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音乐】民歌、曲子与现存唐代古歌.doc

【隋唐音乐】民歌、曲子与现存唐代古歌

南北朝以来,属于清乐系统的汉族南北方民歌,与不断从西凉(今甘肃武威)、龟兹(新疆库车)、疏勒(新疆疏勒)、高昌(新疆吐鲁番)和天竺(今印度)、高丽(今朝鲜北部)传入的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经历了一个相互交流、融合的长期演化和发展的过程。在隋唐时代,正以所谓“新声奇变,朝改暮易”(《隋书·音乐志》)的崭新姿态出现,在当时已形成一种称为“曲子”的新民歌。

曲子最初是流行于乡间的民歌,其歌词有齐一的五言,六言、七言,也有参差不齐的长短句,后来传入城市,如《杨柳枝》,原来就是隋炀帝时代民间的一首“怨调”(白居易《杨柳枝》二十韵)。后蜀何光远《鉴戒录》也说:“《杨柳枝》者,亡隋之曲。炀帝将幸江都,开汴河,种柳,至今号日‘隋堤’,有是曲也。”

入唐以后,尤其是中唐时期,曲子在乡间更为盛行,在踏歌及插秧的劳动中都能听到它的声音。

踏歌是起于汉而盛于唐的一种民间集体歌舞,它常在月下用鼓、笛等乐器伴奏,舞者口唱“曲子”,扬袖顿地而舞。唐顾况的《听山鹧鸪》说:“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唐刘禹锡《绝那曲》说:“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可见《山鹧鸪》、《纥那曲》都是踏歌时唱的“曲子”。而每一次踏歌所唱的“曲子”,可能是用相同的曲调配上多段的歌饲反复歌唱的。不过,当时也有了“联歌”的形式,刘禹锡的《竹枝词序》云:“余见建平里中儿联唱《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

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协)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伦狞不可分,而含思婉转,有淇澳之艳音。”《竹枝》本是巴蜀(四川)的民歌,其歌词的结构根据唐皇甫松用民间《竹枝》词的一种形式仿作的《竹枝词》来看,它一般由四个七言句组成,而在每句间及每句末总加有称为“和声”(即“帮腔”)的“竹枝”与“女儿”两字:

门前春水(竹枝)白苹花(女儿)

岸上无人(竹枝)小艇斜(女儿)

商女经过(竹枝)江欲暮(女儿)

散抛残食(竹枝)饲神鸦(女儿)

所谓“联歌《竹枝》”,可能是用《竹枝》的不同变体联缀起来轮流歌唱。谁唱得越多,谁的本事就越大。所以说“以曲多为贤”。“卒章激讦如吴声”,就是说与其他各曲相比,最后一曲的情绪特别激越,简直可以与吴声(江南民歌)相比美。关于当时农民插秧时唱“曲子”的情景,可以刘禹锡登连州城远眺所作的《插田歌》为例,其歌云: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紵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田中歌,嘤咛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

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连州即今四川的箔连一带。当时唐代中央政权更加腐败,地方军

阀纷纷割据,人民遭受了更大的苦难。诗中所谓“嘤咛如《竹枝》”的“怨响音”与隋代的“怨调”《杨柳枝》一样,正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群众所发出的不平之声。

至于流传在劳动群众中间的隋唐民歌,其优秀部分总是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如公元611年,隋炀帝征集大量兵士和民夫准备侵略朝鲜,当时山东长白山(今山东邹平章丘地区)爆发了农民起义,起义军领袖王薄写了《无向辽东浪死歌,(《资治通鉴》隋纪五),号召人们反对这次战争。唐代武后朝以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农民用逃亡的办法进行反抗。到开元、天宝年间,逃亡更为普遍。当时流行的民歌《贫穷实可怜》,反映了“宁可出头走,谁肯被鞭笞”的反抗情绪。“安史之乱”以后,唐统治者更加腐败,地方割据严重,有的官吏甚至用公开抢掠的办法搜刮人民钱财,当时称为“白著”。民歌《白著歌》写道:“上元官吏务剥削,江淮之人多白著”,反映了公元762年江淮地区的官吏派兵挨家逐户抢掠民财的历史事实(《资治通鉴》·唐纪)。据历史记载,当时江淮地区连“蓄谷十斛”的人都“相聚山泽”,参加农民起义军的行列,可见社会矛盾已何等尖锐。

乡间的民歌曲子,在唐以前就已传入城市。开元、天宝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它在城市歌妓、乐工的手里逐渐定型。由于服务对象的改变,又填入了新的歌词,同一曲调产生许多新的变体,如隋代的《杨柳枝》就在中唐时代经过加工发展而成为“洛下新声”,白居易的《杨柳枝》诗就写道:“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此外,乐工、歌妓也吸收了各地民歌与其他各

少数民族音乐和一部分外国音乐的音调,创作出新的曲子,如开元年间教坊乐工沧州人(今河北沧县东南)何满在临死前(被唐玄宗所杀害)创作的《何满子》,教坊乐工黄米饭依俗讲僧文溆念四声观世音菩萨的音调创作的《文溆子》,大中初(847—851)教坊乐工为描写当时“女蛮国”的生活习俗而创作的《菩萨蛮》(《社阳杂编》),以及可能是根据吐蕃(藏族)乐曲改编而成的《赞普子》,可能是吸收拂菻(东罗马)国音调创作的《拂菻》等。

曲子在城市里,由于服务对象的变化,它的思想内容也极为复杂,有的抒写了妓女的怨愤;有的反映了在封建礼教压迫下,在爱情上坚贞不渝的精神;有的反映了敦煌地区人民在吐蕃统治下,积极进行反抗的斗争精神;有的通过孟姜女的故事表现对封建统治的不满情绪。当然也有不少作品是封建性的糟粕,并无可取之处。

曲子的形式,以单遍的只曲为主,如敦煌发现的中唐五代的《望江南》、《菩萨蛮》等。但是也有了用前后两个单遍合成的双遍,或称双阕;或者用同一曲调配上多段歌词反复歌唱;或者用几个不同的只曲联成一首大型套曲——大曲。后两种形式,有的在曲前还加有引子,或在旬尾加用“和声”(帮腔)。

开元、天宝以来,曲子也逐渐引起了一些文学家的兴趣。像中唐的白居易、刘禹锡、张志和、张松令等人,都吸取了民间曲子的表现形式,填写过曲于的歌词。他们的作品虽未反映深刻的社会内容、而且大多都是单遍的只曲,但因受到民间词的启发,所以具有清新、活泼、明朗的特色。晚唐以后,由于文人陶醉于自己享乐生活的小天地

里,所以曲子词在他们手中虽然文字的表现艺术上有所发展,但是感情苍白,脂香粉气的作品却给当时的词坛与后来的词人和曲子的音乐创作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现存唐代古歌以《阳关三叠》与《渔歌调》较为可靠。

《阳关三叠》,其歌词原是王维的七言律诗《送元二之安西诗》,因诗中有“阳关”与“渭城”这两个地名,所以得名《阳关曲》或《渭城曲》;又因其曲式有“三叠”的结构,所以又称为《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是诗人对一位远去边塞的挚友的别离之情的抒写,含蓄地反映了人民在不合理的征戍徭役制度压迫下的哀怨情绪。在艺术上,它以极其简朴的手法,通过对送别者眼前所见景色事物的精心描绘,创造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美的境界,充分体现了苏轼说的“味摩诘(王维的字)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点。

《阳关三叠》在唐代曾经广泛传唱过。宋、元、明、清各代,此歌曾不断得到改编。唐宋时《阳关》的演唱谱,早已散佚无存,目前只有从现存明初龚嵇古《浙音释字琴谱》保存的《阳关三叠》传谱对唐代《阳关》原曲的面貌作大致的了解:

这是该谱《阳关》的第一段,演出时此段需重复演唱。在曲调方面,开头两句比较平稳。“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从“更尽”开始,旋律忽然来一个大跳,使情绪激动起来。最后一句出现了变化音,进一步渲染了惜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此曲旋津进行特点和变化音的使用,与明代以后《阳关三叠》的曲调有明显的区别,估计它可能较接

近于唐代《阳关》一曲的原貌。

此曲在中唐时期传唱时,已经有了叠唱的形式,诗人白居易《对酒诗》就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的话。其自注又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按王维原诗,此句应为第三声。北宋中期,词人苏轼曾提到当时此曲有三种不同的唱法(《东坡志林》):一为四旬原诗,每句唱两遍,全曲连唱四次:一为每句唱三遍;一为第一旬歌词唱一遍,第二句歌词唱两遍,第三句歌词刚好配到第四乐句,白居易所说的,可能是这种唱法。现存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谢琳《太古遗音》所收《阳关曲》即运用叠唱的实例之一:这里第一句与第四句重复演唱一次。所以第三句“劝君更尽一杯酒”正好是第四句。此外,第三句末尾的“柳色新”是“和声”,即帮腔。据此谱小序说,这个曲调还曾有人用管弦乐器伴奏演唱过。

《渔歌调》,其歌词原是中唐诗人柳宗元所作七言诗《渔翁》。该诗写得意趣高远,耐人寻味,自中唐至明万历间曾有一些与柳宗元有着相同感受的作曲家为它数谱新曲或加工旧曲。因此,传世的《渔歌调》谱其实并非全是唐人的创作。

据初步考证,现存《渔歌调》共有三个不同的祖本。其中与明初龚稽古《浙音释字琴谱》本同属一源的明万历元年(1573年)杨表正《正文对音捷要琴谱》本,当推最为古老,可能与唐代原曲较为接近,也最具特色:

此歌共六句。开头三句,一“起”一“承”,是同一主题音调的变化再现。第一句落在不稳定的清角上,与暂时转入属调的第二句的“角、

(属调的羽),以及回到原调(B羽)的第三句的主音羽形成对比,成功地刻画了夜尽拂晓,晨雾缭绕,渔者汲水燃竹的奇趣妙景。第四句突然在下属调(正宫)上为之一转形成高潮,借欸乃的橹声将作者内心的激愤一泻而出。五、六两句(“合”)又回到原调变化再现了一、四两句的旋律,最后结束在不稳定的宫音上,给人留下无穷的遇想。北宋大诗人苏轼曾赞叹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全唐诗话续编》引惠洪《冷斋夜话》)。看来作曲者确是抓住了该诗的这一特色。

民族民间音乐与赏析

第一章 华夏音乐渊源流传,在这璀璨的华夏音乐中古代歌曲十分丰富。它既是我们的宝贵遗产,又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文化的见证。古代音乐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音乐的总称。 一、音乐的起源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起源于劳动 (二)起源于模仿 (三)起源于语言 (四)起源于巫术 (五)起源于信号 二、早期的音乐起源于劳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民歌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生产劳 动、人民的生活风貌和思想感情。 三、原始音乐是歌、舞、乐三者的结合我们称其为乐舞。当时的乐舞与狩猎、农耕、崇拜、 祭祀、典礼等社会活动息息相关。 《关山月》 是汉代乐府歌曲之一,属于“鼓角横吹曲”是当时守边战士经常在马上奏唱的。唐代 诗人李白曾为其曲填写新词内容主要是抒发作者对边防战士的艰难困苦无比同情。 借以此来非议唐代统治阶级的专制统治。 现存最早的《关山月》曲谱是1768年刊行于日本的《魏氏乐谱》在20世纪50年代初,夏一峰、杨荫浏等将李白的词编配入曲调中,以此得以流传 这首作品带有北方民歌的风味。旋律进行多用同音反复,显得平稳、深沉。歌词中 描写了征战边疆的苦楚,战争给老百姓们带来的痛苦,以及巨大的牺牲。此歌曲有反 战的情绪,以及对统治者的讽刺。曲调纯朴自然,它惯用同音反复,又配有大起大落的连环乐句,它既显示出歌曲的特色,又体现出了歌词的豪迈情调。 《阳关三叠》 王维的这首诗在谱以琴曲的时候又增添了一些词句,加强了惜别的情调。全曲分为了三段,基本都是用的一个曲调进行反复,叠唱了三次,故称三叠。这首琴歌的音调淳朴而富于激情。情真意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 感。 《满江红》 《满江红》是宋、元时期最流行的词牌之一。现行的曲调本来是和元代萨都刺的词《满江红.金陵怀古》配在一起的。20世纪20年代中,杨荫浏先生将它与相传为岳飞所作的《满江红》词相结合而得以广泛流传。这首词描述他回忆过去转战南北的艰苦岁月,发出了“臣子恨,何时灭”的感叹,并表达了坚持收复旧山河的壮志和决心。 这首词上片表现了岳飞急于立功报国的宏愿。下片表现了岳飞对还我河山的决心和 ❝ 信心。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 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此歌曲音调淳厚,节奏稳健,感情昂扬而壮 烈。该曲生动的塑造了中华民族人民不甘屈辱的斗争精神,热情讴歌了民族精神。 《胡笳十八拍》 ❝ 现存曲谱最早见于1425年刊行的《神奇秘谱》中,最初见于明朝万历三十九年孙丕 ❝ 显所刻的《琴适》中。 ❝《胡笳十八拍》在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之所有别具魅力,就在于曲作者将西域奏乐 器胡笳的悲凉音调翻入古琴之中,使不同的音乐风味水乳交融,意境高远,形象鲜

唐代大曲

唐代大曲的兴衰及演变 ----唐代大曲的分析及宫廷音乐的繁荣 引言:唐代大曲,筒称“大曲”。它是在唐代民歌、曲子的基础上,继承了汉魏以来清乐大曲的传统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大型歌舞曲。 摘要:唐代的“大曲”是一种大型的歌舞音乐形式,又叫“燕乐大曲”,演出时歌、舞、器乐并用,场面宏大,色彩缤纷,是一种高度发达的宫廷音乐,它将我国音乐史上的歌舞音乐推向更高的发展水平。下面就会着重讲述唐代大曲曲式与发展,并以《秦王破阵乐》为范例。 关键词:大曲曲式,发展环境,范例记载,兴盛原因。

大曲曲式 大曲的曲式,一般由“散序”、“歌”、“破”三部分组成。“散序”是一种散板的引子,以器乐演奏为主。“歌”又称“中序”,一般以抒情的慢板歌唱为主,并配有舞蹈。“破”以快速的舞曲为主,有时也配有歌唱。这三部分各由若干“叠”(乐段)组成。一般“散序”中有一称为“靸”的过渡段;在“歌”中则有“歌头”、“ ”、“正 ”;在“破”中又有“入破”、“虚催”、“滚遍”、“实催”、“歇拍”、“煞滚”等区分。其内部结构与节奏、速度变化,要比六朝时期的清乐大曲复杂得多。唐代大曲各个乐段还大量使用了“重尾”的手法,即各段均有一个相同的叠句构成尾声。 唐代大曲主要是用同一宫调贯穿到底,但也较普遍地使用了“犯调”(即转调)的手法。早在隋代初年,音乐家万宝常就已提出“八十四调”的理论,即十二个半音,每个半音都可当作调首,每调可构成七种调式,共为分属十二个宫的八十四种调式。但是除宫廷雅乐外,一般歌舞大曲实际运用的,最多不过属于四个宫的二十八种调式。即“燕乐二十八调”或“俗乐二十八调。”它与南北朝以来清乐大曲所用“清商三调”相比,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和发展。 唐代大曲的艺术性,以清乐大曲为最高。唐大乐署规定,乐工学一曲清乐大曲要六十天,而学习张文收作的“ 乐、或西凉、龟兹、疏勒、高昌与安国、天竺等大曲,只要学三十天。大曲中的“法曲”,因为接近清乐的传统,其艺术性也很高。 发展环境

中国音乐史

1.八阕:被记载在《吕氏春秋·古乐篇》中,是反映原始农牧生活的组歌,它一共包含八首曲子《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表演者手执牛尾,边跳边唱。 2.八佾:古代的一种乐舞,一行一列为一佾,所以“八佾”共有八行八列。按照礼法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使用这种制度的乐舞。 3.六代乐舞:文舞:①云门(大卷)--黄帝--祭天神②咸池—尧—祭地神③箫韶--舜—祭四望④大厦—禹—祭山川武舞: ①大濩—商—祭先妣②大武—周武王—祭先祖六小舞:《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 4.八音:周代乐器按制造材料的性质分成“八音”,是我国音乐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八音:金-钟、石-磬、土-埙、革-鼓、丝-琴、木-柷、匏-竽、竹-萧 5.十二律:是周代逐渐形成的完整的半音结构。十二律又分作六律六吕,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称六阳律,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称六阴律。 6.三分损益法:中国古代制定音律时所用的生律法,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管子·地员篇》,根据某一标准音的弦长,按照一定的长度比例,在一定张力的弦上连续按2/3(损益)4/3(溢益)的方法生出上五度下四度各音,直到生出十二律,这种方法为三分损益法,这种律为三分损益律。 7.乐府:其一,是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其二,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以及后人拟作的,类似的民间诗歌或文人诗作,亦称“乐府”;其三,大凡入乐或不入乐的,曾和音乐有关的各种体裁的音乐、文学作品 8.李延年:西汉武帝时期的乐府音乐家,喜歌习舞,长于音乐创作。 (1)将《摩诃兜勒》编为“新声二十八解”。(2)为汉武帝作《郊祀歌》19首,用于皇家祭祀乐舞。(3)搜集的大量民间乐歌进行加工整理,并编配新曲,对当时民间乐舞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9.鼓吹乐:秦汉时得名并发展起来,是一种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形式;在秦汉之际北方少数民族中开始有了“鼓吹”乐的形式,在西汉时,分为鼓吹和横吹,后鼓吹乐作为礼仪音乐在汉以后得以延续。 10.相和歌:原是对汉代北方各地民间歌曲的统称,其中有原始民歌,也有艺术歌曲。它的艺术发展历程是徒歌(清唱,无伴奏)→但歌(有伴唱而无伴奏)→ 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相和大曲 伴奏乐器有:琴瑟、笛。相合三调:宫、商、角 11、清商乐:是东晋南北朝时期,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俗乐之总称。清商乐的形式结构略同相和诸曲,其宫调系统亦与相和诸曲相同,并称“三调”. 12、百戏:汉代的百戏,上承周代散乐,是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它包括了杂技、角觝、杂技、魔术、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百戏在汉代得到高度的发展。 13、歌舞戏:受汉代百戏中情节性歌舞和角觝的影响,南北朝末年兴起了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妆表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 14、广陵散:《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最初是东汉末年产生于广陵地方的一首琴曲。表现的是英雄故事。《广陵散》的题材内容,根据琴曲的小标题,一般认为即《琴操》中记述的《聂政剌韩王曲》。 15、燕乐:又称宴乐、讌乐,即宴饮之乐,燕乐专指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隋唐以法令形式颁布了“七部乐“的燕乐体制。隋唐宫廷燕乐集中地反映了当时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 16、歌舞大曲:是一种综合乐器、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歌舞,在隋唐宫廷燕乐中具有重要地位,也代表着隋唐音乐文化的高度水平。大曲的结构基本可分为“散序---中序---破”三部分。 17、法曲:又名法乐,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始见于东晋《法显传》,因用于佛教法会得名,隋称为法曲,法曲保存了汉族传统音乐、佛教音乐并吸收道教音乐与外来音乐的发展过程。法曲积淀了华夏音乐的精华,在唐代燕乐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18、曲子(长短句歌曲)隋唐时期新兴的一种民间歌曲。自北魏、北周以来,西域音乐大量传入中原,加入汉族传统音乐遗留的无数曲调,民间歌手或乐工利用这些曲调填词歌唱。 19、万宝常:隋唐宫廷音乐家,南北朝时梁国人,后随其父大通归北齐。史书记载他“妙达音律,遍工八音”,而且在乐器改革方面也是一位奇才。突出成就就是提出了“八十四调”的乐律理论,适应了汉族音乐和西域音乐交流发展的需要,也是古代音阶调式理论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总结。 20、《乐记》是一部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著作,它以客观艺术实践为依据,总结出音乐的原理及其艺术规律。其一,提出了“物动心感”的命题。其二,系统论述了儒家的礼乐思想。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一、远古→先秦 黄→炎→尧→舜→禹→夏→商→周{东周:春秋,战国}→西周→秦; 1.乐器 已知现存最早的三件乐器: 1)骨笛(河南舞阳贾湖) 2)骨哨(浙江余姚河姆渡) 3)埙(西安半坡村仰韶,陶土制的) 特磬:单个磬; 离磬/编磬:多枚磬编在一起; l 磬(qìng):石制打击乐器,也称“石”“鸣球” ☆磬在古代最早是生活劳动用品,后发展为乐器 l 籥(yua):用竹子或芦苇做的编管乐器,是“六代乐舞”《大夏》的伴奏乐器。 l 龢(h?):一种多管编排乐器,是小笙的前身。 l 缶(fǒu):一种陶制打击乐器,最初用于盛装饮料的工具,西周的著名乐器。 l 鼗(táo):古代鼓的一种,类似今天的拨浪鼓,一至四面不等,主要用于祭祀和庙宇。 l 柷(zhù),敔(yǔ):一对木制打击乐器,用于宫廷雅乐,是乐曲起止之用。 l 曾侯乙编钟:战国初期,曾国侯爵乙的墓出土的编钟,在湖北绥县发现的一套65枚的完整编钟,青铜制造。 特点:有64枚编钟可击出三度的两个音程,有一枚仅一个音。整个音域有5个八度,中心音区12个半音齐全。是已知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音律较准的一套编钟。 l 琴,瑟:春秋战国时期,两者搭配演奏,我国最早的弹弦乐器,记在《诗经》中。瑟为散音乐器,没有固定音色,已失传。 l 筑:击弦乐器,已失传。 l 秦筝:流传在秦国的筝,是一个以音响效果命名的乐器。 l 建鼓:在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一种鼓。 l 镈(bó)、铎(duó)、钲(zhēng):金属打击乐器。 2. 乐舞 1)原始乐舞:在《吕氏春秋》记载的《朱襄氏之乐》《阳康氏之乐》《葛天氏之乐》; 2)古歌: ①东汉《吴越春秋》中记载的《弹歌》,是狩猎歌; ②《吕氏春秋》中的《八阕》,最早的民歌,包括《载民》(写人类)、《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力》、《依地绕》、《总禽兽之极》。 3)六代乐舞:始于黄帝时期,是颂扬先秦不同时期各创业帝王的文功武德。西周时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的宴飨活动,是雅乐的先河。 ①皇帝时期的《云门大卷》----祭天神的; ②唐尧时期的《大咸》或《咸池》----祭地神的; ③虞舜时期的《韶》或《韶乐》----最为著名,用排箫伴奏,用来祭四望----日、月、星、海; ④夏禹时期的《大夏》----祭祀山川; ⑤商汤时期的《大濩》----祭先妣à女娲; ⑥周武王时期的《大武》---祭先祖。 3. 音乐家

关于“中国民间歌曲”的30个名词解释

关于“中国民间歌曲”的30个名词解释 一、民间歌曲的定义 民间歌曲是相对于专业创作歌曲而言的概念,如同民间音乐是相对于专业创作音乐的概念。 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民歌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持续不断地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因此,流传至今的民歌集结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和情感体验,日臻完美,成为人民群众思想情感表达的结晶。 民间歌曲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早形成的音乐形式,并由此孕育出其他民间音乐体裁以及专业音乐形式。可以说,民间歌曲是一切音乐艺术的基础。 二、民间歌曲的多功能性 除了娱乐作用外,民间歌曲还具有如下多种社会功能: 、教育与传承功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流传着歌唱长篇叙事诗、历史诗的民歌,其中记载了人类的起源、民族的发展与变迁、英雄史诗、生产生活和礼仪知识等内容。 、人生礼仪功用。在诞生、成年、婚姻和死亡四个人生的重要阶段,民间歌曲常伴随礼仪活动,成为其中重要的程序。 、祭祀与驱邪功用。一些民族常在由巫师、神婆主持的祭祀、驱邪仪式中歌唱。 、交际功用。包括恋爱、交流、送往迎来和对歌斗智等,常在传统歌唱节日或日常生活中歌唱。 、表达人民的心声。民歌是劳动人民心声的代言者,许多传统民歌表达了人民对旧时代不合理制度的反抗。 三、少数民族历史诗和英雄史诗 在我国一些民族中,流传着歌唱历史诗的民歌,例如彝族的《梅葛》、苗族的《古歌》、瑶族的《盘王歌》、哈尼族的《开天辟地歌》、景颇族的《木瑙斋瓦》、独龙族的《创世纪》,等等。这些民歌记述了有关宇宙和人类起源的古代神话和传说,以及先民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认识等。这些歌曲多在节日、祭祀或婚丧仪式中由巫师或德高望重的老人主唱,气氛肃穆。其曲调接近口语,吟诵性较强;歌词篇幅长大,有的长达数万行,需要数小时甚至几天才能唱完。 英雄史诗是在民歌民谣和神话传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神话产生的稍晚些。英雄史诗描写氏族、部落和民族在形成过程中发生的战争,以及战争中英雄人物所创造的业绩。例如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傣族的《召树屯》等。 四、传统歌唱节日 我国许多民族有自己的传统歌唱节日,例如壮族的"歌墟"、苗族的"游方"、仫佬族的"走坡"、西北地区土族、回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及汉族的"花儿会",等等。在节日的那一天,成百上千名青年男女聚集到专设的户外歌场嬉戏和对歌,一方面展示自己的才华,另一方面在对歌活动中寻找情投意合的异性伴侣。 五、唐代曲子 唐代曲子出于原始民歌,但又脱离了民歌的原始形态。它是人们在众多流传的民歌中,挑选出来的特别受到喜爱的曲调。人们对这些曲调进行了更多的加工和改编,为其填入多种唱词,在演唱上也精心处理。到了宋代,这些曲子更加深入人心,成为戏曲、说唱等多种民间音乐形式的构成基础。当时的文人们也竞相模仿曲子的形式写作歌词,成为词牌。唐代曲子的这种由原始民歌发展、变异,又被戏曲、说唱音乐吸收的途径,与明清后的民歌时调相类似。

【隋唐音乐】民歌、曲子与现存唐代古歌.doc

【隋唐音乐】民歌、曲子与现存唐代古歌 南北朝以来,属于清乐系统的汉族南北方民歌,与不断从西凉(今甘肃武威)、龟兹(新疆库车)、疏勒(新疆疏勒)、高昌(新疆吐鲁番)和天竺(今印度)、高丽(今朝鲜北部)传入的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经历了一个相互交流、融合的长期演化和发展的过程。在隋唐时代,正以所谓“新声奇变,朝改暮易”(《隋书·音乐志》)的崭新姿态出现,在当时已形成一种称为“曲子”的新民歌。 曲子最初是流行于乡间的民歌,其歌词有齐一的五言,六言、七言,也有参差不齐的长短句,后来传入城市,如《杨柳枝》,原来就是隋炀帝时代民间的一首“怨调”(白居易《杨柳枝》二十韵)。后蜀何光远《鉴戒录》也说:“《杨柳枝》者,亡隋之曲。炀帝将幸江都,开汴河,种柳,至今号日‘隋堤’,有是曲也。” 入唐以后,尤其是中唐时期,曲子在乡间更为盛行,在踏歌及插秧的劳动中都能听到它的声音。 踏歌是起于汉而盛于唐的一种民间集体歌舞,它常在月下用鼓、笛等乐器伴奏,舞者口唱“曲子”,扬袖顿地而舞。唐顾况的《听山鹧鸪》说:“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唐刘禹锡《绝那曲》说:“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可见《山鹧鸪》、《纥那曲》都是踏歌时唱的“曲子”。而每一次踏歌所唱的“曲子”,可能是用相同的曲调配上多段的歌饲反复歌唱的。不过,当时也有了“联歌”的形式,刘禹锡的《竹枝词序》云:“余见建平里中儿联唱《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

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协)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伦狞不可分,而含思婉转,有淇澳之艳音。”《竹枝》本是巴蜀(四川)的民歌,其歌词的结构根据唐皇甫松用民间《竹枝》词的一种形式仿作的《竹枝词》来看,它一般由四个七言句组成,而在每句间及每句末总加有称为“和声”(即“帮腔”)的“竹枝”与“女儿”两字: 门前春水(竹枝)白苹花(女儿) 岸上无人(竹枝)小艇斜(女儿) 商女经过(竹枝)江欲暮(女儿) 散抛残食(竹枝)饲神鸦(女儿) 所谓“联歌《竹枝》”,可能是用《竹枝》的不同变体联缀起来轮流歌唱。谁唱得越多,谁的本事就越大。所以说“以曲多为贤”。“卒章激讦如吴声”,就是说与其他各曲相比,最后一曲的情绪特别激越,简直可以与吴声(江南民歌)相比美。关于当时农民插秧时唱“曲子”的情景,可以刘禹锡登连州城远眺所作的《插田歌》为例,其歌云: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紵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田中歌,嘤咛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 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连州即今四川的箔连一带。当时唐代中央政权更加腐败,地方军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 【河南舞阳贾湖骨笛】 1986年--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遗址发掘出了随葬的至少16支骨笛,据碳14测定,这些骨笛距今已有8000--9000年历史,这些骨笛都由鹤类尺骨制成,大多钻有7孔。在有的音孔旁还遗留着钻孔前刻划的等份标记,个别音孔旁边另钻一小孔,应是调整音高用的。 【夏】 代表乐舞--《大夏》,用来歌颂开国大君大禹治水的功绩,反映出了一定的时代特点。如歌颂的是以胜利者一人为中心,歌颂的是由部落联盟首领变为奴隶制国君的英雄人物。 主要乐器:(摇响铃)陶制,多为球形,中空,内装陶丸。(陶铃)多为椭圆形,商周厚发展成为和瓦体。(庸)或称,持柄击奏。(角)陶制,型如去尖的黄牛角。 发展规律:由不固定逐渐转向固定音高,由单音逐渐转向多音,由不定性逐渐转为定性。骨笛的发现,说明中国音乐后来以无声为主,并不是所谓的“音阶发音不完善”,而是一种历史的、审美的选择结果。 【商】 音乐的种类:巫乐、淫乐。巫乐属于民间以虐范畴,淫乐属于宫廷淫乐范畴。(巫乐)的首要特征是酣歌狂舞,漫无节制,狂热的宗教仪式体现了巫乐的本质。(淫乐)是高统治者制作纵情声色,为欢作乐的产物。 尚待的另一特点是恰恰是崇尚乐舞,商人以淫乐与神鬼对话,是认认真真唱给神鬼听的,乐舞成为人们进献,事奉,娱乐神鬼,以使人神沟通的重要手段。突出特点是尊重鬼神。 〖礼崩乐坏〗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各地区原来只能在社会下层流行的当地音乐,随之而取得了自己应有的地位。 〖郑卫之音〗支春秋时期黄河流域郑,卫,宋,齐等地的音乐,当时社会上称之为“新乐”。 【孔子音乐思想分析】1,孔子提倡礼乐制度;2,“仁”是“礼乐”的前提;3,“仁”是一种“博爱”或“泛爱众”的文化精神;4,“乐”是培养“仁”的最佳行为方式。 【孔子的音乐思想】1,提出“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独立意义,主次之分);2,提出“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理想,音乐思想纯正无邪,情绪表现有一定节制,适度而不过分;3,提出乐则《韶》《武》,放郑声的正乐主张,认为采用何乐是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 【孔子的审美态度】“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要求“和”而不“淫”,其中“和”谓之“中和”“适度”。

中国古代音乐史 重点总结

解词 歌舞戏:歌舞戏是南北朝后期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角色化妆、歌舞兼具,并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它的形成与汉代的百戏有直接渊源。其代表剧目有《大面》、《钵头》、《踏摇娘》 乐府:乐府是汉代兴盛起来的,以搜集和改编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它的设置可上溯到秦代。乐府的兴旺发达是在西汉武帝时期,此时较多的担负了搜集民间歌谣的职司,规模达到了1000多人。至汉哀帝对乐府机构进行了裁剪,致使乐府由盛转衰。(“乐府”的含义,后来扩大为三种:1.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2.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以及后人拟作的,类似的民间诗歌或文人诗作,亦称“乐府”;3.大凡入乐或不入乐的,曾和音乐有关的各种体裁的音乐、文学作品也有“乐府”之称) 文字谱:是现今所见古琴记谱法的最早谱式,是用文字记述古琴弹奏指发、弦序和音位的一种记谱法。存留的曲谱为《碣石调幽兰》。 减字谱:减字谱由文字谱简化而来,是古琴记谱法一个极为重要的革新,这一变革是由唐代曹柔完成的。它用减字笔划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位上的弹奏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方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减字谱是我国琴谱系统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一种古老记谱法。 变文:(“变文”是唐代佛教寺院用于宗教宣传的一种说唱形式,其名称来源于佛教语汇。)变文是一种散文和韵文更替出现的表演方式,表演者先用散文来叙述一遍故事内容,之后用韵文的形式演唱一遍。 京房:汉代律学家京房,提出了六十律的理论,还最先指出了用管定律与用弦定律性质的不同,即注意到了以管定律需要管口校正的问题。他还做出了十三律的“律准”,做音乐研究用。 清商乐:清商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汉魏相和诸曲与南方的民间音乐相结合而成的俗乐之总称。它的形式大致与相和诸曲相同,所使用的宫调系统亦与相和歌相同,被称为“清商三调”。 声无哀乐论:由嵇康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 八阙:是记载于《吕氏春秋·古乐篇》,是反映葛天氏时期原始农牧生活的组歌,一共包括八首曲子,表演者手执牛尾巴,边跳边唱。 李延年:汉代音乐家,中山人,出身倡门,他的音乐才能很受汉武帝的赏识,曾做过协律都尉,主要成就是能创作歌曲并演唱。他根据西域音乐创作出“新声二十八解”是汲取西域音乐的精华进行创作的最早记录。 碣石调《幽兰》:传自南朝梁代丘明,现存谱式原件是武则天时期唐人手写卷子谱,这是我国最古老的琴谱,属于以文字记录弹奏手法的文字谱式。该谱所以称碣石调,是指它的曲调形式。可追溯至汉代相和歌瑟调曲中的《陇西行》(《步出夏门行》)。该谱所称“幽兰”是指

乐府民歌的音乐特点与文化意义

乐府民歌的音乐特点与文化意义乐府民歌是中国古代民歌的重要形式,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于隋唐时代。乐府民歌以其独特的音乐特点和深厚的文化意义,对中国音乐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音乐特点 1.旋律简单朴实:乐府民歌的旋律通常简单朴实,易于人们记忆和传唱。这种简约的旋律使民歌更容易在群众中传承流传,成为口耳相传的文化载体。 2.节奏明快活泼:乐府民歌的节奏一般明快活泼,具有明显的舞蹈性。这种活泼的节奏给人以轻快愉悦的感觉,使乐府民歌成为欢庆和宴会等场合的必备音乐。 3.抒发真挚感情:乐府民歌以抒发真挚感情为主要特点。歌词中通常表达着人们对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的真切体验,旋律和唱腔则以情感的高低起伏和抒情的多样性来表现。 4.具象描绘:乐府民歌往往会运用具象的描绘手法,通过形象生动的词藻和音乐表现手段,描绘出具体的人物、景象和事件。这种具象描绘使得乐府民歌更加生动有趣,让人们产生强烈的共鸣。 二、文化意义

1.民俗文化的载体:乐府民歌作为古代民间歌曲的代表,承载了丰 富的民间传统文化。它记录着古代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等方方面面,是研究古代民俗文化的重要资源。 2.历史变迁的见证:乐府民歌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 民生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通过研究乐府民歌,我们可以了解到 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演化,丰富了我们对历 史的认识。 3.文化传承的媒介:乐府民歌作为一种传统音乐形式,通过口耳相 传的方式代代相传。它不仅传递了丰富的文化信息,还培养了人们的 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对后代音乐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艺术审美的享受:乐府民歌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优美的旋律, 成为人们欣赏艺术和享受美的一种途径。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提升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欣赏能力,培养人们对艺术的热爱和敏感度。 总之,乐府民歌的音乐特点和文化意义使得它成为中国古代音乐文 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我们应该加强对乐府民歌的保护和传承,让更 多的人能够欣赏和领略到这一独特的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师资格证考试音乐学科知识:民间歌曲历史沿革

教师资格证考试音乐学科知识:民间歌曲历史沿革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歌曲 1、《诗经》.春秋战国时期,据说由孔子所编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其中的《国风》就是指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近五百年间的15国的民歌.地域范围相当于现代的黄河流域的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以及长江流域的湖北北部和四川东部. 2、屈原的《楚辞》.纪录整理了楚国也就是今天湖南的民歌,存留于《楚辞》的《九歌》中,同时屈原还创造了中国的一种文学题材——骚体. (二)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歌曲 1、汉代的相和歌.既有北方的原始民歌,也有艺术歌曲,最后发展成相和大曲.相和歌——“汉世街陌讴谣之词”属于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由开始无人伴奏的徒歌发展成“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形式,相和歌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汉代歌舞大曲——相和大曲.成为魏晋南北朝清商乐的先声. 2、清商乐—东晋南北朝期间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俗乐的总称.早在三国时期,魏三祖曹操、曹丕、曹睿便作有大量清商词,还设立了清商署的机构,专门管理清商乐,后来北方的相和歌、清商乐由于两晋时的战乱传播到南方,与南方的吴歌西曲融和发展,成为了一种全国性的民间歌曲. 3、吴歌西曲——吴歌在东晋南朝时颇胜,流传在以建康(南京)为中心的地区,其中多为民歌如《子夜歌》、《上声歌》、《子夜四时歌》;西曲的产生较吴歌略晚,是南朝宋齐粱时期,流传地区以今江陵为中心,其表演形式有舞曲和倚歌即

以曲倚(伴奏)歌.作品除民歌外,也有文人创作,民歌有《莫愁乐》《那呵滩》等等. (三)唐宋时期的民间歌曲 1、唐代曲子——曲子是隋唐时期一种新兴的民间歌曲,它的产生是西域音乐与汉族传统音乐的交流融和的结果,即所谓“胡夷里巷”之曲,其形式是长短句结构,《杨柳枝》是隋代的曲子,而《敦煌歌辞总编>共收入了唐五代曲子词1300多首,多为民间歌曲,如的《望江南》至今仍保存在在山西五台山寺庙中. 2、宋曲——宋代曲子的来源主要是继承了隋唐以来的民歌,曲子、或大曲、法曲的片断以及自创新曲(称为自独曲),其创作手法大多数是倚声填词,宋代的曲子的题材形式主要有令(较为短小的曲子)、慢(长大抒情委婉的曲子)引、近、序、歌头等,根据表演的方式有小唱、“吟叫”“嘌唱”等,宋代的曲子繁荣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曲牌,知名词家有200多人,常用曲牌有870多个,加上变体就有1700多个,并且因词而著称,这些丰富得曲牌成为多种音乐形式的主要构成部分,为唱赚、诸宫调、戏曲等较高的艺术形式奠定了基础,在两宋词坛上以词曲相兼而知名者有:柳永、周邦彦、姜夔、张炎等人. (四)明清时期的民间歌曲 唐诗、宋词明曲,明清时民间歌曲极为丰富,出现了反映各种题材的民间歌曲,艺术歌曲、琴歌以及蒲松龄的《聊斋俚曲》等等,开始出现了著录民歌小曲的刊本.见于纪录的就有208首,许多曲调至今仍在流传,他们的产生距今有三四百年的历史. 民间歌曲在我国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民间歌曲组织群体劳动,表达感情,记录神话、历史和传说故事.

隋唐时期的汉族古琴发展史介绍

隋唐时期的汉族古琴发展史介绍 隋唐时期,西域音乐盛行,琵琶兴起,古琴音乐的发展受到一定的抑制。但由于古琴谱的产生,不仅推动了当时古琴音乐的传播,而且对后世古琴音乐的继承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使中国古代音乐历史进人了一个具有音响可循的时期。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隋唐时期的汉族古琴发展史介绍,希望你喜欢。 隋唐时期的汉族古琴发展史 隋末唐初赵耶利,对当时流行的文字指法谱字,进行了整理,并辑录了《弹琴右手法》、《弹琴手势图》等解释演奏法的著作。著名的琴曲《碣石调幽兰》,为南朝梁丘明传谱,现存为传到日本的唐手写卷子,是中国最早的、也是目前所知的唯一的一份古琴文字谱。 唐代诗人李峤、李颀、李白、韩愈、白居易、张祜、元稹等,都为古琴写下了不朽的诗篇。白居易爱好古琴,在《夜琴》中有:“蜀琴木性实,楚丝音韵清。”他的琴艺很高,并能自弹自唱,甚至在旅途船中仍以古琴为友,他在《船夜援琴》中写道:鸟栖月动,月照夜江,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闻无古今。”张祜的《听岳州徐员外弹琴》也有:“玉律潜符一古琴,哲人心见圣人心。尽日南风似遗意,九疑猿鸟满山吟。”描写了古琴丰富的表现力。唐代著名琴家有赵耶利、董庭兰、薛易简、陈康士、陈拙等。赵耶利总结当时琴派说:“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时之俊。” 至今仍符合吴、蜀两派的特点,盛唐的董庭兰作有《大胡笳》、《小胡笳》等琴曲传世。薛易简在他著的《琴诀》中总结了古琴音乐的作用是:“可以观风教、摄心魂、辨喜怒、悦情思、静神虑、壮胆勇、绝尘俗、格鬼神。”并提出演奏者必须“定神绝虑,情意专注”,为后世琴家所重视,从而引伸出许多弹琴的规范。 晚唐曹柔鉴于文字谱"其文极繁",使用不便,而创造了减字谱。即在文字谱字的基础上对汉字谱字加以减笔而成的一种谱式,近似演奏符号,是古琴减字谱的早期形式。唐代著名琴家有董庭兰(开元、天

教师招聘音乐备考资料――中国古代音乐史问答题一

教师招聘音乐备考资料――中国古代音乐史问答题一 1、什么是“大曲”和“法曲”?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大曲”又称燕乐歌舞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它是汉魏时的相和大曲与清商大曲进一步向更高程度的再发展。它代表了隋唐音乐文化的高度水平。歌、舞、乐三位一体、结构庞大、节奏与速度复杂多变是大曲的重要特点。大曲的结构通常分三大部分: 散序——由器乐演奏,以散板式的自由节拍为主。 中序——以歌唱为主,由器乐伴奏,多为抒情的慢板。 破——以舞蹈为主,气氛热烈,节奏快捷。 这种音乐形式在唐代的各种音乐中都可见到,如立部伎中的《破阵乐》、清乐中的《玉树后庭花》、胡乐中的《凉州》等。《霓裳羽衣舞》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之一,是一部较具浪漫主义气息的作品。它是由唐玄宗创作的,又叫“法曲”。 “法曲”也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其风格特点是较为清淡,其曲调和乐器的运用承袭了汉民族的清乐体系的精华,但同时又吸收了佛教、道教和外族音乐。《霓裳羽衣曲》即是法曲之中著名的一首。原作已失传。现存的《霓裳中序第一》是宋代音乐家姜夔从故纸维中发现的商调《霓裳曲》十八阕,并对其中的一段加以填词,名为《霓裳中序第一》。

2、唐代有哪些音乐机构?它们担负着什么样的职能? 唐代音乐机构的规模是空前的。太常寺是唐代最高的行政机构,大乐署、鼓吹署隶属于太常寺,属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兼管雅乐和俗乐。教坊和梨园则隶属于宫廷管辖。 1)大乐署是对宫廷艺人进行训练和考核的严格管理机构。乐工要经严格的训练,学习标准极高。通常十年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考核。大乐署的人数最多时达11447人。 2)鼓吹署是专门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是卤(lu)薄和军乐的官署。 3)教坊是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中独立出来的、由宫廷直接管理的音乐机构,专门为宫廷燕乐的表演培养音乐人材,由皇帝直接派专人来管理。教坊中的乐工是具有高水平的歌舞、器乐人材。 4)梨园是唐玄宗在禁苑设立的音乐机构。以教习、演奏法曲为主。梨园乐工是从太常乐工中精选出来的,只有300多人,,以演奏“丝竹之戏”为主。 唐代音乐机构的建立都是为了适应当时音乐发展的需要,尽管它们的规模、职能各不相同,但却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材,促进了唐代音乐曲发展。 [page] 3、唐代民间俗乐中,“曲子”和“变文”是怎样的两种音乐形式? 由于唐代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家富裕,人民安居乐业,在

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篇(1-8章)

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篇(1-8章) 中国古代音乐史(共同课)期末复习题——名词解释篇 第一章原始社会音乐 1、“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是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其中包含8 首歌曲,主要反映了初民对生产和生活的思想感情。 2、“伊耆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属于远古氏族伊耆氏的乐舞。是初民祈年的乐舞,是伊耆氏在每年12 月中举行的崇奉万物的蜡祀活动。 3、《弹歌》:原始乐舞,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 4、《云门》:原始乐舞,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5、《箫韶》:原始乐舞,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6、河姆渡骨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距今7000 年的几十只骨笛,它们是 一些小骨管,开两或三孔。 7、夔:古史传说时期虞舜的乐官。 第二章夏商时期的音乐 1、《大夏》: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是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 2、《大濩》: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歌颂了商汤伐桀的功绩。 3、编铙:殷墟妇好墓出土的5件一组的商代编铙。 4、编磬:由几个罄组成一套编磬。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商代三枚一组的编磬,铭文分别是“永启”,“夭余”,“永余”。 第三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1、大司乐: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它的目 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除此之外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 和音乐表演职能。

2、八音分类法: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这也是我国 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八音分别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3、隔八相生法: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基础上,继续往下生律至第十二律。每隔八位生 一律。这种计算方法见于《吕氏春秋·音律篇》。 4、八佾:周朝建立的礼乐制度,各个等级所使用的音乐,在规模和排列上有严格的区别和 划分。其中舞队的排列是天子用八佾,诸侯六佾,依次往下递减。 5、乐悬:西周起有关钟、罄乐器数量和设置方位的等级规定。 6、《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 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在形式上,它是用一种叫做 “相”的打击乐器打着节奏而同时歌唱的一种诗篇。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音乐 1、百戏:百戏是汉代俗乐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汉代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它包括角觝、杂 戏、魔术、歌舞等形式。常有歌手、鼓、钟、罄等为之伴奏。 2、李延年:是汉代协律都尉,他善于歌唱和创作,很受汉武帝的赏识,他根据西域音乐创 作出的“新声十八解”是汲取西域音乐的精华进行创作的最早记录。 3、京房六十律:西汉乐律学家京房创制了“六十律”理论,此理论是在用三分损益法产生 了十二律之后,继续往下相生直至六十律。京房想通过六十律来解决十二律旋宫音律均等问 题。 4、声曲折:是汉代歌诗演唱时对曲调的一种记录方法,目前不能确知其具体形态。

中国音乐学院葫芦丝1--10级曲目表

中国音乐学院葫芦丝1--10级曲目表 在多年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工作实践中,葫芦丝和巴乌的发展是最为迅猛。人数之多,水平之高,使我们深刻感到了考级教材的不适应。 为了进一步促进葫芦丝和巴乌的发展,我们将进一步改进和修订、增补我们的教材。我们将认真的学习和借鉴其它单位考级教材,尽快完成我们的教材。 在我们修订教材完成之前,为了不妨碍考级工作的正常进行,我们特将部分考级曲目公布如下: 一级 1、其多列……………………………………………………………云南哈尼族民歌 2、绣荷包………………………………………………………………陕西镇巴民歌 3、芦笙舞……………………………………………………………………苗族乐曲 4、牧童………………………………………………………………………江苏民歌 5、送郎………………………………………………………………………湖南民歌 6、打麻城……………………………………………………………………湖北民歌 7、信天游……………………………………………………………………陕北民歌 8、金孔雀轻轻跳……………………………………………………………傣族民歌 9、山青水秀…………………………………………………………………广西民歌 10、婚誓(影片《芦笙恋歌》插曲)……………………………………雷振邦曲 二级 1、芒市坝子调………………………………………………………………傣族民歌 2、渔光曲(影片《渔光曲》插曲)…………………………………………任光曲 3、孟姜女……………………………………………………………………江苏民歌 4、藏族弦子……………………………………………………………藏族民间乐曲 5、星星索……………………………………………………………印度尼西亚民歌 6、打水姑娘…………………………………………………………………傣族民歌 7、串姑娘调…………………………………………………………万征发演奏谱 8、康定情歌………………………………………………四川民歌曹文工编曲 三级 1、葫芦笙调………………………………………张老五演奏周震菘、夏鼎记谱 2、栽秧歌………………………………………………………………陕西紫阳民歌 3、牧羊腔………………………………………………云南邵甸民歌曹文工编曲 4、阿里里……………………………………………………………………彝族民歌 5、彝族酒歌…………………………………………………………………彝族民歌 6、高山点荞……………………………………………………………云南镇雄民歌 7、孔雀调……………………………………………………………………傣族民歌 8、快乐的青年………………………………………………………………周勇曲 9、太阳出来喜洋洋…………………………………………四川民歌、曹文工编曲 四级 1、美丽的金孔雀……………………………………………………………杨建生曲 2、坝子山歌…………………………………………………………………云南民歌 3、柏枝树叶子多……………………………………………云南民歌曹文工编曲 4、月夜………………………………………………………………………龚启森曲 5、湖边的孔雀………………………………………………………………杨正玺曲

音乐专业《中国音乐简史》教学大纲.doc

音乐专业《中国音乐简史》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把握中国音乐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各个时期音乐艺术的文化背景以及艺术特征,从而能够对各个时代的音乐文化现象、重要人物和音乐作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客观而准确评价音乐文化现象的能力。 2.教学要求 通过讲授使学生把握中国音乐发展的基本脉络,对中国古代及近现代的音乐作品、音乐家、音乐事件、音乐制度及音乐机构、音乐理论以及音乐文化交流等方面有一个准确明晰的认识,对于重要的音乐作品能够演唱,对重要的音乐事件能够根据其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客观的解释、分析与评价一既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上的音乐现象。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第一章中国古代音乐史部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脉络,熟知古代音乐的相关重要事件、重要音乐作品、重要音乐制度、音乐思想等知识点,能够对古代的音乐艺术作比较客观的认识与评价。[重点与难点]西周礼乐制度、八音分类法、曾侯乙墓编钟、秦汉乐府、汉代鼓吹、相合歌与相合大曲、魏晋音乐文化交流、隋唐歌舞燕乐、燕乐大曲、唐代音乐机构、姜白石艺术歌曲、元杂剧、诸宫调、四大声腔、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革、汤显祖与《牡丹亭》、古琴曲《流水》《梅花三弄》《潇湘水云》《平沙落雁》《广陵散》 [教学时数]16 [主要内容] 第一节上古时期的音乐 一、远古时期的古歌与古乐舞 (一)古歌 (二)古乐舞 二、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和音乐教育 (一)礼乐制度 (二)音乐教育 三、诗经与楚辞 四、西周的八音分类法 五、曾侯乙墓编钟 六、上古时期的音乐思想 (一)孔子的音乐思想 (二)老子的音乐思想 (二)《乐记》

关于“中国民间歌曲”的30个名词说明

关于“中国民间歌曲”的30个名词说明 一、民间歌曲的概念 民间歌曲是相关于专业创作歌曲而言的概念,犹如民间音乐是相关于专业创作音乐的概念。 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民歌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持续不断地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因此,流传至今的民歌集结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和情感体验,日臻完美,成为人民群众思想情感表达的结晶。 民间歌曲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早形成的音乐形式,并由此孕育出其他民间音乐体裁以及专业音乐形式。可以说,民间歌曲是一切音乐艺术的基础。 二、民间歌曲的多功能性 除娱乐作用外,民间歌曲还具有如下多种社会功能: 一、教育与传承功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流传着歌唱长篇叙事诗、历史诗的民歌,其中记载了人类的起源、民族的进展与变迁、英雄史诗、生产生活和礼仪知识等内容。 二、人一辈子礼仪功用。在诞生、成年、婚姻和死亡四个人一辈子的重要时期,民间歌曲常伴随礼仪活动,成为其中重要的程序。 3、祭祀与驱邪功用。一些民族常在由巫师、神婆主持的祭祀、驱邪仪式中歌唱。 4、交际功用。包括恋爱、交流、送往迎来和对歌斗智等,常在传统歌唱节日或日常生活中歌唱。 五、表达人民的心声。民歌是劳动人民心声的代言者,许多传统民歌表达了人民对旧时期不合理制度的招架。 三、少数民族历史诗和英雄史诗 在我国一些民族中,流传着歌唱历史诗的民歌,例如彝族的《梅葛》、苗族的《古歌》、瑶族的《盘王歌》、哈尼族的《开天辟地歌》、景颇族的《木瑙斋瓦》、独龙族的《创世纪》,等等。这些民歌记叙了有关宇宙和人类起源的古代神话和传奇,和先民对一些自然现象的熟悉等。这些歌曲多在节日、祭祀或婚丧仪式中由巫师或德高望重的老人主唱,气氛肃穆。其曲调接近口语,吟诵性较强;歌词篇幅长大,有的长达数万行,需要数小时乃至几天才能唱完。 英雄史诗是在民歌民谣和神话传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神话产生的稍晚些。英雄史诗描写氏族、部落和民族在形成过程中发生的战争,以及战争中英雄人物所创造的业绩。例如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傣族的《召树屯》等。 四、传统歌唱节日 我国许多民族有自己的传统歌唱节日,例如壮族的"歌墟"、苗族的"游方"、仫佬族的"走坡"、西北地域土族、回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及汉族的"花儿会",等等。在节日的那一天,成百上千名青年男女聚集到专设的户外歌场游玩和对歌,一方面展现自己的才华,另一方面在对歌活动中寻觅心心相印的异性伴侣。 五、唐朝曲子 唐朝曲子出于原始民歌,但又离开了民歌的原始形态。它是人们在众多流传的民歌中,挑选出来的专门受到喜爱的曲调。人们对这些曲调进行了更多的加工和改编,为其填入多种唱词,在演唱上也精心处置。到了宋朝,这些曲子加倍深切人心,成为戏曲、说唱等多种民间音乐形式的组成基础。那时的文人们也竞相仿照曲子的形式写作歌词,成为词牌。唐朝曲子的这种由原始民歌进展、变异,又被戏曲、说唱音乐吸收的途径,与明清后的民歌时调相类似。 六、民歌的文体

中国古代音乐史看看

1 原始时期的古歌与古乐舞有:《弹歌》——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八阕》——反映了原始农牧生活。《蜡辞》—这是一首古代祭歌。《云门》——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咸池》——尧时期崇天的乐舞。《箫韶》——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2我国音乐文化有约8000年可考的历史,依据是什么?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有哪些? 我国音乐文化可考的历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依据是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共计18支,距今有8000年的历史。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主要包括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打击乐器有:鼓磬编磬编钟编铙, 吹奏乐器有;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的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面成的,其中有八孔、七孔、六孔、五孔笛,七孔笛居多,共18支。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支七音孔骨笛,用简单指法可以吹奏出像河北民歌《小白菜》这样的曲调。这些骨笛距今有8000年的历史。骨哨埙 3西周时期代表性乐舞有哪些? 可分为五类:1)六代乐舞又称“六舞”,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记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黄帝——《云门》尧——《大咸》舜——《箫韶》,夏代——《大夏》(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商代——《大濩》(歌颂商场伐桀的功绩),西周——《大武》(歌颂武王伐纣的功绩) 2)小舞是指规模较小的乐舞。帗舞羽舞,旄舞。干舞,人舞。3)散乐这类是指民间乐舞。4)四夷之乐周边部族的乐舞、歌曲。5)宗教性乐舞4什么叫“八音”? “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八音”它们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金类:钟、镛、钲、铙、铎等。石类:磬、鸣球等。革类;鼓、建鼓、鼗、拊等。丝类:琴、瑟、筑等。木类:柷(chu)、敔(yu)。匏类:笙、竽等。竹类:箫(排箫)、篪等。 5什么是“十二律”、“旋宫”、“三分损益法”、“隔八相生法”? “十二律”——是周代逐渐形成的完整的十二个半音结构。单数的六个律名又称为“六律”,为阳律;双数的六个律名称为!六吕”或“六同”。十二个半音也可称为“律吕”。 “旋宫”——西周以来的转调理论。《礼记·礼运》载:“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也。” “三分损益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以弦长为计算基础来计算乐律的理论,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管子·地员篇》中有详细记载。计算过程有五步; “隔八相生法”——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基础上,继续往下生律至第十二律。每隔八位生一律。这种计算方法见《吕氏春秋·音律篇》。 6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有何重大意义?有何音乐特点? 规模最大,音域最宽,音律较准,保存较好的乐器。是我国十二乐音体系中最早具有半音音阶关系的一套完整的特大型定调乐器。它表明早在24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编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 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对我国古代音乐史有着重大的意义。1)整套编钟共64枚,分上中下三层、它标志着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高度水平。2)编钟的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3各组编钟八度音程的音分值皆不同,中层三组编钟的律制近似纯律,说明这套编钟是复合律制。 7汉代俗乐的发展如何? “相和歌”是汉代北方兴起的一种歌曲形式。它的形成是一个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徒歌”“但歌”相和歌”相和大曲,其基本结构形式为三段式歌舞曲:艳——曲(每段后加解)——趋(或乱)。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和歌发展为清商乐。相和三调(平、清、瑟)是相相歌在发展过程中所使用过的三种宫调,魏晋南北朝时又称清商三调 “鼓吹乐”是一种以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并兼有歌唱的艺术形式。它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音乐传入中原后和汉族传统音乐川融合逐渐形成的。鼓吹乐以其雄壮、粗犷的气势被用于各种不同的场合。由于乐器的配置和用乐场合的不同,鼓吹乐可分鼓吹和横吹两种。横吹是以鼓和角为主奏乐器,在仪仗、道路上行进时于马上所奏之乐。鼓吹是以排箫和笳)为主要乐器,常在殿庭、官署、宾饮中使用。东汉时用于军中,被称为“短萧铙歌”,以排箫和铙为主奏乐器。现存的鼓吹曲词有:《战城南》、《紫骝马歌》、《上邪》、《有所思》。鼓吹乐展现出雄壮、威武、粗犷、沉厚的气势。 “百戏”是汉代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它包括角觝、杂戏、魔术、歌舞等形式。如“鱼龙曼延”、“总会仙倡”、“东海黄公”、等,这些节目的表演规模庞大、妙趣横生,常有歌手、鼓、钟、磬、箫、瑟、筑等为之伴奏。 15·9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化大融合是如何形成的? 这是中国历史上战乱动荡的时期,也是北方与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在音乐文化上融合的时代。北方和西方边区地带的一些少数民族陆续向内地迁移。首先,少数周边国家的歌舞伎乐在中原地区迅速流行。龟兹乐、西凉乐、高昌乐、康国乐、疏勒乐、天竺乐、安国乐、高丽乐等歌舞伎乐纷纷融入了中原音乐文化。其次,一些少数民族的乐器也被带入了中原,如:曲项琵琶、五弦琵琶、荜篥、方响、钹、羯鼓等乐器,它们一经传入便被频繁而广泛地使用。再次,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音乐与中国民间音乐相融合,逐步建立了中国佛教音乐体系。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大发展时期。战乱、民族迁促和各地区各民族人民频繁的接触与交往为音乐文化上的大融合准备了有力的条件,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各民族音乐相互影响和相互充实为其后隋唐音乐所达到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7什么是“清商乐”“吴歌”和“西曲”? 清商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汉魏相和诸曲与南方的民间音乐相结合而成的俗乐之总称。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称清商。”它的形式大致与相和诸曲相同,它所使用的宫调系统亦与相和歌相同,被称为“清商三调”。它所用的乐器有节鼓、琴、瑟、筝、筑、琵琶、箜篌、笙、笛、篪、箫、埙、钟、磬等。吴歌是东晋、南朝时流传于建康一带的民歌。如《子夜歌》、《上声歌》等。西曲大约是在南朝时今江陵一带的民歌,其表演形式有舞曲和倚歌。如《莫愁乐》、《那呵滩》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