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与慢性病防治

中医养生与慢性病防治
中医养生与慢性病防治

中医养生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摘要:就中医养生的起源、基础、学术流派、特点和方法以及养形、养神和法于自然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做了概述,旨在“古为今用”,将中医养生更好地应用于防治当前日趋增加的慢性病。

关键词:中医养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中医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工治未病”,强调预防为主。如何治未病,其实就是重视养生,而养生之道就是治未病的主要途径,故不通养生之道者,就不能称“上工”、“良医”。养生又称摄生,是通过各种方法来颐养天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对其学术思想进行研究探讨,有助于进一步通晓养生理论,指导人民养生祛病,更好地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特别是对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的防治是大有裨益的[1]。

1、中医养生学的起源和发展

中医养生学源远流长,其萌芽于先秦时期,到春秋战国的蜂起时期,初步形成了以道家、儒家为特色的养生理论。《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在秦汉到晋唐的发展期,养神流派已经形成,到宋元至明清的鼎盛期是中医养生学的黄金期,各种养生方法研究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对如今养生学影响较大[2]。

2、中医养生学的基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论是儒家、佛家,还是道家,从理论到功法处处体现了尊生贵命的思想观,这一思想又直接影响了中医养生学的奠定与发展,形成了中医独特的养生体系。道家《太平经》告诫人们要重人贵生,“人最善生,莫若常欲乐生,汲汲若渴,乃后可也”,“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庄子·让王》)。道家怡神之道,以“杜外制中”为圣法。杜外者,使外物不扰于心也。制中者,使心不动于外物。内外不动,神自安宁,故能长久。儒家的尊生贵命思想体现在“仁者,爱人”,“天地之性,以人为贵”。儒家这种贵生不仅贵生命之体,且更贵人生之价值与意义。儒家文化是关于如何“做人”为核心,故以修性为首务。儒家修炼心神以“克己”、“寡欲”及“容忍”为内容,炼就一个宽厚、博大、坦荡之胸怀,以此来把握自己的情感。佛家修性讲究对品格行为的修

持,确立戒、定、慧为修持方法,以解脱尘世物欲束缚,破开执迷、顿悟成智为修炼内容,修得心无丝毫杂念,顿悟圆通究竟,彻见本来面目,以了却生死欲念为最高境界总之,尊生贵命即是从爱护、保养自己的身体和生命着手,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对自身的锻炼和养护,以期达到长生久视之目的[3]。

3、中医养生学的学术流派

中医养生学的学术流派主要有:①动形学派:主张用适度的运动来舒展形体,活动筋骨肌肉,从而达到养生保全生命的目的。《吕氏春秋·尽数》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动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并指出人体气血津液只有运行流畅,其生理机能才能正常,人类才能健康长寿,尽得天年。②静神学派:主张养生以静养为主。《黄帝内经·素问》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闭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圣人处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③调气血派:主张调养内气,使之聚而不散。以保持人体的健康长寿,最早倡导调气的是春秋战国时的管仲。《管子》云:“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恩乃知,知乃止也。”孙思邈汲取前人的经验,在实践中探索很多好的调气方法,如“吐纳”、“省言语,和七情”、“慎起居,顺四时,适劳逸”等。④固精学派:认为养生要省欲保精,只有节制性生活,保护阴精,方能益寿延年。历代养生家认为“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4]。

4、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①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②以预防为主的理论核心;③以综合施养为原则:针对不同个体和不同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内调外养相结合,扶正祛邪,中医养生所包括的饮食养生、精神养生、环境养生等均与提高和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密切相关;④中医养生具有普适性:不论男女老幼均适宜.且方法简廉易行[5]。

5、中医养生的方法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关于人体生命养护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方法和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倡导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和享受生命的理念。通过观察

体验及感悟等手段,对生命过程、生命现象、生命实质和生命规律进行了孜孜不惜的认识、记录与阐释,创造性地构建了藏象生命理论系统,提出了重人贵生、趋利避害、颐年尽数、天人和谐、脏腑协调、形神兼养、先后天并重等以治未病为核心的思想原则,并以此创建了以脏腑养生、药物养生、环境养生、四时养生和起居养生为主要内容的系统养生方法。它是从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科学,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经过数千年亿万次实践,由实践到理论,归纳出方法,又回到实践中验证,如此循环往复不断丰富发展,历经数千年逐渐形成一门充满生机的科学[6]。其可以运用针灸、按摩、导引、气功等方法,充分调动人体自然平衡能力,配以食疗、药疗培补元气,调理脏腑,提高人体抗病愈疾的能力[7]。

6、中医养形与慢病防治

养形,指通过体育保健,各种导引功法、针灸按摩,以及饮食、药物养生等方法来强健体魄,适量的运动能增强体质,促进气机通畅,使气血调和,脉络通达,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养形应注意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即注意饮食和生活起居以及不过度劳累,同时还应注意适度的运动。6.1 饮食养生中医饮食养生强调饮食有度、有时、不偏嗜,这本不会导致营养失衡。但传统饮食养生讲究“四气”、“五味”等,这是现代营养学所欠缺的。如何糅合传统饮食养生与现代营养学之精华,总结推出更为科学、合理的饮食准则,也是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如气候干燥的西北高原,应常食银耳、梨等柔润之品;而气候潮湿的东南山区.应多吃薏苡仁、蚕豆等健脾化湿的食物。对不同体质的个体也应据其体质有所取舍,如阳虚畏寒者,宜食韭菜、煨姜炖狗肉等,多食辛味的食品以温补壮阳。阴虚火旺者宜食木耳、龙眼肉炖甲鱼等,多吃酸甘食品以滋阴润燥[8]。总之,应据气候、地理环境、个体体质差异、因时因地因人施食,以达强身健体、预防疾病之目的。《灵枢·五味》曰:“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成,先走肾”,饮食也要因四季不同而变,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9]。但春季味过于酸,则易伤脾胃,故要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季要注意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季要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季要省咸增苦以养心气[10]。中医养生之道反对过进肥甘、恣食生冷,告诫人们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来考虑饮食的宜忌,如在阳气生发的春季,应常吃一些清淡甘凉的水果、蔬菜,以免积热在里。

在阳气隆盛的夏季,常遇暑湿,人体出汗较多,应常吃一些利湿消暑,养阴益气的食品。在阳气收敛的秋季,气候凉爽干燥,宜多吃一些生津养液的食品。在阳气潜藏的冬季。则易酌温补[11]。还要“饮食以时,饥饱得中”,即吃饭要定时定量。目前中国人膳食的特点:蔬菜食用频率普遍很高是其优点;其缺点:尤其在农村表现在某些蛋白质类食品摄入较少,且熏制品食用频率较高。且饮食正从热量和蛋白质摄入不足向高脂高糖方向转化[12]。俗语说:“上床萝卜,下床姜”,早食生姜能开胃,夜食萝卜助消化[13]。清代才子李渔认为“倦时勿食,防瞌睡也;瞌睡则食停与中而不得下。烦闷时勿食,避恶心也;恶心则非特不下.而呕逆之。”“喜怒哀乐之始发,均非进食时,然在喜乐犹可,在哀怒则不可。怒时食物易下难消,哀时食物难消也难下,俱宜暂过一时,候其势之少杀”[14]。饮食水谷,既是养生之本,又是致病之原,饮食失节,过饥过饱,五味偏嗜,进食不洁,均能致病,养生防病必须把好“病从口人”关。

6.2 生活起居中医非常重视人的生活起居,指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内经曰:“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批判了不正常的生活习惯。告诫人们“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视、卧、坐、立、行,本属于人体的正常的生理活动,但是一个“久”字,则说明过分的生理活动亦会导致“伤血”“伤气”“伤精”“伤骨”“伤筋”的病理情况。强调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要有规律且要注意劳逸结合,养成健康的起居习惯。起居有常是指生活起居要有一定规律,主要包括睡眠、劳逸等几个方面。古人观察到日月江河之所以长久,是因为“天行有常”,人要长寿就要“法则大地,象似日月”,使自己的生活作息保持一定的规律,才能“生气不竭”[15]。养生必须动静结合,劳逸适度,即《千金要方》所说:“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

6.3 运动养生包括导引养生和体育运动,“导引”顾名思义就是引导,而引导就有意向、意念成分,导引之术,也是养生之一途,较之现代体育运动仍胜一筹。体育运动仅是肌肉运动而已,某种程度上是对人体的消耗和损伤,需通过超量修复才能达到锻炼目的,而导引则通过调动人体的内气以调整和修复机体“静以养神,动以养形”,把运动锻炼作为健体强身的重要方法从华佗的五禽戏到后

世的太极拳、八段锦以及气功、武术等传统的运动健身方法,特别是气功锻炼,其所讲究的守意、调息、动形法则,体现了中医运动保健、静心凝神、炼气健形的传统特色,至今仍显示其卓著效果而为民间所喜见乐用。上述均立足于“内养外防”的保健方法,是未病先防的“治未病”理论的具体体现。择宜而用,综合调摄,可收到良好的养生保健效果[1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致使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发达国家,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已在死因谱上占主要地位,这些疾病在很大程度上都与人类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病日益成为我国的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的发生是相关危险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仅以北京为例,超重、肥胖、缺乏体力活动、不合理膳食等慢性病危险因素的流行水平全国领先。而其膳食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钠盐和食用油摄入过多,豆奶制品摄人不足,不吃早餐,常吃咸菜和油炸食品,蔬菜水果撮人不足。北京成年人中46%缺乏体育锻炼[17]。相应地,北京地区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中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患病率分别为29.1%、6.6%、22.9%、8.1?和18.4?[18]。江苏的调查表明:其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19.7%,该病的发病危险因素有性别、年龄增加、久坐活动少、有高血压和肥胖家族史[19]。为了减少慢病患病率注意运用中医的养生、摄生的方法,使之融人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发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将有助于慢病的防治,真正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

7、中医养神与慢病防治

养神,指通过调节精神、情志、心理和怡情养性等多种手段,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高尚的志向情操,超凡脱俗、乐观豁达的处事态度。节制私欲调和喜怒的自我调节能力等。保持神气清静,可使形体强健,精神充沛,身体和精神得以协调发展,即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20]。除了外环境的变化可以成为病因(如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外,内环境中精神刺激也可成为病因(如内伤七情:喜、怨、忧、思、悲、恐、惊)。中医认为,人的精神状态和情志变化,可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变化,从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内经》指出:“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七情中的情志异常,均可影响内脏气机,伤及

内脏成为致病因素[21]。“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恐伤肾”,因七情生于五脏,可见七情太过,会损伤五脏[22]。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心理需求也在增加,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也在升高,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精神因素。已有资料报道,心理、精神、情志因素以及应激等可引发高血压、癌症、心脏病和糖尿病等慢病[23]。因此,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中医非常重视心理精神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24]。中医认为精神调养对养生的成功与否起关键作用,故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在中医养生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8、法于自然与慢病防治

中医学以天地人三才为立论基点,提出了“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天人合一观。天人合一强调人体内环境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外环境的开放与协调,通过不断变化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以维系调节生命活动的动态稳定平衡。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自然界的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人体则产生相应的调节反应,以应自然界的变化,如春夏阳气发泄,气血易于趋向体表,人体多表现为皮肤松弛,疏泄多汗;秋冬阳气收敛,气血易趋向于里,人体多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尿[25]。人的生活规律必须适应自然运行规律。中医的认识很深刻,“天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说明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所以圣人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顺从了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26]。从而使人体阴阳气血调和,精神内守,方可达到防病抗衰之目的。然而脏腑也有昼夜变化规律,即脏腑主时节律,如子时(23-1时)胆,丑时(1-3时)肝,寅时(3-5时)肺,卯时(5-7时)大肠,辰时(7-9时)胃,巳时(9-1l时)脾,午时(11-13时)心,未时(13-15时)小肠,申时(15-17时)膀胱,酉时(17-19时)肾,戌时(19-2l时)心包,亥时(21-23时)三焦。主时脏器功能最旺盛,若此时给予脏腑调养,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人与自然处于和谐协调的关系之中,才可能保持自然和谐与生态的平衡。也才能使自己“久视长生”,颐养天年。

在当今,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也呈上升趋势,如何以中医养生来做好慢病防治,仍值得探讨并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 盛康毅.中医养生学文献研究[J].中医文献杂志,2002(3):4.

[2] 朱斐.中医养生学发展概述[J].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111.

[3] 董少萍.尊生贵命思想对中医养生学思想的影响[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1(2):25.

[4] 徐大念.中医养生流派述略[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2):247.

[5] 钱哗.以中医养生提高生活质量之我见[J].统计教育,2007(2):56.

[6] 蒋力生.中医养生学释义[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1):35.

[7] 刘燕平.论中医养生康复学的概念及其特点[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1998,15(2):13.

[8] 黄进,赵长鹰.沈教授谈饮食疗法在中医养生与康复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33.

[9] 姚友梅,张宏.“亚继康”成因与预防[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21(6):1.

[10] 钱哗.中医养生与四季饮食[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10):211.

[11] 张忠民.中医养生之道的时间医学观初探[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0,2(1):6.

[12] 杨功焕.《中国人群死亡及其危险因素流行水平、趋势和分布》的主要发现[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6):1.

[13] 匡调元.调元:体质食养[M].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94.

[14] 陈斌.论中医养生学的辨证观[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6,8(4):34.

[15] 张慧君.丁文君,沈明霞.中医养生理论的形成及其现代系统工程探微[J].甘肃中医,2006.19(9):1.

[16] 吴弥漫.治未病-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中医防治疾病思想[J].新中医,2007.39(5):1.

[17] 张普洪,焦淑芳,周滢.北京市2005年成年人慢性病相关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12):1162.

[18] 张普洪,焦淑芳,周滢.北京市2005年18岁及以上居民主要慢性病流行特征及防治水平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7):625.

[19] 武呜,郭志荣,杨婕,等.江苏省代谢综合征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6):536.

[20] 魏红,张华.中医养生防病之系统观[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4.6(3):178.

[21] 胡北伦.中医摄生学的现实意义[J].疾病控制杂志,2002,6(S):62.

[22] 方晋平.中医心理致病因素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4,8(9):1757.

[23] 孙晓春,王琼,黄芬,等.769例离退体干部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及行为危险因素的调查[J].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05,7(2):93.

[24] 刘林亚.传统中医养生观念与全民健身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4):5112.

[25] 徐程,孙科峰.谈中医的疾病认识观[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8(2):16.

[26] 朱世增.适应自然,是中医养生的根本[J].吉林中医药,2006,26(8):1.

浅谈中医药对慢性病的治疗

浅谈中医药对慢性病的治疗 中医药对疾病的治疗发展有几千年历史;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期生活与生产活动中,由于狩猎和采食植物时认识到吃了某些植物或动物对身体产生某些影响,从而逐渐认识到某此植物或动物起到治病作用。在当时人类用药只懂得使用单味药并以用口咀嚼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从单味药的应用演变为多种合用,从口述代代相传到文字的记载。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内容广博,具有理论性、科学性和临床应用性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对世界影响深远,现今西方国家己承认中医药的科学性和实用价值,并设立发牌制度和考试制度,说明祖国中医药对疾病治疗是有效的,可靠的。 中医药学,在理论上分为二门学科,为中医学和中药学;在临床应用上,通过审证求因,辨证施治,分清寒热虚实,合理施药,才能有效地治疗各种疾病。 俗话说:“疾病要三分治,七分养”。充分说明了“调养”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对于慢性病更是如此。慢性病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疾病状态。 常见的慢性病有高血压、糖尿病、肝病、恶性肿瘤等。老年人是慢性病的高发人群。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慢性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慢性病患者不仅自己长期经受病痛的折磨,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慢性病一般病因复杂、病情多样,需要治疗与调养并重,中医药对于慢性病的调养具有重要意义。(1)辩证论治,遣方灵活。慢性病症状多,甚至有的患者全身不适,一天要吃很多种药物,常听患者抱怨每天吃药都吃饱了,哪还吃的下饭?中医看病是综合患者的症状特征,分析所属证型,在确定主证的基础上,辩证施治,还可以随着病情的变化,随时调整用药,非常方便。很多人患的是同一种病,但中药处方却不相同,这正是中医辩证论治的结果。比如都是“慢性乙型肝炎”,处于不同的阶段治疗方法有很大的差异,又有“肝胆湿热”、“肝郁脾虚”等证型的区别。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自然能收到好的效果。 (2)手段多样,简便易行。慢性病病情复杂,往往需要综合多种治疗措施。中医药治疗手段灵活多样,如内服、外用、针灸、按摩、理疗等等,可多种方法并用。如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妇科疾病外用中药洗浴方便实用。像老年人的骨关节疾病,推拿按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按摩、艾灸、拔火罐、刮痧等操作简便易行,老百姓在家中就可以使用,省去医院看病的麻烦。 (3)调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有些慢性疾病目前找不到明确的病因,有些功能失调性疾病、亚健康状态,患者终日有不适症状,但检查不出具体疾病。还有些慢性疾病虽然病因明确,但还没有非常理想的治疗措施,或者由于费用很高,患者无法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中医根据病状、体症、舌象、脉象等分析辩证,立法处方,综合调理,能够起到调节脏腑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4)未病先防,注重养生。很多慢性病是由于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及行为方式造成的。如脂肪肝的发生与长期大量饮酒、营养过剩、运动过活密切相关。每天吸纸烟25支以上者比不吸烟者肺癌患病率增加50倍。因此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掌握养生之道有助于防治慢性病及亚健康状态。中医有很多非常宝贵的养生思想,涉及到形体锻炼、饮食起居、情志调节等很多方面。在形体锻炼方面有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锻炼方式,尤其是太极拳已经成为广大群众喜爱的健身方式。药膳、食疗更是中医药的特色养生之道,不仅起到了强身健体的作用,对很

谈中医养生学后感想精选文档

谈中医养生学后感想精 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中医体质养生课程学后感 这段时间,通过对中医体质养生的学习,我收获不少,学到了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养生知识,并从中受益匪浅,我相信这些对我今后的养生提高身体素质,健康长寿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 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养生之道就是保养生命的道理和方法。中医体质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益寿延年的原则与理论,是中国医药文化之精粹。健康的身体需要保养,亚健康时就要调养,病弱之躯则应补养。 养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由我们的祖辈专研,学习,积累总结得来的,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养生,也要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不同的调养护理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通过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规律及人的一些生理、病理现象,并揭示出人类应当如何在阴阳不停变换的四季中,恰当地调养自己的身体的阴阳,以顺应四季变化,达到阴阳平衡、气血畅通,从而达到中医体质养生的最终目的,能够健康长寿。 中医体质养生之道的特点,是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养生,又称为摄生、道生、保生等。摄生即摄纳生命,是说自己的寿命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注意养生,便可长寿,“度百岁而去,终其天年”。如果不注意养生,就会“半百而衰,夭折而去”。人的寿命是有极限的,这是自然规律。中医体质养生顺应规律,追求长寿但不追求长生不老。我觉得在中医体质养生中随其自然便好,强求过多

反而适得其反,甚至一味的追求长生不老反而会伤了自己的性命,这不是中医体质养生所推崇的。 中医体质养生需要一个漫长的阶段,它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够做到做好的。通过学习,我总结了一些关于中医体质养生的具体方法。 首先,强调精神方面的养生。人的情志即精神世界是非常重要的。精神的调养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是中医体质养生遵循的原则之一。“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人们应善于自我心理调摄,消除不良刺激,保持良好心态。 再者,“形劳而不倦”的锻炼身体方法体的,锻炼可使气血流畅,筋骨劲强,肌肉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壮。以“动”及“静”,即通过形体锻炼来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体的身心健康。运动量要适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要超强度锻炼。 然后,防止外邪侵害。所谓外邪,是指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及其他外伤因素等。驱除外邪,防止外邪侵犯是养生的目的,这一观点将始终贯穿于养生的整个过程中。 最后,气功是一种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形,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气功在保健方面有独特的功效。它是建立在整体生命观理论基础上,通过主动的内向性运用意识活动的锻炼,改造、完美、提高人体的生命功能,把自然的本能变为自觉智能的实践。故气功的锻炼,对我们在养生保健中能

中医治未病思想

中医治未病思想 词性解释: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及早预防中医治未病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1摄生防病。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

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此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2既病防变。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渊源 中医养生文化,不能不讲老子和孔子,两者代表了两种养生思想:老子是“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老庄是养生学的开创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治未病”中心 主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

慢性病中医药意义

中医药对慢性病的调养的意义 “疾病要三分治,七分养”,充分说明了“调养”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对于慢性病更是如此。慢性病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疾病状态,常见的慢性病有高血压、糖尿病、肝病、恶性肿瘤等。老年人是慢性病的高发人群。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慢性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慢性病患者不仅自己长期经受病痛的折磨,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慢性病一般病因复杂、病情多样,需要治疗与调养并重。长期以来,中医治疗慢性病的优势一直被广泛认可,“急性病看西医,慢性病看中医”已经成了就医者的一个约定俗成的观念。中医药对于慢性病的调养具有重要意义。 1.辨证论治,遣方灵活:慢性病症状多,甚至有的患者全身不适,一天要吃很多种药物,常听患者抱怨每天吃药都吃饱了,哪还吃得下饭?中医看病是综合患者的症状特征,分析所属证型,在确定主证的基础上,辨证施治,还可以根据次要症状灵活加减,一方多药,煎汤同服,省去吃很多药的麻烦。还可以随着病情的变化,随时调整用药,非常方便。很多人患的是同一种病,但中药处方却不相同,这正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结果。比如都是“慢性乙型肝炎”,处于不同的阶段治疗方法有很大差异,又有“肝胆湿热”、“肝郁脾虚”等证型的区别。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自然能收到好的效果。 2.手段多样,简便易行:慢性病病情复杂,往往需要综合多种治疗措施。中医药治疗手段灵活多样,如内服、外用、针灸、按摩、理疗等等,可多种方法并用。如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具有非常显著的效

果。妇科疾病外用中药洗浴方便实用。像老年人的骨关节疾病,推拿按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按摩、艾灸、拔火罐、刮痧等操作简便易行,老百姓在家中就可以使用,省去到医院看病的麻烦。 3.调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有些慢性病目前找不到明确的病因,如一些功能失调性疾病、亚健康状态,患者终日有不适症状,但检查不出具体疾病。还有些慢性疾病虽然病因明确,但还没有非常理想的治疗措施,或者由于费用很高,患者无法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中医根据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分析辨证,立法处方,综合调理,能够起到调节脏腑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4.未病先防,注重养生:很多慢性病是由于由于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及行为方式造成的。如脂肪肝的发生与长期大量饮酒、营养过剩、运动过少密切相关。每天吸纸烟25支以上者比不吸烟者肺癌患病率增加50倍。因此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掌握养生之道有助于防治慢性病及亚健康状态。中医有很多非常宝贵的养生思想,涉及到形体锻炼、饮食起居、情志调节等很多方面。在形体锻炼方面有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等锻炼方式,尤其是太极拳已经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健身方式。药膳、食疗更是中医药的特色养生之道,不仅起到了强身健体的作用,对很多慢性病还起到了辅助治疗作用。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就已经注意到情志与疾病的关系,将五脏分别对应五种情志,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情志过于激烈会引起相应脏器的损伤,如“暴怒伤肝”、“思虑伤脾”。慢性病患者由于长期的病痛折磨,容易发生情志失常,两者互为因果,

中医治未病与养生

中医“治未病”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未病”包含无病状态、病而未发、病而未传几层涵义。中医“治未病”的根本原则在于道法自然、平衡阴阳,通过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中医治未病解读》 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吴仪副总理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开创性地提出了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和完善中医保健服务体系的要求,并就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要说皇帝中的长寿者,非乾隆莫属。他活了80多岁,在位60多年,他有什么养生秘诀呢?答案是,常吃大黄。乾隆皇帝吃少量大黄的目的,主要是取其“推陈致新”的功用。就吃的方面来说,现代人不是吃不饱,而是吃得太多,吃得太好。蛋白质、脂肪、糖类的摄入,经常超过我们身体的需要,而运动量如果又太少,过剩的营养物质就会存留在我们的身体里面,从而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所以我们不要老想着“食补”,而应该想办法防止营养过剩带来的危害。 比如老年人,体质相对偏虚,饮食上就得多加注意。正如苏轼《养老篇》中说:“软蒸饭,烂煮肉。温羹汤,厚毡褥。少饮酒,惺惺宿。缓缓行,双拳曲。虚其心,实其腹。丧其耳,忘其目。久久行,金丹熟。”其中“软蒸饭,烂煮肉”是指老年人饮食应以多稀少稠、多软少硬、多熟少生为主,这样便于消化吸收,不仅可以保护肠胃,而且各种营养如维生素等也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特别是肉食,虽香美可口,但不易消化,应煮熟炖烂。“温羹汤”中的“羹汤”是一种滋补性很强的饮食,特别适宜中老年人服用。羹汤多种多样,如红枣莲子汤、银耳燕窝汤、通心粉面汤、鸡汤等,可根据自己的口味、身体状况加以选择。服用时要趁热温服,这样能温阳化阴,和畅气血,改善循环与微循环功能。“厚毡褥”是指在衣着床铺方面,要注意防寒保暖,被褥要松软绵厚,要常晾常晒,勤洗勤换,讲究卫生。“少饮酒,惺惺宿”中,“惺惺”即聪明清醒之意。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饮酒的原则是少则有益,多则有害,不饮最佳。 饮食养生歌诀 〔抱朴子养生诀〕 若要养生,肠中常清; 若要不死,肠中无滓。 注:保持胃肠通畅对于养生保健是非常重要的。 〔饮食养生歌〕 吃饭先喝汤,肠胃不受伤; 饭菜宜清淡,少盐少病患; 清晨一杯水,生津润脾胃;

中医养生小知识

基本内容: 1夏季养生保健之多喝水每天要喝七八杯白开水,可以在水中加入适量。夏天人的体能消耗特别快,蜂蜜可以快速补充人体所需的能量。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肌肉、、头发、骨骼、牙齿都含有水分,夏季失水会比较多,若不及时补水就会严重影响健康,易使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加速人体衰老。像蜂蜜水、矿泉水、冷茶,牛奶,苹果汁都是理想的解渴饮料。购买新鲜的纯蜂蜜最好可以到认识的蜂场购买,超市销售的多数经过加工,长期服用也见不到什么效果,而且也不放心。很多网友都推荐到罗浮山蜂蜜网购买,我和家人喝的蜂蜜也一直是和他们买的,感觉蛮好的,建议你也可以试试。 2夏季养生保健之养阳《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炎热夏季,很多人会患空调病,人们白天夜里都开着空调,室内外温差可以达到十几度,加上大量食用冰品冷饮,肯定会伤阳气。因此,要注意居住环境不要过于潮湿,不要过多吃冰冻及凉食,夜间空调的温度不要开得太低,最好在26度以上,不要在露天及阴冷的地方过夜。 3夏季养生保健之饮食清补在饮食滋补方面,热天以清补、健脾、祛暑化湿为原则。 肥甘厚味及燥热之品不宜食用,而应选择具有清淡滋阴功效的食品。甘凉清润的食物:小麦、高梁、青稞、豆腐、白扁豆、黑芝麻、马铃薯、白菜、莴苣、龙须菜、菠菜、冬瓜、西瓜等。健脾养胃、滋阴补气的食物:菠菜、藕、茭白、西红柿、胡萝卜、鸡蛋、苹果、牛奶、葡萄、莲子、桑椹、蛤蜊,鹅肉、青鱼、鲫鱼、鲢鱼、大麦粉等。祛暑利湿、清热解毒的食物:绿豆、蚕豆、赤小豆、、生萝卜、茄子、白菜、芹菜、荸荠、薏苡仁、菜瓜、西瓜、冬瓜、丝瓜、黄瓜、甜瓜、、菊花、荷叶、茶水等。 4夏季养生保健之补钾暑天出汗多,随汗液流失的钾离子也比较多,由此造成的低血钾现象,会引起人体倦怠无力、头昏头痛、食欲不振等症候。热天防止缺钾最有效的方法是多吃含钾食物,新鲜蔬菜和水果中含有较多的钾,可多吃些草莓、杏子、荔枝、桃子、李子等;蔬菜中有大葱、芹菜、毛豆等也富含钾。茶叶中亦含有较多的钾,热天多饮茶,既可消暑,又能补钾,可谓一举两得。 5夏季养生保健之补充盐分和维生素人体夏季大量排汗,氯化钠损失比较多,故应在补充水分的同时,注意补充盐分。每天可饮用一些盐开水,以保持体内酸碱平衡和渗透压相对稳定。营养学家还建议:高温季节最好每人每天能补充维生素B1、B2各2毫克,钙1克,这样可减少体内糖类和组织蛋白的消耗,有益于人体健康。故在夏日应多吃一些富含上述营养成分的食物,如西瓜、黄瓜、番茄、豆类及其制品、动物肝脏、虾皮等,亦可饮用一些水果汁。 6夏季养生保健之尽量穿浅色衣服深色衣服会吸收阳光,使人体温升高燥热;同时蚊子有趋暗的习性,深色容易吸引蚊子,特别是黑色。 7夏季养生保健之福自“苦”中来苦味食品中所含有的生物碱具有消暑清热、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等药理作用。热天适当吃些苦味食品,不仅能清心除烦、醒脑提神,

中医防治慢性病的一些方案

中医防治糖尿病一体化方案 (1) 中医防治脑卒中一体化方案 (5) 中医防治高血压病一体化方案 (10) 中医防治冠心病一体化方案 (15) 中医防治糖尿病一体化方案 糖尿病史由多种病引起的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久病可引起多系损害,导致眼、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它是指以烦渴引饮、消谷善饥、小便频数、形体消瘦为特征的疾病。1980年前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约为0.3%,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发病率在逐年上升,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已达到3%左右。糖尿病的发生虽与气候无明显关联,但与环境密切相关。 1.预防和行为干预 糖尿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大问题,其预防应以自身预 防为主,及早减除或有效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正确认识本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严格控制饮食,适当运动。有家族史者应定期做检查。 2.现代医学治疗原则 ⑴饮食控制; ⑵体育锻炼; ⑶口服降糖药治疗; ⑷胰岛素治疗;

3.中医辨证治疗 ⑴上消 1 肺热津伤: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代表方:消渴方加味。 ⑵中消 胃热炽盛: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而有力。 治则: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代表方:玉女煎加黄连、栀子等。 ⑶下消 1)肾阴亏虚:尿频量多,浑浊如脂膏或尿甜,口干舌燥,舌红,脉沉细数 治则:滋阴固肾。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加黄柏、知母、龙骨、牡蛎、益智仁、桑螵蛸、蚕茧、党参、黄芪、五味子等。 2)阴阳两虚:小便频数,浑浊如膏,甚至饮一一,面色黝黑耳轮焦干,腰 膝酸软、形寒畏冷,阳痿不举,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常见多发慢性病中医药保健方案

高血压中医干预方案 中医古文献中无高血压病得名称,但有关高血压病症状得记载,散见于“眩晕”、“头痛”、“肝阳”、“肝风”、“中风”等论述中。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病源候论》说:“肝气胜为血有余,则病目赤善怒,逆则头晕,耳聋不聪。”这些论述对现代防治高血压病具有一定得指导作用。 1、高血压得预防 (1)合理膳食:以低糖、低脂、优质高蛋白质与高纤维素为原则。减少膳食高糖、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动物内脏、蛋黄、蟹黄、鱿鱼、沙丁鱼、脑髓、鱼卵等),提倡多食牛羊肉、禽肉、鱼肉、豆制品与奶制品这些优质蛋白质,因为膳食鱼类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负相关,较高得膳食鱼类及海产品,尤其对舒张压有明显得保护作用。多食富含钾得蔬菜与水果(香蕉、苹果、柑橘),增加钙得摄入量,提倡多食奶制品、豆制品与海产品,因为钙与血压水平呈负相关。低盐饮食,少吃咸菜及腌制品。少饮可乐、雪碧等含糖量高得饮料,提倡饮用绿茶。少吃甜食与油炸食品,提倡多吃海藻类与食用菌类(香菇、蘑菇、喉头姑、银耳、黑木耳与茯苓),提倡多吃一些杂粮与薯类。粗细均衡搭配,做到有粗有细,不甜不咸,吃好早中餐,晚餐不宜太饱。 (2)控制体重:体重与体重指数与血压水平存在明显正相关,它与肥胖有着先天得“亲密”联系,超重与肥胖就是高血压得常见危险因素。 (3)戒烟限酒:烟草中尼古丁能引起小动脉痉挛,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因此应不吸烟及尽早戒烟。同时有研究显示随着饮酒量得增加,高血压病患病率逐渐增加,平均比非饮酒组高0、55倍。 (4)适量运动:坚持有恒、有序、有度,即长期规律得、循序渐进得、按个人具体情况进行得适量适度运动对健康有利,应避免高强度、大运动量得运动,只有低强度长时间得运动主要消耗脂肪,而高强度得运动主要利用糖原,增进食欲明显,不利于饮食控制。每周可运动3~5次,每次30~45分钟。每天可做10分钟得“深呼吸,下蹲起”得动作。深呼吸就是通过腹式呼吸,使膈肌下降,使腹部内脏器官受到温与得按摩,改善微循环;下蹲起动作通过体位改变可以增强交感与副交感神经调节血

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养生已将满一学期,主要配合《黄帝内经》等养生理论学习了导引保健功和八段锦。在此之前曾接触过养生,因为自己身体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并深受体寒之扰,一到冬天就会全身冰凉,所以需要借助传统中医的养生方法调养身体,但是在此之前接触是的食饵养生和熏治养生,而非现在的吐纳养生和导引养生。两相对比觉得后者比前者有更大的适用范围,比较适合现在练习和实践。由于我们无法再学习之外抽出这么多实践和精力来准备养生所需的材料,食饵养生和熏治养生适合有人照顾时使用,而且,这两种养生常常是对症下药的,具有针对性。 此外,对于尚是学生的我们经常出现的用眼过度,肌肉酸痛,精力不足等病症,这两种养生能够起到的功效就微乎其微了,远不及其他两种来得实用。课程刚刚开始时,老师介绍了几个适合学生练习的养生功,对舒展筋络非常管用。虽然简单,但是坚持做一段时间后就感觉情况大不同了。困扰了许久的肩膀酸痛减轻许多,而且身体感觉更为通畅,没有郁结,让我不禁咋舌。平时练功时也有这种体会。区别竞技体育要求“更高”,“更快”,“更强”,养生课要求保持一种心平气和的状态,不急不躁地完成每个动作。如果心态稍有变化就会影响到手脚动作而影响整体的和谐圆通。正是养生这种特性,使得在使身体更加

健康的同时还陶冶着心性,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坚持这种养生方法的老人在晚年不仅身体强健而且精神矍铄。 其实,养生不仅仅教给我让身体健康的方法,还传达了人生的态度。养生是依据天地的变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顺从阴阳的消长,适应四时的变迁。也就是说人要顺应天地万物的规律,不可逆行。春天是推陈出新的时节,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这时就不应改像冬天那样将自己“藏起来”,而应该早起锻炼保持生机,否则无法提供给夏天足够的生气。当我们竭力在莫大的社会中寻求自己的位置时,也只有顺规律而行之才能事半功倍。古往今来,没有人能够在逆规律而行后取得成功,凡成就大事者,必有洞察规律的慧心,无论是社会发展规律,还是人事变迁规律,都了然于心并以之为指导和借鉴,从而造就成功。 养生讲究阴阳调和,使阳气和阴气平衡。阳气不足,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无法起到保护身体的作用,然而阳气过盛时也会阴气口舌干燥,身体发高热等病症。因此适度是养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不及这个度,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但一旦超过就会过犹不及。适度这个原则也贯穿整个人生始终,适度的工作让激情不灭,适度的休息让精力充沛,适度的体贴让人心里温暖,适度的距离让惊喜不断。只有把握好度,才能达到平衡而使人生运转通畅。 从养生中学到许多,正是因为自己从中受益匪浅,所以一直在向周围的同学推荐这门课程,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去了解养生

治未病与中医养生

“治未病”与中医养生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主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①摄生防病。《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并通过他们的医学实

践加以运用和发挥,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此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②既病防变。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

中医健康教育知识.doc

中医是祖国的文化瑰宝,中医“治未病”在疾病预防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以下是本站分享的中医健康教育知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医健康教育知识 一、中医药基本知识 (一)中医对生命的认识。 介绍中医学天地生人的观念,即中医学认为人的生命来源于自然,是自然的一种现象,生长壮老死是生命的自然过程的观念。 (二)中医对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认识。 介绍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即人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息息相应的观念。 (三)中医对健康的认识。 介绍中医学天人相应、形神合一、脏腑相关、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念;介绍法于

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恬淡虚无、规避虚邪贼风的健康生活方式。 (四)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介绍中医学对疾病产生的原因和病理变化的认识;介绍病、证、症的关系及中医学分析疾病的基本方法及特点。 (五)中医的诊治手段。 介绍中医独特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诊断方法和辨证原理,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中医的内治和外治方法以及中医药在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方面一些具有特色的方法,如针灸、推拿、拔罐、足浴、刮痧、膏方等,着重介绍其使用方法、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等。介绍中医学对体质的认识和辨识体质的方法;介绍不同体质(平和、阳虚、阴虚、气虚、痰湿、湿热、血瘀、气郁、特禀等)的特征及其相应的日常养生方法。 二、中医养生保健的理念和方法 (一)中医养生保健的理念和基本原则。 介绍中医学的顺应自然、阴阳平衡理念和思想;介绍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原

则。 (二)中医养生保健常用方法。 介绍中医学常用的养生方法,如时令养生、情志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经穴养生等。 时令养生介绍中医学按照春夏秋冬四时变化,采用的相应的养生方法。 情志养生介绍中医学对精神情志活动的认识和情志与脏腑的关系以及产生疾病的道理;介绍常用调摄情绪的方法。 饮食养生介绍中医学饮食养生的常用方法,树立正确的饮食养生理念,采取适宜合理的饮食方式,尤其是适合自己的饮食方式。 运动养生介绍中医学对运动养生的认识以及动静结合的养生观念;介绍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六字诀等常用的运动养生方法,分别介绍其特点、作用、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经穴养生介绍中医学对经络的认识以及经络在人体中的作用;介绍常用穴位的部位、养生保健功效、按压方式以及注意事项。

中医养生学体会

中医养生学体会 10级七年3班陈小姣1001096 通过上中医养生学我收获了很多,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说了,我主要说说我对养神养生和四季养生的体会。 先来说说养身养生吧,所谓养神就是养精神,精神养生是在养生学基本观念和法则指导下,通过主动地调摄、保护和增强人的精神健康,力求达到形神高度统一的养生方法。养神养生有四要素,分别是: 善良: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 宽容: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 乐观: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 淡泊:淡泊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竞争意识日趋强烈,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往往与人们结伴而行,万事如意不可能,心理矛盾、心理打击在所难免。一旦思想认识不当,死钻牛角尖,就会造成心理不平衡,进而导致心理性疾病。此外,由于工业,尤其是化学工业的发展,空气、水源的污染日趋严重,人们的脑细胞及神经细胞不断地受到化学物质的侵害,神经的应急能力下降,神经的生理功能受到障碍,进而导致“心理疾病”。所以保持心理卫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养神。 养神的方法很多,广而言之,即是指一切能使神健康的方法,都可以叫做养神。“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这是《黄帝内经》里的一句话,即神宜静,而不宜躁的意思。静神是《黄帝内经》第一次从医学的角度提出了静神防病的思想,如在其《素问》里说:“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修德怡神的方法:思想清静、少私寡欲、精神乐观、意志坚强、心和寿长。 思想清静。清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因神气清净而无杂念,可使真气内存,达到心神平安的目的。从养生学角度而言,神贵凝而恶乱,思贵敛而恶散。凝神敛思是保持思想清静的良方,此外,保持思想清静还可以抑目静耳,多练静功。 少私寡欲。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要求。 精神乐观。如何做到精神乐观也是一门学问,我们可以通过陶冶性情、善于解脱、近喜远恶、乐观常笑这几放慢来保持精神乐观。例如,我们可以欣赏中国书画来陶冶情操,使我们的心态一直处于轻松乐观状态。美国的生理学威廉·博士说:“笑是一种原地踏步的运动,能使人延年益寿。”所以我们应该多笑笑,俗话说的好,笑一笑,十年少。 意志坚强。意志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且和生活锻炼等密切相关,意志坚强者,从主观上能够控制自己,能够经受磨练,对外界不良刺激耐受性强,即就是在险恶的环境中也能战胜困难,保持心态稳定,气血流畅,抗病能力较强,能将外环境对人体的刺激所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反之意志薄弱者,稍遇刺激,精神颓废,脏腑气血功能受损,易遭邪侵。 心和寿长。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想得开、看得开、丢得开;寡欲养精、寡言养气、寡思养神;珍惜自己、开发自己、看得起自己;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除此之外,还要避免孤独,注意交往;学会幽默;培养好的性格。 总之一句话,要想养神养生必须做到:和喜怒、去悲忧、节思虑、防惊恐。 再来说说四季养生,即春夏秋冬我们应如何养生。 四季养生首先要考虑的是四季不同的气候,从中医的理论认为,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这些在人体身上都有不同的作用。考虑好了四季的特点,之后即可选择合适的食

镇卫生院慢性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

XXX中心卫生院 慢性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 为全面促进我镇公共卫生中医药服务平稳发展,进一步提高我镇高血压、糖尿病及肿瘤等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水平,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XXX 市XXX区医院管理办公室关于下达2014年度目标工作考核的通知》(XXX发〔2014〕X号)等相关文件精神和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内容 组织开展辖区内慢性病中医药保健服务健康教育,提高群众利用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的意识和能力;为辖区内确诊的高血压、糖尿病及肿瘤病人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中医药养生指导、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食物疗法指导和中药治疗。 二、工作目标 全年向确诊慢性病人提供中医药健康服务,人群覆盖率不低于30%。每年4次高血压、糖尿病随访工作至少一次包含中医药指导内容。 三、职责分工 办公室:负责全镇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项目的筹划协调、组织实施、综合管理等工作;制定项目工作方案。 公卫科:负责全镇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项目的日常管理

工作,成立技术指导小组,细化服务规范和工作措施,对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项目工作实行专项技术指导、项目培训、业务管理、质量控制、定期开展督导检查、考核评估;负责全镇相关统计报表的收集、汇总、分析和上报。 内科:在公卫科指导下,负责全镇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工作;成立由临床、医技、中医等专业技术人员在内的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技术小组,具体负责开展患者筛查、健康检查、健康指导、健康干预及随访等工作;负责项目的宣传、动员;负责收集、登记全镇慢性病患者信息,告知服务内容,提供预约服务、上门服务;负责全镇相关统计报表的收集、汇总、分析和上报。 村卫生站:在堪嘉镇卫生院的统一领导下,开展辖区健康教育工作,协助卫生院开展随访及中医药指导,协助开展健康检查;负责项目的宣传;负责收集、登记辖区慢性病患者信息;负责相关统计报表的收集、汇总和上报。 四、工作要求 (一)各相关责任科室、责任人应积极推动中医药服务工作,各负其责,加强协作,保证工作的连续性。 (二)加强宣传,主动告知群众服务内容,使更多的患者和居民主动接受服务。 (三)每次提供服务后及时将相关信息记入患者健康档案,并按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进行管理。

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_养生方法经验总结分享

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_养生方法经验总结分享 养生现在是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大家是怎样养生的呢?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篇1 学习养生已将满一学期,主要配合《黄帝内经》等养生理论学习了导引保健功和八段锦。在此之前曾接触过养生,因为自己身体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并深受体寒之扰,一到冬天就会全身冰凉,所以需要借助传统中医的养生方法调养身体,但是在此之前接触是的食饵养生和熏治养生,而非现在的吐纳养生和导引养生。两相对比觉得后者比前者有更大的适用范围,比较适合现在练习和实践。由于我们无法再学习之外抽出这么多实践和精力来准备养生所需的材料,食饵养生和熏治养生适合有人照顾时使用,而且,这两种养生常常是对症下药的,具有针对性。 此外,对于尚是学生的我们经常出现的用眼过度,肌肉酸痛,精力不足等病症,这两种养生能够起到的功效就微乎其微了,远不及其他两种来得实用。课程刚刚开始时,老师介绍了几个适合学生练习的养生功,对舒展筋络非常管用。虽然简单,但是坚持做一段时间后就感觉情况大不同了。困扰了许久的肩膀酸痛减轻许多,而且身体感觉更为通畅,没有郁结,让我不禁咋舌。平时练功时也有这种体会。区别竞技体育要求“更高”,“更快”,“更强”,养生课要求保持一种心平气和的状态,不

急不躁地完成每个动作。如果心态稍有变化就会影响到手脚动作而影响整体的和谐圆通。正是养生这种特性,使得在使身体更加健康的同时还陶冶着心性,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坚持这种养生方法的老人在晚年不仅身体强健而且精神矍铄。 其实,养生不仅仅教给我让身体健康的方法,还传达了人生的态度。养生是依据天地的变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顺从阴阳的消长,适应四时的变迁。也就是说人要顺应天地万物的规律,不可逆行。春天是推陈出新的时节,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这时就不应改像冬天那样将自己“藏起来”,而应该早起锻炼保持生机,否则无法提供给夏天足够的生气。当我们竭力在莫大的社会中寻求自己的位置时,也只有顺规律而行之才能事半功倍。古往今来,没有人能够在逆规律而行后取得成功,凡成就大事者,必有洞察规律的慧心,无论是社会发展规律,还是人事变迁规律,都了然于心并以之为指导和借鉴,从而造就成功。 养生讲究阴阳调和,使阳气和阴气平衡。阳气不足,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无法起到保护身体的作用,然而阳气过盛时也会阴气口舌干燥,身体发高热等病症。因此适度是养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不及这个度,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但一旦超过就会过犹不及。适度这个原则也贯穿整个人生始终,适度的工作让激情不灭,适度的休息让精力充沛,适度的体贴让人心里温暖,适度的距离让惊喜不断。只有把握好度,才能达到平衡而使人生运转通畅。

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有优势

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有优势 控制慢性病的关键在于防危险因素、防发病、防严重疾病事件、防疾病事件严重后果、防疾病事件后复发,因此早诊早治至关重要中医学对慢性病防治有着系统的理论知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防治慢性病的优势。 1 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模式 中医学根据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生命信息把握疾病动态变化,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收集人体外在信息,通过综合、分析、判断人体的整体状态(证候),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这种诊疗模式,一方面真正实现了个体化诊疗,另一方面可以早期干预,防止疾病演变,从而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的以人为本的医疗保健目标。 2 整体观念与整体调节的防治手段 中医的整体观念有三方面含义:一是人体内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沟通,气血灌注,将六腑、官窍、四肢百骸、筋、脉、肉、皮毛、骨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人体则相应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三是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社会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行为,群体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动,特别是社会的安定与动乱、进步与落后,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变化,富贵与贫困,都直接或间

接地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甚至导致疾病发生。 中医对人体的认识,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全面动态地把握人体的生理病理信息,注重人体阴阳平衡,脏腑协调,形神统一,天人相应,注重人体内部整体恒动及与自然、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生存状态,形成整体调节的治疗理论与实践。这种整体调节的治疗方式,如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益气活血,滋补肝肾等,对治疗病因复杂,多脏腑罹患的慢性病,特别是在现代医学缺乏有效诊治模式的慢性病危险状态的治疗中具有明显优势。 3 治未病理念指导下的早期干预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方面,强调重视保养身体,顾护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以达到未生病前预防疾病的发生,患病后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疾病痊愈后防止复发的目的。治未病倡导早期干预,截断病势,在养生、保健、治疗与康复等方面采用早期干预的理念与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维护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 4 中医疗法综合干预效果肯定 针对慢性病病程长、多脏器损害的特点,中医药具有简、便、验廉、安特点,能够更好地发挥整体调节、综合干预的优势,更适合腑功能减退,代谢功能较差,罹患慢性病的广大的中老年人群。治疗慢性病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系统地认识人体,针对不同机体疾病状态,建立个体化的诊疗方案,使机体逐步恢复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针对机体危险状态“未病先

人体健康、慢性病及中医养生之我见

人体健康、慢性病及中医养生之我见 我是一名职业医生,5年本科西医医科大学毕业后进入临床,从事过烧伤整形外科、普外科,在工作10年之后,又重新回到医学院校潜心研究了2年的人体解剖,也做过大学老师,随后进修骨科、显微创伤外科,在烧伤整形专业,晋升为主任医生,之后转入社区医院工作,经过半年较系统的中医理论培训,并通过“全科医生(中级)专业资格考试”,在31年的临床与门诊工作实践中,使我对西医与中医的诊治方法,有了一些切身的体会。在人类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人民越来越关注健康与生命质量的时代背景下,我比对中、西医的诊疗特点,针对慢性病、健康养生理念,谈谈我之所见。 西医是研究疾病的科学,研究重点放在致病因素与病变器官,即疾病的“靶目标”上,在致病微生物的入侵、急性病的救治与创伤抢救、维持生命循环方面,有着一套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西医的抗生素发明,无数的传染病与细菌感染性患者将死于病菌入侵;如果没有西医的外科手术,各种原因引起的内脏器官的梗阻压迫以及创伤带来的失血性休克、水电解质紊乱,如何得以救治?如果没有西医的整复外科,有多少外貌与肢体畸形患者会失去自尊与自理,生活在阴影之中……但是事物又有其相对的一面,西医重分析,它的病理研究往往是从局部到整体,局部的过于专注而忽视了生命整体的有机运行。西医的成功案例,往往包含着“外源性入侵”,用各种外部药物与精密仪器精准地维持生命体征,祛除致病因素,而对于机体衰老、慢性病、肿瘤追杀这些属于“内源性致病”的诊治,却有待商権。因为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着的、相互制约协调的高度精密的生物体,我们着眼的不应该只限于病变器官的局部或当下,而应该用动态的眼光分析、观察、预示这些“内源性疾病”的成因后果。西医习惯于在细胞分子水平上研究器官的病理机制,往往采用了“杀敌一千,自毁八百”的得不偿失的治疗方法,即使“敌”已杀绝,患者也勉强“苟且偷生”,不是弱不禁风就是来日无多,如肿瘤的放化疗,不少患者最终败于的不是肿瘤本身,而是伤害性治疗带来的肝肾心肺的损伤,全身消耗性衰竭。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治未病,这与现代医学预防重于治疗不谋而合。中医养生有两个重要理念是:补肾与通络。“肾”为先天之本,我们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这便是皇帝内经的“先天之精”。生命同源,人是动物,与植物同属于生物,但凡水培过水仙花、风信子、洋葱的朋友都曾有过如下经验:将以上植物的球苞放入器皿之中,底部置水,数日出根、盘根错节。随后头部发芽、绿枝生长、郁郁葱葱、不断茂盛直至花开花艳。再看原先饱满的球形芽胚,逐渐变软、萎陷直至空如纸薄,在盆景最灿烂的瞬间花香四溢,转而花黄叶枯悲壮地谢幕!那些球苞便象征着“先天之精”。就像人以40岁为界:40岁之前肾气充沛,40岁之后逐渐耗竭,各种各样的慢性病、肿瘤将纷至沓来。如果此时,我们及时将上述植物由水培改为种植,根植于肥沃的土壤,那么它们将会根深叶茂。这土壤便是“后天之精”,我们健康长寿的物质基础。光有土壤还不够,我们必须让根、茎至叶的管道疏通,不断地排除废物,才能让营养通达,修身养性。故又引入了经络的概念:要保持人体健康长寿,离不开两大要素:①足够的气血;②畅通的经络。我们可以通过激活体表与相应内脏之间的神经反射区域,不断地排除体内垃圾,

中医养生相关知识

中医养生相关知识 中医养生分类方法 相对西医来说,中医离我们的生活最近,也最为密切! 人人都知道,如果风寒感冒,熬点“生姜红糖汤”喝一喝,盖厚被子出一身汗,睡一觉后就神清气爽,感冒不治而愈。——其实,生姜、红糖、大蒜、葱白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中药。我们在吃生姜的时候,感觉味道温辣,属于“温热”型的中药。 而“薄荷”(比如我们吃的薄荷糖、用的薄荷牙膏等)则感觉有些凉丝丝,其实,薄荷也是常用的中药,属于““寒凉”型的中药。 中医为什么能治病呢?如果你发热属于热症,就用“寒凉”型中药(比如薄荷),让人体恢复正常值;如果你发冷属于寒症,就用”温热“型中药(比如生姜),让人体恢复正常值,从而恢复健康。 以上,只是最简单的分类方法,也就是说,把疾病和中药只分为了两类:热型、寒型。 事实上,中医的分类更加细密些,一般分成五类:风、热、湿、燥、寒。--这种分法实际上是”五行“的体现。 春天(木月)容易起“风”;夏天(火月)就会炎“热”;长夏淫雨霏霏产生“湿”气;秋天(金月)容易干“燥”;冬天就会“寒”。 中药两大类 一大类是用于“祛邪”,即对病邪(具体指上节所说的“风、

热、湿、燥、寒”六邪)进行驱逐。——中医上对这类疾病称为“邪实”。 其实,“邪实”只是外因,是因为有病邪侵入而造成;还有一类情况是:并非因病邪侵入造成,而是由于自身的虚弱而造成,中医上对这类疾病称为“正虚”。 “邪实”分为风、热、瘀、寒、水五小类,“正虚”也分为五小类:阴、阳、气、血、津液。 对于“正虚”,中医采取的办法是进行“补虚/扶正”。 “补阴”:鳖甲算是最常见的补阴中药,吃个王八补一补。龟鳖在深水里,属于“阴”所以用来补阴,而不是补阳。 “补阳”:鹿茸是用来补阳的。读过小说的人一定记得喝鹿血能够激发男人欲望的故事,所以,鹿茸补阳就变得特别好理解了。 “补气”:我们常听说过,人参是大补。电影上,碰到快断气的病人,中医大夫会用人参汤进行补气。--你可能想不到的是,日常中我们吃的红枣,也具有和人参一样的补气的作用。 “补血”:鲜红的枸杞子,似乎在人们的印象里,是滋阴壮阳的补品,其实,在中医里,是用来补血的良药。同样,送礼的阿胶,也是用来补血的中药。 “补津液”:我国著名播音员宋世雄的嗓音之所以那么好,据说是因为他听从老中医的遵嘱,每日饮用石斛茶,石斛能生津润嗓,让宋世雄的播音更加洪亮淳厚。 这样,可以让你多神奇的中药有着清晰地把握。尽管中药有几百种之多,但是,都离不开上述的清晰分类。 日常常见中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