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教案

《统计学》教案
《统计学》教案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授课教案20XX年—2012学年度第2学期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统计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特点

第三节统计工作的任务、研究方法与统计工作过程统计的几个基本概念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的目的在于从总体上对统计学提供基本的认识,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一般了解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国家统计的职能、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本章是全书内容的纲。要求掌握统计的研究对象、统计的特点、统计研究的方法,明确统计工作的任务,掌握统计的几个重要概念,为进一步学习本课程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本章是全书的统领,学习本章对掌握全书的内容具有指导意义,重要掌握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统计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特点以及统计工作的任务、研究方法与统计工作过程。

(教学内容是整个教案的主体部分,既体现出教学活动的逻辑程序,又要划分出若干环节或步骤,并考虑到它们的时间分配、具体方法的应用,相互间的衔接、过渡,以及教学过程与板书的协调等等,充分反应出教师教学设计思想,体现教师的教学经验和风格。)

第一章总论

一、学时安排:共3学时,理论讲授3学时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一、统计的涵义

“统计”一词,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种涵义。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统计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特点

一、数量性;二、总体性;三、具体性;四、社会性。

第三节统计工作的任务、研究方法与统计工作过程

一、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

二、统计工作的职能

三、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1大量观察法;2统计分组法;3综合指标法。

四、统计工作过程

1统计设计阶段;2统计调查阶段;3统计整理阶段;4统计分析阶段。

第四节统计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

二、标志与指标

三、变异与变量

四、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

第2周课

主要教学内容:

第二章统计调查

第一节统计调查的意义和种类第二节统计调查方案

第三节统计调查方法

(教学内容是整个教案的主体部分,既体现出教学活动的逻辑程序,又要划分出若干环节或步骤,并考虑到它们的时间分配、具体方法的应用,相互间的衔接、过渡,以及教学过程与板书的协调等等,充分反应出教师教学设计思想,体现教师的教学经验和风格。)

第二章统计调查

一、学时安排:共6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学时,案例分析2学时,课堂讨论1学时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统计调查的意义和种类

一、统计调查的意义

二、统计调查的种类

1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2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3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4直接观察法、询问法和报告法。

第二节统计调查方案

一、确定调查目的

二、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三、确定调查项目和设计调查表

四、确定调查时间和期限

五、制订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第三节统计调查方法

一、统计报表

1统计报表的特点和种类;

2统计报表制订。

二、普查

三、重点调查

四、典型调查

五、抽样调查

注:从第二页开始以课时或单元为单位编制,每节课或每个单元都要有教案。

第3、4周课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三章统计整理

第一节统计整理的意义和内容第二节统计分组

第三节分配数列

第四节统计汇总

第五节统计表

(教学内容是整个教案的主体部分,既体现出教学活动的逻辑程序,又要划分出若干环节或步骤,并考虑到它们的时间分配、具体方法的应用,相互间的衔接、过渡,以及教学过程与板书的协调等等,充分反应出教师教学设计思想,体现教师的教学经验和风格。)

第三章统计整理

一、学时安排:共6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学时,案例分析2学时,课堂讨论1学时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统计整理的意义和内容

一、统计整理的意义

二、统计整理的内容

第二节统计分组

一、统计分组的概念

二、统计分组的作用

1划分现象的类型;

2反映现象的结构;

3揭示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三、统计分组方法

1分组标志的选择;

2按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分组。

四、简单分组与复合分组

1简单分组与平行分组体系;

2复合分组与复合分组体系。

第三节分配数列

一、分配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二、变量数列的编制

1单项式变量数列;

2组距数列。

第四节统计汇总

一、手工汇总

二、电子计算机汇总

第五节统计表

一、统计表的结构

二、统计表的种类

1简单表;

2分组表;

3复合表。

三、统计表的编制规则

第5、6、7周课

主要教学内容:

第四章综合指标

第一节总量指标

第二节相对指标

第三节平均指标

第四节变异指标

第五节综合指标的运用

(教学内容是整个教案的主体部分,既体现出教学活动的逻辑程序,又要划分出若干环节或步骤,并考虑到它们的时间分配、具体方法的应用,相互间的衔接、过渡,以及教学过程与板书的协调等等,充分反应出教师教学设计思想,体现教师的教学经验和风格。)

第四章综合指标

一、学时安排:共9学时,其中理论讲授6学时,案例分析2学时,课堂讨论1学时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总量指标

一、总量指标的概念

二、总量指标的种类

1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2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三、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1实物单位;

2货币单位;

3劳动量单位。

第二节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

二、相对指标的作用

三、相对指标的表示方法

四、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方法

(一)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1基本计算公式;

2作用;

3应用:①当计划数以绝对数形式出现;②当计划任务以相对数形式出现。

(二)结构相对指标

1计算公式;

2作用。

(三)比例相对指标

1计算公式;

2作用。

(四)比较相对指标

1计算公式;

2作用。

(五)强度相对指标

1计算公式;

2作用。

(六)动态相对指标

1计算公式;

2作用。

五、正确应用相对指标的条件

1正确选择基数;

2必须保持对比指标数值的可比性。

第三节平均指标

一、统计平均指标的概念

二、平均指标的作用

三、平均指标的计算

1算术平均数:

①基本公式;②简单算术平均数;③加权算术平均数。

2调和平均数

3众数

①众数的概念;②众数的确定。

4中位数

①中位数的概念;②中位数的确定方法。

第四节变异指标

一、变异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二、变异指标的计算方法

1全距R;2平均差D;3标准差σ;4变异系数υ。第五节综合指标的运用

一、相对指标与总量指标的结合运用

二、多种相对指标的结合运用

三、变异指标与平均指标的结合运用

第8、9、10周课

主要教学内容:

第五章时间数列分析

第一节时间数列的意义和种类第二节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

第三节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

第四节长期趋势的测定

第五节季节变动的测定

(教学内容是整个教案的主体部分,既体现出教学活动的逻辑程序,又要划分出若干环节或步骤,并考虑到它们的时间分配、具体方法的应用,相互间的衔接、过渡,以及教学过程与板书的协调等等,充分反应出教师教学设计思想,体现教师的教学经验和风格。)

第五章动态数列分析

一、学时安排:共 6学时,其中理论讲授4学时,案例分析2学时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时间数列的意义和种类

一、时间数列的概念

二、时间数列的种类

1总量指标时间数列:①时期数列的概念及特点;②时点数列的概念及特点。

2相对指标时间数列;

3指标时间数列。

三、编制时间数列的原则

1时间长短应该前后一致;

2总体范围应该一致;

3经济内容应该统一;

4计算方法应统一。

第二节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

一、发展水平

1发展水平的概念、表示方法;

2发展水平有最初水平、最末水平、报告期水平、长期水平。

二、平均发展水平

1与一般平均数的区别;

2由总量指标时间数列序时平均数;①按时期数列计算;②按时点数列计算,(Ⅰ)连续时点数列;(Ⅱ)间断时点数列;

3由相对平均指标时间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三、增长量

1逐期增长量;

2累积增长量;

3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的关系。

四、平均增长量

第三节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

一、发展速度

1定基发展速度;

2环比发展速度;

3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

二、增长速度

1定基增长速度;

2环比增长速度。

三、平均发展速度

1几何平均法;

2方程式法。

四、平均增长速度

第四节长期趋势的测定

一、测定长期趋势的意义

二、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

1时距扩大法;

2移动平均法;

3数学模型法。

第五节季节变动的测定

一、季节变动的概念

二、测定季节变动的方法

1按月(季)平均法;

2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

第11、12、13周课

主要教学内容:

第六章统计指数

第一节统计指数的概念、作用和种类第二节综合指数的编制

第三节平均指数

第三节指数体系及因素分析

(教学内容是整个教案的主体部分,既体现出教学活动的逻辑程序,又要划分出若干环节或步骤,并考虑到它们的时间分配、具体方法的应用,相互间的衔接、过渡,以及教学过程与板书的协调等等,充分反应出教师教学设计思想,体现教师的教学经验和风格。)第六章统计指数

一、学时安排:共6学时,其中理论讲授4学时,案例分析2学时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统计指数的概念、作用和种类

1、指数概念

广义指数的概念

狭义指数的概念

指数的作用

2、指数的种类

(1)按其所反映的对象范围的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2)按其所反映的指标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3、综合指数的计算及分析

(1)数量指标指数编制时的一般原则是将同度量因素的时期固定在基期。

(2)质量指标指数编制时的一般原则是将同度量因素的时期固定在报告期。

(3)按其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的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综合指数、平均指数。

第二节综合指数

1、综合指数的概念

2、综合指数的特点

3、综合指数的计算及分析

(1)数量指标指数

编制时的一般原则是将同度量因素的时期固定在基期。

(2)质量指标指数

编制时的一般原则是将同度量因素的时期固定在报告期。

第三节平均指数

1、平均指数的概念

2、平均指数的计算

(1)加权算术平均指数

通常以为权数对个体数量指数进行加权算术平均,以此计算的加权算术平均指数等于数量指标综合指数。

(2)加权调和平均指数

通常以为权数对个体质量指标进行加权调和平均,据此计算的加权调和平均指数等于质量指标综合指数。

第14、15周课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七章抽样调查

第一节抽样调查与推断概述

第二节抽样误差

第三节抽样推断方法和抽样单位数目的确定

(教学内容是整个教案的主体部分,既体现出教学活动的逻辑程序,又要划分出若干环节或步骤,并考虑到它们的时间分配、具体方法的应用,相互间的衔接、过渡,以及教学过程与板书的协调等等,充分反应出教师教学设计思想,体现教师的教学经验和风格。)

第七章抽样误差

一、学时安排:共 6学时,其中理论讲授4学时,案例分析2学时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抽样调查与推断概述

一、抽样调查与推断的概念

1概念;

2特点:

①遵守抽样的随机原则,②估计和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

③估计和推断具有一定精确性和可靠性。

二、抽样法的作用

三、有关抽样的几个基本概念

1全及总体和抽样总体;

2全及指标和抽样指标。

四、抽样的组织方式和方法

1抽样调查的组织方式:①简单随机抽样,②机械抽样,③分类抽样,④整群抽样;

2抽样的方法:①重复抽样,②不重复抽样。

第二节抽样误差

一、抽样误差的意义

二、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

1平均数抽样误差的计算;

2成数的抽样误差的计算。

三、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

第三节抽样推断方法和抽样单位数目的确定

一、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1点估计;2区间估计。

二、总体总量指标的推算

1直接推算法;

2可信任极限推算法;

3修正系数法。

三、抽样单位数目的确定

统计学第1-2章作业参考答案

第1-2章作业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政治算术学派的代表人物是(B)A.凯特勒B.威廉·配第C.康令D.阿亨瓦尔 2、统计学研究对象的重要特点是(A)A.数量性B.总体性C.社会性D.具体性 3、就总体单位而言(C)A.只能有一个标志B.只能有一个指标 C.可以有多个标志D.可以有多个指标 4、要了解某班50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是(A)A.50名学生B.每一个学生 C.5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D.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 5、对某地区所有工业企业的职工情况进行研究,总体单位是(A)A.每个职工B.每个企业C.每个个数的职工D.全部工业企业 6、某生产班组四名工人月工资收入分别是3200元、3250元、3320元和3560元,这四个数字是(B)A.变量B.变量值C.数量标志D.数量指标 7、某工业企业工人的技术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和五级,这里的“技术等级”是(B)A.数量标志B.品质标志C.数量指标D.质量指标 8、职工人数是一个(A)变量。 A.离散型B.连续型C.有时是离散型有时是连续型D.无法判断 9、一项调查是否属于全面调查,关键看其是否(B)A.对调查对象的各方面都进行调查B.对组成调查总体的所有单位逐一进行调查C.制定统计调查方案D.采用多种调查方法 10、制定统计调查方案,首先要明确(D)A.统计调查对象B.统计调查单位C.统计调查项目D.统计调查目的11、经常调查与一时调查是按(B)来划分的。 A.调查组织形式B.登记事物连续性C.调查方法D.调查对象包括范围12、下列属于经常调查的是(D)A.对2011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 B.对近几年来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进行一次摸底调查 C.对全国人口每隔10年进行一次普查D.按月上报的钢铁产量 13、对某地区饮食业从业人员的身体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该地区饮食业的(C)A.全部营业网点B.每个营业网点C.所有从业人员D.每个从业人员14、某市工商企业2011年生产经营成果的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12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B)A.一日B.一个月C.一年D.一年零一个月 15、调查时间的含义是(A)A.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B.进行调查的时间 C.调查工作期限D.调查资料报送的时间

《统计学原理》作业二参考答案新

(1.1) 《统计学原理》作业(二) (第四章) 一、判断题 1、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互相变换。(×) 2、相对指标都是用无名数形式表现出来的。(×) 3、按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是一个平均数。(×) 4、在特定条件下,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 5、用总体部分数值与总体全部数值对比求得的相对指标。说明总体内部的组成状况,这个相对指标是比例相对指标。(×) 6、国民收入中积累额与消费额之比为1:3,这是一个比较相对指标。(×) 7、标志变异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异程度就越大,则平均指标的代表性就越小。(√) 二、单项选择 1、总量指标数值大小(A) A、随总体范围扩大而增大 B、随总体范围扩大而减小 C、随总体范围缩小而增大 D、与总体范围大小无关 2、直接反映总体规模大小的指标是(C) A、平均指标 B、相对指标 C、总量指标 D、变异指标 3、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以分为(D) A、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B、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C、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D、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4、由反映总体各单位数量特征的标志值汇总得出的指标是(B) A、总体单位总量 B、总体标志总量 C、质量指标 D、相对指标 5、计算结构相对指标时,总体各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求得的比重之和(C) A、小于100% B、大于100% C、等于100% D、小于或大于100% 6、相对指标数值的表现形式有( D ) A、无名数 B、实物单位与货币单位

C、有名数 D、无名数与有名数 7、下列相对数中,属于不同时期对比的指标有(B) A、结构相对数 B、动态相对数 C、比较相对数 D、强度相对数 8、假设计划任务数是五年计划中规定最后一年应达到的水平,计算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可采用(B) A、累计法 B、水平法 C、简单平均法 D、加权平均法 9、按照计划,今年产量比上年增加30%,实际比计划少完成10%,同上年比今年产量实际增长程度为(D)。 A、75% B、40% C、13% D、17% 10、某地2003年轻工业增加值为重工业增加值的90.8%,该指标为(C)。 A、比较相对指标 B、比较相对指标 C、比例相对指标 D、计划相对指标 11、某地区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002年的108.8%,此指标为(D)。 A、结构相对指标 B、比较相对指标 C、比例相对指标 D、动态相对指标 12、2003年某地区下岗职工已安置了13.7万人,安置率达80.6%,安置率是(D)。 A、总量指标 B、变异指标 C、平均指标 D、相对指标 三、多项选择题 1、时点指标的特点有(BE)。 A、可以连续计数 B、只能间数计数 C、数值的大小与时期长短有关 D、数值可以直接相加 E、数值不能直接相加 2、时期指标的特点是指标的数值(ADE)。 A、可以连续计数 B、与时期长短无关 C、只能间断计数 D、可以直接相加 E、与时期长短有关 3、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ABC)。

统计学1-3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统计总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属于统计总体的是() A.某县的粮食总产量 B.某地区的全部企业 C.某商店的全部商品销售额 D.某单位的全部职工人数 B 2.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 A.调查单位 B.标志值 C.品质标志 D.总体单位 D 3.对某城市工业企业未安装设备进行普查,总体单位是()。 A.工业企业全部未安装设备 B.工业企业每一台未安装设备 C.每个工业企业的未安装设备 D.每一个工业企业 B 4.工业企业的设备台数、产品产值是()。 A.连续变量 B.离散变量 C.前者是连续变量,后者是离散变量 D.前者是离散变量,后者是连续变量 D 5.在全国人口普查中()。 A.男性是品质标志 B.人的年龄是变量 C.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 D.全国人口是统计指标 B 6.总体的变异性是指()。 A.总体之间有差异 B.总体单位之间在某一标志表现上有差异 C.总体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D.总体单位之间有差异 B 7.几位学生的某门课成绩分别是67分、78分、88分、89分、96分,“学生成绩”是()。 A.品质标志 B.数量标志 C.标志值 D.数量指标 B 8.某年级学生四门功课的最高考分分别是98分、86分、88分和95,这四个数字是() A.指标 B.标志 C.变量 D.标志值 D 9.下列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是()。 A.社会总产值 B.产品合格率 C.产品总成本 D.人口总数 B 10.下列属于质量指标的是() A.产品的产量 B.产品的出口额 C.产品的合格品数量 D.产品的评价 D

11.下列属于离散型变量的是() A.职工的工资 B.商品的价格 C.粮食的亩产量 D.汽车的产量 D 12.标志的具体表现是指() A.标志名称之后所列示的属性或数值 B.如性别 C.标志名称之后所列示的属性 D.标志名称之后所列示的数值 A 13.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 A.抽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B.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性 C.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D.、社会经济统计认识过程的规律和方法 C 14.统计指标按所反映的数量特点不同可以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种。其中数量指标的表现形式是()。 A.绝对数 B.相对数 C.平均数 D.百分数 A 15.以产品的等级来衡量某种产品的质量好坏,则该产品“等级”是() A.数量标注 B. 品质标志 C. 数量指标 D. 质量指标 B 16.设某地区有670家工业企业,要研究这些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单位是() A.每个工业企业; B.670家工业企业; C.每一件产品; D.全部工业产品 C 17.某机床厂要统计该企业的自动机床的产量和产值,上述两个变量是()。 A.二者均为离散变量 B.二者均为连续变量 C.前者为连续变量,后者为离散变量 D.前者为离散变量,后者为连续变量 D 18.下列哪个是连续型变量() A. 工厂数 B. 人数 C. 净产值 D.设备台数 C 19.设某地区有670家工业企业,要研究这些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单位是() A.每个工业企业; B.670家工业企业; C.每一件产品; D.全部工业产品 C 20.统计工作过程不包括()。 A.统计调查 B.统计分布 C.统计整理 D.统计分析 B 二、多项选择题 1.统计一词的含义是()

统计学答案

统计学答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第一章导论 (1)数值型变量。 (2)分类变量。 (3)离散型变量。 (4)顺序变量。 (5)分类变量。 (1)总体是该市所有职工家庭的集合;样本是抽中的2000个职工家庭的集合。 (2)参数是该市所有职工家庭的年人均收入;统计量是抽中的2000个职工家庭的年人均收入。 (1)总体是所有IT从业者的集合。 (2)数值型变量。 (3)分类变量。 (4)截面数据。 (1)总体是所有在网上购物的消费者的集合。 (2)分类变量。 (3)参数是所有在网上购物者的月平均花费。 (4)参数 (5)推断统计方法。 第二章数据的搜集 1.什么是二手资料使用二手资料需要注意些什么 与研究内容有关的原始信息已经存在,是由别人调查和实验得来的,并会被我们利用的资料称为“二手资料”。使用二手资料时需要注意:资料的原始搜集人、搜集资料的目的、搜集资料的途径、搜集资料的时间,要注意数据的定义、含义、计算口径和计算方法,避免错用、误用、滥用。在引用二手资料时,要注明数据来源。 2.比较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的特点,举例说明什么情况下适合采用概率抽样,什么情况下适合采用非概率抽样。 概率抽样是指抽样时按一定概率以随机原则抽取样本。每个单位被抽中的概率已知或可以计算,当用样本对总体目标量进行估计时,要考虑到每个单位

样本被抽中的概率,概率抽样的技术含量和成本都比较高。如果调查的目的在于掌握和研究总体的数量特征,得到总体参数的置信区间,就使用概率抽样。 非概率抽样是指抽取样本时不是依据随机原则,而是根据研究目的对数据的要求,采用某种方式从总体中抽出部分单位对其实施调查。非概率抽样操作简单、实效快、成本低,而且对于抽样中的专业技术要求不是很高。它适合探索性的研究,调查结果用于发现问题,为更深入的数量分析提供准备。非概率抽样也适合市场调查中的概念测试。 3.调查中搜集数据的方法主要有自填式、面方式、电话式,除此之外,还有那些搜集数据的方法 实验式、观察式等。 4. 自填式、面方式、电话式调查个有什么利弊 自填式优点:调查组织者管理容易,成本低,可以进行较大规模调查,对被调查者可以刻选择方便时间答卷,减少回答敏感问题的压力。缺点:返回率低,调查时间长,在数据搜集过程中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调整。 面谈式优点:回答率高,数据质量高,在数据搜集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及时调整可以充分发挥调查员的作用。缺点:成本比较高,对调查过程的质量控制有一定难度。对于敏感问题,被访者会有压力。 电话式优点:速度快,对调查员比较安全,对访问过程的控制比较容易,缺点:实施地区有限,调查时间不宜过长,问卷要简单,被访者不愿回答时,不宜劝服。 5.请举出(或设计)几个实验数据的例子。 不同饲料对牲畜增重有无影响,新旧技术的机器对组装同一产品所需时间的影响。 6.你认为应当如何控制调查中的回答误差 对于理解误差,要注意表述中的措辞,学习一定的心里学知识。对于记忆误差,尽量缩短所涉及问题的时间范围。对于有意识误差,调查人员要想法打消被调查者得思想顾虑,调查人员要遵守职业道德,为被调查者保密,尽量避免敏感问题。 7.怎样减少无回答请通过一个例子,说明你所考虑到的减少无回答的具体措施。 对于随机误差,可以通过增加样本容量来控制。对于系统误差,做好预防,在调查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尽量把无回答率降到最低程度。无回答出现后,分析武回答产生的原因,采取补救措施。比如要收回一百份,就要做好一百二十份或一百三十份问卷的准备,当被调查者不愿意回答时,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劝服被访者,还可以通过馈赠小礼品等的方式提高回收率。

统计学原理作业2答案(新)

《统计学原理》作业(二) (第四章) 一、判断题 1、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互相变换。(×) 2、相对指标都是用无名数形式表现出来的。(×) 3、能计算总量指标的总体必须是有限总体。(×) 4、按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是一个平均数。(×) 5、在特定条件下,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 6、用总体部分数值与总体全部数值对比求得的相对指标。说明总体内部的组成状况,这个相对指标是比例相对指标。(×) 7、国民收入中积累额与消费额之比为1:3,这是一个比较相对指标。(×) 8、总量指标和平均指标反映了现象总体的规模和一般水平。但掩盖了总体各单位的差异情况,因此通过这两个指标不能全面认识总体的特征。(√) 9、用相对指标分子资料作权数计算平均数应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 10、标志变异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异程度就越大,则平均指标的代表性就越小。(√) 二、单项选择 1、总量指标数值大小(A) A、随总体范围扩大而增大 B、随总体范围扩大而减小 C、随总体范围缩小而增大 D、与总体范围大小无关 2、直接反映总体规模大小的指标是(C) A、平均指标 B、相对指标 C、总量指标 D、变异指标 3、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以分为(D) A、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B、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C、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D、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4、不同时点的指标数值(B) A、具有可加性 B、不具有可加性 C、可加或可减 D、都不对 5、由反映总体各单位数量特征的标志值汇总得出的指标是(B) A、总体单位总量 B、总体标志总量 C、质量指标 D、相对指标

统计学2答案

统计学原理模拟试卷二答案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1分,共10分) 1.标志和指标都可以用数字或文字表示。( X ) 2.总体可以转化为总体单位,但总体单位不能转化为总体。( X ) 3.代表性误差只存在于抽样调查中。( V ) 4.在统计调查中,一次调查可以有多个调查目的。( V ) 5.如果在宾词中进行了复合分组,则该统计表是复合表。( X ) 6.所有的总量指标都是有计量单位的有名数。( V ) 7.对于连续性变量,在分组时,组限只能采用相交标记法。( V ) 8.累积增长量是以前各期(含本期)的逐期增长量的连乘积。( X ) 9.在计算综合指数时,要求作为同度量因素的指标分子分母时期相同。( V ) 10.全距和平均差一样,也属于标志变异指标。( V )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标志按反映总体单位特征不同可分为_品质标志__和 __数量标志___。 2.统计调查按组织形式不同可分为___统计报表制度___和__专门调查___。 3.统计整理的步骤可分为_方案设计__、_资料审核__、__分组汇总__和__制表绘 图_。 4. 统计总体具有__同质性_和_大量性_、__差异性_的性质。 5.平均差是总体各单位标志值与__算术平均数_绝对离差的___平均数___。 6.时间数列的影响因素可分解为___长期趋势___、___季节波动__、____循环变 动___和___不规则变动__。 7.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有__水平法___和_方程法___两种方法。 8.总量指标按反映内容不同可分为:__总体单位总量__和__总体标志总量__。 9.综合指数按指数化指标不同可分为:__数量指标指数___和__质量指标指数__。10.统计报表按填报单位不同,可分为:___基层报表____和__综合报表___。

生物统计学教案(5)

生物统计学教案 第五章统计推断 教学时间:5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板书讲授 教学目的:重点掌握两个样本的差异显著性检验,掌握一个样本的差异显著性检验,了解二项分布的显著性检验。 讲授难点:一个、两个样本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统计假设检验:首先对总体参数提出一个假设,通过样本数据推断这个假设是否可以接受,如果可以接受,样本很可能抽自这个总体,否则拒绝该假设,样本抽自另外总体。 参数估计:通过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 5.1 单个样本的统计假设检验 5.1.1 一般原理及两种类型的错误 例:已知动物体重服从正态分布N(μ,σ2),实验要求动物体重μ=10.00g。已知总体标准差σ=0.40g,总体平均数μ未知,为了得出对总体平均数μ的推断,以便决定是否接受这批动物,随机抽取含量为n的样本,通过样本平均数,推断μ。 1、假设: H 0: μ=μ 或H0: μ-μ0=0 H A : μ>μ μ<μ μ≠μ 三种情况中的一种。 本例的μ =10.00g,因此 H : μ=10.00 H A : μ>10.00或μ<10.00或μ≠10.00 2、小概率原理小概率的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几乎是不会发生的,若根据一定的假设条件计算出来该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小,而在一次试验中,它竟然发生了,则可以认为假设的条件不正确,从而拒绝假设。 从动物群体中抽出含量为n的样本,计算样本平均数,假设该样本是从N(10.00,0.402)中抽取的,标准化的样本平均数

服从N (0,1)分布,可以从正态分布表中查出样本抽自平均数为μ的总体的概率,即 P (U >u ), P (U <-u ), 以及P (|U |>u )的概率。如果得到的值很小,则 x 抽自平均数 为μ0的总体的事件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它在一次试验中几乎是不会发生的,但实际上它发生了,说明假设的条件不正确,从而拒绝零假设,接受备择假设。 显著性检验:根据小概率原理建立起来的检验方法。 显著性水平:拒绝零假设时的概率值,记为α。通常采用α=0.05和α=0.01两个水平,当P < 0.05时称为差异显著,P < 0.01时称为差异极显著。 3、临界值 例 从上述动物群体中抽出含量n =10的样本,计算出 x =10.23g ,并已知 该批动物的总体平均数μ绝不会小于10.00g ,规定的显著水平α=0.05。根据以上条件进行统计推断。 H 0: μ=10.00 H A : μ>10.00 根据备择假设,为了得到x 落在上侧尾区的概率P (U > u ),将x 标准化,求 出u 值。 P (U >1.82)=0.03438,P < 0.05,拒绝H 0,接受 H A 。 在实际应用中,并不直接求出概率值,而是建立在α水平上H 0的拒绝域。从 正态分布上侧临界值表中查出P (U > u α)= α时的u α值,U > u α的区域称为在α水平上的H 0拒绝域,而U < u α的区域称为接受域。接受域的端点一般称为临界值。本例的u =1.82,从附表3可以查出u 0.05=1.645, u > u α,落在拒绝域内,拒绝H 0而接受H A 。 4、单侧检验和双侧检验 上尾单侧检验:上例中的H A :μ>μ0,相应的拒绝域为U > u α。对应于H A :μ>μ0时的检验称为上尾单侧检验。 下尾单侧检验:对应于H A :μ<μ0时的检验称为下尾单侧检验。 n x n x u 40 .000.100 -= -= σ μ82 .110 40 .000 .1023.100 =-= -= n x u σ μ

应用统计学试题及答案1

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7-2008年度 第一学期期末 应用统计学 一. 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 1.对工业企业的生产设备进行普查时,调查对象是( C ) A 所有工业企业 B 每一个工业企业 C 工业企业的所有生产设备 D 工业企业的每台生产设备 2. 一组数据的均值为20, 离散系数为0.4, 则该组数据的标准差为( B ) A 50 B 8 C 0.02 D 4 3.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500以上‖。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480,则末组的组中值为( A) A 520 B 510 C 530 D 540 4. 已知一个数列的各环比增长速度依次为5%、7%、9%,则最后一期的定基增长速度为( C ) A .5%×7%×9% B. 105%×107%×109% C .(105%×107%×109%)-1 D.1%109%107%1053-(平均定增长速度) 5.某地区今年同去年相比,用同样多的人民币可多购买5%的商品,则物价增(减)变化的百分比为( B) A. –5% B. –4.76% C. –33.3% D. 3.85% 6.对不同年份的产品成本配合的直线方程为x y 75.1280? -=, 回归系数

b= -1.75表示( B ) A.时间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成本平均增加1.75个单位 B.时间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1.75个单位 C.产品成本每变动一个单位,平均需要1.75年时间 D.时间每减少一个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1.75个单位 7.某乡播种早稻5000亩,其中20%使用改良品种,亩产为600 公斤,其余亩产为500 公斤,则该乡全部早稻亩产为( A ) A. 520公斤 B. 530公斤 C. 540公斤 D. 550公斤 8.甲乙两个车间工人日加工零件数的均值和标准差如下: 甲车间:x=70件,σ=5.6件乙车间: x=90件, σ=6.3件哪个车间日加工零件的离散程度较大:( B ) A甲车间 B. 乙车间 C.两个车间相同 D. 无法作比较 9. 根据各年的环比增长速度计算年平均增长速度的方法是( C ) A 用各年的环比增长速度连乘然后开方(定基年增长速度) B 用各年的环比增长速度连加然后除以年数 C 先计算年平均发展速度然后减―1‖ D 以上三种方法都是错误的 10. 如果相关系数r=0,则表明两个变量之间( C ) A. 相关程度很低 B.不存在任何相关关系 C. 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D.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 二. 多选题(每题2分,共14分)

第2学期统计学原理答案

统计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1 作业一(第1-3章) 一、判断题 1、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 ) 2、统计调查过程中采用的大量观察法,是指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 ) 3、全面调查包括普查和统计报表。( √ ) 4、统计分组的关键是确定组限和组距(×) 5、在全国工业普查中,全国企业数是统计总体,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 6、我国的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因此它是一种连续性调查方法。(×) 7、对全同各大型钢铁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 8、对某市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普查,该市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是数量标志。√ 9、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区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主要粮食作物生长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是重点调查。√ 10、我国人口普查的总体单位和调查单位都是每一个人,而填报单位是户。(√ ) 二、单项选择题 1、设某地区有670家工业企业,要研究这些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单位是(C ) A、每个工业企业; B、670家工业企业; C、每一件产品; D、全部工业产品 2、某市工业企业2003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04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B )。 A、一日 B、一个月 C、一年 D、一年零一个月 3、在全国人口普查中(B )。 A、男性是品质标志 B、人的年龄是变量 C、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 D、全国人口是统计指标 4、某机床厂要统计该企业的自动机床的产量和产值,上述两个变量是( D )。 A、二者均为离散变量 B、二者均为连续变量 C、前者为连续变量,后者为离散变量 D、前者为离散变量,后者为连续变量 5、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 D ) A、企业设备调查 B、人口普查 C、农村耕地调查 D、工业企业现状调查 6、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是( D )。 A、作用不同 B、组织方式不同 C、灵活程度不同 D、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 7、下列调查属于不连续调查的是( A )。 A、每月统计商品库存额 B、每旬统计产品产量 C、每月统计商品销售额 D、每季统计进出口贸易额 8、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的划分是以( C ) A、时间是否连续来划分的; B、最后取得的资料是否全面来划分的; C、调查对象所包括的单位是否完全来划分的; D、调查组织规模的大小来划分的 9、下列分组中哪个是按品质标志分组( B ) A、企业按年生产能力分组 B、产品按品种分组 C、家庭按年收入水平分组 D、人口按年龄分组

统计学1答案

统计学原理模拟试题一 答案 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各个方面。 ( X ) 2、数量指标用数字表示,质量指标用文字表示。 ( X ) 3、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是根据调查结果所得的资料是否全面来划分的。 ( X ) 4、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一致。 ( X ) 5、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确定组距和组数。 ( X ) 6、全距不能全面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 ( V ) 7、在时间数列中,绝对数时间是基本数列,相对数和平均数时间数列都是派生数列。 ( V ) 8、组指数从本质上说属于个体指数。 ( X ) 9、定基增长速度等于以前各期(含本期)的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 ( X ) 10、所有的总量指标都是有计量单位的有名数。 ( V )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统计”一词的含义包括:_统计资料___、__统计工作___、___统计学___。 2、统计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 _大量观察法_、统计分组法__、_统计指标法__、_统计推断法___。 3、完整的统计工作包括__统计设计__、_统计调查__、_统计整理__、_统计分析__四个环节。 4、在统计调查中,搜集资料的方法有:_观察法__、_采访法_、_自填法_。 5、调查时间的含义包括两方面:__调查对象所属时间_、__调查工作开展时间___。 6、统计分组按选择分组标志多少不同可分为:__简单分组_、_复合分组__。 7、统计表从形式上看包括:_总标题__、_横行标题_、_纵栏标题_、_指标数字_四部分。 8、总量指标按反映内容不同可分为:__总体单位总量__、__总体标志总量___。 9、时间数列的影响因素可以分解为:_长期趋势_、_季节波动__、_循环变动__、_不规则变动__四种。 10、指数按反映的指标性质不同可分为:__数量指标指数__和_质量指标指数___。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财专08班的张明在这次统计考试中得了85分,85这个数字属于( C ) A 、标志 B 、指标 C 、标志值 D 、指标值 2、我国2008年的人口出生率为12.14‰,“人口出生率”这个指标是( B ) A 、动态相对指标 B 、结构相对指标 C 、强度相对指标 D 、比较相对指标 3、某企业2008年单位产品成本计划降低率5%,实际降低率为10%,则该企业2008年单位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百分比为( A ) A 、94.74 % B 、200% C 、105% D 、105.56% 4、在“工业设备普查”统计调查中,调查单位是( B ) A 、国家统计局 B 、每台工业设备 C 、每个工业企业 D 、企业统计员 5、据报导,我国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 )为89404亿元,2007年GDP 为246619亿元,则我国2000-2007年GDP 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A ) A 、1894042466197 - B 、7189404246619- C 、789404246619 D 、189404 246619 8 - 6、某企业2007年1—4月初职工人数资料如下:1月初1632;2月初1548;3月初1722;4月初1710; 则该企业一季度平均职工人数为( B ) A 、1634 B 、1647 C 、1653 D 、1660 7、我国2007年11月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了18.8%,同期商品价格指数为106.9%,则我国2007年11月商品销售量的增长幅度为( D )

统计学基础教案

统计学基础教亲 哈尔滨金融髙等专科学校管理系 第一章总论 学习重点:本章是全课程的总纲,主要讲述统计学的对象和方法、统计的作用和统讣学的基本概念,难点是统计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以及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看了上面的资料,你能说出什么是统计吗?你能否体会到统计已是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人们认识世界、探索现象数量差异的本质极其规律的方法,是人们进行明智决策的一门艺术,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统计作为一种方法和工具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统计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统计”这一术语。一提到统计,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统讣工作,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统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已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说,自从有了国家就有了统计实践活动。最初,统计只是一种讣数活动,为统治者管理国家的需要而搜集资料,通过统计计数以弄清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为国家管理的依据。然而在今天,"统计”一词已被人们赋予多种含义,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已有许多种不同的解释。 请思考:下列资料中"统计” 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1)小王是学统计的 (2)他已搞了儿十年统计了 (3)据统计,今年一季度物价指数出现负增长 (4)请找统计登记一下 (5)请统计一下今天的销售量 那么,把统讣作为一种专业用语,其含义到底是什么?目前,在国际统计理论界,关于统计?一词的含义比较趋于一致的解释为:统计包含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统计工作,即统讣实践,是对社会经济现象客观存在的现实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预测等活动的总称。一个完整的统汁工作过程一般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等环节。 统计工作是统计一词最基本的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的一种计量活动。如银行的讣划统计科,每月编制项LI报表,这个过程就是统计?工作。乂如:我国进行人口普查时要经过方案设计、入户登记、数据汇总、分析总结和资料公布等一系列过程都是统计工作。在我国, 各级政府机构基本上都有统计部门,如统讣局,它们的职能主要就是从事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 二是统计资料(统计信息):统计工作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和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的总称。如: (1)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顷,其中山地约320万平方公顷,高原约250 万平方公顷,平原约"5万平方公顷,丘陵约95万平方公顷。 (2)2003年我国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36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7.0%。工业产品销售率98.1%,比上年提i?0.1个白分点。 这些山文字和数字共同组成的数字化的信息就是统汁资料,是统计提供数据信息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统计工作的直接成果。 统计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和整理后的资料即次级资料。例如企业各车间的统计抬帐、人口普查时初次登记的资料就是原始资料,而统讣公报、调查分析报告等现实和历史资料就是次级资料。统讣资料的表现形式有统计表、统计图、统计分析报告、统

统计学第一章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统计的含义有三种,其中的基础是() A.统计学B.统计方法 C.统计工作D.统计资料 2.对30名职工的工资收入进行调查,则总体单位是() A.30名职工B.30名职工的工资总额 C.每一名职工D.每一名职工的工资 3.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 A.某人的年龄B.某人的性别 C.某人的体重D.某人的收入 4.商业企业的职工人数,商品销售额是() A.连续变量B.离散变量 C.前者是连续变量,后者是离散变量D.前者是离散变量,后者是连续变量5.了解某地区工业企业职工的情况,下列哪个是统计指标() A.该地区每名职工的工资额B.该地区职工的文化程度 C.该地区职工的工资总额D.该地区职工从事的工种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可概括为() A.数量性B.同质性 C.总体性D.具体性 E.社会性 2.统计学的研究方法是() A.大量观察法B.归纳推断法 C.统计模型法D.综合分析法 E.直接观察法 3.下列标志哪些属于品质标志() A.学生年龄B教师职称C企业规模D企业产值 4.下列哪些属于离散型变量 A年龄B机器台数C人口数D学生成绩 5.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这几个概念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 A.没有总体单位就没有总体,总体单位也离不开总体而独立存在 B.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 C.统计指标的数值来源于标志 D.指标是说明统计总体特征的,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E.指标和标志都能用数值表现 6.指标和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是指() A.在同一研究目的下,指标和标志可以对调 B.在研究目的发生变化时,指标有可能成为标志

统计学教案习题06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

第六章 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 一、教学大纲要求 (一)掌握内容 1. 绝对数。 2. 相对数常用指标:率、构成比、比。 3. 应用相对数的注意事项。 4. 率的标准化和动态数列常用指标:标准化率、标准化法、时点动态数列、时期动态数列、绝对增长量、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定基比、环比、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二)熟悉内容 1. 标准化率的计算。 2. 动态数列及其分析指标。 二、教学内容精要 (一) 绝对数 绝对数是各分类结果的合计频数,反映总量和规模。如某地的人口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等。绝对数通常不能相互比较,如两地人口数不等时,不能比较两地的发病人数,而应比较两地的发病率。 (二)常用相对数的意义及计算 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之比,是分类变量常用的描述性统计指标,常用两个分类的绝对数之比表示相对数大小,如率、构成比、比等。 常用相对数的意义及计算见表6-1。 表6-1 常用相对数的意义及计算 常用相对数 概念 表示方式 计算公式 举例 率 (rate ) 又称频率指标,说明一定时期内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百分率(%)、千分率 (‰)等 单位时间内的发病率、患病 率,如年(季)发病率、时 点患病率等 构成比 (proportion ) 又称构成指标,说明某一事物内部各组成 部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 百分数 疾病或死亡的顺位、位次或所占比重 比 (ratio ) 又称相对比,是A 、B 两个有关指标之 比,说明A 是B 的若干倍或百分之几 倍数或分数 ①对比指标,如男:女 =106.04:100 ②关系指标,如医护人员:病床数=1.64 ③计划完成指标,如完成计划的130.5% (三) 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的问题 1. 计算相对数的分母一般不宜过小。 2. 分析时不能以构成比代替率 容易产生的错误有 (1)指标的选择错误如住院病人只能计算某病的病死率,不能认为是某病的死亡率; (2)若用构成指标下频率指标的结论将导致错误结论,如 某部队医院收治胃炎的门诊人数中军人的构成比最高,但不一定军人的胃炎发病率最高。 %100?=单位总数 可能发生某现象的观察数 发生某现象的观察单位率%100?= 观察单位总数 同一事物各组成部分的位数某一组成部分的观察单构成比B A = 比

生物统计学教案

《生物统计学》教案 第一章统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板书讲授 教学目的:重点掌握样本特征数平均数、样本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数据类型及频数(率)分布,了解众数、中位数、变异系数。 讲授难点:样本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总体与样本 统计数据的不齐性 1、变异性是自然界存在的客观规律。 2、自然界如果没有变异,也就不需要统计学了。 3、生物学研究的对象都是很大的群体,不可能研究全部对象,只能通过研究其中的一部分,来推断全部对象,于是引出以下概念。 总体与样本 总体:研究的全部对象。 个体:总体中的每个成员。 样本:总体的一部分。 样本含量:样本所包含的个体数目。 抽样 抽样:从总体中获得样本的过程。 随机抽样: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被抽中的机会都相同的一种抽样方法。 放回式抽样:从总体中抽出一个个体,记下其特征后,放回原总体中,再做第二次抽样。 非放回式抽样:从总体中抽出个体后,不再放回,即做第二次抽样。 抽样的目的:从总体中获得一个有代表性的样本,以便通过样本推断总体。 应注意的问题:①样本必须有代表性。②样本含量与可实施性之间的平衡。数据类型及频数(率)分布

连续型数据和离散型数据 连续型数据:与某种标准比较所得到的数据。又称为度量数据。 离散型数据:由记录不同类别个体的数目所得到的数据。又称为计数数据。频数(率)分布表和频数(率)分布图的编绘 例调查每天出生的10名新生儿中体重超过3公斤的人数, 共调查120天,结果如下: 表 1-1 每10名新生儿中体重超过3Kg的人数的 频数(率)分布表 频数(率)分布:把频数(率)按组值的顺序排列起来,便得到离散型数据的频数(率)分布。 频数(率)分布还可以用图形表示,见图1-1。 图1-1 每10名新生儿中体重超过3Kg的人数的频数分布图 下面介绍连续型数据的频数(率)分布表和分布图的编绘方法。

统计学1含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指数中属于“静态指数”的是(C.空间价格指数) A.工业生产指数 B.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空间价格指数 D.股价指数 2.已知某地粮食产量的环比发展速度2013年为10 3.5%,2014年为104%,2016年为105%,2016年对于2012年的定基发展速度为116.4%,则2015年的环比发展速度为(A.103%) A.103%; B.101%; C.104.5%; D.113% 3.对于包含四个构成因素(T、S、C、I)的时间序列,以原数列各项数值除以移动平均值(其平均项数与季节周期长度相等)后所得比率(C.消除了趋势和循环因素) A.只包含趋势因素; B.只包含不规则因素; C.消除了趋势和循环因素; D.消除了趋势和不规则因素 4.用最小二乘法作回归分析时提出了各种基本假定,这是为了(B.得到总体回归系数的最佳线性无偏估计) A.使回归方程更简化; B.得到总体回归系数的最佳线性无偏估计 C.使自变量更容易控制 D.使因变量更容易控制 5.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同度量因素是(D.质量指标) A.平均指标 B.相对指标 C.综合指标 D.质量指标 6.用原始资料平均法求季节比率,计算各年同期(月或季)平均数,是为了消除(D.不规则变动) A.长期趋势; B.季节变动; C.循环变动; D.不规则变动 7.某森林公园的一项研究试图确定成年松树的高度。该研究需要随机抽取250颗成年松树并丈量他们的高度后进行分析,该研究所感兴趣的变量是(D.森林公园中树木的种类) A.森林公园中松树的年龄 B.森林公园中松树的高度 C.森林公园中松树的数量 D.森林公园中树木的种类 8.对数据对称性的测度是(A.偏态系数) A.偏态系数 B.峰度系数 C.变异系数 D.标准差 9.以下关于指数作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B.反映不同现象之间的联系) A.综合反映现象的变动方向和程度 B.反映不同现象之间的联系 C.综合反映现象发展的相对规模水平 D.可通过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 10.某商场计算期销售总额为基期的104.5%,价格平均下降了5%,则商品销售量的变动应为(D.10%)

统计学2答案

《统计学》期末试卷(二) 一、填空题(4题,每空格1分,共10分) 1构成时间序列的因素有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 2.总量指标按反映的时间状况,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3.统计调查表有单一表和一览表。 4.统计整理的主要内容是:统计资料审核、统计分组、统计汇总、编制统计图表。 二、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 A不等B重叠C间断D没有严格要求 2.计算平均指标最常用的方法和最基本的形式:(D) A.中位数 B. 众数 C. 调和平均数 D. 算术平均数 3.某企业去年9月—12月月末的职工人数资料如下:9月30日1400人,10月31日1510人,11月30日1460人,12月31日1420人,则该企业第四季度的平均人数为(B)。 A 1448人 B 1460人 C 1463人 D 1500人 4.下列直线回归方程中,肯定错误的是(A )。 A Yc=2-3x,r=0.88 B Yc=4-5x,r=-0.55 C Yc=-10+5x,r = 0.90 D Yc=--100-0.9x,r= - 0.83 5.将总体单位按某一事实标志排队,并按固定距离抽选样本的方法是(C)。 A 类型抽样B整群抽样 C 等距抽样D简单随机抽样 6.有200个公司全部职工每个人的工资资料,如要调查这200个公司职工的工资水平情况,则统计总体为(A)。 A 200个公司的全部职工 B 200个公司 C 200个公司职工的全部工资 D 200个公司每个职工的工资 7.已知劳动生产率可变构成指数为134.2%,职工人数结构影响指数为96.3%,则劳动

生产率固定构成指数为( D )。 A 39.36% B 129.73% C 71.76% D 139.36% 8.统计调查方案的首要问题是( C)。 A 确定调查组织工作 B 调查时间和地点的确定 C调查目的的确定 D 调查范围的确定 9. 变量数列中各组频率的总和应该( B)。 A. 小于1 B.等于1 C.大于1 D.不等于1 10.某地订奶居民户均牛奶消费量为120公斤,抽样平均误差为2公斤。据此可算得户均牛奶消费量在114-126公斤之间的概率为(D)。 A 0.9545 B 0.95 C. 0.683 D. 0.9973 三、多项选择题(5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指标中属于数量指标的有:(BE) A.废品率B商品库存量C劳动生产率 D成本利润率E销售额 2.下列指标中属于时期指标的有:(AD ) A利润总额B银行存款余额C材料库存量 D出生人数E人口数 3.抽样推断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 ) A总体是唯一确定的 B 总体参数指标是唯一确定的 C样本参数指标是唯一确定的 D 整群抽样是不重复抽样 E 类型抽样受组间方差的影响 4.能直接在不同总体间进行比较的标志变异指标有(DE )。 A全距B平均差C标准差 D平均差系数E标准差系数 5.统计调查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可分为( AD)。 A 全面调查 B 一次性调查 C 专门调查

统计学课程作业及答案2

统计学作业2 单项选择题 第1题某地区有10万人口,共有80个医院。平均每个医院要服务1250人,这个指标是()。 A、平均指标 B、强度相对指标 C、总量指标 D、发展水平指标 答案:B 第2题某企业2002年工业总产值比1992年增长了3倍,则该公司1992-2002年间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速度为() A、11.61% B、14.87% C、13.43% D、16.65% 答案:A 第3题某工业企业的某种产品成本,第一季度是连续下降的。1月份产量750件,单位成本20元;2月份产量1000件,单位成本18元;3月份产量1500件,单位成本15元。则第一季度的平均成本为()。 A、17.67 B、17.54 C、17.08 D、16.83 答案:C 第4题已知4个水果商店苹果的单价和销售额,要求计算4个商店苹果的平均单价,应该采用()。 A、简单算术平均数 B、加权算术平均数 C、加权调和平均数 D、几何平均数 答案:C

第5题如果分配数列把频数换成频率,那么方差()。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无法预期变化 答案:A 第6题某厂5年的销售收入如下:200万、220万、250万、300万、320万,则平均增长量为()。 A、120/5 B、120/4 C、320/200的开5次方 D、320/200的开4次方 答案:B 第7题直接反映总体规模大小的指标是()。 A、平均指标 B、相对指标 C、总量指标 D、变异指标 答案:C 第8题计算结构相对指标时,总体各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求得的比重之和()。 A、小于100% B、大于100% C、等于100% D、小于或大于100% 答案:C 多项选择题 第9题下列统计指标属于总量指标的是()。 A、工资总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