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中看宋词的演变

在历史中看宋词的演变
在历史中看宋词的演变

在历史中看宋词的演变

——从“诗余”到“正统”摘要:

关键词:演变;诗余;正统;柳永;苏轼;辛弃疾

宋词,是在唐诗之后又一种文学体裁,句子有长与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对于“诗余”这个名称,有许多解释,有人说它是“诗人之余事”,一些词人称自己的词集为“诗余”,如宋人廖行之的《省斋诗余》;最多的一种解释是:诗词中词的别称,因词是由诗发展而来并被认为是诗的降一格的文学式样,故称“诗馀”;最终命名是明代杨用修作《词品》,在其自序中说:“诗余者,忆秦娥,菩萨蛮为诗之余,而百代词曲之祖也。今士林多伯其书而昧其名,故余所著《词品》首著之云。”这句话是说李白的两首词《忆秦娥》和《菩萨蛮》是百代词曲之祖,为什么称作“诗余”不得而知。但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宋词逐渐从“闲情逸致”到“亡国之音”,内容丰富,题材扩大,风格迥异,地位从“诗余”逐渐变为于诗并肩而行的“正统”。

词本艳科,最初是配燕乐以歌唱的曲子,大多在民间流行,俚俗易懂,语言晓畅明白。在五代时期温庭筠婉约秀丽“花间词”的流行,词的题材多为讲述夫妻之间缠绵之情和离别之恨。后主李煜的词题材也不外乎这些艳词,内容多描写女性的服饰、发饰、容貌、举止等,十分狭窄,多抒发宫廷生活的奢华糜烂。在后来李煜被俘虏,受尽亡国之辱,在牢中曾做过一些“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以及“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等一些表达自身愁苦、哀痛心情的词。这样一种词题材风格的转变多半是和当时朝代更替灭亡有关系的。

俗话说“一切文学史都是当代史”,随着朝代的兴、盛、衰、亡,会随着社会背景的不同,出现不同类型的词人,词的风格因此也会发生转变,词的题材内容也会相应的扩宽。

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了五代纷乱的局面,建立了宋朝。一个新的王朝建立,政局初定,大多要进行政治上的改革,文化上也必然伴随政治而改革。但是前朝的文化影响不可能立刻消失匿迹,还有许多五代的“遗民”生存于这个社会。因此,表现在词的写作的方面,晏殊继承了五代“花间”词风,但同时又有新变。他的词,语言清丽淡雅,温润秀洁。略去女性容貌的描写,着重表现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别愁绪,情感基调雍容和缓,淡淡的忧愁中透露出自我解脱的气度。欧阳修因循中求变,沿着李煜开辟的方向,进一步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主动向民歌学习,清新明畅的艺术风格;改变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方向开拓。

朝代建立后,政治逐渐趋于稳定,经济发展,甚至富足。解决了文人们的温饱问题,给了他们充裕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去继续文学上的创新和创作。范仲淹曾在塞外生活过,他的词多描写塞外景象,风格沉郁苍凉。张先用大量的词来酬唱赠送,用题序,将词引入日常生活中。王安石注重抒发自我的性情怀抱,进一步将个体人生感受转向表达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的反思。柳永,他对于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由于科举的屡屡失败,使得他沉溺于歌馆酒楼、秦楼楚馆,他和歌女们的关系十分好,他经常为她们的歌作词,因此柳永的词在北宋时期家喻户晓。也因为此,他的词具有鲜明的市民情调,他的词中有表现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钿合金钗私语处,算谁、回廊影下。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也有表现被遗弃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此情怀、纵写香笺,凭谁与寄。”;也有表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最典

型的词是《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仅仅十几个字就可以让我们想象到当时北宋都城的热闹景象。除此之外,柳永的词语言浅显俚俗,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如“怎、凭、恁、你、伊、消得”,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生动活泼,给人亲切感。柳永在词内容方面进行了新变。

柳永之后的苏轼,提出了“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将词的地位提高到与诗同样的位置。他认为词需“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作词应该像作诗一样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独特的人生感受。苏轼的词充满了进步精神、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入词的世界,改变了词原有的柔软情调。《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他的词还表现了对于人生的思考,有一定的哲理性,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和《蝶恋花·密州上元》中的“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苏轼对于词境的扩大还表现在对于外在世界的开拓,例如:他的词涉及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射猎、游览等。除了在内容上体现“诗词一体”,在写词的手法上也体现出了“以诗为词”的观念。一方面,他写词要用题序,来交代创作动机、缘起,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题序中“兼怀子由”交代了作词的原因。另外一方面,他多用典,以此来抒情。到苏轼,词的地位已经基本有“诗余”发展为“正统”之音,苏轼对于词的发展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也开创了豪放词,改变了词只有婉约的这种局面。

北宋后期,社会开始动荡不安,金侵犯北宋。北宋朝廷不反抗,反而委屈求和,使得金更加嚣张。金对宋的侵犯,使得政治动荡,社会不安定,百姓深受疾苦。此时有一部分文人词人,他们对于国家的命运前途无力挽回,痛心疾首,从而把注意力转向自然山水之中或书斋之中,如:黄庭坚、晁补之、晏几道。黄庭坚学苏轼作词,进一步将抒情自我化,表现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他的词内容多写书斋内的笔、墨、纸、砚,题材狭隘,咏物居多。晁补之的词主题为吟咏性情的隐逸词,如《摸鱼儿》中的“弓刀千骑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晏几道继承“花间”传统,借助对爱情的追求来消解人生中无法摆脱的苦闷,把自己辛酸的身世之感寄托在男女的悲欢离合之中。

公元1127年,金人南下,攻陷汴梁(今开封),掳走两宗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同年,金国从汴京撤军,立张邦昌为楚皇帝。张邦昌在万般无奈之下以孟太后之名,下诏立赵构为帝。此后,金一直不间断地来侵犯南宋,南宋由于军事实力始终不敌金国,委曲求全,将都城迁至临安(今杭州),统治范围被迫限于淮水秦岭以南的华南地区,与金国长期军事对峙。在这种情况下,在南渡时期涌现出了爱国词人,他们看到国破家亡、民不聊生,抱负保护自己的国家,如:李清照、朱敦儒、张元干、叶梦得、岳飞,最著名的是辛弃疾。李清照提出“别是一家”的词论,指词是不同于诗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从词的本体进一步确立词独立的文学地位。朱敦儒不仅用词来抒发人生感慨,而且以词表现社会现实,诗词的功能进一步合一,给后来辛派词人以更直接的启迪和影响。叶梦得、岳飞的词以强烈的战斗力和激情将词的言志功能进一步体现。

辛弃疾词对于词境有更深的开拓:他的词中对于英雄形象的展示实际是自我理想的写照,面对国家被外族侵略,他渴望在军营的“吹角”声中“挑灯看剑”,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五代词意象多来自于闺房绣阁、青楼楚馆,经柳永、张先、王安石、苏轼,变为与文人日常生活、官场生活相关的意象和自然山水意象,至辛弃疾,他创造出了战争与军事的活动意象。“刀、枪、剑、甲、铁马、将军、士兵”等密集的军事意象群,连结成雄

豪壮阔的审美境界。除了在词的意象上,他还“以文为词、用经用史”,将古文中、辞赋中常用的章法议论、对话等手法入词。以经史子集中的词汇入词,丰富和扩大了作词的词汇。辛弃疾是著名的爱国词人,他的词内容不仅只有表达对国家的爱国热情,还有一些表现自己内心苦闷和农村田园生活的隐逸词。辛弃疾确立了辛派词,对后来的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都有深远影响。陈亮的词风和辛弃疾最为相像,他的词多表现抗战复仇、救国安民的思想怀抱。陆游的词喜将理想化的梦境与现实的悲凉构成强烈的对比,以此来展现国家动荡,百姓愁苦。

还有一些南宋末期的词人,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现实,他们写下带有“亡国之音”的悲伤的词,如:有“张孤雁”之称的张炎,他的后期词多写身世盛衰之感;蒋捷的词多抒发亡国遗民的民族气节和对异族统治的不满的情绪;刘克庄是辛派后劲中成就最大的词人,他的词社会视野更加宽阔;刘辰翁吸取了杜甫的创作精神,用词来表现亡国的血泪史;文天祥的词高唱民族气节和尊严。

在历史的长河中,从宋朝建立到北宋被金灭亡,再到南宋的建立,最后南宋灭亡。这一过程对于宋词的发展有推动作用。时代变化、朝代更替,使得文人们有更多的题材来作词,使得文人对于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现实而产生怀古反思之情,反抗外敌之情,壮大祖国之情,使得词境扩大。政权的稳定使得文人们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享乐上,词逐渐由民间也进入了士大夫、宫廷的宴会中,词的语言由俚俗浅显变得典雅文丽,作词的手法也越来越多,如:题序、用典、借辞赋的铺叙、借散文的白描。词的地位也从“诗余”逐渐上升为“正统”,词与诗有同等的独立的文学地位,文学功能也变多。在历史过程中看宋词的演变有利于我们对于宋词发展线索的整理和疏通,有利于我们理解唐五代到南宋这段历史。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文档标题]

唐诗的发展历程 摘要: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洪荒时代,即便从《诗经》开始算起,也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了。中国的诗词博大精深,历朝历代都有杰出的诗人和作品问世,其中以唐代的诗歌最为出名,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极为亮眼的一颗明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为繁荣的篇章。 关键词:初唐诗歌;盛唐诗歌;中晚唐诗歌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是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现在的学生都要学习唐诗,甚至牙牙学语的小孩都会念《咏鹅》。唐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在现代社会已经十分普及,那么,唐诗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它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初唐诗歌 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张若虚、宋之问等。大唐建国之初,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四杰”的出现使这种风气发生了转变。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气和壮烈的抱负,拓宽了诗歌的题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盛唐诗歌 唐玄宗执政期间,唐王朝出现了历史上着名的“开元盛世”,政治、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了鼎盛。这一时期相继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和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其中两大诗歌流派指“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双子星座”指李白和杜甫,二人合称“李杜”。

宋词的发展历程

宋词的发展历程 宋词的发展从开始到顶峰阶段,大致分为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国画:着名女词人李清照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 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调《莺啼序》,240字。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一般不换韵。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可以叠字。 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於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 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

历史上最高水平首诗词

历史上最高水平首诗词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人民日报》评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40首诗词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文化最绚烂的文化瑰宝,代表着中国文化的最高水平,这些诗词好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跟随《人民日报》,品评中国历史上高水平的40首诗词。 40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9 《琵琶行》 唐·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中外历史演变及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演变及阶段特征(通史提纲) 第一部分中国史 一、古代中国 1、朝代更替 原始社会→夏(前2070~前1600)→商(前1600~前1046)→西周(前1046~前770)→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秦朝(前221~前206)→西汉(前202~8)→东汉(25~220)→魏晋南北朝(220~581)→隋(581~619)→唐(618~907)→五代(907~979)→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元(1271~1368)→明(1368~1644)→清(1616~1912) 3、阶段特征 A.先秦: 总特征:中华文明起源与奠基;开创、勃兴 政治:权力传承秩序逐步确立完善,但尚未集中;血缘政治从强化走向削弱;统治疆域扩展,走向统一。经济: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如土地制度);农工商的基本经济结构形成。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奠定中国文化的基础。 B.秦汉: 总特征: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大一统 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丝绸之路? 政治上:官僚政治渐取代贵族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发展——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内外朝制、推恩令、察举制、疆域变迁等 思想文化上:统治思想的变化?文化科技的又一高峰 C.魏晋南北朝:中华文明曲折发展 ....——国家分裂、民族融合、江南开发、佛道盛行、艺术发展 总特征: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 经济上:江南开发;灌钢法 政治上:国家分裂、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九品中正制 思想文化:佛道盛行、艺术发展 D.隋唐:中华文明鼎盛、 ..、光照四邻 ...繁荣 总特征:中华文明的繁荣 经济上:农业?曲辕犁手工业?商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政治上: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思想文化:三教合一、唐诗、雕版印刷术、火药等,中华文明光照四邻 E.宋元:中华文明继续发展 ....,民族大融合 总特征: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 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华文明的新高峰 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富庶;宋代商业突破性发展;宋元海外贸易发达 政治上:民族大融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北宋加强集权、元代实行行省制 思想文化上:理学兴起;宋词元曲;风俗画;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授时历》最先进 F.明清:古代中华文明的总结 ..——繁盛与危机并存、衰落 总特征: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社会转型 明清——帝国的辉煌与衰落 经济上:商帮、资本主义萌芽、人口大增 政治上:专制集权发展到顶峰、郑和下西洋、海禁闭关锁国 思想文化上:心学集大成;早期启蒙思想;小说繁荣、科学文化总结

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的37首诗词

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的37首诗词!!!【转】 37 《桃花庵歌》唐寅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36《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35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4《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33《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2.《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1《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30.《蒹葭·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9.《沁园春·长沙》太祖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骄,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浅谈宋词

浅谈宋词 摘要: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关键词:发展词牌名派别价值名篇赏析 宋词是宋代最有特色的文学样式上词,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宋词不同于唐诗般具有严格的平仄要求和格律要求,宋词创作更为自由,同时也使它更为优美、独具一格。 (一)宋词的起源与发展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

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但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此时,词已逐渐成为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宋词的词牌名 词的词牌,即为词的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 (三)宋词的派别 宋词主要分为豪放派、婉约派、花间派三种。 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等人为代表,具有创作视野广阔,气象恢弘雄放的特点。豪放派词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豪放词派不但震烁宋代词

50道与诗词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50道与诗词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含答案) 1、“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此诗作者是谁? 2、祖咏的《望蓟门》中,抒发了诗人立功报国的壮志,诗中写道:“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请问这句诗引用了哪个典故? 3、“国耻未雪,何由成名。”这一名句出自于李白的《独漉篇》,这首诗当中的“国耻”是指什么事件? 4、古代用来指代生了女孩的成语是什么? 5、前几年,有人将余秋雨的作品中的错误汇总出来,考证出版,书名为《石破天惊逗秋雨》。请问这个书名出自唐代哪位诗人的哪首诗? 6、“非但慷慨献良谋,意气兼将身命酬。”出自王维的《夷门歌》。讲的是侯赢为信陵君献策救赵的故事,请问侯赢为信陵君献上什么良策? 7、习总书记有感于“焦裕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曾经创作过一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其中有“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请问“路漫漫其修远矣”化用了哪位诗人的哪部作品中的诗句? 8、“睨柱吞赢,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出自文天祥的《念奴娇驿中别友人》,请问诗中的“睨柱吞赢”是指什么故事? 9、唐代名臣魏征在《述怀》中写道:“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诗中季布是楚汉时期抱诚守信的典范,因此有俗语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请问这句诗和俗语当中包含着哪个成语? 10、台湾著名武侠小说家古龙的作品《天涯明月刀》语句短小精悍,作者将很多古诗词的名句巧妙地化用到小说当中去。比如开篇的楔子当中写道:“人犹未归,人已断肠,归程就在他眼前。”这段话中化用了李白的“何处是归程”一句,出自李白的哪首作品? 11、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诗中的“山”是指哪座山? 12、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起八代之衰”之誉的是哪位诗人? 13、电影《让子弹飞》中有一句台词,“大风起兮云飞扬”出自于哪位历史人物? 14、2011年情感大戏《千山暮雪》,请问“千山暮雪”这个片名是出自于哪里? 15、唐代有一位边塞诗人曾被誊为“七绝圣手”,请问他是谁? 16、梁启超诗云“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称赞的是谁? 17、杜甫的《望岳》写道:“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中的“岱宗”是指什么? 18、电视剧《甄嬛传》的片尾曲《凤凰于飞》的歌词中写道:“凤凰于飞,翙翙其羽”这句歌词出自哪里? 19、杜甫的《蜀相》中写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感慨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20、唐朝有一位诗人,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请问这位诗人是谁? 21、“卷土重来”这个成语是出杜牧的哪首诗? 22、中国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称赞哪部作品“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23、辛弃疾《破阵子》中写道:“马作的卢飞快。”这句诗是讲述“的卢救主”的故事,那么请问“的卢马”救的是谁? 24、李白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请问诗中的“故人”是谁? 25、1953年在赫尔辛基颁布的四位世界文化名人,除了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作家佛朗索瓦拉伯雷,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外,还有一位中国的诗人,请问他是谁? 26、“心有灵犀一点通”是李商隐的诗句,请问诗中的“灵犀”指的是什么? 27、民国时期有一首狱中诗:"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请问这是民国哪位激进革命党人写的? 28、此人是近代一位家境富裕的公子哥,也是一位文质彬彬的大才子,著名作家金庸和琼瑶跟他都是亲戚,他生命中有三个不得不提的女人,他因坠机而亡,请问他是谁?

诗歌的发展历程

诗歌的发展历程 艺术起源于劳动。诗歌同样也起源于劳动。 鲁迅先生说:先民在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消除疲劳。“其中一个叫…抗育抗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门外文谈》)从集体劳作的节奏中直接孕育降生的初民文学可以说是中国最原始的诗歌。早期的诗歌伴随着歌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这种传统一直贯穿于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中。 进行诗歌创作不仅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而且还要有人生意识、空间意识、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对中国的文化历史与传统进行纵横思考,对当前的现实生活也要进行哲理的思索。为此,我们对中国诗歌发展史要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脑中要形成一个大概的轮廓。下面我们分几个阶段进行简要阐述: 一、先秦诗歌 (一)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五百多年的历史。全集分风、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如《关睢》,这是一首民间情歌,用起兴的艺术手法着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青年男子思恋少女,感情真挚大胆。由于此诗思想、艺术性都很强,且为《诗经》之首篇,故历来均受重视。 (二)屈原《离骚》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伟大的一首抒情诗,在我国诗史具有独特地位。《离骚》篇名之意,据汉代班固所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全诗共373句,2490字。两千多年前,有这样的鸿篇巨制,确为我国诗史上之骄傲啊。屈原的代表作除此外,还有《九歌》、《天问》等。 二、秦汉诗歌 我国的诗歌发展至汉魏之间,出现一个新的局面,主要是乐府诗、民间歌辞与文人五言诗。 (一)乐府:乐府原为秦时设置的音乐机关,后经汉武帝充实编改,其任务是制定乐谱,搜集歌辞等;魏晋六朝,乐府则是指带有音乐性的诗体,逐步转变为一种新的诗体的名称。 唐时的乐府是相对于近体诗与一般五七言古诗而言的另一种比较活泼质朴的诗体,“感于衰乐,缘事而发,”具有现实主义传统。宋元之后,凡属合乐之,如词、散曲均可称为“乐府”。(二)汉乐府诗:它主要包括四类作品:1、郊庙歌辞;2、相和歌辞;3、鼓吹曲辞;4、杂曲歌辞。 乐府民歌是在《诗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诗经》有共同之处。可以说《诗经》又向前发展了。三、魏晋南北诗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五言诗发展的全盛时期,而且开始形成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诗体,主要有建安体、正始体、永嘉体、陶体、谢体、永明体等。在此不作详细论述,我们简略谈谈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寻阳柴桑人。其诗的内容尤为丰富,通过对农村田园生活之吟唱,表现躬耕田亩的种种体验与坚持崇高理想的斗争精神,出污泥而不染,并向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提出抗议。 他开创中国的田园诗,把田园看作是一片纯情的净土,歌颂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表现其自然天籁与美好。陶渊明具有敏锐的领悟力,生存在那与大自然距离很小的环境中,对田园生活的欣赏出见一辙,对它歌颂咏唱,以至于复归自然。如他的《归园田居》“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表现一种深远的竟境。 南北朝的诗歌形式,上承汉魏,下开唐宋,在民间歌辞的基础上,经过许多诗人的努力,逐步形成各种诗体,成为一个重要的诗体过渡时期。 四、唐代诗歌 唐代是我国诗史上的黄金时代,各体诗歌全面成熟。三百年间,诗才辈出,作品繁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诗坛上万紫千红,百花争艳。(一)初唐时期——准备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二)盛唐时期——顶峰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诗雄视千

(完整版)宋词的发展

宋代词学发展简述 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令,91字以上为长调。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耸立着争雄对峙、相映生辉的两座奇峰;这就是以柳永、李清照为旗帜的婉约派和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婉约词是按照美的法则来生活的,具有可歌性,以言情为主,同时“以美取胜”豪放派喜用诗文手法,不恪守音律,创作视野广阔,气象恢弘雄放 词源于民间,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宋词的兴盛跟当时的社会联系紧密。宋词发展的基础宋代立国推行厚待官吏的政策,加上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民间财富被搜刮集中到都城及其他几个大城市,为统治者寄情声色、歌舞作乐提供了物质条件。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晏殊、温庭筠、欧阳修,李煜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 五代时,由于君主的提倡,南唐词坛特盛,晏殊、欧阳修等出自江南旧地的江西词人,沿袭南唐余绪,以风流自命,致力于创作短章小令、轻丽之词。风格婉约艳丽。

李煜的词艺术概括力强,自然纯真以白描为主。。同时他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在李煜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 晏、欧诸人,虽然词作并不少,但都不是专力为词的词人,"或一时兴到之作,未为专诣"(冯煦《宋六十家词选例言》),走的是五代花间、南唐词人的老路,继承性大于创造性,连词调、词体的选择和运用都跟五代词人一样,是以小令为主。不过,晏殊和欧阳修等人,在宋词的发展史上,仍然有其创造性的贡献。他们以众多的艺术圆熟、意境浑成的典范之作,强化了温庭筠等花间词人开创、定型的抒情范式,进一步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和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十一世纪上半叶的词坛,是宋词的"因革期"。既有因循传承,又有革新创造 温庭筠的风格以绮怨的风格为主,隐曲密丽,特别注重对于物象的细腻描摹,善于从精心碉楼中暗示渲染出凄迷幽怨的情感氛围。不愧为“花间鼻祖”。 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李清照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以婉约豪放并举。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 [文档副标题]

唐诗的发展历程 摘要: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洪荒时代,即便从《诗经》开始算起,也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了。中国的诗词博大精深,历朝历代都有杰出的诗人和作品问世,其中以唐代的诗歌最为出名,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极为亮眼的一颗明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为繁荣的篇章。 关键词:初唐诗歌;盛唐诗歌;中晚唐诗歌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是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现在的学生都要学习唐诗,甚至牙牙学语的小孩都会念《咏鹅》。唐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在现代社会已经十分普及,那么,唐诗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它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初唐诗歌 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子昂、若虚、宋之问等。大唐建国之初,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四杰”的出现使这种风气发生了转变。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气和壮烈的抱负,拓宽了诗歌的题材。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和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盛唐诗歌 唐玄宗执政期间,唐王朝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开元盛世”,政治、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了鼎盛。这一时期相继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和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其中两大诗歌流派指“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双子星座”指白和杜甫,二人合称“杜”。 (1)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渊明、灵运、

朓的后继者,该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习惯上又称他王右丞。他受佛教思想影响(外号“诗佛”),厌倦官僚生活,热爱自然,熟悉乡村,诗写得恬静闲适,具有一种静态美。轼称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边塞诗派,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的生活为主。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颀等,其中,高和岑的诗歌成就最高。他们的诗作情辞慷慨、气氛浓郁、意境雄浑,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形式。杰出作品如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3)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世尊称他为“诗仙”,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太白集》传世。白继承了屈原以来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加上他的天才与勤奋,创造出独特的白风格。他的诗歌,第一个特点是具有浓烈的激情。他心地纯洁,胸怀开阔,爱憎分明,高兴时美酒清歌,仰天大笑;悲愤时要“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江夏赠韦南陵冰》),歌哭笑骂,无所避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便能体现太白的真性情。第二个特点是其无比丰富的想象力。诗思来如迅电,去如疾风,纵横变幻,大起大落,随着他抒情的需要,上下古今人物,天文地理知识,真实的历史,虚幻的神话随时来到他的笔下,注入诗句,为他所用。第三个特点是常用夸的语言抒发激情。如“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一风三日吹倒山”之类极度夸的诗句,在他的诗中比比皆是。极其夸,却也传神。极不准确的语言反而极为准确地表达了他的情感。 (4)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有大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写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从某些方面来看,杜甫也不失为“侠义之士”。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的作品风格,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有《杜工部集》传世。杜

宋词的发展历程

xx的发展历程 宋词的发展从开始到顶峰阶段,大致分为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国画: 着名女词人李清照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调《莺啼序》,240字。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一般不换韵。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可以叠字。 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

唐宋词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

唐宋词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 词在唐朝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敦煌发现的曲子词中,大量是民间无名氏的作品,这也是词的最初形态。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所以词到宋代迎来了创作的高峰。对于唐宋词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来作简单阐述: 1、从时间为顺序来看 以时间为序,词经历了:唐词(民间词、文人词)——五代词(花间词、南唐词)——北宋词(前、中、后期词)——南渡词——南宋词(前、后期词)词最初在唐代主要流行于民间,至于具体在唐代什么时候,现在已无从知晓。后来敦煌发现的曲子词中,大量是民间无名氏的作品,其中最受人注意的是以词集形态出现的《云谣集》,这是现存最早的曲子词集。其中有《望江南·莫攀我》、《鹊踏枝·叵耐灵鹊多瞒语》等词。之后在民间词曲的影响下,出现了一些文人来做这类新体的小词,根据现有的材料可知,正式依曲填词的文人,最早可以追溯到白居易、刘禹锡。例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到了晚唐以后,这一时期出现了号称“花间鼻祖”的文人词的奠基者——温庭筠。晚唐以后,来到五代十国时期,这时“花间词派”和“南唐词派”先后崛起,“花间词派”亦称“西蜀词派”,后因赵崇祚汇编成《花间集》而得名,代表人物主要有温庭筠和韦庄。继“西蜀词派”之后,又出现了“南唐词派”,主要指李璟、李煜父子和冯延巳,在社会大动荡时代,其词作充满着“忧患”的心理面貌。 进入北宋后,词的发展可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词,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

从“词人群”看宋词的发展脉络

从“词人群”看宋词的发展脉络 09新闻李冰 词是唐时兴起,宋代繁荣的一种新兴歌诗,最初称“曲子词”或“曲子”。词体虽句式参差,但“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唐代“燕乐”兴起,追求享乐的社会风气导致了以娱宾遣兴为目的的曲子词流行,吸引文人参与创作。后经温庭筠、李煜、冯延巳等发展,到宋代迎来词创作的高峰。宋代立国之初的半个世纪,词基本上是处于停滞状态。直到11世纪上半叶柳永等词人先后登上词坛之后,宋词才开始步入迅速发展的轨道。 研究宋词的发展历程,然因视角不同,观点也有所不同。而从词人群的更迭来看,宋词的发展历程有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两宋三百馀年的词坛,先后主要出现过六代词人群体,宋词的发展历程也相应地经历了六个阶段。 一、第一代词人群(1017—1067)的因革 第一代词人群,以柳永(987?—1053?)[4]、范仲淹(989—1052)、张先(990-1078)、晏殊(991—1055)、欧阳修(1007—1072)等为代表。另有宋祁(998—1061)、杜安世等人。他们主要生活在真宗、仁宗两朝的"承平"时代,个体的社会地位都比较显达,除柳永、张先以外,差不多都是台阁重臣,其中晏殊、范仲淹和欧阳修官至宰辅,位极人臣,人生命运相对来说比较顺利适意。其词所反映的主要是"承平"时代的享乐意识和乐极生悲后对人生的反思。 这一代词人,从创作倾向上可分为两个创作阵营:柳永、张先为一阵营,晏殊、欧阳修、范仲淹、宋祁等为一个阵营。 晏、欧诸人,虽然词作并不少,但都不是专力为词的词人,"或一时兴到之作,未为专诣",走的是五代花间、南唐词人的老路,继承性大于创造性,连词调、词体的选择和运用都跟五代词人一样,是以小令为主。 十一世纪上半叶的词坛,是宋词的"因革期"。既有因循传承,又有革新创造。如果说,晏、欧们主要是因循五代花间、南唐词风,因循多于革新,那么,柳永则主要是对五代词风的革命,其革新、创造多于因循。 概括地说,柳永具有"三创"之功: 一是创体。柳永大力创作慢词,扩大了词的体制,增加了词的内容涵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从而为宋词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艺术形式与文本规范。 二是创意。柳永给词注入了新的情感特质和审美内涵,注意把词的抒情取向转移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上来,表现自我的情感心态、喜怒哀乐,使词的抒情取向朝着创作主体的内心世界回归、贴近。 三是创法。柳永将赋法移植于词,铺叙展衍,或者对人物的情态心理进行直接的刻画;或者对情事发生、发展的场面性、过程性进行层层的描绘,以展现不同时空场景中人物不同的情感心态。因而他的抒情词往往带有一定的叙事性、情节性。从小令到慢词,体制扩大,结构有变。柳永的铺叙衍情法,正适应、满足了慢词体制、结构变化的需要,解决了词的传统抒情方法与新兴体制之间的矛盾,推动了慢词艺术的发展。 二、第二代词人群(1068—1125)的开创

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的36首诗词,经典!

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的36首诗词,经典! 1.《将进酒》·李白 2.《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 3.《沁园春·雪》·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

物,还看今朝。 从发表之日起,这首词就遭到了诸多恶意的攻击,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争论。有人说它有帝王思想、君主气象;有人说它夸大自吹、离题万里;有人说它比喻不当、缺乏转折;有人说它词意稀疏、平淡无奇;甚至有人说它是模仿之作、旁人代笔……断章取义且流于表面,竟视金玉如砖石。 《沁园春·雪》让我们领略了一种绝美,这是真正的指点江山,这是真正的激扬文字,这是真正的神来之笔。这是诗中极品,只能梦寻偶得,绝非刻意雕琢;这是千古绝唱,源于灵感喷发,可遇而不可求。 4.《长恨歌》·白居易 5.《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这首《念奴娇》,无疑是宋词中有数之作。立足点如此之高,写历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词坛罕见,在诗国也是不可多得的。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简述(待打印)

一、先秦诗歌 (一)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五百多年的历史。全集分风、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如《关睢》,这是一首民间情歌,用起兴的艺术手法着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青年男子思恋少女,感情真挚大胆。由于此诗思想、艺术性都很强,且为《诗经》之首篇,故历来均受重视。 (二)屈原《离骚》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伟大的一首抒情诗,在我国诗史具有独特地位。《离骚》篇名之意,据汉代班固所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全诗共373句,2490字。两千多年前,有这样的鸿篇巨制,确为我国诗史上之骄傲啊。 屈原的代表作除此外,还有《九歌》、《天问》等。 二、秦汉诗歌 我国的诗歌发展至汉魏之间,出现一个新的局面,主要是乐(yue)府诗、民间歌辞与文人五言诗。 (一)乐府:乐府原为秦时设置的音乐机关,后经汉武帝充实编改,其任务是制定乐谱,搜集歌辞等;魏晋六朝,乐府则是指带有音乐性的诗体,逐步转变为一种新的诗体的名称。唐时的乐府是相对于近体诗与一般五七言古诗而言的另一种比较活泼质朴的诗体,“感于衰乐,缘事而发,”具有现实主义传统。宋元之后,凡属合乐之,如词、散曲均可称为“乐府”。 (二)汉乐府诗:它主要包括四类作品:1、郊庙歌辞;2、相和歌辞;3、鼓吹曲辞; 4、杂曲歌辞。 乐府民歌是在《诗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诗经》有共同之处。可以说《诗经》又向前发展了。 三、魏晋南北诗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五言诗发展的全盛时期,而且开始形成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诗体,主要有建安体、正始体、永嘉体、陶体、谢体、永明体等。在此不作详细论述,我们简略谈谈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寻阳柴桑人。其诗的内容尤为丰富,通过对农村田园生活之吟唱,表现躬耕田亩的种种体验与坚持崇高理想的斗争精神,出污泥而不染,并向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提出抗议。 他开创中国的田园诗,把田园看作是一片纯情的净土,歌颂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表现其自然天籁与美好。陶渊明具有敏锐的领悟力,生存在那与大自然距离很小的环境中,对田园生活的欣赏出见一辙,对它歌颂咏唱,以至于复归自然。如他的《归园田居》“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表现一种深远的竟境。 南北朝的诗歌形式,上承汉魏,下开唐宋,在民间歌辞的基础上,经过许多诗人的努力,逐步形成各种诗体,成为一个重要的诗体过渡时期。 四、唐代诗歌 唐代是我国诗史上的黄金时代,各体诗歌全面成熟。三百年间,诗才辈出,作品繁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诗坛上万紫千红,百花争艳。 (一)初唐时期——准备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

浅谈宋词

浅析宋词的美学特质 词在宋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成就,成为宋代独树一帜的文学形式。从而得到与唐诗并峙的崇高地位。宋词作为中国文学一个阶段的高峰,蕴藏了无尽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在宋词中浅唱低吟,感受生活的韵味,美学的韵味。真率明朗、高旷清雄、婉约清新、奇艳俊秀、典丽精工、豪迈奔放、骚雅清劲,异彩纷呈。在众多文学巨匠们的笔下,清雅脱俗的灵感把境界由隐性过渡到显性,营造出高妙绝伦的意境,以一种跨时间、空间的方式塑造词人理想中的精神家园。 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三座并峙的高峰。宋词,就其规模和影响来说,虽不及唐诗,但其价值却不在唐诗之下。我们认为,在文学领域的更新浪潮重,人们所作的种种努力,都是希求用一种最佳的审视角度,来寻觅一种最美的文学样式,以反映他们的精神状态。众所周知,唐代是诗国,但是到了宋代,人们并没有积极地弘扬唐代遗风,而是更多地选用了词这种文学样式来表达他们地情感,使词在本朝代蔚然大观,成为一代代表文学,能与唐诗相提并论,这肯定有宋代文人特定的审美观念的原因。不仅如此,这里面也肯定有某种历史的契机,历史的需要和某种历史的必然性因素在内,因此,也就不乏其美的价值存在。这就要求我们传统的观念,透过现像看本质,比较全面的看待宋词。 词应时代的需要,跻身于文学的“大雅之堂”,首先反映文人活跃的思想心态为特色,优于诗而显示它独有的美学特质。 随着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宋词逐步形成豪放和婉约两个流派,即美学上的“刚性美与柔性美”。自然界有两种美,提到“骏马秋风冀北”,大家会想到“雄浑”、“劲健”;提到“杏花春雨江南”,大家会想到“秀丽”、“纤浓”。前者是“气概”,后者是“神韵”;前者是刚性美,后者是柔性美。 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等。历史上词风初始婉约,经苏轼等人的进一步发展才得来豪放词。正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首词最能体现豪放的特征。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等词给人以雄浑之感。而词中所抒发的感怀身世的无奈与苍凉更给予人们深沉之感。同一个词人可以既写出豪放词又写出婉约词,而在同一首词中也可以既见豪放又见婉约。譬如,晏殊的《蝶恋花》——“楹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这首词抒发了离别相思之情。词人用拟人手法刻画菊花、兰花、等意象,而这些意象正体现出婉约词的特征。而下阙“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开始词境陡转,“山长水阔”最能体现从上阙的深婉变化为下阙的宏阔,一首词中同时具有豪放与婉约的风格,给人以多重的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