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人部

本草纲目人部
本草纲目人部

本草纲目人部

本草纲目·人部

李时珍2052字繁體中文

阅笔人中黄

释名在竹筒中塞入甘草末,两端用竹、木封固,冬季投入人粪缸中,立春时取出,悬当风处阴干,破竹取甘草末,晒干。

气味

主治

1、热病发狂。用人中内放罐中,泥封固,煅半日,去火毒后研为末,水送服三钱,病未退,可再服。

2、呕血吐痰,心烦骨蒸。用人中黄为末。每取三钱,加茜根汁、竹沥、姜汁和匀服下。

阅笔

人尿

释名溲、小便、轮回酒、还元汤。

气味咸、寒、无毒。(入药以用童便为好)

主治

1、久嗽涕唾,肺痿,时发寒热,颊赤气急。用童便(去头尾少许)

五合,浸泡破开的大粉甘草一寸,露一夜,去掉甘草,清晨一次服下。或

加甘草末一钱同服亦可。一天服一剂。儿童须忌食五辛热物。

2、吐血、鼻血。用人悄少姜汁调交服一升。

3、绞肠沙痛。用童便饮即止。

4、休息痢。用杏仁去皮、面炒,研为末;另以猪肝一具,切片,洗净。在锅中放一层肝,一层杏仁,铺尽,加童便二升同煎干。放冷后任意取食。

5、跌打损伤。用童便加酒少许饮服。

6、痔疮肿痛。用热童便加矾三分服下。一天服二、三次,有效。

阅笔

乱发

释名血余、人退。

气味苦、微温、无毒。

主治

1、鼻血不止。用乱发烧灰吹入鼻中。又方:用乱发灰一钱、人中白五分、麝香少许,共研为末,入鼻中。此方名“三奇散”。

2、肺疽吐血。用发灰残、米醋二合、开水一碗,调服。

3、诸窍出血。用头发、败棕、陈莲蓬,各烧成灰,等分和匀。每服三钱,木香汤送下。

4、小便尿血。用发灰二钱,醋汤送服。

5、血淋苦痛。用乱发烧存性,取二钱,加麝香少许,米汤送服。

6、大便泻血。用乱发半两(烧成灰),鸡冠花、柏叶各一两(研为末)和匀。临卧时以酒送服二钱,次早再饮温酒一杯,即可见效。

7、月经不通。用男、女孩头各三两烧灰、斑蝥二十一枚(糯米炒黄)、麝香一钱,共研为末。每服一钱,饭前服,热姜酒送下。

8、黄疸尿赤。用乱发灰一钱,水送服。一天服三次。

9、大小便闭。用乱发灰三小撮,水半升送服。

10、下疳湿疮。用发灰一钱、刺核七个,共烧为末,敷涂患处。

阅笔

溺白沂

释名人中白。这是人尿桶内或尿缸内的灰白色沉淀物,以风晒久干者为好。入药须在瓦上煅过。

气味咸、平、无毒。

主治

1、诸窍出血。用人中白一团如鸡蛋大,加棉五两一起烧研。每服二钱,温水送下。

2、鼻血不止。用人中白在新瓦上煅干,加麝香少许,温酒调服。立效。

3、偏正头痛。用人中白、地龙(炒),等分为末,加羊胆汁调成丸子,如芥子大。每取

一丸,水化匀,滴鼻中入。此方名“一滴金”。

4、口舌生疮。用人中白,枯矾三分,研匀敷搽,有涎即揩去。数次可愈。

阅笔

秋石

释名用石膏浸入童便中制成。精致的称为秋冰。

气味咸、温、无毒。

主治

虚劳冷疾,小便频数,漏精白浊。制成的方剂有秋石还元丹、阴阳二炼丹、秋冰乳粉丸、直指秋石丸、秋石交感丹、秋石四精丸、秋石精丸等。

阅笔

人胞

释名胞衣、胎衣、紫可车、混沌衣、混元母、佛袈裟、仙人衣。

气味甘、咸、温、无毒。

主治

释名

1、妇女骨蒸劳损。用紫河车(最好得自初生的男婴)一具,洗净,

煮熟,切细,焙干,三研为末,加山药二两、人参一两、白茯苓半两,共研权细,调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以麝香养七日后,每服三、五十丸,温盐汤送下。此方名“河车丸”

2、安神养血,益气补精。用紫河车一具,男病和和女胎,女病用男胎,以得自头胎的为好,在淘米水中洗净后,新瓦焙干,研为末(若加淡酒蒸熟。捣晒为末,则药力更好,又无火毒);败龟板,放童便中泡三天,酥油炙黄,取二两(若用童便泡过,在石上磨净,蒸熟晒研,更好);黄蘖去皮,盐酒浸炒,取一两半;杜仲去皮,酥炙,取一半;牛膝去苗,酒浸后晒干,取一两二钱;肥生地黄二两半,和砂仁六钱、白茯苓二两一起装袋中,酒煮七次后,去砂仁、茯苓不用,只把地黄捣烂为膏;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人参(去芦)各一两二钱,夏月再加五味子七钱。以上各药,除地黄外,共研为末(忌用铁器),然后与地黄膏、酒、糊同做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八、九十丸,空心服,盐汤送下,冬月则用酒送下。女子服,可去龟板,加当归二两,以乳煮糊为丸。男子遗精,女子带下,可另加牡蛎粉一两。此方补阴之功极重,有夺造化这力故名“大造丸”。

3、五劳七伤,吐血虚瘦,用初生的紫河车,洗净至清汁流出乃止。以酒煮烂,捣哪泥,加白茯神末,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百丸,米汤送下。忌用铁器煮药。

4、大小疾。用初生紫河车一具,洗净后放水中浸几天(春三、夏一、秋五、冬七)取出焙干为末,加羌活、在天麻、防风各半两,白僵蚕、白附子各一两,南星二两,川乌一个,全蝎二十一个,一起研末,再

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以朱砂为衣,每服五十丸,好酒送下。

5、目赤生翳。用初生婴儿的紫可车晒干,焙过,研为细末,每日敷眼中,直至病愈。

甘草·草部·本草纲目

甘草·草部·本草纲目 释名 亦名蜜甘、蜜草、美草、草、灵通、国老。 气味 (根)甘、平、无毒。 主治 伤寒咽痛(少阴症)。用甘草二两,蜜水灸过,加水二升,煮成一升半。每服五合,一天服两次。此方名“甘草汤”。 肺热喉痛(有灸热)。用炒甘草二两、桔梗(淘米水浸一夜)一两,加入阿胶半斤。每服五钱,水煎服。 肺痿(头昏眩,吐涎沫,小便频数,但不咳嗽)。用灸甘草四两、炮干姜二两,水三升,煮成一半,分几次服。此方名“甘草干姜汤”。 肺痿久嗽(恶寒发烧,骨节不适,嗽唾不止)。用灸甘草三两,研细。每日取一钱,童便三合调下。 小儿热嗽。用甘草二两,在猪胆汁中浸五天,取出灸后研细,和蜜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十丸,饭后服,薄荷汤送下。此方名“凉隔丸”。 婴儿初生便闭。用甘草、枳壳各一钱,水半碗煎服。 小儿撮口风。用甘草二钱半,煎服,令吐痰涎。再以乳汁点儿口中。 婴儿慢肝风(目涩、畏光、肿闭,甚至流血),用甘草一指长,猪胆汁灸过,研细。以米汁调少许灌下。 儿童遗尿。用大甘草头煎汤,每夜临睡前服之。 小儿尿中带血。用甘草一两二钱,加水六合,煎成二合。一岁儿一天服尽。 小儿干瘦。用甘草三两,灸焦,研细,和蜜成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温水送下。一天服二次。 赤白痢。甘草一尺长,灸后劈破,以淡浆水一升半,煎至八合服下。 舌肿塞口(不治有生命危险)。用甘草煎成浓汤,热嗽,随时吐出涎汁。

口疮。用甘草二寸、白矾一块(如粟米大),同放口中细嚼,汁咽下。 背疽。用甘草三两,捣碎,加大麦粉九两,共研细。滴入好醋少许和开水不许,做成饼子,热敷疽上。冷了再换。未成脓者可内消,已成脓者早熟破。体虚的人可加服黄芪粥。又方:甘草一两,微灸,捣碎,浸入一升水中,经过一夜,搅水使起泡,把泡撇掉,只饮甘草水。 各种痈疽。用甘划三两,微灸,切细,浸入一半酒中;另取黑铅一片,熔汁投酒中,不久取出,反复九次。令病人饮此酒至醉,痈疽自渐愈。又方:甘草二斤,捶碎,水浸一夜,揉取浓汁,慢火熬成膏,收存罐中。每服一、二匙。此方名“国老膏”。消肿去毒,功效显著。 初起乳痈。用灸甘草二钱,新汲水煎服。外咂乳头,免致阻塞。 痘疮。用灸甘草、栝楼根等分,煎水服。 阴部垂痈(生于肛门前后,初发如松子大,渐如莲子,渐红肿如桃子。成脓破口,便难治好)。用甘划一两、溪水一碗,以小火慢慢蘸水灸之。自早至午,至水尽为度。劈开检视,甘草中心已有水润即可。取出细锉,再放入两碗酒中煎成一碗。温服。两剂之后,病热好转,但须经二十天,肿痛才会消尽。 阴部温痒。用甘草煎汤,一天洗三、五次。 冻疮发裂。先用甘草汤洗过,然后用黄连、黄、黄芩,共研为末,加水银粉、麻油调敷。 汤火伤。用甘草煎蜜涂搽。

《用易经开方》:读懂《本草纲目》前,你必读的一本书

《用易经开方》:读懂《本草纲目》前,你必读的一本书《用易经开方》:读懂《本草纲目》前,你必读的一本书 我读了栾加芹的《用易经开方》一书,心中的激动无法言表,但又想用一句话来表达,我想来想去,就地想到了这句非常俗话,《用易经开方》是中国人必读的一本书。为什么有这样一样有强迫性的推荐呢, 从大处讲,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但这文化的根源在易经,但易经在一般人看来,或者学来,都是比较难的,许多人可能看了一眼就从易经的门口退出来了。太奥秘了,看来看去不得其法。 我也曾看过许多易经的入门书,这些入门书,多是打着算命的旗,受教育多年,心中总有排弃,况且让别人,比如朋友或者老师看到,总认为这孩子不学好,走入迷途了,所以真正用心去研究易经的不多。 栾加芹在《用易经开方》中,用易经推导了中医的看病开方的基本方法,建立了最初的框架。这一点非常了不得。虽然术语仍然是那些术语,但用对了地方,读来也心安理得。原来看本草纲目,怎么也看不懂,读了《用易经开方》忽然有了一种通透的感觉,忽然感觉本草纲目读起来并不是特别困难。就是因为在《用易经开方》中,栾加芹给了一个分析药效的基本框架。这个框架象极了一个标尺,可以比较容易的度量每一种药物。看历史上的本草书籍,书上说,某药治疗某某症状。然而,真正的到了实际应用,某某症状的发生,却有若干种原因,都能够用这药吗,显然不可能。 同时,由若干种药物都声称自己能治疗某某症状,那么究竟该根据什么去从中选择或干脆另外去找。这样的药效描述,给中医的学习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栾加芹在书中讲到,为何学中医,将最后的根源找到易经时,栾加芹是这样讲的: 诸本草著作中,我最喜欢的是《本草纲目》,不因为别的,就因为它关于某种

《本草纲目》读后感

《本草纲目》读后感 《本草纲目》读后感 《本草纲目》是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修改古代医书的错误而编,(1518-1593年)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

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最大。 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还有服器部。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种分类法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尤其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二百年。 《本草纲目》不仅在药物学方面有巨大成就,在化学、地质、天文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它在化学史上,较早地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李时珍还指出,月球和地球一

《本草纲目》谷部的生物学与农学特色

《本草纲目》谷部的生物学与农学特色 : 李时珍《本草纲目》虽然是医药学的巨著,但从生物学和农学的角度看,也是极有贡献的著作,本文试就书中的“谷部”在生物学和农学上的成就作一些探讨。 谷部共四卷(第二十二至二十五卷),李氏在卷二十二中指出:“五方之气,九州之产,百谷各异其性,岂可终日食之而不知其气味损益乎?”这几句话深刻反映了李氏在书中之所以兼及粮食作物,是从人的日常饭食的营养与人体健康(气味损益)的角度来考虑的,这比历代农书所强调的“民以食为天”以填饱肚子(能量供应)为目的,无疑深入一层。接着说:“于是集草实之可粒食者为谷部,凡七十三种,分为四类:曰麻麦稻;曰稷粟;曰菽豆;曰造酿。” 这73粒食的植物中,有58种是李氏辑录前人本草中的植物,(计从梁?陶弘景《神农本草经》开始,历经唐、宋、元、明的各家本草《李氏本人又添入15种。 他的贡献不光是增添了种类,而是在摘录前人后所作的补充“时珍曰”的内容。这些补充大大超过前人的描述,而赋予更多的含义。 李氏所划分的四大类中,第四类造酿即农产品加工,从药物上说是新的项目,从作物来说是与前三类重复的,所以除去重复的29种造酿物,实际的植物为44种。又,由于李氏是从药物的性质进行分类的,因而同一种作物常常被分成几种来叙述,如水稻就分成糯、粳、籼三种;大豆被分为大豆、黄豆、大豆黄卷三种;粟、粱、秫分列为三种;大麦和??麦分列二种等。如把它们加以归并,实得34种。其中还 有东*[原字外广内啬]、蓬草子、*[原字艹头下冂内又]草、?N草、罂子粟等五种 辑自前人本草,有的李氏本人也未见过实物,难以确定,而且属野生植物的子实,不是栽培作物,不宜列入李氏自己所定的“百谷各异其性,岂可终日食之”的范畴,除去这5种,实得29种。还有一种阿芙蓉即鸦片,虽是栽培植物,却非谷物,亦 不宜列入,则实得28种,它们的分类关系如下: 毕业论文 禾本科13种:小麦、大麦,(??麦),燕麦,稻(糯、粳、籼),黍(稷), 蜀黍,玉蜀黍,粟(粱、秫)子,稗,狼尾草,菰米,薏苡。 豆科11种:大豆(黄大豆,大豆黄卷),赤小豆(腐婢),绿豆,白豆,稆豆, 豌豆,蚕豆,豇豆,扁豆,刀豆,黎豆。 胡麻科1种:胡麻(脂麻)。

中药学第一章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第一单元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总论 中药和中药学的概念: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中药的认识和应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其品种繁多,发展至今已达12800余种。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第一单元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重点解析 《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拾遗》 《中华本草》 作者、药物数量、成书年代、学术贡献。 1.《神农本草经》 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各论载药 365种,以上、中、下三品分类。 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 730种。 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鉴别、炮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 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 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3.《新修本草》 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书成于公元 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887年。 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继承并多有创新,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书中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础上,广泛采集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书。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5.《本草纲目》 公元 1578年,共五十二卷,卷首附图1100余幅,载药1892种。李时珍。

本草纲目读书笔记

本草纲目读书笔记 漫长而炎热的假期,难免使我们觉得厌烦,但是有一本有意义的书陪伴你度过,那就不一样了,为了培养兴趣、增长见识、充实假期生活,我去书店了一本书籍——《本草纲目》,这本书内容趣味丰富、深奥、实用深深地吸引了我,并给我留下的印象更是无限的。 《本草纲目》是由明朝杰出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针在继承和总结明代以前本草成就的基础上进行多方考证,花了将近30年时间而写成的。它是东方药学巨典,具有“医学之渊海,格物之通典”的美誉。 《本草纲目》一共有52卷,190多万字,记载药物1892种,分水、火、土、草等16部62类;附药方11096则;附图1160幅。编写的体例是首标正明叫纲,名字注释叫做目,其次集解、辨疑、正谈,再次是气味、主治、附方。根据祖国药物学著作的传统名称,仍以本草命名。 读了这本书,我惊奇地发现医学界竟是如此神奇,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平凡的物体竟可成为治病的良药。比如水部中的露水,书中这样注名着,露是阴气积聚而成的水液,是润泽的夜气,再道旁万物上沾而成的,味甘,性平,无毒,秋露水凛成夜晚的肃杀之气,宜用来煎润肺的药,调和治疥、藓、虫癞的各种散剂。想不到吧,平凡的它们,却有不平凡的医疗作用,相信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平凡的物体等着人们去发现它们的价值,那将会带给我们另一个惊奇。 从这里我也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生活中注意观察是非常重要的,它会使我们学到很多东西,发现很多东西,同样也可以解决很多疑问。再刚刚露水的例子中,我们发现书中记载的任何药物,他都有有注明有毒或是无毒,这跟人差不多有善恶之分,提醒我们用药要注意,就像我们生活中要小心与人打交道一样。

本草纲目_第五章 谷部

人以吃谷为主,五谷杂粮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主要食品,我们每天都食用,可是你了解吗?它还有药的功效。 稻类 粳 [释名]和大米相同。是稻谷的总称,有早、中、晚三季,有粘性的是糯稻,南方雨水多,适宜种植水稻。北方土地平坦,只有润泽的地方适宜种植旱稻。 粳米 [性味]味甘,性平,无毒。 [功效主治]主益气,止烦,止渴,止泄痢。温中,和胃气,长肌肉。健壮筋骨,益肠胃,通血脉,调和五脏,益精强志,聪耳明目、轻身,使人肌肤润泽,精力旺盛,不易衰老。 [附方]用粳米和芡实一一起煮粥食用更好。初生的小孩,将粥煮成乳汁状适量地喂食,可以开胃、助食。经常吃干粳饭,可以使人不噎。新米刚开始吃,会动风气。陈米下气,以病人尤为适宜。但不能和苍耳一同吃,否则叫人猝然心痛,这时应赶快烧仓米灰和蜜浆服用,不然可置人于死地。粳有早、中、晚三季,以晚白米居第一。各地出产的种类很多,气味必有相异,但也相差不远。天生五谷,之所以养人,得到它能生存。得不到就会死亡,是因为谷米得了天地中和之气,与造化生育的功效相同,所以不是其他东西可以相比的。 光粳米 [性味]味甘,性平。 [功效主治]可助胃益精。 白粳米 [性味]味甘,性寒,性稍软。 黄茎籼 [性味]味甘,性温。 [功效主治]有养容健身,健脾调和中气。煎汤服用可以止痢疾。 天落黄 [性味]味甘,性平,性软。 [功效主治]它益胃功效与上述的米相同,陈米养胃不滞。

红莲米 [性味]色赤,味甘,性平,性软。 [功效主治]能健胃和脾,大补人的元气,是米中佳品。 淅二泔 [释名]第二次的淘米水,清澈可用,所以称为淅二泔。 [性味]味甘,性寒,无毒。 [功效主治]可清热,止烦渴,利小便,凉血。 炒米汤 [功效主治]益胃除湿但不驱火毒,使人}〗渴。 粳谷奴 谷穗呈煤黑色即是。 [功效主治]主治在奔跑后气喘喉痛,将它烧后研碎,和酒服方寸匕,立即见效。 禾秆 [功效主治]可解砒霜毒。先将它烧成灰,然后以刚打出的井水淋汁,所得汁再过滤清澈,冷服一碗,毒即可排除。 [附方]主治米瘕,嗜吃生米,久亦毙人:可用白米五合,鸡屎一升,一同炒焦研为末,用水一升顿服。不一会便可吐出瘕,如研米汁或白沫淡水,即可以治疗。 治自汗不止:有绢包粳米粉,频频扑上。 治小儿初生没有皮,色赤,但有红筋,乃是早产的新生儿:用早白米粉扑上,肌肤自生。 治吐血、流血不止:都以陈米淘水,温服一杯,每日三次。或以麻油或萝卜汁滴入鼻孔。 治赤鼻酒齄:淘米水每食后饮用。外以硫黄放入大菜头内,煨烂后研成末,涂搽。 稻 [释名]就是糯米。它的性温,所以可以酿酒。它的种类也很多,谷壳有红、白二种颜色,有的有毛,有的没有毛。米也有红、白二种颜色,颜色红的糯米用来酿酒,洒多糟少。 [性味]味甘,性温,无毒。

本草纲目介绍

本草纲目》(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是由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为修改古代医书中的错误而编,他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药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二百年。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其有关资料曾被达尔文所引。用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最大,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

本草纲目的养生理论

《本草纲目》的养生理论 1、坚持六“少” 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药多食,少睡多行,少忧多眠。这六“少”就是在提醒大家,生活中值得注意的小细节。 2、坚持几个“常” 发常梳,面常搓,鼻常揉,肢常伸,目常运,齿常叩,腹常旋 耳常弹,肛常提。 3、践行八字诀 “八字”诀即童心,蚁食,龟欲,猴行。童心,要保持一颗天真好奇的童心,不要对一切都不感兴趣,没有兴致;蚁食,要少吃,每顿饭吃七八分饱就可以了;龟欲,要心境淡泊,不要急功近利;猴行要多运动,锻炼身体。 4、保证“四通” 现代人很多疾病都是“补”出来的,像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把“补”改为“通”。通血脉、通气血、通心气、通肠胃,要做到吃得下、睡得着、拉得净、放得开。李时珍认为,真正的长寿就是健康活过天年。养生是简单易行的,将它融入日常生

活,就能轻松享受健康快乐。 《本草纲目》推崇“药食同源”,倡导吃药延年不如无药养生。简单介绍粥疗法和豆类食品。 1、食粥养生 宋代诗人陆游曾著《食粥》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李时珍对于粥疗法也相当推崇,认为粥得谷物之精华,能畅胃气,生津液,而且容易消化,特别适合于老年人和脾胃虚弱之人。并告诫世人:“大致养生求安乐,亦无深远难知之事,不过寝食之间尔。故作此劝人,每日食粥,勿大笑也。”春季养肝护脾也最宜喝粥。如荠菜粥具有清肝明目、凉血通淋作用,适于高血压、目赤尿浊者食用;猪肝绿豆粥,将绿豆和米熬至八分熟时,将切成片的猪肝放入同煮,熟后加适量盐即成,可补肝养血清热。 2、豆类养生 豆类食品是中医“药食同源”的一个典型代表。《本草纲目》记载:“大豆,味甘,性平,无毒”。大豆蛋白质含量高,还具有益气健脾、养血健脑、美白皮肤、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本草纲目》记载红豆能避瘟疫、治难产、下胞衣、通乳汁,和鲫鱼同煮食可利水消肿。白扁豆具有健脾和胃之功,《本草纲目》云:白扁豆能“止泻痢,暖脾胃、除湿热、止消渴”,故消化不良、呕吐、慢性泄泻等病人可以常服。绿

桑黄介绍

桑黄的由来 尽管在《神农本草经》及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医药学典籍中已经有“桑耳”,“桑黄”,“桑臣”,“胡孙眼”等记述,但对桑黄的定义应该说是相当模糊的。这种模糊性带来的混乱至今依然存在。然而,如果从遗传学的分析出发,具备抗癌效能的桑黄应该是特指裂蹄针层孔菌,即Phellinus Linteus。由于国内对桑黄的研究相对滞后,所以还有许多人将桑黄与鲍氏木层孔菌(Phellinus Baumi)或火木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相混淆。实际上后两者并非桑黄,也不具备有抗癌效果,只是可以用来治疗中风,胃痛,排尿异常等普通疾病。在日本,具有抗癌功效的桑黄(Phellinus Linteus)被称作“Mesimakobu”,写成汉字就是“女岛瘤”,这是因为在日本的长崎县男女群岛的女岛上曾发现过桑黄。由于日本对桑黄的研究开始的早,进行的也比较深入,所以桑黄的日文名称也在国际上被广泛采用,像韩国和美国的桑黄制品就有直接以“Mesima”或“Mesimakobu”来命名的。天然桑黄(Phellinus Linteus)作为一种珍希真菌,生长于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中国和北美等少数地方。桑黄往往寄生于桑树的枯木之上,子实体为多年生,木质。桑黄的菌伞呈圆锥形或伞状,也有如马蹄形的。桑黄的大小如下:长径8-20cm;短径为2-12cm;厚1.5-10cm。表面初期为暗褐色的毛状物所覆盖,不久脱毛后呈黑褐色。桑黄菌伞的及下部为鲜黄色,这可能就是被称作桑黄的原因。由于桑黄的生长周期相当长,要长成适合药用的大小,需要20至30年的岁月。加上近年来掠夺性地开发,天然桑黄已濒于绝灭。而人工栽培桑黄的生物技术一直到了近几年才获得突破。另外,从桑黄的名称和定义的复杂性中也可以看出,要想获得“真正”的桑黄(Phellinus Linteus)是相当不易的。外形上看这几种真菌的区别并不十分大,但费尽千辛万苦采集而来的子实体,只有通过遗传学的严密分析,才能确定是否是具有抗肿瘤效果的真正桑黄。桑黄被人们称作“幻影蘑菇”,因为它如同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能治百病的“千年灵芝” 那样,非常难以被发现及采集。 桑黄研究的概况 有关桑黄抗癌作用的最早的实验数据是在1968年由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的课题组首先公布于世的。早在60年代,美国就开始了对能够扑灭癌症的食品和材料的探索,这一举动引起了世界各国医学界的重视。在当时的日本开展了许多关于使用真菌克服因癌症而引起的人体免疫力低下的研究。日本是一个真菌资源丰富的国家,已知的真菌菌种就达2000种之多,其中可食用的有300多种,更有许多自古以来就当作药用的真菌品种。凭借这些有利条件,有关真菌生成抗菌,防霉物质的研究一直持续着。有关真菌抗癌的研究也进行的相对顺利。在当时的国立癌症研究中心进行了一个著名的比较试验。研究人员将sarcoma180(肉瘤细胞株)的癌细胞皮下移植到实验用的小白鼠身上,然后给小白鼠注射各种真菌的热水萃取物,继

本草纲目2

娃娃鱼(大鲵)的营养价值(药用、保健) 大鲵全身都是宝,是一种集保健、药用、美容为一体的珍贵物种,被专家誉为“水中人参”、“软黄金”。 大鲵肉质细嫩、无骨刺、营养价值极高,口感介于鱼肉与蛇肉之间,营养价值远远高于牛肉和梅花鹿肉,被列为珍肴,是一道久负盛名的野味,历史上就把娃娃鱼当作珍馐追捧。大鲵也是一种传统的名贵药用动物。在《本草纲目》里,称大鲵具有提高智力、美容养颜、补血行气、滋阴补肾、防癌、抗癌等功效,对补肾生血、治疗贫血、血经等有显著疗效。中医认为,大鲵甘、平、淡,补气、养血、益智、滋补、强壮。主治神经衰弱、贫血、痢疾、疟疾。用于病后、产后身体虚弱、肾虚阴亏、肺痨咯血、久痢脱肛。春、秋捕捉,除内脏,取鲜肉用之,民间用大鲵肉250g切成块,加少量油盐,炖熟食之,可治贫血痢疾、肺痨。 大鲵肌体内含有70多种天然活性物,能够促进人体生理活性,改善人体生理代谢细胞水平,促进人体蛋白质合成,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大鲵肉含有大量高质量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并富含17种氨基酸,其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高达91.92%,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为39.69%。大鲵含有的丰富的金属硫蛋白(MT),能清除人体内自由基和过量重金属离子,从而能起到调节人体微物质循环,预防重金属中毒,延缓衰老的作用,并可用于老年癌呆和癌症的辅助治疗。大鲵可促进细胞的DHA生物合成,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研究表明,大鲵机体中可提取超级抗原 PRCA,它被

国际卫生组织称为“诱导癌细胞凋亡反应因子”,可以杀伤癌细胞,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从而达到防癌抗癌的目的。大鲵鱼皮中含有41%—61.3%的人体最佳祛皱美容物质——胶原蛋白,能够使人体皮肤保持弹性、润滑细腻、健康白嫩,被称为养颜美白圣品,具有极强的美容功效。大鲵的皮肤、分泌的腺体、胃、尾部脂肪也具有多种功效。娃娃鱼的肝具有心明目、清热解毒、化解重金属毒素、补血益气的功效,娃娃鱼的胃能有效地增强人体胃的机能,对胃病的治疗有特效。大鲵的软骨中富含硒元素,尾部则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脑血管有很好的作用。大鲵的皮粉拌桐油可以治疗烧伤、烫伤,尤其是对面部的烧烫伤的治疗不留疤痕更显神奇无比,可谓伤科的灵丹妙药。其皮肤分泌的粘液可预防麻风病等。现在有中俄专家在大鲵体外采用无创提取粘液技术采集粘液,并利用世界上最先进的酶膜反应技术,用大鲵粘液中制备出的特效生物活性物质大鲵格力素Ⅱ(大鲵低聚糖肽),能在短时间内清除“皮肤杀手”氧自由基,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紫外线和具有超强免疫活力。 《本草纲目》中娃娃鱼的记载 据《西泽补遗》记载:相传远古时代,现今渝东南武陵山区,四周都是悬崖峭壁,没有人烟。一位老者为逃避战乱偕妻来到此,因身体虚弱又饥寒交迫,走投无路正准备投渊自尽时,却发现水中一群生有四条腿、叫声酷似婴儿的鱼在游。老者钓了几尾煮来充饥,其肉鲜味美。老者吃了后精神焕发,苍白的头发不久变黑了。其妻吃过后也

本草纲目青草药的功效

{本草纲目}青草药功效 疾病名称应用青草药名称 感冒发烧: 金线莲、野生石斛、铺地锦、半枝莲、金银花、薄荷、茅草根、桑叶、石橄榄、含壳草、夏枯草、虎尾轮、牛奶根、仙草 咳嗽: 金线莲、野生石斛、石橄榄、车前草、铺地锦、薄荷、桑叶、一枝香、竹叶草、六角英、荷苞花、半边莲、落地生根、鱼腥草、苦菜 头痛: 头车前草、决明子、甜株草、昭和草、土牛膝、紫苏、山芹菜、薄荷、到手香、桑叶、田乌草、金钱薄荷 高血压: 金线莲、野生石斛、昭和草、肺炎草、水丁香、红竹叶、落地生根、红茎牛膝、仙草、夏枯草、猫须草、白凤菜、山芹菜、康复力、七叶胆 心脏病: 车前草、竹叶草、黑面马、一叶草、龙牙草、天门冬、白龙船、鱼腥草、七剑草、杨梅草 糖尿病: 金线莲、野生石斛、咸丰草、白猪母乳、红牛膝、土人参、仙草、藤三七、甘藷叶、芦荟、凸仔草、桑叶 肾脏病: 野生石斛、咸丰草、猫须草、车前草、牛膝、田坞草、龙葵、水丁香、仙草、野苋、茴香、酢酱草、节节花、丁竖杇、罗勒、玉米须、枸杞 肝脏病: 野生石斛、赤查某、长柄菊、昭和草、白牛膝、六角英、猫须草、一枝香、白凤菜、夏枯草、白鹤灵芝、菁芳草、红竹叶、木马鞭 胃脾病: 野生石斛、红牛膝、罗勒、薄荷、大本山芹菜、蒲公英、洛神花、甘藷叶、金钱薄荷、葎草、刀伤草、臭杏、黄金珠 肺炎: 野生石斛、臭腥草、六角英、半枝莲、红竹叶、白凤菜、耳构草、荷苞花、六月雪、叶下红 气管炎: 野生石斛、大飞扬、龙葵、蒲公英、茴香、凸仔草、清明草、龙葵、射干、脾草、茴香、七叶胆、石溪蕉 肺病(痨伤出血): 叶下红、白鹤灵芝、田坞草、枸杞、红凤菜、荷苞花、白冇骨消、虎耳草、、虱母草、甜珠草、金钱薄荷、金线莲、千里光、 肺脓疡: 一枝香、臭腥草、小金英、白冇骨消、石榴、山芙蓉、野牡丹 野生石斛、

本草纲目曾被引用来说明动物的人工选择问题

《本草纲目》曾被()引用来说明动物的人工选择问题? A、《一千零一夜》 B、《英国大百科全书》 C、《物种起源》 D、《安徒生童话》 正确答案:C 《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所著,自1565年起,李时珍先后到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等人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 《物种起源》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系统阐述生物进化理论基础的生物学著作,此书开创了生物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使进化论思想渗透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本草纲目介绍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卷1、2)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卷1“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 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卷3~4为“百病主治药”,沿用《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药手册。卷5~52为各论,收药1892种,附图1109种。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物种起源》全名《论依据自然选择即在生存斗争中保存优良族的物种起源》,是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系统阐述生物进化理论基础的生物学著作,1859年11月24日在伦敦出版。 该书中,达尔文根据20多年积累的对古生物学、生物地理学、形态学、胚胎学和分类学等许多领域的大量研究资料,以自然选择为中心,从变异性、遗传性、人工选择、生存竞争和适应等方面论证物种起源和生命自然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本草纲目读后感

本草纲目读后感 读《本草纲目》有感 《本草纲目》是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修改古代医书的错误而 编,(1518,1593年)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最大。 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

李时珍人物介绍

李时珍人物介绍 李时珍是怎么编写《本草纲目》的? 答:李时珍为了写这部书,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而且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产药的名山。他有时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许多药材他都亲口品尝,判断药性和药效。他走了上万里路,访问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几年之后,他回到了湖北蕲春老家,开始写书。他整整用了二十七年的时间,终于编写成了一部著名的药物书——《本草纲目》 人物简介: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汉族,明朝人。中国古代伟 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 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 目》一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 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 《本草纲目》 在李时珍任职太医院前后的一段时期,经长时间准备 之后,李时珍开始了《本草纲目》的写作。在编写过程中,他 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 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 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古称摄山,今栖霞山)、茅山、太和 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 种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1578年) 写成。《本草纲目》凡16部、52卷,约190万字。全书 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面对浩瀚的本草宝库,如何驾驭、操纵它便成为最关键的问题。可以说这是李时珍最大的贡献之一。他不仅解决了药物的方式、检索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他对植物分类学方面的新见解,以及可贵的生物进化发展思想。李时珍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沿袭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莱、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包括60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书中还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包括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项,从药物的历史、形态到功能、方剂等,叙述甚详。尤其是“发明”这项,主要是李时珍对药物观察、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新发现、新经验,这就更加丰富了本草学的知识。根据马元俊先生的研究,李时珍在植物学方面所创造的人为分类方法,是一种按照实用与形态等相似的植物,将其归之于各类,并按层次逐级分类的科方法。李时珍将一千多种植物,据其经济用途与体态、习性和内含物的不同,先把大同类物质向上归为五部(即草、目、菜、果、谷为纲),部下又分成30类(如草部9类、木部6类、菜、果部各7类、谷5类是为目),再向下分成若干种。他不仅提示了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而且还统一了许多植物的命名方法。

历代本草著1

第01讲历代本草著作、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一)《神农本草经》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 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著,载药730种。在各论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 又称为《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850种。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证类本草》,为宋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唐慎微,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 [讲义编号NODE00101:针对本讲义提问] (五)《本草纲目》 为明代本草代表作。作者李时珍。该书不仅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六)《本草纲目拾遗》 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七)《中华本草》 为当代本草代表作。前30卷为中药,收载药物8980味,后4卷为民族药,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 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 [讲义编号NODE00102:针对本讲义提问] 历年考点 最佳选择题 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是 A.《开宝本草》 B.《嘉祐本草》 C.《神农本草经》 D.《新修本草》 E.《本草拾遗》 [讲义编号NODE00103:针对本讲义提问] 我国第一部药典性著作是 A.《本草纲目》 B.《证类本草》 C.《新修本草》 D.《本草经集注》 E.《神农本草经》

《本草纲目》读书笔记

《本草纲目》读书笔记 《本草纲目》读书笔记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本草纲目》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本草纲目》读书笔记1 仅仅作为一个文本,医药学家李时珍四百年前编撰的这套《本草纲目》,在现今美学观念的折射下,就可以散发别致的魅力。早两年,《昆虫记》成为流行读物的范本之一,但和那位天真顽皮的法国老头法布尔相比,我们的李时珍更为纯粹。 如同一杯啤酒撇去了泡沫,在《本草纲目》中找不到感性的只字片语。当然作为严肃的专业典籍,《本草纲目》无疑与《昆虫记》牛头不对马嘴,它们之间的对照,算得上“苟且”。然而法布尔的风行确实唤起了对李时珍的记忆。 在此之前,难以想象我会在《本草纲目》上花掉整整两年的睡前时光——那等待睡意的片刻,是我全部时间的精华。事实证明,这位名垂青史的祖先给我带来的是无边的惬意,并且有效地改善了我对食物的无知。 除了文字的清爽,还有那些质朴而美妙的插图供你徜徉。这也许是一种偏执的趣味,但如果将《本草纲目》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它会不会同样精彩绝伦?

《本草纲目》读书笔记2 《本草纲目》虽然不是老师说的连续故事,但对我们的生活也有着很大的帮助,虽然这本书很厚,但我也坚持了半个月,但只读了一半不到的内容,不过我已经懂了许多东西。这本书的作者是由古代著名的本草学家、医学家、博物学家“李时珍”所著,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此书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明代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多方面考证,历尽数十年而编制成的药物学巨著。到现在共有七种文字的译文。李时珍由1518年活到1593年,活了72岁,今湖北人,父亲李闻言是一位著名的医生和医药学者,住有多种医学和药物著作。 这本书虽然没有什么内容可以简介,但有好的杂文: ①铁落,亦名铁液、铁屑、铁蛾。打铁时,火花散飞,细微如屑,飞动如蛾之意。 ②木柴灶的灶门口、外额上,是烟从灶里飞出来的必经之路。因之,灶额边、灶额上往往结成一层黑霜,这就是百草。 ③地气升为云,云气降为雨,故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看了那么多后,我自己仿佛就是一个医学者了,这本书还被人们称之为影响中国的经典著作、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医药书。相信,那么好的书,大家应该很想要看吧! 《本草纲目》读书笔记3 《本草纲目》是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修改古代医书的错误而编,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教学设计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正确书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结合课文的内容感悟人物的思想品质以及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伟大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历经艰辛编写《本草纲目》,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事迹,从而学习他不畏艰险,勇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精神品质。 难点: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课题 1、教师提问:你知道中医祖师是谁?他的最大成就是什么? 2、简介李时珍。 李时珍是我国明朝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一生为穷人治病,为了编写《本草纲目》,研读800多中医药书籍和有关资料,先后到湖北、河南、安徽、江苏、江西等省考察访问,采集药物标本,行程达一万多里。《本草纲目》被国内人们视为至宝,称为“东方医药巨典”。李时珍被公认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勾划出不懂的地方。 2、学生自学字词,师生交流。 (1)读准字音:差、览、坠 认清字形:博、徒、坠 (2)理解词语:编撰博览群书不绝而耳摇摇欲坠 3、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三、理清脉络,理解内容 1、初读课文,按提示理清文章的条理。

自幼好医—成年行医—编书经过—巨大贡献 2、思考:课文写了李时珍的哪几件事?体会到了什么? (1)确认蛇身花纹; (2)冒死采摘榔梅: (3)辛苦搜集资料; (4)冒险亲身试药。 四、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学生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2、小组讨论并解疑。 五、课时作业 第二课时 一、抓住重点,深入体会 1、默读并思考:课文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李时珍的精神品质? 2、用简洁的词语写出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二、品读句子,交流感悟 1、学生汇报交流时,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 (1)李时珍一头扎进这天然宝库,终日活动在悬崖峭壁之间,晚上就寄居在药农沿山壁搭起圣物木板房中。大风吹来,木板房摇摇欲坠,四周猿啸狼嚎,不绝于耳。 (这个句子通过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人物形象,表现了李时珍不畏艰险,完全不顾个人安危的精神品质。) (2)吃完药,李时珍对徒弟说“等会儿药力发作,你用针扎我身上的穴位,用刀子在我的手上划,看痛不痛。” (这个句子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突出了李时珍勇于实践,为了天下大众的利益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 (3)只靠博览群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到实践中去观察、采集和印证。 (博览群书虽然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但所得有限,况且有些书中还有错误。因此必须亲身实践,在实践中获取知识,验证知识,获得自己的阅读积累。) 2、了解《本草纲目》的价值。 (1)讨论交流:为什么说《本草纲目》是一部伟大的医药巨著? (2)你从《本草纲目》仍被人们誉为“中药宝库”“东方医学巨典”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本草纲目》具有十分重要的医药价值,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高度赞扬。) 三、领悟中心,学习写法 1、轻声朗读课文,感悟李时珍的精神品质,说一说李时珍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

7、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罗白九年制学校五年级语文教案 设计:黄旭慧审核:班级:49 C 姓名:课题7、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李时珍勤奋好学、敢于实践的精神。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感悟人物精神品质。 学习难点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 3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课题: 读课题,说说你有哪些疑问?听课文录音:1、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用横线加问号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二、(李时珍(1518—1593),我国明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历经27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编写出我国第一部医药全书----《本草纲目》,该书被誉为“中药宝库”“东方医学巨典”。) 三、生字词检查。 1、认读“差效博览库坠矿徒肤详”等生字; 2、多音字:差、扎; 3、词语理解:稀罕、哑然失笑、圣物、进贡、编撰、博览群书、印证、奔波、摇摇欲坠、猿啸狼嚎、不绝于耳、标本、人命关天、穴位、天旋地转、凝结、巨著、详细、。 四、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理清课文条理,补充段落提纲: (1)李时珍从小就对中药产生了() (2)李时珍(,)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 (3)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经过。 (4)介绍了《本草纲目》的( )。

2.课文主要写了李时珍的哪些事情?着重写了哪一件事? (1)捉白花蛇,确认蛇身上的斜方块花纹。 (2)仔细研究皇家禁物榔梅。 (3)不辞劳苦地收集各种标本。 (4)冒着生命危险,亲身试药。 五、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本草纲目》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你从“直至今天,《本草纲目》仍被人们誉为”中药宝库“”东方医学巨著“体会到了什么?找出有关句段读一读。 讨论交流:课件出示:经过27年的努力,凝结着他一生心血的巨著——《本草纲目》终于写成。全书共52卷,记载的药物近2000种,每种药物都详细记述了产地、形状、颜色、气味、功用和采集、制作方法。书中还收集了1万多个药方,并附有大量插图。 讨论交流:用重点记号标出文中的数字,想一想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从“一生心血”、“终于”这些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六、作业:1、抄写课文生字词; 2、辨字组词:钢()徒() 纲()陡() 详()祥() 博()搏() 效()郊() 3、自由朗读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