfindingsonSuWen.WebelievethatSuwenworksontheimpactsofMotherNatureonlife,thoughitdealswiththeharmonizationofWuYunandLiuQi.Inthiscontext,YunQitheorycov-ersanextendedcategory,focusingonvariationsofnatureanditsimpactsonlife(bothhumansandothercreatures).Thetheoryismadeupofthecoresevenchapters,ahighlyenrichedreflectionofthebasicnatureofnaturalvariations.

Keywords:YunQitheory,c,sevenparticularthesis,kernelnotion

(责任编辑:王

瑀,责任译审:邹春申)

(ContinuedfromPage119)

(责任编辑:柳

莎,责任译审:邹春申)

4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760.5武中弼.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6李玉林.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7冯新为.病理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8

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9齐家福,栗宗祥.新编普通逻辑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9.

10齐家福,栗宗祥.新编普通逻辑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

社,2002:23.

ThreeMajorElementsforStudyingTCMPathology

YuZhimin,WangYongyan

(InstituteofBasicTheoryofTCM,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700;

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700)

PathologyisanimportantpartofTCMtheory.ThecurrentclassifyingmethodanddefinitionofpathologycannotfullyreflecttheacademicinsightofTCMpathology.Thepaperputsforwardthreemajorelementsforclassifyingpathologyinthecontextofbothmethodanddefinition.

Keywords:pathology,classification,definition,elements

130

概念性规划结构框架

1.项目概述 2.现状概况与分析 2.1.相关规划衔接 3.规划目标与策划 3.1.案例分析(可放前,也可放后,结合案例的内容选择) 3.2.发展条件分析(核心议题) ?禀赋要素分析(优势,整合) ?创新要素分析 ?项目特征 ?发展诉求 ?发展模式 3.3.设计目标 河南省层面 三门峡层面 张湾层面 3.4.功能构成 3.5.发展定位 3.6.发展规模 3.7.(规划重点) 3.8.发展策略 区域策略——区域协同,空间整合,共塑城市发展新核心 土地使用策略——高效紧缩,有机聚合,多元化组团发展 生态发展策略——融合连通生态走廊,构建大山大水新格局 文化融合策略

4.概念规划 4.1.规划理念 4.2.方案构思 4.3.规划结构 4.4.土地使用规划 4.5.设计概念 4.6.空间形态 4.7.规划策略(城市设计特征) 空间协同策略 功能布局策略 道路交通策略 绿化景观策略(海绵城市)开放空间与景观系统规划公共设施策略 开发建设策略——创新开发模式,合理利用土地 风貌分区策略 市政支撑策略(海绵城市)(实施措施与意见)

5.城市设计 5.1.总体城市设计 5.1.1.城市设计目标 5.1.2.总体城市设计框架 5.1.3.鸟瞰图 5.2.风貌控制引导(风格色彩) 5.3.重点区域设计意向 5.3.1.市场开发分析 5.3.2.建筑设计意向(风格,色彩) 5.4.节点设计 6.规划实施管控 6.1.建设开发控制 6.1.1.整体开发控制(开发强度、建筑高度)6.1.2.开发要素控制(退界、控规指标控制)6.1.3.建设用地兼容性 6.1.4.地块建设指标(控制性和引导性)6.2.城市设计准则 城市道路设计准则 开放空间设计准则 建筑设计准则 广告标识与照明设计准则 街道设施与家具设施准则

第二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教案)

第二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掌握旅游活动的概念,学会分析并掌握旅游活动的性质,熟悉旅游活动的特点及意义,了解旅游活动类型的划分以及衡量旅游发展状况的常用指标。 教学重点:1.旅游的概念;2.旅游活动的类型和特点。 教学难点:旅游的定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旅游的概念 一、旅游定义的类型 1、概念性定义或理论性定义(Conceptual Definitions) 2、技术性定义或实践性定义(Technical Definitions) 本章侧重讨论关于旅游的概念性定义。 二、旅游的定义 1、“艾斯特”(AIEST)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会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瑞士汉泽克尔、克普拉夫于1942年提出,后来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采用为该组织对旅游的标准定义,简称“艾斯特”定义。 2、“旅游是人们离开其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某地旅行和在该地逗留期间的各种活动。” 3、美国:旅游是人们出于日常上班工作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居家所在的地区,到某个或某些其他地方去旅行的行动和活动。 4、英国:旅游是人的活动,即市场的活动,而非一项产业的活动,总之,是流动人口对接待地区及其居民的影响。 5、WTO马尼拉会议以后:旅游取代人员往来,是指人们出于非移民及和平的目的,或者出于能够导致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及精神等方面的个人发展及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与合作等目的而进行的旅行活动。 6、旅游是人们离开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暂时前往目的地的旅行和在该地停留期间所从事的活动,以及(旅游目的地)为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而创立的各种设施。 7、旅游可以定义为在吸引和接待旅游者的其他来访游客过程中,由于旅游者、旅游企业、东道地政府和东道地社会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艾斯特”定义的特点:在这个定义中,旅行和逗留“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的表述不仅包括了旅游者的活动,而且涉及了这些活动在客观上所导致的众多现象和关系,从而反映了旅游的内涵的综合性。该定义中关于“非定居者”的表述体现了旅游活动的异地性,强调“这些人不会导致定居”则在原则上指出了旅游活动的暂时性,并且规定了旅游活动的非定居性或非移民性。该定义中的“不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的表述实际上反映的是旅游活动的非就业性。 综上所述,旅游的定义可以概括如下: 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以及由此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第二节旅游活动的类型 一、划分标准 常见的划分标准: 1、按地理范围划分:如国内旅游、国际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区域旅游等;

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

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 作者:吴楚材, 吴章文, 郑群明, 胡卫华, WU Chu-cai, WU Zhang-wen, ZHENG Qun-ming , HU Wei-hua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旅游研究中心,长沙,410004 刊名: 旅游学刊 英文刊名:TOURISM TRIBUNE 年,卷(期):2007,22(1) 被引用次数:71次 参考文献(11条) 1.Fennell D A Ecotorism:An Introduction 1999 2.Ceballos-Lascurain H The Future of Ecotourism 1987(02) 3.诸葛仁借鉴国际生态旅游标准规范中国生态旅游市场 2006(04) 4.Orams M B Types of Ecowurism 2001 5.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 2001 6.The Ecotourism Society Newsletter cited in Catrina Brandon,Ecotourism and Conservation:A Review of Key Issue,Envirnment Department Papers 1996 7.郭岱宜生态旅游--21世纪旅游新主张 1999 8.Kutay K Ecotourism and Adventure Travel 1989 9.世界旅游组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规划指南 1993 10.陈忠晓.彭建生态旅游的内涵辨析[期刊论文]-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1) 11.Elizabeth Boo Ecotourism:The Potentiais and PitfailsWWF 1990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万绪才.朱应皋.丁敏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旅游学刊2002,17(2) 2.张跃西.ZHANG Yue-xi生态旅游理论创新与中国生态旅游示范区标准问题探讨[期刊论文]-生态经济2007(11) 3.刘青.王智.钱谊.秦卫华.蒋明康.LIU Qing.WANG Zhi.QIAN Yi.QIN Wei-hua.JIANG Ming-kang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存在问题分析[期刊论文]-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9,25(3) 4.王潇.WANG Xiao生态旅游承载力的思考[期刊论文]-生态经济2009(10) 5.关于生态旅游的认识与思考[期刊论文]-生态经济2005(10) 6.刘忠伟.王仰麟.陈忠晓.LIU Zhong-wei.WANG Yang-Lin.CHEN Zhong-xiao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期刊论文]-地理研究2001,20(2) 7.刘德谦中国生态旅游的面临选择[期刊论文]-旅游学刊2003,18(2) 8.李文杰.乌铁红.张宏磊.LI Wen-jie.WU Tie-hong.ZHANG Hong-lei中国传统自然观与生态旅游发展观的比照[期刊论文]-生态经济2008(9) 9.薛怡珍.Hsueh I-Chen城市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以台南市为例[期刊论文]-生态经济2008(10) 10.叶文.薛熙明.YE Wen.XUE Xi-ming生态旅游本土化问题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6) 引证文献(72条) 1.王燕.孙德亮.张军以.周秋文贵州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期刊论文]-贵州农业科学 2013(6) 2.刘小莉.魏伟.李中强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期刊论文]-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

简答题简述中国法制史的概念与范围

简答题:简述中国法制史的概念与范围。 参考答案:(1)中国法制史,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历史概念使用,一是作为学科概念使用。作为历史概念,中国法制史指的是中国法律制度发展的历史本身,是一种历史存在。作为一个学科概念,中国法制史则是指研究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法律文化,传播法制史知识的现代专门学科,中国法制史既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一门专史,同时还是法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基础学科。从总体上看,中国法制史是一个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法律制度的发展演变为主线,综合研究中国历史上各主要政权的法律制度及法律文化的学科。(2)中国法制史研究的是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法律文化,在这一点上使其与集中研究中国历史上各学术流派、各重要思想家法律思想的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相区别。具体说来,中国{击制史学科的研究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从时间和地域的角度看,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范围包括自中国国家和法形成至研究者所处年代期间,在中国地域内出现的各种类型的法律制度。除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全国性政权的法律制度以外,一些在局部地区实施较长时间统治的政治集团所建立的有一定影响和价值的法律制度,也应纳人中国法制史研究的视野之内。从内容上看,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立法活动、立法成果,包括立法体制、立法括动及其社会背景、立法根据、立法技术以及由立法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法律规范。第二,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司法状况,包括各种类型政权的司法机关、司法体制、诉讼制度、诉讼原则、狱政管理、具体的司法活动,以及与司法密切相关的司法设施。第三,中国各个时期内各种类型政权的宏观法制状况,包括宏观立法情况、立法与司法的联系、法律的执行情况、法制的整体社会效益等。第四,各个时期法律制度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哲学思想、政治法律思想和学说,特别是与具体法律制度的形成、发展、演变密切相关的思想因素,都应是中国法制史着重研究探讨的问题。第五,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内社会各个阶层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宗教等文化传统。 论述题:试论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脉络、基本内容与突出特色。 参考答案: (1)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脉络:以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为起点,中国古代法制伴随着国家文明的昌盛而开始了不断积累、不断发展的辉煌历程。在夏、商、西周三代,不成文的习惯法居于主导地位,到春秋末期,公开、成文的制定法终于破茧而出,具有成文法的基本特征的中国封建法制开始迅猛发展。经过此后几千年的积累与回旋,中国古代法律体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从相对粗略和幼稚的简单法条,发展成了体系完整、内容全面、风格特异、义理精深的庞大的法制体系。(2)基本内容:首先,就

主题公园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教案

第三节主题公园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一、基本概念 主题公园定义: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由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 2.主题公园的缘起 迪斯尼乐园的出现标志着主题公园的诞生。 1989年9月深圳锦绣中华的成功开业,标志着中国主题公园的诞生。 3.主题公园具有下列特性: 主题公园是一种产业,其投资建设是一种企业行为; 主题公园是一种休闲娱乐空间; 主题公园必须有特定且易于了解的主题; 园中所有内容,包括实体环境的塑造、营运管理等都是在该统一主题之下构成的; 主题公园是一种非日常化的、戏剧性的舞台空间,让游客产生暂时摆脱现实时空的心理效果。 二、主题公园的类型 主题公园的类型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划分,但一般或以主题内容进行划分,或以吸引范围进行划分,或以规模大小进行划分。 3.以主题内容划分 以传统文化为主题---中国民俗村 以童话幻想、科学、宇宙为主题;--广东中山宇游科幻城 以动物观赏为主题;--上海野生动物园 以异国地理环境和文化为主题;--世界之窗 以影视文化为主题;--浙江横店影视城 以文学文化遗产为主题;--无锡三国城 4.以吸引范围划分 具有国际吸引力的主题公园---如迪斯尼世界。 具有区域吸引力的主题公园。 5.以规模大小划分 大型主题公园和小(微)型主题公园 三、主题公园的特点 强烈的个性,普遍的适宜性、被动游憩形式、投入高,占地规模大、高门票,高消费第四节主题公园布局的影响因素 影响主题公园布局的主要因素有: ·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旅游感知形象 ·空间集聚和竞争 ·决策者行为 一、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 客源市场 主题公园要求选址在经济发达、流动人口多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以保证有良好的客源市场条件。 交通条件 主题公园所在的城市除了客源市场条件好以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城市对外公共交通,

旅游的概念和特点

1、旅游的概念和特点。 概念定义 旨在提供一个理论框架,用以确定旅游的基本特点以及将它与其他类似的、有时是相关的,但是又不相同的活动区别开来。 技术定义 用它来为统计和立法提供旅游信息。各种旅游技术定义所提供的含义或限定在国内和国际范畴上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技术定义的采用有助于实现可比性国际旅游数据收集工作的标准化。 从广义来说,旅游是人们处于主观审美、娱乐和社会交往等非就业性目的,暂时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旅游目的地进行的一年以内的短期外出访问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从侠义上说,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旅游是发生在自由时间的休闲行为,其本质取决于旅游的目的,在根本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里快感为目的的审美和自娱过程。 旅游的特点:普及性,持续性,地理集中性,季节性。 2、旅游的本质和它特征。 旅游的本质是愉悦,其中包括社会性愉悦,休闲性愉悦,消费性愉悦。 旅游行为的特征异地性,暂时性,责任意识放松,占有意识外显。 3、旅游产品概念和特点。 旅游产品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愉悦需要而在一定的地域被生产或开发出来以供销售的物象或劳务。其中最典型的旅游产品形式是旅游地。旅游产品的特点:①旅游产品是专门出卖给旅游者而生产或开发出来的。②旅游产品的生产有两种方式,一是依赖于旅游资源所生产的资源依托型旅游产品,二是凭借拥有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仿造或创造的资源脱离型旅游产品。③旅游产品主要供旅游者购买,其功能上具有可观赏性或愉悦性,在空间上具有地域性。④旅游产品可以是物质实体,也可以是某种现象。⑤旅游产品都或多或少地含有人类专门为旅游目的投入的劳动,否则就不是旅游产品。⑥旅游者的各种媒介要素(如饭店、交通等接待性产业)不是旅游产品,但它们可成为旅游产品利益的追加组成部分。⑦旅游产

旅游者的概念及分类

第一节旅游者的基本概念 一、旅游者的概念性定义或理论定义 (一)国际旅游者 1、国际联盟定义:1937年“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异国旅行和访问至少24小时的人。” 2、罗马会议定义:1963年“除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个不是自己通常居住的国家访问的人。” 特点: (1)以来访者的目的区分其是否旅游者。 (2)根据来访者的定居地(通常居住国),而不是根据其所属国籍来界定其是否属于国际旅游者。 (3)根据来访者停留时间,将国际旅游者分为(过夜)国际旅游者和(不过夜的)一日游游客(或短程旅游者) 3、世界旅游组织定义:1975年成立后采纳了罗马定义。 国际游客不包括下列人员: (1)意图向目的国移民或在该国谋求就业的; (2)以外交官身份或军事人员身份进行访问的; (3)上述人员的随从人员; (4)流亡者、流浪者或边境上的工作人员; (5)打算停留1年以上者。 可以计算为国际游客的: (1)为了娱乐、医疗、宗教仪式、家庭事务、体育活动、会议、学习或过境进入另一国家者; (2)外国轮船船员或飞机机组成员中途在某国稍事停留者;(3)停留时间不足一年的外国商业或公务旅行者,包括为安装机械设备而到达的技术人员; (4)负有持续时间不足一年使命的国际团体雇员或回国进行短期访问的旅行侨民。 4、我国的界定:一般将来华旅游入境人员称为“海外游客”,包括: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 外国人:外国国籍的人(包括加入外国国籍的中国血统华人)。华侨:持有中国护照,但侨居外国的中国同胞。 港澳台同胞:居住在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中国同胞。 非海外游客:政府高层访问团;驻华使领馆人员和长驻我国的外国专家、留学生、记者;航班过境旅客、边境往来的边民;来华

概念性规划设计

什么是概念性规划设计 说实话,我自己是做审批多一点,做总平面图审批、规划设计方案审、施工图规划审查比较多,见惯了前后多次改动,还是喜欢在审批环节里各项成果高度一致。所以对所谓的概念性规划设计没有什么概念,不知道什么样的设计深度算是概念性规划设计,概念性规划设计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做这样的概念性规划设计有什么好处,有什么特点? 有同行说概念规划设计在国外很普遍,英国把概念性规划叫做(结构规划),波兰把概念性规划叫做(城市与区域规划),香港把概念性规划叫做(发展策略),美国、新加坡叫做(概念性规划)。目前国内的规划体系中没有这个层级,现有的体系还不能解决现实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但国内一些大城市已经才开始频繁涉及到用概念性规划设计来处理一些复杂问题。 概念性规划设计的定义 先帖国外的 国家时间名称主要内容作用 新加坡1971 概念规划分阶段发展目 标,综合的土地利 用规划取代原有的总体规划 英国1968 结构规划制定区域范围内的 发展框架和土地政策指导详细规划的具备法律效力的规划 香港1970 发展策略综合土地利用、运输 问题探讨、环境问题 探讨的大纲性文件作为规划图则和发展规划的 基础研究 波兰1961 1980 整体规划考虑所有综合因素的 全面的规划为城市各方面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国内的讨论比较多,没有定论 但是大致上现在越来越趋向统一 1991 段险峰 制定城市或地区的发展目标,明确城市或地区的性质职能,制定开发政策, 确立定额指标 为城市发展城市建设提供宏观指导,从而避免城市发展的盲目性和 短期性,将城市建设纳入有计划的、长期的运行轨道 在总体规划之上的独立规划层次 1999 沈德煦 全市域在可预见的未来对市域范围城市远景发展进行的分析研究

语义范畴及相关概念

语义范畴及相关概念 作者:高娟 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02期 [摘要]随着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发展,语义范畴成为语言学者关注的对象。本文针对文章中与语义范畴相关概念如语法范畴、语义语法范畴、句法语义范畴等做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语义范畴语法范畴语义语法范畴 [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065-02 一、范畴化与语言化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与认知相关的语言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认知是人们主观经验对客体对象在人脑中的感知,这种感知认识即认知并非任意形成的,而是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普遍性。它是与人类的主观经验密切联系的,建立在广泛认识基础上的主观感受。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对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客观事物或现象所具有的本质特征,会形成抽象概括的认识,这种思维能力我们称之为认知能力。人类要认识和把握世界,就需要对客观事物或现象所体现的本质特征进行分类,这个分门别类的过程就是范畴化。 认知范畴的语言化,即从认知世界投向语言世界,便形成各种各样的语义范畴。语义范畴是认知范畴的物质表现形式。认知范畴是存在于思维中的抽象概念,思维的东西不可能赤裸裸地存在,都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来表现才能使思维这一抽象的概念变为可以感知的。语言并非体现思维的唯一手段,动作、表情、神态等都可以成为表达抽象思维的物质手段,但是语言却是人们在交际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固定思维的手段。因而,认知范畴这一抽象思维活动的结果在语言中的投射,我们就称之为语义范畴。 二、语义范畴 在语言中,语义范畴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有的称作语法范畴,有的称作语义语法范畴,还有的称作句法范畴,等等,这就需要我们弄清楚有关语义范畴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它包含哪些内容?与语法范畴、语义语法范畴、句法范畴是何种关系? (一)语义范畴、语法范畴、语义语法范畴 我们之所以要区分语义范畴、语法范畴和语义语法范畴三个概念,一方面是在语言研究中不同学者采用的术语不同,容易使读者产生混淆。例如赵军在《现代汉语程度量及其表达形式研究》一文中使用了“语法·语义范畴”;李宇明在《程度与否定》中使用的是“语义·语法范畴”;胡明扬《语义语法范畴》、马庆株《语义语法范畴研究》、邵敬敏、赵春利《关于语义范畴的理论思考》、胡清国《否定观念和否定范畴》、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等文

EDA技术的概念及范畴(doc 11页)

EDA技术的概念及范畴(doc 11页)

EDA技术的概念及范畴 EDA技术是在电子CAD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计算器软件系统,是指以计算器为工作平台,融合了应用电子技术、计算器技术、信息处理及智能化技术的最新成果,进行电子产品的自动设计。利用EDA工具,电子设计师可以从概念、算法、协议等开始设计电子系统,大量工作可以通过计算器完成,并可以将电子产品从电路设计、性能分析到设计出IC版图或PCB版图的整个过程在计算器上自动处理完成。现在对EDA的概念或范畴用得很宽。包括在机械、电子、通信、航空航天、化工、矿产、生物、医学、军事等各个领域,都有EDA的应用。目前EDA 技术已在各大公司、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教学部门广泛使用。例如在飞机制造过程中,从设计、性能测试及特性分析直到飞行模拟,都可能涉及到EDA技术。本文所指的EDA技术,主要针对电子电路设计、PCB设计和IC设计。EDA 设计可分为系统级、电路级和物理实现级。EDA常用软件EDA工具层出不穷,目前进入我国并具有广泛影响的EDA软件有:EWB、PSPICE、OrCAD、PCAD、Protel、Viewlogic、Mentor、Graphics、Synopsys、LSIlogic、Cadence、MicroSim 等等。这些工具都有较强的功能,一般可用于几个方面,例如很多软

件都可以进行电路设计与仿真,同时以可以进行PCB自动布局布线,可输出多种网表文件与第三方软件接口。下面按主要功能或主要应用场合,分为电路设计与仿真工具、PCB设计软件、IC设计软件、PLD 设计工具及其它EDA软件,进行简单介绍。1、电子电路设计与仿真工具电子电路设计与仿真工具包括SPICE/PSPICE;EWB;Matlab;SystemView;MMICAD等。下面简单介绍前三个软件。(1)SPICE (Simulation Program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Emphasis)是由美国加州大学推出的电路分析仿真软件,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应用最广的电路设计软件,1998年被定为美国国家标准。1984年,美国MicroSim 公司推出了基于SPICE的微机版PSPICE(Personal—SPICE)。现在用得较多的是PSPICE6.2,可以说在同类产品中,它是功能最为强大的模拟和数字电路混合仿真EDA软件,在国内普遍使用。最新推出了PSPICE9.1版本。它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电路仿真、激励建立、温度与噪声分析、模拟控制、波形输出、数据输出、并在同一窗口内同时显示模拟与数字的仿真结果。无论对哪种器件哪些电路进行仿真,都可以得到精确的仿真结果,并可以自行建立元器件及元器件库。(2)EWB(Electronic Workbench)软件是Interactive ImageTechnologies Ltd 在20世纪90年代初推出的电路仿真软件。目前普遍使用的是EWB5.2,相对于其它EDA软件,它是较小巧的软件(只有16M)。但它对模数电路的混合仿真功能却十分强大,几乎100%地仿真出真实电

分析生态旅游概念

分析生态旅游概念 【摘要】通过阐述生态旅游的起源,及中外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归纳出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原因。通过研究旅游及生态的概念,及阐述反映生态旅游概念共性的8个指标,指出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不能偏离其经济本质。国内对其概念的研究在紧随国际潮流的前提下,要把研究重点从如何吸引旅游者专向如何教育旅游者。 【关键词】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经济本质 一、生态旅游的起源 地球诞生至今已有40亿年,有一位学者提出将漫长的数亿年地质年代压缩成百年的设想。在虚拟的地球百年中,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不到1天,大约开始于5分钟前的工业革命,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在个人和社会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人们的旅游意识开始觉醒,旅游类型呈现多样化,由单一的观光旅游逐渐发展为度假、公务、专项旅游等。工业革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地球产生了前所未有、不可恢复的破坏。随着城市化发展的深入,世界各地接连发生种种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1930年的马斯河谷事件,1948年的多诺拉事件,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1961年四日市哮喘事件,近年来北京雾霾事件等。噪音、水、大气、土壤等污染让人们逐渐意识到城市不是最佳活动区域。越来越多的人们逃离城市,选择去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充满文化底蕴的地方去放松心情。这样大型的社会活动严重影响着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甚至对其造成不可逆的有害影响。旅游资源受

到破坏,旅游质量下降。在传统旅游与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背道相驰的时候,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K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在1983年首次提出生态旅游(Ecotourism)。生态旅游的提出立即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响应。但是,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很模糊,旅游供应商在市场营销中不断推出各种生态旅游活动,但多数结果都是非生态化。那么到底什么是生态旅游呢? 二、生态旅游概念的发展 生态旅游发展至今,已然成为一个人们口中的时尚名词、市场营销的法宝、投资商的生财利器。而作为生态旅游目的地,多数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家园建设与文化生态保护失去话语权。生态旅游概念的泛化使得它从理想的云端跌落下来。生态旅游是一门交叉学科,要了解它的概念,首先要理解清楚什么是生态,什么是旅游。 (一)生态的概念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指住所或栖息地。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最早提出生态学的概念。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越来越广。人们常用其修饰美好、健康的事物。生态即指自然生态,也指文化生态。 (二)旅游的概念 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娱乐、探亲访友或商务目的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出现,旅游发展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目前,旅游已融入到

方案管理的概念范畴和原则(1)

项目管理的概念范畴和原则 学习建议: 1. 比较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哪些是项目工作,哪些不是项目工作。体会和理解项目和项目管理的特点。 2. 本章内容是项目管理学科的出发点,对其基本概念,原则和专业术语要牢牢掌握。 本章重点: 1. 项目的定义和属性 2. 项目范畴的含义和内容 3. 项目管理的定义和基本要素 4. 项目管理的原则 第一节项目的要领与属性 1.项目定义 项目在本文中有专门的含义。项目可定义为具有某种属性的一次性工作任务。工作总是以两类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的,一类是持续和重复性的,在本文中称为运作(运行或操作)。例如:火车在某一线路上往复运行。另一类是独特和一次性的,在本文中称为项目,例如:某人乘火车赴某地完成一项任务。 任何工作无论是运行还是项目均有许多共性,比如: (1)要由个人和组织机构来完成。

(2)受制于有限的资源。 (3)遵循某种工作程序。 (4)要计划、执行、控制等。 项目这类工作具有以下属性。 2. 项目属性 (1)一次性 一次性是项目与其他重复性运行或操作工作最大的区别。项目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没有可以完全照搬的先例,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复制。项目的其他属性也是从这一主要的特征衍生出来的。 (2)独特性 每个项目都是独特的。或者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有自身的特点;或者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与其他项目类似,然而其时间和地点,内部和外部的环境,自然和社会条件有别于其他项目,因此项目的过程总是独一无二的。 (3)目标的确定性 项目必需有确定的目标: ①时间性目标如在规定的时段内或规定的时点之前完成。 ②成果性目标如提供某种规定的产品或服务。 ③约束性目标如不超过规定的资源限制。 ④其他需满足的要求包括必须满足的要求和尽量满足的要求。

旅游的定义与旅游的特点

绪论 一、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远远不是什么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目的,特别是出于经商贸易、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所促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在最初的年代中,主要是商人开创的 国际旅游先国际后国内 中国旅游先国内后国际------一开始是政府办公机构 二、旅游的定义(判别) 第一类是旅游的概念性定义(Conceptual Definition),即为了规范人们对旅游的本质认识,从理论上对旅游现象进行抽象和概括。----提到本质特征如流动,人际 A.从需求的角度定义旅游 概念性定义: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自己的常居环境,连续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旅行和逗留活动 B 从供给的角度定义旅游 概念性定义是特指旅游业;技术性定义是由为满足旅游者需求和愿望而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所有企业、机构和设施构成的产业 第二类是旅游的技术定义(Technical Definition),即为了使旅游调查和统计具有可操作性,从某些具体指标上对旅游现象进行界定。-----提到具体的数字 A 从需求的角度定义旅游 技术定义主要是出于统计和立法的目的,需要将短途旅游与其他类型的旅行区别开来 三、旅游与闲暇、游憩的概念关系(闲暇与游憩的区别) ?闲暇(leisure)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换句话说,闲暇是指个人不受其它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消磨的时间。 ?游憩(recreation)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旅游(tourism)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旅游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要离开居住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地到一个目的地进行活动。同时,旅游目的地要提供各种旅游接待设施以满足其需要。 四、旅游系统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 2.层次性 3.复杂性 4.开放性 5.动态性 6.地域性 五、我国关于国际旅游概念的定义 中国国家旅游局定义: 以目的和国籍界定,便于海关统计。 1979年定义:(国际)旅游者是指来我国参观、旅行、探亲访友、休养、考察或从事贸易、业务、体育、宗教活动、参加会议等的外国人、外籍华裔、华侨和港澳、台胞。 排除8种非旅游者:★应邀来访的部级以上人员及随从;

生态旅游与绿色旅游

生态旅游课程论文: 生态旅游与绿色旅游 摘要:本文从概念、产生两个方面对生态旅游与绿色旅游加以概述,并进行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不同点。 关键词: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和谐;环保意识 引言 目前,旅游业作为关联度极强的朝阳产业备受各国重视。据世界旅游理事会公布的数字,1996年全球旅游业总产值达3.6万亿美元,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10.7%。国际上一些著名的经济机构和权威人士预测,旅游业将继石油工业、汽车工业之后,成为2l世纪的第三大产业。面对旅游开发与自然及文化保护的冲突,人类开始从生态学的角度寻求旅游发展的道路,倡导旅游业的绿色消费。21世纪,世界进入“环保时代” 绿色时代”。绿色经济的出现和发展有力地冲击着企业界,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旅游者追求“生态”与“个性”的多样化需求,旅游业的经营触角也不断向未知领域延伸,于是“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应运而生。但就对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的定义以及内涵来说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概念上的争论在促进学术发展的同时,也给现实生活中的旅游活动带来了不必要的混乱。一些旅游企业任意冠以“生态”、“绿色”以假乱真,混水摸鱼,误导旅游者,造成了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损坏旅游者的利益等许多问题。为此,我们不得不反过头来,重新从理论上研讨这个问题。本文就对生态旅游与绿色旅游加以辨析。 1.生态旅游与绿色旅游的概念 1.1生态旅游概念及内涵 1.1.1 国外对生态旅游的几种定义 198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卡瑞(Ceballso-Lascurain)首次提出“生态旅游”这一名词,并于1988年第一次正式给出了生态旅游的定义,即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形式,游客在欣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究和享乐旖旎的风光和野生动植物;1992年,美国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研究人员Elizabeth对生态旅游所做的定义 “以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目标,为保护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教育,有助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世界银行环境部和生态旅游学会给出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效益。”;日本的自然保护协会(NACS—J)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是:“提供爱护环境的设施和环境教育,使旅游者得以理解、鉴赏自然地域,从而为地域自然及文化的保护,为地域经济做出贡献。”;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给生态旅游作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似乎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即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1993年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区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倡导增加对大众关

创业活动的概念性框架描述

描述创业活动的概念性框架 许多关于企业家问题的研究表明,企业家同非企业家是不同的;企业家开创的企业同非企业家开创的企业也是不同的。这些研究的一个假设前提是,企业家和他们所创立的企业都是一样的。但我们的研究却认为,企业家和他们所创立的企业比多数人预估的情况都要复杂的多,他们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性要大于企业家与非企业家之间的差异,和企业家所创立的企业与非企业家所创立的企业之间的差异。当企业家与他们所创立的企业之间的差异被意识到的时候,找到一个方法来分清这些差异就成为很必要的工作。那么研究不同企业进行创业有共同的特征么?能把这些共同的特征归类么?也就是说能够把企业家创业的某个方面的特征描述出来,例如,企业家所面临的环境特征,和企业家所建立的组织的特征。 本篇文章就是试图把先前描述的企业家创业的各种变量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解释框架。并希图为描述复杂的多变量的企业家行为提供一个有价值的洞见。当这个框架给出以后,后面的研究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想描述一个完整的“大象”,而不象前人那样仅仅抓住“大象”的某个部位就作出了结论,我们至少要给这个“大象”的每个部分命名,尽管不能描述每个部分的本质。 以前的研究都不是结构化的,都仅涉及了创业活动的某个方面,他们的目的是把企业家与非企业家,企业家创造的企业与非企业家创造的企业相区别。其实,这些研究都是在假设各种企业都是相同的前提下进行的。这些研究的目的是如何有效的区别所有企业家行为和

非企业家行为之间的差异。然而,通过对企业家文献的研究回顾表明,企业家与非企业家之间的区别并没有经过严格的实证检验。而且每个研究都试图通过对企业家的细微比较来区别他们某个方面的差异。并且试图区分作用于企业家行为与非企业家行为之间的不同变量。Pennings描述了支持新企业创业的外部环境;Van则聚焦于企业家进行创业的过程。 但是当我们把企业家所创业的环境,企业家和企业家所创立企业的多样性考虑进去以后,我们研究的焦点就改变了。为什么每个新创立的企业都不同于其他企业?研究者要考虑影响每个企业建立的多个变量的综合。企业的创立过程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每个描述的方面仅仅是其中一点,而不是全部。并不是每个企业家都反复的重复他们的相同的创业路径,不同企业家的创业路径大不相同。他们所采取和不采取的行动,他们所在的环境以及对环境的反应都是十分不同的。所有这些要素在某个企业创立的过程中都有其独特的组合。对于研究者来说,仅仅聚焦于企业家某个典型的或一般化的行为方面是不够的。每个企业的建立和发展过程都是有变异的,研究者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变异的形式。Vesper研究了11个不同的企业家,来寻找这个变异的过程,Cooper也研究了在不同产业领域的不同的企业家创业行为。 一旦在创业过程中,企业家创业的变异和复杂性被充分的认识到,就有必要找到一个系统的能够发现并评价不同企业创业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概念性框架。(Mckelvey,1982)当并不认同企业家和他们的企业是相同特征的时候,研究他们之间的不同特征就成为有意义的课题。我们提出的这个描述性框架的意义就是它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比较和对照不同的复杂的企业创业现象的方法,并且提供了一个概念化这些差异和复杂性的概念体系。 描述新企业创业的框架 企业家的概念在研究企业家问题时通常是一个比较多样化且难于统一的问题。因为企业家仅仅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一个变量之一,因此我们先来定义“新创业企业”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定义起来更为容易一些。 新企业的创立就是把一个新组织组织起来的过程。所谓组织就是把不断进行的相互关联的行动组成一个有意义的程序并获得相应的产出。这个定义与新组织的发展具有相同的意义。一个新组织的建立要至少包括下面一个过程:

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化辨析

第1卷 第3期中 南 林 业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V o l.1 N o.3 2007年09月JOU RNAL O F CEN TRAL SOU TH UN I V ERS ITY O F FORESTRY&TECHNOLO GY(Social Sciences)Sep.2007  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化辨析Ξ 肖胜和1,诸葛仁2 (1.浙江林学院旅游与健康学院,浙江杭州311300; 2.澳大利亚可持续旅游合作研究中心中国办事处,四川成都610036) [摘 要] 10多年来,生态旅游在中国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理论上悬而未决的争论还较多,集中表现在生态旅游是旅游产品还是旅游发展模式、生态旅游是高档旅游还是大众旅游、生态旅游对象是自然区域还是可以包括地方文化区域等三个方面。同时在发展过程中,生态旅游在中国的实践中也出现了很多非生态化现象和“泛化”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是由于将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化混为一谈造成的。本文通过对“生态旅游”、“旅游生态化”的辨析,对相关问题作了初步解答,并试图还原生态旅游的本意,探索今后生态旅游发展的正确途径。 [关键词] 生态旅游;旅游生态化;旅游产品;旅游发展模式;辨析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272(2007)03-0083-04 An Ana lysis of Ecotour is m and Ecolog ica lly Or ien ta ted Tour is m X I AO Sheng2he1,ZHU GE R en2 (1.Schoo l of Touris m&H ealth,Zhejiang Fo restry U niversity,H angzhou311300,Zhejiang,Ch ina; 2.A ustralian Cooperative R esearch Centre fo r Sustainable Touris m Ch ina O ffice,Chengdu610036,Sichuan,Ch ina) Abstract:w h ilst eco touris m w as develop ing rap idly in Ch ina fo r the last10years,m any theo retical argum ents cam e up and som e of w h ich still stay unsettled today.T he disputed issues can be m ainly concluded into th ree aspects:w hether eco touris m is a touris m p roduct o r a touris m develop ing pattern;w hether eco touris m is fo r h igh2end o r fo r commonality and w hether eco touris m covers only natural areas o r it can also contain local cultural areas.D uring its developm ent,eco touris m is confronted w ith p roblem s as non2 eco logy and extensi on of eco touris m concep t due to peop le’s confusi on fo r eco touris m and eco logically o rientated touris m.T h rough analyzing the definiti on and significance of eco touris m and eco logically o rientated touris m,th is article p rovides initial so luti ons to related p roblem s and tries to exp lain the o riginal concep t of eco touris m to exp lo re the co rrect m ethod fo r the future developm ent of eco touris m. Key words:eco touris m;eco logically o rientated touris m;touris m p roduct;touris m develop ing pattern;analysis 发展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一种潮流。在这种潮流中隐含人们希望远离繁忙、喧嚣的日常工作生活环境,渴望“回归自然”、向往“原始的”自然环境的需求。但以中国目前状况而言,在迅速发展的生态旅游潮流中明显存在两个不同步:一是“回归自然”的生态旅游需求与生态旅游对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经营者环境意识、生态知识的要求不同步,即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经营者的环境意识、生态知识大多达不到生态旅游的要求;二是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与生态旅游实践的不同步,即生态旅游理论研究赶不上生态旅游实践迅猛发展的势头。前一个不同步会导致生态旅游区因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的压力有可能出现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甚至破坏;后一个不同步会弱化甚至丧失生态旅游理论对生态旅游实践的指导作用。理论概念的混乱,就必将导致实践行为方向迷失和操作失误。因此,就生态旅游的基本概念进行科学的辨析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通过对相关观点进行分析,发现不同观点虽然表现形式不一,归纳起来基本上都是由于对“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化”未加区分造成的。本文试图通过厘清“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化”概念来寻 38 Ξ[收稿日期]2007204211 [作者简介]肖胜和(1965—),男,湖南娄底人,浙江林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诸葛仁(1956—),男,澳大利亚可持续旅游合作研究中心中国办事处主任兼“绿色环球21”中国首席代表,博士,研究方向:生态旅游和可持续旅游标准与认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