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发展与方言的形成

汉字的发展与方言的形成
汉字的发展与方言的形成

汉字的发展与方言的形成

目的:综合语言文字的发展与汉字的形成,总结一下汉字与语言之间的关系。语言的形成与文字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中国各地不同的地域文化影响下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习惯以及不同的语言用法,但是殊途同归,不同地域形成的方言与汉字是有着联系的,便于文化的传播和不同地域人们的交流,普通话被推广开来。这次我总结的目的就是一方面是整理一下我一学期所学的东西,另一方面我要了解一下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找出不同地区方言之间的差异与特点。

文化背景:说起方言首先要说一下汉字的基本知识。

1·汉字的特点是:表意性、适应性、简明性

2·汉字的作用:弥补口语交际的不足、保存宝贵的文化遗产、维系一个统一大国的存在。 3·汉字形体的演变:由殷商的甲骨文到周代的金文,到秦的大篆和统一后的小篆,到汉代的隶书,再到魏晋以后的楷书,这是汉字形体的演变的主流。隶书通行后草书与楷书也开始流行。

4·汉字的构造

1).构造单位:笔画与偏旁

2).构造方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5·汉字的规范

1).使用简化汉字。

2).限制繁体字使用。

3).注意新旧字形差异。

4).纠正错别字。

普通话与方言:现代语言有它的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同时也有他的方言。为了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满足各方言区人民日益频繁的交往需要,必须大力推广普通话。这是国家的一项语言政策。

方言是一种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或变体,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它是由人口分布范围的扩大、人口集体迁移和地理环境阻隔等原因形成的。这几个因素对汉语来说都是有的。因此,汉语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方言分歧,成为世界上方言现象比较复杂的语言之一。

汉语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方面。每种方言都有区别于其他方言的语言系统,因此可以说汉语存在着严重的方音分歧。根据各方言的特点,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现代汉语的方言大体上可以分为七大类。此外,每类方言内部又有一些次方言。

1·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汉族人口总人数的73%以上,地区分布占汉族地区的四分之三。具体说包括四个次方言:

(1)华北、东北方言包括京津、河北、河南、山东、东北三省还有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2)西北方言包括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及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3)西南方言包括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及湖北大部分地区(东南角咸宁地区除外)、广西的西北部、湖南的西北角等。

(4)江淮方言包括安徽、江苏两省的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除外,属华北、东北方言),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2·吴方言

吴方言以苏州(或上海)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7.2%,包括上海市、江苏省

长江以南镇江(不含镇江)以东地区、长江北岸南通地区的小部分和浙江省的绝大部分。3·湘方言

湘方言以长沙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3.2%,包括湖南省大部分地区(西南角除外)。

4·赣方言

赣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3.3%,包括江西省大部分地区(东北沿长江地带和南部除外)及湖北省东南一带。

5·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 3.6%,包括广东省东部和北部、福建省南部、江西省南部、广西省东南部,湖南、四川以及台湾少部分地区。

6·闽方言

闽方言主要分布区域跨越福建、海南、广东、广西、浙江、台湾六省。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5.7%。具体说包括五个次方言:闽东方言、闽南方言、闽北方言、闽中方言、莆仙方言

7·粤方言

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4%,包括广东中部、西南部、广西东部、南部的约一百来个县,还有香港和澳门。

简介:我是一名来自内蒙古的学生,因而我整理了一些关于内蒙古方言的特点与知识。

内蒙古方言之间的特点与联系:

呼和浩特、包头、兼顾临河、东胜、集宁、丰镇等方言点。内蒙古有入声的汉语方言所以被人称为“晋语”,是因为它与山西、陕西晋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内蒙古晋语的基础是山、陕晋方言。但是另一方面,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更由于以下三个原因,内蒙古有入声的汉语方言已形成了独具地区特色的晋语小方言,形成了与山、陕不同的方言词汇系统。而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内蒙古方言与北方方言在大体上是基本相同的。

内蒙古独有的方言特点: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通用的一种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布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和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等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蒙古族聚居区。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蒙古语属喀尔喀方言,使用人口约 180万;中国境内的蒙古语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3种方言,使用人口近400万。

(1)、几百年来,内蒙古蒙、汉族人民长期杂居,相互影响,使内蒙古晋方言吸收了一定数量的蒙语借词。

(2)、居住在内蒙古晋语区的汉族中许多人祖籍各异,所用方言土语也各不相同。他们的先人或来自山西,或来自陕西,或来自其他省区。这些不同祖籍的人们同居一地,各操不同方言,互为影响,使内蒙古晋方言不仅词汇量极其丰富,而且方言词语的形、音、义都有了自己的特点。

(3)、因受内蒙古特有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影响,产生了许多具有地区特点的新的方言词语。

(4)、内蒙古方言是大北方话的组成部分。

(5)、内蒙古通行语言与普通话极为类似。

蒙古语方言的分类,大体上分为两类:

(一)、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喀尔喀方言以外,中国蒙古语可分为3个方言:

①内蒙古方言,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地区蒙古族所使用的察哈尔、巴林、鄂尔多斯、额济纳阿拉善、科尔沁、喀□沁土默特等土语。

②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新巴尔虎、布里亚特等土

语。

③卫拉特方言,包括新疆、青海、甘肃等地蒙古族所使用的土尔扈特、额鲁特、察哈尔土语。(二)、整个蒙古语分为4个方言:

①中部方言,包括喀尔喀、察哈尔、鄂尔多斯等土语。

②东部方言,包括喀□沁、科尔沁等土语。

③西部方言,包括杜尔伯特、土尔扈特、额鲁特、明安等土语。

④北部方言,包括布里亚特各土语。另外,在4个方言之间还有若干过渡性土语。

内蒙古方言的发展和演变:

1、12世纪以前的古代蒙古语。此时期的情况,主要是从亲属语言的比较研究材料和旧书面语的书写形式来推断。

2、13世纪到16世纪末的中期蒙古语,其特点在《元朝秘史》、华夷译语、八思巴文文献及13~14世纪蒙古语与阿拉伯语、波斯语的对照词汇集、词典中均有反映。

3从17世纪开始到现在的近现代蒙古语,其文献资料和活的语言材料非常丰富。如果专指现行的书面或口头语言时,一般称为现代蒙古语。语言的分期,涉及语言要素的各个方面。但研究者们往往举某些现象作为它们的特征。

内蒙古方言成文特点:

元音丰富而辅音较少。元音除了有开口度、舌位、唇形的对立外,还有发音长短和舌根松紧(即阴性、阳性)的对立。有些辅音有腭化现象。语音结合比较自由,音节种类较多。绝大部分辅音既可以出现在音节首,也可以出现在音节末。在音节末还可以出现复辅音。有比较严格的元音和谐律。阴性元音和阳性元音不能出现在同一个单词里。在同性元音之中又有一定的唇形和谐。语法意义主要由附加成分和助词表示。词序和重叠词干也是重要的语法手段。附加成分可以依次递加在词干上,一般是构词的在先,构形的在后,具有构词和构形双重功能的介于二者之间。有后置词。静词有数、格、领属等范畴。动词有体、态、式、时、人称以及形动词、副动词等范畴。语序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中心词前;宾语和状语在动词前。根词绝大部分是单音节和双音节的。派生词由根词接附加成分构成,一个词根可以递加几个附加成分,合成词由词组固定化形成。词汇方面,有汉语借词,也有一些突厥语、满语、藏语、梵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希腊语、俄语借词。

??当然,内蒙古的特色语言还有蒙古文,中国蒙古族使用从回鹘字母演变而来的蒙古文,从上到下连写,从左到右移行。但是我感觉这应该算是一种民族文化,与方言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内蒙古方言举例:

大体上在方言的语音以及表达上面,内蒙古的方言与东北三省的方言极其类似,在大意上也比较像。

奔喽——脑门儿

不浪——像木头段子的东西

搓火——讨厌

猫两眼——看两眼

各影——恶心

憋缺——心里不舒服

滴溜——用手提

做害——浪费,糟蹋

总结:

通过学习,使我大体上对我国方言的分布、形成、特点与各自地区的方言特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在整理与收集这些信息的过程中,我更明白了一些原来不知道的知识,从而获益

非凡。其中我更明白了,各自的语言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和精髓,而一个国家的发展与他的语言和文化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我们还年轻的时候多掌握一些,关于我们国家的文化的知识是必要的,而由于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各种方言都存在发展,我们要在研究各地方言的同时也要倡导推广普通话,进行全民族的大交流,从而更好的进行发展。

汉字的创造和发展

汉字的创造和发展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汉字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中国人在文字上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喜爱和欣赏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知识与能力: 知道汉字的起源、演变、特点~以及与现实事物之间的联系。过程与方法: 能够借助互联网和其他文字资料了解关于汉字的知识。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古人记事的方法~了解古人造字的方法。 教师:象形字卡片、不同时期“马”字的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揭示课题。 1.猜猜看。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做的游戏叫猜猜看。请看卡片,出示象形字卡片,~猜猜看~这是什么字, 2.师小结:这些符号就是古老的汉字。这些古老的汉字是如何一步步演 今天我们就一起乘坐时间飞船~回到远古时代~变成我们今天的汉字的呢? 再现汉字的创造与发展。,板书课题——汉字的创造与发展, 二、情景模拟~探索汉字起源 1.师:同学们~汉字并不是随着人类的出现就产生的~那你们想知道在没有汉字以前~古人是怎样记事的吗,那就让我们通过时空隧道来到远古时代,课件:古人生活的图片,。现在我们就是一群古人~此时太阳从天边升起来了~我们开始了一

天的劳动。我是你们的首领~现在我来分配任务:我们分成几组~你们去猎羚羊~你们在家里守护那头快生产的母马~你们去采摘果子~你们去小河里打鱼……夕阳西下~我们满载而归。我来看一看嗯~不错~你们的收获真不少呢:现在请各小组想一想~用最简单的方法把今天打猎的收获记录下来~但不能用文字。因为这个时候~还没有出现文字呢。 2.教师深入各组~引导~你们组猎了几头羚羊,你们想用什么方法来记录,你们组负责守护母马~原来部落里有几头马,今天又新生了一头小马~你们打算怎样记录,你们组采了几篮子野果,哪边的树上果子比较多,你们组打了多少条鱼,……各小组尝试用各种方法记录。 3. 各组展示记录方式~让其他组猜测本组要表达的意思~并评论那组表达得 更简捷准确。 4. 刚才~我们尝试着用古老的方式来记事~谁来谈谈自已的体会?,生谈体会, 教师总结:正像同学们说到的那样~用这样的方式记事费时、费力~还不容易 清楚地把事情表达出来。 5.古人的记事方法 师:课前老师也请大家去了解了古人记事方法~除了刚才你们的方法外~古人 还使用了哪些方法,学生汇报~师板书。 ,出示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画图记事三幅图)。 师:这是人们通过一些考古的发现和古籍进行推测的。请大家来试着当当考古 学家~推测一下人们的记事方式。 怎样结绳记事,这种方式有什么不足,,生推测, 怎样刻木记事,这种方式又有什么不足,,生推测, 后来人们又用画图记事~这种方式有什么不足之处呢,,生~画图能比较准确地表达出意思~但是太慢了。,

汉字的故事

汉字和书的故事 三维目标: 1.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特点及与现实事物的联系,感受汉字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中国人在文字上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喜爱和欣赏。 2.了解书的产生及演变历程,并通过学习,体会到我们今天的一切事物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都凝聚着先人的智慧,这其中我们的祖先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3.如何让学生感受汉字与生俱来的历史的温度和生命的气息,并升华凝聚对汉字的一种真诚的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汉字的创造与发展 活动一设想:假如没有汉字 师:同学们,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汉字,你会碰到哪些困难? 生1:假如没有汉字,信写不成,邮件发不成,妈妈的温馨

留言条也就没了。 师:大家的交流沟通肯定少了。 生2:假如没有汉字,逛街也不方便了。街上没有一个字,我需要的东西不知在哪个商店,一个个地找,那要找到什么时候呀。 师:给咱们的生活带来了麻烦。 生3:没有汉字,许多发生的事都不容易记下来,日子一长肯定忘记。 师:我也有同感。久而久之,咱们的过去将是一片空白了。生4:假如没有汉字,我会很遗憾。我是一个爱好写作的人,如果没有汉字,那就绝对不会有人看到我的作品了。 师:我看除了小作家伤感之外,班里的小书法家也干着急喽。生5:这样一来,作家、记者、书法家不是都要失业了? 师(半开玩笑):失业的可能还有老师。 生6(笑着接):我们也整天不知该做些什么了。 师:同学们,没有汉字的生活── 生1:太不方便了! 生2.太单调了!

生3:太落后了! 师:看来,咱们的生活的确缺不了汉字,它与我们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这汉字可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贝。 活动二探寻:汉字的产生和演变 师:那宝贝——汉字到底是谁创造的呢?说起“造字”,我们就会想到“仓颉造字”的传说,谁知道这个传说? 生:我知道这个传说。传说距今5000年前,有一位名叫仓颉的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有四只眼睛,看东西十分清楚,抬头看见月亮的时圆时弯,低头看见各种鸟兽的脚印,他从中得到启发,创造了文字。 师:好神奇的传说。同学们,你们认为传说中哪些是可信的?哪些方面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生l:我们组一致认为仓颉有四只眼睛不可信。人怎么可能有四只眼睛呢? 生2:对这一点我们小组也认为不妥。不过我想,传说中写仓颉有四只眼睛是想说明他比常人会观察、会发现。 生3:我们认为,仓颉根据事物的样子造字是可信的。现在很多字和事物本身还是很相像的。师:你说的是象形字。这

汉语的地域分支——方言

汉语的地域分支——方言 汉语的地域分支——方言 汉语口语在不同地域的分歧是相当大的。从大的范围上说,北京话、上海话、广州话等从口语上无法互通;从小的范围上说,汉语“十里不同音”,浙江、福建甚至出现一个县有十数种不能互通的汉语的现象,即使在号称“相对统一”的北方方言内部,亦因为地域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口音差异。但汉语又具有文字和使用者的高度统一性,这与世界上的大多数语言的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 独立语言与方言的区别划定,除考虑语音上的通话度外,语音上的源流、语法、词汇、书写系统,甚至使用者的认同感、政治因素,都是很重要的判断依据。因此,关于汉语是单语还是多语合集的问题,基于语言学特征的不同侧重点,或者仅仅是基于不同的政治诉求,其回答可能会并不相同。目前绝大部分汉语使用者还是认为不同地域的汉语是汉语不同的方言。 总体而言: 在语言学者中,中国大陆的学者较多地使用“方言”一词来形容对相互有差别的汉语,而大陆以外的学者,部分人认为汉语内部只存在方言,部分人则认为汉语内部可分解成多种独立的语言; 在操汉语的非语言学人士中,由于汉语传统习惯用词的影响,绝大多数人都是用“方言”来形容相互有差别的汉语,尽管其中的部分人意识到汉语内部的差异不亚于一些语族或语支的内部差异;部分对语言学有一定了解且赞同“独立语言论”的人士,以及部分有特定政治诉求的人士,则支持视汉语为是多种独立语言的集合。 此外,在个别的语言学中文2出版物中,还存在“汉语语族”的说法。不过这种说法仅见于诸如介绍汉藏语系的总概中,并没有专门的论文来讨论。事实上,尽管语言学界对汉藏语系的构成有争论,但都同意将汉语定为汉藏语系之下的相当于“语族”地位的一门语言。从这个角度上说,可以认为汉语和汉语语族只是形式上的差别。或者定位为汉语族——汉语支——汉语,汉语族下只含一个语支汉语支,汉语支下只含一个语言汉语。 汉语方言 汉语所包含的语言种类问题,在语言学界颇有争议。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汉语只包括汉语一种语言;另一种观点认为汉语包括闽语、粤语、客语、吴语、赣语、湘语等语言。中国国内的学者多数支持前者,而中国以外尤其西方多数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支持后者。支持后一种观点的人认为汉语不是一种单一的语言,而是一簇相互关联的不同语言;支持前一种观点的人则将闽语、粤语、客语、吴语、赣语、湘语等列为汉语方言。 语言学家根据汉语方言的不同特点,把汉语划分为七大方言。在这七大方言内部,仍存在不同的次方言区。有时这些次方言区内的使用者也不能相互理解。在不同的方言区的人的语言意识也有一定的区别。例如,一个使用粤方言的香港人可能会感到与操台山话的广东人有很多共同点,虽然他们可能不能相互理解。 在地理上的方言分歧也是很明显的。在华北官话、西北官话或者西南方话地区,相隔几百公里的人一般可以相互理解,但某些地区语音和词汇的变化也是很大的;然而在中国南方的许多地区,尤其是山区,例如福建,相隔只有十公里的当地居民也许已经不能互相理解了。 官话,或称官话方言等:指华北、东北及西北地区、湖北大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北部、江西沿江地区、安徽中北部、江苏中北部所使用的母语方言。官话大致分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华北官话分布在北方东部,以北京话为代表,

汉字的创造与发展 教学反思

《汉字的创造与发展》的教学反思 《汉字的创造和发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追根溯源》第4课《汉字和书的故事》第一个主题活动。根据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探寻发现汉字的起源、演变、特点以及神奇之处和特有价值。 2.过程和方法:通过借助互联网和其他文字资料了解关于汉字的信息,学会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方法,并进行交流,推想探究汉字形成的过程及发展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汉字文化的无穷魅力以及中国人在文字上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喜爱和欣赏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我执教本节课时主要采用“体验式”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方式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猜谜导入——激发探究汉字的兴趣,第二个环节探索新知——进行探究学习活动(探究汉字起源、汉字的演变、找找汉字的特点),第三个教学环节拓展延伸——感受汉字的神奇魅力,第四个教学环节结合现实——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对这节课的教学,我进行认真的反思,现总结如下: 一、关于导入的设计 通过猜字谜导入,在猜字谜中,学生毫不费劲地猜出了甲骨文、小篆等不同文体的汉字,却猜不出德文的“马”字。通过鲜活的对比,

学生对汉字的特点有了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究汉字的兴趣,了解汉字独一无二的“表形表音表义”的特点。 二、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感悟 在探究汉字的起源时,让学生了解学生古人的三种记事方法,结绳记事法、刻木记事法、画图记事法。接着通过课件创设情境,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用古人记事的方法记录事情,让学生亲身体会古人记事方法的不方便,费时、费力,还不容易清楚地把事情表达出来,由此感悟到创造汉字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对《仓颉造字的传说》进行质疑思考,从而让学生明白汉字是怎么产生的。 三、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在找找汉字的特点和感受汉字神奇魅力时,通过拼字游戏、组字游戏、组句游戏等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这些游戏活动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因此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进行探究学习,从而有效地掌握了形声、会意等汉字的特点,感受到了汉字的神奇之处,体会到了古人造字的智慧。 四、丰富和拓展课程资源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从而使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感受汉字的神奇魅力时,我不仅补充了造字游戏,组字游戏,猜字谜游戏的内容,还展示了百寿图等。在结合现实——激发学生的责任感这一环节时,补充了本校的汉字听写比赛、全国汉字听写大会、汉语桥等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汉字的喜爱之情。

汉字的产生、特点及演变过程

一、汉字的产生及特点 (一)汉字的产生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书写符号系统。它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远古人民不满足于口头交际,于是开始画画、结绳记事,后来在画画、结绳记事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文字。 (二)汉字的特点 世界上的文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音文字,例如英文、俄文;另一类是表意文字。汉字是表意文字,也就是说汉字是用表意体系的符号(由不同笔画构成)来记录汉语的。一个汉字通常表示汉语里的一个词或一个语素,这就形成了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的特点。 二、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一)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在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被称为“汉字七体”。甲骨文是指通行于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金文主要是指通行于西周,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篆书有大篆、小篆的区别。小篆又名“秦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隶书有秦隶、汉隶两种。秦隶是产生于秦代的隶书。汉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变来的,是汉代通行的字体。楷书是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的一种字体。草书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章草是隶书的草写体,东汉章帝时盛行。今草产生于东汉末。狂草产生于唐代。行书产生于东汉末,一直运用至今。 汉字七体: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草书行书 (商)(周)(秦)(汉)(汉末) 七种字体对照及演变过程示意图:

(二)现行汉字的形体 现行汉字经常运用的是楷书、行书,在文物古迹、印章、对联、匾额及文章的标题等特殊场合,有时也运用草书、隶书、篆书或金文、甲骨文,至于书法艺术作品,各种形体都可能运用。 从形成的手段来看,现行汉字有印刷体和手写体的区别。 1.印刷体,其常用的有下列几种变体:宋体,仿宋体,楷体,黑体。 2.手写体,指用手执笔直接写成的汉字。根据运用的工具的不同,手写体可以分成软笔字和硬笔字两类。软笔字指传统的毛笔字,硬笔字指钢笔字、铅笔字、圆珠笔字、中性笔字等。

广东省汉语方言概述

广东省汉语方言概述 一、广东汉语方言形成的历史过程 广东是个汉语方言情况复杂的省份。汉语七大方言,在广东通行的就有三种:粤语、客家话和闽语,而且粤、客两大方言的中心都在广东。此外,粤东、粤西和珠江三角洲还有一些属于北方方言的军话点,粤北一些乡镇通行若干种归属尚不清楚的“韶州土话”。广东汉语方言的这种格局,是中原汉族居民在向南迁移中语言分化而形成的。 汉语自古存在着多种方言。龙山文化时期,黄河流域发生了一场“夏语化”运动。这场运动以中原为中心,在空间上向周围、在时间上向后世扩展,到西周时,便形成一种以夏语原产地——秦晋一带的方言为标准音的“雅言”。而在西周以前,广东仍属“百越之地”。“百越”是个音译词,又作“百粤”,系古代南方土着的统称。“越(粤)”意为水或海,“百”意为人或族。“百越”就是“越人(粤人)”,意为水上人家或居住在海边的人。东周时期,“百越”各部落被划入楚国的版图。然而,由于有五岭这座屏障阻隔,能够进入岭南的楚人实际上极少。不管是中原的“雅言”还是楚国的方言,在岭南并不通行。当时岭南各个土着部落所使用的语言,与太平洋各岛屿的“南岛语”(又称“马来—波利尼亚语”)同出一源。例如上述“百越”一词,其修饰语素置于中心语素之后,这正是南岛语在构词法上的特征之一。因此,古百越语不属于汉语任何一种方言,它跟汉语没有亲缘关系。 秦灭楚之后,南征百越之地,在“西瓯”即漓江、贺江和西江交汇处一带遇到顽强的扺抗,相持6年之久。“西瓯”土着善水战,屡败秦军,杀其统帅屠睢。为了保证大军的增援以及粮草的运送,秦军在湘江与漓江上游之间开凿灵渠,形成一条“湘桂水道”。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占领“百越”之地,设置南海、桂林、象三郡,并征发原六国的逃亡者以及赘婿、贾人为“垦卒”,迁至岭南。为便于对岭南的控制以及迁徙的顺利进行,秦始皇三十四年又在潇水与贺江上游之间的富川修通一条新道。此后,“湘桂水道”和“富川之道”便成为中原汉人进入岭南的两条主要通道。由这两条通道进入岭南的“垦卒”,便是历史上最早的一批汉族移民,他们首先将中原的“雅言”传人广东。 秦末,中原战乱,南海郡尉赵佗趁机幷吞桂林郡和象郡,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 (今广州市)。南越国从丞相以下的官员都由土着担任,南越王赵佗本人也穿土着的服饰,操土着的语言,将自己异化成土着以便于统治。可见当时番禺一带土着势力还比较强大,汉族移民很少,汉语还未通行。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南越国,将岭南分为九郡(后改为七郡),又设“交趾刺史部”监察各郡,“交趾刺史部”治所最初在赢 (今属越南),不久便迁至广信(今广东封开县及广西梧州市一部分)。广信是新设的苍梧郡郡治,处于漓江、贺江与西江汇合之处,扼西江之要冲,沿江向东可扺番禺,溯江向西可扺南宁,向北则可通过漓江、贺江经湘桂水道或富川新道直扺中原,交通较为便利。早在秦朝军队征讨岭南之时,这一带曾发生激战,原有土着因扺抗失败,有的被杀,有的逃散,于是成为汉族移民聚居之地。西汉末年,王莽乱世,因避乱而迁居广信一带的汉族移民更多。据统计,西汉时苍梧郡有24379户,人口14万人;到东汉增至111395户,人口46万人。这个地区人口激增,显然是汉族移民定居的结果。东汉撤“交趾刺史

汉字的发展史

汉字的发展史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商)(周)(秦)(汉)(魏晋)(草书) 汉字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虽然是所公认的最早的汉字见于安阳小屯村出土的甲骨卜辞,但汉字的产生肯定远早于殷商时期。山东大汉口文化遗址的陶器上,有许多不同形体的图形符号和刻画符号。它们都能按照古文字的规律释读,因而被多数古文字学家定为文字。大泣口文化的陶器符号,大约出现于公元前2500到前2000年,依文献记载推算,大致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相当。另外,近年来在山西襄汾陶寺附近,也出土一些4000年前的带文字的陶片。当然,这些文字与汉字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仓颉造字的传说可能曲折地反映了汉字草创的某些情况,但文字起源于结绳、契刻和图画,乃是后世学者公认的定论。《周易·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这些“书契”和图画,一旦有了比较固定的意义、读音和形体,并且能够被使用这一语言的人群所理解时,就具有了文字的性质,而成为最早的文字。汉字是表意文字,其起源当然不会例外。 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弩、镜子和煮 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 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以“羊马蹄印”为源灵感。 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仓颉把这种符号叫做"字"。

汉字的创造和发展

汉字的创造和发展 师:同学们听的这么认真,听懂了吗, 师:因为她们都是用粤语来唱的,难怪大家听不懂了。 师:那你知道咱们中国有多少种方言吗, 学生猜。 师:告诉你们吧,有80多种呢。这80多种方言,用来很人们沟通,会很……, 麻烦 再来欣赏欣赏。 师:这次听的更认真了。这次你知道歌里唱的是什么了吧~ 师:是汉字。 师:是啊,语言不同,汉字却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沟通、交流。同学们知道吗,汉字现在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流传最广的文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去揭秘汉字的创造与发展 板书课题 师:上课 师:同学们,古时候汉字还没有出现,大家知道古人是怎样记录身边发生的事情吗, 生交流 师:你是从哪知道的呢, 看来课前预习资料是个好方法。 师:谁还知道, 你是从那里知道的, 都是爱看书的孩子。 师:看来大家课前都古人的记事法有所了解。瞧,这就是古人常用的三种记事方法。课前老师也模仿古人,做了几次结绳记事,谁能猜猜老师是怎样利用结绳来

记事的, 绳子的长短,结的大小(结大,记的事就大,结小,记的事就小),结绳的系法不同。结的多与少(多就代表事多,少就代表事少) 师:你猜老师记的是什么事,(不能) 实话实说,你能猜出来老师记的是什么事吗, 师:只看结绳,没有任何提示,就无法猜测,就连我自己,用这些小结记的什么事都早忘了呢,大家觉得结绳记事法怎么样, 师:不能满足古人准确传递信息的需要。 师:大家来看,画图记事法怎么样呢,大家想不想体验一下,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活动要求。师:听清活动要求了吗,拿出一号信封,活动开始。 时间到 师:同学们刚才一边画,一遍争论,画的非常投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展示师:谁来猜猜,她们小组记录了一件什么事, 哪一组画的,他猜对了什么,(原来有三只牛,后来又加上了一只小牛) 师:看来要想完全猜准确,还是有难度的,再来猜猜这一组。 (果树生虫子,要给果树喷农药) 师:看来你也只猜对了一部分,还想不想再猜了, (许多小鸟在树上吃虫子) 师:大家来说说,画图记事法怎样样, 你说说 师:哎呀,那怎么办啊,这个时候什么被创造出来了, 汉字 师:大家知道,汉字最早是被谁创造出来的吗, (仓颉) 打开课本83页,把仓颉造字这个小故事快速读一读。 师:读完这个小故事,你认为汉字真的是由仓颉一个人创造出来的吗, 为什么学生交流

汉语方言的魅力

汉语方言的魅力 ——学习汉语方言的感受源远流长的文化赋予了汉语丰富的内涵,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一个成语更包含了一个传奇故事。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是在近代汉语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与标准音,以北方话与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举个例子:三位同学到老师家做客,一个云南人,一个四川人,一个湖南人。师母做菜时问道:“怕辣吗?”云南人说“不怕辣”,四川人说“辣不怕”,湖南人说“怕不辣”。三个人用的词相同,语序不同,表达出来的意思逐步递进。 在我看来,汉语的奇妙之处不仅体现在词汇和语法的变幻莫测,还在于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各地有各地的语言。 就拿四川话来说:甜不说甜,要说抿甜。苦不说苦,要说焦苦。酸不说酸,要说溜酸。软不说软,要说溜粑。硬不说硬,要说梆硬……值得同情,叫造孽。活该,叫背时。聊天,叫摆龙门阵。便宜,叫相因。好,叫巴适。怕老婆,叫耙耳朵。加油,叫雄起。虚伪,叫假打…… 中国一共有7大方言区:分别是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吴方言(以上海话为代表)、赣方言(也称江西话,以南昌话为代表)、湘方言(也称湖南话,以长沙话为代表湘方言)、客家方言(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闽方言(包括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东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北方言,以建瓯话为代表)、粤方言区(以广州白话为代表)。他们形成了以地域为区分的独立方言体系。 仔细地观察一下,会觉得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这七大方言区中有六个是在长江以南,而且基本上都是在东南角,而整个广袤的长江北岸地区只有一个方言。那么汉语方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移民,一个是文白异读。 语言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相对平衡的符号系统。我们的巴蜀语言大师流沙河写过一篇文章,叫《蜀人俗语亦雅》。他说,今天四川话中的不少俗语,其实甚为古雅。譬如我们常说一个人散淡闲逸、无所约束为“散眼子”,其实是从庄子的“散焉者”而来。形容一个没有考虑、没有计划的“弗虑弗图”,是从《诗经》而来,比喻一个人处于浑浑噩噩的混乱状的“恍兮忽兮”,是从《老子》而来。川人常食“羹浇饭”却误作“盖浇饭”,其出自梁代顾野王的《玉篇》“……羹浇饭也”。川人今常食的“冒饭”系“泖饭”之误,源出记载《水浒传》本事的《宣和遗事》,所谓“泖饭”,沸水烫熟即食……再比如现在的粤语保留相当多的古词古义。其中的「几时」(何时)、「几多」(多少)可追溯至苏轼的宋词《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而在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观念的转变,交际方式的更新,使各种语言变异现象屡见不鲜,新词新语层出不穷,如“酷毙、的哥、菜鸟、灌水、作秀、T恤、很北京……” 语言既是汉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本身又是一种文化现象,汉语中蕴藏着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等多方面的内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汉语是汉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汉语从古使用至今,依然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无论是时代变迁,还是改朝换代、或者灰飞烟灭的时候,汉字依旧能做到“我自岿然不动”。 在现代社会,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语言,既要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也要通过语言了解别人的思想,尤其是社会交际,更需要通过语言来相互交流。即使今天网络技术已经

汉字的创造和发展

师:同学们听的这么认真,听懂了吗? 师:因为她们都是用粤语来唱的,难怪大家听不懂了。 师:那你知道咱们中国有多少种方言吗? 学生猜。 师:告诉你们吧,有80多种呢。这80多种方言,用来很人们沟通,会很……? 麻烦 再来欣赏欣赏。 师:这次听的更认真了。这次你知道歌里唱的是什么了吧! 师:是汉字。 师:是啊,语言不同,汉字却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沟通、交流。同学们知道吗?汉字现在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流传最广的文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去揭秘汉字的创造与发展 板书课题 师:上课 师:同学们,古时候汉字还没有出现,大家知道古人是怎样记录身边发生的事情吗? 生交流 师:你是从哪知道的呢? 看来课前预习资料是个好方法。 师:谁还知道?你是从那里知道的? 都是爱看书的孩子。 师:看来大家课前都古人的记事法有所了解。瞧,这就是古人常用的三种记事方法。课前老师也模仿古人,做了几次结绳记事,谁能猜猜老师是怎样利用结绳来记事的? 绳子的长短,结的大小(结大,记的事就大,结小,记的事就小),结绳的系法不同。结的多与少(多就代表事多,少就代表事少) 师:你猜老师记的是什么事?(不能) 实话实说,你能猜出来老师记的是什么事吗? 师:只看结绳,没有任何提示,就无法猜测,就连我自己,用这些小结记的什么事都早忘了呢,大家觉得结绳记事法怎么样? 师:不能满足古人准确传递信息的需要。 师:大家来看,画图记事法怎么样呢?大家想不想体验一下?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活动要求。师:听清活动要求了吗?拿出一号信封,活动开始。 时间到 师:同学们刚才一边画,一遍争论,画的非常投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展示 师:谁来猜猜,她们小组记录了一件什么事? 哪一组画的?他猜对了什么?(原来有三只牛,后来又加上了一只小牛) 师:看来要想完全猜准确,还是有难度的,再来猜猜这一组。 (果树生虫子,要给果树喷农药) 师:看来你也只猜对了一部分,还想不想再猜了? (许多小鸟在树上吃虫子) 师:大家来说说,画图记事法怎样样?你说说

谈谈我对汉语方言的认识

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现如今,汉语方言基本上分为七大类,北方方言,闽方言,吴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粤方言,湘方言。汉语方言形成的因素有很多,社会、历史、地理、经济等方面的的因素,如长期的小农经济、社会的分裂割据、人口的迁徙、山川的阻挡等;当然,也有属于语言本身的因素,如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通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广泛的被应用于生活之中,慢慢的形成了方言的雏形。方言虽然只在一定的地域中通行,但其本身也拥有这一套完整的体系。方言都具有语音结构系统、词汇结构系统和语法结构系统,能够满足本地区社会交际的需要。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吴永焕在《汉语方言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对策》中认为,汉语方言是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受到保护和传承,但在当代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不同国家、地区人民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往来越来越密切 ,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球经济的高度一体化 ,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带给现代汉语方言巨大的冲击,具体表现 为方言特征消失速度进一步加快 ,濒危方言的濒危程度进一步加剧。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陈保亚在其《语言接触导致汉语方言分化的两种模式》中提出了词汇借贷的方向性,他说,语言接触的一个明显事实是强势语言向弱势语言输入词汇。除了地名、人名、特殊名物以外,弱势语言向强势语言输入词汇的情况很少。正是由于这种情况,在地方方言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接触中,地方方言被不断地弱化。 而在我看来,汉语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变体,为各自地域的居民服务,是地域文化的载体,记录、保存、传播地域优秀文化;它在民族共同语之下,受共同语的影响,又吸收共同语成分增强自己的活力,同时又丰富共同语。“共同语在方言之上,又在方言之中”,它与方言是相依共存、互补作用的关系,它们既互相影响又互相丰富,而不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而不应当随着科技的发展,语言的交流碰撞,致使汉语方言逐渐弱化消亡。

汉字的创造与发展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汉字的创造与发展》教学设计 执教老师:昌吉市第十三小学周军 【教材分析】 《汉字的创造与发展》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汉字和书的故事》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侧重让学生了解汉字的产生、演变、特点以及汉字作为记载事物和进行交流的作用,从多视角、多层面展示了汉字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学情分析】 在许多学生眼中,“汉字”只是一种工具,一种符号,会写、会用足矣!虽然学生每天跟汉字打交道,但对汉字缺乏整体的了解。如何让学生感受汉字的神秘,追根寻源了解汉字的起源,从中了解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和聪明才智,思索、体验、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汉字发自内心的喜爱是本课教学的最终追求。 【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汉字文化的神奇魅力和中国人在文字上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喜爱和欣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知识与技能: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特点及与现实事物的联系。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与现实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力。 3.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猜一猜、写一写、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及特点,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完成快乐的精神之旅! 【重点、难点】 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特点与现实事物的联系。 【设计思路】: 教材的呈现形式上,只是提示了一些示范性的知识点或信息资源,给学生留出了探究和思考的空间,可让学生体验学习探究历史的各种方法。所以,本节课我设计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动手操作、猜一猜、写一写、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探索和研究汉字的起源、发展过程、发展规律及特点,体验、感受汉字文化的神奇魅力和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喜爱和欣赏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最新《汉字的创造与发展》教学设计资料

《汉字的创造与发展》教学设计 安徽省肥西县紫蓬山明德小学江兆平 教学设计特色 在对本课进行教学设计时,本人在认真吃透教材的基础上,不拘囿于教材,而是注重针对学生的日常所见所闻及其他学科,特别是语文学科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紧密的联系来设计教学,使本课的学习有了较为深厚的土壤。其次,为了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使用了许多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网络资源,并运用多媒体电教设备予以展示,可营造出轻松热烈的学习氛围,寓枯燥的汉字教学于看图、猜谜、赏画之乐,事半功倍,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1.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特点及与现实事物的联系,感受汉字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中国人在文字上的创造力。 2.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喜爱和欣赏,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汉字的演变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对汉字演变过程和特点的了解,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喜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1.全班同学带来《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本。 2.PPT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古老的汉字”。 (一)教学“汉字的产生”。 1.导入激趣。 师(大屏幕出示):同学们,请看屏幕上的这几张简笔画,大家看看画的都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 生1:第一幅图是山。 生2:第三幅图是波浪。 生3:第四幅图是一个羊头。 生4:第二幅图好像我们玩过的弓。 ……

3.师谈话:大家说的对,第一幅图是山,第二幅图是弓,第三幅图是水,第四幅图是羊。其实,它们既是图画,也是文字,叫甲骨文,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出现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王朝。大家知道吗? 4.学生自由回答。(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我们上学期的语文书上讲过。) 5.师提问:看来,我们上学期语文有趣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大家都还记忆犹新。现在,哪位同学来说说汉字是怎么产生的。 6.指名回答。 生5:汉字是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创造的。 生6:汉字是仓颉创造的。 生7:汉字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 7.师小结: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为了交流和记录的需要,人们创造了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汉字从最初的直观性较强的图画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 (二)教学“汉字的演变”。 1.师请学生把《语文五年级上册》这本书拿出来,翻到85页,看一看汉字的演变过程。 2.生看书回答,教师多媒体大屏幕出示:

汉语方言分区的发展及晋语区的形成

湖北师范学院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汉语方言分区的发展及晋语区的形成任课教师张春泉 完成时间2011年8月30日 课程名称中国语言学史 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年级2010级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的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游子老来回到故里,唯有不变的就是那口乡音。其实,这里的乡音也就是方言。 说到方言,必然涉入方言分区的问题。汉语方言分区从章太炎开始,至今已有百年多的历史了。章氏在其书《訄书》中把汉语方言划分十种。继章氏之后,黎锦熙把汉语方言划分为十二系:河北系、河南系、河西系、江淮系、江汉系、金沙系、太湖系、浙源系、瓯海系、闽海系、粤海系。他的分区方法显然主要是依据山川河流的自然因素。再往后,一些语言学家及方言学家,通过方言调查,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材料。这一时期汉语方言分区主要是以语言材料为依据,以社会历史资料为主要参考。尔后有赵元任的七区划分,李方桂的八区划分。王力先生提出了五大支系理论:官话音系、吴音系、闽音系、粤音系、客音系。每个大系又分为若干小系。丁声、李荣德在1955年召开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所做的发言《汉语方言调查》对所分的八大方言区的语音特点分别作了更加准确、全面的描述。50年代中期以后,“八大方言”说占据主导地位。后来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闽南、闽北宜合并为一区,于是袁家骅的“七大方言”说越来越被广泛采纳,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汉语方言概要》)。随着李荣《官话方言的分区》和《汉语方言分区的几点意见》等文章的发表和《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出版,汉语方言的分区有了新的飞跃,汉语方言分区进入更加成熟的阶段。第一,提出了汉语方言分区层次的新框架,“大区---小区---方言片---方言小片---方言点”代替传统的“方言---次方言---土语”,体现了新的方言观,即汉语方言是由不同层次构成的系统,无主次雅俗之分:明确提出划分汉语方言的分区的基本标准;第二,汉语方言分为了十个区:官话区,晋语区,徽语区,赣语区,湘语区,闽语区,粤语区,平话区和客家话区。这是第一次把晋语从官话里分立出来。这不仅在汉语方言分区上提出新的概念,而且在分区结果上打破了过去已经被多数人所接受的“八区”或“七区”说,是汉语方言分区,特别是汉语基础方言--------北方方言的分区呈现新的格局。 一提到“晋语”,我们就会发现这个词是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方言特征的。山西位于黄河流域的中部,而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更是汉民族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源头。几千年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自然包括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古老的晋方言。黄河流域方言对汉语方言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晋语在汉语方言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晋语的地域特征“包括太行山以西山西的中西部、北部、东南部,

汉字的创造与发展

汉字的创造与发展 《汉字的创造与发展》教学设计 兰高学校小学部王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特点,以及与现实事物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借助网络和其他文字资料了解关于汉字的知识,推想汉字形成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汉字文化的无穷魅力以及中国人的的创造力和智慧,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喜爱和欣赏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教师:1、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汉字的产生、演变和造字特点。 2、制作课件。学生:1、了解有关汉字造字的传说。 2、收集汉字造字方法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体会汉字的重要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阅读汉字,书写汉字,可是你们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在汉字出现之前,人们是怎样记事的呢,下面这段视频,讲述了一个原始人发明鞋子的故事,请同学们一边看视频,一边试想你就是影片里的原始人,并且尝试用最简单的方式把这件事记下来。 师: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自己的记录结果,(这位同学用画图的 方式,表示当人们赤脚踩在石子或布满荆棘的地面上时,非常痛苦,于是人们用东西把脚包住,这样最早的鞋子就产生了。)像这样采用画图的方式来记事的方法,就是画图记事。

除了画图记事外,古代的人们还采用了哪些方式来记事呢,(结绳记事,刻木记事) 比如:用结绳记事的方法,表示昨天打了四只野兔,要怎样做,(在绳子上结四个结)今天又捕获了九只野鸡,就要再结9个结。现在我们来看这些古老的记事方式,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记事费时、费力,还不容易把事情表达清楚。) 师:为了能将事情清楚、准确地记录下来,人类就开始尝试着用更简捷,更明白的符号来表达意思,这就是汉字。有了汉字,我们就可以方便、快捷地了解和传递各种信息,还能记录下很多有价值的信息留传给后人。汉字可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贝呀~ 二、探究汉字的产生 1、那汉字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板书:汉字) 我国古代流传着仓颉造字的传说,让我们来看一看。那么汉字真是一个人造出来的吗, 2、介绍象形字 师:那么汉字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来看看这些字。(出示甲骨文特写的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甲骨文” ,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汉字,它是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刻在龟甲或者兽骨上的文字,所以叫“甲骨文” 。我们正是借助这些甲骨文,了解到了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所以,甲骨文是非常珍贵的考古 文物。据有关资料显示,甲骨文上的汉字,至今仍然有1000多个活到了今天。 师:同学们认识这些简单的甲骨文吗, 师:你们是怎么认出这些字来的?(指名回答)看来,最初的汉字是由图形演变而来的。这类字就是象形字。(板书:象形) 3、介绍形声字和会意字

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 一、填空题(本题共15个空,每空1分,共15分) 1.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但和都可以在一定领域和特定地区继续使用。 2.从结构上说,语言是以语音为,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3. 现代汉语的方言中,以苏州话为代表的是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的是方言。 4.音强是声音的强弱,它主要取决于。 5.发元音时,发音器官的各部位肌肉,声带。 6.普通话里的22个辅音有21个充当声母,其中还可以做韵尾。只能做韵尾但不能做声母的辅音是。 7. 戏曲界习惯上把戏曲唱词中的“韵“叫做“辙”,合辙也就是的意思。 8.发音部位为“舌根”,发音方法为“不送气、清、塞音”的声母是。 9.对一个单元音的发音,可以从舌位的高低、舌位的前后和三个方面来分析。 10.因为声母n、l 既能跟撮口呼韵母相拼,又能跟韵母相拼,所以n、l跟ü行韵母相拼时,ü上的两点不能省略。 11.一般来说,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是一个音节,例外的是词中用作后缀的“儿”字。 二、判断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1分,共15分) 1.文学语言既有书面语形式,也有口语形式。() 2.就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而言,吴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最大。() 3.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但是基础方言只有一种。() 4.汉语方言的形成,完全是因为地理分布上的原因。() 5.汉语方言的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其中词汇的差异最大。() 6.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北方话中所有的词都可以进入普通话。() 7.男子声音和女子声音的差别主要是发音的音强不同。() 8.发元音是声带一定振动,发辅音时则声带不振动。() 9.音色在语音中的作用最重要,它是表达语义最重要的手段。() 10.zi、zhi、ri等音节中的韵母按四呼归类应该归入齐齿呼。() 11.国际音标的制订原则是“一音素一个符号,一个符号一个音素”,《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也遵循了这个原则。()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汉字的创造与发展》教学设计

4汉字和书的故事 《汉字的创造与发展》教学设计 鹿泉市石井乡石井小学王彦坤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特点,以及与现实事物之间的联系。 2、能够借助其他方法和其他文字资料了解关于汉字的知识。 3、感受汉字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中国人在文字上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对汉字喜爱和欣赏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感受汉字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中国人在文字上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对汉字喜爱和欣赏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影音资料。 学生收集有关汉字的知识和相关信息。 四、学生分析: 在学生心目中,“汉字”只是一种书写的工具,一种交流的符号,会写、会用足够了,学生对汉字缺乏整体的了解和感情上的认识。因此,本课没计立足深远的历史背景,设计了实践操作、猜想、探寻、研究等活动,让学生在“追根寻源”“解读奥秘”中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及特点,让学生感受汉字与生俱来的历史的温度和生命的气息,并升华凝聚对汉字的一种真诚的爱。 五、内容分析: 《汉字的创造与发展》是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教材的呈现形式上,只是提示了一些示范性的知识点或信息资源,给学生留出了探究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学习探究历史的各种方法。旨在通过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探索和研究汉字的起源、发展过程发展规律及特点,体验、感受汉字文化的神奇魅力和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和在文字上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喜爱和欣赏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的奥运会吗?还记得开幕式上的情景吗?看过的同学请举手?这么多。谁来说说看完这个开幕式,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生说)那我们再来重温其中的一个场景好吗?(放录像:和字演变)你看到了什么? 是呀,一个和字的演变,不仅在世人面前展示了我们中国人和谐向上的精神,更体现了我们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神秘的汉字王国,去探寻一下汉字的创造与发展。(出示课题) (二)探寻汉字的产生和演变 相信,对于汉字大家是再熟悉不过了,从我们认识的第一个汉字开始,便与汉字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天我们都在阅读它,书写它,我们与别人的交流很多时候都需要用汉字来表达,汉字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贝。可是文字是人类一诞生就有了吗?在没有文字以前,你知道人类是记录事情的呢?(生答)谁能简单介绍一下?(生介绍三种记事方法) 1、活动:如果没有汉字 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到远古部落。尝试一下没有文字的时代,人们是怎样记事的。(课件展示环境)黄河边上的一个部落里,最近发生了一些事,请每个小组尝试着用古人的方法来记事,然后咱们再来猜猜你们记的是什么事情。发给学生纸条。分组完成事情的记录。

汉语方言七大区之外的新势力

广西平话 广西虽有“官平壮白客”五种主要语言(方言),但其中平话仍居重要地位。它分布于古官道(今铁路线)两侧的广大农村地区,成带状。通行区域北起灵川、南至凭祥、西至百色、东达灵山,使用人口超过二百万。一般分为两片:桂南平话(柳州以下)、桂北平话(鹿寨以上)。平话的最早源头跟《宋史》所载狄青南征“平定”侬智高起义有关,事定后宋王朝把“平南军”留在广西屯驻。广西的“平南县”这个地名和“平话”这个方言名称,都是“平南”战争留下的痕迹。屯驻的军人原籍大多是山东,但今天平话与北方话差异很大,却和粤语有些近似。广西平话(另包括其扩展区:湘南土话、粤北土话)的发现,犹如语言中的新大陆,它蕴藏着宝贵的文化资源。但目前研究刚起步,对其分布范围和基本特点有待进一步探讨。 晋语 晋语,也叫“晋方言”,指分布在以山西省为中心的西北地区的方言。主要特点是:1.有入声,入声多二分。2.多数地区有词缀“圪”。3.轻声“子”尾多读入声。4.不少地方有分音词,如平遥“摆”〔p〕说成〔pl〕。晋语的归属是个尚有争议的问题。1985年,李荣在《官话方言的分区》一文里,把山西省及其毗连地区有入声的方言称作“晋语”,并主张把“晋语”从“北方官话”分出。《中国语言地图集》体现了这个主张,把晋语看做是与官话、吴语、闽语、粤语、赣语、湘语、徽语、平话、客家话等平行的方言区。这一新见解引起语言学者特别是方言学者的浓厚兴趣。 徽语 徽语亦称“徽州话”,集中分布在安徽南部(旧徽州府一带)、浙江西北部(旧严州府一带),以及江西的小部。主要特征是: 1.声母系统接近赣语,全浊声母今多读送气清音,如屯溪“群”读〔tyan〕。韵母系统却跟南部吴语(如处衢片、瓯江片)较接近。 2.古上声通常分为阴阳或合为一调,古全浊上声一般不归阳去,部分方言上声字带喉塞音,如婺源“主”读〔ty〕,也和温州等地相似。 3.泥、来母洪音不分,如屯溪“脑”、“老”皆读〔l〕。 对徽语进行现代研究始于魏建功等的《黟县方音调查录》(1935年),差不多在同一时期,赵元任、罗常培等人也做了调查,并发表了几个报告。自从《中国语言地图集》(1988年)把徽语划为一个独立的方言大区后,徽语更受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