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血清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血清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感染性疾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

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感染性疾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7-03-13T11:01:15.32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6期作者:李芬 [导读]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在感染性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成都市天府新区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610213)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在感染性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荧光免疫定量测定法对我院收治的80例感染性疾病患者进行血清PCT检测,并比较其在细菌与病毒感染中的差异。结果:80例患者中,血清 PCT0.5ng/ml时,以细菌感染及个别病毒感染为多见,应根据临床情况选用抗生素;当血清PCT>10ng/ml时,患者常常存在严重细菌感染、败血症等,必须选用相对高级且敏感的抗菌药物,大多还需联合用药。每日监测PCT作为使用抗生素的指征可使抗生素治疗的疗程缩短,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使耐药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3]。因此,血清PCT可作为鉴别细菌性感染与非细菌感染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该检测操作简单、结果快速,可为临床医师及时作出是否为细菌性感染的诊断提供有力证据,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治疗。同时,根PCT水平的变化趋势,用于重症感染患者的病情评估和预后观察指标,有着极为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快速、简便、结果可靠,PCT检测可有效提高感染性疾病诊断准确率,含量变化可以有效地提示感染情况,对临床医师诊断及用药治疗提供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姜源.降钙素原早期评估细菌感染严重程度的应用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2(5):333-335. [2]朱文秀,王福刚,贾雪芝等.降钙素原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8):2421-2422. [3]黄伟平,胡北.血清降钙素原对感染性休克病情程度及疗效评估的价值[J].广东医学,2012,33(14):2083-2084.

第四章 细菌感染性疾病

第四章细菌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伤寒 一、名词解释 1.伤寒 2.再燃 3.复发 4.伤寒细胞 二、填空题 1.典型伤寒的病程可分为4期,分别是、、、。 2.伤寒极期的典型临床表现为、、 、、、。3.伤寒病人能够分离到伤寒杆菌的标本有、、 、。 4.伤寒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引起并发症的原因是。 三、选择题 (一)A1型题 1.下列哪项为伤寒初期的确诊依据 A.血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B.尿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C.胆汁培养伤寒杆菌阳性D.肥达反应阳性 E.粪培养伤寒杆菌阳性 2.对曾使用过抗生素,疑为伤寒的患者,最有价值的检查是 A.骨髓培养 B.粪培养 C.血培养 D.肥达反应 E.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3.伤寒并发症中最严重的是 A.肠出血 B.溶血尿毒综合征 C.中毒性肝炎 D.肠穿孔 E.中毒性心肌炎4.肥达反应阳性率最高的时期为 A.病后第1周 B.病后第2周 C.病前1周 D.病后第5~6周E.病后第3~4周 5.常用于调查伤寒慢性带菌者的抗体为

A.H抗体 B.A抗体 C.B抗体 D.Vi抗体 E.O抗体 6.伤寒病人排菌量最多的时期是 A.起病后第1周 B.起病前1周 C.起病后第2~4周 D.起病后第5周E.起病后第6周 7.伤寒发病后,第1周阳性率最高的化验检查是 A.大便培养 B.肥达反应 C.尿培养 D.补体结合试验 E.血培养 8.伤寒出现肝脾肿大的主要原因为 A.伤寒性肝炎、脾炎 B.I型变态反应 C.III型变态反应 D.中毒性肝炎E.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增生性反应 9.伤寒杆菌的病原学特点下列哪项正确 A.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部分细菌有菌体表面(Vi)抗原 B.属沙门菌属的A群 C.革兰染色阴性,产生芽孢,有夹膜 D.Vi抗原抗原性强,产生Vi抗体滴度高,持续时间长 E.到目前为止,我国未发现耐氯霉素的伤寒杆菌株 10.伤寒杆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 A.肠毒素 B.外毒素 C.神经毒素 D.细胞毒素 E.内毒素 11.引起伤寒不断流行、传播的主要传染源为 A.慢性带菌者 B.暴发型伤寒患者 C.普通型伤寒患者 D.伤寒恢复期E.伤寒患者的潜伏期 12.下列哪项是伤寒的典型临床表现 A.长程间歇寒战、高热、肝脾肿大,重度贫血,肥达反应阴性 B.驰张热、肝脾不大,周围血象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升高,肥达反应升高C.长程间歇高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消化道出血 D.中、长程稽留高热、肝脾大、周围血象不高、肥达反应“H”、“O”均升高E.长程低热,肝脾肿大,周围血象不高,肥达反应阳性。 (二)A2型题 13.某女,28岁,发热7日,伴有食欲减退、腹胀,病人发病前有涉水史。体格检查:T 40℃,P 80次/分,脾肋下2cm,外周血白细胞3.5×109/L,N 0. 52,L 0.48,下列选项中哪种诊断可能性大

临床常用细菌感染指标87626

临床常用细菌感染指标 感染性疾病是目前临床上常见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而细菌和病毒是最多见的、最主要的两种病原微生物,临床上快速、准确的诊断和鉴别对病人的治疗十分重要。在大多数情况下,尚无完善的、实用的、快速的病原学诊断技术以实现对细菌和病毒快速分离和鉴定,而目前常用鉴定感染指标有(1)血WBC和N分类;(2)血沉ESR;(3)白细胞介素-6(IL-6);(4)血清hs-CRP;(5)PCT降钙素原。 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比例 目前,WBC、N%作为传统感染指标,因其检测方法简便经济,是广大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感染鉴别的主要指标,具有一定临床价值。WBC 计数方法简便、快捷, 目前仍被认为是鉴定细菌感染的常规项目。但是,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对于细菌感染诊断的准确性较低,在局部细菌感染和脓毒症时二者有所升高,但在重症细菌感染组二者均下降,白细胞降至正常范围内,中性粒略有升高,因此二者均不能很好的反应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因为全身细菌感染时外周血WBC计数既可升高,又可减少,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另外剧烈运动、进食、寒冷刺激、情绪波动等以及采血部位不同和采血技术水平也可使血象出现较大差异[1]。所以WBC 计数和N%用于细菌性感染的诊断敏感性不够, 有一定的局限性。 血沉(ESR)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的速度。 绝大多数急性或慢性感染、恶性肿瘤、组织变性和坏死性疾病都能使血浆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产生变化,或使异常蛋白进入血液,引起血沉加速。此外,贫血和月经期及妊娠三个月后也可以使血沉加速。因此,血沉是一种非特异性试验,不能单独用以诊断任何疾病。白细胞介素-6(IL-6) IL-6 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由212 个氨基酸组成的多功能糖蛋白。在感染和炎症时,上皮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IL-6 和IL-8,是局部和系统免疫反应的重要因子。在败血症患者体内的细菌感染产生炎症,刺激机体的T、B 细胞,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分泌大量的IL-6。IL-6 通过促进巨噬细胞表达细胞黏附分子、组织因子,诱导肝细胞合成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使超敏CRP浓度提高。但国外资料表明,除细菌因素外,其它非感染因素也会引起IL- 6的非特异性升高,从而限制了IL- 6对诊断脓毒血症的诊断价值。而PCT 与hs- CRP则正好可以弥补IL- 6这一缺点。 另外,IL-6与急性胰腺炎疾病严重程度正相关,故IL-6水平能很好地评估急性胰腺炎的程度。 hs-CRP C -反应蛋白早于1930 年发现,是一种能与肺炎球菌C 多糖体反应形成复合物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检测超敏CRP(HS-CRP)方法的引入,CRP不仅可作为一种急性炎症的标志物,而且可区别在正常范围内低程度炎症反应中CRP 的水平。HS-CRP已被证实是由慢性炎症引发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检测其浓度对心血管疾病的干预及预后起重要作用被临床重视。 C 反应蛋白(CRP)是肝脏细胞在IL-6 的作用下分泌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急性时相蛋白,在应激情况下血清CRP 水平增高,在任何组织损伤和感染的急性期均可升高[2]。除细菌感染外,病毒感染、慢性炎症反应、梗死、急性创伤或手术、烧伤、免疫复合物沉积等都可以使CRP升高。健康人血清中CRP 含量很低,当机体受到细菌入侵引起炎症时,血中浓度其峰值可达基础值的数十倍至数百倍,并不受年龄、性别、体温及贫血等因素的影响,被认为是鉴别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一个首选指标[3]。据沈国森等实验研究报道显示[4],细菌性

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的临床应用

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可以有效的指导临床对抗生素的使用。方法对我院2019年1月1日到2019年2月28日896例做降钙素原(PCT)的标本进行分析。PCT>0.25ng/m L的患者163例,临床给予抗生素治疗,治疗后,观察PCT水平下降程度,结合临床,观察疗效。结果 PCT>0.25ng/m L的163例病例,临床全部使用抗生素治疗,其中PCT水平下降的有160例(98.16%),不下降的有3例(1.84%),无效的3例更换抗生素,治疗后,PCT水平下降。结论 PCT与感染的程度密切相关,当PCT>0.25ng/m L的患者,临床及时的给予抗生素治疗,感染可以明显的得到控制。说明PCT的检测可以有效的指导临床使用抗生素,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及脓毒血症的发生. 关键词:降钙素原(PCT);抗生素;指导临床;脓毒血症 引言 降钙素原(PCT)是血清降钙素(CT)的前肽物质。是由 116 个氨基酸组成的糖蛋白质,无激素活性。健康人血液中的 PCT 浓度很低(<0.05ng/mL)。在炎症反应,尤其是严重感染、感染性休克、脓毒血症时,PCT 可生成并释放入血液循环[1]。此时,血液中的 PCT 水平会明显升高。故 PCT是细菌感染的一个预警指标。现对我院 896 例标本进行分析。其中 PCT>0.25ng/mL 有163 例。 1材料和方法 1.1标本来源。临床静脉抽血 163例患者静脉血标本。 1.2试剂。威海纽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降钙素原检测试剂盒。 1.3仪器。NPY007干式荧光免疫分析仪。 1.4方法。各标本均为患者静脉血,待分离胶采血管内血液凝固后,马上进行离心,离心转速为3500转/分钟,离心10 分钟。离心好的血清上机测定[2]。PCT 结果判断:PCT检测结果分别定为小于 0.5ng/mL、0.5~ 2.0ng/mL、 2.0~10.0ng/mL、≥ 10.0ng/mL,4 个等级。据文献报道,以 PCT>0.5ng/mL为阳性。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 分析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 x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2结果 PCT是1993年被发现的一种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肽原,是相对分子量为 1.3×104的糖蛋白。由116个氨基酸组成,是降钙素的前体肽,人们发现在细菌或真菌感染时它选择性诱导升高,对于细菌性感染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与疾病严重程度成正比。生理状态下,PCT 由甲状腺C细胞产生,在细胞内通过蛋白水解酶的作用,裂解成降钙素,PCT在循环血中浓度极低,几乎检测不到。在病理状态下,PCT可来源于肝、肺等多个器官组织,外周血单核细胞在脂多糖和某些细胞因子的作用下,也可以表达生成 PCT。近几年来国内外已将 PCT 检测广泛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检测,认为它是一项具有潜在诊断价值、敏感的全新诊断指标。在研究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发现,细菌性感染时 PCT 浓度升高,在病毒感染和非细菌性炎性疾病时保持低水平,这种变化迅速而且稳定,是 PCT 有别于其他指标的特征之一,是区别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的最灵敏的指标,可指导临床使用抗生素。PCT 是一种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前肽物质,人体受到菌体释放的内毒素和炎性细胞因子诱导而产生 PCT,所以细菌感染时 PCT 升高,而病毒不能

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直接核酸诊断试验

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直接核酸诊断试验 Florence Paillard, PhD, and Craig S. Hill, PhD 准确和快速的诊断是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和防止感染性疾病扩散的关键。理想的感染性疾病的诊断试剂应该能够给临床医生提供快速、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强的实验结果。检测试剂如果灵敏度不高则可能导致疾病的漏检,使患者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还可造成疾病的扩散;同样,试剂如果特异性较差则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假阳性的出现不仅会导致不必要的治疗,还可能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阴影。不论对个人还是公共卫生部门,因检测方法的不可靠所导致的错误诊断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已使得人们可以研制出比传统方法更为灵敏、特异和快速的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试剂。 一、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方法述评 数十年来,检测细菌的的标准方法是培养(液体和/或固体培养基)和染色,如用于结核分枝杆菌的抗酸染色和淋病奈瑟菌的革兰染色。其它一些方法还包括采用抗体技术检测细菌抗原的酶免疫测定(EIA)和直接荧光抗体技术(DFA)等。 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微生物核酸成分的核酸检测(NATs)技术的发展为临床诊断方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目前用于微生物鉴定的NA Ts主要有两种类型:培养确认检测试剂和直接检测试剂。培养确认的NA Ts试剂主要用来对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进行确认;直接NA Ts试剂可以直接检测标本中的微生物,无需培养。与培养确认探针试剂相比,由于直接NATs试剂完全不需要培养这一步骤,所以可以更快地给出检测结果;直接NATs试剂一般来说其准确性也高于直接免疫检测方法。美国FDA批准的第一个非放射性直接NA Ts试剂是Gen-Probe PACE试剂,用来检测衣原体和淋球菌感染。 对直接NATs试剂而言,一个至关重要的改进在于加入了目标扩增步骤,即探针检测前将目标序列进行扩增。第一个用于沙眼衣原体检测的核酸扩增试剂(NAA Ts)于1993年获得了FDA的批准。此后,随着核酸扩增技术的不断改进,出现了可以将样品成分的抑制作用降为最小的第二代NAA Ts,它的操作流程也得到了相应改进。 本文将就已经商品化并得到FDA批准的用于检测五种细菌感染的直接NATs试剂进行述评。这五种感染为:链球菌性咽炎、肺结核(TB)、阴道炎、衣原体(CT)和淋球菌(GC)感染。 二、直接NAT方法学 非扩增直接NATs(表1):大多数商品化的直接NA Ts试剂都采用特异性针对出现在被测生物体内的一段独有的核酸序列(目标序列)的核酸探针。这种探针通常采用荧光或化学发光标记。所测样品需进行处理以使其能够释放出核酸。检测时,标记的DNA探针可以和靶序列特异性结合,形成一个稳定的探针-目标序列杂交体。该杂交体被从非杂交探针中分离或区别开后,标记物散发出信号。 在直接检测临床标本中的微生物时,NATs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提高试剂的灵敏度。Gen-Probe采用的一项专利技术是将rRNA作为检测目标,rRNA在大多数微生物体内是以数以千计的拷贝量存在的。例如,沙眼衣原体中的rRNA可达2000拷贝,而DNA中有用的靶序列在每个细菌体内的量仅有一个或数个拷贝。因此以rRNA为检测目标可以大大提高试剂的灵敏度。除此之外,Gen-Probe由于在杂交检测中还采用了杂交保护检测(HPA)方法,使其试剂的灵敏度得以进一步提高。检测rRNA和HPA技术的结合使得第一个DNA探针检测试剂被临床实验室广泛用于培养的确定和直接检测。 第二个用于提高DNA探针检测灵敏度的方法是对信号分子进行放大,如杂交捕获试剂(Hybrid Capture assay)。它采用针对RNA:DNA杂交体的抗体来检测杂交形成,每个抗体都带有酶标记物。每个酶分子都会产生多种着色分子用于与之结合的每个杂交分子。这种从

重症监护室感染菌群分析及控制感染对策

重症监护室感染菌群分析及控制感染对策 蓝如束1,赵 丽2,廖光付1 (1.广西壮族自治区龙潭医院,广西柳州545005;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广西南宁530021) 摘要:目的 调查重症监护室(I CU)病原菌分布及探讨控制感染措施。方法 对2047份临床标本(包括痰、咽拭子、尿、血、穿刺液、中心静脉插管)进行培养分离出1047株致病菌加以整理分析;分离培养后均用A P I系统或V IT EK全自动分析仪鉴定。结果 2074份临床标本中,阳性标本914份;分离出的菌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次真菌、革兰阳性球菌分别占70.3%、17.2%、12.3%;感染部位以肺部最多,共771株(72.7%)、泌尿道感染181株(17.0%)、引起败血症58株(5.5%)、其他51株(4.8%),其中肺部感染以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真菌为主,分别占28.9%、19.3%、9.1%、18.1%;泌尿系统、败血症常见细菌感染为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为主,分别占25.6%、12.4%、11.8%;单纯1种细菌感染占53.0%,单纯真菌感染3.1%,真菌与细菌混合感染占17.4%,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菌感染占27.1%;患者一般与其他部位感染同时存在。结论 为有效控制感染,必须合理选择抗生素;要特别重视对患者的卫生整顿和消毒隔离,严格对病房空间环境及使用医疗器材进行消毒监测。 关键词:I CU;病原菌分布;控制感染 中图分类号:R18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529(2002)0420284202 I CU内危重患者的医院获得性感染日益受关注。目前I CU面临最大的难题是细菌感染,它是引起多系统器官衰竭及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因素[1,2]。控制感染主要环节是针对病原菌的合理应用抗生素。对于危重患者,抗菌治疗往往是在获得细菌培养结果之前开始,基本上是经验治疗。因此,了解I CU各种感染的病原学流行规律是非常必要的,为危重病患者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我们对1995年1月~1999年12月连续从I CU分离出1047株细菌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来自I CU患者送检的痰、咽拭子、尿、血液、穿刺液、中心静脉插管等共2074份标本,阳性标本914份,共分离出1061株细菌,其中真菌为182株。 1.2 培养与鉴定 所有标本培养方法均按全国操作规程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后均用A P I系统或V IT EK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法国梅里埃公司)鉴定。 2 结 果 1995年1月~1999年12月从I CU共分离的病原菌分布见表1。5年分离出致病菌1061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746株(70.3%)、真菌182株 收稿日期:2001203202; 修订日期:2001207218(17.%)、革兰阳性球菌130株(12.3%)。常见致病菌分布见表1。在感染部位中以肺部感染为最多,共分离出771株(72.7%),泌尿系感染181株(17.0%),败血症58株(5.5%),其他51株(4.8%)。其中肺部感染以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真菌为主,分别占28.9%、19.3%、18.1%。泌尿系常见细菌为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25.6%、12.4%、11.8%。从调查中发现,多部位感染及真菌和多种病原菌混合感染占17.4%,单纯1种细菌感染占53.0%,单纯真菌感染占3.1%,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菌感染占27.1%。 3 讨 论 3.1 I CU是医院感染高发区 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病房。细菌分布因不同医院而异。本次调查表明铜绿假单胞菌、真菌、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是I CU下呼吸道主要病原菌。这些细菌是条件致病菌,当患者本身有严重基础疾病、营养不良和肺部防御功能减弱易发生感染。其中最常见的感染途径是吸入已丛集于口咽腔的细菌[3]。肠球菌、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是泌尿系主要病原菌。导尿是泌尿系受感染最常见的原因,病原菌主要来自患者的身体内定居的内源菌或医院环境污染的外源菌,这些细菌可通过直接定居尿道周围或污染导尿管引起泌尿道感染[4]。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真菌在I CU感染日益严重,特别是深部真菌感染,往往十分凶险顽固,治疗困难。本次 ? 4 8 2 ?Ch in J N o socom i o l V o l.12N o.42002

降钙素原对新生儿重症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治意义

降钙素原对新生儿重症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治意义目的探讨降钙素原在新生儿重症感染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临床价值。方 法选取92例笔者所在科室住院治疗的新生儿,分为重症感染组37例及局部感染组55例,选取30例非感染性住院治疗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新生儿PCT与白细胞计数水平,分析其对于感染的早期诊断意义。结果重症感染组降钙素原高于局部感染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感染组降钙素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感染组,差异阳性率及分级情况明显高于局部感染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血清,差异水平的监测对疾病早期诊断、病情程度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标签:降钙素;新生儿;重症感染;早期诊治 新生儿感染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重症感染具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因此早期诊断,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新生儿感染的早期诊断尚缺乏快速、可靠的检测方法,常用的WBC计数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血培养虽为诊断败血症等严重感染的金标准,但由于时间长,阳性率较低易污染,其应用受到很大限制。近年来一些新的感染标志物如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等受到了临床学者的关注[1],本研究选取PCT为检测新生儿感染的临床指标,诊断新生儿感染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2年2月在笔者所在科室住院治疗的92例新生儿临床资料,按照出院诊断的感染程度分为重症感染组(37例)和局部感染组(55例),选取同期30例非感染性住院治疗的新生儿为对照组。 1.2分组标准 重症感染组包括败血症22例,化脓性脑膜炎5例,重症细菌性肺炎10例,败血症诊断以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的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为参考;局部感染组为无全身症状的局部感染,包括普通性肺炎25例,尿路感染7例,脐部炎症18例,肠炎5例;对照组排除各种感染,其中缺氧性脑病7例,高胆红素血症10例,早产儿6例,新生儿糖尿病或因妊高症等高危因素治疗的新生儿7例。 1.3检测方法 新生儿在接受相应治疗前抽血,检测血常规、PCT,进行血培养。使用PCT 检测试剂盒,采用血清半定量固相免疫检测,分为4个等级,>0.5 ng/mL认为PCT阳性。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白细胞计数。

传染病--细菌性疾病

细菌性传染病 猩红热G+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GAS,致病性最强,也称化脓性链球菌),产生红疹毒素。患者和携带者是传染源(自发病前1天至出疹期传染性最强),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感染后获得抗菌免疫和抗毒免疫。 抗菌免疫力产生慢,持续时间短暂,具有型特异性。 抗毒免疫力,红疹毒素产生抗毒抗体,持续终生,无交叉免疫。 流行特征:多流行于温带热带,冬春季多见,学龄儿童多发,小于1岁大于50少。 病原学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人和动物的粪便及健康人的咽部。 1.致病的菌体成分(了解) ①M蛋白:是GAS的重要致病因子,位于细胞壁,抗吞噬,与致病原是妨碍吞噬的毒力因子。 ②粘附素:脂磷壁酸(L TA)和M蛋白是两种粘附素,L TA 介导GAS的粘附。 ③胞壁多糖 ④透明质酸荚膜(HAC):在体外保护GAS抵抗吞噬。 2.致病性的胞外分泌物、 ①链球菌DNA酶:DNaseB分布最广,具较强的抗原性。 ②链球菌溶血素:O S,作用于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心肌 ③透明质酸酶:又称扩散因子,分解质酸,促进结缔组织分解,增加组织坏死程度,有助于毒素的吸收和扩散。 ④链球菌溶纤维蛋白酶:溶解血块和阻止血浆凝固。 ⑤Spe:致热源物质,曾称“红疹毒素”,是外毒素。 病理改变 1感染性病变:化脓性炎症 2.中毒性病变:充血出血,皮疹(恢复期表皮细胞角化坏死脱落,脱屑) 3.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滑膜 临床表现潜伏期1~7天,大多2~4天。外科型1~2天。 1.典型: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出疹期:充血性,与毛囊一致隆起突出的“鸡皮疹”,舌头初为“草莓舌”中期“杨梅舌”后期“覆盆子舌”。恢复期:第2周开始脱皮,常为糠屑样脱皮,手掌和足底可见大片脱皮。 皮肤特征:帕氏线、口周苍白圈、贫血性划痕。疹退脱屑未遗留褐色瘢痕。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重症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重症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2-10-18T11:16:50.87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5期供稿作者:郑清山[导读] 探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重症感染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并分析其对不同菌群的清除率。郑清山(泉州市中医院福建泉州 362000) 【摘要】目的探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重症感染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并分析其对不同菌群的清除率。方法 68例重症感染患者随机 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予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对照组予以美罗培南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与病原菌清除情况,监测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11%、62.50%,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2.35%、59.62%,2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重症感染,能迅速清除致病菌,促使病变转归,不良反应少或轻微,可作为早期治疗重症细菌感染的推荐药物。【关键词】重症细菌感染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美罗培南降阶梯治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为二者1:1的混合物,其中,亚胺培南为新型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有β-内酰胺酶抑制作用,对绝大多数革兰阳性、革兰阴性的需氧菌和厌氧菌以及多重耐药或产生β-内酰胺酶的细菌均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1];西司他丁为特异性二肽酶抑制剂,能阻断亚胺培南在肾脏内被水解破坏,因而保持了亚胺培南在体内的活性[2]。对于重症细菌感染,特别是重症监护室发生的重症感染,目前认识比较一致,常在早期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进行重拳出击[3]。近年来,我们早期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重症感染,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于2011年1月~ 2012年6月期间选取我院收治的重症感染患者68例,其中男40例、女28例;年龄20~81岁,平均(55.4±16.7)岁;疾病类型:下呼吸道感染25例,腹膜炎17例,腹腔内脓肿10例,妇科感染9例,泌尿系统感染2例,皮肤和软组织感染1例,败血症3例,心内膜炎1例。均具有明确的感染征象且病情危重,全部患者入院前2天均未接受有效抗菌药物治疗,并排除严重脏器疾病及对青霉素类、头孢类药物有过敏史者。以入院顺序将68例患者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36例,对照组32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感染类型与严重程度等情况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予以积极的对症处理、支持治疗与护理,根据感染类型采集痰液、尿液和血液等标本,送细菌培养。在此基础上,给予抗菌药物治疗。 1.2.1观察组予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1.0g,ivdrip,q8h,感染症状缓解后改为q12h,疗程为4~14d。 1.2.2对照组给予注射用美罗培南,肺炎、尿路感染、妇科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0.5g,静脉滴注,每8 h给药1次。院内获得性肺炎、腹膜炎、败血症剂量加倍。疗程为4~14 d。 1.3观察指标治疗前后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功能,根据不同的感染类型,采集来自感染部位标本、痰液、尿液或血液等标本,送细菌培养。治疗过程中每天记录临床症状、体征及不良反应情况。 1.4疗效评定依据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病原学进行评定,4项均恢复正常者为痊愈,有1项未恢复正常者为显效,尚未达到显效标准者或用药72 h后病情无明显进步或有加重者为无效。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录入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及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观察组平均经(4.5±0.6)天症状体症好转,短于对照组平均时间(9.5±1.1)天(t2=6.14,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11%、62.5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2.2细菌培养与清除结果 2组患者细菌培养结果依次为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他菌属。观察组与对照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2.35%、59.62%,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χ2=5.42,P<0.05)。 2.3不良反应观察组发生恶心呕吐1例,反应轻微;瘙痒1例,停药后缓解,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6%。对照组恶心呕吐1例,皮疹1例,未影响继续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P>0.05)。 3 讨论 发生重症细菌感染的患者,多为老年人,组织器官功能较差,且常合并有多种慢性疾病,早期往往需要经验性用药,目前临床多倾向于早期使用泰能进行重拳治疗。 亚胺培南为具有碳青霉烯环的硫霉素类抗菌药,其抗菌作用和稳定性优于硫酶素,对各种细菌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均显示出良好亲和力,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对大多数革兰阳性、阴性菌产生的质粒或染色体介导的内酰胺酶比较稳定,对革兰阴性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较强,特别是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活性更强;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也具有良好得抗菌活性,如对产ESBLs或AmpC酶的革兰阴性杆菌高度稳定[4]。但是,亚胺培南单独应用时,在体内稳定性差,约80 %以上可被肾细胞膜产生的肾脱氢辅酶l (肾辅酶I,DHP I)分解破坏。西司他丁是DHP-I抑制剂,其本身无抗菌作用,但可保护亚胺培南在肾脏免遭破坏,使其原形药物在尿中回收率提高到70 %~80 %[5]。西司他丁还可阻止亚胺培南进人肾小管上皮组织,减轻其肾毒性。但对亚胺培南的其它药动学过程无影响。因此,临床上将亚胺培南和西司他丁钠作为复方制剂使用,如“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症状体征好转时间短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和细菌清除率均高于对照组,但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可见在重症细菌感染的早期,经验性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进行重拳打击,能够迅速的清除致病菌,促使病变转归,且不良反应少或轻微,可以作为早期治疗重症细菌感染的推荐药物。参考文献 [1] Shah K, Pass LA, Cox M, et al. Evaluating contemporary antibiotics as a risk factor for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in surgical trauma patients[J].J Trauma Acute Care Surg, 2012,72(3):691-5. [2] Behera B, Prasad Babu T, Kamalesh A, et al. Ceftazidime resistance in 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 First report from India[J].Asian Pac J Trop Med,2012,5(4):329-30.

血清降钙素原在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应用

血清降钙素原在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索血清降钙素原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通过选取一定比例的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和病毒感染性患者进行抗生素治疗,其后观察并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以及白细胞计数检测结果。结果在细菌感染性疾病病例中,患者的血清降钙素浓度升高,与病毒感染性疾病患者及健康人群的比较差异较大,P<0.01,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降钙素原在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有着指标性的作用。 标签:降钙素原;细菌感染性疾病;临床价值 血清降钙素原,简称PCT,是一种可以鉴别和诊断细菌性感染和非细菌性感染的新型参数,因其具有特异性高、敏感度强,检验效果准确等特征而逐渐被应用到实验室鉴别中来,而对于血清降钙素原的临床应用价值的高低医学界众说纷纭[1]。本文选取64例细菌感染患者,25例病毒感染病例以及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采用先进的化学发光免疫法对其进行PCT检测,并整理记录资料,现将检测过程及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共选取病例119例,在64例细菌性感染患者中细菌性肺炎27例、淋菌性阴道炎16例、腹腔细菌性感染19例;35例病毒性感染病例中流行性角膜结膜炎21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6例、丙型病毒性肝炎8例;以及健康对照者20例。以上病例均被医生诊断确诊,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在客观上说男性病例50例,女性病例54例,平均年龄43岁。 1.2方法实验开始第1d对其进行血样采集,利用PCT-Q检测试剂卡(试剂盒由德国Thermo Fisher公司提供)对细菌感染组和病毒感染组的全部病例进行PCT检测以及C反应蛋白的检查,比较两组检查结果,操作严格规范。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进行配对分析[2]。 1.3疗效标准该标准是用来反应血清降钙素原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临床应用中的作用效果,其中,如果在運用血清降钙素原的细菌感染患者中的相应参数满足医学要求,则表明血清降钙素原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临床应用中的实际效果是有效的,相反,则表明血清降钙素原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临床应用中的作用不佳,不宜作为相应的医学指标。 2结果 结果显示,在细菌性感染组患者血清中PCT 浓度明显高于病毒性感染组及健康组(细菌感染患者有94.28%为阳性,病毒感染患者4.73%为阳性,如果以PCT>0.5 ng/ml为标准,则血清PCT检测对细菌感染诊断的敏感度为94、67%,特异性为95.00%),且细菌感染越严重,PCT浓度越高,另外,细菌感染组患者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老年重症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老年重症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发表时间:2019-03-04T15:37:57.767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第02期作者:赵晶[导读] 对老年重症细菌感染患者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进行治疗,可有效保障对该部分患者治疗效果,有助于患者恢复。 要在4月份前发表 北京市石景山医院 100043 摘要:目的对老年重症细菌感染患者按照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进行治疗的具体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共计纳入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所接诊患者60例,取组中30例以美罗培南治疗,即对照组,余下30例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即观察组。对两组效果分析。结果经过对整体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细菌清除率对比,观察组均具备优势,P<0.05。结论对老年重症细菌感染患者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进行治疗,可有效保障对该部分患者治疗效果,有助于患者恢复。 关键词: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老年重症细菌感染;安全性老年重症细菌感染在临床较为常见,因老年患者综合体质较弱,且多伴随存在有其他慢性疾病,抵抗力较低,在手术创伤等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很容易出现感染症状,将直接影响到患者恢复。借助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对该部分患者展开治疗,存在有极高的使用率。本文就侧重对该药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计纳入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所接诊患者60例,取组中30例以美罗培南治疗,即对照组,余下30例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即观察组。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在63—78岁间,均值为(70.12±1.82)。而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61—77岁间,均值为(71.83±1.29)。以上对比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给与营养支持,并对其体内电解质紊乱情况进行改善。对照组以美罗培南治疗,剂量为0.5g/次,间隔8小时使用一次。而观察组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剂量为1g/次,间隔12小时使用一次。两组患者均持续用药15天。 1.3 疗效评定标准 若在用药结束后无感染症状,各方面指标均恢复正常,即显效。若治疗后,患者感染症状得到有效改善,但未完全恢复正常,即有效。若用药结束后,患者感染症状未改善且存在有更加严重趋势,即无效[1]。 1.4 观察指标 需对整体治疗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细菌清除率进行统计。 1.5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各数据处理均建立在SPSS19.0上,百分数表示计数数据,卡方检测,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整体有效率为93.33%(28/30),对照组为76.67%(23/30),对比知观察组占据明显优势,P=0.018,x2=7.082。且细菌清除率上,观察组为96.67%(29/30),对照组为80.00%(24/30),对比P=0.009,x2=10.177。在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共计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而对照组为8例,对比P=0.008,x2=8.092。 3 讨论 随着年龄持续增加,老年人身体器官功能均存在有不同程度衰退症状,且多数患者存在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在多方面因素下,一旦出现感染,若未及时进行治疗将很容易促使患者出现重症感染,导致患者机体各方面功能受到不同程度损伤,严重时更会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借助抗生素类药物对老年重症感染患者治疗属于当前治疗该症最为主要方式。美罗培南在临床存在有较高使用率,其本质II 类碳青霉烯类药物,可对多种细菌发挥作用(尤其在革兰阴性杆菌方面具备有极高的抑制效果)[2]。但结合实际可知,在长时间使用下,容易促使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且用药周期较长,促使其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存在有一定局限性。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在近几年逐步在临床得到运用,其同样为II类碳青霉烯类药物,在抑制革兰阴性菌方面的作用效果较美罗培南更为显著,且对于革兰阳性菌同样存在有抑制效果,且作用效果较快,患者服用后可在短时间内血药浓度便达到峰值,达到抗菌、抗炎的效果,与常规抗生素类药物相比,效果更为显著,能有效缩短患者用药时间,帮助患者体内炎性反应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得到控制。早在孙贤辉等[3]研究中已经指出,借助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对老年细菌感染患者进行治疗,可实现对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进行有效抑制,促使患者感染症状迅速得到改善,充分证实该药在治疗老年细菌性感染中的优势。需要注意的是,该药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促使患者出现多种不良反应,诸如局部疼痛、红斑以及消化道反应等,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加以重视。 结合本次研究可知,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帮助下,可有效提升临床对老年细菌性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对于帮助该类患者恢复,存在有极为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利军, 李荣.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与莫西沙星治疗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效果比较[J].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21):81-82. [2]高惠, 袁勇.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对老年重症细菌感染患者的疗效及菌群清除率观察[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7,23(5):347-349. [3]孙贤辉, 谭成燕.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不同输注时间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严重病原菌感染病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J]. 抗感染药学, 2017,54(8):1504-15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