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第二节 覆铜板发展简史

第一讲 第二节 覆铜板发展简史
第一讲 第二节 覆铜板发展简史

第一讲第二节覆铜板发展简史(二)

(2011-05-22)

二、我国覆铜板业的发展

我国覆铜板业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从1955 年在试验室中诞生了我国第一块覆铜板到1978 年全国覆铜板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 吨;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从国外全套引进技术、设备,到2009 年,我国覆铜板产值达到约232 亿元,产量实现 3.5 亿平方米,成为产量居之首的大国。我国覆铜板业的整个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不断创新进取,高速进步的历史。纵观它的发展历程,可基本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创业起步阶段(1955 ~1978 年)

我国最早的覆铜板是诞生于研制PCB 的研究所、工厂的科技人员之手。在当时特殊历史环境条件下,他们发挥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我国覆铜板的创业,留下了光辉的历史足迹。在这阶段,我国电子工业发展较为缓慢,PCB 制造厂的水平低,对覆铜板需求小,技术要求不高,这些都制约了我国覆铜板生产、技术更快前进的步伐。

1955 年下半年,我国电子工业第十研究所(又称:无线电技术研究所),担任我国PCB 最早研制、开发的科技工作者王铁中等人,在试制PCB 的同时,创造出一种制造覆铜板的工艺法。这种覆铜板,是将铜箔粘合在事先涂覆了粘合剂(酚醛改性聚乙烯醇缩甲醛胶)的绝缘纸板上,再经层压加工而制成。王铁中等成为我国覆铜板业最早的开拓者。

1958 年间,按王铁中等所开发的覆铜箔酚醛纸板的基本工艺,在704 厂的500 吨压机中,最先实现了我国的覆铜板大面积工业化生产。

1959 年,原四机部15 所科技人员按王铁中的覆铜板工艺法,研制并小批量生产此种覆铜板。

1960 年,四机部15 所有关科技人员采用二次法加工工艺,研制出以酸酐为固化剂的环氧玻纤布基覆铜板(性能相当于G10 板)。

1960 年,704 厂、上海化工厂开发成功采用半固化(上胶纸)覆以涂胶铜

箔(铜箔胶粘剂是自己研制的酚醛改性聚乙烯酸缩了醛树脂为主成分)的直接压制覆铜板的工艺法。

1959 ~1961 年,借助原苏联的技术输入,成功开发出环氧酚醛玻纤基覆铜板,这为我国当时以及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直至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投资类及消费类电子产品(包括黑白电视机主板)的PCB 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板材料。

1961 ~1962 年,西安绝缘材料厂开发成功环氧—己二胺作粘合剂,“沃兰”处理玻纤布作增强材料的覆铜板。

1962 年起,上海化工厂、北京绝缘材料厂、704 厂、西安绝缘材料厂等纸基为主的“复合基”覆铜板,得到一定工业化生产,以供应半导体收音机等家用电器PCB 用。当时采用未漂白浸渍木浆纤维纸浸以酚醛树脂(碱催化)作芯料,外侧附有浸有聚乙烯醇缩丁醛胶的玻纤布,覆以100 ~200mm 宽的压延铜箔

(0 .lmm 厚),经压制而成(北京绝缘材料厂的牌号为302 ,机械部标准中牌号为3440 )。

1964 年,分别由中科院计算所、北京15 所在试验室中,开发成功多层PCB 。北京15 所还将它成功应用在112 型计算机中。

1964 年冶金部本溪合金厂(现为本溪铜加工厂)首次制造出50 μ m 厚的电解铜箔。

1965 年,由四机部第14 所研制成功聚四氟乙烯覆铜板,并用其制出微波印制板。20 世纪70 年代初,由本溪合金厂、西北884 厂等开发成功35 μ m 厚电解粗化铜箔。之后在国内很快地结束了使用压延铜箔生产覆铜板的近十年的历史。

20 世纪70 年代初,北京绝缘材料厂工程技术人员王立本高工、高级技师李金章等成功完成了环氧- 玻纤布基层压薄板连动化生产工艺和设备上的重大发明。它不仅对当时我国卷状绝缘层压材料生产技术是个创新,也对以后世界出现的连续化覆铜板技术的发明是个启发和借鉴。在1975 年机械工业出版社组织编写的“机械工业技术革新技术改造选编”文献一套书籍中,这项发明成果作为其中一册公开出版。

1974 年,中科院计算所及704 厂先后研制出产品性能相当于G-10 的以双氰胺固化剂的环氧玻纤布基覆铜板。

20 世纪70 年代中、后期,北京造纸三厂开发成功并开始提供漂白棉纤维纸,我国部分纸基生产厂开始创造出环氧酚醛型纸基覆铜板产品。并开始有少部分出口。同时,在此时期,一些厂家及大专院校、研究院所,对国外纸基覆铜板用的桐油改性酚醛树脂作了大量的研究、试验工作。在此种树脂在反应机理上,作了深入的研究。

1978 年,我国覆铜板年产总量首次突破年产千吨的规模,达到1500 吨。

(二)第二阶段:初步发展阶段(1979 ~1985 年)

在20 世纪70 年代末,我国黑白电视机、收录机、音响、通讯设备等得到了一个较大的发展。彩色电视机生产也在本阶段后期开始迅速兴起。同时,这段时期,我国PCB 业,开始从国外引进不少先进设备。在PCB 设计和加工上也采取、鉴借、吸收了许多国外先进技术。整机厂引进了像波峰焊接机、计算机控制自动元器件组件机,多层板技术与生产在国内逐渐兴起。这些变化都对覆铜板的产量的增长,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

我国金属基覆铜板及金属基印制电路板的研制和生产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初。成都10 所于1983 年11 月在第二届全国印制电路学术年会上发表了题目为“金属基印制电路板制造工艺试验小结”的论文。该所在国内率先创造的金属基板80 年代初期已开始在用在军品上。1986 年,由国营704 厂研究所为满足军工急需也开发了铁基覆铜板,当时用的铁基板为0.8 ~ 1 .2 mm 的矽钢片。他们还于1988 年开发出铝基覆铜板。

1980 年,四川省玻璃纤维厂率先研制成功厚度为0.1mm 及0.14mm 两种规格的覆铜板用玻璃布,供国营704 厂试用。1981 年,江西省九江玻纤厂研制成功厚度为0.13mm 的覆铜板用玻璃布,并于1983 年又研制成功一种仿日本18K 的玻璃布,即我国部颁标准的EW180 玻璃布,相当于美国ASTM 标准中的1528 布。20 世纪70 年代末至80 年代初,704 厂、北京绝缘材料厂、上海绝缘材料厂(与华东工学院合作)、上海化工厂、西安绝缘材料厂等投入很大精力对纸

基覆铜板用桐油改性覆铜板制造技术做了大量试验工作。

1982 年,北京绝缘材料厂率先在全国引进当时较高水平的日本“市金一维茨”公司生产的卧式上胶机,并首先采用了二次上胶先进技术,开发成功主要用于黑白电视机用PCB 的阻燃型368 覆铜板「相当于国标CEPCP (G )-22F ]。1984 年,大连大通公司、包头绝缘材料厂、武进第二无线厂等也可生产出上述类型覆铜板。

1982 ~1985 年,704 厂在环氧一双氰胺玻纤基覆铜板(704 厂牌号:THAB-67 )方面,技术水平获得较大提高。无论在产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在当时都占居国内市场首位。年产量达到几百吨。

1983 年11 月中科院计算所采用多层板的千万次的向量计算机系统通过国家鉴定。同年12 月国防科大采用6 ~8 层多层板的银河1 亿次巨型计算机研究成功。这些成果标志着我国多层板的研究、生产水平有质的飞跃。同时也说明,我国覆铜板业的多层板用基板材料市场开始建立。

(三)第三阶段:规模化生产阶段(1986 ~1994 年)

随着在1985 ~1987 年期间我国几家覆铜板企业对国外的覆铜板的设备、技术引进工作趋于完成,标志着我国覆铜板业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规模化发展阶段。在技术上也出现了一个质的飞跃。与国外在此领域技术上的差距开始缩小。

1985 年 6 月由香港AVA 国际有限公司、香港福民有限公司、广东省对外贸易总公司东莞电子公司合资的我国第一家覆铜板中外合资企业——东莞生益覆铜板有限公司成立,并于1987 年建成投产。自此,该公司又进行多次扩建改造,到21 世纪初仍保持FR-4 生产厂“龙头老大”的地位。

1985 ~1986 年,由北京绝缘材料厂、704 厂分别向日本松下电工株式会社引进了三个品牌的纸基覆铜板关键设备和技术。并在1986 ~1988 年期间对此消化,部分材料国产化成功。产品推向市场。这标志我国纸基覆铜板的生产、技术迈入了一个更高水平。

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一批年产100 万张以上的覆铜板生产厂

家纷纷建立,并投产。纸基板厂家有:山东招远金宝电子有限公司、昆山日滔化化工有限公司、建滔化工集团、苏州松下电工有限公司等。玻纤布基板厂家有:东莞生益覆铜板有限公司、华立达铜箔板有限公司、国际层压板材有限公司、深圳太平洋绝缘材料有限公司、江苏联鑫铜面基板有限公司、苏州南兴积层板有限公司、大连宝利德超级层压板有限公司、南美覆铜板厂有限公司、海港积层极有限公司等。到1994 年时,我国纸基覆铜板年产量达到1.5 万t (约合600 万m 2 )、产值约 4.2 亿元人民币。环氧玻纤布基覆铜板年产量约达到480 万m 2 。比1984 年FR-4 产量提高了近10 倍。其中有60 %左右出口。

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哈尔滨电工学院唐传林教授等对环氧树脂应用于CCL 制造中的结构理论、固化反应理论、改性技术等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实验,并获得应用成果。这对我国CCL 业在技术理论指导及推动高性能环氧树脂在CCL 中得到应用做出很大的贡献。

1991 年,覆铜板行业协会成立。并在1997 年创办了协会刊物《覆铜板资讯》。1990 年6 月,我国引进了首条池窑法电子玻纤玻布生产线,结束了国内只有仿7628 布的历史。

1993 年,我国独自开发出CEM - 1 和CEM-3 复合基覆铜板,其生产量逐年迅速提高。深圳太平洋绝缘材料有限公司汤永年等工程技术人员在推进CEM - 1 产品开发及工业化生产中作出很大贡献。

(四)第四阶段:大型企业主导市场阶段(自1995 年起到现今)

在此阶段,我国覆铜板业与全国经济发展一起腾飞,快速向前。十年前我国CCL 的产量只有0.45 亿平方米(1999 年), 而十年后, 我们已经迅猛地发展到了 3.10 亿平方米(2009 年)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CCL 生产量最高其消费市场最大的国家。我国覆铜板业已熔入国际化竞争大潮,迈入了“高成本时代”。

1995 年以后,又有日本及我国台湾、香港投资的大型玻纤布基覆铜板生产厂在我国广东、华东地区建立。它们主要有:香港建滔化工集团、亚化科技(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宏仁电子有限公司。广州松下电工有限公司、昆山台光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江阴确利发实业有限公司等。另外一些大型覆铜板厂家(包括生产纸

基或玻纤布基覆铜板厂家)还有:广东汕头超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保税区覆铜板厂、大连澳华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福建利兴电子有限公司、铜陵华瑞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广东省梅雁覆铜板厂、江阴森盛覆铜板有限公司等也开始纷纷建立。

1998 年,由中、美、港三方共同投资兴办的九江福莱克斯有限公司初步建成并投产。它标志着我国挠性覆铜板在技术、规模上迈入了一个新阶段。

2001 年,以《覆铜板资讯》编辑部成员为主体,编写了世界及我国第一部较完整阐述覆铜板制造技术的书籍——《印制电路用覆铜箔层压板》,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2004 年起,世界CCL 应对电子安装“无铅化”的技术推进,使得无铅兼容性CCL 在世界问世产生并开始出现应用量的明显扩大。在之后的多年这市场及CCL 产品结构的变化给我国CCL 技术发展带来了三个方面的深刻的、重要变化:①更加追求CCL 性能的均衡性(包括关键性能与加工性、特殊应用性、成本性等的均衡);②开启了CCL “多样化”发展的之门(更明确地对应不同应用领域、不同应用档次、不同应用特点,开发并提供多样化的树脂组成、结构、形式的CCL );

③酚醛树脂等新型固化剂、无机填料在FR-4 型覆铜板等产品中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其应用技术跃升为新型CCL 开发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2006 年,珠海功控玻璃纤维有限公司(现称珠海富华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在国内内资玻纤企业中率先开发、生产出玻纤布基覆铜板用开纤处理玻纤布。

2006 年我国树脂生产厂家(无锡阿科力化工有限公司等)自主开发成功无卤化CCL 用关键树脂材料含磷环氧树脂。

2006 年成为我国CCL 业无铅兼容FR-4 和无卤化FR-4 两类绿色环保型PCB 基板材料发动市场“攻坚战”的一年。在该年的CPCA 展览会上,国内多个厂家同时展出此类新产品。

2008 年,在第九届全国覆铜板市场、技术研讨会上,我国一位CCL 业著名企业家提出了“迎接新时代——进入一个高成本时代”的观点,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同。他在报告中诠释了我国CCL 业发生了从“低成本时代”到“高成本时代”的转变这个大转变:“在过去的两年,中国覆铜板工业经历了巨大的转变,我们的宏观经

营环境发生了许多不可逆转地的变化,它促使CCL 企业改变过去二十年传统的经营理念和经营策略。今天全球的原材料、能源、钢铁、矿产品、粮食及其它农作物等商品的价格快速、大幅上涨,全球呈现出“百物腾贵”的局面。加上我国接连不断地推出的有关环保、劳保等法规措施;不断推出的汇率改革、财税改革等等措施,都对我们的经营成本造成了重大的影响,从而迫使我们全行业迅速地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覆铜板的高成本时代。”

2009 年 4 月16 日,美国ITC 初裁定:终止对生益科技的调查,它表明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胜美国ITC 的“ 337 案”调查。此事件的解决,表明了我国CCL 业在技术创新、维护知识产权、解决国际经济纠纷的能力上,都又向前跨了一大步。

2009 年12 月,深圳瑞华泰薄膜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合作,经过近十年的自主研发、努力,年产能500 吨的FCCL 用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正式大规模投产,并在国内FCCL 厂家开始得到使用。这一项目还在2010 年 5 月通过科技部“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1000 毫米幅宽连续双向拉伸聚酰亚胺薄膜生产线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的顺利验收。它标志我国作为FCCL 生产的重要基体材料PI 薄膜的制造水平提升到一个新档次、新水平。

2010 年,由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珠海富华复合材料有限公司、重庆天勤新材料有限公司、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担的“基于国产超细玻璃纤维材料的薄型覆铜板开发及产业化”的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经三年多努力圆满完成,通过验收。

2010 年,由于国内外LED 照明发展以及液晶显示电视背光源的技术发展与市场扩大,带动散热基板用高导热性覆铜板技术、市场的大发展。国内多家CCL 厂家在当年 3 月在上海召开的CPCA 展览会上推出新开发的高导热性覆铜板新产品。这些CCL 包括:金属基CCL 、高导热性CEM-3 、高导热性RCC 、高导热性FR-4 及其半固化片。并在当年完成了我国自行编制的第一部《金属基覆铜板标准》。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历程和趋势 摘要:本文结合国内几所高校材料学科的具体实例,综述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国内外发展的历史进程,讨论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同时展望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历程,趋势 Abstract In this paper,on the basis of practic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iscipline in several domestic universiti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reviewed,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is discipline were discussed. Meanwhile, the prospect of this subject in the future were prospected. Keywords: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development process,trend 1 引言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把信息、材料和能源作为社会文明的支柱。80年代又把新材料、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并列为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技术、新产品及新工艺对新材料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也促进了当代材料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材料学科及教育的重要性已被人们认识,国内外许多工科院校及综合性大学都相继成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系)。 2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历程 “材料科学”这个名词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首先提出。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之后,美国政府及科技界为之震惊,并认识到先进材料对于高技术发展的重要性,于是一些大学相继成立了十余个材料科学研究中心,从此,“材料科学”这一名词开始被人们广泛使用。 材料学科的发展过程遵循了现代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从细分走向综合。各门材料学科通过相互交叉、渗透、移植,由细分最终走向具有共同理论和技术基础的全材料科学[1]。20世纪40年代以前,基础科学和工程之间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在20世纪20年代固体物理和材料工程两学科是分离的,到40年代两学科才有交叉。从6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材料科学,到了70年代,材料科学和材料工程的学科内涵大部分重叠,材料科学兼备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属性,故“材料科学与工程”(MSE)作为一个大学科逐步为科技界和教育界所接受[2]。 2.1 国外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历程 美国西北大学M.E.Fine教授等人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了材料科学与 工程(MSE)这一概念。在上20世纪60年代以前,国内外高校均没有明确完整的MSE教育。此时,材料科学与技术人才的培养分属冶金、化工或机械等专业。从60年代初起,欧美等国家高校中冶金、机械或化工等与材料有关的系或相关的专业及学科开始改设“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材料科学系”、“材料工学系”。至80年代中后期,欧美等国大部分高校已完成此项工作。这种教育符合材料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近年来,美国与欧洲在材料教育方面的最显著特点就是把材料科学与工程看作是一门学科。在大学不再需要专门的材料主题。这些材料不再是冶金、陶瓷或电子材料学,而统称为材料,材料教育涉及的范围包括金属、陶瓷、高分子、

挠性覆铜板(FCCL)项目实施方案

挠性覆铜板(FCCL)项目 实施方案 规划设计/投资分析/产业运营

摘要 目前我国挠性覆铜板产业需求旺盛,未来,伴随着2020年商用的5G、毫米波、航天军工以及未来ICT技术的发展趋势,对高频高速覆铜板的需求将呈现指数级增长。5G、汽车电子、IOT等新兴需求将为挠性覆铜板产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该挠性覆铜板(FCCL)项目计划总投资13566.02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0093.9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4.41%;流动资金3472.1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5.59%。 本期项目达产年营业收入26552.00万元,总成本费用20852.42 万元,税金及附加244.52万元,利润总额5699.58万元,利税总额6730.25万元,税后净利润4274.68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2455.56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42.01%,投资利税率49.61%,投资回报率31.51%,全部投资回收期4.67年,提供就业职位583个。

挠性覆铜板(FCCL)项目实施方案目录 第一章概况 一、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 二、项目承办单位 三、战略合作单位 四、项目提出的理由 五、项目选址及用地综述 六、土建工程建设指标 七、设备购置 八、产品规划方案 九、原材料供应 十、项目能耗分析 十一、环境保护 十二、项目建设符合性 十三、项目进度规划 十四、投资估算及经济效益分析 十五、报告说明 十六、项目评价 十七、主要经济指标

第二章建设背景分析 一、项目承办单位背景分析 二、产业政策及发展规划 三、鼓励中小企业发展 四、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五、区域经济发展概况 六、项目必要性分析 第三章项目方案分析 一、产品规划 二、建设规模 第四章项目选址分析 一、项目选址原则 二、项目选址 三、建设条件分析 四、用地控制指标 五、用地总体要求 六、节约用地措施 七、总图布置方案 八、运输组成 九、选址综合评价

PCB印制电路板

PCB 大型电路板生产基地 一、PCB简介(PrintedCircuitBoard) PCB板即PrintedCircuitBoard的简写,中文名称为印制电路板,又称印 刷电路板、印刷线路板,是重要的电子部件,是电子元器件的支撑体,是电子元器件电气连接的提供者。由于它是采用电子印刷术制作的,故被称为“印刷”电路板。 PCB的历史 印制电路板的发明者是奥地利人保罗·爱斯勒(PaulEisler),他于1936 年在一个收音机装置内采用了印刷电路板。1943年,美国人将该技术大量使 用于军用收音机内。1948年,美国正式认可这个发明用于商业用途。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印刷电路版技术才开始被广泛采用。 在印制电路板出现之前,电子元器件之间的互连都是依靠电线直接连接实现的。而现在,电路面板只是作为有效的实验工具而存在;印刷电路板在电子工业中已经占据了绝对统治的地位。 PCB设计 印制电路板的设计是以电路原理图为根据,实现电路设计者所需要的功能。印刷电路板的设计主要指版图设计,需要考虑外部连接的布局、内部电子元件的优化布局、金属连线和通孔的优化布局、电磁保护、热耗散等各种因素。优秀的版图设计可以节约生产成本,达到良好的电路性能和散热性能。简单的版图设计可以用手工实现,复杂的版图设计需要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实现。 PCB的分类 根据电路层数分类:分为单面板、双面板和多层板。常见的多层板一般为 4层板或6层板,复杂的多层板可达十几层。 PCB板有以下三种主要的划分类型:

1、单面板(Single-Sided Boards)在最基本的PCB上,零件集中在其中一面,导线则集中在另一面上。因为导线只出现在其中一面,所以这种PC B叫作单面板(Single-sided)。因为单面板在设计线路上有许多严格的限制(因为只有一面,布线间不能交叉而必须绕独自的路径),所以只有早期的电路才使用这类的板子。 2、双面板(Double-Sided Boards)这种电路板的两面都有布线,不过要用上两面的导线,必须要在两面间有适当的电路连接才行。这种电路间的“桥梁”叫做导孔(via)。导孔是在PCB上,充满或涂上金属的小洞,它可以与两面的导线相连接。因为双面板的面积比单面板大了一倍,而且因为布线可以互相交错(可以绕到另一面),它更适合用在比单面板更复杂的电路上。 3、多层板(Multi-Layer Boards)为了增加可以布线的面积,多层板用上了更多单或双面的布线板。用一块双面作内层、二块单面作外层或二块双面作内层、二块单面作外层的印刷线路板,通过定位系统及绝缘粘结材料交替在一起且导电图形按设计要求进行互连的印刷线路板就成为四层、六层印刷电路板了,也称为多层印刷线路板。板子的层数就代表了有几层独立的布线层,通常层数都是偶数,并且包含最外侧的两层。大部分的主机板都是4到8层的结构,不过技术上理论可以做到近100层的PCB板。大型的超级计算机大多使用相当多层的主机板,不过因为这类计算机已经可以用许多普通计算机的集群代替,超多层板已经渐渐不被使用了。因为PCB中的各层都紧密的结合,一般不太容易看出实际数目,不过如果仔细观察主机板,还是可以看出来。 根据软硬进行分类:分为普通电路板和柔性电路板。 PCB的原材料:覆铜箔层压板是制作印制电路板的基板材料。它用作支撑各种元器件,并能实现它们之间的电气连接或电绝缘。 PCB就是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板),简单的说就是置有集成电路和其他电子组件的薄板。 它几乎会出现在每一种电子设备当中。 据Time magazine 最近报道,中国和印度属于全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为保护环境,中国政府已经在严格制定和执行有关污染整治条理,并波及到P CB产业。许多城镇正不再允许扩张及建造PCB新厂,例如:深圳关内少量并以高精密手工为主,如南山区马家龙工业区的深圳市靖邦科技有限公司,关外则以批量设备生产为主。而东莞已经专门指定四个城镇作为“污染产业”生产基地,禁止在划定的区域之外再建造新厂。

浅析摄影发展的时代历程

浅析摄影发展的时代历程 摘要:摄影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影像存储、处理、传播,从观念到形式均进入了新时期,在人们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追溯了摄影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在其生存价值特性中体现出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摄影历程纪实性艺术性时代价值创新精神 摄影即用光绘画,实质上是技术和视觉观察力的一种结合,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摄影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艺术创作、科研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摄影既能真实纪录客观世界一切事物,也能完成人类相象中最具有创意的表现。数码摄影的出现使传统意义上的摄影面临着一场严重的挑战,无论是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影像存储、处理、传播都体现出一种革命性的变化,它强劲的发展势头令人瞩目,面对摄影的现状和未来有必要探讨其时代的地位和价值。 一、摄影发展的时代历程 1826年法国人约瑟夫·尼埃普斯(Nicephore Niepce)利用自己制作的光学暗箱,以“日光蚀刻”法经过8小时的曝光,再经过熏衣草油的冲洗,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鸽子笼》。1835年,法国人路易斯·达盖尔发现在碘化银感光版上的潜影,利用水银蒸汽能够显现为可见的图像,这种显影方法大大缩短了感光时间记录明亮光线下的景物只需20~30分钟,使摄影的实用变为现实。但是他的作品世存较少,只有在1838年拍摄的摄影的《巴黎寺院街》。1839年8月19日法国正式公布了“达盖尔摄影术”,这一天被世界公认为摄影的诞生日。诞生标志着摄影进入了一个不断发展、进步和不断成熟、完善的新时期。在达盖尔研究摄影法的同时,1835年,英国人F.塔尔博特(Fox Taibot)制成了世界上的第一张相纸负片,通过负片可以冲洗无数张照片,大大降低了摄影成本。1851年,英国F.S.阿彻尔(Frederick Scott Archer)发明了“湿版”摄影法,这种摄影法曝光时间短,可以不使用三脚架,它的出现促使了手持相机的发明。1888年,美国G.伊斯曼(George Eastman)制造了第一架“柯达”相机,又推出柯达胶片,透明胶卷的出现为后来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德国人借助他们在设计方面的高质量和光学技术方面的优势,把照相机推向批量产品的市场。1936年,彩色胶片的诞生,为人类的摄影技术带来了绚丽的色彩。人们可以通过照片欣赏多彩多姿的世界,而不必再不能留住明丽的色彩而感到遗憾。20世纪50年代日本人把电子技术带入摄影领域,他们还利用美国计算机和宇航工业所发展起来的微电路学概念和计算机芯片,高灵敏测光系统、自动曝光系统和自动聚焦系统以及现在的数码照相机。数码相机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摄影常规,数码摄影的各种优势受到各行各业和个人用户的青睐,也使摄影变得更加有趣。照相机自1839年由法国人发明以来,已经走过了将近170年的发展道路。在这170年里,照相机走过了从黑白到彩色,从纯光学、机械架构演变为光学、机械、电子三位一体,从传统银盐胶片发展到今天的以数字存储器作为记录媒介。数码相机的出现正式标志着相机产业向数字化新纪元的跨越式发展,人们的影像生活也由此得到了彻底改变。

第1讲 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主要事件及人物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人类科技知识的积累,离不开许许多多热衷于 。从下面 此并呕心沥血的科学家的探索,正是这一代代的积累才构筑了今天的“信息大厦” 这个按时间顺序展现的计算机发展简史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科技发展的艰辛及科学技术的巨 大推动力。 一、机械计算机的诞生 在西欧, 由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极大地促进了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长期被神权压抑的创造力得到了空前的释放。 而在这些思想创意的火花中,制造一台能 帮助人进行计算的机器则是最耀眼、最夺目的一朵。从那时起,一个又一个科学家为了实现 但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 多数试验性的创造都以失败而告终, 这一伟大的梦想而不懈努力着。 这也就昭示了拓荒者的共同命运:往往在倒下去之前见不到自己努力的成果。而后人在享用 这些甜美成果的时候,往往能够从中品味出汗水与泪水交织的滋味…… 1614 年:苏格兰人 John Napier(1550 ~1617 年)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提到他发明了 一种可以进行四则运算和方根运算的精巧装置。 1623 年:Wilhelm Schickard(1592 ~1635 年)制作了一个能进行 6 位数以内加减法运 。该装置通过转动齿轮来进行操作。 算,并能通过铃声输出答案的“计算钟” 1625 年:William Oughtred(1575 ~1660 年)发明计算尺。 1668 年:英国人 Samuel Morl(1625 ~1695 年)制作了一个非十进制的加法装置,适宜 计算钱币。 1671 年:德国数学家 Gottfried Leibniz 设计了一架可以进行乘法运算,最终答案长度 可达 16 位的计算工具。 1822 年:英国人 Charles Babbage(1792 ~1871 年)设计了差分机和分析机,其设计理 论非常超前, 类似于百年后的电子计算机, 特别是利用卡片输入程序和数据的设计被后人所 采用。 1834 年:Babbage 设想制造一台通用分析机,在只读存储器(穿孔卡片)中存储程序和 数据。 Babbage在以后的时间里继续他的研究工作, 并于1840 年将操作位数提高到了40 位, 并基本实现了控制中心(CPU)和存储程序的设想,而且程序可以根据条件进行跳转,能在几 秒内做出一般的加法,几分钟内做出乘、除法。 1848 年:英国数学家George Boole 创立二进制代数学,提前近一个世纪为现代二进制 计算机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1890 年:美国人口普查部门希望能得到一台机器帮助提高普查效率。Herman Hollerith (后来他的公司发展成了 IBM 公司)借鉴 Babbage 的发明,用穿孔卡片存储数据,并设计了 机器。 结果仅用 6 周就得出了准确的人口统计数据(如果用人工方法, 大概要花 10 年时间)。 1896 年:Herman Hollerith 创办了 IBM 公司的前身。 二、电子计算机问世 在以机械方式运行的计算器诞生百年之后,随着电子技术的突飞猛进,计算机开始了真 正意义上的由机械向电子时代的过渡,电子器件逐渐演变成为计算机的主体,而机械部件则 渐渐处于从属位置。二者地位发生转化的时候,计算机也正式开始了由量到质的转变,由此 导致电子计算机正式问世。下面就是这一过渡时期的主要事件: 1906 年:美国人 Lee De Forest 发明电子管,为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24 年 2 月:IBM 公司成立,从此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公司诞生。 1935 年:IBM 推出 IBM 601 机。这是一台能在一秒钟内算出乘法的穿孔卡片计算机。 这台机器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在商业应用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大约制造了 1500 台。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材料科学的演变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材料科学的演变 材料科学的进步左右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一种新材料的应用,往往事关一个产业的兴衰。新材料产业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社会生活和国防建设的方方面面。目前,我国还只是一个材料大国,离材料强国还有较大差距。 新材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材料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如何?我国在世界材料领域占据怎样的位置?今后当重点培育哪些新材料?我国如何由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加快转变?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材料的发展水平始终是时代进步和社会文明的标志。人类和材料的关系不仅广泛密切,而且非常重要。事实上,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如何更好地利用材料和创造材料的历史。同时,材料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当代,材料、能源、信息是构成社会文明和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其中材料更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先导。以下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1.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材料学科的发展始终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25000年前人类开始学会使用各种用途的锋利石片,到10000年前人类第一次有意识地创造了自然界没有的新材料(陶器),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继陶器时代之后,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战争等方面的原因,青铜的冶炼技术被发明并逐步达到很高的水平。后来罗马人发明了水泥,腓尼基人发明了玻璃,这些传统材料至今仍然为现代社会大量使用。当然,这些材料本身总是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在高新技术的推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下,其性能不断提高,从而满足了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 人们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是近代的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是由于钢铁材料的大规模发展,人们能够制造出无数的纺织机械和蒸汽机,给社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使钢铁工业迅速增长。钢铁材料的大量使用,对其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带动了金属材料学科(即金相学)的迅速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能源(石油)的开发和应用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汽车、飞机及其他工业。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仍然是这次工业革命的基础,特别是高性能合金钢和高性能铝合金的广泛应用。制造工业尤其是汽车工业的发展,使合金钢的优异性能完美

印制电路板手工制作方法与技巧

印制电路板手工制作方法与技巧 印制电路板(PCB板)是电子制作的必备材料,既起到元器件的固定安装作用,又起到元器件相互之间的电路连接作用,也就是说只要有元器件就一定需要PCB板,而PCB板不可能从市场上直接选购,一定要根据电子制作(电子产品)的不同需要单独生产制作。产品生产中的PCB板通常要委托专业生产厂家制作,但我们在科研、产品试制、业余制作、学生的毕设、课设大赛、创新制作等环节中只需一两块PCB板时,委托专业厂家制作,不仅时间长(一周左右或更长),费用高(百元以上),而且不便随时修改。电子制作中如何用最短时间(几十分钟)、最少费用(每平方厘米几分钱)、最简单的办法(一学就会)加工制作出精美的PCB板呢?下面向读者介绍几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PCB板分单面板、双面板、多层板几种,在业余条件下只能实现单面和双面板印制板的制作。制作通常要经过如下几个环节: 设计准备覆铜板转移图形腐蚀钻孔表面处理 一、设计 把电路原理图设计成印制电路布线图,可在计算机上通过多种PCB设计软件实现。简单电路如可直接用手工布线完成,具体操作方法、要求、技巧等内容将在今后文章中详细介绍。 二、准备覆铜板 覆铜板是制作PCB板的材料,分单面覆铜板和双面覆铜板,铜箔板(厚度有18um、35um、55um和70um几种)通过专用胶热压到PCB基板上(基板厚度有0.2、0.5….1、1.6等几种规格),如图1所示。 制作中PCB板厚度根据制作需求选择,常用规格为1.6nm,铜箔厚度尽量选择薄的覆铜板,这样腐蚀速度快、侧蚀少,适合高精度PCB板的制作。覆铜板外形尺寸的大小与形状完全根据制作需求而定,可用剪板机、剪刀、锯等工具实现。 三、转印图形(或描绘) 将设计好的PCB布线图(包括焊盘与导线)转印(或描绘)到覆铜板上。本环节要求线条清晰、无断线、无砂眼、无短接,且耐水洗、抗腐蚀。 方法一:手工描绘法 (1)将设计好的PCB图按1:1画好,然后通过复写纸印到覆铜板上。

摄影的发展历史精编版

摄影的发展历史

在电脑上和在纸上欣赏摄影作品,所获得的感觉可能是很不相同的。 这组作品里,个人更喜欢采睡莲和纺织女童工。第一张照片约瑟夫·尼埃普斯:《窗外》 法国人约瑟夫·尼埃普斯是世界上第一幅永久性照片的成功拍摄者。从1793年起,尼埃普斯就已从事用感光材料做永久性的保存影像的试验。1826年的一天,尼埃普斯在房子顶楼的工作室里,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永久保存的照片。他当时的制作工艺是在白蜡板上敷上一层薄沥青,然后利用阳光和原始镜头,拍摄下窗外

的景色,曝光时间长达八小时,再经过熏衣草油的冲洗,才获得了人类拍摄的第一张照片。 在这张正像上,左边是鸽子笼,中间是仓库屋顶,右边是另一物的一角。由于受到长时间的日照,左边和右边都有阳光照射的痕迹。尼埃普斯把他这种用日光将影像永久的记录在玻璃和金属板上的摄影方法,称作“日光蚀刻法”,又称阳光摄影法。他的摄影方法,比达盖尔早了十几年,实际上应被称为摄影术的发明者,只是由于尼埃普斯为保密而一直拒绝公开,也就未被予以公认。美国盖蒂研究保护所的科学家最近对这张世界上最古老的照片进行全方位分析后认为,这张照片至今保护完好。科学家正在设计一个内含惰性气体的密封盒,以求使这张照片能够再保存数百年。这幅照片最后一次公开展览的时间为1898年,此后一度销声匿迹,直至1952年才重新面世。科学家杜森·斯图里克说:“如果你想一想照片的整个历史,还有胶片和电视的发展,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从这第一张照片开始的。这张照片是所有这些技术的老祖宗,是源头。

也正因如此,它才那么令人激动。” 摄影术的诞生路易斯·达盖尔:《巴黎寺院 街》 法国人路易斯·达盖尔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用摄影术的发明人。达盖尔青年时从事舞台美术,达盖尔最初就是用查恩式暗箱进行精心绘画的,当他得知尼埃普斯的阳光摄影法之后,与尼埃普斯通信,并与他合作共同探讨新的摄影方法。但尼埃普斯没有同意达盖尔用银盐做进一步实验的主张,所以直到尼埃普斯去世,阳光摄影法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直到1837年,达盖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新的实验方法来彻底改进摄影的技术。他用感光过的镀银铜板,浸泡在加热的盐水中获得定影而完成了自己的“达盖尔

材料科学的发展史

材料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可以这样说,自从人类一出现就开始了使用材料。材料的历史与人类史一样久远。从考古学的角度,人类文明曾被划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由此可见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材料也是人类进化的标志之一,任何工程技术都离不开材料的设计和制造工艺,一种新材料的出现,必将支持和促进当时文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从人类的出现到20世纪的今天,人类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材料及材料科学也在不断发展。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材料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 1.使用纯天然材料的初级阶段 在原古时代,人类只能使用天然材料(如兽皮、甲骨、羽毛、树木、草叶、石块、泥土等),相当于人们通常所说的旧石器时代。这一阶段,人类所能利用的材料都是纯天然的,在这一阶段的后期,虽然人类文明的程度有了很大进步,在制造器物方面有了种种技巧,但是都只是纯天然材料的简单加工。 2.人类单纯利用火制造材料的阶段 这一阶段横跨人们通常所说的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也就是距今约10000年前到20世纪初的一个漫长的时期,并且延续至今,它们分别以人类的三大人造材料为象征,即陶、铜和铁。这一阶段主要是人类利用火来对天然材料进行煅烧、冶炼和加工的时代。例如人类用天然的矿土烧制陶器、砖瓦和陶瓷,以后又制出玻璃、水泥,以及从各种天然矿石中提炼铜、铁等金属材料,等等。 3.利用物理与化学原理合成材料的阶段 20世纪初,随着物理学和化学等科学的发展以及各种检测技术的出现,人类一方面从化学角度出发,开始研究材料的化学组成、化学键、结构及合成方法,另一方面从物理学角度出发开始研究材料的物性,就是以凝聚态物理、晶体物理和固体物理等作为基础来说明材料组成、结构及性能间的关系,并研究材料制备和使用材料的有关工艺性问题。由于物理和化学等科学理论在材料技术中的应用,从而出现了材料科学。在此基础上,人类开始了人工合成材料的新阶段。这一阶段以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出现为开端,一直延续到现在,而且仍将继续下去。人工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及合成橡胶等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出现,加上已有的金属材料和陶瓷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构成了现代材料的三大支柱。除合成高分子材料以外,人类也合成了一系列的合金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超导材料、半导体材料、光纤等材料都是这一阶段的杰出代表。 从这一阶段开始,人们不再是单纯地采用天然矿石和原料,经过简单的煅烧或冶炼来制造材料,而且能利用一系列物理与化学原理及现象来创造新的材料。并且根据需要,人们可以在对以往材料组成、结构及性能间关系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材料设计。使用的原料本身有可能是天然原料,也有可能是合成原料。而材料合成及制造方法更是多种多样。 4.材料的复合化阶段 20世纪50年代金属陶瓷的出现标志着复合材料时代的到来。随后又出现了玻璃钢、铝塑薄膜、梯度功能材料以及最近出现的抗菌材料的热潮,都是复合材料的典型实例。它们都是为了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产生的。到这时,人类已经可以利用新的物理、化学方法,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独特性能的材料。 现代复合材料最根本的思想不只是要使两种材料的性能变成3加3等于6,而是要想办法使他们变成3乘以3等于9,乃至更大。 严格来说,复合材料并不只限于两类材料的复合。只要是由两种不同的相组成的材料都可以称为复合材料。 5.材料的智能化阶段 自然界中的材料都具有自适应、自诊断合资修复的功能。如所有的动物或植物都能在没

挠性覆铜板(FCCL)产业发展规划

挠性覆铜板(FCCL)产业发展规划 20xx年 挠性覆铜板(FCCL)也称柔性覆铜板,是FPC(挠性印制电路板)的主要基材,由挠性绝缘基膜和金属箔组成。FCCL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包括用消费电子、汽车、医疗器械、工控装置、军事航天和仪器仪表等领域。 现阶段,相关产业依托巨大的市场需求,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变化,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行业发展总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基本实现了上一阶段产业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 为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规划方案,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第一章规划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立足国内需求,严格控制总量扩张,着力调整优化结构,大力发展高端产品,推进一体化发展,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第二章指导原则

1、产业联动,协同发展。统筹协调产业与关联产业联动发展,培育关联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成链发展,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行业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扩大高端产品服务供给,加快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2、整体推进,突出重点。产业规模庞大,点多面广,既要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又要突出重点、抓住难点。整体推进中要讲究简便易行、便于复制,重点突破中要讲究策略、务求实效,在产业整体推进的不同发展阶段中,突出解决一至两个问题,以重点难点问题的突破带动全局,促使产业工作全面铺开,有序开展。 3、创新驱动,集聚发展。加快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探索跨界融合、开放共享的集成创新模式,促进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转移承接,推动龙头项目落地和关联产业集聚,培育特色产业园区、集群,提高行业全要素生产率。 4、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紧密结合区域发展要素条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围绕核心产业,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形成各具特色、差异发展的发展新格局。 第三章背景分析

中国挠性覆铜板(FCCL)行业最新调研与市场投资商机研究报告(2012-2017年)

中国挠性覆铜板(FCCL)行业最新调研与市场投资商机研究报告(2012-2017年)报告目录 第一章挠性覆铜板的品种及主要性能要求 第一节按不同基材分类的FCCL品种 第二节按不同构成分类的FCCL品种 第三节按不同应用领域分类的FCCL品种 第四节FCCL品种的其它分类 第五节产品主要采用的标准及性能要求 一、FCCL相关标准 二、FCCL的主要性能要求 第二章挠性覆铜板的制造工艺法及其特点研究 第一节三层型FCCL的制造工艺法及其特点 一、片状制造法 二、卷状制造法 第二节二层型FCCL的制造工艺法及其特点 一、涂布法 二、溅射/ 电镀法 三、层压法 四、三种工艺法生产的2L-FCCL在性能、工艺特点方面的比较 第三节近年FPC的技术发展方面 一、二层型FCCL已成品种发展的主流 二、FCCL近年在技术方面的进步 第三章2012年世界挠性覆铜板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2012年世界挠性覆铜板产业发展概述 一、挠性覆铜板发展历程 二、世界FCCL市场规模及两品种的比例 三、世世界挠性覆铜板市场的规模 第二节2012年世界挠性覆铜板区域市场分析 一、美国 二、日本 三、德国 四、韩国 第三节2012-2017年世界挠性覆铜板产业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第四章2012年世界挠性覆铜板主要企业运营走势分析 第一节新日铁化学株式会社 一、公司基本概况 二、2012年公司经营与销售情况分析 三、2012年公司竞争优势分析 四、公司国际化战略发展 第二节宇部兴产株式会社

一、公司基本概况 二、2012年公司经营与销售情况分析 三、2012年公司竞争优势分析 四、公司国际化战略发展 第三节台湾律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公司基本概况 二、2012年公司经营与销售情况分析 三、2012年公司竞争优势分析 四、公司国际化战略发展 第四节新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公司基本概况 二、2012年公司经营与销售情况分析 三、2012年公司竞争优势分析 四、公司国际化战略发展 第五节亚洲电材企业集团亚洲电材股份有限公司 一、公司基本概况 二、2012年公司经营与销售情况分析 三、2012年公司竞争优势分析 四、公司国际化战略发展 第六节旗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公司基本概况 二、2012年公司经营与销售情况分析 三、2012年公司竞争优势分析 四、公司国际化战略发展 第七节东丽世韩有限公司 一、公司基本概况 二、2012年公司经营与销售情况分析 三、2012年公司竞争优势分析 四、公司国际化战略发展 第八节SD 电线有限公司 一、公司基本概况 二、2012年公司经营与销售情况分析 三、2012年公司竞争优势分析 四、公司国际化战略发展 第五章2012年中国挠性覆铜板产业运营态势分析第一节2012年中国挠性覆铜板产业发概况 一、国内挠性覆铜板产品结构分析 二、中国挠性覆铜板应用情况分析 三、中国挠性覆铜板生产情况分析 第二节2012年中国挠性覆铜板市场运行现状分析 一、挠性覆铜板需求格局分析 二、中国挠性覆铜板市场发展机遇分析

PCB板材质分类

印制板(PCB)的主要材料是覆铜板,而覆铜板(敷铜板)是由基板、铜箔和粘合剂构成的。基板是由高分子合成树脂和增强材料组成的绝缘层板;在基板的表面覆盖着一层导电率较高、焊接性良好的纯铜箔,常用厚度35~50/ma;铜箔覆盖在基板一面的覆铜板称为单面覆铜板,基板的两面均覆盖铜箔的覆铜板称双面覆铜板;铜箔能否牢固地覆在基板上,则由粘合剂来完成。常用覆铜板的厚度有1.0mm、1.5mm和2.0mm三种。转载请注明PCB资源网P C B资源网 覆铜板的种类也较多。按绝缘材料不同可分为纸基板、玻璃布基板和合成纤维板;按粘结剂树脂不同又分为酚醛、环氧、聚脂和聚四氟乙烯等;按用途可分为通用型和特殊型。 国内常用覆铜板的结构及特点 (1)覆铜箔酚醛纸层压板 是由绝缘浸渍纸(TFz一62)或棉纤维浸渍纸(1TZ-一63)浸以酚醛树脂经热压而成的层压制品,两表面胶纸可附以单张无碱玻璃浸胶布,其一面敷以铜箔。主要用作无线电设备中的印制电路板。转载请注明PCB资源网P C B资源网 (2)覆铜箔酚醛玻璃布层压板 是用无碱玻璃布浸以环氧酚醛树脂经热压而成的层压制品,其一面或双面敷以铜箔,具有质轻、电气和机械性能良好、加工方便等优点。其板面呈淡黄色,若用三氰二胺作固化剂,则板面呈淡绿色,具有良好的透明度。主要在工作温度和工作频率较高的无线电设备中用作印制电路板。转载请注明PCB资源网P C B资源网 (3)覆铜箔聚四氟乙烯层压板 是以聚四氟乙烯板为基板,敷以铜箔经热压而成的一种敷铜板。主要用于高频和超高频线路中作印制板用。 (4)覆铜箔环氧玻璃布层压板 是孔金属化印制板常用的材料。转载请注明PCB资源网P C B资源网 (5)软性聚酯敷铜薄膜 是用聚酯薄膜与铜热压而成的带状材料,在应用中将它卷曲成螺旋形状放在设备内部。为了加固或防潮,常以环氧树脂将它灌注成一个整体。主要用作柔性印制电路和印制电缆,可作为接插件的过渡线。 目前,市场上供应的覆铜板,从基材考虑,主要可分以下几类:纸基板、玻纤布基板、合成纤维布基板、无纺布基板、复合基板。。。 覆铜板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FR-1 ──酚醛棉纸,这基材通称电木板(比FR-2较高经济性)

计算机发展史1

一、中国计算机病毒发展史 计算机病毒,是一段附着在其他程序上的,可以实现自我繁殖的程序代码。自从1985年在美国被当众证明其存在性之后,计算机病毒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路高手出于种种目的,纷纷编写了各式各样的计算机病毒,在Win-Intel平台上掀起了一股股计算机病毒狂潮。在这股狂潮中,作为一个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中的国家,中国首当其冲,受到了猛烈的冲击。 崭露头角 大约是在1988年,随着软件交流,石头和小球病毒跟随软盘悄悄地通过香港和美国进入了中国内地,并在人们的懵懂之间在大型企业和研究所间广为传播。直到病毒发作,人们才猛然惊醒!目前一般认为,小球病毒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计算机病毒。由于当时普遍使用软盘来启动系统,因此这两个系统病毒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成了当时国内最流行的计算机系统病毒。跟随系统病毒之后,各路文件病毒也迅速登陆,巴基斯坦、维也纳和雨点等病毒令国人大为震惊之余,对其精湛的编程技艺,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风声鹤唳 1989到1991年是计算机病毒在中国迅速壮大的阶段,各色病毒揭竿而起,在中国大遍地开花。那时由于家庭电脑尚未普及,因此各家研究所和高等院校等计算机密集的地区成了计算机病毒的重灾区,而且往往是多种不同病毒反复交叉感染。米开朗琪罗和黑色星期五这两个文件病毒首开破坏软件系统之先河,在神州大地上大肆破坏。以至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各大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声势之大,一时无两,决不逊色于名震世界的CIH病毒,甚至出现了“带口罩防计算机病毒传染”的笑话。更严重的是,国内的程序开发高手在经过短暂的迷惑之后,通过剖析病毒体,迅速掌握了病毒的编写技术,广州一号、中国炸弹、“六·四”和毛毛虫等各种国产病毒纷纷登场亮相。这个时期出版的各种剖析计算机病毒的书刊,不能说不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好奇的大学生们,则成为了国产病毒的最先试制者。例如广州一号,就是广州大学一位在校学生研究病毒的副产品。不过,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国人逐渐了解和掌握了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已不再神秘;SCAN和TBAV等反病毒软件纷纷从国外引入,雷军等人也开始尝试自己编写一些国产反病毒软件。而华星等硬件防病毒卡更是风行一时,其硬件防病毒技术当时即使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巅峰之作 在人们逐渐掌握反计算机病毒的之后,计算机病毒开始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掩饰自己。长达4K 的世纪病毒,通过全面地接管系统功能调用,做到了在带毒环境下,除了反汇编内存之外,其他软件都丝毫不能觉察病毒的存在,可以说是一个编写得最认真的病毒。到了1992年,旧的计算机病毒技术已经完全被掌握,一些防病毒卡甚至宣称可以防范所有的已知和未知的病毒,人们似乎已经看到了计算机病毒的末日了。此时,一个叫做DIR II的病毒横空出世。这个病毒编写得是如此之巧妙,短短的512个字节的程序代码,就钻入了DOS操作系统的核心,实现了加密、解密和传染的功能,而且巧妙地躲过了各种防病毒软件和防毒卡的防线,达到增一分则太多,减一分则太少的境界。其高超的编程技术令人叹为观止,至今仍为计算机病毒的典范之作。DIR II病毒迅速摧毁了各种防病毒卡,为防病毒软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人们开始认识到,反计算机病毒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而防病毒软件因为其良好的兼容性,低廉的价格和方便的升级能力而逐渐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

金属材料科学发展的历程与人类思维方式的演变

金属材料科学发展的历程与人类思 维方式的演变 摘要:纵览了人类思维方式的演变、自然科学和金属材料科学发展的历程,阐述了金属材料及其理论的层次性和相关性。介绍了我们为实现金属材料科学设计的规划轮廓。 关键字:材料科学物理金属学材料设计系统论 材料科学是探索研究和制造新材料规律的科学,它不仅指出特殊材料研制的特殊方法,而日‘还揭示出各种不同材料研制的共同规律。材料科学技术是一门技术科学,它介于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与基础科学相比较,材料科学技术更接近于具体实践。而与工程技术相比较,它则更接近于理论研究。它是基础科学研究中基础理论转化为应用技术的中间环节。它的主要特点是将具体技术中带有共同性的科学问题集中起来加以研究。在材料科学研究中,探寻其中的哲学问题对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很有必要。 1.人类思维方式的演变与自然科学的发展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经历了“朴素整体论”和“分解论”(或称还原论)的时代,当前正处于向“系统论”演变的新时代。回顾人类思维方式的演变和科学发展的历程对我们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卓有成效的工作是极为有益的。 中世纪以前的古代科学是处于“朴素整体论”的时代。由于低的生产力和科学水平的限制,人们并不知道每一事物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系统,也不能认清事物之间联系的细节,古代的先哲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追求事物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的。古中国的先哲们就曾以“金、木、水、火、土”解释万物构成的世界。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水平的提高,人类进人了“分解论”的时代。人们运用割断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把研究的事物从联系中抽出来,进行结构、特性、原因和结果的细致研究。首先是自然科学从哲学中脱解出来,随之,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相继形成。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和知识的不断积累,这种“分解”进一步在每一学科内延续。 分解论的思维方式所追求的是对事物精确和严密的逻辑性描述,反对含糊笼统的臆断。人类每作一步分解,便有新的理论建立。人类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取得了永远值得自豪的光辉成就。在这一时代出现了以哥白尼、伽俐略、牛顿和爱因斯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成就卓著的科学家。 然而,分解论的思维方式并不是尽善尽美的,由于层层分解,忽略甚至完全割断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就会使事物发生“变形”,以致使人们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性质和总的发展规律,甚至有时导致了精确性与正确性相冲突的结论。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知识的大量积累,分解论思维方式的局限性更加显露,导致了一个新的系统论思维方式的产生。

挠性覆铜板(FCCL)项目可研报告

挠性覆铜板(FCCL)项目 可研报告 规划设计/投资分析/实施方案

摘要说明— 目前我国挠性覆铜板产业需求旺盛,未来,伴随着2020年商用的5G、毫米波、航天军工以及未来ICT技术的发展趋势,对高频高速覆铜板的需求将呈现指数级增长。5G、汽车电子、IOT等新兴需求将为挠性覆铜板产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该挠性覆铜板(FCCL)项目计划总投资21379.63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5740.6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3.62%;流动资金5639.0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6.38%。 达产年营业收入52669.00万元,总成本费用40256.83万元,税金及附加442.68万元,利润总额12412.17万元,利税总额14566.87万元,税后净利润9309.13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5257.74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58.06%,投资利税率68.13%,投资回报率43.54%,全部投资回收期 3.80年,提供就业职位909个。 报告内容:项目基本信息、项目背景研究分析、市场调研分析、投资方案、选址方案、工程设计、工艺方案说明、环境保护概况、项目生产安全、项目风险评价分析、项目节能评价、项目实施计划、项目投资方案分析、项目经济评价分析、项目综合结论等。 规划设计/投资分析/产业运营

挠性覆铜板(FCCL)项目可研报告目录 第一章项目基本信息 第二章项目背景研究分析 第三章投资方案 第四章选址方案 第五章工程设计 第六章工艺方案说明 第七章环境保护概况 第八章项目生产安全 第九章项目风险评价分析 第十章项目节能评价 第十一章项目实施计划 第十二章项目投资方案分析 第十三章项目经济评价分析 第十四章招标方案 第十五章项目综合结论

摄影发展史

摄影发展史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摄影发展史 一、摄影术的诞生 时代背景 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是时代的必然产物。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长驻影像的渴望、对影像记录和信息传播的需求催生了摄影术的诞生;同时摄影术的诞生又反过来更进一步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与人们的需求。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时代的到来,图像市场的日益繁荣,为摄影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丰富了摄影的生存空间。 摄影术的萌芽 摄影术并不是某一个人发明出来的,而是经过几代人共同努力的一个成果,它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产物。摄影术一经公布,便吸引了很多人来改进它,使它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 1公元前400多年,中国哲学家墨子观察到小孔成像的现象,并记录在他的着作《墨子经下》中,成为有史以来对小孔成像最早的研究和论着,为摄影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墨子之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数学家欧几里德、春秋时期法家韩非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北宋科学家沈括等中外科学家都对针孔成像有颇多论述,针孔影像,已为察觉乃至运用,但只可观察,无法记录。 2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 3 1704年,英国人牛顿首先论及“干涉色”现象。 4 1725年,德国纽伦堡阿道夫大学医学教授亨利其舒尔茨(Heinrich Schulze1687-1744)发现硝酸银溶液在光作用下会变黑,并于1727年发表论文《硝酸银与白垩混合物对光的作用》,论文讨论了硝酸银混合物在光作用下记录

图案的功能,德国人称之为现代摄影的始祖。 5 1756年,奥地利人福伦达在维也纳创立福伦达公司。 6 1757年,英国人道龙发明消色差透镜。同年,意大利人贝卡利发现了氯化银的感光性能。 7 1793年,法国尼埃普斯兄弟两人首先设想利用感光物质来固定针孔镜箱所形成的影像。 8 1802年,英国人汤姆斯维吉伍德(Thomas Wedgwood)完成“晦影照相机”,使用可感光的硝酸银纸,其学生亨弗利爵士以氯化银取代硝酸银定影,制成人类史上第一张较能久存的照片。此二人被誉为“暗箱”与感光材料结合的先驱者。 9 1816年,尼埃普斯用自己定名的“人工魔眼”的透镜装配成第一架照相机。并使用它制作出一些不能耐光的负像照片。 10 1817年,德国人格罗特胡斯创立光化学反应的理论,并在1818年公开发表。 11 1819年,英国人赫谢尔(John Herschel)发明了定影法,可使已感光的氯化银固定下来,从而可长期保存影像。其方法一直被沿用至今。 1825年,尼埃普斯用晒相法在涂有沥青的石板上制作了《牵马少年》照片。 用日光蚀刻法翻拍了一幅十七世纪的荷兰版画,由此诞生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牵马少年》。但在摄影技术诞生的初期,由于感光材料的灵敏度很低,拍摄一张照片往往需要曝光数十分钟乃至几个小时。 意义:世界上有确切年代的第一张照片局限:但是它仅仅是对绘画的一种复制,真正面对外部世界捕捉并成功固定影象的是《窗外景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