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经济学 文献综述

新制度经济学 文献综述
新制度经济学 文献综述

新制度经济学文献:

By Liang Jinhui, Zju

1.The Nature of the Firm, Coase

2.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Coase

3.Some Economics of Property Rights, Alchian

4. 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 Tiebout

5.Might Makes Rights, Umbeck

6.Dictatorship, Democracy and Development, Olson

7.Spontaneous Order, Sugden

8.Culture Belief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Society, Grief

9.The Economics of Convention, Young

10.Federalism as a Commitment to Preserving Market Incentives, Qian and Weingast

11.Reversal of Fortune, Acemoglu, Johnson and Robinson

12.Constitutions and Commitment, North and Weingast

1.The Nature of the Firm, Coase (交易费用的存在促使新的经济组织的产生)

文章的核心的问题有两个:一、一般认为价格机制协调经济系统的运作,而在企业内部企业家协调生产,为什么企业这种组织是必需的呢?二、资源配置由市场进行还是由企业家来决定是如何进行选择的。

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在边际点上,在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另一个企业中的组织成本,或是等于由价格机制组织这笔交易所包含的成本。

科斯的目标是发展一个真实而易于处理的企业理论。通常认为价格机制协调经济系统的运作,但这只是一个部分的描述,经济系统由许多专业化的子系统构成,而在这些子系统里面,生产要素的配置由企业家来组织。为什么存在企业这种组织,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结构被企业家所取代呢?

企业的存在有很多的解释,不确定性,政府管制等等。科斯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这些成本包括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谈判和签约的费用,多次履约的风险等等。当存在企业时,这些交易费用就会大幅减少。企业以一个契约替代一系列的契约,以一个较长期的契约替代若干个较短期的契约,企业以契约限定企业家的权力范围,在权力范围内,他可以配置生产要素,这就替代了价格机制的作用。

这样又产生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企业能消除一定交易成本,那么为什么市场交易还会存在呢?因为当企业扩大是,企业内部追加交易的成本可能上升。组织扩大,可能带来组织成本上升的越快,企业管理失误越多,生产要素供给价格越高。也就是说,企业的扩张会因为内部成本的上升而趋于停止。而停止点就是,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上完成这笔交易所需的成本,或是又另一个企业家来组织的成本。

2.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Coase

(产权安排的效率性体现在交易费用上)

本文分析的是外部性问题,所谓的外部性是指行为主体的活动影响到旁人,却没有付出相应的成本或收益。这个问题庇古原来的思路是认为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有差异,得出的结论要么是工厂对造成的负外部性进行赔偿,要么是要对工厂征税,要么强行关闭工厂。

科斯认为这种思路模糊了问题相互性的本质,如果放任A,对B产生损害,如果管制A,对A产生损害。问题应该这样问,是允许A伤害B还是B伤害A。

科斯认为法定权利的最初分配从效率上看是无关紧要的,只要这些权利能够自由交换,交换的交易成本为零,这就是科斯定理。隐含的意思是,要利用法律最大程度降低这些成本。

无论对造成的损害要负责任还是不负责任,当交易成本为零时,损害造成的外部性都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自我纠正。考虑养牛者和农夫的问题。如果养牛者需要对农夫进行赔偿,赔偿就会计入生产成本中,最优的养牛数量会降低,直到增加一头牛损害的农作物的边际价值等于这头牛的边际价值;如果养牛者不需要对农夫进行赔偿,农夫愿意支付给养牛者让他减少牛的数量,从而增加农作物的产量,直到农作物的边际价值与牛的边际价值相等。两种结果都会实现产出价值的最大化。

不考虑交易成本的假设很不现实,原本运行良好的交易机制遇到抑制。这时候政府或者法律就要重新安排法权,初始法权的界定会影响到经济效率。这时候政府法权的安排就应该往实现最大产值的方向努力。像企业一样,新的组织形式的诞生很多时候就可以解决交易费用过高的问题。通过政府管制也是一条路径。如果交易费用过高,可以对问题置之不理。处理有妨害后果的行为时,并非简单的限制有责任方,需要确定的是,抑制妨害的收益是否大于由于终止损害行为而造成的别处的损失。

如果把生产要素定位为一种权利,就容易理解有权造成不良影响。显然只有那些收益大于成本的行为才是我们想要的。

评论:

科斯定理的精华在于发现了交易费用及其与产权安排的关系,提出了交易费用对制度安排的影响,为人们在经济生活中作出关于产权安排的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根据交易费用理论的观点,市场机制的运行是有成本的,制度的使用是有成本的,制度安排是有成本的,制度安排的变更也是有成本的,一切制度安排的产生及其变更都离不开交易费用的影响。交易费用理论不仅是研究经济学的有效工具,也可以解释其他领域很多经济现象,甚至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比如当人们处理一件事情时,如果交易中需要付出的代价(不一定是货币性的)太多,人们可能要考虑采用交易费用较低的替代方法甚至是放弃原有的想法;而当一件事情的结果大致相同或既定时,人们一定会选择付出较小的一种方式。

3.Some Economics of Property Rights, Alchian (产权与经济效率(交易成本))本文对产权进行了一个系统的经济分析。资源的约束使竞争不可避免,如何达到一种“好”的竞争就是我们面对的问题。作者认为产权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消除争夺经济资源中有害的竞争。产权的强弱程度与完整程度决定人们对资源进行控制的方式(争夺租金的方式),越是完整的产权,越有利于以市场化的方式竞争,交易成本也就越低。

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私有产权的有效性取决于其强制实现的可能性。私有产权是给与人们对物品那些必然发生矛盾的各种用途进行选择,这是一种排他性权利。产权的产生不是由政府强制安排的,但是它的有效性的确有赖于政府的力量与社会习俗。

私有产权虽说是私有的,但是产权所有者能够决定的只是它的物理性质,他对物品的用途选择很大程度是归因于社会对物品价值的评价。对产权的实施很多时候会与其他人的产权发生冲突,如何解决产权冲突的问题?关键在于产权的划分。比如租借公寓的契约就将公寓的使用权划分给租户,而房子的所有者保留了对房子以及房子产生的收益的所有权。产权可以暂时性或永久性的分割并且重新配置,科斯就研究过产权划分与社会成本的关系,交易成本的存在使产权的划分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效率问题。

对产权的划分之后的共同享有,私有产权的重新组合就形成了各种组织关系。政府与私人企业同是产权重新组合的产物,为什么他们的行为方式会不同?假设他们都有盈利的动

机,他们独特区别在于成本收益系统的区别,更深层次的原因在公有产权难以自由交易。公共财产的所有权不是基于自愿而是强迫的,当你进入这个社区,你就被强行赋有这种产权。

如果公有产权可以交易,对激励的影响会有变化吗?答案在于专业化所有权的两个性质,第一成本收益系统更加与所有者密切相关,第二是控制的知识与风险规避的比较优势。如果公有产权可以交易,那么所有权就会倾向于集中,最终变成私有产权。也就意味着,公有产权下作决定者面临的对于自己的成本少于私有产权下的,也就是说他的激励会更少,效率会更低。

公有产权与私人产权都有不一样的目标,如果将公有产权转换为私人产权,那么达到目标的路径就会有差异。

4.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

当Musgrave和Samuelson认为公共产品的供给并没有市场化的解决方式,Tiebout却认为这个假说在联邦层面是成立的,但地方性的公共产品的供给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是可以显示居民的偏好的。

Musgrave和Samuelson处理的核心问题是消费者(投票者)显示他们偏好的机制。因为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消费者倾向于隐藏自己的偏好。如果有一个机制可以显示出他们的偏好,那么公共产品供给的数量以及相关的税收就可以确定。在现行的机制下,一个理想的公共财政应该达到这三点:令投票者显示他们的偏好,像私人市场一样满足投票者的需求,根据产品的数量征税。

地方公共产品与中央公共产品的供给的不同之处在于,消费者可以选择供应最适合他的公共产品的社区。不同的地方政府的收入与支出模式是有差别的,所以消费者可以选择最能够满足他偏好的地区。地方政府的差异性越大,消费者就越容易找到适合他的偏好的公共产品供应。

这个模型应该满足以下的条件:

1.人员可以自由流动。

2.人们完全了解辖区之间税收与公共产品的差别。

3.有足够多的辖区可以选择。

4.人员的流动性不受任何就业机会的约束或限制。

5.公共产品或税收在各辖区之间不存在任何外部效应。

6.辖区的人口应该维持在最优规模,以最低平均生产成本生产公共产品。

在这个模型里,地方政府并没有试图去适应消费者的偏好,而是最优规模的地方政府被经济系统采用了。

这个模型的政策上的涵义,城市的一体化并不总是值得提倡的,公共产品由中央提供也并不都是规模经济的。提高流动性与增长辖区间信息的政策值得提倡。这个模型虽然条件很苛刻,但是就像一般均衡一样给私人的区域经济提供一个解。

怎样评价蒂博特模型?(朱柏铭)

假设前提太严格,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具备。这些条件太严格,所以,它是地方公共产品的完全竞争市场理论。户籍制度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能促进地方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美国人有频繁变换居住地的习惯,影响因素很多,但地方财政收支政策是重要因素。似乎没有考虑人口流动的交易成本。其实,人口的迁移不仅要考虑就业机会、历史文化、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还要考虑迁移成本。如何测定居民对于地方公共产品的偏好依然是蒂博特模型需要解决的难题。在人口密度很大,地方政府又非居民直接选举产生的情况下,有的居民“以足投票”,对于地方政府的行为会产生刺激的作用吗?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政府之间

已经开展竞争,这种竞争行为的目的是什么?

5. Might Makes Rights

本文的目标在于运用正统的竞争理论来解释产权的建立与分配。Umbeck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模型来预测,在竞争的约束下,新的产权是如何进行初次分配的。

产权被定义为,个人预期他对某项经济物品的使用会是有效率的。这样说来,产权的产生有很多种途径,总的来说,产权只在他人尊重产权所有者的权利或是产权所有者能够有效地排除不尊重的人的时候存在。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最终所有权都是建立在个人或者集体的强制排他性基础上的,暴力作为所有分配系统的基础。并不是说暴力或者威胁会真正使用于系统之中,但是潜在的力量在所有初始契约中都是关键的约束。

假设利用暴力的成本与契约的成本无差异,假设当契约建立时所有有力量的财产所有者都参与最初的缔约;那么契约必然赋予每个人与他们力量相对等的财富。

假设金子埋在没有政府管制的荒岛上,并且禁止用契约的方式争夺稀缺的金子,个人的暴力是排他的唯一方式。这里暴力被界定为用在排他上的劳动时间,同时假定每个人的暴力禀赋无差异。于是竞争的结果就只与他们分配在暴力排他与生产上的时间有关。再假设他们对对方使用暴力的意愿是相互了解的,如果自己的排他的愿望不及对方,在明确自己不会胜出的前提下,实际上花在争斗上的时间是没有的。

考虑到只有一个矿工X的情况,他占有所有的土地,不必使用暴力,他可以分配所有的时间给劳动,劳动产出率很高,平均的土地产出率很低,土地与劳动的边际替代率就是他使用暴力排他争夺一分土地的边际收益,考虑到劳动产出率高而土地产出率低,现在的暴力的收益很小。当Y进入,他几乎没有占有土地(假设他被初始赋予一些土地),与X相反,他的劳动产出率很低,而平均土地产出很高,所以MRS很高,他使用暴力的收益明显大于X,Y威胁使用暴力,土地权从X不断转移到Y。随着土地权的转移,X的MRS上升(他的土地越来越少)他使用暴力的收益增加,而Y的MRS下降,他使用暴力的收益减少。直到均衡点,他们的MRS相等,他们都各自占有一半的土地,他们的土地产出率与劳动产出率相等,这时候达到均衡。三个人的情况类似。

以上是土地同质的情况,现在考虑土地的产出率不一样。假设第三个人的平均土地产出率上升,导致了他的MRS的下降,他使用暴力的意愿降低了,很明显均衡的状况发生了改变,其他人必然会来侵占他的土地,直到所有人的MRS相等。这时候,第三个人占有的土地比别人要少,但是他占有的土地的产出率高。

同样考虑合同存在的情况,一样要以力量作为基础,个人只有在每个人获得的收益一样的情况下才会同意以互相承认对方的产权达到均衡,这里没有考虑人的禀赋上的差异。同时明显可以证明合谋无收益。

最后Umbeck用加利福尼亚淘金潮的作了模型的经验检验。陶金潮满足一系列严格的假设:一、无主之地;二、可以度量的契约产权排他性划分;三、个体禀赋无差异;四、没有雇用或者奴役情况出现。他发现根据离河流的远近不同划分成四类不同期望产量的土地,产量越高的土地划分的面积越少,证明了模型的真实性。

虽然Umbeck证明了初次产权分配不是随机的而是建立在个人的初始禀赋上的,在这个假设下就是个人的暴力的力量。但是这个模型以及经验检验的缺陷正是假设和事实中个人的禀赋都没有差异,以致于无法验证武力在产权分配中所起的作用。

6.Dictatorship, Democracy, And Development

考虑不同的政体对经济表现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探讨的是历史经验中令人困惑的地方。我们讨论的基点从每个社会都需要秩序与公共物品的提供开始,和平的秩序保证存在

对生产的激励。那么是否因为每个人都从秩序里获益,秩序就会自发形成呢?

理论和经验都证明,规模小的群体容易对秩序等公共产品的供给自愿达成一致。但是在大型的社会里,每个人从秩序中分到的收益太少,却要花费原来的成本来保持,必然使保持秩序的激励减少。所以大型社会的集体行动难以保持。

我们从历史上可以看到这样的案例:征经常性税收的坐寇要比掠夺式的流寇更受民众的欢迎。这是因为坐寇保持了掠夺的垄断地位,但以固定比例的税收代替了不定的完全的流寇式掠夺。由于税收是固定的,对双方都有激励,民众有激励去生产而坐寇有激励去降低掠夺的比例保持税基的增长。国家垄断的掠夺胜过不合谋的完全竞争的掠夺。看不见的手第一次发挥了作用,在这里自利理性的流寇领导人倾向于转变为坐寇从而建立政府。

政府的规模扩大不是由于任何形式的自愿合约但不过是由于自利的领导人有能力组织更大规模的暴力。他会提供公共产品因为秩序带来的产量的增加使他自身的利益也增加,提供公共产品的质量取决于它能从中获取利益的多少。这种Encompassing interest 给公民权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影响。法国大革命的时候,大多数的民众反抗税收掠夺与独裁。近代史由若干次坐寇被流寇打断的事件组成,伴随着公民权的发展。

考虑到独裁者是整个国家财富的拥有者,他倾向于对一切征收垄断的租金。他会索取所有的社会的剩余,也就是他从流寇演变为坐寇的收益。独裁者会征收比公共产品成本高的多的税收以索取剩余。他拟定税率的边界是,他对公共产品投入一块钱产生国民收入中他可以获得部分的那一块钱。

将民主与独裁的情况作对比,考虑民主的候选人也是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候选人需要赢得大多数的选票,他可以通过承诺利益转移来购买这部分人的选票,这导致的税收水平不会达到独裁者的利益最大化的税率。这是由于大多数的民众有市场收入,所以他们的Encompassing interest就大得多,他们的总收入增加依靠税率的下调而不是税率上升带来的转移利益。于是,当大多数人的利益相一致的时候,利益重新分配带来的社会成本就越少。民主在最坏的时候,都比独裁要好。

再考虑独裁者的时间维度,如果独裁者长生不老的话,他倾向于建立产权制度促进增长,在一个长远的时期获得更多的收益;如果独裁者预计明年就挂的话,他就和流寇没有区别了。考虑到独裁者代际交接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从而带来对投资的抑制,继承制是个好办法。

保护私有产权的最好的方法是建立持续的民主政治。

为什么民主政体会自发形成呢?最有力的解释就是,缺乏形成独裁政体的最普通的条件。历史上存在的情况就在于没有一个势力能够宣布自己为独裁者,各势力相互制约之下形成一种均衡,在权力不可分割的情况下分享政权就成为一个次优的选择。

对民主与独裁采用相同的动机来分析,说明了在促进经济发展到时候,它们之间主要的差别在于它们阻碍发展的制度因素。

7.Spontaneous Order

本文探讨的就是人类事物(特别是产权分配)中的秩序是如何自发形成的,并且不断重复形成习俗。习俗的形成并不源于人类的理性以及集体决策。习俗也不一定是帕累托有效率的。习俗的成功更多在于它们能够自我复制。习俗不一定有道德上的力量,如果它们有,这种力量的形成不过也是基于同样的原理。

在某个海边的村子里,对漂浮上海滩的木头有那么一个先到先得的习俗。首先考虑这样的自发形成的习俗是否有效率呢?虽然每个人遵循这个规则会得到更好的处境,但是这个规则对每个人来说不一定是理性的选择。

为什么要研究自发形成的秩序呢?首先产权制度可能就是一种自发形成的秩序;其次如果跟随习俗是理性的,那么每个博弈都有一个独特的均衡解的结论就是错的;最后自发形

成的秩序意味着自由社会不是一种有意的设计而是一种试错式的进化,对于习俗的信仰与习俗一样都是自发形成的。

考虑一个小鸡的博弈,关键的假设在于,如果你知道对方是侵略性的,你最好的策略就是妥协。这个博弈并没有纯战略均衡,唯一的NE是一个混合策略。如果要有稳定的纯均衡解的话,两个人就必须是异质的。考虑分配给两个人分别是标签A或B,这里习俗被定义为如果一个人得到标签A,另一个人就必然得到B,他们都了解对方的标签,得到A的人应该出Dove(或Hawk),得到B的人应该出Hawk(或Dove)。这样子博弈的解就变成纯战略均衡了,他们的期望收益从1/3升高为1/2。这样,习俗的存在成为分配产权的方式,每个人都从中得到收益,所以这样的习俗是自我增强的。

跟随习俗行动是理性的吗?习俗与理性相一致,但是理性并没有规定习俗,因为理性推导出来的解并不一定是唯一的。那么什么决定了习俗的产生呢?共同经验,prominence, focal point. 考虑两个人不能联系又要见面,那么最有可能的答案就是大家都会想到的地方。这种想法的产生来自于共同经验,在没有唯一理性解的情况下,我们会求助于过去的经验。

我们现在把习俗考虑为一种进化的产物,习俗是一种进化均衡策略(ESS),它是一种大多数人采用的策略,任何少数人背离这种策略都会获得更少的收益。也就是说习俗一旦建立起来,就会自我加强。不是NE的策略不会是ESS,ESS要求是强的NE。混合战略不会是ESS,因为一旦少数人背弃混合战略采用纯战略,他们的收益会得到改善,当背弃者得益,他们的策略会被模仿,最终成为ESS。

这种对均衡的偏离并不是出于理性的计算,可能是一种随机的错误,但更准确来说应该是一种试错的结果。纯战略不止一种,哪一种会成为习俗呢?如果我们加入收益的非对称性,某一种战略就会呈现更优的收益,但是一旦非经济的ESS建立起来,就难以从偏离ESS 得到收益。总而言之,哪种习俗最快在无习俗的世界中确立自身,哪种习俗就会获胜。而在一个现存习俗的世界里,习俗植根于对现存习俗的模仿(过去共同经验),于是我们可以发现习俗系统的相似性。虽然可能有多种习俗同时产生,但是最终占多数的那个一定会获胜。

这种行为的模式最终演化为规则范式,机制就是人类寻求他人认同的欲望。

8.Cultural Belief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Society

本文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社会难以嫁接成功的制度?社会的组织形式包括社会建构,道德强化机制,信息传输的系统以及协调机制深刻的影响经济的表现。社会组织形式决定了了各种可欲行动的成本以及财富分配的分式。社会组织形势与人均收入在当代社会有高度的相关关系,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奉行“集体主义”而大部分的西方国家奉行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社会,社会被分割为不同的群体,在群体中合同的履行是通过非正式经济与社会制度,并且集体主义社会的成员感觉到其他组内其他成员对他生活的影响,但是组之间处于非合作的关系。个人主义社会,社会结构整合在一起,个人与组间的经济交易非常频繁,合同的履行是通过专业组织,认同自我依赖。

本文检验影响前现代化社会进化的文化因素以及社会组织不同的轨迹。建立模型分析以经济交易为核心的两个贸易社会,在相关多重均衡的博弈中检验社会组织与文化的关系。分析中强调了一个特殊的文化因素——文化信仰。文化信仰作为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影响了不同社会组织的持续性与进化。

文化信念是控制人们日常交往的信念与观点,不同于经验与分析得到的知识。我们可以把影响自身对他人行动预期反应的文化信念看成均衡策略组合的概率分布。文化信念是过去的清晰序贯策略反映,提供focal point,影响均衡选择与社会强制机制。组织创新的必要条件在于人们期望从中得益,这种期望来源于文化信念,所以不同的文化信息演化成不同的组织,而组织的演化进一步改变历史的序贯均衡博弈。不同的文化信念决定不同的历史情景

以及道德惩罚机制,这也会影响均衡策略。

现在我们研究中世纪的分属两种文化信念的商人,Maghribis和Genoese,他们面临着相似的技术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他们贸易的效率取决于他们减轻贸易组织弊病的方法,这种弊病就是商人雇佣代理进行海外贸易时,代理人背弃合约卷货跑路的情况。

这个问题是典型的单边囚徒困境。存在一个最优工资,使得代理诚实守信成为一个理性的选择,这个均衡就是商人付出最优工资的情况。现在假设商人分别属于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在个人主义文化里,一个商人遭到背信,其他的商人并不关心;但是在集体主义的文化里,同样情况会使所有的商人以不再雇佣这个代理作为惩罚。假设完全信息的情况,对于个人主义商人来说,最优工资并没有改变,但是集体主义商人,最优工资因为他的潜在收入受惩罚机制的影响而下跌。假设信息不完全,如果集体主义商人要维持这个惩罚机制,那么他要付信息成本,如果成本不大的话,最优工资还是会下降。所以,两个理性的均衡是,做一个不付信息成本的个人主义者或是做一个付信息成本的集体主义者。

博弈的关键是,因为集体主义商人的最优工资付的更低,他合作的规模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景下不及个人主义下的商人。更进一步,集体主义文化惩罚曾经背信的商人,使背信集体主义商人面临显著长期成本。

分析的结果显示,集体主义商人倾向于雇佣其他商人作为代理,而非单纯的代理。由于由商人代理的长期背信的成本要高于单纯的代理,最优工资还要更低。于是商人雇佣商人,发展成一种水平的社会。个人主义贸易者并没有面临这种惩罚机制,由于自己做商人的收益要高于做代理的收益,倾向于雇佣单纯的代理,于是社会形成一种垂直的结构。

由于你的最优工资与你的财富正相关,在集体主义社会你的社会地位的变动是困难的。在个人主义社会正好相反。

集体主义的文化信念构造出一个集体主义社会,社会里存在一种集体的惩罚机制,水平的代理关系,群体分割,与分组的社会交流网络。在集体主义社会,个人因为一种非正式的惩罚机制放弃了不适当的行为。

个人主义文化构造出一个个体主义社会,垂直与整合的结构,相对地的交流频率,没有集体的惩罚机制。在这样的社会里,低水平的强制机制可以通过集体惩罚制度的缺失达到。为了支持集体的行动,个人主义社会构建出正式的法律政治强化组织,从而演化出更多的正式组织。所以,个人主义社会的组织创新拥有更多的机会。

9. The Economics of Convention

这篇文章讨论当时习俗由前例逐渐积累形成的过程。总的观点是,当交互行为不断重复,其中一种解决方式偶然占优,创造出正向的反馈链,自我增强,于是其他习俗就被排除了。文章用演化博弈的方法来建模,但假设人是有限理性的并且把世界看作是外生给定的。这样子的交互行为会形成习俗吗?需要多久?类似的社会环境也可以演化出同样的习俗吗?

习俗是一种自我加强的可以预见的惯例,人们往往通过遵循习俗获得更大的收益。习俗的存在是为了解决多重均衡的问题,习俗可以减少交易成本,习俗可以加强产权的执行,习俗有两种形成方式,分别是又集体权威确定和由前例逐渐演化积累,本文研究的就是后一种过程。

考虑到一种简单的多重均衡的情况出现,这时我们就要依赖所谓的focal point,也就是给定情境下遵循前例的做法。原因是,他们简单的假设对方也会这样做。

现在考虑一种演化动态博弈,有三个要素,局部的个体交互活动,有限的对环境产生反应的理性,以及随机扰动。考虑过桥博弈,假设人都是局部交互的,他们只保留过去3次的经验,他们根据过去经验中哪种情况更多就会选择哪种情况,并且有一定几率会有人违

背这样的规则。考虑到一开始是靠左行驶的习俗,但是偶然达到了这么一个情况,在过去的3次经验中,有三个人偶然选择靠右行驶。那么下一次博弈中的人,就认为靠左和靠右是无差异的。如果下一次他们还是选择靠右,那么整个习俗就会颠倒过来。

于是我们发现,即使我们知道社会的初始状况,我们不能预料习俗在未来将会如何。换句话说,如果有两个社会的初始状况一样,也有可能他们会发展出不一样的习俗。我们称之为路径依赖。但是注意,我们这里没有表现出锁定效应,原因是过去的传统会被遗忘,所以隔那么个三五十年,社会的习俗可能会改变,也就是说习俗与初始状况是独立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当地大多数人都会使用相同的习俗,这被称作当地一致性效应(local conformity effect);当比对不交互的数个初始状况相似的区域,在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候,他们之间的习俗可能会表现出差异,这被称作全区多样化效应(global diversity effect);当一个习俗在地区留存一段长时间后,它最终可能因为一系列的随机影响而被驱逐,这被称作间断均衡效应(punctuated equilibrium effect)。

话说最早欧洲没啥车辆,车都靠路中间行驶,免得掉到沟里。当车辆多起来的时候,就演化出不同的规则,十八世纪末,大部分欧洲大陆是靠左行驶的,那么最终怎么演变到今天大多数欧洲国家靠右行驶呢?答案是一系列的历史偶然事件,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国大革命的改弦更张。总的改变的动力是清晰的:越多的国家演变成同样的习俗,其他的国家越有可能跟随。建立一个邻近国家的模型来分析,我们发现长期来说,一个局部区域的均衡习俗比两个靠着的均衡习俗更难打破。也就是说,不与其它地区交互的地区更有可能演化出不一样的习俗。同时证明了以上三个效应的存在。

再考虑分饼饼的例子,小纳认为,一个风险中性的人比风险规避的人有更高的期望收益。那么我们可以预测在人群中分配的结果是有差异的,决定于个人的风险偏好。但是我们发现现实中我们有个分配的范式形成了。在重复试验的情况下,分配的范式会演化出一种“公平”的模式,但会因情境的不同产生差异。这种范式会显示出GDE和LCE,但是同时有一个更为显著的特征:普遍的平均分配习俗。在一定的假定下,某个结果(0.5,0.5)会显示出一种随机的稳定性效应。也就是说,在一段长时间里,扰动足够小,其中一种习俗会逐渐占优,最终达到均衡稳定。

10.Federalism as a Commitment to Preserving Market Incentives

传统的联邦主义理论强调分权的两个好处,一是地方政府掌握了信息,更贴近居民的偏好,二是地区间的竞争可以提高居民的福利。但是这些都缺乏对激励机制的描述。要保证市场机制,需要有限及有效率的政府。在这片文章里,我们认为恰当地从中央政府分权给地方政府提供了建立有效率政府的解决方式。

有效率的市场要求两个方面的政府的可信承诺,首先是“政府掠夺”(State predation)的问题,政府必须规制自身不能从产出中掠夺太多,保证市场的正向激励。其次是“软约束”的问题,政府要放弃成本太高的项目,对没有效率的个人和集体实施惩罚,保证市场的负向激励。刺激市场必须要从政府的承诺上解决这两个问题。

本文从新的企业理论来观察这个问题,首先,信息与权力的分配直接影响到承诺的可信度。其次,竞争可以被用来当作一个处理管理激励的问题的惩罚工具,使代理人要代表委托人的利益。

通过信息以及政治权力的下放,联邦主义可以建立正向的激励解决政府掠夺以及负向激励解决软约束的问题。效率来自分散信息权力的动态演变,增加未来政府干预的交易成本可能是达到效率与可信承诺的关键。

分散信息可以避免无效率的规制,可以避免公共企业的低效率等等。限制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财政收入的信息可以使地方政府有额外的收入帐户,从而减少地方政府掠夺财富的动

机,减少中央掠夺地方的可能性。分散权力,特别是财政权力可以避免中央政府无限制的拯救失败的国有企业,使财政无效率浪费。

至于地方之间的竞争产生激励效应,就像市场竞争使管理者反映股东利益一样,地区间的竞争限制政府的掠夺行为。移动的要素可以迅速离开这个地区,如果政府行为不当。对要素资源的争夺使税收与管制下降。同样的,地区间的竞争会使地方政府拯救失败企业的机会成本上升,解决预算软约束的问题。

一个关于分权的质疑在于,分权缺少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会使地区间差距增加。但是研究发现分权使地区差距更小了,甚至不需要转移支付。

联邦主义稳定吗?当我们尝试去防止中央政府从地方夺权的时候,加剧了地方之间合作失败以及搭便车的问题,反之亦然。这意味着地方与中央的权力分配有个均衡,中央有能力管制地方之间的行为,地方有能力反抗中央的权力侵略。

11.Reversal of Fortune

被欧洲殖民的国家里,在1500年前相对富裕的殖民地现在相对落后。我们收集这些数据,以人口密度与城市化作为经济发展程度的近似。这种逆转有人认为是地理因素造成的,但我们认为这种逆转反映了欧洲殖民化带来了的制度上的转变,欧洲人倾向于在当时落后的地区引入鼓励投资的制度,这种制度最终在工业革命时获得优势,占据上风。

本文用城市化与人口密度度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因为城市化程度高与高人口密度意味着高农业产值以及好的运输网络。我们因此发现了500年前殖民地的人均收入与现在的人均收入成负相关。这给我们提供了检验长期发展假说的机会,一个假说把这个现象归结于地理因素上的差异,我们认为这是不成立的,首先欧洲人出现之前的相对收入表现与地理因素无关,其次如果成立的话,这次转变应该发生在欧洲农业技术扩散的时候,而实际上转变发生在工业革命期间,且我们并没有发现地理因素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我们相信制度的转换才是导致财富逆转的关键。提供对投资激励的社会倾向于比不这样做的社会更富裕。我们把这种制度成为保护产权的制度,相比之下,不富裕地区多是实行掠夺私产的制度,而且这种制度因为统治者可以持续收获租金,会达到一种均衡。

这个逻辑是什么呢?欧洲在殖民地扩张的时候,倾向于将掠夺性的制度引进相对发达的殖民地获取租金,而将激励投资保护产权的制度引进相对落后的地区。因为相对落后的地区人口稀少有利于殖民者的定居,在这些地区进行投资比单纯掠夺收益更高。当新技术来临的时候这种制度上的差异对经济的影响更为突出,我们认为保护私产刺激投资的制度有效利用了工业革命的机会使殖民地实现工业化。

我们认为保护私产的制度是一系列的,首先是对产权的保护,使人们可以期望从投资中获得收益,其次是这些制度在社会广阔的层面上实行,否则大多数人被少数政治精英绑架也不有利于投资。

什么决定了殖民者在什么地方实行保护产权的制度,在什么地方实行掠夺性的制度呢?有两个因素相关,第一是政策的经济收益水平,高人口密度可以让殖民者进行强制性的奴役,令掠夺性的制度成为经济上的优选。实际上繁荣的地区总是有更多可以掠夺的,而且在这些地区已经有完整的税收制度,殖民者只需要拿过来继续征重税就可以了。第二是殖民者会不会在这里定居。欧洲人倾向在自己可以移民定居的地方引入保护私产的制度,自然是因为他们也需要这种制度的保护。特别是当大量的移民定居下来时,下层阶级对产权会产生强烈的要求。而人口密度对是否有移民定居有直接的影响,人们倾向于定居在人烟稀少的地方而且这种地方的疾病也比较少。

我们并没有排除掉地理因素的影响,我们只是认为制度差异是造成这种差异的直接原

因,我们并没有排除地理因素通过制度起作用。

12.Constitutions and Commitment

本文研究英国制度安排的演进,聚焦于制度与政府行为的关系,光荣革命胜者的目标是保护产权与私产,消除掠夺式的政府,他们建立起一套相应的制度有利于对政府产生保护产权的激励。

我们要研究的不仅仅是规则的变化,而且规则得以有效执行的制度也发生了改变。经济增长不仅要求政府赋予公民一系列的权利,而且还要求政府的承诺是可置信的。有两种渠道来建立这种可信承诺,一是相信政府以前的负责任的行为会持续下去,二是通过建立一系列限制政府的措施来惩罚政府违反承诺的行为。在英国,这种制度就是代议制政府,以议会为中心,辅以国王以及独立司法权。

要建立这个制度面临的问题要控制国王随意运用掠夺私产的权利。制度上的改革改变了政权拥有者的激励,朝着胜者所要的方向发展。特别是限制国王随意更改条约的权力是关键。当国王需要议会的同意才能改变条约的时候,国王出尔反尔的可能性就大幅度降低了。

我们研究了斯图亚特王朝的金融市场,发现强制贷款很大程度代替了提高税率,光荣革命后,政府的借款成为解决财政危机的主要方式,这种改变折射出民众感觉政府的承诺可信度提高了。

成功的长期经济增长,要求不仅仅对市场参与者适当的激励,还要对政策制定者恰当的激励。政策制定者有强制力的优势,可能会借此侵犯市场参与者的产权,有些时候没收财产不一定是收益最大的;市场参与者可以与之谈判争取利益,也可以妥协,要看交易费用的大小。

最好的情况是使市场参与者进入并保持与政策制定者的讨价还价抑制政府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必要条件是有那么一个自我增强机制,多数党成功制定一个条约后,必须有在上台后继续遵行条约的激励。

这个自我增强机制由重复博弈保证,当然有时候可能会失败,考虑到统治者的贴现率与时间偏好。当面临战争等情景时,时间的贴现率就会很高,出尔反尔的几率就提高。此时,需要一些特殊的机制作补充。对政府事后行为的限制增强了政府保持承诺的可能性。

光荣革命中,这种机制体现为国王必须征得议会同意才能改变条约,也就是说条约改变必须在国王与民众利益一致的时候才会发生。其次,其他一些出尔反尔的可能性也被消除了。这种机制也是自我加强的,首先违反这种机制会遭到惩罚,其次,民众同意在这种机制下提供足够的税收,保证了统治者的利益。

但是这是不是从国王到议会的权力转移呢,会不会有议会独裁?首先议会的利益的分散性使合谋谋取私利的成本很高,需要国王议会以及司法的合作。三权分立。以工商业利益为基础的辉格党主张对政府进行规制。司法权的独立极大有助于政府的自律,而政府的自律又可以使自身的收益提高。

总的来说,光荣革命带来的制度上的转变增强了政府的可预测性。通过将政府置于可靠的财政基础上,机制移除了政府掠夺的随机性。任何利益集团要牟取私利必须同时得到议会与国王的同意。

新制度经济学:发展历程、方法论和研究纲领

新制度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中最令人激动的领域,并被视为哥白尼式的革命。新制度经济学的革命使经济学的潮流从政策建议转向了经济解释,这种转变引起了对经济现象的重新认识和对研究目的的重新确认以及对效率含义的重新评价。由于关注范围的广阔和文献的庞杂,更主要的是由于其内部不同流派之间的差别和异议,新制度经济学还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明确统一的范式。因而适时对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文献进行梳理,从总体上把握新制度经济学的思想脉络和发展方向,成为一项迫切而有价值的工作。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当回顾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时,我们必须将视角推向历史的纵深。 1.制度主义的先驱 制度经济学的先驱可以追溯到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包括大卫?休谟、亚当?弗格森和亚当?斯密(柯武刚和史漫飞,2002:39-40)。他们揭示出了运行中的经济,或者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人类文明的制度基础及其演化的性质。而涂尔干和孔德的社会学传统也是制度研究的重要起源(汪丁丁,2002:200-201)。特别是涂尔干在《社会学方法的通则》中将社会学定义为关于制度、制度发生和制度职能的科学,并给出了制度学的研究方法。孔德则保持了与经济学的密切联系,并通过英格拉姆等英国历史主义者产生了重要影响(埃克伦德和赫伯特,2001:343-344)。 理查德?琼斯在1833年的一篇演讲被霍奇森认为是制度主义方法论的源头(霍奇森,1984)。琼斯认为,如果经济学家认为可以从一个很小的一般假设集合出发,推导出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原理,他们就是自欺欺人,而以这种方式得出的一般原理也缺乏一般性。因此,经济学家不应通过抽象和演绎获得结论,他们必须“看和观察”(Look and See),把他们的研究建立在最广泛的历史和统计研究上。 对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全面批判始于德国历史学派。老的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威廉?罗雪尔反对将经济学作为狭隘定义和抽象演绎的政治经济学,而应与其他社会科学尤其是法理学紧密联系,但其原理并不具有广泛的普遍性,而仅仅适用于特定的时期和地点。作为青年德国历史学派的领袖,施莫勒用历史和人类文化学的方法处理各种主题,拒绝推理的作用,仅仅坚持在无限的历史变动中的客观和记录下来的东西。熊彼特将施莫勒视为美国制度主义之父。由于无法提供指导和限制人类日活动的原理,历史主义是一口无泉之井(埃克伦德和赫伯特,2001:211)。 新制度经济学:发展历程、方法论和研究纲领 欧阳日辉 徐光东 摘要:新制度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中不容忽视和令人激动的领域,但新制度经济学内部没 有形成一个明确统一的范式。新制度经济学在坚持正统的新古典理论硬核的同时,不断修正新古典 理论的保护带。由于制度现象本身的复杂性,新制度经济学的进步需要方法论上的多元论,或者说 对各种方法论的兼收并蓄。新制度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在奥地利经济学认识论的基础上,充 分整合现有各个流派制度分析的资源,将被新古典抽象掉的不确定性、无知、错误预期和法律与制 度框架还原到现实中,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关键词:制度;新制度经济学;方法论 Key Words: Institution;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Methodology 作者简介欧阳日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徐光东,国家发改委 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

新制度经济学重点总结

1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系:新制度经济学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问题。 2马克思的制度分析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关系:马克思的科学方法论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马克思注重制度分析并吧制度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内生变量。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对新制度经济学体系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3制度分析的三种方法:①科斯,诺思的交易成本方法②布坎南托利森,塔洛克的寻租方法③奥尔森的分利集团方法。 4人类行为分析的假定:①科斯指出,当代制度经济学应该从人的实际出来研究人。人类行为动机是双重的,一方面人们追求财富最大化,另一方面人们又追求非财富最大化,人类历史上制度创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双重动机均衡的结果。②第二个假定涉及人与环境的关系,即有限理性。人的有限理性包括: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非个人交换形式中由于参加者很多,同一项交易很少重复进行,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人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有限的,人不肯能无所不知。③威廉姆森把理性分为三个层析一是强理性,即预期收益最大化,二是弱理性,即有组织的理性,三是中等理性,介于以上二者之间。 5交易费用存在的原因:一是人的因素:①有限理性②机会主义。二是与特定有关的交易因素:①资产专用性②交易的不确定性③交易频率。三是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指潜在的交易对手的数量。 6总量交易与每笔交易的交易费用的变化趋势: 7产权的功能:产权不是一项权利,而是一组权利,产权并不意味着享有者可以为所欲为,他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驶其权利,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各项交易实质上都是产权交易。①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②激励和约束③资源配置 8科斯定理:①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不管初始权利如何配置,自由交易都会达到资源的最有利状态②在正常交易费用情况下,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资源配置的不同效率③在正常交易的情况下,产权的清晰界定将有助于降低人们在交易过程中成本,改进经济效率。 9企业制度的三种组织行形式:①业主制。②合伙制。③现代公司制 10现代企业的产权结构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①现代公司的产权结构:股份公司不同于业主制和合伙制的最主要差异在两方面一是所有权归属是典型的集体所有,即股权(所有权)结构分散化二是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②现代公司面临的问题:1股份公司通常存在两个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股东与董事会之间,董事会与经理之间,以及三种不同的角色承担风险的所有者,发挥战略决策作用的董事会,执行和承担经营管理的总经理及高级管理层。2股份公司中经营者与所有者目标分离问题解决:两种途径①激励(年薪制经营者股票期权制度,管理层收购)②约束-公司治理(内部通过设计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将形成相互配合,协调制衡的机制。外部: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 11公用地悲剧:公共资源的自由使用会毁灭所有的公共资源。实质上是产权界定不清情况下每个人都想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出现的集体悲剧 12寻租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一是把企业家引导到非生产性活动中,从而大大降低了一国科技竞争力二是产生了寻租成本,导致社会资源的无谓损失。(寻租社会成本;①为获取和保持垄断权,寻租者所进行的努力和支持,即这些企业和个人向政府开展各种各种游说活动的支持费用,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②政治创租所需的费用,即政府官员为获得潜在垄断者的支出或对这种支出所作反应的努力。③寻租造成的垄断和资源配置的扭曲,也是种社会福利的净损失)三是把社会精英集中到非生产性活动中,大大降低了一国未来的竞争实力 13为什么少数人的利益集团一般处于有利地位:大集团由于成本难以分担,个人贡献难以监察而造成的普遍搭便车行为阻止了集体行动的实现。小集团容易实现集体行动,一是成员数量少,相互之间易于监督,而且个人的行动对实现集体收益影响明显,有利于克服搭便车的行为。二是因为成员人数少,联系机密,社会激励与社会压力能有效控制搭便车行为,三是成员人数少,较之实现的集团总利益,集团的总成本更小,个人在集团收益所占的份额可能大到足以弥补由他个人提供全部集体收益所付出的成本,从而激

新制度经济学三个核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三个核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对象是是制度与经济的关系。其中,新制度经济学三个核心理论包括: 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委托代理理论。 产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家一般都认为,产权是一种权利,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规定人们相互行为关系的一种规则,并且是社会的基础性规则。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物品的使用的权利。”这揭示了产权的本质是社会关系。 产权理论的主导思想:产权分配方式决定个体行为,因为它决定对个体的奖励和惩罚机制。以济南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济南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是中国最大型的上市发电公司之一。1999年6月30日首次公开发行了约14.31亿股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挂牌上市。公司于2005年初在境内成功发行了7.65亿A股,并于2005年2月3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目前公司总股本为60.21亿股,其中包括H股约14.31亿股,约占总股本的23.77%;内资股(A)约45.9亿股,约占总股本的76.23%。 产权比例情况: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持股比例为47.21%,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20.76%,山东省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1.83%,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26%,青岛国信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1.18%,青岛华通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1.03%,山东鲁能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0.98%,航天神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0.84%,中广核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0.59%,博时价值增长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比例为0.53%。 产权是一个权利束,是一个复数概念,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各个公司持持有不同的股份,当然也拥有着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再例如其中的收益权,各公司根据持股比例不同,因而收益也不同,但都享有其中的收益权。当一种交易在市场中发生时,就发生了两束权利的交换。交易中的产权束所包含的内容影响物品的交换价值,这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之一。 产权的好处为可以迅速地实现资本集中。股份公司的资本划分为若干股份,由出资人认股,出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资金能力认购一股或若干股。这样,较大的投资额化整为零,使更多的人有能力投资,大大加快了投资速度。产权界定清晰是产权交易的前提。上例则体现了一种经济效率,不同产权结构经济效率不同。 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主要内容是揭示交易费用的含义、决定因素和性质等问题。其主动思想为为各种交易类型找到合适的控制和监督结构。 其中交易费用由搜寻和传递信息成本,价格谈判的成本,拟订合同的成本,监督和执行合同的成本,防止第三方侵权的成本构成。

新制度经济学_知识点复习题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题 第一章 概念: 制度(诺思):包括人类设计出来的用以型塑人们相互交往的所有约束 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制度的经济学. 正式规则(制度):正式制度也叫正式规则,它是指人们(主要是政府、国家或统治者)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正式制度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它们是一种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与普通法,再到明确的细则,最后到个别契约,它们共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非正式规则(制度): ;非正式制度也叫非正式规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 重要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研究人、制度与经济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别是什么? 放弃完全信息假设、完全理性假设和确定性,继承稳定性偏好、理性选择和均衡分析。新制度经济学修改了新古典理论生产函数,把制度作为影响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二章 概念: 理性: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视阈里,理性就是每个经济主体都能遵循趋利避害原则,通过成本—收益的边际分析,经过深思熟虑后对其所面临的所有机会和手段进行最优化选择。 有限理性:是指那种把决策者在认识方面的局限性考虑在内的合理选择——包括知识和计算能力两方面的局限性,它非常关心的是实际的决策过程怎样最终影响作出的决策。 重要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类行为分析的假定有哪些? (1)是指那种把决策者在认识方面的局限性考虑在内的合理选择——包括知识和计算能力两方面的局限性,它非常关心的是实际的决策过程怎样最终影响作出的决策。 (2)有限理性 (3)机会主义倾向 如何理解制度与人类行为的关系? (1)制度塑造个人,能扩展人的有限理性 (2)个人塑造制度,人性的演变影响着制度变迁的方向。 第三章 概念: 社会资本:主要指社会联系或网络、准则以及信任,社会资本的主要特征是它促进了协会成员相互利益的协调与合作,并最终能对经济绩效产生作用。 合作剩余:社会主体之间形成合作、建立产权制度时的总产出与不合作时总产出之间有一个差额,也就是制度的红利。 囚徒困境:在“囚徒困境”的游戏中,有两个对策者,他们可以有两个选择;合作或背叛,每个

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险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险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 农民工是既具有农村户籍又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①我国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始于1991年,在近二十年的改革进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主要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必要性、模式分类、退保问题、参保率问题和政府责任五大方面介绍了国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未来展望。 [关键词] 农民工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一、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始于1991年颁布的《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它将农民工参保资格限定在受雇于全民所有制企业,1995年和1997年的相关规定又将参保对象扩大到城镇所有企业和职工。2001年颁布的《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了农民合同制职工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的一些具体办法,标志着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从模糊走向明确。 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明确化绝非偶然。一方面,农民工是中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与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共同作用下的必然产物。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民工群体在一系列与工业化、城市化关系密切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均占总从业人数的很大一部分比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另一方面,根据老牌工业化国家的经验,与工业化相伴而行的往往是城市化;中国是农业大国,若不能及时处理和解决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作为主要

流动劳动力群体——农民工的养老保障问题,则必将引起经济波动和社会动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基于建立健全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国务院于2006年3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提出:“抓紧研究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并能够与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指明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改革方向。2009年12月2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颁布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明确了包括农民工在的流动劳动力群体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可在跨省就业时随同转移。 二、国对农民工养老保险研究的文献综述 目前,农民工的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权利,尤其是通过一系列制度确立起来的包括养老保障权社会保障权利受到了国诸多学者的关注,近年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下面,笔者将就农民工养老保险各个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具体介绍与描述。 1. 建立与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必要性 笔者认为,对于必要性的考察应该分为两个维度:必要性是否存在,与其他项目相比其必要性程度大小。对于第一个问题,几乎没有人认为农民工不需要养老保险。然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具体地说就是针对农民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等不同保障项目的何者优先建立与完善的问题则有所分歧。事实上,完善某一个具体社会保障项目的优先程度既取决于问题的重要性,又取决于问题的迫

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期末课程论文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姓名:郭兆凯 学号:20125587

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新制度经济学试图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制度的构成、运行和演化,通过探究,去发现制度是如何影响经济运行活动,新制度经济学摒弃了传统的假设,即制度是外生,进而强调制度重要性。本文主要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四个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关键词] 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新制度经济学发源于罗纳德·科斯(Ronald·Cosas)的两篇巨著,1937年的《企业的性质》和1960年的《社会成本问题》,之后在哈耶克、布坎南、斯蒂格利茨等人的努力下发扬光大,逐步形成了包括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的完整理论体系。 二、新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 1.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的定义是什么?新制度经济学家们对此并无统一的说法。科斯认为交易费用是“使用市场价格机制的成本”。德姆塞斯把交易费用定义为“交换所有权的成本”。阿罗则把交易费用说成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威廉姆斯把交易费用分为事前的交易费用和事后的交易费用。诺斯将交易费用定义为“规定和实施构成交易基础的契约的成本因而包含了那些经济从贸易中获取的政治和经济组织的所有成本。”而张五常认为交易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是在“鲁滨逊”经济中不存在的所有成本。 深入分析交易费用的产生原因和决定因素是交易费用理论的核心问题,对此,新制度经济学家威廉姆斯和诺斯都做过分析。 威廉姆斯认为发生在市场间和企业内的资源转移意义上的交易费用主要包括两种,即合约签订之前的“事前”交易费用和签订合同的之后的“事后”交易费用。关于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威廉姆斯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即是人的因素、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以及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 诺斯是从广义上理解交易费用的。即是说,在他看来,交易费用主要由市场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以及政治型交易费用。而针对市场型的交易费用的影响因素,诺斯是从商品的多维属性和特征、信息不对称与人的机会主义动机、交易的人格化特征等来方面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两位学者对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认识不尽相同,可以说,这里并没有什么根本上的不一致,他们的分析实际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有助于人们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交易费用产生的原因和决定因素。 2.企业理论 一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论文《企业的性质》通常被认为是现代企业理论基石,主要是这篇论文解释了关于企业的起源以及最终决定企业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他的企业理论着重点是把企业当做是一种资源配置。对于企业组织出现和存在的原因是什么?科斯给出的解释是:“建立企业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通过价格机制生产

新制度经济学部分名词解释和简答

新制度经济学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新制度经济学:是以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经济学。 机会主义行为:是指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 不完全理论理性:诺思认为,人的理性不完全的含义: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经济活动交易中,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 单选 BBBCDCB 简答题 1、新制度经济学是怎样产生的? 1937年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首次“发现”了交易费用,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0年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揭示了制度对资源配置的重要意义,标志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形成。 2、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NIE是以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经济学。 (1) NIE对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研究所使用的是“经济学”方法。 (2) NIE重点研究的是“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NIE不仅要对所有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共性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十分关注经济生活中对经济绩效至关重要的一些具体制度(如产权、契约、企业、国家等)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 5、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假设有何修证和扩展? (1)对经济人假设的扩展——人既有利己主义的一面,也有利他主义的一面 (2)从合理利己到机会主义行为及诚信假设的提出 (3)从完全理性到不完全理性的行为假设 7、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有什么联系? A 新制度经济学坚持新古典经济学个人理性主义前提下的均衡分析框架,坚持偏好、技术、禀赋三大结构,坚持完全竞争的工具性假设。 B引入交易成本范畴,拓展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C 运用传统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经济制度作局不能均衡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以效率为标准,解释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其变迁根据。 概括为:新制度经济学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制度问题,但是这种利用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照搬式的应用,而是一种修正、有发展的运用。 威廉姆森指出:“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他们正在做的乃是对常规分析的补充,而不是对它的取代”。 8、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是什么关系? 差别:价值判断标准不一样、研究对象的把握不同、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态度不同、在理论一般性方面的区别 创新:分析方法上的创新、理论体系上的创新、基本理论范畴上的创新、研究领域方面的创新 关系:新制度与旧制度经济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纲领,有着各不同的硬核和保护带,他们之间不存在“修正”关系。虽然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有着相同的研究对象——人

新制度经济学理解

新制度经济学理解 一、新制度经济学概貌 新制度经济学是一门以制度为研究对象、倡导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学说。这一理论引起人们广泛注 意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991年和1993年,该学派代表人物罗纳德.科斯、道格拉斯.诺斯分别荣获诺贝 尔经济学奖,使得新制度经济学声名鹊起。目前,新制度经济学发展势头迅猛,理论影响波及世界各国。 新制度经济学近十年来之所以备受关注,主要基于三点原因:第一、与时代背景契合:首先是经济体 制转型浪潮的兴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世界绝大多数计划经济国家纷纷向市场经济转型,理论上需要对计划经济制度下经济低效率作出说明,对于如何构建有效的经济制度,以及如何完成这样制度变迁作出设计。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和分析工具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其次,市场经济运行所表露的各种矛盾更加突出,许多困扰的市场经济国家的老问题,如市场的外部性问题,市场的失范问题,企业的发展问题,在既有的经济学那里已找不到更好的解是,也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而新制度经济学恰好有一套新颖的理论见解和政策主张,满足了人们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需要。尤其是在公司制企业的治理问题上,关于如何设计有效的制度处理委托代理关系,完善公司治理,成为七十年代以后的经济学研究的热点,新制度经济学的出现深化了企业制度的研究。再次,具有不同于主流经济学的理论特色:从全新视角研究经济社会各种问题。以往的经济学都是研究既定制度的具体经济问题,即研究既定制度下厂商谋求利润最大化行为、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行为,研究市场配置资源机理,以及政府调控经济的经济政策,对于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涉及。新制度经济学对于制度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全面揭示,特别是提出制度能提高经济绩效这一命题,无疑拓展了经济学研究的视野,给人们以新的启示。 2、制度分析的理论演变 严格说来,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的关注和研究,是对制度学派的历史传承。早在19世纪,以凡勃伦、康芒斯为代表的一批美国经济学家就开始倡导对实际经济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在他们看来,经济研究不能撇开包含生产关系的社会制度,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结构存在种种弊端,需要改造和纠正。凡勃伦主张进行一场社会变革,实现经济控制权由资本家向技术管理阶层转移。凡勃伦这一思想被后人称之为旧制度经济理论。他所开创的对社会制度结构分析,被称为“凡勃伦传统”。由于凡勃伦的旧制度经济理论 矛头直指资本主义基本制度,因而被斥为“异端邪说”,长期受到排挤和打击。

【文献综述】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对策研究

文献综述 行政管理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对策研究 一、引言 社会保障发展至今,已成为国家制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养老保险又是社会保险体系的核心,也是社会保险工作中最庞大的部分。养老保险制度的确立和实行,不仅有利于劳动力的再生产,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还有利于经济的发展。随着城市化、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低下、农村家庭养老压力的增大以及养老功能的弱化等新问题对出现,迫切要求政府在农村迅速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对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推动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也都具有重大意义。 本论文的写作,是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的,其中包括了搜集资料、阅读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及独立思考等诸多环节,其中某些资料或学术论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对最终观点的形成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起了非常大的帮助作用,也锻炼老自己分析概括和汇总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主题 国外对于本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和分析已比较深入,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以前就已经建立起了覆盖全体农村劳动者或农村人口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养老保障体系,因此国外先进的社会保障经验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比如Dalmer D.Hoskins的《In Defense of Public Pension Systems》中提到了国家养老金关系到国家竞争力的问题,分析了公共养老系统丧失信心的原因,并介绍了公众养老金系统。还有如Xavierx.Sala-imartin的《A Positive Theory of Social Security》中也认为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全的关键环节,是发展民族事业,发展国民经济和保障安全不可或缺的部分。 国内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成果很多,较有代表性的文献有:

新制度经济学试题1答案

5.三边治理:一种介于市场治理和专用性资产交易(双边)治理之间的中间形式。它不是直接诉诸法律来保持或断绝交易关系,而是借助于第三方(仲裁者)来帮助解决争端和评价绩效。 6.制度耦合:指的是制度结构内的各项制度安排为了实现其核心功能而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从不同角度来激励与约束人们的行为。在制度耦合的情况下,制度结构内的各项制度安排之间不存在结构性矛盾,没有互相冲突和抵制的部分,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制度结构的整体功能。 二、问答题(5*10=50) 1.现代公司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治理? 现代公司面临的问题是代理问题与代理成本。1’ 减少代理问题和代理成本有两条途径或思路:即激励和约束。对公司经理代理问题的“约束”思路,即“公司治理”。1’ 公司治理结构,就是约束股份公司经营者行为、减少代理问题和代理成本的一系列组织机构、制度安排和客观力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存在于公司内部的各种组织机构和制度安排,叫做公司治理的内部结构;另一类是存在于公司外部的各种客观力量,叫做公司治理的外部结构。2’ 加强内部治理,就是以更恰当的方式组织好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相关的审计委员会,争取有责任心的大股东对公司的关注,保证企业的报告系统和审计系统向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外界提供和披露系统的、及时的和准确的信息,保证经营者很好地履行对股东的责任,尽到作为代理者的义务。3’公司治理的外部结构包括一般少数股东以及潜在股东、资本市场、股票交易所等,以及经理市场、产品市场、社会舆论监督和国家法律法规等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外部治理结构是内部治理结构的补充,其作用在于使经营行为受到外界评价,迫使经营者自律和自我控制。3’ 2.威廉姆森是如何分析交易费用决定因素的? 威廉姆森主要是从人的因素、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以及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三个方面来分析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的。1’ 1.人的因素 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的人并不是古典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人”,而是“契约人”。“契约人”的行为特征不同于“经济人”的理性行为,而具体表现为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正是“契约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导致了交易成本的产生。3’

新制度经济学及其发展

新制度经济学及其发展 发表时间:2018-10-15T10:34:04.71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下作者:杨佳鑫 [导读]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不同于凡勃伦,康芒斯,加尔布雷斯的传统制度经济学的学派诞生了,即新制度经济学。它最早由美国人威廉姆森提出,但普遍的看法是由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的发表而开始的。 (渤海大学经法学院,辽宁省锦州市) 一,综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不同于凡勃伦,康芒斯,加尔布雷斯的传统制度经济学的学派诞生了,即新制度经济学。它最早由美国人威廉姆森提出,但普遍的看法是由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的发表而开始的。这一学派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与分析制度的构成与运行,并去发现这些这些制度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迎合了当代人主流经济学派研究的方法,并于九十年代随着科斯和诺斯的相继获得诺奖而盛行。新制度学派将生产函数的表达式中扩展了第四个要素——制度,从该学派现如今的影响力我们可以看到,制度作为额外的生产要素来考虑是十分必要的。 新制度经济学核心内容包括有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组织理论以及制度变迁理论,下面我将分别从各个核心理论方面来谈对制度的认知。 二,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transaction cost),也称交易成本,基本思想是由科斯提出来的,后来由威廉姆森,诺斯,张五常等人加以完善的。这是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有限理性人”概念的提出者西蒙建议将信息不对称,处理信息的费用和一些非传统的决策者目标函数引入经济分析,除此之外,加上机会主义以及资产的专用型这两个因素,就明确了新制度经济学中交易费用存在的原因。当今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中,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不完全是市场失灵的表现之一,由此给企业效益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会耗费一定的费用来减少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而费用的多少又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获得信息的可靠性。 科斯的原创性贡献,使经济学从零交易费用的新古典世界走向正交易费用的现实世界,从而获得了对现实世界较强的解释力。经过威廉姆森等人的发挥和传播,交易费用理论已经成为新制度经济学中极富扩张力的理论框架。引入交易费用进行各种经济学的分析是新制度经济学对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目前,正交易费用及其相关假定已经构成了可能替代新古典环境的新制度环境,正在影响许多经济学家的思维和信念。 三,产权理论 产权(property rights)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 产权在新制度经济学中也占有重要的作用,是该学派的基石。产权能界定人们在经济中如何受益受损以及得到补偿,并帮助一个人形成与其他人交易时的预期。另外,产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限性,它要受到各种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制约。个人认为,这一点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明显的例证,我们的土地所有权问题是国家和集体所有的,所以个人才会为了一己之利去肆意的破坏我们的土地使用制度,尤其是农用耕地面积不断的被占用,已经直接逼近了耕地红线。新制度经济学中的核心定理——科斯定理是这样定义的,交易费用为零的假设条件下,自由的市场交易不论产权如何界定都会使效益最大化。但是我们都知道,真实的市场中,交易费用是不可能为零的,所以,在存在正的交易费用的情况下,产权的界定将成为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四,组织理论,制度变迁理 组织理论(organization theory)包含企业和国家的组织理论。诺斯曾指出,西方世界的兴起就在于发展一种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组织理论中我们重点研究的是企业理论,关于企业理论的研究当然要数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中的贡献了,文中指出,市场机制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企业同样也是。但市场机制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企业家组建企业组织来支配流通资源的手段是可以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的。其中契约理论中的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企业中常常存在的现象。 作为制度的制定者,人普遍具有双重动机,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倾向的特点,从而也必然会存在缺陷。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有一下三方面的假设,首先,人类的行为动机是双重的,同时追求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最大化;其次,人具有有限理性特点;最后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即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求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这三点假设使得古典经济学基本前提中完全理性人的概念进一步准确,贴近实际,同时相较于马克思构筑的人人舍己奉公的理想共产主义社会更具有现实基础。 制度总是随着经济状况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制度的变迁往往都是由于利益的诱导,比如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冒着风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由于自身生存下去的利益所诱导。现存的制度如果没有被替代,就必然有其一定的合理之处,存在即合理。 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构成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块基石。制度变迁理论涉及制度变迁的原因或制度的起源问题、制度变迁的动力、制度变迁的过程、制度变迁的形式、制度移植、路径依赖等。其中,路径依赖对制度变迁具有极强的制约作用,并且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所以,制度变迁的国家必须不断解决路径依赖问题。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自己对制度变迁的态度:制度变迁还是应该以不断改进的较小成本的方式进行,因为当代社会已经没有那么足够大的收益去掩盖掉大规模制度变迁成本的环境了,所以制度变迁逐步缓慢的进行即可。现代社会以及不可能再有很大成本的制度变迁的能力了。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的存在是必然的,对制度的不断理解与认知,也是十分必要的。在新制度经济学的世界里,我们要从经济学大家们的理论中汲取到制度之精华之处,抓住生产函数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我们以后的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更准确的分析思路。

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摘要: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的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农村城镇养老保险制度保险基金人口老龄化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真正发展是从20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家对养老保险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先后经历了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三个过程。经过近30 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管理服务不断细化,对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深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出来;伴随市场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养老保障的任务越来越重,社会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着诸多问题和严峻挑战。 一、目前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1、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层次缺失 我国总人口的70%多是农村人口,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8000多万人,人口老龄化将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矛盾。而农村和城镇又采取不同的养老制度,这又使矛盾更加复杂化。 现阶段,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采取城镇和乡村不同的制度模式和管理方式, 在城镇,按企业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分别实施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主要是家庭养老。我国养老金制度模式从1993 年提出实施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但作为养老保险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年金养老制度推进缓慢,覆盖率小,大部分城镇职工依然仅有基本养老保险。而且,我国政策规定企业只有加入了基本养老保障之后,才允许按政策规定设立企业年金。所以,只有少部分经济效益较好的能源、金融和通讯的企业设立企业年金,而经济效益差的企业一般只有基本养老金保障,形成企

新制度经济学三个核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三个核心 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三个核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对象是是制度与经济的关系。其中,新制度经济学三个核心理论包括: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委托代理理论。 产权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家一般都认为,产权是一种权利,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规定人们相互行为关系的一种规则,并且是社会的基础性规则。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物品的使用的权利。”这揭示了产权的本质是社会关系。 产权理论的主导思想:产权分配方式决定个体行为,因为它决定对个体的奖励和惩罚机制。以济南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济南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是中国最大型的上市发电公司之一。1999年6月30日首次公开发行了约14.31亿股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挂牌上市。公司于2005年初在境内成功发行了7.65亿A股,并于2005年2月3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目前公司总股本为60.21亿股,其中包括H股约14.31亿股,约占总股本的23.77%;内资股(A)约45.9亿股,约占总股本的76.23%。 产权比例情况: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持股比例为47.21%,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20.76%,山东省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1.83%,中国建

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26%,青岛国信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1.18%,青岛华通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1.03%,山东鲁能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0.98%,航天神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0.84%,中广核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0.59%,博时价值增长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比例为0.53%。 产权是一个权利束,是一个复数概念,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各个公司持持有不同的股份,当然也拥有着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再例如其中的收益权,各公司根据持股比例不同,因而收益也不同,但都享有其中的收益权。当一种交易在市场中发生时,就发生了两束权利的交换。交易中的产权束所包含的内容影响物品的交换价值,这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之一。 产权的好处为可以迅速地实现资本集中。股份公司的资本划分为若干股份,由出资人认股,出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资金能力认购一股或若干股。这样,较大的投资额化整为零,使更多的人有能力投资,大大加快了投资速度。产权界定清晰是产权交易的前提。上例则体现了一种经济效率,不同产权结构经济效率不同。 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主要内容是揭示交易费用的含义、决定因素和性质等问题。其主动思想为为各种交易类型找到合适的控制和监督结构。 其中交易费用由搜寻和传递信息成本,价格谈判的成本,拟订合同的成本,监督和执行合同的成本,防止第三方侵权的成本构成。

新制度经济学 复习 要点 总结

名词解释 新制度经济学: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制度的经济学。 科斯革命:科斯在微观经济学中增加一个新的成本分类,这个新的理论被接受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有限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们不能像完全理性一样时刻遵循效用最大化原则行动。制度变迁:新制度的产生并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的过程。 路径依赖: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变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理性:每个经济主体都能遵循趋利避害原则,通过成本—收益的边际分析,通过深思熟虑后对其所面临的所有机会和手段进行最优化选择。 有限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之间的在一定限制下的理性。 互惠制度:互惠互利的制度,即一种双方承担义务的制度,一方做出给予的另一方必须给予相应的回馈。交易费用:指交易成本在完成一笔交易费用时,交易双方在买卖前后所产生的各种与此交易相关的成本。产权: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包括财产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收益权和处置权。 外部性:社会成员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也即行为举动与行动后果的不一致性。 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 道德风险: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委托—代理关系:为了使交易双方的利益关系得到协调,委托人希望设计一种契约机制授权给代理人从事某项活动,并要求代理人为委托人的利益活动。 资产专用性:某些投资一旦形成某种专门用途的资产就难以改变为他用,如果要改为其他用途,定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剩余索取权:是一项索取剩余的权利,也就是对资本剩余的索取,即经营者分享利润。 剩余控制权:相对于合同收益权而言的,指对企业收入在扣除所有固定的合同支付的余额的所有权。 寻租:在非市场领域,通过政治行动获得比通过市场活动所获得更多的报酬。 利益集团:一个由拥有某些共同目标并试图影响公共政策的个体构成的组织实体。 诺斯悖论:国家权力构成有效产权安排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没有国家就没有产权;另一方面,国家权利介入产权安排和产权交易又是对个人财产安全的限制和侵害,就会造成所有权的残缺导致无效的产权安排和经济的衰落。 路径依赖:参与人一旦获得优势地位,便可以通过信念的维持来确定旧有制度。 正式制度;正式制度也叫正式规则,它是指人们(主要是政府、国家或统治者)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正式制度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它们是一种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与普通法,再到明确的细则,最后到个别契约,它们共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非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也叫非正式规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 公地灾难;如果不确立私有产权而是采取共有产权的形式的话,必然会导致对这种物品或资产的过度利用,出现“公地灾难”。公地灾难出现于共同拥有的资源由众多人使用的情境之中。其中,每一个人在为自己的利益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该公共资源时都能获益,但如果所有的人都如此行事,就会出现资源遭破坏的灾难性局面。” 诱致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它的发生必须要有某些来自制度非均衡带来的获利机会。 ;强制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现的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及其政府。 诺思悖论; 国家具有双重目标,一方面通过向不同的势力集团提供不同的产权,获取租金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国家还试图降低交易费用以推动社会产出的最大化,从而获取国家税收的增加。国家的这两个目标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学校: 专业: 年级: 班别: 姓名: 指导教师及姓名; 摘要:我国自2003年开始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2009年10月正式试点推行。试点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文献资料。文章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于新农保的焦点问题,如新农保启动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新农保启动的可行性、新农保试点中存在的问题和新农保可持续发展思路等问题进行整理和总结,分析了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并给出了最终评价。 关键词:新农保;制度研究;老龄化 Abstract: China has been exploring to establish a new type of rural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since 2003,which pilot implementation in October of 2009.Rich experience and literature was accumulated while the pilot was introduced. Based on plenty of document resources, some focus problems of this research were summarized, such as the necessity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he feasibility analysis, problems exist in the Trial implementation and the feasible measur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rural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Issues need to be researched in the next step were put forward, and evaluation of the new rural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was given. Key Words: New rural endowment insurance; Studies on system; Aging of population; Literature review 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为保障公民在退休或丧失劳动能力之后能够维持正常生活水平而实行的一种福利制度,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可以解除农民对养老送终的顾虑和担心,能有效保证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1986~2003年,我国探索性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旧农保”),经历了摸索期与停滞期,从2004年开始,一些地方进行了有政府财政投入的所谓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2009年9月1日,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