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案例分析五篇

小学信息技术案例分析五篇
小学信息技术案例分析五篇

小学信息技术《会变的图片》案例分析课题: 图形的组合和拆分

一、教材分析

1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图形的组合和拆分》是广州市信息技术教材与我校信息课教学特点的内容,分为两个课时,教学内容分别是图形的拼凑和图形的组合、拆分。这个课在整个学期的教学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认识图形工具的基础上,会拼图形,认识图形的组合和拆分的作用。

2 、教学目标:根据新大纲对知识、技能培养,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统一以及信息技术掌握的要求,加上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方面。

( 1 )知识、技能培养:使学生学会图形的组合和拆分并能熟练运用到实际中去。

(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形的拼凑,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

( 3 )情感目标:通过师生间的交流,给学生以方法、以胆量、以鼓励、以成功,让学生享受成就感,

3 、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图形的组合和拆分,并能熟练掌握以及运用。帮助学生自行探究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教法:

考虑到学生年龄段特点的原因,设计本课时,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训练运用技能的基础上,着重考虑了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在生活中寻找体裁,在学科中寻找融合点。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完成任务,掌握新知。通过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难点。通过课程整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学习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具体又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1 、任务驱动:在这堂课中,为图形的组合和拆分设计了小任务。将新的知识与学生感兴趣的事和物融入其中,学生通过对所担的任务进行分析、完成。完成任务的过程,学生主动的做,将枯燥的知识练习暗藏于生动有趣的任务之中,不但使学生情绪饱满,而且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操作中,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

2 、课程整合:在本课教学中,将美术有关知识融入到信息技术课中来,通过观察、思考、想象。提高学生各方面素养。把本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各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

三、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课堂上创造一种自主探究的氛围,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在学会图形组合和拆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实践操作,从而达到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

1、学习

图形工具中的组合和拆分功能

2、熟练

掌握图形的组合和拆分的作用

1 、知识传授:使学生学会使用图形的组合和拆分功能

2、能力目标:通过对图画的组合拆分,提高学习审美能力,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

(一)新课导入

师:在上几节课我们每个同学用图象工具都画好了一张漂亮的图画放到老师这里来了,那么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看下那个同学画得最好看!(演示学生作品,并适

当作出点评)

师:现在再来看看老师出示的图画(出示教师简单图画),提出疑问。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要将图画中人物的头要移动一下会怎样呢?但移动了头部后眼睛和其他的器官也一起移位了,怎么办呢?

师:我们能不能整个头部连奇怪一起移动呢?(出示课题:图形的组合和拆分)

(二)学生自主学习图形的组合拆

师:那么怎样能够把图画中的每个图形组合在一起呢?分小组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在图画中让图形组合起来呢?(用上节课画好的图形进行学习)

(三)学生运用软件的帮助来学习

图形的组合,教师巡视

刚才我们班的同学都非常认真,画的画也很漂亮,那么老师想请几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图形是如何组合的呢,不知道同学们有没信心出来客串做小老师呢学生做小老师演示,并由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四)教师出示有错误的图画(树生长在房子上面)

师:同学们看下这幅图画,老师觉得特别别扭,大家看下有什么问题.

师:那我们该怎样对图画进行修改呢?这图画已经组合起来那我们该如何操作呢?

师:那图形的拆分又如何操作呢?

(四)课程的延伸:刚才老师巡视的时候发现有些同学的图画已经上了颜色了,这样的图画更漂亮了,那怎样上颜色呢?先和小组中的同学试着去发现其中的秘密,互相说一说。在下节课里老师会提问的哦。

(五)教师小结:

师:今天这堂课教师过得非常愉快,咱们班的同学不仅非常聪明,很快就掌握了在

图形的组合和拆分,还利用自己丰富的想象,把自己的图画变得更漂亮!并让学生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愉悦地欣赏着自己的作品,并发出赞叹声!

学生发出疑问

生:可以每个器官一个个地移动

学生运用软件帮助进行小组学习

学生齐说:有信心!

学生发现问题:树长在屋子上面了

学生:把树移下来

生:先把图形拆分再移动.

学生练习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

展示学生作品,给予学生成功感和自信心,并激发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自主让学生解决问题,对知识感受更深。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解决问题后,会因为自己达到目标而产生一种愉悦和自信的感觉,从而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并产生我要学的意识,为教学下一步做好铺垫。

设计客串小老师程序,刺激学生成功的心理,为此而认真地去学习和练习

通过自评,互评,找出自己的优点或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或帮助他人提出意见。提高综合素养的同时,渗透德育。

提出疑问,让学生解决问题

谈谈教师此刻的心情,总结这节课学生的表现,给予赞许。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

兴趣无限延伸。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借助多媒体课件,对学生实施研究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培养信息素养。本节课的重点分析有如下几点:一是导入部分,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点,其二,设置“错误陷阱”是本课设计的一个亮点,通过为老师纠错,学生的兴趣大增,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兴趣,使这堂课达到一个高潮。其三,学生的参与,为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正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其四,研究性学习方法,是在新型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创新。在学习了前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效果会更好。作为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好学生的操作时间,不到合适的时机不能让学生操作,否则会很难控制教学过程。在请学生演示的活动中,尽可能挑选程度好的学生,避免浪费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错误,因生成而精彩----《文件的查找与创建快捷方式》教学案例

这是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第三册(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开发中心编),第一课《文件的查找与创建快捷方式》的内容,本教学为1课时,这是平时的随堂课。我所担任的信息技术课上,由于班级人数远远超过计算机的数量,在这里基本上两个人共用一台机器。五年级已经学习了一年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对他们来说信息技术课是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学生对本节课上所提出的创建快捷方式的操作,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教师只需在

课堂上让会操作的学生稍加示范就可以了。

[教学设计]

本课内容分三部,一是文件的查找,二是创建快捷方式,三是更改“快捷方式”图标,这三点都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其中第二部分学会创建快捷方式,学习内容是:【例】在桌面上创建“Winword.exe”的快捷方式,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教学中,重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探索,并交流探索成果。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展开竞赛活动,体会合作与竞争的快乐,让学生在课堂评价以及整个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用竞赛的方式推动和激励小组成员的互帮互助,让先完成任务的学生帮助操作有困难的学生。上课时,我设计了一个以小组为单位的竞赛活动,给学生10分钟自主探究,最后给5分钟进行小组内的讨论。以下片断是在讨论结束后在课堂上出现的。

[案例描述]

师:时间已经差不多了,请各位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生:(学生回到座位。)

师:刚才无论是在自己探索还是在小组讨论上,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很投入。那么接下来的时间,就是考察我们每个小组的成果的时候了。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好!我再强调一下我们的考察方式。我将按照顺序,从A组到E组,E组结束后,如果还有其他方法的,我们再从A组开始。好,下面先请我们A组推荐一位同学。

生:(A组代表)单击开始菜单,指向程序,指向word,拖动到桌面上就可以了。

师:(心中想,这只是把菜单中的快捷方式拖到了桌面上,只是快捷方式的移动。)这是我们A组代表的方法,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其他组的学生)他用的这种方法不对,这样在开始菜单里就没有了。

师:(故意装作不知)真的吗?请你来给我们检查一下。

生:(学生示范)

师:果然,原来在菜单里的那个word快捷方式没有了。它到哪里去了呢?

生:被A组的同学移到桌面上了。

师:看来,我们每组的代表同学要获得全班同学的肯定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是极具挑战性的。所以接下来的各组同学千万要注意自己的操作和语言。下面有请B组。

……

生:(E组代表)首先通过开始菜单中的搜索文件和文件夹,找到word的源程序Winword,然后剪切Winword,再回到桌面,右击粘贴,就完成了。

师:(心中想,这样是将源程序移动到了桌面上,学生应该会发现。)E组同学也完成了,再请其他的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其他组的学生甲)老师,这个不是快捷方式。

师:那你能告诉我们你的理由吗?

生:快捷方式的图标上有个箭头,这个没有。

师:很好,很不错,我们这个同学的观察力很强,他从图标上发现了判断是否是快捷方式的方法。

生:(其他组的学生乙)我知道,老师,这个是源程序,我可以用另一种方法在桌面上创建快捷方式。

师:好,那就由你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吧。

生:(很快地删掉了E组代表剪切在桌面上的快捷方式,并且用另一种方式在桌面上建立了word的快捷方式。)

师:(心想,糟了,他都把源程序删了,连word都不能用了。)好,现在请你用你创建的快捷方式来打开word程序。

生:双击打开。(电脑上显示错误)老师,出错了。

师:真的有错误了,到底怎么回事啊?哪个同学来帮帮他?

生:(其他组的学生丙)肯定是快捷方式错了,我来。(重新建了一个快捷方式,仍旧出错)。

师:看来不行哦,还有其他同学来帮忙吗?

生:(其他组的学生丁)老师,我刚刚看到乙好像把E放在桌面上的Winword删了。我想可能不删它就可以了。(从回收站中还原,再次尝试打开,成功。)师:这位同学很好。他能将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活用起来。我们说过Winword是word 的源程序。如果源程序都没有了,程序当然就不能用了。不过,还好,我们的丙同学只是将源程序丢入了回收站,没有彻底删除,否则,我们的word就真的不能用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把程序的源程序放到桌面上,以免被人误删,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教学反思]

在上述的案例描述中,出现了两个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而且这两个动态资源的产生都是在学生探究操作之后。说明部分学生对“在桌面上创建快捷方式”这个题目还不够了解,还有部分学生无法区分快捷方式和源程序。原本让人头疼的意外错误,在老师和学生的耐心倾听和真诚期待中,竟然也带来意外的精彩。

新课程改革倡导课堂生成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生成了许多课前没有预料的情况。针对各种意外,如果我们置之不理或呵斥指责,只能使课堂成为一潭死水,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源于学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课堂上我们应该敏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意外,善于发现意外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表达的机会。上述片断中,一个是当学生使用拖动的方式将开始菜单中word的快捷方式放置到桌面上,这个教学的资源可以说是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能够考虑到的,不过也将它算在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中是因为不知道这个资源是否会出现,或者会在何时出现。另一个是当学生将word程序的源程序Winword剪切到桌面上,并在无意中将其删除,这样一系列的操作可以说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防不胜防的。如果说学生产生的第一个资源是错误的话,那么,这一个资源就是一个极大的错误了。错误的产生,不可避免地会对教师设想好的教学过程有所冲突,面对“错误”的问题,教师展开了师生、生生之间自然且智慧的对话,“水尝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始发灵光。”思维的激活、灵性的喷发源于对话的启迪、碰撞,只有深层次地对话才有闪光的生成。

在尝试和探究活动中,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并存。胡适说过:“自古成功在尝试,尝试成功自古无。”学生在尝试和探究中出现的错误,是极有价值的教育资源,也是课堂教学的生长点。教师善于抓住这些错误,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改变思路,重新探索,最后走向成功,这种教育的效果远远胜于直接告诉学生一个正确的结论。所以,我们不要怕学生在尝试中出错误,因为错误也可以成就课堂的精彩。

图文并茂更精彩──《给文章插入图片》教学设计

本课是义务教育山东省小学课本(泰山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下)第9课图文并茂更精彩──插入图片。

【学生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小学生的知识形成特点是:通过亲自动手实践、体验感知、形成表象、构建新知。因此,教学中注重给学生创造的发展天地,用研究、探索的自学方式学习,通过交流获得结论,让每位学生有个性化的体验空间。

【教学目标分析】

1.进一步熟悉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

2.学会插入图片的方法。

3.学会设置图片的大小及环绕方式。

4.学会水印效果。

【教学重、难点】

插入图片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遵循新课标理念,我采用了“任务驱动”式教学。用任务去驱动学生们主动探索、发现、学习新知;用任务帮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用任务来体现学生们的创意,展示他们的个性。采用分小组的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讨论、探索,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并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操作]通过课件,同时展示两篇文章,引导学生观察不同之处,说出自己的感受。导入课题:第9课图文并茂更精彩──插入图片。

二、任务驱动,新课教学

1.教师引导,任务驱动(出示任务一:插入剪贴画)

[教师操作]教师演示插入图片步骤:

提出任务:你能不能把剪贴画插入到文章中。

2.学生自学,探索发现

[学生操作]学生自由选择采用多种方法自学,边学边做。

提示:①看书;

②请教老师;

③与同学交流、探讨;

3.交流整理,构建新知

教师选择典型的学生作品二、三例,通过网络演示学生作品或学生制作以及修改过程,交流学习体会。

师:你觉得这件作品完成得怎样?那个地方设计的还不够好?你能帮助修改吗?

学生提出意见,修改作品。

4.反馈小结,形成知识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得真好,下面请你当老师,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讨论,你可以边演示边回答。

(1)你是怎样在你的文章中插入剪贴画,能演示吗?

学生操作:分别使用剪贴画。

操作步骤:

①单击“插入”──“图片”──“剪贴画”菜单命令。

②在打开的“插入剪贴画”窗口中,选择剪贴画的类别。

③单击所选剪贴画的“插入”按钮,即可插入所需要的图片。

④关闭“插入剪贴画”窗口。

(2)图片的格式是怎样设置的?

操作步骤是:

单击“格式”菜单中的“图片”命令,出现“图片设置”对话框。

在“设置图片格式”对话框中根据需要选择。

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再次插入和设置图片的过程,突出本课的重点。

5.迁移,学习插入来自文件的图片(出示任务二)

利用来自文件命令还可以将计算机、光盘或是网络上的一些图形文件插入到文件中去。

操作步骤是:

单击“插入”──“图片”──“来自文件”菜单命令;

在打开的“插入图片”窗口中,确定查找范围:\五年级文件夹\图片文件夹;

在图片文件夹中选择所需要的图片,单击“插入”按钮即可插入所需要的图片。

6.设置水印效果(任务三)

把图片作为背景: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三、操作实践,个性创造

师:你认为怎样的作品是有个性的?生:……

教师小结:有个性的作品就是要在文章中插入你喜欢的。又要符合文章内容的图片,下面就让我们就创作一幅作品。

[学生操作]上机操作完成。

综合评价。

提示: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自由组合。合作完成。

综合评价:学生作品展示交流,学生边演示边讲解自己的作品。

提示:说说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个画面?

通过实践,反复领会,突破重难点。

四、小结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怎样在文章中插入剪贴画和图片,大家掌握得不错,能设计出图文并茂的幻灯片作品。我们不但可以利用在文章中插入剪贴画和图片来美化文章,而且还可以利用图片来制作电子小报,那么,怎样制作电子小报呢?我们下节课再按着学习。

【自我评析】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在文档中插入图片的正确方法和步骤,同时通过师生

间的交流,给学生以方法、以胆量、以鼓励、以成功,让学生享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要达到以上的教学目的,在本课的教学中,重点就是要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自行探究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方法,最后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信息技术是一门现代化的课程,它的综合性很强。在教学中,我时刻记着全部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知识的自行探究和主动参与放在了重要位置,让学生快乐参与,全体参与。

整个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利用让学生欣赏作品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进行操作。第二环节: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新知;在任务设计上,将教学目标经过加工,融入到具体的三个任务中,一是插入剪贴画;二是插入来自图片文件。三是设置水印效果。在完成任务①和任务②时,学生自己探索,来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③时,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并培养合作精神。第三环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发挥自己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四环节:评价反馈,形成知识;在评价反馈上,注重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教师评相结合,评价的形式也多样化,同时注意过程的评价,使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对自己充满信心。

整节课我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并通过网络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和交流,为这一课的教学提供了方便。

一节精彩的信息技术评比课例欣赏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4.3“美化文档”的第一小节。“美化文档”这节课的内容处于文章的修改与打印之间,是经过努力之后最终决定能否获得一篇精美文档的关键,是对文本录入之后的艺术加工,是最能够培养和体现学生审美观点及实际动手能力的内容,

通过该内容的学习,将会带给学生非常大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本节是这一内容的开篇,它一方面将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体会到美化文档的着手点及基本思路,在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各种字体、字号、字形和字色以及掌握改变字体、字号、字形和字色的方法;认识文字的特殊修饰效果,掌握其设置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注重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在观察、分析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探索与创造的快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各种字体、字号、字形、字色和特殊效果以及设置文字格式的具体方法。

教学难点:

合理地对文档的文字格式进行修饰,使之达到协调统一的效果。

四、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载体,以操作为手段,以发现为宗旨,以感悟为目的。

五、教学方法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他们的认知水平,本节课采用以任务

驱动法为主,以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进行演示和指导,控制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通过上机练习,结合“任务”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六、课型

新授课

七、教学资源

1、自制PowerPoint演示课件。

2、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教师机+学生机+投影仪)。

3、联想“传奇”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

出示三幅内容完全一致的word文档:

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文档;

经过适当修饰的文档

修饰过当的文档

让学生说一说哪篇文档格式更好,并说出理由。

观察、分析三幅文档并说出自己的观点。

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出对文档进行修饰是必要的,但应该合理的进行修饰。

[精彩之处:我们平常的设计只考虑到了美化前后对比,但他提出了“修饰过当的文档”的对比;其次,他这里导入设计采用了一个对藏头诗的美化,不仅让学生见识了什

么叫藏头诗,也突出了美化对文字(信息)的重要作用。因忘记了没有拍照没有照片提供给大家]

二、观察分析引出新知

[课件出示]

只保留前两幅文档,请学生仔细观察,说出它们的主要区别。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出二者主要区别在文字格式方面,引出本节新知。

就文字格式的基本设置(字体、字号、字形等)请会的同学演示给大家看。

教师就操作要点进行强调(如先选中后操作的原则)

[精彩之处:这里老师并没有直接做强调,通过一个教师的故意失误,来让学生说出问什么。]

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仔细的观察,同时与同伴进行交流并踊跃发言说出二者的主要区别。

学生上台演示(一边操作一边说)其他同学注意观察。

学生观察教师的操作,为后面的上机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第二次比较让学生明确文档修饰的主要思路:可先从文字格式入手进行修饰和美化。

考虑到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类似的操作,同时也兼顾到所有同学,让已经会的同学来当小老师演示,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让学生来教学生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动手操作运用知识

[课件出示任务一:做一做]

让学生对一篇文档的文字格式进行简单的修饰。

教师巡视指导,积极参与学生的交流。

在学生完成任务一的基础上,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课件出示任务二:试一试]

把标题设成空心文字。(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第89页----90页的“学着做”)

教师巡视指导,积极参与学生的交流,要特别关注基础较弱的同学,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增强他们学习这门课的信心。

学生完成操作之后,请同学演示文字特殊效果的设置方法。

教师进行适当的总结。

[遗憾:在这里老师没有及时的给学生的制作做一个点评、引导:提醒学生在文字修饰中要避免的一些问题,另外在实际听课过程中感觉这里有点乱。]

[课件出示任务三:]

[精彩之处:这里并没有简单的出示一个任务,而是先亮出奥运5福娃的一个照片后才提出一个关于它们介绍的美化任务,这样可以让学生有对5福娃更多的感性认识。而且后来的学生作品也充分证明了这点]

此任务是一个综合性任务,融合了前面所学的知识点,任务的设计考虑到学生水平的实际差异,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

教师巡视指导,积极参与学生的交流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学生动手操作完成任务一,并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与展示。

学生看书并动手完成任务二(同位同学可以互相交流,也可以和老师交流)。

学生演示,其他同学注意观察。

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操作。(基础好的同学可以帮助其他同学)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来巩固所学新知,并对文字格式的基本修饰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目的: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信息技术课也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里让学生带着具体的任务去学习,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在学生操作时,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进来,不仅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也便于及时解决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

综合性任务的设置目的是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知识水平同学的学习需要。

四、作品评价

教师收集部分学生的作品,请学生发言介绍自己的作品。

请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教师给予点评,对学生的“亮点”要给予充分表扬,对不当之处要及时纠正。学生提交作品,并对作品进行介绍和自评。

其他同学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此环节较为开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点评,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精彩之处:他在做学生作品点评时,对一个女学生运用吉祥物颜色(蕴含五环颜色)修饰文章中吉祥物名字的及时发现并作了点评。]

五、归纳小结

[提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请谈一谈你的体会和收获。

教师适当总结。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生共同小结,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六、课外拓展

[课件出示]

文字格式的修饰使得我们的文档更加美观了,但似乎还缺点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其在段落设置上的缺陷)

学生观察、分析、交流。

课外拓展让学生带着更高层次的问题离开课堂,同时也为下一节的“段落设置”埋下伏笔。

[遗憾:此部分没有展示]

十、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交流与操作来完成知识点的学习以及对知识的应用,整个教学过程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文字格式的基本设置的教学上,考虑到学生以前的知识水平,教师没有必要直接演示,让会的学生来交其他同学,教师适当补充,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文字的特殊效果,学生比较陌生,但有了前面对文字格式方法的基本认识,可以给学生设置具体任务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我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出发,积极探索,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演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在文章中插入艺术字》一课,我就采用了这种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课堂上,我首先把学生带入了小记者采访的情境中,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展现漂亮的艺术字,这些字有的形状不同,有的颜色不同,有的带

有阴影效果,有的带有三维效果,学生们看到这么多漂亮的字,兴趣很浓,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老师,这么漂亮的字是怎么做出来的?”

“我们能学会吗?”

“我想做出别的样儿,行吗?”

学生们的声声提问,道出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这时,我因势利导,提出教学内容,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探讨,提出:“你学会多少就汇报多少,看那组同学的方法和别人的不一样?”

这一番话真的起了作用。“学会多少就汇报多少”,不拘一格,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由空间;“看那组同学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则具有挑战性,大大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教室里呈现出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学生的精力都高度集中在解决问题上。

看书时,同学们神情专注,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讨论时,有的学生边说边操作,有的还指点比划,唯恐被人听不动;交流时,各小组同学各抒己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仿佛他们就是小小电脑专家。

自学后的自由发言,积极踊跃:

有的说:“单击‘插入’菜单,选‘图片’中的‘艺术字’调出艺术字库窗口,在窗口中选一种式样,单击‘确定’,出现‘编辑艺术字’对话框,在对话框中输入文字,然后单击‘确定’在文章中就出现了漂亮的文字。”

有的说:“老师,我不是那样做的。那样操作太麻烦,我发现工具栏中有一个图标,它是插入艺术字小按钮,我一单击它,就出现艺术字库窗口,这样很方便。”

有的说:“我按alt+i,弹出插入下拉菜单,也可以找到图片—艺术字。”……

对于艺术字工具栏上各个图标的功能的学习,学生们的兴趣更浓了,他们个个

四年级信息技术教案上册

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 教案 肖翔球 星源实验小学 课题:机房常规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了解和熟悉机房上机纪律; 2、情感:培养学生爱护计算机等设备的习惯,正确使用计算机; 3、能力:掌握计算机保护方法,正确使用计算机 二、教学重点:使用计算机时的安全和准则。 三、教学难点:计算机正确使用方法 四、教学方法:利用游戏模式,引导学生学习 五、教学准备:教室常规课准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要讲究规矩、讲究秩序、讲究纪律,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学校有校规校纪,我们的计算机机房,同样也有机房纪律,计算机机房不同于普通教室,到处都是电缆,不按规定操作,有可能会发生安全事故,关系到我们生命财产的安全。本学期的第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机房的纪律,只有人人都遵守纪律,我们的上机课才能有序进行,保证每个同学都有充分时间来进行操作练习,快速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水平。二、新授: 我们的机房纪律有以下几条,现在已经通过电脑课件出示到大屏幕上,我们来逐条学习一下。 课件出示机房纪律: 1.上机时要求带齐学习用具,在教师指导下安静、认真地上机,不得喧哗吵闹,更不准随意走动。 ?2.不得随意进出机房,预备铃响后(正式上课前2分钟)方可进入机房并严格按教师指定的机位就坐。 ?? 3.爱护机房卫生,雨具、仪器等不得带入机房,不得乱扔果皮、纸屑等,实习用纸学生要自行带走。

?? 4.爱护室内一切公共设施,不得在桌椅上乱刻乱画,如有损坏,照价赔偿。 5.开机时如发现微机故障,应立即报告指导教师,等待重新安排和调整机位;如果发现故障而未及时上报的,涉及到的一切责任由该生负责。 6.爱护室内电器设备,不准随意改变设备的配置,键盘应轻敲,开机、关机和操作都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禁擅动设施,即使是耳机等简单设备也必须在当值教师的授意与监督下方可拆卸与安装。 7.注意用电安全。使用中发现用电安全方面的问题,应及时切断电源,报告老师。 8.严禁随意安装、删除、卸载机器内已经安装的各种软件;严禁上机时间不按指导老师要求操作;严禁上机时打游戏、上网聊天、浏览有不健康内容的网站; 9.凡因操作不当或故意违规操作造成硬件损坏,除照价赔偿外,视情节轻重核收维修费用并给予相应处分。 10.从下课到离开电脑机房,同学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退出所有程序,正常关机。 ②摆好椅子,放好鼠标键盘。 ③排队离开教室。 11.违犯上述规定且不听教育劝导者,取消上机资格,并由学校按校规进行处理。 三、小结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以后所有的上机课,都要严格按照机房纪律来

(精心整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松鼠和松果》 石庙镇中心小学语文组张忠云 一、课例导语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我们已经进入了高科技信息技术期间,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照》中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促进中小学教学根本性变革的首要途径。”这就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步到了一个十分主要的地位。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当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充分使用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获得语文学科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步语文素养,是一个极新而又布满朝气的领域。 二、教材特点 《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课。课文向我们展示了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由于孩子们对钱塘江大潮了解较少,不能很好地理解“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对于“万马奔腾、天崩地裂”等词语不能很好地理解。小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但对课文只是很浅的理解,真正读懂课文光靠老师讲是行不通的,所以教学方法应是基础的让学生自学,较难的由老师带学。同时考虑到学生年龄小,视觉上的冲击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与兴趣,所以加入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形象化.感性化,效果良好。我想通过以上的教学手段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童话。 3、认识到人类向大自然索取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自然,这样才能拥有美好的家园。 四、教学过程

五、案例反思 1、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的空间: 由于学生的拼音已掌握较好,我采用了让学生预学生字、个别字老师带学的方法,效果较好。让学生事先预读课文,简单理解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学生也完成的较好。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自己答出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答,不包办。课后的作业讲故事、画未来都可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给他们以发挥的空间。 2、让信息技术手段在课文中较好的发挥作用: 在本课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的采用对学生学课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像最开始的猜谜后出示投影图、学习生字用投影显示、讲课中用录音配乐烘托气氛。用投影图的出示增加直观效果,在学生读课文或讲故事时配乐,这些都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 3、以启发式教学带领学生学课文: 对课文进行学习分析时,教师不是一味地讲或读,而是采用了引导启发得手段,学生能说的让他们尽量说,老师只是在学生确实无法弄懂的情况下才讲解,以避免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现象,使学生学会自主的学习。

小学信息技术课案例doc资料

小学信息技术课案例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比较有用的教学方式,它许多优势是传统接受式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但是探究式教学方式也是有不够之外,它比接受式教学方式要花很多时间,在实际教学中我采取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本课是围绕小学三年级《画图》设计的案例,本校学生从三年级开始上信息技术课,一人一机学生操作,但是学生基础差异很大,综合学生情况及教学内容,设计了教学难点、重点,但是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在学习中可能出现偏差。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并烂熟操作矩形、椭圆以及培养学生挖掘内容深处的能力。 2、画图时,SHIFT键的使用方法。 3、综合运用所学绘制图片。 教学重点: 1、SHIFT键的使用 2、颜色的填充 教学难点: 1综合运用所学绘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演示:向学生展示绘制的《我的家》图片。 师:同学们,从屏幕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1:这张图很美。 生2大门和房子画得很像。 生3:还有就是窗户看上去很明朗。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老师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也可以画出这么幽美的图画。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师:请学习小组的同学共同合作,绘制我们的家,比一比,哪一个组的画法是最有用的? (学习小组纷纷行动起来,有的读书上的步骤,有的动起鼠标,气氛积极深刻) 师:哪一个学习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生1:我觉得窗户的开关是矩形(长方形)、所以我选择矩形绘制了这么多窗户。 生2:老师我想画正方形的房子怎么办? 师:谁能说一说怎样画正方形? 生3:我发现按住shift键同时按矩形就可以了。 生4:我用椭圆画了屋顶,然后把下方的边擦除了。 生5:我画的窗户是蓝的。 师:告诉大家,你的蓝色窗户是怎么画的呢? 生5:我是这样画的,我按鼠标左键,拖动鼠标就画了一个矩形,接着填上色.师:你的方法可以,谁还有别的方法吗?给大家演示一下.(学生演示) 生1:原来选择第二种矩形就有颜色了。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意义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意义 发表时间:2015-12-09T17:09:18.95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5年11月总第173期供稿作者:王金贵 [导读] 山东省平邑县丰阳镇中心校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金贵山东省平邑县丰阳镇中心校273315 现代的小学教育,学生已开始不满足于“知识=书本+粉笔+嘴巴”的教学模式,他们对知识、对信息有了更高、更多的要求,而信息技术教学的引入正好顺应了这种时代发展的趋势,它将外界与学校、活动与课堂、书本与信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将“知识=书本+粉笔+嘴巴”更新成为“知识=书本+电教+嘴巴”,满足了小学教育乃至于现代教育的要求。 邓小平同志早在1984年就提出:“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而我们的娃娃,农村的就占有一大半,而且由于农村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晚、起点高,加强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将是咱们农村小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小学阶段,我们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把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工具,使学生掌握这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借助于这一工具来帮助他们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信息技术教学(计算机教学)可以弥补教学器材的不足,增强小学教学中形象化成分,顺应小学生心理思维的发展规律 伴随着教育的发展,学生知识面的不断扩大,教材的不断更新,许多新事物、新知识的不断涌现,作为面对着心灵幼稚、思维能力低下、抽象认识发展缓慢这一特殊群体的小学教师来说,已很难通过简单的介绍、片面的几句话来让学生在内心世界形成完整的认识,然而能让学生比较形象了解的实物模型、鲜明的彩图,完整的文字介绍,即使在城市学校也很难比较完整、全面的找到。因此,在传达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因教学资料、知识资料不能满足需要所造成知识盲点,造成教师与学生在知识传递上的阻塞。而计算机能够全面满足教学需要,解决这一问题,它通过网上传输获取教学中的所需资料,有力的弥补了教学器材数量与质量的不足,提供了丰富的教辅工具,并且运用各种动画、图解、音乐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系统全面的传输知识信息。更重要的是,小学生这一不成熟的群体,获取知识的绝对途径则完全依赖于教师课堂的传播,他们心理和思维的发展所要求的形象性资料,是任何教师都无法估计和全部满足的,而计算机教学则具有很强的形象性、灵活性、多样性,它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有针对性的选择,能把书本上简单或是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深刻、形象,很好地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发展快而抽象思维发展缓慢的心理特点进行信息的多元化处理,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教学(计算机教学)可以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克服传统教育教学过程弊端,创造最佳知识传输效果 计算机教学引入课堂,其高效、快速的信息传递功效,与传统教学相比大大节约了教学时间,在相同的课堂40分钟,采用计算机教学能够加大课堂教学容量、扩大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这在小学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小学生幼稚的思维对事物的认识需要寻求丰富的感官刺激,计算机教学可传递他们对知识需求,满足其求知欲。另外,计算机教学还能够简化教学步骤,克服传统教育教学过程的弊端:1.可以简化教师繁琐的书写过程,以演示稿、幻灯片代替黑板板书内容,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2.克服了教学空间的限制,完成了以前在教室不能完成的教学内容。3.克服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计算机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师生交互式的对话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计算机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动画式的三维效果,能够完成教师光靠双手所不能完成的动作演示效果,特别在小学社会课的教学中,其优势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学生心理对动的事物的认识远远比对静的事物的认识深刻,对多颜色事物的认识比单一颜色的事物认识深刻,对图像事物的认识比文字知识的认识深刻,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比抽象事物的认识深刻。因此,计算机教学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与中学或其它阶段的教学表现得更明显、更直接。 三、信息技术教学(计算机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培养小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信息技术教学(计算机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作为小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渴望和思考是非常强烈的,对于计算机教学所带来的丰富信息,是他们从未接触过的。第一,计算机本身就是一种现代科学产物,小学生对其中奥妙在教师的引导下必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计算机所提供的对话式功能,能满足于小学生爱动的心理,对计算机本身的操作就是一个自觉学习的过程;第二,计算机所提供的虚拟式的演示功能,是在现实生活和实践过程中所无法实现和观察到的,它通过对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模拟的动画演示,如火山喷发的过程,化石形成的过程等等,能通过具体的视觉观察,使小学生产生外在教学认识与内在心理认识的差异,从而就培养小学生思考问题能力;第三,随着计算机教学的引入,使小学生接触面的快速扩大,知识掌握程度的不断加深,思维能力的不断加强,其所遇到的疑难也就越来越多,其心理内在对知识的需求也就日益强烈,问题是促进学习最有利的动力。因而,他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必然会更加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对疑难问题答案寻求,同时也解决了以布置作业被动促学的教育弊端,从根本上符合了素质教育的号召,让学习的过程成为了“快乐学习、自主学习”。 随着计算机教学深入课堂,它已开始逐步取代传统教育方式的地位,其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它所带来的教学效果的飞跃,是任何时期都不能相比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信息技术教学必将成为课堂教育的主宰,成为推动现代教育巨大的动力和武器。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与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与反思 主动参与,实践创新 信息技术教学应以信息社会的不断改革创新为基础,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建立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现有认知水平、认知能力的基础,进行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践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在自主探索中,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直至豁然开朗。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长、张扬、发展、提升。 两种回音: 《规则的图形》一课,是以Windows画图中的画矩形、画椭圆为中心的实践操作课,本节课主要是学会矩形、椭圆的使用方法以及培养学生挖掘内容深处的能力,目的是关注每个学生的探索、审美等综合能力的发展。我是这样设计进行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演示:出示电脑绘制的《我的学校》图片。 师:同学们,从屏幕上你知道了什么? 生1:这张图很美。 生2:大门和楼梯画得很形象。 3:还有一个个的窗户看上去很明亮。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老师相信通过画图软件你们也可以画出这么漂亮的图画。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师:请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共同合作,绘制我们的学校。比一比,哪一小组的画法是最有效? (学习小组纷纷行动起来,有的读着书上的步骤,有的动起鼠标,气氛积极浓厚) 师:哪一个学习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想的,怎么做的? 生1:我觉得窗户的形状是矩形,所以我选择矩形绘制了这么多个窗户。 生2:我用椭圆画了屋顶,然后把下方的边擦除了。 生3:我画的窗户是蓝色的。 师:告诉大家,你的蓝色窗户是怎么画的呢? 生3:我是这样画的:我按下鼠标左键,拖动鼠标就画了一个矩形,接着填上色颜料。 师:你的方法不错,谁还有别的方法吗?愿意给大家演示一下。 (一位学生在教师机上演示) 师:同学们看明白了吗? 生1:原来选择第二种矩形就有颜色了。 生2:我发现了,第一种是没有颜色的矩形框,第二种是有颜色的。难怪我刚才画的窗户没有颜色呢! 生3:我还知道,画椭圆时也可以选择第二种就可以有颜色了,我要给我的屋顶涂青色。 师:同学们,你们会发现,会实践,这样做很好。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赶快把各种图形拼在一起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吧!相信动起你们的手,美丽的学校很快就会出现。 三点思考: 1、兴趣是通往学习的大门,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开发智力的催化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学 案例

信息技术教学案例 作者:郑立娟(高中信息技术赤峰信息技术二班)评论数/浏览数:1/437发表日期:2011-07-0811:30:49 壹、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获取的壹般过程;掌握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存储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 2、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讲述亲历,共同体验信息获取的过程、经历、经验,教师于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作壹定的总结。 3、情感态度和价值:用切合实际的亲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获取信息的关联内容,且教育学生信息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要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到”。 二、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二章第壹节内容,是整本书的基础理论知识部分,为以后更好的学习本册书奠定基础。本节内容的重点于于如何让学生灵活掌握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且熟练地应用于日常生活学习当中。计划授课课时为1学时。 三、学生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壹年级的学生,他们大多数于上初中的时候已经学过《信息技术基础》,且且很多同学家里也均有电脑,对于计算机的基本功能操作的水平仍是能够的。且且本书的第壹章已经介绍过了关于信息的关联知识,

为本章节的学习也打下了壹定的基础,加上同学们对本章节内容又十分感兴趣,基础知识掌握的也很扎实,所以教师于授课过程中能够按照计划进行。 四、教学重点:信息获取过程的分析和确定信息获取方案 五、教学难点:分析信息获取的壹般过程。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壹)情景引入,引发思考------杨叔子打猪草的故事。 教师活动:讲述“扬叔子年轻于咸宁‘劳动锻炼’插队劳动时,有壹天师傅要他去打猪菜,可他又不认识猪菜,那他又是如何识别猪菜从而出色、超额地完成了任务的呢?如果是需要你去完成这个任务,你又会怎么做?请俩名同桌同学组合成探究小组,于2分钟内给出壹个可能的答案”。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然后抽选三个小组进行课堂提问。答案分别为:(1)直接赶猪去吃猪菜通过现场观察。(2)从别人的口中得知。(3)从书本中认识猪菜。 教师活动:提问如果猪圈离猪菜地太远你会怎么调整?继续提问。 学生活动:回答无法采用第壹种方式,但可采用第2、3种方式。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语文教学增添了新的动力。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调动学生感官,创造氛围,巧设疑问,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具活力的主观状态。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造逼真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认知的直观材料。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其开放性、灵活性、和科学性,遵从语文教学规律,从教学实际出发,讲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一、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才会更好的学习。而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优化课堂环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进行巧妙恰当地呈现,制成课件,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而且这些知识又很好的补充了学习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对所学习的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在课堂上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情绪,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二、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把抽象的内容变成具体生动的画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的年龄小、认知能力差,抽象思维刚刚起步。在教学上,我仅依靠语言文字来进行枯燥的讲解,学生没有体会,很难理解课文内容。我经常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枯燥无味的文字变为生动有趣的画面、动画,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草原>>一课中,无论老舍的语言多么精彩,草原描绘的多美。学生由于没有见过草原,没有受到美的熏陶。我借用多媒体的直观性,让学生亲眼见一见草原,看看草原的美丽景色。学生由此产生了对草原的向往,对草原赞叹不已,教学效果很好。 三、信息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中,突破教学难点。 由于在教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改变了逐段讲解的 方法,以及以问题为中心而忽视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为课堂教学突破难点。如:在教学《开国大典》时,教学的重难点是了解开国大典的场面,熟悉开国大典的进行顺序,体会当时的隆重及人们无比兴奋的心情。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 正确的指法是电脑操作的一项重要基本功,练好指法能大大提高操作电脑的速度,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练就正确快速的键盘指法,对小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案例] 1.难以适应键盘的字母排列顺序。目前我们使用的计算机,键盘上字母的排列并没有按照小学生熟悉的顺序。不少小学生反映键盘字母顺序太乱,不容易记住,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出要发明一种新键盘的设想:字母一律按照“ABCD……”顺序排列。 2.手指不够灵活。由于平时所学的课程大多数用不到灵活的手指动作,所以,很多小学生手指活动相对较为笨拙:小拇指、无名指一般不能单独活动,小拇指一动,无名指也跟着动,无名指一动,小拇指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动;有的学生的中指也不能灵活地单独活动。 3.指法练习相对枯燥。与小学生爱玩好动的特征相比,指法练习并不十分有趣,很多三年级的学生练习指法的持续时间超不过5分钟,这给完成指法练习任务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分析] 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帮助学生愉快、高效地练好指法?在实践中,我采用了如下几种较为有效的途径: 1.通过玩一些flash小游戏,认识自己一双手,并熟悉熟悉键盘字母排列 电脑游戏以丰富多变的形式和内容让同学们在电脑中按照自己的方式做想做的事情,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而享受到乐趣和成就感,但同学们不能沉迷于其中,它只是我们学习电脑知识的一种方式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还可以开展一些比赛,让他们去比一比和赛一赛,对于胜出的学生给予小红花、五角星等奖励。来丰富课堂教学。 学生在兴致盎然的游戏中,不断强化对键盘的感知,整个键盘字母排列一次又一次地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印象,加上后期的指法操作练习,键盘字母的排列图式逐步进入学生的潜意识。 2.多种软件,丰富练习形式 熟悉了键盘字母排列,知道了各手指的分工,手指的灵活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一切都为练好指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要真正熟练使用正确的指法、达到盲打的程度,还需要一定时间的练习。由于小学生将注意力保持在同一事物上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如果用单一的练习方式,只能让他们感到枯燥无味。在实践中,我们整合了多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伴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进步,世界各国均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人力度。我国也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加入了这一行列,开启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到目前为止,我国绝大多数大中型城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已取得很大进步,但与之相比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则稍显薄弱,这也造成了我国整体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参差不齐,较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的现状。在我国约2.3亿中小学生中,农村中小学生就有接近1.4亿之多,比例达到60.8%之多。未来他们将会陆续步入社会,因此,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与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所以,如何在农村中小学中开展更为优质的信息技术教育,如何更好地让农村中小学生为未来融入到信息化社会打好基础就成为当今中国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1 我国农村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1.1 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首先要明确的是中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信息技术常识、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本操作知识、获得初步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 但由于升学率等客观因素的制约,目前大部分农村中小学主观上并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尽管设置了信息技术教育的相关课程,但实际上却只是让其为语、数、外等与升学考试相关的课程让路。这样的课程安排一方面会使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兴趣下降,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知识的获得,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学生因此对形同虚设的“信息课”毫无了解,在缺少学校和学生推介的背景下,农村中小学生的家长自然也会产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茫然和懈怠的态度。因此我们首先应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学生、家长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知问题,才有可能改善我国农村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1.2 基础设施匮乏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尽管有的地方已认识到其重要性,但真正要让其顺利开展起来也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简单,这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资金的缺乏。从学校建设来看,农村中小学基本上将大量的资金用于建设、修缮教学楼、教职工宿舍、学生宿舍等基础设施上,因此能用于购进、维护、升级信息技术教育设施上的资金就十分稀缺。资金的稀缺造成了现在我国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基础设施匮乏。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的微机室计算机较少,甚至有些地方没有条件设立计算机教室;课堂上学生共用一台电脑的情况不占少数;普通教室中配备的信息技术教育设施也十分稀缺。也正是这样的现状使得当今我国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缺乏必备的物质载体。反观农村中小学学生及学生家庭,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仅有少部分学生能拥有属于自己的计算机,大部分学生并无机会接触计算机。由此可见,农村中小学资金的缺乏,进而导致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匮乏,也成为影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1.3 教师欠缺专业技能 当前大多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基本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目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以中老年教师为主,然而中老年教师的基本专业知识(具体体现在使用信息技术上)的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根据调查显示,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的中小学42周岁以上(含42周岁)的中老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6%,其中能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仅为24%,这显然没办法满足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问题,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于条件所限,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并未受过完整的能力、技能、专业知识培训,这使得其在教学过

信息技术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教学案例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必备工具,青少年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我们的课程改革 正在轰轰烈烈的开展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模式,新的学习方法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到教学中来,它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 理念, 强调课堂教学主题,体现课堂教学艺术的特色,为此我确立了"渐进性""灵活性"""原则,确立了"协作学习与个性 化学习相结合. 现在我说的这个案例是:第二册:“输入和修改文章”中的第四模块[查找和替换]这堂课非上机时间10分钟,上机操作时间25分钟,,组内互相找不足并讨论学习10分钟 1、将学生分组,将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搭配分在一组。 2、将要学习的内容用导学案的形式发给学生。 案例实施过程: 将导学案发给学生。 教师讲解: 有时我们需要在一篇文章中查找一个字或一个词,或者把文章中多次出现得一个词或者 一段话,,换成另一个词或另一段更贴切的文字,当文章较长时,这是很麻烦的,可能找了 半天也没完全找出来,word提供了查找和替换功能,有了它,就可以很轻松的完成这类任 务。打开上一节输入的文章《送小龟回家》查找“喝酒”两个字。 第一步:将光标移到文章的开头。 第二步:单击菜单栏上的“编辑”,打开“编辑”菜单,再单击“查找” 第三步:在查找内容后面的文字框输入“喝酒” 第四步:单击查找下一处。 在查找与替换这堂课中,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也是在自己输入的文章 “送小龟回家”中跟随教师的讲解来一步一步的练习,在操作过程中发现自己不会的问题和疑难问题,首先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询问老师.我发现学生理解的很快,心里非常的高兴。 在这个过程中,有个同学站起来问: “老师,我能不能在查找与替换中只用替换而不用查找呢?” 我觉得这个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动了脑筋是一个很好 的事情,就鼓励他试一试,他很高兴的自己做了一遍,然后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松鼠和松果》 一、课例导语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我们已经进入了高科技信息技术期间,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照》中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促进中小学教学根本性变革的首要途径。”这就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步到了一个十分主要的地位。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当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充分使用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获得语文学科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步语文素养,是一个极新而又布满朝气的领域。 二、教材特点 《松鼠和松果》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0课。课文是一篇童话,叙述了两只具有环保意识的小松鼠植树的故事。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到人类在向自然索取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由于以往的教学把识字和朗读放在重点,所以本班学生对朗读和识字掌握得比较好。学生能够利用以前学过的字识记新生字,在朗读中也能够进行知识的迁移。 低年级的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也很喜欢小动物,所以本课的内容很适合学生。 三、教学手段及目标: 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拼音已较掌握,课文基本读通,生字已能通过拼音自己认读;但对课文只是很浅的理解,真正读懂课文还需靠老师讲,所以教学方法应是基础的让学生自学,较难的由老师带学。同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视觉上的冲突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与兴趣,所以加入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形象化.感性化,效果良好。我想通过以上的教学手段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形成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1.能识别计算机的外观和常用输入设备(如鼠标、键盘)、输出设备(如监视器、打印机)及其他常用外接设备(如音箱、耳机、话筒等);能通过动手组装或观看组装示范,探究计算机的基本构成,认识不同部件的基本功能(活动学习——直接经验;观察学习——间接经验)。 2.通过打字任务或简单的游戏,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熟悉操作常用输入、输出设备。 3.能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总结利用计算机输入、存储、加工、输出信息的基本流程;借助自己获取、加工信息的经验,体验计算机在处理信息方面的优势,知道计算机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 二、树立与终身学习和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意识,形成积极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养成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1.结合生活和学习经验,体验信息在生活、学习、科研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形成理性认识信息价值(理念先行)、敏锐捕捉有用信息(选择性注意)、主动获取相关信息(有目的的任务驱动)、甄别筛选正确信息(针对性、准确性、价值高低)、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良好信息意识;逐步形成判断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动抵触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断能力;能讨论每个个体在创作和共享有益信息方面的责任。 2.通过身边的事例或观看案例,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在获取、加工、存储、表达和交流信息方面的作用,理解信息技术是人的信息加工器官的延伸,讨论人类发明创造信息技术的基本历程,形成乐于学习、勤于操作、敢于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树立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技术操作能力;主动参与科技创新的志愿。 3.观察和列举日常生活、学科学习和其他综合实践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常见应用,能讨论这些技术应用带来的利弊。 4.能讨论应用信息、信息产品、信息技术现备和软件时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和道德问题,能描述不恰当应用带来的后果;知道如何负责地使用技术设备和信息资料,在引用他人的观点、成果和信息时理,知道如何注明出处和给予恰当的致谢;养成保护自己信息安全的意识,学会防查杀病毒、简单的文件加密(如设置使用口令)等信息保护方法——“行为指导”“使用技能”。 三、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收集和处理信息,以支持学习、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1.能根据学科学习和其他活动需要,分析所需的信息及其类型,讨论确定合适的信息来源(如他人、书籍、报刊杂志、光盘、录像、电视、因特网等),学会从不同的信息来源搜集资料的方法(如实验、调查、访谈等)。对信息搜集过程进行一定的规划,初步形成信息需求分析的意识和习惯。 2.学会利用常用设备(如数码相机、探测器、扫描仪、录像机等)获取第一手的信息,或利用常见信息技术设备对传统介质的信息进行必要的数字转换。 3.学会利用计算机输入和存储资料,学会利用计算机的资源管理功能对文件资料进行合理的分类整理、建立以及重命名文件(夹)、保护文件等,能迅速

48篇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例谈 一、什么是教育案例分析 教育教学案例分析是指围绕一定的教育目的,把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可供学习者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往往是一个故事、一个事例或一个事件),通过学习者独立分析或相互讨论,来提高学习者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 市一位青年教师曾写过一篇《走近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其中写到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让一个男生上讲台朗读,结果这位略有口吃的同学遭到了哄笑。 台下的同学们紧紧注视着他,课堂里死寂一片。沉默中,我突然从后悔自责中省悟:初为人师的我不是也有过临场时的恐惧和冷场时手足无措的尴尬吗?然而是自信战胜了这一切。有时候,一次小小的成功能够激活一个人在的巨大的自信,可一次难忘的失败也往往可以摧毁一个人仅有的一点自信。眼前的这一个男孩难道会陷入后一种情形吗?不,绝不能。我终于微笑着开口了:“既然他不太习惯在众目睽睽之下说话,那索性我们大家都趴在桌上,不看,只用耳朵听吧!”我带头走到教室后,背对讲台站定,同学们也纷纷趴下头来。终于,我的背后传来了轻巧的羞怯的声音。那的确是篇好作文,写的是他和父亲间的故事。因为动情的缘故,我听到他的声音渐渐响了起来,停顿也不多了,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声情并茂了,我知道他已渐渐进入了状态,涌上心头的阵阵窃喜使我禁不住悄悄回头看看他。我竟然发现台下早已经有不少同学抬起头,默默地赞许地注视着他。朗读结束后,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掌声不仅仅是给予这篇作文的。(案例分析并不注重“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更注重学习者的思考与分析过程。) 二、教学案例分析与教师教育理论学习 案例是学校问题解决的源泉。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向全党提出:"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针对当前教育理论界风行的"浅入浅出"、急功利近,"深入深出"、食洋不犯"浅入深出"、故弄玄虚,以及刻意包装、虚假宣传、浮躁肤浅的不良风气,课题组鲜明地提出,要"深入浅出",返朴归真,坚持深入学校实际,研究现实问题,脚踏实地做学问。 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案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案例是教育理论的故乡。 案例是教师独特的话语系统。本研究从数千个案例中辑录了60个案例,选自28所实验学校、两所幼儿园。表述的风格不同,案例的写法各异,焕发出每所学校独特的个性色彩。但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从不同角度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基础学校在改革发展进程中,观念的变革,实践的探索,理性的思考,前进的足迹,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中国特色。 教育教学案例分析是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的重要容,是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与教育理论学习关系非常密切:过分偏重教育原理(原则、观念),难免空泛;过分依赖教学经验(技能技巧),易致盲目。以案例为基础的探讨恰好可以弥补这两者的缺失。案例研究分析的是真实教学情境下,面对不确定的、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教师所作的决策判断或两难困惑,从而促进教师实践的反思和默会的智慧。 教育理论是教学案例分析的基础,教学案例分析是教育理论学习的重要补充以及具体运用。(与纯理论学习相比,两者的侧重点存在不同:①目的不同。纯理论学习主要目的在于系统地掌握教育原理、原则、方法等,教育教学案例分析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者的教育理论运用能力②方式不同。纯理论学习采取的是“理解—接受”的学习方式,而案例分析采取的是“理解—运用”的学习方式。)一个典型的案例可以生动形象的诠释一个教育观念,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 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松鼠和松果》 教学手段及目标: 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拼音已较掌握,课文基本读通,生字已能通过拼音自己认读;但对课文只是很浅的理解,真正读懂课文还需靠老师讲,所以教学方法应是基础的让学生自学,较难的由老师带学。同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视觉上的冲突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与兴趣,所以加入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形象化.感性化,效果良好。我想通过以上的教学手段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童话。 3、认识到人类向大自然索取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自然,这样才能拥有美好的家园。 四、教学过程

1、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岀生字和标岀 自然段。 (老师巡视指导) 运用识字方法,自主识字: (1) 小组内讨论识字的方法, 记忆的方法。 (2) 全班交流汇 (3) 分段朗读。 2、岀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效果。 二、初读课文、 自主识字(1 0 分钟) 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读文后,在 文中画岀生字和标岀自然段。 用投影显示 生字,效果会好 止匕 —\ o 3、让学生分段朗读

五、案例反思 1、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的空间: 由于学生的拼音已掌握较好,我采用了让学生预学生字、个别字老师带学的方法,效果较好。让学生事先预读课文,简单理解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学生也完成的较好。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自己答岀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答,不包办。课后的作业讲故事、画未来都可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给他们以发挥的空间。 2、让信息技术手段在课文中较好的发挥作用: 在本课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的采用对学生学课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像最开始的猜谜后岀示投影图、学习生字用投影显示、讲课中用录音配乐烘托气氛。用投影图的出示增加直观效果,在学生读课文或讲故事时配乐,这些都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 3、以启发式教学带领学生学课文:

小学信息技术课案例

《鲜艳美丽的花朵》教学案例 平城镇东街小学薛志国 一、背景材料 1、本课为山西经济出版社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三课《鲜艳美丽的花朵》。 2、学生分析 本次授课的班级为五年级。该班学生数36人,这个班的特点就是学习气氛相对来说比较好。这节课内容形象直观、灵活有趣,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掌握Flash动画中基本的绘图工具,喜欢电脑是孩子们的天性,对于怎样在电脑上绘制出精美的图画,他们一定充满了好奇心。 3、教学目标 (1)掌握线条、箭头、填充、自由转换等工具的使用方法。 (2)掌握调色面板、变形面板的功能及设置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设计理念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我一直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这节课也是紧紧围绕这一目标,用情景导入,任务驱动的方法,以学生为主,自主感受,教师示范的方法来推进本节课的教学。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以信息社会的不断改革创新为基础,通过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建立创新意识。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现有认知水平、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践作用,则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本节就是在上述思想指导下设计教学的。

三、教学设计 本课是以Windows画图中的画线条和刷子工具为中心的实践操作课,本节课可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基础性学习部分,另一个是探索性学习部分。基础性学习部分共安排了三个知识点,直线工具的使用方法、曲线工具的使用方法、刷子工具的使用方法。第二部分探索性学习部分是检验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接受程度以及挖掘内容深处的能力,目的是关注每个学生的探索、审美等综合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这样的教学流程: 激趣导入----自学探究----操作实践----交流评价----小结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流程,开展教学双边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开发自己的潜能。 (1)激趣导入。 兴趣是通往学习的大门,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激趣要注意从学生身边的事物着眼。往往不大引起人们关注的事物最能激趣。本课采用课件导入图片,从而激发学生要画出一幅美丽作品的强烈兴趣。我首先出示幻灯片,使学生陶醉于美景中,继而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拿起手中的画笔,画美景,再送给好朋友。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要学,充分发挥其智力潜能和创新潜能。 (2)自学探究。 在教学中,我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出示老师画的一幅美丽风景,学生可自由评价,由此引出刷子工具和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 摘要: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迅速,对提高全社会的信息生存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不 少问题,比如认识问题,资金投入问题,信息技术师资问题,以及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问题等。并对此进行总结。 2000年11月7日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至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但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1,教育观念保守,许多学生不重视信息技术课学生及家长的学习观念相对比较保守,普遍认为考大学是高中学习的唯一目标,高考不考的是“副科”。信息技术课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在电脑上玩玩游戏,上网聊聊天。 2,教师队伍专业水平不高。由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原来大多没有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现在中小学的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转岗而来。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的专业教师凤毛麟角。有些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由普通教师来担任,这些教师本身对计算机了解的不多;有些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是外面临时招聘的代课教师;这些教师也许有很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他们本身就没有信息技术专业水平。鉴于这样种种情况,很多信息课很不规范,要不就让学生打打游戏,要不就放片子给学生看,要不就由学生自己乱倒腾,不能真正发挥信息课的作用。一方面,信息技术技术教师自身没有实现信息化,这样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是非常困难的。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和知识更新要比其它学科来的快,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尤其这一点对没有信息技术功底的教师来说压力则更大。 3、经费投入不足,制约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许多中小学设备陈旧,计算机数量不足,硬件设施较差开展信息技术教育,需要比较多的资金投入。当前,设备陈旧、满足不了信息技术课教学的需要,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瓶颈。笔者所在的城市仅有一两所重点中学真正拥有校园网,小学条件更差一些。大部分学校配置的计算机是“普九”大检查时配备的,其档次多为586或586以下,内存小,已经无法适应信息技术教育要求学生使用计算机完成信息的采集、整理、储存、发布等一系列的技术要求;有一部分学校虽然在近两年陆续装备了计算机,但由于经费问题,所装备的计算 机档次较低;另外,很多学校只知买进计算机,却不懂得要经常对机器进行维护,致使很多设备闲置不用,以致报废 4,、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学科课程缺乏整合 从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不难看出,一些学校没有把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起来,而是孤立地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国家教育部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特别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这是我国面向./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关系,又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各学校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必须与学科课程教学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 5,信息技术考核评价没有体现信息技术学习的特点 目前,我国中学计算机课的考试都沿用了传统课程的考查方式,即采用笔试闭卷考试。这种机械的记忆学习本身与信息技术学习的宗旨相违背,也约束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教师教学的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