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诗歌

初唐诗歌
初唐诗歌

第一章初唐诗歌

?初唐诗:高祖武德元年(618)

――睿宗延和年(712)

?初唐历时近百年,为盛唐诗歌的繁盛做了三方面的准备:

1、扩大了诗歌创作的题材内容;

2、完善了近体诗歌的体式;

3、新诗歌理论的建设。

*初唐百年诗歌的演进,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前五十年,宫廷诗的时代。

主要作家是以李世民为核心,包括李百药、虞世南、马周、许敬宗、杨师道、长孙无忌、魏征、上官仪、褚亮等人的宫廷作家群。而“以绮错婉媚为本”(《旧唐书·上官仪传》)的“上官体”是这一时期的诗风代表。在野诗人王绩“以真率浅疏之格”(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特立于初唐诗坛,惠及初唐四杰。

2、初唐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旧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

文坛上较热闹,改革诗风的呼声与创作实践同样强烈。高宗武后时期,“以文章名天下”的初唐四杰登上诗坛,把诗歌的题材视野从宫廷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塞漠,感情基调也清新健康起来。继之,台阁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确立了律诗这种新形式。最后,陈子昂登高一呼,痛斥齐梁,高倡风骨,为唐诗开辟了健康的发展道路。

?总之,初唐诗歌虽未完全摆脱六朝的浮华和纤弱,诗歌的现实性和思想性尚有

待进一步提高,但已透露了新的气息。

?第一节初唐宫廷诗

?整个初唐时期,宫廷文臣及帝王后妃在诗坛非常活跃,形成一个庞大的诗人群体。他们对格律诗的定型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贞观诗风

?宫廷诗第一阶段。

?唐开国后第一代诗人是唐太宗李世民及其身边的大臣文士。他们认识到南北文学不同的艺术特色,提出“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文学主张。

逐渐浮艳,尽管声律、辞藻运用方面日益精妙,但风格趣味却日益宫廷化,主旨归于颂美。

?当时诗歌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北文学合流的趋势,但其创作成就离“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文学理想还相距甚远。

?二、上官体

?宫廷诗第二阶段。

?介于贞观、龙朔之间,出现了一位重要诗人上官仪,字游韶,贞观初进士,先

后受到太宗高宗赏识。《旧唐书·本传》云:“太宗雅好属文,每遣仪视草,又多令继和,凡有宴集,仪尝预焉。”存诗20首,大都是奉和应诏之作。?上官仪的诗以“绮错宛媚”著称,时人纷纷效仿,形成一种诗风,称为“上官

体”。由于其诗一出,宫廷诗风为之一变,故又有“龙朔变体”之称。?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对诗的对偶进行了整理与归纳,提出了“六对”、“八对”

之说,对律诗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六对”、“八对”

?据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引李淑《诗苑类格》,所谓“六对”是:一是正名

对,如天地对日月;二是同类对,花叶对草芽;三是连珠对,萧萧对赫赫;四是双声对,如黄槐对绿柳;五是叠韵对,如彷徨对放旷;六是双拟对,如春树对秋池。

“八对”:一曰地名对,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二曰异类对,风织池间树,虫穿草上文;三曰双声对,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四曰叠韵对,放荡千般意,迁延一介心;五曰连绵对,残河若带,初月如眉;六曰双拟对,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七曰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八曰隔句对,相思复相忆,夜夜泪沾衣,空叹复空泣,朝朝君未归。

?三、“文章四友”和“沈宋”

?宫廷诗第三阶段。

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以及并称“沈宋”的沈佺期和宋之问,他们是宫廷诗发展第三阶段的代表作家。他们的作品虽内容主旨上与以前的宫廷诗无大差别,但诗律、诗艺方面有很大进展。

1、杜审言。“文章四友”中杜审言成就最高,可谓初唐五律之冠。

?胡应麟《诗薮》:“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

倡。”王夫之《姜斋诗话》:“近体梁陈已有,至杜审言始叶于度。”?此外,他身处宫廷时间较短,所以作品思想内容较充实,在律诗的题材开拓方

面也作出了有意义的实践。

2、沈佺期和宋之问。“沈宋”最终完成了五律的定型,“沈宋”之称成为律诗定

型的标志。

?他们继承了六朝以来众多诗人应用形式格律的经验,并加以发展,使律诗不仅

在音韵对仗、起承转合方面更为缜密工致,而且合于粘对规则,从而将已趋定型的律诗形式完全确定下来,使后人作诗有明确的规格可遵循。?严羽《沧浪诗话》:“风雅颂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两汉五言,三变而为歌

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

?沈佺期擅长七律,《古意呈乔补阙知之》(《独不见》)是其成名作,《遥同

杜员外审言过岭》被后人称为初唐七律样板。

?宋之问擅长五律,代表作《度大庾岭》。

* 以遵守粘对规则为声律格式的五言律的定型,在唐代近体诗的发展过程中具有

关键性意义,它不仅完成了由永明体的四声律到唐平仄律的过渡,而且是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声律法则。(如:五言律—→五言排律、五言绝句,五言律→七言律→七绝)

诗歌格律常识简介

一、构成诗歌格律的条件

诗歌之所以成为诗歌,是由于它在语言文字形式上有种种不同于散文的规则,这些规则就叫格律。

* 中国传统诗歌格律的构成取决于以下几个条件:

?1、句子的长短,即一句的字数;

?2、一首诗的句数;

?3、是否分段(分章、分阕);

?4、句中各字的声调平仄;

?5、是否讲究对仗;

?6、押韵字的位置;

?7、句中的节奏。

二、什么是古体诗和近体诗

(一)古体诗

?也称“古诗”或“古风”,是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各种诗体的通称,每篇句数不拘,有四、五、六、七、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诗歌长短没有限制,最长达数百句,最短仅3句。

?古体诗不同于近体诗最显著的特点:

1 、用字不限平仄;

2 、不要求对仗;

3 、押韵相对自由(可平声,可仄声,可隔句,可连句,可换韵,可通押,韵部也不必拘守官韵)。

(二)近体诗

?唐代律体诗形成以后,人们把这种后起的、格律十分严格的诗歌体裁称为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律体绝句、排律,其中律诗是近体诗的代表。

三、近体诗的格律

?近体诗的格律很严,大致包含以下几方面条件:

1、讲究平仄。

平仄规则是构成近体诗格律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其平仄格式的基本规则有:

①一句内以两字为一个节奏单位而形成平仄的交替变换。独字节奏的位置服从

于句子的节奏段,五言节奏段为上二下三,七言节奏段为上四下三。

?所有近体诗句的平仄交替格式可归结为以下几种:

?A、五言诗:

甲、仄仄平平仄;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丁、仄仄仄平平

?B、七言诗: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②一联里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序列相反。

?诗律学中,这种规则叫“对”,不符合这一规则就叫“失对”。

?一联里有以下配合方式:A、乙式句配甲式句,即甲乙;B、丙丁;C、乙丁;D、丁乙。

③相邻的两联,下联出句和上联对句的平仄要尽量相同。

?下联出句和上联对句的这种平仄关系,诗律学上称为“粘”。不符合粘的规则称作“失粘”。

?“粘”使得相邻两联整体上的平仄相反,即两个出句平仄相反,两个对句平仄相反。

* 如果完全遵守上述基本规则,那就过于拘束死板,不利于诗歌创作,所以,在此基础上,还形成了不少变通规则。

* 大致可分两类:A、有的位置上可任意改变平仄:七言所有句式的第一字;甲、丙、丁三个句式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B、有条件的变通:如有些位置上的平仄虽然不能任意改变,但可以在找出补救办法的情况下改变,即“拗救”。

* 律体绝句一首四句,平仄上相当于半截律诗,五、七言也各有四种基本平仄格式。

* 排律句数比律诗多,故又称长律,无论多长,都要遵守律诗平仄、对、粘的规则。排律大多为五言,七言的罕见。

2、运用对仗。

* 对仗,是指两个句子结构上的平行和词类的对称。

*它并非近体诗独有,古体诗尤其唐以后的古体诗也常用,只是,近体诗对仗是格律上的规定,没有对仗就不合格。不过,律绝用不用对仗两可,只要平仄合律即可。

(1)形成对仗的条件:

A、相对位置上的字属于相同的词类;

B、相对应的词组属于相同的结构类型;

C、两个句子整体上的语法结构关系相同。

?一般,律诗的对仗能满足其中两条。十分工整的对仗可满足三个条件,有的只

能满足一项。

(2)律诗的对仗:通常,颔联、颈联要有对仗,首联、尾联不对仗。颔联也有不对仗的,但颈联必须对仗;在不做要求的首、尾联也有很多诗用对仗。

(3)关于对仗技巧的一些名目:

?工对——相对仗的词不仅大类相同,而且小类也相同。如“浮云游子意,落日

故人情”。

?宽对——不属于工对的都算宽对。

?借对——利用一词多义或异词同音现象形成的对仗。如“庙堂知至理,风俗尽

还淳”;“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

?流水对——一联中出对句不但对仗,而且意思上前后相承、一气连贯,如“山

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3、律诗、绝句的句数和字数都是固定的;排律也必须为偶数句。每句字数同,要

求绝对整齐。

?由于篇幅有限,近体诗句法上形成了许多特点。如:省略、紧缩、改变语序、

活用等。

4、押韵

①押韵必须用官韵。(唐,《切韵》;宋,《广韵》;元明清,“平水韵”)

②一般只用平声韵,不用仄韵。

③一首诗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

第二节初唐四杰

* 初唐时期,“初唐四杰”的创作活动代表了当时中、下层一般士人的精神风貌

和创作追求。

一、“四杰”及其创作概况

?“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他们的人生有着共同的特点:抱负远大而沉沦下僚,才学超群而人生坎坷。

——→创作实践和美学追求迥异于宫廷诗人。

?他们大都生于贞观年间,而创作活动集中在高宗至武后时期,“以文章齐名天

下”。其中王勃才气最高,成就最大。

?他们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和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他们的诗歌创作诸体皆备,而以五言律诗和〈七言歌行〉(教材P186)成就最

高。四人创作个性不同,各有所长。大致说来,王、杨长于五律,卢、骆长于歌行。

*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他的诗歌以五律、五绝造诣最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背诵)为五律杰作;五绝如《山中》(背诵)?其他体式诗歌也有佳制,如七言诗《滕王阁诗》(其文《滕王阁序》广为传诵);

乐府诗《采莲曲》承袭乐府民歌但能把意境拓展开去。

?其优秀篇章风骨兼备,境界高远,格调壮大昂扬,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盛唐气象”。

?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杨炯,擅长五律,《从军行》(背诵)

?卢照邻,擅长七言歌行,如《长安古意》(熟读并背诵名句)、《行路难》。?骆宾王,擅长歌行,如《帝京篇》。五律《在狱咏蝉》(背诵)也很有名。?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二、“初唐四杰”对唐诗发展之贡献

1、扩大了诗歌的思想题材领域,将广阔的社会人生引入诗歌中。

?四杰诗歌题材十分广泛,最主要的两个题材:①关心政治、反映社会现实,

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②边塞军旅诗。此外,闺情女怨、赠别怀归、咏史咏物等题材也很多。

2、针对宫廷诗特别是“龙朔变体”的缺失,努力以骨气充沛、风格刚健的诗歌创

作去补救,使初唐诗风有了明显改观。

?四杰的创作虽未彻底摆脱藻绘习气,但为革新诗风所做的努力的确取得了显著

成效,在唐诗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以大量的创作实践,为诗体的建设,特别是五言律诗的成熟和七言歌行的发展

作出了贡献。

?卢《长安古意》骆《帝京篇》堪称初唐七古双璧,标志着六朝以来酝酿发展的

歌行体的成熟,为盛唐李、杜的歌行宏篇导其先路。

?杨炯现存14首五言律完全符合近体诗粘式律,在促成五律定型方面所起作用与

杜审言、沈宋等人相当。

?第三节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陈子昂于武后时期登上诗坛,在“四杰”之后以更为坚决的态度去扫荡诗坛上

的浮艳风气。

?与四杰等人在对齐梁诗歌的继承中求新变的路子不同,他以倡导复古而谋求革新。

*陈子昂的文风革新理论及创作实践

?关于文风革新的主张,陈子昂在《与东方左使虬修竹篇序》(简称《修竹篇序》)

中有明确的理论表述。

?其主要内容有两方面:

?一、提倡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

?强调作诗应具有兴寄和风骨,这对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所谓兴寄,即写诗要有感而发、有所寄托,实际上是要求诗歌创作继承《诗经》

以来的风雅传统,反映现实、讽喻时事政治;所谓风骨,是要求诗歌要有昂扬充沛的感情和充实的内容以及壮伟的气势。

?陈在诗歌创作中较充分地实践了这一主张。

?38首《感遇》诗集中体现了复归风雅的追求;而《蓟丘览古》组诗7首尤其是

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背诵)呈现出一种壮伟之情和慷慨悲歌的豪侠之气。?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也是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二、提出了“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

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

?陈子昂在创作实践中并未很好体现这一主张,过于注重诗歌的政治功利作用,使其诗歌艺术上存在缺陷。

?王夫之《唐诗评选》说陈的诗:“似诵似说,似狱词,似讲义,乃不似诗。”*小结

?在四杰的诗歌创作已出现了新气息的情况下,陈子昂提出的诗歌理论不仅具有

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意义。他对风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诗歌美学理想,为唐诗的健康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对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影响了有唐一代。

?第四节张若虚与唐诗意境

?张若虚,扬州人,生卒年和生平事迹已不可详考。他是初盛唐之交的一位诗人,

大致与陈子昂同时登上诗坛,与贺之章、张旭和包融一起被称为“吴中四士”。?其诗《全唐诗》仅录存二首,因《春江花月夜》一首“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此诗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在诗歌意境的创造方面,张若虚和刘希夷的诗歌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他们的诗

歌,尤其张的《春江花月夜》,在意境的营造上取得了很大成就。比如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意象、诗情与画意的结合、浓郁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诗境等,显示出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为盛唐诗的到来作好了艺术上的准备。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的旧题,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

手中,突放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艺术成就:

1、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深邃、邈

远的意境。

2、独特的结构。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写,“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一方面以月从初升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一方面又以月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抒写离情别绪的依托,使全诗神气凝聚、浑然一体。

3、语言优美宛转;声韵和谐流荡,富有音乐美,且与文情相符。

4、出色的写景。

以月光统摄群像,描绘出一幅水墨风景长卷,画面清丽,意趣盎然。

第一章初唐诗歌

第一章初唐诗歌

————————————————————————————————作者:————————————————————————————————日期: 2

3 / 13 第一章 初唐诗歌 ? 初唐诗 :高祖武德元年(618) ――睿宗延和年(712) ? 初唐历时近百年,为盛唐诗歌的繁盛做了三方面的准备: 1、扩大了诗歌创作的题材内容; 2、完善了近体诗歌的体式; 3、新诗歌理论的建设。 * 初唐百年诗歌的演进,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前五十年,宫廷诗的时代。 主要作家是以李世民为核心,包括李百药、虞世南、马周、许敬宗、杨师道、长孙无忌、魏征、上官仪、褚亮等人的宫廷作家群。而 “以绮错婉媚为本”(《旧唐书·上官仪传》)的“上官体”是这一时期的诗风代表。在野诗人王绩“以真率浅疏之格”(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特立于初唐诗坛,惠及初唐四杰。 2、初唐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旧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 文坛上较热闹,改革诗风的呼声与创作实践同样强烈。高宗武后时期,“以文章名天下”的初唐四杰登上诗坛,把诗歌的题材视野从宫廷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塞漠,感情基调也清新健康起来。继之,台阁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确立了律诗这种新形式。最后,陈子昂登高一呼,痛斥齐梁,高倡风骨,为唐诗开辟了健康的发展道路。 ? 总之,初唐诗歌虽未完全摆脱六朝的浮华和纤弱,诗歌的现实性和思想性尚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已透露了新的气息。 ? 第一节 初唐宫廷诗 ? 整个初唐时期,宫廷文臣及帝王后妃在诗坛非常活跃,形成一个庞大的诗人群体。他们对格律诗的定型起到了重要作用。 ? 一、贞观诗风 ? 宫廷诗第一阶段。 ? 唐开国后第一代诗人是唐太宗李世民及其身边的大臣文士。他们认识到南北文学不同的艺术特色,提出“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文学主张。

诗歌的发展历程

诗歌的发展历程 艺术起源于劳动。诗歌同样也起源于劳动。 鲁迅先生说:先民在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消除疲劳。“其中一个叫…抗育抗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门外文谈》)从集体劳作的节奏中直接孕育降生的初民文学可以说是中国最原始的诗歌。 早期的诗歌伴随着歌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这种传统一直贯穿于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中。 进行诗歌创作不仅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而且还要有人生意识、空间意识、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对中国的文化历史与传统进行纵横思考,对当前的现实生活也要进行哲理的思索。为此,我们对中国诗歌发展史要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脑中要形成一个大概的轮廓。下面我们分几个阶段进行简要阐述: 一、先秦诗歌 (一)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五百多年的历史。全集分风、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如《关睢》,这是一首民间情歌,用起兴的艺术手法着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青年男子思恋少女,感情真挚大胆。由于此诗思想、艺术性都很强,且为《诗经》之首篇,故历来均受重视。 (二)屈原《离骚》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伟大的一首抒情诗,在我国诗史具有独特地位。《离骚》篇名之意,据汉代班固所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全诗共373句,2490字。两千多年前,有这样的鸿篇巨制,确为我国诗史上之骄傲啊。 屈原的代表作除此外,还有《九歌》、《天问》等。 二、秦汉诗歌 我国的诗歌发展至汉魏之间,出现一个新的局面,主要是乐府诗、民间歌辞与文人五言诗。 (一)乐府:乐府原为秦时设置的音乐机关,后经汉武帝充实编改,其任务是制定乐谱,搜集歌辞等;魏晋六朝,乐府则是指带有音乐性的诗体,逐步转变为一种新的诗体的名称。

唐代诗歌发展历史概述

唐代诗歌发展历史概述 理学院130131112 吕霄博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隋唐五代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而历时近三百年的唐代,则是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文坛上百花齐放,文学成就辉煌灿烂。其中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骄傲,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4个阶段。 初唐诗歌 初唐诗歌沿袭齐梁陈隋诗风, 宫廷文臣以及帝王后妃在诗坛上非常活跃,形成了阵营庞大的诗人群体。但大多诗作浮艳柔丽上官体绮错婉媚。只有魏徵、王绩和诗僧王梵志等少数人能够清新脱俗,不被世风束缚。初唐四杰对歌行体进行改造,具有诗赋交融的特点。篇之恢宏,敷叙精巧,以气御诗,辞藻华丽。促进初唐诗歌混融意境的形成。陈志平. 四杰与初唐诗歌的新变[D]. 华中师范大学, 2003. DOI:10.7666/d.y513591.真正廓清梁陈诗风的是陈子昂,陈子昂针对齐梁文风,提出“兴寄”和“风骨“两种主张,唐诗风骨才为之一振,遂开盛唐诗风的先河。张澎. 陈子昂与初唐诗风的变革[J]. 语文学刊, 2012, (5).同时代的沈佺期、宋之问以及被称为文章四友的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其中也有一些佳作。尤其是杜审言的诗,以律诗著称。他与沈佺期、宋之问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盛唐诗歌在前人的努力下,进一步走向辉煌。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百年初唐后,李白横空出世,为诗国带来新的美学楷模,宣示了对宫廷陈式做派的胜利,他极大地影响了后代士人的人格并融入民族的精神史,而自贞元,元和以后则出现了宗杜思潮,诗人们以坚实的步履沿着“少陵路径”前进。罗时进. “前李杜”时代与“后李杜”时代——唐代诗歌发展的转关与演进[J]. 文学评论, 2007, (2):193-199.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在盛唐诗中占有很大比重。边塞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异域奇葩,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诗中往往写出一种远大、明确的社会理想,与天下苍生共同的理想。其诗不回避战争艰苦的生活,但诗人在描写战争残酷的时候,却能够表现信心和勇气。在述说艰难痛苦的时候,能够想到胜利和未来。王强. 初探盛唐边塞诗的特征[J]. 作家, 2008, (8).山水田园诗派就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中国的山水田园诗不始于唐代,六朝时就有了,还是比较成熟的山水田园诗。但六朝时的山水田园诗是公开的,以陶渊明为代表是写田园风光的;以谢灵运、谢眺为代表是写山水的。二谢的山水诗,按前人的评价是“有句无篇”,只有些好句子,没有整个篇章好的。而王维的诗歌里描写性要强些,这与诗人具备的艺术才能无不相关,其空间画面感是其主要特色;而孟浩然单纯的经历和性情使得他的诗歌相较王维的而言,平淡许多。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里有某种事实情节,具备一种时间接续的故事性。杨卫丽. 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异同论[D]. 山东大学, 2012. 中唐诗歌由于国家的衰落也变得不景气。此时期最为杰出的应数韦应物,其田园山水诗高雅闲淡,而其乐府歌行则于婉丽流美中颇寄讽喻。永贞革新和元和中兴使诗坛重新活跃。。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一派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大量广泛反映现实、批评时政的政治讽喻诗,风格舒徐坦易。中唐新乐府诗人在选择体裁样式时别具匠心,从中透射出他们的乐府观。一方面借鉴汉魏古乐府之体式,采用古体,有五言、四言、杂言等,风格古朴浑厚,富有情感张力。另一方面又有所新变,吸收唐代民间流行的歌谣体"三三七体"来改造乐府诗,这种体式流利宛转,易于唱诵,为时人所喜,便于实现诗人以诗为奏议的目的。中唐新乐府还采用组诗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表现主题,这类组诗有总题、分题,组诗内的每首诗风格一致,篇幅接近,各个单篇以某个视角来展现共同的主题,有助于深层次开掘主题,有利于传播组诗所呈现出的情感内容和艺术风格。陈瑞娟. 中唐新乐府诗体探析[J]. 理论界, 2012, (2). DOI:10.3969/j.issn.1003-6547.2012.02.039.而韩愈、孟郊、李贺、贾岛则以奇险峭刻见长。但各有

唐朝诗歌发展流派

唐朝诗歌发展流派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唐朝诗歌发展流派 唐诗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不同阶段的变换。每个阶段对它来说都具有不同意义的。唐诗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唐末五代5个阶段: (一)初唐:诗歌仍受到前六朝的影响。除了魏徵、王绩、王梵志等少数人能自拔于流俗。太宗李世民及周围的文人诗作依旧浮艳柔丽直到初唐四杰的出现才将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开拓出行的面貌。可惜的是他们的创作依然带着六朝后期“采丽竞繁”的影响。直到武后时期的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靡诗风,唐诗才开始走向自己独有的风格,摆脱以往的旧框架。与他同时而不同流派的,如沈佺期、宋之问和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虽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他们在律体完成方面也贡献不少。沈、宋、杜三人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二)盛唐:在唐朝的鼎盛时期诗人在创作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各种体裁和形式的同时也开创了很多的流派。不同的流派在诗歌创作上表现了多钟头面貌的风格而让唐诗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壮观。 (i)边塞派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等等(边塞诗人)。王翰、王之涣、崔颢、刘湾、张谓等。他们的边塞之作将边塞沙场奔驰、建功伟业的英雄壮志,爱国的思想和西北的奇异壮丽之色都生动的表述出来。同时也抱怨战争对夫妻、民族之间、将军和兵士之间的矛盾,反映出当时社会在战争的现实面貌。 (ii)田园派 诗人代表:孟浩然、王维、储光羲、陶渊明、谢灵运等等。这些诗歌的作品都以描写山川的自然和田园的闲适生活。通过他们的笔锋生动将壮阔的山河、有恬静的村庄和秀丽的园林灵活灵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不过这些诗人中也有描写边塞的作品。如王维的边塞名篇《老将行》。所以,虽为同派同人但却又展现独自的风格和特点。 (iii)浪漫主义派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文档标题]

唐诗的发展历程 摘要: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洪荒时代,即便从《诗经》开始算起,也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了。中国的诗词博大精深,历朝历代都有杰出的诗人和作品问世,其中以唐代的诗歌最为出名,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极为亮眼的一颗明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为繁荣的篇章。 关键词:初唐诗歌;盛唐诗歌;中晚唐诗歌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是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现在的学生都要学习唐诗,甚至牙牙学语的小孩都会念《咏鹅》。唐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在现代社会已经十分普及,那么,唐诗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它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初唐诗歌 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张若虚、宋之问等。大唐建国之初,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四杰”的出现使这种风气发生了转变。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气和壮烈的抱负,拓宽了诗歌的题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盛唐诗歌 唐玄宗执政期间,唐王朝出现了历史上着名的“开元盛世”,政治、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了鼎盛。这一时期相继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和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其中两大诗歌流派指“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双子星座”指李白和杜甫,二人合称“李杜”。

唐代诗歌发展概况

唐代诗歌发展概况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到隋唐五代时期发展到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整个文坛出现了自战国以来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其中诗歌的发展,更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唐代不到三百年的时间中遗留下来的诗歌就将近五万首,比自西周到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中遗留下来的诗篇数目多两三倍以上。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五六十个,也大大超过战国到南北朝著名诗人的总和。而李白、杜甫的成就,更达到诗歌创作的高峰。古体近体争奇斗艳,各种风格流派异彩纷呈。初、盛、中晚各期,名家辈出,星驰云涌。 一、初唐诗歌 初唐时代,当政的文臣多年深受齐染影响的前朝遗老,唐太宋本人也带头写浮靡浮艳的宫体诗,富丽呆板的宫廷诗,贞观年间的诗坛,多为奉和、应诏待宴等类作品,如虞世南、上官仪。如上官仪的《八咏应制》“瑶笙燕始归,金赏露初稀”,“风随少女至,虹共美人归”“残红艳粉映帘中,戏蝶流莺聚窗外”此外还有宋之问,沈住期等。 随上述宫廷诗人之外,先后或同时,还陆续出现了一些新起的诗人,他们在创作上努力突破宫廷诗风的统治,取得一定成就,即唐开国初年的王绩和高宗武后时期的四杰及陈子昂。 1、王绩,字无功,自长东臬子,早年有过一些事业抱负,但是仕途一失意,就心灰意冷,归田以后,常以陶渊明自比,作诗也处处模仿他们,但缺乏陶诗那种内在理想和热情,结果只剩下一种封建七大夫闭造懒散的生活情调,此外还从庄子学来一套既愤世又混世的人生哲学,如《过酒家》“此日长昏炊,非关养性灵。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但是比宫廷诗显示出了清新朴素,可以说王绩是唐代山水田园诗农的先驱人物。 2、“初唐四杰”“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初唐四杰”地位都比较低下,但积极开始诗歌的思想题材的领域。 (1)王勃,字子安,是王绩的侄孙,一生处于下位,最后溺海而死,他是一个才学兼备的青年诗人,和宫廷诗人走着不同的道路,诗歌已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泰,风烟望五律。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同是宦游人的赠别,心情本来是复杂的,但他去用“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样开朗壮阔的诗句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变悲凉为豪放,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抱负。 (2)杨炯,四杰中他恃的数量最少,成就最低 (3)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一生不得意,晚年得恶疾,卧病十余年,最后自沉颍水而死,擅长七言歌行。 (4)骆宾王,作过小官,曾遭事下狱,最后因参加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后的活动,写了著名的《讨武檄》事败被杀。四杰中他的诗最多,擅长七言歌行,名作是《帝京篇》也写了不少边塞诗。 总之,由于历史条件以及他们本身生活的限制,他们的诗都没有彻底洗净齐梁的习气,

古代诗歌以及唐代诗歌发展概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诗歌发展与唐诗地发展概况以及简要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所了解地一些诗人、诗作地回忆,理清古代诗歌和唐诗地大致发展历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祖国灿烂地古典诗歌文化 【教学重点】了解古代诗歌发展与唐诗地发展概况以及简要知识 【教学难点】理清古代诗歌和唐诗地大致发展历程,了解唐诗宋词地辉煌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法、回忆法 【教学设想】 这节课是《唐诗宋词选读》地起始课.目地在于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和唐诗地大致发展历程,从而使学生了解唐诗宋词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地位置和辉煌成就.从而为后面课程地学习进行铺垫并激发学生学习唐诗宋词地兴趣.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播放《唐之韵》影像资料 【教学课时】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古代诗歌发展概况: 定义: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地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地思想感情与丰富地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地节奏,和谐地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地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地思想感情;第三,丰富地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地发展历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一)先秦时期 .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地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地诗歌作品篇,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地精华部分.《诗经》地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地光辉起点. .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地基础上创制地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因楚辞地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楚辞地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骚”还常与《诗经》中地“风”并称为“风骚”,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地创作传统.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地第一个伟大地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地先河.《离骚》是其代表作.《离骚》是现存我国古代最长地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浪漫主义地杰作.其作品还有《九歌》(九为虚数,共十一篇)《天问》《九章》(九为实指)等. (二)两汉时期 .代表两汉诗歌地最高成就为乐府诗.乐府,最先是指汉朝地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地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地名称.汉乐府最基本地艺术特色是叙事性.代表作《孔雀东南飞》.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 [文档副标题]

唐诗的发展历程 摘要: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洪荒时代,即便从《诗经》开始算起,也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了。中国的诗词博大精深,历朝历代都有杰出的诗人和作品问世,其中以唐代的诗歌最为出名,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极为亮眼的一颗明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为繁荣的篇章。 关键词:初唐诗歌;盛唐诗歌;中晚唐诗歌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是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现在的学生都要学习唐诗,甚至牙牙学语的小孩都会念《咏鹅》。唐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在现代社会已经十分普及,那么,唐诗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它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初唐诗歌 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张若虚、宋之问等。大唐建国之初,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四杰”的出现使这种风气发生了转变。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气和壮烈的抱负,拓宽了诗歌的题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盛唐诗歌 唐玄宗执政期间,唐王朝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开元盛世”,政治、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了鼎盛。这一时期相继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和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其中两大诗歌流派指“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双子星座”指李白和杜甫,二人合称“李杜”。 (1)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

第二讲_初唐诗歌

第二讲初唐诗歌 一、初唐诗歌概况 初唐诗歌——唐诗繁荣的准备阶段 1.从时间上说,初唐诗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五十年,是延续齐梁诗风,宫廷诗占据主要地位的时期。 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齐梁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 2.从风格上说,初唐诗歌逐步把北方文学质朴劲健之气与南方文学清新明媚之风相融合,使唐诗走向既有风骨,又开朗明丽的境界。 3.从形式上说,初唐诗歌完成了从“永明体”到格律诗的进程。 (一)隐逸诗人王绩 王绩(585—644),字无功,自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龙门)人。 王绩是最早的唐代诗人。其诗多以田园的闲适情趣为内容,风格平淡自然,摆脱了南朝诗歌的雕饰华靡的习气。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的诗歌是唐初诗坛清新朴素的别调,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构成了时代的一个不协调的异体。 王绩上承陶渊明,下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是六朝山水田园诗到唐代山水田园诗之间的过渡诗人。 (二)宫廷“艳妇”上官仪 上官仪(约608~664年),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陕县)人。上官仪是太宗朝后期和高宗朝初期重要的宫廷诗人,也是初唐宫廷作家,齐梁余风的代表诗人。 早春桂林殿应诏 上官仪 步辇出披香,清歌临太液。晓树流莺满,春堤芳草积。 风光翻露文,雪华上空碧。花蝶来未已,山光暖将夕。 这是上官仪应唐太宗之命而作的应诏诗。“风光翻露文,雪华上空碧”生动地勾画出初春灵动的美景,以动写静,远景与近景结合,天上与地下辉映,体现出诗人的杰出写景技巧,是本诗的警句。 上官仪诗歌被称为“上官体”,其特点:“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 “绮错婉媚”是指词藻的典雅优美和花样翻新,诗风的委婉与柔媚。 “上官体”是唐代诗人第一个自成一体的风格称号,也是唐初宫廷诗的代称和标志。 所谓“宫廷诗”,主要指长期以文学侍从或朝廷重臣身份,集于君主周围的诗歌活动和

诗歌的发展历程图文稿

诗歌的发展历程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诗歌的发展历程? 艺术起源于劳动。诗歌同样也起源于劳动。 鲁迅先生说:先民在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消除疲劳。“其中一个叫?抗育抗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门外文谈》)从集体劳作的节奏中直接孕育降生的初民文学可以说是中国最原始的诗歌。早期的诗歌伴随着歌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这种传统一直贯穿于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中。 进行诗歌创作不仅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而且还要有人生意识、空间意识、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对中国的文化历史与传统进行纵横思考,对当前的现实生活也要进行哲理的思索。为此,我们对中国诗歌发展史要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脑中要形成一个大概的轮廓。下面我们分几个阶段进行简要阐述: 一、先秦诗歌 (一)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五百多年的历史。全集分风、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如《关睢》,这是一首民间情歌,用起兴的艺术手法着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青年男子思恋少女,感情真挚大胆。由于此诗思想、艺术性都很强,且为《诗经》之首篇,故历来均受重视。 (二)屈原《离骚》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伟大的一首抒情诗,在我国诗史具有独特地位。《离骚》篇名之意,据汉代班固所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全诗共373句,2490字。两千多年前,有这样的鸿篇巨制,确为我国诗史上之骄傲啊。屈原的代表作除此外,还有《九歌》、《天问》等。 二、秦汉诗歌 我国的诗歌发展至汉魏之间,出现一个新的局面,主要是乐府诗、民间歌辞与文人五言诗。 (一)乐府:乐府原为秦时设置的音乐机关,后经汉武帝充实编改,其任务是制定乐谱,搜集歌辞等;魏晋六朝,乐府则是指带有音乐性的诗体,逐步转变为一种新的诗体的名称。 唐时的乐府是相对于近体诗与一般五七言古诗而言的另一种比较活泼质朴的诗体,“感于衰乐,缘事而发,”具有现实主义传统。宋元之后,凡属合乐之,如词、散曲均可称为“乐府”。(二)汉乐府诗:它主要包括四类作品:1、郊庙歌辞;2、相和歌辞;3、鼓吹曲辞;4、杂曲歌辞。 乐府民歌是在《诗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诗经》有共同之处。可以说《诗经》又向前发展了。 三、魏晋南北诗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五言诗发展的全盛时期,而且开始形成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诗体,主要有建安体、正始体、永嘉体、陶体、谢体、永明体等。在此不作详细论述,我们简略谈谈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东晋着名诗人,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寻阳柴桑人。其诗的内容尤为丰富,通过对农村田园生活之吟唱,表现躬耕田亩的种种体验与坚持崇高理想的斗争精神,出污泥而不染,并向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提出抗议。

论唐朝诗歌发展的脉络

论唐朝诗歌发展的脉络 摘要:唐代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光辉灿烂的鼎盛期,文苑诗林群英荟萃,名篇浩如烟海,体制繁复完备,风格多姿多彩,题材博大深厚,前所未有。诗歌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我国古典诗歌之冠冕。唐人传承和创新的精神十分饱满,全面发展汉魏六朝出现的各种诗体,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题、绝句,靡不备矣,尤将五、七言古今体诗的创作推向了巅峰,诗歌至唐朝,菁华极盛,体制大备。 关键词:唐朝;诗歌发展 正文: 初唐诗歌 隋及初唐文学上承复杂多变的魏晋南北朝文学,下与声名大振的盛唐文学相接,是一个跨越朝代的特殊的文学发展阶段。唐代建国伊始,统治集团接受了杨隋速亡的严重教训,把巩固王朝政权作为一切政策措施的出发点,不可避免地催发了文学的变化。唐太宗是此际文坛的核心,虞世南、魏徵等宫廷文人则是他的羽翼,他们的文学主张和作品产生了很大导向作用。 虞世南的诗歌创作可视为隋唐之际诗风渐变的实例。其《从军行》二首清代沈德潜评为:“犹存陈隋体格而追琢精警,渐开唐风”。但是虞世南的诗歌仍保留着南朝文士追求华美典雅的积习。魏徵创作成就高于虞世南,他的《述怀》借典故抒发胸襟抱负,表达了以身许国的壮志,言情激越。他的文章以谏疏为主,竭力为当朝政治服务。如《谏

太宗十思疏》,强调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十渐不克终疏》,指出“贞观”的善政未能善始善终。 而归隐田园的王绩却跳出宫廷牢笼,自弹心曲,为贞观诗坛培植了一簇引人注目的奇葩。他的诗歌内容大都为蛰居乡里的隐逸之姿,写得朴素真切、颇具田园风味的诗。他的突出贡献就是以平淡疏野的诗文风格自拔于宫廷文学之外,在南北文风的融合日趋深化中,他比贞观诸家走得更远。 从高宗永徽元年至睿宗延和元年的六十余年,唐代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安定,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空前激烈,帝位几易其主,年号频频更换。政治上强有力的人物武则天自立国号为周,这段历史称为高宗武周年代。此时的文坛景象已非贞观旧貌,一批年轻的诗人崛起于宫廷之外,他们不满宫廷诗风,努力培育新硕果。不过宫廷的文坛中心地位仍未改变。在频繁的游宴活动中“帝有所感,即赋诗,学士皆属和”,侍从文人“惟以文华取幸”。宫廷诗的创作很快繁荣起来,表现技法上形成了对偶的规范化,律诗的定型化。高宗朝显赫一时的上官仪,武周时走红的“文章四友”,备受武则天恩宠的沈佺期,宋之问,则是宫廷诗人群里的佼佼者。 上官仪的诗现存二十首,内容局限于宫廷生活,单调乏味。“绮错婉媚”是“上官体”的最主要特征,讲求对仗精工,辞藻华丽,色调音韵。但是刻意求工,雕琢成癖的匠气淹没了他的才华种。上官仪总结前人经验,把六朝以来诗歌对仗方法归纳为所谓“六对”“八对”的程式,在初唐宫廷诗的发展进程中,它起到了从贞观到武周的过渡

初唐诗歌精选

初唐诗歌精选 (共23首) 一、魏徵诗(共1首) 述怀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二、虞世南诗(共1首) 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三、王绩诗(共1首)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四、上官仪诗(共1首)

入朝洛堤步月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五、骆宾王诗(共2首) 在狱咏蝉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艰虞,遭时徽。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贻诸知己。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六、卢照邻诗(共1首) 长安古意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简介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简介 西周: 《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战国时期: 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楚 辞》。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两汉时期: 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 意模仿,在东汉时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 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 汉末建安时期,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 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建 安时代之后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中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 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 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 乐府诗: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 《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 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 《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田园诗:代表人物是陶渊明,还有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被称为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的谢灵运。诗歌多描写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 生活的平和,也体现了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的喜悦和辛劳。主要特点:平和醇美,自然冲淡。 唐朝: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初唐: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这四杰分别是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他

初唐诗歌2

初唐诗歌2

第一节 隋代文学 ?隋(581——618)立国37年,诗歌成就不高。隋代文学的作者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北齐、北周旧臣,有薛道衡、卢思道、杨素等,他们是北朝诗风的代表;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有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等,他们把南朝诗风带入隋朝。所以,隋代可以看作是南北文学合流并向唐过渡的最初阶段。 ?卢思道代表作:《从军行》南北文学的合流 ?杨素代表作:《出塞》、《赠薛播州诗十四章》 ?薛道衡《出塞》?°绝漠三秋暮,穷阴万里生。寒夜哀笛曲,霜天断雁声。连旗下鹿塞,叠鼓赂龙庭。?±苍凉中有勇往向前的气概。 与初唐诗歌 ?薛道衡《昔昔盐》名句:?°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 随炀帝《春江花月夜二首》其一:?°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写出清丽明净的江南风物之美。 第二节 初唐诗坛 ?一、贞观诗风及上官仪

?贞观时期,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唐太宗是贞观文学的领袖。贞观诗风主要受南朝文学的影响,逐步走向宫廷化。上官仪是贞观后期的重要诗人。他的五言诗,“绮错婉媚”,讲究对仗,追求诗歌的声辞之美,体物图貌,笔法精细,时人谓之“上官体”。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但其内容仍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所以诗歌的变革只能由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一般士人即四杰来承担。 ?1、唐太宗诗 ?唐太宗本人就承宫体余风,?°戏作艳诗?±。 ?虞世南曾谏道:?°圣作虽工,体制非雅。上之所好,下必随之。此文一行,恐致风靡。而今而后,请不奉诏。?±太宗很嘉许他的诚恳直言,赐绢五十疋。《全唐诗》收其诗共九十九首。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星旗纷电举,日羽肃天行。?-?-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还陕述怀》)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经破薛举战地》) ?2、宫廷诗的继承者虞世南 ?在陈朝时,就因为“文章婉缛”,“徐陵以为类己”

唐朝诗歌发展流派

唐朝诗歌发展流派 唐诗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不同阶段的变换。每个阶段对它来说都具有不同意义的。唐诗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唐末五代5个阶段: (一)初唐:诗歌仍受到前六朝的影响。除了魏徵、王绩、王梵志等少数人能自拔于流俗。太宗李世民及周围的文人诗作依旧浮艳柔丽直到初唐四杰的出现才将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开拓出行的面貌。可惜的是他们的创作依然带着六朝后期“采丽竞繁”的影响。直到武后时期的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靡诗风,唐诗才开始走向自己独有的风格,摆脱以往的旧框架。与他同时而不同流派的,如沈佺期、宋之问和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虽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他们在律体完成方面也贡献不少。沈、宋、杜三人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二)盛唐:在唐朝的鼎盛时期诗人在创作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各种体裁和形式的同时也开创了很多的流派。不同的流派在诗歌创作上表现了多钟头面貌的风格而让唐诗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壮观。 (i)边塞派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等等(边塞诗人)。王翰、王之涣、崔颢、刘湾、张谓等。他们的边塞之作将边塞沙场奔驰、建功伟业的英雄壮志,爱国的思想和西北的奇异壮丽之色都生动的表述出来。同时也抱怨战争对夫妻、民族之间、将军和兵士之间的矛盾,反映出当时社会在战争的现实面貌。 (ii)田园派 诗人代表:孟浩然、王维、储光羲、陶渊明、谢灵运等等。这些诗歌的作品都以描写山川的自然和田园的闲适生活。通过他们的笔锋生动将壮阔的山河、有恬静的村庄和秀丽的园林灵活灵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不过这些诗人中也有描写边塞的作品。

002初唐诗歌的发展过程

第九讲初唐诗歌的发展历程 绪说 初唐诗坛从武德年间开始,直到玄宗开元初年,有九十多年的历程。华美风格的形成及臻于极致、律诗的成型、骨力的追求,是这一时期的主潮。 一、唐初诗风及其转变 唐初诗风,以王绩、魏徵、唐太宗等人为代表,个人特色鲜明。但太宗喜好南朝诗风,为之争取到了一席之地;武后、中宗、睿宗等君主对文华之士人给予优宠,并组织竞赛性质的诗歌唱和,使宫廷成为诗歌活动的中心,诗风也因此逐渐向华美转变。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这一诗风的极致。 唐初诗风 唐初的诗人及相关创作较少。相对来说,王绩的创作形成了稳定的风格,诗歌中透露出一种孤高和刻意的风流。魏徵意气慷慨,唐太宗气象壮大,都有一定骨力。整体而言,唐初的诗风呈现出较为鲜明的个性特征。 王绩《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郊园》:月照山客,风吹俗人。琴声送冷,酒气迎春。闭门常乐,何须四邻? 《自答》:溪流无限水,树长自然枝。 《赠程处士》: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 魏徵《述怀》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唐太宗《帝京篇》其一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馀。连甍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太宗对南朝诗风的支持与华美诗风的臻于极致 太宗对南朝诗风的支持确定了诗风的发展方向。高宗、武后、中宗、睿宗,都对文华之士人给予优宠,并经常组织宫廷诗歌唱和,推动华美文风的形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风的极致。 《旧唐书·音乐志》:太宗曰:“礼乐之作,盖圣人缘物设教,以为撙节,治之隆替,岂此之由?”御史大夫杜淹对曰:“前代兴亡,实由于乐。陈将亡也,为《玉树后庭花》;齐将亡也,而为《伴侣曲》。行路闻之,莫不悲泣,所谓亡国之音也。以是观之,盖乐之由也。”太宗曰:“不然,夫音声能感人,自然之道也。故欢者闻之则悦,忧者听之则悲,悲欢之情,在于人心,非由乐也。……今《玉树》、《伴侣》之曲,其声具存,朕当为公奏之,知公必不悲矣。”尚书右丞魏徵进曰:“古人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乐在人和,不由音调。”太宗然之。 《新唐书·虞世南传》:帝尝作宫体诗,使赓和。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帝曰:“朕试卿耳!”赐帛五十匹。 《旧唐书·文义传》:初,中宗景龙二年,始于修文馆置大学士四员、学士八员,直学士十二员,象四时、八节、十二月。于是李峤、宗楚客、赵彦昭、韦嗣立为大学士,适、刘宪、崔湜、郑愔、卢藏用、李乂、岑羲、刘子玄为学士,薛稷、马怀素、宋之问、武平一、杜审言、沈佺期、阎朝隐为直学士,又召徐坚、韦元旦、徐彦伯、刘允济等满员。其后被选者不一。凡天子飨会游豫,唯宰相及学士得从。春幸梨园,并渭水祓除,则赐细柳圈辟疠;夏宴蒲萄园,

初唐时期诗歌创作

初唐时期诗歌创作:主要是以唐太宗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一开始多抒怀言志或咏史之作,文风刚健质朴,但后来成为唐太宗器重的宫廷诗人,把诗作为唱和应酬的工具而琢磨表现技巧,多奉承应制之作,尽量在声律辞藻的应用方面日趋精妙,但在风格趣味方面日益贵族化和宫廷化,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盛唐时期诗歌创作:盛唐诗人在陈子昂和沈、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正确的方向和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在盛唐诗中比重很大。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其作品气氛浓郁、情调悲壮,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绝。田园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最知名,他们的诗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绝和五言古体。这派诗人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比六朝人前进了一大步。其中以王维成就最高。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李白的名作,以安史之乱前为多。内容、题材丰富,气势雄放,想象丰富,风格飘逸,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唐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心理。杜甫的诗则是动乱时代的诗史,忠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博大精深,沉郁顿挫;开新乐府运动先声。在诗歌语言、格律、技巧等方面,他善于转益多师,广泛地吸取前人和并世作者的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为后世诗歌发展开辟了众多途径。另外,元结、沈千运、孟云卿等人也是此期较有特色的诗人。 中唐时期诗歌创作:中唐中期从贞元后期至长庆年间,是唐代诗歌发展的又一高潮。与盛唐相比,中唐诗歌有所变化:其一,内容上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题材有所拓宽,如揭露商贾渔利,反映南国风情,描写男女爱情,总结历史教训的题材增多。其二,形式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人倡导、参与新乐府运动。他们有一套较系统明确的理论,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干预现实,对杜甫的现实主义有所继承和发展。艺术方面,他们的乐府歌行,发展了杜甫的叙事技巧。特别是元白的一些乐府融入了传奇小说的手法,首尾完整,情节曲折,描写细腻,风格平易纤徐。 晚唐时期诗歌特点:晚唐时社会状况急转而下,宦官专权、藩镇割剧、又爆发了最终令唐王朝轰然坍塌的黄巢大起义,面对这种情况,诗人们大都忧时嗟生、消极悲观,关注对象从社会转入自身情感,吟诵男女之情蔚成风气,艺术格调上,一方面继承中唐精工雕琢的“人工之美”诗风,另一方面也推重天真隽永、平淡的诗风。依风格可大致分为五类:以杜牧、许浑为代表的清丽感伤风格,追求语言典丽、空灵飘逸的感伤诗风;以李商隐、温庭筠为代表的深婉绮艳风格,李深婉蕴藉,是晚唐最有成就的诗人,而温则开香艳一派;以司空图、陆龟蒙为代表的隐逸诗风;以贾岛、姚合为代表的苦吟诗风,贾凄清幽曲,姚平淡含蓄;以郑谷、韦庄、罗隐、杜荀鹤、皮日休等人为代表的乱世悲慨与怨刺诗风,郑谷、韦庄、皮日休乱世悲慨,罗隐、杜荀鹤怨刺讥弹 春江花月夜的思想感情: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唐代诗歌发展史

唐代诗歌发展史 --我的古代文学作业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隋唐五代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而历时近三百年的唐代,则是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文坛上百花齐放,文学成就辉煌灿烂。其中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骄傲,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4个阶段。 初唐诗歌 初唐诗歌仍处于陈隋时期的影响下,宫廷文臣以及帝王后妃在诗坛上非常活跃,形成了阵营庞大的诗人群体。但大多诗作浮艳柔丽上官体绮错婉媚。只有魏徵、王绩和诗僧王梵志等少数人能够清新脱俗,不被世风束缚。一直到后来的初唐四杰,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才有所开拓。但他们仍未摆脱六朝后期“采丽竞繁”的影响。后来的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靡诗风。同时代的沈佺期、宋之问以及被称为文章四友的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其中也有一些佳作。尤其是杜审言的诗,以律诗著称。他与沈佺期、宋之问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盛唐诗歌 盛唐诗歌在前人的努力下,进一步走向辉煌。开元、天宝年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山

水田园诗和边塞诗在盛唐诗中占有很大比重。山水田园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常建最知名,他们的诗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绝和五言古体。与前朝相比,山水田园诗人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其中以王维成就最高。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其作品气氛浓郁、情调悲壮,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绝。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李白以丰富的内容、题材,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盛唐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特征。杜甫的诗则是反映社会真实的诗史,忠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博大精深,沉郁顿挫;开新乐府运动先河。 中唐诗歌 中唐诗歌由于国家的衰落也变得不景气。此时期最为杰出的应数韦应物,其田园山水诗高雅闲淡,而其乐府歌行则于婉丽流美中颇寄讽喻。此外,卢纶、李益有部分苍凉伤感、意境雄浑的边塞绝句。顾况、戴叔伦等也有反映民生疾苦的佳篇。永贞革新和元和中兴使诗坛重新活跃。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一派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大量广泛反映现实、批评时政的政治讽喻诗,风格舒徐坦易。而韩愈、孟郊、李贺、贾岛则以奇险峭刻见长。但各有特色,韩诗气豪,孟诗思深,李诗幽丽,贾诗清苦。除此之外,柳宗元的诗或澹泊雅丽,或哀怨激荡。刘禹锡的诗精练含蓄,意境优美,韵律和谐。诗人们的创新精神和个性风格发挥到了极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