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图诊断学及脑电图仪器

脑电图诊断学及脑电图仪器
脑电图诊断学及脑电图仪器

脑电图诊断学及脑电图仪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张志芳

脑电图仪器

EEG机是将微弱的脑电讯号进行放大,然后通过记录装置把波形描记下来的一种电子仪器。根据所记录的导程数(道数),EEC机可分为4、8、12、14、16、18等导程,但常用者为8及16导程。还有附有记录心电图、呼吸曲线、眼动图、肌电等生理记录,并可连接示波器、脑电自动分析装置等。正常脑电活动差约为5-100μV,因此EEG机放大率要在一百万倍以上才能将脑电记录下来。EEG基本结构主要由输入、放大、调节、记录和电源等五个部分组成。

脑电图机的结构和使用

一、输入部分:㈠、导联选择(总导、分导)

㈡、定标及电阻测定

二、放大部分:差分放大、要求低噪音、漂移小。

三、调节部分:㈠、增益(总、分)

㈡、时间常数(时值)

㈢、滤波

㈣、干扰抑制

四、记录部分:㈠、走纸速度

㈡、阻尼(机械)

㈢、零位

五、电源及稳压装置:

㈠输入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包括导联选择、定标及电阻测定三部分。

l、导联选择脑电活动通过放置于头皮上的电极和电极连接线导入电极盒。再由每个导联选择开关选择在头部上任何两个电极(或其中一个与耳垂)连接成一个导联,然后输入前置放大器。

导联选择器有自由选择式和固定式两种。前者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所需导联。而后者是在机器制造时或调试时即按一定的导联排列组合而成,操作时只要拨动其总开关就可得到某一类型导联形式,应用起来极为方便。

2、定标装置EEG机的各种记录笔事先必须有相同的摆幅高度,才能对以后描记下来的脑波进行波幅测定。EEG基本标准电压是采用波幅1厘米时相当于100μV。

3、电阻测量装置用来测定电极与头皮皮肤之间的接触电阻的一种装置,它可以测量两个电极之间或一个电极对地之间的电阻。一般头皮电阻在20千欧(kΩ)内符合要求,少于5kΩ更好,若电阻值过大容易产生干扰或造成波形失真。

㈡放大部分EEG 是—种0.5-60c/s低频波,其电压一般为5-100μⅤ电流讯号,必须经过放大(约一百万倍)。这就要求EEG机放大倍数要高、抗干扰能力强、漂移小、噪

声低等各种性能。EEG机的放大器是由前置放大器采用差分放大电路,其特点是对同相讯号(如交流电)抑制,异相讯号(如脑电等生物电流)放大,从而达到抗干扰目的。实际上由于电路两半边元件总是存在一定差异,因而对同相讯号也并非完全抑制,而仍有一定强度讯号输出。反映EEG机对同相讯号的抑制和异相讯号的放大性能,常用异相和同相讯号的放大倍数比值——辨差比来衡量,对EEG机来说辨差比越大越好,一般要求在5000以上。EEG机在没有输入讯号时应是一直线,若放大器内元件不合格,通电后基线在缓慢地移动称为基线漂移,要求放大器漂移不大于1一2rnm。噪声是一种不规则快波波形,也是由于放大器内元件产生,一般不大于3μⅤ。前置放大器输出的脑电讯号经过后级功率放大,从而推动记录笔的运动。

㈢调节部分在前置放大器输出端有一系列调节装置,其作用主要是选择一定范围频率和波幅的脑波讯号输入至后级放大器,而且尽量不失真。主要有增益、时间常数和滤波等。

1、增益调节器从EEG波形分析而言,描出的脑波笔的偏转以0.5-2cm幅度为宜,笔偏转太大波形失真,而太小肉眼不能识别。而增益调节器在EEG机放大能力基础上,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或减少放大倍数(即增益)以适应EEG描记的需要。

2、时间常数(时值)也称低频滤波器,是指输入端输入一个方波,其波幅从100%下降到37%时所经历的时间。时间常数越大,波幅下降越慢,有利于慢波显示,反之,时间常数越小,波幅下降就越快,对低频率讯号的衰减就越大,慢波不易显示。一般心电图记录采用时间常数为1-1.5秒,肌电图为0.1秒,EEG为0.3秒。

3、滤波(高频滤波器)是用各种容量的电容器把较高的不需要的脑波频率成分过滤而保留低频成分的装置。滤波分成15、30、60和关器档(每一种型号机器不一样)前三档分别是代表频率为15、30、60Hz 时衰减(比原来幅度)30%左右,第四档(关)代表滤波不起作用。不用或选用较高频率滤波器时,描记出来的波形高频成分多,因而显得比较尖锐,当选用较低频率滤波器时,高频成分衰减大,描记出来的波形就比较圆钝。故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选择,以达到良好的描记效果,一般EEG滤波放在60或30Hz处为宜。

㈣记录部分EEG的记录有笔记录、示波器显示及打印和磁带录像等。但现在常用的为前两种。

1、墨水笔记录由一个恒速(0.5、1、1.5、3、6厘米/秒)电动机推动记录纸,进行定时的波形描记,常用纸速为1.5及3厘米/秒。6厘米/秒用于观察交流电讯号,而0.5厘米一般用于校验机器时。

2、示波器显示适用于长时间监视的特殊检查如睡眠诱发等,可以节省纸张。

3、记录器的性能指标:

(1)阻尼是指记录器在活动过程中所受到的反方向作用力的表现。又可分为电阻尼和机械阻尼两种,前者系指由记录器活动部分切割了固定磁场而感应的电流所产生的阻力,后者指记录笔运动时遇到的空气阻尼和油阻尼。阻尼过大或不足均会使记录器的频率响应改变而导致波形失真。如阻尼不足时波形出角过大,阻尼过大时则波形圆钝。故阻尼应调至适中状态为宜。

(2)频率响应EEG的频率响应要求在60Hz 以内,幅度差不应超过±10%。

(3)线性系指记录笔在规定的偏转范围内,在不同位置和输入相同讯号时,记录笔偏转幅度的变化关系,要求其幅度不应超过10%。

(4)零位系指当记录器上加上一定的电压以后,笔就偏转到某一位置,当电压消失时笔回到原处,即“零位”。如由于某种原因使笔回不到原处,就产生了“零位误差”,一般应在1毫米以下。

(5)电源及稳压EEG机是一种低频、高放大倍数的仪器,要求有稳压装置,使电压的变化一般不超过±10%。

临床脑电图

脑电图为临床医务工作者的诊断工具之一,主要反应大脑皮层功能变化。由于检查方法简便,对患者毫无痛苦与危险,目前正在为临床日益广泛采用。它对癫痫、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感染、脑外伤及脑血管疾病等,有较为肯定的诊断价值。

脑电图的成分

脑电图是用安放在头皮上的电极通过脑电图仪,将大脑一群群神经细胞的自发综合电活动,放大约一百万倍后所做的记录。临床脑电图学就是根据这种记录曲线变化的波幅、频率、波形、波的表现方式及分布和位相关系,对脑部病变提供诊断及预后估计的参考。

一、波幅:

系指一个波由波顶至波底的高度,以微伏(μV)为单位。波幅代表神经细胞群新陈代谢强度。脑生物电位差极小,人脑电的波幅为5-1000μV。一般为10—100μV。

二、频率(周期):

系指1秒钟内脑波的周期数,以周/秒(c/s)表示。频率的倒数就是周期,即指一个波从它离开基线到返回基线所需的时间,以毫秒(ms〕表示。脑电图曲线按其频率的高低分类,并以希腊字母命名,可分为:

㈠、α(alpha)波:

频率8-13 c/s,平均为10 c/s,波幅10-100μV的正弦形波,以枕区为最明显,波幅最高,其次为顶区。α波波幅呈周期性增高或减低,这种周期性变化称调幅。α波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如情绪紧张,注意力集中、睁眼、声音剌激等均可使其抑制(减弱甚至消失)。

㈡、β(beta)波:

频率14-30 c/s,波幅5-30μV的波。β波主要在额、中央区明显。情绪焦虑或兴奋时,β波可增加。肢体活动时又可使β波抑制。多种镇静类、止痉类药物如利眠宁、鲁米那、眠尔通等均可产生β波。平时记录中,当睁眼α波抑制时β波常可显示,而且波幅增高。频率高于α波的β波又称为快波。

㈢、δ(delta)波:

频率0.5-3 c/s波。

㈣、θ(theta)波:

频率4-7 c/s波。频率低于α波的δ波与θ波又称为慢波,在正常人中可见于患儿至儿童期,以及睡眠期间,在成年人清醒时在额颞区,也可少量出现。

三、波形:脑电图按其波形常可分为下列几种:

1、正弦波:

如典型的α波、β波等属此型。

2、棘波(又称峰波)∶

其上升、下降均陡,每波持续时间20-80ms,棘波是大脑皮层神经细胞过度兴奋的表现,多见癫痫病人。棘波的位相向上者为阴性棘波,向下者为阳性棘波。两个以上的棘波连续出现时称为多棘波,见于癫痫大发作。14及6 c/s正相棘波,常于浅睡期出现,以颞枕区明显,见于植物神经性发作,也可见于正常青少年中。

3、尖波(又称锐波):

其上升陡下降斜。每波持续时间80-200ms,波幅100 μV以上居多。与棘波相比,尖波是神经细胞放电的同步性不完全的结果,可见于癫痫病人。三相(尖)波是由一个波幅较大正相波和其前后各有一小的负相波所组成,常出现于肝昏迷前期,血氨升高时。

4、棘-慢波:

是有由棘波和后面跟着一个约200ms-500ms的大慢波(多数为300ms)所组成的综合波。属刺激性病理波,多见于癫痫病人。持续性3c/s棘-慢波为癫痫小发作特异性波。

5、尖-慢波:

是由尖波和后面跟着一个500-1000ms的大慢波所组成的综合波。属剌激性病理波,多见于小运动性发作。

6、多棘-慢波:

是由2—6棘波和后面跟着一个慢波所组成的综合波,常为肌阵挛性小发作的发作波。

7、梭波(又称纺锤波):

频率约14c/s的波,常出现于睡眠中期。

8、顶尖波(又称驼峰波):

主要为负相尖波,以顶区最明显。小儿常成对出现,形似“驼峰”,故又称驼峰波,此波常出现于睡眠浅睡期。

9、K综合波:

是由1-2c/s大慢波跟着几个低波幅6-15c/s波所组成。这是在睡眠中期被突然刺激(声音、针刺等)所诱发的觉醒反应波型。

10、懒波:

是指病侧正常脑波如α、β、睡眠波减弱或消失,提示该侧大脑半球病变。

1l、平坦波(又称电平波):

为各种频率脑电活动明显抑制,几乎呈一直线。见于大脑严重损害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极度昏迷。

12、爆发性抑制活动:

是指在平坦波背景上,突然出现高波幅慢波、尖波或棘波群。见于大脑皮层及皮层下广泛性损害病例。

四、根据波的表现方式可分为:

㈠、节律性波:

是指有比较恒定频率和波形重复地出现的活动。如正常成人典型α、β节律属此类。

㈡、节律紊乱波:

是指无恒定频率和波形,无优势节律,而为散在性间歇性出现。如婴儿痉挛症中常见高峰节律紊乱波型。

㈢、阵发性活动:

即在主要节律背景上,突然发生波幅、波率、波形的改变并呈阵发性发放者。常见于癫痫病人。

五、波的位相:

系指在某一时刻在纵轴上变化的方向。向上称为负相波(阴性波),向下称为正相波(阳性波)。两波在同一时刻变化的差异称为位相差,它可分为:

㈠、同步:

两半球相应区的脑波在任何时刻变化方向都相同。

㈡、异步:

两半球相应区的脑波变化方向不相同,但并不完全相反。

㈢、位相倒置:

两个相邻区的脑波在同一时期方向相反。

六、根据波的分布可分为:

㈠局限性:脑波在某一区域经常出现者。

㈡一侧行:脑波限于一侧半球出现者。

㈢对称性:脑波左右两侧半球对称出现者。

㈣弥漫性:脑波两侧半球各区广泛性出现者。

正常脑电图

成年人与小儿的脑电图是不同的。

一、成年人脑电图:

㈠、清醒脑电图:

基本节律常为10—10.5c/s α波。以枕区为明显,其次为顶区。其波幅平均为50μV,以左侧稍低,调幅佳。在前半球可见少量波幅为5—20μV波,以颞区多见;有少量低幅θ波,以额区为甚:有些人在额区尚有少量低幅δ波。以α波为明显的节律性波,在睁眼等感觉刺激时,可明显抑制。

老年人α波频率稍有减慢,θ波数量略有增多这是正常现象。

㈡睡眠脑电图:

一个睡眠周期可分为二时相:

1、非快速眼动相(NREM):

又可分为4期:I期:检查者生倦睡,α波减少,波幅降低,并出现低幅β波、θ波。此后进入浅睡期,检查者入睡但较浅。α波逐渐消失,出现多量低幅θ波。在顶中央区间隙性出现两侧同步性高幅顶尖波。Ⅱ期:检查者进入中睡期,慢活动增多,频率变慢,波幅增高,并于两中央区出现梭波。并逐渐波及额区及顶区。此期如给予检查者突然声音刺激,可出现K综合波。Ⅲ期:检查者进入较深睡眠,脑电图上出现弥漫性高幅δ波,其量占20%~50%,顶尖波减少甚至消失。IV期:检查者深睡,EEG上弥漫性高幅δ波占50%以上,梭波消失。

2、快速眼动相(REM):

为最深睡眠期。此时检查者伴有眼球震颤、肌电消失、心跳和呼吸不规则,叫醒后多数人声称在做梦,脑波表现为低幅慢活动及间歇性低幅快波。一个成年人睡眠7~8小时计,大约出现3~5个睡眠周期。每个周期约1.5~2小时,其中慢波相约1~1.5小时,接着为快速眼动相睡眠约20分钟左右。然后又进入第2个睡眠周期,周而复始直至觉醒。

二、小儿脑电图:

小儿的脑波与成年人不同,它随年龄变化而变化。其特点是以慢波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波逐渐减少,α波逐渐增多。新生儿的脑电图,主要为低幅δ波,其上常叠加有7~30c/s波,表现为不规则。不同步、不对称,以中央、顶区为明显。3个月时枕区较规则20~50μVθ活动已占优势,以枕区为明显。到1岁半时,枕区除θ波外,还间歇性出现8~9c/sα波。4岁以后枕区以规律性7~9c/s明显占优势。4~7岁时波幅上升到最高值,平均为75μⅤ,其后波幅开始缓慢下降。8~9岁枕区节律为8~9c/s,θ活动基本消失,但枕区散发性个别3~4c/s慢波仍可出现,12~13岁时除前半球有稍多θ波外,脑电图已基本上达到成年人波型。

小儿睡眠脑电图基本同成年人,但是年幼小儿在思睡期及觉醒时常可出现阵发性高波幅

慢活动,不要误认为癫痫波型。

常见几种疾病脑电图

一、癫痫脑电图:

脑电图对癫痫诊断的价值较高。

㈠、常见各种癫痫类型脑电图特征:

1、癫痫大发作:

为抽搐性全身性发作。发作以突然意识丧失开始,接着出现强直一阵挛性抽搐,发作后昏睡。发作时强直期为节律性8~12c/s多棘波发放,以额、中央区明显。在阵挛性抽搐可出现棘波与慢波交替或混合,每一个棘波相当于一次阵挛性抽搐,每一个慢波相当于发作后肌收缩松弛。发作后昏睡期出现平坦活动或低幅δ波,以后随着意识的恢复,脑电图恢复至发作前的波型水平。

2、失神小发作:

为非抽搐性全身性发作,表现为突然短暂意识丧失,无先兆,无抽搐,不跌倒,呆立、凝视,典型小发作常在6~12岁发病,发作时可见阵发性高波幅3c/s棘-慢波,波幅可高达200μV以上,通常以额、中央区明显。若出现高波幅1.5~2.5c/s尖-慢波,则为小运动性发作,后者多见于6个月至6岁小儿,常伴智能障碍。

3、精神运动性发作:

为非抽搐性局部发作,病灶90%位于一侧半球颞叶。发作时,脑电图可见弥漫性持续性规律性高波幅4~6c/sθ活动,有时可以在一侧颞叶或/及其邻近区域有局限性棘波或尖波,后者有诊断性定位意义。

4、局限性癫痫:

发作时,在相应病灶区出现波幅逐渐增大的10c/s左右棘波,持续几秒钟至几十秒钟以后,频率逐渐减少,形成棘-慢波,最后出现低幅慢波或平坦波。如抽搐发展到全身则脑电图同大发作。

5、婴儿痉挛症:

最常发生于4月~2岁的幼婴儿。临床表现为短暂、急剧、点头拥抱样阵挛性发作,伴智能减退。发作时出现突然波幅变低的14~20c/s快波或同发作间期;表现为持续性高波幅不规则、不同步慢波、棘波、尖波、棘、多棘-慢及尖慢波,波型杂乱称之为高峰节律紊乱脑电图波型。

6、肌阵挛性癫痫:

以学龄期小儿发作多见。临床显示两侧对称性肌阵挛发作,以上肢、头部及躯干多见,下肢少见,多数元意识障碍。发作期或间隙期可见多棘(2-6)——慢波发放。声、光刺激常可诱发此类发作。

7、植物神经性发作:

常见临床发作类型有发作性头痛、腹痛、头晕、呕吐等植物神经性症状。发作期出现阵发性弥漫性4~6c/sθ活动,频率逐渐减少,最后变为2c/sδ活动或出现阵发性弥漫性慢活动及伴棘、尖波发放,以枕颞部明显。间隙期出现阵发性慢活动及尖、棘波,以颞明显。

㈡、临床意义:

1、脑电图有助于对癫痫的诊断,在发作间隙期其阳性率为50-60%。如经适当诱发试验,阳性率可高达80-90%,故脑电图正常不能完全排除癫痫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进行判断。

各类癫痫发作间期,若脑电图显示有棘波、尖波、棘-慢或尖-慢波、多棘-慢、阵发性活动发放,称为痫性放电,结合临床可考虑癫痫的诊断。

2、脑电图有助于癫痫的分类。对于局限性癫痫,脑电图有助于定位。

3、脑电图有助于和其它疾病的鉴别:如癫痫与屏气发作、热厥、单纯性昏厥、癔病、低血糖发作进行鉴别时有帮助,后者脑电图大多正常。

4、脑电图有助于判断癫痫的预后:脑电图正常一般预后好,相反脑电图呈高峰节律紊乱,1.5-2.5c/s尖-慢波或多灶性癫痫放电,则提示预后差。

颅内占位性病变

包括脑肿瘤、脑脓肿、脑寄生虫等。

—、脑电图特征:天幕上占位性病变常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脑电图变化,肿瘤周围大多有一侧性或局灶性多形性δ或θ活动,部分伴有病灶处慢波位相倒置现象。表浅较大的占位性病变,如脑膜瘤等可显示局限灶脑电活动降低,出现低波幅不规则δ活动。大脑深部肿瘤如垂体瘤、脑室及松果体、颅咽管瘤等可出现阵发性θ、δ活动,部分为局限性改变。

二、天幕下占位性病变,包括小脑、桥脑、桥脑小脑角、第四脑室等占位性病变。脑电图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弥漫性慢活动变化,当颅压增高明显时常出现阵发性两侧同步性高电位δ活动发放,有时可以前后或左右交替偏胜,尤其以两枕区或两枕额区为明显,这种慢活动常可因睁眼而抑制,因过度换气而增强,无定侧价值。脑电图有上述变化,结合临床有颅压增高现象,且无明确皮层定位体征情况下,可有间接的定位价值。

三、临床意义和注意点:

㈠、脑电图对幕上尤其是大脑半球凸面的占位性病变诊断阳性率较高,约为70-90%,幕下占位性病变阳性率较低,约为45%左右。因此,脑电图正常不能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

㈡、脑电图对颅内占位性病变可帮助定侧、定位,但不能定性。因在脑外伤、脑血管病变、脑血管炎症等情况下,也可产生类似的脑电图变化,若脑电图为局限性变化,可考虑进一步作头颅CT、MRI等项检查,或者随访观察,以便变明确诊断。

部感染性病变

脑部感染性病变包括由细菌或病毒性所致脑炎、脑膜炎、蛛网膜炎等疾病。

—、脑电图特征:°

在急性期中,大脑各部出现弥漫性高电位δ活动,少数为弥漫慢波基础上有局灶改变,偶尔还可见局限性慢波(表明皮层病变虽然为弥漫性,但某些区域受累较严重)。病情较轻或在病程早期,异常活动可以主要为θ活动,或为正常脑电图。在急性期中如果伴有临床抽搐,脑电图易出现痫样放电,而且异常程度也增加。

由潜伏麻疹病毒引起的亚急性包涵体脑炎,脑电图可见周期性阵发性高幅多节律慢波,有时伴有尖波、棘波,通常8~10秒钟出现一次,这种波型到疾病晚期则趋于消失。由单纯庖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坏死性脑炎,脑电图除具有弥漫性慢活动外,常见颞区有周期性间隔1~2.5秒的多节律慢波,有时伴尖波、棘波,这可能与此类脑炎过程易累及颞区及边缘系统有关。

二、临床意义和注意点:

㈠、可帮助诊断脑部感染性病变,但不能区分脑炎与脑膜炎,也不能定性。脑电图正常不能排除脑部感染性病变。

㈡多次检查对判定病变趋向可提供帮助,如果脑电图异常慢波逐渐消退,出现正常波型,提示预后好。如果慢波持续不消失,或出现痫样放电,甚至出现平坦波,提示预后差。

脑外伤脑电图

—、大多数轻度脑外伤,在24小时内描记脑电图是正常的。少数有弥漫性θ波或δ波,但恢复迅速。急性脑挫伤在伤处出现局限性慢波或懒波。严重时表现为弥漫性异常变化。

二、外伤后脑内血肿、硬膜下血肿或开放性损伤后所致脑脓肿可出现颅内占位性病变的脑电图变化,—般显示局限性δ、θ波,但如血肿大,表浅,常可出现局限性脑电图电活动抑制现象。

三、在颅脑外伤后,脑电图若出现痫样放电,提示有可能或者以后可能有外伤性癫痫,可以进行预防性治疗。外伤性癫痫脑电图早期多为弥漫性变化,晚期癫痫波发作具有定位意义。

脑血管疾病脑电图

—、动静脉畸形:

幕上大型动静脉畸形脑电图变化与占位病变相似,对较小的动静脉畸形不能显示,对幕下动脉瘤不能发现。

二、蛛网膜下腔出血:

70%是血管瘤破裂所致。出血前脑电图大多正常。出血急性期为弥漫性慢活动,但出血后1~2天内可有血管破裂的一侧半球脑电异常变化,有定位意义。

三、脑出血:

大多发生在内囊区,急性期脑电图变化主要为弥漫性δ活动,以颞、中央区明显,很少伴痫样放电。随着病情好转,弥漫性异常程度逐渐减轻,病侧半球局灶性改变显得突出,但在数周或数月后可完全消失,但临床上仍可能遗留有偏瘫。

四、脑栓塞:

急性期可出现局灶性慢波,波幅在发病初期可增加,可能与脑水肿有关,数天或数周后可消失。若有因栓塞所致脑组织坏死,则慢波要数月后消失。

五、脑动脉硬化症:

明显者,α波变慢,出现θ、δ波,多数EEG正常。

脑病脑电图

脑病系一大类具有脑炎样症状,而无感染的大脑病损。其致病因子是多方面的,现介绍几种常见脑病EEG特征:

—、肝性脑病:

早期时EEG常有轻度改变,出现较多θ波。肝昏迷前期,EEG除广泛性θ波外,可出现较特征性三相波,可能与血氨升高有关。在肝昏迷时EEG为非特异性δ活动。当肝昏迷恢复后,EEG也随此恢复原有脑波水平。

二、肾性脑病:

轻者可出现α波频率减少,波幅降低,伴θ波。重者α波消失出现弥漫性δ、θ波或出现以两额为明显阵发高幅δ活动,有时伴痫样波。

三、C0中毒性脑病:

急性期可见不规则弥漫性慢活动。随着昏迷程度不同,EEG异常程度也随此改变。有时在意识完全正常后慢活动还可持续几天,持续时间长短与昏迷时间呈正比。一般病人的EEG异常在1~2周内恢复和消失。

四、缺氧脑病:

如EEG为α波或伴少量θ活动,则预后佳。当EEG出现爆发抑制或平坦波时,则预后极差。当出现θ或δ活动为主变化时,则预后较难断定,需多次重复记录才能得到初步结论。

精神病脑电图

各种精神病的EEG异常是非特异性的,对诊断意义不大,但重复检查可观察其稳定性、退化性或进展性。精神病患者如EEG异常明显时要考虑脑部器质性病变,如脑炎、脑病、癫痫、脑瘤等。儿童行为障碍部分可显示双侧弥漫θ活动,但EEG变化程度与其行为不正常程度无任何关系。

老年性痴呆患者EEG常有异常改变,表现为α频率减慢,出现θ活动,β波减少,严重时α、β波消失为广泛θ、δ活动。当疾病早期或病情较轻时,EEG也可正常。

脑电图的基本知识

脑电图的基本知识、录像脑电图和24小时脑电图 脑电活动的性质和电磁波一样有四个基本因素即频率、波幅、波形和位相(极性)。除此之外脑电活动又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脑电图不是记录某一点的电位,而是在头皮上记录大脑两半球各个部位的电活动,因此还存在各个部位之间的差异及特殊性的问题。脑电活动是随机非线性电信号,因此还有出现方式的不同。人脑功能与外界和本身内在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性也是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些都是判断脑电图是否正常以及何种程度异常的基础。 频率 频率(Freguency)是每秒种以基线为准波动的次数。其单位为C/S(次/秒),亦即Hz (Hertz)。每一次波动的起点和止点在基线上的跨度叫时限(Duration)其单位为毫秒(ms,1ms=1/1000秒)。频率与时限互为倒数。如某一脑电活动的时限为100ms即1/10秒,其频率为10Hz;亦即一个5Hz的波,其时限为200ms。在脑电图的描述中常用频率而少用时限。在Hans Berger首次描述脑电活动时使用频率的概念延续至今。用频率的不同划分脑电活动为若干段,仅在形容非常慢的脑电活动时才使用时限。 脑电活动的测量应从一个波的起点量到终点即“从谷到谷”。可以用公尺测量,测出波的宽度的毫米数,然后可用下列公式换算为频率: 频率=30/波宽(mm) 或用时限(ms)数除1000ms即为频率。但用公尺测量常不够精确,如不易区分8Hz及7Hz 的波,因8Hz相当于3.75mm,7Hz相当于4.26mm。但区分这两者是有实际意义的。 最好用专用尺测量。这种尺的刻试以纸速30mm为1秒作标准。按频率数每一长方格分为3等份,4等份以至于30等份,代表每秒3次,4次以至30次的频率。测量时将尺在脑电图纸上移动,直到某一波的起止点正好在某一频率刻度之间。此频率就是个波的频率数。 人类脑电活动的频率在0.5-30Hz间。分为若干频率组叫频带(Frequency band)。用希腊字母为代表。 δ频带(Delta band) 0.5-3Hz θ频带(Theta band) 4-7Hz α频带(Alpha band) 8-13Hz σ频带(Sigma band) 14-17Hz β频带 (Beta band) 18-30Hz γ频带(Gamma band) >30Hz 在临床上常将α、β及γ频带统称β频带。这些频率的波均可见于正常人。因此仅就频率本身而言并无正常与否的含义。考虑到不同频带在头颅各区的分布及所占的百分比(指数,Index),再加波幅的差别,才能区分正常与否。 波幅 波幅(Amplitude)是电位差的大小,也就是电压的高低。单位为微伏(μV),1μV=10-6V。所以脑电活动是非常微小的电位。其测量应从波顶引一垂直于基线的直线到波谷,其高度与定标的高度比较即可得出微伏数,即“从峰到谷”。一般常用的定标为5mm=50μV,即1mm=10μV此时用测出波高的毫米数乘以10即为此波的波幅数。如波高为6mm,波幅为60μV。如用1mm=7μV的定标,则波高6mm时波幅为42μV。就临床脑电图而言,波幅的具体数值不易准测定。临床上将波幅分为高、中、低三级: 低波幅 <25μV 中波幅 25-50μV或25-75μV

常见的几种脑电图机

几种常见的脑电图机 赵军胜20085023 一、NT9200-16D数字脑电图仪(普及型) (一)仪器简介: NT9200-16D(普及型)型数字脑电图仪采用UE-16B型放大器,增加了单道放大、时域地形图、频率测量、多用户管理系统等功能,是集脑电图、脑地形图与脑电监护于一体的多功能仪器。它利用生物电放大器采集脑电波信号,运用计算机分析系统加以处理,绘制三维活动脑地形图,定量定位地反映大脑机能变化及大脑发生病变的范围、部位及程度,为颅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本仪器既可做病理性病变诊断又可做功能性病变诊断,弥补了CT和MRI的不足。电脑存贮病历和无笔描记,大大节约使用成本,并为病人复查带来极大的方便。 (二)数字脑电在临床上的应用: 癫痫病、脑肿瘤、脑血管病、脑炎、脑膜炎、脑脓肿、气体农药中毒、脑震荡、脑外伤、脑死亡、中风和再中风预测及老年痴呆的诊断、精神病、神经衰弱及精神分裂等科学研究 (三)性能特点: 1、采用UE-16B型放大器 2、采用windos 2000操作系统,稳定性高。 3、USB接口全数字脑电放大器,支持热插拨,无需插卡,便于携带。 4、采样率可达1000点/秒。超强的抗干扰能力,确保脑电波形不失真。 5、正常参考值。 6、强大的多用户管理功能,确保每位操作大夫病历档案数据的独立性和安全性。 7、强大的数据库管理方式,可支持多种查询检索,方便对病人的各种信息进行检索和统计。 8、用于体检时,可连续采集多个病人并统一打印病例报告。 9、采集过程中,导联列表实时显示,并可随时改变走纸速度及灵敏度。 10、可在采集和回放过程中,随时添加事件标记及医生注释,并可自定义导联方式及诱发事件。 11、可按长度和方向选择EEG波形,边采集边回放; 12、具有多级电影回放功能。可以多种方式快速回放波形。 ①多种速度前后播放脑电图,最高可达100倍数; ②可任意放大脑电波形,测量脑电波幅度、频率; ③可按秒、页、事件及标记多种方式快速回放波形; ④快速进入事件位置,通过事件表直接跳转到对应的波形位置 13、采样长度可达72小时。 14、具有三维彩色脑电地形图、直方图、时域地形图及功率谱阵图。 15、可用不同颜色标识任意导联,避免混淆。并可以每导波形单独放大,方便医生分析。

脑电图的基本知识

脑电图的基本知识

————————————————————————————————作者: ————————————————————————————————日期:

脑电图的基本知识、录像脑电图和24小时脑电图 脑电活动的性质和电磁波一样有四个基本因素即频率、波幅、波形和位相(极性)。除此之外脑电活动又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脑电图不是记录某一点的电位,而是在头皮上记录大脑两半球各个部位的电活动,因此还存在各个部位之间的差异及特殊性的问题。脑电活动是随机非线性电信号,因此还有出现方式的不同。人脑功能与外界和本身内在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性也是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些都是判断脑电图是否正常以及何种程度异常的基础。 频率 频率(Freguency)是每秒种以基线为准波动的次数。其单位为C/S(次/秒),亦即Hz (Hertz)。每一次波动的起点和止点在基线上的跨度叫时限(Duration)其单位为毫秒(ms,1ms=1/1000秒)。频率与时限互为倒数。如某一脑电活动的时限为100ms即1/10秒,其频率为10Hz;亦即一个5Hz的波,其时限为200ms。在脑电图的描述中常用频率而少用时限。在Hans Berger首次描述脑电活动时使用频率的概念延续至今。用频率的不同划分脑电活动为若干段,仅在形容非常慢的脑电活动时才使用时限。 脑电活动的测量应从一个波的起点量到终点即“从谷到谷”。可以用公尺测量,测出波的宽度的毫米数,然后可用下列公式换算为频率: 频率=30/波宽(mm) 或用时限(ms)数除1000ms即为频率。但用公尺测量常不够精确,如不易区分8Hz及7H z的波,因8Hz相当于3.75mm,7Hz相当于4.26mm。但区分这两者是有实际意义的。 最好用专用尺测量。这种尺的刻试以纸速30mm为1秒作标准。按频率数每一长方格分为3等份,4等份以至于30等份,代表每秒3次,4次以至30次的频率。测量时将尺在脑电图纸上移动,直到某一波的起止点正好在某一频率刻度之间。此频率就是个波的频率数。 人类脑电活动的频率在0.5-30Hz间。分为若干频率组叫频带(Frequency band)。用希腊字母为代表。 δ频带(Delta band) 0.5-3Hz θ频带(Theta band) 4-7Hz α频带(Alpha band)8-13Hz σ频带(Sigma band)14-17Hz β频带 (Beta band)18-30Hz γ频带 (Gamma band)>30Hz 在临床上常将α、β及γ频带统称β频带。这些频率的波均可见于正常人。因此仅就频率本身而言并无正常与否的含义。考虑到不同频带在头颅各区的分布及所占的百分比(指数,Index),再加波幅的差别,才能区分正常与否。 波幅 波幅(Amplitude)是电位差的大小,也就是电压的高低。单位为微伏(μV),1μV=10-6V。所以脑电活动是非常微小的电位。其测量应从波顶引一垂直于基线的直线到波谷,其高度与定标的高度比较即可得出微伏数,即“从峰到谷”。一般常用的定标为5mm=50μV,即1mm=10μV此时用测出波高的毫米数乘以10即为此波的波幅数。如波高为6mm,波幅为60μV。如用1mm=7μV的定标,则波高6mm时波幅为42μV。就临床脑电图而言,波幅的具体数值不易准测定。临床上将波幅分为高、中、低三级: 低波幅 <25μV 中波幅 25-50μV或25-75μV

最新儿童脑电图

儿童脑电图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姓名:性别:男女年龄:岁月门诊号/住院号:病区: 床号: 检查位置:坐抱卧半卧合作程度:合作或不合作吵闹检查时意识:清醒倦睡昏迷给用药后入睡 检查记录:(供医师参考) 枕区主要电活动为 μV 低、中、高电位 Hz δθ α β波节律及睡眠波,调幅差、可、欠佳、佳。两半球电活动大致对等。癎样波发放于额、颞、中央、顶、枕区明星显,尤以左、右侧为甚。双侧不同步、同步发放。视反应:(完全、部分无)抑制(+)(-)。过渡换气:(完全、部分、无)(+)(-)。 主要电活动为中-高电位基本频率为9-10Hz α 、β节律性活动,调幅可。两半球背景电活动大致对等,散见少量θ波,过度换气时稍增多。视反应存在。未见局灶改变及癎样放电。 两半球背景活动较杂乱,有较多低幅快波及少量α 波组成。散见较多低幅θ 波及少许低幅δ波,过度换气时增多,视反应不明显。未见局灶改变及癎样放电。 主要电活动为中-高电位基本频率为9-10Hz α 、β节律性活动,调幅佳。两半球背景电活动大致对等,弥漫性出现4-6Hz θ 波及散在少量2-3Hz δ波,过度换气时慢活动增多。视反应不明显。未见局灶改变及癎样放电。 主要电活动为中-高电位基本频率为7-8Hz θ 、α节律性活动,调幅尚可。两半球背景电活动大致对等,较多低幅 5-7Hz θ 波及少许低幅δ波,过度换气时慢波增多。常呈中—长程节律。视反应不明显。未见局灶改变及癎样放电。 过渡换气时两半球为弥散性中高电位4-6Hz θ 波,间有1.5-2.5Hz δ波,慢活动两侧偏胜不定,未见局灶改变及癎样放电。两枕部α 波缺如。 主要活动为中—高电位基本频率为3-5Hz δβ 及睡眠波,两半球电活动大致对等未见局灶改变及癎样放电。 脑电地形图:δθ α β 频段能量增强,于左、右额、颞、中央、顶、枕区明显、显著。 脑电印象: 正常脑电图、脑电地形图 脑电图、脑电地形图未见异常 异常脑电图、脑电地形图 界限性癎样放电活动 (建议随访复查)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

脑电波波形介绍

脑电波 人身上都有磁场,但人思考的时候,磁场会发生改变,形成一种生物电流通过磁场,而形成的东西,我就把它定位为“脑电波”,通过能量守恒,我们思考的约用力,形成的电波也就越强,于是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大量的脑力劳动会导致比体力劳动更大的饥饿感。 生物电现象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各种生物均有电活动的表现,大如鲸鱼,小到细菌,都有或强或弱的生物电。其实,英文细胞(cell)一词也有电池的含义,无数的细胞就相当于一节节微型的小电池,是生物电的源泉。 人体也同样广泛地存在着生物电现象,因为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对脑来说,脑细胞就是脑内一个个“微小的发电站”。 我们的脑无时无刻不在产生脑电波。早在1857年,英国的一位青年生理科学工作者卡通(R.Caton)在兔脑和猴脑上记录到了脑电活动,并发表了“脑灰质电现象的研究”论文,但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十五年后,贝克(A.Beck)再一次发表脑电波的论文,才掀起研究脑电现象的热潮,直至1924年德国的精神病学家贝格尔(H.Berger)才真正地记录到了人脑的脑电波,从此诞生了人的脑电图。 这是一些自发的有节律的神经电活动,其频率变动范围在每秒1-30次之间,可划分为四个波段,即δ(1-3Hz)、θ(4-7Hz)、α(8-13Hz)、β(14-30Hz)。 δ波,频率为每秒1-3次,当人在婴儿期或智力发育不成熟、成年人在极度疲劳和昏睡状态下,可出现这种波段。 θ波,频率为每秒4-7次,成年人在意愿受到挫折和抑郁时以及精神病患者这种波极为显著。但此波为少年(10-17岁)的脑电图中的主要成分。 α波,频率为每秒8-13次,平均数为10次左右,它是正常人脑电波的基本节律,如果没有外加的刺激,其频率是相当恒定的。人在清

脑电图基础知识总结和入门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一:原理 脑电图的基本原理 (一)基本概念 将大脑细胞群的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所产生与临近部位的5—100微伏电位差用电极加以引导接入放大和记录装置,放大100-200万倍,以脑细胞电活动的电位为纵轴,时间为横轴,记录或显示的电位一时间关系曲线,就是脑电图。不管是哪一类型的脑电图仪,至少包括有输入、放大、调节、记录/显示、电源等五大部分. 脑电图的基本特征有周期、频率、振幅(波幅)、波形和位相。周期:一个波从它离开基线到返回基线所需的时间称为周期或称为1周波,其计算单位为毫秒(1秒以内为短程;1-3秒为中程;3-10秒为长程)。频率:每秒出现的周波数,分为4个频率带(δ频率带:3.5/s以下;θ频率带:4~7.5/s;α频率带:8~13/s;β频率带:13/s 以上)。以周/秒(c/s)表示。振幅:一个波由波顶到波基底线的垂直距离,其计算单位为微伏(25微伏以下为低波幅;25-75微伏为中波幅;75-100微伏为高波幅;100微伏以上为极高波幅)。波形:即波的形状(安静、闭目和清醒状态下的波形:正弦波或类正弦波、半弧状波、锯齿波、后头部孤立性慢波、复合波与多形波;睡眠状态时的脑波:驼峰波:又称顶尖波。在浅睡期出现;睡眠纺锤波:又称σ节律,12-14Hz 的波。在中睡期出现)。位相:一个波由基线向上、下偏转便产生位相,向上为负相,向下为正相(正常人中除额部与顶枕之间位相常相反外,在同侧半球其他部位前后(或左右)两个导联之间出现位相倒置是应属于异常)。 脑电图的频率,从0.5~30Hz是为目前普遍使用于临床的频率范围(脑电图仪常用的有16导、24导、32导;滤除高于30Hz或60Hz以上的高频信号,因一般的脑电图有用信号在30Hz以下;滤除低频信号,降低低频干扰(呼吸、动作等)的影响,通过选择时间常数来限定和滤除低频信号。常用0.1秒和0.3秒)。脑电的振幅,从几微伏到几百微伏。脑电图波形的相位,也称波的极性,以波形基线为标准,朝上的波称为负相波,朝下的波称为正相波。两个波顶之间的时间差称相位差,相位差一般用时间ms表示。 一般概念: 1)背景活动:在脑电图描记中,除了阵发或局限的显著变动部分外,其表

小儿抽动症的临床与脑电图特点研究200例

小儿抽动症的临床与脑电图特点研究200例 摘要:目的:研究小儿抽动症的临床与脑电图特点。 方法:对我院在2010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200例抽动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EEG正常143例(71.5%),EEG异常57例(28.5%)。在57例EEG异常患儿中,异常表现:43例(75.4%)为背景脑波发育延迟(包括散在波增多、α波指数减少、节律偏慢)、14例(24.6%)为阵发性异常(包括颞区、中央区、额区少量尖波、棘波或散在波减慢)。检查期间,有101例发作抽动,同期常规EEG未发现同步发作性异常波。 结论:在小儿抽动症的临床诊断中,脑电图检查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脑电图小儿抽动症临床特点诊断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158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104-01 抽动症是一种神经精神障碍,目前关于抽动症的发病机制还没有明确阐释。抽动症多发于青少年和儿

童时期,且以男性多见。临床表现主要为某一个(或多个)部位的肌肉快速地、反复地、不由自主地抽动或发声抽动,例如耸肩、摇头、伸颈、张口、吸鼻、皱额、挤眉、眨眼等,并常会伴有喉中发声或清嗓声音[1]。为研究小儿抽动症的临床与脑电图(EEG)特点,笔者对200例抽动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0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200例抽动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DSM-Ⅳ(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Ⅳ版)诊断标准。男168例,女32例,年龄在3~11岁,平均(7.3± 2.6)岁。其中123例为短暂性抽动,77例为Tourette综合征。经智力检测,均无异常,均排除难产儿、早产儿、出生时窒息患儿,既往无家族癫痫史和高热惊厥史。临床表现:以吸鼻、皱额、眨眼为首发症状127例,以挺腹、耸肩、摇头、伸颈、伸舌、张口、做怪相为主31例,喉中异常发声、清嗓21例,四肢抽动4例,秽语5例,轻中度行为紊乱12例。 1.2方法。应用南京伟思公司生产的16道脑电图机,对所有患者进行脑电图检查。按照国际10~20

脑电图诊断学及脑电图仪器

脑电图诊断学及脑电图仪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张志芳 脑电图仪器 EEG机是将微弱的脑电讯号进行放大,然后通过记录装置把波形描记下来的一种电子仪器。根据所记录的导程数(道数),EEC机可分为4、8、12、14、16、18等导程,但常用者为8及16导程。还有附有记录心电图、呼吸曲线、眼动图、肌电等生理记录,并可连接示波器、脑电自动分析装置等。正常脑电活动差约为5-100μV,因此EEG机放大率要在一百万倍以上才能将脑电记录下来。EEG基本结构主要由输入、放大、调节、记录和电源等五个部分组成。 脑电图机的结构和使用 一、输入部分:㈠、导联选择(总导、分导) ㈡、定标及电阻测定 二、放大部分:差分放大、要求低噪音、漂移小。 三、调节部分:㈠、增益(总、分) ㈡、时间常数(时值) ㈢、滤波 ㈣、干扰抑制 四、记录部分:㈠、走纸速度 ㈡、阻尼(机械) ㈢、零位 五、电源及稳压装置: ㈠输入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包括导联选择、定标及电阻测定三部分。 l、导联选择脑电活动通过放置于头皮上的电极和电极连接线导入电极盒。再由每个导联选择开关选择在头部上任何两个电极(或其中一个与耳垂)连接成一个导联,然后输入前置放大器。 导联选择器有自由选择式和固定式两种。前者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所需导联。而后者是在机器制造时或调试时即按一定的导联排列组合而成,操作时只要拨动其总开关就可得到某一类型导联形式,应用起来极为方便。 2、定标装置EEG机的各种记录笔事先必须有相同的摆幅高度,才能对以后描记下来的脑波进行波幅测定。EEG基本标准电压是采用波幅1厘米时相当于100μV。 3、电阻测量装置用来测定电极与头皮皮肤之间的接触电阻的一种装置,它可以测量两个电极之间或一个电极对地之间的电阻。一般头皮电阻在20千欧(kΩ)内符合要求,少于5kΩ更好,若电阻值过大容易产生干扰或造成波形失真。 ㈡放大部分EEG 是—种0.5-60c/s低频波,其电压一般为5-100μⅤ电流讯号,必须经过放大(约一百万倍)。这就要求EEG机放大倍数要高、抗干扰能力强、漂移小、噪

儿童脑脑电图基本特点

儿童脑电图基本特点 儿童脑电图随年龄增长不断变化:频率由慢变快,由不规则变规则,由不对称变对称。波幅由低变高,再由高至成人型,由不稳定逐渐稳定。对光反应从无反应到有反应,直至正常反应。 一 1-3月婴儿脑电图: 背景活动 转为连续性活动 清醒与动态睡眠时相为对称的,中低波幅,连续性节律,期间混有散在的波。 静态睡眠以为主的混合波背景活动。 足月2月开始,部分婴儿出现睡眠纺锤波。 足月3月时,所有婴儿睡眠记录均应出现睡眠纺锤波。 二 3-12月婴儿脑电图: 清醒睁眼,以和混合的慢波活动为主;闭眼记录以活动为主。 出生3-4月,枕区出现特征的成熟性变化,优势节律形成。 3-4月为4Hz节律,5月为5Hz节律,12月时为6-8Hz节律,波幅一般在50-100。 睡眠分期基本成熟,半岁后可出现特征性3-5Hz同步性高幅节律活动,枕区明显,3岁后减少。 NREM睡眠期特征性先后出现顶部尖波、睡眠纺锤波K综合波。REM睡眠期主要表现为和的混合性慢波节律。 三 13-36月幼儿脑电图: 背景活动 于清醒闭眼记录中,枕区优势节律明显。 2岁时6-7Hz节律性活动,2-3岁时7-8Hz节律性活动,3岁时8Hz 波活动,尚有散在波分布于枕区。 思睡期可见4-6Hz高波幅活动,睡眠中顶尖波波幅较成人高,时限短,同时可见梳形纺锤波。

四 3-5岁学龄前期脑电图 背景活动 清醒闭目记录,以8-9Hz波为主要节律。但波调幅发育不良、波幅较高,可达100以上。枕顶区常有2-4Hz慢波插入,睁眼减少,过度换气明显。 思睡和觉醒期易见高波幅活动爆发,过度换气有明显波或 波慢活动,可把或波重叠其上,误为棘-慢波或尖-慢波。 五 6-14岁学龄期儿童脑电图 背景活动 清醒闭目中,枕区可见8-13Hz节律,调幅发育良好。 6岁可见8-9Hz节律。 7岁为9Hz节律。 10-14岁为10-12Hz。 12岁时枕区节律成人化,慢波明显减少。 思睡期和觉醒期的慢波爆发,于7岁后明显减少,少数持续到11岁,仍属正常。 慢波爆发消失后,思睡波形与成人相似,为低波幅慢波与快波的混合节律,过度换气时慢波爆发仍十分常见。 总结: 1 儿童脑电波节律是逐渐的、连续的、不等速的、随年龄增长而增 快。 2 总的趋势是斜线上升,与指数成正比,与、指数成反比,但 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3 一般来说,3岁时两侧枕区出现8Hz波活动,6岁时出现 8-9Hz 节律,12岁时枕区节律成人化。 4 波调幅随着年龄的的增长而增多,波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二

脑电的简介

1 脑电的简介 脑部神经活动是在胎儿时期的第17-23周开始的,据说自始至终的由大脑整合的电信号展示的不仅仅是大脑的功能而且还有身体的信息。这一设想推动我们把高级数字信号处理器方法应用到脑电上,因此,也为后面的章节奠定了基础。 尽管这本书到处都表达了作者企图评论脑部活动的生理学方面,有好几个争议不得不强调一下,那就是起源的本质,实际模型和媒介特性。这个媒介明确了神经元(即所谓的信号源)到电极(传感器所在的位置)的路径。 如果理解了脑神经元功能和脑神经生理学性能,以及构成生成信号的机制,那么就很容易的理解他们的记录是至关重要的,这是针对于使用这些信号来检测,诊断和至于脑混乱和相关疾病的人来说。那么一篇简介的脑电史首先被介绍。 1.1发展史 Carlo Matteucci(1811–1868)和Emil Du Bois-Reymond(1818–1896)是第一批注册电信号的学者,使用检流计检测肌肉神经紧张发出的电信号,定义了神经生理学的概念。然而,由Hermann Von Helmholz提出的动作流已经阐明,也证实了肌肉收缩所产生的负面变化。 Richard Caton (1842–1926),来自英国利物浦的一位科学家,使用一个检流计把两个电极放到一个受试者的头皮上,由此在1875年首次以电信号的形式记录了大脑的活动。从那以后,电子-脑-图的概念就被结合在一起,以至于EEG自此以后往往用来表示大脑的电子神经活动。 Fritsch(1838–1927)和Hitzig(1838–1907)发现人类大脑可以接受电刺激。Vasili Yakovlevich Danilevsky(1852–1939)跟随Caton的工作,通过对大脑生理学的研究,在1877年完成了他的一篇博士生论文。在这次工作中,他通过电刺激研究了大脑活动以及动物自发的脑电活动。 把癫痫发作和异常放电联想到一起的观点由Kaufman提出的。Pravidch-Neminsky (1879–1952),一位俄罗斯生理学家,在1912年记录了一只狗完整头骨的硬脑壳脑电。他发现正常情况下每秒12-14周期的节奏,处于窒息情况下时就会变慢,后来他把这一规律叫做脑电。 人类脑电信号的发现者是Hans Berger (1873–1941),在1920年,开始了人类脑电信号的研究。在几乎所有脑电图技师中,Berger是众所周知的。在1910年,开始致力于用一个弦线检流计,之后转移到一个较小的Edelmann模型里,1924年之后,又转移到一个较大的Edelmann模型里。1926年的时候,Berger开始使用更强大的西门子双线圈检流计(达到每秒130uV的敏感度)。1929年,首次做出了人类脑电的报告,在相纸上记载了持续1-3分钟的记录。在这次记录中,仅使用的是单通道双极额枕引线的方法。1924年脑电方面的记录

儿童脑脑电图基本特点

儿童脑脑电图基本特点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儿童脑电图基本特点 儿童脑电图随年龄增长不断变化:频率由慢变快,由不规则变规则,由不对称变对称。波幅由低变高,再由高至成人型,由不稳定逐渐稳定。对光反应从无反应到有反应,直至正常反应。 一 1-3月婴儿脑电图: 背景活动 转为连续性活动 清醒与动态睡眠时相为对称的,中低波幅,连续性节律,期间混有散在的波。 静态睡眠以为主的混合波背景活动。 足月2月开始,部分婴儿出现睡眠纺锤波。 足月3月时,所有婴儿睡眠记录均应出现睡眠纺锤波。 二 3-12月婴儿脑电图: 清醒睁眼,以和混合的慢波活动为主;闭眼记录以活动为主。 出生3-4月,枕区出现特征的成熟性变化,优势节律形成。 3-4月为4Hz节律,5月为5Hz节律,12月时为6-8Hz节律,波幅一般在50-100。

睡眠分期基本成熟,半岁后可出现特征性3-5Hz同步性高幅节律活动,枕区明显,3岁后减少。 NREM睡眠期特征性先后出现顶部尖波、睡眠纺锤波K综合波。 REM睡眠期主要表现为和的混合性慢波节律。 三 13-36月幼儿脑电图: 背景活动 于清醒闭眼记录中,枕区优势节律明显。 2岁时6-7Hz节律性活动,2-3岁时7-8Hz节律性活动,3岁时8Hz波活动,尚有散在波分布于枕区。 思睡期可见4-6Hz高波幅活动,睡眠中顶尖波波幅较成人高,时限短,同时可见梳形纺锤波。 四 3-5岁学龄前期脑电图 背景活动 清醒闭目记录,以8-9Hz波为主要节律。但波调幅发育不良、波幅较高,可达100以上。枕顶区常有2-4Hz慢波插入,睁眼减少,过度换气明显。 思睡和觉醒期易见高波幅活动爆发,过度换气有明显波或波慢活动,可把或波重叠其上,误为棘-慢波或尖-慢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