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2: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2: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2: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高考化学知识归纳总结-----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一、电解质、非电解质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1、分类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本质区别: 在一定条件下(溶于水或熔化)能否电离(以能否导电来证明是否电离)

电解质——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非电解质——共价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鉴别方法: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 3、强电解质与弱电质的本质区别: 在水溶液中是否完全电离(或是否存在电离平衡)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

②SO 2、NH 3、CO 2等属于非电解质,因为本身不会电离,但溶于水生成了能电离的物质;

③强电解质不等于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 4不溶于水,但溶于水的BaSO 4全部电离,故BaSO 4

为强电解质)

4、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表示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过程的式子。

(1)强电解质用===,弱电解质用。

(2)多元弱酸分步电离,以第一步电离为主。 H 2CO 3

H ++HCO 3-,HCO 3- H ++CO 32-。 (3)多元弱碱一步电离。Fe(OH)3

Fe 3+ + 3OH - (4)弱酸的酸式盐完全电离成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但酸根是部分电离。 NaHCO 3==Na ++HCO 3-,HCO 3- H ++CO 32-

(5)强酸的酸式盐如NaHSO 4完全电离,但在熔融状态和水溶液里的电离是不相同的。

熔融状态时:NaHSO 4==Na ++HSO 4—, 溶于水时:NaHSO 4==Na ++H ++SO 42—

5、强弱电解质通过实验进行判定的方法(以醋酸HAc 为例):

(1)溶液导电性对比实验;

(2)测0.01 mol/L HAc 溶液的pH>2;

(3)测NaAc 溶液的pH 值;

(4)测pH= a 的HAc 稀释100倍后所得溶液pH < a +2

(5)将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HAc 溶液和NaOH 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碱性

(6)中和10 mL pH=1的HAc 溶液消耗pH=13的NaOH 溶液的体积大于10mL;

(7)将pH=1的HAc 溶液与pH=13的NaOH 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酸性

(8)比较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HAc 溶液与盐酸分别与同样的锌粒反应产生气体的速率

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和导电能力

⑴电解质不一定导电(如NaCl 晶体、无水醋酸),导电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非电解质不导电,但不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

⑵强电解质溶液导电性不一定比弱电解质强。饱和强电解质溶液导电性不一定比弱电解质强。

物质

单质 化合物

电解质 非电解质: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和有机物。如SO 3、CO 2、C 6H 12O 6、CCl 4、CH 2=CH 2…… 强电解质:强酸、强碱、绝大多数金属氧化物和盐。如HCl 、NaOH 、NaCl 、BaSO 4 弱电解质:弱酸、弱碱和水。如HClO 、NH 3·H 2O 、Cu(OH)2、H 2O …… 混和物 纯净物 导电性强弱 离子浓度 离子所带电荷 溶液浓度 电离程度

(3)3步判断:一写方程式,二分析反应前后溶质变化,三判断电解质强弱。

三、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电离平衡的含义:电离速率==结合速率

2、电离平衡的特征(7个):逆等动定变微吸

3、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内因+4个外因)

⑴浓度:越稀越电离,越浓越不电离。

⑵温度:电离是吸热过程,升温,电离程度增大。

⑶同离子效应: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电解质时,使电离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⑷化学反应:加入能与弱电解质电离出的离子反应的物质时,可使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四、HCl与CH3COOH的比较

1、等C、V HCl与CH3COOH的比较

C(酸)C(H+) pH 导电能力与Zn反应的速率消耗(NaOH)

1 mol/L 1L的HCl 1mol/L 1mol/L 0 强快一样

1 mol/L 1L的CH3COOH 1mol/L 10-2mol/L

2 弱慢一样

背会:CH3COOH的 Ka=10,电离度α=1%。

2、等pH、V HCl与CH3COOH的比较

C(酸)C(H+) pH 导电能力与Zn反应的速率消耗n(NaOH)pH=1 1L的HCl 0.1mol/L 0.1mol/L 1 一样慢少

pH=1 1L的CH3COOH 10mol/L 0.1mol/L 1 一样起始一样,之后快多

3、区别:当前H+的量→pH、速率、导电能力

能电离H+总量→总量、产量有关

4、必备知识

HCl与CH3COOH 等C、V 等pH、V

与足量Zn产生H2的量相等CH3COOH多(有补充)

中和NaOH的能力

五、酸/碱稀释规律:

1、强酸溶液:稀释10n倍时,pH稀=pH原+ n (但始终不能大于或等于7);

2、弱酸溶液:稀释10n倍时,pH稀<pH原+n (但始终不能大于或等于7);

3、强碱溶液:稀释10n倍时,pH稀=pH原-n (但始终不能小于或等于7);

4、弱碱溶液:稀释10n倍时,pH稀>pH原-n (但始终不能小于或等于7);

5、任何溶液无限稀释后pH均是向7靠近(即向中性靠近);酸的pH不能大

于7,碱的pH不能小于7。

6、稀释相同倍数,强酸、强碱变化得快,弱酸、弱碱和水解的盐溶液的pH变化得慢。

六、电离常数Ka的应用

1、Ka越大,酸越强;

2、写出Ka的大小顺序,利用强酸制弱酸,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3、比较离子浓度大小,在醋酸前的弱酸,其酸式盐:电离>水解显酸性;

4、列三段式进行Ka→α的相互计算。及电离度α= C(H+)/ C(酸),电离常数Ka=α2 C(酸)

5、混合溶液中Ka的计算(三步):巧妙利用pH=7时的数据。

①写出电荷守恒;②写出物料守恒;③写出Ka表达式并代入数据计算。

七、水的离子积Kw的计算依据(4条)

K W不仅适用于纯水,也适用于任何其他稀溶液(酸、碱、盐),只要温度不变,K W就不变。

1、任何水溶液中:C(H+)水= C(OH-)水;

2、任何稀(的电解质水)溶液中:C(H+)总* C(OH-)总=K W;

3、酸溶液中H+主要来自酸的电离,OH-来自水的电离,则K W=c(H+)酸·c(OH-)水;

4、碱溶液中OH-主要来自碱的电离,H+来自水的电离,则K W=c(H+)水·c(OH-)碱;

八、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4条):

①温度:水的电离是吸热的,温度越高,电离程度越大

c(H+)和c(OH-)同时增大,K W增大,但c(H+)和c(OH-)始终保持相等,仍显中性。

纯水由25℃升到100℃,c(H+)和c(OH-)从1×10-7mol/L增大到1×10-6mol/L(pH变为6)。

②外加酸、碱:平衡左移,水的电离程度变小,但K W不变。

抑制水的电离(pH之和为14的酸和碱的水溶液中水的电离被同等程度的抑制)。

③加入易水解的盐,由于盐的离子结合H+或OH-而促进水的电离,使水的电离程度增大。

促进水的电离(pH之和为14两种水解盐溶液中水的电离被同等程度的促进)。

④加活泼金属Na,与H+反应,平衡右移,水的电离程度变大。

九、溶液的pH

⑴表示方法:pH=-lgc(H+) c(H+)=10-pH pOH=-lgc(OH-) c(OH-)=10-pOH

常温下,pH+pOH=-lgc(H+)-lgc(OH-)=-lgc(H+)·c(OH-)=14。

⑵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常温时)

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溶液中的c(H+)与c(OH-)的相对大小。

①中性溶液:c(H+)=c(OH-)=1×10-7mol·L-1,pH=7。

②酸性溶液:c(H+)>1×10-7mol·L-1>c(OH-), pH<7,酸性越强,pH越小。

③碱性溶液:c(H+)<1×10-7mol·L-1>c(OH-), pH>7,碱性越强,pH越大。

⑶pH的适用范围

c(H+)的大小范围为:1.0×10-14mol·L-1

当c(H+)≥1mol·L-1或c(OH-)≥1mol·L-1时,用物质的量浓度直接表示更方便。

⑷溶液pH的测定方法

①酸碱指示剂法:只能测出pH的范围,一般不能准确测定pH。

②pH试纸法:粗略测定溶液的pH,只能读取整数值。

pH试纸的使用方法:取一小块pH试纸放在玻璃片(或表面皿)上,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试纸的中部,随即(30s内)与标准比色卡比色对照,确定溶液的pH。

测定溶液pH时,pH试剂不能用蒸馏水润湿(否则相当于将溶液稀释,使非中性溶液的pH测定产生误差);

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试液中,以免污染试剂。

标准比色卡的颜色按pH从小到大依次是:红 (酸性),蓝 (碱性)。

③pH计法:精确测定溶液pH。

十、pH的计算规律

基本原则:一看常温,二看强弱(无强无弱,无法判断),三看浓度(pH or c)

酸性先算c(H+),碱性先算c(OH—),酸碱混合酸过量。

注意:在加法运算中,相差100倍以上(含100倍)的,小的可以忽略不计!

1、单一溶液的pH计算

①强酸:先求[H+]混;

②强碱:先求[OH-]混;(注意 :不能直接计算[H+]混)

2、强酸与强碱的混合:

①两种强酸混合 c(H +)混=

②两种强碱混合c(OH -)混=

③强酸强碱混合(先据H + + OH - ==H 2O 计算余下的H +或OH -,再求其它) c(OH -)混或c(H +)混=

若酸过量,则求出c(H +),再得出pH ;

若碱适量,则先求c(OH -),再由K W 得出c(H +),进而求得pH ,或由c(OH -

)得出pOH 再得pH 。

3、酸、碱反应恰好生成盐和水,看盐的水解判断溶液酸碱性。(溶质只有盐,谁强显谁性)

4、pH 之和为14的酸碱等体积混合,谁弱谁过量,谁弱显谁性。(生成盐和水,并且弱者大量剩余,)。

5、强酸(pH =a )与强碱(pH =b )混合显中性,则n(H +)= n(OH -),由C(H +)V= C(OH -)V ,进行计算。

常温下:

十一、中和滴定

1、滴定管选择:精确到0.01mL. 0刻度在上面。

酸式滴定管:装酸性和氧化性溶液。

碱式滴定管:装碱性溶液。

2、滴定步骤:准备:滴定管:①检漏②洗涤③润洗④注液⑤赶气泡⑹调节液面⑦记录读数

锥形瓶:①洗涤②装液③加入2-3滴指示剂

滴定:左控右摇眼观色

3、终点判断(3句话):当滴入最后一滴××,溶液颜色由××色变为××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色。

4、指示剂选择:

(1)酸碱中和滴定使最终pH 值落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内。

①强酸滴定弱碱最好选用甲基橙:

②强碱滴定弱酸最好选用酚酞:

③中和滴定不用石蕊作指示剂,因为颜色太深变色不明显。

(2)氧化还原滴定常见指示剂:KMnO 4自身,I 2-淀粉。

5、误差分析:由C(标)V(标)= C(待)V(待),分析操作造成的V(标)误差。

6、数据处理:平行做2-3次实验,求体积的平均值。每次误差不能超过1 mL ,否则舍弃。

十二、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分析(三步五点):

1、写出方程式,找到恰好反应的点;

2、抓住五个点,分析溶质及酸碱性;

①起点(考虑电离平衡):利用起点可确定酸、碱的强弱和谁滴定谁。

②反应“一半”的点:此时溶质为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碱。

举例:若为等浓度的CH 3COOH 与CH 3COONa 的混合溶液(显酸性)

电荷守恒:c(CH 3COO -)+c(OH -) = C (Na +)+ c(H +)

物料守恒:c(CH 3COO -)+c(CH 3COOH) = 2C (Na +)

离子浓度: c(CH 3COO -)> C (Na +)> c(CH 3COOH)> c(H +)> c(OH -)

③恰好反应的点(中和点):指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时刻,此时不一定呈中性,取

决于生成盐的水解情况;利用此点可以确定酸碱的浓度和体积。

④pH=7的点: c(H +)=c(OH -)的溶液;利用中性点和中和点确定酸碱的强弱。

⑤过量“一半”的点:此时溶质为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碱

3、整个过程中电荷守恒一样。

十三、盐类水解常识

1.定义: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弱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 +或OH –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

依据为10-a V 酸=10-(14-b )V 碱―→V 酸V 碱

=10a +b -14。 212211V V V )c(H V )c(H ++++212211V V V )c(OH V )c(OH ++--碱酸碱碱酸酸V V |

V )c(OH V )c(H |+--+

2.实质:盐电离→弱酸的阴离子→弱电解质+ OH-

弱碱的阳离子→弱电解质+ H+ (阴生阴OH-,阳生阳H+)3.盐类水解规律

(1)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都弱都水解,越弱越水解;

谁强呈谁性,同强显中性;越稀越水解,越热越水解。

(2)盐类水解的特点:①可逆②程度小③吸热,故书写水解离子方程式时要用“”,不能用“↑”

或“↓”符号。

(3)“谁弱谁水解,越弱越水解”。如酸性:HCN<CH3COOH,则相同条件下碱性:NaCN>CH3COONa。

对应酸(碱)越弱,水解程度越大,碱(酸)性越强。

常见酸的强弱:H2SO3>H3PO4>HF>HAc >H2CO3 >H2S >HClO > HCN>HCO3—>HS—

(4)相同条件下的水解程度

①正盐>相应酸式盐,如CO2-3>HCO-3。

②相互促进水解的盐>单独水解的盐>水解相互抑制的盐。

如NH+4的水解程度:(NH4)2CO3>(NH4)2SO4>(NH4)2Fe(SO4)2。

(5)利用盐的水解规律时一定把盐与酸的对应关系找准确,尤其是二元弱酸,如Na2CO3对应的酸是HCO-3,

NaHCO3对应的酸是H2CO3。

4.盐类水解的类型

(1)单向水解:盐溶液中只有一种弱离子会水解。

如NH 4Cl溶于水: NH4+ + H2O NH3·H2O + H+

CH 3COONa溶于水:CH3COO- + H2O CH3COOH + OH-

(2)互相促进水解:弱酸弱碱盐溶于水,电离产生弱酸阴离子和弱碱阳离子,二者分别结合水电离产生的H+和OH-发生水解,而水溶液的离子积不变,因此促进水的电离使反应进行的程度较大。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生成的弱电解质的相对强弱。

如CH 3COONH4溶于水: CH3COO- + NH4+ CH3COOH + NH3·H2O

(因电离常数CH3COOH= NH3·H2O,故CH3COONH4显中性。)

(3)互相抑制水解:能电离产生两种以上的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的盐溶于水,弱酸的阴离子或弱碱的阳离子均发生水解,但是互相抑制,所以这一类的水解程度较小。

如(NH 4)2Fe(SO4)2溶于水:NH4+ + H2O NH3·H2O + H+ ; Fe2+ + 2H2O Fe(OH)2 + H+

(NH4+水解产生的H+对Fe2+的水解起到抑制作用,反之也成立。)

十四、水解常数Kh(6条)

1、水解常数Ka×电离常数Kh =水的离子积Kw (即Ka×Kh=Kw)

举例:已知CH3COOH的 Ka=10-5,则CH3COO-的Kh=10-9

已知NH3·H2O的 Ka=10-5,则NH4+的Kh=10-9

2、因电离常数CH3COOH= NH3·H2O,故CH3COONH4显中性。

3、加酸/碱:抑制水的电离,c(H+)水 < 10-7mol/L;

加能水解的盐,促进水的电离,c(H+)水 > 10-7mol/L.

4、同浓度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能水解的盐 > 中性盐 > 弱酸/碱 > 强酸/碱

5、相同浓度的溶液,pH由小到大的顺序:酸→中→碱

(强酸<弱酸<强酸弱碱盐<中性盐<强碱弱酸盐<弱碱<强碱)

6、已知酸性Ka:CH3COOH > H2CO3 > HCO3-

则相同浓度碱性pH:CH3COONa < NaHCO3 < Na2CO3

若三种盐pH相同,则浓度大小顺序正好相反:CH3COONa > NaHCO3 > Na2CO3

十五、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1、内因:越弱越水解(酸越弱,则形成的盐的水解程度越大,碱性越强)。

2、外因:

(1)、温度:水解是吸热的,温度越高,水解程度越大 ;(越热越水解)

(2)、浓度: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越稀越水解)

(3)、外加酸碱: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

(H +促进阴离子水解而抑制阳离子水解;OH -促进阳离子水解而抑制阴离子水解)

(4)、加入能反应的物质,促进盐的水解。

十六、盐类水解的应用

1、判断溶液酸碱性(强者显性)。

2、比较盐溶液离子浓度的大小。

3、配制盐溶液(加对应的酸防止水解)。

如配制FeCl 3、SnCl 2等溶液,可滴入几滴盐酸或直接将固体溶解在浓盐酸中再稀释到所需浓度。

4、制备某些盐时要考虑水解Al 2S 3 ,MgS,Mg 3N 2 等物质极易与水作用,它们在溶液中不能稳定存在,所以

制取这些物质时,不能用复分解反应的方法在溶液中制取,而只能用干法制备。

5、Mg 、Zn 等较活泼金属溶于强酸弱碱盐(如NH 4Cl 、AlCl 3、FeCl 3等)溶液中,产生H 2。

如NH 4Cl 焊接金属(氯化铵呈酸性,能溶解铁锈)

6、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时要考虑水解.FeCl 3+3H 2O=Fe(OH)3(胶体)+3HCl

7、三价Al 3+ ,Fe 3+等均可作净水剂。

(Al 3+水解成氢氧化铝胶体,胶体具有很大的表面积,吸附水中悬浮物而聚沉)

8、化肥的使用时应考虑水解。如草木灰不能与铵态氮肥混合使用。(N 、P 、K 三元素不能变成↑和↓)

9、日常生活中用热碱液洗涤油污物品比冷碱液效果好。

10、试剂的贮存要考虑盐的水解。

如Na 2CO 3、NaHCO 3溶液不能用带玻璃塞的试剂瓶贮存,必须用带橡皮塞的试剂瓶保存。

11、某些盐的分离除杂要考虑盐类的水解。

如为了除去氯化镁酸性溶液中的Fe 3+

可在加热搅拌条件下加入氧化镁

十七、盐溶液蒸干产物的判断

1、易水解的盐酸盐/硝酸盐溶液:蒸干得到氢氧化物,灼烧得到氧化物。

例:加热浓缩FeCl 3 溶液.蒸干得到Fe(OH)3 ,灼烧得Fe 2O 3 。

热浓缩MgCl 2 溶液.蒸干得到Mg (OH)2 ,灼烧得MgO 。

(由MgCl 2 溶液制备无水MgCl 2,应将溶液在HCl 氛围中加热,抑制Mg 2+的水解。)

AlCl 3溶液中,AlCl 3+3H 2O Al(OH)3+3HCl 2Al(OH)3 Al 2O 3+ 3H 2O MgCl 2·6H 2O 加热:MgCl 2·6H 2O Mg(OH)Cl+HCl↑+5H 2O

MgCl 2·6H 2O MgO+2HCl↑+5H 2O 2、易挥发性酸的铵盐溶液:加热蒸干时得不到固体.例如(NH 4)2CO 3或NH 4HCO 3 。

3、不水解的盐溶液:加热浓缩时一般得原物质.如NaCl 。

4、强碱盐溶液:加热浓缩一般得原物质. 如Na 2CO 3。

5、考虑盐溶液在加热蒸干过程中发生分解反应.如加热蒸干NaHCO 3、Ca(HCO 3)2型最后得相应的正盐, KMnO 4蒸干分解得到K 2MnO 4+MnO 2。

6、具有强还原性盐的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Na 2SO 3→Na 2SO 4,FeSO 4→Fe 2(SO 4)3

7、特殊情况考虑水解及向Ksp 更小物质转化,例如加热Mg(HCO 3)2、MgCO 3 溶液最后得到Mg(OH)2 固体. (水垢的主要成分是CaCO 3和Mg(OH)2,基本上不会生成MgCO 3,是因为MgCO 3微溶于水,受热时水解生成更难溶的Mg(OH)2。)

十八、离子共存

△ △ △

1、类型

(1)发生复分解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生成沉淀、气体、弱电解质。

(2)因发生络合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Fe3+与SCN-等;

(3)发生氧化一还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背会

氧化性离子(4个): NO

3-(H+)、ClO-、MnO

4

-、Fe3+等-;

还原性离子(4个):S2-、SO32-、I-、Fe2+等;

(4)发生双水解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双水解的离子产生沉淀和气体的不能大量共存)如:三价Al3+ /Fe3+与弱酸根等;

NH4+与AlO2-、SiO32-、ClO-等

HCO3-与AlO2-

双水解完全的方程式写“==”并标“↑↓”,其离子方程式配平依据是两边电荷平衡,如:泡沫灭火剂(用硫酸铝和小苏打为原料):Al3+ + 3HCO3- == Al(OH)3↓+ 3CO2↑

2、判断离子共存时,审题一定要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1)酸性溶液(H+)、碱性溶液(OH-)、

加入铝粉后放出H2的溶液→溶液可能显酸性或碱性,但不能为HNO3;

由水电离产生的c(H+)=1×10-14mol/L的溶液,即溶液的pH可能为14也可能为0。

(2)有色离子MnO4-,Fe3+,Fe2+,Cu2+。

(3)S2O32-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2O32-+2H+=S↓+SO2↑+H2O

(4)注意题目要求“一定

..大量共存”还是“可能

..大量共存”;

(5)看是否符合题设条件和要求,如“过量”、“少量”、“适量”、“等物质的量”、“任意量”以及滴加试剂的先后顺序对反应的影响等。

十九、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单一溶液+混合溶液

溶液中粒子浓度大小比较的思维方法模型

1、单一溶液

(1)多元弱酸/碱溶液----考虑电离平衡

(2)正盐溶液----考虑水解平衡

(3)酸式盐溶液的酸碱性:

①强酸的酸式盐----只电离不水解:如HSO4-显酸性。

②若电离程度>水解程度,显酸性(如: HSO3-、H2PO4-)

例如,NaHSO 3溶液中:HSO-3 H++SO2-3(主要),

HSO-3+H2O H2SO3+OH-(次要),使c(H+)>c(OH-),溶液显酸性;

③若水解程度>电离程度,显碱性(如:HCO3-、HS-、HPO42-)

例如,NaHCO 3溶液中: HCO-3+H2O H2CO3+OH-(主要),

HCO-3 H++CO2-3(次要),使c(OH-)>c(H+),溶液显碱性;

④H2A:已知Ka1、Ka2.问NaHA显_____性。(比较Ka2与Kh2=Kw/Ka1的相对大小)

2、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的比较------看其他离子对其影响。

举例: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下列溶液

①(NH4)2CO3 ②(NH4)2SO4 ③NH4HCO3④NH4HSO4⑤NH4Cl ⑥NH3·H2O ⑦CH3COONH4;

促进无促进抑制无促进

按c(NH4+)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⑥③⑦⑤④①②

3、混合溶液

(1)不反应-----同时考虑电离和水解。中学化学常见的有三对

等浓度的CH3COOH与CH3COONa的混合溶液:电离>水解,溶液呈酸性

等浓度的NH3·H2O与NH4Cl的混合液:电离>水解,溶液呈碱性

等浓度的HCN与NaCN的混合溶液:电离<水解,溶液呈碱性

(2)若反应,先写方程式,再分析溶质组成。

区别①0.2 mol·L-1 1L CH3COOH与0.2 mol·L-11L NaOH混合;(恰好反应,溶质为CH3COONa)

②0.2 mol·L-1 1L CH3COOH与0.1 mol·L-1 1L NaOH混合;

(等体积等浓度CH3COOH + CH3COONa)

③0.1 mol·L-1 1L HCl与0.2 mol·L-1 1L CH3COONa混合;

(等体积等浓度CH3COOH + CH3COONa + NaCl)

④pH=3 CH3COOH与pH=11 NaOH等体积混合;(CH3COOH过量,谁弱谁过量)

4、三个守恒

(1)电荷守恒(电荷数前移):任何溶液均显电中性;

各阳离子浓度与其所带电荷数的乘积之和=各阴离子浓度与其所带电荷数的乘积之和

如NaHCO3溶液中:c (Na+)+c (H+)=c (HCO3-)+2c (CO32-)+c(OH-)

Na2CO3溶液中:c(Na+) +c(H+)=2c(CO32-)+c(OH-)+c(HCO3-)

(2)物料守恒(原子个数前移):

某原子的总量(或总浓度)=其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所有微粒的量(或浓度)之和

如NaHCO3溶液中:n(Na+):n(c)=1:1,推出:C (Na+) =c (HCO3-)+c (CO32-)+c (H2CO3)

如,0.1mol/L CH3COONa和0.1mol/L CH3COOH混合溶液, n(Na+):n(c堆)=1:2,

c(CH3COO-)+c(CH3COOH) = 2C (Na+) = 0.2 mol/L

(3)质子守恒(得失H+个数前移)::

∑得质子后形成的微粒浓度·得质子数 == ∑失质子后形成的微粒浓度·失质子数

如:0.1mol·L-1的Na2S溶液中:c(OH-)=c(H+)+c(HS-)+2c(H2S)

如NaHCO3溶液中:c(OH-) +c (CO32-) =c(H+) +c (H2CO3)

(4)判断方法----观察法

①有无强离子:如Na+、Cl-等→没有,则为质子守恒;

↓若有,再往下讨论;

②有无H+、OH-→有,则为电荷守恒;没有则为物料守恒。

二十、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一些常见知识

(1)溶解度小于0.01g的电解质称难溶电解质。生成难溶电解质的反应为完全反应,用“=”。

(2)反应后离子浓度降至1×10-5mol/L以下的反应为完全反应,用“=”。

(3)难溶并非不溶,任何难溶物在水中均存在溶解平衡。

(4)掌握三种微溶物质:CaSO4、Ca(OH)2、Ag2SO4

二十一、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影响因素

强调:易溶电解质或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不饱和溶液中不存在溶解平衡。

1、温度:升高温度,多数向溶解方向移动;但Ca(OH)2的溶解平衡向生成沉淀的方向移动。

2、浓度:加水稀释,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3、同离子效应:加入与难溶电解质构成中相同的离子,平衡向生成沉淀的方向移动。

4、其他:加入可与难溶电解质溶解所得的离子反应的物质,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5、区别: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Al(OH)3(s) Al3+(aq)+3OH-(aq)。表达式需要注明状态。

电离平衡,如Al(OH)3 Al3++3OH-。

二十二、溶度积Ksp的应用

溶度积K sp值的大小只与难溶电解质本身的性质和温度有关,与浓度无关。

1、溶度积和溶解度都可用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

(1)对于相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如AB、A2B、AB2等),K sp越大,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强。

(2)对于不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K sp差距不大时K sp不能直接作为比较依据。如25 ℃时,K sp(AgCl)=

1.8×10-10,K sp[Mg(OH)2]=1.8×10-11,虽然Mg(OH)2的K sp较小,但不能认为Mg(OH)2比AgCl更

难溶。应通过计算将K sp转化为饱和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确定溶解能力的强弱。

(3)对于不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K sp差距很大时K sp可以直接作为比较依据。

2、计算饱和溶液中某种离子的浓度

如已知25 ℃时,K sp(AgCl)=1.8×10-10,可根据K sp(AgCl)=c(Ag+)·c(Cl-)=1.8×10-10,计算AgCl饱和溶液中的c(Ag+)=c(Cl-)= 1.81/2×10-5 mol/L。

3、判断给定条件下沉淀能否生成或溶解:比较溶度积K sp与Q c(离子积)的相对大小。

①Q c>K sp,溶液过饱和,有沉淀析出;

②Q c=K sp,溶液饱和,沉淀与溶解处于平衡状态;

③Q c<K sp,溶液未饱和,无沉淀析出。

注意:离子积Q c与溶度积K sp的表达式相同,但意义不同。Q c表达式中离子浓度是任意时刻的,所以其数值不定;但对某一难溶电解质,在一定温度下,K sp为定值。

二十三、Ksp计算步骤

三步:①写溶解平衡表达式,②写Ksp表达式,③代入数据计算。

二十四、沉淀的生成和转化

1、沉淀生成的方法(Q c>K sp)

(1)加沉淀剂法:K sp越小(即沉淀越难溶),沉淀越完全;沉淀剂过量能使沉淀更完全。

(2)调pH值除某些易水解的金属阳离子:常加入难溶性的MO、M(OH)2、MCO3等除M2+溶液中易水解的阳离子。如加MgO除去MgCl2溶液中FeCl3。

2、沉淀的顺序:

(1)当一种试剂能沉淀溶液中几种离子时,

若为同种类型物质,Ksp小的优先沉淀;

若为不同种类型物质,生成沉淀所需试剂离子浓度越小的越先沉淀;

(2)如果生成各种沉淀所需试剂离子的浓度相差较大,就能分步沉淀,从而达到分离离子的目的。

3、沉淀转化的规律

(1)组成类型相同的难溶电解质,K sp小的容易转化为K sp更小的难溶电解质。相差越大,越易转化。

记住两组K sp大小顺序:AgCl > AgI > Ag2S ;Mg(OH)2 > Fe(OH)3

(2)K sp相差不大的难溶电解质,K sp较小的难溶电解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K sp较大的难溶电解质。

如在BaSO 4饱和溶液中加入高浓度的Na 2CO 3溶液,也可以转化成K sp 较大的BaCO 3。

4.沉淀转化的应用-----锅炉除水垢,

二十五、工艺流程中离子除杂

例如:除去MgCl 2溶液中FeCl 3:

调节pH :杂质离子沉淀完全pH ≦ pH 范围为 < 目标离子开始沉淀pH

加MgO 、Mg(OH)2、MgCO 3等调节pH 。

(加入难溶性的MO 、M(OH)2、MCO 3等除M 2+溶液中易水解的阳离子。)

记住:Fe 3+在pH=3时沉淀完成,Al 3+在pH=5时沉淀完成。

二十六、硫化物的溶解性: 借助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1、K 钙 Ca 钠 Na (溶于水)

2、镁 Mg 铝 Al (能与水双水解反应)

3、锌Zn 铁Fe (溶于稀HCl )

4、锡Sn 铅Pb (H) (溶于浓HCl )

5、铜Cu 银Ag (溶于HNO 3)

6、铂Pt 金 Au (不管)

二十七、溶解平衡曲线分析(4条)

1、审题:明确图像中横纵坐标的含义,写出题目所涉及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表达式;

2、曲线上任意一点都达到了沉淀溶解平衡状态----为饱和溶液,Qc=Ksp ,温度不变,只改变一种离子浓

度,点在线上走;

3、通过分析Qc 与Ksp 的相对大小,判断曲线上方或下方的区域为过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4、溶液在蒸发时 原溶液不饱和时,离子浓度都增大。

原溶液饱和时,离子浓度不变。

水垢CaSO 4(s)――――→Na 2CO 3CaCO 3(s)―――→盐酸Ca 2+(aq)

高中化学易错知识点归纳

高中化学易错知识点归纳 一、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判断正误,错误的请订正或说明原因) 1、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都属于同种元素。 2、向饱和氯化铁溶液中滴加适量的沸水,制取氢氧化铁胶体。 3、Cl2、SO2和氨气的水溶液都具有导电性,它们都属于电解质。 4、氢氧燃料电池中,当电路上有1mol电子通过时,则正极上消耗氧气的体积为5.6L 5、标准状况下,11.2LCl2溶于足量的冷水中,转移的电子数为0.5N A 6、在1L0.1mol/L碳酸钠溶液中,阴离子总数一定大于0.1N A 7、实验室用铅蓄电池作电源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0.050mol氯气,电池消耗的H2SO4的物质的量至少是0.10mol 8、在同温同压下,由CO、N2和O2组成的混合气体的密度是H2的14.5倍,其中O2的质量分数为27.6%,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g/mol 9、含N A个钠离子的Na2O溶解于1L水中,Na+的物质的量约为1mol/L 10、配制0.2mol/LNaOH溶液500mL,需要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还有容量瓶;用托盘天平称量NaOH的质量为4g 11、在溶液中可能发生反应:2KMnO4+HCOOK+KOH=2K2MnO4+CO2↑+H2O 12、在反应CaCO3+2HCN=CaCN2+CO↑+H2↑+CO2↑中,CaCO3是氧化剂,HCN是还原剂 13、在反应14CuSO4+5FeS2+12H2O=7Cu2S+5FeSO4+12H2SO4中,Cu2S 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你能配平该反应吗?并得出该反应中电子转移个数吗?) 14、在反应KClO3+6HCl(浓)=KCl+3Cl2↑+3H2O中,转移电子数为5e-,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质量比为1:5 ★15、某厂废水中含5.00×10-3mol/l的Cr2O72-,欲使1L该废水中的Cr2O72-完全转化为Cr0.5Fe1.5FeO4,理论上需要加入0.05molFeSO4·7H2O 16、在3BrF3+5H2O=HBrO3+Br2+9HF+O2反应中,若有5mol水参加反应,则被水还原的BrF3的物质的量为10/3mol 17、向Na2S2O3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的离子方程式为:S2O32-+2Cl2+3H2O =2SO32-+4Cl-+6H+ 18、碱洗除去铝材表面的自然氧化膜时,常有气泡冒出:2Al+2OH- =2AlO2-+H2↑ 19、少量SO2通入到Ca(ClO)2溶液中:SO2+Ca2++2ClO-+H2O=CaSO3↓+2HClO 20、加入铝能放出H2的溶液中大量存在:Fe2+、Al3+、NO3-、Cl- 21、由水电离出的c(OH-) =10-12mol/L的溶液大量存在:Cl-、HCO3-、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知识点(1)

【人教版】选修4知识点总结: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 课标要求 1、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2、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3、熟练掌握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要点精讲 1、强弱电解质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是指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指溶于水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注:①单质、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②化合物中属于电解质的有:活泼金属的氧化物、水、酸、碱和盐;于非电解质的有:非金属的氧化物。 (2)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①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称为强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和大部分的盐) ②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部分电离为离子(如:弱酸、弱碱和少量盐)。 注:弱电解质特征:存在电离平衡,平衡时离子和电解质分子共存,而且大部分以分子形式存在。 (3)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及非电解的判断 2、弱电解质的电离 (1)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弱电解质的电离是一种可逆过程) (2)电离平衡的特点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化学平衡一样,同样具有“逆、等、动、定、变”的特征。 ①逆: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 ②等:达电离平衡时,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③动:动态平衡,即达电离平衡时分子电离成离子和离子结合成分子的反应并没有停止。 ④定:一定条件下达到电离平衡状态时,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和分子浓度保持不变,溶液里既有离子存在,也有电解质分子存在。且分子多,离子少。 ⑤变:指电离平衡是一定条件下的平衡,外界条件改变,电离平衡会发生移动。

(3)电离常数 ①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在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跟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的比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电离平衡常数,简称电离常数,用K来表示。 ② ③意义:K值越大,表示该弱电解质越易电离,所对应的弱酸或弱碱相对较强。 ④电离常数的影响因素 a.电离常数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但由于电离过程热效应较小,温度改变对电离常数影响不大,其数量级一般不变,所以室温范围内可忽略温度对电离常数的影响 b.电离常数与弱酸、弱碱的浓度无关,同一温度下,不论弱酸、弱碱的浓度如何变化,电离常数是不会改变的。即:电离平衡常数与化学平衡常数一样,只与温度有关。 (3)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①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强电解质在水中完全电离,水溶液中只存在水合阴、阳离子,不存在电离平衡。在书写有关强电解质电离方程式时,应用“” ②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弱电解质在水中部分电离,水溶液中既有水合阴、阳离子又有水合分子,存在电离平衡,书写电离方程式时应该用“”。 (4)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①内因:电解质本身的性质,是决定性因素。 ②外因 a.温度:因电离过程吸热较少,在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一般不考虑温度变化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b.浓度:在一定温度下,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小。因为溶液浓度越大,离子相互碰撞结合成分子的机会越大,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就越小。因此,稀释溶液会促进弱电解质的电离。 c.外加物质:若加入的物质电离出一种与原电解质所含离子相同的离子,则会抑制原电解质的电离,使电离平衡向生成分子的方向移动;若加入的物质能与弱电解质电离出的离子反应,则会促进原电解质的电离,使电离平衡向着电离的方向移动。 本节知识树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类似于化学平衡,应用化学平衡的知识来理解电离平衡的实质和影响因素,并注意电离常数的定义。 二、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课标要求 1、熟练掌握水的电离平衡,外加物质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 2、熟练掌握溶液的计算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材料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整理 Ⅰ、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一、阿伏加德罗定律 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三同”定“一同”。2.推论 (1)同温同压下,V1/V2=n1/n2 同温同压下,M1/M2=ρ1/ρ2 注意:①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不反应的混合气体。②使用气态方程PV=nRT有助于理解上述推论。 3、阿伏加德罗常这类题的解法: ①状况条件:考查气体时经常给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1.01×105Pa、25℃时等。 ②物质状态: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等。 ③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希有气体He、Ne等为单原子组成和胶体粒子,Cl2、N2、O2、H2为双原子分子等。晶体结构: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二、离子共存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有气体产生。如CO32-、SO32-、S2-、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2)有沉淀生成。如Ba2+、Ca2+、Mg2+、Ag+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存;Mg2+、Fe2+、Ag+、Al3+、Zn2+、Cu2+、Fe3+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Fe2+与S2-、Ca2+与PO43-、Ag+与I-不能大量共存。 (3)有弱电解质生成。如OH-、CH3COO-、PO43-、HPO42-、H2PO4-、F-、ClO-、AlO2-、SiO32-、 CN-、C17H35COO-、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式弱酸根如HCO3-、HPO42-、HS-、H2PO4-、HSO3-不能与OH-大量共存;NH4+与OH-不能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如AlO2-、S2-、CO32-、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如Fe3+、Al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如3AlO2-+Al3++6H2O=4Al(OH)3↓等。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如S2-、HS-、SO32-、I-和Fe3+不能大量共存。 (2)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MnO4-、Cr2O7-、NO3-、ClO-与S2-、HS-、SO32-、HSO3-、I-、Fe2+等不能大量共存;SO32-和S2-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由于发生2S2-+SO32-+6H+=3S↓+3H2O反应不能共在。H+与S2O32-不能大量共存。 3.能水解的阳离子跟能水解的阴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双水解)。 例:Al3+和HCO3-、CO32-、HS-、S2-、AlO2-、ClO-等;Fe3+与CO32-、HCO3-、AlO2-、ClO-等不能大量共存。 4.溶液中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知识点归纳

⑴.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通过计算式:v =Δc /Δt来理解其概念: ①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消耗的时间(Δt)和反应物浓度的变化(Δc)有关; ②在同一反应中,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时,数值可以相同,也可以是不同的。但这些数值所表示的都是同一个反应速率。因此,表示反应速率时,必须说明用哪种物质作为标准。用不同物质来表示的反应速率时,其比值一定等于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如:化学反应mA(g) + nB(g) pC(g) + qD(g) 的:v(A)∶v(B)∶v(C)∶v(D) = m∶n∶p∶q ③一般来说,化学反应速率随反应进行而逐渐减慢。因此某一段时间内的化学反应速率,实际是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⑵.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I. 决定因素(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Ⅱ.条件因素(外因)(也是我们研究的对象): ①. 浓度: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活化分子总数,从而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值得注意的是,固态物质和纯液态物质的浓度可视为常数; ②. 压强:对于气体而言,压缩气体体积,可以增大浓度,从而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增大气体压强时,不能改变反应气体的浓度,则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③. 温度: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能提高反应分子的能量,增加活化分子百分数,从而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④. 催化剂:使用催化剂能等同地改变可逆反应的正、逆化学反应速率。 ⑤. 其他因素。如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光、不同溶剂、超声波等。 2. 化学平衡: ⑴. 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可逆反应。 ⑵. 化学平衡的概念(略); ⑶. 化学平衡的特征: 动:动态平衡。平衡时v正==v逆≠0 等:v正=v逆 定:条件一定,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一定(不是相等); 变:条件改变,原平衡被破坏,发生移动,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化学平衡。 ⑷. 化学平衡的标志:(处于化学平衡时): ①、速率标志:v正=v逆≠0; ②、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体积分数、物质的量分数、质量分数不再发生变化; ③、反应物的转化率、生成物的产率不再发生变化; ④、反应物反应时破坏的化学键与逆反应得到的反应物形成的化学键种类和数量相同; ⑤、对于气体体积数不同的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体积和压强也不再发生变化。【例1】在一定温度下,反应A2(g) + B2(g) 2AB(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C ) A. 单位时间生成n mol的A2同时生成n mol的AB B. 容器内的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C. 单位时间生成2n mol的AB同时生成n mol的B2 D. 单位时间生成n mol的A2同时生成n mol的B2 ⑸.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举例反应mA(g) +nB(g) pC(g) +qD(g) 混合物体系中各成分的含量①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分数一定平衡 ②各物质的质量或各物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平衡③各气体的体积或体积分数一定平衡 ④总压强、总体积、总物质的量一定不一定平衡

高中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 “元素化合物”知识模块 1.碱金属元素原子半径越大,熔点越高,单质的活泼性越大 错误,熔点随着原子半径增大而递减 2.硫与白磷皆易溶于二硫化碳、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有机酸则较难溶于水 3.在硫酸铜饱和溶液中加入足量浓硫酸产生蓝色固体 正确,浓硫酸吸水后有胆矾析出 4.能与冷水反应放出气体单质的只有是活泼的金属单质或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错误,比如2Na2O2+2H2O→O2↑+4NaOH 5.将空气液化,然后逐渐升温,先制得氧气,余下氮气 错误,N2的沸点低于O2,会先得到N2,留下液氧 6.把生铁冶炼成碳素钢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除去生铁中除Fe以外各种元素,把生铁提纯 错误,是降低生铁中C的百分比而不是提纯 错误,自然界钾元素含量不低,但以复杂硅酸盐形式存在难溶于水 8.制取漂白色粉末、配制波尔多液以及改良酸性土壤时,都要用到熟石灰

正确,制取漂白色粉末为熟石灰和Cl2反应,波尔多液为熟石灰和硫酸铜的混合物 9.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它不溶于酸溶液 错误,SiO2能溶于氢氟酸 10.铁屑溶于过量盐酸,再加入氯水或溴水或碘水或硝酸锌,皆 会产生Fe3+ 错误,加入碘水会得到FeI2,因为Fe3+的氧化性虽然不如 Cl2,Br2,但是强于I2,在溶液中FeI3是不存在的 11.常温下,浓硝酸可以用铝罐贮存,说明铝与浓硝酸不反应 错误,钝化是化学性质,实质上是生成了致密的Al2O3氧化膜保护着铝罐 12.NaAlO2、Na2SiO3、Na2CO3、Ca(ClO)2、NaOH、C17H35COONa、C6H5ONa等饱和溶液中通入CO2出现白色沉淀,继续通入CO2至过量,白色沉淀仍不消失 错误,Ca(ClO)2中继续通入CO2至过量,白色沉淀消失,最后得 到的是Ca(HCO3)2 13.大气中大量二氧化硫来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烧以及金属矿石的 冶炼 正确 14.某澄清溶液由NH4Cl、AgNO3、NaOH三种物质混合而成,若加入足量硝酸必产生白色沉淀 正确,NH4Cl、AgNO3、NaOH混合后发生反应生成[Ag(NH3)2]+加 入足量硝酸后生成AgCl和NH4NO3 15.为了充分利用原料,硫酸工业中的.尾气必须经净化、回收处理 错误,是为了防止大气污染

高中化学选修四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考点一弱电解质的电离 (一)强、弱电解质 1.概念 [注意]①六大强酸:HCl、H SO4、HNO3、HBr、HI、HClO4。②四大强碱:NaOH、 2 KOH、Ca(OH)2、Ba(OH)2。③大多数盐包括难溶性盐,如BaSO4。 2.电离方程式书写 (1)弱电解质 ①多元弱酸分步电离,且第一步电离程度远远大于第二步(通常只写第一步电离),如H2CO3的电离方程式: H2CO3H++HCO-3、HCO-3H++CO2-3。 ②多元弱碱电离方程式一步写成,如Fe(OH)3电离方程式为Fe(OH)3Fe3++3OH-。 (2)酸式盐 ①强酸的酸式盐在溶液中完全电离,如NaHSO4的电离方程式为NaHSO4===Na++H++SO2-4。 ②弱酸的酸式盐中酸根离子在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如 NaHCO3===Na++HCO-3、HCO-3H++CO2-3。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电离平衡的建立 2.电离平衡的特征

(三)影响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因素 1.影响电离平衡的内因 弱电解质本身的性质是决定电离平衡的主要因素。 2.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以弱电解质HB的电离为例:HB H++B-。 (1)温度:弱电解质电离吸热,温度升高,电离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HB的电离程度增大,c(H+)、c(B-)均增大。 (2)浓度:稀释溶液,电离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电离程度增大,n(H+)、n(B-)增大,但c(H+)、c(B-)均减小。 (3)相同离子:在弱电解质的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电离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电离程度减小。 (4)加入能与电离出的离子反应的物质:电离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电离程度增大。 (四)溶液的导电能力 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自由移动离子浓度越大,离子所带电荷数越多,则导电能力越强。将冰醋酸、稀醋酸加水稀释,其导电能力随加水的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说明]①OA段导电能力随加水量的增多导电能力增强,原因是冰醋酸发生了电离,溶液中离子浓度增大。 ②AB段导电能力减弱的原因,随水的加入,溶液的体积增大,离子浓度变小,导电能力减弱。

人教版高中化学知识点详细总结(很全面)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详细总结一、俗名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小苏打:NaHCO3大苏打:Na2S2O3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重晶石:BaSO4(无毒)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生石灰:CaO 食盐:NaCl 熟石灰、消石灰:Ca(OH)2芒硝:Na2SO4·7H2O (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明矾:KAl (SO4)2·12H2O 漂白粉:Ca (ClO)2、CaCl2(混和物)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铁红、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黄铁矿、硫铁矿:FeS2铜绿、孔雀石:Cu2 (OH)2CO3菱铁矿:FeCO3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4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水煤气:CO和H2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 (SO4)2溶于水后呈淡绿色 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王水: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尿素:CO(NH2) 2 有机部分: 氯仿:CHCl3电石:CaC2电石气:C2H2 (乙炔) TNT:三硝基甲苯酒精、乙醇:C2H5OH 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醋酸:冰醋酸、食醋CH3COOH 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甘油、丙三醇:C3H8O3 焦炉气成分(煤干馏):H2、CH4、乙烯、CO等。石炭酸:苯酚蚁醛:甲醛HCHO 福尔马林:35%—40%的甲醛水溶液蚁酸:甲酸HCOOH 葡萄糖:C6H12O6果糖:C6H12O6蔗糖:C12H22O11麦芽糖:C12H22O11淀粉:(C6H10O5)n 硬脂酸:C17H35COOH 油酸:C17H33COOH 软脂酸:C15H31COOH 草酸:乙二酸HOOC—COOH 使蓝墨水褪色,强酸性,受热分解成CO2和水,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二、颜色 铁:铁粉是黑色的;一整块的固体铁是银白色的。Fe2+——浅绿色Fe3O4——黑色晶体 Fe(OH)2——白色沉淀Fe3+——黄色Fe (OH)3——红褐色沉淀Fe (SCN)3——血红色溶液FeO——黑色的粉末Fe (NH4)2(SO4)2——淡蓝绿色Fe2O3——红棕色粉末FeS——黑色固体 铜:单质是紫红色Cu2+——蓝色CuO——黑色Cu2O——红色CuSO4(无水)—白色CuSO4·5H2O——蓝色Cu2(OH)2CO3—绿色Cu(OH)2——蓝色[Cu(NH3)4]SO4——深蓝色溶液 BaSO4、BaCO3、Ag2CO3、CaCO3、AgCl 、Mg (OH)2、三溴苯酚均是白色沉淀 Al(OH)3白色絮状沉淀H4SiO4(原硅酸)白色胶状沉淀 Cl2、氯水——黄绿色F2——淡黄绿色气体Br2——深红棕色液体I2——紫黑色固体 HF、HCl、HBr、HI均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均形成白雾 CCl4——无色的液体,密度大于水,与水不互溶KMnO4--——紫色MnO4-——紫色 Na2O2—淡黄色固体Ag3PO4—黄色沉淀S—黄色固体AgBr—浅黄色沉淀 AgI—黄色沉淀O3—淡蓝色气体SO2—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 SO3—无色固体(沸点44.8 0C)品红溶液——红色氢氟酸:HF——腐蚀玻璃 N2O4、NO——无色气体NO2——红棕色气体NH3——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气体 三、现象: 1、铝片与盐酸反应是放热的,Ba(OH)2与NH4Cl反应是吸热的; 2、Na与H2O(放有酚酞)反应,熔化、浮于水面、转动、有气体放出;(熔、浮、游、嘶、红) 3、焰色反应:Na 黄色、K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Cu 绿色、Ca砖红、Na+(黄色)、K+(紫色)。 4、Cu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5、H2在Cl2中燃烧是苍白色的火焰; 6、Na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7、P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8、SO2通入品红溶液先褪色,加热后恢复原色; 9、NH3与HCl相遇产生大量的白烟;10、铝箔在氧气中激烈燃烧产生刺眼的白光; 1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刺眼白光,在CO2中燃烧

化学平衡知识点总结

化学平衡基础知识 三、化学平衡 1、可逆反应 ⑴定义: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用“ ”代替“==”。 ⑵可逆反应中所谓的正反应、逆反应是相对的,一般把向右进行的反应叫做正反应,向左进行的反应叫做逆反应。 ⑶在不同条件下能向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不叫可逆反应。如: 2H 2 + O 2 2H 2O ;2H 2O 2H 2↑+ O 2↑ ⑷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在一定条件下只能进行到一定程度后达到平衡状态。 2、化学反应的限度 ⑴化学反应的限度就是研究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 ⑵反应的转化率 反应物的转化率:α=%100 该反应物起始量 反应物的转化量 3、化学平衡 ⑴化学平衡状态: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叫做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①化学平衡的微观标志(即本质):v 正=v 逆 ②化学平衡的宏观标志: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和体积分数保持不变,即随时间的变化,保持不变。 ③可逆反应无论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或正、逆反应同时开始,都能达到化学平衡。 ⑵化学平衡的特征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反应处于平衡态时,化学反应仍在进行,反应并没有停止。 ③等:化学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时,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且都不等于零。④定:化学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一定,体积分数保持一定。对反应物,有一定的转化率,对生成物,有一定的产率。 ⑤变:化学平衡是有条件的平衡,当外界条件变化,原有的化学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平衡发生移动,最终又会建立新的化学平衡。 四、判断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 以可逆反应mA(g) + nB(g) pC(g) + qD(g)为例 1、直接标志 ⑴v正=v逆。 具体可以是:①A、B、C、D中任一种在单位时间内的生成个数等于反应掉的个数。②单位时间内生成m mol A(或n molB),同时生成p molC(或q molD)。 ⑵各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量不再改变。 ⑶各物质的百分含量(物质的量分数、体积分数、质量分数)不再改变。 ⑷各物质的浓度不再改变。 2、间接标志 ⑴若某一反应物或生成物有颜色,颜色稳定不变。 ⑵当m+n≠p+q时,恒容下总压强不再改变。(m+n=p+q时,总压强不能作为判断依据 例举反应mA(g)+nB(g) pC(g)+qD(g) 是否平 衡状态 混合物体系中各成分的量①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分数一定是 ②各物质的质量或各物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是 ③各气体的体积或体积分数一定是 ④总体积、总压强、总物质的量、总浓度一定不一定 正反应速率与逆反①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m mol A,同时生成m mol A,即v正=v 逆 是

高考化学易错知识点归纳(绝对OK)

高考化学易错知识点归纳 柯桥中学高三化学备课组林春辉2012.5 一、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判断正误,错误的请订正或说明原因) 1、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都属于同种元素 2、向饱和氯化铁溶液中滴加适量的沸水,制取氢氧化铁胶体 3、Cl2、SO2和氨气的水溶液都具有导电性,它们都属于电解质 4、氢氧燃料电池中,当电路上有1mol电子通过时,则正极上消耗氧气的体积为5.6L 5、标准状况下,11.2LCl2溶于足量的冷水中,转移的电子数为0.5N A 6、由于碳酸根离子水解,在0.1mol/L碳酸钠溶液中,阴离子总数一定大于0.1N A 7、实验室用铅蓄电池作电源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0.050mol氯气,电池消耗的H2SO4的物质的量至少是0.10mol 8、在同温同压下,由CO、N2和O2组成的混合气体的密度是H2的14.5倍,其中O2的质量分数为27.6%,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g/mol 9、含N A个钠离子的Na2O溶解于1L水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1mol/L 10、配制0.2mol/LNaOH溶液500mL,需要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还有容量瓶;用托盘天平称量NaOH的质量为4g 11、在溶液中可能发生反应:2KMnO4+HCOOK+KOH=2K2MnO4+CO2↑+H2O 12、在反应CaCO3+2HCN=CaCN2+CO↑+H2↑+CO2↑中,CaCO3是氧化剂,HCN是还原剂 13、在反应14CuSO4+5FeS2+12H2O=7Cu2S+5FeSO4+12H2SO4中,Cu2S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你能配平该反应吗?) 14、在反应KClO3+6HCl(浓)=KCl+3Cl2↑+3H2O中,转移电子数为5e-,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质量比为1:5 ★15、某厂废水中含 5.00×10-3mol/l的Cr2O72-,欲使1L该废水中的Cr2O72-完全转化为Cr0.5Fe1.5FeO4,理论上需要加入0.05molFeSO4·7H2O 16、在3BrF3+5H2O=HBrO3+Br2+9HF+O2反应中,若有5mol水参加反应,则被水还原的BrF3的物质的量为10/3mol 17、向Na2S2O3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的离子方程式为:S2O32-+2Cl2+3H2O =2SO32-+4Cl-+6H+ 18、碱洗除去铝材表面的自然氧化膜时,常有气泡冒出:2Al+2OH- =2AlO2-+H2↑ 19、少量SO2通入到Ca(ClO)2溶液中:SO2+Ca2++2ClO- +H2O=CaSO3↓+2HClO 20、加入铝能放出H2的溶液中大量存在:Fe2+、Al3+、NO3-、Cl- 21、常温下,由水电离出的c(OH-) =10-12mol/L的溶液大量存在:Cl-、NO3-、NH4+、F- 22、在高温下,2C+SiO2=2CO+Si,由此可以说明碳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硅元素 23、1L1mol/L的碳酸钠溶液吸收SO2的量小于1L1mol/L硫化钠溶液吸收SO2的量 24、已知中和热△H=-57.3kJ/mol,则稀硫酸与稀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是57.3kJ 25、MnO2的生产方法之一是以石墨为电极,电解酸化的MnSO4溶液,阴极的电极反应式是Mn2++2e-+2H2O =MnO2+4H+ 26、炒过菜的铁锅未及时洗净(残液中含NaCl),第二天便出现了红棕色的锈斑,负极反应式为Fe-3e-=Fe3+,正极反应式为:O2+4H++4e-=2H2O 27、镀铜可防止铁制品腐蚀,电镀时用铜不用石墨作阳极的原因是铜不活泼,覆盖在铁制品上保护了铁 28、以铝材为阳极,在硫酸溶液中电解,铝材表面形成氧化膜,阳极电极反应式为2Al+3H2O -6e-=Al2O3+6H+

七种高中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

七种高中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 七种高中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 1、多元含氧酸具体是几元酸看酸中H的个数 多元酸究竟能电离多少个H+,是要看它结构中有多少个羟基, 非羟基的氢是不能电离出来的。如亚磷酸(H3PO3),看上去它有三个H,好像是三元酸,但是它的结构中,是有一个H和一个O分别和中 心原子直接相连的,而不构成羟基。构成羟基的O和H只有两个。 因此H3PO3是二元酸。当然,有的还要考虑别的因素,如路易斯酸 H3BO3就不能由此来解释。 2、酸式盐溶液呈酸性 3、H2SO4有强氧化性 就这么说就不对,只要在前边加一个“浓”字就对了。浓H2SO4 以分子形式存在,它的氧化性体现在整体的分子上,H2SO4中的S+6 易得到电子,所以它有强氧化性。而稀H2SO4(或SO42-)的氧化性几 乎没有(连H2S也氧化不了),比H2SO3(或SO32-)的`氧化性还弱得多。这也体现了低价态非金属的含氧酸根的氧化性比高价态的强, 和HClO与HClO4的酸性强弱比较一样。所以说H2SO4有强氧化性时 必须严谨,前面加上“浓”字。 4、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不考虑产物之间的反应 从解题速度角度考虑,判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误时,可以“四看”:一看产物是否正确;二看电荷是否守恒;三看拆分是否合理;四 看是否符合题目限制的条件。从解题思维的深度考虑,用联系氧化 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等化学原理来综合判断产物的成分。中学典 型反应:低价态铁的化合物(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与硝酸反应;铁 单质与硝酸反应;+3铁的化合物与还原性酸如碘化氢溶液的反应等。

5、忽视混合物分离时对反应顺序的限制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对化学反应原理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反应要快、加入的过量试剂确保把杂质除尽、选择的试剂既不能能引入新 杂质又要易除去。 6、计算反应热时忽视晶体的结构 计算反应热时容易忽视晶体的结构,中学常计算共价键的原子晶体:1mol金刚石含2mol碳碳键,1mol二氧化硅含4mol硅氧键。分 子晶体:1mol分子所含共价键,如1mol乙烷分子含有6mol碳氢键 和1mol碳碳键。 7、对物质的溶解度规律把握不准 物质的溶解度变化规律分三类:第一类,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氯化钾、硝酸钾等;第二类,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但是增加的 程度小,如氯化钠;第三类,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小,如气体、氢氧 化钠等,有些学生对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理解不清。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典型练习题及答案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1.常温下将稀NaOH溶液和稀CH3COOH溶液混合,溶液中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A.pH>7,且c(OH-)>c(Na+)>c(H+)>c(CH3COO-) B.pH>7,且c(Na+)+c(H+)=c(CH3COO-)+c(OH-) C.pH<7,且c(CH3COO-)>c(H+)>c(Na+)>c(OH-) D.pH=7,且c(CH3COO-)>c(Na+)>c(H+)=c(OH-) 2. 在25℃,将a mol/L的氨水与b…的盐酸等体积混合,反应后显中性…用含a和b的代数式表示 该混合溶液中一水合氨的电离平衡常数是? 3.水的电离平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中A、 B、D三点处Kw的大小关系:B>A>D B、25℃时,向pH=1的稀硫酸中逐滴加入pH=8的稀氨水,溶液中c(NH4+)/c(NH3?H2O)的值逐渐减小 C、在25℃时,保持温度不变,在水中加人适量NH4Cl固体,体系可从A点变化到C点 D、A点所对应的溶液中,可同时大量存在Na+、Fe3+、Cl-、S042- 4. 设水的电离平衡线如图所示: (1)若以A点表示25℃时水在电离平衡时的离子浓度,当温度上升到100℃时,水的电离平衡状态到B 点,则此时水的离子积从_____增加到____,造成水的离子积增大的原因是____. (2)将pH=8的Ba(OH) 2 溶液与pH=5的稀盐酸混合,并保持100℃的恒温,欲混合溶液pH=7,则 Ba(OH) 2 溶液与盐酸的体积比为____. (3)100℃时,已知某强酸溶液的pH酸与某强碱溶液的pH碱存在如下关系:pH酸+ pH碱=13,若要 使该强酸与该强碱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该强酸溶液的体积与强碱溶液的体积之比为__ 5. 已知NaHSO4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NaHSO4═Na++H++SO42-.某温度下,向pH=6的蒸馏水中加入 NaHSO4晶体,保持温度不变,测得溶液的pH为2.下列对该溶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该温度高于25℃ B.由水电离出来的H+的浓度是1.0×10-10mol/L C.加入NaHSO4晶体抑制了水的电离 D.该温度下加入等体积pH=12的NaOH溶液可使该溶液恰好呈中性

高二化学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二化学知识点归纳大全 相信大家在高一的时候已经选好文科和理科,而理科的化学是理科生最烦恼的。以下是我整理高二化学知识点归纳,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把知识点归纳好。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C(T2-T1)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 (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

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 O2(g)=H2O(l);ΔH(298K)=-285.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mol-1或kJ·mol-1,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的计算。 常见题型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的ΔH为上述各热化学方程式的ΔH的代数和。

化学平衡知识点总归纳

第1讲 化学反应速率 考点一 化学反应速率 1.表示方法: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或生成物浓度的来表示。 2.数学表达式及单位 v =Δc Δt ,单位为或。 3.规律:同一反应在同一时间内,用不同物质来表示的反应速率可能,但反应速率的数值之比等于这些物质在化学方程式中的之比。 4.化学反应速率大小的比较方法:由于同一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用不同物质表示时数值可能,所以比较反应的快慢不能只看数值的大小,而要进行一定的转化。 (1)看是否统一,若不统一,换算成相同的单位。 (2)换算成物质表示的速率,再比较数值的大小。 (3)比较化学反应速率与的比值,即对于一般反应aA +bB===cC +dD ,比较v(A)a 与v(B)b ,若v(A)a >v(B) b ,则A 表示的 反应速率比B 的大。 考点二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主要因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2.外因(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一个条件) 3.理论解释——有效碰撞理论 (1)活化分子、活化能、有效碰撞 ①活化分子:能够发生的分子。 ②活化能:如图 图中:E 1为,使用催化剂时的活化能为,反应热为。(注:E 2为逆反应的活化能) ③有效碰撞:活化分子之间能够引发的碰撞。 (2)活化分子、有效碰撞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气体反应体系中充入惰性气体(不参与反应)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恒容 充入“惰性气体”→总压增大→物质浓度(活化分子浓度)→反应速率。 2.恒压 充入“惰性气体”→体积增大→物质浓度(活化分子浓度)→反应速率。 考点三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多种,在探究相关规律时,需要控制其他条件,只改变某一个条件,探究这一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变量探究实验因为能够考查学生对于图表的观察、分析以及处理实验数据归纳得出合理结论的能力,因而在这几年高考试题中有所考查。解答此类试题时,要认真审题,清楚实验目的,弄清要探究的外界条件有哪些。然后分析题给图表,确定一个变化的量,弄清在其他几个量的情况下,这个变化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进而总结出规律。然后再确定另一个变量,重新进行相关分析。但在分析相关数据时,要注意题给数据的有效性。 第2讲化学平衡状态 考点一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状态 1.可逆反应 (1)定义:在下既可以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2)特点 ①二同:a.相同条件下;b.正、逆反应同时进行。 ②一小:反应物与生成物同时存在;任一组分的转化率都(填“大于”或“小于”)100%。 (3)表示:在方程式中用“ ”表示。 2.化学平衡状态 (1)概念: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与相等,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保持不变的状态。 (2)化学平衡的建立 (3)平衡特点

高中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 1、羟基就是氢氧根 看上去都是OH组成的一个整体,其实,羟基是一个基团,它只是物质结构的一部分,不会电离出来。而氢氧根是一个原子团,是一个阴离子,它或强或弱都能电离出来。所以,羟基不等于氢氧根。 例如:C2H5OH中的OH是羟基,不会电离出来;硫酸中有两个OH也是羟基,众所周知,硫酸不可能电离出OH-的。而在NaOH、Mg(OH)2、Fe(OH)3、Cu2(OH)2CO3中的OH就是离子,能电离出来,因此这里叫氢氧根。 2、Fe3+离子是黄色的 众所周知,FeCl3溶液是黄色的,但是不是意味着Fe3+就是黄色的呢?不是。Fe3+对应的碱Fe(OH)3是弱碱,它和强酸根离子结合成的盐类将会水解产生红棕色的Fe(OH)3.因此浓的FeCl3 溶液是红棕色的,一般浓度就显黄色,归根结底就是水解生成的Fe (OH)3导致的。真正Fe3+离子是淡紫色的而不是黄色的。将Fe3+溶液加入过量的酸来抑制水解,黄色将褪去。 3、AgOH遇水分解 我发现不少人都这么说,其实看溶解性表中AgOH一格为“—”就认为是遇水分解,其实不是的。而是AgOH的热稳定性极差,室温就能分解,所以在复分解时得到AgOH后就马上分解,因而AgOH 常温下不存在。和水是没有关系的。如果在低温下进行这个操作,是可以得到AgOH这个白色沉淀的。 4、多元含氧酸具体是几元酸看酸中H的个数。 多元酸究竟能电离多少个H+,是要看它结构中有多少个羟基,非羟基的氢是不能电离出来的。如亚磷酸(H3PO3),看上去它有三个H,好像是三元酸,但是它的结构中,是有一个H和一个O分别和中心原子直接相连的,而不构成羟基。构成羟基的O和H只有两个。因此H3PO3是二元酸。当然,有的还要考虑别的因素,如路易斯酸H3BO3就不能由此来解释。 5、酸式盐溶液呈酸性 表面上看,“酸”式盐溶液当然呈酸性啦,其实不然。到底酸式盐呈什么性,要分情况讨论。如果这是强酸的酸式盐,因为它电离出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知识点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知识点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人教版】选修4知识点总结: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 课标要求 1、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2、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3、熟练掌握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要点精讲 1、强弱电解质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是指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指溶于水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注:①单质、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②化合物中属于电解质的有:活泼金属的氧化物、水、酸、碱和盐;于非电解质的有:非金属的氧化物。 (2)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①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称为强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和大部分的盐) ②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部分电离为离子(如:弱酸、弱碱和少量盐)。 注:弱电解质特征:存在电离平衡,平衡时离子和电解质分子共存,而且大部分以分子形式存在。 (3)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及非电解的判断 2、弱电解质的电离 (1)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弱电解质的电离是一种可逆过程) (2)电离平衡的特点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化学平衡一样,同样具有“逆、等、动、定、变”的特征。 ①逆: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 ②等:达电离平衡时,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③动:动态平衡,即达电离平衡时分子电离成离子和离子结合成分子的反应并没有停止。 ④定:一定条件下达到电离平衡状态时,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和分子浓度保持不变,溶液里既有离子存在,也有电解质分子存在。且分子多,离子少。 ⑤变:指电离平衡是一定条件下的平衡,外界条件改变,电离平衡会发生移动。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1-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过滤一帖、二低、三靠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混合体时,除去液体中不溶性固体。(漏斗、滤纸、玻璃棒、烧杯) 蒸发不断搅拌,有大量晶体时就应熄灯,余热蒸发至干,可防过热而迸溅把稀溶液浓缩或把含固态溶质的溶液干,在蒸发皿进行蒸发 蒸馏①液体体积②加热方式③温度计水银球位置④冷却的水流方向⑤防液体暴沸利用沸点不同除去液体混合物中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蒸馏烧瓶、酒精灯、温度计、冷凝管、接液管、锥形瓶) 萃取萃取剂: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②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③要易于挥发。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操作,主要仪器:分液漏斗 分液下层的液体从下端放出,上层从上口倒出把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分开的操作,与萃取配合使用的 过滤器上洗涤沉淀的操作向漏斗里注入蒸馏水,使水面没过沉淀物,等水流完后,重复操作数次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用的仪器托盘天平(或量筒)、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 主要步骤:⑴计算⑵称量(如是液体就用滴定管量取)⑶溶解(少量水,搅拌,注意冷却)⑷转液(容量瓶要先检漏,玻璃棒引流)⑸洗涤(洗涤液一并转移到容量瓶中)⑹振摇⑺定容⑻摇匀 容量瓶①容量瓶上注明温度和量程。②容量瓶上只有刻线而无刻度。①只能配制容量瓶中规定容积的溶液;②不能用容量瓶溶解、稀释或久贮溶液;③容量瓶不能加热,转入瓶中的溶液温度20℃左右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2-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1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2 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 3 标准状况 STP 0℃和1标准大气压下 4 阿伏加德罗常数NA 1mol任何物质含的微粒数目都是6.02×1023个 5 摩尔质量 M 1mol任何物质质量是在数值上相对质量相等 6 气体摩尔体积 Vm 1mol任何气体的标准状况下的体积都约为 7 阿伏加德罗定律(由PV=nRT推导出) 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有同分子数 n1 N1 V1 n2 N2 V2 8 物质的量浓度CB 1L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所表示的浓度 CB=nB/V nB=CB×V V=nB/CB 9 物质的质量m m=M×n n=m/M M=m/n 10 标准状况气体体积V V=n×Vm n=V/Vm Vm=V/n 11 物质的粒子数N N=NA×n n =N/NA NA=N/n 12 物质的量浓度CB与溶质的质量分数ω 1000×ρ×ω M 13 溶液稀释规律 C(浓)×V(浓)=C(稀)×V(稀) 以物质的量为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