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电子电路基础教学大纲

现代电子电路基础教学大纲
现代电子电路基础教学大纲

“电子电路基础及实验”教学大纲(2017~2018)

课程编号:00430132

课程名称:电子电路基础

课程类型:本科生(非电类)必修课

学时学分:总课时:60学时, 3学分

(授课:54学时;习题:4学时;中考:2学时;)

先修要求:

同修要求:

基本目的:

1、掌握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组成、基本理论、性能特点和基本分析方法;

2、具备简单电子线路的分析和设计能力;

3、配合电子线路实验(非电类),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方式:课堂授课(投影、黑板)

参考教材:王志军、赵捷、赵建业编,《电子技术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成绩评定:作业:10%,期中:30%,期末:60%

内容提要:

0 、绪论(1学时)

一、电路基础知识(3学时)

§1.1 电子信号及频谱

§1.2 理想电路元件

§1.3 电压源与电流源(1)

§1.4 电路定理/定律

§1.5 双口网络(1)

§1.6 RC电路分析(1)

二、半导体器件的特性(2学时+自学)

§2.1 半导体基本知识

§2.2 PN结及二极管

§2.3 双极型晶体管(2)

三、放大电路(12学时)

§3.1 放大器的组成与性能指标

§3.2 放大器的图解分析法(2)

§3.3放大器的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2)

§3.4 放大器的工作点稳定

§3.5 共集电极放大器(2)

§3.6 放大器的频率特性

§3.7放大器的多级级联(概念、定性波特图)(1)

§3.8 直流放大器(2)

§3.9 功率放大器(2)

§3.10 集成运算放大器(1)

四、反馈放大器(4学时)

§4.1 反馈的基本概念与分类(2)

§4.2 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改善(1)

§4.3深度负反馈放大器的分析方法(1)

习题+答疑:(2)

中考:(2)(11月1日)

五、集成运放的应用(6学时)

§5.1 运算放大器的线性应用(包括正弦波电路)(3)

§5.2运算放大器的非线性应用(包括三角波、锯齿波)(3)

六、直流稳压电源(4学时)

§6.1 整流滤波电路(桥式、电容)(2)§6.2 稳压电路(包括二极管稳压电路)(2)

七、数字电路基础(6学时)

§7.1 数字电路概述(1)

§7.2 基本逻辑门电路(1)

§7.3 TTL和MOS逻辑门电路(自学)

§7.4 逻辑函数及其表示方法

§7.5 逻辑函数的化简法(公式、卡诺图)(3)

八、组合逻辑电路(4学时)

§8.1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8.2 编码器及译码器(2)

§8.3 数据选择器、数据分配器

§8.4数值比较器(自学)

§8.5 加法器(2)

九、时序逻辑电路(6学时)

§9.1时序逻辑电路

§9.2 集成单元触发器(2)

§9.3 寄存器(1)

§9.4 计数器(3)

十、脉冲电路与AD/DA (6学时)

§10.1 单稳态触发器(1)§10.2 门电路多谐振荡器和555定时器(2)§10.3 AD/DA (2)§10.4 电子测量系统(课程总结)(1)

习题+答疑:(2)

期末考试:2018年1月3日(周三)下午

电子电路基础知识69440

电子电路基础知识 电路基础知识(一) 电路基础知识(1)——电阻 导电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称着电阻,用符号R表示,单位为欧姆、千欧、兆欧,分别用Ω、KΩ、MΩ表示。 一、电阻的型号命名方法: 国产电阻器的型号由四部分组成(不适用敏感电阻) 第一部分:主称,用字母表示,表示产品的名字。如R表示电阻,W表示电位器。 第二部分:材料,用字母表示,表示电阻体用什么材料组成,T-碳膜、H-合成碳膜、S-有机实心、N-无机实心、J-金属膜、Y-氮化膜、C-沉积膜、I-玻璃釉膜、X-线绕。 第三部分:分类,一般用数字表示,个别类型用字母表示,表示产品属于什么类型。1-普通、2-普通、3-超高频、4-高阻、5-高温、6-精密、7-精密、8-高压、9-特殊、G-高功率、T-可调。 第四部分:序号,用数字表示,表示同类产品中不同品种,以区分产品的外型尺寸和性能指标等例如:R T 1 1型普通碳膜电阻a1} 二、电阻器的分类 1、线绕电阻器:通用线绕电阻器、精密线绕电阻器、大功率线绕电阻器、高频线绕电阻器。 2、薄膜电阻器:碳膜电阻器、合成碳膜电阻器、金属膜电阻器、金属氧化膜电阻器、化学沉积膜电阻器、玻璃釉膜电阻器、金属氮化膜电阻器。 3、实心电阻器:无机合成实心碳质电阻器、有机合成实心碳质电阻器。

4、敏感电阻器:压敏电阻器、热敏电阻器、光敏电阻器、力敏电阻器、气敏电阻器、湿敏电阻器。 三、主要特性参数 1、标称阻值:电阻器上面所标示的阻值。 2、允许误差:标称阻值与实际阻值的差值跟标称阻值之比的百分数称阻值偏差,它表示电阻器的精度。 允许误差与精度等级对应关系如下:±0.5%-0.05、±1%-0.1(或00)、±2%-0.2(或0)、±5%-Ⅰ级、±10%-Ⅱ级、±20%-Ⅲ级 3、额定功率:在正常的大气压力90-106.6KPa及环境温度为-55℃~+70℃的条件下,电阻器长期工作所允许耗散的最大功率。 线绕电阻器额定功率系列为(W):、、、、1、2、4、8、10、16、25、40、50、75、100、150、250、500 非线绕电阻器额定功率系列为(W):、、、、1、2、5、10、25、50、1004、额定电压:由阻值和额定功率换算出的电压。 5、最高工作电压:允许的最大连续工作电压。在低气压工作时,最高工作电压较低。 6、温度系数:温度每变化1℃所引起的电阻值的相对变化。温度系数越小,电阻的稳定性越好。 阻值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为正温度系数,反之为负温度系数。 7、老化系数:电阻器在额定功率长期负荷下,阻值相对变化的百分数,它是表示电阻器寿命长短的参数。 8、电压系数:在规定的电压范围内,电压每变化1伏,电阻器的相对变化量。

《建筑工程安全技术与管理》教学大纲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教学大纲 建筑工程安全技术与管理 城市建设工程系 2012年2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建筑工程安全技术与管理》是土木工程管理专业(高职)的一门必修课,它涉及到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管理、建筑工程质量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对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全过程有一个基本了解,掌握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技术知识,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做好准备。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安全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包括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安全生产教育、安全生产技术措施、安全技术交底、施工现场文明施工、施工现场安全检查及评分、建筑施工安全技术资料。 2、熟悉安全生产法规、安全事故管理、应急救援预案、安全技术措施审查。 3、熟悉建筑施工相关安全技术,进行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和编制安全台帐和安全技术知识。 二)能力目标 1、熟悉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全过程内容。 2、具备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全过程的技术资料编写、收集和整理能力。 3、初步具备施工安全员所具有的职业能力。 三)思想及职业素质目标 1、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实践。 2、通社会人情,达社会事理,按照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道德和作风的要求去处理人际关系。 3、具备讲诚信、重承诺、肯吃苦、肯奉献、勇于负责的道德品质和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 4、具备良好的人文和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愿与他人合作的性格,一定的科学素养,在自身的工作领域内,能独立思考,有不断创新的精神。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一)建筑施工安全管理 1、主要内容 安全生产基本知识、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现代安全生产技术。 2、教学要求 掌握安全与安全生产、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教育、安全生产技术交底、施工现场文明施工、施工现场安全检查及评分、建筑施工安全技术资料,熟悉安全生产法规、文明施工管理的内容、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施工现场文明工地、现场安全管理、安全事故管理、应急救援预案、安全技术措施审查,了解安全生产的形势、各类人员的安全职责、建筑企业安全生产、安全事故案例分析、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现代安全管理技术、职业健康管理体系。 二)土方工程 1、主要内容 土的工程分类、土方施工安全。 2、教学要求 掌握土的工程分类、土方开挖安全、基坑(槽)的开挖安全,熟悉土方施工安全准备工作、浅基础的土壁支撑、深基坑的土壁支撑,了解土层锚杆、挡土墙、施工现场排水等。 三)脚手架工程 1、主要内容 脚手架的种类、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模板支架、设计计算、扣件式钢管脚手架的搭设和使用、附着式脚手架、吊篮脚手架。 2、教学要求 掌握扣件式钢管脚手架的适用范围、基本要求、主要组成及构配件、构造要求、扣件式脚手架的检查、验收、附着式脚手架使用条件、吊篮脚手架基本组成及安全装置,熟悉脚手架的种类、模板支架、扣件式钢管脚手架的计算项目及要求、荷载确定,了解设计计算基本规定、纵向、横向水平标的计算、立杆计算、连墙件计算。 四)高处作业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1.实验课名称:现代控制理论 2.实验课程名称(英文):Modern Control Theory 3.课程代码:X040206 4.实验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 5.学时:10 6.学分: 7.适用专业: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8.先修或同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电路学、自动控制原理 9.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实验室 10.制定实验教学大纲的依据: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设定实验内容 11.本实验课在培养实验能力的地位及作用: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是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通过本实验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掌握系统建模的状态空间表达的基本思想方法,闭环控制系统分析与综合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现代控制理论的计算机模拟及稳定性能测试方法,使理论教学得到有效的巩固与提高。 12.应达到的实验能力标准:简单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综合应用等。 13.实验内容 (1)系统的传递函数阵和状态空间表达式的转换 学习多变量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方法、了解统状态空间表达式与传递函数相互转换的方法,通过编程、上机调试,掌握多变量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与传递函数相互转换方法。 (2)多变量系统的能控性判别与稳定性分析 学习多变量系统状态能控性及稳定性分析的定义及判别方法,通过用MATLAB编程、

上机调试,掌握多变量系统能控性及稳定性判别方法。 (3)多变量系统的能观性判别与稳定性分析 学习多变量系统状态能观性及稳定性分析的定义及判别方法,通过用MATLAB编程、上机调试,掌握多变量系统能观性及稳定性判别方法。 (4)通过状态反馈实现控制系统的极点配置 了解和掌握闭环控制系统极点配置的设计步骤,对工程中常见的控制系统进行极点配置设计。 (5)状态观测器的设计 了解和掌握状态观测器的基本特点,设计控制系统的全状态观测器。 14.实验成绩考核办法 每次实验结束后,学生必须提交实验报告。根据学生实验操作、实验内容、完成的情况,实验报告完成的质量,评定实验成绩。实验成绩五级制,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实验报告必须使用专用实验报告纸内容书写,学生应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的书写,严禁抄袭、复印,否则实验成绩为不及格。 15.实验教材、参考资料: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教材

电子电路基础教学大纲

电子电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码:0432001 二、课程名称:电子电路基础 三、课程性质:本科录音艺术专业B2类可选专业基础课 四、学时与学分: 周学时:2,总学时:36(一学期);总学分:2。 五、开课单位:作曲与音乐音响导演系 六、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这门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为音响工程方向和音乐音响导演专业的学生奠定电子学理论基础。 1、掌握电路、电子线路中的基本物理量(电压、电位、电流、功率)的含义、参考方向、参考极性、理解并会应用基尔霍夫两定律。 2、掌握电阻电路的串并联化简方法。掌握主要的网络分析方法(支路电流法、节点电压法、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等)。 3、了解电磁感应的理论。掌握录音、摸音、消磁和杜比降噪的原理。 4、了解半导体二极管、晶体三极管及场效应管(MOS)的构造、参数及外特性。 5、掌握二极管的应用:整流、检波、限幅、稳压。 6、掌握三极管的放大原理,并了解交流基本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微变等效电路、电压放大倍数和输入输出电阻γiγo的计算)。 7、了解差动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8、了解三极管的开关特性。掌握各种基本门电路(与、或、非、与非、或非、异或、同或)。 9、掌握一般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综合方法和一般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 七、教学形式: 课程采用理论讲述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并以计算机为辅助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动手能力。 八、课程教材: 李源生主著《电工电子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 九、参考教材: 秦曾煌著《电工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童诗白著《模拟电子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杨志忠著《数字电子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十、考查与考试: 学期末,结合课程教学内容采用闭卷考试。 1、容易度 本课程考试内容难易度适中。 2、题型

《建筑施工技术》教学大纲

《建筑施工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建筑工程中各工种工程的施工工艺、施工技术和方法、施工机械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和质量保证措施。 二、课程教学要求 (一) 知识目标 了解一般建筑工程的施工规范和施工程序;掌握建筑工程施工中主要工种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技术要求、质量验收标准、质量通病防治、安全防范措施;熟悉建筑分项施工工艺标准;了解施工机械性能、参数,能在施工中合理地选择和正确使用机械,同时应了解机械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二) 能力目标 具有为拟建工程做好施工准备工作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运算能力,尤其是土方工程量的计算,钢筋工程中钢筋下料长度计算,预应力混凝土工程中预应力筋的制作及计算;混凝土工程中混凝土的配合比计算等。吊装工程中起重机的起重高度计算。具有正确选择结构吊装方案和机械,绘制构件平面布置图的能力;具有模板配板设计的能力;熟练掌握各主要工种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能编制主要分部工程的施工方案。 (三)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严谨、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养成自觉学习、认真观察事物、接受新鲜事物的素质。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 (一) 绪论 1. 主要内容 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任务;国内外建筑业的成就及发展方向;本课程研究内容、特点及学习方法;简单介绍施工规范和规定。 2.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建筑施工的特点及内容,掌握学习方法。 (二) 土方工程

1. 主要内容 土方工程的施工特点;土的分类及鉴别;土的性质;基坑、基槽土方量计算;场地平整土方工程量的计算;施工准备与辅助工作;场地的抄平与放线;基坑、基槽的开挖技术要求;土方回填与压实;质量标准与安全技术。 2.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土方工程的特点、性质,熟悉土方量计算方法;施工准备与辅助工作内容;掌握基坑、基槽的抄平与放线、开挖、回填与压实。了解土方调配的原则和方法。 (三) 基础工程 1. 主要内容 地基局部处理;软弱地基加固;桩基工程机械类型、选用及安装要求;预制钢筋混凝土桩施工工艺;现浇钢筋混凝土桩施工工艺;桩位的抄平与放线;配筋及混凝土浇筑;质量标准与安全技术。 2.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基础工程的基本知识,熟悉地基加固的方法;掌握桩基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 (四) 砌筑工程 1. 主要内容 砌筑用脚手架的材料、分类、组成、构造、技术要求、脚手板、脚手架基础、安全网;垂直运输机械类型、构造、使用要求;砌筑砂浆种类、组成、使用要求;毛石砌体构造、抄平、放线、施工方法、标高、灰缝、接搓控制;砖砌体标高与轴线测设、基顶抄平、组砌形式、砌筑方法、质量标准与检测方法;空心砖与各种砌块的材料、构造、施工工艺、质量要求;砌体质量通病、防治方法与安全技术。 2.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脚手架及垂直运输机械的使用和选择,掌握各种砌体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标准。 (五) 钢筋混凝土工程 1. 主要内容

《现代控制理论A》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控制理论A》课程教学大纲 大纲执笔人:李益华大纲审核人: 课程编号:0811000374 英文名称:Modern Control Theory 学分:2.5 总学时:40 。其中,讲授40学时,实验0学时,上机0 学时,实训0 学时。适用专业: 自动化专业的本科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积分变换、电路、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应用、 自动控制原理等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现代控制理论是经典控制理论的发展理论,从时间划分,现代控制理论处在智能控制理论之前。学生在学习了经典控制理论单输入单输出(SISO)系统的分析设计方法之后,进一步学习现代控制理论,通过学习掌握状态空间分析控制系统动态特性的方法,能够利用极点配置与状态观测理论,初步掌握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与综合,对于实现复杂系统的控制奠定理论基础。 二、基本要求 1、明确现代控制理论的任务,掌握控制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熟练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几种转换关系。 2、掌握状态转移函数及其状态空间表达式的求解; 3、掌握线性控制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的判别方法,理解状态空间表达式的能控标准型和能观标准型,掌握线性系统的结构分解,了解传递函数的实现等。 4、掌握李雅普诺夫稳定判据第一方法与第二方法,熟悉李雅普诺夫方法在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中的应用。 5、掌握线性定常系统的极点配置、系统镇定、了解系统解耦、状态观测器,利用状态观测器实现状态反馈。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求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矩阵指数函数;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的解;线性时不变连续系

统的离散化;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能控、能观、约当标准型以及线性变换成标准型;由状态空间表达式求传递函数矩阵;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能控、能观、约当标准型以及线性变换成标准型;由状态空间表达式求传递函数矩阵;通过状态反馈任意配置极点的充要条件及设计方法;系统能镇定的充分充要条件;状态观测器存在的条件及设计方法. 难点:特征向量的求法、线性变换成各种标准型特征向量的求法、线性变换成各种标准型求各种系统的状态转移矩阵、系统状态按能控性、能观性分解的方法、非线性系统李雅普诺夫函数的求法、降维观测器的设计。 四、教学方法 采用理论教学与Matlab仿真相结合的原则,同时采用课堂教学、案例教学相结合。 五、课程知识单元、知识点及学时分配

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大纲.doc

《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本课程是一门传授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的专业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介绍半导体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等,进而说明各种基本电路的应用范围、效率和形式。重点介绍常用基本器件、整流、滤波、稳压、放大电路等,同时介绍集成运算放大电路和数字电路基础。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本课程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电子技术基础的教育,为学习专业课和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了解二极管、三极管、晶闸管、集成运算放大器等主要参数及应用。 (2)了解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3)理解放大电路、整流、滤波、稳压电路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分析方法。 (4)掌握常用器件的识别和简单测试。 (5)掌握单级小信号低频电压放大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 (6)掌握整流电路的输出输入电压之间的关系。 (7)掌握本门电路的符号及逻辑功能、基本触发器的符号及逻辑功能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和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维修电工技能训练等技能训练课程的衔接,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充分发挥模型、实物、示教板、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的作用,激发 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注意因材施教,对部分内容的应用实例可适当取舍,充分提高课 堂教学的效果。 (2)在教学叙述时,注意前后呼应和一致性。例如,在介绍器件时,可依结构、原理、特性、主要参数、具体应用这一思路进行;讲放大电路时,可将典型电路讲清讲透,然后再延伸到一般电路、实用电路。以典型带动一般;对整流电路,注意二极管整流和晶闸管整流的对比,突出其区别,以加深印象;对集成运算放大器和数字电路,强调其外部特性和功能。教师备课时适当参阅相关参考书,吃透教材。

电子电路基础知识

电子电路基础知识 () 电平标准 下面总结一下各电平标准。和新手以及有需要的人共享一下^_^. 现在常用的电平标准有TTL、CMOS、LVTTL、LVCMOS、ECL、PECL、LVPECL、RS232、RS485等,还有一些速度比较高的LVDS、GTL、PGTL、CML、HSTL、SSTL 等。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各自的供电电源、电平标准以及使用注意事项。 TTL:Transistor-Transistor Logic 三极管结构。 VCC:5V;VOH>=2.4V;VOL<=0.5V;VIH>=2V;VIL<=0.8V。 因为2.4V与5V之间还有很大空闲,对改善噪声容限并没什么好处,又会白白增大系 统功耗,还会影响速度。所以后来就把一部分“砍”掉了。也就是后面的LVTTL。 LVTTL又分3.3V、2.5V以及更低电压的LVTTL(Low Voltage TTL)。 3.3V LVTTL: VCC:3.3V;VOH>=2.4V;VOL<=0.4V;VIH>=2V;VIL<=0.8V。 2.5V LVTTL: VCC:2.5V;VOH>=2.0V;VOL<=0.2V;VIH>=1.7V;VIL<=0.7V。 更低的LVTTL不常用就先不讲了。多用在处理器等高速芯片,使用时查看芯片手册就 OK了。 TTL使用注意:TTL电平一般过冲都会比较严重,可能在始端串22欧或33欧电阻;

TTL电平输入脚悬空时是内部认为是高电平。要下拉的话应用1k以下电阻下拉。TTL输出不能驱动CMOS输入。 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PMOS+NMOS。 VCC:5V;VOH>=4.45V;VOL<=0.5V;VIH>=3.5V;VIL<=1.5V。 相对TTL有了更大的噪声容限,输入阻抗远大于TTL输入阻抗。对应3.3V LVTTL,出现了LVCMOS,可以与3.3V的LVTTL直接相互驱动。 3.3V LVCMOS: VCC:3.3V;VOH>=3.2V;VOL<=0.1V;VIH>=2.0V;VIL<=0.7V。 2.5V LVCMOS: VCC:2.5V;VOH>=2V;VOL<=0.1V;VIH>=1.7V;VIL<=0.7V。 CMOS使用注意:CMOS结构内部寄生有可控硅结构,当输入或输入管脚高于VCC 一定值(比如一些芯片是0.7V)时,电流足够大的话,可能引起闩锁效应,导致芯片的烧毁。 ECL:Emitter Coupled Logic 发射极耦合逻辑电路(差分结构) VCC=0V;Vee:-5.2V;VOH=-0.88V;VOL=-1.72V;VIH=-1.24V;VIL=-1.36V。 速度快,驱动能力强,噪声小,很容易达到几百M的应用。但是功耗大,需要负电源。 为简化电源,出现了PECL(ECL结构,改用正电压供电)和LVPECL。 PECL:Pseudo/Positive ECL VCC=5V;VOH=4.12V;VOL=3.28V;VIH=3.78V;VIL=3.64V LVPELC:Low Voltage PECL VCC=3.3V;VOH=2.42V;VOL=1.58V;VIH=2.06V;VIL=1.94V ECL、PECL、LVPECL使用注意:不同电平不能直接驱动。中间可用交流耦合、电阻网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_______________《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学分: 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授课62学时,实践10学时。 本课程的任务: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它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建筑工程施工中有关施工技术问题的基本能 力。它的任务是研究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一般规律;建筑工程中各主要工种工程的施工技术及工艺原理以及建筑施工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使学生掌握建筑施工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决策方法,具有解决一般建筑施工的初步能力。 课程性质:专业课公共课 课程类型:理论理论+实践实践 主要授课方式:讲授型师生交互型讨论型技能培养型 适用对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 预修课程: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 并修课程:建筑施工组织、建筑工程预算、工程技术经济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建筑施工技术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是通过

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建筑施工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组织建筑施工的能力。使学生具有项目经理和工程师的基本能力和具有工程项目全过程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及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的能力。 (三)能力培养要求: 建筑施工是人及其组织的活动,由于其时间、地点、人与物等许多的不同,建筑施工无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应该熟悉建筑施工的全过程、熟悉和理解各工种工程的施工方法、施工要点、质量要求和安全技术。同时了解国内外建筑施工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了解建筑施工发展概况,为毕业后从事施工现场技术管理、施工管理打下基础。并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增强学生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且为《施工组织》、《土木工程概预算》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大纲 第一章:土石方工程(理论8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熟悉土的工程种类和与现场鉴别方法,了解开挖方法及开挖工具;了 解土的物理性质,重点掌握可松性系数、土的天然含水量和土的渗透 系数。 2、掌握基坑、基槽土方量的计算方法,熟练掌握场地设计标高的确定; 掌握土方调配原则,了解土方调配表的编制。 3、了解地面水的排除,掌握明沟排水,熟练井点降水的设计过程;熟悉 土坡失稳的原因和产生流沙的原因,掌握流砂现象的防治和处理。 4、了解各种土方机械的施工特点,重点掌握正铲和反铲挖土机的挖土特 点和挖土适用范围。 5、掌握填筑土料的设计要求和土填筑时每层的铺土厚度;掌握填土压实 的方法及其施工要点,了解填土压实的影响因素。 6、熟练掌握基槽、基坑放线方法及过程,掌握深基坑和软土地基的开挖

《自动控制理论II》课程教学大纲(精)

《自动控制理论II》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22315168 【英文译名】: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II 【适用专业】:自动化 【学分数】:2.5 【总学时数】:40 【实践学时】:0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自动控制理论II》是自动控制理论I的后续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本门课程学习,在离散系统分析、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的建立、线性变换及规范化、状态方程的求解、系统可控性与可观测性的研究以及状态反馈与状态观测器的设计等方面具备必要的知识,为学生深入研究线性系统及其他有关现代控制理论的后续课程和从事工业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改造打好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一) 基本原理 1.熟悉离散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离散控制系统的理论和分析方法; 2.熟悉状态空间的基本概念及相关术语; 3.会建立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了解通过线性变换变成标准型法; 4.掌握状态转移矩阵法,会求解线性系统状态方程的解; 5.掌握系统能控性和能观性的概念及判据; 6.掌握状态反馈方法,了解状态观测器; 7.理解控制系统的李雅普诺夫稳定性概念。 (二) 获得以下基本技能 1.初步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的理论方法; 2.掌握线性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法; 3.能用状态空间法进行控制系统的综合设计; 4.基本学会用MATLAB对控制系统进行典型分析。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修课程要求,后继课程等) 前修课程:自动控制理论I,微分方程,线性代数,复变函数

后继课程:运动控制,过程控制,计算机控制系统等 四、课程内容 1.离散控制系统 知识点: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成;采样过程;采样定理;零阶保持器;Z变换定义及计算方法;Z变换基本定理;Z反变换及计算方法;线性差分方程及求解;环节的脉冲传递函数;闭环脉冲传递函数;(纯)离散系统方框图及其简化;Z平面的稳定性分析;朱利稳定判据;数字控制系统的暂态、稳态、误差分析。 重点:采样定理、零阶保持器;带有零阶保持器环节的脉冲传递函数计算;闭环脉冲传递函数计算;系统性能分析。 难点:绘制(纯)离散系统方框图;典型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方法。 2.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 知识点:状态空间描述的基本概念;线性时不变系统状态空间模型;输入输出描述转换为状态空间模型;状态方程的标准形。 重点:系统状态空间描述;状态空间的标准形。 难点:状态空间的概念及状态方程的建立;状态转移阵和系统性能的关系。 3.线性系统的运动分析 知识点:状态空间描述的传递函数矩阵计算;特征多项式和特征值;线性定常系统的运动分析、状态转移阵、脉冲响应阵;线性连续系统的离散化;离散状态空间分析。 重点:状态转移矩阵及其计算。 难点:状态转移矩阵和系统性能的关系。 4.线性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 知识点:能控性和能观性的定义;能控标准形和能观标准形;能控性和能观性的判据。 重点:能控性和能观性标准形,能控和能观判据。 难点:能控性和能观性与系统性能之间的关系。 5.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综合 知识点:状态反馈和输出反馈;极点配置;状态观测器;引入状态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特性。 重点:状态反馈、极点配置法设计线性控制系统。 难点:极点配置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6.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 知识点:李亚普诺夫意义下运动稳定性的基本概念;李亚普诺夫第二法主要定理;系统运动稳定性判据。

《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024239 《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大纲 (Electronic Circuit) 适用于本科物理学(师范类)专业 总学时:64学时总学分:4学分 开课单位:物理系课程负责人:郑洁 执笔人:郑洁审核人:王燕锋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电子线路是电子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工程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模拟电子线路基础和数字电子线路基础两部分,前者主要研究基本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及集成运算放大器等,后者则研究了组合逻辑电路及时序逻辑电路. 本课程的任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放大电路、组合逻辑电路及时序逻辑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及分析方法,;了解典型集成电路的特征与参数;初步具有模拟电子线路的设计、装配、调整和测试能力,并能正确使用常用电子仪器进行测试。 本课程的目的: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设计基本电子线路的基本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毕业后从事电子、自动化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实验与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重点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专业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分析等课程,后续可为高频电子线路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一般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分析方法,初步掌握一般模拟电路的测量方法,能应用数字集成电路器件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数字电路。 三、教学内容、目标要求与学时分配 第1章基本半导体器件 教学内容: 1.1 PN结 1.2 二极管 1.3 双极型晶体管 1.4 场效应管 教学目标要求:理解P型、N型半导体结构,掌握PN结的工作原理,理解晶体二极

《建筑施工》教学大纲

《建筑施工》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 2、课程名称(中文):建筑施工 课程名称(英文):building construction 3、学时/学分:45学时/2.5学分 4、先修课程:建筑制图、结构力学、建筑材料、建筑测量、地基基础与土力学、钢筋混凝土和砌体结构、建筑设备等。 5、面向对象:土木系。 6、开课院(系)、教研室: 船建学院 土木系 7、推荐教学参考书: 《建筑施工》赵志缙 应惠清等编,同济大学出版社。 《土木工程施工》(讲义) 刘宗仁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建筑施工》方承训 郭立民 主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建筑施工》,谢尊渊、方先和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建筑施工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技术课程之一,是研究各种施工工艺、技术和施工组织一般规律的学科。其任务是通过向学生传授建筑施工中有关的施工技术和组织施工的一般规律,使学生掌握建筑施工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决策方法,具有解决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和组织计划问题的初步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绪论(讲课2学时) 本课程的任务、特点和学习方法(掌握),我国的基本建设方针和政策(了解),我国建筑施工发展概况(了解),施工规范和施工规程(掌握)。 第一章 土石方工程(讲课4学时)

场地平整设计标高的确定,土方工程量的计算和调配,土坡稳定与土壁支撑,流砂现象原理及防止,井点降水系统的设计与施工(重点掌握)。主要土方施工机械的性能和特点,土方机械施工的选择与组织(了解),土方的填筑与压实为了解内容(掌握)。本章为本课程的重点章节之一。 第二章 深基础工程(讲课4学时) 以钢筋混凝土预制打入桩和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方法以及质量问题的处理(重点掌握);地下连续墙的施工工艺(了解),桩的分类、特点(掌握),桩基础施工机械的构造(了解)。 第三章 钢筋混凝土工程(讲课6学时) 本章是本课程本工程的重点章节之一。 钢筋工程:钢筋的冷加工、焊接、下料与极其响应质量控制措施(重点掌握),钢筋的分类、钢筋的分类、钢筋加工的工艺流程。(掌握) 模板工程:模板的构造与受力分析(掌握),其中大模板与滑升模板尤为重点掌握。滑模滑升原理、施工工艺和施工中的各类质量问题的处理(掌握)。模板的配板设计、模板设计计算以及模板的拆除(了解)。 混凝土工程:混凝土的搅拌、运输以及质量要求,混凝土的浇筑与捣实原理,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重点掌握),水下混凝土的浇筑工艺,泵送混凝土的施工工艺等(了解);混凝土冬季施工原理与施工方法(了解)。混凝土的养护、拆模、缺陷修补以及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制作(了解)。 第四章 预应力混凝土工程(讲课3学时) 先张法的工艺过程、质量控制与技术措施;后张法使用的锚具、张拉工艺、质量控制与技术措施(重点掌握)。电热法的钢筋伸长值计算与张拉工艺及无粘结预应力施工工艺(了解)。 第五章 砌体工程(讲课2学时) 砌体施工的准备工作和砌体的砌筑工艺和质量保证措施(重点掌握),中小型砌块的施工(了解)。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 适用专业:建筑工程技术 适用层次:高起专 适用教育形式:网络教育/成人教育 考核形式:考试 所属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先修课程: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材料、工程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运筹学、工程项目管理等 一、课程简介 《土木工程施工》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它系统地阐述了土木工程施工的基本步骤、方法、质量要求和质量检验与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学习者解决土木工程施工方面的实际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本课程学习需要掌握的前续知识主要包括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材料、工程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运筹学等。学习本课程对于掌握建筑施工的基本规律,正确地进行施工操作过程,以及科学合理的运用质量检验与控制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课程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 1.通过学习土木工程施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立管理思维,具备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管理和日常管理的素质和能力,理解管理者应承担的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能够认识土木工程建设对社会以及环境的影响,自觉遵守社会对工程建设的规范要求。 2.理解和掌握土木工程施工过程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能够运用所学工程管理知识进行科学的决策,具备从事工程工作所必备基础知识和能力。 3.掌握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具备定性分析实际工程项目的能力。 4.掌握施工工艺流程和辅助施工技术、管理措施,具备确定工程造价相关施工工艺、构

造措施的能力。 5.掌握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各环节的技术原理、方法。熟悉各种施工机械设备的工作原理参数和适用范围。具备工程项目建造及实施中质量、进度、投资控制的能力。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材料》:奠定土木工程施工所需的建筑制图、构造、材料性能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工程力学》:提供土木工程施工所需的力学基本知识; 3.《钢筋混凝土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提供土木工程施工所需的工程结构相关知识; 4.《运筹学》《工程项目管理》:提供土木工程施工中所需的项目管理相关知识; 5.《施工组织》《进度控制》:《土木工程施工》是施工组织、进度控制课程学习的基础,其研究对象和知识系统也是对土木工程施工过程的组织管理和进度的控制管理; 6.《工程计量与计价》:《土木工程施工》是工程计量与计价的基础,也是实现工程造价控制的过程。 四、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土方工程 『知识点』 土方施工的特点;土方的工程性质;场地设计标高的计算方法;“四棱柱体”法计算土方量的方法和过程;土方调配的原则和方法;土方施工机械的基本作业方法和提高功效的方法;机械配套安排的原理和方法;流砂的概念和防治措施;轻型井点降水的布置和计算方法;土方回填的土料选用和压实方法;影响土方压实效果的因素和质量检查方法. 『基本要求』 1.识记:土方施工的特点;土方的工程性质。

《现代控制理论A》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案大纲 大纲执笔人:李益华大纲审核人: 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 学分: 总学时:。其中,讲授学时,实验学时,上机学时,实训学时。 适用专业: 自动化专业的本科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积分变换、电路、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应用、 自动控制原理等 一、课程性质与教案目的 本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现代控制理论是经典控制理论的发展理论,从时间划分,现代控制理论处在智能控制理论之前。学生在学习了经典控制理论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分析设计方法之后,进一步学习现代控制理论,通过学习掌握状态空间分析控制系统动态特性的方法,能够利用极点配置与状态观测理论,初步掌握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与综合,对于实现复杂系统的控制奠定理论基础。 二、基本要求 、明确现代控制理论的任务,掌握控制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熟练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几种转换关系。 、掌握状态转移函数及其状态空间表达式的求解; 、掌握线性控制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的判别方法,理解状态空间表达式的能控标准型和能观标准型,掌握线性系统的结构分解,了解传递函数的实现等。 、掌握李雅普诺夫稳定判据第一方法与第二方法,熟悉李雅普诺夫方法在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中的应用。 、掌握线性定常系统的极点配置、系统镇定、了解系统解耦、状态观测器,利用状态观测器实现状态反馈。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求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矩阵指数函数;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的解;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的离散化;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能控、能观、约当标准型以及线性变换成标准型;由状态空间

表达式求传递函数矩阵;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能控、能观、约当标准型以及线性变换成标准型;由状态空间表达式求传递函数矩阵;通过状态反馈任意配置极点的充要条件及设计方法;系统能镇定的充分充要条件;状态观测器存在的条件及设计方法. 难点:特征向量的求法、线性变换成各种标准型特征向量的求法、线性变换成各种标准型求各种系统的状态转移矩阵、系统状态按能控性、能观性分解的方法、非线性系统李雅普诺夫函数的求法、降维观测器的设计。 四、教案方法 采用理论教案与仿真相结合的原则,同时采用课堂教案、案例教案相结合。 五、课程知识单元、知识点及学时分配

《汽车电工电子基础》教学大纲

《汽车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汽车电工电子基础 学时/学分:54学时/ 3学分 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 开课系部:机械电子工程系 大纲撰写:付晨 大纲审定:机电系教学大纲审定委员会 制定日期:二〇一一年七月 《汽车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汽车电工电子基础 学时/学分:54学时/ 3学分(理论教学36学时,课程实践18学时) 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 开课院(系):机械电子工程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与要求是使学生掌握高等技术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电工电子基本理论(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电磁现象、半导体器件、模拟和数字电路)、基本分析方法、计算方法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工电

子的基础应用和我国发展的概况,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有关的工程技术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辨证思维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直流电路

2、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们理解电路的定义、作用和电路模型的概念;掌握电路的基本变量、电压、电动势、电流的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的关系;电压与电流的关联参考方向的概念;KCL和KVL和电位的计算。 3、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 重点:电路的基本变量、电压、电动势、电流的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的关系;电压与电流的关联参考方向的概念;KCL和KVL和电位的计算。 难点:电路的基本变量、电压、电动势、电流的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的关系;电压与电流的关联参考方向的概念;电位的计算。 第二章电磁现象及其应用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教学大纲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一)本课程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它主要研究建筑装饰工程中常用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它是将工程的装饰材料、技术操作与美学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是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的基础,是密切联系材料、设计、设备的一门综合课程性学科。 (二)启迪思维,能综合运用有关学科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建筑装饰运用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能抓住装饰装修工程施工中的关键问题,确保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做到安全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严格履行施工合同。 (二)培养具有强烈法规意识及明确的规范操作、职业道德的高素质装饰装修技术人才。 (三)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中各项施工工艺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能正确使用建筑装饰材料和机具,掌握不同档次建筑装饰施工工艺的特殊规律和技巧,结合装饰和材料课程所学内容,能在施工工艺上完善、补充设计、灵活运用材料和不同工艺去充分体现装饰效果;熟练掌握建筑装饰施工工艺的操作规程和施工验收规范。 (四)使学生为二级建造师的考核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概述:装饰装修施工工艺课程的任务与性质;完善设计与再创造;建筑饰面的功能;选择耐久性;建筑装饰等级与装饰施工标准。 (二)土建施工基本知识 内容:土石方基础工程,砌筑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屋面防水工程。 要求:①熟悉土石方工程施工知识 ②熟悉钢筋混凝土的有关性质,施工知识 ③熟悉砌筑工程的有关材料、机具,施工工艺 ④了解施工脚手架和施工机械 ⑤了解屋面防水施工的有关规定、做法。 (三)建筑装饰装修工程 1.抹灰工程 内容:抹灰工程概述,一般抹灰施工,装饰抹灰施工,抹灰工程质量验收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大纲-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13008 课程名称:土木工程施工技术 英文名;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ique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时学分:48/3 先修课程:《工程测量》、《工程力学》、《建筑结构》、《建筑识图与构造》、《地基基础》等 授课对象:土木工程、土木工程职师 开课单位:土木工程学院 教材:《土木工程施工》重庆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合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参考书目: [1]现行建筑施工规范大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 [2]建筑施工重庆建筑大学等合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第三版 [3]建筑施工武汉工业大学方承训主编1996年第一版 [4]《土木工程施工》毛鹤琴主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5]高层建筑施工赵志缙赵帆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6]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应用讲座吴松勤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一、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是工程土木工程、土木工程职师专业必修的专业课之一。土木工程施工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该课程之前要学完基础课和部分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课,同时应配合施工现场的实习,使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该课程的理解,通 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对土木 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管理、施工质量、施工安全的理解和认识,将来为国家建设和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做出贡献。学习该课程的目的主要有: 1、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工程实际问 题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土木工程从开工至竣工的整个施工工艺过程、施工方 法、质量控制的原 理以及工程验收的程序。 3、使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国内外发展方向,了解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 发展概况,培养学 生不断探索、勇于进取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培养学生热爱建筑,勇于献身建筑事业的远大志向和刻苦耐劳的品质。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和教学内容 1、基本要求 由于该学科实践性很强,内容很多,要求主要讲解常见的材料、结构与施工工艺的施工技术,在加强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力求解决土木工程实践中的技术问题,重点阐述施工工艺及工艺原理,施工方案及方法。教学时可采取录相教学,施工现场教学,实物投影教学等辅助教学手段,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教学内容 第1篇专业工种工程施工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