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热点|常考的33种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

地理热点|常考的33种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

不同区域文化的比较

一、东北黑土文化

自然景观温带森林草原地区,沃野千里,山环水绕。

农业景观黑土农耕文化、渔猎文化

民居建筑泥草房、泥瓦房及火炕、火墙

饮食文化杂粮为主,擅长一锅炖

服饰文化以棉、皮为主。

民俗风俗冬捕、东北话、二人转

五、青藏高原文化

六、四川盆地文化——巴蜀文化

七、云贵高原文化

八、江南水乡文化

十、新疆绿洲文化

者科村,保留着完好的梯田生态系统、独特的哈尼传统民居和文化。曾经有的村民将传统民居出租给外地经营者,自己搬出村寨。为了保护哈尼传统文化,改变贫困落后状况,2018年某科研团队应当地政府邀请,经多方调研和探索,提出阿者科村实行内源式村集体企业主导的开发模式:不租不售、不靠外来资本介入;通过智力援助和当地政府支持,组织村民成立旅游发展公司,自我经营和管理,公司收入归全村所有,

村集体公司留成30%,村民分红占70%。村民分红按传统民居40%、梯田30%、居住20%、户籍10%执行。

说明阿者科村实行村集体企业主导的旅游开发模式的优势。

【答案】增加村民收入形式,利于提高村民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减少人口外出,利于保护梯田生态环境;保留传统民居、传统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合理分配收益,兼顾公平和效率,减少矛盾,利于社会和

谐;通过智力援助,提升村民的文化水平和技能。

【分析】本题以哈尼梯田内源式村集体企业开发模式考查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

【详解】集体企业主导的旅游开发模式的优势主要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分析;根据材料原开发模式村民将民居出租给外地经营者,自己搬出村寨,导致本

地居民减少,收入较为单一,原来的梯田可能撂荒,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村

民收入较为单一;新的开发模式村民收入有民居、梯田等,收入形式多样,村民收

入较高,利于改善生活水平;减少人口外迁,保留原有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利

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有利于梯田生态环境的保护;智力援助,有利于提高村民的

文化水平和技能;分配比例村民分红按传统民居40%、梯田30%、居住20%、户

籍10%兼顾了公平和效率,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

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

一、菜系、调料文化与地理环境

1.菜系的由来,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文化传统以及民族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形成有一定亲缘承袭关系、菜点风味相近,知名度较高,并为部分群众喜爱的地方风味著名流派称作菜系。

鲁菜—咸、鲜;苏菜—甜、黄酒味;浙菜—鲜、荤油味;闽菜—(南部)咸甜,(北部)香辣;粤菜—原汁原味、鲜、清淡;徽菜—酱香味浓;川菜—麻辣;湘菜—辣、腊。

2.调料文化

北咸:与物产和气候有关。南方气候温热,生长季长,蔬菜供应丰富,吃菜量平均高于北方,食物中加进的盐足以满足人体需要,因而淡些;而北方菜少,相对盐多,咸点;

南甜:南方产糖,再加之气候炎热时间长,人体皮肤多外露,蒸发量大,为补充身体的水分代谢作用,故需在食物中加糖。北方则相反,蒸发量不大,因而无需加糖。

东辣: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及东北的朝鲜族等地居民多喜辣。中国流传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如一年之中具湿冷气候的川、贵、湘嗜辣,其有祛寒除风湿的作用。

西酸:山西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因含钙过多,使居民嗜酸,其有利于消除体内的钙沉积,可以克服各种结石病。

从季节变化来看,南岭以南的粤、桂、闽、台、琼,一年之中春季要清热冬季要补寒,使药膳在这里更易流行,早已进入平常百姓家,并成为高中档菜色。而北方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室内暖和,加以土壤为微碱性土,土、水和食物多含钙,更易满足人们健康需要,药膳只是病人需要,因而药膳不如南方流行。

二、茶文化与地理环境

1.茶树的生长习性:喜光怕晒,茶树非常喜欢光照,喜欢漫射光,对紫外线有特殊的嗜好,因而有“高山云雾”出好茶的说法。喜温怕寒,茶树喜欢温暖的气候条件,对温度和热量有一定的要求,我国的南方地区适合茶树生长。喜湿怕涝,海拔较高而且排水良好的山地缓坡,往往都会成为优质高山茶的重要产区。喜酸怕碱,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透气好的微酸性土壤,酸碱度在4.5-5.5之间最佳。

2.地方特色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①酥油茶——“消食的菜”

居住在高海拔地区的藏族亲友们,大部分时候只能靠糌粑、奶、肉维持生存需要。水果蔬菜都是稀罕物,打牙祭才有得吃。有人要说,顿顿大肉的日子好啊!那是你不懂肉吃多了,消化不了的忧愁。不过,智慧的藏族人有妙招——喝酥油茶消食!视酥油茶如命的藏族人,甚至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说法。能让大家天天喝还夸上天,可见酥油茶的地位有多重要。用茶和酥油、盐等混合而成的酥油茶,不仅咸甜有味,还能暖身御寒,补充营养。高原上天寒地冻,邻居、朋友串门少,偶尔有人做客,也没啥可以准备的。酥油茶,兼具口感和实用价值,是藏族亲友的待客大招。

②擂茶——三生汤

擂茶,又名三生汤,是一种特色食品。主要流传于物产丰富的广东汕尾市、益阳安化、桃江、常德等地。起于汉、盛于明清。擂茶一般都用大米、花生、芝麻、绿豆、食盐、茶叶、山苍子、生姜等为原料,用擂钵捣烂成糊状,冲开水和匀,加上炒米,清香可口。擂茶,既是一碗美妙的茶,又是一碗疗养身体的药膳。

③白族三道茶——名气大的非遗茶

虽说白族三茶道早在明代就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礼仪,但能流传至今,靠的可是真内涵。其实三道茶的煮茶方式区别不大,只是每道茶背后的文化让它们各不相同。苦茶:要立业,先吃苦。甜茶:去苦来甜。回味茶:先苦后甜要牢记!一次尝遍甜酸苦辣,象征人生感悟。

④蒙古族奶茶——此奶茶非彼奶茶

喝咸奶茶是蒙古族的饮茶习俗,在蒙古族牧区有一句俗话讲: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蒙古族喝的咸奶茶,用的多为青砖茶或黑砖茶,煮茶的用具是铁锅。煮奶茶非常讲究工序的先后和火候,蒙古族同胞以为,只要器、茶、奶、盐、温五者彼此和谐,才干制成咸香可宜、美味可口的咸奶茶来。

三、酒文化与地理环境

不同地方的酒,就像不同地方的人,水土有别,秉性各异,酒的风格也截然不同中国白酒地理版图的秘密就藏在那些不一样的山、水、土壤、空气、粮食之中。“名酒”分析思路:优质水源、高品质原料、良好的气候、精湛的技艺。

1.贵州茅台酒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酿造环境海拔高度约在400-600m,四面崇山峻岭环绕,酿酒核心区在盆地状低谷中。茅台河谷地质结构为特殊的紫砂页岩,十分有利于水分的渗透过滤和溶解红层中的有益成分。土壤广泛发育着紫色田土,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茅台镇“一日之中,乍寒乍暖;十里之内,此热彼凉”。赤水河边,两山对崎,形成特殊的小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8℃左右,空气湿度较大,适宜酿酒微生物的生存与繁殖。特殊的气候,加上特殊的地质结构,使茅台河谷空气中飘散着无数微生物菌种群,这些微生物与茅台河谷酱香酒息息相关,在几千年茅台河谷酱香酒酿造过程中,这些微生物通过优选、净化、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已形成自己独特生物圈。

仁怀本地“红缨子”糯高粱皮厚、玻璃质高、支链淀粉多、单宁含量适中、酿酒不易糊化等特点,成为生产茅台酒的优质原料。赤水河流经母岩(母质)为石灰岩、页岩和砂岩的多岩石地形,形成了不可言状的微生物种群和多样化矿物质过滤而成的河水,水质至今未受污染,天然为酿酒而生。端午踩曲,重阳投料,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接酒,七次取酒,八次发酵,九次蒸馏。长期陈酿,精心勾兑。整个过程顺应春夏秋冬的交替规律,五谷之精华和四季之灵韵,浑然一体,香自天成。

2.绵竹剑南春酒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剑南春酒产地——绵竹,所属在中国西南地区著名的u型名酒带上,从现代微生物学、酿造学分析,绵竹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5.7℃,年平均降水量1053.2mm,年日照时数1011—1178小时,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85天。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夏季不太热、冬天也不冷,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在此气候条件下盛产的水稻、玉米、小麦等优质农作物为剑南春酒的酿造提供充分的原料。因为山水和气候的优势,绵竹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其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很高,微酸性土壤占68.07%,正好满足了泥窖窖池建筑的要求。这样的气候和土质非常适合酿酒微生物生长、繁衍,同时对于酒的自然陈化老熟也高低相宜。也就是说这里的气侯和土质非常适宜酿酒。绵竹河流属沱江水系上游,绵远河、马尾河、龙蟒河、射水河、白水河、石亭河,一字排开由西北向东南而去,无数地下暗河也潜流暗涌,400眼清泉点缀于高山、平原间。这些水源均直接来自于不远处西北龙门山系上的冰雪消融下渗,形成了不少地质矿泉,其中著名的中国名泉——玉妃泉甘甜净冽,经国家地质专家鉴定为:低钠含锶无杂质,富含硅、锶等有益人体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剑南春酒酿制所用之水全部取自玉妃泉。

【例题2】(2020·北京卷·节选)粮画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某同学选取各省级行政区主要作物为材料,创作《我的祖国》粮画。“某同学创作《我的祖国》粮画”为背景材料,渗透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体现农业生产与艺术的融合,增强审美体验,激发爱国情感。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序号代表省级行政区,其中大豆、玉米和水稻产量均位居前列且为粮食主产区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③北部的山脉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该山脉南北坡()

A.分别属于内流区和外流区

B.基带海拔在3000米以上

C.河流补给以积雪融水为主

D.热量的差异冬季大于夏季

【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读出,①为黑龙江、②为西藏、③为广东、④为台湾。四个省区中,①黑龙江大豆、玉米和水稻产量均位居前列且为粮食主产区,A

正确。故选A。第2题,③北部的山脉为南岭。南岭南北坡都属于外流区,A错。南岭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基带海拔小于1000米,B错。南岭位于我国季风气候区,河流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C错。北坡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南坡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热量的差异冬季大于夏季,D正确。故选D。

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

1.窑洞

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中国西北部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

2.蒙古包(内蒙古高原)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蒙古包是蒙古族牧区传统的民居形式。据资料介绍,蒙古包能适应游牧生活(易拆),修造方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永恒的日晷(看日影计算时间),由内知外(能洞察外方),吉祥明亮的殿堂。蒙古包多采用牛皮或羊皮缝制,支架多以木材为主,民居的能源来源多以牛羊粪便或小型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发电设备为主。

3.北京四合院

北京地区地处暖温带、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北京四合院亲庭院方正,利于冬季多纳阳光。东北气候寒冷,院子更加宽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西北风沙很大,院墙所以加高了。

4.阿以旺(新疆)

在维吾尔族语中,"阿以旺"寓意为"明亮的处所"。所谓"阿以旺"即是一种带有天窗的夏室(大厅)。这种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带天窗的前室称阿以旺,又称"夏室",有起居、会客等多种用途。后室称"冬室",是卧室,通常不开窗。新疆属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剧烈,昼夜温差很大,素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晚围火炉吃西瓜"的说法。维族的传统民居以土坯建筑为主,以满足夏季隔热冬季防寒的要求,农家还用土胚块砌成晾制葡萄干的镂空花墙的晾房。住宅一般分前后院,后院是饲养牲畜和积肥的场地,前院为生活起居的主要空间,院中引进渠水,栽植葡萄和杏等果木,葡萄架既可蔽日纳凉,又可为市场提供丰盛的鲜葡萄和葡萄干,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院内有用土块砌成的拱式小梯通至屋顶,梯下可存物,空间很紧凑。

5.羌族碉楼

羌族的建筑很有特色。因为羌族聚居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的岷江上游地区,这里山脉重重,地势陡峭。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因而羌族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在岷山中穿行,不时能够看到富有特色的羌族的碉楼和石砌房。羌族建筑正是以碉楼、石砌房、索挢等享有盛名。羌语称碉楼为"邛笼"。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自唐朝来,羌族人民因各种原因向西北迁移,到了西藏和青海,所以现在,羌族碉楼也被称为藏族碉楼。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羌族建筑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同时受地势制约及土地资源紧缺等因素影响,羌寨布局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避免占用耕地而选用高山或峡谷地带。碉楼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

6.傣家竹楼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气候炎热,植被覆盖率高。同时多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地无三里平,因此民居建筑要考虑通风散热、排水及克服地形崎岖问题。该去居民因地制宜地修建了吊脚楼和竹楼。

7.吊脚楼和竹楼(云贵高原地区)

云贵高原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气候炎热,植被覆盖率高。同时多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地无三里平,因此民居建筑要考虑通风散热、排水及克服地形崎岖问题。该去居民因地制宜地修建了吊脚楼和竹楼。

8.客家土楼

粘重的红壤,为建造外墙提供材料;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人字形屋顶有利于排水;地处季风气候山区,容易出现洪灾,地基高可防洪;厚实的土墙,冬暖夏凉,适应当地冬夏温差大的气候条件;山区多林木,为建造柱梁提供材料。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家客家人极其重视防御,他们将住宅建造成一座易守难攻的设防城市,聚族而居。土楼内具有水井、粮仓、畜圈等生活基本功能,土楼使客家人获得了足够的安全保障。在客家人中间,流传着很多在敌人久攻不下,"大楼安然无恙"的故事。

9.黎族船型屋

黎族船型屋是黎族民居建筑的一种,流行于海南的黎族聚居区。黎族同胞为纪念渡海而来的黎族祖先,故以船型状建造住屋,因外形酷似船篷通常称为船型屋。船型屋是黎族最古老的民居,有高架船型屋与低架(落地式)船型屋之分,其外形像船篷,拱形状,用红、白藤扎架,拱形的人字屋顶上盖以厚厚的芭草或葵叶,几乎一直延伸到地面上,从远处看,犹如一艘倒扣的船。其圆拱造型利于抵抗台风的侵袭,架空的结构有防湿、防瘴、防雨的作用,茅草屋面也有较好的防潮、隔热功能。而且能就地取材,拆建也很方便。

10.山西与山东民居

山西太行山区与山东胶东丘陵一带两地民居形式类似,单门独院,有门楼,两面坡屋顶。由于山高石料普遍,依照传统上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原则。故砖石住宅较多。山西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数祁县和平遥。民间有句俗语:“平遥古城十大怪”,其中一条是“房子半边盖。”平遥民居之所以大多为内落水,山西地处内陆,由于太行山的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且风沙较大,将房屋建成单坡,能增加房屋临街外墙的高度,而临街又不开窗户,则能够有效地抵御风沙和提高安全系数。山西山东两地纬度相近但降水存在差异,故屋顶坡度略有不同,前者因地势较高,东南面有东

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阻挡海洋气流,降水不多(<700毫米/年);后者广谷低丘距海近,降水较多(>700毫米/年),为便于排水屋顶坡度较陡。

11.宁夏民居

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不易到达,降水少,温差大,冬季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

12.骑楼

在街道或胡同上的楼,底下可以通行。这种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骑楼是我国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沿海侨乡特有的南洋风情建筑,都是当年华侨从东南亚返乡所建。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开平碉楼与村落,并在2007年6月28日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

【例题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在炎热的夏季,太阳高挂,不需要空调同样取得了纳凉的效果。下面左图为四川某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民居坐北朝南,房前一般为石质地面,屋后种植林木,右图为该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1)简述该民居建为“坐北朝南”的原因。

(2)民居屋前石质地面,屋后种植林木,可以明显增强夏季穿堂风。请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加以解释。

(3)假如济宁地区仿照图示民居建设房屋,你认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答案】(1)四川大多位于北半球中纬地区,房子坐北朝南,一方面可获得充足的阳光,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冬季冷空气的影响。

(2)石质地面增温较快,林木增温较慢,(房前石质地面,房后林木)增强了房前房后的温差,从而增强了房前房后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3)合理;济宁夏季气温高,利于通风降温。不合理;济宁冬季寒冷,不利于保温。

【分析】本题以四川民居料背景,考查热力环流的原理应用及其对聚落影响,重在考查学生的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便有着不同时期形成的各种传统文化,而这些文化孕育于一 种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之中。 首先,中国文化建立在广阔的地域条件上。作为一个巨大的半洲,中国拥有着多样的 气候、地形及土地,其特殊的地形条件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和多样的历史资料。一 方面,中国多山、多陆、多水,其高原、丘陵、山地、内陆洼地、河流、海湾等地理景观 非常丰富,因而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另一方面,多种分布的陆地丰富 了中国的草原、丛林、沼泽等地理景观,让中国的古代文化有机会发展至一定高度。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多种文化思想。由于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文化思想 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出博大精深、多元繁杂的文化样式。从古代时期 开始,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少文化思想,比如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名家和历家等;此外,更丰富的地理环境也为中国传统文化引进了许多异域文化知识,而这些知识又在本土 文化之上形成了新的文化思想,使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盛大。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不同时期传统 文化不断发生演变,而这恰恰是社会历史背景引起的,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 王朝随着政治中心的迁移而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为中国文化带来了快速的发展; 此外,宋元明清时期的两次大变革,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影响,将最终形成中国 历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思想体系。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于广阔的地域条件、多种文化思想以及社会历史背景之中,各种丰富而博大精深的文化共同汇聚而成,使中国不仅成为世界上最悠久文明的国度,也使其独属於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至今,促使中华文化在世界影响力日益扩大。

中国文化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联

中国文化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联 中国传统文化诞生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里,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1、中国文化的特征 (1)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 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文化是唯一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这是人类历史的奇迹,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周边外来文化进行潜移默化中,始终保持着自己完整的风格和日趋完善的系统, 长期绵延不绝,使中国文化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和稳定的发展过程。 (2)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内生文化, 内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使生息于黄河流域的汉民族率 先发展了自己的文化, 随后便不断融合了中国境内其他的地区及民族的文化,中国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羯、契丹、辽、金等最终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了中华文化并融入她的血脉之中, 没有这种融合, 就没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这种融合力和同化力正是一个独立的古文化系统得以保存和延续的先决条件。 (3)具有保守性和封闭性 中国文化是在三面陆地、一面临海,四周较为封闭的地域里发展起来的。自然障碍将古代中国人与外界隔开,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这样很容易造成一种隔绝机制,阻断了中国同外部世界更多的交往。加上内部优越的自然条件,几乎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再加上因早熟的农业文明,周边地区的相对落后,使一向以“天朝自居”的中国人更不愿主动与外部世界打交道。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闭性,使得中国在近代没能及时地吸收和受容外来的优秀文化,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屈辱。 2、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各朝统治者都是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地理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以农业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缘文化和区域思想观念。早在先秦时代就形成了各具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及岭南文化等。中原地区由于对农业的重视而养成重土安迁的观念;东南沿海一带由于耕地有限,重视海外贸易,思想观念开放,西北的绿洲地区因土地限制和地处交通要道,商业发达较早; 北方游牧民族由于环境恶劣,不得不以频繁的迁徙和战争来对付环境的压力。中国的区域文化虽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又并存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体多元 结构。随着中国农耕经济向周边的扩张,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包容性又促使区域文化的相辅相成、渐趋合一。儒、道、佛三教的并行而立,盛唐时的胡汉交融,都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正是由于这种多样性及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生机与活力。 (3)地理环境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

地理热点|常考的33种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

地理热点|常考的33种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 1.水稻种植与水资源:水稻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中国是世界 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之一、中国广袤的江河湖泊以及丰富的降水资源为水 稻的种植提供了条件。而水稻种植也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例如稻田 的灌溉系统和湿地的保护。 2.秦岭与华山:秦岭是中国的分水岭,北面是黄河流域,南面是长江 流域。秦岭地区是中国传统的关中和陕西地区的发源地,陕西历史文化底 蕴深厚。而华山则是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是陕西的象征之一,也是中国 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3.长江与文化: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内陆河流。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地之一,有着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 比如三峡、古代城市和文化名人故居等。 4.黄河与中华文明: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 一、黄河流域是中国最早的农业聚居地之一,这里孕育了古代中国伟大的 文化与文明,比如良渚文化、夏商周文化等。 5.雅鲁藏布江与西藏文化:雅鲁藏布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西藏 地区的母亲河。西藏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之一,有着独特的藏族文化 和藏传佛教文化,雅鲁藏布江的壮丽景观和丰富的水资源为西藏文化的发 展提供了条件。 6.长城与边塞文化:长城是中国古代的边防工程,也是中国的文化瑰宝。长城沿线有许多与边塞文化相关的景观和遗迹,比如敖包、塔、关城等。这些景观和遗迹见证了中国的边防历史,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防御 和文化交流的特点。

7.苏州园林与水城文化:苏州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 也是中国园艺文化的瑰宝。苏州的独特水城文化和富饶的水资源为苏州园 林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苏州园林以其精致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成为 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8.汴京与国际贸易:汴京是中国古代的首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 国际贸易中心之一、汴京位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这里有丰富的农产品和 商业资源,加上北方的交通优势,使得汴京成为了商业和文化的中心。 10.大运河与南北文化交融: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也是中国南北文化交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连接了南方的江河湖泊和北方 的黄河,促进了南北地区的贸易和人员流动,推动了南北地区文化的交流 和融合。 11.四川盆地与巴蜀文化:四川盆地是中国著名的盆地地貌之一,也 是巴蜀文化的发祥地。巴蜀文化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文化,有着丰富的 历史遗迹和民俗文化,例如乐山大佛、峨眉山、川剧等。 12.京杭大运河与江南水乡文化:京杭大运河是中国最长的内河,也 是江南水乡文化的代表之一、大运河沿线的江南地区有着典型的水乡风情 和独特的民俗文化,例如苏州、杭州等城市以及古代的运河码头和民居建筑。 13.乌鲁木齐与丝绸之路:乌鲁木齐是中国西部的重要城市之一,也 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乌鲁木齐地处新疆的黄河、塔里木盆地和天山山 脉之间,这里是丝绸之路东西向交通枢纽,过去曾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贸 易和文化交流中心。

2020年高考地理热点专练06 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含解析)

热点06 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 〖热点解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中华传统文化体现各地地域特色和中华人民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的传统民居、山水画、茶文化、古诗词、传统服饰、饮食文化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近几年的高考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试题之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典例探究〗 (2018·全国卷II) [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我国某地的“佛手山药”有三百多年的种植历史,2009年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佛手山药”形如手掌,品质优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过去,因深藏于大山之中,加之外形不规则,皮薄、贮存期短,长距离运输容易损坏或变质,“佛手山药”鲜为人知。近年来,当地政府依托“佛手山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领农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1)简述依托“佛手山药”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 (2)设计两项依托“佛手山药”开展的旅游项目。 【答案】(1)效益:提高“佛手山药”种植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延长产业链,(引领“佛手山药”由传统种植向农产品加工、旅游观光体验升级,)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就业岗位;提高“佛手山药”的品牌价值,扩大其知名度。 (2)旅游项目:观光项目,如设立“佛手山药”展室(陈列馆)等;体验项目,如“佛手山药采挖”等;购物项目,如建设“佛手山药”农副产品一条街等。 【解析】本题组以“佛手山药”为载体,考查“佛手山药”带来的效益和旅游项目的设计,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1)依托“佛手山药”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主要从社会、经济两个角度作答。社会包括提高经济收入、增加就业等;经济包括延长产业链、带动产业发展、提高知名度、树立品牌效益等。 (2)依托“佛手山药”可以开展的旅游项目可以从观光、体验、购物等角度着手,该问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以“佛手山药”为中心设计项目即可,如设立“佛手山药”展览室、采挖“佛手山药”、建立“佛手山药”农副产品购买区等。 【点睛】旅游业发展的地理意义:旅游业发展的地理意义主要从社会、生态和经济三个分析。社会方面如提高人口素质、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等。生态方面,如带动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方面,如带动产业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提高经济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等。

高考地理中国的地理节日与习俗

高考地理中国的地理节日与习俗高考地理:中国的地理节日与习俗 中国地理十分广阔,拥有丰富多样的地理景观和资源。这些地理特 点也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习俗。中国有许多地理节日,这些 节日不仅能欣赏自然美景,还能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本文将介绍一 些中国的地理节日和相关的习俗。 一、泰山日出 泰山是中国五岳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每年大量的游客 慕名前往泰山欣赏壮丽的日出景观。泰山日出被誉为"中国第一日出",在清晨的时分,阳光透过云雾洒在山顶上,形成壮观的景象。泰山日 出吸引了无数人们的眼球,成为了一个风靡的地理节日。 泰山日出有一系列的习俗,如爬山、祭祀等。人们会选择在清晨凌 晨时分开始爬山,欣赏日出的美景。爬山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庙宇,人们会在那里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祈求神灵的保佑和祝福。爬山完 毕后,人们还会沿途品尝一些当地的特色美食,感受地方文化。 二、长江三峡游览 长江三峡是世界著名的天然景观,每年吸引大量游客来此欣赏壮丽 的山水景色。长江三峡之行被视为中国地理节日的一种形式,游客能 够亲身感受中国长江的雄伟和壮丽。

游览长江三峡期间,人们可以选择乘坐豪华游轮或小船,沿途欣赏三峡的奇峰险岭、流淌的长江。除了观赏美景,还可以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例如,三峡地区有着悠久的龙舟竞渡传统,每年端午节时,当地会举办盛大的龙舟赛事,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看。此外,人们还可以品尝当地特色的美食,如巴渝菜、重庆火锅等,体验不一样的地方风情。 三、云南丽江花灯节 云南丽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风景名胜区,也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丽江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花灯节庆典,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 花灯节期间,丽江的街道和广场会布置成灯海,五彩斑斓的花灯装饰着整个城市。人们除了欣赏灯彩之外,还可以参与一些传统的庆典活动,如狮舞、龙舞和各种文艺表演。此外,丽江还以多民族共存的特点而知名,游客还可以了解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品尝民族菜肴和手工艺品。 在地理节日期间,丰富的地理景观和独特的习俗使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地理特征和传统文化。这些地理节日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推动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无论是泰山日出、长江三峡游览还是丽江花灯节,都是中国地理节日中的瑰宝,值得游客细细品味和体验。 总之,中国的地理节日与习俗丰富多样,从泰山日出到长江三峡游览再到云南丽江花灯节,每个地理节日都带给游客不一样的体验。这

(完整word版)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指为人类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的系统。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几千年来,中国形成了稳定的地理环境,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概述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一般指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人文地理环境一般指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这两方面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 地理环境是一个历史概念,这里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文化发生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概况而言。当然地理环境本身并不是文化,却是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石,对文化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物质上的制约力。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关于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们强调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作用与影响, “我们不主张把一个民族的文化产生的动因、文化特征、民族性格以及文化的移动等完全归之于地理环境。” 1、疆域辽阔完整——中华凝聚意识与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 中华民族栖息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太平洋西岸。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广大的疆域,纵深的腹地,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中国疆域完整,黄河、长江两流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其势宜合而不宜分,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 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是被毁灭了,其间原因很多,有一点应当是与其地理条件有关,即在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周围是大片的沙漠,人类能够生存的地方实在太稀少。历史上,纵使游牧民族南侵,中国仍有地域作为退路供回旋。虽然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但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有重要作用。历代的皇帝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耀,即使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存亡关头,中国文化的独特风格与完整系统也未曾分裂和瓦解,并生生不息。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周边外来文化进行潜移默化中始终保持着自己完整的风格和日趋完善的系统,长期绵延不绝。

自然地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 任何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地理环境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是不同的文化类型和不同的文化特性产生的内在物质基础。考察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对中华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和了解。 一、地形、地貌和近万年以来的环境变迁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势走向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依次递降,呈现出三大阶梯式的地形地貌。青藏高原为第一阶梯,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许多山峰都超过海拔7 000米,号称世界屋脊,著名的亚洲大河——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都发源于此。在青藏高原以北.以东和东南一带,有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坚木盆地,惟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相间分市,地形极其复杂,海拔高度下降到2 000—1 000米以下,形成第二阶 梯。第二阶梯以东,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以及云贵高原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平均海拔高度低于500米,其中仅少数山峰高达3000米以上,是为第三阶梯。海拔低于200米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江南红土层丘陵盆地,都分布在这一区域。 落差如此显著的三大阶梯.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由于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决定了中国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 就干湿度而言,中国大陆以距海远近形成了从东南向西北由湿润、半干旱到干旱逐渐递变的明显趋势。东部低阶梯湿润多雨,中部第二阶梯除云贵高原以外,一般为半干旱和干旱气候,特别是西北内陆,由于远距海洋数千里之遥,加上关山阻隔,东方从太平洋,南方由印度洋吹来的湿暖季风鞭长莫及,因此成为中国最干旱的地区。而青藏高原,则以高寒为基本气候特点,这种气候大势,斜向把中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大部分,出现了东南以农耕为主,西北以畜牧为主的人文地理景观。 就冷暖度而言,中国大陆由南而北,以山川河流为天然分界,呈现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的渐次递变。;大体上说,台南、琼西及滇南河谷一线以南为热带;自此以北至秦岭、淮河及白龙江一线为亚热带;秦岭、淮河以北至秦汉长城以南为暖温带;秦汉长城以北,以西为中温带;大兴安岭北端.黑龙江—线为寒温带。这是当代南北气候的基本情况- 同世界上其他事物都在运动、变化一样,人类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气候环境,也随时都在运动变化着。自从直立人在中华大地上出现直到如今,数百万年间,中国大陆地理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正所谓;。沧海桑田”。这里仅就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关系较为密切的近万年以来,中国大陆的环境变迁,略作叙述· 近万年以来,中国大陆的地形、地貌变化.主要发生在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范围内,明显表现为: 1.海陆变迁。由于受到全球气候冷暖变化以及地质条件变化的影响.此间曾经经历了数次海进和海退的变化,从辽东湾到杭州湾之间,大部分沿岸地区都是在最近二三千年以内陆续成陆的,但也有部分陆地重新沦落,没人大海。 2.水域变迁。在数千年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许多河流都曾经历过多次的决溢和改道,从而发生丁多次渚多河流。水系的变迁。其中,尤以辽河,海河,黄河.淮河的改道最为频繁。同时,许多著名的湖泊都发生了改变形状、面积缩减以至消亡的变化。 3.高原变迁。土地的过度开垦使高原地带出现了日趋严重的水上流失,地形破碎的结果导致可耕面积的日益减少和生态环境的口趋劣化。同时,在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一带,由于降雨量的渐趋减少和载畜量的日渐增加,使得草原地带的生态条件也日趋恶化。 4.沙漠变迁。由于人类与自然活动的交互作用.沙漠面积日渐扩大,吞没丫许多绿洲和城市。近年来.随着中国人民环境意识的日益增强,治理沙漠取得了重大成果,也出现了沙漠后退,风沙消减的新的景观。关于气候条件的变化,近万年以来,我国气候总的发展趋势是由暖湿转向凉干。距今8000年前,气候干燥的辽河上游一带,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曾经是温暖湿润地带。“到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大陆的亚热带分界线也还北达今华北平原,燕山以南一线。’据竺可桢先生的研究成果:我国在距今5000年前至距今3000年前这2000年间,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要高于现在2C左右。近3000年以

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一、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传统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地 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塑造了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地理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黄河流域为例,黄 河流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这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黄河流域的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占据了重要地位,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勤劳、节俭和尊重自然。这种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要求密切相关,人们需要通过勤劳劳作来获得丰收,通过节俭来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尊重自然来保护生态环境。 二、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1. 地理环境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在山区地区,地势陡峭,土地资 源有限,人们往往采取农耕与畜牧相结合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人们具备勇敢、坚韧的品质,因此山区地区的传统文化中常常强调勇敢、坚韧和团结的精神。 而在沿海地区,地形平坦,水资源丰富,人们往往以渔业为主要生产方式。这 种生产方式要求人们具备勇敢、冒险的品质,因此沿海地区的传统文化中常常强调勇敢、冒险和开放的精神。 2. 地理环境对价值观念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不同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在干旱地区,人们面临着水资 源的稀缺问题,因此对水的珍惜和节约成为了这些地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

例如,在西北地区,人们常常把水看作生命之源,将其视为宝贵的资源,并形成了节水的传统习俗。 而在湿润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人们对水的认识和态度则不同。他们可能更加关注水的利用和开发,形成了与干旱地区不同的传统文化。 三、传统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传统文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地理环境产生着一定的影响。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往往会引导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处理方式。 1. 传统文化对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往往强调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例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价值观念对于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人们更加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2. 传统文化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也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强调中庸之道,强调平衡和谐。这种价值观念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人们更加注重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追求内在的精神富足,而不是单纯追求物质的享受。 四、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 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并不是单向的影响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地理环境塑造了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也会影响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处理方式。

中国文化地理

中国文化地理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其广袤的土地上孕育着多 样的地域文化,这些文化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 中国独特的文化地理面貌。本文将从中国北方、南方、西方和东方四 个方向入手,探讨中国文化地理的不同特色。 一、中国北方 中国北方地区几乎全境属于黄土高原和河北平原,气候寒冷干燥。 这里的文化地理特点主要体现在它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上。 例如,山西曲艺以其幽默风趣的表演形式而闻名于世,在这片土地上 培育了许多优秀艺术家和喜剧演员。而河北、河南等地则有丰富的京 剧表演传统,京剧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南方 中国南方地区多属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常年温暖潮湿,水资源丰富。这里的文化地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其独特的饮食文化和水乡特色。例如,广东潮汕地区的烧腊美食、福建闽南的海鲜饮食文化,都受到了地理 环境的影响。而江南水乡,如杭州西湖、苏州园林等地,又以其诗意 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氛围吸引了无数游客。 三、中国西方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西南、西北和青藏高原等地,这里的地理条件十 分恶劣,大多数地区是高寒的山地和戈壁草原。西部地区的文化地理 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多民族的特色和宗教信仰。例如,西藏作为中国的

宗教中心,佛教文化深植人心;新疆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多 样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 四、中国东方 中国东方地区主要包括长江流域、华北平原和东北地区等。这里的 文化地理特点主要体现在其丰富的历史遗迹和工艺品。例如,江南地 区以其历史名城如南京、苏州等闻名于世,古建筑、园林、文化艺术 繁荣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与此同时,东北地区的民 间工艺品,如陶瓷、刺绣等也各具风味。 总结起来,中国的文化地理是一幅多彩多姿的画卷,不同的地域构 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中国的文化地理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地理环 境的塑造。这种独特的地理文化现象既受到中国古代文明历史的影响,也受到地理环境的戏剧性变化的影响。正是这种独到的地理文明交融,使得中国的文化地理成为举世瞩目的瑰宝。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浅谈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思想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研读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不难发现,地理环境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普列汉诺夫曾说过,不同类型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李约瑟也曾说,地理因素是造成中国与欧洲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 一、大陆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较具保守性和封闭性的传统文化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三面陆地、一面临海。其北面多沙漠,西部为绵延的山脉,地理环境相对封闭。而其内部自然环境优越、物产丰富,长期以来自给自足,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种“天朝上国”的观念。这些因素就给中外交流造成了一定阻碍,使中国处于一种半隔绝状态。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成为了一种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相对保守的大陆文化。在晚清的中国甚至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 2、完整而优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的传统文化 中国幅员辽阔、疆域完整、自然条件优越。几千年来,中华文化可以在辽阔的疆域上延续。当北方黄河流域逐渐衰败时,传统文化中心向南迁移到长江流域。而古埃及文化、古印度文化、古巴比伦文化等却因遭受灾害时没有较大的回旋余地而被取代或消亡。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未间断过,我们一直在延续并发展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之强大绝无仅有。 同时,在优越的地理环境、完整的疆域及半封闭的地理环境的共同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了强大的凝聚力。中国内部各种文化交往频繁,共同组成了传统文化。 3、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丰富多彩、一体多元的传统文化 中国幅员辽阔,包含了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等多种地形。中国气候多样,南北气候差异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地形和气候的影响下,中国形成了多样的文化。比如,高原的游牧文化和平原的农耕文化。早在先秦时代,中国就形成了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地域文化。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各种文化交融、并存,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的包容性。在各种文化的并存和交融中,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一种一体多元的文化状态。 二、农业经济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环境优越,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土壤肥沃、气候条件好,河流众多。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 高考地理试题是中国高中学生的重要考试之一,其中涵盖了许多地理知识和相关的文 化背景。通过对于高考地理试题的分析可以发现许多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这些地 理题目主要涉及地理环境、地理资源、地质地貌等诸多方面,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自然文化的元素。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看看高考地理试题对于我国传统文 化的体现。 一、地理环境与资源 高考地理试题中常常涉及到我国的自然环境,如地质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土地 资源等方面。其中有些题目考查了我国特有的自然景观,如黄河、长江、珠江等重要的河流,它们不仅是我国的文化重地,而且也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高考地理试题还给 出了一些有关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祁连山脉、云南高原等地形的题目,这些地貌形态丰 富多样,反映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人文背景,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体现。除此之外,高 考地理试题还考查了我国丰富的矿产资源、草原资源、水电资源、林木资源等,这些资源 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农业文化与民俗文化 高考地理试题中一些引人深思的题目是对于我国传统农业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反映。如 有些问到了不同地区所产的农产品种类、适宜的自然环境、农作物生长季节和栽培方法等,这些题目反映了我国悠久的农业文化。另外,一些涉及到封建社会、地方历史、民间传说 等的题目也在考查着我国强大的民俗文化。如问“腊月二十三日崇拜的神是谁”,答案是“杨公”,这是崇拜陕西地方传说中的杨家将的民俗风俗。 三、城市文化与建筑文化 除了自然环境和文化景观,高考地理试题还涉及了城市文化和建筑文化的方方面面。 如有些题目考查了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反映了我国古代城市的 特点和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还有一些题目考查了古代文化名城和建筑文化的知识,反映 了我国古代文化和建筑技术的卓越成就。如问“唐代长安城有多少条主要街道”,答案是“八条”,这是一个考查古代城市文化的题目。 总之,高考地理试题中涵盖了许多我国传统文化的方面和内容。这些题目不仅考察了 学生的地理知识,更是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只有通过学习和掌握了这些 知识点,才能真正理解和感受到我国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

新高中地理高考热点03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

新高中地理高考热点03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信仰、 价值观、风俗习惯和艺术表现形式等。地域特色则指的是地理环境、气候 条件、自然资源等因素对于当地民族形成一定的特色和特点。在高考地理中,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是一个重要的热点话题,对于考生来说,了解和 掌握这个话题至关重要。 首先,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地理环境和地域特 点是传统文化形成的重要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山水画”等概念,都与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特色有关。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也与中国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 源有关。地中海地区的古希腊文明则是因为地中海的气候条件适宜农业发展,使得古希腊人民形成了健康的体魄和坚毅的性格,从而孕育了丰富多 样的文化和艺术。 其次,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许多 地方的独特传统文化成为吸引游客和外地人前来观光游览的重要资源。例如,中国西藏的佛教文化和雪域高原的原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游客和信徒 前来朝圣和观光,推动了西藏地区旅游业的繁荣。另外,传统文化的展示 和传承也成为了一种打造地方特色经济的有效途径。很多地方通过开展传 统文化节庆活动、建设传统手工艺品产业基地等,将传统文化变为一种特 色资源,提升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再次,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对于社会治理和社会稳定也发挥着积极作用。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可以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起到 引导和规范的作用。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形成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社会交往和公共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地

中国传统文化(重点及笔记总结)

第一章古代中国概况 第一节地理环境和经济结构 【地理环境】农耕生产是其主要的经济方式。中国的古代文明,其性质是农业文明,这是一种早熟型的人类文明。 【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社会。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 中国文化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化之一,而且是世界上唯一的长期延续没有中断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结构是“多元一体”的。 中国文化以我为主。 【先秦文化】先秦是中国文化的发展由萌芽到初具体系规模的时期。 夏、商、西周史称“三代”,“三代”是统一的、宗法性的王权专制国家形成发展的时期。春秋、战国是中国早期文化大发展并形成初步体系和规模的时期。 春秋时期中国的生产力发展进入铁器时代,促成了战国时期经济的大发展。 【先秦文化】秦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无论是疆域的开拓,还是政治经济的发展,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文化发展居于当时世界的前列。 在精神文化建设的层次,尊奉法家思想,并实行博士官制度,试图调和法家思想与黄老、儒学的关系,但终究由于法家思想的偏狭和酷刻,最终酿成了“焚书坑儒”的惨祸,归于失败。汉朝初立,但这毕竟是政治上的权宜之计。主张积极进取的儒学受青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的价值观成为传统民族文化的灵魂。汉代还产生了中国自己的民族宗教——道教。儒学与道教一雅一俗,一上一下,遥相呼应,对中国的传统社会持续地发挥着文化教化功用,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塑造产生了巨大作用。 秦汉还是交流的重要历史时期。 【魏晋南北朝文化】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士族文化的兴盛和民族间文化的冲撞和融合。 玄学是士族的学术化。玄学清高孤傲,清通简要,精妙雅致,超凡脱尘,是士族形象的学术化。摆脱了汉代经学庸俗实证的特点,进入了重抽象思辨的玄妙境界。 【隋唐文化】在学术文化领域,儒、道、佛三家思想竞相斗艳。在“三教合一”的基础上建立了此后宋明理学的体系。隋唐文化以其宏大的气象向世界展现了它的自信。 【宋辽夏金元文化】与北宋卑弱的对外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文化的兴盛发展。 Def:理学又称“道学”,是吸收了部分佛、道思想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儒学体系,其代表人物是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所以又称“程朱理学”。 评价:理学是古代中国理论水平最高,学说体系最完备的意识形态,把古代传统思想推举到一个最高的发展。 主要内容:着重张扬了道德的力量,一方面培养了忠君爱国的道德情操,另一方面压制了个性的自由发展。 人格的弱化和精致化成为一种时尚。 【明清文化】明清的文坛,小说的成就最大。著名的长篇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合称四大古经典小说。著名的短篇小说集有“三言二拍”和《聊斋志异》。

中国地理与传统建筑知识点

中国地理与传统建筑知识点 1、雅丹地貌:“雅丹”维吾尔语意为“陡壁小丘”,后来泛指风蚀土墩,风蚀垄、槽相间的形态组合。其形态与风蚀残丘近似,但由蚀余松散土状堆积物构成,如河湖相地层形成的一类特殊风蚀残丘,以罗布泊西北古楼兰附近最为典型。 2、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类岩石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塌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命名,在我国也叫岩溶地貌,在桂、黔、滇广泛分布。 3、黄土地貌:是古代和现代地貌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其特点是千沟万壑、丘陵起伏、梁峁逶迤,即使部分地区有平坦的顶部,也因受沟谷分割呈现条状。流水作用、重力作用、潜蚀和风蚀均为其主要的外动力,而流水作用显然居首位。常见的黄土地貌有黄土沟谷地貌、黄土沟间地地貌和黄土潜蚀地貌。 4、冻土:地温处于零温或者负温并含有冰的各种土体或岩体称为冻土,分为冬季冻结、夏季融化的季节冻土和终年不化的多年冻土两类,主要分布在高纬、极地区和中低纬高山高原,气温低而降水量少的地方。 5、沼泽:通常把较平坦或稍低洼而过度湿润的地面称为沼泽。形成沼泽的要素有过湿的地表、喜湿植物和泥炭层。沼泽形成的过程有水体沼泽化和陆地沼泽化两种,陆地沼泽化的基本形式是森林沼泽化和草甸沼泽化。 6、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7、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大地的快速震动。当地球聚集的应力超过岩层或岩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发生断裂、错动,急剧的释放积聚的能

元宵节的民间习俗与民俗地理学分析

元宵节的民间习俗与民俗地理学分析元宵节,又称灯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 正月十五,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赏灯、猜灯谜、吃 元宵、舞龙舞狮等。这些民间习俗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也与地理环境、社会背景紧密相关。本文将从民俗地理学的角度,对 元宵节的民间习俗进行分析。 一、赏灯 赏灯是元宵节最为典型的活动之一。在这一天,人们会点亮各式各 样的彩灯,悬挂于屋檐、街道两旁甚至是河面上。这一习俗不仅在中 国广泛流传,也影响到了许多其他亚洲国家。赏灯活动与地理环境息 息相关。一方面,中国的传统建筑,如四合院、庙宇、弄堂等,为悬 挂和展示灯笼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灯笼材质的选择也与地理环境 有关。北方地区多用纸灯笼,而南方地区则偏爱使用花灯,这些习俗 差异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和文化氛围。 二、猜灯谜 猜灯谜也是元宵节的传统活动之一。在这一天,人们将谜语写在纸 条上,贴在灯笼上供人猜解。这一习俗与社会背景有紧密关联。一方面,猜灯谜是民众展示才智、娱乐身心的方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知 识水平和文化程度。另一方面,猜灯谜活动多在集市或闹市区进行, 这与城市化进程和市民休闲娱乐需求密切相关。同时,地理环境也对 猜灯谜的传统方式产生影响。如南方地区多设置灯谜墙,而北方地区 多设立灯谜摊,这反映了不同地理环境下人们的活动方式和生活习惯。

三、吃元宵 吃元宵是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之一,也是这一节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元宵是由糯米粉制作而成的球状糕点,有多种口味,如芝麻、豆沙等。吃元宵的习俗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密切相关。一方面,元宵的制作 主要依赖于大米等农作物,反映了中国农耕文化的特点。另一方面, 元宵的形状和名称都有寓意,如“团圆”、“团聚”,这也反映了中华民族重视家庭和团体凝聚力的社会价值观。 四、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是元宵节独特的民俗活动,主要表现形式有舞狮和舞龙。 这种表演源于古代神话传说,寓意祈求风调雨顺、丰收祈福。舞龙舞 狮与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一方面,舞龙舞狮常常在开放空地、庙宇或集市上演,反映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公共空间利用 和社会交流的需求。另一方面,舞龙舞狮的表演形式和舞龙舞狮团体 的组织也与地理特点相关。例如,南方地区多以舞狮为主,北方地区 则更重视舞龙,这与南方平原地区适宜舞狮表演的空间环境和北方辽 阔地域适宜舞龙表演的场地条件有关。 总结起来,元宵节的民间习俗与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密切相关。无 论是赏灯、猜灯谜、吃元宵还是舞龙舞狮,这些活动在不同地理环境 和社会背景下呈现多样化的形式。通过对元宵节民俗习俗的民俗地理 学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让 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这些美丽的习俗,让元宵节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 名片。

传统节日与人文地理重阳节的地域文化与人文地理知识

传统节日与人文地理重阳节的地域文化与人 文地理知识 重阳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人文地理 知识。在各地的庆祝活动中,人们不仅可以体验到具有浓厚民俗色彩 的庆典活动,还能感受到与之相关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的独特之处。 一、重阳节的起源与历史 重阳节起源于古代中国的传说与习俗,并于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举行。相传,九这个数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意义,被视为吉祥与 长寿的象征。而正值秋季,天地之气渐收,人们举行庆祝活动,以祈 求健康长寿。 二、重阳节的地域文化 1. 北方的重阳节 北方的重阳节庆典活动主要以登高和赏菊为主。登高是中国传统节 日的常见活动之一,而重阳节登高更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北方广袤的 平原和山脉地形使得登高活动具有极高的可行性,人们可以选择不同 的山头或山岳,欣赏到秋天丰收后的自然美景。此外,北方的菊花文 化也与重阳节的庆祝活动相关联,人们赏菊的同时,也将重阳花神等 传统习俗与之结合。 2. 南方的重阳节

南方的重阳节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其中最著名的是插茱萸。茱萸 是一种具有浓郁香气的植物,相传能驱邪避凶,并有延年益寿的功效。重阳节当天,南方的人们会采集茱萸树枝,将其插在家中或佩戴在身上,以保护自己和家人平安。此外,南方地区还有粽子文化与重阳节 相关。人们会在节日期间制作和食用粽子,寓意着丰收和团圆。 三、重阳节与人文地理知识 1. 自然环境与气候 重阳节举办时间紧距离端午节,正好是秋季。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这个时候正值秋高气爽的季节,气候宜人。在登高的过程中,人们可 以感受到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和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例如,北方地区 的秋风道人,南方的秋水共长天,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气象特征。 2. 建筑与历史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通常会涉及到一些历史建筑和古迹。人们常常会 选择在山区、公园或庭院等地举行庆典活动。这些地方往往蕴含着悠 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古建筑、庙宇和遗址等,为节日增添 了一份历史的沉淀。 3. 民俗与文化 重阳节举办的庆典活动中,人们通常会穿着传统的汉服或特定的节 日服饰。不同地区的传统习俗也会通过表演、展览和游行等形式得到 展示。这些民俗活动和文化表演反映了地域性的特点,也是人们向世 人展示各地独具魅力的方式。

中考地理中国的传统文化专题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

中考地理中国的传统文化专题历年真题及答 案解析 导语: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考地理考试中一道常见的专题。本文将为大家详细解析历年真题,并给出答案解析,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点。 一、题目: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选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福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2.元宵节和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 3.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传统节日,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4.元旦是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是2、3。选项1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福娃”虽然具有中国特色,但并非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选项4中,元旦是中国的法定节假日,但并非传统的农历新年。 二、题目: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 1.京剧 2.古筝 3.民歌 4.摇滚音乐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是4。京剧、古筝和民歌都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而摇滚音乐则属于西方音乐文化的一种。 三、题目: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1.中医药 2.太极拳 3.书法 4.摔跤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是4。摔跤并不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中医药、太极拳和书法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题目: 下列哪一项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 1.巴黎圣母院 2.比萨斜塔 3.长城 4.金字塔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是3。长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之一,而巴黎圣母院、比萨斜塔和金字塔则分别属于其他国家的建筑。 五、题目: 下列关于中国传统饮食的说法错误的是? 1.米饭是中国传统的主食,面食是西方饮食文化的代表。

2.中餐讲究五味调和,偏重于烹饪技巧的独特发挥。 3.中式茶道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中国菜与西餐在食材搭配和烹饪方式上存在差异。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是1。米饭是中国传统的主食,而面食也属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范畴,并非西方饮食文化的代表。 六、题目: 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国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 1.乒乓球 2.武术 3.足球 4.蹴鞠 答案解析:正确选项是3。足球并不是中国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而乒乓球、武术和蹴鞠都属于中国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 结语:通过对中考地理中国传统文化专题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点。希望本文能对大家的中考备考有所帮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